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1:06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1

关键词: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05(S)-0016-3

引言

目前在高师教育中,关于“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教学内容,有些高校把它整合到了四年制本科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学物理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当中。笔者所在的单位,在课程的设置上,是把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单独提取出来,作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动态、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物理教材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使得高师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培养出能承担全新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

由于这是一门选修课程,很多学生没有对它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选修的人数偏少,在修的学生也往往对它应付了事。所以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谈谈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1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本课程的开设,首先是由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所决定的;其次,教材分析本身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教给学生分析中学物理教材的基本方法。

1.1本课程的开设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物理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新课标物理教材应运而生。

1.1.1教材分析是把握物理课程标准的需要

现代科学教学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的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同样地,新的物理课程理念强调物理教学过程不能局限于物理知识的传受,而更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价值观的培养。相应地,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初中物理的教学,使得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得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物理教材是具体化了的课程标准,是师生实现新课程目标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弄清楚和挖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从而正确地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同时,课程标准又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理解和把握物理课程标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处理物理教材。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1.2教材分析是有效地使用新课标物理教材的需要

狭义上的新课标物理教材是指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选取适当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而精心编写的教学用书;广义上的新课标物理教材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物理课程标准而应用的一切教学材料和手段。

(1)选择新课标物理教材的需要

目前,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有人教版、上海科技版、江苏教育版、北师大版、教育科学版和上海科技教育版等6套;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教材共有5套,分别是人教版、上海科技版、广东教育版、河北版和山东科技版。

多个版本物理教材的出现,是由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现状决定的。为了更好地弥补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新课标物理教材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即编审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教材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同时,对于新课标物理教材,其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充分体现了“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譬如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包含了最基础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选修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选择学习。同时还设置了“说一说”、“做一做”、“课题研究”等栏目,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另外,对于教材后面所提供的课外读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选择阅读。

物理教材是进行物理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主要依据,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的选择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物理课程标准)、学校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特点等诸方面因素选用最合适的教材,选择过程中,就必须对每一个版本的新课标物理教材进行细致地分析,通过研究和对比,弄清它们各自的编写目的、使用对象、程度分量、结构体系和特色,以便于选择和使用。

选定了某一版本的教材(狭义上的物理教材)后,在教学中也可以同时参考其它教材,以开阔视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随着知识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们的视野也要逐步扩大到对国外物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中去,以便于借鉴和选择,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需要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知识点教学,只有把这一知识点放在物理知识整体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内涵及应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对所用的物理教材从整体上有很好的把握。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材分析是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抓住教材重点的过程。通过对物理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即从教材的整体出发、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思路,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对一个学期、一个年级、一个学段以及相邻的学段的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教师才能认识到局部内容在整个物理教学内容中所处的地位,认识该部分内容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教材是如何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体现课程目标的,同时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掌握程度要求、风格特点和内容分布等。教师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方面,才能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了物理教材。

(3)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各种价值需要

从培养能力和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观点看,通过教材分析能够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新课标物理教材内容的选取和设置尽管严格满足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但是,知识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表现比较明显,而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却蕴涵在物理知识中,具有隐蔽性,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因此只有通过对教材中的能力因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进行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能力因素隐含于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之中,与学习的过程、方法的运用密切相关。分析教材中的能力因素包括:一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方法论,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是注重分析教材中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教材中运用概念、原理、定律等解释现象、预见结果、进行推理、判断、论证、设计方面的内容;进行观察、测量、调查、动手操作内容等。

分析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指分析通过对教材中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譬如教材中设置了关于“StS”教育的部分,将StS思想渗透于物理教学当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并参加到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在教材中增加的物理学史、物理学家感人的故事和科学探究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2本课程的开设是由教材分析对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备课是教学中首要的重要环节,而教材分析是备好课的前提。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切实领会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及特点,了解教材各部分在整个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材所包含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等隐性因素,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分析的作用,在分析和处理物理教材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只有理解把握了物理课程标准,我们才能将总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具体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其次,必须依据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只有把握了物理学科的总体结构,才能在分析物理教材时,明确各部分教材内容在中学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便于深刻理解教材中各部分知识内容,以利于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作到深入浅出,同时便于从发展的观点掌握知识,避免看待知识时的绝对性和片面性;最后,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了解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和兴趣爱好等,才能有针对性的分析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对本门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课程的开设,可放在学生对中学物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习之后,作为“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后续选修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依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广泛收集教学素材,自编教材和讲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可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某一版本物理课程标准教材的分析过程,使学生掌握分析中学物理教材的基本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材的改革动态,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处理和自编中学物理教材的一般能力。

总而言之,教材分析是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在新的教育理念确立和基础教育改革形势下,在物理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学会对新课标教材进行分析是对中学物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培养能充分胜任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的物理教师,在高师教育中开设“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2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设计到的技术原理多,内容广泛,而且有些原理比较抽象,公示的推导也比较多,因此,学习起来比较枯燥,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但另一方面,这门课又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的教学与实践显得非常重要[2]。

本文结合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大纲要求,从《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材料学科的发展方向出发,分析了影响《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传统《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材料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设计到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融合。对于《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这门课来讲,重点设计到物理和数学两个学科。因此,涉及到的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材料测试表征手段层出不穷,但计划课时少,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和优化课程设置成为《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的选择

在教材的选用上,要重视传统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方法的融合。因此,不光要让学生掌握传统分析方法的技术和理论基础,而且在要重视在传统分析方法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教材的选择不一定要新,而且要注重其内容。因为传统分析方法是新技术方法的技术基础。有些教材中的主要内容难免过时冗长,而有些教材的内容又过于前沿,对一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不够。本专业目前采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玉主编的《材料分析方法》第2版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内容上简明扼要,抓住本质与精华,讲清基础原理与常用测试方法,并增加了一些用该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典型范例。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1.2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

