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阅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59:23

经典美文阅读篇1

经典美文指的是不存在任何目的性的直接供人阅读与欣赏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艺术作品大多采用写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的写作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比如白居易的古典诗词《忆江南》、当代散文《桂林山水》等皆是。当然,诸如《火烧云》等精美的说明文和《亡羊补牢》等流播千古的寓言故事也是。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有利于引导学生融情入境,感受经典美文的艺术魅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文学作品鉴赏品位,拓展想象思维,美化心灵。那么,教学时,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充分鉴赏经典美文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浓厚兴趣。

1.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教学《桂林山水》前,我将从网络下载的11张表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做出ppt动画课件,并在每一张图片下方配上课文中诸如“漓江的水真静啊”等概括性极强的语句或者短语。新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为学生播放了上述ppt,带领学生在动态感极强的ppt图片中免费游览了桂林的山山水水,感受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之美。继之,风行轻音乐队演奏的《桂林山水》音乐响起。在悠扬而又舒缓的背景音乐中,教室里飘荡着学生充满深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联系生活,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故此,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顺利走进课文,并与作者寄寓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火烧云》时,我说:“同学们都看见过天上的云彩吗?”学生叽叽喳喳地说:“见过”,“每天都见”。我再问:“请同学说说自己看见的天上的云彩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当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观察所得之后,我说:“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上的‘火烧云’的。”如此,将学生轻易地带进了课文。

二、诵读美文,品味内蕴之美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学习中的诵读环节:“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强烈的直觉性。而学生在阅读鉴赏经典美文的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等均能够突然地、直接地“顿悟”经典美文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和丰富意蕴。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诵读经典美文,可以给学生的上述“顿悟”创造条件:学生在“眼看―口读―耳听―思维”等一系列鉴赏活动中,往往会求得最新的感悟和发现。经典美文教学过程中的诵读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如何操作呢?下面我以教学《燕子》为例,谈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具体操作方法。

1.初读

要求学生在扫清“俊俏”、“凑”、“拂”、“增”、“掠”、“偶”、“沾”、“漾”、“谱”等字词障碍的前提下低声初读课文。

2.在整体把握《燕子》大意的基础上大声熟读课文

3.在探究《燕子》丰富意蕴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诵读阅读

如此,学生对课文的每一次朗读都体现出学生理解和顿悟课文的进程,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理解课文和感悟课文的进程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真正有效的诵读经典美文。

三、读写结合,创作“经典美文”

人们表达美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创造美。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水平提升了,只能说明学生学会了怎样诵读经典美文、怎样欣赏经典美文,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学会了创作经典美文。也许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写作尤其是学习创作经典美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引导得法,就可以引导学生化难为易,顺利创作出与学生经典美文鉴赏知识储备相近甚至高于经典美文鉴赏知识储备的佳作来。下面,我谈谈引导学生创作“山寨版”经典美文的方法。

1.仿写名段名篇

以教学《桂林的山水》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深思课文第2自然段或者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上述其中一个自然段进行仿写;也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深思全文的基础上,以《家乡山水》为题,仿写整篇课文。

2.补白课文

经典美文阅读篇2

①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②可是对于生活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

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③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④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⑤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⑥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⑦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⑧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⑨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人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⑩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⑾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⑿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⒀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丁丑腊月二十一日寒夜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1、合文义解释加点的词语。

(1)勾勒________(2)拮据_________

2、(4)节“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一句中的他指代_______。

3、读第(6)节再仿写

_______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_____里;______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_______里。

4、阅读第(7)节,另举一个“再造生命”的例子。

5、第(9)节中“尘嚣”指____________。“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指__________。

6、(4)-(9)节写作者烛光里的一系列联想,他联想的触发点是什么?

7、分析(9)节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8、是不是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能达到永恒?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1)映出、照出(2)时间少,不够用

2、无名雕工

3、成虫、卵;小说家,作品。

4、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的典型,逾越时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5、世俗之事,让人出头露面的公众场合。

6、北宋天王木雕像。

经典美文阅读篇3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境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没想到,化妆的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多么有智慧的人啊!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6.作者与化妆师交往的过程,也是对她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请找出表明作者对化妆师认识态度变化的语言,经自己整合概括,填写在下面。(答案不超过60字)(4分)

(1).

