财务预算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1:55

财务预算概念篇1

摘要:财政立宪是现代国家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立宪离不开宪法文本,宪法文本立足于宪法规范。宪法概念就是宪法规范。“财政”概念群作为宪法文本中的规范群之一,不仅具有规范性的特征,而且具有整合性的优势。它包括规范整合、价值整合、秩序整合与社会整合等四个方面,其中社会整合是基础和核心。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1)对现实社会的整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社会的解读,二是对现实社会的指导。论文关键词:宪法文本;财政;概念群;整合在法学领域,概念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法律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规范性是法律概念的重要特征,或者说,法律概念就是法律规范。但是,任何法律概念或法律规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具体规范都是整个法律秩序之一部分。“通常只有了解法律规范在规范群(normengruppe)法典、部分领域(teilgebiet、劳动法、社会法、税法)或者整个法律秩序中的地位,才能对规范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理解。”(魏德士,2003)329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1),就是这样的法律“规范群”或法律概念群。从概念群的角度探讨财政问题与中国宪法问题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一、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1.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目前学术界有关财政的定义大体一致,一般认为,财政系指国家、地方公共团体这种经济团体,为维持其存立、达成其目的,取得、使用、管理必要的财货之各种活动的总称。广义上,财政被用以指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二者,但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主要是就前者加以规定(阿部照哉等2006)。或者说,财政是凭借国家的权力为满足国家职能的需要而进行的筹措、分配、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的活动。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其职能是组织财税收入,拨付财政支出,进行财政监督(刘隆亨,2004)。各国宪法文本上对“财政”的规定并不是范围一致,用语一致,有的国家的宪法是用专章规定“财政”并直接用“财政”作章标题,如属英美法系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对财政活动的法律规定都列入了宪法的范围并确定下来:1959年的印度尼西亚宪法的第八章、1957年马来西亚联邦宪法中的第七章、1966年新加坡宪法第五篇;有的国家的宪法是在具体条款中规定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内容,采用预算、决算、税收、国库、拨款等用语。而在独联体12个国家中,将“财政”用专章写进宪法文本的有4个国家,即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五章:财政与信贷)、白俄罗斯共和国宪法(第七篇:白俄罗斯共和国的财政信贷体制)、摩尔多瓦共和国宪法(第五篇:国家经济与公共财政)、格鲁吉亚共和国宪法(第六章:国家财政与监督)。其余8个国家的宪法文本虽未专章规定“财政”,但大都将“财政”、“预算”、“税收”等概念放到各相关条款中加以具体规定(注:只有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的宪法文本中没有“财政”一词。)(任允正等,2001)。2.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法律文本上的概念是法律规范,宪法文本上的概念就是宪法规范。同理,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是宪法规范,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就是宪法规范群,具体地说,就是“财政”规范群。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一般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基础概念(财政),二是基本概念(预算、税收),三是非基本概念(决算、国库、国债、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其中,基础概念(财政)在宪法文本上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并不能改变它在“财政”概念群中的基础地位。基本概念(预算、税收)在宪法文本上出现的次数一般比基础概念要多,但并不能改变它对于基础概念(财政)的从属地位和次级地位。至于非基本概念(决算、国库、国债等),在宪法文本上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个出现另一个不出现,即使出现,次数也很少。这就使得非基本概念在宪法文本中,相对于基础概念(财政)和基本概念(预算、税收),处于更加从属和次级的地位。据此,笔者认为,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主要应由基础概念和基本概念构成,即一般由财政、预算和税收这三个概念构成宪法文本上“财政”概念群的主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财政概念群的特征(1)群体性。如果说,宪法文本上的概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那么,宪法文本上的所有概念和规范就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性。而宪法文本上的“财政”、“预算”和“税收”等若干紧密相关的概念和规范,相对于宪法文本上所有概念和规范的系统,就只带有群体性的特征,具有群体性。(2)相似性。“财政”概念群既然称为“群”,那么“群”又有什么特征呢?在《辞源》(下册,第2499页)里,“群”有禽兽聚合;人群,朋辈;种类;合群;犹诸、众等5种涵义。其中一个涵义就是种类。而“类”在《辞源》(下册,第3999页)里则有种类;相似;善;法式,榜样等8种涵义。而相似就是其中的一个涵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概念群里的“财政”、“预算”和“税收”等概念都具有相似性,如:“财政支出”与“财政预算支出”、“财政收入”与“财税收入”等。(3)层次性。“财政”概念群的若干概念既有群体性、相似性,又具有层次性。如“财政”概念是概念群的基础概念,是最高的层次,“预算”和“税收”概念则为第二层次的基本概念,而“国债、货币、赤字、国库”等就属于非基本概念的第三层次。“财政”概念可以涵盖基础概念、基本概念和非基本概念三个层面。低一层次的概念则不能涵盖高一层次的概念。如“税收”这一基本概念只是“财政”这一基础概念的其中一个方面(财政收入),而不能包括另一个方面(财政支出)。更不能将“税收”概念与“财政”概念相提并论。(4)互补性。在“财政”概念群中,互补性也是它们的特征之一。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财政预算”与“财政决算”、“财政收入预算”和“财政支出预算”等。(5)整合性。整合性是“财政”概念群最基本的特征。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737页)。而作为财政概念群的整合,就是将具有相似性、层次性、互补性的“财政”、“预算”和“税收”等宪法文本上的规范加以整顿协调,重新组合为“概念群”之后,其价值功能将比整合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更能反映宪法文本对财政问题的整体把握,更有助于人们对宪法文本上财政问题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为,“在适用某个具体规范时,应当承认该规范在表达上的局限性和非完整性”。“只有对相关法律规范进行和谐的解释后,法律适用才是有意义的。”(魏德士,2003)714.财政概念群的优势:整合整合,既是财政概念群的特征之一,更是财政概念群的优势所在。因为与群体性、相似性、互补性和层次性相比,整合性更能聚焦、放大和升华概念群在经过整顿、协调与重新组合之后的规范、价值、秩序、效力和功能。(1)规范整合。概念群就是规范群。概念群的整合性,就是规范群的整合性。因此,概念群的整合首先就是规范的整合。“具体规范建立在规范整体”的“统一调整方案的基础之上”(魏德士,2003)329。(2)价值整合。“法律规范包含了实现法律秩序应当实现的价值导向”(魏德士,2003)68。因此,规范整合已经蕴涵了价值整合。但规范整合并不等于价值整合。“规范和价值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所指向的行动一个是义务性的,一个是目的性的;其次在于它们的有效性主张的编码一个是二元的,一个是逐级的;第三在于它们的约束力一个是绝对的,一个是相对的;第四在于它们各自内部的连贯性所必须满足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哈贝马斯,2003)316“在论证性语境中,规范和价值起着不同的论辩逻辑作用。”(哈贝马斯,2003)317(3)秩序整合。规范整合与价值整合表现为秩序整合或法律秩序整合。“法律秩序应该是由协调的并且规范的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序的规范结构。”(魏德士,2003)329但这一“有序的规范结构”并不是静态的、孤立的个别规范的堆积,而是“由协调的并且规范的价值标准”整合而成。正因为如此,“联邦宪法法院将整个法律秩序理解为一个层次分明的价值判断的内部体系、一个受到各方面约束的法律价值标准的层级秩序。位于该层级顶点的是宪法基本判断。”(魏德士,2003)31(4)社会整合。如果说规范整合、价值整合与秩序整合还是停留于文本体系或制度层面,那么,社会整合则是上述三种整合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是将上述三种整合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是宪法文本概念群在现实中的行动表现,是宪法文本的实施,是宪法文本上的概念群由逻辑向现实的转化。如果说,上述整合只是一种可能性,社会整合就是一种现实性。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是已经实现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整合,只有在具有规范有效性的规则基础之上才是可能的。”(哈贝马斯,2003)35“现代社会不仅通过价值、规范和理解过程进行社会性整合,而且通过市场和以行政方式运用的力量进行系统性整合。”(哈贝马斯,2003)48“通过价值、规范和理解而实现的社会整合要完全取决于交往行动自身。”(哈贝马斯,2003)44二、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第3页)1.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财政”概念是中国现行宪法文本中“财政”概念群的基础概念。在中国现行宪法文本即1982年宪法文本中,“财政”一词8次出现,其分布大致在5个方面:一是在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名称中使用了“财政”概念1次(第七十条第一款);二是在规定国务院审计监督权时2次出现“财政”一词(第九十一条第一款);三是在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权限时使用了“财政”概念1次(第一百零七条第一款);四是在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时3次使用了“财政”一词(第一百一十七条);五是在强调国家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权方面要有所帮助中使用了“财政”概念1次(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款)。对“财政”一词在1982年宪法文本5个条款中的8次出现加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5处可概括为5种权力,即人大的监督权(监督政府)、国务院的审计监督权(审计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审查批准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发展计划和执行情况)、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权。这5种权力再加以分类,就是中央国家机关内部的横向财政分权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财政分权。其中,人大的财政监督权和国务院的财政审计监督权属于中央国家机关内部的横向财政分权;人大的财政监督权和国务院的财政审计监督权与地方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权之间,则属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财政分权。可见,在1982年宪法文本中,“财政”的基本涵义是分权,既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内部的横向财政分权,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财政分权。2.中国宪法文本上的“预算”概念在宪法文本的“财政”概念群中,如果说“财政”一词是概念群的基础概念,那么“预算”一词就是概念群的核心概念。这是因为,财政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和实现权力机关批准的财政收支计划。换句话说,预算就是财政预算,财政预算包括财政收入的预算和财政支出的预算。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都离不开预算。因此,就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预算就没有财政。在中国现行宪法文本中,“预算”概念共出现4处5次:一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使用了“预算”2次(第六十二条第十款);二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中出现1次(第六十七条第五款);三是在国务院职权中出现1次(第八十九条第五款);四是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们政府职权中出现1次(第九十九条第二款)。从宪政国家的视角而言,审议与通过预算法案曾经是代议机关的唯一职能。而在代议制民主发展日趋完善的今天,审查和通过政府预算法案仍然是代议机关监督、控制政府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与巩固责任制政府,实施宪政的关键。但是,这并不是“预算”一词在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全部涵义。实际上,从现代国家的宪政功能、宪政机制和宪政改革趋势来看,“预算”一词在中国宪法文本上的涵义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现代国家的宪政功能,财政预算是保证国家权力正常运行的经济前提(保权宪政功能)。财政预算的“保权”宪政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满足国家权力正常运行的需要。因为财政预算是政府向社会征取资财的合法依据,当然也就是其全部权力活动的经济前提。其二,财政预算也确保了政府在政治领域内的合法性权威地位。因为代议机关审议与通过财政预算的行为本质上是一个由代议机关代表民意行使的立法行为,它向社会表明了民选代表与人民政府的信任与政治支持,是政府取得社会民众的合法性认同的宪政功能。第二,作为现代国家的宪政机制,财政预算是控制国家权力的重要途径(控权宪政机制)。财政预算的“控权”宪政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财政预算可以通过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节制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从而截断了政府滥用权力的物质来源。其二,审议与通过财政预算法案是代议机关威慑政府的一种有力手段。代议机关一旦全面控制了政府的财政预算,就牢牢扼住了政府的“经济命脉”,进而取得对于政府的全面支配地位。第三,作为现代国家的宪政宗旨,财政预算是保障公民(纳税人)应有权利的重要内容(维权宪政宗旨)。其一,国家在预算财政收入时,不应该单方面决定税收政策,而应该实行预算民主,让纳税人在税收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有发言权。其二,国家在预算财政支出时,不应该单方面决定支出政策,要在支出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实现预算民主,确保国家将税收用于生产纳税人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保障纳税人应有的权利。3.中国宪法文本上的“纳税”概念“纳税”(“税收”、“租税”或“赋税”等)概念则是宪法文本上“财政”概念群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日本宪法学家卢部信喜看来,“立宪政治乃以国王的课税须得到国民承认这一财政问题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历史,即显示了其重要性。”或者说,“新课租税、或变更现行租税,必须依照法律或法律所规定的条件(日本宪法第84条)”。