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45:05

税收征管意见篇1

近年来,随着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我县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机动车数量和运输业务剧增,车辆税收呈逐年上升态势,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燃油税政策的推行,原来委托交通稽征部门车辆税收的征管模式已无法执行。为规范车辆运输业市场的税收秩序,防止国家税收流失,进一步加强车辆税收的征收管理,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国税、地税、工商、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农机、保险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车辆税收清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地税局),人员从县地税局抽调3人,相关部门各抽调1人组成,办公室负责对全县所有车辆及车辆税收实施监控、清收和督查。各乡镇、各部门领导对车辆税收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税务机关对应税车辆的控管能力和执法威慑力,解决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实现车辆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车辆税收管理部门的协税护税意识,形成车辆税收征管的严密网络和强大合力。

二、掌握税源,强化措施。在摸清车辆税源分布、建立税源管理底册的基础上,坚持“管理、宣传、稽查、督查”齐头并进。一是建立“年(季)审把关,先税后审(检)”制度。县公安交警、交通运管部门、农机部门要把完税作为车辆年(季)检的前置条件和环节,从源头上防止税款流失。二是强化宣传。《县之声》报、县电视台要广泛宣传车辆税收的征收标准、征管办法、发票管理规定等相关政策法规,营造车辆税收征管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稽查,专罚。定期汇总相关信息,对纳税人实施告知、提醒服务,加强跟踪监控,确定管理重点,严罚。四是强化监管,兑现奖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相关部门严格进行考核考评,兑现奖惩。

三、整合力量,强化征管。将全县车辆分为正常车辆、“三无”车辆、农用车、摩托车、其他车辆五大类,并采取以下五种方式征管。一是对有牌照、证件、缴费正常的各类车辆,采取自行申报缴纳和交通、保险公司扣缴。二是对小四轮、拖拉机等农用车辆,以县交通运管部门、农机局为主建立网点。三是对摩托车、“三无”、其他车辆,一方面以交警为主加大对应税车辆的上路检查,另一方面由交警、交通运管、保险公司联合把关,实行上牌、交保险、年审(检)先纳税制度。四是对长期在边远山区、乡村公路上营运的“三无”车辆和未税摩托车,由乡镇负责做好工作(由县政府下达任务)。五是对县财政拨款单位,实行对各单位登记造册,统一扣缴。

四、明确职责,通力协作。车辆税收的征收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财政、国税、地税、工商、交通、公安、交警、农机、保险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密切协作,加强沟通。在严格执行“先税后审(检)”的同时,工商部门要提供车辆办理营业执照的信息;农机部门要提供农用车辆的数量、吨位等信息;交通运管部门要提供车辆办理道路运输许可证及审(验)证的信息,并在对道路运输许可证按季审验时严格把关;交警部门要提供车辆上牌、过户、核销等环节的信息,在年审(检)时严格把关;地税、公安等部门要加大对违反税法规定的车辆、虚假发票的开具和取得的打击力度,形成全县车辆税收的征收管理合力。

税收征管意见篇2

一、有关税收政策规定

1、自2010年1月1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销售收入低于房地产评估价值的,按评估价值;购买房屋的价款为税务部门统一监制的发票所记载价款。

2、纳税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房屋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房屋原值和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其实行核定征税,即按纳税人住房转让收入(转让收入低于房地产评估价值的按评估价值)的1%核定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3、房地产交易涉及的其他税收,按有关规定执行。

4、上述销售收入、转让收入在征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税种时,计税价格保持一致。

二、普通住房划分标准

普通住房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凡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

2、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下;

3、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1.44倍以下,均享受普通商品住房优惠政策。

三、个人购买住房的时间确定

纳税人申报时,房屋产权证、契税完税证明所注明的时间不一致的,按照“孰先”的原则确定购买房屋时间;

个人将通过受赠、继承、离婚财产分割等非购买形式取得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其购房时间按发生受赠、继承、离婚财产分割行为前的购房时间确定;

根据国家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有住房,以购房合同生效时间、房款收据开具日期或房屋产权证上注明的时间,按照“孰先”的原则确定购买房屋时间。

四、其他有关问题

税收征管意见篇3

一、要强化“四项措施”,实现地方税收收入的新突破

(一)抓好政策创收。

1、加强重点税种征收管理。一是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准确核实税基,加强对重点税源大户的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搞好新旧所得税政策衔接,结合纳税评估认真组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切实提高汇缴质量,确保汇缴面达到100%。对不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企业、非正常申报的企业要依法严格实行核定征收,特别是深化餐饮服务业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二是加强对高收入行业个人所得税管理。以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自行纳税申报为主线,认真落实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办法,力争明细申报税款达到个人所得税总扣缴税款的80%以上。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纳税人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工作,确保申报人次和质量有大的提高。规范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代扣代缴管理,并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检查,堵塞税收流失漏洞。三是加强资源税管理。加强煤炭、铁矿石等重点税目政策调整后的资源税征收管理工作,突出重点税源对组织收入的拉动作用。根据不同矿产品的开采特点,利用耗电量、炸药用量等数据,加强建筑用沙、石灰石等零散资源税的科学核定和管理工作。四是加强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管理。对房地产行业预征面要达到100%,对达到清算条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严格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建立与保险公司的定期联系制度,加强对代收代缴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车船税工作的有效进行。

2、强化对难点、新兴行业税收管理。一是继续推进建房、售房、装房和租房等“四房”税收一体化管理。今年县政府研究把此项工作列入了工作考核范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认真组织实施县政府出台的租房、装房税收管理办法,加大房产管理部门和村委、居委会的“四房”税收力度,大力挖潜增收。结合推行建筑、房地产和房屋租赁业管理软件,全面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和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的税收管理,力争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取得新突破。二是进一步规范、强化餐饮娱乐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的税收管理,探索加强医疗、娱乐、教育劳务等行业的税收管理的新路子。对社会零散车辆营运税收,探索推行委托交通部门的办法,切实堵漏增收。三是加强社会中介、服务外包产业、无形资产转让等新兴现代服务业税收管理,坚持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相结合,有效防止税收流失。

(二)抓好管理增收。

1、巩固2011年税源普查成果,切实堵漏增收。一是在前期开展税源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做好计划争取落实工作。根据前阶段税源普查情况,建立数据比较完整、准确的税源档案。二是科学合理地下达收入任务,提升税负分析质量,建立分析与征管良性互动机制。三是严格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均衡入库和税收任务的完成。加大对收入质量的考核力度,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如实反映到税收收入上来,努力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

2、强化户籍管理和个体工商户的分类管理。一是重点加强个体大户日收管理,落实分类控管措施,严格核定征收。二是强化对非正常户和未达起征点业户、无证业户的动态监控,促进个体征管水平再上新台阶。

3、规范发票管理,提高“以票控税”水平。一是积极运行公路、内河货物运输发票税控系统,加强货运发票管理,严格以票管税,强化对交通运输业的税收管理。二是集中开展旅游景区、美容美发、洗看车等行业以及未达起征点业户的发票专项检查,加大饮食、娱乐、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税控机的推广力度,逐步将定额发票面额限制在20元以内,切实发挥发票管税的职能作用。三是结合强化发票管理,深入推行纳税评估,提高评估效果,切实做到以评促收、以评促管和以评促查,提高征管质量。

(三)抓好综合治税。

1、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更大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奖惩综合治税工作机制,细化各部门的职责义务,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提供涉税信息、搞好税款工作。

2、加强工作联系沟通,通过政务行政中心采集相关信息,不断扩大信息采集面,提高工作质效。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作用,严格按照省、市局对各类信息的处理标准和要求,把好信息处理关,尽可能地抓取关键部门的有用信息,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的质量和效率。

3、拓宽委托渠道,提高零散税源控管水平。组织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认真落实新资源税等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等行业,矿泉水、河砂、石灰石等零散资源税的征管力度。要加强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以及国税税款的管理。进一步核实计税依据,巩固税基,加大税源动态监控和征收管理力度,有效防止税收流失。

(四)抓好以查促收。

1、加强对税务稽查工作的管理,统筹组织,合理安排,规范实施。政策法规、信息应用和行政后勤部门要为稽查工作提供切实的人财物保障。实行以稽查为主的集中执法检查方式,避免重复性检查,实现专案检查、专项检查与日常税收执法检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检查、纳税评估等检查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收执法效率。

2、通过多渠道科学选案,增强稽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稽查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实现稽查执法由收入型向打击型的转换。加大重点稽查力度,把“查大、查乱、查难、查新”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查深、查细、查透,排除障碍,一查到底,做到快查快结,以查促收,为地方收入增长提供法制保障。

3、加大处罚力度,对屡查屡犯或偷骗税严重的依法予以重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做好涉税案件公告公示工作,对涉税违法大案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公开曝光,扩大影响。

二、要完善“四项管理”,实现执法服务工作的新跨越

(一)完善执法管理。

1、夯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基础,规范执法行为,防范执法风险。一是严把规范性文件会签、备查、备案关口,从源头上抓好依法治税工作。二是认真落实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报告制度,扎实开展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三是强化执法责任追究和内控机制建设,继续开展执法计算机考核“无”过错活动,实施执法预警提醒,运用执法过错率对各单位的执法质量进行考核评价,严格追究过错责任。

2、提高税收执法监督水平。一是深化政务公开,拓展税收执法外部监督环境,畅通外部监督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积极做好案件审理工作,做到快审快结,保证税款及时入库。三是进一步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规范税收法制环境。

(二)完善纳税服务管理。

1、认真抓好新征管程序的培训和应用工作。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强化模拟训练,确保前台人员人人能够熟练应用新程序,熟悉新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办税人员的综合执法服务素质和业务技能。

2、全面贯彻落实各级《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12366服务热线、税务网站三个服务平台的作用,深入开展纳税辅导服务和“网送税法”、网上咨询培训等服务活动,规范实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按照市局要求积极创建“纳税事事顺”服务品牌。

3、借助纳税服务视频监控系统,对办税厅工作人员上下班、服务规范、着装纪律、工作纪律等进行全面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严格考核。大力推行办税公开,实行“阳光办税”,自觉接受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4、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搞好服务。紧紧围绕各种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税收调研工作,为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完善信息化应用管理。

1、做好省级数据大集中后新征管信息系统的技术运行维护。新的征管信息系统启用后,要不断规范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质效,及时解决新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确保新系统正常运行。建立完善的技术运维体系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三级广域网络及备份网络的安全无故障运行。

2、提高硬件管理水平,保障工作需要。严格落实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各单位计算机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对计算机硬件管理实行严格考核。

3、以省级数据“大集中”为契机,规范数据采集,搞好数据维护工作,完善税收征管数据定期制度,建立统一、规范、全面、实用的数据资料库,促进征管质效的提高。

(四)完善行政后勤管理。

1、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一是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努力争取经费。二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经费定额管理办法,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落实省市局财务管理制度,全面规范系统资产管理行为,继续开展节约型地税机关建设,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2、完善各项后勤管理制度,确保系统上下、机关内部运转顺畅、政令畅通,提高行政运转效能。一是严格接待审批手续,实行派餐制,厉行节约,杜绝大手大脚的铺张浪费行为,进一步规范接待标准、规范接待程序、规范接待行为,降低接待成本,热情文明服务。二是要贯彻节约原则,进一步规范车辆燃修管理,加强驾驶员管理,定期检查维修车辆,确保交通工作需要和行车安全。三是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特别抓好对重要岗位和关键人员的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重要部位、重点设施及节假日期间的安全检查,确保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四是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及时、通畅。五是保持办公环境的整洁有序,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做到室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室外环境整洁优美,办公秩序井然有序。

