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保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1:15

税收征管保障篇1

地方税收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财力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税收税源构成和征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经营多元化、收支隐蔽化、分配多样化、核算复杂化等特点,税源控管难度不断增大。加之地方税收税种多、涉及面广,税务部门受到信息来源渠道的限制,对部分行业、税种,尤其对一些零散、隐蔽的税源缺乏有效的源头控管手段,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税收流失,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贯彻落实《保障办法》,有利于促进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信息支撑、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税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便于税务部门及时掌握涉税信息,加强源头控管,实现治税方式从税务部门单一型到社会各部门综合型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发挥行政职能;有利于解决涉税信息传递不畅、涉税源头控管不严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保证地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有利于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税收流失等问题,更好地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因此,贯彻落实《保障办法》,对于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税收征管质量,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贯彻落实《保障办法》的重要性,明确本部门、本单位在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和责任,增强贯彻落实《保障办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税务部门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综合治税的重要意义,促进《保障办法》的有效落实。

二、切实加强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领导

为加强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领导,完善综合治税体系,成立市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地税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兼任,副主任由市地税局、国税局和财政局分管领导兼任,配备相应工作人员,负责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联系协调,组织开展日常的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日常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信息沟通、传递。

领导小组每年召开2次工作会议,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要求、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三、明确部门职责

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保障办法》的要求,将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明确分工和要求,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确保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贯彻到位。

(一)负责协助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并积极、主动给予配合,完善本部门的工作规范,确保有关要求落实到位。

1.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将是否依法履行税收义务作为必审内容,并将查实的应补缴税款、滞纳金等涉税信息及时移送税务部门;

2.房产管理、国土资源部门对申请办理房产、土地权属变更手续的单位和个人不能提供税务发票、完税证明或者税务部门出具的不征税证明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3.工商部门对申请办理工商注销手续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审查时,发现其不能提供税务登记注销证明的,要及时通报税务部门;

4.人民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和涉及不动产、无形资产处置的案件,及时通知税务部门,提供相应涉案信息,并为税务部门进行债权申报提供便利;

5.公安部门与税务部门应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受理、办结涉税案件;

6.人民银行协调各商业银行为税务部门查询纳税人的账户情况提供便利;

7.各镇(区)要加强协税护税办公室的组织领导,合理选配人员,保障协税办委托工作的开展。各镇(区)政府(管委会)、房管、保险等负责受托地方税款的部门和单位要遵循税收法规和相关协议,认真做好委托工作;

8.各部门、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做好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对取得的付款凭证要严格审核,凡不符合规定的票据,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9.财政部门要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严格控制应税收费项目使用财政票据。对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奖发票、涉税举报的奖金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的手续费,应当按照规定在年度预算中予以安排;

10.地方税收征管部门要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严格控制税源,保障地方税收及时、足额收缴入库。地税部门、国税部门和财政部门全面开展涉税信息交换、共享信息资源,加强日常协作,联合办理有关涉税事项,积极开展联合税收征管工作。

(二)负责与地方税收征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供、交换相关信息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保障办法》要求的内容,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提炼有关信息和数据,并及时保质保量提供。

1.工商部门每月终了后10日内,提供工商开业登记信息,工商变更登记信息,工商注销登记信息和吊销营业执照信息等;

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月终了后10日内,提供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赋码信息,组织机构代码证变更信息,组织机构代码证注销信息等;

3.房产管理部门每月终了后10日内,提供商品房销售许可发放信息,房屋所有权信息等;

4.国土资源部门每月终了后10日内,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信息,土地使用证发放信息等;

5.建设部门每月终了后10日内,提供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发放信息,工程招标项目资料、项目合同备案信息,建筑分包合同备案信息等;

6.民政部门每月终了后10日内,提供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信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变更登记信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注销登记信息,福利彩券获奖名单信息等;

7.科技部门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提供高新企业认定名单信息,专利技术转让信息,技术开发项目立项备案信息,个人取得科技成果股权形式的奖励信息等;

8.信息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在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认定结束后20日内,提供相应认定名单信息;软件企业年审结束后20日内,提供年审信息等;

9.知识产权部门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提供转让专利权的企业、个人的名单信息等;

10.统计部门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综合经济指标、工业经济指标、交通邮电和旅游经济指标、对外经济指标、国内贸易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指标、金融保险财税经济指标、价格经济指标、居民收支经济指标、单位用电信息;每年4月20日前,提供上年度我市全部职工平均工资信息等;

11.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企业重组、兼并、划转、转让、改组改制批准后30日内,提供相应信息等;

12.公安部门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外籍人员入境情况信息,机动车辆注册登记信息等;

1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月定期提供单位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计划信息;每半年后20日内,提供批准企业年金的有关文件信息,外籍个人就业登记情况信息,医保定点单位的销售信息等;

14.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在缴纳公积金存缴的标准及工资基数批准后30日内,提供相应信息等;

15.文化、体育部门在大型营业性演出、商业性体育比赛或者其它重要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前,提供相关信息;中奖行为发生后及时提供应税获奖名单信息等;

16.交通部门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车辆营运证发放信息,船舶营运证发放信息,交通建设项目信息等;

17.水利部门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水利建设项目信息等;

18.园林绿化、建设等管理部门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绿化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等;

19.外经贸部门每半年终了后20日内,提供有境外投资行为的企业的有关信息。

20.教育部门每半年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各类办学机构的审批、登记信息,各类办学机构的变更信息,各类办学机构的注销信息等;

21.卫生部门每半年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医疗机构审批、登记信息,医疗机构变更信息,医疗机构注销信息等;

22.物价部门每季终了后20日内,提供公益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调整信息等;

23.残联每半年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残疾人员信息和残疾人证发放信息等;

24.人民法院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提供对涉及不动产、无形资产处置的裁定、判决、执行、拍卖等信息以及破产程序中涉税信息,涉税违法案件中查补国、地税的涉税信息等。

25.地方税收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供涉税信息,具体内容和时间要求由有关部门和地方税务机关协商确定。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实际工作开展需要,在与相关部门、单位进行协调后,可对上述按期提供的涉税信息内容、时限进行扩充、修改和调整。

四、建立信息交换平台

以政府信息网络为依托,政府信息办尽快开发、建立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接口,保障其按期将有关信息和数据进行传递和下载;系统平台应赋予税务部门查询、读取、下载等功能,确保能够对相关信息的高效应用,为地方税收征管的综合治理和源头控管提供支持。

在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为保障涉税信息共享工作的顺利开展,税务部门提供过渡的技术方案,有关部门、单位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部门传送数据文件,实现涉税信息的数据交换。

地方税收征管部门要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共享信息只限内部使用,不得用于税收管理之外的其它用途。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过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应符合安全、保密的要求。

税收征管保障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征管一体化;最优所得税制;负所得税

一、引言

伴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税收负担与社会保障支出也将随之增大。当前多数发达国家政府支出规模扩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财政转移性支付的增加。同时,在购买性支出不变的前提下,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超过税收收入的增长也是造成财政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保障税费和一般税收收入。世界上,社会保险税费在大多数国家被称为社会保障税费,一般是对雇主和雇员及自雇者征收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收。从各国的实践看,并不是所有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都单独设立了相关的税费。

负所得税的优点:其一,可以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确定税收负担和社会保障的支付金额。特别是从劳动供给效应的角度来看,负所得税制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负激励程度较轻。在负所得税制体系下,由于支付社会保障的补助金与应负担的税额具有联动性,各经济个体都适用相同的边际税率(1-b),因此不可能陷入到“贫困陷阱”当中。所谓“贫困陷阱”是指那些接受最低生活保障而不缴纳所得税的家庭或个人,当其取得劳动所得时,他们得到的补助金会减少其同额的劳动所得,其净收入不变的现象。也就是说,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措施,为了从中获得一定金额的补助金,其劳动所得会被100%课税。结果受助家庭将失去劳动欲望,而一直依赖政府的救助,使其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为了克服这种现象的出现,当其劳动所得增加时,他们得到的补助不应100%地减少其劳动所得,应只减少其一部分的劳动所得。但是,当税收负担与支付社会保障补助金分别在不同的两个政策框架下实施时,对其劳动所得无法确定比较恰当的扣减额度。而负所得税制,由于把两者放在统一的政策框架下实施,就不会陷入“贫困陷阱”。其二,从行政成本方面考虑,在负所得税体系下,由于社会保险的征收和税金的征收同属相同的业务,两者在相同的机构实施,效率则会更高。政府向社会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务时,负所得税制会减轻纳税人的实际负担。其三,由于现金转移支付与市场配置方式相容,与实物转移支付相比,能够给予受助者以自由选择购物的空间。其四,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身份调查为基础,只有那些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或者无生活来源的人员能获得救助。而在负所得税制下,所有人都处在一个保护伞下,所有人都能获得基本的收入保障,而无需接受带有歧视色彩的身份调查。

负所得税制虽然获得广泛的支持,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经大规模实践过负所得税方案。主要原因在于:当经济个体间所得来源存在差异时,总所得就不能成为衡量公平的指标。换言之,以总所得为税基的综合课税体系无法实现横向公平原则,并非是理想的课税体系。那么为什么总所得作为公平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呢?在此,比较分析一下具有不同收入来源的两个纳税人在不同课税体系下的税收负担(表1)。