“这是基于租税乃是要求国民直接负担,因此必须征得国民之同意的原则,源自于在英国自古便常被论及的‘无代表则无课税’的政治原理。”“这里所说的‘租税’,是指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基于其课税权,为了充作其使用经费,强制征收的金钱给付之行为。”(卢部信喜等,2006)其核心是:国家的征税权必须受到全体公民的约束,其民意代表的机构是议会即代议机关。这就是税收问题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问题(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这是所有国家宪法文本中最基本最共同的涵义。这就是“立宪视角下的税收”、“财税宪法”、“财税立宪”或“税收法治”。中国宪法文本中的“纳税”概念与上述涵义相比较,有所区别。在整个1982年宪法文本中,仅出现“纳税”概念1处1次,即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按照蔡定剑(2004)对此条的解说,“税收是国家之基本,公民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创建自己的政府为了公共福利。而公民为此承担的代价和第一义务就是要向国家交税。所以宪法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是可以理解的。”关于“纳税的义务”,蔡认为,“纳税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法律规定,向税收部门缴纳税款。纳税作为公民的一项义务,它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强制性,即纳税人须履行纳税义务,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第二,具有无偿性,即税收是国家单方面向纳税人征收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不需返还,纳税人也无权要求返还。第三,具有固定性,即纳税人和税率都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我国刑法和有关税收法律对公民偷税抗税逃避税收义务的行为作了处罚的规定,严重的偷税犯罪行为将受到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制裁,情节特别严重的要处以3年到7年有期徒刑的制裁。”然而,通观条款全文和蔡定剑对此条款的精解,在“纳税”一词的相关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公民的义务,而看不到公民的权利,更看不到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看到的只是国家的权力,而看不到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既然没有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又没有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那么,这样的条款,实际上与“国家的税收必须受到全体公民的约束”这一所有国家宪法文本中最基本最共同的涵义或普世性价值是格格不入的。它也同样背离了“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这一宪法宗旨。也说明我国宪法文本中有关税收的条款亟需改革完善,与世界接轨,尽快融入世界宪法国际性的潮流。这是大势所趋。三、中国宪法文本上“财政”概念群的意义如前所述,作为规范和价值的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对现实社会的意义,也就是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对现实社会的整合,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社会的解读,二是对现实社会的指导。在本文中,笔者仅以“财政”概念群对乡村债务(注:所谓乡村债务,严格说来,应该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以来,中国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个人和社会团体,以及政府之间发生的债务(朱钢等:《乡村债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84页)。据农业部调查统计,1998年全国乡村债务共计3259亿元,平均每个乡镇298万元,每个村20万元(宋洪远等,2004);另据财政部财科所研究推算,2011年全国乡村债务总额在6000亿元(财政部财科所,2004)。沉重的乡村债务,不仅瓦解着中国的乡村经济,恶化着政府和村级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而且威胁着乡村社会的稳定,影响着中国农村政治的变化,也严重地干扰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化解乡村债务,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要话题。近年来,尽管人们从政策、体制、政府、市场、法治等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乡村债务进行过各种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但是,“研究和讨论的最终结果和提出的政策建议,仍然是局部和针对个案的政策建议,缺少一个更加宏观,即包括金融、财政、税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法律框架等在内的一揽子改革与政策建议方案。”因为“乡村债务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单一的政策和方案不能根本解决负债问题。”而必须“要以更高的视角,以综合性的诊治来寻找解决乡村债务的良药。”(朱钢等:《乡村债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07页))这一现实问题的整合为例。它表现为:一是从“财政”概念群看乡村债务的成因;二是“财政”概念群在乡村债务化解中的意义。1.从“财政”概念群看乡村债务的成因笔者认为,从宪政的视角去看待乡村债务,是解决乡村债务的根本出路。但宪政离不开宪法,宪法又立足于文本。因此,用宪政的视角去看待乡村债务,首先必须用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来解读乡村债务的形成原因。这个形成原因,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失衡;从人大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人大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失效;从乡村政府和组织与农民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乡村政府和组织对农民的“税”“费”征缴失范。(1)财政分权失衡。宪政的核心在于分权与制衡,其对财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纵向财政分权和横向财政分权。纵向财政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财权划分。1984至1994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实行财政分级包干制度。而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分税制。分税就是分权。就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分权模式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从财政分权的内容上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明显不对称,对地方的财力剥夺过于严重,造成地方政府入不敷出,无力负担基本的公共开支,尤其是广大乡村政府和组织更是举步维艰。乡镇财政极度危机,乡村债务极为沉重。其次,从财政分权的程序上看,中央与地方之间缺乏规范的博弈。财政分权的内容没有通过立法程序,而是由中央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财政分权失衡应该是乡村债务沉重的首要原因。(2)预算监督失效。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从纵向来说,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失衡。但从横向来看,却是人大对政府的财政预算监督的失效。财政预算监督就是横向财政分权。横向财政分权的核心,是财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配,具体到目前的中国而言,主要是预算监督的落实问题,即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财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在我国,从1954年至今的4部宪法都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批权。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预算法》,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然而在实践中,往往面临的是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制度的失效甚至缺失。其原因有5个方面:一是政府预算过程中存在预算内容不全,预算编制时间短且编制粗放,预算无详尽的分类分项计划,预算对政府的行为缺乏约束力,预算内容和预算过程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二是预算年度起讫时间的断档影响了预算案的严肃性(注:根据《预算法》,我国预算年度从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它与我国权力机关审批预算的时间无法衔接。全国人大全体会议一般在每年的3月召开,地方人大全体会议一般在开完全国人大会后的4-5月份才召开,因此在预算年度开始的3~5个月,政府所执行的是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三是人大的预算权内容不详;四是人大缺乏审议年度预算报告的能力(主要是代表专业能力不足,审议流于形式;专门机构的工作不力);五是决算制度不健全(朱孔武,2006)。由于上述原因,加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横向财政分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刘文华,2002),立法机关对财政预算监督实际上长期处于监督无力,监督失效,甚至监督缺失的状态,各级行政机关(政府)的财政权力得不到有力的制约,现实中的财政秩序极为混乱,财政危机不可避免,大量乡村债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与财政分权相联系的预算监督失效应该是乡村债务沉重的根本原因。(3)“税”“费”征缴失范。如果说财政分权(包括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财政分权和人大与政府的横向财政分权)失衡、失效是导致乡村债务的根本原因,那么,在财政分权失衡、失效的既定前提下,乡村政府和组织对农民税费的征缴失范,则是乡村债务形成的直接原因。自古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在与中央政府的纵向分配博弈中处于劣势,为了生存,地方政府就只能另想办法。有限的制度内税收对于人员不断膨胀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地方政府(这里说的地方政府是县乡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及村级组织)在制度内财政危机、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一般会充分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在制度外寻求财力支持就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这就是税外收费。农村社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三乱”现象即由此开始泛滥。当税外收费仍然不能满足乡村财政支出的需求而乡村财政危机本身又长期得不到解决时,乡村举债现象便开始大规模、长时期、不可遏制地持续蔓延开来。2.从“财政”概念群看乡村债务的化解“财政”概念群对乡村债务的解读是“财政”概念群整合乡村债务这一社会现实的重要意义之一,但绝非根本意义,其根本意义则是对乡村债务的化解,这也是宪法文本中的“财政”概念群对乡村债务这一现实问题最重要的整合。(1)财政立宪:治理乡村债务的根本出路。财政监督是财政民主的表现形式。财政监督或财政民主的缺失是导致巨额乡村债务的重要原因,弥补或克服财政民主的缺失应该是治理乡村债务的一剂良药。但财政民主的缺失却并非财政民主本身所能解决。因为财政民主、财政立法等都是由财政立宪产生,要真正解决因财政民主缺失造成的乡村债务问题,只能求助于财政民主的宪法依据——财政立宪。何为财政立宪?在美国著名财政宪法学家布坎南看来,第一,要从立宪的角度说明什么样的财政体制是合理的;第二,税制是国家财政制度的核心问题;第三,以宪法的形式坚持预算平衡的原则;第四,对税收的支出要给予限制;第五,货币供给要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按规则确定而不是随意决定(忻林,2000)。财政立宪主义产生于和我国社会制度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当然不能照搬到中国来。但这一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根据国情借鉴这一有益思想,构建以宪政为基础的公共财政体制,坚持财政立宪,以从根本上治理乡村财政危机和乡村债务。一是坚持财政民主和财政法定,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代议制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国家财政权主要是财政预算权的控制和监督。二是坚持“有限政府”,要求政府转化职能。“有限政府”是宪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在财政领域,“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财政职能有限(主要是公共服务)、政府的财政权能有限(以人民即纳税人的授权为条件)、政府的财政行为有限(征税等财政行为应该受法律的限制)。三是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宪政原则,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方政府相互之间在规范性博弈的基础上合理的财权划分。(2)预算民主:破解乡村债务的深层成因。预算民主也是财政民主的一种表述方式,但它比财政民主的表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何为预算民主?“预算民主就是指建立这样的一种预算制度,在该制度下,政府的收支行为都是置于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之下的。这种预算制度将从外部对政府预算进行政治控制,使得政府预算能够实现公共责任。”(马骏,2005)55如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镇)政府的财政权力(村级组织为财务权)能够切实地得到本级人大(村级组织则由村民大会进行财务监督)严格的财政预算监督,就可能避免1994年分税制以来全国农村巨额乡村债务现象的普遍产生,还可以防止往后类似乡村债务的财政危机现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变相出现。(3)税收法定:走出乡村债务的价值理念。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命脉。税收法定是财政法定的另一种表述,只是税收法定比财政法定更具体,是财政法定的一个方面。税费问题曾经是中国“三农”问题的中心,沉重的税费问题曾经是压在农民头上的大山。形成乡村债务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民税费负担太重。而农民税费负担沉重,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政府财政权力的审查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权力中,其核心权力之一就是征税权。在人大对政府财政权的监督中,首要的就是对作为核心权力之一的征税权的监督。“在中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在收入方面实现预算民主的最佳途径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政府的税收、收费与债务政策。同时要约束国家在收入汲取方面的权力。”而“一种能够有效地约束国家征税权力的制度就是宪政制度。”(马骏,2005)46正如布伦南等(2000)所指出的,“对统治者的控制,一直是通过对征税权的约束来实现的。”对征税权的约束,关键是制度约束,而制度约束的核心是法律制度的约束,即税收法定(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只要人大对政府财政权的审查监督严格坚持税收法定的价值理念,各级政府机关与政府官员也自觉地用税收法定的价值观念来转变政府职能,用好财政权,广大农民群众也坚持运用税收法定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那么,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一定能够从乡村债务的巨大困难和障碍中走出来。

