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3:18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开始出现以来,地方政府普遍建立了投融资平台,并且随着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投融资平台建设,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部分地区的融资平台当期债务本息已远超当地财政收入,潜在的金融风险一触即发。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着眼于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一系列金融风险,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1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被国家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列为行业最高的三类风险之一。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债务率过高,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举债,而且已经超过全年财政收入水平,这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再比如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注重自身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在开展投融资的过程中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投资领域过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收效不高,进而可能引发一定的偿债危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投资收益风险,比如某地通过对12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调查,投资收益风险主要来自项目建设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占比分别42.5%、31.7%、25.8%,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面临一系列投资决策风险。此外,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面临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风险,特别是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在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狠下工夫,这就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如何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因而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缺乏高度重视,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该出现的风险。

2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尽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着一系列金融风险,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价值,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将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上升到战略层面,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相对比较突出。深入分析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却没有对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缺乏“量力而行”的意识。2.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落后。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于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探索,特别是没有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投融资工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甚至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有效性。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同时也没有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及目标责任体系当中。2.3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薄弱。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普遍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因而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公司治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平台融资后所投入的项目大多是半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的,因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项目投资计划、资金回笼情况、贷款余额、融资规模等普遍不对外公布,这也直接导致无法形成科学地监督机制,特别是外部监督不够到位,对于出现的风险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因而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愈演愈烈。2.4金融风险监测工作滞后。要想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对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无法更有效地化解。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对投资、融资等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缺乏数据收集与分析,金融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战略性以及针对性不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建设,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同时也重视投资收益,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收益风险。

3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2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模型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二、研究变量的选取

银行风险的成因非常广泛,有系统风险,也有非系统风险;有内在风险,也有外在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来源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这是理论界运用最广泛的风险分类方法之一。本文选取了相关指标作为分析依据。针对各种风险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已是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鉴于研究指标的可取得性,本文略去度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VaR技术模型,选取可以考察银行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性风险的每股现金流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一、二。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为客户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其整体风险预警和控制的重点,并且,银行贷款尤其需要重点检测。不良贷款率反映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中长期风险,每股现金流量则反映了银行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进一步的,为了使分析更为准确和全面,本文还选取了表现银行信用风险的指标借款人集中度和信用贷款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三、四。

针对不同的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了相关的控制变量,在控制变量中,还加入了一些反映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以求分析更为全面。解释变量统一为:公司是否为金融控股集团的银行子公司?试图解释金融控股经营模式与风险的相关性,即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是否会带来经营风险的增加。各变量定义如下:

不良贷款率(p1)=(损失+可疑+次级)/期末各项客户贷款余额

成本收入比(CiR)=业务及管理费用/总收入

借款人集中度(BoCon)=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额度/期末资本净额

信用贷款占比(CRLoaC)=期末信用贷款余额/期末客户贷款余额

公司类存款比例(tpoCD)=期末公司存款余额/期末客户存款余额

活期存款比例(tpoDD)=期末活期存款余额/期末客户存款余额

国有股比例(tpoSS)=(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公司总股本

总资产(SiZe):取公司年度期末总资产

资本充足率(CaR)=(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减扣项)/风险加权资产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LpoS)=第一大股东持股数/总股本

非利息收入占比(noinaC)=(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营业收入

三、数据验证分析

被解释变量:不良贷款率(p1)

解释变量k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成本收入比(CiR);国有股比例(tpoSS);借款人集中度(BoCon);

公司类存款比例(tpoCD);活期存款比例(tpoDD)。

表2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1)控股与不良贷款率显著相关(3.940660),与假设相符。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银行子公司不良贷款率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金融控股公司复杂的组织结构带来了风险管理难度的增加,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尚不成熟,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上劣势明显,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②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着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有些金融控股公司与其相比在人力资源、优质客户资源和经营手法上存在一定差距。③外部监管的缺位使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制度约束风险。长期以来,一方面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没有明确的地位、缺乏有利的法律支持,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较多限制、经营处于混乱状态;另一方面监管主体无法可依,分业监管导致了大量监管盲区的存在,增加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再则,目前的联席会议制度事实上很难形成一致对金融集团的整体风险的正确判断,反而还增加了协调成本;最后,我国金融监管技术和人员素质的落后,是我国的监管绩效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

(2)国有股比例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0.021919),银行业经营中虽然非国有效益好,偿债能力强,但其识别偿债能力较差,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借款人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0.028305),这也验证了金融投资的常理:分散投资,在银行贷款结构中,一定要注意贷款客户、贷款期限、贷款类型的多样化才能更好分散风险。

被解释变量:每股现金流量(mX)

解释变量k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总资产(SiZe);活期存款比例(tpoDD)

表3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1)控股与每股现金流量负相关(-0.916667),这与假设相符,表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表现流动性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规模较小,在发展和风险管理上尚不成熟,盈利能力不强造成的。

被解释变量:借款人集中度(BoCon)

解释变量kG:公司为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活期存款比例(tpoDD);资本充足率(CaR);

国有股比例(tpoSS);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LpoS)

表4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2)国有股占比与借款人集中度正相关(0.073768),近年来,我国主要国有银行都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股份持有走向多元化,公司治理日益完善,但是国有股比例较大的银行在产权的明晰程度和公司治理上不如非国有银行,在资产的管理上差一些,同时,一些国有银行同时兼有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任务,所以在贷款客户上会集中度高一些。

被解释变量:信用贷款占比(CRLoaC)

解释变量k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

控制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noinaC);成本收入比(CiR);活期存款比例(tpoDD);

资本充足率(CaR);国有股比例(tpoSS);总资产(SiZe)

表5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1)控股与信用贷款占比正相关(8.084819),这说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信贷资产保证度上应加强管理,协调好授信贷款和非授信贷款的比例;增强贷款保全意识,大力推行抵押担保贷款,在办理抵押贷款时应做到严格审查担保单位的可靠性和抵押品的价值和抵押的手续;推行贷款保证保险、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2)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占比正相关(0.405390),这说明资本充足率越高,风险抵补能力越强,公司风险偏好越大,信用贷款越多。

四、结论与启示

当前尽快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做起:

(1)金融控股集团的特有风险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复杂的组织结构,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随之可能会带来的是规模不经济,如管理难度和成本增加、信息阻隔失真、无法形成合力等弊端,因此金融控股集团必须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制度建设。

(2)增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特别是资本监管和防火墙制度的完善。谈及金融集团化的没落,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杜丽虹认为,金融集团走向衰败的两大风险就是:拨备不足和风险串联。资本是银行经营的根本,金融控股集团应加强资本监管,保持适当的杠杆比例。同时,金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效应,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关联交易的共生性又加剧了风险传染,因此,在防火墙制度建设上要加强对人事、业务、共同营销和信息共享的合理限制。

(3)增强外部监管,加强市场约束。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在我国当前混合经营的必然趋势下,通过渐进式改革,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通过适当的内部设置达到金融监管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优势互补,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和目标性监管过度,从而达到金融监管的稳健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结合。同时市场约束是金融机构监管的外部主要力量,当前要完善市场约束要发挥作用必须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2.桂文林,韩兆洲,潘庆年.pot模型中GpD“厚尾”性及金融风险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3

