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2:23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实践应用

0.引言

高中地理学科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于一体,具有知识性、思维性、生活性和教育性明显的特点。地理微课程是在短时间内以兴趣为主导,知识为主体、图片或者视频为主要素材以完成信息的有效传达的一种多媒体运用方式。如何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充分研究地理微课程的设计、开发、教学运用、评价、管理等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议题。

1.地理微课程的特性

微课程能有效体现地理学科特性―自然性、人文性、综合性、区域性、生活性。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课程的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成为其中重要的课程理念。地理微课程正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课程内容,通过课前微课程的视频播放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步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为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学习创造情境。其次,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考虑到学生接受信息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其组合方式,只有将多种信息传播方式进行有效优化整合,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将得到成倍增长。地理微课程遵循此原则,将大容量的不断更新的地理信息通过图片、文字、音乐、漫画、视频、表格等在短时间内同时整合,从而达到最大化的信息传播力度和效率。通过对比信息能够让学生得到知识的熏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地理综合性学科特点决定在制作地理微课程的时候,需要做到学科交叉知识、多角度呈现学科知识这一内涵,以最大化地将地理学科生命力蓬勃展F,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最优培养[1]。

2.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及有效实践

2.1微课程的基本构成

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它没有解说的声音,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一集“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字数在300之间左右,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时间学习。这样的微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微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

2.1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制作

主题教育意义强,切合教学实际的地理微课程制作工序比较复杂,从选题到最终技术合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脚本的选择和再创造,明确主题内容。明确地理微课程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切合的教学知识点,全面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地理图像信息和其他信息,尽可能贴近课本内容,实现微课程的知识化。第二:列出版块内容,明确微题主线。这是地理微课程制作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像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一样,明确主线,才能让你的微课程主线清晰,同时选取素材方面能够得心应手。在主线的选取方面,需要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地理人文素养知识。

第三:寻找相关素材。依据主线内容及教师现有的生活经历、知识阅历等各方面寻找制作地理微课程的素材,从新闻、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第四:技术加工。利用ppt、flash等图片、视频编辑软件将素材按照主线思想进行合成加工,使其基本按照主线内容完成制作,可在最后加工中加以适当的配乐,最后开发为视频。第五:调整修改。在最后固化格式之前,对微课程进行调试、调整、对于一些与主线内容偏差、或表现不到位的素材信息要加以及时替换、删除,对于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内容的信息要大胆采用,尤其是注意紧密结合地理相关的时事[2]。

2.2地理微课程的实践运用

微课程关注的是一个具体的小问题点,内容表达简洁。教师制作的数分钟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教程,非常精彩。地理微课程的运用主要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前导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教学导课很多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甚至视频进行,而微课程专业制作的视频,其意义就截然不同,学生在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后,能深刻感受到站在讲台上一颗专业地理老师的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的兴趣。其二对某些复杂地理现象的形象描述,比如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移动和热力环流原理等,学生难以理解教材抽象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成动画形象地展现,微课程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三对章节知识进行再现或者总结这是当前微课程运用的另一个领域,也即发挥课堂总结的作用,这比教师自我归纳总结更为有效,让学生自我归纳更具有操作可行性。尤其是在复习课中,效果更明显,在学生感受海量知识复习的同时,还能寓知识于快乐,从中掌握本节课的主体脉络。最后一点是可供于网络学习:制作成网络课程,可与教师远程学习整合在一起,亦可鼓励教师自己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用于主题研修材料,组织教研组或课题活动等[3]。

3.结束语

在微课程以其特有的优势引发人们超高关注的同时,作为个体的地理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到,微课程的应用不只是为了增添地理课堂的生动性,它让学生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外,更关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自身学习与生存的能力,同时为生活添一份色彩。

参考文献

[1]李娜.高中自然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5.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微课;平面设计;翻转课堂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改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下,以视频为教学主宰元素,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用合适的教学工具、最科学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微课视频就是用视频作为手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微课内容,以学生为主导者,以学生为中心来制作优质的教学视频。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

1.微课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是微课涉及的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针对某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的方式达到反复学习的目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用微课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知识点。而对于基础稍微薄弱的同学,由于微课的内容较少且授课方式新颖独特,所以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吸收知识点。二是微课播放时间短。一节微课时间基本在10分钟以内。这个时间的控制符合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案例素材丰富,通过微课的设计手段,十分钟左右就能清晰直接地表现出某一知识点或者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步骤。这种微课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将微课与其他教学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微课中适当地添加学习提示,还可以间接地将学生引入到相关学习活动中。三是微课占用的内存空间小。微课的播放视频格式一般是mp4等格式,内存大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学生可以将视频下载到手机里或其他学习工具中。教师也能更方便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得到延伸和扩展。

2.微课教学的优点

一是微课内容的选取。微课是以某个知识点、某个例题习题、教学环节等为资源组织单位,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重在“精”。微课教学注重演示和操作,注意力集中,直观形象,色彩鲜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兴趣,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自由灵活性。微课的下载和学习自由度很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只要打开电脑、平板甚至手机等设备就可以进行学习。当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需要思考时,随时可以暂停微课视频的播放或反复播放某一片段内容,以便加深理解。仅观传统的常规课程教学,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课堂中进行学习。而在遇到困惑时,也只能通过课堂向老师提问或课后咨询才能得以解惑,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强。

二、微课的制作和应用

微课具有如此明显的特点和优势,那如何设计和制作微课呢?

