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动态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8:44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1

关键词坚持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深化思想教育双文明建设感染力和吸引力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风起云涌,日新月异。国际上,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迅速发展;在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而严峻。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中的21世纪的油田电力员工,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思想动态,如何做好新时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围绕党务工作理念,坚持员工思想动态分析

员工思想动态来自员工真实的所思所想,反映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思想追求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坚持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不仅能看到企业干部员工爱岗敬业的一面,而且能看到员工关心企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一面,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我们检修分厂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每月末由各党小组、班组分别召开党小组会、班组职工座谈会,平时分厂党支部各支委、各党小组长、班组长经常与员工谈心,对员工思想情况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按照基本情况、思想反映、原因分析、措施对策四个方面,真实详尽地反映本月度员工在生产、管理、安全、质量、生活等方面产生的思想动态状况。分厂党支部客观地分析员工思想动态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提出有针对性、时效性、可行性的教育意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表明,坚持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既能实现上下沟通,员工参政议政,又能体现主人翁地位,维护企业员工思想稳定,促进企业发展。

二、不断丰富深化思想教育内容

(一)找准主导点,增强主动性

就是使员工与企业结合得更加紧密,让员工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分厂针对各个阶段的生产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分厂门户网页、大会班会、集中学习等方式,先后在干部员工中深入开展以弘扬企业主导精神为主的思想教育活动,多方面灌输,多渠道渗透,多角度说理,唱响主旋律,引导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把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我厂的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

(二)抓住闪光点,增强导向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抓住闪光点,增强导向性,激励教育职工,就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感召力、渗透力。在近年工作中,厂和分厂涌现出了一批廉政勤政、成绩突出的管理人员,勇于创新、做出成果的技术人员,立足岗位、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线工人。分厂抓住这些闪光点,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使分厂上下形成了学先进、比干劲、多奉献的良好风气。

(三)瞄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

就是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注重培育员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和团队精神,调动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近年来,分厂紧紧抓住企业文化理念这个切入点,树立员工政治意识、服务意识,提炼了“团结敬业、规范创新”的检修分厂精神,和“检出责任、修出精细、干出业绩”的文化理念。

(四)围绕中心点,增强时效性

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渗透到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中去,努力在服从和服务的方式上探索创新。近年来,通过上情下达,及时向干部员工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和厂生产、安全、质量、管理方面的重要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的指导性和感染力。

(五)把握兴趣点,增强实效性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探索运用清新活泼的形式,让员工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在参与、互动中受到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近年来,分厂适应员工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适应新时代的特点,组织开展了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情的各种活动,使员工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

三、抓好双文明建设工作

班组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班组对员工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情况了解最直接、最具体、最及时、最经常。因此,要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注重抓好双文明建设,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建设好各个基层班组。在双文明建设中,分厂把双文明单位的创建重心放在强化各班组建设上,加大了班组管理的检查考核力度。在创建双文明活动中,分厂把专业管理的要求和考核指标分解到各个班组,为班组创新管理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分类指导,提高班组的管理意识和思想工作效能,使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教育,教育落实到管理中,管理上升为教育。

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要敢于和勇于回答员工普遍关注的现实思想问题

如人们普遍对分配不公的看法,分配不公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现实生活与人们想象的反差大,导致一部分人的心理不平衡。那么我们就要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引导员工懂得:社会公平是一种目标、一个过程,市场经济就是要破除平均主义,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要消灭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二)要敢于和善于讲大道理

有的同志以为现在没有人愿听大道理,事实上并不是员工不愿听,而是我们的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愿讲,不会讲,讲不好。因为大道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管一切小道理的。关键是我们讲大道理,讲的方法要得当,要通俗化,要和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企业发展中员工关心切身利益多一点,这也是正常的心态,如果我们只讲正确对待的空道理,员工们就难以接受,即便一时接受也解决不了思想问题,你让他正确对待,他还是想不通。我们首先要认可员工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是正常的,在这个基础上要向员工逐步讲清,我们的个人利益必须放在全局范围内加以考虑,脱离全局的个人利益追求是不实际的,搞不好会使自己走入歧途。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讲大道理必须和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渗透。我们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政策文件,又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带普遍性的实际问题。

(三)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2

思想预警工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预警就是通过建立有关制度和工作程序,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思想动态,认真分析和排查职工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准确捕捉和反馈发生不稳定事件的信息,正确制定教育和防范方案,从而构建一个能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可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的工作机制。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的需要。企业思想工作者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及时预见可能发生的思想状况,并主动寻求解决途径,把各种矛盾和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有针对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航天企业职工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的特点,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独立思考能力强,比较注重自身价值,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适应航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需要。随着科研生产任务的日益繁重,很多政工干部身兼数职,工作职责较多,如果将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可有效解决思想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应航天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迫切需要明确“源头切入、过程参与,动态预控、快速反应”的机制和措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动员、明理顺气、关心呵护、排忧解难的优势作用,快速解决矛盾和问题,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做法

建立职工思想预警体系,主要针对职工各个时期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抓重点,抓关键,应对已然问题,防患于未然,把工作模式由事后向事前转变、由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建立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前瞻性和实效性,掌握解决思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耳目”灵敏畅通,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掌握解决思想问题的主动权。信息收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地收集职工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诸如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定期开展思想状况调研;针对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同时组织职工进行思想状况专题研讨活动,全面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状况,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经常召开职工座谈会,直接听取、收集情况;召开职代会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召开职工代表联席会,及时了解科研生产一线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所领导专门召开所办公会,认真研究解决职工意见建议,并予以认真答复。

建立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对收集来的信息准确的识别,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将各种收集来的信息归纳整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出带有倾向性的有助于管理的信息。诸如及时把握广大职工的思想动态,建立定期分析制度,超前选择那些可能影响全局的现实问题,捕捉职工的情绪热点,对职工群众的意见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特点,整理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归纳、分析、加工,理清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机制;进行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对职工思想上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针对热点、疑点问题,及时疏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重点了解当前职工队伍的思想主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想倾向。