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上,我们强调内容全面外,还要注重重点内容的精讲。如纳米材料的分析主要用到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两种技术手段,这也是纳米材料的眼睛。而且这两种分析方法所用的设备都比较昂贵,属于大型仪器设备,在几乎所用的材料专业的科学研究都要用到这两种测试方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课时要多,内容要详细。在比如粉末X射线衍射,设计的技术理论基础也比较多,而且对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这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分析方法不断涌现,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计划学时少与教材内容广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主讲教师精心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突出重点,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计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本学科领域里一些比较前沿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2《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

2.1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把各种图片、仪器内部结构、原理示意图很好的展示出来,同时也是原来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4],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材料化学中的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对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中涉及的晶体结构解析、红外光谱谱图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和物理性能分析等部分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像、仿真模拟、动画等展现给学生,可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搜集了大量的仪器使用和原理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过分依赖多媒体也是不行的,因为多媒体播放速度快,很多学生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因此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板书教学,是对媒体教学的有效补充。

2.2采用科研案例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是一门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结果分析相结合。科研案例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课堂所学在科研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对于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我们采用搜集最近的科研文献,给学生讲解文献中所用的分析方法,采用这些分析方法得到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对于合成制备了一种新材料,如何进行表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分析方法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完全无用武之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的本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了英语阅读能力,一举多得。

2.3制定科?w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在课程的考核上,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要注重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表现,把考核的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重视课堂教学胜过重视考试。在试卷的设计上,除了一些客观题外,还要加大主观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没有标准答案的前提下,自由发挥。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3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地理课程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依据。它对地理教师全面理解地理教学要求,明确章、节的教学目标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且它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进行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应当重视课标解读,在当前“一标多本”教材的情况下,准确把握课标特别重要,也只有熟炼掌握课标,才能驾驭教材,完成高中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实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的整个知识结构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进行组织的,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教材包括3个模块。“地理Ⅰ”以自然地理为主,“地理Ⅱ”以人文地理为主,“地理Ⅲ”以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主。选修教材包括“宇宙与地球”、“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熟悉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置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中来理解。认识教材知识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地位、前后有机联系及其作用,才能从整体把握住各个知识点,深刻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以利于教学过程的连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材的能力构成分析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的知识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构成。

地理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地理认知能力与地理核心能力。教师应在熟悉教材知识内容的前提下,分析教材的能力构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版)”一节教材,该节教材主要是通过自然带这一载体,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种差异性在地球表层的四种分异规律,以指导人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寻找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带,思考可以归纳成几大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总结自然带的分异有何规律?再引导学生寻找图中特殊的“点”,从而切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四、教材的表述结构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方式。活动性课文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活动”、“阅读”等形式。教师应当明确教材某部分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结合教材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般叙述性课文,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性课文,则应根据其具体形式与知识内容的本身,作出相应的学法指导。“活动”多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阅读”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只有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一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的知识内容及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学生扫清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诸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版)”一节教材,纵观整节教材的知识内容,依据教材重难点确定的一般要求,可以确定教材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探讨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教材的难点:一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二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因地制宜问题。

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掌控,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的主要目标。

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4

关键词:结构解释模型;高中化学;教材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2-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材分析既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教学活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教师分析教材进行备课时,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把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不仅要挖掘出书本上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隐性价值,还要能充分地掌握教材中局部和整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层次分明、心中有数,从而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材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教材分析方法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师经验上的主观性对教材的分析有利有弊。一方面这种主观性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另一方面,对主观经验的依赖也会使教材分析的结果存在局限性。另外一种倾向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照本宣科地、机械地分析教材。这类教材分析法往往会忽略隐没于教材中的横向结构中的基本知识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构,从而无法构建各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层级结构,进而使教学设计凌乱无序。

基于结构解释模型(interpretiveStructuremodeling,以下简称为iSm)教材分析方法则克服了以上缺陷,它建立了教材中要素间的层级有向图,避免了教材分析中过度主观化导致知识网络散乱不易梳理的问题,能较客观地反映基本要素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前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顺利同化新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与记忆。

本文通过实例来介绍基于iSm教材分析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提供参考。

1iSm教材分析法的内涵及步骤

1.1iSm教材分析方法的内涵

结构解释模型(iSm)是1973年由美国John.warfield教授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并对要素及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系统要素,利用人们思维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建立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

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材的结构化和序列化。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既精通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编排意图,又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正确认识到教材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删减,来弥补这种不足,从而能够轻松、流畅地完成整个教学,并在课后对教材的反思性分析中表现出高度的理论性。

1.2iSm教材分析方法的运用步骤

根据John.warfield教授的iSm分析方法,我们就教材分析提出了iSm分析方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所谓“三段式”分别是指(1)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2)确立目标关系,理清教学思路;(3)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该模型运用的步骤及内容见表1。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iSm分析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来讨论模型中的要素是否需要变更和增减,要素间的形成关系是否需要进行修正,若需要修正,则应重返阶段1,直到所得的结构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为止。在使用该模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机械地套用模型,否则不但不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反而固步自封,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产生阻碍作用。

2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前面我们提到了iSm教材分析法的精髓在于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的关系整理成清晰的、多级递进的结构形式。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若能掌握这种方法,便可抓住iSm模型的精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化学1》中的“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

2.1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

在分析教材之前,教师应首先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即“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仔细研读教材,并抽出该单元的8个重要概念作为知识要素(见图1)。

2.2确定要素关系,理清教学思路

iSm教材分析法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对要素a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要素B,则称要素a为可达要素,要素B为先行要素。教师在确定各要素关系的时候,不仅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来决定教学思路,还应当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本例中,根据学生之前的知识储备,4粒子总数、6体积和7质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由教师的分析判断和经验,可以决定各要素间的形成关系(见图2)。