三、要深化“四个建设”,实现队伍素质和部门形象的新提升

(一)深化队伍素质建设。

1、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干部职工头脑,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地税工作全局,按照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二是从关心干部职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在班子成员、各单位负责人、一般同志相互间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谈话沟通,达到理顺情绪、促进工作的最终目的。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一是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制定《2012年教育培训和干部职工在职学习意见》,抓好各培训项目的落实。运用网络教育学习平台组织学习考试,做好教育培训工作评估。二是以个人争创“全省地税骨干人才”为载体,开展骨干人才与其他人员“一助一”结对活动。认真进行业务培训工作总结,发掘学习先进典型,推广学习经验,做好传帮带工作,掀起人人争当业务骨干的热潮,以此形成人人讲学习的大好局面,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多出人才尖子,建立起县局业务骨干梯队。

3、结合省、市局将推行税官能级管理,严格落实人事管理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管理。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县局班子自身建设,积极探索加强人事管理新路子,激发队伍活力,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化行业作风建设。

1、扎实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专业务实的工作作风,规范税收执法,全面推进行风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积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广泛开展“五比五看”活动。即:“比学习,看谁知识增长快;比作风,看谁精神状态好;比业务,看谁专业技能强;比创新,看谁业务成果多;比业绩、看谁任务完成好。”在全系统大力倡导和弘扬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务实精神,进一步转变行业作风。

3、健全效能投诉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好特邀监察员和兼职监察员的指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将行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确保在全县行风评议中继续名列前茅。

(三)深化党风廉政建设。

1、强化廉政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廉政素质。一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事政工、监察等部门在党风廉政教育工作上的协调机制,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二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组织好“廉政教育宣传月”等廉洁勤政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自觉践行“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自律”的税务职业道德准则。

2、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核心,大力推进地税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拒腐防变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系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

3、不断完善和严格落实各项廉政制度。完善“两权”监督制约的各项制度,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为契机,形成执法有依据、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责任有追究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税检共建工作。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大检查力度,大力开展廉政监察,切实防范不廉洁行为发生。

(四)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省、市局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加大文明创建力度。

1、落实好创建责任。按照县局《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明确年度文明创建任务,落实责任,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抓好落实,确保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努力完成阶段性争创目标。

2、不断创新和丰富创建载体。充分发挥各文体小组的作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活跃单位气氛。继续开展争创“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活动,以争创活动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的争先创优意识。

3、做好结合文章。把争创工作与开展“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与省、市局组织开展的“质效年”活动结合起来,与组织收入、纳税服务、和谐地税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廉政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使创建活动有形式、有内容、有载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要围绕目标抓落实,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统一思想抓落实。

1、在困难和任务面前,不能畏难发愁、拈轻怕重、叫苦连天、无所事事,更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2、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决策上来,统一到干事创业、拼搏奉献、创一流、争第一上来。同时,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把任务落实好。

(二)强化责任抓落实。

1、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对每项工作的分解,每一项工作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具体的措施和完成的时限,并落实到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逐月报送工作计划,使人人肩上有指标、有压力,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通过任务分解、责任落实,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激发工作干劲,在系统内营造真干、实干、苦干的工作作风和氛围,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督查抓落实。

1、统筹安排,全方位督查。对上级安排的重要工作、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领导关注的焦点工作以及有明确时限要求的临时性、紧急性的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全部纳入督查范畴,实行全方位督查,确保各项工作不漏项、不缺项,齐头并进,整体推进。

2、细化目标,落实任务。要结合实际细化各项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员,明确每项工作的标准、要求和完成时限,实行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制、牵头部门承办制、具体人员责任制,并按时间进度制定配档表,使每项工作抓什么、谁来抓、抓到什么程度一目了然,确保落到实处。

3、完善机制,务求实效。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不断创新督查方式和手段,切实增强督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实效性;要规范完善目标管理、责任落实、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抓落实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见实效。

(四)完善考核抓落实。

1、考核内容要突出重点。以基层分局为着力点,修改完善目标管理办法,考核内容要涵盖省、市局确定的各个考核项目,在此基础上,要把真正能够体现一个单位工作实绩的指标全部纳入考核范围,从而解决考核项目不全、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2、考核指标要尽可能细化量化。考核的内容要尽可能细化、量化,落实责任,并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有效的考核方式和方法;对确实不能量化的指标,要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和完成时限,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考核要有深度。今年省、市局考核时将直接考核到分局,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基层的明查暗访力度,继续组织以基层分局为重点的季度集中检查考核,将重点检查、明查暗访、专项检查、行风评议等结果,全部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这条主线,真实反映各单位的工作实绩,解决考核层次不够深、考核结果不够准等问题,同时增加科室与分局互评环节,使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确保项目考核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五)要转变作风抓落实。

1、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基层抓落实,突破难点抓落实,立足成效抓落实,真正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发现、措施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

税收征管意见篇4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国、地税个体零散税收联合征管专门机构(个体零散税收服务站,以下简称为“服务站”),实行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的联合监管机制。依托“服务站”,充分发挥社会征管资源作用,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取得纳税人满意度提高、税务机关税源控管力度加大、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服务站场所、人员及经费管理

(一)办公场所。服务站按照方便纳税人、有利于控管的原则分期设立。前期在新南街道办事处和浦东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各设一个服务站,名称分别为“区个体零散税收朝阳路服务站”、“区个体零散税收民主路服务站”。朝阳路服务站主要负责新南街道办事处、新东街道办事处、新海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个体零散税收服务工作,民主路服务站主要负责浦东街道办事处、路南街道办事处、浦西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个体零散税收服务工作。后期逐步在各街道办事处、镇分别设立服务站。“服务站”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设立专门的对外服务窗口,统一门牌装潢字号,配备相应的电脑、办公桌椅等办公设施。

(二)人员组成。各“服务站”负责人由相关街道协税办主任兼任,国税分局、地税分局派驻专职干部合署办公,人员由各街道在机关内统一调配或聘用居委会干部,不足部分也可向社会公开招聘,原人员可择优录用。对前期没有设立服务站的街道办事处,实行人员集中办公制度(每个街道暂定为2人),新东及新海街道办事处集中人员到朝阳路服务站办公,路南及浦西街道办事处集中人员到民主路服务站办公。

(三)经费管理。“服务站”经费来源由税务手续费和区级财政补助两部分组成。财政补助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街道按规定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服务站”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障缴费、公用经费、设备购置以及考核奖励等支出。

三、网络系统建设

开发《区个体零散税收委托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各街道“服务站”与国、地税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软件、硬件(服务器等)由区财政统一政府采购,各街道“服务站”的硬件、网络和系统日常维护费用由各街道负担。通过《个体零散税收委托管理》系统,改变现有的个体征管模式,建立新型个体零散税收社会化征管网络,实现个体零散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社会化。

四、工作职责

(一)税款

1、国、地税共管个体工商户应纳税款,地税直管个体工商户应纳税款。

2、代售发票、代开普通发票应纳税款。

3、私房出租户缴纳税款。

4、临时经营户缴纳税款。

(二)税款结报

依法向税务机关报送税款申报等资料,并及时结算手续费。

(三)代售发票

根据税务机关核定的发票领购资格和纳税人的申请代售发票,收取工本费。按规定向税务机关定期办理票款结报手续。

(四)信息平台

“服务站”负责委托信息系统前台的各项具体操作,手工收取的零散税款必须进入信息平台汇总缴纳。的各项数据信息必须及时通过网络向国、地税机关回传反馈。“服务站”会同国、地税机关加强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畅通。

(五)票款保管

加强办公场所的税票、发票、税款的保管,定期盘点核对检查,设立必备的安全设施。

(六)税务管理

1、督促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2、每月申报期内申报提醒、催报催缴,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异常信息。

3、对管辖范围内的新开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停业复业户、漏征漏管户加强巡查,并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信息。

4、配合主管税务机关开展定额核定、发票供票资格认定、注销、停业复业、非正常户等税务审批的调查核实。

5、负责督促纳税人办理银行扣缴申报事宜,实现纳税人使用一张银行卡缴纳国、地税税款,保障国、地税税款一起征收入库。

6、接受、传递纳税人有关涉税资料,并负责国、地税相关回复资料的传递和发放。

7、协助税务机关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加强税法宣传,普及税法知识,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提高依法纳税意识。

8、负责国、地税户管差异信息比对,并提请税务机关修正。

9、协助税务机关开展其他税收管理工作。

五、委托征管内容

(一)联合税务登记。个体工商户共管户的税务登记、变更登记由所属国税分局受理,办理后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委托信息平台,并及时将共管户资料传递到相应的地税分局。地方税收直管户的开业和变更登记,由所属地税分局受理,办理后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委托信息平台。个体工商户有违反税务登记管理行为的,由主办税务机关依法予以处罚并及时传递处罚资料。

(二)联合定额核定。按照《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16号令)和《省<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实施办法》(国税发〔〕27号)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共管户的定额由国税分局和地税分局联合调查、联合核定,双方核定口径一致、定额标准一致,定额联合在委托信息平台共享,逐步实现国、地税共同下达定额通知单。

(三)联合停、复业管理。对国、地税共管户停、复业事项,由所属国税分局受理,并于次日将相关数据传输到委托信息平台,资料一周内通过委托机构传递到相应的地税分局。地税直管户停、复业事项,由地税分局负责办理,并于次日将相关数据传输到委托信息平台。

(四)联合注销管理。对于共管户税务登记注销事项,由所属国税分局受理,受理后次日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委托信息平台,在国、地税双方确认已结清税款、缴清发票后,由受理税务机关办理注销手续,注销后次日将正式注销信息传递到委托信息平台,相关资料一周内通过委托机构传递到相应的地税分局。地税直管户的税务登记注销事项,由地税分局办理,注销后次日将正式注销信息传输到委托信息平台。

六、国、地税机关的监管职责

国、地税机关对“服务站”等单位负有业务监管指导职能,“服务站”应服从主管国、地税务机关的业务监管和指导。

(一)加强个体零散税源调查与管理,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定期排查漏征漏管户,建立健全个体零散税源信息库。

(二)采取现场巡查、“蹲点”调查、税务约谈、纳税评估等方式,合理核定纳税人的税收定额,利用税收专栏、网站、电视或报纸等媒体定期公布纳税人的税收定额和实际纳税情况,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国、地税机关联合与各街道办事处、镇等单位签订《委托税款协议书》,并发放《委托税款证书》。

(四)适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向“服务站”提供所有个体零散税源的应征税款信息、税务登记信息、催报催缴信息、协助巡查核实信息等。

(五)派驻专职税务干部指导“服务站”日常工作,培训“服务站”工作人员,及时协调解决“服务站”工作中提出的问题,依法处理“服务站”报告的纳税人不缴、少缴或拒缴税款行为及其他违反税法行为。

(六)根据“服务站”的申请,发放相关票、证、单、书,定期办理票款结报手续并及时解缴入库。

(七)按规定定期向“服务站”等单位划拨税款手续费。

(八)与政府及工商等监管部门保持协调和沟通。

(九)因“服务站”等单位责任,造成税款损失的,“服务站”等单位应当进行赔偿。造成纳税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导致国家赔偿的,税务机关应依法向“服务站”等单位追偿。

(十)“服务站”等单位中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向其主管部门建议调岗、撤换或辞退。

税收征管意见篇5

以前国务院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一般都属于行政法规草案性质。而正式的法律修正案一般要到人大层面再公开征求意见。目前这种“提前操作”的方式,可以让各方面意见比较早地参与进来,更有利于民主立法。

《税收征管法》虽然并非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那样的税收实体法,但它是中国税收程序领域的基本法律,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此次《税收征管法》的修订也引起诸多关注。

2008年以来,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深度参与了本轮税收征管法的修订,承担多项与修法有关的课题。刘剑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税收征管法》修订应该在确保国家税收安全和保护纳税人权益两方面寻求平衡,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从《税收征管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来看,税务部门的权限得到很大的扩展,而纳税人的权益保障方面则相对欠缺。扩围个人纳税人

《税收征管法》的前身是1986年4月国务院的《税收征管暂行条例》。1992年9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税收征管法》。其后,该法于1995年2月和2001年4月分别进行过修订。

