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4:23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法;观察情境;动手实践

一、引言

生活化教法,是国内外很多知名教育专家提倡的科学教学方法,例如:我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便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样的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有意义”,国外知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法对于帮助学生快速接受看似深奥的物理理论知识,体验物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最终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法实践案例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在点滴观察中总结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观察对于学生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与水对于植物不可缺少一样。”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法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谨记上述教育金句,以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教学用具,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观察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的观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内涵,并从中总结出有益于自身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教授“透镜光学知识”相关内容时我便采用了上述教学思想设计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流程为:首先,我拿出了三个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光学设备,分别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并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为他们安排不同的观察任务,要求他们通过观察总结各用具内涵的透镜原理。其次,各小组在我安排的观察情境下依据流程进行观察实践:小组1的任务为观察照相机的透镜原理,通过观察动手他们逐渐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内容,如: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上的像比物体要小;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在大于2倍焦距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像……与此同时小组2和小组3也在我的安排下进行着高效的观察探究,并陆续总结出了一些有用的知识点。最后,我将各小组通过观察总结而成的内容进行汇总,在黑板上写出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透镜光学原理,并指出: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光学设备,只有熟悉并掌握了他们的光学原理,才能够为更好、更准确地应用它们奠定基础。我的一席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物理知识与生活应用之间密切关联性的认同。

(二)开展生活化实践,在动手实践中探究物理是一门动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引入生活化教学思想组织初中物理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悟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应用的关联性,以实现学以致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常常以课本知识为依托,构建一些生活化的动手实践情境,给予学生提供充足的生活化动手实践机会。例如,在“家庭电路”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我便采用了上述教学思想,设计相应的生活化动手实践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我借助multisim电路模拟软件绘制了几个常见的家庭电路图,包含:白炽灯开关电路图、家用三相电路图、电能表电路图、家庭电路保护装置图等,由于multisim软件具有模拟电路工作功能,同时内涵丰富的虚拟电表,如:电压表、电流表等电路仪器,因此我可以借助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模拟仿真这些常见家庭电路的工作效果,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家用电路工作的初级认知。其次,我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家庭电路模拟板以及所需的用具,如:导线、灯泡、开关、电压表、电流表、保险丝、插座等,要求他们根据我之前出示的家庭电路模拟仿真图动手搭建实物电路,由于出示的电路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因此大家搭建起来兴趣十足,我则在一旁进行技术指导,帮大家解决一些实践上的小问题。最后,当所有小组的动手实践作品完成后,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各小组将成品的运行效果展示出来,以便进行对比总结,同时进行点题:家用电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电路形式,只有学好物理知识,熟悉并掌握家用电路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够为熟练使用它们奠定基础。

三、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法优化展望

(一)教法:不拘一格,多元创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法是一种宏观上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执行中还需要各级中学物理教师本着不拘一格,多元创新的原则,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开创出一些更新更好的教学模式,例如:将生活化教法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互联网+物理生活化教学模式”,充分依托网络信息元素给物理教学带去更先进的内容,创设o2o物理教学、社交无缝化物理教学等,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幅度提升物理教学的时代感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别具一格的物理学习体验。总而言之,以生活化为基础不断创新教学的形式,理应成为初中物理生活化教法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教材:校本编订,适应学情开展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还应注重教学与学情、生情和教情互相适应,多采用校本化教材、教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以求使整个教学的内容能够更接地气,让学生更快速地适应。本文所列举的两个案例,分别采用了观察法和实践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以生活化为思想设计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学情,以更为校本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组织课堂实践,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建议各级学校物理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编订校本化的物理生活化教学手册,在充分调研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并组织教学流程,以使整个教学更为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李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64-166.

[2]钟祖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5,(19):64-65.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学生实践能力;强化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目前已经运用到各个领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高科技与机械相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是产品生产的机械制造、安装调试、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机电一体化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说,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就业情况。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整合一切力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如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构建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一般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较为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而忽略了实践性、可操作性,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教学涉及内容较多,如:计算机、电气控制等,需要较强的信息和控制能力,而这些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两种知识并融合使用,只有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来整合、优化机电一体化课程,从而构建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推动机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完善转向多元化、综合性、实践性。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机械专业的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等内容与电工专业的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与自动控制原理等知识加之计算机知识分别设成三个板块,即:机械知识、电气知识、计算机知识,进而以这些知识为中心点开展教学,增强学生对每块知识的实践技能,最后相融合渗透,引导学生尝试着自己动手探究、实践。

二、加强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锻炼、动手操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学校大都将建设的重心放在了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上,诸如:多媒体、模拟现场教学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更直接地、更清晰地让学生了解和认知专业知识。然而,机电一体化属于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想要增强实践性,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对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即:要配制先进的控制电路等电控系统、现代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设施,借以来确保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性,进而实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相结合,开展“校企”实习基地,即:与相关的企业签订合同,让本校的学生去企业实习,充分运用社会实践资源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专业技能。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将三年学习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一些实践活动,在实验室进行;第三年则让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真枪实弹”地去体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操作步骤等,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针对机电一体化内容范畴广、实践教学内容不一、学生个性特征明显等特点,笔者认为应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借以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首先,创新考核体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平时实践情况、创新情况、自主参与实践情况等都融入考核体系中来,以此来约束和激励学生参与实践的行为。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融合使用,即: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式地尝试着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总结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掌握,推动学生对知识与实践的灵活掌握与运用。这样多元化、多角度地开展实践教学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实践参与性,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发展。

总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社会经济体制迅猛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现如今工业企业都进入了高科技的应用时代,需要较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我们作为教师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探究强化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能力的教学途径,从而确保学生学习与专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同时对于促使高职教育特色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怎样去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今后教学基础建设的工作重点。