假设有两个纳税人甲和乙,纳税人甲第一阶段(现在)的收入为100,第二阶段(未来)的收入为110;纳税人乙只有第一阶段(现在)的收入为200;利息率为10%。申、乙的消费计划相同,即在第一阶段消费100,第二阶段消费110。乙要在第一阶段的收入中拿出100来进行储蓄并获得埘的利息,用以第二阶段的消费。如果没有课税的话,两者的消费水平完全一致,拥有相同的经济实力,即福利水平相同。假设实行税率为10%的综合课税制,则纳税人甲在第一阶段要负担100×10%=10的所得税,100-10=90可供消费;第二阶段要负担110×10%=11的所得税,110-11=99可供消费。纳税人乙在第一阶段要负担200×10%=20的所得税,可供支配的所得为180,同甲一样在第一阶段消费90,剩下的90转入储蓄,而第二阶段获得的利息9要缴纳0.9的税金,纳税人乙的可消费金额只有990.9=98.1。结果纳税人甲的消费水平要比纳税人乙略高。

横向公平是指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也就是说,如果课税前两个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那么在课税后,他们的福利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而对所得的综合课税却背离了这一原则。

如果把储蓄金额看作为未来取得收入的经费,则上述的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由于纳税人乙第一阶段的税基是从所得额中扣除储蓄额(200-100=100),因此第二阶段的税基不仅包括利息所得,还包括第一阶段存储的储蓄额。纳税人乙第一阶段所负担的税额为(200-100)×10%=10,消费额为100-10=90,第二阶段负担的税额为110×10%=11,消费额为110-11=99,这与纳税人甲的税前税后的福利水平相同。也就是说,把储蓄作为经费而扣除的课税方式比综合课税方式更能体现横向公平。另外,不把利息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课税方式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可见,综合课税并不能说是理想的课税方式;也就是说,以总所得为税基无法实现横向公平。

另外,所得税的又一个难点是捕捉纳税人的各种形态的所得,而事实上各行业间存在着捕捉率的差异。也就是说,税务部门在捕捉工薪阶层、个体工商户及农民等不同职业的所得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严重地阻碍了横向公平原则的实现。即对于工薪阶层可以捕捉到近100%的所得,而对于个体工商户或农民就很难捕捉到其所有实际所得。之所以不同职业存在着所得捕捉率的差异,是因为各所得的来源形态有着显著差异。例如,农民可以自产自用(当然,目前取消了农业税,不存在对其所得的捕捉率问题),而个体工商户、自营业者生产经营用的车也可用于私事。但是工薪阶层由于工作和家庭生活是严格分离开来的,因此对其所得的捕捉也是比较容易的。换言之,这是所得的不同来源以及确定费用扣除的不透明性和征税成本的问题,或者说与逃税、漏税、节税问题密切相关。负所得税制不可能把所得以外的经济性差异指标作为税基来进行课税,因此,也不符合横向公平原则。如果考虑到现实因素,在所得税领域是很难把经济差异指标化的。

四、结论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弱者,是否需要最低生活保障,不仅要看捕捉到的个人所得的情况,还应考察该个人的资产状况和消费活动状况,而且,还应对所支付的补助金的用途进行细化,这样既能起到提供最低保障的作用,又能监督、防止受助者丧失劳动欲望。从速一视点考虑,负所得税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难以普遍采用。但是,彻底调查、掌握所得以外的资产及对补助金用途的细化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环境多样他的今天,政府的监督成本也会增加。另外,对于所得的捕捉率存在职业间差异问题,如果职业能够自由选择,从长期来看也并不一定是不公平的。因此,可以说负所得税制的利大于弊,今后应放大负所得税的优点,重新审视社会保障税费的征收与社会保障支付的关系。不断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即便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网并有效地实施,也必然会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扩大。社会保障税费如何分担膨胀的社会保不支出是我们今后要着重研究的课题。为此,成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进行重新再认识,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支付条件的补助金,其资金来源应考虑以税收的形式来筹集,并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税收征管一体化。理由如下:

一是无论是一般税收还是社会保障税费,通带都需要按照相同的所得定义,征管体系以来自雇主和自营业者的申报表的形式获取信息,雇主从雇员的收入中预扣一般税收和社会保障税费并通过银行缴纳给收入管理部门,以有效的征管系统监督那些没有申报和纳税的雇主,并使用现代基于风险的审计方法来认定申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将社会保障税费的征收和税收管理一体化能够消除核心职能的重复,避免申报表的处理和税款的强制征收及雇主的审计等领域发生重要。一体化能够减少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的支出,实现规模经济,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数据的填写、税款的缴纳、执法和数据认定等共同过程;能够降低办公设施、通讯网络和相关职能的成本;能够避免重复的信息技术开发并降低系统开发和维护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二是税收管理机构是以收入征管为目标的,其组织文化适于税款的稽核和征收的过程。而社会保障机构一般以创造个人的福利权利和将其支付给接受方为核心的,与税收管理机构的组织文化和过程是不同的,因此其征收业绩一般很有限。社会保障机构与税收管理机构的一体化会提高社会保障税费缴纳的征管水平,降低征收成本。

三是将社会保障税费的征收和税务管理一体化会大大降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因为采用统一的记账凭证制度,个人所得税和工资薪金税以及按照所得和工资薪金征收的社会保障税费的统一审计程序,能够减少纸面工作。基于互联网的电子申报和纳税制度普及率的提高也会降低纳税人和缴费者的纳税成本。另外,制度的简化也会提高纳税人计算的准确性。

四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税收征管一体化,社会保障金的支付与税费的征收同在统一的计税框架下进行,可直接确定个人的纳税额和一次性转移支付金额。也就是说,那些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的人可以获得一次性现金补助,而那些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必须承担税负。因此,可使所有人都同处在一个保护伞下,保证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收入保障。

税收征管保障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 制度设计 配套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也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的统筹与管理。但在实践当中,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统筹缴费暴露出欠规范、不统一和无法为社会保障提供稳定资金来源等弊端。开征社会保障税,应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必由之路。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遵循国家、企业、个人(职工)三方共同负担原则;坚持公平为主,兼顾效益原则;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原则;政令统一、政事分开原则,本文提出如下关于社会保障税税制设计方案:

一、我国社会保障税的税制设计

1.纳税人。根据国外通行做法,我国境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资企业的中方人员、自由职业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均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人。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农民负担能力有限,近期内暂不将农民列入纳税行列。可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以乡镇或县为单位建立统筹式的区域性社会保障制度,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税的征税范围。

2.征收对象与计税依据。社会保障税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为征税对象。雇员,以其因雇佣关系取得的、由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为征税对象;雇主以其因雇佣员工而支付雇员的工资薪金为征税对象。自营者,以其生产、经营利润为征税对象;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者,如果对经营成果不拥有控制权和所有权,而只取得固定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等同于雇员,以其取得的工资薪金和承包、承租所得为征税对象;如果对生产、经营成果拥有控制权和所有权,除固定上缴被承包、承租单位一部分经营成果外,其余经营成果全部归承包、承租者所有的,按自营者征税,以其工资薪金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为征税对象。自营者,是指同时既为雇主又为雇员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以及依法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为征税对象的工资薪金应以1998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统计项目为标准。同时,社会保障税应税工薪收入应是职工的全部工薪收入,在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前提下,既设起征点又设上限。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应为工薪收入(工薪支出)或生产经营利润,不作任何税前扣除。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雇员应纳税额=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适用税率

雇主应纳税额=雇主支付雇员的工资薪金×适用税率

自营者应纳税额=自营者的生产、经营利润×适用税率

纳税人取得(支付)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为外币的,应按照国家外汇牌价(原则上为中间价)换算成人民币计税。

3.税率。社会保障税是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是专税专用、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特殊税种,在性质上与个人所得税不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5个社会保险险种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涉及的人群范围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涉及的基金金额也最大,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考虑到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本着征税简便、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根据社会保障税的专款专用和受益原则特点,社会保障税的税率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保障项目统一采用综合比例税率予以确定。其中,养老保险项目的税率为10%,医疗保险项目的税率为6%,失业保险项目的税率为6%.其他保障项目的税率视具体情况确定,统一合并征收。为便于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较好地衔接,雇主的负担率应高于雇员的或起码应与雇员基本相等;自营者的税率应基本上等于雇员与雇主税率之和。

4.税负调整制度。社会保障税实行限额征收,超过限额部分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不再征税。考虑到中国现行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在工资薪金中的扣缴办法,这一限额对工资薪金应规定按月缴纳,对自营者的生产、经营利润应规定按年缴纳。为照顾低收入阶层,以体现社会保障税的立法意图,社会保障税应规定起征点。未达到起征点的,免予征税;超过起征点的,就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全额征税。起征点的大小可参照中国现行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制定。纳税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可申请在其个人所得税前予以扣除。具体办法由税法另行规定。但对社会保障税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税收抵扣等制度必须规范化,做到全国统一,以利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对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可以用专门条例做出特别规定。

5.征收管理。将社会保障税划为中央税,由国税机关负责征收。雇员和雇主的社会保障税按月计征;自营者的社会保障税按年计征,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雇员、雇主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于月份结束后7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自营者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于月份结束后1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预缴,年度结束后3个月内汇算清缴。自营者少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于下年度补缴,多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可抵缴其下年度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或本年度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雇员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额,由其雇主在申报缴纳应纳社会保障税时一并代扣代缴。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社会保障税由纳税人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雇员在多处取得工资薪金的,由纳税人向其户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如果其雇主已代扣代缴社会保障税,在申报缴纳时,可申请退还多缴的税款或者抵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