2008年起,本轮修订正式启动,草案起草部门为国家税务总局。按照最初思路,本轮修改并非法律施行十年后例行公事,而是税收改革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征管法作出大幅度的改动,进行一次全面“手术”。

然而其后的这些年,《税收征管法》修订却一次次搁浅。之所以历经如此长的时间,刘剑文认为是由于三个层面力量的博弈,使得各方难以达成共识。

其一是国家税收和纳税人之间的博弈。《税收征管法》是以保护国家税收的安全为主,还是以保护纳税人权益为主?其二是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博弈。比如要求其他部门为税务部门提供涉税信息,其他部门可能会认为单方面提供信息有失公平。其三是税务系统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划分未定,比如征管部门与稽查部门、所得税部门的利益之争。

数易其稿后,国税总局历时五年,终于将《税收征管法》修正案提交国务院。今年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该修正案。6月7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刘剑文看来,此次修正案总体上体现了一些亮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现行相关法律的衔接,包括与《刑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等的衔接;二是加强了信息管税;三是加强了对个人和非营利组织的征管。

很多财税界、法律界人士也认为,此次修法,加强了对个人纳税人的征管。

现行《税收征管法》,主要针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进行管理,修正案则增加了对个人征管的条款,“其他个人纳税人应当在居住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纳税人识别号制度”。

另一位全程参与征管法修订的人士,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税制结构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从原来以征收间接税为主,转变为增加直接税的比重,更多面向个人征税。

比如,个税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而且纳税人要自行申报,个人住房房产税的推行不可逆转,将来还要征收遗产税等。而现行《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征收直接税并不适应,纳税登记和强制措施等方面都不适用。修正案增加了针对个人纳税人的新规定,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的税务登记制度无不以编制纳税人税务登记号码为基础实施统一管理,发达国家早已将其延伸至个人。比如意大利规定,凡年满16周岁的公民,均须到税务机关领取纳税编号。美国虽然没有单独的纳税人识别号码,但孩子一出生就要申领一个社会保险号码,凭借该号码可以在税务部门建立档案,办理纳税申报。《税收征管法》是国家的法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法律,法律起草者和社会都应该有这个共识,这才有利于法律的实施。

修正案的另一个亮点是加强信息管税,但这也伴随着争议。

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要求,“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所掌握的涉税信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本单位掌握的储户账户、支付或计入该账户的利息总额、支付或计入该账户的投资收益及年末(或期末)账户余额等信息”。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很有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刘剑文认为,制定这一条款的出发点是好的,税务部门只有掌握完整的纳税人信息才能把税管好。但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还要考虑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纳税人信息一旦泄密造成不良后果的责任谁来承担?另外要求其他部门提供涉税信息,也应该加以条件限制,比如什么情况下可以提供信息。

施正文表示,银行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真正的问题是信息的范围有多大。应该确定一个原则,既要保障国家税收的征收,又要保障纳税人的隐私权、商业秘密以及银行的经营自。税务垄断?

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中引发业内意见较多的,来自两部分条款,一是新增条款,一是现行征管法的一些保留内容。

其中,新增内容是指修正案的第九十条。按照征管法现行条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而征求意见稿在第九十条将其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委托税务师事务所办理税务事宜”。

对这一删改,意见最大的是律师和会计师。按照现行规定,税务师之外的律师和会计师都可以从事税务业务,新规定则有垄断的嫌疑,规定除税务师事务所之外,其他群体不得从事此项业务。由于税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组成的协会组织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均由国税总局主管,而修正案又由国税总局起草,因此这条新增条款被指责为国税总局“夹带私货”。

刘剑文表示,目前税务师、律师、会计师和审计师等都可以从事税务。注册税务师行业并非不可以做大做强,但有一个前提是公平竞争。税务师的业务内容有限,诸如有些听证、复议和诉讼业务,税务师就无法办理。另外,税务的目的是为纳税人提供法律服务,但税务师和税务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服务有可能受到影响。

施正文认为,可以根据各自所长,分门别类地加以规定,而非只指定税务师事务所独家占有。比如可以规定,税务师办理税款的计算、审核、鉴证等报税服务,律师办理税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税务稽查等涉税法律业务,而其他如税法咨询和税收筹划业务的办理,则由纳税人自由选择。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副会长王文彦表示,修正案如此规定的目的在于,治理中国税务业鱼龙混杂的乱象。

此前,王文彦曾担任国税总局征收管理司司长。他表示,仅就北京来说,在税务师协会管理之下的税务事务所只有400家,但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这一行业的多达五六千家,其中很多严重不符合税务的要求,对国家税收和纳税人都造成不利影响。

王文彦认为,对税务行业必须规范管理,管理的方式是“有资质,进笼子”。所谓有资质,就是从事税务必须获得注册税务师资格;所谓进笼子,就是需要在税务师事务所工作。不过王文彦也认为,对于后一个要求可以有所松动,从业者不一定非要在事务所任职。也就是说,并不反对律师和会计师从事税务,但获得税务师资格是首要条件。而且,律师和会计师考取税务师资格时,可以免试部分相关课程。复议前置门槛

此次《税收征管法》修正案中被保留下来的一个复议条款,也颇受争议。征求意见稿第八十九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

此条款规定的纳税前置和复议前置,被法律界人士指责为“有钱才能复议,没钱不能复议”。对此刘剑文表示,目前的实际情况与上次修法的2001年已有很大不同,随着纳税人纳税意识和社会法制水平的提高,缴税才能复议的条款已经没有必要保留。他建议,如果目前取消复议前置有一定困难,至少可以将纳税前置先取消。复议前置的规定在有些国家还在实行,但很多国家的复议机关保持中立,而中国的复议机关是在部门内部,公平性受到质疑。

“纳税人复议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先交税再复议是不公平的。”施正文也表示。中国当年之所以在征管法中作出这样的规定,主要考虑到如果大量行政复议发生,会造成过多税款不能及时入库。而从现实来看,目前每年全国发生的税收行政复议只有一两千起。从长远看,行政复议数量少并非好事,对于税务机关改进纳税服务、促进税收法治建设方面也是如此。

在国税总局征询意见时,施正文曾对国税总局人士表示,大部分国家都实行先复议再诉讼,因此这道门槛可以保留,但先缴税再复议的门槛则可以取消。纳税人如果对复议结果不满意,再提讼时则须缴税。施正文透露,税务总局内部曾经一度对取消第一道门槛达成统一意见,只不过并未写入意见稿,因此修正案松动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修正案中还有一些细节上的规定,比如将“滞纳金”改为“税款滞纳金”,刘剑文认为有回避《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之嫌。“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处罚强度也过大。

施正文则认为,税款滞纳金不属于《行政强制法》规定的滞纳金,该法规定的滞纳金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而税收滞纳金是纳税人占用国家税款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利息,它并非惩罚性的,而是带有补偿性。因此不妨仿照美国,直接把税款滞纳金叫做滞纳“利息”。

另外,滞纳金也有偏高之嫌。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0.05%的税款滞纳金。每日加征0.05%,折算成年利率高达18.25%,远远高于银行存贷款利率。如将其回归利息的属性,施正文建议降为0.03%,相当于年利率的10.95%。

在反避税方面,刘剑文认为应该在与《企业所得税法》反避税规定相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对一般反避税的相关主体、行为认定等给以必要的指导性规定。

针对此次修法,刘剑文已经写好了一份1万多字的修改建议稿,准备近日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在他看来,国务院法制办需要汇总各方面意见后形成草案递交全国人大,递交时间不太好确定。即使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一审也无法通过该法,一定还要公开征求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凡是涉及民生的法律都要征求社会意见,《税收征管法》当然涉及民生。

近日举行的一次《税收征管法》修订专家研讨会上,部分学者就该法的修订提出不少意见,有的言辞激烈。出席研讨会的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和国税总局的多位人士,现场并未作出回应。

税收征管意见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三农”形势,为增加农民收入出台的一重要举措,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认真组织学习,并根据文件规定要求,切实做好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调整农业税收政策的工作。

(一)做好降低农业税税率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户。中发〔2004〕1号文件规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降低1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各级农业税收机关要在国务院有关执行性政策文件下发以后,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部署安排,切实做好农业税税率调整工作。

(二)做好取消农业特产税工作。从2004年起,除烟叶外,各地不得再对原农业特产税应税产品征收农业特产税。农业特产税完税证除用于继续征收烟叶特产税和收取农业特产税尾欠外,不得他用。没有烟叶特产税和尾欠征收任务的地方,农业特产税完税证一律停止使用,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农业税收票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缴销和销毁。

(三)据实核减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为解决有税无地的问题,总局拟在调查和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下发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核减管理办法,明确核减范围、程序管理权限和责任。各地要注意调查农业税计税土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做好农业税计税土地管理工作。

(四)研究制定改进农业税计税价格管理的措施、办法,做到计税价格合理,税负公平。

(五)改进和完善农业税灾歉减免管理办法。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农业税灾歉减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农业税灾歉减免管理暂行办法》。对2003年农业税灾歉减免工作情况要组织检查,确保减免落实到户。切实做好2004年农业税灾歉减免工作。

(六)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认真掌握涉农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对国、地税局执行的涉农所得税、增值税收优惠政策在农村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有关情况。

二、大力规范农业税收征收管理,保护纳税农户合法权益,防止涉农税收恶性事件的发生

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从正确贯彻执行农业税收政策,保证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正常开展,保护广大纳税农户合法权益出发,标本兼治,依法规范农业税收征收管理。

(一)根据中发〔2004〕1号文件关于“尽快制定农业税的征管办法”的要求,总局将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收征收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制定工作,争取尽快出台。

(二)建立规范的农业税收征管体制和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改革和完善农业税征管体制,逐步建立纳税人自行纳税、征收机关征税,乡村干部协税护税的征管模式。各地要引导和激励纳税农户自行纳税,努力实现由征收人员上门收税逐渐向纳税农户自行纳税转变。各地要加强农业税收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使农业税管理逐步纳入专业化、法制化、信息化、规范化的轨道,从体制和机制上规范税收执法。

(三)规范执法行为,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各地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重点解决税费混征和非农税人员征税的错误作法,杜绝涉税恶性事件和案件的发生。县以上征收机关要组织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执法检查,以保证贯彻税收政策和执法行为的规范。

(四)建立健全农业税收信访工作制度,加强信访工作。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要有人专门负责信访工作。对来信来访要认真对待,对所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查办,特别是对农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违反农业税征管“十不准”规定的,要加大直接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查处的情况要通报。

三、加强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收管理工作

研究制定《耕地占用税、契税征管业务规程》,统一、规范全国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征管业务工作;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清理、纠正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执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两税征管。总局将在适当时候组织对契税政策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四、加强领导,加强管理,搞好调查研究,确保农业税收征收工作顺利进行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后,农业税收政策调整、组织收入、规范征管的任务十分繁重,政策执行和征管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很多。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加强对农业税收工作领导,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农业税收征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重点解决落实政策和杜绝恶性涉农案件两个主要问题。总局拟在上半年召开全国农业税工作会议,总结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的农业税征管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当前农业税工作形势,部署全国农业税收工作。

各地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根据税收政策调整和征管制度出台情况,做好有关培训工作。县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对乡镇征收人员进行农业税收政策、征管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广大征收人员政策业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和纪律观念。

税收征管意见篇7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分税制,随之进行了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省以下分设了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在税收征管上,按照不同的税种,划分了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地税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在税收收入上,将税收收入按中央级收入、地方级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的收入,划分了预算级次。相应的,自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也特别增加了第五十三条,该条规定:“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修订后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进一步从法律的高度规定了税款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的范围和预算级次入库,也保证了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主体的税款征收权。哪些税种的税款由国税机关负责征收,哪些税种的税款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同一税种的税收,由哪一级或哪一个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不同规模的纳税人的不同税种的税款在征收入库时应该归入不同级别的财政或者在税款入库时按不同的比例归入不同级别的财政;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造成的未缴少缴的税款及滞纳金应当由税务机关缴入国库,这些都有了法律的保障。