1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高新技术性。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微电子技术与传统机械行业深度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应用与各相关行业的一种高新技术。(2)岗位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对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进行实施并转化成产品。(3)实践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由于其极强的操作性,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之外,以企业和实训为中心,按照实际情况制订实践体系。(4)地区性。高职教育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而形成的,要根据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现代化的需求和变化来变化和扩展其内涵,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地区性。

2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2.1工学结合、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1)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概述。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期数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步递进进行,这就是所谓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递进式就是要求只有当技能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任务过关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继续进行这一阶段的学习。在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根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项目化形式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其模式如图1所示。

实践教学按金字塔自下而上分为:基本技能、专业单项技能、综合顶岗实习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针对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机械制图、机构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在校内专业教室、实训室进行的,以“学做结合”为主要手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训,如金工实训、电子工艺安装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考核由专业老师执行,达到这一要求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是针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技能课程,以“工学交替”为主要手段在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实施的单片机技术实训、自动化生产线实训。还要鼓励学生参加技能鉴定部门组织的考试,学习相关技术知识,获得相应的中级维修电工证、电工上岗,考核将由学院统一组织。第二层次的训练达到要求后进入实践教学的最高层次,即综合顶岗实习阶段,综合顶岗实习是开设职业技能拓展实训课程,学生分组进行“综合顶岗”,主要在生产企业完成。这种实训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所进行的,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根据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和考核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技能。

(2)工学结合实践概述。工学结合大体分为职业素养养成、训练专业技能和毕业实践三个阶段。第一个暑假主要是让学生在学院产学合作工作站平台的帮助下进入企业亲身经历在企业工作的日子、了解企业的职业环境,培养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第二年为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训基地,参与技术工作,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知识,企业师傅和校内指导老师将对实习情况进行考核。第四个学期的最后两个月和暑假两个月共四个月为第二阶段的工学结合实践。实习结束后需对实习经历和经验进行总结,记录专业弱点和难点,回校后针对性地进行弥补。第三阶段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为2~4个月,为毕业实践。毕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企业通过这一途径对学生进行就业试用,考核合格者录用。

2.2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和特色的关键。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突出工作任务,强化技能培训。

2.2.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建立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设计职业岗位结构,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富有特色的“t”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t”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如图2所示。

把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贯穿于目标体系建设的始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各占一半,保证高质量实践教学,形成科学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单项技能、综合顶岗实训。设计教学体系时应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将其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平台,完善课程教学,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严格实行“双证制”,大学期间不仅要拿到毕业证,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必不可少的。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制定。

2.2.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建立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含实践教学各阶段的教学总体计划与要求,将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结合理论知识,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形成学、产、研、培一体化。制定好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计划和课程标准,让学生对各阶段的计划、目标和衡量标准有清晰的认识。

3抓好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训项目教学

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等等。实践教学计划和目标是实践教学的指南,也是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依据,实践教学标准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手段、学时安排和考核方式。

实训过程中对计划的训练内容划分成几个部分进行训练,每个基本训练单元称为一个实训项目,实训过程中的各项考核必须严格按照实践教学标准进行,让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明确不足,加强职业素养。

4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

师资队伍好坏关系到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的高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全面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我们把师资队伍分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四个梯队进行培养,对做出成果、工作积极认真的教师进行奖励,在师资队伍梯队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双师素质”培养,让师资力量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钟波,陈云庭,吴忠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62-65.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4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CDio;一体化:教学模式

0.引言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下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杰出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工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体化教学是CDio12条标准中的第三条准则,它能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是“教、学、做、思、创”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中应用CDio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1.背景

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前身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两门课(以下简称两门课)。众所周知,微机及单片机知识是工科电类相关专业的软硬件开发应用基础,是学生将来工作所应有的最基本技能,所以我国高校工科电类各专业普遍都开设有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课程。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在1986年筹建专业之初就设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70课时),1996年增设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54课时),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后续课。两门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但在微机系统的知识结构中又处于不同的层面,互不统属。自1998年实施“五强计划”以来,两门课的课程组就从精品课程开始加以建设,并分别于2004年、2006年相继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近年来,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普及应用,社会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递增,但嵌入式软硬件设计开发人才又严重不足(每年缺口大约为20万人)。面对这种局面,结合教育部“学分制”本科教育应适当压缩学时,逐渐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精神和中国民航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以及新时期下社会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以“突出手、脑并用,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研究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思想为指导,在学校电子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规划下,经多次教学跟踪和调研,对两门课程进行了优化改革,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94课时),由同一位老师分两个阶段,分别放在两个学期进行教学,以200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CDio班作为试点实践。

2.一体化教学模式

2.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体化考核评价来实现。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所构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见图1。

2.2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整合后的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目标是在保证学生了解微机基础知识及8086CpU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单片机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达到在学时被压缩的情况下,完成建立微机系统整体概念及熟练应用单片机的教学任务。

在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第1阶段主要学习微机基础,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基础原理及结构,熟悉一款带有普适性的CpU原理,熟悉汇编编程及应用,建立起微机系统整体概念,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不同的CpU以及今后的工作和计算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以理论讲授为主,部分内容的讲述要不厌其烦,举一反三,让学生牢固掌握,如对存储器地址、寻址方式、汇编指令与程序设计、寄存器、存储器扩展、总线、中断等内容;部分内容只是提及或不讲,如对流水线、多核、存储器管理、32位CpU等内容,目的只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专业视野;部分内容采用精讲多练的形式,注重学生独立性的训练和思维的启发,如对接口部分的学习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接口芯片来带动学会这一类芯片的使用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课程的第2阶段主要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内容主要讲述实用接口电路的设计,常用串行扩展总线,基本i/o、a/D、D/a、LeD显示、键盘、液晶显示、USB、红外通信、RS232、485及pS2等接口功能和在实际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课内、外学习的一体化方面,通过项目联系整个课程体系,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思、创为一体。