财务预算概念篇2

【关键词】风险预警系统;财务知识管理;本体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财务风险预警的重点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财务风险事件与财务状况变化,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企业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渗透到财务管理中,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而财务风险预警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依赖的技术工作,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指导风险应对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财务损失,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知识本体(ontology)方法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索科学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基于知识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财务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可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捕获企业内外部信息并形成有用的知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满足如下四点需求。

一是信息收集与转换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并进行分析转换,按一定形式和规则存入知识库。

二是预警指标管理与更新功能。系统应建立起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警使用。

三是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各种科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该功能是根据对企业运营过程跟踪、监测的结果,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财务运行中潜在的危险。

四是财务风险报警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笔者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研究中引入本体的概念,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用于研究客观世界本质。在本体中概念的关系可以被描述得更加广泛、详细、深入和全面,通过对概念添加属性值,以及在属性与属性之间添加映射关系,一些不便描述的语义关系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在本体中可以使用形式语言,这就为实现知识检索创造了条件。在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形式化定义后,本体概念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理解的唯一性和精确性;另外,利用本体技术对知识的联系进行形式化映射,可以产生和约束新的知识规则,增加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表示方法的实用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知识本体建模

通过分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的概念、关系和知识结构,采用分层次的思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本体,并分别对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财务状况监控知识与案例进行形式化描述。本系统模型建立概念本体,评价模型本体、指标本体、资源本体和通讯本体等。下面以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为例说明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建模。

概念本体是用来描述某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本体,这些概念是被该领域内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概念是对事物认知的抽象,包含的内容很广,与模型相关的内容有:关系、函数、公理与实例等;关系表达了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内概念间的互相作用,n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Cl×C2×…×Cn;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关系,表示在n元关系中确定了n-1个概念,则第n个概念是唯一的,即F:Cl×C2×…×Cn-1Cn;公理表示永远为真的概念,即真命题;实例是具体的模型元素。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形式化定义如下。

Co::=(Fn,Cc,R,ac,ic)。

其中,Fn是领域名,Cc是领域内的术语集,R是关系集,ac是公理集,ic是实例集。

R形式化为:R::=(Ra,Rc),Ra是Cc上的属性集,形式化为:Ra::=(dc:identifier,dc:title,dc:Creator,dc:Description,dc:Date),前缀dc表示重用DC元数据集中的标识符、题名、创建者、描述及日期元素;Rc是术语间的关系集,Rc域是Cc1×Cc1,形式化为:R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equal,pre,next),SubConceptof和SuperConceptof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ispartof和Haspart是聚集关系,equal是等价关系,pre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前驱关系,next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后继关系。ac是公理集,ac形式化为:a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prenext-,ispartofispartof*,HaspartHaspart*,equalequal*,……),表达了SubConceptof和SuperConc-

eptof,ispartof和Haspart,pre和next都是逆反关系,ispartof和Haspart和equal都是可传递的。ic形式化为:ic::=(iRa,iRc),iRa是属性集实例,iRc是概念的关系实例。

概念是对人类知识的抽象,概念本体是按照分类法来组织领域概念及其客观关系的,概念本体作为一类独立的本体存在,由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管理。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的描述说明如下:

Fn=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

Cc=(Z计分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F计分模型……);

iRa={(“prop1”,“Z计分模型”,“Z-score”,“通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五种财务比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警企业财务风险。”),(“prop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neural-network”,“通过大量神经元的复杂连接,采用由底到顶的学习方法,以自组织和非线性动力学所形成的并列分布方式处理非语言化的财务模式信息,达到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目标”),……};

iRc={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Z计分模型),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ispartof(Z计分模型,函数形式),ispartof(Z计分模型,参数指标),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算法),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矩阵),……}。

三、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通过分析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模型及需求,本文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的创造、发现、存储和应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将这些活动整合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获取、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存储与推理、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应用与预警三个主要过程。财务风险预警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基础,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选择相关的预警指标,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本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评价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应仅仅关注目前的运营状况。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系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利用财务本体知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本体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本体推理与财务知识库得出的各指标值,代入建立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价模型可根据风险案例库的匹配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型,如层次分析模型或模糊评价模型等。

在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与知识获取部分,利用本体技术、知识集成技术、多种检索技术,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进行数字化语义处理;系统按照本体论思想对知识进行分类标注,组织到知识库中,形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概念集;这种框架便于实现本体知识获取、存储、检索等功能,并方便财务风险预警知识集成、共享、发现和重用。本框架一方面从技术角度针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本体技术,本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尽可能无歧议地相互理解,并且能够表达组织内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的原始思想。这将使得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中,为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提供支持。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采用本体方法为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建模,并提出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框架,但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表达与推理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谷文林.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8).94-95.

[2]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3]张友棠.基于内部控制的多维财务预警系统设计[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16-18.

[4]彭润华,阳震青.基于XBRL的集团财务知识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9(3):31-33.

[5]Segeva,Gala.enhancingportabilitywithmultilingualontology-basedknowledgemanagement[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8,45(3):567-584.

