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十篇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4:05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社会化日益明显,各种商业性质的商店、饭店、网吧等遍布校园及周边地区,校园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教育园区。大学生的安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更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但安全教育又有其自身特色和特定内容。从安全防范角度讲,大学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是指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尊严依法不受侵害、不临危险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不法侵害、自然灾害、自伤自残等事件都会伤害身体甚至剥夺生命。在任何情况下,大学生都要把人身安全作为安全的最高原则。

(二)财产安全

近年来,侵财案件的发生不仅使学生遭受物质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带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侵财案的发生。要求学习反盗窃、反诈骗、反敲诈勒索等方面的内容。

(三)消防安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校园内人员密度相应增大,消防重点部位不断增多,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要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自觉遵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

(四)食品安全

在大学的周边以及校园内,由于许多大学生缺乏食品安全的知识,一旦食用了一些有问题的食品,便可能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习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五)交通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大量增加,大学生遭遇的交通安全事故呈增长趋势。要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交通意识。

(六)心理安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就可能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行为。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七)社交安全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及大学生与其他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心理发展阶段,有迫切的社交要求。但是,由于一些同学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想比较单纯,轻易地相信别人;所以,大学生要学习交友聚会、社团活动和公共活动等有关社交安全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八)网络安全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网络有强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之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很多大学生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容易被不良信息侵蚀思想精神或遭受人身财产的损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是当今高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九)求职安全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许多刚走出校门或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陷阱诱使大学生求职上当,导致求职受骗现象屡屡发生,严重的还危及生命安全。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求职安全教育,增强求职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十)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十一)预防犯罪

随着近年来学校规模扩大、人员增多、校园开放,大学生违法违规现象呈上升态势,大学校园的安全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地遏制犯罪,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和自觉性。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高校;安全教育;体验式;课程

党的18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的着眼点应该是学校的安全与稳定,没有稳定,何谈发展?我国对校园安全管理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的高校也认识到稳定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不同工作范围的安全责任制度,并从口头上的重视转为行动上的重视,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采用学分制等手段规范安全教育的科学内容,将安全教育引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大学生的生命之课,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如何将18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贯彻其中,如何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安全教育课程,是目前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

党的18大报告中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进一步明确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有着深切的指导作用。对比“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发展主要强调质的概念,注重结构、质量和效益提升。

(一)安全教育应摆在重要位置

2010到2014近五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依次是631、660、680、699、727万,而十年前毕业生人数仅为280万。以上数据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通过外延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在校生总规模逐年攀升,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带来的问题是管理与教学主体落后、制度建设与治理方式不完善、环境塑造和设备投入不足等衍生问题。如果只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忽略了发展中的矛盾,只把工作重点放在外延性的教学与科研,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忽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会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还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大局埋下毒瘤。正因为缺乏从源头的有效遏制,缺乏从管理内部的正规治理,高校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殊不知,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身保障的根本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法》等多个法规中均明确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基本形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具备智慧头脑和创新意识,兼有安全素质和防范技能的人,才能促进教育整体协调、全面稳固地发展。

(二)安全教育应回归课堂

据调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是由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保卫处与有关人员如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承担,一般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宣传板报、广播通知等形式进行教育实施,选择的时期分为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毕业生就业前夕,节假日前后,典型事件发生之后等。此种做法的优点是时间较分散、普及范围广,缺点是学生体验和参与性不足,时间一长容易遗忘。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进入学生第一课堂,同时成立安全教育课教研团队,联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有理论知识的教师共同备课、教学、考核与评估,影响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通过系统的科学的学习,使其常规化、标准化、长效化、精细化,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位置。也有相关学者质疑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为现今开设的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内容不完整,形式不多样,形同鸡肋。安全知识属于应急知识范畴,是一种人们在非紧急情况下通常不会主动学习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载体,没有足量的课堂教育,没有学分制落实的有力措施,仅凭专题讲座和宣传活动并不一定能将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全面得到落实。当前部分高校在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海南大学开设的安全教育选修课,相比其他学生,经过课程学习的学生普遍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升,并掌握了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伤害率。又如清华大学开设的实验室安全必修课程,授课内容涵盖消防常识、逃生演练、化学危险品使用、电气火灾的预防等,采用计入学分的方式来检验大学生应对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以提高安全教育实效性。所以,安全教育应该回归课堂。最佳的做法是建立以教务处管理部门组织第一课堂安全教育为主,联合学工与保卫处部门组织第二课堂安全教育与管理为辅的教育体系,结合两大部门和教育内容,摒弃以往分而治之的做法切实做好安全教育改革。

