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3:12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1

关键词:教学方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56-02

高校教职工申报的课程一般分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从教学队伍上看,除了要求相关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外,这三种课程普遍都要求教师有着一定的学历、年龄结构,同时学科经验有一定的融合。合格课程主要是教师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对已经有多年经验的课程进行总结梳理,同时初步尝试在相似学科类做一些拓展性的延伸,提出一些新的构思与命题。优质课程主要是教师在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将一些新的构思与方式做新的整合,将形成的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将教学成果应用到更多的学生身上。精品课程主要是在具有优良的教学效果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给广大的同行做示范性的展示,同时精品课程一般都会上传到网络上,受益的学生群体更大。在这三种课程中,精品课程普遍都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孵化出来,优质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湖南科技学院《平面设计基础》优质课程概述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新闻传播系广告学专业职业技能必修课程。该课程2013年10月立项为湖南科技学院优质课程,目前已近进入课程验收期。该课程是在学习平面设计构成、色彩构成等基本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设计软件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提高鉴赏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熟练使用设计软件,具备标志设计等广告设计一般能力,逐步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各个步骤、方法,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平面广告作品的创意与设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平面设计基础》作为湖南科技学院的优质课程,它是在美术基础上的延伸,其目的是为了夯实相关艺术设计理论及实践基础。《平面设计基础》一般作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艺术设计系、广告系等,主要开设在美术类、新闻类的院系,同时也可以作为全校学生的公选课。

二、教学队伍与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队伍有着合理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课程负责人与任课老师专业与教学主要集中于艺术设计、广告创意、构图摄像,与本课程有着直接的关联。教学队伍以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副教授两名、讲师两名,且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相关教学人员有有教改相关的经历,如主持校级以上课题、发表省级以上的教改论文、承担优质课程等。

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美术学院主要以培养实践应用型的人才为主,制定的培养方案也主要围绕这一方面。培养方案中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集中反映了学生对平面设计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需求,明确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基础地位,强调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平面设计基础》分为平面设计理论与平面设计实务两个方面。平面设计理论主要围绕创意来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来展开。创意来源方面主要讲述创意的原则、创意的方法。平面构成方面主要是讲述平面构成元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色彩构成主要讲述色彩的属性、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平面设计实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实操理论;2、实操技能;3、实训。实操理论主要讲述实际设计中的规范与创意调和,包括:封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及表现方法、插画的应用及其风格、字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海报设计的种类与构成、包装的类型与设计定位等。实操技能主要围绕平面设计软件pS的讲述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进行技能教学。实训主要是以学生独立设计相关的平面作品为主。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设施

教学方式方面,《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做一体化。注意案例教学,用鲜活的案例盘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制作思路,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在新的知识讲述时,对已经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保证学生学习的连接,避免遗忘。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设计,让学生领悟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同时给予指导。不指定教材,编选并重,以自编讲义为主。自编讲义主要是多年教学的总结。实施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进度,外院系的学生可以旁听选修相关课程,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一些项目的设计。

实训教学方面,每人一组,独立进行实验,根据课程需要每次实验安排学时。以设计性试验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制作方法以及软件实际操作性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同时逐步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实验时间的自主性。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能够满足目前平面设计教学的各方面需要。在实训教学方面,有相对较多的实验室可以选择如影视编导实验室、游戏设计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都装备的有相关软件及教师控制系统,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演示下,一步步的进行设计实践。实训方面,学院配备的有独立的开放性实训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项目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实训室去设计。

四、教学改革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平面设计;开发

1传统文化符号的多元特质和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视觉元素及艺术符号,这些文化瑰宝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发展传承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的生动写照,凝聚了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千百年来形成了睿智、包容、朴素而富于生活气息的特质,呈现出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的视觉样式,如京剧脸谱、水墨意蕴、书法篆刻、旗袍唐装、碧玉青花、园林民居等等,蔚为大观。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自成体系,个性分明,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领略华夏文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获得全面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它们不仅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更与东方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情结相吻合,它们虽然为中华民族所独创,却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愧为是中国的珍宝,世界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今天的人们应当保护珍惜、努力挖掘并创造性的应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将它们转变为现代艺术语言,运用于当今的生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含了众多独具魅力、引人入胜的设计意蕴,既表现在现实物质之上,又存在于民族精神之内,既是人们挖掘民族精髓的钥匙,更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媒介和窗口。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设计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元素和民族特质,融会贯通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意风格和设计理念,必将让中国民族风格在世界多元化的设计潮流中彰显出更为夺目的文化魅力。

2加强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方法论与认识观,在整个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导作用毋庸置疑,时代的进步和新媒介、新技法的不断涌现拓宽了设计基础的概念及内涵,促使传统的设计基础教育进一步的提升与更新。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概念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传统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被包豪斯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所主导,教学内容及形式长期缺少变化和更新,难免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设计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换言之,传统单一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需求,充实和和加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除了要有独特创意之外,也有明显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强调具有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在对外对传播信息的同时实现本土文化的广泛传播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有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便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平面设计教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未来设计师的重任,应当注重学生传统文化观念和本土意识的培养,让传统文化符合这个元素贯穿于其基础教学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用最纯真质朴的文化语言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有待于挖掘、整理和利用。所谓“符号”,即人类认识事物的载体,作为信息记忆和存储的工具,符号也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如德国符号美学家卡西尔所言:“艺术设计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每一个设计形象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符号标识。按照当今平面设计发展的趋势,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合与现代设计传承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将传统符号进行传承、变化与重构,由此派生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结合的平面设计风格。从传统元素切入,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实现中国传统图式、文字、色彩及其造型与现代视觉传达的有机整合。在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既有基础训练的强化,又有应用设计的延伸,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要力求从传统符号中引申出平面设计领域中最普遍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更多营养,为设计基础教育探寻新的可能。

