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方法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0:14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1

[关键词]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4-0027-02

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导方法的理论,与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相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一个复杂的方法论系统,我们一般可以从哲学流派上粗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方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定论的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一门具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要课程和领衔课程。但是,在文化哲学的视阈里,我们还可以借鉴别的方法论,如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从而获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方法论群体,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

一、文化、文化哲学和文化教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理论)、制度和器物(技术)三个领域;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在这里,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着知识、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处于灵魂地位。

文化哲学是哲学角度的文化研究,其研究要求以哲学的方式面对文化。文化哲学是一种功能性哲学范式,它不是把对象世界看成是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存物,而是把它们看作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成果。在文化哲学范式中,对象世界摆脱了其直观性、外在性和僵化性。文化哲学认为,不同的文化形式不是给定之物的映象,而是人类精神实践的客观化形式和人类创造性的显现。

文化和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全面与片面的关系。文化教育就是把教育的内容当作文化的教育,这是对长期以来把教育当作知识传授的一种颠覆。在文化范畴谈教育,就是变知识传授为文化宣传、变知识灌输为文化探讨、变知识授受为文化交流、变真理服从为思想理解,如怀特海所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1]

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方法论。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历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重点课程以领衔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就是要把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辩证的教育,就是要注重无所不在的辩证法,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灌输与接受、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教书与育人、求知与做人的关系,创造出讲授法和自学法、灌输法和探讨法、科学实证法和情感认同法、应试教育法和素质培养法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

把辩证唯物主义用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论,要懂得用好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因材施教的观点等是这个方法论的具体阐释。

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提出了教学十原则,俗称“十大教授法”,其内容是: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十大教授法”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这些原则和方法目前仍不过时。

三、用实证主义指导思政教育实践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上的先决意义,排斥形而上学传统,在本体论意义上是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作为一个方法论能够独立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和视角的独到性。马克思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学说与实证主义的联系,但是他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2],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这正是他的实证主义态度。何以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践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广泛应用于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但是它同时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近现代史,本身就是实证的历史科学,我们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主要应该采用的思想方法就是“是什么”的事实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导。

当然,这并不等于对于这些政治问题,我们不能找到历史的必然性,回答“为什么”。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自觉,就是要求我们知道怎样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注重历史事实的重要意义,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导和假设。太多的假设不但与实证主义的态度相左,而且也容易滑向唯心主义。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本身就经得起实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因为学校的工作,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以知识,还包含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以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与实际表现结合的方法依据。

四、用人文主义引导学生理解思政

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传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针对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构建文化哲学理念下人文主义的思政教学方法论体系,就能重新审视逻辑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实地教学和文献教学法等思政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注重对于事实的理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里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来源,其下更衍生出“扎根理论”这样的次级方法论,访谈和个案研究在人文主义方法论下普遍采用。这种方法的通俗表述就是:你认为怎样,大家认为怎样,并以此解释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社会性,需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拿人文主义方法论来获得的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懂得用理解的眼光掌握学生、诠释学生,而且还要指导学生以理解的方法获得对政治、时代和社会的认识。我们不但可以走出去,而且也可以请进来,通过多样的实践,获得对于课程的掌握、理解和认同。

五、构建多样的思政教育方法论群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有一个多样的方法论体系,在文化哲学视野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具备全面的文化哲学知识、获得全面的文化哲学眼光、养成全面的文化教育自觉。辩证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不仅是分别的方法论,同时,他们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这个方法论群体的制高点和统帅。对于社会主义国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既然我们已经站在了制高点,为什么还要到学术低地找方法论呢?这是因为:

第一,推行多样的方法论群,并不影响我们主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相反,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的方法论,不懂得这一点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论,就会走偏、走邪。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辩证唯物主义从来也不是、永远也不会是封闭的僵死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具有与具体实际结合的理论要求。因此,兼顾其他方法论、博采众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第三,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统领下谈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还因为这些方法论的侧重点不同,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下能获得很多的具体方法,在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下,也能获得一些别样的方法。第四,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已经在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并被实践证明是有用的、具有很大的适应性。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它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吗?回答是肯定的。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相互联系的,在辩证唯物主义语境里谈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就是要注意到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各自独特的地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法论更加完善、更加充实。

[注释]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4-0138-04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塑造人、教育人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要用科学、正确的方法作指导。方法是人们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工具、途径、技术和范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正是通过方法才得以把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富有成效地施于教育对象。为适应时展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良性期待,改变效果不佳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必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对传统的方法体系进行改进和思考,开拓新的视角,美学方法的作用应该受到重视并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依据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紧迫性和实效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学方法创新

新的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还比较尖锐;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经济竞争激烈,阶层分化加剧,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等思想政治意识出现急剧变化和多元化趋势,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以上的双重诉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近年来十分重视对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后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思想,并重视规划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分强调了工具价值的作用,过分运用了以“灌输”为主导的过程和形式,有时还会导致部分教育对象的心理逆反,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思潮,怎样让大众接受这些成果和思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紧迫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创新正是适应了这种诉求和期待。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契机