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需要解决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筹集办法多由地方做出规定,难以收效;筹资机制不规范,地区间、部门与行业间负担不一,统筹面窄,社会互济范围小,多头管理,自收自支,缺乏宏观调控和监督机制,挤占、挪用时有发生;现收现付所形成的隔代支付与社会老龄化的矛盾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措施,参保的权利与义务透明度不够,影响参保积极性和参保范围的扩大。目前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只有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一些单项法规,法律层次低,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改革取向的长远目标出发,开征社会保障税,必须首先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配套改革:

1.必须尽快制定颁布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规范社会保障各主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依据,也是社会保障税开征的法律依据。国家通过《社会保障法》可以明确参加社会保障的各主体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利与义务,把社会保障范围、基金筹集、托管运营和发放,以及国家对基金的保障与监督管理等在法律上得以规范,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确保社会保障税收入的稳定增长。通过《社会保障法》可以规定社会保障税收入的安排使用,做到有法可依,税务机关负责及时足额把社会保障税征收入库,财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障税的预算管理和资金安排与监管,满足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需要,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同时,通过《社会保障法》,鼓励商业性人保业务,构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改变社会保障收付模式,将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改变为部分积累以至完全积累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增大受益原则的透明度,确保资金筹集与运用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与公正性。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了改变收付模式,理顺关系,平稳过渡,转制成本应由政府承担,所需资金用国有资产变现解决。

4.通过《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发行国债和社会保障,用于弥补社会保障支出缺口。

(二)财政预算制度的配套改革

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越位”,不但公开性和透明度太低,而且预算内预算外收支严重倒置和扭曲,最突出的就是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应列为预算内收支的社会保障基金,由于收入制度上为社会保险费而列入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而又缺乏强有力的收入弥补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使资金被挪用流失,出现社保不保等严重问题。社会保险费作为一种公共收入,其收入属准税收性质,其支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但却长期列为预算外收入,没有受到严格的公共管理和监督。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应进行财政制度的配套改革。社会保障税作为一项税收,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为社会保障预算提供了固定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收和支付实行“两条线”,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列入国家预算内管理,财政部门负责税务机关征收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接收工作、社会保障基金财政账户的收支核算工作,以及监管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及票据管理工作。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执法地位和预算管理地位,从财政制度上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优化支出管理。社会保障税的开支,应与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完善结合起来。社会保障税收入是一种基金性收入,与一般预算收入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专门的用途,其收支应自成体系,单独管理。我国可以在目前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项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的收支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运用,置于国家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之下,更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即使在社会保障预算内部,不同税目的收入也必须专门用于相应的支付项目。在社会保障预算、公共预算、债务预算和国有资产预算之间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资金运用上应遵循各方平衡、相互调剂的原则,以充分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率。在财政制度上,还要加大财政支持社会保障资金的力度,允许通过资本市场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用于社会保障预算。同时,通过立法,发行社会保障和国债专项用于弥补社会保障预算的入不敷出的缺口,在公共预算的编制中留有一定空间,每年划出部分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障预算的平衡和积累,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还要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和公众的监督,使社会保障制度深入人心,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税收制度的配套改革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对现行税收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具体是:

1.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配套改革。由于社会保障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基的基本一致性,即都是对雇员(个人)工资薪酬收入总额征收。两者不同的是,社会保障税的起征点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不同,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800元,个人收入超过800元以上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而社会保障税的起征点比个人所得税应低得多。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应考虑个人薪酬收入超过800元部分的重复纳税问题。同时,个体经营者或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收入缴纳社会保障税也存在与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和总体税负问题,应合理设计社会保障税的税基和税率以及对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和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课征个人所得税时,对个人薪酬收入或劳务报酬收入已纳社会保障税的税款从税基中给予必要扣除。

2.企业所得税制度的配套改革。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的税前扣除项目应明确规定,允许企业将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在税前列支,以避免重复征税,增加企业总体税收负担。

3.税收征管制度的配套改革。由于社会保障税的专项税收特点及与其个人账户对称性强等特殊性,开征社会保障税后,新的《税收征管法》应相应根据社会保障税的特殊性增加补充条款。如个人纳税账户与个人领取社会保障费和保障项目是否对称及其操作的条款;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障资金经办部门提供征收单位的欠缴额等条款。

(四)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

社会保障税税基为所得额,在征管中容易遇到收入不明的问题。此外,现行工资制度不规范,加大了社会保障税征管的难度。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深化工资制度的改革。在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同时对国家公务员、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作相应调整,使其工资组成包含社会保障支出。由于目前分配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发放给职工的各种补贴上,应将已固定化的补贴收入加入工资基数,作为社会保障税的税基,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其次,应实现工资性收入的货币化,建立实名制的个人工资性收入银行账户,用人单位通过银行支付工资,以利于税务部门的稽核检查。

(五)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

对破产企业或经营困难企业的扣款顺序政策进行调整。把社会保障税列为第一还款顺序,按税、贷、货、利的还款顺序,而税款项中应将社会保障税列为首位。

参考文献

(1)董树奎《对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的分析》,《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2)李明《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税》,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3)江苏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税制的相关问题》,《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4)石坚、付广军《社会保障税:前景与目标》,《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5)刘小兵《中国社会保障税的制度设计及其释义》,《财政与税务》2002年1期。

(6)麦正华《关于设计社会保障税改革方案的思考》,《税收研究资料》2000年11期。

税收征管保障篇4

一、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

一段时间以来,无法“全国漫游”的社保基金,成了劳动者跨地区就业之痛,一旦劳动者异地就业,则直接导致其养老保险权益丧失,近年来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出现退保潮,主要根源是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社保基金不能“全国漫游”。为进一步实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互助同济,推进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全国人大第十一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全面推进省级统筹”。

2、有利于保障社保基金安全

地税部门是专职组织收入的行政执法机构,拥有一支熟悉社保政策和征管业务的干部队伍。在多年的社保费征管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征缴体制和机制。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将进一步理顺社保费征缴主体关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有助于消除目前征管体制下部门职责不清造成的征管被动脱节、办事交叉重复等弊病,有利于完善“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机构发放、审计部门监督”的社保费科学管理体制形成,有效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3、有利于提高社保费征缴效率

社保费与税收的征缴对象范围基本一致。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将进一步落实社保费“随税同征、随税同管、随税同查”,充分发挥地税部门的管理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实施全面费源监控和规模化、集约化管理,确保社保费应征尽征,为我市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

4、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合法权益

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改革除了模式部门职责不清、业务流程不畅等弊端,地税部门承担社保费申报、审核、稽核等职能,开创了责权匹配、征管一体工作新格局。全责征收后,地税部门将对缴费单位不为其员工正常参保、不如实申报缴费、欠费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依法受理、处理有关社保费的各项/投诉和争议,定期公开社保费重大案件,有效保护广大缴费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改革的客观性与必要性分析

从1998年开始,我国社会保险费实行“地税征收、财政监督、社保发放”模式,先后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税部门开始负责征收社会保险费,且基本按照税收征管的模式进行。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复杂原因,我国社会保险费税收征管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费改税”。只能说是“费的性质、税的运作”。

1、客观性分析

新征管模式使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照常运行、个人账户的特点继续保持与做实个人账户的改革继续稳步推进、现收现付基础上部分积累制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仍是改革方向。社会保障部门与地税部门协手合作,打造了一个事权与责权明晰、主体与辅体互为交融的责任边界。这种改革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是基于现行社会保险费征缴不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滞后等原因的一种理性改革,符合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以此为契机,亟需树立公民的社会保障理念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理念。

一是“全责”;二是“社保费”,责任主体是地税。社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全责”征收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代收”,其实质内容的改变就是全面提高征收质量和确保稳步提高社保费收入、规范社会保险费从缴费登记到划解基金账户的全流程程序管理、收支分离实现多方参与的相互制衡机制以保证老百姓的“活命钱”不受侵占。

地税全责征收社保费,将更充分地发挥地税部门的体制优势、管理优势与技术信息优势,理顺社保费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制衡与立体监督,事实上就是围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这一核心指标服务的。

作为社会保障财政和保险的大数法则而言,实行地税全责征收最大一个亮点就是将基本养老保险费逐笔按比例分别划入市级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专户,解决长期以来养老保险基金“统而不筹”的体制难题。养老保险调剂金专户的夯实做强也为其它险种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做出了表率。在更高统筹层次上建立各社会保险险种的调剂基金,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保障的本质,为降低企业和个人社会保险缴费奠定基础,降低社会保险风险,实现养老保险等险种调剂基金的硬着陆,最终受益的是企业和参保人。

2、必要性分析

地税全责征收之后,社会保障部门将从繁重的收费事务中解脱出来,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行政效率,强化社会保障部门的公共服务绩效,履行政府社会保障职能,建立以社会保障受益人为中心的各种服务体系。地税部门成为社保费的征收责任主体,恰恰是提高了社会保障这一公共产品的政府元素,有利于发挥专业队伍的品质,降低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成本,为老百姓谋益。

国务院1999年颁发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由地税机关征收。这就为社保费移交税务部门征收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地方税务机构有着多年征收社会保险费的经验积累,拥有遍及全国、组织严密的征收机构和一支专业较强、素质较高、善打硬仗的征收队伍,保证了社会保险费征收规模的稳定增长。

如果执行地税全责征收社保费,明确了地方税务机关、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责任分工体系,对全方位提高社会保障整体服务质量将起到关键作用,充分利用地税部门多年来逐步建立的立体性、全方位的税收监管网络,加强对参保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和缴费检查,可以有效防止申报不实和逃避社保费现象,做大做实做强社会保险基金。在切实保证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拓宽的同时,保证老百姓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中受益和待遇得以增长,这就是最大的社会民生。