(2).

(3).

(4).

17.“生命的化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18.你认为作者讲的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6.(1)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

(2)了解了化妆的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

(3)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

(4)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

经典美文阅读篇4

余光中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②,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①阒:音(qù),书面语,远。②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答:(1)(2)(3)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答:(1)

(2)

3.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

(2)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经典美文阅读篇5

[关键词]外国经典美文特点方法师专生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92-01

阅读是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间接体验,好的文章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陶冶和启迪。在学生时代,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静下心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所蕴含的哲理,对于培养独立人性、提高语文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师专生不仅要多读中国经典美文,也应该多读点外国经典美文。外国经典美文展现的是异域的风情和文化,对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生来说,更广泛的阅读无疑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宽视野,博采各家所长,兼收东西文化。

外国经典美文中,不同国度的作品体现着不同国度的文化意蕴,不同的风土人情。比如:《英国乡村》介绍的是19世纪以前英国乡村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描绘的重点却是英国人的民族性格。对英国乡村所代表的古典道德与生活方式体味颇深。再如:美国作家赛珍珠《中国之美》,通过对中国、美国不同风光的描绘传达出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民族性格。

外国经典美文有着区别于中国经典美文的独特特点。

外国经典美文介入时代,介入社会,介入人生,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比如: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份》讲述的是自己一段学画的经历与感悟,但写作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掌握绘画技巧,而是重在描述自己学画的感想心得。写出如何把自己的苦闷升华为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过程。“买一盒颜料,尝试一下吧。惠儿不费,独立自主能得到新的精神食粮和锻炼,在每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使每个空闲的钟点都很充实,都是一次充满了销魂荡魄般发现的无休止的航行。”再如:法国作家蒙田的文章,正像世界文学评论中所说:“蒙田的随笔有如一道风景,左边一座山,右边一条河,前面一排树,后面一坡草,分开来看是山河树草,合起来看是一片完整的风光。”他谈自己,可以通过谈自己而谈到了人类和世界。

中国人思维方式经常有意会性,而西方人思维方式经常是直观性。因此,在语言运用上,中国经典美文在说明问题时会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产生联想。而外国经典美文大多用明确的具体的词来表达。比如:印度作家泰戈尔的《情人的礼物》中这样描写了爱情。“如果我拥有了天空中的所有繁星,以及世界上无穷的财富,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她是属于我的,给我地球上最小的一角,我就心满意足了。”再如:英国作家罗素的《我为何而生》,开头直接表达了自己为何而生的三种感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外国经典美文用幽默、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西方人做人做事的核心价值、思维观念。然而,现阶段,师专生阅读经典美文尤其是外国经典美文的现状却大不如人意,造成这种不如意现状的原因很多,这里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对西方国家地理文化了解不多。因此,文章中出现的词语对我们而言比较陌生化,有阅读障碍所以就不感兴趣。

(二)外国经典美文包含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他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视野和做法。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毕竟存在着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文化与心理差距的问题,极易造成文化接受上的阻隔或排斥。

(三)在中学阶段,考试中外国美文涉及较少。因此,学生不重视这些作品的积累。同时,因为疲于应试,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光外国经典美文,其实,中国的经典美文读的也很少。

(四)进入高校,学校所开设的外国文学专业少,缺乏经典范本和教材,包括外语系的学生也仅把外文当工具来学习,过分强调了语言的工具性,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被忽略了。

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品味外国经典美文,培养师专生良好的阅读外国经典美文的习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外国经典美文,体味其中精华之所在。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呢?