1.精心制作微课

首先是知识点的选取。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微课时,首先要慎重选择知识点,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点的选取一般按照以下几点原则:尽量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知识点应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其次是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任务单。根据选定的知识点,精心制作与微课相对应的教学过程设计和配套的学习任务单,并准备所需要的课件资源。制作详细和恰当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微课制作的关键。学习任务单必须与微课的授课内容对应,是学生在学习微课视频时的指导手册。最后是微课常用的录制方式。微课的录制方式有多种,如使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Studio录制、使用录像设备直接录制教学视频、使用FastStoneCaptur(Fsc)截图录屏软件+ppt录制以及使用电子白板软件录制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微课的录制方式。笔者比较偏向使用CamtasiaStudio这个软件来制作微课,因为它更专业,在音频和视频特效上面的处理更简单。

2.微课传递的手段

利用QQ群、百度云盘空间或者微博等来存储微课视频,学生在课前可以随时下载视频观看并学习,也可以在线观看微课视频。同时在云空间上面划分小组,便于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更可以在云端共享相关的学习素材。

3.微课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先预习课程,并下载微课视频观看,反复学习微课的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便能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解重、难点,并且初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其次教师可以在课上用12~15分钟的时间,通过课堂作业、学生提出质疑、师生讨论、教师阐释和总结等方法来检测微课学习的效果。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再进行统一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微课知识的掌握。

4.微课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本学期的平面设计课程通过采用微课教学,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微课,因为微课可以让他们根据实际需要,快速找到自己想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在课前老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达到让学生自主学的目的;而学生带着学习的疑问,在课堂上,就会主动和教师互动,提出问题,并寻求结果,在教师的进一步作业中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更多探究的空间,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5.微课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微课程用户是学生,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微课设计中,应有恰当的提问,教师设置学习疑问,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和灵活。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即使是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也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微课的结束要概括要点,有一个简短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调本节微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小结

总之,微课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微课教学不仅是趋势所需,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是微课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及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3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程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将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12篇,占总篇数的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其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中经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要通过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过程。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若干个微小课程。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黄建军等在《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

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较少。今后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三)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二、微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4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技能操作是培养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课程“微课程”化也是护理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微课以其直观的视频、图像,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动画,弥补了传统教材设计的缺陷,也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对护理学基础的“微课”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该文就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微课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经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护理;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2010年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1):28-30.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4]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5]刘慧霞.微课在护理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1):489-490.

[6]李华伟,董海静,孙晓燕,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教育管理,2013,13(9):49-52.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

[8]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7-69.

[9]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57-59.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课程设计;教学模型

引言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倾向于短小精炼、片段化的呈现方式,其特点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互动性和冲击力。随着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首推“微课”模式,学校教学同样步入了“微时代”:2012年9月份,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征集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面向高校举办微课教学比赛。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了“凤凰微课”app,内容覆盖众多学科,有力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自此,“微课程”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和各级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事实上,继e-Learning、m-learning之后,微型学习已经成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基于微型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充分挖掘文字和图片包含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地表现出来。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关注了微课程的设计方法和教学应用,以期对微型教学视频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微课程的起源

微课程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微型教学视频,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形式。关于微型学习的研究最早来自于国外的相关文献。2004年,奥地利学者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microleaming)的理念,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他认为普通课堂中讲授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内容可以压缩成60秒内的“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伴随微课程的是结构化的任务活动,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进而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应用研究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在他看来,45分钟的课堂讲授主要围绕几个核心知识点展开,根据认知科学规律,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有效学习时间普遍较短,于是提出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化的视频点播资源,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2011年4月佛山市教育局向全市教师征集微课作晶,在短短一个月共收集到一线教师提交的1621分作品,点击率突破5万人次。与此同时,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也提出了“文字+音乐+画面”的“微课程”的形式,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抽出方法策略,将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变为富有视听效果的微课程。

微课程的学习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黎家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就在上海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等几所学校进行微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探索,开展了“微课程助推教学变革”的教研创新活动。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重点打造推出了“博爱微课程学院”,建设的微课程资源几乎覆盖语数外、音体美以及德育、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十大类小学课程科目,并获得师生的认可。微课程相关的专题网站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代表性的有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五分钟课程网和专注于中学生学习的微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已被推向全国各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微型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的概念