三、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险体制的重要举措

全国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社保费用征缴体制:一是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全责征收;二是地税部门全责征收;三是地税部门非全责征收;四是社保部门与税务部门分别征收。

所谓“地税全责征收社保费”,就是社保经办机构将社保费的申报、核定环节移交地税部门负责,由地税部门全面负责社保费征缴环节中的缴费登记、申报、审核(核定)、征收、追欠、查处和划解基金专户等相关工作,并将征收数据准确、及时传递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记帐。这样,地税部门不再是社保经办机构的人,而是成为了社保费的征收主体。这种征缴体制的改革,不仅明确了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主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对提升政府工作效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建立起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三方机制”,完善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

推行地税全责征收社保费,进一步明确了地税部门征收社保费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建立起“地税部门负责征收、财政审计部门负责监管、社保机构负责发放”的“三方机制”,使不同部门各司其职,有助于实现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行为的有序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社保管理工作的效能。财政部门则专责社保基金的管理,一方面监督地税部门依法征收,另一方面则监督社保部门依法发放,保证资金安全。从实践看,“收、管、支”三分离的“三方机制”是社保体系健康运作的必要组织和程序保证。

2、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险扩面难的问题,有效提升社会保险资金的征收效率

地税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征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征收经验,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有着一支作风过硬、执法严格的干部队伍。确立社保费的地税全责征收,可以充分发挥地税部门在征管体制、信息网络、机构人员方面的优势,加强社保费的扩面征缴力度,增强社保费征收的法律刚性,从而建立起一个职责明确、征缴有效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

实践经验已经表明,地税部门凭借其部门特点,发挥了征收有力和信息充足的优势,扩大了征收面,解决了缴费基数申报不实的问题,促进了社保费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推动了税收征管体系的完善。

3、有利于节约社保体系的运行成本

由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可以把社保费当作一个特殊税种,在登记环节把社保费登记和税务登记合并处理。由于管理办法和管理对象与其他税种基本一致,不仅没有过度增加税务部门的工作量和征收成本,还节约了参保人和参保单位的缴费遵从成本。在地税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后,改变了多个部门对参保单位收费的情况,减少了企业应对多头收费的麻烦和成本。而且,“收”、“发”职能的真正分离进一步简化了缴费程序,缴费人有关申报、缴费的事项在地税部门直接办理即可,大大地方便了缴费人。实践证明,地税部门统征社保费可以进一步简化缴费程序,节约社保体系运行成本,有效维护缴费人的合法权益。

4、有利于社保经办机构更好地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服务

实施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可以使人力资源与社保部门以及社保经办机构从原来繁琐的征缴工作中解脱出来.全力投入到社保政策的制定和社保基金的发放工作中。社会保障机构不再负责社保费的收缴工作后,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进行社保政策的分析、研究和制定工作,深入了解参保单位和个人的情况,更好地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服务。而且,地税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后,社保机构消除了基金收缴的压力,有利于社保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总之,社保费地税全责征收,有利于社保经办机构认真做好社保金的社会化发放,提高社保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增加公众对社保制度的信心,因而也有利于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税收征管保障篇5

1.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税务征缴,是规范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的需要。税务征缴与社会保障机构征缴相比,一是更具有“威慑”力,更具法律效力,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征缴,防止偷、漏、拖欠缴纳等问题;二是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税收征管法对不履行纳税义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一些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加强征管。

2.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税务征缴,是当前社会保障基金收缴管理的现实选择。要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保障机构成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管理者,它原来承担的收缴任务必须分离出来,由其他机构收缴。与成立新的征收机构相比较,税务征收具有新建成本低、管理经验丰富、更容易掌握和控制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赢利情况,更容易掌握企业的历史资料,实行税务征收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管理。

3.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税务征缴,是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十五”计划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仍然是社会保障的主要承担者,社会保险金的发放和退休、失业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国有企业这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也没有完全解决因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失业人员增长和退休人员增多等社会问题,没有为国企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此外,社会保障因企业性质不同而差别较大,而且呈现固态化,不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间人才的流动。这些都不利于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不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因此,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分离出来,当前迫切需要社会保障基金通过税务机构实行社会化收缴。

社保基金税务征收实现的几大转变

1.“差额缴拨”向“全额缴拨”的转变。原来实行的“差额缴拨”,就是企业应该上缴的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机构应拨付给企业的社会保险金相抵消以后,收大于支的企业,差额上缴;收不抵支的企业,差额拨付。那么收支相抵的部分,就其本质而言,收缴和发放的责任和压力都在企业。这样,一方面造成国有企业的让会保障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也难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人员流动和社会动荡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况下为企业挪用、挤占社会保障基金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拖欠严重,严重影响到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原来的差额收缴模式,因为种种原因,社会保险资金的征收日趋困难,社会保险机构难以征缴足够的收入满足其发放,不得不以支促收,实行“差额缴拨”,这也是权宜之计。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将企业的收缴责任分离出来,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责任落在税务机关身上,而发放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使发放机构不能以发放促征缴,更有利于实现了“差额缴拨”向“全额缴拨”的彻底转变。

2.收缴责任由企业向政府的转变,是健全政府职能还出的重要一步。原来的征缴模式下,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责任存在两层关系:一是政府与社会保险机构的关系,政府委托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征缴和发放,在这种情况下,发放是硬的,一旦发放出现什么问题,受保障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时政府就会给社会保障机构施加压力,但其征缴社会保障基金的手段是软的,只是收费的形式,缺乏相应的法律与制度建设,缺乏强制性,它的权利和责任是不对称的,难以全额收缴和发放。社会保障机构为了完成职责,只好转移压力,就是第二层关系,社会保障机构和企业的关系。由于没有法律保障,手中可以控制企业的重要手段就是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于是你社会保险基金收缴不上来,我也没法发放给你,只好采取“差额缴拨”的办法解决,把社会保障基金收缴的压力推给企业。实质上说,企业收上来就发,收不上来就发放不了,社会保障的责任最终还是落在企业身上,使社会保障的功能大大减退,让会保障的本来意义受到严重的扭曲。

实行税务征缴以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责任在税务机关,发放的责任落在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企业的收缴责任实现了向政府的转变。企业既不再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任务,也不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任务。社会保障机构不再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任务,专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实现这种责任转变以后,企业分离了社会保障职能,社会保险机构消除了收缴的压力,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但是压力转移到税务机关,也就是说政府承担起了社会保障的筹资工作,承担了原本就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健全了政府职能。

3.社会保障资金实现由收支一体管理向收支两条线管理转变。原差额缴拨的模式下,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管理是混在一起的,在两个层面上存在缺陷:企业的层面上,除差额缴拨的部分外,其余部分的社会保障资金都是由企业收缴、企业发放的,也就是说企业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于一身,或者企业在收缴时因为困难收缴不足,保证不了发放;或者企业收缴的资金难以用于发放,而是被挪作它用,造成养老金发放拖欠严重,不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在社会保险机构的层面上,社会保障机构也是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于一身,缺乏有效地监督,致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流失。

实行税务机构征缴以后,实现了社会保障资金由收支混合管理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转变。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由税务机构承担,收入上缴财政。而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依靠财政拨款。企业已经与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和发放没有直接的组织责任关系,没有掌握和挪用资金的渠道。社会保险机构只负责管理社会保障的政策以及组织社会化发放,与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不再有直接关系,也难以挪用社会保障资金。这样,税务部门负责社会保险税的征管;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督社会保险金的支付和使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用运行过程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目前试点税务征缴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试点税务征缴取得的成绩。就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的试点情况看,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税务征缴,较之原来的社会保障机构征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实现了全额缴拨。地税部门征缴社会保险金,改变了与缴拨单位的基金缴拨方式,即由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杜绝了“协议缴费”等不规范作法,做到收支分开、帐实相符、真实准确。

2.提高了征缴率。实行税务征缴以后,许多省市的收缴率达到或超过了90%,高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差额缴拨、全额记帐情况下历年的征缴率。同时,

地税部门更加具有优势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借助对欠费企业财务及经营状况的客观掌握,加大了清理企业欠费的力度。

3.促进了社会化发放基本养老金工作的开展。地税部门全额征缴养老保险费,为实行社会化发放基本养老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试点地方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60%,个别地市基本实现100%社会化发放。而且,这项工作的推开,有利于促进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落实。目前试点省市初步形成“税务收、财政管、社保用”的基金运行管理体制,从而在机制上保证了基金的规范、安全运转。

5.保障了基本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通过实行地税部门全额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提高了征缴率,提高了基本养老基金的负担能力,有利地促进了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保障了基本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有效地促进了“两个确保”的落实。

(二)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较之以前社会保障机构征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改革必然受到传统体制及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就其试点情况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基础数据不够完善。目前社会保障税务征缴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数据和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落后,使得征管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和稽查力度缺乏有效的依据,不利于社会大众对其的有效监督,致使在征管过程中漏缴、少缴的情况难以有效遏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化的进程。另外,改革必然带来部门利益的调整,使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地税部门对基本养老金基数的确定存在意见分歧,地税部门为了更好地取得工效挂钩成绩,存在人为减少缴费基数的情况,导致缴费基数不统一。