图2向我们展示了该单元所要学习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图示是教师在一般备课或者分析教材中经常采用的。该图示的优势在于它是根据教材内容的进度来描述相应的要素关系,具有紧扣教材,覆盖全面、能够提供给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思路等特点。但是它没有考虑到学习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便捷性,整个图示给人的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层次感,知识内容非常凌乱,尤其是在向来以知识点“杂”、“多”且“分散”的化学学科中,这种图示不但不能为教师深层次地分析教材提供保障,反而会使教师陷入到一种教学思维“短路”或是面对庞杂的知识点不知从何教起的困境。

2.3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

根据要素目标的层次水平,将同一水平的元素排在同一层上,较低一层的要素是较高一层元素的先行要素。根据各要素关系示意图,我们可以算出每个要素的可达要素集合ai和先行要素集合Bi(其中i表示要素的代号)。

在本例中包含了8个元素,例如,要素2,它既具有先行要素1、7,又具有可达要素8。因此就有了a2={8},B2={1,7}。

(1)对于Bi={φ}(空集合)要素i,表示该元素没有先行要素,它属于最低阶层。在本例中,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要素4、5、6、7没有先行元素,它的先行要素的集合为空集,因而要素4、5、6、7为最低级别,将要素4、5、6、7从图中取出,得到层级1。

(2)在层级1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时i=1,它表示要素1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1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2。

(3)在层级2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时i=2,3,它表示要素2、3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2、3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3。

分析到此,就只剩下要素8了,那么它们便处于层级分布的最高层。层级分布见表1。各要素层级分布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该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层级有4层。4,5,6,7为前提知识,位于整个层级的最底层;然后是1位于第二层;2,3位于第三层;总目标知识点8位于第四层。箭头末端要素为箭头指向要素的可达要素。

此外,要强调的是,在确定教学过程的时候需要在教学要素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下几个因素:按低级要素先于高级要素的原则排列;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有较多先行元素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对于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和先行要素数目均相同的场合,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的顺序。在绘制了结构模型之后,本章节的教学过程就清晰了,即:质量、体积、粒子总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此时教师再进行授课则不但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而且能将知识传授系统化,授课思维清晰化,彰显出内容重点。若将此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板书,则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领悟以及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

3iSm教材分析法的教学建议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5

关键词:物流案例教材案例教学途径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人才的匮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这几年,很多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了一些专业物流人才,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真正了解物流业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还不多。

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入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学习,调动自身的潜能去解决问题。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其最大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和改变行为,另一方面借助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与实践进行结合。

1案例教学在物流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能通过物流案例教学熟悉并掌握之前各门相关物流课程的知识点和理论,起着复习、强化相关知识的作用。物流案例分析课是通过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要求对给定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做出相应的决策或评价,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意见等。物流案例分析课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教学课程,考察的是最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它不仅能考察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因此,案例分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重拾未学习好的知识及巩固已学习到手的知识,提高中国物流教学质量。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显,学生物流理论与实践脱节,成为物流教育业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中国物流用人单位急迫的需求,物流企业普遍关心的重点。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就是因为中国物流教育模式思路不明,物流学科体系模糊导致的。目前国内已有两百多所高校开展物流专业,但无论物流管理,还是物流工程,都应该有核心课程。这个核心课程的设置成为了决定物流专业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真本领的有效途径。其中能够实现这个途径的最好的一门课程就是物流案例分析课程。因为物流案例分析课程一方面包含物流历史、企业物流经营运作、物流人才结构和物流教育现状等内容,另一方面更多突出案例教学的设计思想、课程安排和按物流功能、业务流程、供应链管理而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注重教学的启发性、应用性、直观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将物流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真正培养出适合物流行业发展的有用之才。

2物流案例教材现状分析

物流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特别是从物流学,物流专业涉及的各环节学科,比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管理、配送管理、流通加工管理、包装管理及物流信息管理等体系庞大,相关相联、融会贯通。因而,物流案例分析课程在师资、教案、课程设计等方面,要做好充分准备,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转化为课堂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流案例教材的选择上。

与其它教材不同,物流案例教材的内容全部是案例,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鲜明的教学目的性

所谓物流案例通常情况下是适应教学需要而编写和采用的,有些物流案例教材属于配套案例教材。它的特点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紧密,教学实用性较强,通过对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开发自学的能力。

2.2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物流教材以理论知识见长,同时也将一些案例分析穿插在相关内容中;有的物流教材以案例分析见长,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个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辨析市场、环境的能力。

2.3高度临摹性

案例教材的编著者通过调查研究企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实际状况,进一步编写相应的物流管理案例,这些编著者通常情况下是实际部门的从业人员或相关案例的当事人,因此案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客观性。

为了保密,同时提升案例的效果,案例中的企业名称、数据等带有虚拟性、掩饰性,甚至做了必要的处理,但是,案例的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管理实践。

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对案例中的疑问、缺陷和问题等进行摹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透过物流管理的现象,迫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加工信息和判断决策的能力。

3物流案例教材对物流案例教学的影响

①对于物流案例教材来说,本身就是描述物流企业运作或企业物流运作,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往往来源于国内外真实的企业,而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受研究的角度不同,以及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使得每位分析者做出的分析结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所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这就对学生提出挑战,希望他们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得出答案。

②在物流案例教材中,选择的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在教材学习前、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和掌握有关物流方面的知识、理念与理论。

③物流案例教材的类型不同,对学生分析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物流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根据篇幅长短,可以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大型物流案例,这就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传载形式为标准,可分为书写物流案例、情景仿真物流案例等,这可以帮助学生将来实践能力的提升,但是需要学校提供很好的教学设施、设备;根据物流活动内容和性质为标准,可分为物流规划案例、物流运作案例、物流决策案例、物流评价案例等,这就考察学生的具体管理知识怎样更好的应用于专业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每个物流环节微观知识的把握程度。