(一)教师在课堂上多介绍西方各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作家、作品相关的史书、传记。

孟子曾说:“知人论世。”学生只有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才能读透反映西方风土人情的经典文章。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该读哪些经典美文”。学生因为对西方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读作品具有盲目性。所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各国优秀的美文。这些美文文质兼美,其语言经过千锤百炼,优美典范,让学生在阅读中先积累,再慢慢消化、吸收,文章中巧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感情可以经过学生的品味、理解、记忆,逐步体会其精妙所在。这样,就避免了他们阅读的盲目性。

(三)安排“外国经典美文赏析”的赏析课。选择各国各家名篇,从作家的介绍、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叙述方式、立意等各方面具体赏析一些优美的文章,以导读的形式让学生找到阅读经典美文的方法。

经典美文阅读篇6

文学经典凝聚了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文化精华及价值观,面对这些永不褪色的文学经典,我们该如何去教学?我以为“缘情施教”不失为一个良策。

一、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热爱之情

首先,从文学经典在中学语文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角度来激发。阅读经典是积淀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经典作品去获得“语感”,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经典经过时间的考验是世界文学史上有定评的作品,是文化传承的标志。阅读文学经典,就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重要一环。苏轼有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阅读文学经典,留住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根,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

其次,从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角度来激发。目前文学经典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爱读、不会读或是功利性阅读、机械性阅读,老师不知道如何引导。笔者曾对高中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不太喜欢阅读文学经典,尤其不喜欢阅读外国文学经典。即使喜欢读,但可用于阅读的时间也非常少。这与我国全民读书的现状一致,据统计,目前我国全民读书的量还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10%,其中包含了在校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实在是少得可怜。

所以,紧要的是让学生对文学经典产生兴趣。到了“爱你没商量”的境界,文学经典的教学才会彩霞满天。

林语堂说:“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生活告诉人们,能够成就某一件事情,其原动力就是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并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

变教师的说教式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式。要想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就要有一种灵动的引导方法。教师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不断激发学生关注作品中潜藏的文学精髓的意识。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和空间的筛选,经过人们阅读的考验而留存下来的,已经成为社会词语、社会意识的前提性素材,是社会文化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进行跨时代、跨文化的多重对话,让经典教学自觉承担起提高文化修养的使命。让学生从文学经典中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寓教于乐,激趣,把学生从单纯的阅读中拯救出来。

变功利性机械性阅读为探究式阅读。有的学生读书,纯粹是为了应付,读书的价值取向仅限于考试。有的教师也随波浊流,以应付考试为阅读目的。于是,有的教师不讲戏剧作品,因为高考不考。有的家长甚至是理科老师把经典视为“闲书”、阅读经典看作“不务正业”。

从学生的角度看,繁重的学业使他们无瑕阅读经典,还有的是因读不懂而不愿读。经典中厚重的文化内蕴难以让这些尚无人生阅历的孩子很快地进入阅读,于是有些学生一见经典就犯晕,宁愿阅读社会上流行的那些不用费心思考、轻松快捷的文化“快餐”而不愿涉足经典阅读。教师责任就是适当安排,均衡发展,让学生有些时间读读文学经典。

再次,从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责任意识角度来激发。林语堂曾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释放出文学文本的丰富性、诗意性、感染性,让学生心领神会,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自古文人将读书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经之路,读书被赋予了高贵的意义。读书可以养浩然正气、孝悌之德;可通过阅读的多维延展,立足社会的法度,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炼造沉静的心力,提升愉悦的心境,让心灵受到启迪,人格得到提升,在个人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方面起到建构性作用,获得寻求人生真谛的航标;可让人树立为生民立言的宏愿,发扬为家国争存的发奋之志。古人云:“不学方知愧,无才便是贫。文章宁小计,报国才最真。”读书是为了践行沉甸甸的责任。阅读经典作品,读书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值得重视的。

二、进入作品,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间真情

读经典不是苦吟于故纸堆,不是将自我与世隔离,而是要让自己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所以,首先要拉近与经典作品间的情感距离。教师作为文学经典的传授者,教师应该是阅读经典的领航人,自己先要阅读经典,理解它,感悟它,从阅读中把握。但很遗憾,教师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阅读文学经典。许多语文教师在传授经典作品时,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仅凭心中的一丝热情、干瘪的参考资料去“推销”一些文学权威者的评论,结果当然是劳而无功,或者是事倍功半。只有深入作品,才有可能拉近与经典作品间的距离。