2.3.1理论实践一体化

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基础课,实践性强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而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电类专业尤其需要突显实验实践的特点和特色。所以,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本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来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并重发展。

(1)在教学安排上,要求任课教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教师既教授理论同时又辅导实验,且要同步开设。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引导;在实验课堂上要结合相应的实验现象对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软件仿真或通过实际制作理解巩固理论知识。譬如对汇编寻址方式和部分指令的学习,就是在实验室通过DeBUG环境,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做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使得学生能从本质上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加强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

(2)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可以把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或查阅课外资料,这样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也能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现象。

2.3.2课内外学习一体化

针对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内容多、部分内容前后之间互有交叉、实践和实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课程组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网络、虚拟仿真工具、实验室开放等手段将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等关联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的教学模式,见表2。

对于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ppt讲授外,还让学生通过作业与网络等形式进一步在课外学习,并通过校内的BB网进行师生间或学生间的网上实时答疑、讨论等。

实验、实践教学是我们特别重视的环节和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了3个层次的实验,即基础验证型实验、设计提高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这3类实验都以项目的形式在课程一开始就布置给学生。其中基础验证型实验要求全部学生必做,主要采用虚拟仿真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提高型实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要求全部学生必做,内容覆盖单片机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常规的模电及数电知识,难度中等,如像程控电源、温度测量控制器等题目;另一部分是选做题目,这部分题目与全部的综合创新型实验,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大量查阅资料反复调试才能完成的综合性题目,且题目多种多样。选这些题目的学生既可以做教师指定的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教师的各种横向课题或各种竞赛自拟题目(自拟题目需经教师确认),由2~3个学生组成一组在课外合作完成。这些实验、实践项目,除在课内课堂上完成指定的实验外,其余都可以在课外利用学生科协或校内BB网,通过仿真环境或实验室开放完成。

3.一体化的考核与评价

对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考核既要体现综合能力,又要加强过程考核。综合能力主要看学生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考核是指考核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将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都纳入在考核内容之中。课程最后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3项构成,课程综合成绩考核评价方式见表3。平时成绩主要从出勤、作业、学习态度、网上讨论和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15%;项目成绩主要从完成项目的资料搜集、小组协作、构思、设计、制作、调试、实物演示、项目答辩和项目总结报告书写等方面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5%,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素质;期末考核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40%。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5

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才。所以,教育策略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教学是中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的维修电工和编程控制师,既需要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以应用和扩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支持,也向职业院校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很多新问题。积极探讨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电子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践中去的一项综合性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较少,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对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建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新模式尚待开展研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备缺乏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备作为教学支撑。要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注重教学设备的更新,以跟上信息化时展的步伐。而现今一些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电机电器为主,并且计算机主机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不能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偏低对于中职学校的机电一体化建设,要想适应社会的需要,除了需要更新教学设备以外,还需要更新教师的头脑,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讲授能力,还需要具备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现今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素质偏低,有的教师只是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缺乏实践和信息化教学经验,不能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的缺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偏低,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致使不少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讲解中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行掌握,不需要学生进行创新和改造,只是“依样画葫芦”。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偏差。此外,一些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而不是指导学生去进行实验,更不是让学生亲自实践后进行问题的探究。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接轨。

3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应用型的跨学科技术,这就首先要求教学过程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具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将未来工作内容和现今的学习内容结合,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内容为今后工作的实际服务,以更好地增加课程实用性。所以,针对社会的新要求,提出下具体的改革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崇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和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合理地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中,有效整合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以“行动研究”为主,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1]。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实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教学方法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能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提高教学效率。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的教学,如果用语言讲清楚电动机是如何转动起来的是非常困难的,学生不易明白;如果把其原理制成课件来说明,学生既有兴趣,也容易理解了。其次,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加快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向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对课堂教学重新定位,确立起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战略。注重将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引进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刻体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第三,要将虚拟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强化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充分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合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来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树立中职学校师生的良好形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发展,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划分,也应该划分出具体的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得将教师的自身优势发挥出来,还可以提高教师上课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将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真正地对理论和技能进行良好把握并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可以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电工技能和电子技能有效地整合成电工技能与培训和电子技能与培训两门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的效率,也给学生减轻不必要的理论负担。

4结语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6

一、教师必须明确一体化教学优化的必要性

要想让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良好进行,一线教师必须认识到目前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初中基础知识薄弱、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兴趣等现状。电子专业的学生到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电子设备操作、电子装接技能、设备电路故障的维修及简单原理分析。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紧扣学生学习目的以及他们的兴趣方向,加强实践锻炼。在教学中要按学生实践内容需要进行相关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对电子器件先有感性认识再到理论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到校的学习目的。

二、通过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一体化教学的优化实施

以培养无线电装接工为目标的三年制电子专业学生为例。针对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每一个学期均应安排适当的实习课程。尽可能地在一体化教室开展日常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多讨论、多操作、多总结。二是在每一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应加大实习课的比重,真正突出技工学校“重技能”的教育目的。例如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时须结合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单结管等元件的检测,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理论与实践贯穿起来。三是教学应与社会生产需求接轨。目前社会生产中除了使用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等基本元件,还大量使用贴片元件、集成电路、moS器件等。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必须增设《贴片元件的识别》《贴片元件的焊接工艺》《静电手腕的使用》《电子测量与仪器》等实操性强的相关课题。四是适当调整课时安排,许多技工院校基础课占用的学习时间太长。例如《机械制图》在电类学科中的作用较小,而许多学校占用的课时数却较长。而像《potel电子线路设计》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应该相应地进行增加学习课时。五是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例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脉冲与数字电路》等应提前完成。这样不但有利于电子专业课的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加强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优化实施