摘要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但不少企业却用来投机获利,增加了公司的风险,甚至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必要对金融衍生工具与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收益风险性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工具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导致中航油最终被迫重组。2008年10月包括国航在内的5家在a股上市的航空公司三季度全部亏损,共亏损近60亿元,导致这5家航空公司的股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由于油价暴跌造成所购买金融衍生工具亏损。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但是有的企业却用来投机获利,增加公司的风险,甚至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本文将通过2007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来研究金融衍生工具与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关系,从而为上市公司预防和控制上市公司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由于国内很难找到金融衍生工具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实证研究,所以本文借鉴了金融衍生工具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从而构建实证模型。

陈炜、王(2006)以2004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有色金属加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并没有提升公司价值和业绩,国内企业使用衍生工具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其应发挥的正面作用。沈群(2007)以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三年有色金属加工或生产企业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阶段中国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并不能够提升公司业绩,反而对公司的Roe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确实可以提高以托宾Q衡量的公司价值。刘宇、叶德磊(2008)以美国保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对于保险公司业绩存在明显的正面效应,这个研究结果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推出之后放开对保险机构投资的准入提供了正面的实证依据。贾炜莹、陈宝峰(2009)以我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公司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效应。李梅芳、廖波、时海霞(2009)针对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最多的银行类上市公司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且分析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构成情况,能够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衍生金融资产与衍生金融负债三年来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说明这些银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上相对稳定,但是不同银行之间有较大差异,而且差异在逐年扩大。通过以上文献设计了本文实证研究中回归模型的相关变量。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2007年至2009年三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选择样本时进行了如下的剔除:剔除刚上市的公司;剔除没有金融衍生工具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经过上述剔除得到最后的有效样本共127个。所用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ReSSet数据库和东方财富网,研究的样本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处理和分析。被解释变量是收益的风险性,用风险因子_流通市值加权_Beta来衡量,衡量按流通市值加权计算的市场收益的风险性,数值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大。解释变量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人数和二职兼任情况。二职兼任情况表示董事长与总经理是二职分离取还是二职兼任。控制变量是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大股东性质、行业变量和年度变量。公司规模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大股东性质按照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分为国家股(中央或者地方国资部门持股)、国有法人股(国有机构持股)、其他,行业变量按照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类别确定哑变量个数,年度变量按2007年至2009年三年进行考察。

(二)回归分析

表1是回归分析的结果,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系数为负,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为正,说明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对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有负向作用,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对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有正向作用,即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表1中还显示了公司规模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为负,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的系数为负,监事人数的系数为正,表明董事会的人数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监事人数越少,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二职兼任情况的系数为负,二职分离时该变量取值为0,二职兼任该变量取值为1,所以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兼任时收益的风险性比二职分离时小,但是二职兼任情况的显著性水平为0.405,是几个变量中最大的,说明二职兼任情况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非常微弱。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95、0.065,说明这两个变量对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都比较显著。调整的R²、F值和p值都表明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较好,说明模型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与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关系,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第二,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与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衍生金融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越低,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此外,研究还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董事会的人数越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监事人数越少,上市公司收益的风险性越小;二职兼任情况对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的影响非常微弱。

实证研究证实上市公司收益风险性受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较大,我们应该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发挥企业自身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积极作用。

第一,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并合理授权。金融衍生工具亏损往往由于交易员违规越权交易,企业应按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赋予职员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防止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过程中的失误或极度投机行为;企业要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等因素决定交易的风险限额,确保超出预定水平的头寸引起管理层的注意,对于超过风险限额的交易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配备了解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内部审计人员,督促与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相关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够贯彻实施,防范风险的产生。

第二,加强风险管理部门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对于拥有金融衍生工具的企业,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控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减轻资金流动中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提出、实施和评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解决方案。金融衍生工具技术含量高并且结构复杂,风险管理部门应挑选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和风险进行管理;对即将进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比较,写出较为合理的评估报告作为交易操作部门的操作依据;敦促交易操作部门以风险管理部门所设定的交易规模、头寸大小和止损点来进行交易;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成果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结构作出专业评价,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风险管理部门应建议董事会直接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决策,避免交易操作部门不接受风险管理部门的建议,使企业未能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到来前及时调整策略。

第三,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应该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制衡和协调,股东大会应保障各方股东的意志均得到体现,采用公开、公正的方式选举董事长及董事,由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如果发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额度超过风险限额到某个程度,应及时向董事会报告。监事会作为一个独立且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监管部门,需要确保违反了风险控制机制的交易操作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发挥其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方面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炜,王.衍生工具使用对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证券市场导报.2006(3).

[2]沈群.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厦门大学.2007.

[3]刘宇,叶德磊.美国财险公司衍生工具应用的价值和业绩效应.证券市场导报.2008(3).

[4]贾炜莹,陈宝峰.风险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财会通讯.2009(9).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4

(一)流动性金融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抵御风险能力与其自身资金流动性水平直接相关。由于制度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资金量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遇到金融风险时不能及时扩大资金来弥补资金空缺,容易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流动性较强,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危机时,也能快速以流动资金弥补资金缺口,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贷款公司的经济损失。同时,良好的资金流动也能为小额贷款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通过参与获益更高的投资业务,使其自身资本量得到提升。

(二)信贷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就是借出资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信贷部门对贷款中的各种风险的预判和识别是保障小额贷款公司持续经营的有效保障。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对信贷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对贷款的长短期不能均衡有效分布,过于集中的贷款持有人和申请人容易导致风险集中。另一方面,贷款公司一般都有多种信贷产品,其申贷标准过于灵活容易引起贷款的抵押率过低,使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攀升。

(三)市场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在充满未知的金融市场中面临着许多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如下:第一,由于缺乏完善且有效的法律法规为小额贷款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引导与保障,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随时都可能被改制转型的风险。第二,小额贷款公司受到市场经济活跃度的影响较大,市场经济发展平稳,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利润都有较好的保障,相反,经济发展萎缩,小额贷款的业务数量也随之减少,贷款难以安全回笼的风险大大提升。

二、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1、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受多方面影响,需要对其相关的各个涉及面信息加以收集,最大化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针对一些信息不公开的企业,要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信息获取,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全面化要分层次全面监测各类信息变化情况。一是监测市场经济形势与政策导向等宏观经济变化情况;二是监测整个小额贷款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各项活动;三是监测客户经营和财务状况;四是监测自身流动性水平及业务运营情况。

3、信息可度量化已经确定了的信息指标或参数,需要对其加以量化分析,才能将其归化到相应的金融风险等级区域,通过与对比规定的风险阀值,从而促进风险预控方案的制定。

(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

1、设置金融风险预警信息采集数据库设置专门的金融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通过对其中的信息流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预警体系。经过计算机对信息加以整合,从而选择出符合要求的实际需求的信息资源,然后与指标参数进行匹配和分类。收集与公司长远发展联系较为密切且对发展有利的经济指标,如当前市场经济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的变化、经济增长率以及金融政策等信息,同时对新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或政策信息加以有效地收集。