目前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根据胡铁生等人的已有研究以及教育部的微课参评项目要求的文件,文章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一种形式,全称“微型视频课程”,是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核心要素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此外还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以及微反思等其他辅教学材料,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如图1)。对学习者来说,这些微小的片断优化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的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在微课程资源生态环境中,微视频是学习者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根据人类的认知特点和注意力保持规律,学习者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较短,因此微视频的设计时长应该在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教案是微课程设计的切入点同时也指导整个微课程教学活动;微课件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其他多媒体资源和素材;微习题是根据微课内容设计的测试题目,形式可以多样,重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微反馈是学习者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总结评价,也是教师对学习者的点评,是微习题环节的延伸;微反思则是教师在本轮微课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教学感悟及教学经验,用以指导后续课程的开展。

2微课程的特征

(1)教学时间短。一般微课程的持续时间在都不超过十分钟,相对于以往40多分钟的课堂讲授,短小的课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高效地利用短时的学习时间进行知识建构。

(2)教学内容微型化。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对于知识的展开需要进行足够的铺垫和准备。相比之下,微课程主题更加突出,直接聚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对知识内容进行切割,让学生通过微目标的达成。不断实现微小的进步。

(3)使用灵活。微课程主要由微视频组成,体积较小,非常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使用,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此外,以单一知识点为单位的视频切片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并且能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支持服务。

(4)资源组成构成的情景化。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包整合了课件素材、习题反思、点评反馈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体来说,微课程以其微言大义、短时高效的教学特点满足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适应了“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传统课程与微课程教学活动各要素对比情况见表1。

三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视频课程是微型学习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汇集了图、文、声、像等媒体呈现形式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微型学习资源细小粒度、松散连接等特点。基于微课程的学习在时空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也可能会受到边缘性注意和处于非正式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从认知负荷的角度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以期优化视频内容,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微型学习体验。

(1)明确定位原则

设计良好的微型学习资源首要解决的是学习者和学习对象明确定位的问题,微课程的设计也如此。由于内在认知负荷受学习材料本身的复杂性和学习者当前知识水平的影响,所以应该认真分析学习者特征、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而提供相应的微课程教学安排。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考虑采取不同的材料设计策略,例如良构性知识认知负荷较低,对知识点简单分割处理即可;而非良构性知识由于内部交互复杂度高,需要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的策略。

(2)小模块呈现原则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从而影响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也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最有利于大脑的学习。因此,在设计微课程学习资源时,应该采取结构化、短时间、知识粒度较小、知识点单一聚焦的原则,尽量使单次学习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通过系列化的小模块学习实现宏大知识意义的建构。

(3)界面简单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意义的建构需要学习者在创设的情境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并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然而微型学习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各种分散学习者注意力的事情。因此微课程内容的呈现界面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对屏幕呈现的信息元素要聚焦要意,突出关键内容,排除干扰信息。此外,屏幕中的图文结构应大小适中,教学内容的解说词应准确精练等。

(4)双通道原则

根据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视觉处理器和听觉处理器分别占用独立的信息加工通道。采用视听元素结合的形式能独立使用两种处理器,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容量并增强工作记忆效率,降低了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这一认知特点,特别是在一些非实录的演示性微课程设计中,应对重要知识点配以适当的提示文本和精炼的同步解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5)适当排序原则

根据HaidoSamaras等人的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可以“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排序、安排适当的信息序列”来降低。在呈现认知负荷较高的交互材料时,应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些认知负荷较低的独立元素,然后再呈现完整的材料。在微课程资源设计时,可以对微内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排序,达到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四微课程的设计

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内容设计、媒体设计和可用性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适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1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要制作视频教学频资源必然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微课程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切割,即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选择上应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系统化覆盖,而是依据“微目标”的标准和最小粒度原则,选择短小精悍且自包含的知识点材料。每一组块的微视频都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小结构的视频内容也并非是碎片化、繁乱无序的,而是要依据某一学习主题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微课程,这样才不至于破坏原有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学习者的粘度。此外,在访谈调查中也发现,具有某种情境性特点和针对实用性需求的微课程备受学习者关注,例如可在暑期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聚焦蛙泳的微课程,或是针对研一新生提供一套学术信息资源检索技巧的微课程等。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

内容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或者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具体实践上可以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处理:将传统教学中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主题~话题一学习对象”三个部分,最终的视频设计与制作将落在学习对象模块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承载着一个单独的知识点。以初中地理课程“地球的自转”为例,教学内容的分割设计如表2所示。制作视频时应以学习对象的具体知识点为单位,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2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程最终的表现形式,在微课程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不熟悉视频拍摄和非线性编辑制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媒体设计的优劣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微课程作品最终的成败。