一个学科门类、学科系组乃至一门学科,能否在一个国家站稳脚跟并取得较快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教育的支持程度。每一项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学科门类和教育的支持。2005年,中共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几年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硕士数量逐渐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更加科学,研究范畴不断精细和更加开阔,相关成果不断出现,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众多需要研究问题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和发展迎来了更加灿烂的学术春天,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搭建了一个可供研究的平台。

(三)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可能

美学是通过感觉体验世界的方式,与理论的认知方式相对,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美学的目的是为着扩大美学的应用领域,使之无愧于一门全面完整的关于美的科学,并且加强这门科学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广泛、密切的联系,从而更多更好地在人民生活中起到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的目的。美的发展历程证明,教育理念自古以来就与人类对美的追求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人的全面与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古老的审美命题,更是一个古老的教育理念。然而,过去的各个时代,教育过程对美的追求是极其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身活动美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美学与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我国学界也非常关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对于这个命题的探讨,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才有意义,其中包括美学思想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结合,当然也包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现代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要求很高,以美学理论作为指导,寓教于乐,用艺术的形式去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运用美学和艺术方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双方授与受的美学规律的。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从其最初意义上说,源自我国古代的德教方法。“诗言志”、“文以载道”、“寓教于乐”、“乐以教化”等古代的“教化”方法,西方的席勒、近代的王国维、蔡元培等提倡的“美育”思想,都是主张运用美学手段对人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通过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塑造人们的心灵美,即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培养人们感知美、鉴赏美、再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关于人格的学问,它的宗旨就是要引导人们在对美的认识探索和追求中指导、提升人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本身就是创造人格美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蕴含丰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审美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手段和范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含有审美因素的艺术方法,也可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范畴。但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应用的认识不足,概念、涵义及建构体系至今尚未提出。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助美学理论,运用审美及艺术手段,创造富有艺术性、审美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提高受教者的精神境界,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人格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功能不是仅仅以求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改善为唯一目的,同时,它还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精神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个体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教育效果。美学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具有工具和技艺的价值,又有人格陶冶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美学视角、引入美学观点,运用独特的审美及艺术方法,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纯理性和功利性弊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和可信度。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意在采用美的方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授与受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载体以及环境的美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式的审美艺术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评价等都采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关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意识。

思维方式是指思维主体在原有的人类社会实践及认识基础上,遵循自身具有的知识、观念、情感、语言与思想倾向,结合现实去思考、理解、提炼和归纳思维对象或客体信息,使之形成固定的深层心理意识的活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客体即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双向互动,传统主流的思维方式就是借助语言的理论“灌输”,达到施教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导言》中就曾指出: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列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发扬光大,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建国以来,对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采用的是这种灌输的教育思维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不适应现实的教育环境。教育家杜威认为,向美的艺术靠拢,正是教育应当努力的目标,那么也可以说,向美的艺术靠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中国古代已有“礼乐教化”、“美感文化”等美学思想应用于道德教育的思维积淀,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开阔视角、拓展思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意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教育境界。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基本理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应用研究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次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尝试性、创新性、开拓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研究必须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本着提出概念、构建理论、实践应用的基本思路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进行科学、系统及具体的研究,尝试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首先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美学及艺术理论等为指导,借鉴美学和艺术的有关原理和方法,从人、审美、创造、实践的内在逻辑性加以研究。必须借鉴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实践经验,如苏格拉底、夸美纽斯、杜威等相关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借鉴中国传统“礼乐教化”、“寓教于乐”等美学教育思想及近代蔡元培、王国维等的美育主张,以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通透性梳理,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系统地研究。其次,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创新实践策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服务的,这是方法创新的重点和落脚点。那么,创新应体现为教育者作为活动主体的美学方法设计和创造;体现为受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的审美需要和期待,注重培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欣赏能力;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和缺乏新鲜感,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接受能力,通过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美,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持久魅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内容及实践手段

(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型方法。

把审美意识进行物化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它通过把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转换成美的语言和形式,转换成形象的审美意识,并通过教育艺术加工过程,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和简单说教难以起到的作用。席勒认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的这段话说明了审美型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作用。审美型方法主要表现为语言、图画、情境、氛围等方式,通过教育者带给受教者以美感,使受教者在专注、兴奋、释然中获得教育中的审美愉悦。

2.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型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型方法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方式、途径、手段等的综合、巧妙运用,精彩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魅力,使受教者得到感染、启迪、熏陶和激励,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一种方法。如语言艺术、批评艺术、案例艺术方法等。不仅如此,艺术还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用特意的能动方式进行美的表现和创造,引发美的意境和情感。所以,艺术型方法也创造审美,与审美型方法互相兼容。