财务预算概念篇3

关键词:资金分配权;越位、错位、缺位;权力制衡

一、财政部门权力界定

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国家财政权力、财政部门权力以及其它部门权力概念有关,准确理解定位这些概念对防止财政部门权力越限很重要。因此首先得研究这些概念。

国家财政权力是由人大财政权、政府财政权、司法财政权构成的。财政部门是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因此,财政部门权力是政府财政权的一部分。所以,界定国家财政权力及政府财政权力是财政部门权力定位准确性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财政权力定位

目前经常提到的财权、事权被用以描述国家的财政权力。.财权概念是从经济学范畴来界定,它表现为某一主体拥有支配财力的权力,包括融资权、获益权、财务预算决策权、投资权、等权能。而事权概念没有统一明确,大体上,我国主要指政府事权,“主要指每一级政府在公共事务和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财权和事权构成财政权,财政权包含国家财政权。国家财政权是指国家通过公共选择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立法主体、行政主体和司法主体之间,按其法律预先制定的程序,确定的权责体系,它包含人大财政权、政府财政权、司法财政权。其中,人大财政权主要有财政立法权、预算审查权、财政议决权、财政监督权等;司法财政权主要有财政监察权、财政检控权、财政审判权等。而政府财政权主要有财政行政立法权、财政会计管理权、财政预算管理权、财政税费征管权、财政收支监督权、财政执法复议权及其他财政管理权。

多年来,通过多次的预算改革中,我国不断完善公共预算体系中的国家财政权力的界定。但由于我国宪法和法律没能具体规定国家财政权的权限、配置和运行方式,且财权理解受传统财政权定位的影响,目前国家财政权与政府财政权被错误地简单等同。因此,在国家财政权配置和运行过程中,我们对国家财政权的定位仍然不明确,造成了财政权责不称,政府财政权不统一。这严重影响财政权力的运用,使财政权力滥用成为可能。

(二)财政部门的权力范畴、界限

财政部门的权力范畴、权力界限,比较难把握。我们不能具体说财政部门到底有哪些权力、有多大的权力。但从上述国家财政权力界定可知做为政府部门的一个分支机构,财政部门主要拥有的是相应的政府财政权,应该拥有财政会计管理权、财政预算管理权、财政税费征管权中的财政管理权、财政收支监督权、财政执法复议权中的执法权及其它财政管理权等财权。根据财权与实权一致原则,财政部门的事权应该由财会管理、预算管理、财政税费管理、财政收支监督、财政执法及其它财政管理等事权构成。但它的财权、事权的范畴界限应该被限制在与财政有关的领域。

在现在的公共预算体系中,权力结构重整使财政部门的权力与其在整个公共预算体系中的职能相对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财政部门自身的职能对上述财政部门的财权与事权重新整合找到财政部门的主要权力范畴。我国的财政目前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因此财政部门的财政权力可重新界定为资金分配权(预算决策权)、资金执行控制权、财政监督权。这些权力构成了预算体系中财政部门的核心权力。各个权力贯穿财政政策执行过程。在财政政策执行前需要进行财政预算,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所以预算决策权是基础。在财政预算决策作出后,就进入资金分配执行(即财政支出)阶段。财政支出的目的是使其它部门的有效行政,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过程实质是财政部门通过财政手段有效控制其它部门的行政行为的过程,此时它执行自己的资金执行控制权。资金的分配、执行会因部门的利益追求而变得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财政部门的某些工作人员的追求利益倾向,二者整合容易导致资金分配人为化,影响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因此要加以监督,于是出现监督权。

二、公共预算体系中权力结构变化现状

现在的公共预算体系改革正努力重构财政权力结构,改变以往的民众监督不力、人大监督权力虚化、司法监督缺位、财政部门预算权力弱小而准预算机构及支出部门资金分配权力过大、党政领导掌握最终资金分配权的权力“碎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财政部门正逐步成为公共预算体系中的核心预算机构,预算权正逐步集中到财政部门的手中;人大的财政监督权加大;司法机关的财政监督得到强化;公众参与财政预算监督,通过规范财政预算程序和运作方式,党政领导对财政的不合理干预的越权行为得以制约。

然而“在预算权逐步集中到财政部门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必须正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升自身的预算能力,二是如何有效地规范自身的行为。除非财政部门能够有效率而且非常规范地用好目前已经获得的预算权力,否则,它要求更多预算权的行动将会面临各种反对与质疑。”对于财政部门的预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很有信心,但对于如何有效地规范财政部门的自身的行为,却是我们所不容乐观的。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财政部门因自身权力加大而有不当干预其它部门的行政事务的行为,也就说有不当干预其他部门的事权行为。为此我们得首先研究这个新的趋势。

三、财政部门权力的越位、错位、缺位是权力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一)新趋势的成因分析

财政部门的越位、错位、缺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财政部门权力认识定位模糊。从财政部门的上述权力范畴及界限中,我们显然发现财政部门的财权与事权和其他部门的财权与事权存在交叉,使财政部门对自身的财政权力(财政财权和财政事权)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财政权力操作性的难度加大,出现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管的权力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财政部门对自身的权力定位认识不明确的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自身的财权与事权界限不清。财政部门的财政权力都是以“财”即公共资金为基础,它的财权和事权都是以“财”为中心。它的财权主要是指对公共资金的使用进行综合预算、调节、配置。因此其事权也被限定在协调其它公共服务部门共同预算、调节、配置所使用的公共资金上,当然在现在的公共预算体系中,财政部门的这种协调功能因自己逐步成为核心预算机构而正趋向权力集中。然而,目前,财政部门对自身的财权、事权的概念理解维度扩大,对自身的财权、事权概念界限从“财”随意延伸至其它范畴,尤其是对事权的随意曲解更为严重。常常把对“财”的预算、调节、配置理解成对其它公共事务的协调、控制,认为自己的事权就是公共事务的决策、行政执行与控制的结合体,明显超越自身的事权。这也是财政部门把自身的事权从“财”扩大到“财”外事务的表现。

唐国清:公共预算体系中财政部门的权力制衡另一方面对自身与其它资金预算使用部门的财权和事权关系不明。由于财政部门的财权与事权和其他部门(主要是党政领导和人大、其他准预算机构、各个支出部门)的财权与事权存在交叉(见图1),容易导致财政部门对自身的财政权力的界定模糊。

四、权力制衡的必然

财政部门的越权行为已经对各部门的行政行为产生了严重影响,但目前还没有引起政府部门、学术界的重视。所以这里我们要强调对财政部门的权力加以制衡。财政部门的权力既不要太大又不要太小,要掌握财政权力的运作效度。所以如何有效制衡预算权力集中后的财政部门权力,应当成为我们今后的研究课题。

对于如何制衡财政部门的权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一是具体界定财政权力中的财权和事权概念。完善公共预算改革的成果,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二是提高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只有高水平的财政业务人员,才能真正理解权力概念、真正依法实施财政政策。三是增加财政部门独立性,继续弱化党政首长在预算体系中的决定权。四是注重人大监督的实效性,继续加大人大的预算监督。五是进一步完善预算体系的民主性,使广大群众真正参与预算财政监督。六是避免由于部门利益竞争而带来的财政部门权力寻租。权力寻租欲望随权力膨胀会凸现,因此,控制这种欲望成了财政权力制衡的关键、难点。七是进一步增加支出部门的资金使用的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公开能使支出部门理直气壮地监督财政部门,预防财政权力扩张。但我们说的强化在新公共预算体系下的支出部门对财政部门的预算权力的适度监督以制约财政部门的权力,不是回到以前的预算体系的权力结构中。八是继续完善预算的法制化、程序化。完善的法制、财政程序是制约财政权力的现实途径。

总的说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制衡财政权力实现公共财政法制化、财政调控公平化、财政体制科学化、财政监督民主化。以防财政部门权力的失衡,不至于过大或太小。

五、结论

现在的公共预算体系改革的实质是要改变体系内的权力结构,改变预算决策的执行范式以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绩效。权力结构变化正改变以往的财政部门权力过小问题,并得到改善,但现在又出现了另一方向的权力过大的趋势。这是我们目前预算改革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的因财政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的权力越位、错位、缺位造成了政府服务部门的服务低质、低效,严重制约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只有对财政部门的权力制衡才能保证财政权力的均衡发展,使财政权力结构和谐共荣。这是政治学角度研究公共预算权力结构变化的新视点。

参考文献:

财务预算概念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3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

财务会计概念被称为一个专业术语提出,早些时期出现在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项目的范围和含义》中。对此,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次定义规定为:“被称为一部有序的章程,其具体的组成要素是制定的目标和相关一些基础理论概念。其可以形成相互统一的会计标准,同时还指出财务会计的本质、功能、限制力度。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辨别财务会计使用的标准与核心。”但在1980年5月通过FaSB宣布的财务报告概念公告中明确的对概念框架的定义进行了一些改动,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组成因素是目标准则和相关理论之间衔接的统一性,通过这些目标和基础理论概念的确立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并可以由已存在的财务会计与报告及方向来推动财务信息化的透明度,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财务状况,这样可以帮助一些资本市场和其它市场的正常工作,为大众利益提供人性化服务,但对于已存在的目标和基本理念来说并不是为处理财务会计与报告中的问题的,只是对已制定好的目标进行了一些方向上的定位,将其中所涉及到的概念用来处理所出现问题的方法。”

通过以上两种不同时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分析来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前者提出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而在后者提出的定义中就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去掉了,给其定义为一种理论体系,或者可以说是对目标进行了方向上的确定,将其中所包含的一些基础理论概念进行了衔接、统一。而且,其不单单是对于财务会计来说的,也可以针对于财务报告来说。对于目前FaSB所规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所概括的中心内容有财务报告的目的、传播相关信息的质量、一些相关组成的含义与特点、一些组成的确认和衡量等。