(1)课堂实录型视频

对倾向于课堂实录性的微课程来说,其拍摄和编辑与传统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方法类似。只是因为微课程视频的持续时间更短,所以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导入的节奏,拍摄时宜多采用教师以及黑板(投影屏幕)的中近景景别以避免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字幕的强调和提示功能非常重要,并且需要做到言简意赅;镜头调度应更加准确,做到意有所指而不是做毫无意义的推拉变化等。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视频录制工具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微课程视频的拍摄中。例如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ipad并借助一定的支架来拍摄某一实验的规范操作流程、对微型知识点的推演运算、篮球教学中正确的投篮动作等,然后再对字幕、声音等做简单的编辑处理。这种制作方式操作简单、使用灵活,更适合一线教师使用。

(2)内容滨示型视频

对倾向于视听演示性的微课程来说,在实践中常采用“屏幕录制软件(如CamtasiaStudio)+ppt”的制作组合。制作时要先打开录屏软件,然后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播放教学ppt,教师解说的音频信号可以通过耳麦与ppt画面同步的记录保存。在后期制作中,通过premier或会声会影等软件对前期录制时画面和音频方面存在的缺陷做更加精细的编辑处理,并配上合适的字幕以及简单的片头片尾信息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一些个性化制作形式,如可汗学院的微型教学视频,除采用以上两种工具之外,主要采用了电子黑板系统,甚至是白纸和签字笔等。教师不出现在屏幕中,而是通过手写板书的方式(通常是简洁的教学符号)带领观众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这样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习者产生了一种犹如教师坐在其旁边的亲近感,拉近了学习者和教师的心理距离。

3可用性设计——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

可用性设计是从优化学习者学习体验的角度提出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极为丰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优秀的学习资源并不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可用性设计。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以及的过程中,应始终重视用户体验,把学习者需要放在首位。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思考“更好地获取学习者的注意力,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短短几分钟的微课程带有艺术气质的美感或闪现智慧火花的幽默;让微课程中的小故事和小策略能够设计的更为巧妙深刻:能够科学合理的实现最小粒度原则控制学习任务负载:能够更好地实现声画匹配、噪音控制、镜头转接以及流畅播放等。五微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型及优势

1微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型

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整合了学习单、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的微型主题资源包,对基于微知识点的视频片段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制作为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学习者在课前观看,课堂上则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微课程“针对具体问题、推崇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微结构化的视频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结合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国内微课程实践的经验,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型(如图2)。

(1)课前自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习者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视频资源先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需要教师按照微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标准制作。学习者在学习单的指导下,明确学习内容,确立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观看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测试,用来加强或检测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

(2)课堂活动

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达到对微课程知识点的内化。首先,教师根据学习者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测试情况提炼出需要核心探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在与同伴的探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最后交流成果,对本次主题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至此学习者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

2微课程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1)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随着微课程特别是校本微课程的大量建设,微型教学视频可以经过标签化处理组成一个巨大的视频资源库。学习者能够获得不同学科的、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微课程既可以作为开展正式课堂教学的支架,也可以供学习者课后随时复习,进行查漏补缺,强化巩固。

(2)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微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方式,在电子备课、课堂指导和课后反思等环节中,都要求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寻找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此外,随着微课程的推广和普及,基于微视频的校本研修、区域性网络教研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六反思与展望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06-02

微课(micro-lecture或mini-course),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通常指音视频资源。从形式上看,主要指微讲座、微课程和微课教学三种类型。目前,国内对微课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以下说法。“微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相比较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微课可以被视为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它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开发理念、资源组成、资源粒度、资源构成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这些优势能结合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发生的变化,围绕教学理念、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开展相关探索,尤其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单纯依靠缺乏现场氛围的教学视频,容易使学生产生孤独感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微课因其短小的特点,难免在广度、深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如何在设计之初找好定位,做好思政课的微课设计,这些就成为思政课微课的关键所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微课的独特特征

1.微课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间短;小――微课选题小,资源容量小;精――内容精选,教学精彩;悍――交互性强,应用面广[2]。微课的资源组成以录制的视频为核心,呈现多样化的资源组成类型(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微课反思与具体教学环境相结合);相对传统教学资源,微课的资源粒度要小得多,教学中主要采用点式或专题式,时间短(10―20分钟),容量小;除了粒度小,资源结构也呈现半结构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扩充、生成、修改和完善,应用交互性好;应用领域较之传统教学,对象更加广泛,适用于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员等更多人群;功能更加多样,不仅适用于学校教学,还可用于远程学习、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领域;学习方式也更为便捷,它能够支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2.思政课微课的教学设计容易走入的误区