2、设置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分析系统资产的流动程度对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较大影响,资产流动性不足容易造成经营风险。对保证金比率的分析,能够有效对贷款申请人的条件与实力加以考核;对风险备付金比率的分析能够使资金得到有效地利用,解决突发的经济危机;对短期贷款比率的分析能够加快资金回笼,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三、结束语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5

一是被保险人。如果保险公司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无法赔付被保险人的保单,给被保险人带来损失,保险业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将受到影响。尤其对企业而言,其保单的无法赔付可能造成资金短缺、企业乃至社会的贷款意愿相对降低、原有的一些银行贷款无法归还等问题,继而给整个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资本市场。由于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保险业承保利润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冲抵承保业务亏损,提升经营业绩,已经成为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保险公司盈利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更多的保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如果这些保险公司由于偿付能力不足,受到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评级单位的压力,不得已在价格下降时出卖资产。再假如保险公司拥有众多此项资产,将会造成价格不断降低,很可能引起资本市场波动,进而影响金融稳定。三是银行。近年来,银保合作业务发展迅猛,已成为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务发展的第二大主渠道,风险传导不容忽视。比如银保产品发生销售误导,也将可能给银行业信用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带来挤兑风险。四是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已构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而混业经营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交叉性风险。比如集团内部各个经营主体共用相同资本,或利用多头监督管理机制产生的监管真空实施监督管理套利,都将会造成部分风险超出监督管理的视线等。

二、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宏观审慎分析,以识别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以应对所识别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宏观审慎工具运用,以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一)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分析是根据我国经济、金融的特点,确定分析指标,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对宏观经济周期的趋势和保险体系的整体风险状况作出判断。具体可以从保险业稳健性状况、保险监管和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稳健性状况分析主要是通过保险业发展指标、市场结构指标等来综合分析保险业整体稳健性,以及分析宏观经济与保险业的相互影响,主要关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化以及巨灾事件可能引发保险公司破产等。监管情况分析主要是分析我国制定的有关法律和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制度、准则、政策是否有效、完备等,是否能够很好地防范保险业风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主要是看保险业运行所处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会计准则等是否健全,是否有利于保险业健康发展。

(二)宏观审慎政策选择宏观审慎政策选择是指针对潜在系统性风险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主要考虑三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各类顺周期效应,采取逆周期行动。保险业的顺周期效应主要表现为保险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保险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又主要体现在承保和投资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在经济繁荣和衰退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使得模型和参数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二是针对跨行业风险方面,考虑不同保险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确定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市场和工具的范围,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保险机构制定严格的规则,或收取系统性风险监管费以及额外费用。由于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多地源于单个机构共同风险暴露,针对跨行业风险的规则可能是临时性的,并随时间调整,因此应对顺周期和跨行业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清楚区分。三是针对保险体系的结构特点,研究限制风险承担和增强保险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措施。包括:偿付能力要求,控制保险业规模、集中度、保险业务范围等监管标准,对保险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等等。

(三)宏观审慎工具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并非由某一机构单独掌握和运用,而是由中央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财税部门等不同部门分别掌握和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服务于宏观审慎目标的微观监管工具,如偿付能力、流动性监管要求。第二类是降低系统性风险的专门工具,如防止问题保险机构保险责任的自然终止、提高资本和偿付能力要求等。两类工具都有时间和跨行业两个维度:时间维度的政策工具旨在解决利率和股价周期性波动所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顺周期性;跨行业维度的政策工具旨在解决关联性和溢出效应所导致的脆弱性。

三、推动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对策

(一)强化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在国务院导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三定”方案对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进行了具体化,其中包括:“综合分析和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同时,人民银行还肩负着作为保险公司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因此,针对目前保险业风险出现的新特征和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等其他金融业间传染渠道的拓宽,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人民银行应该作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领导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强化宏观审慎分析,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及变化,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指标,逆周期调节指数,以作为保险机构行动指引。

(二)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2013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了一行三会部际联席监管协调机制,进行统一金融监管,这是我国金融监管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然而,这种协调机制仅仅是上层设计,在具体执行时,存在诸如缺乏有效的约束力、缺乏数据共享平台、监管宽容等问题,仍难以有效消除监管真空和杜绝监管套利等想象,同时由于监管信息不能顺利地从监管当局向人民银行传递,一定程度上阻碍人民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和研判。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建立统一的、独立的、可自动生成统计指标和金融监管指标的金融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宏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衔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为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打好体制基础。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特殊风险风险监管制度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机构为追求投资最优化、利润最大化而创新发展出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由集团公司控股,其他金融企业都是员工企业,这两者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或产权关系。虽然成员企业在经营决策等过程中受到控股公司的影响,但是二者都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中国现存的三种金融控股公司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平安保险公司等;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者合资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中行国际控股公司、建行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工行东亚金融控股公司;由企业集团组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有海尔、山东电力等。

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如下:

(一)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集团的母体是控股公司,其实现经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控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来实现,因为子公司从事的金融业务一般都是单一的,可能是单纯的投资机构(如金融控股公司),也可能是以金融业务为载体的经营机构(如保险控股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是受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因而母公司一般都会控制从事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经营的多样化,这样也是降低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

(二)法人分业,规避风险。法人分业是指不同法人分别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使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避免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相互传递,并能有效遏制内部交易的出现。

(三)财务并表,各负盈亏。财务并表的优势在于避免重复计算各子公司的资本金以及财务损益;各负盈亏是为了降低母公司的风险,因为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下,各子公司都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在未出现母子公司人格混同的情况下只需以出资额为限对子公司的亏损承担责任。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能向顾客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金融市场”,这种结构能使金融机构进入更广阔的市场,甚至融入国际市场,从而接触更多的客户群;同时使相关金融产品得以在不同市场交叉销售,逐渐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但是,我们在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应时刻注意伴随产生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类型分析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般风险和特殊风险。前者是作为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组成部分的各个实体在金融市场上将要遭遇的风险。这与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等没有关系,因此在此略过。本文将重点分析金融控股公司所承担的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特殊风险,这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独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因素造成的,具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占有的金融资源过多,造成整个系统整体的风险危害比较大;另外,金融控股公司与产业之间建立了很紧密的联系,使得震荡更容易传播,即使各部门或者公司通过防火墙隔离,一旦某一业务部门出现资金偿付等问题,极容易发生传递效应——风险随之传递到其他业务部门,甚至会导致整个集团的信用、声誉受到损害。即使部门或者公司内部未发生风险,但受到外部风险的波及,在体系中也会产生不能分散的系统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集团总体的偿付能力减弱和稳定性下降。

(二)资本的重复计算

资本的重复计算是指同一资本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法人同时使用。资本重复计算主要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1)集团公司拨付给子公司的资本金会同时反映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造成资本的重复计算,这可能会导致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2)控股公司在筹集资金时采用的是发行债券等方式,紧接着又向下属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这就造成子公司之间互相持股,最终导致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

(三)不透明的组织结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各公司、部门之间交叉领域多、关联程度大,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就是控股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不透明,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组织管理结构极其混乱,其间的复杂性使得利害关系人无法明晰各成员之间的授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在判断该集团真实风险的不免产生诸多考量,不利于公司的融资、发展。此外,不透明的组织结构将大大增加内幕交易的发生率,这对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也是十分不利的。