建立科学控制防范机制。针对多渠道反映的职工意见和问题,加强对职工心态的分析、监测和评估,完善职工舆情分析预警机制,超前选择那些可能影响全局的现实问题,及时捕捉员工的情绪热点,发现典型和思想波动苗头,防范各类问题发生;了解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职工意见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挖掘、整理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沟通思想、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职工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职工心态良性变化,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运用机制理顺职工思想情绪

培养职工包容和谐的心态,合法有序表达诉求。以政策和法规为依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做实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思想引导,倡导“心理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职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引导职工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互爱互助、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不做任何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情。进一步加强教育力度,做好说服引导工作,尽早转化重点对象的偏激观念,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话机制,理顺职工情绪。建立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话机制,对于融洽干群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平衡职工心理,把问题消解在萌芽状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党支部建立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话机制,真实性强,思想动态反应快,思想定位准,要以各种支部活动为载体,把维护企业稳定作为本单位最紧迫的任务,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紧紧依靠群众,构筑干群结合、群防群治的思想政治安全网络。党支部要及时传达并公开和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增强经营管理决策的透明度,激发职工群众参政议政热情;及时梳理职工的思想动态,通过座谈会、党群互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与职工面对面的对话活动,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做到“问题不积压,职工不积怨”,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形成全员参与、共保稳定的良好局面。

全方位给予职工关爱,增强职工归属感。通过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及时了解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通过走访慰问,增强广大职工的大家庭温暖感,做到“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促进职工间的健康交流,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7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到迈入科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表征。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就此进行回顾与省思,并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与发展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概观

从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为题名索引数据分析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文献计量概观存在一个最直观的特征:关于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而相对于德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总体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田曼琦、白凯(1989)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系统、思想教育主体系统、思想教育客体系统、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教育内容系统、思想教育原则系统、思想教育方法系统、思想教育信息系统、思想教育决策系统、思想教育评价系统展开论述。[1]鲁勇(1989)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进行论述。[2]潘树章(2001)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系统分为主体、目标、理论、方法、激励、辅助、信息反馈、评价及惩戒等八个子系统。[3]陈中建(2008)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德育系统进行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对高校德育系统中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上述研究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进行研究,为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对结构和运行的剖析值得借鉴,但仍然停留在系统工程学范式框架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吴倬(2001)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的思想,认为德育领导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起重要补充,理工类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要承担者的课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5]韩小香(2006)等认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线路、三大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为辅,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陈坚良(2006)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科学控管系统、组织实施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保障系统等构成。[7]孙其昂(2007)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8]可以看出,上述观点主要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工作实务层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探讨,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层次进行的反思和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宣仕钱(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9]戴锐(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10]邱柏生(2008)认为,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11]卢岚(201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12]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关注已开始由“环境”向“生态”范式跃迁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展开研究,虽然并未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但作为一种从事实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进行的基础性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陈秉公(2006)认为,在学科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规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研究主体对整个学科基本理论进行的系统整合,是学术研究主体自觉的学科理论整体建构行为。[1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张耀灿(2007)认为,学科理论体系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与应用的分支学科。[14]孙其昂(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要正确处理要素把握与系统把握、自然阶段与自觉阶段、历史传统与现展的关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发展。[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系统存在的认识也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作出区分,但已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5.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研究

孙其昂(2001)运用社会学原理从宏观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的系统,并对社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从社会学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16]另外,孙其昂(2007,2009)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等主题做了持续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17-18]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已注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开始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剖析,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结论,构建了一个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呈现出鲜明特点:

1.系统性研究进入研究者视野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即一方面主要是在经验工作总结范式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论述,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与反思,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生态系统论、学科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多维度、点线面的立体结构来剖析,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2.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显著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活动,如果仅凭运用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开始关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交叉性,并有不少成果出现,如从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初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初露端倪。

3.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从经验总结范式中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如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等;从理论建构范式角度来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呈多元化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主题多样多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4.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并存发展

综观现在研究成果主要是在经典教育学范式语境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存在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经验总结性研究占了很大比重,但学术话语和学科意识虽有所增强,并逐步呈现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并存的态势,经验总结和学术话语同在,且逐渐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建构层次,特别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如生态系统范式研究和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体系化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些新范式和新趋势。但从总体上关照,已然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方面,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还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和认知还处于经验、零散的把握阶段,没有真正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存在“致命内伤”和研究不足:一方面,不管是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中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什么”这个前提性追问尚未作出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系统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缺乏时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割裂开来,因而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在一个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进一步全方位认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如何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科学化发展等等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除了上述亟需突破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

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是探寻与揭示系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内在结构的应然逻辑,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放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视野中,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广泛运用并发挥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2.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分殊与研究角度相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间的鸿沟凸显,经验总结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活力,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而理论建构范式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容易与现实脱离开来,缺乏应用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中不能在强调系统思维展开研究的同时,自身研究中却犯了如此错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中,既要具有自主意识和本土关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世界视野,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系统研究的时代性。

3.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资源,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避免简单移植和经验总结,正如有学者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成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成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成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成果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9],因此,要“通过现有范式融合、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经由研究方法变革的范式改良路径”[20],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多学科聚焦和多学科方法交融。一方面,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2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更需要有自主的学科意识,应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纳与运用,应当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误区,进入新的层面和新的境界,不断地运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展开”[22],并且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拓展,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4.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的系统思维方式同行

运用系统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框架性转换”[2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促进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等主题的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旨归。一方面要运用系统研究范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特征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深化与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系统发展动力和系统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学术系统研究范式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指导和外化为全面辩证的行为活动,“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把握,摒弃和反省狭隘、短浅的观念偏差,运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更全面深入、富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潘树章.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6.

[4]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吴悼.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3-128.

[6]韩小香等.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89-191.

[7]陈坚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60-63.

[8]孙其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3):63-67.

[9]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1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44.

[12]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2.

[13]参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1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1.

[15]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6.

[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49.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0.