在开发微课的最初一段时间内,由于不同教师对微课的认识有所不同,开发设计出来的微课作品也就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有的作品几乎完全沿袭传统精品课程录制的技术路线及制作方式,没有完全体现微课的独特特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思政课微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选题不恰当。选题是开发思政课微课的第一步,要从总体布局上考虑“做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等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思考微课的应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微课的名称。在思政课微课的教学设计中,一些老师在微课命名中直接采用原有课程名作为微课名称,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这样的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多,很难在15―20分钟的时间内将全部内容表述清楚。第二,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是否恰当,也是思政课微课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教学设计中,有的思政课微课在整个作品中除了ppt之外未使用其他多媒体,如视频、音频、动画等,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本身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第三,教学逻辑含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中,有的微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表达方面逻辑性差,教学主线不清晰,一个微课听下来不知道想要讲授和解决的重点是什么,不也清楚引用的媒体素材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哪里。第四,微课定位错误。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错误地以为微课就是对一节课程的节选,直接在原有的一节完整的课中裁剪出几个微课,或者是将微课错当成了说课并去解说整节面授课程的教学过程。第五,教学过于单调,平铺直叙。思政课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讲授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整个微课的学习氛围会比较沉闷。有的微课讲授空洞、缺少案例,在整个讲解过程完全没有高潮和起伏,甚至直接是对着镜头念讲稿。第六,教学表达不佳。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再向学生的思维体系和行为体系转化,教师的教学表达至关重要:表达的内容是否准确、表达方式是否恰当、表达形式是否具有艺术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传播和教学效果的好坏。例如,在微课录制过程中,不少老师由于没有录课的经历,所以镜头感较差,表现为:在镜头前神态拘谨、很少看镜头,讲授时面部表情僵硬、缺乏亲和力等。

3.思政课微课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微课的特征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要定位准确、认识清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课,这样才能体现微课的优势特点,发挥微课的作用,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我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微课为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要把微课的核心概念罗列出来,在这个微课中,核心概念包括“我国、公民、宪法、权利”。第二,以核心概念为线索撰写上下文背景的介绍及总结。在“我国公民的宪法权利”这个微课中,微课导入发生在同年的两个真实案例为背景,以总结追踪案例之一的主人翁为结束,相比平铺直叙的设计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微课预期的语境中。第三,制作长度在10―15分钟之间的“微”视频。“微”视频是整个微课的核心,做好微课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制作出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的视频。微课就是以“微”视频开展教学,并以“微”视频的方式,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要求,适用于正式、非正式学习[3]。“微”视频制作的第一个环节是视频的录制,录制之前要将微课中教学内容的载体做详尽的考虑和布局,主要包括:ppt、视频、音频、动画、教具、老师的操作等,只有在录制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这也是微课是否具有传播和学习价值的前提。在录制时,要尽量保证音频清晰、无杂音,录制的画面中的灯光要均匀,画面的构图要合理,镜头组接要符合教学逻辑和观看者的认知心理等。录制结束后就是视频的编辑,如果录制中有的画面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在后期编辑时将画面切换,以图片、ppt、视频、动画等素材的方式直接导入到视频轨道。第四,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任务,并将教学视频和学习任务上传至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在平台上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来搜寻相应的资源,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二、如何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的教学设计

高校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课程中的理论性较强,抽象概念比较多,在课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政治性与思想性、逻辑性与纪律性、实践性与知识性、趣味性与情感性等几方面的特点[4]。如何运用微课这种新形式准确而又清晰地表达思政课的内容、体现思政课的独有特点,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微课教学设计。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将微课视频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或一种资源,在课程中使用更多主动学习的策略。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偏重于课堂中的教师灌输,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研习的时间较少。在微课中,以微视频为基点,教师提供附属的资源包(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共同组成一个个完整的微课。在这种环境下,微课资源呈现动态发展的形态,可随时进行拓展和完善,并能够用于支持师生之间的一些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如翻转课堂。

第二,根据思政课微课的应用模式来设计微课。不同教学功能的微课需要不同的设计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思政课同样如此,在不同的课程、章节、内容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模式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在这些模式中可以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现象,或者一个例题,或者一个案例来展开。仍以“我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微课为例,在教学组织上本微课以两个真实案例的导入为铺垫,先让学生在案例的叙述中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同时在对比两个案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相关法律问题,在进行课堂讨论之后,结合前期学习的内容在理论上对案例加以解析,并且对涉及的相关法条进行解读。以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脉络和理性的认识,最后以案例中主人翁的后续报道作为结束,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在我国推行法治进程的今天,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在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过程中理性地思考。

第三,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奉行两个中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导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而真正成功的教学实践是不排斥相异的教学理念的。在思政课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需求的不同,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一种更加民主的教学实践的产生,做到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两者并不矛盾。在这一方面,微课教学实践可以很好地体现这种教学理念。它具有知识切割的功能,带有知识点标签从而便于检索和回看,同时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学习者更容易保持注意力,当然,前提是制作的微课要做到主体凝练,同时具有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杨辉.小议微课[J].时代教育,2013(14).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7

微课是当前在线视频教学的一大趋势。微课是指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教学视频,一般以5~8分钟为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强调“做中学”、“用中学”。