技工院校上课不但是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操作技能。例如在讲授《音响设备原理》时,应适时让学生们组装调试收音机、音箱。又如在讲授《无线电整机工艺》,每讲解一种元器件的识别方式时,就必须及时地让同学们去认识元器件,让每一位学生进行元器件的检测。同样,在《彩色电视机原理》的教学中,也应该在完成部分的理论教学后,及时地组装一台电视机,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成自己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突出技能教育,同时也巩固相关知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经常结合生产中的实际范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路故障的解决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热敏电阻的检测时,结合彩色电视机中常出现的色偏差现象是由于消磁电阻损坏的原因进行讲解。消磁电阻器的主要作用是为消磁线圈提供消磁电流,它是一个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器(ptC)。通过检测其电阻值,可判断其性能好坏:要常温(25℃)下用万用表的R×1挡来测量。一般消磁电阻器分为两端和三端两种。两端消磁电阻的阻值约为18Ω;三端消磁电阻的阻值约为18Ω、32Ω和∞。在正常时,其测量值应与其标称阻值相同或接近(误差在±2Ω)。当用升温的电烙铁靠近消磁电阻器并测量其阻值,正常值应随温度上升而电阻增大。又如:在讲解石英晶体振荡器时联系摇控器或收音机;在讲解超声延迟线的检测时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超声延迟线工作不良,常会造成电视图像的屏幕上光栅变粗,出现百叶窗似的明暗相间的水平条纹,而且慢慢地朝上方爬行或图像的轮廓部分出现爬行,正常的超声延迟线用万用表的R×10挡测量超声延迟线的①、②输入端之间和③、④输出端之间,以及输入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值,均应为∞,否则说明超声延迟线已损坏。

四、通过优化课堂流程来加强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优化实施

一次完整的一体化教学课程,需把握几个重点课堂环节。第一,课前需归纳、准备的有:教学目标,包含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习对象能力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第二,课中实施过程要有:分组讨论、收集信息,导入任务;教师演示讲解操作要领;学生实操,练习并完成工作页;师生互动、反馈、评价;展示成品。第三,课程收尾要有:课题知识小结升华,课堂实践小结升华和作业布置。只有完整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流程,在实施过程中不留于形式,才能真正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来加强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技工教育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最终目的。积极地展开课外兴趣班,经常性地进行技能竞赛、小制作比赛等,能较好地促进学校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实施。例如在电子专业中,可利用下午第三节课或晚自修时间开展一些组装电子门铃、声控开关、彩灯闪烁电路等专业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一体化教学在课后能得到进一步的实践贯穿。

六、通过教师的继续教育来加强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优化实施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7

关键词:电视大学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实效性

作为电视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已经成为主体专业,也是电视大学招生量较多的一个专业,其就业前景和就业状况尤为考生、家长和社会所关注,提高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就成为电视大学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目前电视大学会计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形来看,电视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学实效性,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能力,较社会的期待相去甚远,电视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成为必须。

一、电视大学会计教学的现状

电视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学一直以来以大学理工科的专业设置为范本,很少考虑到电视大学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缺少听取考生和社会对电视大学的建议,致使电视大学会计专业教学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能满足学员就业的实际需要。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的实效性不强,浪费教学时间。就笔者的调研发现,电视大学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总体还是遵循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的五步法中,这虽然能够较好地贯彻循序渐进、完整系统地学习知识的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更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缺乏现代教学理念指导的教学法,不能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是注重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教师只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学生接受的只是结论而非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背离了学员与社会对电视大学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期待。

2.教学中虽有实践活动,但因实践体系缺乏系统性而实效性差。我们知道,电视大学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同大学会计专业一样,以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为主,如课程有《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这些课程的实际操作性较强,在教学中也有实践课的安排,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实践机会少,而会计实践的内容应该从基础会计开始,到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然后再扩展到税收等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以具有综合性的实践为主,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从基础到目标的,呈螺旋式上升的整个会计课程实践体系。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多是基础会计的内容,并且学生是浅尝辄止,在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实验教学中,应该按岗位和实际业务处理的仿真实验却不开设,致使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不能形成,其教学的实效性差也就不言而喻了。

3.实践教学的手段严重落后,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电视大学会计专业与普通大学会计专业一样,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课程。我们知道,会计电算化就是计算机会计,它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电视大学也设立了会计教学实验室,近年来用于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计算机设备多了,教学软件也丰富了,但与社会实际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其模拟实践教学环节跟不上社会实际的需要,技术含量低,效果不好。加之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严重滞后,不能或很少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教学,教学实践环节的技能培养得不到切实的落实,电算化操作等能力低下,出现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教学状况。

二、提高电视大学会计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而笔者认为,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它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相互适应性和促进性的共建等,它对教学实效性的保障和提高起着直接的作用。由此可见,更新教学理念,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革不能适应社会对电视大学会计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能力。

2.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实践体系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充分注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根据学生自身需要,指导学生制定实践教学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总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完善实践体系的系统性,使其教学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学活动不断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3.建设好会计实验室,提升实践教学的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会计计算机教学实验室是会计教学与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教学设施,是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进一步完善手工模拟实验外,要大力加强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增加计算机设备,购置先进的会计应用软件,以推进会计电算教学的不断发展,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增强电视大学会计专业教学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从而实现学员的高就业率。