3彰显传统文化特色,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千百年长期积淀下来的,从开始中华民族经历过许多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争论与思辨,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的平面设计也遇到同样的课题,出现过一味推崇西方设计体系而忽视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误区,从而导致本国设计发展集体失语的尴尬。全球化浪潮下,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可阻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平面设计基础教育更加应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文化传承、文明建设和历史责任的高度来定位平面设计基础教育,真正建立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教育观,引导学生探寻蕴含在传统文化符号中的民族精神,领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并没有什么捷径和已有模式,只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的灵活运用。首先,要在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重新解读中国元素,将传统符合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训练中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传统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展开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丰富和塑造平面设计语言和视觉形象,让本土的元素与西方经典相互兼容,彼此渗透。中国的传统符号可谓浩如烟海,极为丰富,例如,在基础图案课程中,可以专门设计一个中国传统图案的研究环节,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装饰纹样,先进行临摹,不需加入主观因素,尽可能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的造型图示、符号语言等,达到以形写神的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创意和变形,大胆的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实验以及构思演绎,使之平面化、设计化和视觉化,达到旧瓶装新酒的境界。再如,图形创意课程中,专门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抽取一些实例,如京剧脸谱、祥禽瑞兽或者是剪纸、皮影、泥塑、年画等民间工艺,让学生进行创意和设计,可利用各种设计形式和造型手法,表达方式不限,由点到面,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符号中挖掘图形的语言,从传统的文化中找寻到现代的设计观念,找准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文化观念和设计语言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3

[关键词]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4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中等职业学校

平面设计主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二维空间内充分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创作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按照形式美法则创造一种视觉上和知觉上的美的关系,它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对平面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平面设计教学理念,培养更能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平面设计人才,促进平面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造型基础教学的传统性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最初诞生于德国人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Bauhaus),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引进了包豪斯学院(Bauhaus)的设计教育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设计人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一般分为基础课(通常所说的三大构成和素描、色彩以及图案等都属于基础课程的范畴)、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个层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平面设计教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基础教学体系逐渐显露出诸如各门基础课程都在各自的空间中独立运行、缺少连续性和协调性,照搬纯艺术教学模式以及缺少对平面设计教学独立性的思考等弊端。

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对二维平面空间进行视觉体系的构建和信息传达以及创新思维的运用等研究上,这种研究建立在对心理学、生理学、符号学、色彩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学科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又具备更多的对传统思维和视觉的颠覆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含了知觉过程、探索过程、思维过程以及理解过程等。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纯艺术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教学中来,势必要放弃设计教学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当我们面对一群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青年学生,传统僵化的基础教学思想和体系无疑是对他们创作激情的抹煞。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种传统造型基础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呢?关键是要从改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不管是美术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和色彩是学生进入一年级所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平面设计造型基础教学沿用了纯艺术的一套教学模式:从几何石膏训练到静物写生到石膏头、半身像、人像再到人体写生。这种传统的造型基础教学体系从一开始就没有体现设计教学的独特性。造型基础教学固然重要,可在平面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中最关键的还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平面设计中的基础训练不应该以“画得像”为目标,而应该添加进更多的形式美的训练在里面。比如,素描课不再以“三面五调”的形式出现,而应以创意速写的形式存在,用线等形式来表现素描,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将构图、透视、肌理等知识渗透到造型基础教学中,从一开始就注意学生形式美感的培养。那么,在色彩的基础教学中,也应该一反传统的色彩教学以注重对象形体、明暗、虚实、空间等关系,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色彩情感,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大胆运用各种色彩语言去表现对象带给自己的第一感觉。因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的造型基础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作品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二、形式语言教学的简单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1.学生在造型形式语言内容的选择上,经常搞不清应该选和选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进行作品的设计,或者作品中包含的形式语言内容过于简单和单调。2.在单项构成形式语言组合中,更多的是注意构成自身的形式要求,缺乏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语言元素去指导和完成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创意思路难以展开,形式语言比较单一。3.在作品效果上,缺乏利用多种形式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的办法,作品效果难免显得单调乏味。

从这些存在的现象中,经过分析和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形式语言教学过于简单所造成的。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形式语言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探求,和与此带来的知觉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首先应当得到积极评价。平面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启发独立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的感觉,这包括了对事物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能力以及提高基本形式的表现技巧。

那么,解决形式语言教学简单性问题有哪些途径呢?

一个好的平面设计教师不但需要掌握视觉语言表现手段,更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一方面要以动手能力为主,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在熟练的技术背后要有综合素养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就是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其创造能力和制作技巧上形式语言的多样性。故而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形式语言的规律,掌握美的法则,进而拓宽设计思路,采用多种形式语言创作作品,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现。在前期练习中从点、线、面这些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形式语言要素入手,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方面进行观摩、分析、训练,而后总结,并得出结论。形式语言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是对形式语言基本元素的设计,如利用点、线、面等基本设计语言设计出新颖的基本形。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鼓励学生探究范围中的基本形式的设计方法,尝试着去制作,而对于特别复杂的图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只有在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元素的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形式语言丰富的设计作品。

三、思维创意的呆板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创作出好作品,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唱“独角戏”,用以往的经验教学讲理论,然后就是学生的制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各种新事物、新现象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师强调作业工整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制作技术层面上,几周的时间绘制大量作业,而忽视了对作品创作过程中思维创意的体现,扼杀了创造力和审美标准的培养。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做构想草图快速表达作业训练,因为草图包含了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所有的思维过程的提炼,能够把头脑中闪现的优秀创意以最快的方式体现、记录、表达出来,是学生以往的知识加上想象力共同碰撞出来的火花。