(三)安全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

社会发展已经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主体选择产生多样性变化,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结合其关注度和兴趣度设置安全教育内容与课程,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有效行动。有学者对广西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查,发现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财务安全、食品安全等传统领域,而对新时期的社会交往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涉及较少。这也是造成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安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以学生的生存与安全、自尊与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肯定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内在价值尺度。高校的安全教育应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地位,使学生拥有主体地位和完整人格,自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是根据现有安全问题简单罗列,强调量的堆砌,重视安全知识的理论灌输,忽视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的培养,没有将主动权、话语权交由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极大差异性,使学生出现学了就忘,遇了就懵的情况。简而言之,安全教育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入观察和适时交谈掌握他们的需求,了解并接受学生内心的想法,结合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与内容编排,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如美国消防协会在全美中小学生中开设的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其用玩游戏、绘画、表演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教学收益甚佳,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心理的做法。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验式课程建设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效率理论,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效率很低,原因在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参与其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可通过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可试听的方式呈现,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学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体验式安全教育教学正是教学者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经历,通过参与、互动、内省等方式,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重视个人体验,强化实践和操作是体验式安全教育的特点。

安全教育课程内容不同,教学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适合课堂教学,有的适合实践教学,有的合适课外安全文化渗透教育。但是,不管是侧重于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安全意识的提高,还是侧重于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和自救能力的锻炼,安全教育均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教育手段。首先,加强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积极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引导教师关注网络信息,提升网络运用能力。其次,设置丰富的课堂体验式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演讲、开展讲座及案例教学等,建设多样的体验式教学资源条件。最后,构建科学化的体验式教学评价机制,以此来检验和促进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效果。从而将体验式教学融入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加强体验式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安全教育与管理团队里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安全教育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高校除了组建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小组与教学团队以外,要将加强师资培训放到重要位置。首先,以学校领导牵头,主管部门组织展开安全教育课教师教学动员会议,在指明该课程教学意义与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了解他们对培训需求和期望,尊重教师对安全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设想。其次,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案例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教学课堂引人入胜,除了教师本身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高校安全教育课教师年龄呈现梯队特征,年轻教师拥有较大热情,能敏锐地接受新鲜事物但在经验积累上有所欠缺;资深教师拥有丰富学识,但往往案例过于陈旧提不起学生兴趣。实践证明,在教师提出的案例分析或事件阐述时,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情关注度极高,教学过后记忆犹新。最后,深入社会各界进行专业学习。要想对学生采取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先自己去体验。安全教育的理论素养可以通过书本上、报刊杂志上的研究与归纳获得,实战水平需要亲身经历才会巩固提高。有条件的高校应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走出去即选派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驻相关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请进来即邀请有经验的交通警察、消防武警、刑警、实验技术人员、医生、户外培训师、律师等社会各界一线工作人员为教师普及本行业相关知识,培养安全意识,注重从参与、体验中掌握技能。