总之,我们认为,电视大学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从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设备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员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电工电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132―03

引言

高等教育提出朝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方向发展,培养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较强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实践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智能仪器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并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样日益凸现出单片机和FpGa等可编程器件在电子产品设计和创新中的重要性,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求职的毕业生能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有的单位甚至要求毕业生具有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经验[1]。电子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完整应用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软硬件设计及系统调试等多方面的知识。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是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核心,由《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感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组成。

一设课背景

学生经过《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感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通过教师教学和随课的验证性实验,对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基本能够进行单元电路的设计和调试,但验证性实验多数是教材内容的演示和再现,学生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级的设计和实训,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通过分析学生参加多届电子设计竞赛的情况,我们发现,按传统理论教学和实验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时,会出现很多问题,达不到预期目标。比如:对某一功能电路进行设计,理论上设计正确但在工程上却无法实现;单元电路正确却无法实现系统联调;各模块功能实现却无法完成一个系统等等。这是因为电子设计竞赛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竞赛,也不仅仅是实验竞赛,而是由一个参赛队共同设计、制作完成一个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题目的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要在单元电路上实现预期功能,更要考虑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它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系统实现;它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在2009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又增加了性能价格比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考核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和产品设计。从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上看,已经不是竞赛题目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由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再从竞赛使用的器件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中没有讲授和更新的,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太快,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体系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课程体系,就无法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最终要走向社会,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电子信息相关的工作[2]。统计发现,到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的学生通常是电子竞赛获奖或参加了电子竞赛培训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从事销售、服务等工作的毕业生很大比例是不能够进行研发,不得已才去做销售、服务的。为了使学生掌握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相关理论课教学完成后我们开设了一系列的独立的综合设计实践课,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集中时间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为参加各级电子设计竞赛和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一举两得,事半功倍[3]。

二实践课设置情况

系列实践课的设置遵循认知规律,是在随课实验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入,经过调研和讨论,听取兄弟院校、相关企业和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外,设置了一系列的独立实践课,分布于各个学期的教学中。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实践课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实践课的教学基本上在相关的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保证学生在进行实践课时已经完成先导课程的学习和验证性实验,除《电子技术综合实践》,其它多数实践课是对某一课程的强化和拓展。

三《电子技术综合实践》教学过程

在系列独立实践课中,《电子技术综合实践》是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是最贴近电子设计竞赛和实际工作应用的课程,要求综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单片机、FpGa等多方面的知识。该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自由选题,题目的难度一般介于验证性实验和毕业设计之间。

本课程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包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论证、器件选择、电路设计、电路实现、软件编程、装配调试、系统测试、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学生完成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在系统设计和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并通过该课程选拔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参赛选手。

1题目设置

在该实践课的教学上我们选择了多个有代表性的、难易不同的实践题目供学生选择。具体题目有: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电子秤的设计与制作、智能电梯控制系统、水温控制系统、脉搏测量仪的制作、直流数控稳压源、数字式液量测量系统、转速控制测量仪、数据采集系统、信号发生器、智能小车等等。这些题目基本上都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有的题目是历年电子设计竞赛题目的简化或分解。以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为例,该设计要求制作一个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实现的功能有:

(1)在滴斗处检测点滴速度,并制作一个显示装置,能动态显示点滴速度(滴/分)。

(2)通过改变h2控制点滴速度,也可以通过控制输液软管夹头的松紧等其它方式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设定并显示,设定范围为20-150滴/分,控制误差范围为设定值10%。

(3)调整时间≤2分钟(从改变设定值起到点滴速度基本稳定,能人工读出数据为止)。

(4)当h1降到警戒值(2~3cm)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这个题目中对点滴速度和液面位置的检测要用到传感器,要有声光报警电路,需要电机改变h2高度来控制点滴速度,整个系统由单片机进行控制,通常选择piD算法来调整点滴速度。从实用和智能化角度出发,可以扩展成网络,采用简单的RS-232通讯实现从站和主站之间的通信,实现智能化管理。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进行引导,避免多组学生选择同一题目,学生也可以自主拟定题目,经过指导教师审核即可。学生3人为1个小组,成员有所分工。

2教学要求

(1)综合运用eDa软件

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方案设计,对方案中的电路进行设计计算,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参数的计算。要求学生通过各种eDa软件进行仿真验证,选择multisim7、proteus、iSe等软件进行相关仿真实验。

(2)硬件电路制作

设计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领取所需元器件等材料,设计pCB电路板并且自己加工,最后焊接制作电路并调试。

本课程教学采用了“模板化”设计方法,将学生设计调试好的a/D转换器、D/a转换器、键盘、显示电路“模板化”,使系统设计的局部和整体有机结合,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和实践效率,“模板化”后的单元电路在电子设计竞赛中也可使用。

(3)软件的编制与仿真。根据已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流程图,编制出各功能模块的子程序及整机软件系统的主程序,程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所设计硬件电路的连接及有关指标要求。向学生推荐使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的编程与开发,用C语言进行程序开发更方便移植,贴近实际工程背景,适合开发大型的工程应用程序。

(4)系统联调。学生集中在1周内完成所选题目,3个学生为1组,按照模块化设计方式有所分工,当每个同学所负责的模块调试成功后进行系统联调,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遇到问题一起找原因、想办法,而不是相互埋怨、推脱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系统调试的经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书写高质量的工作总结是反映工作实践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应能用书面形式系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其目的是让人很容易地看懂所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案、原理、实现方法等。因此,书写实践总结报告也是实践课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3考核方法