关键字:分税制预算级次税收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4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特别增加了第五十三条,规定如下:

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

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

现就本条规定谈一下笔者的拙见。笔者认为本条是关于税款入库和由税务机关征收有关部门查出的税款并回复有关部门的规定。本条的立法目的,一是保证税款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的范围和预算级次入库。税种划分与收入归属相一致,收入归属与征管权利相统一,国地各征各的税,合理划分税收行政执法权。二是通过税务机关对审计、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涉及到的税款、滞纳金的征收入库的规定,保证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主体的税款征收权。

一、分税制概述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不仅要足额缴入国库,还要保证每一笔税收收入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入到该入的国库中去,这样才能保证税收更好为国家政权的运转和经济建设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1993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决定,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随之进行了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省以下分设了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在税收征管上,按照不同的税种,划分了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地税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在税收收入上,将税收收入按中央级收入、地方级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的收入,划分了预算级次。在中央、地方、中央地方共享的收入中,又分别划分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收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按事权划分财权,按收入确定支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合理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分配,调动两个积极性,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制度创新。

分税制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在税收征管的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混库、错库的现象,主要包括将应该按中央级收人入库的税收,划入地方级的收入中去,将上级次的收入划入下级次的收入中去,也包括将地方收入划入中央收入、将下级次的收入划入上级次的收入。一些地方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税款解缴人为混库,甚至拿税款作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把该入中央级金库的税款通过各种方式入了地方级金库,致使中央税收受到蚕食,中央财力难以得到保证。混库、错库的现象在各地、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如果发展下去,严重的就会打乱国家的财政体制,干扰国家的宏观政策,影响税收职能的发挥。为了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贯彻依法治税的原则,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足额入库和结构的合理,因此在本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

二、关于税款征收和入库

税款征收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全部税收征管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在整个税收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税款入库是税收征管的最终环节,是指征税机关根据税款入库权将征收的税款依次缴入国库的制度。税款入库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财政利益,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具体表现。

(一)、关于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级次。

税款的征收范围是指哪些税种的税款由国税机关负责征收,哪些税种的税款

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同一税种的税收,由哪一级或哪一个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也属于税款的征收范围。国税不能征收应由地税征收的税种,地税不能征收应由国税征收的税种。关于这一点,在《税收征管法》第五条第一款中也做了规定,“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分别进行征收管理。”当然,征收范围需要在国税、地税之间进行调整的,也应由国家统一进行调整。另外,在国税、地税各自的系统内部,不同的税务局、税务分局也要按规定在自己负责的征收范围内征收税款,不能争抢税源,超出自己的征收管理范围,去征收应由其他税务局、分局征收的税款。税款入库的预算级次是指按国家规定的财政预算科目征收入库税款的预算等级,主要包括不同规模的纳税人的不同税种的税款在征收入库时应该归入不同级别的财政或者在税款入库时按不同的比例归入不同级别的财政。在税款入库时要按照税款的预算级次办理入库手续,不能将中央级的税收收入混入地方级税收收入,也不能将作为上级财政收入的税款作为下级的财政收入混淆入库。过去的传统观念是只要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入库了,就等于完成了税收任务,而忽视了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入库级次入库,现在应该更加重视税收收入的质量,其中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预算级次入库税款,是税收征收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树立所有的税收收入都要及时、足额、按规定的征收范围、按正确的预算级次入库的观念。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税务机关违反规定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可见,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预算级次入库税款是多么重要。

本条关于征收范围和入库级次的规定,体现了对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权的制约和依法治税的原则,其立法目的不仅是为了约束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国家在取得财政收入时,不仅要依法足额取得,而且所取得的财政收入的收入结构、各项财政收入的比例更要符合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的需要、更具合理性,维护国家的财政体制,保障各级财政收入,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混淆税收征收范围和入库级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从主观因素上讲有由地区利益、部门利益的驱动造成的,也有对税收的征收范围和入库级次不够重视,不十分清楚造成的;从客观因素上讲有的地区地方政府片面重视抓地方收入,对税务机关的执法形成了干扰造成的。税务机关应该克服主观因素,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坚持依法治税,坚持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预算级次,及时、足额地征收税款。

(二)、关于税款入库。

税款入库就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将应纳税款缴纳、解缴到国库;税务机关依法将税款征收并缴入国库,将税款变成国家财政收入的过程。税款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直接缴库、税务机关自收后汇总缴库、由纳税人的总机构汇总缴库。

各种税款的缴库手续,凭完税凭证办理。完税凭证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向纳税人收取税款时使用的专用凭证,是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合法证明。它包括专用和通用缴款书、专用和通用完税证、汇总缴款书、印花税票、专用扣税凭证以及税票调换证等。税收收入应以税款到达支金库的数额和时间为基础,以税务所上解的“税款征解日报表”及其征解凭证为依据,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支金库转来的属于直接缴入国库的税收缴款书回执联,既是收入凭证,又是入库凭证,如有出入,审计后计入“预收税款”或“在途款项”;凡属于代扣、和直接收款的按税务所报解的征收凭证,作为依据进行核算。税收入库的依据是支库转来的“收入统计表”和人库凭证。

三、关于审计、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涉及到的税款、滞纳金的征收入库本条第二款规定了对审计、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的税款、滞纳金的处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税务机关是税收的征收主体,其他部门查出的税款、滞纳金应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入库;二是规定税务机关要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将税款征收入库;三是税务机关要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对此款的规定,《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解释和补充。下面结合《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有关内容进行解释。

(一)、税务机关是税收的征收主体。

税收的征收权是税务机关最基本的职能,世界各国都把税收征收权只赋予税务机关和海关。在我国,所有的法律和行政法规都没有规定除税务机关和海关之外的行政执法机关可以行使税收征收权。关于税务机关是税收的征收主体在《税收征管法》的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第二十九条规定,“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以及经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本条是从税款征收入库的角度,再一次强调了税务机关的征税主体地位,本条明确规定,由税务机关将审计、财政等机关查出的税收违法的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审计、财政等机关并非税收征管的职能部门,不是税收执法主体,但是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现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例如,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的规定,有权对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有可能查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对税收违法行为造成的未缴少缴税款及其滞纳金由谁负责征收呢?本条明确规定应该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税款和滞纳金,理由有三:一是如果由财政、审计机关负责征收,就与《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相矛盾,出现了税务机关以外的征税主体;二是税务机关作为税收征管的专业执法部门,能够全面地掌握税收法律法规,有规范的税收执法程序,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有利于保证依法治税,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三是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有利于保证税款按照规定的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对此,《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进一步明确规定为,“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进行审计、检查时,对税务机关本身的税收违法行为作出的决定,税务机关应当执行;发现被审计、检查单位有税收违法行为的,向被审计、检查单位下达意见书、决定书,责成被审计、被检查单位向税务机关缴纳应当缴纳的税款、滞纳金。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书、意见书,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收缴入库。”

(二)、税务机关如何将税收违法的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

按照本条第二款及《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税务机关在将其他部门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的税款和滞纳金征收入库时,要以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进行征收。

1、税务机关要在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查实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在此税务机关应该以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准绳,以事实为基础,征收税款。有关部门的意见书、决定书不是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依据,但有关部门查明的事实是税务机关进行税务行政处理和处罚的基础。税务机关必须依照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应纳税额和滞纳金的具体数额。

2、在确定征收管理的范围、入库的预算科目、预算级次等,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有关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入库的规定,已在前面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因此,对审计、财政等机关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要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规定的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由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作出税务处理决定书,将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审计、财政等机关查出税收违法行为,是有关机关履行职责的行为,而非税收执法行为;税款和滞纳金的征收,是税务机关的履行职责的行为,是一种税务行政行为,税务机关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如果纳税人不服征收税款、滞纳金的决定,提出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复议对象或者被告是税务机关,如果不是由税务机关作出税务处理决定,等于由税务机关对不是自己的决定负责,显然是不合适的。

(三)、税务机关有义务将处理情况及时回复有关机关。

本条明确了税务机关将处理情况回复有关机关的义务,《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二款对回复义务进一步规定为,“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审计机关、财政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将执行情况书面回复审计机关、财政机关”。这一规定,明确了三点内容:一是确定了回复期限的起点,起点是税务机关收到审计、财政机关正式送达的决定书、意见书的当日;二是确定了回复的期限,期限是“30日”,在此应该注意,在30日内无论税务机关是否已经处理结束,都应该给有关机关以回复,如,税务机关在将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时,依法采取了税收保全措施,税收保全措施的执行期限可能超过30日,在30日内,税务机关应该将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情况,回复有关机关;三是确定了回复的方式,给有关机关的回复应该以书面的形式作出。对财政、审计机关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虽然由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和滞纳金,但税务机关应主动与有关机关作好配合工作,将处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以利于有关机关掌握情况,做好工作,同时,也是税务机关依法接受有关部门监督的需要。

(四)、有关部门的权力和义务。

财政、审计等有关机关具有下面的权力和义务:一是财政、审计机关,包括其他机关如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的税收违法行为,要将有关的决定书、意见书,主动提供给税务机关,以便税务机关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征收税款和滞纳金;二是有关机关不得将税款和滞纳金自行征收入库或者以其他款项的名义自行处理、占压。三是有关机关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有关税收的处理情况。

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关于税款、滞纳金有关机关不能自行处理的规定。《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等有关条款,以及《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三款等有关条款的规定,为税款、滞纳金由谁征收入库及如何征收入库提供了法律依据。为进一步明确有关机关不能作为税收执法主体征收税款和滞纳金,《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有关机关不得将其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的税款、滞纳金自行征收入库或者以其他款项的名义自行处理、占压。”此规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关机关不得自行将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有关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可能发现纳税人税收违法应补缴税款、滞纳金,如审计机关在审查中,发现纳税人应补的税款、滞纳金,而且,审计部门的审查,不仅是审查被查对象在税收方面的情况,同时还要审查被查对象的财务状况、资产利用情况、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等,审查结束后还要作出《审计报告》,对审计对象作出综合的评价,其中,可能包含税收方面的情况。但是,审计机关不能在审查过程中,自行征收税款、滞纳金,或者以执行《审计报告》的名义,征收税款、滞纳金。二是有关机关不得以其他款项的名义自行处理、占压税款和滞纳金。如有关机关不能在履行职责中,将税款、滞纳金以罚款、收取费用、收取补偿金等名义,进行占压或变相征收入库。有关部门如果违反了本条的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机关在查出税收违法行为后,存在着自行将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或者以其他款项的名义处理、占压税款的情况,对此,税务机关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改正,并按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以适当的方式和渠道维护税收执法权。

本条的规定涉及到部门之间配合的问题,税款征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单靠哪一个业务部门不可能全面完成整个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税务机关与有关机关都应该主动作好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共同依法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资料]:

1、刘剑文著:《税法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张守文著:《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马林主著:《税收法制基本知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4、国家税务总局著:《税收会计统计工作手册(2002年版)》

税收征管意见篇8

一、体现了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1]

正如日本著名税法学家金子宏教授所言,税法学可称为以对税收法律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为目的的法学学科。[2]“法律关系”是大陆法系民法学的基本范畴,后逐渐移用到其他法律部门。与民事法律关系相比,税收法律关系相对显得要复杂一些。所谓税收法律关系,是指由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国家税收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法律关系,而是一个以三方主体间的四重法律关系组成的两层结构:三方主体是指纳税主体、国家和征税机关;四重法律关系是指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税收征纳法律关系和税收行政法律关系;其中后两种法律关系构成第一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法律关系;前两种法律关系构成第二层,是潜在的、深层次的,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税收法律关系,最深刻地反映了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3]在此我们主要从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和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角度来论证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问题。

在传统的法律体系中,人们常常把税法作为行政法的组成部分,故从“命令服从”的角度来认识税收法律关系,想当然地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法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税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4]和法治理论的发展,上述观点诚有修正的必要。我们认为,平等性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属性,贯彻并体现在税收法律关系的各个层面。[5]在此,我们欲从税收的经济本质和法治理论两方面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寻求依据。

