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职业决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7:08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1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2

随着我国入世以后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逐步开放,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如何实现和保持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系列重大课题。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时空距离的大大缩减,从伦敦到北京也只不过十几个小时的航空距离。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趋于全球化,且态势日趋激烈。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在旅游产业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作深层次的探析。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进入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阶段,到目前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近20年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由开拓者向规制者的演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已是wto成员国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应该更多地转向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应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中国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从管理旅游经济微观环节中抽身出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行政管理的职能集中指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把一些属于企业自治权内的事情交还企业,把一些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由社会管理,真正实现“小政府、大市场”。

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应该发挥的基本职能

在旅游市场竞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形式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政府不一定要自己来生产某种产品。可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比市场小,而是具体的分工不同。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政府和市场要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得其利、各担其险,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推行会引起社会成员对其切身利益关系的考虑,从而引发其意识和行为的改革。当这种考虑和改变形成群众意识时,就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政府的政策目的。所以,科学的、经过严密论证的法制化政策过程,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宏观调控的规范化运行。政府执行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政府主导推行的过程,也是旅游业方面的政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旅游业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长远看,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集目标、组织、规划开发、促销等要素于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2.制定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应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旅游业,宏观调控仍是政府管理旅游业的重要职能。

3.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对旅游业的规制旨在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这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根本手段。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旅游部门在旅游业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拓者阶段、规制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即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4.提供公共,收集和旅游信息。目前旅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旅游产业的许多公共还需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服务的评定与检查、旅游人才的培训与考核等。

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某些非理性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强化旅游服务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等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

5.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道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旅游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环保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要以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还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6.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有效地刺激市场。政府投资旅游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而是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刺激市场。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利用较强投资促使旅游业超常发展,能迅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政府在这方面的角色表现为:一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牵头开发旅游线路。二是重大项目的启动者。政府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可以拉动私人资本的更大投资。三是浓郁氛围的营造者。主要是通过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旅游动机,扩大旅游市场。此外,政府可以组织策划一些影响力巨大的主题活动。如昆明世博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都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成功范例。

三、政府发展旅游业存在的误区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似乎都乐意把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产业。这种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定位,是符合时展的基本趋势的。政府力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在旅游业中的职能也应得到恰当的界定。wto的本质是进一步的市场化。加入wto后,我国还有很多制度、规则、行为与市场经济不相符,现在要把它们改过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会出现一些误区,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宰。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有些地方仍存在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干扰旅游市场对旅游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导致决策失误,旅游供求失衡,造成很大的浪费。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财,即由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只盯着政府的口袋,或等或靠或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丧失了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或者超越政府财政实力,大包大揽,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干,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并直接管理骨干的旅游企业,给予它们各种各样的优惠与保护,造成事实上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限制了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政府对旅游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企业管得太死,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旅游企业无法自主发展。政府并不天生是旅游专家。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违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没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那种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观念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阻碍,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摆脱出来。

3.政府成为部门利益的分享者,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自身利益的伸延。从理论上来讲,政府代表着社会整体的利益,它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实上,政府由众多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它们若追求各自的政绩、形象和其他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就会出现误区。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旅游业几乎与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一项旨在改善旅游公共利益的政策可能对多数政府部门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旅游政策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利博弈。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旅游局拥有的权力较为有限,由此决定了旅游局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驾驭的能力,决定了旅游产业政策难以落实与实施。

由于以上误区,使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介人饭店、旅行社等竞争性的旅游行业,而对于道路、环境等公共领域却投入不足。总之,无论是旅游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推行中出现的误区,都与政府行为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市场缺陷要靠合理的政府干预来弥补,而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更要以合理的政府行为为前提。

四、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保持旅游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具体体现为职能的转变。政府由现在的对旅游的经营参与、经营指令、经营指导的角色,过渡到产业服务、市场纠偏、信息、市场普遍性原则引导的角色。

要克服以上误区,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业的职能,就应该实现以下转向: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3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4