(四)成员企业的决策自主性不足

在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模式下,其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主要是依赖控股公司,他们在经营管理方面会受到诸多限制,导致其不能客观审查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组织管理,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也容易使集团公司滥用法人独立地位,逃避职责。

(五)垄断风险

产生垄断风险也是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导致的结果,因为集团的特点就在于集中多种金融业务,金融资源可能高度集中,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够的公司可能会利用其垄断地位滥用权力,这是自由市场所不能容忍的,也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或大或小的威胁。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

简略地说,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就是采取措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及危险导致的损失降低至最低,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应变。笔者认为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可以从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大方面来实施。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7

风险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保险或其它工具管理公司面临的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等各方面的风险。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呈持续增长趋势,94%的世界500强企业使用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商业和金融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和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国内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受到的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国内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样、风险的程度也越来越强。国内企业急需通过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能力来合理规避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应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与其经营业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自从衍生金融工具被用于企业风险管理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也有很多的进展。

(一)国外文献国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对于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流派有:支持派和反对派。

(1)支持派。支持派认为衍生金融产品可以通过降低由于财务困境带来的破产成本和其他成本,减少预期税收支出和由于投资不足带来的损失、降低外部融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而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有助于管理层制定良好的财务决策,最终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说(Géczy,1997)认为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成本,从而间接的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Carter,Rogers和Simkin(2003)对通过以对冲规模很大的美国航空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美国的航空公司通常情况下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远期合约来对冲由于燃油成本的波动带来的风险,结果可使航空公司的价值提高百分之十四左右。

避免投资不足假说,是由Bessembinder(1991)、Froot(1993)等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运用衍生产品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稳定的现金流增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赖度,进而提高了企业内外部融资的能力。

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则认为,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的价值。nance等(1993)等通过实证检验证明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说明财务杠杆比率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由于高杠杆带来的高风险。

(2)反对派。反对派的观点是: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等风险,实际上是很小的次要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资金只占企业总体资产的一小部分,因此其所产生的收益也只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很小的影响,更不足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Géczy,minton和Schrand(1997)研究结果发现,风险管理与财务困境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风险管理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

综上所述,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都是从各类企业应用衍生金融工具动机如降低财务困境成本、避免投资不足、规避高风险等微观策略角度间接探讨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效果。绝大多数研究都是运用间接的方法从可能影响现代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因素出发,分析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动机,进而间接推测出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对公司价值或者经营业绩的影响,运用直接的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的研究很少。

(二)国内文献国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研究大多是针对其会计问题和披露问题的研究,关于衍生产品的使用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衍生品市场出现较晚,运用衍生工具的企业也很少,即使有的企业有所运用,但其披露的信息也很少,因此很难用实证证明两者的关系。

陈很荣、吴冲锋(2001)的研究较早,分析了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和企业套期保值的关系,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沈群、陈炜(2006)结合国际财务学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现状和实证检验结果,分析了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和衍生金融工具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政策建议。

贾炜莹和陈宝峰(2007)以2007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运用衍生金融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和业绩是否能够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运用衍生金融产品对公司业绩的提升有正面效应,但并未被投资者认同。

李芹(2010)以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不一致: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不显著,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耿琳(2010)以沪深两市采掘业的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实证检验衍生金融产品的适用是否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结果发现衍生金融工具对采掘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国内衍生品市场出现的较晚,主要侧重于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监管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会计问题研究,而且大多数都是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实证方面的文章很少。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在参考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择每股收益(epS)、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和每股现金流量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每股收益是测量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存在委托关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减少由于公司破产可能性带来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冲突,从而减少债务利息,增加股权价值,进一步提升公司业绩。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1: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每股收益

总资产净利润率是指公司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利润的水平,,可以综合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可以减少资产在未来市场上的的波动性,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稳定企业经营业绩,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2: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总资产净利润率

每股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经营业务所带来的净现金流量减去优先股股利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根据减少预期税收假说,公司可以通过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降低税前所得的波动性,进而获得降低税收支出的利益等,从而改善公司的现金流量。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3: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能够提高公司的每股现金净流量。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制造业中的金属非金属和电子行业2008年-2010年的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原因是这两个行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实证采用的相关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巨潮资讯网。本研究采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变量选取与定义:具体如下: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了三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业绩:Roa(总资产净利润率)、epS(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量。

第一,Roa(净利润/总资产)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时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资产净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选用此指标作为衡量依据,有助于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总资产的利用情况以及公司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epS(净利润/总股数),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值。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

第三,每股现金流量,即(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是评估每股收益“含金量”的重要指标。每股现金流量越高,说明该公司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所赚取的现金流越多;反之,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现金流越少。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平均每股所获得的现金流量。该指标隐含了上市公司在维持期初现金流量的情况下,有能力发给股东的最高现金股利。公司现金流大,很大程度上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回款力度较大,产品竞争性强,公司信用度高,经营发展前景好。

(2)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虚拟变量来表示各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如果年报披露使用衍生工具是公司进行风险管理或套期保值的工具之一,且公布了当期曾经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并披露具体的公允价值或者名义价值,虚拟变量取值皆为1,反之则为o。

(3)控制变量。为了检验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需要排除其它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额外影响的变量。根据前述理论研究假说以及行业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6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当中。

第一,规模因素的选取。本文采用了期末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变量。

第二,财务杠杆的度量。公司的资本结构也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代表财务杠杆作为控制变量。

第三,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的衡量。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来代表公司的成长能力。

第四,股市效应。用账面市值比来控制不同比值对公司获利能力的影响。

第五,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本文采用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代表企业的股权结构引入模型。

第六,资产构成。以资产构成-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

(四)模型构建本文运用了多元回归模型,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具体的实证模型为:

Yi=?茁0+?茁1X1+■?茁iXi+?着i

其中,Yi是代表公司业绩的指标;X1为所选的行业中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虚拟变量,如果使用则为1,若不使用则为0;Xi为影响公司业绩的一组控制变量,包括: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账面市值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固定资产比率。

通过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回归分析,观察模型中的?茁1是否显著大于零,来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是否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如果我国上市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提升公司业绩,则?茁1>0,反之,则?茁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显示回归方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应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得到实证检验结果如下:

(一)每股收益模型回归分析如表1所示,在每股收益模型中,R2=0.337,F值为8.631,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显著性较明显,衍生金融工具虚拟变量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检验,说明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较未使用的企业是的企业的每股盈余提升了15.6%,这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企业的每股盈余,验证了假设1。

(二)总资产净利润率模型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在总资产净利润率模型中,R2=0.328,F值为10.296,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是显著的,衍生工具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令企业较不使者的总资产净利润率提高了11.1%,这说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增加了企业的总资产净利润率,验证了假设2。

(三)每股净现金流模型回归如表3所示,在每股净现金流模型回归结果中,R2=0.378,F值为10.324,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系数也为正,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不能说明衍生金融工具对每股净现金流有提升作用,因此拒绝假设3。

四、结论

本文旨在通过用金属非金属以及电子行业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所选行业的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净利润率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效果较为显著,从这方面讲,可以说制造业中的金属非金属行业和电子行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有较为明显的作用。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对研究企业的每股净现金流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但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其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并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综上所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可以影响与企业经营业绩有关的指标而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我国企业应当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意识、积极而恰当的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解释变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是用虚拟变量表示的,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爱俭:《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2]胡继之:《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3]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沈群、陈炜:《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现状_动机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特区经济》2006年第11期。

[5]陈炜等:《衍生产品使用对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

《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3期。

[6]顾玉清、丁宏岳、于雪刚(执笔)、刘荣浩:《涉外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总会计师》2006年第10期。

[7]吕佳、王永超:《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融资中的运用》,《金融经济》2007年第4期.