税收的经济本质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考察同税收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国家也通常被称为“税收国家”。[6]财政或曰公共财政的存在依据在于弥补市场失效。市场失效决定了政府(国家)[7]和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必要性。[8]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对于私人生活必须而市场机制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就必须由政府(国家)来提供,政府(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经济来源便是公共财政,而税收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确了税收和财政的密切关系后,我们再探讨税收的经济本质。在税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关于税收本质的学说有公需说、利益说、保险费说、义务说、新利益说等。[9]目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税收本质作出比较合理解释的是新利益说。这一学说也可称为“税收价格论”,它将税收视为是人们享受政府(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费用。作为政府(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它由社会成员私人消费和享受,政府(国家)由此而付出的费用也就必须由社会成员通过纳税来补偿。私人为了自身消费而支付费用的现象,正是典型的市场等价交换行为在公共财政活动中的反映,从而税收也就具有了公共产品“价格”的性质。[10]法律经济学也指出,“税收主要是用以支付的公用事业费。一种有效的税收应该是要求公用事业使用人支付其使用的机会成本的税收。”[11]这一经济分析的观点也证明了税收本质上的“价格”属性。“税收价格论”在揭示了税收的价格属性后,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税收价格仍然遵循“等价交换这一市场本性”,这一重大发现的必然逻辑结论是“税收征纳双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平等关系”[12].这一对税收经济本质的认识反映到税法领域,就是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即首先表现为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的平等性-政府(国家)与人民(纳税人)之间的平等;其次具体体现为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平等。

以上我们从税收的经济本质的角度证明了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下面再从法治理论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平等作为法的价值目标,与自由、人权、理性等准则一样是法必不可少的价值追求。平等意味着法对权利、义务的公正分配。法沿着人类平等观念正常发展的历史轨迹把平等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13]在对税收法律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这一价值准则的重大意义。

在传统大陆法系国家中,仅强调公民个人之间的平等,而忽视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其实,在英美法系国家则不同。在英国人看来,个人与政府应当受制于同样的法律,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14]英国法学家沃克认为,现代法治的精义是:它不是强调政府要维护和执行法律及秩序,而是说

政府本身要服从法律制度而不能不顾法律或重新制定适合本身利益的法律。[15]由此可知,在英美法系的传统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税法中更是如此。

著名的分析法学家凯尔森对“私权利”和“公权利”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问题。他认为,“从全部法律创造活动的功能角度看,私权利和政治权利之间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如果从一个动态的观点来看,权利的性质是参与法律创造的能力,那么所谓‘私权利’和所谓‘政治权利’之间的区分,就不象通常所推定的那样重要。”[16]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正是如此,纳税人通过自己的代表决定税收的征收,政府并无决定税收征收的权力,政府只能在征得人民的同意后才能征税。正如孟德斯鸠所言,“如果行政者有决定国家税收的权力,而不是限于表示同意而已的话,自由就不存在了。因为这样行政权力就在立法最重要的关键上成为立法性质的权力了。”[17]政府只能在征得人民的同意后才能征税表明了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的平等性。而在具体的税收征纳关系中,征税机关是政府的代表,纳税人是人民的一分子,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延伸到税收征纳法律关系中,就是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关系的平等性。

以上从税收的经济本质和法治的角度证明了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其实,通过简单考察税法的发展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税法的发展史就是税收法律关系由不平等到平等发展的过程。[18]税法原来是作为行政法的组成部分进行制度设计和学术研究的。德国最著名的行政法学家奥托﹒梅耶(ottomayer)就将税法置于警察法之后讨论,随着1919年德国《租税通则法》的颁布,才将税法从其行政法教科书中剥离。[19]警察法律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税收法律关系与其相并列,当然谈不上平等性。把税法作为行政法分支的观点现已为各国所摈弃。现代税法是以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为核心所构造的独立法律领域。税法在公法中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20]

认识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以后,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制度设计保证这种“平等性”的实现。现代各国税法是从两个层面进行制度设计的,在宏观层面,通过在宪法或税收基本法中规定税收法定主义,将税收法律关系全部统一的通过法律加以规范,严格的受税收法定主义的支配,一方面否定行政机关(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另一方面也否定纳税人的任意处分权。[21]在微观层面,通过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权利(力)、义务的设计最大限度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22]

在论证了现代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后,我们再分析我国税法的状况。我国现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体现现代法治精神的平等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私法领域,由于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到位,以及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平等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和贯彻。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作为征税机关,主要是将自己看作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将征税和其他行政行为混在一起,没有认识到税收的本质属性;作为纳税人,也没有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纳税人的观念,还是从传统的角度看待税收,将税收看作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一种负担。在征税机关和纳税人的这种意识主导下,税收法律关系显然谈不上平等性。导致的实践后果是,税务机关的征管手段不断强化,严厉打击偷漏税等违法行为,使税收征纳关系在总体上处于失衡状态:一边是纳税人消极义务观念下冷漠的面孔,一边是税务机关片面强化权力下疲惫的身影。[23]这种状况的存在影响了税收职能的发挥,破坏了纳税人和征税机关之间应有的法律关系,不利于法治观念的形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法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税收的经济本质,对纳税人和征税机关的关系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这最终表现为对税收法律关系平等性的认识。可喜的是,立法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立法者正是以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作为指导思想来重新构建纳税人和征税机关之间的征纳关系的。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中的许多具体制度都体现了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认识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并将其贯彻到税收立法、执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只有在平等的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才会认识到税收的经济本质,认识到税收是自己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相应价格费用,有了这种认识自然就会主动纳税。[24]征税机关在认识到国家在提供公共产品中的角色后,也会注意到自己角色的转换,增强对纳税人的服务意识。这样就可以在纳税人和征税机关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我们为之所关注的保障税收收入的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其次,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税法是与公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部门之一,它与公民财产权直接相关联。因此,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对权利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的权利意识是整个社会实现法治的基石。如果公民的权利在与其日常生活极其密切的税收法律关系中得不到尊重,那就很难想象公民会有正确的权利观念。[25]因此,认识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有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权利意识,从而影响到我国的法治进程。[26]

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体现了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税收征管法立法宗旨的完善。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1条明确规定“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是该法的宗旨之一。以往的税收征管立法总是强调纳税人的义务比较多,把规范的重点放在纳税人的缴纳行为上,而对征税机关的征收行为的规范力度不够,造成征税机关权力的滥用,损害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从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出发,全面地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合理地调整纳税人和征税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不仅要求纳税人要依法纳税,也要求征税机关要依法征税,两者并重。

2.对纳税人权利义务的重新设计。如何实现税收法律关系事实上的平等,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赋予纳税人税法上的权利。[27]新修订《税收征管法》在第一章总则的第8条明确具体地规定了纳税人的权利,这在我国税收立法中是第一次,将有助于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所谓纳税人权利,就是指纳税人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时,法律对其依法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包括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获得的救助与补偿。[28]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规定的纳税人权利主要有如下几项:(1)知情权。纳税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2)请求保密权。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其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保密。(3)申请减免税和退税权。纳税人依法享有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的权利。(4)陈述、申辩权。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罚,享有进行说明和为自己辩解的权利。(5)申请行政复议权。纳税人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受理机关必须作出裁决。(6)提起

行政诉讼权。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7)请求赔偿权。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提出赔偿请求。(8)控告检举权。纳税人有权控告和检举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在《税收征管法》的其他章节也规定了纳税人的其他权利,如要求回避权、延期申报权、延期纳税权、取得完税凭证权、拒绝违法检查权,等等。

3.对税务机关权力义务责任的重新配置。税务机关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的一方重要的主体,因其拥有行政权力而具特殊性,也是实现税收法律关系平等性所面临的重大障碍。就实际状况而言,税务机关拥有行政权力,和普通纳税人相比,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呢?一般是通过强化税务机关的义务和责任,以防止其滥用行政权力,在最大限度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新的《税收征管法》对税务机关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进行了新的配置,有助于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具体而言,主要是增加了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的义务和责任:[29](1)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7条规定了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的三项义务,即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提供纳税咨询服务。这些义务尽管是倡导性的规定,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予以保障。但对树立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还是很有意义的。(2)保密义务。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8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的情况保密。这一义务和纳税人的请求保密权相对应。(3)回避义务。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12条规定,税务人员征收税款和查处税收违法案件,与纳税人或者与违法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4)依法征税的义务。针对实践中出现的违法征税的情形,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在第28条补充规定了三种违法征税行为,即提前征收、延缓征收和摊派税款。同时规定,农业税应纳税额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核定。这对维护农业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很有意义。(5)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时的义务。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在扩大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的同时,也对其规定了更为严格的义务。该法第42条规定,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不得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6)赔偿责任。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增加规定了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即除了旧法规定的纳税人在限期内已缴纳税款,税务机关未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纳税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损失的,税务机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外,在该法第43条补充规定,税务机关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7)税务检查时的义务。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59条规定,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

二、确认了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

国家(征税机关)享有的税收权力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呢?和一般的行政权力完全相同吗?联系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税收的经济本质,税收是纳税人为了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费用,这样国家就享有了对税收的请求权。这种请求权和民法上的债权非常类似。因此,我们认为,从税收的经济本质可以推出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其实,关于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在国外税法上几乎是公理,不用更多的证明。[30]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从行政权力的角度来认识税收权力的。通过前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税收权力和一般的行政权力是有区别的。现以罚款和税收作比较来加以说明。前已述及,税收是公民享受公共产品的价格费用,从而税收权力就具有了债权的属性。而罚款是行政机关针对从事违法行为的行政相对方而进行的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相对方财产权的剥夺。在本质上,显然和税收不同。由此看来,征税的税收权力与作出罚款等行政行为的一般行政权力是不同的。[31]

我国原有的税法并没有确认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32],导致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反证出税收权力确实具有债权属性。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确认了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这一确认在我国税法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借用民法债的制度完善税法制度,充实税收权力的内容;另一方面,让民法债的理念渗透到税法中,有助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观念的转变,进而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

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体现税收权力债权属性的具体制度有如下一些:(1)税收的一般优先权制度。承认税收优先于普通私法债权就等于承认了税收权力和普通私法债权在性质上的同一性。也就是说,税收权力是债权的一种,税收权力具有债权属性。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45条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33](2)税收代位权和撤销权制度。代位权和撤销权制度是民法上的债的保全制度。这些制度能够作为税收的保全制度规定在税法中,也就表明了税收权力和民法上的债权具有类似性,说明了税收权力具有债权属性。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50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3、74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税务机关依照前款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的,不免除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尚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34](3)纳税人合并、分立时的税款缴纳制度。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公司在发生合并、分立时对普通私法债权的保障制度。但我国法律对税收债权在纳税人发生合并、分立时应如何缴纳并没有相应的规定。导致的结果是,一些纳税人利用法律的漏洞,通过形式多样的重组、改制活动逃避税收的缴纳。其实,税收债权和普通私法债权一样,也应该得到相应制度的保障。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48条规定了纳税人在合并、分立时税款的缴纳方法。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国家税收的实现,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确认了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具体内容是:纳税人有合并分立情形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并依法缴清税款。纳税

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应当由合并后的纳税人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三、反映了税法的经济性

经济性是税法的重要特征之一。[35]我们认为对税法经济性的理解,可以和对税收经济本质的认识相结合。现代对税法的认识和对税收的认识是紧密相关的。税法和行政法相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内涵的重大变化。如前所述,税收的存在是有经济依据的,即税收是公民为获取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费用。税收构成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经济来源。随着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化,税收除了满足财政收入,即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外,还承担起了调节宏观经济的职能。从税收的存在依据和职能两方面都可以看出税收的经济属性,而税法和税收关系密切。因此,税收的经济属性就决定了税法的经济性。税法的经济性具体表现在通过健全的税收法律制度保障税收经济职能的实现。