[21]刘五景.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

[2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4

1.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失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是主管部门和教育主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程序,程序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能否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过程主要以阶段性评价为主,流程基本为各教育单位依据评价体系自评、上报、审核、抽查、对照和整改。从基本流程看,似乎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规律,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缺乏全面现场考验与深入进行调研的评价过程,往往难以发现教育单位的虚假成分,更难以捕捉到教育客体的真实思想政治心态变化,使得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需要提出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最核心的依据,它的科学性决定着评价过程是否真实。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现象严重,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过于依赖这个衡量标准,一些无法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现象往往被隐匿或强行量化,结果造成评价变成了冰冷的数据,而高层次的人的情意变化和认知能力,人的创造力、自主意识、社会感知、意识形态动向等,往往无法精准判断。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必须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这个价值标准,是指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同一评价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判断,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些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判断质量是优还是劣,是合格还是不合格。”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微观体系,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与时俱进、灵活多样、客观有效,但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统一的模式,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区域、教育层次等没有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存在着以单一性代替多样性,以简单化代替复杂化的现象,没有反映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静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具有动态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社会效果也是一个逐步显现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动态的,发展的。”思想政治评价机制的确立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和时空背景,要理清教育对象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运用动态的机制去衡量和判断其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已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预设通道。但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更多地是将结果摆在评价台面,更多地是静态测评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和发展水平,对于教育因素中的运行动力和各方面的制约关系涉及较少,追踪评价的动态响应机制还比较缺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失效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运行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社会发展现实的复杂性,又存在人为不作为的因素,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受限于社会发展、主客体分离、内外部机制失联和定性与定量评价失调。

1.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受限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封闭运行,它的各组成要素和运行过程不是单纯的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的整合,而是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之中。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深化改革之中,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受限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之中,要准确而科学地判断出人们的思想政治变化具有较高的难度,当前更多地还是从中观层面去判断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制度和行为,对于深层次的人的意识变化发展的判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客体分离。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从纵向维度上看,表面上呈现为评价主体和客体,但从层级角度分析,其存在着双重主体和双重客体。一方面,是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部门的评价,主要侧重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反馈信息调控、管理、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各要素,是宏观主体与中观客体;另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对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评价及受教育者的政治倾向、思想品德变化等,是中观主体与微观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双重主体和双重客体是纵向序列的层层递进,要求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建立沟通的常态化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种沟通和交流仅限于单对的主客体,宏观主体与微观客体之间基本上断裂,微观层面的运行要素实时地转换为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与政策时效性比较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评价的滞后性。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外部机制失联。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在横向上分为外部评价机制和内部评价机制,其指向不同的要素,外部评价机制主要包括物质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环境保障机制等,内部评价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队伍机制、工作机制、反馈机制等。外部评价机制和内部评价机制是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共同体,总体上应该呈现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方式,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开放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机制。但这种内外机制的相互呼应,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如制度实施不到位、物质保障缺斤短两、被评价单位伪造数据迎合评估等,导致内外部评价机制衔接不够顺畅,评价结果不够真实,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受阻或问题暴露不够全面。

4.思想政治教育定性与定量评价失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评价,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的整体以及性质的分析综合,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方法。定量评价,主要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表现出来的一些量的关系的整理和分析,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客观效果的呈现应该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产物,这是由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如定性评价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强,定量评价比较刻板、无法衡量抽象意识等。基础性定性评价一般要建立在有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量的收集、整理、分析、认知,对归结出的各种量化因素进行综合比较,然后再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定性评价。但目前,各实施主体还主要依据定量评价的方法,对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高层次定性分析的逻辑还认识不清,对于二者的结合和协调运用还不够娴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

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之上进行深化改革与完善,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协调化、和谐化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笔者仅结合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所遇到的困境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1.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要多元准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全局,目标体系作为一级指标衍生出二级和三级指标等具体的衡量标准,也总体上影响着评价的过程、标准、结果与机制。因此,评价目标的确立,不仅要求是准确的,而且要求是多元的。要充分考虑各种参与因子和变量因素,在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总的来说,纵切面上要评价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教育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模、措施及真实性,教育受众内化理念与实践行为的配套性等;横切面上要评价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要架构起纵横交错,覆盖宏观中观微观的网格化目标体系,不遗漏评价目标因子。同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出发,充分考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和进程,建构的目标体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后续评价进程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要以人为本。受教育主体感性与理性的逐渐分离和断裂,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设置了障碍,因为要在拒绝深度拒绝思想的受教育主体中重建信仰信念、重建精神支柱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正是在这种断裂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功能才更加凸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在这艰难的信仰和精神支柱重建中呈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设立、参与、推进、对象都是人为推动的过程,其最终指向也是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正确引导与提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流动快速、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人们对于各种信息的审视已具有较强的分辨力和思考力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标准必须要脱离传统刻板、生硬的固有模式,要从人的发展变化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现实出发,逐步确立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模式多样、方式灵活、主客观结合的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标准与评价对象的适应度和配套性。

3.高校政治教育评价过程要有序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超脱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性质、对象、范围,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开展的序列,一般而言,其包括准确实施、评价、反馈、整改等。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必须完整、有序、协调,要尽量避免遗漏环节,更要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专断性,要严格按照评价目标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的指向来推行。同时,在运行过程中,要注意整合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教育单位自有的评价体系和教育受众的意愿表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在评价过程中允许微调和申辩,从而在根本上确保评价过程的顺畅开展。

4.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要动态持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当前的静态化倾向和内外部机制衔接失调要求必须建构起动态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发展是与时代同步的,也是在动态中不断延伸出新的特点和态势,保障必须紧跟这种潮流,以防止落伍与僵化。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要依据客观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评判,评价主体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评价手段要充分将传统和现代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评价方法要更加多元,以逐步建立起分段式、分层次的动态持续追踪性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5

摘要:本文拟就近几年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涵、范围、功能和类型、方法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等几个层面,对评估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整合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对评估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以及评估问题的复杂性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仍然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较为薄弱的一环。本文拟就近年来学术界对评估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与梳理,以期促进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内涵的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进行科学的界定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条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陆庆壬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做了初步探讨之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使其在理论上进一步升华。到目前为止对这一概念的诠释可谓林总繁杂、莫衷一是,这里就两个方面对这一概念的变化作如下探讨:

1、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学者多侧重于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具有明显的效果指向性