要解决教学过程中思维创意呆板性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平面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学生在分析范图的设计思路、思维创意时,做出判断后利用各种绘图软件通过实践进行体验,这种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意分析能力,自行总结学习经验,还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选择最佳的操作方法,认识到思维创意方法的多样性,有效地避免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创意呆板性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平面设计教学主要建立在一定的实践训练操作上,这其中还包括了对设计理论研究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来完成对思维创意的理解和应用。为此,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利用本课程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应用性,让学生多接触了解各种新的思维创意、生活和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资料的查阅,感受生活并收集整理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具体的设计。

结语

在科技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手段都需要进行优化改革,以往只由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和教科书构成的传统设计教学手段,和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讲授的课堂教学形式都已经显露出它的种种弊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师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对教学作进一步研究,以期营造出一个和谐、积极、气氛活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辛华泉.平面构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5

一、以教师选用制度为保障,形成合理的团队组织机制

笔者认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首先必须抓住教师选聘和使用两个环节,从程序设计和制度保障人手,形成合理的团队组织机制。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团队师资配备上,以课程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实行本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吸收教学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校内外优秀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其次,笔者认为在团队建设中,关注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制与首学期听备课制度”,即积极以课程组为载体,为新加人团队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课程组内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的同时,还投人大量的精力去帮助和激励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发现并协助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将老中青的“传、帮、带”落到实处。

二、以课程组制度为载体,形成高效的团队运行机制

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以专业基础课程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组织教学,不断充实提高课程的基本要件建设,开展多种教学研究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队合作,分工负责,增强课程组的组织功能、教学功能和规范功能。如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色彩等课程均按照“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交叉型结构安排授课教师,邓姣华、李屿君、李晓东等老师近年来一直承担了学院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仅从师资力量上保证了每门课都有相对充足的授课教师,有利于课程组内部的沟通、交流与协助,而且还有利于不同课程之间的互动,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有效地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对课程体系的把握,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具体而言,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组为基本单位,在编写精品教材、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课程组为单位编写精品教材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精心编写和不断修订教材。如由邓姣华老师主编、课程组全体成员参加编写的《创意素描———设计造型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教材内容结构甚至每张图例,都是课程组全体成员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精心设计遴选的。该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相融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形式及思维基础训练进行有机的安排,较好地体现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内涵与组织形式,已被不少高校选用并受到兄弟院校好评。

2、以课程组为载体建立健全各项教学活动制度

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课程组为载体,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研讨制度”、“集体听评课制度”以及“集体评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强了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使得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教材选用、课堂教学组织、课程考核评价等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3、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发教学资源

为切实搞好基础课程教学,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并取得了相应成效。如课程组的邓姣华老师先后编写的《风景写生.速写》、《创意素描———设计造型基础》等教材和邓姣华、李屿君、李晓东等老师为《设计素描》、《色彩》课程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皆受到师生好评,《色彩》课程多媒体课件还在省级评比中获奖。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程组的全体成员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载体,也为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团队工作机制

1、重视教研教改,研究与实践并行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投身教研和教改活动,在教学改革中坚持教研先行,高度重视对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初步形成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并行的团队工作机制。近年来,本团队针对基础课程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取得相应成效:一是明确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是廓清了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途径。此外,团队成员如李伟教授主持、邓姣华等老师参与的省级教研教改课题《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及《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校级教改课题都成功结题。邓姣华、李屿君老师、李晓东等老师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团队成员通过积极撰写教学改革论文,编写教材等方式,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和分享教改经验和心得体会,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2、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6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创新性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重新审视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功能目标

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其中包括瞬间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图形造型的能力,以插图形式描绘故事情结的能力以及相关电脑障碍的解决、市场分析、调研、定位、设计制作、印刷与纸材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让学生带有情感的去发现、审视事物,教授学生以一种带有艺术生命力的眼界去发现事物的美。再次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管穿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神圣职责,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特定的课题练习,逐步跨越各种传统的陈规旧俗,追求他们的艺术理想,解放他们的艺术潜力,创造他们自己的作品。因此,在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二)致力于“融合式”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

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职业教育方面的郑策扶植以及资金支持不断的加大,在这种形式下中等职业学校融合式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是可行的。这种融合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融合首先是基础课程内部的融合,诸如可以将原有的绘画课程“素描”、“色彩”融合为“二维造型基础”。其次要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也可以理解为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之间的融合。再次是在课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创新性和多元性的融合。

(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平面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学位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差别的进行教育教学,突出教学深入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感知生活和变化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设计素材,充分尊重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

(四)进一步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7

关键词:理论与技术合一;科学的基础课教育;完整的基础课程体系

包豪斯(Bauhuas)是1919年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格罗佩斯创建的一所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设计学院。这所学院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结果,加以完善和发展,成为集现代主义大成的设计教育中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虽然它存在的时间只有14年,但它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教育宗旨

包豪斯经历了魏玛时期、迪索时期和柏林时期,期间历经三任校长:格罗佩斯、迈耶、米斯,因而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格罗佩斯的理想主义、迈耶和共产主义和米斯的实用主义。它既具有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和浪漫的乌托邦精神,共产主义政治目标,同时又有着实用主义的严谨的工作方法,因此包豪斯的精神内容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也是世界上任何一所设计院校所没有的文化特征。

二、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

包豪斯是最早奠立基础课程的设计学院,通过理论课程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设计奠定基础。包豪斯的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有严谨的理论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

伊顿开设了现代色彩学课程。他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强调色彩训练和几何形态的训练合一,对于色彩对比,色彩明度、冷暖及对心理的影响都有很深的研究。伊顿的科学的色彩理论教学,使学生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色彩,奠定了视觉传达的基础。

康定期基对于基础课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析绘画;(2)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他的教学从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理论开始,逐步把抽象内容与具体设计联系起来。对于色彩纯度、明度、色彩的调和关系,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都通过严格的教学方式进行逐步地引导,最后使学生完全掌握色彩理论,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设计之中。