[8]蔡贺玲、温皓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第4期。

[9]苏月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进程的理论分析》,《金融会计》2004年第11期。

[10]Bakshi,Gurdip,andmadan,DilipSpanningandDerivative-SecurityValua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Feb2000,Vol55,205-238

[11]allayannis,G,andofek,eli.exchangeRateexposure,Hedging,andtheUseofForeignCurrencyDerivativ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Finance,apr2001,Vol.20:273-296.

[12]Carter,D.,Roger,D.,andSimkins,B.DoseFuelHedgingmakeeconomicsSense?[J]theCaseoftheUSairlineindustry.oklahomaStateUniversityworkingpaper,2003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8

【?p键词】信用;产业链;金融服务

【Keywords】credit;industrychain;financialservice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67-02

1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内涵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以控制信用风险为导向,向客户开展“统一授信”为业务基础,提升信用管理效率,合理配置授信额度,积极延伸信用空间,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方式,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融资渠道,并促进产业链实体经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信用风险的统一性风险控制、信用额度的协调性合理配置及信用空间的创新性拓展和延伸(图1)。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具有以下三个重点内容:

1.1信用风险的统一性风险控制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按照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指标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对成员单位的信用评级和总量授信进行统一标准的科学评估,并通过调研产业链交易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合理分析集团成员单位在产业链交易中的地位,解决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用共建和共享,并根据上下游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适宜的金融服务方案,切实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服务质量。

1.2信用额度的协调性合理配置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定期对各类授信业务与中间业务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结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发生频率,并结合产业链中成员单位的经营状况,合理分配该成员单位在产业链金融产品的最高限额。

1.3信用空间的创新性拓展和延伸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将集团成员单位的信用向上下游企业扩展和延伸,使上下游企业可以借助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的授信额度进行融资。

2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的特点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具有如下特征(见图2)。

2.1以信用风险控制为核心,信用风险管理贯穿始终

由于授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大,防控信用风险,成为财务公司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以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最根本的管控核心,并统筹考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固有的信用风险与其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关联性,以加强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基础具体工作流程为抓手,确保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高效、有序、稳健经营。

2.2坚持统一授信管理机制,信用等级与授信总量联动变化

结合授信评级的基本规则,财务公司定期对集团成员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全面的评定,统一测算其信用等级及授信控制总量,并依据评价主体经营情况变化,及时动态调整其授信额度和金融产品的最高限额,即通过动态调整授信额度来实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营活动动态管理目标。

2.3扁平化的刚性管理标准,提升信用管理工作效率

建立刚性的授信评价管理标准,客户经理岗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逐个进行扁平化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一次性总体把控授信总量。生产型客户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相结合,基建类客户以定性分析为基础,量化分析相结合,从而保证评级结果客观、公正、准确。

2.4结合风险评估成果,合理配置各项业务的授信额度

通过定期对各类授信业务与中间业务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根据评估出的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及发生频率,并结合产业链中成员单位的经营状况及产业链中的地位,合理分配自营贷款、票据承兑、贴现、担保等各项表内、外授信业务的全部本外币信用额度的最高限额。

2.5借助财务公司信用,拓展和延伸信用额度使用

空间

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同业授信额度。以此为基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使集团成员单位的上下游企业可以将持有的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在商业银行进行融资。通过拓展和延伸信用额度使用空间,实现了借用财务公司信用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增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式融资。

2.6丰富金融服务品种,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方式

财务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不仅对集团整合产业资源、推动集团战略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财务公司拓展经营范围、延长服务链条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财务公司要重点研究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从而加强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产业链中客户以及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需求。

3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的管理效果

3.1创新融资产品占比逐渐扩大,提高集团整体收益

通过建立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财务公司创新开展循环贷款、银团贷款、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联合贷款、票??保贴、票据互认等融资方式,加强产业链客户的资金运转能力,促进财务公司收入的多元化[1]。以本人所在的集团财务公司为例,2014年至2016年,创新融资产品在总体融资服务业务中占比逐渐扩大。在规模上,2014年创新产品占总体信贷投放量的2.21%,2015年占4.25%,2016年占4.96%。在服务客户上,2014年,创新产品服务客户占总体的13%,2015年占19%,2016年占32%。创新业务中以电票承兑尤为突出,2014年,仅为3家客户办理业承兑额度就计1.59亿元,随着集团发展,基建企业增多,至2016年,年内为12家客户办理承兑业务,金额总计12.27亿元。

3.2为企业节约综合财务成本,降低集团整体融资

成本

信用导向型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的实施不仅可以扩大融资产品规模,同时为成员单位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和优质的融资服务,切实节省了融资成本。以银团贷款为例,京能财务依托集团,以自身信用为基石撬动外部银行融资;票据承兑可推迟实际付款日期,从而节省出推迟期限内的贷款融资成本;银团贷款方面,可通过组成银团,与多家商业银行一同谈判沟通,为成员单位取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9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跨国公司财务风险有效管控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点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处于脆弱性复苏、尚没有摆脱本轮金融危机阴影的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这一阶段,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集中释放,但形成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全球经济格局以及金融体系还在发生重大变化,各国经济的不平衡状态加剧,产业、区域、企业的不平衡加剧,经济波动性加剧,全球性通胀预期加剧,国际、国内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投机资本流动性更加活跃,各类资本不愿意在周期较长的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流向虚拟经济和资产、资源、特定产品进行炒作,相比之下,实体经济缺乏资本支持,步履维艰。在如此冷酷的博弈和较量中,跨国经营的公司必然遭遇前所未有的财务风险。如何有效管控现有财务风险,增强危机意识,确保公司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拓展生存空间,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力,这是十分现实而严峻的课题。

二、后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跨越国界后,各国的法律制度、政治环境、经济制度、研发环境、营销环境、文化背景不同,跨国公司与一般国内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就有明显区别,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的跨国公司,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会面临更多的潜在损失。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有:

(一)系统风险

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银行金融资产瞬间缩水,外国政府大量印发钞票,市场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跨国公司的市场环境恶化,形成市场风险;外国政府套用世贸规则,采用非常规、歧视性手段,限制公司的运作,形成政治风险;各国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调整利率、汇率和税收政策,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恶化,形成外汇风险和税收风险;各国政府与监管部门还可能通过设立贸易壁垒,干扰公司的经营运作,形成经营风险;高端企业通过技术垄断,恶意竞争,形成技术风险。以上因素会导致跨国公司缩减生产经营规模,资金链断裂,失业剧增,市场环境持续恶化,公司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结算管理、风险管理和纳税管理等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非系统风险

