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6:24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1

一、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尽管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认识到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素质教育应该得到提倡,尤其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可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实施。很多学校只有在上级部门检查时,偶尔开设课程,检查过后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有些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的必要性,也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在课程实施时往往不能保证课时,因而其有效实施存在困难,更别提实施的程度。

2.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偏差存在于价值取向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以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材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知识点编入,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课程目标的理想化表现为有些课程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人为地杜撰,目标过于呆板,没有意义。课程内容的理想化表现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4.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较为混乱。目前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以考试的定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能反映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不能评价出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的。

二、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热身”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始一般用于这种方法。“热身”就是让全身动起来的活动,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是“热身”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热身”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开心、兴奋即可;有时可以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它犹如一个序曲或前奏。“热身”的形式不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场地来设计。

2.情景体验法。心理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模拟或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感受、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明了自己的心理反应状态,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有些初中生常出现考试过度焦虑,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再现考试的场面,让学生在场景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消除焦虑;对有些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看书,地点可以是学校或校外,让他们讨论问题,从而测定和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情景辅导活动,学生辨别哪些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哪些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在学会调节的同时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提升健康的情感。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多种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讨论分析法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通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讨论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较为常用,而且效果比全班讨论要好。小组讨论时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广泛地交往和畅所欲言。

4.心理自述法。心理自述法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就是自己述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帮助情绪合理宣泄,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心理自述法一般遵循自愿原则,在活动中初中生可以讲述自己对某些事件的感受、讲述自己成长的过程、讲述自己的某次经历、讲述自己的朋友、讲述自己的家庭等。心理自述法是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的基本方式。所以,活动课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自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触及学生的个人隐私。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83-01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针对不同的年级,根据教育特点,确定主题和内容,选择有效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确立实施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关注。下面笔者提出自己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需要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相互和谐和助长,一方面,个体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呼应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渗透教学在时空方面处于趋同状态,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候,学生心理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也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在中学生成长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所有的教育者也应在教育和教学中自觉体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行为,这既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又可以促进学生在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中主动发展和成长。其次,在基础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衔接性。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和发展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和同一性形成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延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性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能力训练等的同时还应重视性心理教育、考试心理引导、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消费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延续性的心理教育问题,应结合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一个过程,是由教师创设或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师生共同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验活动,课程上比如实验课、活动课、游戏课、短剧、话剧、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交流活动或情景设计等。同一个前提下体验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行为、心理标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经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就会有不同的内心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感受这一积极的过程,使得学生更容易主动去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去认识所需要看待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的观点、固守书本上的概念,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再是仅仅是局限在表象的认识层面,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其本质的探究,进一步让学生主动接受,在此基础上的师生交流对于问题的认识才会更全面,也更能调动学生投入,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与体验对象不可分割的融为了一个整体。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对一个活动、一个教学内容的体验更能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对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很多事情的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体验式教学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把想要阐述的基本道理通过设置情景,进行指导和启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感受,通过体悟获得体验,提炼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融入主动探究,在教师的鼓励下将学生的个体体验上升为群体的经验,这是一种让学生更主动、有效投入的积极教育。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独特的沟通功能

信息技术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问题中具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网络通讯工具具有及时性和突破时空局限等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心理聊天室、网上QQ等聊天工具能够消除腼腆性格的学生直面心理老师时的害怕心理,使学生通过网络能够畅所欲言;电子邮件可以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心理老师的指导;网络心理论坛能够集思广益;心理博客在记录心理成长的历程过程中,同样也有着治疗心理的作用;而网络的匿名性更是能够充分地实现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使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之下向老师求助。此外,信息技术在矫治因网络使用不当而造成网络游戏成瘾等心理困惑问题具有独特功能。

四、集体心理辅导、分组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3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4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5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客观面对初中生普遍容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积极地进行解决和引导,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许多初中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心理发展趋势。另外,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一些学校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注重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实际上一个人的健康状态不仅仅取决于身体状况,更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缺乏全面的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较少

当前,大多数初中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明确的课程安排,这导致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往往是心血来潮,或者是为了应付某一项检查而不得不开展的。即便安排课程,也大多都是教师枯燥地讲解,而其他类似于讲座、演心理剧以及相关表演类的讲解形式就相对较少,所以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很难让学生更好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感受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内容。

(三)初中生缺乏明辨是非以及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意识

初中生由于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特点,恰好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许多学生都容易在这一阶段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很难保障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不会侵蚀初中生的大脑。因此,只有更好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初中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真正地实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意义。

二、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现状的对策

(一)实现全面健康教育

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应该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的考核和教育,让学生不仅仅加强身体上的锻炼,强身健体,更应该确保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让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健康的整体,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体现出来