具体而言,税收实体法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税法的经济性,如通过规定税目、税率、减免税、退税等制度调节经济运行。现代各国普遍采取的分税制也体现了税法的经济性。[36]分税制是以中央政府提供中央公共产品,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的理论进行设计的。分税制对于迎合地方偏好、鼓励地方政府间竞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7]同时,健全的分税制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而健全的分税制需要税法的保障。

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但旧的《税收征管法》是在1994年以前制定的,没有规定分税制的内容,使得我国的分税制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的税收征管实践中,国税机关和地税机关一样,均按行政区域设置,不可避免地要受地方政府的影响。现实中地方政府对税务机关施加压力,为保证本地利益而侵蚀中央税款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一些地方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各种方式把本该入中央金库的税款划入地方金库,侵蚀中央税收;还有的地方所设立的国税机关、地税机关各自为政,互不协调。[38]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央的财政收入,进而限制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税法的经济性并没有表现出来。

面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联系税法的经济性,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对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的税款入库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该法第53条规定,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同时进一步规定,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的上述规定完善了我国的分税制法律制度,将会保障中央财政收入的提高,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进而体现出税法的经济性。

四、表现了税法的技术性

技术性也是现代税法的特征之一。税收关系到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生活的复杂化,税法也随之复杂化。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为保证税负公平,防止偷税、逃税行为,设计条理细致的税收法律制度就很有必要。一方面税法要谋求与私法秩序保持协调,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如何才能确保税收征收,保证税收征管的实效。因此,在这些复杂的制度设计中就表现出税法的技术性。[39]具体而言,税法的技术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税收实体法中,税法根据税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税种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二是表现在税收程序法中,从纯粹技术的角度分析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进而设计相应的法律制度。

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表现了税法的技术性。具体制度有税务登记制度、纳税人的帐户管理制度和发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不涉及纳税人和征税机关之间权利(权力)义务的重新配置,仅是根据其本身的特点对其具体的制度细节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些制度体现了税法的技术性。

我国原有的税务登记制度的主要缺陷是,税务登记和工商登记在程序上脱节,且税务登记证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高。纳税人在办理工商登记后往往不办理税务登记,逃避纳税。另外,一些没有营业执照的经营者以未办理工商登记为由拒绝办理税务登记。从事经营行为的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也不办理税务登记,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对税务登记制度进行了调整。该法第15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报之日起30日内审核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将所有发生应税行为的纳税人都纳入了税务登记的范围,同时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通报义务,可以使税务机关及时了解纳税人的工商登记状况。在法律责任部分,该法第60条规定对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可以处以罚款。这些制度设计就可以保证发生应税行为的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从而使税收征管的基础环节得以完善。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制度设计中,基本上不涉及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之间权利(权力)义务的调整,仅是对这些制度本身的一些细节重新进行安排,从而体现了税法的技术性。

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在纳税人帐户管理方面的规定也体现了税法的技术性。旧的《税收征管法》由于没有将税务登记和纳税人帐户管理联系起来,也没有规定金融机构在帐户管理中的义务和责任,使得税务机关通过冻结的方式采取的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对具体的细节进行了调整。该法第17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帐户和其他存款帐户,并将其全部帐号向税务机关报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号码。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帐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同时在法律责任部分规定了金融机构的相应法律责任。有了这些制度设计,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的实际效果就会得到提高。

发票是经济生活中的收付款凭证,它能够证明相关主体之间的款项收付和资金流向,因此,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发票制度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就可以提高税收征管的实效,进而体现了税法的技术性。新修

订的《税收征管法》对我国原有的发票制度进行了修改。该法第21条规定,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负责发票印制、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的管理和监督。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同时在第22条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其他发票,按照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指定的企业印制。通过对发票制度的这些设计,就可以提高税收征管的实效,也就表明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体现了税法的技术性。

五、促进了税法和科技的互动性

关于法律和科技之间的法理学问题,已有学者作了深入地研究。[40]这里我们仅从部门法的角度探讨税法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即互动性。税法和科技的关系相当密切。一方面税法为科技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税法往往通过规定税收减免、费用扣除、税前列支、投资抵免、税额豁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加速折旧、先征后返等制度为其提供支持。[41]另一方面,科技对税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税收实体法方面,科技的发展对税种、税目、税率及其他税法要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税收程序法方面,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税收征管的方式方法。我国《税收征管法》的修订正好发生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很自然地规定了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运用。

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反映科技对税法重大影响的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建设制度。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6条规定,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税收征收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的这一规定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体现了科技对税法的影响。(2)会计核算软件制度。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针对实践中会计制度的发展变化,及时地对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了规范。在该法第20条第1款,增加规定会计核算软件也应当报送税务机关备案。会计核算软件是专门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电子计算机应用软件,包括采用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的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计算机程序。财政部于1994年6月30日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对会计核算软件的有关问题作了规定。《税收征管法》提高了规范层次,将有助于健全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有利于税收征管。(3)税控装置制度。税控装置制度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税收征管制度。从国外许多国家加强税收征管的经验看,推广使用税控装置,可以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打击偷税、逃税行为。国家税务总局于1998年6月26日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加油站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通知》。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也规定了税控装置制度,反映了科技对税法的强烈影响。具体制度是,该法第23条规定,国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积极推广使用税控装置。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4)采用数据电文申报纳税制度。所谓数据电文,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的规定,是指“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储存或者传递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e-mail)、电报、电传或者传真。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交易方式的变化,在该法第26条规定,纳税人除了可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外,也可采用数据电文等方式办理纳税申报。体现了科技对税法的影响。

「注释

[1]我们这里所说的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可理解为税法主体在税收活动中法律地位的平等。

[2](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18页。

[3]参见刘剑文、李刚:《税收法律关系新论》,《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92-98页。

[4]须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税法是应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税收相适应的。“税收”和“税法”的概念在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早已存在,但其本质和特征与现代的理解完全不同。关于对税收的历史考察,可参见张馨:《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219-222页。

[5]参见前引2刘剑文、李刚文,第98页。

[6](日)井手文雄:《日本现代财政学》,陈秉良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53页。

[7]尽管在国家的起源上有“社会契约论”和“阶级国家论”的区别,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国家)在面临市场失效时所扮演的角色是大同小异的。恩格斯曾经指出:“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9页。理解这一点,是我们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和税收理论的重要前提条件。

[8]关于公共财政和市场失效的具体关系,可参见前引3张馨书,第23-58页。

[9]参见前引5井手文雄书,第262-263页。

[10]参见前引3张馨书,第232页。

[1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625页。

[12]前引3张馨书,第231页。

[13]参见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437、438页。

[14]参见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246页。

[15](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邓正来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90页。

[16](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00、98页。

[1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6页。

[18]这一过程和人们对税收的经济本质的认识和税收法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19]参见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台)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初版,第15页。

[20]参见陈清秀:《税法总论》,(台)三民书局1997年9月版,第9页。

[21]参见前引19陈清

秀书,第13页。

[22]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的方式,和“平衡论”提出的实现行政法律关系整体平衡的方式有类似性。参见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7-18页。

[23]湛中乐、朱秀梅:《公民纳税意识新论》,《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第36页。

[24]当然,公共产品领域的“搭便车”问题是无法完全排除的。大多数纳税人的主动纳税也不排除极个别的纳税人从事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

[25]尽管在其他部门法律关系中,公民也可以体会到权利的平等。但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由于一方主体是拥有行政权力的征税机关,公民在拥有行政权力的征税机关面前理直气壮的主张其权利和他们之间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对公民树立权利意识的意义尤为重大。因为法治向来关注的不仅是公民相互之间的平等,而更加关注公民与拥有行政权力的机关之间的平等问题。

[26]考察税法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注意到税法在近代法治主义的确定上,起到了先导的和核心的作用。参见前引1金子宏书,第48页。由此看来,确立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导致我国税法的全面变革或许会成为我国实现法治的突破口。

[27]当然,这并不否认税法对纳税人义务的规定。事实上,税收征管法中有许多纳税人义务的规定。但在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方面,强调纳税人权利似乎更有意义。

[28]刘剑文、宋丽:《〈税收征管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税务研究》2000年第11期,第8页。

[29]当然,在强调税务机关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的权力。在新的《税收征管法》中对税务机关的权力较之旧法也作了改动。如扩大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的范围,增加规定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是可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等。这些规定对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我们认为,考虑到税务机关的特殊性,在实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上,应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对其义务和责任的强调上。因此,这里主要论及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对税务机关义务和责任的规定。

[30]承认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并不是完全否定税收权力的行政权力属性。对于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一种是从宏观上,整体的、抽象的角度来理解,即税收权力是一种债权,而其行政权力因素已经退居幕后。在这种角度理解税收权力和税收法律关系,就可以得出税收权力是一种公法债权,税收法律关系由于其债的属性而具有平等性,这和前面对税收法律关系平等性的论述是一致的。还有一种角度,是从法技术的观点来看待税收权力,认为其具有债权属性,但也不否定其行政权力属性,这样就可以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引进民法债的制度,完善税法制度,同时也充实税收权力的内容。这里主要是从法技术的角度看待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相关论述可参见前引1金子宏书,第18-21页;颜庆章:《租税法》,(台)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修订版,第81页。

[31]我们认为,这也是税法得以独立于行政法的主要依据之一。

[32]旧的《税收征管法》也有关于纳税担保的规定,但这种担保是由税务机关责令作出的,尚不能完全说明税收权力的债权属性。

[33]关于这一规定存在的不足可参见刘剑文、魏建国:《我国税法对国外税收优先权制度的借鉴》,《法制日报》2001年5月20日理论版。

[34]关于税务机关如何行使税收代位权、撤销权,还有待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5]经济性也是经济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关于税法的特征,可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37-38页。

[36]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财政结构的地区组织的设计不是为了形成一种有效的格局,而是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副产品而逐渐形成的。但在地方政治结构的构造上,财政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参见(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董勤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1月第1版,第277-278页。

[37]参见(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平新乔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467-468页。

[38]参见刘剑文:《修订〈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制建设的福音》,《纳税人》2001年第2期,第30页。

[39]参见前引1金子宏书,第25页;前引28颜庆章书,第81页。

[40]参见苏力:《法律和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第57-71页。

税收征管意见篇9

二是多征营业税的问题。期货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是客户交易的手续费。期货公司获取的这些营业收入,成为税务部门实施征税的主要对象。但是,期货公司向客户收取的手续费还包括代期货交易所收取、并为期货交易所所有的手续费;换言之,期货公司收取的手续费并不完全归属自己所有。手续费中属于期货交易所的那部分,期货公司只是在为期货交易所尽代收义务而已。而在实际征税中,有的地区并没有将期货公司代期货交易所收取的这部分手续费加以扣除,仍以期货公司收取的全部手续费来作为计税基数的依据。显然,这种不合理的征税办法,加大了期货公司不应有的税负,多征了期货公司的营业税,损害了期货公司的合法权益。

三是风险基金计提得不到认可问题。期货市场是金融投资领域内的高风险市场之一。为有效防范期货市场的风险,增强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根据《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期货公司可以按手续费收入的5%计提风险准备金,专用于弥补风险损失。然而税务部门有关文件规定,期货公司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不能作为费用在税前扣除,仍应纳入征税范围。照此办理,不仅增加了期货公司的经营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对本已不足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所得税,进一步削弱了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防范和化解期货市场风险增添了压力。

四是地方税制的差异导致对期货公司的重复计税问题。税制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深入进行。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税制改革进展有别,步调不一,各种特区和特殊税制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有的地区完成了国税和地税的分离,有的则仍然实行统一征税,有的甚至还实行包税制。地区税制的实际差异导致了期货公司及其各地营业部的纳税困惑。有的地区对期货公司的手续费收入总额进行全额征税,存在着交易所和期货公司重复征税的不合理现象;地区税制的差异也导致期货公司营业部之间纳税成本不一,如果地区税制协调不好,同样也会存在营业部和公司重复纳税的问题。