(二)设置丰富课堂体验式教学方法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时代背景下,以维护学校稳定大局为首要任务,系统梳理并设置经过专家科学认定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兴趣度的综合性安全教育体验式课程。一方面,针对国家安全、卫生安全、心理健康、性安全、网络安全等理论型安全教育内容,可以通过读研写演式进行体验学习。以心理健康为例,首先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阅读,最好是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案例,这更能够触及心灵,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其次,以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单位,针对案例进行详细剖析,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再次,以案例为背景,以本组的观念为写作素材,创编心理情景剧本;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与分享。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课堂搬到电脑、手机等新兴多媒体技术上,建设网络安全教育精品课程,开发教学互动软件,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版块和心仪的使用媒介,通过视听与操作来学习;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拓宽教育涉及范围,从时间、空间给予立体化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安全教育新方法与新思路。另一方面,针对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求职安全、高危行为、户外运动等实践型安全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模拟演练与实战操作进行体验学习。如交通安全,可以借鉴近几年出现的驾考人路考前必须参与的“交通劝导服务”活动,是让学生多体验交通法规途径的好办法,从交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错综复杂的交通情况,体会个人文明开车、行走对整个交通环境的重要性。再者,将安全教育课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街道、企业等单位,听取相关部门讲解安全教育知识,参观安全实训工作基地,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构建科学体验式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设计前要准备整套的评估工具,包括课堂开始前和课程实施后对学生的测评。第一,可采用纸笔测试方法。纸笔测试方法相对公平,能够为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但缺点是只能测出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预测他们实际的操作能力。因此,在设计试卷的时候,注意题型多样性和开放性,减少单纯识记的内容与客观选择题,增加考察理解能力和安全意识的案例分析与主观题。第二,表达评价法。表达评价法能够有效测出大学生发生的情感体验,并从表达过程中产生新的体验与收获。但缺点是表达评价法的标准不好确定,实施过程比较冗长,用时过多。因此,可与平时的分组讨论、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相结合,将表达评价法分散于教学过程中,节约时间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主动性。总之,体验式教学评价机制设计首先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捕捉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后产生的思维动态和深刻感受,并适时给予评价刺激,启发学生深思。其次要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与整体性。发展性是指应对不同的教学个体应有不同的衡量尺度,多样性是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或团队评价、授课教师评价、学生主管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整体性是指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初始评价、过程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2001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http:///kuai_xun_4343/20131210/t20131210_1050496.shtml,2014-8-1.

[2]赵红,王志军.结合微博媒体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J].科技创安,2013(4).

[3]韩标,刘再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4]田娟.和谐校园视域下校园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及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5]蒋津辉,钟之华,胡俊杰.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

[6]金飞,沈菲菲.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对策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4).

[7]田茂,孙远平.美国“关注危险”安全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8]崔时婧.网络影响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论文,2013.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

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1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1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5

两个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既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针,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原则。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适应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现实需要,又是在校大学生安全的迫切需要,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高校各级领导、各位辅导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安全和预防为主的科学安全观,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并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指导他们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教管结合,教育优先。此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又是近几年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大学生安全教育离不开安全管理,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彼此不可分割。“教管结合,教育优先”所指并不是安全教育第一,安全管理第二,也不是安全教育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安全教育为主,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并举。根据这一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以安全教育为主,多做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层面预防、控制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

三个关系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除受到教育普遍规律的约束外,还有自身特殊规律。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成人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代替大学生安全教育,因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可为大学生成人提供特有的理论支持、思想引导和安全保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高等教育的最后归宿,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最后归宿自然也就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同时,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安全教育又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又在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四个因素大学生安全问题均事出有因。这个“因”就是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四个主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积极应对这四个因素带来的挑战。

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社会因素涉及不同内容,不仅包括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日渐增多的社会安全隐患、日趋严重的校园周边环境,还包括敌对势力的破坏和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应对存在于校内的各种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又要回应存在于校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带来的挑战。