三、包豪斯的完整的基础课程体系

包豪斯的基础课是在迪索时期完整的建立起来的,明确的分成几个大类:

1.必修的基础课;

2.辅助的基础课;

3.工艺技术基础课;

4.专门课题;

5.理论课;

6.与建筑相关的专门工程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包豪斯的基础课由几个不同的教员分担,传授有关平面、立体、色彩的构成规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员,而色彩教育是始终贯穿于平面设计课程之中的。

四、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

包豪斯的存在是短暂的,但它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1.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目前世界上各设计单位艺术院校通行的课程结构,是包豪斯首创的,这个结构把平面和立体、材料和色彩等方面独立起来,牢固地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包豪斯采用了现代材料,批量生产具有现代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奠定了现代工业主义工业产品设计的基础,对于工业设计有深刻的影响。

3.包豪斯广泛采用工作室体制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动手的制作过程,完全改变以往那种只绘画不动手制作的陈旧教育方式。

4.包豪斯对于平面设计的功能化探索和现代主义设计面貌的教育,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个主要的和重要的根源。

5.包豪斯建立与企业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体验工业生产工艺与设计的关联,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的第一章。

技术与理论的合一,是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关键,它的这一宗旨,是对世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大贡献,当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包豪斯的影响,因此对于包豪斯教育体系的研究,对于今天的设计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8

一、BB平台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LearningSystem,简称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内容资源管理: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2)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生成综合测试分数。(4)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册或注销学生团体或个人的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他内容区域可在不同学期循环使用课程;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数,生成统计报告。目前,BB平台已被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BB平台建设的探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BB平台的建设构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尝试使用BB平台,其建设思路具体可分为课程设计、课程信息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测试评估等步骤。首先是课程设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主要是制订中医基础理论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宗旨。具体包括:(1)课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重点与风格特色;(2)课程设计:采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设计,包括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3)功能确认:确定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的各项功能,如查询检索功能等;(4)方案确认:研究形成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开发方案。其次是信息平台研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研发主要是对课程的网络平台系统进行研发。主要包括:界面设计: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方案,设计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各级界面;代码编写:根据课程设计和功能,进行程序代码编写与开发;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链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网络平台主体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信息查询、浏览等各项功能。再次是资源建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即是在BB平台系统上完成教学资源的上传工作。主要包括:资源采集:获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所需的文、图、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资源整理:对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与格式转换;资源上传:按照BB平台设计要求,上传各类教学资源;资源完善:根据教学需要,修改完善教学资源。在设立多维链接的基础上,使重点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简介、课程基本信息、教师信息、教学大纲、课程文档、教学日历、教学讲稿、多媒体库、课后作业、综合练习、讨论版、外部链接等信息模块。最后是测试评估。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测试评估即对已建好的BB平台系统进行检测,测试其各项功能与技术是否达到方案要求,并对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技术检查:从信息技术角度,对BB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内容检查:从专业角度,对BB平台内容的正确性进行检查;课程运行:在教学工作中,开展BB平台试运行;验收评估:根据以上检测情况,修改完善BB平台。3.BB平台应用效果评价。(1)学生反馈教。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兴趣提高,我们教研室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BB网络平台建设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多媒体资料更加的丰富多样。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教师课堂使用的幻灯片,也包括相关录像片,某个专题设计的文献资料等,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通过BB平台的建设,使得以往抽象繁杂的理论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互动式学习,延伸课堂教学。依托BB平台,98%学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基于BB平台的崭新学习方式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BB平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教师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BB平台给学生留预习、复习作业,并可以随时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同时也畅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2)教师反馈。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在没有BB平台辅助教学以前,教师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占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测试,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课上时间,无形当中就挤占了学生的课堂时间。BB平台方便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课堂只留给教学,而测试和答疑随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既保证了教学进度,也保证了教学质量。(3)及时了解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台之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通过作业、测试、讨论等环节全面掌握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针对重点、难点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缓解了课堂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远程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而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这对促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雅李卫红许筱颖马淑然刘晓燕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9

本文结合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建设及应用案例,从需求获取分析、平台框架构成设计、系统数据标准定义,平台基础管理服务构建,以及教育决策支持高级应用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平台框架构成;数据标准;编码规范;教育决策支持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推进过程中,各类区域性基础教育软件系统的建成和应用,有效地规范了各类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相关教育业务工作的效率。然而,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希望利用系统运行产生的业务数据,综合分析区域教育发展状况,并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时,却常常显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做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软件都是被孤立成单个的业务系统而实施设计开发的。无论是数据标准制定,还是业务流程设计,都各不相同的。软件上线运行后,系统之间更是互不相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围绕着不同教育业务的“信息孤岛”。面对“信息孤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本无法整合各类软件的业务数据和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决策支持分析。为此,区域性基础教育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应当强调需求导向、整体规划、规范建设的原则。通过构建统一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统整开发各类教育业务软件系统,并最终实现全面整合各类教育业务系统和共享应用数据信息的愿景目标。

二、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要点分析

1.开展需求获取分析,确定建设愿景目标

(1)系统建设业务需求获取与分析

在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初期,必须开展建设需求调研工作。全面了解来自各方的平台建设要求,尽可能多地获取来自区域内各基层学校、教育管理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想法和意见。按照应用业务领域,汇总分析各类建设要求,梳理归纳出针对不同教育业务的系统建设需求,确定整个平台各类业务子系统的具体组成,从需求层面对整个系统平台的建设规模和建设范围进行界定。与此同时,还必须从业务系统关联、业务数据流向和基础信息共享等方面,分析确定各业务子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从而为后续平台的功能性框架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2)系统建设技术需求获取与分析