④物流案例教材中使用方法不同,对学生最终判断、决策影响也不同。

实际上,案例教学方法详细介绍了教师、学生都应该怎样运用这些案例进行课堂学习。对有关分析工具能够熟练地掌握,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由于每种分析工具的使用存在差异性,同时需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灵活运用工具很关键,这些工具对学生的案例分析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案例撰写标准如何进行统一,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例如有些案例在编写过程中,侧重“问题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所有的案例在面临方案抉择时,需要予以强调和讨论,而对于事件过程的叙述,则没有对其格式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一点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在制作物流案例的过程中,对于自身教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需要予以重点考虑,以核心问题为线索和准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同的案例进行串连,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案例教学特色。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物流案例,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认真的考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制作合适的案例,同时要求案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案例教学思想,掌握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技巧,让案例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运用。

4物流案例教学结合物流案例教材改进的思路

通过对物流案例教材对教学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教师应该总结我国物流案例教学方法,思考如何进一步明确案例撰写标准、如何提高案例的有效使用率,真正使案例变成事半功倍的有效课堂工具。但无论物流案例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上怎样变换,我们把握住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再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来分析案例,对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掌握每个案例基本知识点。介绍每个案例时,应先叙述一下有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点。

第二,介绍案例中的企业背景。对企业所处行业背景及产品特点的分析。因为行业背景与产品特点涉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供应链类型,行业发展水平也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水平。

第三,介绍整个案例的背景。应尽量地用多媒体的形式来介绍案情,因为传播学的调查表明,人通过视觉器官接受的信息高度达65%,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案例产生关注和兴趣。

第四,对案例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使考生能从总体上把握案例的主体思路与主要脉络。

第五,主要问题分析。教材中有的案例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作者分析的思路与过程,有的案例没有详细分析,仅给出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使学生能更深入和清晰地理解案例。我们还可以提出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案例内容相一致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六,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学习者的回答,给予相应的引导,或回答后再进行提问,环环相扣,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第七,总结、评析。对案例中涉及的物流知识、案例内容和分析所用的工具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其侧重点应该放在分析方面,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结论。

最后,对每个案例后部分思考题的解答,给出一个解答的思路。

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开拓思路,所以希望学生们学习物流案例的同时,能更好的把握每个物流案例教材编写的特点,根据每种案例不同编写的模式,结合物流学所有的知识点来学习案例,这样才能将理论深入到实践,真正的掌握好物流学的所有知识和理论,为促进我国物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解决目前物流人才不足的矛盾,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加快复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雯,罗雪蕾.新闻传播学案例教学现状调查――对海外高校案例库建设与案例课程设计的观察与思考[J].现代传媒(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9).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6

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与学科任务编写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系。教材主要指教科书而言,还可以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教学文字材料、教学音像资料以及学科图表等教学资料。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拟对这几项工作做一些归纳与探讨。

一、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

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识别教材的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描述性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部分。认识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属于哪部分知识或技能。还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个具体内容分别属于哪部分知识、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分析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是认识和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教学设计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教师应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仔细区别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背景材料、例证或过渡性练习,准确地找出教材内容的要点或知识点。

(三)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忽视,对此,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特别给予重视。

要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示例:

现以“盐类的水解”一节为例,讨论怎样认识和理解教材。

1.识别教材的内容

从总体看,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本节教材中盐的水解规律是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突出系统性和论证性。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揭示与领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则是化学用语的技能,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依据和规范要求,并加强书写训练。

2.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知识、技能的要点:盐类水解的概念;两类盐水解的一般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可从知识、技能的要点中分解出知识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强酸弱碱的盐水解的规律;强碱弱酸的盐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判断正盐(弱酸弱碱生成的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

教材用较大篇幅分析两种盐水解的过程和介绍盐类水解的利用,这些内容是研究盐类水解规律的背景材料与应用例证,不属于知识、技能的要点。

3.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盐类的水解”教材内容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及实例,促进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和深化。

为落实好“盐类的水解”教材的内容,教师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深入探讨产生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然后,要运用演绎法,将规律应用于解决盐类水解利用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认识。

4.教材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电解质理论主要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建立强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平衡有关的概念;二是研究电解质的化学变化,主要讨论离子互换反应(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和盐类的水解)与电化学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的一般条件与规律。

“盐类的水解”一节教材安排在离子反应和强弱电解质之后,使盐类水解过程和规律的探讨能在电离和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指导下进行,还可以通过与已有离子反应知识的比较、辨析帮助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已有知识,并从中发掘出盐类水解新知识的“生长点”。此外,在本节教材学习结束前,应该通过适当方式对离子反应的知识集中整理、小结,并把这些知识纳入到电解质理论知识网络中去。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一)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经常需要制定章、单元、节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的是预期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从素质教育和综合发展的观点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包括“双基目标”、“能力目标”和“教育目标”等在内的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从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去说明教学应达到的具体标准。现以“双基目标”为例加以说明。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双基是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的“双基目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规定具体标准:一是把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细目化,明确规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二是使用恰当的行为化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或条件下应达到的水平。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把教材中知识的教学目标界定为三个层次:

了解——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的知识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理解——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说明和解释一些简单化学问题。

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

化学实验技能目标也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

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学会——学生能够独立地、比较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熟练——学生能准确地、有条理地、迅速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观点引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是近年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研究深化的标志之一。例如,在依据教学大纲界定的“双基目标”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时,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确地以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再以教师的行为去表述,从而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又如,不少地区和学校把化学教学大纲中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层次进一步分解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分析、综合、探求等不同的学习水平,并赋予各自明确的涵义,这种表述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易于实施和评价。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教师在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时借鉴。

在化学教学中,布鲁姆认知领域各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含义是:

记忆——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再现或再认识。

理解——把握学过的化学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涵义的领会、解释和引申等。

应用——将学过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

分析——辨认整体中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

综合——把零散的信息、资料组成为新的整体,以得出新结论的能力。

探求——能接受提示、改造和补充知识的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对原有的模式进行模仿、改造或创造一种新模式,以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示例:“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学生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能够完整地叙述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能够迅速准确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理解点燃氢气前检验纯度的必要性,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验纯的必要性。