学校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学校因素,突出表现为存在于校内的安全隐患。常见的主要有学校电线线路老化,教学楼疏散通道不畅,实验室设备陈旧,消防设施设备缺乏,食堂饭菜价格不稳,学校门卫管理不严,师生违规使用交通工具,体育器材管理松散等。此外,学校建设、教学改革、后勤社会化等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家庭不完整,如父母早亡、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二是家族遗传疾病,如精神疾病、躯体疾病等。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安全问题,不完整家庭高于完整家庭。有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案例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注重减轻不完整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又要注重对家族遗传疾病患者的疾病预测与预防。

自身因素。现存大学生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有很多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来,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素质底下、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防范技巧缺乏,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主要体现为不良习惯性问题、违法违纪性问题、疏于防范性问题、生活经验缺乏性问题。五项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还包括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就须同时加强这五个方面的教育。

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人身财产安全包含两种安全,一种是人身安全,一种是财产安全。由此也就有了两种安全防范知识和技巧,一种是人身安全防范技巧,一种是财产安全防范技巧。两种安全知识和技巧都很重要,都应该同时具备。但不同的学生重视的方面却有所不同。有的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却不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有的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却不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有的既不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也不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结果,在校大学生有的安全技巧缺乏,有的安全知识缺乏,有的既无防范技巧又无防护知识,致使不少大学生安全问题在校内外发生成为可能。加强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也就不是可有可无。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包括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一是为了提高大学生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因而特别重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

网络安全教育。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高校面对的网络安全形势因之也日趋严重。这种严重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网络受到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如黄毒侵入、反动言论侵入、教唆犯罪侵入等)日益突出;二是在校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危害(如沉迷于网络、危害社会安全的恐怖信息、传黄贩黄、进行网络犯罪等)日渐突出。高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也就显得越发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因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增多。如近几年自杀的大学生,有调查表明,精神疾病方面患者高达39.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疾病防治教育,二是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三是环境适应教育,四是健康人格教育,五是性教育,六是挫折应对教育,七是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处理性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能否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否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的需求,都应该是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依据。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知识教育。不可否认,高校始终关注和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作为这一行为的重要标志,高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有关校规校纪教育也作为制度在高校长期推行。绝大多数同学的法律观念和校规校纪意识都从中得到增强。但要彻底解决少数同学不知法、不守法、不了解校规校纪、不遵守校规校纪的问题却不是一门课程和开展几个活动就能解决的。而事实也证明过去高校所推行的各种有关措施并不都尽如人意,突出表现是少数同学违纪违法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蔓延的趋势。比如,学生在宿舍内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仍屡禁屡现。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仍然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之必需。#p#分页标题#e#

六个防范近几年大学生安全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人身伤害事件、财产受损事件、交通事故、违法犯罪、火灾事故和集体性闹事事件。防止控制这六类问题的发生,自然是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所要重点考虑的,也就是当前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迫切需要做到“六防”:一防人身伤害,二防财产受损,三防交通事故,四防违法犯罪,五防火灾发生,六防。

防人身伤害。防人身伤害,主要是防自杀、杀人与害。近几年发生的在校大学生杀人、自杀和遭受害等事件有增无减,比较典型的案例已有很多。这些问题都是国家、社会、家庭、高校十分担心的事情。而对这些问题的防范与处治,没有一个不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紧密相关。

防财产受损。防财产受损,主要是防盗、防骗、防抢劫。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被骗、被抢劫、所在宿舍被盗等案件时有发生,已使家长、学生对学校安全感随之下降。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财产受损,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所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交通事故。近几年发生的在校大学生交通事故表现出逐年增多的特点,致使各高校都极其关注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也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同仁注意到加强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各高校采取的措施、有关研究成果随之也越来越多。喜的是促进了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给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忧的是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比例并没有因之降低。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防违法犯罪。近几年在大学生中发生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比较严重,突出表现是大学生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大学生群殴事件逐年增多,大学生违法经商屡禁不止,大学生贩黄、传黄、制黄有禁不止,大学生内盗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的重要性就尤为重要。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是防止大学生违法犯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安全事故;原因;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24-02