[关键词]政府职能;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入世以后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逐步开放,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如何实现和保持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系列重大课题。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时空距离的大大缩减,从伦敦到北京也只不过十几个小时的航空距离。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趋于全球化,且态势日趋激烈。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在旅游产业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作深层次的探析。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进入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阶段,到目前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近20年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由开拓者向规制者的演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已是wto成员国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应该更多地转向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应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中国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从管理旅游经济微观环节中抽身出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行政管理的职能集中指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把一些属于企业自治权内的事情交还企业,把一些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由社会管理,真正实现“小政府、大市场”。

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应该发挥的基本职能

在旅游市场竞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形式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政府不一定要自己来生产某种产品。可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比市场小,而是具体的分工不同。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政府和市场要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得其利、各担其险,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推行会引起社会成员对其切身利益关系的考虑,从而引发其意识和行为的改革。当这种考虑和改变形成群众意识时,就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政府的政策目的。所以,科学的、经过严密论证的法制化政策过程,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宏观调控的规范化运行。政府执行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政府主导推行的过程,也是旅游业方面的政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旅游业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长远看,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集目标、组织、规划开发、促销等要素于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2.制定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应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旅游业,宏观调控仍是政府管理旅游业的重要职能。

3.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对旅游业的规制旨在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这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根本手段。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旅游部门在旅游业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拓者阶段、规制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即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4.提供公共性服务,收集和旅游信息。目前旅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旅游产业的许多公共性服务还需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服务的评定与检查、旅游人才的培训与考核等。

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某些非理性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强化旅游服务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等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

5.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道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旅游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环保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要以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还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6.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有效地刺激市场。政府投资旅游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而是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刺激市场。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利用较强投资促使旅游业超常发展,能迅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政府在这方面的角色表现为:一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牵头开发旅游线路。二是重大项目的启动者。政府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可以拉动私人资本的更大投资。三是浓郁氛围的营造者。主要是通过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旅游动机,扩大旅游市场。此外,政府可以组织策划一些影响力巨大的主题活动。如昆明世博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都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成功范例。

三、政府发展旅游业存在的误区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似乎都乐意把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产业。这种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定位,是符合时展的基本趋势的。政府力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在旅游业中的职能也应得到恰当的界定。wto的本质是进一步的市场化。加入wto后,我国还有很多制度、规则、行为与市场经济不相符,现在要把它们改过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会出现一些误区,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宰。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有些地方仍存在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干扰旅游市场对旅游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导致决策失误,旅游供求失衡,造成很大的浪费。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财,即由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只盯着政府的口袋,或等或靠或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丧失了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或者超越政府财政实力,大包大揽,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干,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并直接管理骨干的旅游企业,给予它们各种各样的优惠与保护,造成事实上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限制了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政府对旅游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企业管得太死,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旅游企业无法自主发展。政府并不天生是旅游专家。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违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没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那种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观念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阻碍,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摆脱出来。

3.政府成为部门利益的分享者,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自身利益的伸延。从理论上来讲,政府代表着社会整体的利益,它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实上,政府由众多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它们若追求各自的政绩、形象和其他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就会出现误区。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旅游业几乎与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一项旨在改善旅游公共利益的政策可能对多数政府部门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旅游政策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利博弈。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旅游局拥有的权力较为有限,由此决定了旅游局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驾驭的能力,决定了旅游产业政策难以落实与实施。

由于以上误区,使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介人饭店、旅行社等竞争性的旅游行业,而对于道路、环境等公共领域却投入不足。总之,无论是旅游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推行中出现的误区,都与政府行为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市场缺陷要靠合理的政府干预来弥补,而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更要以合理的政府行为为前提。

四、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保持旅游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具体体现为职能的转变。政府由现在的对旅游的经营参与、经营指令、经营指导的角色,过渡到产业服务、市场纠偏、信息、市场普遍性原则引导的角色。

要克服以上误区,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业的职能,就应该实现以下转向:

1.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把握好干预范围和干预程度。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主干”、“政府主财”,也不是“政府主宰”,更不是事无巨细全由政府进行管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但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把握好干预的范围和干预程度。旅游产业现代化要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干预目标仅仅局限于对市场普遍性原则的纠偏和引导。因此,干预的范围,也就仅仅局限于对经营者的经营、消费者的消费的度内,干预的程度仅仅局限于对市场普遍性原则的纠偏,不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策略、不干预行为主体的行为细节、不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结果。

2.在行使职能的性质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实现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变革。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企业的“长官意志”色彩浓厚,不是政府服务企业,而是企业服从于政府,以致旅游企业在市场面前,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但没有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反而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面对中国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对旅游业的冲击,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创造一个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服务于旅游业。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应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而不是“长官意志”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如,在推进企业跨国经营方面,政府应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法规,简化审批制度,增加审批的透明度,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放宽对外汇出境的限制,取消政策上的所有制歧视倾向,向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培训、业务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服务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2、分析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学生应从自己的专业特点出发,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知己”,科学评估自我。可以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是否适合在旅游管理行业发展、适合做导游还是适合做酒店管理营销、或者旅行社外联等等,对于自己想从事的专业方向做出判断,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把精力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的地方中去。然后要“知彼”,对自己的目标单位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这门学科的产生时间不长,但是近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现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相关专业岗位很多。如专业技术岗位:旅游景区讲解员、导游、旅游产品营销与研发人员;经营业务岗位:旅游线路策划员、外联销售人员;经营管理岗位:旅游财务人员、旅行社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等。最后是“抉择”,不同类型的单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将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与目标类型单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根据自身能力,理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向飞.机械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青春岁月,2010(18).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对策

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也由此加快了旅游行业的发展,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旅游业居于很强的综合性,可以获得经济效益。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到旅游管理的体制,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针对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发展当中存在滞后的情况,管理体制没有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这样对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制约。因为被动缺位的原因,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造成制约,要想对于促进旅游管理更好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力度研究被动性缺位,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应对的措施,从而促进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

一、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主要表现

(一)管理体制混乱

通过相关的调查,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体制通常都是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对于利益挂钩产生依赖性,旅游社和导游没有实现互相影响,近些年还出现了对于旅游业公共形象造成影响的事件。管理内容仍旧不够具体,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管理标准比较保守,影响到管理的深度。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需要明确自身的侧重点,避免出现体制混乱的情况,不能对于眼前的利益过于关注,对于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不够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旅游行业不够重视管理,并没有建立出科学的管理体系,没有调动出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和组织出现一定的偏离,无法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旅游行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依靠各种社会资源,在各个领域中涉及到各种资源,因此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部门就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使旅游管理具备一定的覆盖性,利用传统的部门管理权被分割,使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存在分散性,从而出现条块分割的情况。从而出现管理空白和管理缺位的情况。

(二)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

旅游业在我国属于后发性的产业,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创收了良好的GDp效益,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营业资质和旅游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长期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无法有效的监管行业内部。除此以外,主管部门出现了严重的交叉管理的情况,涉及到的智能部门比较多,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主体,旅游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三)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系通常利用的就是传统的部门管理模式,各个级别的旅游局设立了各个主管部门,对于旅游行政工作进行管理。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旅游基本法,需要利用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等,对于旅游市场形成规范。当前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旅游管理机制,甚至出现空白的情况。人员配置不够科学,有关于旅游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于旅游业的关注度,从而可以明确旅游行业的实际地位。

(四)出现大产业、弱行业的特征

当前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在管理行业当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其管理的范围和权限造成影响,从而出现有限性的特点。这在管理行为方面就是被动性缺位的表现,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并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某些领域,影响到这些管理部门的威信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各个部门在交涉的过程中,缺乏发言权,政府部门没有高度重视旅游行业的管理问题,旅游行业的管理部门就会缺乏一定的执行力。