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能够说出氢气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

学生初步学会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能够说出验纯操作的主要步骤。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中能量变化和反应产物对化学反应进行较全面的观察和叙述。

学生能够依照先后顺序对实验操作进行有序的观察和叙述。

“教育目标”:

学生在使用可燃性气体时有鲜明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二)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生知识结构化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重点内容的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因此,教学重点对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确定教学重点: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安排,找出重要的内容。可先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入手考虑。大纲规定“掌握”、“理解”、“了解”等,可以作为判断教学内容重要性的依据之一。还可以从教材的排印等去考虑,例如,全部黑体字排印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部分黑体字排印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和会用。不用黑体字排印,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此外,各章内容提要提供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系统,章节习题中知识、技能练习的次数、难度和综合程度等,在判定教学内容是否重要时,也都有参考价值。

然后,通过比较找出重要内容。一般说来,和物质的物理性质相比较,它的化学性质更重要。和描述性知识相比较,反映物质组成、结构的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更重要。和一般物质相比较,选定的代表物更重要。

最后,深入研究重要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每章、每单元以至每节教材,常包含若干重要的内容。重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教学重点,要分析这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找出其内在的中心和,并在确定重点时有所取舍。

2.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学生难理解或难掌握的知识、技能。

从教材本身分析,难点内容通常包括:

比较抽象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化合价的实质;

容易混淆的内容。例如,初中教材中结晶水合物与混和物;

综合性强的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合成氨适宜的生产条件的选择;

逻辑推理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高中教材中电化腐蚀及其规律。

当然,有些难点兼有上述多种特点。要对所教教材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对困难程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教学难点。

有些教材内容,教师认为不难,但学生接受困难较大,这些内容也应该确定为教学难点。应该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学生有关知识的状况、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使教学难点规定得更符合实际。

要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但是,重点内容学生接受不一定都困难,非重点内容学生不一定都容易理解,对此要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示例:“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包括氢气的还原性、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用途三项教学内容。

从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看,氢气的还原性和还原反应,分别属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知识和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是应该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氢气的用途,是应该了解的化学基础知识。显然,前二项均为重要内容。

从知识间的关系看,氢气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还原反应概念,是学习氢气的还原性以后,具体分析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形成的。可见,氢气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原反应和氢气的用途是围绕它的知识。氢气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7

一、地理校本研究的内容

1.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得校本地理课程开发成为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实用性强,地理教师大有作为。在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作的研究有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宗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

2.校本地理教材研究

在完成了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以后,往往需要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校本地理教材,因此,校本地理教材就成为了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教材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评价,如教材的特色,教材的缺点与不足等;二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如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结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重难点分析、表述结构分析,运用教材的基本策略,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三是校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表述等。

3.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地理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地理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特定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校本性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创设,即先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实施方案,再经过地理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而形成;或者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再通过总结经验、提炼和论证,概括升华形成。也可以是改造,即对现有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吸收、消化、融合、加工而形成。在创设和改造地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地域条件、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学生特点和地理教师自身特点。

4.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

“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校本研究必须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效能。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可以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研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地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自学辅导教学的有效i生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发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等。

二、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它具有批判性、自我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反思主要是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地理课后练习和地理教学关系等进行反思。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微格教学、撰写教学日记、同事交流、学生评教反馈、观摩教学、阅读理论文献等。

2.教学叙事

地理教学叙事是指地理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它具有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和感悟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叙事的构成要素是事件与主题。事件是地理教学叙事的核心。通过“事件”的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学事件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是事件的焦点,是概念的内涵,是教学故事的意义逻辑,是叙述文本的意义所在。它通过某种内在结构呈现出来,为叙述展示了价值存在。

地理教师在撰写地理教学叙事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多方面搜集资料,需要搜集的资料,除了教师的观察和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外,还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二是要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将选用的材料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是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述。四是要注意对事件的分析和阐释。

3.课例研究

地理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地理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它不等同于地理教学案例,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描述加上简要的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

地理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为教学实录加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实录既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也可以截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教学反恩既可以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反思,也可以对教学的总体进程进行整体反思。

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4.案例研究

地理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地理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案例一般由标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几部分构成。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撰写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五个环节。

(1)搜集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的搜集是案例编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应通过课堂实录和

访谈等途径尽可能全面地去观察、了解、发现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并及时捕捉。在案例素材的采集中,需要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案例当事人建立较为亲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2)确定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是案例的灵魂和核心,在案例的撰写中,主题的确定尤为重要。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分析,寻找和提炼出案例主题。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内容;案例主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启示;案例中的矛盾冲突要明显、精彩;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具有教育学意义;案例主题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地理教师可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念、新教学原理的运用,新教学方法的使用,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新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设计,心理规律、学习规律的运用或发现、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确立主题。

(3)介绍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地理教学案例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教师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隋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教师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坝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4)描述案例事件

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撰写地理教学案例事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适当取舍,凸显主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二是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教师的心理活动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要特别注意写好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此外,还要注意情景的完整性和叙述的客观陛。

(5)撰写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多角度的解读。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撰写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分析务必实事求是、论述需要突出重点、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要独到深入。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教师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

5.行动研究

地理行动研究是指由地理教师独立或与专业研究者共同合作,针对地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是反思的专业人员。地理行动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边行动边调整为基本存在形式;以地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以地理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为理想境界。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8