3.思想政治教育“移情”型方法。

情感性是美的特征之一。从美学的角度讲,任何关系人的活动,要想产生出美的效应,必须伴有情感。美最容易唤起人的情感,给人带来欢乐和鼓舞。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目的,必须通过情感这个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审美交流艺术,传递思想、政治和道德信息的同时,伴随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交流。这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施教者和受教者交流过程中借助情感的美学范式达到施教目的。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艺术之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如果没有情感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进入审美化境界,就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之花就不能结出丰硕之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理性思维过程,又是情感思维过程,必须是情与理的交融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移情”型方法的核心是教育者的情感性,教育者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激起受教者的情感体验,以煽情的方法提升受教者的关注度和接受效果。

4.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型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型方法是利用某种自然条件或人工创设的模拟情景展开教育过程,使受教者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教育的快乐或愉悦,并从中获得更深入的体会和启发,达到陶冶人格、升华境界、改进思想的一种美学教育方式。体验式教育虽然不是知识的传授,但在体验中能够吸取知识,悟出人生道理,使人的态度、品格、素质和心理感受等非智力因素异常活跃,特别适合于健全人格及爱的教育方式。前人讲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实践,强调知行统一和亲身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型方法,就是创造美的情境,使人身临其中,感同身受,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之美。

.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实践手段

1.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美

曾说:“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教育内容是受教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要认识对象。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角度看,教育内容是受教者的审美和认识对象,它能够使受教者引起注意并产生深刻的美学感受,易于吸收及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必须得到充分考虑和挖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者为枯燥的理论,或者为官方文件,很难引起受教者的兴趣,更谈不上认同和接受效果。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美,应该力求在符合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前提下,重视“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的美学转换,有意识地考虑到内容和理论的审美维度。使内容体现出真理性和价值性、科学性和崇高性的真善美的统一以及幽默、诙谐、深情和流畅的艺术效果,使内容美的因素得到充分展示,使各种形象的富有感性色彩的美学形式,被人们掌握,化为永久的信仰和行动的指南。

2.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美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的观点。从马克思关于美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对象既包括施教者,又包括受教者,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观点是一致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美也是从这两方面来说的。培养施教者的审美素质,目的是更好地运用美学方法进行审美创造,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审美化。此外,施教者通过自身的审美素质影响受教者,培养受教者对美的不懈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需要和追求。对受教者进行审美培养,就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美”。“教育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美。第一个层次是教育手段美……第二个层次是教育活动美……第三个层次是教育产品美。”也就是说,对受教者的审美需求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有很多需求,美的需求是其中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的设计目的就是满足受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美的需求,达到教育目的。没有审美素养的人,即使是美的事物也是徒劳的,具有感知美和审美素养的人才能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意蕴: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美主要依靠美育和艺术教育。美育和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中,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美育本身包含的培养高尚人格的教育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一致之处,美育必将对塑造完美的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0-0037-02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论依据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主要是教科书。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产品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可以使信息传播超越时空的限制。可以使大量生动事例逼真地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的效果。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工作方法和生硬、强制性的灌输方法。同时,应该广泛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通过网上心理咨询、热线服务、BBS等各种渠道和方式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从而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得双赢。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就要求有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之服务。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以往相比的最大特点是其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结合更加紧密。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经济工作、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为基础;另―方面,经济工作、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其方向和提供精神动力,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的场所和物质条件。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充实,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有些教育内容应该更加凸显。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更加突出,正确调整和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随着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充,教育方法也应该不断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1 继承原则

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和说服力,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力杠杆。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会削弱、损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阻碍甚至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桎梏。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等等,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如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把知行统一起来的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启发思维、循循善诱、防微杜渐及重身教、重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原则方法。

2 借鉴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仅要弘扬传统的方法,还要借鉴^类共同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积极吸收当代西方的德育方法,现代西方流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三种:道德讨论法、价值澄清法和社会学习方法。道德讨论法概括起来讲,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讨论,诱发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价值澄清法认为,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这一方法的主要任务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是致力于帮助人们澄清自身的价值观,并把分析澄清价值观的过程作为价值观评价认同的过程。根据社会学习方法的理论,学习既是反映过程,也是认知过程。根据该原理,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利用典型的榜样,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观察、学习、模仿、认同好的榜样。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继承与借鉴的统一、是批判地继承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果与积极吸收有益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辩证统一。

3 求实原则

求实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从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按照人的思想行为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求实原则要求教育者深入客观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摸准群众的思想脉搏,弄清人们的思想实际,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4 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人们喜欢通过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希望平等交流和民主协商,厌恶“填鸭式”教育和指令式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民主原则,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力引导人们自主地探索真理、明辨是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5 实效原则