大家知道,对经典的每一次阅读都潜伏着自我理解的要求,都是对经典文学所积淀着的深沉丰厚的哲学、美学和人文情感的体验,并体悟它在当下的韵味和意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确保阅读者从经典文学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灵魂,丰满其血肉,充实其情感,从而贯穿到教学中去。

如《长亭送别》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新的意义。长亭女子有什么样的哀愁?“清镜怜清影”,她珍视爱情、轻视功名,珍惜别离,孤独无助、怅然若失、又有隐忧的追求真爱的女子。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解读纳兰性德评价莺莺的词:“秋尽离人”“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让他们真正走入文本,领略文本的精神,并最终能跳出文本,理性地给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从文学中来,再到文学中去,能有效地建立起读者与文学之间的情感零距离。

伏尔泰曾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在教学阅读文学经典时,必须深入地去思考,去感悟。如教学《项脊轩志》时,可以探究文章作者身处其间的雅兴、韧劲和那份凄美独特的情憬。

少年在轩中读书,自得自在,稍葺小屋,使不上漏就足矣,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月夜桂影,暗香浮动,增加了无穷情趣,实在是别有洞天之美。归有光用至淡的笔调向我们诉说对祖母、母亲以及妻子的怀念。家道中落,叔伯分家,环境嘈杂,却不能动摇他读书的那份心、对亲人的那份情。他在书房里,得意时偃仰啸歌,沉思时冥然兀坐,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在清贫的读书环境下依然“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不甘“昧昧于一隅”。这是一位沉静安详勤奋读书的少年形象。黄宗羲有言:“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文中写到:“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又,“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些文字诉说了怎样的真情,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把这些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自然就会把自己融入情境。

我们在教学这些文学经典时,要走进文本,探究其中无尽的美,让学生的心中生出许多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爱读经典之情。

在文学经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艺术表达方法,领会现代作家的继承与发展。

就以近百年来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处处都可以找到“现代人的古典踪迹”,无论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还是艺术追求,甚至作品中渗透的生命情调,往往都与古典文学有着极深厚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跨时代、跨文化的多重对话,探寻古典文学所积淀着的深沉丰厚的哲学、美学以及人文精神在当下时代的韵味和意义。

如小说《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这是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解读。作者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动作、对话的白描来发掘人物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则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衍生多变的波澜,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正是对我国古典诗词、山水田园游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同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艺术进行美的再创造,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学生去写自己的亲人,感悟那份真情,表现人间大爱。

林语堂曾说过:“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借助文学经典这极富张力的文化形态,我们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积淀,了解我们祖先所见所闻,去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去领会他们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气质。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作品,努力让经典成就学生的理想发展与健康成长。“缘情施教”正是我们提升文学经典教学境界的最佳法宝。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学国学课程教育研究”(课题编号:D/2015/02/050)的成果之一。]

――――――――

参考文献

①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陈宏硕:《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女性情爱世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余显:《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甘其勋:《为“阅读”正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经典美文阅读篇7

关键词:经典作品阅读模式

所谓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是经过千百年时光检验依然能挺立文坛,引起读者较好心灵共鸣的作品,他们能超越时空成为文化产物中的精粹,他们开启了人类文化与精神的智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回归经典,通过多读经典来提升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郑国民博士曾经说过,“优秀诗文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千百年积淀,内容是一流的,语言是一流的,让孩子接触名家名篇有助于认识本民族的文化”。①经典阅读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青年时期就占据精神的高地,正所谓“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但如今高中生的语文阅读现状却着实堪忧。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成了一种机械式的令人乏味的应试训练,很多美文被设置成阅读理解题,题目答案也遵循着一定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阅读作品都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不求多深刻的理解,但求拿到更高的阅读理解得分。晨光熹微的校园中学生悦耳的读书声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各种解题方法指导。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浩瀚的文学海洋,有太多的经典美文需要我们用诵读去感悟,去体会。

不仅如此,教师在进行经典作品阅读指导时要注意回归作品的本义。磨刀不误砍柴工,特别是在进行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时要注重对文本的解释,才能使学生在充分吃透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领会,正确的理解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阅读课堂也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当然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借助音乐,寻找与作品相协调的音乐,为学生创设更美的阅读情境,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借用《秋日的私语》钢琴曲来表现那淡淡的离别情和淡淡的忧伤。