关键词:教材征订系统;教育思想;建模语言

教材建设是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教材征订与管理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仅事务性强、涉及面广、重复性大,而且对工作质量要求很高。其中教材征订系统是教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涉及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教材征订工作一般采用手工或者半自动化的管理方式,许多如填写订单、入库、出库记录等都要由管理人员手工填写。这种管理方式在今天看来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首先,管理人员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时容易产生操作上的失误;其次,信息查询需依靠人员查找,不够灵活方便;最后,传统管理模式在数据收集、汇总等方面的效率提升潜力不足。随着近年来各地高校发展迅速,教材征订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传统教材征订管理模式日渐不堪重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利用计算机特别是利用网络来对高校的教务工作,特别是教材的征订工作进行管理,建立全面、通用、开放、实用和灵活的网络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可能和未来的必然趋势。

一、需求分析

教材征订系统的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深入描述教材征订系统功能和性能,确定教材征订系统的约束和教材征订系统同其他教务教学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教材征订系统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需求分析阶段研究的对象是教材征订系统项目的用户要求,是系统开发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教材征订工作中的各项需求的深入理解是教材征订系统开发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

教材征订系统的总目标是: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先进的开发平台上,利用现有的软件,配置一定的硬件,开发一个基于weB的教材征订系统,为高校教材相关单位和人员搭建一个教材信息平台,从而通过网络实现教材的征订、管理、查询等功能,进而达到减轻教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高校教学工作效率的目的,实现教材征订的办公自动化,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教材征订系统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教材征订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高效化和流程化。根据对传统教材征订工作的调查以及与教材征订管理相关教务人员的交流,经过系统分析研究后得出该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

1.基本信息管理功能

该功能可以维护教材的相关信息,如教材名称、版本、出版社、供应商等。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名字、班级、院系、学号等。教务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部门、职务、院系等。系统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能够对上述信息进行管理与维护。

2.教材需求管理功能

包括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两个部分。需求由任课教师或教学秘书进行统计,并在系统中输入该门课程采用的教材及具体数量,并将数据整理后汇总给教材征订人员。

3.采购与入库管理功能

包括采购和入库两个功能。对单一教材,查询库存数量、学生与教师需求数量,得出是否采购的结论,如需采购,得出具体的采购数量。每一次教材入库,应录入相应的数据,使得教材库存数量及时更新,保持准确。

4.零售与出库管理功能

分别为零售、班级领用、教师领用三部分。零售,即相关需求人员可单独购买教材。班级领用,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零售功能的统合,并且根据领用回馈具体到每一名学生是否领取了教材。教师领用,则是根据教学需求,教师领取具体数量的教材。教材在出库后,系统自动更新该教材目前在库的具体数量。

5.学生查询功能

学生通过个人账户和密码,可以登录系统并查询自己的领书情况以及书费、支出和结余。

6.其他功能

其他功能包括教材报损、库存查询、书费结算三个功能。教材报损功能可以录入教材的报损信息。库存查询功能可以查询每一种教材的入库、学生领用、教师领用、零售、报损、当前库存数量等信息。书费结算功能则根据学生各自的缴费和领书情况,计算该学生的书费结余。

二、技术及工具介绍

通过对教材征订系统的需求分析,并得出具体的功能后,下面开始介绍建设教材征订系统所需要的技术及工具。

1.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modelingLanguage,UmL)

它被对象管理组织(objectmanagementarchitecture,omG)采纳为标准建模语言,成为业界的标准。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适用性强的建模语言,其中融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成为面向对象技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还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

UmL作为一种建模语言,在教材征订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UmL作为一种建模语言,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易用的、具有可视化建模能力的语言,能够简化系统的开发工作,并进行有意义的建模互换。

(2)UmL为面向对象建模语言的核心概念提供了可扩展性和规约机制。

(3)支持高级的开发概念。

(4)集成了优秀的开发实践成果和经验。

2.开发工具:SQL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

SQLServer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并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在运行windows98笔记本电脑到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

出于对高校教材征订系统具体规模的考虑,microsoftSQLServer2000是比较理想的,基于服务器端的中型的数据库。SQLServer2000适合大容量数据的应用,在功能和管理上比较强。在处理大量数据保证效率的基础上,后台开发更加灵活,可扩展性强大。SQLServer2000采用的是图形化用户界面,使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更加直观、简单。它有丰富的编程接口工具,为开发者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3.eclipse编程工具

myeclipse企业级工作平台是对eclipseiDe的扩展,利用它可以在教材征订系统的开发工作中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它的功能丰富且集成开发环境,包括编码、调试、测试和功能,并且完整支持HtmL,Struts,JSp,CSS,Javascript,SQL,Hibernate。

三、总体设计

1.体系结构设计

教材征订系统使用B/S模式。B/S模式以web技术为基础,把传统两层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而构成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其工作原理是客户端通过通用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数据请求,服务器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该请求,并由服务器动态生成嵌入处理结果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代码返回给客户机浏览器。

教材征订系统的架构如下:

根据对系统所作的需求分析,规划出本系统中使用的数据信息实体:

(1)教材信息实体包括:教材类别编号、教材类别。

(2)书籍信息实体包括:书号、作者、出版社、单价。

(3)书籍入库信息实体包括:编号、类别、书号、入库数量、入库日期。

(4)学生用书出库信息实体包括:出库编号、院系、专业、班级、学期、书号、出库数量、出库日期。

(5)教师用书出库信息实体包括:出库编号、院系、年份、学期、书号、出库数量、出库日期。

在完成数据需求的分析和对数据库的设计基础上,实现数据库的具体呈现,但由于一些数据表关联太多,不利于查询,所以对于一些数据表保留了适当的冗余。

编号表名说明

①tb_ZtLB教材分类信息表

②tb_JCLB书籍分类信息表

③tb_SJXX书籍信息表

④tb_ZYCK作业本出库信息表

⑤tb_JCRK书籍入库信息表

⑥tb_XSYS学生用书出库信息表

⑦tb_JSYS教师用书出库信息表

2.模块设计

通过对教材征订系统的需求分析,可以将系统分为七个模块:信息查询模块、教材申报管理模块、个人信息管理模块、教材科信息管理模块、院系信息管理模块、文件信息管理模块及数据库信息管理模块。