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其实践性体现出来。尤其是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更应该体现出教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形成一种思想,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结合,更好地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学校首先应该开设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对于激发学生对于这一科目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是要么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枯燥的讲解,要么就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课本的朗读。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以及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传统的课堂只会讲一些所谓的道理,而必要的创新却没有。这就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改传统课本的枯燥,将多媒体的课堂活跃效果引入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连接互联网,下载相应的社会中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视频,例如对于那些英勇献身或者无私奉献的正面人物的展现,或者一些负面信息对社会的影响。这类视频都可以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鲜活的案例,对于学生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实现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对于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这不免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无法得到提升。而多渠道的教育往往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专家讲座,在讲座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扰说出来,让专家帮忙解决;也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写下来投到信箱中,教师看到之后主动联系学生,单独辅导,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校方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例如艺术节等,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于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是初中教学教育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和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地实现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与其他学科不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喜欢体育学科,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地为学生灌输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以更健康的心理与周围的人接触,从而保证学生后期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喜欢融入于体育课堂中,同时由于学生存在着好奇心强、相对懒惰的特点,教师在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时,学生不仅会了解到更多同年龄人的故事,而且会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因此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二是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与身体成长不同,学生心理成长并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表面上,更体现在学生的内心活动中,同时通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就能够展现出学生的心里所想,基于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授其存在的困惑,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明显。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只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下面就提出几点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以“健康第一”为目的,设计精彩课堂。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就要以“健康第一”为教学目的,为学生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情境,使学生能够被精彩的课堂内容所吸引,从而认真学习初中体育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在设计精彩课堂时,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设计出更加精细的课堂教学计划,保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根据设计出的课堂教学计划,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出在此阶段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视频,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号入座,同时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三是精彩的课堂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只有投其所好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二)结合学生状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与小学阶段相比,在初中阶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会出现不愿意学习任何知识的情况,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就应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状态,通过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初中体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中[2]。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新闻上播出的一些与初中生相关的事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课前热身活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件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结果,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考虑到校园暴力带来的恶劣影响,从而以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与周围同学更好的相处,最终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为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激情[3]。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指导,有目的的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成为学习主体。

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接力跑技巧时,教师应该借助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出游戏的教学情景,同时为学生讲授团结的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运用接力跑技巧,而且能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实现班级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同学关系,心理能够更健康的成长。

(四)尊重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制定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之间不仅身体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就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定教学内容,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如初中体育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打篮球技巧时,教师就要考虑到班级女生的性格特点,并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就可以开通两个兴趣小组,一组学习内容为篮球;一组学习任务为篮球,让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同时为学生渗透“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认识自身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体育兴趣小组。

总而言之,要想在初中体育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就要以“健康第一”为目的,设计精彩课堂、结合学生状态,营造宽松的教w环境、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尊重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制定教学内容。希望初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和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福海.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案例推荐与分析[J].内江科技,2016(1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7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学校而言,特殊生的转化任务很艰巨。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了解。虽然每次的心理辅导可以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特殊生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出现教育反弹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能延续和持久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8

关键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我校通过近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深刻体会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1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而现行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许多学生精神压抑、焦虑不安、情绪失常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教育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正式向学生开放,在创设咨询室前,我们最担心的是怕开设后太冷淡,没有学生来。出乎意料之外,开放的第一天,咨询室就爆满,有50多位学生前来咨询,我们只好改为预约,分期进行辅导。开设至今的一个多月里,我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客”流不断。这事表明我们学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勇气可佳,同时也体现了初中生中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和急于治疗的现象。而后,我们在全校700多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占44.7%,基本健康的学生占39.6%,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占16.7%。笔者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记载资料统计,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为:厌学、缺乏自信、消极悲观、人际关系不好、猜疑嫉妒、家庭影响等。从这些数据和学生的心理问题看出,先行的教育中,很多学生的压力过大,而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忽视,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大部分学生甚至连是否有心理疾病。

2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提升学生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通过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

2.1体育课提高学生认识的变化

作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进而提高记忆能力,加快思维活动。通过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社会的认识能力。

2.2体育课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能使学生间加强情感的交流,对于思想刚开始成熟发展的初中生来说,同学的情感交流尤其的关键,而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尤其的繁重,空余时间较少,导致学生间的交流偏少,而一星期的三节体育课正是学生加强交流的最好时机。体育活动能带给学生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

2.3体育课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课中有一些艰苦、高难度的项目,主要是耐力训练和体操的技巧,在面对这些项目时,学生往往胆怯害怕,希望逃避。这时体育教师通过示范、引导、鼓励,让学生克服心理,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4体育课发展学生个性成长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显现出来,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初中学生的个性还很不稳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把体育教师做为自己的榜样,在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体育课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需培养的不同方面,特别强调个性心理品质,从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进行塑造,重视学生个性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注重体育课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因素