增强学生体质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就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分析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找出对策,避免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产生的原因

1.1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小学体育教学因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使得在校园教学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很低。学校在教学安排中,觉得体育课堂只是学生的简单玩耍,没有必要太重视。于是,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监督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课堂出现乏味,低效的现象。同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器材很大方面的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拥有先进安全的体育器材,学生就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锻炼自己,更快的增强自己体质。但由于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对于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学生在体育器材出现老化的现象,体育教学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1.2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素质。在小学教学中,由于是学生的起步阶段,学校的教学配备很不齐全,学校的教师很缺乏,使得在小学教学中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很多数学教师充当起了体育教师,由于不是专业的教师以及专业教师的重视度不够,使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很难展现出专业的教学素质。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于学生的课前安全预防措施做的不到位,同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的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自然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素养,也会使得体育教学课堂变得不安全,出现安全事故。

1.3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安全问题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大幅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在现如今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疏忽以及学校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不重视,使得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缺乏。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正是因为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活泼爱动,在课堂中以及课下常会追逐打闹,在这些行为下都隐藏着很大的体育教学安全事故隐患。

2.预防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对策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包括:正确认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基本教学素养;注重对安全意识的培养等等。

2.1正确认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体育教学阶段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阶段。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也十分重视,只有让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所以,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正确认识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大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科学的引入先进的教学器材,同时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学校的体育器材进行检查,以此来确保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是安全的。同时,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监督力度,督促体育教师在教学时用心教学,为学生带来高效的体育课堂,让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时的危险行为,及时制止,避免学生在活动时发生安全事故。除了学校与教师,也要让学生家长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危险性,让学生家长在陪伴学生时,注重学生的安全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

2.2提高体育教师基本教学素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带领下,才能够更好的学习。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是这样的道道理,只有教师的科学耐心的指导,学生才能安全的进行课堂活动。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掌握科学正确的基本教学素质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热身运动,在活动前做好准备,检查学生的鞋带以及活动范围是否安全,以此来避免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只有拥有专业和规范的教学素养,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才能通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学会正确安全的运动知识,同时在学生活动时,确保学生的安全。以此,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得教师教学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

2.3注重对安全意识的培养。俗话说:"安全意识重于泰山",想要更好的预防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做好安全意识的培养。这里的安全意识培养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也包括教师、学校和家长。当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好的安全意识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有意识的预防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式,学校可以开展安全月系列活动,进行安全预防讲座,安全注意事项板报,通过这些身边的宣传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学校也可以对教师进行安全意识培训,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安全问题,以此来确保教学安全。再者,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家长安全意识的陪养,多开展家长讲座,向学生家长宣传安全预防意识。当学生、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了安全意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有了安全意识,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就会注意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就会避免做出一些有危险的活动,在这样的保护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就能很好的得到预防。

3.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学体育教学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小学体育教学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它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这需要教师正确的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和预见伤害的能力,科学组织体育活动,保证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红.如何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学周刊.2011(21)

[2]张媛,齐亚.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2)

[3]余海阔.学校体育活动中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7

中学生生命安全问题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缺少生命安全意识,对一些危及自身的安全问题和不正确的安全行为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致使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接连发生多起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恶性案件和意外事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令人非常痛心。学生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为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门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学校安全工作任务,从而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齐心协力,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的教师除了要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扎实的做好安全工作外,还要在课堂上强化安全教育,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多掌握一些生存的技能,多知道一些防范危险的办法,在遇到危险时明确排险措施,强化学生的生存技能和本领。

二中学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面对学校应对安全问题的形式,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具体的安全措施。但要真正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明确避险方法,知道避险措施,并不是一、二个制度和措施能解决的,国内就安全制度措施的问题研究的很多,要将安全教育变成一门课程来对待,形成“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现在还不完整,对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还有待于探讨和研究中。但就国外的情况看好于国内,如日本,生命安全教育是各级学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教育内容从遵守社会规范不闯红灯和入住旅馆的第一件事寻找安全出口的小事到发生地震、火灾的避险与自救的内容应有尽有,非常丰富,项目主持人在日本留学五年,对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和安全教育了解很多。从世界各发达的现状看安全教育是必然,是人一生当中要知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身的安全,关系到人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它必然要得到壮大和发展[2]。