2.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仍设“收入过渡户”。财政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颁发的《社会保障基金财务制度》规定,实行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设“收入过渡户”。但绝大多数试点地区仍旧设立“收入过渡户”,有悖于财务规定,增加了社会保险费的运行环节及在途时间,不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3.税务征收权不完整。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主要依据的是《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地方行政性法规,在强制征收措施中,只能对延迟缴费的加收滞纳金,并对责任人处以罚款,逾期不缴纳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而实行税收保全、强制扣款等税务部门最有力的征收手段则缺乏法律依据。在征收程序上,社会保险费的征收计划和缓交审批均由经办机构认定,地税部门处于“”的地位,难以发挥地税部门“依法征费”的作用。

4.税务机构职能尚未完全到位,征收管理落后。目前税务征缴职能末完全到位,关系未完全理顺,收缴工作还是由社保机构、税务机构两家管理,缴费单位既要经办机构确认,又需向税务部门申报缴纳,增加了社会保险基金交纳的工作量,延长了交纳时间,有些出现“压票”现象。另外“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税务收缴的社保费没有直接上缴财政,导致使资金划拨周转环节过多,影响资金划拨效率和管理。

进一步完善税务征缴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的短期建议。

1.规范、细化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操作办法。目前,许多省市实行了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一些地方正在积极酝酿实施。但是,目前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地税征收社会保险费工作仅在有关政策文件上作了原则规定,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办法。针对这种情况,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及时交流征缴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规范和细化的具体办法,要点是:第一,各级政府年初要确定社会保障基金预算,预算一经确定,地税部门就根据确定的基数、费率等相关政策具体实施征收;第二,企业按地税部门的征管程序办理缴费业务;第三,社会保险费实行属地化征收;第四,征收的社会保险费不设“收入过渡户”;第五,经办机构建立缴费单位和个人的资料档案及台帐;第六,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等。这样,使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健康运作。

2.赋予税务机关完整的征收权。从法律法规、建章立制的角度真正赋予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权利,使税务机关能够旗帜鲜明地行使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手段,征收的全过程包括缴费基数和人数的核定、征缴入库、处罚、催缴等全部由税务机关依法完成,同时,也要明确税务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责任与税收责任同等重要,增加税务机关的收费意识和压力,力争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理顺社会保障基金征缴机构的关系,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税务部门负责社会保险税的征管;社会保险基金实行预算管理,进入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预算,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督社会保险金的支付和使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订和执行;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负责发放。形成税务管征缴、财政管资金、社保管核拨、银行邮局管发放的机构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用运行过程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4.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随着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不断增大,其监管工作日益重要。按照“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方法编制社会保障预算,将所有社会保障的收入项目都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规范管理,避免社会保障基金的浪费、流失,对于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的中长期建议。

1.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依法确立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等要素,统一社会保障社会统筹项目,纳入税务征管范围,并通过立法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增强征收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这是规范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措施。

2.建立健全养老金的融资体系,保证养老金收入充足。一是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国家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必须依法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有步骤地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用于扩充社会保障基金;三是将利息税、遗产与增与税等的收入,专向用于社会保障基金;四是采取其它可行的办法,比如可以考虑发行社会保障基金专项债券和等。总之,要积极开辟融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征管的基础数据体系。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将企业应该交纳社会保险金的人员的资料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且随着“金卡工程”的推进和工资社会化发放普遍推开,及时与银行的工资发放系统联网,多方配合核实,促进征管基础数据体系的真实性、可靠性,建立税务征管的数据基础。这样,才能为税务机关全额征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各界的监督提供依据,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才有可靠的保证;这样也可以与社会化发放的数据库联网,促进社会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

通过基础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强财政、税务、社保、银行等

税收征管保障篇6

1.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税务征缴,是规范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的需要。税务征缴与社会保障机构征缴相比,一是更具有“威慑”力,更具法律效力,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征缴,防止偷、漏、拖欠缴纳等问题;二是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税收征管法对不履行纳税义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一些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加强征管。

2.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税务征缴,是当前社会保障基金收缴管理的现实选择。要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保障机构成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管理者,它原来承担的收缴任务必须分离出来,由其他机构收缴。与成立新的征收机构相比较,税务征收具有新建成本低、管理经验丰富、更容易掌握和控制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赢利情况,更容易掌握企业的历史资料,实行税务征收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管理。

3.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税务征缴,是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十五”计划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仍然是社会保障的主要承担者,社会保险金的发放和退休、失业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国有企业这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也没有完全解决因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失业人员增长和退休人员增多等社会问题,没有为国企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此外,社会保障因企业性质不同而差别较大,而且呈现固态化,不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间人才的流动。这些都不利于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不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因此,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分离出来,当前迫切需要社会保障基金通过税务机构实行社会化收缴。

社保基金税务征收实现的几大转变

1.“差额缴拨”向“全额缴拨”的转变。原来实行的“差额缴拨”,就是企业应该上缴的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机构应拨付给企业的社会保险金相抵消以后,收大于支的企业,差额上缴;收不抵支的企业,差额拨付。那么收支相抵的部分,就其本质而言,收缴和发放的责任和压力都在企业。这样,一方面造成国有企业的让会保障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也难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人员流动和社会动荡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况下为企业挪用、挤占社会保障基金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拖欠严重,严重影响到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原来的差额收缴模式,因为种种原因,社会保险资金的征收日趋困难,社会保险机构难以征缴足够的收入满足其发放,不得不以支促收,实行“差额缴拨”,这也是权宜之计。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将企业的收缴责任分离出来,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责任落在税务机关身上,而发放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使发放机构不能以发放促征缴,更有利于实现了“差额缴拨”向“全额缴拨”的彻底转变。

2.收缴责任由企业向政府的转变,是健全政府职能还出的重要一步。原来的征缴模式下,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责任存在两层关系:一是政府与社会保险机构的关系,政府委托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征缴和发放,在这种情况下,发放是硬的,一旦发放出现什么问题,受保障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时政府就会给社会保障机构施加压力,但其征缴社会保障基金的手段是软的,只是收费的形式,缺乏相应的法律与制度建设,缺乏强制性,它的权利和责任是不对称的,难以全额收缴和发放。社会保障机构为了完成职责,只好转移压力,就是第二层关系,社会保障机构和企业的关系。由于没有法律保障,手中可以控制企业的重要手段就是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于是你社会保险基金收缴不上来,我也没法发放给你,只好采取“差额缴拨”的办法解决,把社会保障基金收缴的压力推给企业。实质上说,企业收上来就发,收不上来就发放不了,社会保障的责任最终还是落在企业身上,使社会保障的功能大大减退,让会保障的本来意义受到严重的扭曲。

实行税务征缴以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责任在税务机关,发放的责任落在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企业的收缴责任实现了向政府的转变。企业既不再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任务,也不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任务。社会保障机构不再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任务,专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实现这种责任转变以后,企业分离了社会保障职能,社会保险机构消除了收缴的压力,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但是压力转移到税务机关,也就是说政府承担起了社会保障的筹资工作,承担了原本就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健全了政府职能。

3.社会保障资金实现由收支一体管理向收支两条线管理转变。原差额缴拨的模式下,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管理是混在一起的,在两个层面上存在缺陷:企业的层面上,除差额缴拨的部分外,其余部分的社会保障资金都是由企业收缴、企业发放的,也就是说企业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于一身,或者企业在收缴时因为困难收缴不足,保证不了发放;或者企业收缴的资金难以用于发放,而是被挪作它用,造成养老金发放拖欠严重,不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在社会保险机构的层面上,社会保障机构也是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收支于一身,缺乏有效地监督,致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流失。

实行税务机构征缴以后,实现了社会保障资金由收支混合管理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转变。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由税务机构承担,收入上缴财政。而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由社会中介机构承担,依靠财政拨款。企业已经与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和发放没有直接的组织责任关系,没有掌握和挪用资金的渠道。社会保险机构只负责管理社会保障的政策以及组织社会化发放,与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不再有直接关系,也难以挪用社会保障资金。这样,税务部门负责社会保险税的征管;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督社会保险金的支付和使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用运行过程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目前试点税务征缴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试点税务征缴取得的成绩。就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的试点情况看,社会保障基金实行税务征缴,较之原来的社会保障机构征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实现了全额缴拨。地税部门征缴社会保险金,改变了与缴拨单位的基金缴拨方式,即由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杜绝了“协议缴费”等不规范作法,做到收支分开、帐实相符、真实准确。

2.提高了征缴率。实行税务征缴以后,许多省市的收缴率达到或超过了90%,高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差额缴拨、全额记帐情况下历年的征缴率。同时,地税部门更加具有优势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借助对欠费企业财务及经营状况的客观掌握,加大了清理企业欠费的力度。

3.促进了社会化发放基本养老金工作的开展。地税部门全额征缴养老保险费,为实行社会化发放基本养老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试点地方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60%,个别地市基本实现100%社会化发放。而且,这项工作的推开,有利于促进建立真正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落实。目前试点省市初步形成“税务收、财政管、社保用”的基金运行管理体制,从而在机制上保证了基金的规范、安全运转。

5.保障了基本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通过实行地税部门全额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提高了征缴率,提高了基本养老基金的负担能力,有利地促进了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保障了基本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有效地促进了“两个确保”的落实。

(二)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较之以前社会保障机构征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改革必然受到传统体制及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就其试点情况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基础数据不够完善。目前社会保障税务征缴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数据和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落后,使得征管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和稽查力度缺乏有效的依据,不利于社会大众对其的有效监督,致使在征管过程中漏缴、少缴的情况难以有效遏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化的进程。另外,改革必然带来部门利益的调整,使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地税部门对基本养老金基数的确定存在意见分歧,地税部门为了更好地取得工效挂钩成绩,存在人为减少缴费基数的情况,导致缴费基数不统一。