二、建立有效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

现代旅游业存在“大旅游,大产业”的概念,对于传统产业的经济学概念已经超过了,现代旅游业属于一个产业群,其核心就是旅游活动,形成具体的旅游供给体系。旅游活动具备一定的广泛的广泛性,促进旅游供给体系不断延伸,涉及到很多相关的领域当中,在这些具体的领域当中,一些可以为旅游供给听服务的在原来就已经存在,有些是为了对于旅游业发展给予适应,不断进行增加,以“旅游供给”为基础,从而实现重新的组合,这样就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当中,大部分门类都是其他行和领域当中进行分散,从而形成管理部门的有效势力范围。建立旅游管理体制,实现制度的变迁,适应了旅游业基本特征,建立出来的管理机制需要实现全方位协调,将旅游供给体系进行有效的统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行业当中属于平行的机构,管理行为无法延伸到其他的管理部门当中,职能部门自身具备局限性,旅游行业的管理就会缺乏全面性和权威性的特点。造成管理上的“被动性缺位”,近些年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加大力度进行探索,通常就是以下两种做法:建立级别更高的管理机构,浓郁更大的权力,例如桂林曾经设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性质旅游行政的管理职能,旅游管理委员会接受了政府的授权,可以审批具体的建设项目,考核旅游企业和负责人的资格认证,在各个方面实现统一的领导和统一的规划、协调。另一种方法就是实现联合管理,这种联合管理的方式一个方面就是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实现职责协作,在各个平级单位当中实现协调管理。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需要实现合理的分工,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地域行业协会的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其可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旅游业属于新兴的产业,近些年不断高速的发展,产业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从而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特征,例如无法清晰的划分产业界限,很难衡量产业贡献等。以此旅游管理科管理体制需要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综合考虑到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素和市场导向的诱致性因素。

三、旅游管理“被动性缺位”的对策

(一)旅游管理体制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导向将会逐渐突出诱导性变迁因素。旅游自身具备一定经济属性,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市场发展和需求。以不同阶段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旅游挂历体制也会发生一定的侧重点。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利用政府主导型的战略,在实际发展的初级,需要利用政府主导型的战略,发展逐渐变得成熟,日益突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其发展的必然就是实现市场导向型。协调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协调上层的部门权力。近些年我国设立了旅游委员会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需要协调旅游之间的关系,会这样才会解决旅游局在旅游管理的困境。当前旅游局职权和职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制约,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产业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需要将各个平行管理部门的矛盾进行解决,从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将问题进行解决。增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旅游行业协会属于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在管理体制当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将行业协会的作用经充分的发挥,虽然我国旅游行协会具备比较强的官方色彩,旅游管理机构属于附属性组织,需要将行业协会的职能有效的发挥出来,间接管理全行业。

(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

要想将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需要从各个方位入手,从而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对策,将旅游管理了体制进行优化,与此同时,可以在多元化的视角出发,从而使管理体制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运行效能。旅游社需要对于当前的管理体制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各项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融入人文关怀,可以和国家相关的策略保持一致的步调,可以将职工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发出来。针对旅游管理体制,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导游的言行举止和相关的规定和制度不够符合,导游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因此需要针对从业人员实现监理监督。在实践过程中,旅游业需要建立科学统一制度框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力度,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将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修订,并且制定具体的教育培训方法,打造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对于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使内部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业还要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展开全面的调研,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总结,并且制定出更多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新的管理运行体制,并且设定具体的岗位实现有效的维护,从而使体制的运行变得更加流畅,创作更多的效益。

(三)明确管理主体

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需要完善自身的产业发展,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管理产业。结合当前旅游管理的“被动性缺位”的情况,需要政府部门将内部结构进行理顺,将管理职责进行明确。政府需要在各个部门当中派遣专人对于管理团队形成协助,严格遵守《旅游法》的相关条例,促进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旅游产业变得可以调控,将旅游市场进行规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部门需要以旅游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和开况为基础,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从而确定出科学的管理标准,将旅游产业的管理力度进行提升,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将旅游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还需要利用鼓励监督的方式,将民间组织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旅游市场为主导力量,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作用,协同旅游协会等民间组织,奖管理局面进行补充,使旅游产业可以获得健康的发展。

