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9:23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1

1)第一代移动式落纱机是由我国发明的,该机称为“落纱小车”。这是我国最早的落纱机,属纯机械式原始机型。原为手推式操作,单盘拔纱,后来加一套带弹性夹管的落纱盘装置,最大亮点是其构思巧妙的创新性,可以代替手工落纱,效率很高,问题也很多,如刚性不足,稳定性、可靠性欠缺,需要配备技术熟练的保养工经常维修。

2)第二代移动式落纱机属半自动形式,由一台电机驱动车轮沿着固装在细纱机上的导轨,一边自动向前行进,一边拔起满纱管,仍然需要手工辅助操作,如预松拔纱盘部件进出工作位置不能实现自动,拔纱盘材质的结构单一、工作方式等对棉纱与锭杆有损伤。虽然第二代移动式落纱机是一款比较成熟的机型,但与国外自动落纱小车或集体式落纱装置相比,尚有很大差距。1986年,经纬纺机厂在国内纺织厂自制的圆盘式落纱小车基础上,设计制造了国内首台移动式自动落纱机[2],2010年又改进设计并申报了发明专利,重点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自动化程度,在落纱机上增加电气控制箱,在细纱机上加装定位开关等,其核心传动部件、拔纱插管部件实现了半自动落纱,是第二代的升级版,成功实现了全部过程的自动化。第二代移动式落纱机与国外移动式自动落纱机相比,结构简单很多,价格低廉;开始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完善了纺织厂广泛使用的落纱小车的功能,在拔纱部件自动化机构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对于大多数使用短型细纱机老企业,在用集体落纱装置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移动式更加适用落纱自动化,可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另一种选择形式。但其也有弱点,如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可靠性尚需加强,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周期性维修工作量较大等,机电一体化程度比第一代大大提高。

3)第三代追求智能型的移动式自动落纱机是在近几年,其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空前提高,其功能完备性、自动控制性能日臻完善。经纬榆次分公司开发的全自动落纱机新机型,改变了拔纱形式,采用全新型的多头连续自动抓管器沿三维空间曲线轨道、垂直升降导轨,按照数控程序从锭杆上拔下升起、运转至合适位置后,释放满纱锭,落在储纱箱里,解决了双圆盘式机型拔纱盘对棉纱及锭子损伤较大、不适用于纺制高级棉纱、拔纱动作不流畅等问题。采用pLC程序控制、触摸屏设定参数、故障报警和自停等先进技术,动作周而复始,使细纱机落纱工作过程流畅可靠,实现了全自动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设计原理构思新颖,落纱机移动方式继承二代机升级版,即在细纱机两侧沿细纱机上轨道,边行走边落纱插管,落纱动作连续、迅速,锭位控制准确可靠,适用范围更广泛。智能型的移动式自动落纱机成为纺机厂大力推广的移动式落纱机。