2.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仍设“收入过渡户”。财政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颁发的《社会保障基金财务制度》规定,实行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设“收入过渡户”。但绝大多数试点地区仍旧设立“收入过渡户”,有悖于财务规定,增加了社会保险费的运行环节及在途时间,不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3.税务征收权不完整。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主要依据的是《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地方行政性法规,在强制征收措施中,只能对延迟缴费的加收滞纳金,并对责任人处以罚款,逾期不缴纳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而实行税收保全、强制扣款等税务部门最有力的征收手段则缺乏法律依据。在征收程序上,社会保险费的征收计划和缓交审批均由经办机构认定,地税部门处于“”的地位,难以发挥地税部门“依法征费”的作用。

4.税务机构职能尚未完全到位,征收管理落后。目前税务征缴职能末完全到位,关系未完全理顺,收缴工作还是由社保机构、税务机构两家管理,缴费单位既要经办机构确认,又需向税务部门申报缴纳,增加了社会保险基金交纳的工作量,延长了交纳时间,有些出现“压票”现象。另外“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税务收缴的社保费没有直接上缴财政,导致使资金划拨周转环节过多,影响资金划拨效率和管理。

进一步完善税务征缴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的短期建议。

1.规范、细化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操作办法。目前,许多省市实行了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一些地方正在积极酝酿实施。但是,目前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地税征收社会保险费工作仅在有关政策文件上作了原则规定,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办法。针对这种情况,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及时交流征缴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规范和细化的具体办法,要点是:第一,各级政府年初要确定社会保障基金预算,预算一经确定,地税部门就根据确定的基数、费率等相关政策具体实施征收;第二,企业按地税部门的征管程序办理缴费业务;第三,社会保险费实行属地化征收;第四,征收的社会保险费不设“收入过渡户”;第五,经办机构建立缴费单位和个人的资料档案及台帐;第六,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等。这样,使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健康运作。

2.赋予税务机关完整的征收权。从法律法规、建章立制的角度真正赋予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权利,使税务机关能够旗帜鲜明地行使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手段,征收的全过程包括缴费基数和人数的核定、征缴入库、处罚、催缴等全部由税务机关依法完成,同时,也要明确税务机构征收社会保险费的责任与税收责任同等重要,增加税务机关的收费意识和压力,力争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理顺社会保障基金征缴机构的关系,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税务部门负责社会保险税的征管;社会保险基金实行预算管理,进入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预算,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督社会保险金的支付和使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订和执行;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负责发放。形成税务管征缴、财政管资金、社保管核拨、银行邮局管发放的机构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用运行过程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4.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随着社会保障基金规模的不断增大,其监管工作日益重要。按照“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方法编制社会保障预算,将所有社会保障的收入项目都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规范管理,避免社会保障基金的浪费、流失,对于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税务征缴的中长期建议。

1.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依法确立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等要素,统一社会保障社会统筹项目,纳入税务征管范围,并通过立法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增强征收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这是规范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措施。

2.建立健全养老金的融资体系,保证养老金收入充足。一是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国家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城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必须依法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有步骤地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用于扩充社会保障基金;三是将利息税、遗产与增与税等的收入,专向用于社会保障基金;四是采取其它可行的办法,比如可以考虑发行社会保障基金专项债券和等。总之,要积极开辟融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征管的基础数据体系。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将企业应该交纳社会保险金的人员的资料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且随着“金卡工程”的推进和工资社会化发放普遍推开,及时与银行的工资发放系统联网,多方配合核实,促进征管基础数据体系的真实性、可靠性,建立税务征管的数据基础。这样,才能为税务机关全额征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各界的监督提供依据,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才有可靠的保证;这样也可以与社会化发放的数据库联网,促进社会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

税收征管保障篇7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筹资模式;费改税

abstract:thecurrentsocialsecurityfinancingchannelsforfund-raisingmodethereisasingle,rigid,lackoflegislativeprotection,lowdegreeofsocialproblems,inordertofundamentallysolvetheaboveproblem,wemustvigorouslypromotesocialinsurancebechangedtotheprocessofsocialsecuritytax.forthisreason,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articlesofchina'ssocialsecurityfund-raisingmodelofthesocialsecurityreform,taxreformandtheneedandfeasibilityoftheintroductionofchina'ssocialsecuritytaxpolicyrecommendations.

keywords:socialsecuritytaxes;patternoffinancing;taxreform

前言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之上。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保障要求的稳定、可靠、有效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不但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现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弊端

(一)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应实现多样化,而目前我国的筹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当前只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较低比例的收缴制度,医疗保险只在个别城市实行试点个人收缴制度,生育保险尚在酝酿之中。各项保障费用基本来源于职工就职的单位,而个人对于基金的支出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受阻,资金缺口日益增大。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支付危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二)刚性不足、缺乏立法保护

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办法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靠行政手段推向社会,缺乏严格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有力的硬性约束,对于未能按照规定上缴的企业或者个人缺乏法律惩治措施,这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此外以“费”的形式征缴资金不像以“税”的形式那样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等特性。

(三)参保面窄、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仅限于城镇、工矿区的企事业单位,即使在这些已参保的企业中,实际缴费人数与应缴费人数也存有巨大的差距。而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才刚刚展开,农民还未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加上农民负担过重,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改变势在必行。

(四)部门职能不清、管理机制混乱

我国目前参与到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的部门众多,这些部门囊括了地税、人事、劳动、民政、保险、卫生等单位,它们都在经办和社会保障基金。然而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各行其道,这造成了管理成本高,而效率低下的恶劣状况,严重阻碍了社保基金的征缴和统筹。

二、各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比较分析

(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

目前,全世界已有172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征收社会保障税,即政府通过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金,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通过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进行管理。第二,征缴社会保险费,即通过雇主和雇员缴费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不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政府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运营。第三,强制储蓄制,即将雇主为雇员缴纳的保障基金及雇员按规定缴纳的保障基金,都统一存入个人专门的社会保障账户,其本金及相应利息收入均归个人所有,政府通常只保留少部门的税收调节权。

(二)各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三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曾起到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征收社会保障税这一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保障税的实施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有了严密的法律依据,并且,“以纳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无疑更有利于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和统筹层级,有利于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对于社会保障统筹缴款方式而言,它所依据的是部门性、地方性的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管理分散,不便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而采取储蓄制形式,虽然考虑了收入与支出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对于账户管理要求较高,只适用于人口少,且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或企业经营亏损时难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措时期。

通过以上三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的现状,建议我国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充分利用税收三性的特征,依法征收社保基金,利用人们不断增强的纳税意识,提高我国社保基金征缴的到位率。

三、我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必然选择——费改税

(一)社保费改税的优越性

1.广开税源,保障基金充沛。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广开税源,彻底改变现存由于自愿参保或者动员参保带来的导致社保基金征收不足的弊端。依据税法强制全部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个人等依法上缴社保税,保证社保基金筹集渠道的畅通,保障社保基金的充足率、到位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加强社保基金征收管理,保障基金安全。社保税的实施,显示了税收的“刚性”原则,能够减少征管过程中的不缴、少缴、欠缴现象的发生,充分实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社会保险费改税后,形成了“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发放,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新模式。将社保基金的征收、管理、发放分别由相应部门负责,协调了部门的职能分工,社保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的运作,有效遏制了现存社保基金筹资和发放过程中腐败行为的发生,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3.利于社会统筹安排与调度。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工资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特定的税目,其既有一般税收的强制性,但又缺乏税收的无偿性。在全社会范围为以“税”的形式征收社保基金,克服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避免因缴费率不同造成的企业负担不均,有利于社保基金在整个社会范围为统筹安排。社保税的开展在宏观和微观上保证了基金的征缴,推进了社会的公平进程;社会保障税的开征解决了原来劳动力因流动造成社保基金不能进行相应转移的问题,社保基金不会因为人员工作地变更而中断。

(二)社保费改税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基本已经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基本条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切实可行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当前对于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征收模式已基本达成了社会共识,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要求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不断高涨,学术界对于开征社会保障税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甚至提出了具体方案,这些研究和探索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

2.从国际比较结果看,缴税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首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选择,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最佳选择。

3.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从组织基础看:税务机关经过多年的税收征管实践,拥有一只强大且素质较高的征收队伍、积累了大量和丰富的税收征管经验,作风过硬、业务精熟;具备功能齐全的征收设施和健全的报税网络,可以为缴费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有较严密的税源监控制度,熟悉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工资水平、人员变化、财务收支等情况。从经济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我国已经具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企业单位与职工个人也具有相应的承受能力。

(三)实施社会保障税的政策建议

1.加快《社会保障税》立法进程。原有的社会保障费主要是以行政政策为主要管理手段,给社保基金的筹集带来了大量问题,随着社保费改税的实施,配套的法律必需加快制定,为社会保障税提供法律上的依据。依据法律条款明确社会保障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合法、有序运行。

2.加强农村社保筹集渠道建设。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筹集中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便是社保基金覆盖面窄,特别是广大农民还主要依靠自我保障,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村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必须借助于社会保障税的特性,开拓农村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扩大农村参保面。

3.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与低水平的原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表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层次是逐步提高的。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而人员基数过大,因此,我国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低水平保障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原则。

4.明确社会保障功能的定位是保障而不是公平。社会保障一直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一百余年来,税和税收规则作为福利国家的工具,被大多数福利国家用来影响收入分配,试图通过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贫富悬殊,但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每一个政策评价都表明再分配的效果不好,即使在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而言,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强调并明确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保障而非公平,是一个真正需要引起我们普遍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5.实现社会保障税收收入统筹调剂。由于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收入能力和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保基金余缺统一调剂机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协调地区平衡。

6.新旧筹资模式的衔接与转换。社保费改税是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以税务部门为主导的征收管理体系与现行征收办法存在着诸多矛盾,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实行必须做好两种新旧筹资模式的平稳过渡。这可以通过部门间职能的再分工来实现,对于原有社会统筹基金的处理,在社会保障税开征后要逐步由原来劳动部门统筹与管理的社保基金交由财政部门管理,列入国家预算,由现社会机构代为保管,按照国家财政保障预算项目规定予以使用,审计部门监督社保基金的使用和发放。

【参考文献】

[1]郑猛.空帐不断增加,如何“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n].中国税务报,2005-11-16.