帮助中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阶段是关系到学生健康发展和安全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广大中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对他们度过健康安全的一生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安全课程构建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伴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展,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也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保护个体生命安全,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构建思路

1以生命安全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生命教育课堂

中学的生命安全教学,是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3]。教师首先要有尊重、敬畏生命的情怀,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情感、有个性的独特的主体来教育,让尊重生命成为师德的重要支柱。其次要精心准备教育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再者要创新课堂形式,可以采取多种现实如教学参观、聘请讲学等方式,改变单纯的课堂灌输式教育,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2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中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首先,要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精髓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获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应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学生思想疑惑的“重点”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其次,要用美的事物激励人,引导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在积极参与中,注重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中的美,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时代特色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所学专业下基层见习、实习等等。

3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

生命安全教育首先应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生命安全教育应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内容之一,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一点说教、多一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生命安全教育应依靠心理教育和德育为自己引导方向。应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还要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对生命安全的认知。

四中学生生命安全教学模式

(一)教育原则

1教育性和管理性原则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4]。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体现教育性,以教育为主。然而,教育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教育若失去管理这个依托,就落不到实处;管理离开教育的支持,就不能深入长久。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首先要讲道理,传授知识,使中学生了解、懂得法律和安全的基本知识。但要把这些知识和道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还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有必要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严格的管理。只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收到实效。

2全程性和全员性原则

一方面,中学生安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既要突出重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又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化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保卫、学工、宣传等职能部门应各尽所职、互相配合,为学生的安全和成长、为学校的稳定积极工作;专业课老师也要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同时,主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渗透到课堂。

3预防性和经常性原则

对中学生的安全教育,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应以预防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目标,预先通过调查研究、信息搜集,分析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和对象,有针对性地教育,提前防范,尽可能排除或减少不安定因素的影响,避免和降低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凡是有碍安全的人和事要使其消灭在萌芽之中,而不能等到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后,才进行反思和教育。中学生安全教育还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一劳永逸。而且教育需有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中学生会对过去的安全事故的教训逐渐淡忘,产生麻痹思想;也有的中学生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教训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很容易导致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教育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要持之以恒,永不放松。只有这样,学生安全管理才能避免处于被动状态。

(二)发展“认知―实践”中学生生命安全教学模式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基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5]。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要重视磨炼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学会正确应对困境和危险的方式方法,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提供环保、居家生活设计、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家长开展亲子考察等实践活动。

总之,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对生命的认知、安全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文化遗产教授给青少年,使他们健康、安全的成长,使整个生命活动走向健全而合理的人生。

参考文献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3]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策略

一、高校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长仍然普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与水平的提升,而轻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培养;部分学生家长欠缺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意识,或是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时也只是“闪烁其辞”,致使学生无法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谛。学生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命安全的看法,如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使学生在自身进入社会受到一定打击时,学生内心极易脆弱敏感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生命产生一定伤害行为。[1]

2、学校因素

大学时期是学生过渡到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家庭压力的影响,使学生对未来人生产生“前途渺茫”的消极想法。其次,由于部分高校课程安排不当,大多数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欠缺对生命安全教育学习的机会。此外,教师自身生命安全教育意识的不足间接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指导。

3、学生因素

由于部分学生欠缺生命安全教育对自身健康发展以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意识,使自身在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时并未认真听取教师的谆谆教导,进而轻视了对自身安全保护能力的提升。此外,基于部分学生个性成长发展中的缺陷,使得自身对生命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错误的看法,这样的学生极易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引发对残害自身与他人生命的过激举动。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生命价值与责任意识