能否有效地实现被教育者的思想转变和觉悟提高,这是衡量教育者所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好坏的唯―标准。讲求实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只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了多少场报告。办了多少次学习班,并以此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而不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结果来检验其成效。这种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做法必须坚决摒弃。同时,实效性原则还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目的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1 发挥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和工作对象上是―致的,并且心理咨询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手段。但二者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工作的着眼点是人的心理状态,后者是人的政治思想。二者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依据的理论不同外,最大的不同是二者在工作的方式上的差异。心理咨询在集体咨询的形式,即同时对具有相同问题的多个求助者进行咨询的方式,如交友小组。但在涉及到个人的心理困惑甚至隐私问题时,心理咨询更多的是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对象是中心人物,相对来说,咨询员处于辅助地位。心理咨询中,咨询员提供的是建设性意见,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建议是指示性的或规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突出的特点是教育性,心理咨询则是服务性。

2 发挥网络作用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网络上丰富的信息给人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网络的虚拟性和平等性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增强了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有利

于采取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解决^们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好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通过互联网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思想政洽教育工作。

3 实现从单向式教育向互动式交流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比较多的是灌输式方法,也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这种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是非常有效的,而现代社会由于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出现客体对知识和信息的把握在量上以及质上超过主体,并在时间上领先于主体的情况。工作主体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就必然受到质疑,于是,单向式灌输工作方式的合理性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由此,一股胜的灌输和说教就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仅靠单向注入、强迫命令反而会严重挫伤和压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建立在主、客体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双向沟通和协调的方式才会收到好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的不断提高,倡导平等双向沟通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必须由单向式教育发展为互动式交流。

4 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统―起来。这种结合,首先体现在既重视由外部进行灌输的社会教育、又重视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现代社会,离开任何一方的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都会受到影响正确的原则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只有尊重人格,平等对话,才能产生思想的交流,才能吸收教育对象思想上反映出来的合理的成分,充实教育者的头脑。只有当双方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5 加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显性教育法大多要依赖组织力量才能得以确立和展开。这种方法组织色彩较浓,对作为个体的教育对象来说,接受起来要比无组织状态下的和风细雨式的潜移默化更为困难。在人们自主选择意识增强的今天,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人们的逆反心理。国此,为解决显性教育法存在局限性和缺陷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显性教育向显性、隐性结合转变。在坚持显性方法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与隐性教育法紧密结合,用隐性方法之长,补显性方法之短,推动显性两种方法相互依存、齐头并进。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职业性

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015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推动课程综合改革创新。而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自05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根据新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加强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专题教学,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教育成效上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主观认同感不高,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重专业理论学习,轻思想理论学习,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教学上细枝末节的改进以及教师单兵作战式的推进,并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实施课程综合创新改革是提高教学成效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1.从教学内容上看,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的需要,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都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和权威性,但是高职院校近年来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了很大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承担着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在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顺应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思想性和职业性相融合,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突出体现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教育内容,从而保障思政课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既坚持政治导向、价值引领功能,又切合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型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

2.从教学载体上看,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融合的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好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着眼于“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法”的革命,充分把握和引导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教学技艺,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方案,做到分专业、分年级、分专题的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当前,思政课教师需要着重研究、完善专题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取长补短,综合使用。其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使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和拓展到企业和社会,形成“课堂、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立体教学空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是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引进网络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实验活动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

3.从教学改革体系看,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去探讨某种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改革问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为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学理支撑。一方面,现代思政课教学的过程、环节和要素通常都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动态性,这种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教学实践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在教学体系视阈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教学模式更关注教学方法的内外部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及时解答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探索

1.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业教育要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把职业教育中诸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优良、专业水平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突出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四门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培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渗透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介绍有关就业和创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就业与创业》系统讲解就业和创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创业模拟、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确保其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二者兼容而不是相悖的,不能顾此失彼。

2.改革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境界从来都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就能达到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接收和接受才能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每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进行学情分析,合理设计教学计划方案。比如,在讲解思想时,就“如何正确评价的功与过”这一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布置学生课前调查的生平和事迹,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争辩,让学生在大量详实的史料面前领略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赫赫功勋,顺其自然地形成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和认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要求。再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以“谁不说俺家乡美——爱国主义的生长点”为题,设置了课堂演讲环节,通过学生的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活动,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自然激发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人生抱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计划安排和组织管理,形成全员覆盖的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进行,学习情境从校园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因此,借助丰富的企业实践平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边学、边做、边教”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这也是当前思政课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把知名的劳模、行业专家、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等请进教育课堂,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课题活动。三是精心设计不同课程的实践主题。如,《概论》课程打造“走进新农村,激发新动力”品牌主题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拓展“人生•理想•法纪”主题实践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法律讲座,模拟法庭,观摩庭审,扬州好人、劳动模范校园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等活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与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化”向“内化”转变。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整合教学力量,发挥合力效应。

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学校要加强集中领导,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配足培强教师,健全和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抱团作战,集中力量攻克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整体推进教改课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实施集体备课制度。2015年思政课教材新修订以来,课程内容有了较大改动,课程建设趋向新一轮的综合改革创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对有效厘清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借鉴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开展集体听课评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可以真实、直观地体验课堂教学成效;互评互学制度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总结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三是建立教科研团队。教科研团队中一般要有一两位学术带头人,若干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围绕教研课题、科研课题、网络课程等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发挥传帮带的功能,帮助每一位教师成长。

四、结语

总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一项没有止境的工作。需要各个学校和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思政课办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年第1期.