[2]刘永禄,刘永新.社会保障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理想方式[j].中国财政,2005,(6).

[3]于秀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述评[j].社会保障制度,2005,(6).

税收征管保障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社会保险税

观察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从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到分配社会保障资金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主线。任何国家的任何社会保障项目都是采取必要的手段包括强制性的手段来筹集社会保障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保障国民必要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努力开辟筹资渠道,讲究融资策略,强化基金管理,显然是各国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

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子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在所有国家,社会保险的支出规模都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最大份额。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取社会保险缴费的方式,另一种是采取征收社会保险税的方式。社会保险税是以社会保障法挥着社会保险法为依据,对资金的征收、管理、支出及征管机构、人员和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征收社会保险税具有无偿性、强制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特点。社会保险费是国家社会保障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用于保障职工在失业、伤残、疾病、生育和退休后所需的资金。社会保险税在征收机关、征收标准和征收制度上难以统一,并且征收过程等容易受到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因素制约。我国实行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险资金。

一、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旧的筹资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形式,以改变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适时开征社会保险税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1、资金筹集刚性不足,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方式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缺乏立法依据

目前,全国尚无一部较为统一健全的法律或条例来严格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管行为。社会保障制度如果不能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面,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强制性不足,就会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体制混乱,运营监管不力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基本上采取“按地区、分行业、定单位”的办法,始终没有一个权威性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资金管理体制仍然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资金的使用管理上的“块块统筹”,导致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进而使社会保障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由于社会保障管理资金没有法定的来源,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可按比例从统筹资金中提取行政管理费用,于是便有人借机假公济私,使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费用数量过高、增长过快。

3、现行社会保障缴费制度缺乏公平性

现行社会保障缴费制度缺乏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现行社会保障统筹按所有制形式、企业级次、行业、地区的不同来设立、征集和管理,这种条块分割的筹资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在收缴社会保障资金方面的标准差异较大。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的特殊性,新老企业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老职工多的企业负担奇重,使得老企业举步维艰;而一些新企业由于产品新、效益好、职工年轻、负担较少,竞争力自然较强。

因此,改革当前旧制度,建立新型筹资模式势在必行,而开征社会保险税就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我国社会保险税的主要内容设计

1、纳税人

按照国外社会保险税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的通行做法,我国社会保险税应分别以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和职工个人为纳税人,具体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职工。

2、课税范围与课税对象

我国社会保险税在税制建设上,一定要遵循立足国情、循序推进、负担稳定的原则,合理确定社会保险税的课征范围。具体在课税范围的确定上要注意两点:一是近阶段社会保险税的课征范围应局限于我国境内的各种所有制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占我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由于其收入水平不高,负担能力有限,对其征收社会保险税不够现实。二是要遵循保障公民最低需要的原则,现阶段应设置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三个税目,以后再视情况而逐渐增加其他税目。课税对象对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工资、薪金总额;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是个人的工资收入;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是其事业纯收入额。同时遵循国际惯例规定最高应税限额,即对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工资、薪金收入不征税。

3、税率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状况,社会保障水平不宜过高,税率的确定应以满足失业、养老和医疗三个项目的基本资金需要为目标。至于税率的具体形式,应采取比例税率,因为比例税率有利于税制简化,相对累进税率来说更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相对于定额税率来说更符合公平原则,各省市的社会保险税率可有一定的浮动幅度,但不应过高,以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

4、征收管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现阶段社会保险税收入只能达到省级统筹的水平,与之相适应,社会保险税应划归地方税务局征收。在管理上,社会保险税收应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预算,并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三、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中国社会保险税的开征

1、扩大纳税义务人范围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主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而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大部分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职工都未纳入保障范围,导致不同所有制企业负担不公平和职工待遇不平等等问题。社会保险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包括所有城镇企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使社会保障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我国目前的公务员制度还不规范,机关和实行财政全额补助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基本上是由国家包下来的,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高度而言,就应该要把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社会保险税的纳税人范围,税款在财政预算经费中列支。

2、规范、明确和统一税基

我国现行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是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个人缴费工资标准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缴费,达不到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缴纳,国际上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国家大多数也是有限额规定的。建议在开征社会保险税时,保留现行的费基上下限的规定,对少数单位将各种补贴、津贴等工资性收入游离于基本工资之外进而逃缴社保费的做法要予以惩治,以便规范和统一社会保险税税基。但对个体工商户的税基确定要考虑其特殊性,由于个体工商户没有明确的工资所得,根据专税专用的原则,可以确定一定的费用扣除标准,按其营业额进行定额征收。

3、税目与基本保障项目相适应

税目设置应与社会保障的项目相对应。保障项目多与少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福利政策目标。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项目较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最基本的有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失业及不具备或丧失劳动能力保险三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项目和标准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因此,开征的社会保险税应设定养老、医疗和失业三个基本保险税目,统一税基,分别征收,以后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再增加工伤、生育等税目,以便适应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4、实行统一的比例税率

税率选择在国际上也有多种做法,许多国家采取比例税率,但也有的国家采取超额累进税率、累退税率,在税率的具体规定上,各国也不相同,一般都是全国统一税率,但有的采用行业差别税率。从简化税制和统一税政的要求出发,我国开征的社会保险税应实行全国统一的比例税率,社会保险税的税负水平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合理确定社会保险税的负担标准,保持适度适中的水平。从多年的社保资金筹措实践看,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率为不超过工资总额的28%,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费率为8%,失业保险费的缴费率为3%,三项加在一起是39%,导致企业人力成本过高,很多企业难以承受,开征社会保险税时必须把目前过高的缴费负担降下来,降低的重点应放在养老保险费的负担上。改革后的社会保险税综合税率可在现行三项资金总体负担率基础上再降低10个百分点,确定在30%以内,这样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险税综合负担水平相接近。

5、将社会保险税划为地方税种,由地税部门征收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层次过低,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作用的发挥。应尽快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在改为社会保险税后,保障层次以省级为宜,如果仍然局限于县、市统筹,难以发挥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作用。因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将长期存在,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别也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还不能够实行全国统筹。因此,在开征社会保险税后宜实行省级统筹,并将其列为地方税种,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

【参考文献】

[1]陈丽:开征社会保险税的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

[2]刘五丰、韩金玮:社会保险税的模式选择及配套改革[J].税务研究,2008(4).

[3]王宏波:开征社会保险税是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理想选择[J].财会研究,2008(11).

[4]侯晓燕:我国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必要性及制度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5]张磊:设立社会保险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J].税务研究,2006(12).

[6]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税收征管保障篇9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

发展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市场经济是公平的、竞争的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企业取胜、发展,另一部分企业可能失败、破产。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没有收入来源;加上遇到工伤、疾病,开支加大,负担加重;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失去保障。因此,为了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建立起来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1984年在广东、江苏、辽宁等省的国营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缴费制度。其中,社会统筹部分的社会保险费由企业和单位交纳,个人账户部分的社会保险费则由个人缴付。社会统筹主要起社会互济的作用,交纳者为雇主,受益者为雇员。同时,雇主缴纳的数额与今后雇员取得的数额并不对应,对应的只是同一地区的全体雇主的缴纳与全体雇员的领取。社会统筹有利于缩小企业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而个人账户则是用于自我保障,从个人来看,多交纳者多享受,体现差距,注重效率,促进参保。这种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模式,是适合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国情的保障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暴露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形势的发展,要求用社会保障税取代社会保险费。这是因为:

社会保障税取代社会保险费有利于强化征管,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虽然从世界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来看,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既有征税的办法,也有收费的形式,但征税的国家所占比例上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征收社会保障税或薪给税的国家已达80多个,占全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的60%以上。同时,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收费,虽然依据的是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也有一定的法律强制性,但由于其各地标准不一,覆盖范围小,强制性、严肃性远不如税收。加之,“社保费”由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征收,手段软,刚性不足,不少企业尤其部分中小企业便将合同工改为短期劳务用工,或采用延长新员工试用期,少报正式员工等办法,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欠费现象严重。后来部分省区改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征管力度加大,缴费率明显上升,但征缴中的其他矛盾却随之产生。因此,只有改“费”为“税”,才能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筹集。

社会保障税取代社会保险费,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社会保障税由税务机关集中征收,可以减少征收机构和压缩征管人员;同时,税务机关征收手段先进,人员素质较高,征收经验丰富,可以节约征收费用,降低纳税成本,提高征收效率。