1986年陆庆壬教授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要解决做得怎样的问题,即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实事求是的,准确的分析评估。以利于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纠正错误,克服缺点。”[1](p233)在这里陆教授虽未明确使用“效果”一词,但从“做的怎样的问题”,“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这些重点词汇中不难看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界定是以教育效果为关注点。

如果说陆教授对“效果”的倚重还比较模糊,而王礼湛、邱伟光、陈延文、英烈、罗洪铁等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这一概念解释中的效果指向性就比较凸显。如王礼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是对这一效果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行定性定量的客观评价,它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2](p284)邱伟光、陈延文、英烈,罗洪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采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3](pS05)

比较这两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概念的探究偏重于教育效果而对教育过程的评估则持一种保守的态度。

2、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将对教育过程的评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概念体系,已为多数学者认可

较早的将对过程的评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概念体系的是张玉田等于1986年编写的《学校教育评价》一书。在该书中他们提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系统地搜集资料和对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完善的一种方法。”[4]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做出价值判断”的提法并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自九十年代末至今,将对教育过程的分析归入思想政治评估概念之中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如陈秉公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5](p439)此外罗洪铁教授也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完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教育效果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的各种条件因素的价值判断过程。”[6](p308)由过去对“教育效果价值判断”的独钟,到对“教育活动及各种相关要素,教育效果的综合评价”,表明罗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内涵的拓展有了新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功能与类型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功能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分歧不大,现将学者们达成共识的几种功能择录如下:

1、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背离正确的方向,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对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作出判断,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有利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2、激励功能。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的工作状况与精神面貌的评判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或组织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利于“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纠正错误,克服缺点”。

3、鉴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状况的鉴定上。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特定的目标展开,在环节上具有连贯性,这体现在教育方案设计、教育方法内容、教育过程环节、教育效果上是否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偏离了多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判断,以及对偏离目标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从中找出原因,为科学的信息反馈做好准备。

4、诊断功能。“通过评估,既可以看到客体的特色和优势,又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就是评估的诊断功能。”[11]

5、咨询功能。咨询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与效果的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为领导者提供了大量的客观的信息,从而为其进行正确的决策和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其次,对评估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改进,活动结束后的自我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也具有咨询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类型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划分标准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类型做了不同的表述,分歧也比较大。按照不同的标准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类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评估所涉及的范围、目的、标准、主体性等方面来进行分类:按评估所涉及的范围可将评估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按目的来分可分为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按标准分类,可分为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按主客体可分为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11]

第二种观点,从评估的内容、主体、功能、标准、方法及领域范围进行分类:按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发展要求的评估类型、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评估类型、能力评估类型、绩效评估类型;按评估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上级评估类型和自我评估类型;按功能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按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

第三种观点,根据评估的对象、状态、内容、作用等指向的差异,评估的类型可分为: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动态评估和静态评估;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分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12](p215)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和方法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提法较多,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三原则说”,即阶级分析的原则、历史主义的原则和全面的原则。[10](p221)(2)“四原则说”,认为评估活动应坚持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向原则和实效性原则。[13](p209-210)(3)“五原则说”,主张评估实践应坚持五个统一即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动机和效果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结构和功能相统一、静态和动态相统一。[14](p361-362)(4)“六原则说”则主张评估活动应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历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原则、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原则。[6](p315-S16)(5)另有学者把评估原则归结为“理论九原则”与“实践五原则”两部分。“理论九原则”是指党性原则、阶级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践五原则”包括根本目的和具体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质和量相统一的原则、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的原则、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原则、评估工作与指导工作相结合的原则。[15](p98)

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学者们探索的比较多,其中比较认可的方法有两种: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所谓定性分析,是指“要判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确定的目标,通过对被教育者施教以后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观点在性质上,方向上是否同教育者施教的目标相一致”。[10](p229)而定量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精确化,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达到的数量效果”。[10](p229)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提出评估方法,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评估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表格法。[16](p228-231)第二种观点主张实地考察法、情景模拟法、定性定量法。另有学者从心理调试角度提出心理疏导法。[8](p112)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研究

评估标准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尺度,也是想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

1、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分为最高标准、根本标准和具体标准。实践是最高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根本标准标准,即是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标准是在根本标准的指导下的具体化、系统化的价值尺度系统。[17](p24)

2、以许克毅为主的学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视角。对于宏观评估应确立辩证统一的目标和效果双重标准,所谓目标标准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标准,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成功,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以目的为标准不断地进行调控,它体现了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作用和主观意志。目标标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身检验标准,或者说是内部检验标准。所谓效果标准,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为标准。社会效果是指某项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对客体及周围环境发生的影响的总和。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标准。

微观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1)绝对标准:就是在被评估者的群体之外确定的标准,又叫一般标准。一定社会的规范、准则、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长远目标,都是绝对标准。(2)相对标准:就是在被评估者的群体之内,选取一个常模,然后把被评估者逐一和常模比较,来判断其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3)自身标准:就是以被评估者的某一方面或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为标准,与他的其他方面、其他阶段的表现相比,它其实也是相对标准。[18](p98-99)

S、仓道来教授在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并将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他认为评估的实践标准是通过宏观标准和微观标准表现出来的。宏观标准包括两部分: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关系标准。生产力标准即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作用的好坏、进步或反动,要看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因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力量。(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6]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9]邱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10]张玉海,李田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模式探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6

【关键词】自媒体;生态化;舆情监测;思维方式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不小冲击,这也让学术界开始探索高校思想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成为了热点的研究对象,这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纵深化发展,其研究多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念概念的明确化以及可行性分析,尽管各类研究不断多元化发展,但是缺乏系统体系化的理念指导,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这个概念仍未有定论,当然理论学界的持续关注也让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成为教育分支学科的前沿问题。本文就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运行的路径、管理机制和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三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1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运行的路径

1.1课堂生态教学

1.1.1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单项式的灌输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如今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素养主要也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找寻周边生活环境与教学内容互通之处,基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特征,生态课堂的关键就是系统中的协调性,利用情景化、互动化的课堂进行思想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生态适应。(2)思想政治课堂积极开发时政热点事件的探究化教学。课堂的生态化教学离不开课程的生态化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信息、能量的动态运行,信息本身需要经由大学生自我互动构建才能获得。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思考兴趣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双向平等交流。(3)开展实践课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有了思维学习的独立性,通过基本理论课题的知识传授,结合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参与度,提高其亲身体验,以实现其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4)互动交流化的课堂,让学生与教师有着各自良好的生态位置,在网格化的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圆桌式教学,进行主题活动的交流,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