(1)设计方案正确性与合理性,综合考虑性能价格比和系统功耗。

(2)实践动手能力,包括pCB设计水平、安装工艺水平、焊接工艺水平。

(3)设计成果,达到的指标。

(4)调试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

(5)题目的难易程度。

(6)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工作态度。

(7)总结报告完成的质量。

四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和改革,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5年以来,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获3个全国一等奖,2个全国二等奖,4个省一等奖,6个省二等奖。近5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年均在90%以上,多数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少数毕业生独立创业、注册公司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此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独立申报承担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的数量都显著提高。

五结束语

实践课主要体现在对实际工程应用系统或产品的研制,使学生经历从课题任务的提出到方案的论证、设计,软件及硬件的开发、联机调试等若干步骤。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些实践课是在理论课教学和相应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深入和提高,是对学生电子系统设计的综合性训练,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剑.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377-378.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9

关键词: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拆装实习;风电场仿真实习;毕业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84-03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适应当前风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准确把握当今能源和环境等热点问题的发展方向、适应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而战略性开设的新兴专业。实习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理论课程中的二次经验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直接实践认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理论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式。[1-2]开展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开展对风电场、风电制造企业、国内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的调研与分析,针对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培养“宽口径、多层次、强能力”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课题组从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教学内容、实习教学方式等方面对专业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四层次、四结合”的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

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风电专业人才

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迅猛发展,2013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9142万千瓦,占世界累计装机总量的28.7%;新增装机容量已达1610万千瓦,占世界新增装机总量的45.1%,两项指标均已居世界第一位,目前风电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能源,开始引领世界风电发展。[3,4]

根据我国规划,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将达到1.5亿kw~2.5亿kw,形成每年4000多亿的工业附加值,提供约50万人的就业岗位。今后几十年,风力发电产业将持续、高速发展,亟需大量的风动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风电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之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我国从事风电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他们普遍缺少风电方面的系统专业培训和技术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级风电专业人才尤为短缺,已经影响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从风电企业新需求的职位来看,风电企业对现场工程师、维护工程师等工程类人才、电气研发设计人才和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十分需要。[5,6]

二、风电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意志和创新实践能力

经过大量调查发现,风电行业与火电行业不同,风电场现场的运行维护人员很少。经过在内蒙古华电辉腾锡勒风电场、江西长岭风电场、湖南郴州仰开湖风电场、湖南邵阳南山风电场、湘电风能、南车时代风电、浙江运达等风电企业实地调研的结果表明,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左右的风电场,整个风电场的运行、巡检及管理人员总共只需要15~30人;而100万千瓦火电厂一般需要500~1000人,且主要集中在集控运行与设备维护领域。风电行业最大的人才需求在装备制造环节,以及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项目开发等风电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方面。我国风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河北等省区;海上风能丰富,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海上风速高,很少有静风期;内陆湖泊和特殊地形等只有局部有风能丰富地区。几乎所有风电项目都远离都市,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风电人才需要具备到边远艰苦地方工作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大多数风电技术人员都要到现场去。这些特点也导致目前一部分人才不愿转行到风电行业,导致目前风电人才更加紧缺。[5,6]因此,风电人才的需求面虽然很广,但风电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意志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风电专业人才需具备多学科、强实践的知识结构能力

近年来尽管我国风电产业迅猛发展,但由于风电产业是新兴产业,之前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我国风电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非常缺乏,导致很多企业都是从国外购买图纸和技术进行生产制造,风电行业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而且,风电是一门涉及机械、流体、材料、电气和控制等多学科的新兴行业,风电产品的开发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另外,风电产品在风电场运行时还面临很多并网控制、安全可靠性、结构优化、制造成本等方面的难题,需要不断研究创新予以解决;此外,风电设备制造和风电场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是一项集空气动力、机械制造、发电技术、电子控制和高可靠性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工作。风电产业需要有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营管理的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5]所以,风电专业人才需具备多学科、强实践、国际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和创新意识,给风电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很大挑战。

四、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

1.符合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要求

长沙理工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设置应当以符合“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为指导原则。“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胜任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项目开发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能从事其他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满足风电专业人才就业领域的行业需要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风电场、风电制造企业、考研深造等领域,风电专业人才需具备机械、流体、材料、电气和控制等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实践能力的需要。所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设置应当遵循“宽口径、多层次、强实践”的原则进行具体设置。一方面为风电领域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能为风电研究生、风电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五、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山高路远坑深、不便实习”、“实习费用昂贵、难以承担”、“实习中只能看、不能动”的难题,通过“校内与校外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四结合原则,探索建立了“认识实习、拆装实习、风电场仿真实习、毕业实习”共四个层次的专业实习模式。

1.认识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认识实习(风动)”是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之前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电机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资源测理与评估、风力发电原理、风电场电气工程、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理论课程前大致了解风电机组的总体构成、控制方式和风电场的运行管理,建立初步概念和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课程知识打下基础。

鉴于湖南省风电场一般位于多风的偏远山区,面临“山高路远坑深、不便实习”、“实习费用昂贵、难以承担”、“实习中只能看、不能动”的难题,本课题组提出了“充分利用多媒体、校内与校外结合”的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模式,即在学生校外参加认识实习之前,在校内精心组织实习动员,除了为学生讲解风电场应注意的安全知识和纪律要求,还播放精心制作的风电视频文件,并邀请风电领域的资深教师为学生讲解有关风电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校外参加认识实习之前就对风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到达风电场以后,再请风电场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详细讲解风电机组、集中控制室、功率因数补偿、变电站等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认识实习模式后,学生在有限的实习经费和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大致了解风电机组的总体构成、控制方式和风电场的运行管理,激发了探究式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拆装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拆装实习”是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完“电机学、风力发电原理、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加深学生对风电机组零部件内部结构及功能与作用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关键实践教学环节。