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学更应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②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过度的评析却剥夺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在“被阅读”的过程中,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最终需要通过教学达到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认识到,经典作品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自主体悟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让学生除了诵读以外,更好地进入“经典”的世界中去呢?笔者认为要突出“读”“感”,实现经典作品的内化,就是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内心情感。现阶段仍然有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采用讲授法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在他们的语文课上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接受的是老师间接表达的观点,自己的批判性自主性成果没有发表的空间和施展的舞台。语文的魅力本身就在于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一个作品的内容和含义往往是生成的不确定的,阅读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自然科学类学科往往有唯一的答案,但是如果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引入语文课堂从而泯灭了学生的灵性,将会是一种莫大的遗憾。阅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教育”“过程与方法教育”,还包括道德、人文精神教育等等。而有些教师往往在学生目录与序言都没有读过的情况下就忙于安排提问、讨论,甚至拿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来,把经典作品来个彻头彻尾的分析,从而使整个阅读指导课变得毫无趣味。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将“探究性阅读”的阅读方式引入经典品读的课堂,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都大大增加,许多学生提出了对文本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比如有位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就提出,虽然一直以来更多读者对林黛玉寄人篱下,十几岁早早离世的命运表示同情,但是薛宝钗在感情的世界里也有诸多的不易和隐忍,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始终不能占据贾宝玉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与贾宝玉的婚姻必然也需要承受与包容,所以对薛宝钗也会有同情的感觉。笔者当时就给予这个学生以肯定,肯定她能钻进文本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只阅读前人的文学评论。适当增加学习的深度广度,能启迪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阅读。

总之,经典的文学作品能经过时间的淘洗而依然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本身在内容、语言上就具有超出一般文学作品的魅力。成功的经典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通过经典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吸收经典作品中可贵的精神财富,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以经典文本为起点,出发去到更美更远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郑国民.经典阅读当随时代[J].云南教育,2003(31).

②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谢象贤.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钱理群.教育讲演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文库(第三辑)[m].

经典美文阅读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经典阅读人格影响

我是一个从教初中语文教学30多年的乡村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一生奠定精神基础。它通过真诚的情感、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文字对学生的“三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润泽,在学生的内心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传统经典作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不朽之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结晶。阅读传统经典,可以洗涤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的灵性,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传统经典阅读对学生人格影响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传统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1.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初中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需求。我们坚决反对将语文仅仅作为一门交际工具来使用。传统经典作品可以为初中生打开一道通往希望与智慧的大门。通过阅读经典,初中生感受到他们未曾感受过的情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由此得到人生启发,展望生命价值,拓展精神世界,从而丰富文化底蕴。

2.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

传统经典作品凝聚了作者的一生心血,每个文字都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学生遨游在经典文本的海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体验到生命的乐趣,进而树立起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纵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曹操的《观沧海》渗透着慷慨、悲壮和豪迈的情感基调;鲁迅的《风筝》隐含着作者内心痛苦与内疚的心境……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人生存在的价值,触碰到生命哲学的灵魂,进而进一步充实生命意义。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贯穿着审美追求。传统经典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积累美的过程。在欣赏经典文本时,学生可以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进而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绪。

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到网络和娱乐媒体的冲击,当今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有所下降。直面传统经典阅读,可以让学生充实审美感,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余光中的《乡愁》、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些经典无一不文质兼备、语言优美,徜徉在经典作品的海洋中,学生会感觉身心愉悦,心灵世界得到充分洗礼。

三、初中语文教学加强传统经典阅读的对策

阅读传统经典作品对初中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传统经典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1.体验语境,构建意义

在传统经典作品中,所有语言都处于作者精心创作的特殊语境中,这些语境影响着学生对作品意义的构建。我们都知道语言总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使用的,教师不能将语言片段孤立起来进行教学,否则无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意义,无法从中得到启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有这么一段话: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一句硬生生的“老爷”将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鲜明地隔离起来,这个词语隐含着深刻的寓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语境中去理解。中国社会依靠一系列封建礼法维系,少年闰土经过封建礼教20多年的折磨,变得沉默寡言、神情麻木。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情感,一个鲜活的人变得如此木讷,可见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由此教师因势利导,教导学生要珍惜当下生活,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