[2]史英平,于爱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5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方法;“对话式”方法

[作者简介]尚晓泰,长江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湖北荆州43402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51-02

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上网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使得信息获得更加迅捷,使得地球变为一个“村庄”。但网络上也掺杂了不少垃圾和有害信息,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些敌对分子将网络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对网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给予积极的正面引导,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防止不良信息的渗透与污染。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主体的隐匿性与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反馈等都需要借助网络,传统的“教育者一受教育者”的互动模式变为“教育者一网络一受教育者”的互动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教育主体对于教育对象的隐匿性,教育对象对于教育主体的相对不确定性。这个特点决定了部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失效,比如教育者不能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受教育者。

(二)“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减弱与“平等对话”式教育方法凸显。网络空间人们生活交往的精神化使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制性越来越没有了用武之地,认同的力量在网络空间日益凸显……网络环境强化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性。网民既是信息的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在网络空间,学生以自己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而教育者则是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进来,通过平等的对话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正面引导,引发受教育者自身的思考,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者的观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难度加大与机遇凸显。网络的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汇,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在这里最为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这就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但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会增强,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重视网络这块阵地,结合网络的特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主动性与针对性。虽然很多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仅仅是停留在提供思想理论资料以及一些新闻报道上,内容单薄、信息量小,而且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点击思政网只是为了找些与考研有关的资料。另外,很多学校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这样即使学生在校内网络上看不到也会在其他地方看到,消息传播的环节越多越有可能失真,与其让学生在外面接受“来路不明”的信息,不如主动出击,对一些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报道,就学生对热点事件的想法及时分析,及时化解疑惑与偏见。

(二)网络监管方法不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网络环境的优化,故实践中对网络上的有害信息进行“删”、“堵”的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大学生求知欲比较强,他们对各种新的事物、思想、观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校园网上看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去网吧看,所以对网络上的一些不正确思想、观点仅仅采取“删”、“堵”的方法来加以控制,效果可能并不是十分理想。笔者认为,对网络上的有害思想应当区别对待,对于反动、色情的东西一定要坚决取缔,而对于一般的错误认识,可以作为典型予以探讨、引导。

(三)内容不完善。缺少法制教育。对广大学生进行普法宣传,加强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有些高校的思政网站关于道德教育做得不错,但缺少了法制教育。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对法制教育的漠视,最终会削弱道德教育的实效。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增加法制教育内容。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

(一)广泛运用“渗透性”教育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模式从“教育者一受教育者”变为了“教育者一网络一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压力减少了,他们完全可以将教育者的说教置之不理,而只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中的开展就完全建立在了网民的自主选择上,这将严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渗透性”教育方法,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与目的隐匿起来,将教育信息渗透到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信息中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可以在校园网上上传一些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电影供学生下载,使学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

(二)高度重视“对话性”教育方法。如前所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式教育方法在减弱,而“平等对话”式教育方法则日益凸显。因此,在校园网上开展各种各样的虚拟社区,每个社区有自己专门的探讨话题,教师以平等讨论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会没有压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育者则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教育者的观点就更容易进入受教育者的心里,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思维品质;能力培养

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宽广的胸襟。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而忽略政治课的现实意义。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培养?通过长期观察思考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

1调动学习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第一,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法律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表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学生的学习效果咋样,重难点是否得到突破、三维目标是否实现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也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有利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增强课堂教学能力。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道德模范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联系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3课堂生动活泼,创设和谐气氛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中起着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作用。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出现被冷落的局面,深入研究,存在着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启迪和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并提高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各高校中,大部份学生尤其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思想政治课,虽然不想学习,但为了学分、为了毕业证,无可奈何地走进课堂。于是逃课的大有人在,心猿意马者亦有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看英语、做其他学科作业;教师上课振振有词,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在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一种必修课程,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校园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不浓,学生学习的意识淡薄。因此,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呈现出一片衰落的景象。这就是现时期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现状。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也有责任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等各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可当教学质量。

一、提高认识

我们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充分体现时代性,要学生们明确为什么学习?学生学习课程就像是到商店买东西一样,掌握着是否购买和课堂上是否用心听课的自由。对于学习的目的,每本教材对这个问题都有回答,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等,但学生学了之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方法论,多半是在糊里糊涂情况下学完,那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学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涉及到我们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具有辩证思维的头脑。

二、合理运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批判,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武器。所以按本性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一条道路,一条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促使人们不断创造、反思和前进的道路。在创造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才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培养人对自然、社会、人自身的正确看法和观点,有了这种正确看法和观点,就有了改造世界、不断创造的思想武器。把宇宙囊括进了自己的视野,有了它的帮助,表面渺小的人类就有了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力武器。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很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蕴含的思维路线和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和考察事物,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思维路线和方法功能。