1.1.2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课程资源

课堂资源类型多,基于高校各类课程资源要素的平衡来看,一部分课程资源是来自社会的、校外的,另外一部分来自自然的、校内的,资源有信息化的,也有活动化的。所以自媒体课程资源整合时要选择那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联性高的资源要素,实现其方法内容、课程模式的精确对接,从体系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的优化。

1.2校园文化生态建设

1.2.1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网络载体

校园网站建设高校需要积极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根据当前的网络上官方的权威教育资源来完善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教育资源中红色网站可以起到领头带动的作用,但目前较多红色网站的制作形式并不生动,难以引起大学身的兴趣,高校需要重视本校校园网建设,内容选择可以更加生动活泼,特别是一些公益广告制作更加生动化,积极利用一些偶像、明星效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网站内容语言需要结合时代“热词”、“热字”,尽量少运用一些过于官方化的语言形式,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宣传正面人物形象。

1.2.2校园文化生态教育的媒介内容把握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抓住机遇,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头脑,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校园文化生态教育需要把握好自媒体平台内容的选择,高校重视媒介传播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本校红色网站的内容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件、国际时事、时事热点等定期进行更新,创新各类表现方式,把以往的严谨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转变成更加浅显、多元的形式,能够增加大学生对红色网站阅览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开展主题活动月,提升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这能促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塑造。

1.2.3学校积极把握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

学校需要把握好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网络的话语权,特别重视的应急机制,学校需要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就需要进入到自媒体平台之中,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针对自媒体平台的语言对话、事件需要积极处理,学校需要每天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校官方微博与BBS论坛内容更新,还需要对下面学生的评论与疑问进行及时的恢复,针对学校、社会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学校好做处理应对的准备和危机公关,掌握事件的话语权。社会热点事件根据官方的处理态度统一应对,学校内部情况需要根据公开、积极、统一、协调的原则来处理,及时将一些不实言论扼杀在源头,促进事件的积极沟通、处理。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的管理机制

2.1建构舆情监测审查机制

从管理角度看,自媒体给网络信息提供零基础平台,信息传播更加公开化,这也给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建立强有力的舆情监测机制才能促进自媒体平台的生态化运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从线下、线上做好的不良信息的过滤与处理。当然只是一味的将不良信息通道进行截断是不够的,当前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所以教育主体更多充当的是把关者的角色,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问题,及时从自媒体平台信息发现问题,积极运用自媒体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进行及时的监测。

2.2构建科学预警机制

当发现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问题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诊断,采用多路径、多层面的方式收集问题信息,特别重视自媒体平台数据收集的甄别与选择,教育工作者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定量分析,然后对结果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那些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渗透作用的新信息,及时关注新变化,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因素,还是个体因素,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3建构危机处置机制

以往高校危机处理机制受到了自媒体平台的挑战,所以当前高校需要构建自媒体危机处置机制,结合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态势。根据已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生态系统了解学生的动向,及时预防危机的发生;若是危机已经出现,高校应该选择信息具有传播优势的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信息,防止不良言论的扩散,掌控舆论动向,针对大学生对舆情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回复与解答;危机结束之后高校还需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分析危机出现的原因,做好经验总结。作为生态运行的重要环节,高校危机处理机制需要重视大学生团体的作用,这种多主体因素的互助化协助更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平衡发展。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3.1转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自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将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业余爱好等有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自媒体、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从传统的主义教育方式转变为当前的真理教育模式。对于高等院校的相关负责人或者对应的专业老师而言,当前更多的还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意识教育方面,虽然有的老师也意识到需要结合真理进行多维度的教育,但是真正开展起来的学校还很少,对于那些认为意识教育和真理教育时平行等同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是不能同日而语,这种观念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时期,我们更加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之前强调主义教育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坚持真理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其次,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践形式,从传统的外在实践方式转变为当前的内在实践形式。结合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注重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对于这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指引分析发现,当前的实践方式比较表面化、形式化,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就使得当前的思政实践活动效果不够突出,价值也大打折扣。对此,我们需要结合高等院校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内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分析,转变传统的实践方式,强化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从传统的政治话语教育形式转变到现代的人本话语教育模式。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所以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强调思想观念当面的政治理念输入,教学的过程中也就难免会显得尴尬,产生厌倦情绪。实际上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心里是比较抗拒的,对于这种戴高帽式的教学方式通常会让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网络中学生的一些话语、调侃和评价中就能比较清晰的了解到。

3.2确立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和认识,尤其是所谓权威思想理念的束缚。思想智慧行动,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有序的开展相关的行动。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观念理论也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自媒体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意见,并且不再需要一味的听取所谓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理念,更多的需要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形式来保证平等的对话和教学,引导学生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会话,毕竟教育也是服务育人的,主要的还是需要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适应时展的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真正的深入人心,服务社会。

3.3培养和创新适应自媒体时展需求的专业管理团队

自媒体时代要求广大学生时刻注重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对于自我的管理和控制,自媒体信息一方面会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对此就需要我们进行合适有效的管理,防止学生在接触自媒体的过程中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比较成熟的思想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此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相关的负责人员或者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让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会掌握自媒体的功能来有效的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通过多种形式来营造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随着自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传统受教育角色发生了改变,具有教育主体化发展的趋向,所以教育环境也超出了教学课堂,自媒体的各种传播媒介都成为了潜在自我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新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生转移,途径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运作正在重新构建。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继真,张润彤.网络社会生态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教与学永远存在着矛盾运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状况,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于2013年10月至12月间在西南大学对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30份。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状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4+1”的课程体系,本次调查主要以上述几门课程为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新思路,分析教育对象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依据。