2技术成熟的全自动集体落纱机

目前,国内外的长型细纱机(一般1000锭以上)无例10:11:19外地全部采用固定式集体自动落纱机,此型落纱机发展历史较长,技术成熟,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最高,虽然程序动作复杂,但由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先进,使得落纱过程准确可靠,效率最高,代表了细纱机自动化落纱技术发展的方向。2010年,经纬榆次分公司根据细纱机的发展趋势、产品现状、市场需求等,成功研发了新一代集体落纱机。重点以数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集体落纱机的稳定可靠性,目标是取消保全工,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减少用工人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采用节能设计,实现高速、高效、低耗运行,可满足用户对新型细纱机高速、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要求。在机械设计方面,为适应稳定可靠要求,改进气架升降的动力之源———丝杠传动系统的减速箱,加大减速比,提高传动精度,布局更合理;气架部件臂由推改为拉,受力更合理,避免推力造成气架变形,采用整体短臂,摆臂座、凸盘输送导轨直接装在中墙板上,销钉定位。托盘输送汽缸设计在整机中段,优化撑条的受力状况,左右两侧撑条在车头、车尾的弧形导轨下相连,可保证两侧托盘同步,不错位。撑条与导轨以中墙板逐段定位,完全消除累积误差,确保了托盘不错位。摆管理落管机采用新型结构,调整方便,调好后长期稳定。采用45°提升角的管纱输送机构,并且置于机器外侧,调整管理非常方便;新型理管机实现全自动。在电气自动控制上,细纱机电气控制系统由主控制系统和集体落纱系统构成,集体落纱系统位于车尾电气箱内,由可编程控制器、主轴变频器、集体落纱伺服控制系统和各种控制器件组成,集体落纱伺服控制器和气动控制系统共同完成集体落纱的动作,由触摸式显示屏作为人机界面提供人机交互系统,完成参数的设定、显示和手动控制操作等。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主控器件,输入器件包括按钮、传感器等,输出执行器件包括变频器、伺服控制器等,各种器件相互配合,完成整套落纱插管复杂的机械动作的控制完成。集体落纱系统和主控制系统使用同一pLC,通过控制伺服驱动器完成集体落纱气架的升降;通过控制气缸完成气架的里外摆,各个停顿位置由接近开关的输出信号确定。集体落纱系统可以在满纱后自动完成落满纱、插空管、落空管的整套落纱动作,也可以在停车后,按“自动落纱开始”按钮后开始运行自动落纱动作,还可以通过面板上的按钮手动操作落纱过程的各个分解动作,便于调试。手动操作按钮也全部集成在显示屏中,与面板上的按钮功能相同。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2

关键词: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一体化设计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147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利用自动化生产控制技术,不仅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体现了技术上的先进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意义重大。机电一体化在我国制造业地位显著,具有卓越的创新思维,在产品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完善。当然,不同类型的产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方法才能确保产品制作过程的顺利。

1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技术的介绍

1.1机电控制系统

机电控制系统的核心元素是控制,它是指在无人参与和指导下,利用控制装置的作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的过程能够自动按照设计好的方式运行,共同完成指定任务。机电控制通过一套完整的系统把控制器、控制对象和其他部件组合在一起,需要多种技术的共同配合来完成,例如微电子、信息处理、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所以,机电控制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检测传感、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伺服传送这四种技术方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开发,机电控制系统出现之后便得到大力推广,现已经在生产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着,占据较为稳定的地位。

机电控制系统主要进行远程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异地拨号或者网络连接来远程控制异地的计算机,来完成相应的任务或指令。这种控制技术基于网络平台,可以对系统的每一个过程实时监督,保证人机之间可以随时建立联系。

1.2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是指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制的对象或过程能够自动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的一种技术方式。这一技术的理论基础是自动控制原理,通过协调机械、电器的各部件共同工作来有效完成动作过程,在机电控制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动控制原理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统称为传统控制理论。第一种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单变量的线性时不变系统,这种理论要借助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利用函数传递的方法在频率域进行系统分析。经典控制理论也叫自动调节原理,在负反馈闭环系统中,通过自动调节器的反馈作用来控制系统的中心环境。第二种理论的研究对象则是多变量、非线性和时变系统,借助的数学工具为矩阵论、线性代数和集合论等。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四种控制”,分别是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随机控制和鲁棒控制,利用状态空间的方法在时间域内作系统分析,根据所处的状态或条件来分析下一步会出现的状态,然后用状态方程来描述整个系统过程。这两种理论存在的共同之处就是把被控制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作为基础,把控制对象和其他干扰因素都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和函数来表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智能化进程更进一步,传统控制理论越来越显得有气无力,而新兴的智能控制系统则完全得心应手,表现出强大的功能和优势。智能控制是多个领域相互交叉的学科,目前发展也只是初步阶段,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优势。