三、方法正确

(一)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的备课艺术

1.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要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角度出发,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即对于理论课教材中某一章、某一节或者FCentURY某一个专题,必须做重点处理:以点带面,重点问题讲好了,会带动整个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有限,使得必须把那些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巨大的章节做细致处理,比如:原理中的辩证法思想,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部分,所以,在有限学时情况下,要做重点和专题讲解和讨论。

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

紧扣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面内容,以及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部分,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又突出重点。

3.适应大学生需要的原则:

教学的要点是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成效是通过学生反映出来的,离开了学生,就谈不上教学。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受众,因此,对大学生的了解、熟悉程度,决定了授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获得良好地教学效果。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就要有针对性:比如对于文科学生,由于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内容深一点,专业性更强一点儿;还要根据他们的兴趣展开理论前沿问题解析,以便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于一些理科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所以就要从基础教学开始,给学生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才能取得教学成效。

4.灵活处理的原则: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较为抽象、深奥,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不易把握,那么教学时间就要充分,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要增加。也可以以哲理故事入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循循善诱,引发理论讲解,效果更好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艺术

1.教学方法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讲授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教师的讲授之外,还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互讲法、学生辩论、学生演讲等。有的老师还借助于多媒体配合课堂教学。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正在探索运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1)讲授法

讲授法是基本的讲课方法,主要用于讲解新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师在此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学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形势政策知识,受到鲜明、正确、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起到不可取代的讲授作用。

(2)互讲法

互讲是师生互讲,它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一种。首先,要有计划和准备:教师之前要做出设计和规划与安排,要求学生准备,时间上要有提前量,提前两周或者三周布置。学生需要有环节: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对于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要深入分析,围绕教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在讨论实施之前,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讨论时,要允许学生自主发言和相互争论,讨论结束,教师要有总结。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辩证发展观,我们就进行课堂讨论,然后学生进行全面总结,实践证明,这种互讲法是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

(3)多媒体教学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教师找寻一些课外资料,以感性形式给学生授课:例如,哲学部分,我们把一些哲学电影的片段放给学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哲学理论依据;我们还把媒体上的某个公开课内容,给学生们看,使学生们开阔眼界,知道别的教师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吸引学生们兴趣。

(4)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法主要适用热点、难点以及当前与国家政策相关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我们设置专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特点,少而精的教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然后针对与时俱进的理论联系现实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进行专题教学。近年来,我们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采用专题教学法,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应设两个专题,其一是大学生怎样正确行使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民利;二是怎样正确认识西方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通过这两个专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让学生们清楚意识到:让学生们了解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等民主制虽然形式成熟,有些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还要了解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不适合中国国情。专题教学法能起到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的作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

这是由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当今的大学生生活的范围主要就是家庭、学校。他们在家被父母宠着,在校接受着书本知识的教育,缺乏对生活的全面了解,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因而往往容易用理想主义眼光来看待社会和人生;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那么就要注重实践,针对各个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教学。最后,把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在校园里,处处都可以是思想教育的的课堂,时时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思想问题探讨,要充分发挥课堂之外的教育阵地,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比如学校的党活、团活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实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对课堂教育形成互动。

参考文献:

[1]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1,(4).

[3]罗爱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任务[J].传承,2010,(24).

[4]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疑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63-02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出现了一些学生逃课、课堂上睡觉、看其他书籍、听音乐等问题。是学生不爱思想政治理论课吗?并非如此。不少名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们不仅爱听,而且听得痴迷,名师的课为何能如此吸引人,原因千差万别,其中,是否善于用疑问方式来吸引听众,是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怎样用疑问方式来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呢?

一、重设疑

“疑”的作用是很大的,有疑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引起听众的学习兴趣。宋代教育家朱熹说:“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1]重设疑,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不断地设置疑障,制造悬念,使教学双方在解决疑问中,实现教育目的。也许有的同志会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俗易懂,有什么疑可设呢?”其实不然,疑是非常多的。

例如,在教育战士认识入伍当兵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时,军队有位政治委员对所属部队的政工干部提出了这个问题:“请你运用我为人民站岗时间甚少,别人为我站岗时间甚多的事实,用简单的算式向战士讲明,当两年兵是自己应尽的义务的道理?”问题提出后,政治指导员们有的人用这样的算式,有的人用那样的算式,最终,大家认为最能说服人的算式应当是“80-2=78”,即个人寿命-服役年限=别人为自己站岗的时间。大家都反映说:“用这样的方式来讲革命的大道理,实实在在,足以服人。”运用“疑”的力量,确能唤起听众的注意,开拓听众的思路。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可以调动听众的听课积极性的。