风电场运行的风电机组的关键零部件(如叶轮、主轴、齿轮箱、发电机、刹车系统、偏航系统、控制系统等)主要位于机舱内,而机舱位于耸立在70~100m高空的塔筒的顶端,并且这些关键零部件一般都体积庞大,拆装与检修都非常困难,学生在现场几乎是不可能进行拆装与检修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课题组提出了“充分利用CaD软件及实验设备资源,虚拟与现实结合”建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拆装实习实验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实结合的风动专业拆装实习模式。

课题组组织专业老师利用CaD软件,在第一阶段开发设计了mw级风力机叶片三维模型、风电齿轮箱三维模型、风电塔筒三维模型等CaD模型,使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以实体尺寸建设、也不可能在现场进行实体拆装的庞大实物得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内部结构展示和拆装练习,增强了学生对整体结构的认识。

另外,课题组还组织专业老师建设了“风动专业拆装实习实验室”,配置了tRm-JX3型风光互补移动实验台、Z-300w(a)小型风力发电机、异步电动机、行星齿轮箱、设备点检故障诊断仪、轴承诊断振动分析仪、粗糙度仪、数字存储示波器等拆装与检修实习设备及仪器,克服了虚拟仿真实验难以反映实际故障的弱点,提高了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风电场仿真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风电场建设成本昂贵、风电场地处偏远不便实习、以及实验室建设困难的问题,本课题组提出了“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建校内风电场仿真实验室,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的风电场仿真实习模式。

课题组在建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我校在能源动力领域的办学优势,广泛吸引社会资源支持新兴产业专业办学,与北京木联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wepaS教学版软件赠送协议》,北京木联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向我校捐赠19套wepaS教学软件,总价值为205.2万元,对本专业“风电场建模与仿真”、“风电场仿真实习”课程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专业师生将软件使用中的一些体会反馈给企业,并开展一些相关研究,促进软件的改进与推广,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另外,课题组还争取中央财政项目支持,购置了35台计算机、1套pH-1移动式气象站、1套pH-1车载气象站、2台pH450手持式气象站、1套气象数据采集软件系统和1套用于复杂地形风电场资源分析的winDSim软件,方便学生将实测数据输入计算机,完成真实风电场的仿真实习,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毕业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之前进行的一个历时最长的实践环节,也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启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思路、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进一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针对风电产业链极度分散分布、多学科的风电专业知识结构需求、风电企业容纳学生实习能力有限以及学生就业需求主要集中在风电制造企业和风电场的特点,本课题组提出了“多学科领域拓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风动专业毕业实习模式,允许学生提早联系就业单位实习,实现风动专业学生“宽口径、强能力”培养。

课题组牵头与大唐华银城步南山风电场、华电郴州仰天湖风电场、中电投江西长岭风电场等建立了稳定的风电场实习基地,为专业学生到风电场的集中实习提供了保障;还与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湘潭兴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木联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为部分优秀学生到风电生产企业实习提供了条件;也有部分学生自主联系了福建六鳌风电场、华仪风能有限公司等单位分散实习,有效缓解了风动专业学生集中实习面临的难题。

六、教学效果

在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已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完成了“风能与动力工程”(现已按教育部目录统一修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3版的修订工作;研究成果已指导风电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风电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和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项目研究,针对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山高路远坑深、不便实习”、“实习费用昂贵、难以承担”、“实习中只能看、不能动”的难题,探索提出了“四层次、四结合”的风动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录平,张拥华.基于工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理工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0,(4).

[2]李录平,张拥华,周键,等.高等学校实践教育多维度理念探析[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

[3]李俊峰,蔡丰波,乔黎明,等.2013中国风电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2013:9.

[4]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4.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篇10

1课程基本情况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属于一门交叉学科课程,集动力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化工程于一体的工程应用性技术课程[1]。将应用到发动机构造、发动机修理、内燃机学、汽车电子、微机原理、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等课程技术知识。集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于一体,应用性与广泛性也同时存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知道原理、会检测、会修理(不要求设计)。故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因而,在学兵已经熟悉发动机构造基础上,重点讲解(掌握)传感器技术,灌输(知道)内燃机学,介绍引进(了解)微机原理与自动控制。

2课程教学对象分析

这门课程的训练对象是汽车新训技工电工班的学兵。其文化基础偏低,平均在初中毕业的水平;对传统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兴趣低;年龄普遍偏小,平均在20岁左右,自律能力差,生活学习迷茫,没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有利因素:学兵年龄小,涉世浅,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对新鲜事物兴趣高。可塑性好,易被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现状,要正确有效引导,激发学兵的学习兴趣,课堂要多样化、动态化,教员个人技术魅力要提高,知识要形象化,实践要现场化;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化整为零,防止课程包太大太难,产生畏难情绪;长期持续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业激发,让学兵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走进学兵生活,与学兵交朋友,多了解,多互动。因此,单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训练学兵,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采用多样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手段。

3教学内容设计

3.1课程内容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

如图1所示,课程由电控概述、汽车用传感器、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和汽车电控防抱死系统组成,通过行业认知、部件知识和系统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行业认知能力、部件分析能力、部件检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检测能力和综合排除能力,最终形成运用汽车电子基本知识与汽车相关知识进行故障分析检测排除的能力的综合素质[2]。