在机电控制技术中,自动控制技术非常重要,主要负责提高产品精度、加工效率、设备利用率等问题,技术的关键就是依据现代控制理论,表现出工程化和实用化的特点,优化控制模型,精确边界条件等。不过,任何技术要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被淘汰或取代,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全面适应发展需求。所以,自动控制技术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实现突破和创新。

2机电一体化设计思想

根据调查,最早机电一体化是由日本的一家机械整形协会经济研究所提出的,他们设想将电子技术加入机构中的动力功能、主功能等加以控制和管理,实现电子设计、软件设计和接卸装置三者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非常具有创造性。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电一体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也逐步发展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学科。在对产品进行设计工作时,机电一体化要求系统分析设计产品,反复审核,综合结果,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我国出现并推广机电一体化思想是非常必要的,使产品表现出智能化、人性化、绿色化、微型化等先进理念,具有一定优越性。另外,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有机融合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系统的质量和性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特殊功能和任务的完成度上也有了良好的改善。

3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3.1整体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机械部分与电子部分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

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从整体上开展设计。机电

(下转第228页)

(上接第167页)

一体化的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表现出创新性的产品设计理论,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整体法通过把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整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实现产品设计上的新颖和独特,也体现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价值。

3.2取代法

这一设计方法就是用电子线路代替机械控制结构,一般用于电子化产品设计。机械控制结构在完成指定任务的运行过程中形式过于单一,这种情况在机电设计一体化中就得到了改变,也就是利用电子线路来控制机构。我们往往将电子线路控制分步骤进行,首先在控制器或微型计算机上编出相应的程序,用于把电子线路和机械控制结构有机地相结合;然后,开始取代工作,即用电子线路代替原有机械结构,用变速机构、凸轮等代替那些接触式控制器。这样一来,传统的机械结构得到简化,体现出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思想,而且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3.3组合法

组合法是功能模块的整合,就是把各种标准功能的模块组合成各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当简单的机械与电子的有机整合并不能完成指定任务时,我们往往采取组合法,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多功能模块的综合系统,然后对系统进行设计来达到预期效果。现在组合法在数控机床上面的应用效果显著、优势明显,拓展了多种使用功能,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另外,这一设计方法周期短、质量高,还可以节约设备成本,在生产管理、使用和维修上都非常方便,今后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4总结

机电控制系统融合多种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机电一体化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在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为机械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关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虽然目前主要总结出三种,但今后肯定会出现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在产品的人性化服务和自身质量性能上作出更大的提高和进步。随着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各种技术呈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因此,机电一体化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必将得到更优质的完善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进生.浅析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2013(01):73-74.

[2]黎洪洲.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2013(08):36-37.

[3]潘六寿.浅析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31.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3

关键词:电工新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

电工新技术目前已在机电一体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依靠电工新技术研发制作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众多,为机电一体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析电工新技术的基本功能,当该技术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以后,不但能有效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环境,提高机电产品工作效率,还能减少能源浪费,实现生产节能。下面笔者结合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概述,对机电一体化中应用到的电工新技术作详细分析。

1电工新技术分析

1.1电工新技术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它借助自身技术优势,一方面解放了国民生产力,有效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能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总的来说,电工新技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1.2电工新技术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所谓电工新技术,实际就是指在当前并未实现规模化应用,但具有一定效益的电工技术。随着时代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电工新技术在国民生产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21世纪最具活力和最具生命力的电工技术。追究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原因,它实际是在传统电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出现的电工新理论、新知识、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等集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新电工技术。电工新技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发展,当时盛行的电工新理论有等离子物理、生物电磁学、电磁流体力学等等,新技术则主要有放电应用技术、磁流体发电技术、电磁诊断技术等。在21世纪的今天,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除了原有的电工技术、理论、设备、材料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外,电工新技术还向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网络技术方向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2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电工新技术当前已经在机电一体化中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比如生产中常见的自动监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运动控制卡等,都属于电工新技术的范畴。详细分析如下:

2.1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是电工新技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该系统的基本特点是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将该系统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中,系统能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测量,并结合测量数据推断出设备偏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偏差进行处理,尽可能的将偏差降低到最小。在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中,为了将自动化控制系统测量的快速性、稳定性、精确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往往会选择采用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等对系统进行控制。工业大革命之后,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精度、性能、使用可靠性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为了满足市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内部所采用的控制器性能也随之越来越好,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的出现使得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地位越来越高,既能满足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要求,又能提高系统控制与调节精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化控制与调节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大多选择该类伺服系统来实施产品控制。

2.2pC的应用

pC,实际指可编程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产出来的一种工业控制装置,技术基础建立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上,既具有计算机控制功能,又能实现通信,所以该控制器在出现以后,便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生产自动化控制中。pC技术产生初期,常用的pC大多只具备逻辑控制、定时和记数功能,通常将只能实现这三项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随着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pLC的功能日趋完善,性能不断提高。pLC已经发展为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于一身的电子装置。目前pLC正朝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pLC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用计算机编程软件代替继电控制的硬件接线,既发挥计算机优点,又考虑电器操作人员习惯,始终保持大众化特点。pLC具有可靠性高、编程方便、对环境要求低、与其他装置连接方便等优点。pLC控制系统与继电顺序控制系统的比较:pLC控制系统大部分为软件控制,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pLC控制器内部全部为“软接点”,动作快,系统的控制功能改变一般需要修改程序;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周期短pLC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检、监控功能,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特别是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与传统的pLC相比较能更好的实现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设计,不仅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还可以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2.3运动控制卡的应用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pC机及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的上位控制单元。它包括脉冲输出、脉冲计数、数字输入、数字输出、D/a输出等功能。它变频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把工频电源变换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来实现电机的变速运行的设备。以达到无极变速,从而缩短电机方向和转速的时间,其中控制电路完成对主电路的控制,整流电路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直流中间电路对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平滑滤波,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它可以发出连续的、高频率的脉冲串,通过改变发出脉冲的频率来控制电机的速度,改变发出脉冲的数量来控制电机的位置,用于控制步进(直线)电机或伺服电机。所以变频器因调速性能好、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等这些优点,使其在数控伺服、机械、同步传动等多种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变速器调速技术已逐渐成为电气传动自动化的一项核心技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措施。电工新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特点,为机电一体化发展创造了众多有利条件,促进了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的实现。总的来说,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它不仅省去了多余的社会劳动力,实现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控制运行,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中,肖立业,王海风.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应用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0年01期.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汽车应用电子技术

随着机电一体化的理论提出,被广泛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在全球经济市场竞争中创新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现今大多数的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制造时,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对于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又称为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将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而成的新型技术学科。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造出来的适应当今市场的新产品。初期生产出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利用四暗自技术的替换机械产品中的一部分来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而现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四机械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使产品的制造和生产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1]。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产品能原有功能上加入电子技术,将机损装置和计算机软件等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构建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基础之上的新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不同领域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2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生产是由多种技术和相应组成部分构成的综合体,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相互结合,形成的综合性技术,其技术的拓展领域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械技术

作为机电一体化基础技术,机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主要功能得以实现。机械传动和控制与电子技术相互结合的生产活动中,对机械技术做出了高要求。在机械系统技术中新材料、新工艺、新原理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整合,用来满足机电一体化所生产的产品对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性能上的要求[2]。

2.2信息处理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中,信息处理是指工作过程中的机械的各种参数状态等相关信息的交换、存储、运算、决策分析等工作内容。在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中,计算机信息处理设备是产品的核心因素,其掌控者整个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运作,所以,计算机技术及其信息的处理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

2.3检测与传感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生产过程中,参与工作的各种数据都要通过传感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并加以检测,将接收到的数据传道信息处理装置并反馈给机械电子控制装置,以此来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控制装置。机电一体化对传感器的要求是能不受外界的环境影响精准的及接收信息,同时检测装置能对信息信号进行有效的输出和转换。