二、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在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务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机构。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介绍中指出了39项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明确显示了是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需求来进行制定的,从而形成了与国际管理相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由此将我国的会计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整体的财务会计准则来说,其起到了一个指挥性的功能,而对这些准则的制定在2005年宣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又获得了更深的完善,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将其制定的核心趋向于国际会计惯例,从而确保概念框架发挥公平、有作用的准则标准,以此来稳定我国对财务概念框架的定义准则。以下是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在改动前和改动后的比较,有以下几点变化:

1.把基本准则进行了全新的作用定位,同时还将准则名称进行了一些改动

因为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准则中存在着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以达到能够准确对二者的辨别,显现基本准则在法律中的准确位置,将旧的准则名称改成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这项新的基本准则中进行了这样的规定:“企业会计的准则是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组成的,对于具体准则的规定需要严格按照这项准则来进行制定”,这样就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概念框架准则进行了统一的作用方向,以此来确保不会出现在修订前的基本准则定位重复的现象,这一问题的解决呈现出了新基本准则的优点。

2.修改的同时还强调了会计目的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没有进行修改之前的基本准则来说,其制定的会计目标太模糊,没有明确的解释说明,还缺乏了针对性的领导意图,以至于会造成前后之间的不统一而引起争论。而在新基本准则中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完善,具体的设置是:“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所制定的目标是根据会计报告中所涉及到的企业财务状况、结构运行状态、资金的流动量等与会计紧密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某种程度上突显了企业管理层履行责任的情况,帮助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了经济性的选择。其中提到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是指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一些相关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以此来形成了新的基本准则。除此之外,在制定的新基本准则中,把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在进行修改之前中的会计一般原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位置,通过进行一步的调整将其调到了第一个章的总则中,放在了一个最高的位置,以此用来加强整个体系逻辑起点的作用。

3.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新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把会计信息质量特点和财务报表内的一些客观内容和计量中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区分,将其特点独立的提了出来,这样就把会计信息在质量上的要求更加明确的提出。此时,还可以将发生的全责原则当作会计基础在总则中的一项规定,即历史成本因素是属于会计计量范围的。由于受到历史成本因素的影响,所以将历史成本原则写入了会计计量的相关规定中,又因为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支出都是组成会计内容的一个重要成分,用来进行详细的确认和计量,所以把收入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原则进行了删除,删除的这两项原则内容上是关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标准。

在新的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了将财务会计目标作为导向,从而又增添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充分体现了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即信息质量的准确性、关联性、清晰性、比较、内容与形式、重要性、严谨性和快速性,在信息质量的这几项性质要求中,内容与形式是作为一个新的要求准则来加入的,这一项新要求的加入表明了我国近几年来的会计实务的发展与国际惯例要求的趋向要求。同时,对于在进行修改前的基本准则的相关内容也作出了一些调整。

4.重新定义会计要素,简化会计要素的讲解

由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断完善,在制定的新基本准则中也将会计成分的定义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因为在2000年的时候,国务院颁发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在这一项报告条例中明确指出了企业在财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中的这几项会计成分做出了新的规划,从而将其替代了在没有改动之前的基本准则中与会计要素相关的一些制定。所以,在进行改动之后的新基本准则严格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对于定义上,其组成成分是由很多个特点结合而形成的,将会计要素的定义趋向于科学化,使其在日后的运用中得到了良好的认可。

三、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之处

1.在会计信息质量特点上没有明确的层次划分,没有涉及到一些约束条件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新基本准则中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做出了8项具体的要求,内容制定的虽然很严密,也符合我国的财务会计状况,但对提出的这8项信息质量要求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层,在使用和阅览的过程中会给人一种模糊、混乱的感觉,这使得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整体上显得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目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法律法规上的表现形式。若是将其融入到法律条文中来说,对于这些会计质量信息的要求也仅仅可以使用列表法将其一一列出来,但不会像国外那样将财务会计利用结构图的形式来表现出来,对于这样的表现形式来说,就给浏览的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也给浏览者的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对会计计量的规定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无法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根据新基本准则的制定,采用的制定原则是根据财务概念框架来对会计计量进行分析的,对于财务会计的一些规章制度中提到的一些条例是:“需要将一些主要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确认,若是确认结果过关了就可以将其记录进财务会计的报表中,还需要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进行标注以确保在查找时给检查者带来方便,对于会计计量来说,一定要严格按照其性质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只有符合其要求才能保证资金的准确性。”若是需要对会计中的一些成分进一步计量,就要使用历史成本法或是使用重置成本法来进行详细的计算,将其中一些数值的计算价值用计量表达出来,由于会计成分的计量有很多不同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计量,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计量要素和成分的准确度。但在现有的会计计量方式中,并没有实现如此完整的计量方式,显得现有的计量方式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制定出有效、准确的计量方式,充分发挥财务会计计量以及会计计量要素在新基本准则中的指导地位,这些内容上的不足都说明了我国会计计量在规定上内容的缺乏程度,还需要做全面的补充。

3.财务信息列报中未对披露作具体的规定

在我国现存的财务报告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在财务信息列表中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造成了财务信息列表内容的混乱,而由于财务信息列表是整个财务会计工作的一个中心内容,造成了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全部内容显得毫无意义。无论是任何一个体系,若是这个体系的中心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代表着整个体系工作的瘫痪,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财务信息列表来说是一个性质的。因为在财务报告列表中概括了很多的内容,如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其它财务报告等,在其覆盖的三项内容中,财务报表的获取是根据对财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两项步骤而获得的,对于报表附注来说是根据财务报告的信息来进行标注的,属于财务报告中的一种备注方式。而在我国现存的财务信息列表中,正是由于没有对其内容规定进行具体的披露而造成了财务信息内容的出错率较大,使得财务信息列表显得非常错乱。

四、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修改措施

1.将会计信息质量做出详细的特点划分

将新基本准则作为确保会计计量质量的基础条件,以此来对会计信息质量特点进行具体的分类,根据以上问题中所出现的疑问,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一般特征类别和层次性类别,并根据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构建时的需要,将其作为我国的会计实施的目标来进行,这样才能够符合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准则,才能够保证计量结果的准确性。还要重视在财务会计计量质量中的受托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财务会计质量决策性的稳定。以此可以把会计信息质量的特点划分为会计信息内容质量与会计信息列表这两项内容,在前者中的主要特点是有准确性和关联性的质量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出了一些子质量特点,而子质量特点的内容有检验性、中间性、严格性、本质性等,而关联性的特点内容有预测性、反馈性、快速性等特点。以上是对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一些特点进行的详细划分,以此确保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分明,特点类别划分明确,充分展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的清晰性、完整性、披露性。

2.会计计量性质的选择原则

在新的基本准则中提出了五类备用的计量性质,同时还规定了对信息计量的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性质来进行会计计量,而对使用的这些计量方式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约束条件,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这样就形成了计量方法使用的混乱,造成计量结果的不准确性。所以,需要对会计计量的性质规定出一些具体的约束条件,做出对解决计量问题的针对方式,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计量方法,制定一个使用的范围,以此来提高会计计量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做出的会计信息质量性质的一些规定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来进行规定,这样就保证了会计量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五、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规范的会计体系制度

根据对社会企业以及政府会计体系的调查发现,政府或企业并没有对自己内部的会计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体系制度,从而造成了会计体系的不规范。而对于政府会计体系来说,对其标准目的的制定没有明确的指出,对于会计名称的规定只是被称为“预算会计”而不是“政府会计”,对于中国政府预算会计中的工作内容来说,具体包括了信息的回馈、数据的核算、监督机构、地方各级政府单位的收支预算等。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体系来说,主要包括了事业单位财产的指出预算、行政单位会计等内容。根据社会的进步,虽然政府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体系进行了一些完善,但依然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需求,在严格的规范体系上还是缺少了一些规章制度。

2.会计目标单一,会计科目过于简单

根据目前中国会计现行预算来说,其进行预算是为了确保监督预算任务的有效实施,从而确保会计计量的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的统一原则。但这些内容的实施是对预算管理服务上的要求过于充足,没有正确对待预算会计结果的信息回馈,造成了两者重视度的失衡。与此同时,从会计预算所反馈的一些简单信息中可以看出,会计预算向政府管理部分所提供的一些信息都是局限于年度政务的“收、支、结余”,并没有关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回馈,这就显得会计信息反馈内容的单一性,造成了政府对会计信息的不了解,使政务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管理,对政府财务会计方面的预算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由于会计信息反馈的单一性,造成了会计科目的简单化,由于缺乏相关的会计信息作为制定会计科目的资料,而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科目的简单化,与现实中对会计科目的需求度不符合。

六、推进中国政务会计改革的措施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会计体系

以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构建符合国情的会计政策,还要确保改革后的会计体系与国际惯例的要求相对应,充分展示政府的受托责任,制定清晰地政府会计目的。对政府财务会计工作正常运作中所构成的资金流动,均需要归属于政府会计的计算范畴内,若是资金的用途不是用于政务,那么就不归属于政府会计的计算范畴中。所以,对于政府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将政府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对于一些活动的举行不属于政府组织的,其所花费的费用就不应该由政府来出,应该由主办方来出,这部分资金不能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中,这是因为会计准则有明确的要求,且会计准则的要求与行政单位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在日常的费用支出上不应该将其归属于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中。若是以此种方法来改革政务会计体系,那么就会加强政务会计体系的内容和规则的透明度,其资金核算的内容也会很明确。

2.建立、健全中国政府会计法律体系

无论是任何组织和体系都不能缺少健全的法治环境,因为这一环境的建立能够让整个体系变得有安全保障。尤其是在中国政府会计体系中,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政府在会计体系中建立了一项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后,才能够让整个会计体系变得有秩序,能够运作的更有效率。所以,对于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需要加强在法律上的规章制度。

3.建立健全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

加强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只有审计部门做好把关工作,才能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对于财务报告中的虚报、谎报、多报来说,需要严格审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惩罚,这让才能够确保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事实性,才能够充分展示审计部门的作用,保证政府财务会计体系的有效运行。

七、小结

根据以上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改革问题的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政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革新。

参考文献:

[1]曹建树.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改革问题研究[J].财务通讯,2010,06.