(四)建立虚实双轨制

虚:建立决策和协调的机构,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实现市场导向型的宏观调控。成立综合性的部门,以《旅游法》为基础,决策、组织、协调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等给予决定作用,从而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致力于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将旅游活动当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实:将管理模式进行合并,对于资源管理给予总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将比较密切的部门合并成有一个机构,实现明确的分工,统一管理产业要素和资源,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争斗进行明确,正确形成管理合理,合并那些具体的机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需要由主导性旅游资数量和分布为基础。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旅游,将自身的物质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促进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行业要想温度的发展,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需要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创新传统旅游行业的管理体制,从而提升旅游以管理体制。制定出来的管理体制需要符合当今的旅游时代的特征。

作者:胡双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梅虎,詹泽慧.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与本行业关联性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12(06)

[2]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反思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缘于以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足、职业素养不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等矛盾,“工学结合”成为我国各级旅游院校广泛采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随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将着力分析问题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以扎实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1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作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工学结合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有机融合,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三赢”,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流模式。

1.2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背景

旅游管理是国内较早设置的旅游类专业,早期承担了为旅游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沿袭了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意在培养具有较强学术基础的决策型旅游人才。随着我国旅游日益发展壮大,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出现重大变化。大量的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保障我国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与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生冲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还必须接受行业的“再教育”,方能满足职业要求,这不仅导致教学资源浪费,而且增加了学生就业难度。通过对传统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成为各方共识。但实践实训平台和师资团队的搭建却是旅游院校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充分利用旅游企业资源,借力旅游企业平台,联合旅游企业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成为各旅游院校改进自身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不二选择。

1.3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意义

综合近年来业界反馈信息和学术界实证研究成果可知,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模式能将学校教育与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三赢”,是体现旅游管理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问题

就政府而言,国家不仅缺乏针对旅游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制度性保障措施;而且某些现行政策阻碍了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事实上是学校和企业间的松散结构,彼此缺乏有效制度性约束。当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收益小于预期时,他们可能中断合作,或者不忠实履行人才培养职责。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制度性约束,学校难以有效应对这种情况,工作陷于被动。导游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渠道,导游业务因此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重要职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真实工作环境,为游客提供面对面的导游服务。但现行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导游活动,必须取得导游证”。就目前情况而言,毕业前能获取导游证的学生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总数比例极低,却是不争的事实。现行制度下,导游业务类课程理论上无法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2学校问题

在实践中,因旅游院校原因导致工学结合效果不佳也屡见不鲜,这主要表现为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能力不足和不能有效协调推行工学结合与学校既有制度之间的冲突。由于学校提供的合作条件苛刻或吸引力不足等原因,旅游企业的合作意愿可能会受到打击;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良莠不齐,最终影响人才培养效果;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要求参与合作的旅游企业具有广泛代表性,但实际上参与到工学结合的实践单位单一,要么酒店,要么宾馆,很多实践活动都是“走形式”。旅游活动时空分布的非均衡特征决定了旅游业有旺淡季之分,企业通常只能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可能和学校的教学运行计划发生冲突,如不能对此予以有效协调,工学结合亦是难以展开。

2.3企业问题

在工学结合实践中,由于旅游企业原因导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不愿意让学生进入重要或者敏感岗位或部门,以及企业难以履行人才培养职责等方面。在产业发展实践中,旅游产品主要体现为服务,生产和消费因此具有同步性特征。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企业提供服务须得一步到位。因为任何失误都可能影响甚至破坏游客的消费体验,并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盈利和未来的发展。缘于此,旅游企业通常对参与直接对客服务岗位的员工有较高要求。在校企合作中,他们要么不让学生接触到这一类岗位,要么仅让其从事最初级的对客服务。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可能基于保护其商业机密等诉求,不让学生进入诸如财务、新产品研发以及客户关系维护等部门参与实践,学生因此失去重要的实践机会,不利其形成核心职业能力。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意味着企业要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受自身人力资源条件和业务范围等因素制约,并不是参与企业都能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当企业不能切实履行人才培养任务时,学生实践活动就不能得到有效指导,工学结合会因此流于形式。