2.4自动控制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中的自动控制技术内容为精准的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身适应控制、校正和补偿等等。自动控制功能的不断革新,是产品的精度和效率得到提升。通过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中能及时发现机器故障,减少设备停止工作的时长,并有效的提高生产设备的使用率[3]。

2.5系统整体技术

系统的整体技术是从机电一体化生产的整体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式,将产品的总体功能降解程不同的小部分,寻找有效的技术策略,再把这些技术策略进行重新组合,来选用适合的技术方案。这种技术是通过各部分的协作,进行顺利生产的技术方式。

3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

3.1发动机微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核心是通过微处理器。从不同传感器获取模拟电压信号,从发动机输出轴获取的信号都输入到发动机控制单元。模拟信号通过相应的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这系列的信息为基础,在发动机控制单元内对空气的燃料比、点火时间、排气再循环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将结果作为驱动信号的输出,用来控制空气燃料比。从而保证发动机在使用中的正常运作。

3.2自动防撞微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激光组合的汽车防撞系统,能使汽车在正常行驶下检测到车身附近有无障碍物,并在需要时产生报警信号,从而有效地规避了行车风险。该系统主要有计算机控制的,原理是通过雷达测量车身与障碍物的距离来提示驾驶者。

3.3电子控制变速器的应用

自动变速器是为了降低变速器的损耗,提高动力传递的有效功率,增加加减档为的操作来适应汽车在行车过程中的最佳驾驶速度,来实现汽车的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特征。在汽车启动后,报警灯处于熄灭状态时,说明变速器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处于点亮的状态则系统出现问题,自动变速器不受电子控制状态,这时,岁按时去电子控制功能,但是变速器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3.4aBS防抱死系统的应用

为了保证汽车在行驶时根据路况的变化而做出速度的调整,汽车都装有行车制动器,最初只在后轮安装制动器,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前轮上也同样安装了制动器,通过对汽车制动器制动时轴荷的转移、前轮增加重量和后减少重量的认知,后轮抱死更容易造成汽车方向失控的局面,所以,着手研究了限制汽车后轮自动装置-汽车制动防抱死装置。这样就明显的增强了汽车的安全性能,不至于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体系统的安全运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电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机电一体化在汽车中的应用极其重要,提高了汽车的使用效率,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使汽车生产及使用更具有人性化,是其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很好的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文坚,孙华,崔宣.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2,06(36):101-102.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它不是上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合理配置各功能单元,使得整个系统具有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特点。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扑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仲,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机电一体化经历了长期的产生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萌芽阶段。由于电子技术发展迅速,人们逐步使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得许多性能优良的产品出现,对战后经济的恢复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蓬勃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主动地利用新技术的巨大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日本在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面起了主导作用。日本政府于1971年3月颁布了《特定电子工业与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要求企业界“应特别注意促进为机械配备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从而实现控制的自动化和机械产品的其他功能”。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点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智能化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称为智能化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新阶段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新天地。大量的智能化机械产品不断涌现。出现了“模糊控制”和“混沌控制”等新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系统高附加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拼拼凑凑的“混合”设计法,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采用现代设计分析方法,充分发挥边缘学科技术的优势。

2.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发展所采用微电子技术必须解决一些共性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包括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各部分所包括的内容如下:

检测传感技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对象有位移、压力、温度、速度、加速度、流量等物理量,其检测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好坏。检测传感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提高可靠性、精度和灵敏度。

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运算、次数和输出技术。信息处理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因而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关键技术。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减轻重量、提高处理速度、提高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标准化、提高操作性及便于维修保养等。

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包括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技术。其技术难点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工程化与实用化,以及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等。

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执行元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伺服驱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动等各种类型。希望之星元件满足小型、重量轻和输出功率大等三个方面的要求,以及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对精密机械提出的新要求有:减轻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改善动态性能等。