1.小学美术课微课的设计原则

1.1微课的目的

微课既不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微缩版,也不是简单地展示教案和教学视频,微课的出现就是快速解决学生急需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立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一旦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则可带来为教师和学生减负的意外效果。

1.2微课的内容

微课程应用较多的领域是职业教育。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更注重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构建理论体系。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为“成果输出”,构建理论可以理解为“理论输入”。美术课微课的内容也应该注重“成果输出”,而不是注重“理论输入”。

1.3微小性与完整性

微课可以被形容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要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即小学美术课微课的内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同时,这也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

1.4技术是辅助

微课属于信息化教学,在微课中,各种动画、视频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学习内容,但是,微课归根结底是教学的艺术,而不是技术的展示。我们在制作和评判微课的过程中始终要牢记,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切勿舍本逐末。

2.《美术与传统》的微课教学设计

现以《美术与传统》微课为例,相关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如表。

3.小学美术微课开发制作过程

3.1组成制作团队

在微课制作之前,应当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团体。首先,成立小团队有利于减轻制作者的工作量,让团队内每个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每一个细节,起到提高制作质量的作用,同时又能够降低制作压力。同时,当有人灵光乍现,拿出更好地局部设计时,无论这个设计来自团队内还是团队外,都便于团队进行交流调整,以提高微课质量。

3.2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也可以看成是教学内容安排。好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让人更简单地了解微课的构成。教案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前接受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使其在观看视频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也可让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按照实践――理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3.3视频设计与制作

微课视频时间较短,因此制作不宜太复杂,讲课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对于不相干的问题或者理论,完全不需要在视频中进行表达。如制作者觉得确有必要,可以将这部分放到教案里面去。视频是整个微课的精华所在,在设计时应做到节奏鲜明,主题突出,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微课的主要工作体现在视频的制作上。目前,制作微课视频的方法有三种: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屏幕录制、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

3.4练习设计与评价标准

微课主要是描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在微课展示了这个过程之后,制作者应当提供一个练习素材供学生进行操作,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最后还需要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5微课的

微课制作完毕之后,还需要将微课在网络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得相应资源。教师可以考虑将微课在QQ空间、微博或者各类专业教育平台(如世界大学城等)。

4.结语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8

一、初中语文课程重难点分析

微课程在讲解初中语文重难点知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微课程的方式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因此,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分析以及删选重难点知识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前提。在对语文课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并进一步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再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科学选择适合学生巩固和学习的知识点,从而确保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展。

例如,在选择用微课程方式讲解古诗文《桃花源记》时,可以首先对课文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古诗文教学不应该单纯注重文章的翻译,而是要增强学生对古诗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思想情感的认识,这样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也会更具针对性。另外教师在分析课程时还可以结合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语文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深入挖掘教材知识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找到文章当中能够拓展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在微课程设计中重点体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初中语文微课设计与制作

在确定微课程内容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微课程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在开展这一工作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来考虑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应符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微课程学习当中保持浓厚的学习欲望。另外,教师设计的微课程要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的首页设计一段音乐,在课程开始为学生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音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内容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制作软件,从而使课件的形式丰富多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但是在这一环节教师须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师在兼顾丰富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的同时,还要抓住课程教学重点。第二,在设计课件内容时要为学生适当增加与文章内容相近的课外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神奇的大自然》的课外优秀文章,让学生加强朗读和学习,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中语文微课件应用评价

在利用微课程开展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和制作好课件之后,接下来就是对课件的有效应用。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能够将微课程应用到语文教学课堂上,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提供帮助;教师还可以将课件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认真学习微课程,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提升初中语文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微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课件开展语文知识教学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交流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情况,提高微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aCtSeR模式;教学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13-04

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来自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iowa)LeRoya.mcGrew[1]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University)t.p.Kee[2]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mcGrew教授希望较长篇幅的有机化学概论能被非本专业的学习者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因而,他提出了60秒课程,期望在非正式的场合利用他人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化学常识。mcGrew教授将60秒的课程分别设计成以下三部分[1]:概念引入(Generalintroduction),解释(explanationandinterpretation),结合生活举例(Specificexample-theChemistryofLife),并认为其他领域专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讲解他们的专业。Kee认为进行一分钟演讲短小而精练,须充分掌握核心概念,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和一定数量的举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所学材料的交融。而“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则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他将微课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构建的,以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3]微课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参与性、信息传播快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

然而,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多聚焦于理念阐释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在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呈现出相对具体化、固定化和结构化的模型框架,缺少灵活性和教学理论支持。文章旨在通过对微课定义与特征的阐释,并结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了aCtSeR微课教学模式及其设计流程,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践验证,以期为微课更好地促进教与学提供借鉴。