总之,由于我国现行期货市场税收征管政策尚未完善,对期货业的税收征管存在着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等问题,加大了期货业的税收负担,没有很好地对新兴的期货市场起到扶持、保护和促进作用。鉴于此,完善期货市场的税收征管政策,已经成为期货业久已盼望的心愿和共识。

完善现行期货公司税收征管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提出要进行税制改革。《意见》不仅承续了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这一精神,而且对“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的改革还作了具体部署。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针对现行期货市场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完善建议:

首先,期货业应享受与金融业相同的税收待遇。期货业能否被列为金融业的争论已因《意见》的公布实施而得以根本解决。《意见》中已明确将期货公司定性为现代金融企业,并要求严格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强管理,把期货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据此,税收征管应贯彻执行《意见》的要求,适时进行调整,将期货公司与金融业列入同类,享受同等的税收征管待遇。

其次,公平合理地确定期货公司营业税基数。如前所述,期货公司营业收入中包括期货交易所收取的手续费,这部分手续费并不为期货公司所有,并非真正为期货公司的经营所得。换言之,期货公司的真正营业收入应该为扣除代收部分后的净收入,并应以此来计税。期货业应该比照金融保险业同等待遇,在按照规定向客户收取业务手续费时,以折扣(折让)方式收取的,可按折扣(折让)后实际收取的金额计入应税收入。故此,在实际税收征管中,应将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收取的这部分手续费加以扣除后,再计征期货公司的手续费,以真正体现税法公平合理的原则。

第三,风险准备金应作为期货公司的税收成本据实扣除。期货市场是金融投资领域内的高风险市场之一。为有效抵御因市场不可预测的剧烈变动或发生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等原因所导致的债权损失,期货公司设立风险准备金是完全必要的,这也是国际期货市场普遍通行的惯例。与国际期货市场的标准和保证期货市场稳定的实际要求相比,目前期货公司的风险准备金的数额,普遍远远未能达到最低的准备限度,期货市场防范和化解风险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基金压力。鉴于此,税收征管应该与国际通行的规定接轨,明确期货公司所计提的风险基金不属于纳税所得,不再征取税收,切实贯彻执行财政部《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鼓励和扶持期货公司提取风险准备金,扩大风险准备金数额,增强市场风险的抵御力。

税收征管意见篇10

一、宏观政策和重大改革

2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报送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

(1)完善税费减免和公益性岗位、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2)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3)加强个人所得税调节。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依法做到应收尽收。取消外国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4)改革完善房地产税等。完善房产保有、交易等环节税收制度,逐步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合理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5)落实并完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年度扣除。(6)及时修订完善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税收征管、房产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7)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收费项目适当降低收费标准。(8)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逃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和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9)整合公安、民政、社保、住房、银行、税务和工商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完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10)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与国有企业、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等相关重点领域改革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肯定了2012年税收工作的成绩,提出了2013年税收工作的主要任务: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完善支持科技发展和成果应用转化的财税、金融、产业技术、人才政策。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上述会议批准了以上报告。

同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上述会议上所作的《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肯定了过去5年工作的成绩,提出了2013年税收工作的要求: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适当降低部分能源资源和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关税。实施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促进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抓紧研究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全国试点的方案,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制度。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将部分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积极构建地方税体系。同时,积极发挥财税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支持国有企业、金融、价格、投融资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环境保护税法立法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保障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财税政策有效落实。上述会议批准了以上报告。

5月1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送的《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等纳入征税范围。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将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扩大到煤炭等应税品目,清理煤炭开采和销售中的相关收费、基金。落实和完善成长型、科技型和外向型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

10月6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1)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2)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企业,其出口设备和产品可以按照现行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3)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生产高标号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和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污泥、产业废弃物。

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论及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时提出: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论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论及收入分配问题时提出: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论及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时提出: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

12月10日~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201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

二、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和基础设施

1月1日,国务院《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能源资源税改革,逐步理顺国家与开发主体、中央与地方资源收益分配关系。推进煤炭税费综合改革,清理各类违规收费,逐步推行资源税从价计征。强化能源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完善化石能源的消费税,加快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完善鼓励优质能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进口、限制出口的税收政策。

3月14日,国务院就原铁道部关于报请审批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方案和公司章程的请示发出《关于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批复中规定: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以后,继续享有国家对原铁道部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设立和重组改制过程中涉及的各项税费政策,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不增加铁路改革成本。

3月20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2月26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对城市公交站场道路客运站场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自2013年至2015年,城市公交站场、道路客运站场的运营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自当年8月1日起执行。上述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运输(暂不包括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适用税率为11%;上述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和广播影视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税率为17%,其他项目适用税率为6%。

7月4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2015年以前,对光伏发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50%.企业研发费用符合有关条件的,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符合条件的兼并重组,按照现行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9月2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据此发出《关于光伏发电增值税政策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

8月1日,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1)加强税收优惠扶持。将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和运营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扶持西部地区宽带发展。(2)结合电信行业特点,在“营改增”中制定增值税相关政策与征管制度,完善电信业增值税抵扣机制,支持宽带网络建设。

8月9日,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中国铁路总公司继续享有国家对原铁道部的税收优惠政策。

8月2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的通知》。通知中作出了下列规定:自当年9月1日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部门可以商同级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的特点,选择部分行业开展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工作。上述单位制定的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扣除标准等内容的文件,需要报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以后公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根据各地区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不定期公布部分产品全国统一的扣除标准。

9月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提出:研究出台配套财政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

9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1)加快“营改增”试点,扩大煤矿企业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调整完善,研究制定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的增值税优惠政策。(2)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财政补贴,符合有关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规定的,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处理。(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抓紧修改完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邮政企业代办金融和速递物流业务继续免征营业税的通知》。通知中规定:(1)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所属邮政企业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其所属分行、支行代办金融业务取得的金融业务收入,自2013年至2015年免征营业税。(2)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所属邮政企业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代办速递、物流、国际包裹、快递包裹和礼仪业务等速递物流类业务取得的速递物流业务收入,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免征营业税。

12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通知中说:经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称“营改增”)试点。结合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中反映的问题,我们对“营改增”试点政策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将有关试点政策一并印发。随通知附发的文件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和《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

1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飞机租赁业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出:租赁企业一般贸易项下进口飞机并租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享受与航空公司进口飞机同等的税收优惠;暂定5年以内免征飞机租赁企业购机环节购销合同印花税。

三、资源、环境保护

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报送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要研究制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

1月23日,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出:继续落实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并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研究完善减少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税收政策。对国内不能生产、国家鼓励引进的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在规定范围内减免进口关税。研究完善鼓励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关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同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安排中提出:完善有利于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和补贴等经济政策。

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意见中提出:研究完善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产品有关税收减免政策。

4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规定:纳税人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退税、免税政策的,其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9月10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1)研究将部分“两高”行业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2)完善“两高”行业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3)积极推进煤炭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4)符合税法规定,使用专用设备或者建设环境保护项目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11月12日,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其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1)合理调整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关系,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计征方式,促进资源开发收益向资源型城市倾斜。(2)落实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完善服务体系,营造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3)大力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煤矿)棚户区以及林区棚户区改造,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税收、土地供给和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资源型城市成片棚户区改造任务。(4)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研究完善矿业权使用费征收和分配政策,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对废矿物油再生油品免征消费税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自2013年11月至2018年10月,以回收的废矿物油为原料生产的油基础油、汽油和柴油等工业油料免征消费税。

12月20日,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调整岩金矿石等品目资源税税额标准的通知》,其中作出了下列资源税调整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1)一至七等岩金矿石的适用税额标准分别调整为每吨10元、8元、7元、6元、5元、4元和3元,同时调整岩金矿各等级的范围。(2)磷铁矿的适用税额标准调整为每吨4元。(3)北方海盐暂减按每吨15元征收,南方海盐、井矿盐和湖盐暂减按每吨10元征收,液体盐暂减按每吨2元征收,通过提取地下天然卤水晒制的海盐和生产的井矿盐分别按照每吨20元、12元征收。

四、对外经济往来和国际税收关系

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2013年关税实施方案》开始实施。方案中规定:2013年继续对小麦等7种农产品和尿素等3种化肥的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并对尿素等3种化肥实施1%的暂定配额税率;对784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和铁合金等产品征收出口关税;进出口税目总数由2012年的8194个增至8238个。

同日,中国政府2009年5月14日、2012年6月16日分别与埃塞俄比亚、丹麦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分别开始执行。

1月22日,中国政府与厄瓜多尔政府签订关于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及防止偷漏税的协定。

5月31日,中国政府与荷兰政府签订新的关于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

7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3)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在防止骗退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退税审核效率,加快退税进度,保证及时足额退税。(2)充分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作用,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通关、融资和退税等服务。(3)结合“营改增”范围的扩大,创造条件,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

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9个部门报送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或者退税政策,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有关部门另行制订。12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据此发出《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通知中规定:电子商务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符合规定条件的,适用增值税、消费税退(免)税或者免税规定。

8月27日,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代表本国政府在法国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

9月5日,主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就世界经济形势作了题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言。他在发言中说:中国支持加强多边反避税合作,愿为健全国际税收治理机制尽一份力。中国将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行政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9月25日,中国政府与瑞士联邦委员会签订新的关于避免对所得和财产双重征税的协定。

11月26日,中国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新的关于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

同日发表的《首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联合声明》中说:中法双方大力支持二十国集团关于应对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问题以及促进税收透明度和自动情报交换的有关工作。双方鼓励所有税收管辖区进行税收情报自动交换和按需交换。双方将加强在税收透明度和情报交换全球论坛中的合作,深化双边税收政策协调方面的对话,并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从更加透明、公正的国际税收体系中获益。

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出《关于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进口关税最惠国税率基本维持不变,对燃料油等767项进口商品实施暂定税率,普通税率维持不变;出口关税税率维持不变,对生铁等部分出口商品实施暂定税率;调整部分税则税目,调整以后2014年版税则税目共计8277个。

五、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

1月15日,国务院《“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规划中提出:加强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与创新能力建设的衔接协调;进一步研究并完善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研发设施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

1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对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据相关规定给予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和科教用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和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落实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支持符合现行软件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物联网企业按照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物联网企业按照规定享受相关所得税优惠政策。

3月25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自当年4月1日起,符合规定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直流场设备、高速铁路信号系统、生活垃圾精分选成套系统装备、举高消防车、染色机、新型农业机械、太阳能电池设备、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锂离子动力电池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等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同时,取消液压支架等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免税规定,调整部分装备的技术规格要求和部分装备的进口零部件清单。

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个部门报送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通过财政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形式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9月29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规,商科技部同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自当年起执行。通知中规定: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可以纳入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1)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在职直接从事研究开发费用活动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2)专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调整、检验和维修等费用;(3)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样品、样机和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4)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5)研究开发成果的鉴定费用。

11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动漫产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通知中规定:(1)自2013年至2017年,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按照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以后,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动漫软件出口免征增值税。(2)自2013年1月至7月,注册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转码(面向网络动漫、手机动漫格式适配)服务,在中国境内转让动漫版权(包括动漫品牌、形象或者内容的授权和再授权),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12月31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别联合发出《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的通知》。上述通知中规定:自2013年至2015年,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自用和无偿或者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和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后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处理问题另行规定。此外,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孵化器、科技园的收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六、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证券

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中作出了下列税收规定:(1)对拥有1套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连续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者社会保险费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行政区域以内向其售房。(2)税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密切配合,对于出售自有住房应当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历史信息能够核实房屋原值的,应当依法按照转让所得的20%计征。(3)总结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经验,加快推进扩大试点工作,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四)税务部门要继续推进应用房地产价格评估方法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

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充分发挥支持性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正向激励;在简化程序、扩大金融机构自主核销权等方面,支持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