[2]张琪.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改革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3]彭亚琴,黎曦.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位及其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1-02-20

[4]李玉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论坛,2005-05-01.

财务预算概念篇5

abstract:Goodmanagementcanmakeenterpriseswinthebiggestprofitwiththeminimumcost.afinancialofficershouldgraspalltheinformation,scientificallyplanthecost,havescientificpredictionandcontrolmethodsfortherisk,giveadvicefortheenterprises'long-termdevelopmentneeds,inordertoachievethebestenterprises'financialmanagement.

关键词:财务管理;国营企业;成本核算;会计核算

Keywords:financialmanagement;nationalizedindustry;costaccounting;financial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187-02

0引言

笔者长期在国营园林施工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现结合多年来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高效使用建设资金,控制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谈些看法。纵观当前一些兄弟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总结为财务核算方面十分混乱、工程施工的财务功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杂乱无序缺乏条理、缺乏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等。下面,笔者就对这几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逐一论述。

1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1.1财务管理理念缺乏、机构简单化、制度不健全

1.1.1缺乏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建设型的施工企业,很典型的管理模式表现为企业老总同时充当投资者和经营者这两大角色,一言堂,如何进行财务管理都得老总说了算。有钱投资并不意味着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就强,作为投资者当然希望能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因此,这样的企业老总一般不愿意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武装自己的思想,更不会将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沿用传统管理思想衡量和任用人才,使财务管理形成虚设。

1.1.2不设财务管理机构、无证上岗现象严重有的中小企业,虽然设立了会计部门,不愿意再设立财务管理机构,认为有了会计和出纳管理记账和现金收支就够了。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在人员选用上也就自然降低标准,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系统化知识教育的野路财务人员也敢聘用,很多财务人员没有相应的财会专业技术职称,导致无证上岗的现象严重。

1.1.3任人唯亲影响财务功能发挥还有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老总们从节约成本出发,干脆任人唯亲,觉得管钱的只有亲戚来担当才会真正替自家开源节流,于是乎七大姑当会计,姨当出纳,有的甚至让会计岗位长期空缺,临时外聘兼职会计定期来做做账应付税务检查;有的中小国营企业,虽然勉强建立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却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审计部门,却受制于用人上血缘、亲缘、地缘等裙带关系影响,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使财务审计制度执行产生困难,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1.1.4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滋生漏洞有的企业老总忽视会计工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或者怕麻烦不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让具体操作的财务人员缺乏制度依据和约束,自然容易滋生各种管理漏洞,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持续经营能力,无法获得长效利润,长远发展存在严重障碍。

1.2企业财务部门对概预算审查把关不严当前,在中小企业施工建设中普遍存在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等“三超”现象。细细分析原因,大家会发现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2.1对概预算审核不严因为企业内部某些管理因素制约,导致对建设工程的概预算工作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只审核而不管调整,对那些本应做出科学调整的工程项目概预算不进行及时、对应的调整,导致施工企业实际进行施工时,各项工程量与指标远远超出原定概预算。

1.2.2概预算流于形式或超过计划有的开建项目,未按照按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开展严格的设计工作和编制设计概算。当然,也不排除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受部门利益诱惑,抱着私下多收设计费的目的,人为抬高工程设计概算,导致工程编制的概算远超计划,增加了不必要的工程建设成本。

1.2.3故意力压缩概算与财务计划脱离有些中小施工单位为了能在竞标中以低价中得建设项目,或者为了让建设项目顺利向上级申报,或者为了减轻税费负担,故意压缩概算数据。而一旦工程项目批复下来,又会自作主张,将工程投资额度加大。另外,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赶时间,在项目立项上绕开财务部门,搞计划外工程,形成先斩后奏的结果,使得工程运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年度财务计划不相符。

1.3建设企业基建报表完成额度失实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有时基于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目的,会计人员也会采取一些小花招。比如为了便于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为了下年度上缴利税不会被增加,或者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受领导指示,财务机构在年终财务决算时,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已完成的真实工程额,在账务上进行细部调整。最常见的手法是:有的财务部门会将企业当年超额完成的工程量部分,暂挂在“其他应付款”或“应付工程款”中,待下年年初再进行调回;有的财务部门会将企业当年未完成的工程量部分,提前结转,暂挂在“其他应收款”或“应收工程款”中,以完成年度考核指标,这样得出的报表就失去真实性。上述行为,都会影响到企业领导对公司经营状况的误判,严重影响到下一年的公司经营计划。

1.4财务管理不科学,导致公司投资效益低下①因为财务管理的不科学,追求短期目标,只注重有形资产,不能将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有效开发和盘活,致使中小企业缺少投资所需资金,无法给企业决策层提供更好的投资,导致企业无更多资金投入更大的项目。②企业一把手一言堂,财务机构没有获得参与项目投资决策的资格,导致投资盲目性大、结构失衡,使企业经营陷入内外举债失控、资金流动不畅等财务经营困境,难以自拔。③目前建设单位施工存在管理不严、施工质量差的普遍现象,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工时浪费更加严重,如果建设工程单位的财会人员业务技能不熟练,使项目的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弱化,再加上伸向建设工程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一个工程项目下来,各项税费开支占总投资的比例十分高。④有些工程项目的基建资金,很大比例是贷款获得的,过高的投资期利息负担拉高了建设成本,工程资产交付生产部门后,效益十分差,当前重点建设项目成了重点浪费项目十分普遍。⑤部分中小企业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结算上,高套定额、多计材料、多计工程量、多计设备价格和数量,有的擅自在施工现场对设计变更增加的部分通过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却不作调整,致使重复计费、多计费用现象时有发生。

2对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①作为企业领导,要积极加强企业老总和全体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转变观念,摒弃家庭式的传统管理方式,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引进高级人才,用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武装自己,并积极推行到企业经营活动中,从根本上实现用合理科学、完善的财经制度管理企业。②要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架好梧桐树,吸纳更多高级人才加入,给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推进企业健康展。在具体运行上,要通过岗位分工制和轮换制,特别是分工明确的会计和出纳岗位,不能放任一个人去任职;对于同一个岗位,比如出纳,同一人担任的时间应有时间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应当实行轮换。③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对于会计科目的使用,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制作会计报表等资料,使之符合《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各总账、明细账以及流水账等会计账目之间要相互勾稽,内容清楚,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的会计资料能够真正为企业各项财务分析和决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④有条件的企业,要尽快实行财务总监审查制。设立财务总监,通过总监高度专业而独立的事前控制、经常审计、及时反馈,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确保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是基于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之上,切实使公司的各项利益和权益得到维护。

2.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让他们有能力为领导做好参谋,帮助企业增强融资能力①作为企业财务人员,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各项财经纪律和制度,恪守财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还要树立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现代风险观念、负债经营观念以及盈利效率观念。②作为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为财会人员提供多种进修充电机会,让他们接受不间断的财务知识培训,使知识得到及时更新;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实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按照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同时注意鼓励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使财务管理者能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会主动发挥诸葛亮的作用,在资金运用上,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根据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尽可能地把资金投放到回收期短、风险相对较低的项目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③学会科学平衡各相关主体的利益,既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也能让相关主体的利益得到照顾。

2.3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投资方面要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①贯彻国际通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控制,使其实现既定经营目标。通过预算编制,企业各部门可以明晰各自权限和责任范围,落实企业的财务计划细则,对企业日常运营进行有效控制。②作为财务管理部门,要给企业经营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让决策者通过真实的财务报表,科学分析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实现投资多元化的同时能达到科学的投资取向,控制和降低投资风险。③随着经济全球化,货币风险日益加大,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随着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飞速上升,必须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予以足够的忠实,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变更,加强和完善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总之,针对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笔者建议企业管理者,要学会用科学的会计政策来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工作。作为公司决策层和财务管理层,要通过制度的科学建立,全面维护中小企业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健全会计基础工作,督促和支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办理各项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对公司各部门的财务控制与考核,促使公司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温素彬.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策略[J].财务会计.