2.4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合作是推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在已有的合作中,主要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行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大多依据分工,独自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这样,学校和企业都难以克服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某些不足,如院校师资缺乏丰富的一线职业经验,难以将理论完美结合于实践,企业师资缺乏专业教育教学理论,不谙教学规律,人才培养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等等。第二,现有的校企合作更注重分工,学校和企业没有真正做到全过程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工作中来,这容易导致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各行其是。

3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3.1强化政府激励和监督管理职能

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参与旅游企业往往更关注实现自身目标,对承担责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实践中,旅游院校对旅游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学生在重要岗位实践机会的获取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因此,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强力支持。一方面,政府应会同行业组织出台制度性激励和监督管理措施,吸引旅游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认真履行职责;另一方面,要针对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制定专门规定,确保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导游服务、财务管理、产品创新、客户维护等岗位和部门的实践工作,以形成核心职业能力。罗勇(2012)就政府激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具体策略有系统论述。就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而言,舆论引导、法律规范、经济刺激以及平台搭建等手段均可用来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尤其是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要这些激励手段和措施能确保企业实现预期目标,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强化,这是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的必要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平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监督考核,这是保证学校和企业严格认真履行人才培养职责的必要手段。

3.2深化校企合作

新形势下,深化校企合作是解决学校和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诸多现存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可控的最佳途径。当前,深化校企合作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学校和企业应通过有效途径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以补齐彼此在人才培养中的师资短板。为此,院校师资应当深入旅游企业,参与相关的生产劳动,以成为真正的双师型师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员工应重返校园,学习从事旅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以能顺利完成企业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校企共同探讨,通过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基于学生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确定旅游产品价格、明确学生对企业应承担的义务等途径和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进入旅游企业核心部门和岗位参与生产实习,以获得核心职业能力。三是学校和企业应建立交流平台,确保双方能及时了解彼此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情况,双方全过程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共同合作,维护人才培养工作的一致性。

3.3引入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通过旅游院校的积极努力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及激励工作,旅游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提高,旅游院校在确定合作对象时有更多选择。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等渠道,依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有助于提高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率,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裕光.工学结合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市场,2016,(7):218-219.

[2]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3):82-86.

[3]邹笑言,周采风,任文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践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0-12.

[4]李顺芳,陈李静,檀小舒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讨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9-22.

[5]赵爱华.工学结合培养旅游管理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61-162.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9

内容摘要:现代旅游业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本文在探讨危机与危机管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危机基本特性的角度阐述了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内涵。分析了河南省旅游业管理现状,给出了河南省四级组织三级交叉管理方式的管理机构的层次设计;危机预警体系实施进程的五阶段论。设计出了河南省旅游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及旅游危机管理预警体系模型。从整体上给出了河南省旅游危机预警和应对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方案。

关键词:危机危机管理旅游业危机管理预警管理体系

危机是一个永恒的但也是时代性极强的概念。危机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然而同是天灾人祸等危机的基本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一旦危机发生,就会给旅游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是致命的灾难。本文主要从如何防范和应对旅游危机着手,阐述如何建立预警和应对体系,进而优化旅游业危机管理的能力。

旅游业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一)危机及危机管理的定义

“危机”一词最早源自希腊语“krisis”,意思是鉴定或判定。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oottoLerbinger,thierryC.puahcnat和ina1.mrtioff等人都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危机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wot)最终把危机阐述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这类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在许多年中不断发生。

尽管很多人都曾尝试为“危机管理”这一术语下定义,但迄今仍未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至少可以将危机管理分为两部分主要活动,即“危机防范”和“危机应对”。“危机防范”是指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损失或危机事件做好准备。“危机应对”是以对危机状况的确认为起点,由受影响的组织或其他组织主动地、有目的地对危机状况施加影响,除了要找到危机产生的原因,还要运用所有的管理工具来结束危机状况。

(二)旅游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最初源于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早期主要局限于商业企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与旅游业相结合研究。当今全球各种危机呈上升趋势,关于危机及其管理的文章也在旅游类文献中不断出现。总体上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旅游业危机的界定,二是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三是对旅游业危机管理内容的研究。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危机事件的案例分析。例如,旅游与恐怖主义的关系;旅游与政治动乱、战争的关系;旅游与犯罪、社会不稳定的关系;旅游与经济、金融危机的关系及旅游与自然灾难、传染病、卫生事件的关系等。