生命安全教育关系到个人安全、家庭幸福、以及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生命安全教育有效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生命价值对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已经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进而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及思想观念各方面的正确发展,同时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生命安全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开展进一步的生命安全教育,一方面不仅有效加强了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提升对自我生命保护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根本。[2]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对未来适应社会建立稳固根基

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各方面从半成熟逐步转向为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尽管对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对的水平,但容易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使其在心理与思想行为上造成一定的危害和困扰。近年来,我国各所高校频频出现的“自杀”以及“他杀”事件,如“四川师范大学自杀事件”、“复旦饮水机投毒事件”等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对生命安全教育意识较差。而将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育技能水平以及生命安全知识;在进行实际体育运动教学时,有效磨练自身意志,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教师充分合理应用体育教学时间,将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运动自身携带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深度透彻的生命安全知识解析说明,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通过提高自身各方面良好的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建立稳固的根基。

三、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

1、将体育课堂内容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融合

若想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下取得有效成果,首先应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仅仅只是将体育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或是在体育课堂进行时对学生说一句“注意安全”便草草了事,这样不仅难以使学生无法学习更多生命安全知识,也不能使学生体育课堂安全具备有效保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对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如教师在开展足球运动这一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提前做好热身训练,避免在运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另外,足球是一项团队竞赛科目,学生在实际运动过程中,若没有严格遵守比赛制度,极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将足球运动的利弊向学生说明,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运动安全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自我安全的保护能力。[3]

2、优化学校教育,提升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42-03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食堂爆炸事件、复旦投毒事件及高校凶杀与自杀事件等等引起社会极大的震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已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所谓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程教育等多种途径,在校大学生能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82-84

高校安全教育本身颇具矛盾性,被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忽视,但又没有人否认其重要意义。从校园层面,校园安全事件频发,一方面使得大学校园变得危机四伏,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2]35-37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求得生存能力的薄弱。从社会层面看,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促进校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以三个课堂为切入点的安全教育组织实施体系

将安全教育与第一课堂安全理论课、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相对接,拓展第三课堂网络新媒体的教育平台,可以促成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三个课堂深度融合、协作互动、资源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1.结合安全教育课理论教学,衔接第一课堂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4年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首开国内高校先河。随后,部分高校认真研究新时期安全教育的规律,陆续将安全教育课列为学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制定教学计划,选取科学教材,适当安排课时,并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考核。与纯理论知识授课不同,安全教育的课堂应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辅以案例分析、模拟应急训练、模拟自救演练、防身技能训练、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安全教育课,大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防火、防盗、防骗、防止人身侵害以及交通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识,培养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救自护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结合校园文化安全实践,渗透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处于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之间,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自主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在高校安全教育中,要把校园的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如新生入学教育时发放安全教育手册、宿舍安防小贴士、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在高年级学生中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和安全学习交流协会,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举办安全运动会,组织安全图片展览和模拟消防演习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3.结合网络新媒体新平台,拓展第三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深入大学生生活。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安全主页、论坛、微博、微信、QQ、飞信、邮件、人人网等方式,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及时安全信息,适时进行安全管理干预,增强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提高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以三个转变为突破口的安全教育质量提升体系

无论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学校应积极完成三个转变,提高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质量。

1.由表及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目前高校的落实情况远滞后于实际形势的发展,或是出现重大案件后才会加以重视,或是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前者问题在于预防意识淡漠,后者治标不治本,有形的安全问题可察觉,而学生安全素质不高的隐形隐患危害更大。

在高校安全问题中,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二者的目标都指向于高校安全的保障。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学生重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同时,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校内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日常行为;及时查处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落实学校安全防范措施等。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应健全体系,将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实践相结合,促使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深入。