财务预算概念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原来的政府会计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局面的要求。构建一个高效合理的现代政府会计体系来解决各种财政问题,提高政府的业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对现代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并探讨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构建现代政府会计体系;探讨

政府会计是核算、监管政府机构的各种财务活动,并确认、报告、记录政府在财政交易、收支、经费收支等政府财务状况,客观地反映出政府的会计信息。从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体系由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组成,这所谓的预算会计其实就运用在政府以及政府机构中,与现在所说的政府会计功能相同。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借鉴苏联的预算会计体系,提高了政府和一些政府机构的预算资金管理的水平,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会计统计信息。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国库收付制度的完善,政府财政工作上产生了许多新的业务,这给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当然也显现出了当前的预算会计制度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构建一个更能适应当前环境的的政府会计体系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当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所产生的问题

1.现行的会计体系结构过于粗糙,缺乏细节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是根据组织类别的不同设定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这三个分支分别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另外,还包括自成体系的国库会计以及收入征解会计等等。这些不同的分支所实施的会计制度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会计核算重心。这就大大影响了预算会计体系的协调性,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缺少统一基础,这也影响着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生成的效率,同时也会对政府预算的管理效果产生影响。而且,在预算会计体系的内部事业单位的归属也变得难以划分。

2.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已经初步建立了我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制,从部门预算到政府采购,再到国库集中收付都体现了公共财政体制的典型特征和核心的思想内容。然而,我国只是对当前的政府会计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简单、局部的改良,而在核算模式上的旧有的原则和基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难以成为适应公共财政体系真正地新体系、新方法。

3.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中看不到政府的财务情况

我国经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地方政府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财政自主权,这是提高政府职能和权利的重要举措,但是地方政府的会计工作重点并没有侧重,地方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样一来,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我国当下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还有行政单位会计对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确实能够做出一定的反映,可是要想真正的反映整个政府的业绩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种财务受托责任上的会计信息当然也得不到确切的报告。

4.现行预算会计不能向社会反映更多的信息

当前我国政府预决算的报告只是一种单一的模式,只能反映政府的收支预决算,或者是各个政府机构单位的执行结果,不能看出更深一步的会计信息。对纳税人和公众来说,无法看到相关的会计报告,就算是政府的相关部门也仅能得到预决算这样的基本财务信息,当然也无法对政府的工作作出评价。此外,对政府部门本身来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只是一本簿记,难以体现一个会计体系应有的责任和作用。

二、构建现代政府会计体系的一些对策

1.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要明确

我国政府受到了公民的委托合理地使用、管理国家的财务资源,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包括我国的大众还包含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一些相关政府部门,这些人在实际意义上应该是政府会计信息最为重要的服务对象,但是他们在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中并没有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实实在在的接收到会计信息服务。所以,政府会计制度自身追求的目标要明确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忠实地把政府使用社会资源以及履行政府责任情况的信息反映出来,这样才能根据相关的会计信息对政府部门履行政府的受托责任进行辅助工作,也可以帮助各种信息使用者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去监督政府财政情况,对各级政府部门也要进行公共产品服务效率效果评价来保证服务的质量。

2.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要统一概念

想要让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在概念上统一,第一个问题是必须要建立概念的框架,而政府会计准则框架基本含有三部分:一般业务准则,政府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特殊业务会计准则。这三个不同的部分都有着自己的职责。

3.明确政府会计主体

政府会计主体的确立要有利于评价财务受托责任,这样对政府财务的资源管理的加强才能更加稳定有效,并使政府财务活动得到规范。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会计主体是各个单位,不是反映政府的全面财务信息。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我国政府会计也要引入“基金理论”,这个概念把政府会计记账主体看做各类不同的“基金”。而报告主体别出心裁地采用双重视角:政府是一个包含政务和企业的整体,这些方面的的活动都应该得到准确详细的报告,还有一些财务资源,政府能够实际的进行运用,这些资源获得和使用的记录也要进行详细的报告;另一方面,报告的主体也必须要包括政务和企业的基金以及受托基金,为了将报告的内容细化,一些比较重要的基金也应该单独编报,尽可能详细的表现基金的情况,这样财务报告才有实质,一些非主要的基金可以经过合并之后共同完成财务报告编报的工作。

4.健全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政府财务报告为评价报告主体财务业绩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信息,更是分析财务受托履行的重要信息来源,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受控于政府会计的目标,适当地选择政府财务报告的模式是建设政府工作报告的必然要求。政府财务报告模式要想体现出政府会计目标,明确财务报告主体的选择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兼顾程序的审议和披露方式、构成内容以及主要财务报表、编制程序方法等。政府会计概念的具体框架也必须要包括政府会计的基本假设问题以及准则的制定和运行的程序等,这是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必要保证。

三、结语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当前的政府预算会计已经更不能够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积极构建现代政府会计体系已经成为了必然要求。只有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当前不断深化的政治经济财政改革的先进的现代政府会计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更好的实现政府会计体系的使命。

参考文献:

财务预算概念篇7

关键词:医院财务集中管理医疗卫生市场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20-03

我国的医疗卫生市场正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阶段,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每一家医院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把握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特点,了解其未来发展趋势,是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医院财务集中管理解决方案正是医院立于不败之地的一把利剑,是医院集团财务管理的基础。

一、医院财务集中管理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旧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独立核算单元为依托,施行的是封闭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财务信息是靠逐级汇总、累加来获得,这就势必会对一所有战略发展眼光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产生阻碍。医院财务集中管理从根本上树立了大财务的概念,形成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财务集中管理有效地将整个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集中架构在同一平台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完整的全院领域内的财务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以资金为整个系统运行的主线,建立以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为重点、核算监督为依托,以指标分析为评价依据的财务管理模式,强调医院主管部门的调控职能。做到医院集团的财务信息实时传递、共享和集中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真正实现财务核算的集中监控的目的。

财务集中管理方案的价值就在于解决不同环节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监控不力的问题。由于数据集中、信息集中、管理集中,不同环节各级成员的财务数据和相关经济信息都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源头直接采集,从而实现了在全院范围内的财务数据资源共享,一方面减少了人为粉饰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另一方面,各级管理者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设定的控制准则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控制,从而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经济业务发展动态,将计划、执行、核算、监督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二、医院财务集中管理模型的设计

医院财务集中管理模型主要涵盖预算管理、物流系统、成本控制、财务核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六方面内容,其中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管理体系中。

HiS系统、预算管理系统从信息流层面确保了在全院范围内的财务数据的资源共享,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及时地为财务核算提供基础数据;物流系统、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从实物流、资金流层面为医院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成本核算体系的设立为全院的绩效考评提供了依据。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规范采购流程,统一的物流系统、有计划的物资采购,为在全院范围内的资金、物资调配提供了可能,财务核算、成本控制为绩效管理提供了依据,而一直贯穿其间的内部控制为财务集中管理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配合现行的医院部门预算管理体系制定本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核定收支、建立大收入、大支出的概念,对医院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包括财政补助收支和非财政补质的业务收入和支出都统一核算,贯彻收支统一的原则。

第一,设立阶段。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并就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形式、职责范围、工作方式制定《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度》,明确各级处室的职权范围、并将预算编报的时间、审核权限及预算指标的下达等细节问题写入制度中。

第二,编制预算阶段。(1)编制科室预算,一线科室可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下发的本科室收、支预算参考数(按上年度该科室实际发生数扣除突发事件影响因素来确定)的基础上编制本科室预算年度的收入、支出数。(2)职能审核阶段。各职能处室按预算管理委员会下发的预算参考数(指财务处按卫生局批复的部门预算数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在全院范围内统筹安排,本着重点科室重点扶持的原则对各科室申报数提出纳入全院预算资金或不纳入全院预算资金的职能审核意见。(3)财务审核阶段。财务处在部门预算总量控制范围内对上报的收入、支出预算提出财务审核意见。(4)预算指标下达。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将经过审查的预算提交院长书记会审议,通过后下达正式预算指标。

财务预算概念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医院财务制度全面预算

一、医院管理管理主要内容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管理范围、管理体制、依据法规等

(一)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医院财务管理,是指医院在结合自己特定的目标下,对资产购置、资本融通和经营中资金流通以及利润分配进行调节和管理的过程。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二)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财务规章管理制度,对本单位的财务事宜进行管理,从而处理好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财务收支的预算、核算、控制、分析、核算和审核等工作,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及时、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医院财务经营状况;根据财务管理法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和会计核算;做好资产管理,防止固定资产无形损失,确保资金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

(四)医院财务管理的范围

医院财务管理的范围,与一些基本的财务管理范围几乎相近,主要是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等项目。

(五)医院财务管理体制

医院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体制。医院财务管理活动在院长统一领导下,由财务部门进行集中管理。

二、医院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医院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不合理的财务预算编制;(2)落后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3)单一的融资渠道;(4)财务管理人员职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一)不合理的财务预算编制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医院实现对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其他财务管理形式的基础。目前,医院预算管理存在着流于形式、走走过程的现象,在执行预算时,缺乏严格的控制,没有完善的计划,对管理没有事前验证和事后评估,使得医院的经济决策和行为存在过失。此外,医院预算编制的方法和过程缺乏科学性,编制的程序主要依靠领导和财务部门来完成,缺乏充分的有效监督。

(二)落后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

作为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医院是一个最为特殊的事业单位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医院财务管理进行改革的力度,但实际情况中,医院财务管理模式仍旧跟不上财务管理发展步划,财务管理思想观念仍旧停滞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受到传统挂念和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医院财务管理单方面的过于偏向日常经济业务的记账、算账、结账等,财务管理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单一的融资渠道

医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单位,其市场主体性质有所不同。目前,医院对于“经营效率”这个概念不是非常清晰,没有独立、健全的资金融通体系,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和风险大。某些医院在进行融资时,由于不能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加上对资金结构分析不够科学、合理,使得医院存在潜在的财务危机。此外,医院仍缺乏足够高的财务风险意识,一些资源被潜在浪费掉了。

(四)财务管理人员职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医院对财务管理职业技术水平要求不是很高,使得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偏低,知识结构落伍,业务能力薄弱,工作效率不高。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的财务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是医院在未来一段发展时期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的必要准备。所以说,医院必须要加强对财务的评价工作的管理,对于评价体系过程所表现的不足,要进行认真的分析,进一步完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资产、资金、采购、负债及收支的管理

医院应该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手段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结合医院的发展现状,引进一套与医院财务管理及业务开展相适应的系统化管理软件,将资产、资金、采购、负债以及收支的管理制度融入管理信息系统当中,通过信息系统对管理标准进行统一。

(三)加强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理念的实行者,因而,针对我国医院当前财务管理人员的情况,应当一方面加强医院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另一方面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培训等,以提高其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者,他们直接影响着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进程。

四、结语

目前,医院财务管理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只要按照市场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对财务加强管理,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地解决。本文对医院管理管理主要内容概述、所存在问题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对策进行了分析,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

参考文献

[1]唐盛军.新时期医院财务管理问题与方法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1(33):23-24.