河南省旅游业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旅游业危机预警体系建立的目的

成功的危机管理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对危机事件的及时确认。而这需要有一个能够进行系统操作、功能良好的早期预警体系。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危机预警体系建立的迫切性,建立旅游业危机管理预警体系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预测行业和企业是否面临生存危机;制定危机生存警戒线;建立危机应急措施。

(二)旅游危机预警体系设计的原则

旅游危机预警机制的设计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考虑我国国情,还要体现各个层次行业监管的不同需要,因此设计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符合国际惯例;选择有效的危机预警变量参数和设立预警信号依据,以便保持危机临近时的监测实效;预警机制内部必须要有完整的管理结构与预警机制相对应,落实危机预警机制中的各种反馈或执行指令;建立综合、全面的危机安全运行网络,确保危机临时或破坏时有综合控制和转化能力;必须具备一定具有危机意识和管理的专业人员,设立相应的机构或明确的管理部门职责。

(三)河南省旅游业危机预警体系设计

危机预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是一系列环境和行为的综合体。一般来讲,危机预警体系实施进程包括五个阶段:危机识别、危机测评、危机判断、危机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选择以及危机处理和结果评价(顾孟迪,2005)。

1.危机预警体系管理机构的层次设计。危机预警体系管理机构应实行四级组织三级交叉管理方式,参见图1。第一级为“河南省危机管理委员会”,它是决策机构,它由省有关方面的最高领导组成,这是一种兼职的矩阵式组织。第二级为“河南省危机管理办公室”,它是常务执行机构,由专职人员组成。第三级为“地、市危机管理办公室”,它是二级常务执行机构,也由专职人员组成。第四级为“危机管理小组”,属于基础性的操作机构。如有跨界危机发生,可以交叉协同应对管理。

2.危机预警体系的设计步骤。危机预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是一系列环境和行为的综合体,以便对可能发生和作用进行有效管理,也就是对危机测评和状态感知做出相应的行为指令。危机预警体系实施进程共包括五个阶段:危机识别、危机测评、危机判断、危机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选择以及危机处理和结果评价。该系统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步骤逐步建立。

3.旅游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设计。旅游业危机预警系统是预防危机的至关重要手段,参见图3。河南省旅游业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和决策系统组成,它主要有以下五个子系统组成:

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三部分,是危机管理预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系统。

咨询系统。包括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咨询形象管理部。前者是由相关的学者和危机管理专家组成的小组。他们进行危机评估及危机案例分析等研究工作,为决策系统提供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在反馈中不断修改。后者负责危机的形象管理,主要负责与公众和媒体部门沟通,使危机转向对组织的有利面,维护旅游组织的形象。

危机决策系统是指省、市旅游业危机管理办公室。它是整个预警体系的执行者。首先,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其次,发挥纽带作用,提高全行业抗危机能力。再则,通过信息优势向旅游企业提供业务指导。最后,可以代表政府提供政策法规支持。

危机现场决策系统是指危机管理小组。主要由危机分析、预警分析两部分组成,主要功能是在接受到信息系统的分析之后利用分析方法和模型做出危机判断,通过预警报告和决策来断定危机级别,提出决策及应对措施。

危机现场运作反馈系统,包括具体方案的实施、监控信息并反馈回信息分析中心,主要职能是把战略性方案转换成可以操作的具体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然后通过动态监控反馈,分析预警目标是否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马晓龙,邓冰.面向实施主体的旅游犯罪危机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