1.设疑于听众的意料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似乎是人人都懂的道理,授课者不容易把课讲得生动活泼,但若能注意从不疑之处设疑,激起听众的疑问,则能调动听众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位教授在教育大家要养成好的行为举止时,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说播种行为能收获习惯?为什么说播种习惯能收获性格?为什么说播种性格能收获命运?”这一连串的疑问,来之不疑之处,但却出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疑”,激励着听众去思考。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后,不少听众说:“谁料到在行为举止这么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上,竟有那么多的学问!”有位授课者在讲授怎样做一个聪明人时,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思考题:“为什么河流不走直路走弯路?”诱导大家在释疑中进一步明白了,当你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像河流一样绕道而行,也是一种聪明。

不疑之处设疑,出意料外,又在情理之中,极大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调动了听众的兴趣。

2.设疑于听众的已有知识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疑,要依据听众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对新知识产生相似性的联想,通过联想达到触类旁通。这就要求授课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听众利用旧知和已知,去探求新知和未知,使大脑中已贮存的旧信息因新信息的刺激而剧烈改组。把听众带进一个新知识天地,诱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使他们能在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3.设疑于听众的迫切需要中

当前,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发扬民主作风。而某些基层干部却高压、强堵,不大注意发扬民主,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有位授课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了这么一个疑问:“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大多数人都能回答出,是因为地壳下的岩浆要往上冒,而地壳却对它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岩浆是压不住的,压力越大,压的时间越久,它爆发得越猛烈。接着授课者又提出了问题:“现代科学家在多火山地区钻上多眼深井,利用地下热能发电,修建浴池供人洗温泉,不仅缓解了火山的爆发,而且造福于人类。在这里,科学家用的是什么方法?”听众几乎都能回答出是疏导方法。授课者把话题一转,联系当前思想工作的实际给大家设了疑:“你毕业以后当了干部,若群众对你本人或本单位有了意见,你怎么办?”使大家深刻认识到贯彻疏导方针的重要性。这样联系大家的迫切需要设疑,紧紧地吸引了听众,给听课者打上了较深的烙印。

总之,有疑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有疑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有疑才能激励听众去探求新知。所以,我们说,重设疑是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二、善思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怎样恰当地运用疑问来激励大家的听课积极性呢?

1.在生动描述中思疑

形象生动的描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吸引听众认真听讲,能激励听众认真思索。这就要求我们对讲授的内容要精心设计,精心描述,通过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听众带进相应的情景气氛之中,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反响和共鸣,激励他们集中精力,广泛联想。

2.在展开讨论中思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讨论中思疑,更适合大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想法、经验公布于众,以得到公众承认的心理。运用讨论思疑,兴奋点集中,兴奋强度大,所思考问题的难度也比较高,听众都不甘心示弱,乐意去探讨。例如,有位授课者在讲授“为何优秀者总是在良性循环中发展,而个别落后者总是在恶性循环中徘徊?”在讨论中激励听众去思考,气氛和谐,生机勃勃,既充分发挥了授课者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把听众推到了探索者的主动地位,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3.在不断提问中思疑

提问思疑,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它有效地抑制了个别人的只顾听课而不愿意动脑,促使听众在紧张而有趣味的思维活动中去寻求答案。连续不断的提问能把听众引入路转峰回的知识道口,激励他们不停地去释疑,思维始终被一连串的疑问牵动着。实践证明,这样思疑效果比较好。

三、巧释疑

1.确立好地位

授课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担任着设计者、组织者、检查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在释疑这个教学环节中,授课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教”毕竟是“外因”,“学”才是真正的“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授课者决不能把自己置于“救世主”的地位,决不能独占释疑的“拍板权”,要当“参谋”而不是“保姆”。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听众积极思考;引导听众正确思考;指导听众巧妙思考。

2.掌握好时机

孔子认为,释疑最恰当的时机是:在听众处于“心愤愤而口悱悱”的状态下。就是说,在听众思维被激发起来,有了基本的头绪,而从口头上想表达又不能正确表达的时候是最好的释疑时机。注意恰当地掌握释疑的时机,能使听众在释疑的过程中,充分地展开思维,并使思维向更正确、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在脑海打下深刻的印记,学到扎扎实实的知识。

3.运用好方法

释疑的方法很多,难以逐一列举。提出以下三种可供借鉴:

(1)参照式释疑。启发听众参照一定的依据来释疑。借助于他种知识的力量,借助他人他事的客观形象开拓自己的思路,并使自己之所释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参照式释疑,不仅可以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把已有知识“镶嵌”进新知识的序列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释疑的正确与否。

(2)提醒式释疑。当听众思维基本有序,但思路还不是十分畅通之时,授课者要适时地给以点拨、暗示、提醒,促使听众的思维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对比式释疑。就是让听众在正误对比中探求正确答案。即把正确的答案和错误的答案放在一起,让听众去甄别,让听众去选择。这是比较简捷的一种释疑方法。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9