3.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从整个课程而言,汽车用传感器(功用,使用,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是本门课程的核心重点,也是学好汽车电工的基本技能和必须技能。

②汽车用传感器的重点是: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霍尔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电式爆震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感应式车速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

③系统分析与排除的重点是:汽油机喷油控制分系统;汽油机点火控制分系统;柴油机喷油量控制和喷油正时控制系统;aBS防抱死系统控制理论基础与工作过程。

2)教学难点。

①基础内容:基本电工理论(电感、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基本性质及应用);发动机原理(点火正时与喷油量等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

②系统性的内容:电控系统硬件eCU的工作过程;汽油机控制逻辑;柴油机控制逻辑;aBS控制逻辑。

4教学策略设计

4.1教学思想

面向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以发动机及制动系统工作需求为引导,以汽车用传感器和执行器原理知识、检测方法、故障分析、判断与排除为核心,通过技能牵引式教学模式使学兵掌握电控系统部件级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和系统级故障分析与排除。

4.2教学内容组织

随着汽车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在进行着突飞猛进的革命性发展。而本教学课程学习的内容只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里最主要最基础的3个分系统,而且这三个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实时地跟进当前技术主流和找准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故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时必须抓住经典车型、主要系统、主流部件为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适当的扩展新系统和新技术,以提高知识的实效性,提高学兵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兵未来的再学习。因此,教学内容组织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需要把握:

1)总体结构:总—分—总的形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教学内容分为5大块:电控概述(总);汽车用传感器(分);汽油机电控、柴油机电控和aBS防抱死系统(总)。

2)将汽油机电控与柴油机电控比较讲解。一是汽油机是发动机电控的主体,对后期的柴油机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模板作用;二是在汽油机电控的基础上直接讲解柴油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有利于知识的牢固性;三是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构造与原理知识,对发动机的整体故障诊断与排除非常的有益。

3)重点讲解演示与自主实习相结合。汽车用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要重点讲解演示。如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霍尔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电式爆震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磁感应式车速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原理、检测方法、故障判断与排除。其它类型的传感器进行自学了解和讲座形式进行学习了解。再结合其中的重点传感器进行相应的原理和检测的实习操作。

4)教学内容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发展非常的快,新系统、新器件、新技术等出现非常之快,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跟进。因此,本课程安排不少于12学时(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等)的课外讲座,具体根据情况安排在晚自习期间,邀请相应的专家或者教员进行讲授和交流,以扩大学兵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对行业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4.3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技能牵引式教学模式,即以锻炼提高学兵技能为牵引、为终极目标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任何教学工作都以培养学兵任职技能为核心。基于这样的思想,立足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这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和学兵的特点,考虑怎样将文字形式的知识转化为学兵的任职技能。在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检测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将文字性知识图形化、图形性知识立体化、立体性知识动画化、动画性知识模型化、模型性知识实物化、实物性实践现场化、现场性实践技能化,再将技能理论化。易于教学,易于理解,易于学习记忆,加深理解,让学兵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总体通过理论形象化、实践现场化和理实一体化这三条途径来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任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入学门槛,减轻教员教学难度。

1)理论形象化。常规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文字与图片两种表达元素进行教学,存在抽象、难于理解、理论性过强等弊端。技能牵引式教学模式中一个最核心的教学方法手段就是理论形象化,尽量多的采用变换表达元素,采用文字、图形、动画、模型、实物、故障再现等现代高科技元素,提高教学的多样性与激励性。

2)实践现场化。改变以往的实验性实践,而要进行现场化的实践,尽量趋近工作现场,营造现场氛围。比如电控故障波形分析,采用oBDii技术,通过串口通信将信号波形采集到pC机,实现波形显示与分析,与实际中解码器检测波形完全一样。通过控制技术,将发动机故障设计成一个个可控的故障元素,随时再现故障现场,进行故障演示与现场的故障诊断。同时实现全教室同时进行检测同一发动机的同一故障。利用网络技术及远程桌面,还可多教室共享实验系统。

3)理实一体化。将本课程内容分成如下29个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对每个专题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小组合,每项专题的组合达到“一次性记忆”的效果,防止“炒冷饭现象”[3]。这样符合大脑记忆规律,也遵循了遗忘曲线规律。

4)技能牵引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通过理论形象化、实践现场化和理实一体化这三条途径来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任职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了入学门槛,减轻了教员教学难度;提高了教研水平,推动了教学软硬件建设。通过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理论教学效果提高了11.11%,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了26.98%。而且,减少了理论课上对具体实践知识的抽象分析,减少了实践课前对理论知识的重复回顾。教学时间减少了约33%。

5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

5.1教学活动信息反馈形式与渠道

信息反馈形式与渠道主要有:开课前下队和召开教学联席会,全面了解学兵的基本情况及前期课程学习情况;课程教学中期召开教学联系会,及时把握调整教学方法手段;课程结束后召开总结性教学联席会,全面掌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必要的总结经验教训;课间休息期间与学兵交流,与课代表实时贪心交流反馈;通过完成平时作业、随堂测验实时了解学兵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通过辅导答疑个别了解;实习课上提问交流;与队干交流等。

5.2课程评价策略

课程教学评价以课程标准知识、能力、素质标准为依据。课程教学期间,课内以随堂作业,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实习测评等形式作为形成性评价;课程结束考试作为总结性评价;课外以大作业和日常表现等形式作为参考性评价。

5.3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测试40%;实习测评30%(实习操作20%和实习报告10%);表现评价(随堂测试10%、平时作业10%、大作业5%和日常表现5%)。

参考文献

[1]刘子荣.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09(11):107-108.

[2]董辉.汽车电子技术与传感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