系统总体技术:系统总体技术是以中国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总体分解成若干功能单元,找出能完成各个功能的技术方案,再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合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要求系统的协调性很好,否则即使各个部分的性能、可靠性都很好,性能和产品也很难保证正常运行。

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出现了新的概念。如数控技术、CnC、FmS、CimS及机器人等都被一致认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高性能化:高性能化一般包含高速化、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可靠性。新一代CnC系统就是以此“四高”为满足生产急需和人诞生的。可实现告诉数据传递,在相当高的分辨率情况下,系统仍有高速度,此外其效率也非常高。

智能化: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其中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智能机器人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各类传感器检测工作状态,根据实际变化过程反馈信息并作出判断与决定。数控机床智能化,使用各类传感器对切削加工前后和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测,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做出判断,自动对异常现象进行调整和补偿。

此外,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还有系统化,轻量化及微型化等

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梁俊彦

[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张建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现状;发展

科技在不断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后,机电设备更新越来越快,功能也越来越强,为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这样机电设备实现了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模式。在机械工程领域中,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形成了机电一体化的形式,企业的技术结构、生产结构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积极引进现代化技术。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未来工业行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企业运行机制以及各项机构中引进电子技术,提高设备的性能,增强设备的功能以及控制能力。在机械设备中应用电子技术,可以提高设备工作的效率,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机电一体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机电一体化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其结合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而且提高系统运行的高效性。综合这些技术,可以合理布置功能单元,而且提高设备的价值,是完善企业系统的有效技术。

2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技术越来越先进,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广,这项技术有着较多的优点,而且集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具有高效、精确、自动化运行等特点,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促进制造业更好的发展,实现了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模式。数控技术代替传统的控制技术后,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而且企业生产运营的模式也出现了改革。在机械集成化的基础上,数控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提高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后,还可以监测设备运行的情况,可以对设备的参数进行修正与调节,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问题。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在机械制造加工中实现中央集中控制与管理。

3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4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未来发展的展望

机电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其实现了多个学科的交叉与交互,集合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优点,进入信息时代后,我国各项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这也促进了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机械制造行业,采用的技术主要是数控技术,这项技术也是计算机、自动检测、自动控制技术的综合体,所以,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制造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朝着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以及环保化等多个方向进行。

4.1智能化。进入21世纪后,智能化成为了工业行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很多机电设备以及机械设备也实现了智能化以及自动化运行,这可以节省人力资源,还可以实现24小时工作的模式。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

4.2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

4.3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4.4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

4.5环保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制造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二者都集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微电子、自动检测以及自动控制等先进的技术,而且涉及多个领域以及学科,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完善。应用现代化的机电一体化以及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工程的效率,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具有高效、节能、精确等优点。本文对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也对二者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对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盛国栋.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发展和现状[J].装备制造,2010(4).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25-01

0引言

机电一体化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随着光学、通信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等渗入了机电一体化,进而出现了一些新的机电一体化的新分支。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1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及其他技术相融合而构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的一个学科。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称为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有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机电一体化现在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成为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运用,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最新的技术方向是: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使得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出现,从而出现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通过进一步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使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得到了深入研究。

中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从80年代才开始在企业里应用和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尽管我们国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业给予了积极支持,特别是在涉及基础技术、综合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2.1数控技术方面中国从1958年开始发展数控技术,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出口到其它国家的国产数控机床也占到我国产量的10%左右。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数控机床的精度发展迅速: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但是高精密的数控机床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

2.2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的机器人研发技术从60年代才开始,目前很多的机器人生产企业都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及软件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能够生产了部分机器人的关键元器件,机器人已进入实用化阶段,中国已开发出弧焊、点焊、喷漆、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及能前后行走、爬墙、水下作业的多种机器人。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能自主解决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设计技术,自主进行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等关键技术。我国市场上运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企业目前主要分布在军工企业、先进制造行业及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其中完全国产的工业机器人在这些行业中占到30%左右。不可否认的是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还是被国外的企业牢牢控制!