[2]高丽娟.对新形势下综合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2):26-27.

[3]赵志军.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8):165-166.

财务预算概念篇9

一、有关于会计财务管理的概念方法

要想真正理解会计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首先应该从正确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综合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进行考虑。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财务管理,简单来说财务管理就是依据综合对象,进行资产投资融通和运营的管理的过程。财务管理是一项在经济活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管理方式,只有在资产运营的各个阶段做好了财务管理,才能保证财务的有效性流通[1]。在财务管理的多方面结构中,会计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那什么是会计呢?会计就是以货币为流通依据对资金的运动方式进行多样化考虑,从而通过进行相应的资金计划实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核算方法。对于会计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应用首先要考虑的是税收方面的财务管理,因为我国是一个税收大国,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据了很大比例,怎样做好税收的分类管理,将税收收入运用到政府经营活动中去,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事业单位的财务应用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将收入用到惠民、助民上来,国家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与财政收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做好了财政收入的计算和分配,才能更好的将资金用到实处,减少出现重复建设、偏离建设等问题。

二、事业单位的会计财务管理有何重要作用

(一)会计财务管理在预算阶段的作用

会计财务管理离不开预算,一个好的预算计划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前提。财务管理需要一个完善的预算编制计划来进行资金的全面管理。但是现实中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计划较为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性文件来约束其预算行为,因此导致预算的编制不适应实际资金使用原则,使预算和实际支出显现出较大差别,这样的资金预算计划是无法在政府工作正常运行中发挥其本质作用,达到更好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2]。资金预算编制的不规范,会给事业单位实际建设带来很大问题,预算做不好,资金的流动比率和方向也就不好把握,因此现实生活中才会出现事业单位在进行道路美化建设中出现了将铺设不久仍然崭新的地砖拆了重铺的笑话。这就是在预算阶段没有做好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弊端,类似于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预算计划的混乱不仅使财政资金产生浪费现象,还会造成政府形象的损失。因此,事业单位一定要做好会计财务管理在预算阶段的规划管理,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资金运用的一种合理化方案,更是对政府公信度的一种提升。

(二)会计财务管理在资金运用和决算阶段的作用

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管理不仅要重视预算阶段的监督规划,在使用和决算阶段同样要重视。资金使用阶段的会计财务管理需要重视的就是资金流向和实际用量,当然也少不了实际用量和预算阶段的对比,做好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是会计财务管理的重要步骤。资金使用阶段的会计财务管理要充分运用各种计量方法,做好财政税收的记录报告,从财政资金划分的路径、量的大小上逐渐融合会计核算、分析和检查形成一套完备的会计管理方法。会计管理在资金运用阶段还要重视划分资本收益与支出,依据财务报表审核制度,收集多方财务应用信息,对事业单位财务使用的各个层段进行细致的财务科目计算。形成完整的财务报表,最终在会计财务管理资金运用阶段更好的发挥其支撑作用。若是缺少了资金在运用阶段的财务管理,那么事业单位将会出现资金混乱的局面,这样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最后,在做好了财务预算和财务运用阶段的财务管理后,一定要进行及时总结,以财务的预算阶段为基础,及时整理资金运行阶段的财务报表,最终做出合理化决算。决算阶段是会计财务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实际资金统计的阶段,做好了资金的决算,才能更好地把握资金流向和动态,实现合理化管理,所以这一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

财务预算概念篇10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企业失败财务失败财务困境

一、财务危机概念的发展过程

(一)国外财务危机概念发展过程国外财务危机概念发展经历了以下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财务危机即为企业破产。其涵义相对单一,表述也不是很具体。1966年Beaver在对79家财务危机公司包括59家破产公司、16家拖欠优先股股利公司和3家拖欠债务的公司的研究中认为,当企业宣告破产、无力支付到期债券、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银行存款透支等情况发生就属于财务危机。1968年,altman在其研究中将财务危机表述为:企业失败包括在法律上的破产、被接管和重整(altman.e.L.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ntanalysisand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ournal.ofFinance,1968),实际上是也是把财务危机基本等同于破产企业,进入企业法定破产程序。Deakin在1972年的研究中指出: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包括已经破产、由于无力偿还债务或支付债权人利益而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将财务危机基本等同于破产的研究众多,如Casey与Bartcrzark在1984年的研究中、Gentry在1985年的研究中、aziz在1988年的研究中、Gilbert在1990年的研究中都将财务危机定义为宣告破产的企业。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对于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的涵义也随之需要扩展。由此,Carmichael在研究中则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履行债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资金不足四种形式。michael和Zopounidis(1987)根据以往关于财务危机的研究结果,给出了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从财务角度看,财务危机包括资产净值为负、无力偿还债权人债务、银行存款透支、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延期支付货款、延期支付到期利息和本金等情况。第三阶段:继续完善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逐步发展,企业则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研究者对财务危机概念做了更为细致和完善性的研究,以使得财务危机理论能更深入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延伸。1994年altman在企业面临财务困难的多样性基础上,提出了财务危机的其他一些更加广泛的概念,包括:破产(Bankruptcy),主要是财务危机在法律上的界定;失败(Failure):考虑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条件下,投资报酬率低于行业平均回报率;无力偿还债务(insolvency):从破产角度可认为企业的净资产为负;违约(Default):企业违背了与债权人签订的合约并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本质上讲,违约也属于无力偿还债务。此时,研究者对财务危机的涵义有了较为完整的表述。直到2000年,Ross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对财务危机的概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表述:其一技术失败,即企业无法按合约付息还本,履行债务;其二会计失败,即企业的账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资不抵债;其三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破产后仍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最后是法定破产,即企业或债权人由于债务人无法到期履行债务合约,并呈持续状态时向法院申请破产。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对“财务危机”概念的探讨与研究几乎趋于完善,笔者认为,以altman和Ross对财务危机的定义是最为清晰和完整的。

(二)国内财务危机概念发展过程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余绪缨教授在1996年将财务危机按危机程度的不同分为技术性失败和破产两种。指出技术性失败即为企业无偿付能力,是指企业的总资产虽然超过总负债,但由于资产配置的流动资产严重缺乏,没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而破产是财务危机的极端形式,是指公司的全部债务超过其全部资产的公平估价,公司的净资产出现负值。谷祺、刘淑莲、赵爱玲等学者在延承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对财务危机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由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而引发的支付能力不足,通常是暂时的困难,随后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通过资产抵押等借新债还旧债。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企业将会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如增加资本成本或提高财务风险。破产是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形式,将直接导致企业终止营业转入清算,当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同时出现时,企业破产便无可挽回。陈文浩与郭丽红(2001)年对财务危机的概念做了重新定义:财务危机通常是指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和危机,其极端形式是企业破产。研究者认为,当企业同时面临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的时候,企业所面临的破产便无回天之力了。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多元化经营导致的证券投资组合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经营杠杆的负效应和财务杠杆的负效应等。

二、财务危机涵义的界定

(一)财务危机的理论界定财务危机通常是指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具有客观积累性、多样性、突发性、灾难性等基本特征。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后,其各项财务指标会发生异动,如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现金流量入不敷出、存货大量积压、主营业务收入严重萎缩、关联方交易及外来补贴增加等。财务危机的发生通常会经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资金不足、债务延期支付到其后周转不灵、债务违约,再到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企业丧失清偿能力最终走向清算破产。

(二)财务危机的实证界定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定义财务危机,目前国外学术届主要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将财务危机企业定义为破产企业;其二在破产企业样本的基础上,扩大了财务危机企业的样本选择范围,除“破产”外,财务危机的表象还包括:“银行透支”、“末支付优先股股利”、“债券违约”等。从国内实证研究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借鉴了国外研究的第一种做法,选择上市公司被St作为财务危机的标志。这样定义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一思路实质上简化了危机的内涵,赋予样本企业以明显的标识;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情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于破产程序滞后,企业出现严重危机到破产还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目前通过标准途径破产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将财务危机企业定义为破产企业不适应研究的需要。因此,研究人员选择St标志除了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也考虑到我国St制度的相关规定决定了St标志,适合代替破产标志参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经审计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或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时该公司的股票被特别处理,成为St股。笔者认为,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下,把公司被特别处理(St)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标志是可行的。

三、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财务失败、企业失败等概念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