从调查数据显示,有57.23%的同学表示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仅有11.45%和2.41%的同学表示不同意或者是非常不同意。当问及“您对课程设置目的是否了解”时,12.05%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51.81%的同学表示了解,有12.05%和1.81%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还有22.29%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可见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上述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充分显示了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与肯定,说明多数大学生是赞成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充分的了解,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有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存在误区,只是单纯的为了学分,并不是十分情愿的进行学习。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现状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对课程的喜好程度课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的认识与对该类课程的喜好程度等两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有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认识不够,同学们认为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学校、老师的引导,课程与实际联系不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原因等,其中,认为“课程与实际联系不够”的同学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56.6%。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仍然值得人们思考。

教学方式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方式、手段。它与教学内容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教学内容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教学形式的好坏对是否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31.9%的学生认为“讨论式”课堂教学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选择其他的教学方式“老师带领深入社会实践”、“多媒体手段教学”、“网上在线学习”、“学术报告式课堂教学”、“传统式课堂教学”和“其他”的学生接近调查总人数的六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发生着改变,创新教学方式,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途径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面对“90后”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倾向于以一种批判、审视的态度来看待社会问题,比较喜欢新颖,富有创意的内容,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大学生德育培养的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大学生面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尤其热衷于社会娱乐媒体的宣传与报道,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将理论平铺直叙地讲解,更不能为迎合大众媒体的娱乐导向肆意渲染、演绎和加工,要依靠大学生的能动力量,充分发挥学生同龄群体之间便于沟通、易于交流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化,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潜力,使其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认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

(二)拓展教育途径,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影视、手机报、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大学生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可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出现了微博、微信等许多媒介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双向交互式的教育方式取代了传统被动的“灌输”教育。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取和接受信息时,可以随时随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网络技术同步提供各种教育信息,大大增强了时效性和交互性。此外,网络技术将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结语

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调查问卷中设置的每一道题目,积极、踊跃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基本实现了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的调查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和认真接受调查的态度反映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进和创新的重视,这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的鼓舞和鞭策,又是对该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和创新最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

[2]邓嘉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调查分析》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

[3]肖盟:《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07。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8

实效性作为价值属性的实现程度,对实效性的测评离不开客体的功能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满足。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整合功能是实效性测评的前提,价值认同作为人才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效性测评的尺度。实效性测评的是大学生对党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知、认同与践履,矩阵模式有助于从内容和层次两大维度对实效性加以系统测评;量表为实效性客观测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工具。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测评;测评前提;测评尺度;测评模式;测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2)04-0145-06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各界所关注。之后,伴随全球化语境和社会转型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实效性频遭质疑。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以下简称实效性)自20世纪末成为大学生德育理论探讨的核心论题[1]。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据此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05方案”。2005年以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展开了广泛研究,实效性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思政课”实效性研究的成果丰硕[2]。相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成果集中于实效性的内涵研究、因素分析与策略分析[3],而对实效性的测评研究相对薄弱。

教育评价是世界教育领域的三大研究课题之一[4],笔者认为,对实效性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评是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的基础,是进行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进而建立长效机制和预警机制的前提。目前,就实效性的测评而言,学界不乏具体的调查文献,最有代表性的是教育部自1991-2011年对全国部分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状况的滚动监测。不过,现有文献对测评研究理论的系统思考并不多见。王立仁[5]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客观考量;盛湘鄂[6]重点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实效性评价的维度;贺金浦等[7]重点分析了“思政课”实效性评价体系及实施主体;徐海红[8]分析了实效性评价的标准及其体系;张红霞[9]探析了实效性的评价指标;成长春等[10]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限度问题。

可以认为,目前关于实效性测评研究的重点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而对测评的前提、尺度、模式及方法探讨不够。与以往研究不同,笔者旨在对实效性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实效性的价值属性,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要及客体功能,研究实效性测评的前提和尺度,探讨实效性测评模式及客观测评的方法。

二、实效性的内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1],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抽象和概括[12]。就概念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刘(2011)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思政课中"有效性"、"实效性"概念的历史进行了详细梳理。沈壮海(2001)最早系统化地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虽然学者们在研究中并没有刻意区分"实效性"与"有效性"的内涵,但笔者认为,"实效性"与"有效性"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相同,"有效性"侧重强调事物或活动具有某种性质、功能;"实效性"侧重强调事物或活动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和功能实现的程度、实际效果大小等。[13]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对特定的实践主体需要的满足、目标实现的程度,即成员是否形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符合特定阶级、政党、社群需要的思想品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际上指其价值属性的实现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与其他生产实践活动相比,其价值属性具有“双主体”和“意识形态性”特征。

第一,双主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学界备受争论,如教育者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的主体际说等[14]。笔者坚持的双主体是指:一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政党、社群等,教师只不过是一定阶级、政党、社群的人(笔者假设委托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利益分歧,进而不存在问题);二是接受教育的受教育者。诚然,受教育者同时作为实践客体而存在,正因为如此,有些持教育者主体的学者认为受教育者具有“客体的主体性”,并非主体本身[14]。

第二,价值评价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显著特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首先,评价的主体表现为某一特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其次,评价的内容是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最后,评价的尺度是特定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期望。

三、实效性测评的前提和尺度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测评的实质是对其价值实现程度的评价,评价结果取决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两个方面,客体属性是实效性评价的前提,主体需要是实效性评价的尺度。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9

关键词: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存在着点多、线长、人员流动性大、条件艰苦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对施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开展、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现代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对工程施工的重要影响。以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基础、以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为重点,促进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促进工程建设施工的开展。

一、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动态的变化造成了人员流动性的增加,进而影响到企业稳定发展。针对现代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凝聚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现代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应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入手。通过对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工作现状分析、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的提高等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对现代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施工企业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员工思想动态多样、员工素质存在差异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影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现代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的开展,同时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以此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二、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提高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才能使施工企业踏实思想政治工作基础,为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现代施工企业应针对项目管理部门、企业自身各管理层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高的现状进行自我认识强化。通过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同时,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的提高使企业加快对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分析、加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探讨,以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二)踏实思想政治工作基础,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为了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现代施工企业还要踏实思想政治工作基础。通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的强化使企业能够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与理解,以基础工作的强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从现代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运用中体会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方向,以此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三)加强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动态了解,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针对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动态而进行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目标的创新。在现代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动态的了解。以此为基础使企业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针对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动态以及员工需求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促进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向的分析