社会保障税取代社会保险费,有利于建立互相制约互相监督、收支分离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征收社会保险费,原来社保部门征收、管理、支出“一条龙”,缺少监督和制约,难以保证国家社保资金的安全。因此,有些地方出现挪用、贪污社保资金的现象。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建立被外国实践证明有效的,税务部门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发放,审计部门监督,收支分离、“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四部门各司其责,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可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社保”资金安全和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社会保障税取代社会保险费,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保护劳动者权益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解决征收社会保险费时,因地区统筹,劳动者居住地与提供劳务地、缴费地不一致而造成的领不到社会保险金的问题,解除缴费者的后顾之忧,保护纳税人权益,保障百姓生活,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保障税取代社会保险费,有利于制度公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开征社会保障税,税法公开,有利于纳税人了解征税的对象和征收的标准。同时,征税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让百姓了解“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和支出使用情况,增加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证“社保”资金安全。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条件及我国存在问题

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虽然具有必要性,但必须具有可行性,必须具备开征的条件。笔者认为,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有足够的税源。开征新的税种,首先要有足够的税源,税源不足就没有开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企业不断壮大,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据统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3.5万亿元,增加了91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412.13元和133.6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75元和5153元,分别增长了40倍多和37倍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和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整理)。经济发展,企业和居民收入增加,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足够的税源。

第二,有基本的社会共识。开征社会保障税,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基本的社会共识。这样,征税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税法才能得到遵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税法宣传,人们对征税增加了认识,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也有较多的了解,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有一定的认识。理论界对开征社会保障税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有益的探索。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对开征社会保障税提出了许多建议。这一切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第三,有较好的法制环境。征税不仅要有实体税法,还要有较好的法制环境。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逐步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加,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

第四,有健全的征收机构和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税收征收机构和管理队伍,也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不仅税收征管有健全的机构,充实的队伍,先进的手段,丰富的经验,而且多数(共19个)省区还有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实践,这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较好的组织基础。

总之,开征社会保障税,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有一定的条件,但还不够充分,严格讲,还不具备全面开征的条件。理由是:

第一,没有社会保障法。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明确社会保障的目标、对象、形式,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法,保值增值的途径,发放的标准,支出的管理等。只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和自觉交纳社会保障税。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作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法律基础的社会保障法,因而不具备全面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条件。

第二,人们的认识差距大。不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而且透明度不高,宣传不到位。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不少人误解和抵触开征社会保障税。他们误认为政府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同时,又征社会保障税,加重个人负担,其实不是这样。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必须增加制度的透明度,让纳税人了解开征的目的,负担的状况和可以得到的利益,统一认识。

第三,“社保”统筹层次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大多数地区还停留在县级统筹阶段,地级统筹的不多,省级统筹的就更少。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大,“社保”统筹层次低,各地社保费的征管制度不同,征收与发放的标准不一,管理水平相差很大。社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用全国统一的标准来征收税款和发放保障资金,富裕的地区多交少得,差距如果过大,自然带来阻力,遭到这些地区的强烈反对。笔者认为,只有各地基本达到省级统筹,才具备在全国统一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条件。

第四,还没有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开征社会保障税,除了政府和纳税人的关系外,还牵涉到多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到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各有关部门存在着争权争利的现象。如果制度划分不明确,职责不清楚,必然造成部门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影响征收,增加不必要的协调成本,损害缴费人的利益。

努力创造条件早日开征“社保税”

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完善税制的需要。笔者认为,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征:

建立社会保障法要在总结我国社会保障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障法,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立法要公开,广泛征求百姓的意见。同时,法律规定要合理,不仅要规定企业职工、事业单位人员参保,企业事业单位交税(费),而且要求公务人员也要建立个人账户,党政机关也应缴纳社会保障税(费)。要建立平等的社会保障机制,坚持普遍性和公平性。

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普及社会保障税知识对开征社会保障税,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认识。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订出逐步提高社会统筹级次的时间表。要争取用2-3年时间,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统筹由县级提高到地级;接着,再用2-3年的时间由地级统筹提高到省级统筹。在大部分地区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开征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税,以税代费。这正如谢旭人部长所说,要完善社会保障筹资形式,提高统筹级次。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进行笔者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需要一个逐步推行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时间上,应先单位后个人。也就是说,先把企业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改为社会保障税,全国统一标准征收和发放。以缩小地区差距,缓和地区矛盾,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而职工个人缴纳的部分仍保留个人账户,让劳动者个人缴得多也取得多,承认劳动能力的大小和劳动贡献的多少,体现个人之间劳动的差别和收入的差距,激励劳动者提高效率。但个人账户的资金,应允许缴纳者按法律规定,在全国任何地区领取,以推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待条件成熟才实行全面的“费改税”;在地域上,应先城镇,后农村,先普及城镇“社保”制度。对有条件的农村可进行“社保”改革的试点。对不具备条件的,先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待条件成熟才逐步实施;在次序上,先试点,后铺开。可选择某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或行业,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

税收征管保障篇10

关键词 税收政策 社会保障体制 社会保障税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从全国部分省、市实施养老保险税收征缴试点的主要成效看,一是大大提高了征缴率,降低了征收难度;二是扩大了覆盖面,参保人数大量增加;三是征收工作由分散在多部门集中到税务部门,降低了征收成本;四是减轻了劳动部门的事务性工作,提高了劳动保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水平;五是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调控力度,实施社会共济,为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浙江省诸暨市在1998年未纳入地税部门征收前,征缴难度大,覆盖面小,欠户多,支付能力较弱,当时只能支付3.6个月,而纳入地税部门征收后,通过加强宣传、加强考核,加强部门联系配合,实行税费同时入库等措施,建立了相对稳定、可靠的基金征收机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征收成效显著。到2003年12月底已有1726家企业和110426名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地税征收体系,养老保险费平均征缴率达99%以上,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到2003年12月底,养老保险支付能力达到11个月。养老保险基金税务征缴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征管基础,当前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基本设想

1 纳税人。凡是我国公民,均应列入社会保障税的范围。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联营企业、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其他企业及与这些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及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中方职工;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职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均应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因为我国有8亿人口在农村,农民征税问题也是关键问题,不仅是税收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农民应纳入征税范围,可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方法,即按地区人均GDp水平,以县(市)为单位,如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水平的就纳入征税范围,同时制定减征缓征和免征对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将全体公民纳入社会保障税征收范围。每个人退休前缴纳的税款额与将来领取退休金数额直接挂钩。美国人为何自觉自愿纳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个美国公民的退休金不是由他们退休前的工作单位发的,而是由政府发的。政府发退休金是以他交过的税按一定比例计算后确定发放金额的。也就是说,年轻时交的税越多,老来得到的退休金越多。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方法。

2 计税依据。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是在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额和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其基本特点是:工薪收入通常有最高应税限额的规定,也有的国家规定有最低免税限额;不允许有费用扣除,不包括资本利得、股息、利息所得等;个体自营者的计税依据的核定方法灵活。

为了便于社会保障税的征缴与现行社会保障费的征缴相衔接,具体计税依据的制定可以参照现行社会保险缴费所规定的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应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企事业单位应以职工工资总额作为社会保障税课税对象。但是应对缴税工资基数进行调整,因为目前企事业单位通过瞒报、漏报工资基数逃缴社会保障资金的情况比较严重。为了保证社会保障税的收入来源,应把工资外收入规范化、货币化,列入缴税工资基数。

在开征社会保障税时,对国家公务员、由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应相应调整,因为这一部分人员原来的工资总额没有包含社会保障支出。这一类人员的工资总额应为:计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等,其中计时工资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基础工资等。

对于自由职业者而言,由于确定全部劳动报酬的难度较大,根据专款专用和收益对等的原则,应以他们获得的毛收入作为征税对象,以扣除规定的标准、照顾项目后的余额作为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

3 税目、税率。在社会保障税之下应设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大项目,进行分别核算、管理和运行,与现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保障体制完善后,还应设立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他保险项目。社会保障税税率的确定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在确定社会保障税税率时,必须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历史遗留债务和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的现状;二是人均GDp发展;三是纳税人的税收负担。2009年中国GDp总量是49100亿美元,人均GDp是3711美元,世界排名第96位。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应确定在能使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包括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6%~8%的水平,即达到约1400元人民币的标准。另外,各省市也可根据保障项目的支出允许在5%的幅度内浮动。

4 征收部门。社会保障税应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采取“企业申报纳税”和“代扣代缴”两种方法。企业缴纳的税款由国税机关一并与其他税种同时征收入库;企业职工缴纳的税款由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代扣代缴;行政事业单位、军事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税款,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划转及由行政事业单位、军事单位发放工资时代扣代缴;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白行申报缴纳。社会保障税必须由国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到今天,养老保险制度省际不对接,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者的涌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省际之间的劳动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由于各地政策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程度和水平高低不同,且严重不对接,参保人员一旦发生流动,其个人的养老保险账户无法实现异地流动和衔接,导致不少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退保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显得尤为明显。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破除社会保障体系的地域限制呢?笔者以为,应该由国税部门负责全权征收社会保障相关税费,由国家分级划转的方式,实现贫富地区均衡化,降低地域差别。理由有三:一是国税部门作为中央直属部门,具有相对于地税、工商所不具备的超然性;二是国税部门完全可以合并现有社保机构的绝大部分职能,从机构上真正做到减员增效;三是国税部门在税收分级入库上具有其传统性,业务转移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并且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第一线反馈的情况,随时对于该种税费进行增减调配,有业务上的合理性。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两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