在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同时,还应该为平台的部署和运行,设计构造与之相匹配的运行环境。另外,建成后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和周边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因此,设计开发合理有效的技术对接机制,确保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正常实现,也是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此类,这些都是与平台建设有关的非功能性技术需求。系统建设技术需求的获取和形成,将有助于完善对整个软件体系架构的构成认识,从而正确导向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与技术实现选型。

2.整体规划软件框架体系,研究编制系统数据标准

(1)规划设计平台框架构成

1)系统功能框架组成规划设计

从全局来看,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核心,应该是一个由众多教育业务子系统整合构成的应用服务系统。按照应用业务功能划分,整个平台应由行政业务系统和教育业务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行政业务系统部分主要由区级层面的行政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教育行政管理子系统构成。而教育业务系统部分则由学籍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测分析系统、教育科研管理系统等教育业务管理子系统构成。从功能实现上来看,这些业务子系统涉及各个教育应用业务领域,它们相互独立,各自提供与各类教育事务处理相关的系统服务。但是,从基础信息共享、业务数据交换、事务处理流程对接所形成的系统间耦合关系来看,这些业务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对于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功能框架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具体的系统功能组成,而且还要考虑业务系统之间基于共享数据的耦合机制的实现,明确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生成维护与交换应用规则。从系统组成的完整性和系统整合的有效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平台功能框架结构的构成。

2)系统整体框架构成规划设计

如前所述,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核心,是由各个业务子系统构成的教育应用服务系统,分为行政业务系统和教育业务系统两个部分。这两大业务系统共同构成了整个平台的核心业务层,平台的各项教育业务功能全部由该层的各个业务子系统予以实现。平台内的各个业务子系统,除了要实现各自的业务功能之外,还必须提供一些重要的基础管理服务功能,如: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登录身份认证和用户角色权限设置等。为此,可以统一设计开发具备上述基础管理服务功能的子系统,并提供给其他业务子系统进行调用。这样,在整个平台建设框架内,就形成了一个专门服务于业务子系统的基础管理服务层。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成投入运行后,必然会积累起大量的业务数据。对这些业务数据实施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并继而开展深度数据挖掘,不但可以为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而且还可以为区域性的教育行政管理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就平台的架构设计而言,其最上层应该是能够为区域基础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高级应用层。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成后,需要部署架构在由软、硬件系统构成的基础结构层之上。基础结构层的构造设计是否合理,系统性能是否良好,将直接关系到平台能否正常运行。因此,构建基础结构层也是平台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划设计包括,基础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开发运行环境等)和基础硬件设施(服务器选配、存储设施配置、网络环境构造等)的选型与搭建。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封闭系统,它需要与上游的教育部及省市层面的信息化业务系统,以及下游的区域内基层学校的信息化业务系统进行对接,完成数据交换。所以,在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平台与上述外部系统的对接实现机制,尤其是如何有效地解决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问题。由此可见,从系统整体框架体系构成来看,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由下往上可分为四个层面:底层是支撑平台运行的基础结构层;中间是提供公用服务的基础管理服务层和最为重要的提供教育应用服务的核心业务层;而顶层则是提供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的高级应用层。

(2)制定系统数据标准与编码规范

如前所述,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内的各个业务子系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各个业务系统需要共享学生、教师、学校等基础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业务系统之间也需要开展各种业务数据交换。因此,必须为平台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有效地确保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之间,能够正常开展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操作。平台数据标准的制定应有三个部分组成:

1)制定基础数据标准

对学生、教师、学校等核心业务数据表结构的组成数据项进行标准定义,约束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便各业务子系统对学生、教师、学校等基础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应用。

2)制定业务数据标准

平台内有许多业务子系统需要通过数据交换,从其他业务子系统中获取相应的业务数据信息,以维持本系统业务流程的继续。例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有关学生学业评价数据的生成,必须得到来自质量监测分析系统的学生考试数据信息的支持。为这类业务数据制定数据标准,有助于降低业务子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技术难度,提高数据交换效率,进而规范此类业务数据的使用。可以根据子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和需要交换的数据内容,选定相应的业务数据表,并对其组成的数据项进行标准化定义。

3)制定数据编码规范

对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相关数据项进行编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它不但涉及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数据取值的规范性,而且还关系到平台与外部系统实施对接交换数据的可行性。数据项编码规范的制定,需要以相关行业编码规范为基础。对于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来讲,首先应以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的相关教育信息化编码规范为基础,然后再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数据编码规范的制定。数据编码规范的制定,主要涉及编写数据项的编码规则以及定义数据项的代码取值,并形成数据字典。

3.集中平台管理功能,统一系统基础管理服务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如同一个容器,可以容纳众多符合标准的教育应用业务系统,并使这些应用业务系统在事务处理及数据共享应用层面实现有效整合。然而,对于整合嵌入平台的每个业务系统来说,都存在着许多相同的系统用例,例如:系统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系统用户登录身份认证、用户角色及权限设置等。对于这些具有共性的用例场景,应当构建统一的基础管理服务,以泛化这些用例的功能实现。

(1)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服务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内任何一个应用业务子系统,都涉及用户和组织机构的管理问题。各个业务系统的实际用户,主要是区域内广大的在编教职人员。所以,如果以区内各类教育机构和在编教职人员作为实体模型,来设计构建统一的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系统,并从人事管理子系统中抽取、载入人员及机构的基本信息,就可以形成用户及组织机构的基础管理数据库。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也就可以从中交换获取到所需的用户信息和机构信息,同时也有效地确保了用户和机构信息在各个业务系统应用中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2)单点登录(SSo)服务