一、微课之定义与特征

传统课程通常是指书本的知识内容及事先已经规定好的教学计划,如教学目标、内容、进度、课时、评价等。[4]传统课程主要是以教授课程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以文本、口头语言等传统媒介传达某一单元的具体内容,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4]微课则不同,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5]因此,微课不仅是教学活动,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我们对传统课程和微课各要素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各要素之间的对比,不难看出,微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时间的缩短

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主要解决学科教学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它较短的学习时间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视觉驻留规律及认知特点,有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

2.内容的精细

微课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精细化的描述,不仅意味着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更是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该知识点。微课是以微型视音频为核心,整合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教师互动点评为一体的具体化、情景化的教学资源。[6]微课的类型从不同维度依次可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它的资源容量较小,加上与其主题配套的教学资源也只有几十兆,有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学习。

3.设备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授课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学设备也不仅限于传统设备;多媒体数码终端的出现,为微课提供了运行平台,草根化的信息技术媒介工具也为其提供了教学支持。教学设备的转变,为微课开展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二、微课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由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提出,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给出如下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7]而国内学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大体分为几类:(1)“方法说”,认为模式是教学方法的综合;(2)“结构说”,认为模式是在具体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时间序列或空间结构;(3)“理论说”,认为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的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主观选择;(4)“程序说”,认为模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有计划执行任务的计划策略。[8]虽然国内学者观点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借鉴以上观点,我们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程序,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型。

根据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对众多教学模式的分类,微课的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2)个性化教学模式;(3)合作教学模式;(4)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分析见表2。

三、微课aCtSeR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微课的分类与特征,并根据对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了aCtSeR微课教学模式及其设计流程。所谓aCtSeR教学模式是指在微课教学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明确教学目标(aim)、然后进行教学情境(Context)的精心设计、再辅以信息化工具支持(tool)、从而建构动态的、以流媒体为核心的形式出现的教学资源(Source)、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evaluate)、最后开展教学反馈(Report)活动的过程。

1.教学目标(a)的分析

微课教学目标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需求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将教学目标扎根现实课堂,确定教学内容,并构成微课的教学资源。

2.教学情境(C)的设计

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贴进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与教学主题相关联。设计的情境不仅要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更要给学生充分发挥智慧与思维的空间,给予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自由。此外,设计的情境要说明将要开始的活动性质。

3.教学工具(t)的支持

微课不仅仅是以流媒体为核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是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的课程,因此教学支持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支持工具包括学习辅导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或异步的指导、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学工具的提供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架与路径,避免学生在学习相对零散的内容时失去方向。同时,师生之间使用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工具,可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得到及时反馈,也可以使课内的正式学习和课外的非正式学习得到连续和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教学资源(S)的建构

微课教学资源的建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片段化的微课须做到结构系统性、内容连贯性,也需要多种类型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有意义、有组织的关联。这些关联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性的网状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构造的。微课教学资源的建构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又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

5.教学评价(e)的生成

微课教学模式形成后,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该模式的应用,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微课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给予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通过教学评价,为微课一系列的反馈活动提供指导和方向。

6.教学反馈(R)的提供

微课教学的反馈是指学生学习结果分析、教师教学反思、资源整合、再生及建构的一系列微活动。微课学习平台记录着学生的学习足迹,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提供了路径与平台,便于教师在正式课堂上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同时,教学反馈也为微课的教学目标、情景设计、资源构建、教学支持工具提供了改进的建议,使微课的教学模式呈现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良性活动过程。

四、aCtSeR微课教学模式设计的实践案例

为了方便一线教师理解aCtSeR微课模式的设计流程,以便使用aCtSeR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及与其他教师分享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基于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从教学目标(a)、教学情境(C)、教学工具(t)、教学资源(S)、教学评价(e)、教学反馈(R)六个方面构建了基于aCtSeR设计流程的微课教学模式,并给出了基于该模式的实践案例。

1.案例来源

C语言程序设计是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二级)考试科目之一,是面向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递归程序调用是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微课《C语言递归程序调用》正是针对学生在该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重难点问题:递归定义、递归调用而设计的一节微课。我们结合大学生学习特征和教材内容特点,剖析递归程序调用知识点,画出详细的思维导图和知识框图,结合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画面,对其进行设计与后期处理,编制成一段精彩的“话剧”脚本并进行播放,随后呈现相关试题练习,根据练习结果的反馈,若达到目标则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否则,重新进行本知识点的复习。

2.案例介绍

针对C语言学科特点,我们利用该模型,对《C语言递归程序调用》进行了微课设计。该案例的具体设计,见表3。

五、微课教学模式应用策略与建议

通过对基于aCtSeR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们对运用该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微课教学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怪圈

“《C语言递归程序调用》”的案例为微课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随堂练习测试一直没有通过,不能开展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导致了厌倦、反感情绪的产生。显然,微课的教学不必一定遵循传统教学线性的设计过程。它可以是一个动态的、网状的、循序渐进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教与学的过程。一个完美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出控制性和释放性的统一,因此,微课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怪圈,做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学教并重”的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微课和技术四个实体要素动态交互的过程。