(一)以思想政治切入点的确定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对新形势下员工思想动态的掌握、对现代社会形态意识情况的了解等确定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切入点,以此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围绕施工企业管理内容、企业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员工需求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结合企业实际,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在现代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员工群众基础、需求等为重点进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员工思想问题、困难的解决方式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的观念,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结论:综上所述,现代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基础、是实现企业员工稳定性的基础、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施工企业应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内容的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动态分析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37-05

国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由来已久。但是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搜索中国知网结果显示,最早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论文是李成飞在1992年《盐城师专学报》第4期发表的《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之后是李海林在1994年《江苏高教》第4期发表的《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动力探源》,而后吴晓敏、张雯、马奇柯、刘居安、刘先进、郜火星、刘党英等学者陆续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及其机制的研究散见于一些论文和著作之中,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等研究,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

动力存在论。邱伟光,张耀灿认为,作为一种能够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然存在一种能够推动这种自我运动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离开了动力,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1]

道德动力论。道德动力是指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道德需要,是推动道德主体接受和践行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力量。[2]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启动和增强大学生主体追求道德的动力。[3]

需求动力论。范树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系统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力。[4]

现实动力论。刘卓红、钟明华等认为,面向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球化的现实、我国改革开放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性化的现实。[5]

文化动力论。彭未名认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文化动力中生成,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作为“成人”的教育,寓于文化之中,指向交往的人。[6]

美学动力论。孔伟英认为,美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貌与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是将道德理念化为美的形象或在美的形象中寓含道德理念、让教育双方愉快沟通自觉接受的教学模式。[7]

精神动力论。冯东飞认为,精神动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动力,最终目的是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8]

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看,动力存在论从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系统的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一定存在动力,但是具体是什么动力,并没有归纳出来。道德动力论主要是强调道德主体的道德需要是动力,虽然只强调了主体方面的动力,但本质上还是需要动力论。其他研究都是把矛盾、需求、现实、文化、育美学和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从某一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仅从某一方面论述存在片面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研究

矛盾论。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如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9]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如王礼湛、余潇枫认为,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10]也有学者认为,应然自我与实然自我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根本动力。如姚红波、许悦联认为,应然自我与实然自我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根本动力。[11]

激励论。周晓波认为,激励原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驱动力。[12]

需要论。邵献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自于“需要”。在宏观场域、中观场域表现为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变为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具体表现方式是领导权威、组织动力、制度规范、文化熏陶和传媒渗透等;德育“需要”在微观场域的具体表现为物质需要、情感需要、归属需要和理想需要等。[13]李合亮也认为,人的需要的确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14]马奇柯也认为,动力源自于需要,“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有对立统一性”以及“需要的永不满足性”。[15]

共同理想论。张雯认为,最高层次的动力是理想、信仰和世界观,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性的根本动力。[16]

价值观论。李海林认为,解决了价值观念问题,自然也就规范了行为。学生确立了“应该做什么”的信念,会自动形成一种“不能做什么”的行为制约。所以,价值观是人的所有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的驱动力价值观是动力源。[17]

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研究来看,矛盾论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主要是借助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进行深入剖析,可谓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需要论和激励论都把一定的利益或者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主体对利益的内在需要是一种内在动力。具有一定合理性。可以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及其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理想论和价值观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角度,把现阶段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或者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以特殊代替的一般,而且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根本动力也有失偏颇。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结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二元论。吴晓敏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存在着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这个现实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辩证动力观,帮助工作对象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实现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18]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三元论。张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内部动力、外部压力和吸引力。[19]刘党英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类型有三个层次:一是来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微观动力;二是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中观动力,即存在于社会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性的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动力;三是来自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性主体的宏观动力,即代表社会、国家、民族利益的统治集团或先进阶级的动力。[20]刘居安也有类似观点。[21]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四元论。刘先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是主体方向力、客体内驱力、介体传递力、环体支撑力诸因素形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22]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进行了概括,可谓是逐步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二元论直接套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存在着的两大宏观社会动力——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而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辩证动力观,特别强调要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三元论则是初步触及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内核,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结构组成的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由内到外,由微观到宏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结构。四元论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部分,在根据力的方向、根据、传递和力发生的条件与范围,把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分为主体方向力、客体内驱力、介体传递力、环体支撑力诸因素形成的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这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最为完整的一个动力结构。不仅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存在动力,也指出了介体、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远不是这么简单可以划分为几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重规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社会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也是一个多方向、多根据、多因素、多种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动力系统。

四、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研究

接受主体动力系统。刘居安认为,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被动力和以自身需要为核心的内在主动力,两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合力即为接受主体动力[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系统包含三个子系统:内在主动力系统、外在被动力系统和合动力系统。[24]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解析,[25]外在被动力分析,[26]正向外在被动力分析,[27]思想政治接受主体的主动力系统是由其主动力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组合而成。[28]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由若干分力相互矛盾运动而生成的合动力。依据不同的视角,接受主体动力类型可分为外在被动力与内在主动力、主要动力与次要动力、长远动力与短暂动力、起始动力与继起动力、有意识动力与无意识动力等。[29]

精神动力系统。张毅翔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产生、发展源于教育客体自我建构的精神动力系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和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精神动力系统主要由动力主体、动力客体、动力内容、动力动机和动力目标五部分构成。[30]

静力学系统和动力学系统。杨媚在其硕士论文中,从静力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作了纵向和横向分析阐释。在纵向分析中详细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最深层(需要)、中间层(矛盾)和浅表层(外部影响因素:国际国内环境、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横向分析中分别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动力(宏观、中观、微观三类)和接受主体动力(内动力、外动力、合动力),并给它们作了宏观、中观、微观分类。同时还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传媒(思想传媒、利益传媒、文化传媒和信息传媒)及它们如何发挥动力传输作用。[31]