2.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面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和技术准备,计算机集成制造已经有了较快发展,进一步缩短了和国外的差距。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策

根据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结合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的实际状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要把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鼓励和促进企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同时,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升级来逐步达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设立等措施,达到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的目标。

3.2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作用,让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进行合作研究,推进技术的发展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快速的转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产品和相关的领域,为各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3.3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的主力军是企业,在这方面,技术和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在税收、金融和其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倾斜。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成为机械工业的主角,在各方面都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领域;电子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整合物质资源、能源资源,还能有效整合机械资源,进而全面提升机械自动化水平。

1机电一体化技术简介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装置与电子自动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主要是在机械装置运用、信息处理、功能等方面引入电子技术,该技术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等性质。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产品与技术两个方面,该技术并不是对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将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进行完美组合,以全面提高技术先进性,其与自动化结合技术有本质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力替代技术,而是有机统一机械设备各个方面,从而全面提高机器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如下:2.1智能化机械设备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不同学科技术互为融合的结果,即结合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以及心理学思想等,使机器本身具有自主决策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2.2微型化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向着微型化方向发展,体积小,耗能较小。目前,微型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军事、医疗等精细化行业部门广泛应用。2.3绿色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以及使用会向着绿色化方向迈进,在顺应时展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2.4模块化开发与研究标准化接口的机电一体化模块单元,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3.1大型挖钻机上的运用

目前,大型挖钻机是各个重点大型工程的关键机械设备,并在大型打桩基础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旋挖钻机使用技术不到位,培训机制、配套设施均不完善,西方旋挖钻机的使用效果更好,并产生了大量衍生产品,该技术的应用比较成熟。旋挖钻机的使用方法、使用过程比较复杂,对于精细度要求极高。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全面提升操作便捷度与精细化程度,均选择了微处理器控制方式,直接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大型挖钻机上,进一步优化了大型挖钻机技术,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技术成熟度。

3.2在监控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鉴于机电一体化的安全控制功能、修复功能以及自动化功能,可直接将其应用到监控系统中去,合理利用工程机械的制动系统、发动机系统、液压系统等多种装置,对机械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动态、持续监控,以有效促进各项机器的健康运行。充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自动查找机械工程存在故障问题,如果发现机器运行故障,则会自动报警。在监控系统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在全面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改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还能更好地帮助工作人员发现问题故障、排解障碍,最大限度保障机器健康运行,全面提升机械运作效率。

3.3在机床中的应用

在中国,大部分数控机床都是按照坐标轴进行运动的,通过补刀功能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任务目标。在机床中,合理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例如,滚珠丝杠的具体应用,能有效降低机器摩擦,提高转动效率,尽可能避免低速运行状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各项设备良好运行。

3.4炼钢、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炼钢行业所选用的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显示设备、操作设备、加热设备、仪器仪表、电脑等设备有机融合的系统,该系统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设备的使用年限与效率。随着微型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炼钢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鉴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交流传动势必会取代直流传动,交流调速系统的优势将会逐渐显露。在轧钢环节中,交流传动系统的应用范围、应用规模逐渐扩大,上述技术均为炼钢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升降机与挖煤机均普遍利用pLC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煤矿机械安全监控水平,并在安全排查、故障报警等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煤矿机数量的增加,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与任务日益艰巨,如何高效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5机械智能机器人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必须充分组合、协调多种技术,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目标。目前来说,智能机器人在自适应信息控制处理方面的不足与困难逐渐显露,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充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想进一步优化工程机械内燃机的具体运行过程,传感器必须有效接收、发出多种信号,并在传感器信号支持与反馈下促进激光平地机的有效运转。地下穿孔机、掘进机应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地下穿越,与空中导弹技术相类似,一般需要内部导向的陀螺仪、加速度计以及外部导向激光技术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智能机器人中,应能感知作业对象的形态、位置、方向,充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视觉处理原理,更好地开展各项作业。目前来说,遥控型机器人、无人驾驶机械均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无线电控制技术以及电液控制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机械自动化程度。

4结语

本文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概念及发展技术入手分析,在大型挖钻机、监控系统、机床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以期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邱富永.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36):109-109.