10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有关税收政策继续执行的通知》,执行期限为2013年~2014年。通知中规定:(1)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期货保障基金公司)根据《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取得的下列收入,不计入其应征企业所得税收入:期货交易所按照风险准备金账户总额的15%和交易手续费的3%上缴的期货保障基金收入,期货公司按照交易额的千万分之五至千万分之十上缴的期货保障基金收入,依法向有关责任方追偿所得,期货公司破产清算所得,捐赠所得。(2)期货保障基金公司取得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购买国债、中央银行和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利息收入,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3)期货保障基金公司根据暂行办法取得的下列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期货交易所按照风险准备金账户总额的15%和交易手续费的3%上缴的期货保障基金收入,期货公司按照交易额的千万分之五至千万分之十上缴的期货保障基金收入,依法向有关责任方追偿所得收入,期货公司破产清算受偿收入,按照规定从期货交易所取得的运营收入。(4)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根据暂行办法上缴的期货保障基金中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的部分,允许从其营业税计税营业额中扣除。(5)期货保障基金公司新设立的资金账簿、期货保障基金参加被处置期货公司的财产清算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期货保障基金以自有财产和接受的受偿资产与保险公司签订的财产保险合同等免征印花税。

同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保险保障基金有关税收政策继续执行的通知》,执行期限为2012年~2014年。通知中规定:(1)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取得的下列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中国境内保险公司依法缴纳的保险保障基金;依法从撤销、破产保险公司清算财产中获得的受偿收入和向有关责任方追偿所得,依法从保险公司风险处置中获得的财产转让所得;捐赠所得;银行存款利息;购买政府债券、中央银行、中央企业和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利息;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取得的收入。(2)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根据管理办法取得的下列收入,免征营业税:中国境内保险公司依法缴纳的保险保障基金,依法从撤销、破产保险公司清算财产中获得的受偿收入和向有关责任方追偿所得。(3)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下列应税凭证,免征印花税:新设立的资金账簿、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和破产救助过程中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风险处置过程中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的再贷款合同、以保险保障基金自有财产和接收的受偿资产与保险公司签订的财产保险合同。

11月30日,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企业投资优先股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以作为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

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决定中规定:市场建设中涉及税收政策的,原则上比照上市公司投资者的税收政策处理。

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财政、税收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完善交易、分红等相关税费制度,优化投资环境。

七、就业、社会保障、民政、民族和宗教

5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规定:各地区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创业地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

7月4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落实好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税收优惠政策,将优惠范围由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扩大到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9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的上述文件发出《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自当年起,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工矿棚户区改造、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垦区危房改造并同时符合规定条件的棚户区改造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12月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的上述文件发出《关于棚户区改造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自当年7月4日起执行。通知中规定:(1)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改造安置住房经营管理单位、开发商与改造安置住房相关的印花税和购买安置住房的个人涉及的印花税。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造安置住房的,根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协议或者棚户区改造合同(协议),按照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2)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改造安置住房房源,且增值额不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3)经营管理单位回购已经分配的改造安置住房继续作为改造安置房源的,免征契税。(4)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改造安置住房,按照1%的税率计征契税;购买超过90平方米,但是符合普通住房标准的改造安置住房,按照法定税率减半计征契税。(5)个人因房屋被征收取得货币补偿,并用于购买改造安置住房;因房屋被征收调换房屋产权,并取得改造安置住房,按照有关规定免征、减征契税。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按照有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

7月6日,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规划中提出:减轻灾区企业和农村信用社的税收负担。灾区个人和抗震救灾的一线人员取得的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灾区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等恢复重建。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对捐赠灾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免征相关税费。减免相关税收,支持灾区扩大就业。7月15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

一是减轻企业税收负担。(1)受灾严重地区损失严重的企业,免征灾后恢复重建期所在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受灾地区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取得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款项和物资,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批准的减免税金及附加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受灾地区农村信用社5年以内免征企业所得税。(2)受灾地区企业、单位和支援受灾地区重建的企业、单位,3年以内进口国内不能满足供应并直接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大宗物资、设备等,给予进口税收优惠。

二是减轻个人税收负担。受灾地区个人接受捐赠的款项、取得的各级政府发放的救灾款项,参与抗震救灾的一线人员按照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规定标准取得的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补贴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是支持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等恢复重建。(1)政府为受灾居民组织建设的安居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时免征土地增值税。(2)因地震住房倒塌的农民重建住房占用耕地的,在规定标准以内的部分免征耕地占用税。(3)政府组织建设的安居房,所签订的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产权转移书据和房屋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4)受灾居民购买安居房,免征契税;因地震损毁的应缴未缴契税的居民住房,不再征收契税。(5)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有关部门鉴定的因灾损毁的房产、土地,免征灾后恢复重建期所在年度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经批准免税的纳税人已经缴纳的税款,可以在以后年度的应缴税款中抵扣。

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1)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买的货物,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捐赠给受灾地区的,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2)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3)财产所有人将财产(物品)直接捐赠或者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捐赠受灾地区和受灾居民所书立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印花税。(4)专项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够提供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单位出具的抗震救灾证明的新购特种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符合免税条件已经征税的特种车辆,可以退还已征税款。

五是促进就业。(1)受灾严重地区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当地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的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按照实际招用人数和实际工作时间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以上下浮动20%,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确定。(2)受灾严重地区因地震灾害失去工作以后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因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个体工商户,按照每户每年8000元的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应当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7月10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12个部门报送的《关于深入贯彻〈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扎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按照城乡一体的原则,将2004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9个部门报送的《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的意见》中提出的就业服务、教育优待、小额贷款、个体经营减免费用和税收等各方面优惠政策,调整适用于所有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其中,由原来规定按照接收自谋职业退役士兵比例免征企业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调整为3年以内按照企业实际新接收安置退役士兵人数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最高可以上浮50%.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以内限额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限额标准为每户每年8000元,最高上浮20%.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上述幅度以内确定具体定额、限额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9月6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1)落实好国家现行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依法扣除。(3)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4)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9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提出了有关税收的措施。意见中提出:受灾地区各级财政、税务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可以适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由财政部会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结合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研究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按照程序报批以后。

12月6日,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4年起执行。通知中规定:

其一,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缴费的个人所得税处理。(1)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在本单位任职、受雇的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以下统称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2)个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缴付的年金个人缴费部分,不超过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的4%以内的部分,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3)超过规定标准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应当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4)企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上述月平均工资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职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其二,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处理。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分配计入个人账户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三,领取年金的个人所得税处理。(1)个人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在2014年以后按月领取的年金,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按年或者按季领取的年金,平均计入各月,就每月平均金额,全额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2)单位和个人在2013年以前开始缴付年金缴费,个人在2014年以后领取年金的,允许其从领取的年金中减除在2013年以前缴付的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且已经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就其余额按照上述第一项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个人分期领取年金的情况下,可以按照2013年以前缴付的年金缴费金额占全部缴费金额的比例减计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就减计以后的余额,按照上述第一项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3)个人由于出境定居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个人死亡以后其指定的受益人、法定继承人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允许领取人将一次性领取的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者余额按照12个月分摊,就其每月分摊额,按照上述第一、二项的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一次性领取年金个人账户资金或者余额的,就其一次性领取的总额,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按照上述第一、二项的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八、教育、文化、宣传、卫生和体育

9月2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1)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2)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捐赠,按照税法和相关税收政策在税前扣除。(3)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为其员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按照税收政策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4)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健全完善健康保险有关税收政策。

1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报送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对中小学校舍建设的捐赠支出,可以按照相关税收政策规定税前扣除。

1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和食堂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自2013年至2015年,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费收入、高校学生食堂为高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高校学生公寓,免征房产税;与高校学生签订的高校学生公寓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

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如下:(1)自2013年至2017年,执行下列增值税先征后退规定:一是下列出版物在出版环节执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和各派的各级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政府、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新华社,军事部门的机关报刊;专为少年儿童、老年人出版发行的报刊,中小学的学生课本;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盲文图书、期刊;经批准在内蒙古、广西、、宁夏和新疆5个自治区注册的出版单位出版的出版物;规定的其他图书、报刊。二是其他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在出版环节执行增值税先征后退50%的规定。三是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印刷、制作业务,规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印刷企业的印刷业务,执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规定。(2)自2013年至2017年,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征免征增值税。(3)自2013年至2017年,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县级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4)自2013年1月至7月,中国境外单位向中国境内科普单位转让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九、区域发展

1月10日,根据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5月20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文件,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横琴开发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中规定:(1)对从境外进入横琴与生产有关的下列货物实行备案管理,给予免税:横琴区内(以下简称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生产企业运营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从事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服务外包等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2)对从境外进入横琴与生产有关的下列货物实行备案管理,给予保税: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和消耗性材料;区内物流企业进口用于流转的货物。

9月18日,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提出了下列税收措施:(1)注册在试验区的企业和个人股东,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可以在5年期限以内分期缴纳所得税。试验区内的企业以股份和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实行在中关村等地区试点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制度。(2)将试验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和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和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从境外购买空载重量25吨以上并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的飞机,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设在试验区内的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内地的货物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根据企业申请,试行对该内销货物按照其对应进口料件或者按照实际报验状态征收关税的政策。在现行政策框架下,试验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业企业进口机器、设备等货物免税,法定不予免税的货物除外。(3)完善启运港退税试点制度,适时研究扩大启运地、承运企业和运输工具等试点范围。(4)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10月15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上述文件发出《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十、其他重要税收政策和制度调整

1月1日,根据2012年11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即日起废止,中国现行税制的税种从此减少为18种。

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地方政府债券利息免征所得税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规定:企业、个人取得的2012年以后年度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分别免征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3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印发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的通知》。规划中提出:城区老工业区搬迁企业享受现行政策性搬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搬迁企业房屋、土地权属发生转移且符合规定条件的,统一享受现行契税优惠政策。

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通知》。通知中规定:自当年8月1日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和非企业性单位,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纳税人中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和非企业性单位,暂免征收营业税。

十一、税收法制和税收管理

1月1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公布取消和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取消发票工本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票工本费即日起取消。

1月5日,根据税收征管法、车船税法等法规,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部公布《船舶车船税委托管理办法》,自当年2月1日起施行。

2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强化措施,夯实纳税人权益保护基础;强化保障,全面提升纳税人权益保护工作效率。

2月25日,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税收票证管理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1998年3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同日,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税收执法督察规则》,自当年4月1日起施行,2004年9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执法检查规则》同时废止。

同日,根据国务院的发票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网络发票管理办法》,自当年4月1日起施行。

4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列入立法预备项目、视情况在2013年或者以后年度安排审议项目中有单行税法。

5月10日,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发票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委托管理办法》,自当年7月1日起施行。办法包括总则、委托的范围和条件、委托协议的生效和终止、委托管理职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6章30条。

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决定中规定: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关于税务机关核准纳税人申报方式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为国家税务总局的该办法实施细则――刘佐注)中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印制有本单位名称发票的规定和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认定的规定。

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2013年立法计划》,其中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税收征管法和制定环境保护税法列为预备项目。

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其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税务机关受理税务登记申报以后30日之内办理的规定改为当日办理。

7月18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自当日起施行。决定中有关税收的内容如下:一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修改为:“生产、经营规模小又确无建账能力的纳税人,可以聘请经批准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专业机构或者财会人员代为建账和办理账务。”二是删去第三十条第一款中的“经税务机关批准”。

10月30日,新华社授权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其中,预算法(修改)、增值税法等若干单行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改)列入第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

11月8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在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中,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管理的税收项目各有2个;在下放管理的行政审批项目中,国家税务总局管理的税收项目有5个,涉及关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税收征管等方面。

12月7日,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其中涉及税收的行政法规如下:(1)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七条中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审核后,报国家税务局批准”修改为“由县以上地方税务机关批准”。(2)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三十九条中的“经海关总署批准”修改为“经海关批准”。

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报送的《关于调整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县级政府要依法实施收入征管,清理各类自行制定的财税优惠政策,纠正越权减免税和随意批准缓税、欠税、包税以及征收“过头税”等违规行为。要合理增加财政收入规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提高税收收入占比,增强自我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