旅游管理职业决策篇10

【关键词】旅游业调控;宏观调控;经济协作;旅游法

自《旅游法》颁布以来,旅游业的乱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整治,旅游业市场显示出了新气象。国家对旅游业的调控开始有法可依,并且更有组织性和目的性。2014年的国庆节,是《旅游法》颁布实施以来的第二个国庆黄金周。虽然《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但是旅游市场上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首先是节前,国内各景区开始了新一轮价格调整浪潮,许多景区价格过百的门票让游客难承受。而旅游局对此的回答却是价格调控属于发改委的职权范围,他们对此“没法管”;面对游客投诉的南宁黑导游问题,旅游质量监管所的回答是他们“对非法经营者不予管理”;五台山景区对游客反映的高价特色菜的回应是“价格属于市场调节”,言外之意是价格问题不属于国家对旅游业的调控范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旅游业的管理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出现了问题,以及管理主体对自身职责定位的模糊。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大旅游业的调控力度,还需要管理主体之间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完善经济协作关系,才能使调控效果达到最优。

一、旅游业调控中经济协作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协作是经济主体为达到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开展的各类合作。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从管理上涉及各个行政部门,从内容上涉及各个行业。因此,旅游业主管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加强协作,互相配合,才能使得宏观调控发挥最大效果,达到调控目的。

(一)旅游业的综合性和跨行业性决定了其调控与管理上的复杂性。单靠旅游业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不但远远超出了其能力和职权范围,管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例如,旅游业主管部门对某景区进行整顿,如没有物价部门的配合,票价问题就不好处理;没有工商卫生部门的配合,景区餐饮业的管理难度就会显著增加。因此,多部门的配合才能使旅游业管理调控真正发挥作用。

(二)调控效果最大限度发挥的要求。例如,国家想要扶持某一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财政部门予以财政补贴、工商部门予以政策支持、旅游主管部门发展方针指导等等,只有这些部门的互相配合,才能实现调控效果的最大化。

(三)多部门协同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虽然现代的经济管理是分工明确的管理,但是涉及交叉领域的管理时,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才能够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强调效率的经济制度,因此协同管理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旅游业调控在协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旅游业调控的目标在于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此,需要各部门明确职责,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但是实际中我国旅游业调控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部分调控部门对本部门的职责不明确。例如南宁旅游质量监管所对“黑导游”的回应,称其只管理“合法经营者”,无权管“非法经营者”。职责不明会导致调控领域出现真空地带,不利于调控工作的展开和调控效果的实现。

(二)各个调控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旅游局、发改委、工商局等主要旅游业调控部门“各自为政”,仅关注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这就导致这些部门在诸如门票价格等很多事情上的相互推诿和在一些“有利可图”的利益争夺。

(三)旅游业调控相关基本法律缺失。目前我国有关旅游调控的法律规定只有《旅游法》第四章的旅游规划和促进中有一些基本规定,缺乏旅游业调控部门互相协作的规定。同时缺少像美国《国家旅游政策法》和日本《观光基本法》等有关旅游业调控的专门的基本法律,

(四)监督不力。目前我国对旅游业调控的监督存在缺位,同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也缺乏有效的相互监督。

三、对目前问题的对策

(一)尽快出台旅游业调控的基本法,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法可依。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旅游业调控的基本法。以日本为例,日本在1963年以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制定了《观光基本法》,后在2007年修改后更名为《推进观光立国基本法》。该法中明文规定了国家各职能部门在实施旅游政策时应互相协调,同时还规定了国家与社会民间团体之间的协作。

(二)丰富完善专门法,明确各部门职责。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在管理上的多部门性,对这些管理部门的规制,需要制定相关的专门法律,或由这些部门自行出台部门规章,使得这些管理部门明确职能、落实责任,避免出现调控的真空地带或者出现重复监管行为。

(三)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可以在各级政府中建立旅游业的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统一指挥、分别部署,明确分工。同时可在旅游高峰期开展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对旅游业的重大事项共同处理。

(四)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监管措施。旅游业的调控需要各调控主体的协作才能达到最优目标,由于涉及主体多,因此监管必不可少,监管力度也需要相应增加。同时应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笔者期望通过对我国旅游业宏观调控中管理主体之间经济协作关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可以为我国旅游业调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从而完善调控管理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玉明.中国经济法学导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蒋莎.发展旅游业:政府缺位、错位与到位[J].天中学刊,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