[2]陈志.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电子制作,2015(06):117-117.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沥青拌合站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005-01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也是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的综合及集合,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

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以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向机械工业领域迅猛渗透并与机械电子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有许多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概念首先是由日本安川电机公司创新使用,但是当时只是简单的认为是机械me-chanics与电子electron-ics的结合,后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微处理机的性能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逐渐迈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并融入了通信技术、光学和微加工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有为机电一体化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现如今机电一体化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如数控机床、大型工业设备运转、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等。

3、应用实例

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其中,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广泛用于各种设备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中,pLC其实就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动作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一种无触点设备,改变程序即可改变生产工艺,具有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操作方便、维护改造容易以及功能完善等优点,已成为工业自动化的强有力工具,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推广应用。

沥青混合料搅拌站由很多个机械设备组成的设备组群,包括中央控制室、拌和机组、筛分机组、提升机组、烘干机组、冷料机组、沥青机组、矿粉机组和除尘机组等九大部分,各机组分别安装在单独的基础上由电机驱动,整个拌和楼系统由中央控制室控制。拌合站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供料控制,温度控制,计量控制,除尘控制,成品仓控制等。其控制系统的任务是按照工艺流程顺序控制各部设备,按生产配方自动进行计量拌料。其中央控制室控制系统基本采用pC+pLC的控制模式,上位机pC主要用于下发控制指令进行生产监控与数据管理;下位机pLC负责全部的生产过程控制,主要包括骨科的输送、各电机按启动、燃烧器溜槽石料温度控制、石料沥青称重、各石料按生产工艺进秤等,各种矿料的计量、混合料的拌和和放料是按周期进行的。

在拌合站中应有pLC控制,在生产初期可以让各电机的启动、停止必须遵循特定的顺序,即对各设备进行连锁控制;生产中期可以精确称量石料、沥青、矿粉重量,按照设定配比程序依次进入拌锅搅拌生产,并设定合理的时间间隔。生产后期可以控制拌锅拌合时间及门开启放料的时间等。通过pLC控制提高了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的质量,保证了生产出的沥青混合料质量。

笔者所在的沥青拌合站下机位pLC要求运算速度快、纠错能力强,选用西门子pLCS7-400,S7-400处理速度极快,系统资源余量大,通信能力强,通讯速度最高可达12m,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很高,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高达几万小时。并采取了多层次抗干扰措施,使系统能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下与强电设备一起工作。S7-400支持总线接口,所有项目数据,包括程序源代码和用户专有数据存储在CpU中,其容错功能可满足拌合生产过程中的工地和故障保护等特殊要求。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专业工业自动化数据组态监控系统,操作可靠、简单,能够准确控制每个生产工艺细节。使用pLC后不仅一改以往各个系统单独运转不联动、石料沥青称量不精确、生产工艺控制易出错等问题,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级大地提高了拌合站生产能力和工作效率,能够又快又好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通过使用pLC不但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整套控制系统的性能,使全系统的运行更加安全、可靠、性能更优异。

4、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之间不断交叉与渗透,机电一体化将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技术相互将越来越融合,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加的深化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谢佳.略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J].北京:综合研究,2011.

机电一体自动化技术篇10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机械工程技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2.数字化趋势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3.模块化趋势

实现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与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4.网络化趋势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integratedappliancesystem,CiaS),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

5.微型化趋势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6.集成化趋势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

最强。

7.绿色化趋势

它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的材料。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报废后能回收利用,资源利用率极高。

8.人性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

9.系统化趋势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等等,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10.带源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