当用户需要访问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内的应用业务子系统时,应当做到,只要通过一次登录身份认证进入某个业务子系统后,用户就可以按其相应的权限访问平台内所有其他的业务子系统,无需重复经历类似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繁琐的身份验证过程。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构建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就应提供基于单点登录(SSo)方式的统一的用户登录身份认证服务。当然,利用单点登录(SSo)进行用户身份认证时,其中用于比对的标准用户信息,必须来自于由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系统所提供的用户身份信息。

(3)角色权限管理服务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内的任何一个业务系统,都需要定义具备不同操作权限的用户角色,然后再将定义好的角色指定给要访问业务系统的不同用户,从而使用户在登录系统后执行与其角色身份相符的操作。为此,可以把这一具有共性的系统功能,当作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一个公用组件进行设计和开发。构建起可以为所有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角色权限管理和用户授权管理服务。

三、基于业务数据搭建数据仓库,实施联机分析形成教育决策支持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成投入应用后,包含其中的各个业务子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教育业务数据驻留在相应的操作型数据库中。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抽取、汇总、统计和分析处理,可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的数据信息,为区域基础教育管理与规划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然而要达到这种数据应用目的,就必须通过搭建数据仓库,实施数据联机分析处理(oLap),并进而开展更为高级的数据挖掘分析才能够得以实现。

1.构建面向教育主题的数据仓库

面向主题是数据仓库最重要的特点,它要求数据按照一定的主题域进行组织,以利于后续数据模型的构建和实施数据分析,对业务工作的开展形成决策支持。就教育本身而言,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是衡量区域性教育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能够对区域性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教育决策支持,我们应该选择学生、教师和学校为主题,搭建基于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教育数据仓库。通过从平台各业务子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中,抽取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数据源(各业务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项),经过清理、转换和装载,形成由事实表和纬度表构成的基于多维模型的数据仓库。

2.实施多维度数据查询与分析处理

由纬度表围绕事实表组建构成的数据仓库,是一种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数据仓库。这种数据仓库不但可以被用于查询和报表方式的信息处理、开展oLap数据分析,而且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完成知识发现,从而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依据。

四、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案例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开发构建的“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它的规划与建设充分地体现了上文所讲的,关于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的三大建设要点。同时,在平台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也专门就教育数据仓库构建、实施数据联机分析处理和开展教育决策支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实践,并形成了具体的应用模式。

1.开展平台建设需求分析,确定平台建设愿景目标

“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区域性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平台的建设以学生全面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创新为核心,整体规划、规范建设、全面部署。在平台建设初期,黄浦区教育局专门开展了平台建设的初始需求调研工作,重点了解区内基层学校、教育管理职能机构(教师进修学院、招生办、基建站等)和教育局机关各职能科室对平台建设的要求。通过分析获取的各种需求,梳理确定了“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愿景:

(1)建立黄浦区教育业务数据标准,规范区教育业务系统建设。

(2)构建“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实现区教育业务数据的有效集成应用,完成各类区教育业务系统的全面整合。

(3)通过科学分析、综合利用平台运行后生成的各类教育业务数据,为黄浦区教育局的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2.分层定位系统实现功能,整体规划平台框架构成

从平台功能实现角度看,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由教育应用业务系统、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和基础管理服务系统三层构成:

(1)教育应用业务系统

各项教育业务功能的实现,是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建设重点。从系统功能框架构成来看,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育局办公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系统、学业质量监测分析系统等多个业务子系统构成的教育应用服务系统。而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开发构建各个教育应用业务子系统,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为区内广大教育用户提供统一的集成应用服务。当然,要实现各业务子系统的全面整合,就必须先行制定详实的软件建设技术方案和系统数据引用标准,以便统整平台内各个业务子系统的建设和集成,有效地实现平台内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为此,在平台建设之初,我们就专门研究编写了《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和《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标准与规范》。前者重点确定了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和技术路线,明确了平台内各类业子务系统的主体实现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后者主要是对平台的数据标准与规范进行定义,并对各类系统服务的接口标准与使用规范进行了说明。

(2)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

在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框架构成设计中,位于顶层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由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工具和分析结果展示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从平台各个业务数据库中抽取、转换、装载各类数据信息,构建起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为主题的数据仓库。然后,利用oLap工具或数据挖掘工具开展数据查询和挖掘分析处理。最后,向用户呈现查询分析结果。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建成,为教育局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该系统实施的一项有关区内学生学业成绩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挖掘分析。该项分析展示了学生学业水平与体质状况的潜在联系,并为区内学校正确引导相关学生群体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3)基础管理服务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建设的角度来看,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同样也应具备系统用户管理、角色权限管理、统一认证服务等各种基础管理服务功能。我们专门设计开发了一个名为HpemGnt的基础管理服务系统,并将它作为中间层,为整合嵌入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各个教育业务子系统,提供包括用户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角色权限设置管理以及用户单点登录(SSo)认证等各种基础管理服务。HpemGnt的建成和运行,有效地实现了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在基础管理服务应用上的整合与统一。

3.选型数据仓库及数据分析技术,搭建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

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整体开发采用了技术,其所有的应用业务子系统都是基于B/S结构的web应用。针对整个系统的数据库访问技术选型,则选用了microsoftSQLServer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为此,我们选用了微软数据库产品SQLServer的数据集成服务工具(SSiS)、数据分析服务工具(SSaS)和基于Sharepoint的商务智能分析工具(powerBi),设计构建了位于整个平台上层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以下是有关如何利用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开展联机分析处理(oLap),并获取查询分析结果的实施步骤:

(1)利用SQLServer集成服务(SSiS)对操作型业务数据库中有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业务数据实施抽取、清洗、转换并加载至数据库,创建用于搭建数据仓库的事实表和维度表。其中,事实表内记录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数据记录。然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数据记录,又是由基本数据项和扩展数据项所构成,而纬度表内记录的则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扩展数据项所对应的属性数据记录。