一是财务目标风险。公司财务管理层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过于关注销售、利润增长,忽视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或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过分追求每股收益,以期产生规模效应,不因地制宜导致方向性失误。二是财务决策风险。公司财务决策系统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迁,在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过程,容易出现决策性错误。三是投资风险。公司在主营业务面临困难时,盲目投向非主营业务,比如投资房地产、金融衍生品,不进行投入产出的论证,反而造成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风险被扩大。四是信贷风险。在国外资本市场各种保护性、限制性政策的制约下,公司各种票据贴现、资产变现更为困难,长期短期融资能力被弱化,融资结构配置不当,过度负债经营,过度运用财务杠杆,导致现金流量风险加剧。五是财务内部控制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实时调整内部控制策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母公司对子公司及子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会失去有效控制,由此导致的财务内部控制风险是十分危险的。

此外,跨国公司还有因“水土不服”、缺乏适应性和统筹性而产生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设计风险,由于财务往来款等运作不当产生的结算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过分关注短期成本目标而产生的成本控制风险,由于概念模糊或欺诈产生的合同风险,由于利率波动而引起的对未来收益、资产或债务价值的不确定性所可能导致的损失产生的利率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也存在诸如评估风险、法律风险、税收风险、诉讼风险在内的各种与财务相关的风险。

三、后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

(一)化解政治风险

金融危机及深度演变带来了国际经济、社会的动荡,跨国公司要事先周密安排,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作出评估,与当地有关部门就经营环境问题进行磋商,以取得某种承诺,在融资、销售、税收、利润分配、失业安置等方面争取优惠条件,签定协议;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调整产品结构,采取风险分散化的方法,如: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包括大型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等)共同投资,与东道国的不同利益集团建立联盟;向当地企业出售股票、债券;必要时制订一个反危机的计划,时刻应付可能发生的政治事件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风险,解决当地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强化适应东道国经营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防范外汇风险

一是增强风险意识。充分研究产生外汇风险的潜在因素,关注各国基本经济、央行政策因素,政治与传媒因素,心理及市场预测因素,突发事件因素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做好风险防范。二是技术性防范措施。提高运用金融工具防范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各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如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货币掉期等业务,还可以通过外币应收票据贴现、投保货币保险、短期外币信贷、安排与外币透支等,把外汇汇率风险控制在可预见、可控制的范围内。三是外币变动时的财务应对办法。当跨国公司预测东道国货币将要升值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减少承担风险的资产,增加承担风险的负债。具体做法包括:提前偿还公司按当地货币计算的欠款;突击增加出口,利用东道国货币升值引起的出口货价下降,增强子公司产品在东道国的竞争力,抢占东道国中实力衰退公司的市场;减少库存量,以便在货币升值后调整存货价格;减少在东道国银行的借款,推迟偿还母公司的或其他子公司的应付款项,以减少资金运用成本,反之亦然。四是增加外汇管理人才的引进、储备与培养,设立研究室专职从事国际汇率的预测和防范外汇风险的研究。

(三)分散市场风险

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融资困难、盈利下降,纷纷收缩甚至撤回海外投资,客观上为跨国公司产生了向境外上游生产活动和下游市场经济领域进行投资、收购外国的优质资产、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需求。跨国公司应从战略高度提前新一轮布局,放弃需求疲软的市场,进一步“走出去”,在以下重点领域实施多品牌战略,拓展新兴市场,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掌握主导权。一是在海外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专业人才,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投资开发能够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资源类项目。三是集中公司的资金投资于有前景的高端市场,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确保市场多元化和预期收益,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拓展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打造国际品牌,降低和分散单一的市场经营风险,提高在国际不同的市场合作份额,为生存与发展腾出空间。

(四)降低筹资风险

资金链是公司的“生命线”。跨国公司应将这次危机视为调整公司财务资本结构的契机,推出稳妥的现金管理政策,在注重资金回收风险和汇率变动风险的同时,从公司财务发展战略出发,加强监控,确保资金链的连续、安全、完整。具体控制手段如:公司所筹资金量应与需求量相结合,控制筹资规模,既减少筹资成本,又充分满足公司拓展主营业务的需要;实施最佳的筹资结构,在负债到期日与公司适量的现金流入时间、规模相配合,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选择合理的筹资期限,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拓宽筹资渠道,如运用融资租赁业务,通过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的目的;科学、合理、灵活运用长短期融资方式,增强支付能力;缩减资本项目支出、出售非核心业务,增强变现能力;此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公司还应该加强信用管理,防止信用缺失,保持良好的信誉。

(五)控制投资风险

公司应建立一套适应国际环境的投资决策系统,通过对公司外部环境的全方位监测与评价,掌握市场发展规律,采取有效对策,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应变能力。针对投资项目,公司应该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可能带来的风险性因素,制定完备预案;对投资指标进行动态监控,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合理分配资金,保持投资结构的平衡;强化项目投资成本控制,规避盲目扩张中潜在的风险。

(六)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利条件、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系统性、非系统性风险的科学管理是跨国公司持续、有效运营的基础。因此,公司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具体措施有:一是风险识别。对所处国家的行业特点、地理环境、经营条件、经营方向、经营理念准确定位,对所处国家的经济政策动态、金融环境、风险因素、潜在损失进行系统评价。二是风险量化。实时监测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针对风险评价指标合理构建数字化模型,以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全方位检测,不定期综合分析。三是风险管控。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应对预案,准确拟定决策方案,从事前、事中、事后的角度,通盘协作,把风险管理落实到公司的各个经营环节、各个业务流程,覆盖所有的部门与岗位,提升应变能力、处置能力,把潜在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把潜在的机遇化为公司真实的效益。

四、结束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国经营公司还应该积极研究、分析东道国各项财经政策、税收制度、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等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解决好内部结构性矛盾,按照当地投资者、股权持有者、利益相关者预期财务收益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设计内部会计制度,合理制定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办法、成本控制规则、利润分配办法,建立健全财务战略中心、成本责任中心,会计结算中心,规避各种转嫁风险,化风险为机遇,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财务目标利润或财富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晓媛.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1(2)

[2]周恒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

公司金融风险分析篇10

关键词:保险业顺周期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逆周期监管;机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049-05

一、引言

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StabilityBoard,简称FSB)认为,顺周期性(proeyclicaliiy)是指一种相互加强的正向反馈机制。而在这种机制作用下,金融系统可以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同时反过来可能导致或加速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状况。

国际金融监管界提出了一系列逆周期监管措施,对于保险业逆周期监管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这些逆周期监管措施主要是:第一,银行资本要求方面,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将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提高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二是开展逆周期资本监管。三是考虑建立或有资本。第二,在会计准则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CB)建议,将建立使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方法的混合模型。美国的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建议,建立动态拨备制度,改变“已发生损失”的确认方法,允许使用“预期损失”标准,提早确认损失,降低危机当期压力。第三,在薪酬管理方面,FSB了《稳健薪酬实践原则一实践标准》,认为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应该与监管资本水平相联系,并从公司治理层面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消除顺周期产生的根源。