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研究中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接受主体的动力系统和精神动力系统的研究上。而且精神动力系统的研究也是主要研究教育客体(接受主体)的精神动力系统。这就意味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接受主体的动力系统,只是精神动力系统是对接受主体动力系统中的精神动力子系统做了单独的分析而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动力系统,如教育主体的动力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动力系统、联动力动力系统、综合动力系统等等均为涉及或深入。杨媚的静力学系统和动力学系统借助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进行了研究,相比于学界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其特点在于不是从某一个单独角度入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单一方面,而是系统全面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展开研究。这其中既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静态考察也有动态考察,既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的动力分析也有对接受主体的动力分析,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动力作用原理,以期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发生过程。这些可谓是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的集大成者,有一定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但是多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逻辑互动的内部动力构造要素作为分析范畴,忽视或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要素的分析。不得说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缺憾。

五、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第一种观点认为,动力机制主要由政策导向机制、物质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四方面构成。[32]

第二种观点认为,政策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精神动力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33]

第三种观点认为,动力机制包括目标成就机制、尊重关怀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34]

第四种观点认为,动力机制是指机制运行的原动力(动力源泉)、驱动力(动力因素)、互动力(动力协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状态及其启动原动力、激发驱动力、协调互动力以形成最佳正向合力的方式、过程和达到的水平。[35]

第五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实际上是由来自本体性主体、实践主体和接受主体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三个方面的分力根源于各自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36]

第六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就是激励原则。科学地运用目标激励与榜样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情、理、行相结合的原则,将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7]

第七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需要有核心动力作为保障,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动力保障机制的建立,需要在教育主体和客体间的互动中对教育者进行激励、约束并最终归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38]

第八种观点认为,德育机制有利益协调机制、接受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以及和谐机制。[39]

第九种观点认为,高校德育动力机制包括组织、个人、责任和激励四个动力机制,它们由于动力来源不同而运行特点不同。[40]

第十种观点认为,德育动力机制包括生产力——德育动力的场域机制,实践——德育动力的生成机制,利益——德育动力的传导机制,文化——德动力的规训机制等等。[41]

从已经取得的成果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共识少,分歧多。关于德育动力机制研究,目前学术界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根据不同理解对德育动力机制问题发表自己看法,除个别内容有交叉外,分歧明显。主要原因是对德育动力机制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前三种观点,主要从侧重“机制”的角度分析德育动力机制。但三者又有差别,第一种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出发点来认识德育动力机制;第二观点从人的行为动力机制的多样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角度来认识德育动力机制;第三种观点从精神需要、心理需求角度来认识德育动力机制。第四种观点和第五种观点有相似之处,侧重从“动力”的角度分析德育动力机制,但也有差别,第四种观点认为德育动力机制是原动力、驱动力、互动力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状态及其正向合力的方式、过程和达到的水平,第五观点则是从本体性主体、实践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上认识德育动力机制。第六种观点从激励原则分析德育动力机制。第七种观点说的是德育的动力保障机制。第八种观点对德育机制总结为六大机制,具有一定综合性。第九种观点侧重从动力来源和运行特点角度分析德育动力机制。第十种观点力图综合理性和非理性两个要素,借助数学上的位似三角,建立一个开放、动态、定规、扩张的模型。

第二,重经验结论而轻理论高度。已有的研究大多只抓住某一个或几个动力系统类型,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操性和实效性的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得出的动力机制一般是经验总结性质的结论。对于一些重大而又带有基础性的理论问题较少从理论的高度,特别是鲜有交叉学科的理论视角展开深入探讨。譬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系统类型、结构要素、精神实质、基本经验和演变规律等尚未能够进行深入研究,因而使得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研究缺乏系统论证和理论高度,因而缺乏说服力。

第三,重主体内动力和客体外动力的分析而忽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要素的分析。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逻辑互动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及其互动的分析,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动力的类型和动力机制的类型是相当复杂的。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结构要素不但有主体形态的结构要素,有实践形态的结构要素,也有理论形态的结构要素。我们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的结构要素时,要把这三种结构要素都要考虑进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具有联动性和综合性。不能简单的归属于内动力和外动力的任何一种分类标准或分类属性,而应该分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型动力机制和综合型动力机制。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不但具有加速机制,还有缓冲机制和延缓机制。我们在研究时往往只关注加速机制,认为加速机制才是积极地动力机制,而没有考虑缓冲机制和延缓机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运行是有规律的。但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很少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规律性认识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本来就不够深入,研究结果却有着很多重复之处,许多研究都是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动力系统研究,很少有学者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从这一意义上,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问题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首先,前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就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现有研究也有很多需要深入的地方,迫切需要加强。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又是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问题。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主体与客体、历史与逻辑、继承与创新等层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机构要素、精神实质、基本经验和演变规律,才能真正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全部内涵,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7-208.

[2]宋明.大学生道德动力建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5(2):10-12.

[3]李丽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动力分析及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3.

[4]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54-155.

[5]刘卓红,钟明华等.开放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1-82.

[6]彭未名.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J].高教探索,2005(5):25.

[7]孔伟英.德育美学寻回德育的原貌与动力[J].探索与争鸣,2006(5):45.

[8]冯东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动力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46-48.

[9]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33.

[10]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47-254.

[11]姚红波,许悦联.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实,2006(1):80-82.

[12][37]周晓波.激励原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驱动力[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56.

[13]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新论[J].探索,2006(5):90.

[14]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15]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江汉论坛,2004(9):25.

[16][19]张雯.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动力原则[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19-20.

[17]李海林.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动力探源[J].江苏高教,1994(4):29-32.

[18]吴晓敏.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辩证动力观[J].求实,2000(12):40.

[20][36]刘党英.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53.

[21]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130-132.

[22]刘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J].求实,2006(7):80.

[23]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106.

[24]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19.

[25]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解析[J].理论探讨,2005(2):77.

[26]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外在被动力分析[J].求实,2005(12):8.

[27]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正向外在被动力分析[J].探索,2006(2):109.

[28]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主动力系统审视[J].理论探索,2005(4):49.

[29]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类型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6(3):153.

[30]张毅翔.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精神动力系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11.

[31]杨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4.

[32]李成飞.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79.

[33]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江汉论坛,2004,(9):25.

[34]张亚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动力机制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1.

[35]姜维茂,李新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当议[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5(4):252.

[38]张栓兴,武炎,单舒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保障机制[J].理论月刊,2006(3):59.

[39]刘红梅.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