(2)继SSiS完成了针对业务数据的etL操作后,再利用SQLServer分析服务(SSaS)创建多维数据集。使众多的扩展信息纬度表围绕着学校、教师、学生的中心实事表,构建起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题的数据仓库,并据此形成了多维数据挖掘分析模型。

(3)利用SharepointpowerBi工具,连接构建的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实施多维度数据查询,形成查询统计报表,实现联机分析处理过程(oLap)。关于区内不同学制(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教师,针对三类主要学历(大专、本科、研究生)人数分布情况的多纬度联机分析查询实例。

五、总结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可以使教育业务管理工作更趋规范和高效。同时,对于平台运行后积累生成的大量的教育业务数据,通过开展构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深度挖掘分析,可以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为教育业务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要达到上述建设应用目标,就必须从获取平台建设需求、制定数据标准与技术规范、整体规划平台架构设计和统一构建基础管理服务系统几个方面入手实施平台建设。并以此达到整合各类区教育业务系统,实现教育业务数据共享应用之目的。继而开展教育业务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教育决策支持,使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管理平台,成为具有真正实用意义的教育大数据平台。

作者:孙庆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龚鸣,经春秋.基于基础平台的教育信息化系统架构设计[J].网络教育,2010,211(11):71-75.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篇10

一、国内外院校情况分析

(一)各院校自身的特点(在此只用字母代替院校)

Ym:是老牌的艺术院校,在国内相关院校中处于领先位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科研水平、教师队伍均属一流。下属SJ学院、ZX学院、CS学院三个学院,其共同点是:对专业基础课教学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专业基础部,有相对固定的基础课教师队伍,注重教学科研,教学规范、传统、扎实。基础课教学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强调共性,注重观念,三个学院的教学各有特点,都非常具有专业性。

SS美术学院:老牌美术院校,基础课时占总课时的16%左右,对基础课重视程度较低,无专门的专业基础部,基础课门类开设相对较少,课程设置比较传统。

ZX学院:对基础课重视程度过高,基础课比例高达46.65%,课程设置给学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过多的基础课程必将占据专业课程,其专业课程相对较少,可能会缺乏专业竞争力。

美国某设计学院:对基础课重视程度适中,无专门专业基础教学部门,但基础课任课教师相对较多,基础课教师人数达到专业教师总人数的21.21%,基础门类开设较少,但相对集中、实用。

QH美术学院:在基础教学方面,继续保持和发扬原有学院重视基础教学的办学特色,延续基础部的设置,成立基础教学研究室,汇集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以及专业设计各方面的优秀师资力量,其目的仍然在于淡化专业界线,拓宽各专业的基础范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基础课比例不高。学院总课时量为全部所调研院校最高,基础课门类相对复杂多样,充分体现出综合院校的特点,同时也能看出学院正在摸索更适合现代需求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学院的基础教学更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Cm油画专业:对基础课重视程度适中,有专门的专业基础教学部门,基础课教师人数达到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0%,基础课门类开设相对较少,但重视传统基础训练,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不乏与时俱进。

ZJLG设计学院:对基础课重视程度相对过高,基础课课时与全部专业课教学课时的比率高达40%,有专门的专业基础教学部门,基础课教师人数占专业教师总人数的19%,基础课程开设门类比较多,为塑造综合类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基础课教学方面有所探讨。

北京工业大学:基础课教学重视程度相对不高,没有专门的基础课教师队伍,缺少对基础课教学的科研和探讨,基础课门类相对较少,特别是传统基础教学课程偏少,不利于对学生的基础培养。但学院对速写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并形成了相对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造型训练较少的不足,并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的造型培养模式,并且在四年本科教学中不断进步完善,厚积薄发。

(二)各院校的共同点

1.各校对基础教学都在探讨、变革,力图走出自己的步子

从汇总的数据与了解的情况看,各校对当前的专业基础教学都不满足,力图变革。这一方面,Gm和Ym做得相对较好。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看:学院抽调或引进了真正懂得并热衷于专业基础教学的强力人才,形成了很强的教学队伍,引进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探讨摸索出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手段,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从课程建设方面看:各校对原有传统基础教学课程进行了完善和改进,特别是对造型训练课程的教学改进有了新的进展,使传统课程更适应目前的需要,但仍不失造型训练的目的。同时增加了一些有利于培养专业意识、艺术观念、创新能力、传统理念的课程。从教学课时安排看:一年级大基础是各校探索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之一,只是在教学的具体手段上有所不同,课时的安排也有所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校对基础的认识的不同,同时看出各校力图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的努力。

2.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中仍处于鸡肋状态

各院校对待基础课教学的重视大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以基础课开展比较好的Gm设计学院为例,虽然学院成立有专门的基础部(而且比较庞大),并在校区中设有专门的基础楼供基础教学专用,但相对于其他专业教学,教师们仍然能够感觉到学校在各个方面对待专业教学和基础教学的差距。在我们走访的部分院校中,普遍认为基础课教师是教师中的二等公民。这些都和学院对待基础课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3.纯艺术院校基础教学相对稳定,综合院校力图变化

几所纯艺术院校(Ym、Gm、Cm、Lm)基础课变化相对不大,而且还是以造型训练为主,并伴有中国传统艺术的课程,但理念相对有所侧重,同时增加了一些观念培养的课程,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时也相对较多。而综合院校之间无论是课时安排、课程设置、人员安排等方面都差距较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综合院校办学理念的影响。

4.各院校重视基础课的研究(科研)