一、“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中提出:思想政治课要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理解、多思考。如在基本概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记忆,要学会分析对比,而不要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会学得快。在对难点问题的解决中,不要马上给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辩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他们运用原理和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组织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引导到课程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中,达到互动互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用具体案例把生活事件再现出来,让学生讨论、研究,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让学生感受到枯燥的理论与现实能够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选好案例。怎么选案例呢?要选一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所熟悉的现象。所选的案例必须有趣。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才能去理解、分析、思考问题。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领悟和掌握基本原理。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要完成教学目标,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侧重点,案例必须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多媒体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美的享受,在具体的可视的环节中,做出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认知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把大量的素材运用到课件之中,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思想政治方法论篇10

论文摘要:开展有效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每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总结了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理念,分析了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

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及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政治课长期得不到重视,特别理科政治是非高考科目,学生更不愿意学,教学效果欠佳。因此,要求政治教师在平时要切实地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问题。有效主要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投人小、教学效果好、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有效教学是着眼于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

首先,有效教学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提高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手段、有效教学评价是直接关系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都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期待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有效教学体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大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有效教学,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能够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逐渐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最后,有效教学体现了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内在动因。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在需求。有效教学的增长点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反思中不断改进教法,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为此,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富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工作,努力成为反思实践型教师。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方法

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感悟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有效教学氛围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现代学习方法,即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实施现代学习方法。因而,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首先,教师要做到风趣幽默,寓庄于谐。政治学科的内容以理论为依据,道理深刻又抽象。因而很多人把政治当成教条,对政治老师更是敬而远之。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譬如: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可以利用傻瓜吃馒头的故事:傻瓜连吃了六个馒头不饱,吃完第七个饱了,恍然大悟:早知吃这个馒头会饱,何必浪费前面的六个呢?

其次,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不轻易对学生说“不”。“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最常用的评语应该是“很好”、“有创意”等肯定性词语,饱含期待,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取得进步。

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曾经有一位学生,成绩总是不太好,但他的跑步很好,还在学校比赛中获过奖。有次在课堂上,他因为开小差而对我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就在他以为我会批评他时,我反其道而行之,对他的特长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一举动对他的促动很大,这以后他在课堂上听课很认真,学习成绩也明显进步了。

2.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夯实有效教学基础

首先,精心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备课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的过程,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前提。可以肯定地说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我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主要做了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备教材就是研究政治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揽全局,抓住主线。

(2)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时政。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生活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多样而开放的。特别是近年来的高考,好多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都以时事政治等热点问题形式出现,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备课时要广泛阅读有关新闻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时政热点,并穿插进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的素材和资源。(3)按新课程标准,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课堂上跃跃欲试,逆反心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习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其次,教案设计的有效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改革讲稿式的知识性备课,推行教学案一体化。“学案”设计项目包括:课题、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习诊断和教师活动等环节。其中,“学习过程”要包括:1)学习任务。即让学生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等。2)学习活动。即让学生活动或思考的内容记录等。3)学习交流。即让学生交流研讨学习困惑与体会,反思拓展的问题等。4)学习总结。即让学生总结结论或规律等。“教师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情境设计、教师组织性或讲解性语言设计、偶发问题预设及处理方式设计、拓展延伸的结论或规律等。“教学案”要以设计学习活动为主,其设计策略包括:1)任务驱动。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习活动。2)问题驱动。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3)反思驱动。把拓展延伸的内容转化为反思性问题,通过反思促进学生全面、深层地理解知识。4)应用驱动。把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性训练,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理解知识。

3.注重教学技巧的运用,做实有效教学过程

首先,要重视课堂导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教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人、故事导人、设疑导人、新闻导入、讨论导人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活思维,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譬如:在讲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时,我问大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来叫什么名字。并指出他是受王守仁的“知是行之始”影响,将名字改为陶知行,但最终却又改为陶行知。然后提问:“知”是什么,“行”是什么,到底“知是行之始”还是“行是知之始”?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

其次,要精心设计提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比如在讲《提高经济效益》时,我用了这样一则材料:曾是美国首富的石油大王保罗·盖蒂,刚开始开发油井的时候,他发现每个矿井都有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并屡禁不止。后来,他请教了一位管理专家。专家只说了一句话,“因为那是你自己的油田”。就是这一句话,让保罗·盖蒂恍然醒悟,他采取了一项措施后,工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浪费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里,我提问:保罗·盖蒂是如何解决石油浪费现象的?这给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什么启示?

再次,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知识。政治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其他学科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譬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追逐》,然后讲述在很短时间所取得的成绩,并适时提问为什么女子十二乐坊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创造如此辉煌的奇迹?她们的发展过程体现他们是如何创新的?讲“自然界的客观发展史”时,展示图片,让学生回顾地理学的地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并回顾生命是是如何产生的,由此指出:地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由女蜗决定的,也不是上帝的鼓旨,而是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最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教师讲要点,学生背要点,考试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人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巩固有效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