2.微课教学应打破等同于微视频教学的思想偏见

有很多教育工作者片面的认为,微课便等同于包含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的微视频。其实不然,微课不仅包含微视频,也包括音频及多媒体文件的形式,同时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6]我们认为,微课教学应注重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深度融合,而不是拘泥于信息技术媒介的外在表现形式。

3.微课教学应注重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与统一

微课为符合学习者的视觉驻留规律及其认知特点,将教学内容以片段化的方式呈现,虽有助于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但碎片化的知识对课堂内容的统一、系统化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微课的设计并不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盲目地切割,而是对课程中所出现的重点、疑点、难点进行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把握好知识粒度的同时,又必须确定好时间单元;在保持知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与实际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相联系;此外,学习者应有效地使用教学支持工具,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移动学习,做到课内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的统一与连续。

4.微课教学应实证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

微课教学模式设计是否科学,应用效果如何,不是通过简单理论归因、专家评判就能得出的,而是需要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对教与学的环境、条件、因素等各方面开展实证研究,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设计、开发以及实施微课,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a60-secondcourseinorganicChemistry[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3,70(7):543.

[2]Kee.t.p.(1995).theoneminutelecture[J].educationinChemistry,(32):100-101.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6.

[4]吴文刚.谈传统课程的弊端和研究性课程的时代意义[J].教育探索,2002(12):40-41.

[5]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7](美)乔伊斯(Joyce,B.)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方林.国内外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2):13-15.

[9]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27-30.

[10]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3):96-101.

[1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7-75.

[12]范福兰,张屹,白清玉,等.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6-30.

[1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8-53.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篇10

翻转课堂的关键理念是课外传递知识,课内内化知识,有效地解决课内学习学生学习效率差异性问题,解决课后巩固不到位等问题。本文具体探索移动微课程融合于《高级商务办公》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详细介绍移动微课程的设计思路、翻转课堂教学的方法步骤,并展示具体实施方法,为类似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移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移动学习,人们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查阅信息、观看视频、记忆单词,随时随地获取处理信息,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高级商务办公》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设计移动微课程,来探索移动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衔接。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再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手段,设计并开发出满足高职学生需要的《高级商务办公》移动微课程,利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达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有效结合。

《高级商务办公》是高职院校经济贸易、文秘等文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商务办公能力,掌握基本办公软件设备的使用,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工作。目前,该课程教学大多数教学内容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要,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缺失,压制了学生质疑、批判、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翻转课堂是目前微课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传递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学生通过微课程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车站、机场或某一个特定等待的场合进行知识的传递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重复学习,非常有效地满足个性化需求。课内以答疑、讨论问题为主,能有效地带动课堂学习积极性。

二、基于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

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包括三步: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微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包括平台的开通、平台的关注以及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内容。其中开通平台:填写关于平台信息与课程资料,引导学习者进行微型移动课程的学习。平台的关注:在学生中宣传微课程平台,通过查看公众账号或是扫二维码的方式关注,学生关注量要达到1,000以上。平台优化:包括平台菜单的导航设计、课程内容的排版修改、界面人性化设计等。移动微型课程的设计过程以传统教学设计为基础,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区别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差异性,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差异性。将《高级商务办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隔设计每一次的“短小精悍”、“碎片化”、“轻松愉悦”等特点的微课程教学内容。选材、组织材料、编辑制作、上传、推送形成每一次微课程教学内容。其内容包括视频、图像、文本等教学内容的制作。以aDDie教学设计模式为基础,构建适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首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将移动微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前学习,课堂内以解决学习问题为主。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

本文以《高级商务办公》课程中“颈肩乐按摩器使用说明书制作”一课为例,说明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级商务办公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

(一)课前教学微视频的制作。教师通过文本推送布置“说明书制作”具体要求,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再根据说明书制作过程中所设计到的word2010知识点,根据微课程设计思路,分解课程内容,制作3段5~8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分别是word2010页面设计、字体特效、图片裁剪与定位。通过建立的移动微课程平台任务要求及相关视频的推送,并根据后天的数据统计学习效果分析。

(二)学生在课下通过微视频的自主学习后。学生如存在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疑问,教师需及时追踪学生在线自测的反馈情况并收集学生的疑惑,在课堂上预先讲解难点疑惑。释疑解惑后,教师可采取“同济互助”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以带领组员讨论互动。通过学生在翻转课堂上频繁的练习,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提高学生word综合运用能力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基于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的分解小目标,每个视频实现一个小目标,视频要短至5~8分钟,但是要包含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要保证视频质量及吸引力;二是保证课前推送的课程任务及课程视频,学生认真自主学习了,这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学生在移动微课程上反馈信息告知教师;三是教师要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准备,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讨论课程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汪琼.翻转课堂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