这一点以老牌专业艺术院校比较典型,如Ym、Gm、Cm、Qm……对于教学成果的总结、研究蔚然成风,Ym设计学院以Z老师为代表的专职基础课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出版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基础教学的相关学术丛书和多媒体教学资料,同时,每年的基础教学课程结束后,都有相关的学生作业集出版发表,既展示了本学院的基础课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学院的基础课教学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Gm设计学院以w、C为代表的专职基础课教学队伍,在基础课教学中大量引入国外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同时利用Gm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力,适时地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艺术院校专业基础教学的研讨和展览,不但丰富了自身的专业基础教学,同时也推动了全国艺术院校的专业基础教学的开展,并确立了自身在这一领域的龙头地位。

5.重视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的开展、传统观念传授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艺术院校所重视。除了与造型直接相关的素描色彩外,大多开设了书法、中国画、线描、工笔重彩、传统图案等带有明确中国传统艺术内容的课程(不包括史论方面相关的课程)。

6.基础课开始重视艺术素养和观念意识的培养

从单纯的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到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创新意识、设计理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各院校的共同点。同样的素描教学,其教学目的和教学侧重点已是完全不同。以Ym设计学院为例,素描教学课程重点已不在于素描技巧的掌握,而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信心。他们认为:“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主要从自然形态基础和抽象形态基础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观到客观,全方位地启发学生逐渐进入艺术设计的领域……关注内心世界的分析和抽象语言的表达”,同时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围绕中心展开,采用了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综合表现、实际制作)。当然,这种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其他学院也是大有人在。

7.课程综合设置、学

将传统意义上的不同课程统一起来,课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只有最终的目的,将所有课程的特点发挥出来,为了一个目的去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有些学校将素描和平面构成、色彩和色彩构成统一起来教学。甚至在素描课程中加入装置、行为艺术等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8.建立一年级基础平台,基础教学淡化专业个性

很多院校都实施了一年级基础课平台。学生入学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统一进行专业基础教学。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基本相同,有利于基础教学的不断深入与细致把握。虽然有些观点认为这样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与后期专业教学的衔接,但这样的教学思路更适合国家本科教育阶段“厚基础,宽专业”的办学宗旨,同时相对科学、完整的课程设置,也不会影响今后的专业教学。

9.必修课强调共性,选修课注重个性

充分利用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相互协调、相互弥补,是各院校的共同特点。

(三)艺术院校与综合院校设计专业基础课设置的比较

几所老牌专业艺术院校基础课所占总课时的比例比较平均,都在20%到40%之间,院校间差距不大,平均所占总课时的比例为28.53%;而综合类院校基础课所占总课时的比例差距较大,最低为12.22%,最高为46.65%,平均值为22.48%,低于艺术类院校基础课时比的平均值。艺术院校设置专业基础部的学院达到了总数的80%,而综合院校则只有40%。基础课门类设置综合类院校远远高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基础课门类平均数为10门,艺术类院校基础课门类平均数7门,综合类院校以ZJLG艺术设计学院、Qm为代表分别达到了18和16门,足可以显示出其综合院校比较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气质的培养,同时也不排除探索阶段的盲目性。

二、对专业基础教学的看法

(一)完善专业基础平台的教学模式

如何实施专业基础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一,一年级学;其二,根据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的教学;其三,学但有所侧重。这些都需要深入探讨,不断完善。从目前调研的结果看,各院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统一一年教学;其二,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不同的基础教学群。两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长处。

完善基础课平台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专业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哪些课程必修、哪些课程选修,应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2.完善教学大纲

在大纲的制定中,要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做到规范、量化。切实可行。真正具有指导意义。

3.强调课程衔接

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连接与交替,注重专业基础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与互补,尽量避免教学知识点重复的现象发生。

(二)珍惜一年级有限的课时,强调重点课程

一年级基础课时是为数不多的,应该妥善地加以利用。目前很多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都设立了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透视、解剖、摄影、书法、制图、计算机基础等。从课程设置看,这些课程缺一不可,都很重要,但就对学生基础培养的教学规律、教学逻辑性而言,笔者认为有两门课程是艺术设计院校必不可少的,其一是图案,其二是线描。

图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重要胜过素描和色彩。它是真正研究“平面形”的课程,是学生学会“装饰”、理解“形式”的敲门砖,通过这门课程,学生才能建立“设计”意义上“形”的概念,才能知道如何将“自然形”转换成为“艺术形”,才能学会根据画面空间需要选择和创造与之相适合的图形,并合理地加以运用。

线描课程也很重要,它并不仅仅是训练“勾线”,而是在强迫学生利用这种并不现实的手段去描绘现实,以达到从“再现”到“表现”、从“真实”到“艺术”的初步升华。

基础课时的紧缺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有所侧重。解决方法有二:其一,始终明确我们培养的不是画家,而是设计师。这样有些课程就可以省略或减弱。其二,有些课程可以考虑由选修课取而代之。

(三)教学应相对统一规范

严格把握教学内容,使一年级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统一规范,使学生在不同班级接受的知识内容、含量尽量相同,这样他们在进入不同专业学习后,不会出现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基本认知差异过大的不利现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础教学应采用统一讲授、分班辅导、统一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统一讲授可以使学生接受的知识相对一致,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辅导,可以加强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与借鉴。教师在统一讲评时的不同意见,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多角度思考。

(四)确立教学检查与监督机制

教学质量的保证来源于教学的检查与监督,应注重对大纲执行的检查力度,杜绝教师在教学中的天马行空。检查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执行、作业的目的性与合理性、对教学殊情况的处理、作业分数的合理评判。切忌只看作业的最终完成结果。检查可采取抽查与普查相结合、整体展示(展厅展示)与局部(教室)展示相结合的不同模式。并将专家对展示评判的结果及时转达给任课教师,督促其对教学及时做出整改。

(五)注重基础教学的科研,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学生本科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部分

学院应有计划地对专业基础教学的教改加大投入,加强院校间的学术交流;定期出版基础课教学的画册与论文集,使学校的教学成果引起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同时得到来自社会和同行的关注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