2.以点带面,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多是零散和随意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入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原因之一是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不完善。一般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而安全保卫部门认为其职责主要是学校的安全管理,且无力承担安全教育工作,等等。原因之二是安全教育力量单薄,缺乏专业师资和专业管理人员。目前的安全教育尚停留在辅导员层面,只是组织安全教育主题会和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教育例会等。

高校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齐抓共管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学校保卫处、学生处、思想政治教研室、宣传中心、后勤管理部等都责无旁贷。应当实行岗位责任制,主管领导指导监督,安全教育中心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贯彻落实到学生个人,使高校安全教育制度化和系统化。

3.由此及彼,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前瞻性

高校的安定和谐是育人的基本前提,意义重大。对于如何保证高校的安定和谐,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错误观念:即单纯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此观念指导下,高校会更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处罚办法,防止各类事件事故的发生。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做法,缺乏前瞻性,看似解决眼下问题,但安全隐患一直存在。只有真正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事故,这才是校园安全的根本,才是教育的根本。

三、以三个难点为着重点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体系

安全教育的高度、宽度和长度是取得实效的难点。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力促三个结合,才能推动实践教育向立体纵深发展。

1.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认为这些基本需要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一旦缺失或未满足将会带来身体上或精神上的隐患,若得到满足就演变成追求高一级需要的动力。因此,高校的安全教育作为保障大学生生存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且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保障。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抵御非法侵害的能力,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

2.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近些年,大学生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和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逐年增加,分析事件的原因,发现多是心理障碍造成的恶果。[3]125-128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心理状态波动起伏明显、稳定性不强,且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易诱发校园安全事件。将高校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预测、排查、干预、跟踪”的危机积极应对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

3.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宏观层面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转型期矛盾凸显,由此产生诸如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问题;[4]49-52从微观层面看,随着学校管理社会化和学生结构复杂化,大学生在心理、社交、就业、网络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学校应将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和能力。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正确把握方向,加强队伍建设,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推进高校安全教育的体系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2)

[2]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中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国外高校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期的一项任务,并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注入式、启发式等安全教育教学模式,将安全理论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2005年,俄罗斯在一些地区实施学生配备身份识别牌的制度,充分发挥了其预警与防范作用。2010年,美国一个叫take25的公益组织成立了和警察局、大学校园进行合作的机构,在全国大力推广安全教育,并设置了专门的网站推广安全教育课程知识。近年来,国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更加重视。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或专题讲座来实现。2010年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指出安全教育方式缺少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多是采用课堂教学或者专题讲座的模式来实现的。2014年邹勇在《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研究》中提出,高校安全教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在极为被动的环境下接受安全教育,学生积极性较低,导致高校安全教育效果不显著。根据2014年最新调查,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还没有正式纳入教学计划。2015年王潇雨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为及意图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中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搭建教育宣传新平台,更好的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纵观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安全教育方式缺少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多是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或者专题讲座的模式来实现的。学生在极为被动的环境下接受安全教育,导致高校谈及安全教育就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显著,缺乏新形势和系统的思考。二是国内外关于安全教育相关网络平台的构建力度不够。虽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国内外很多高校和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社会上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存在单一性、局限性和时效性,未能与时俱进的搭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广阔交流新平台。由此可见,展开对本项目的研究是具有积极实际意义的。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模式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受到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也解决了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内容丰富,可以以图片,文字,视频的方式向用户推送信息。在推送时机把握上要更加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及时与学生互动,运用微信公众平台1对1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渗透性和学生的参与性。高度引起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使大学生提高安全的意识。

1.一对一的传播模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尝试改变了以往“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班干部学生”的信息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一步抵达。在学校层面依托微信公众号消息的同时,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班级情况有目的的进行转发一些信息作为补充,从而为学生获得信息上了“双保险”。这就可以使信息传递时间大大缩短,准确性也随之提高,避免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损耗。此外在学校层面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集合和利用学校的多方面资源。一方面使微信公众平台获得的资源更为优质,通过资源集中和利用可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另一方面,信息和资源的集中投放可以避免很多重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