二、保险业顺周期发展态势形成机制分析

(一)承保业务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两大主营业务之一,承保业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在承保业务上,保险公司存在着顺周期性问题。要理解承保业务顺周期性的形成机制。首先要对保险承保业务进行分析。承保是指保险人接受投保人的申请并与之签订保险合同的全过程。保险公司承保程序包括制定承保方针、获取和评价承保信息、审查核保、做出承保决定、单证管理等步骤。在宏观经济高速发展的景气时期,市场信心高涨,保险公司采取积极发展战略,保险行业竞争加剧,而我国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保险人就会通过降低保险产品价格来提高本公司的竞争能力,维持市场份额。保险公司为了占有更多市场份额,放松对承保程序一些步骤的管理,使保险公司承担更多的潜在风险。

在承保过程中,审核核保是保险承保工作关键。核保过程主要有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核保的抉择与实施等步骤。核保人需要从各个方面得到各种信息。来分析和评价投保人面临的风险,从而决定是否接受投保人的投保申请。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实行扩张战略,放松了业务核保管理。首先,核保人对投保人各种信息搜集不够全面。因而不能准确地分析投保人所面临风险,降低了对投保人的风险估计,且保费费率是根据风险的不同性质和程度而确定的,因此降低了投保人的费率,费率不能与投保人的真实风险相匹配;其次,核保人在确定保单条件时,放宽了承保条件,本应对保险标的物做出条件承保的承保决定却做出了正常承保的决定,没有通过增加限制性条件或加收保费的方式承保。更有甚者,对投保人的投保条件明显低于承保标准的保单做出承保决定,而没有按标准予以拒绝承保。以上这些使得保险公司承担了许多潜在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没有暴露出来。当经济衰退时,发生损失时,保险公司进行审慎经营,加强对核保管理,投保人在确定费率时应该对投保人面临的风险做出充分的分析。使费率与风险相匹配,同时核保人还要对投保人投保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不符合承保标准的。保险人拒绝承保。

(二)保险投资业务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保险投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一种形式。由于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为了推动保险业发展,也为了能国弥补承保业务亏损。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的一部分用来进行保险投资。从而增加公司债权或金融资产。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相对于承保业务。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大。当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时。保险公司投资业务就会出现强顺周期性。

1、保险投资资金来源顺周期性形成机制。

要理解保险投资资金来源顺周期性形成机制,首先要了解保险投资资金来源。保险公司投资的资金基本上由资本金、准备金和承保盈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保险准备金计提规则和承保盈余存在顺周期性。

保险准备金是为保证保险公司履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义务,确保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应按规定从保费收入中提存各种责任准备金。保险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赔款准备金、总准备金和再保险准备金等。在准备金评估计提规则中存在顺周期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保险公司只能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不是以来发生的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目的是防止人为调整资产负债表或操作利润。这就导致保险公司准备金计提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保险经营风险下降,由于保险责任准备金具有不确定性、未来性和估计性,此时保险公司预测保险期间保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降低,对发生事故损失程度估计不足,保险费率水平低,造成保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计提不足。使公司利润上升,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规模:在经济衰退期,保险经营风险提高,保险公司预测保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大提高,对事故损失程度进行充分的估计,从而保险公司提高了责任准备金计提额度,导致公司利润下降,业务规模缩小。

保险公司的承保盈余是保险公司平时保险收支结余。财产保险和短期人身保险的承保盈余是保费收入减去保险赔款支出,在扣除各种准备金后的差额。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也随之增长,且此时保险公司的损失率低,保险赔款支出相应减少,同时准备金的计提也减少,保险公司承保盈余增加;在经济下行时,保险公司业务减少,保费收入降低,而损失金额超过预期,责任准备金计提增加,从而减少了承保盈余。随着宏观经济波动,承保盈余出现顺周期性。

2、保险投资形式顺周期性形成机制。

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密切相连,从而使保险投资形式具有顺周期性。在宏观经济景气时期,保险公司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价格往往出现非理性的上涨,甚至形成资产泡沫,使保险投资收入显著提高,保险公司利润增加。为获得更多利润,保险公司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放松了对保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未能充分考虑在保险投资中各种投资方式的比例,并且没有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来规避证券投资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由于大量保险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中,

又进一步推高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而当宏观经济处于低迷发展时期,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价格暴跌,保险公司在证券市场遭受严重损失,缩减了一保险公司利润收入,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投资组合选择。同时,为了减少在资本市场损失,保险公司要从证券市场上抛售一些债券和股票,回收一部分资金,促,使债券和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下跌,造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出现巨大波动。破坏资本市场的稳定。

(三)保险企业财务管理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包括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和利润分配管理等。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保险公司面临着两大类风险:资产负债风险和经营风险。保险公司使用动态财务分析工具(DFa)和现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都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价值产生影响,强化保险业的顺周期性。

1、动态财务分析工具(DFa)的顺周期形成机制。

动态财务分析(DynamicFinancialanalysis,DFa)是一种系统化的财务建模方法,其在一系列可能的情、景之下规划财务结果,并分析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将如何影响财务结果。在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时,作为保险公司财务分析工具的DFa容易强化保险业的顺周期性。保险公司采用DFa分析公司财务状况,DFa模型第一部分是随机情景生成器,它主要用来模拟利率、通胀率、股市回报率等风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产生影响。DFa模型第二部分是历史数据输入,模型参数的假设和战略假设,最后是DFa模型结果输出。当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时,资本与货币市场的主要经济变量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出现波动,使得DFa分析结果中,保险公司资产项目不可避免地出现顺周期性。负债方建模是DFa的核心,其核心内容是损失分布,预期赔付支付。在预期支付时,由于准备金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使得DFa分析结果中,公司负债项目出现顺周期性。建立DFa模型要输入历史数据,利用可靠历史数据确定模型参数假设中主要参数的“基准值”,而历史数据随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参数赋值易出现顺周期性。

2、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形成机制。

公允价值准则,亦称按市值计价,是指金融机构应根据当时同一金融产品或相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金融资产的估值入账。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保险公司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价。

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收益和损失,但是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运用具有顺周期性。从经济发展周期角度来看,公允价值会计助长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首先,随行就市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增加了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波动性,因交易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和可供出售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损益和所有者权益,使得保险公司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增加。其次,增加了保险体系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周期的特殊阶段或临界拐点阶段,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造成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收缩速度明显加快,从而使泡沫膨胀或萧条加剧。在宏观经济繁荣时期,按照公允价值计算的保险公司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公司资产、收益、利润和资本等均随之增长,保险公司持续扩张经营业务;在宏观经济衰退时,按照公允价值计算的保险公司资产价格下跌,保险公司必须在报表中迅速反映,使得保险公司账面遭受巨额损失,直接影响到盈利水平和公司偿付能力,保险公司投资预期降低。抛售手中债券,使得金融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短期内引发市场大幅波动。打击市场信心。