由于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处于生长发育间段,心理因素极其不稳定,而且由于学生的体质、学习成绩、个性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品质。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有的较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害怕完不成任务被学生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有学生总觉得教师给自己的分数不高,怀疑教师不公平、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这样做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面对这些,心理就产生不平衡,难以从正常途径发泄,从而造成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的学生练习时放不开包袱,显得胆小、胆怯、缩手缩脚,导致不能完成动作,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时,体育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2合理安排内容,抓住学生心理,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课是大部分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教师要抓住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体育课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从内心世界发出支持身体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激发个体潜在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就能释放出来,这时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就能主动地得到锻炼,那些有自卑感、孤僻的学生就会忘却心理的阴影,加入到集体活动中来。相反,体育课内容使学生厌烦或自身能力达不到运动需求时,学生的烦恼、担忧、急躁的心理就会爆发出来,这样的课只能加深学生的压抑心理。在体育课的设计中,可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过小组竞争的方式,来加强集体精神,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如:本学期我校教学月活动中,有位体育教师在一堂耐力训练课中,采用定向运动的形式,在400米天径场中安排了9个点,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配不同任务,各组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在活动中非常积极,同组的学生通过相互呐喊助威,促使了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不但有氧运动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促进了学生心理交往的需求。体育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爱好,按照学生的兴趣安排课的内容,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

3.3重视学生的情感目标,营造宽松氛围,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新课程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四个层次:接受、兴趣、形成立场和观点、自觉表现。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首先,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得到同样尊重,学生有足够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对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学生紧张,心情压抑。体育课是学生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天性,每个人都能在体育课中得到成功,树立运动的信心。

3.4运用多形式,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

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保证。因此,在体育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明确提出评价目的不是给学生鉴定,也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以发展、促进、激励为其目标。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中去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使学生心理愉悦,并有成功的感受。反面的批评,往往没有正面的赞扬效果好。与其对一种错误现象的指责,不如对正确健康良好现象的赞赏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但同时教师要注意表扬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如果一味的表扬,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新课程对体育课的评价要求注重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重自我评价、重过程评价、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健康成功的体验,在赞许、尊重、平等、团结充满友爱的气氛中成长。

3.5加强课后辅导,矫正个别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外,课后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也是十分必要的。个别辅导针对性强,可以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但双方的谈话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指导学生,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课后辅导,着重于课堂上表现异常,脱离集体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地和他们多接触,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等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了解和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对他们有意识地降低目标要求,但不能让其他学生感觉到的,使他们逐步树立信心,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4个人感悟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并确立了课程学习的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第二,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在体育课中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态度的正确引导。注重对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各学科中,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知识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完美结合了艺术性和思想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优势。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外部的各种环境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去适应,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心理健康是个人实现社会功能、对生活感到幸福的一项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提出的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基本动力,能够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地开发。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实现和谐发展,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业成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日益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必须从小就让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正确地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二、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首先,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是其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们的影响力减弱。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人独立感增强。然而,学生们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自我意识还不坚定,不能对问题进行正准确的判断以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很多初中生容易出现孤僻、人际关系不好、自大、狂妄、胆小、自卑感强、依赖性强、忧郁、嫉妒、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行为带有挑衅性、侵占性、随意性以及盲目性,很难进行自我约束。学生长期地处在不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下,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分裂、情绪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友情、爱情、生命开始逐渐朦胧认识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在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在心理上却十分空虚。在生活中主要的表现为: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对挫折和失败缺乏承受能力,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命缺乏尊重。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语文知识为基本载体,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教育材料。这些对学生的人格、行为规范以及智能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善于在备课以及课堂时充分的发掘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授关于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坚定的意志进行学习,从小树立起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完成每一件事的人格。在讲授《背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细致的学习。从而教育学生在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想到父母对自己抚养的艰辛,要正确地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多与父母进行交流,把自己心理的想法说给他们听,并多听听父母的想法。

2.对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对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完善

初中语文的课文涉及到了许多的著名历史人物,学习这些人物的博襟和优秀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多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对课文的介绍和学习,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多现成结论,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对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创造和理解。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学生进行脑力劳动过程中,放在首位的并不是背书,也不是把别人的思想记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即让学生进行主动地创造。”例如,在学习《与妻书》时,学生们可以从作者林觉民的身上,理解到一种生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中,作者对妻子表达出了一往情深以及无限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们可以发现,林觉民并没有简单地把感情放在儿女之情上,而是表达出了不怕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来谋求天下人的幸福的情怀。学生们能够通过对林觉民这种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顾个人安危以及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的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们在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正确的理解生死观。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因为一些小事而想不开,做出极端行为,让学生平时保持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

3.利用口语交际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口语交际课是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口语课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可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设置的三项活动,是围绕主题“成长的烦恼”而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把自己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烦恼说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谈谈爸爸(妈妈、朋友、老师等)在少年时期遇到的烦恼”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烦恼。通过对成年人处理烦恼方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上的受到启示。在“替朋友解脱烦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帮助朋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通过组织三项活动,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各种关爱。这样,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及时地进行排解,避免学生背负起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的应有职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欣.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