3.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可能有些问题无关紧要,但有些问题则会成为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处理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的展开甚至是整个系统的成败。

(1)加密算法。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系统用户账号的安全性是不可忽略的问题。为防止用户密码明文泄露,需要对密码进行加密处理后再存储进数据库。加密是对用户负责的一种表现,可以防止部分用心不良的管理员盗用用户账号,同时也可以防止数据库文件泄漏时密码明文泄露,但加密算法的选择却成为设计上的一个问题。

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常见的加密算法主要有mD5算法、RSa算法和DeS算法等。DeS算法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在日益减弱;RSa算法安全性较高,但是运行速度要比DeS算法慢好几倍;mD5加密算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免费应用于商业领域,从而被广泛使用。通过对比分析,最终决定采用mD5算法进行密码的加密。

(2)数据库恢复。

由于计算机系统软件错误、操作人员的失误及恶意破坏等原因,可以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甚至破坏数据库,使数据部分或全部丢失。因此,数据库的恢复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而言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系统的前台对SQLServer数据库进行恢复操作时,必须先断开该数据库的连接。经查阅大量资料,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先将数据库设置成脱机状态再进行还原。一般而言,对数据库恢复成功后,还必须重启服务器。实现脱机设置的SQL语句如下:alterDatabaseBookmanageSetofflinewithRollbackafter0,然后使用restore还原语句对数据库进行还原。数据库还原成功后,发现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他服务无法使用,此时的服务器已无法响应,需要重新启动。接着查阅资料,经过对比分析,选择如下Java语句实现tomcat服务器的重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重启时必须保证系统服务中存在tomcat6的子服务。实现代码如下:

Runtime.getRuntime().exec(“netstarttomcat6”);

高校教材征订系统采用SSH框架,构建了一个基于B/S体系结构的高校教材选订系统,对实现教材选订的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①在构思上,本系统符合在高校教材选订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设计要求。

②在技术上,使用Struts+Hibernate+Spring技术,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③在规范程度上,数据库设计基本上达到了第三范式的要求,编程上也尽量规范化。

④在实现上,系统界面友好、直观,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⑤在安全性上,对用户密码进行加密处理,同时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还原操作。

教材征订系统使教材选订工作更加现代化、规范化,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错误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刘红,周庆辉,殷惠霞.基于技术的通用编辑部网站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4.

[2]万春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9

1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需加提醒的是,选择的材料要有时政性、典型、广泛,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2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体,如实物性直观教具,形象性直观教具,象征性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等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这种教学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并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结合增加逼真效果,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践,努力创造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二是师道尊严,形成心理优势。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不能临下。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4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三要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5以能力为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政治学科能力可概括为依次提高的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适应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二)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三)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四)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6以分析方法为核心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大量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象,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在陌生的领域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把握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

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篇10

关键词:外国优秀教材;国际营销学;教学改革

教材的选择是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教材是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学者乔伊斯和韦尔(Joyce&weil)等人提出的:“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的课业、选择教材、提高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一书,对22种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并用较为规范的形式进行分类研究和阐述,“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1]“大部分学科都把教科书或教材看作重要的或核心的学科课程资源,强调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科书和相应的补充或指导材料在目前课程改革中仍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2]基于此,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外国优秀教材所长可以有效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构造课程的特色。

一、《国际营销学》教材的现状与比较

目前,国内《国际营销学》教材可谓不计其数,各版本教材各具特色。根据教材的来源和文字,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编著《国际营销学》教材起始,教材数量迅速增加,适应各个教学层次的教材非常丰富,教材质量也达到了一流水平,代表性的有甘碧群、罗国民、陈启杰、金润圭、王秀村和崔新健、胡正明、常士正、李世嘉等主编的各种教材。国内优秀教材从国际营销环境的特点入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国际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吸纳和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前沿研究的成果。在“九五”和“十五”编著出版了本科和高职高专层次的部级教材。国内教材的主要优点:教材具备完善的系统性,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考虑了中国学生的背景,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是,与国外优秀教材相比,在教学背景资料和文献支持上相对弱些,教学支持资源欠缺。

二是翻译的外国优秀教材。这类教材也有十几个版本介绍到国内,这些教材更多地适合于作为教学辅助读物,而不适合作为国内的教材。这些教材既代表了世界发达国家高校比较流行的版本;同时也反映了《国际营销学》教材的国际水平,代表性的版本:如菲利普・R.凯特奥拉[3]、基根[4]、乔尼・约翰逊[5]、迈克尔・津科特[6]、苏比哈什・C.贾殷[7]、安德鲁・麦考利[8]等主编的版本。外国教材具有其突出的优势是,反映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教材内容体系完备,案例和参考文献资料丰富多彩。但是,比较而言外国教材:内容比较松散,基本理论、原理及观点掺杂在各种案例和资料之中,中国学生往往会有所不适应;内容比较多、篇幅过大(教材过厚),不适合国内本科教学课时的要求。这些教材更多地适合教学参考用书。

三是外国原版教材。包括外国版和影印版。近年来,伴随双语教学的需要,国内还出版了几个版本的外国原版(英文)教材,大多数为影印版,代表性影印教材有warrenJ.Keegan[9]、michaelR.Czinkota[10]、taylorw.meloan&JohnL.Graham[11]、SyedH.akhter[12]等。这些教材有的已有中文翻译版本。这些原版教材与翻译教材具有相同的优势,尤其在强大的教学支持资源方面更加突出。但一般而言,这些影印原版教材价格都比较高,同时篇幅比较大,一般在600~800页区间。单就价格高和篇幅过大两个因素就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国内教学中的使用。加上与翻译教材存在的一些同样的问题,更加影响了其在本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二、《国际营销学》教材的选择与改编