(四)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监管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保险公司有足够偿付能力,促使其稳健经营和发展,并保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目前,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已成为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欧洲保险市场致力于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综合评估公司偿付能力的偿付能力Ⅱ,而偿付能力Ⅱ的核心监管指标之一是偿付能力资本要求(SolvencyCapi,talRequirement,简称SCR),用于吸收保险公司的重大意外损失。但SCR与风险敏感性正相关,风险敏感性越高,资本顺周期性越强。首先,偿付能力Ⅱ允许使用标准公式、完全内部模型和部分内部模型三种方法来计算SCR,其中,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SCR时,该方法使用的风险参数随经济周期变化而波动。根据内部模型法,风险权重函数是由保险监管部门决定的,但是风险参数作为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入变量,其顺周期性易转化为风险权重和SCR的顺周期性。当经济上行时,风险参数下降,风险权重减小,按内部模型法计算的SCR降低,推动保险业业务扩张;当经济下行时,风险参数上升,风险权重增加,按内部模型法计算的SCR提高,推动保险业业务收缩,使保险市场随宏观经济波动。按标准公式法计算SCR也存在顺周期性,根据标准公式法,SCR是对市场风险、信用违约风险、承保风险、操作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5类单独SCR加总,并考虑了风险之间的关联关系。其中,市场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当经济繁荣时,市场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低,关联系数较小,SCR数额较低,保险公司具有充足偿付能力;当经济衰退时,市场风险和违约风险急剧升高,关联系数较高,推高了SCR数额,使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降。其次,在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下,要求对市场上多种风险进行整合计量,实行整体风险管理,在各种风险之间相互作用下,易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顺周期性。

(五)保险业经营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形成机制分析

保险业激励机制的扭曲是产生保险业顺周期性的根源之一。薪酬激励是指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设计和薪酬结构分配,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组织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很多保险公司在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都将薪酬与公司当期效益挂钩,无法实现薪酬安排和公司长期承担风险相一致,不能反映潜在的风险和损失。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在支付高额薪酬时。只关注当期的盈利水平和公司股价,较少甚至不考虑保险公司账面利润的真实可靠性和公司运营的安全稳定性,使得管理层为获得高额的股息和红利,追求个人的货币收入,往往会置股东长期利益于不顾,选择使公司承担更大风险,降低风险管控程度,以获取更高的风险收入,管理层过度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风险,为实现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顺周期的公司经营策略。在经济下行时。由于公司薪酬激励机制的非对称性,公司盈利时,管理层获得高额的薪酬;公司亏损时,管理层却不会因此而受到应有的惩罚,促进了管理层过度追求短期回报,形成保险业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

四、中国保险业逆周期监管的政策建议

在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过程中,各国政府和监

管部门普遍认为,应加强金融逆周期监管,以降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我国保险业同样也存在着顺周期性。为了缓解这种顺周期性对保险业的影响,降低保险业的风险,应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界提出的一系列逆周期监管措施。对我国保险业实施逆周期监管,提高我国保险业逆周期监管绩效。

1、保险承保业务逆周期监管。

根据经济周期性变化,对保险公司承保业务进行窗口指导,指导保险公司在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选择上采取逆周期选择。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对承保业务核保时,要采取谨慎措施,谨审慎选择承保的风险,鼓励保险公司采取较为保守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对投保人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减少保险公司承担的潜在的风险,实施审慎的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时,鼓励保险公司增强信心,适当采取相对激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参数,实施积极的公司风险管理。

2、准备金会计计提规则的逆周期监管。

为了缓解现行准备金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保险公司可以采用某种向前看的准备金计提规则,如采用跨周期的准备金计提方法。在经济繁荣时期,保险公司往往采取积极发展战略。运用激进的风险计量模型,预测保险期间保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降低,降低保险公司准备金的计提,使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逐渐积累;当经济衰退时,保险公司在经济繁荣时积累的风险充分暴露出来,保险公司产生了巨大损失。采取具有前瞻性的跨周期准备金计提方法。要求在经济上行时,保险公司应提取更多准备金,为了弥补在经济下行时保险公司所遭受的损失,从而增强保险公司抵御经济周期冲击的能力。

3、实施公允价值的逆周期监管。

为了缓解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应实施公允价值的逆周期监管。首先,明确不活跃市场公允价值准则。对流动性不足的金融产品估值时,要准确评估其风险溢价。其次,根据FSB、imF和FSa从监管层面上提出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要弱化资本监管时对会计数据的依赖,以降低公允价值会计的估计误差波动和混合计量波动放大金融波动的潜在效应。再次,保险监管机构可以对保险公司的估值方法、模型和程序进行严格监管,因为当运用公允价值对交易不活跃的金融产品估值时,保险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通过对其估值方法的监管,可以促进保险公司改进其估值方法和风险管理活动。最后,要加强对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尤其是加强保险公司公允价值表外披露,包括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所用估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所用模型的假设、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以及风险披露,从而实施透明化监管。

4、偿付能力中资本要求的逆周期监管。

第一,保险监管机构要引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逆周期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以风险为导向的传统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中只考虑了保险公司个体风险,没有包含整个保险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性监管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要求保险公司增加资本,计提差额资本,增加资本缓冲空间,可以抑制保险公司在繁荣时期的扩张冲动,并且还可以冲减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第二,计算偿付能力Ⅱ的核心监管指标SCR时,建议财产保险公司采用跨周期评估法,减少使用时点评估法,缓解SCR的顺周期性。第三,在偿付能力Ⅱ的目标资本计算时,可以引人杠杆率指标。杠杆率是保险公司资本与资产的比率或这一比率的倒数,它的特点是简单、透明、不具有风险敏感性。由于偿,付能力资本要求具有风险敏感性,而引人杠杆率这一风险敏感性不强的指标。在计算SCR时可以与内部模型法相互补充。

5、薪酬激励机制的逆周期监管。

逆周期激励监管机制要求保险公司将经营决策风险引入薪酬机制,使高管薪酬遵循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并将高管薪酬与公司长期绩效挂钩,建立起动态、持续、跨周期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平滑经济周期波动对公司员工薪酬的影响,使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避免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薪酬最大化而采取短期化行为。

对于保险业薪酬激励机制的逆周期监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量:一是从整个经济周期的角度对薪酬发放进行统筹安排。鼓励在经济扩张时期适当降低对其利润分配的比例,新增一定数量的利润留成,以供资本补充和经济下行时期薪酬发放之需。二是在薪酬体系中引入风险调整政策,包括风险抵扣、风险延期和风险止付机制。鉴于经济扩张时期的风险往往只有到经济衰退期才能显现,因此,保险公司在高管薪酬发放中应引人延期支付机制。且延后支付的时期必须足够长,使薪酬不仅能反映保险公司当期的利润和风险,而且能反映潜在的长期可能风险和损失,实现高管和重要岗位员工薪酬安排与长期风险承担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7-24

[2]俞燕,保险业酝酿破解“顺周期性”难题[n],第一财经日报,2010-4-20

[3]魏巧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99-133

[4]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5]周长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及其改进叨,经济与管理,2010(1):64-67

[6]赵光毅,王锐,顺周期效应与保险监管叨,保险研究,2010(3):94-97

[7]杨柳,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16-21

[8]赵捷,薪酬激励的作用机理及效果判断[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