外国优秀教材与国内优秀教材各有其所长。选择不同的教材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选择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无疑比较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以及把握中国视角的国际市场营销,有助于学生理解国际市场营销理论;选择原版的外国优秀教材,无疑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跨国文化冲击,感悟国际营销中的“自我参照准则”障碍及他国视角的不同,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的国情和文化;选择翻译版的外国优秀教材,可以发挥外国教材的优势,同时比采用原版更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习惯。

外国优秀教材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特点。按照阐述视角分类,国外《国际营销学》至少有两类优秀教材十分流行:一是将国际市场营销视作企业的一种营销职能,其阐述框架基本围绕营销策略组合(4ps)展开,除强调环境变量外与“市场营销学”分析逻辑和理路相似;一是将国际市场营销视为企业的一项相对独立的经营活动,其阐述框架按照跨国化经营的逻辑和程序展开,更多地涉及企业层面的经营战略抉择。philipR.Cateora&JohnL.Graham[13]与warrenJ.Keegan的教材分别属于前后两种类型的代表之作。前者除强调环境变量外与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分析逻辑和理路有相似之处;加之第10版在2000年就以翻译版介绍到国内,因此,教师和学生对于这一体系相对比较熟悉。

通过对外国优秀教材进行改编,可以更好地适应国内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双语教学的需要。philipR.Cateora&JohnL.Graham合著的《国际营销学》,从1971年第1版推出到2005年第12版,经过不断修订和充实,框架体系日臻完善,内容丰富多彩,是该领域颇具影响的权威教科书。为了更加适合我国高校相关专业该课程的教学需求,考虑国内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课程学分与课时及学生对教材价格的要求,根据多年使用原版教材第10版和第11版的课堂教学经验,在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特色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改编。[14]改编中奉行“思想上全球化,行动上本土化(thinksgloballyandactslocally)”这一国际营销的核心指导理念,主要改编依据与内容:一是根据选修课程删除原版中可能重复的内容;二是保持本书始终围绕营销职能主

线的阐述框架,删除相对独立的部分内容;三是为了保持国内教学视角的一致性,删除部分典型美国视角的内容;四是考虑教师选用案例的标准差异较大,仅保留部分案例供参考。教材经过改编,由原版的6大部分19章改编为4大部分13章,由原版的697页压缩到改编后的390页,无论在内容还是篇幅上,都更加适合国内的教学。

三、《国际营销学》改编版的应用与教改

以外国优秀教材改编版所长塑造课程特色。应用外国优秀教材,推进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教材所长的教改实践从整体上塑造和形成课程的特色:第一,以教材为媒介的国际化。改编版教材推动了课程教学与国际全面接轨,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考评的国际化,以及教学思维的国际视角和分析问题的全球化,由此更加有利于学生认识、体会和克服国际市场营销学中最主要的屏障――自我参照准则(SRC)。第二,以教材为导引的时代性。改编版教材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教材全面反映和跟踪了这一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成果。第三,以教材为基础的多目标性。改编版教材适合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国际营销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跨文化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改编版教材推进教学改革塑造的课程特色,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体系

“国际营销学”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国际营销管理问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入世背景下全面对外开放的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改编版教材突出营销环境尤其是文化因素对于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特别强调国际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互联网的工具性应用以及阐述普遍适用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市场营销分析框架与思径的形成。教材为实现教学目的,针对本科教学的课时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及教学组织计划方面,充分发挥了改编版教材的优势。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们试用了改编版教材,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重点推行了以下做法:

(1)结合教材各章所设置的提要、学习目标、小结及其练习题,教学中以阐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突出学习重点和复习掌握知识点的训练。给学生进行导读和释疑,以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全书汇总了“跨越国界”的独特性、幽默性和趣味性的事例。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诸如:我们采用了课堂讨论、课堂小作业、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对于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跨国文化的理解、巩固教材的知识有所帮助。

(3)教材附录提供了“教学案例”和《国家手册》。教师运用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得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学生结合《国家手册》提供的资料,对国际市场进行了模拟营销分析。如结合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余作业:对某产品在某个国家进行的市场营销给予分析、策划,学生组成小组查找、收集、分析资料,形成作业报告,期末课堂师生共同分享学生小组的成果。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落到了实处。

(4)改编版教材配有教辅支持材料――由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提供,包括教师教学手册、教学幻灯片、录像、试题库、网络资源及其时事案例等。我们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开发、制作了课程的中英文幻灯片,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营销组织、各类信息、著名企业提供了方便。

3.考核方式

改编版教材促进了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采用“平时成绩10%+学期学业成绩10%+期末成绩70%”考核方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总之,《国际营销学》选择、改编及其应用外国优秀教材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改编版教材对推进教学改革和塑造课程特色具有其独特功能。针对国际化课程的特点,选择、改编和应用外国优秀教材,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快速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结合外国教材优势形成课程的特色。

参考文献:

[1]Joyce,B&weil,m.modelsofteaching[m],englewood.mewJerseyprenticeHall,1972.

[2]张廷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J].山西教育,2005(4).

[3]菲利普・R.凯特奥拉(philipR.Cateora),约翰・L.格雷厄姆(JohnL.Graham).国际市场营销学(第1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基根(warrenJ.Keegan).全球营销管理(第7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乔尼・约翰逊(JohnyK.Johansson).全球营销(第3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迈克尔.津科特(michaelR.Czinkota),伊尔卡・朗凯恩(ilkkaa.Ronkainen).国际市场营销学(第6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7]苏比哈什・C.贾殷(SubhashC.Jain).国际市场营销(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安德鲁・麦考利(andrewmcauley).国际营销学:全球化消费,地区性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warrenJ.Keegan.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6/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michaelR.Czinkota.internationalmarketing(7/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taylorw.meloan&JohnL.Graham.internationalandGlobalmarketing:ConceptsandCases(2/e)[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12]SyedH.akhter.Globalmarketing:Concepts,Strategies,practices,text&Readings[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3]philip.R.Cateora,JohnL.Graham.internationalmarketing12th,newYork: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