2.换位思考,体悟情感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他们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也各有不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经典作品隐含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通篇阅读这篇作品,让学生找到作者一共描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这个问题并不难,一共描写了四次。文章开篇就提到背影,点明主题;第二次是作者用白描手法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刻父亲的背影;第四次是回忆起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文止而情未止。这时候我再让学生找到作者一共流了几次泪,再继续引导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父母,告诉学生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孩子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培养起他们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诵读文本,品味语言

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指出:“关于经典作品,其一部分生命在声调中,不诵读不可能完全感悟它们的味道。”这说明吟诵在学习传统经典作品中的作用。确实,经典文本蕴含声情韵律,通过反复吟诵,方能体会其文情之妙、意境之美,进而掌握文章中的自强、自律、仁爱等文化内涵,以此陶冶情操,内化为个人的个人底蕴。

事实证明,不少传统经典是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个中意蕴的。比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宋濂对后生晚辈的殷切期望;《马说》中韩愈发出的怀才不遇的感叹;《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豪迈情怀……这些都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才可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得到思想熏陶,达到健全人格的目标。

四、结束语

人类智慧基本是从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而传统经典作品便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载体,它已经接受历史长河的淘洗,如“人之初、性本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是早就接受过实践检验的。即使已经经过数千年,但经典作品的言论是永不过时、历久弥新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传统经典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追求卓越、韬光养晦的信念,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阅读经典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我们要意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价值,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使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甘肃农业,2010,(12):74-84.

经典美文阅读篇9

关键词:文学经典生活快餐式阅读误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38-02

作者简介:徐余忠(1978―),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初中阅读教学。

当前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各项调查数据鲜明地显示着学生阅读问题的严重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语言干瘪、行文枯涩、情感淡漠、理想模糊、没有内涵,正所谓“文”不行,“道”不明。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呢?笔者以为当前应该极力推崇文学经典,用文学经典滋养学生快要干涸的心灵,让学生在亲近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找到回归生命家园的路。

一、用生活解读经典,改变学生“文学属于贵族”的仰视心理

文学似乎只属于“贵族”。对学生而言,一谈经典,即有一种仰视心理严重阻碍着他们对文学经典的亲近。其实,“文学是人学”。上古的史诗歌咏了神人的英雄事迹,《诗经》里吟唱着普通人的爱情与劳动,可见文学本无“贵族”之说,只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而已,它的核心都是“人”,是人的事情、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它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钱理群语)。

课堂教学中用生活解读经典就是要求老师自觉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懂得少些机械解剖,多些生活体验的联引和融入;少些考点列举式的概括,多些回归生活的思考与指导。当我们用生活解读经典时,经典便不会高高在上,而是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可以欣赏,可以评判;可以捧读,可以沉吟。

二、帮助学生识别经典,摒弃“快餐式阅读”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那种富有内涵,历经岁月淘洗依然熠熠生辉的不朽篇章;经典就是人类的祖先在那精神向上挣扎的过程中记载下的日记。它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经典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阅读经典,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精神的养料,得到生活的意义,解答生存中的困惑。诸子散文凝聚的是先哲的睿智,唐诗宋词流淌着灵性的风韵,明清小说则寄寓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纯净、自然的秀美,人性的醇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孤独而倔强的捕渔老头桑蒂亚哥发出的“人可以毁灭,却不能挫败”的经典的声音震撼了美利坚,打动了瑞典文学院,并且波及世界各地。这个声音足以证明,不屈的意志作为人类生命的精华依然存在。当我们徜徉于经典之中,可以收获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可以仰望那独行的灵魂巍巍挺立的尊严,以及那五彩缤纷的世态。

而“快餐式”的流行阅读只能使我们获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流行的网络作品为例,它们大多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文学性较弱,诸如玄幻、恐怖、言情小说更是对学生毒害甚深,甚至有些打着“青春校园文学”旗号的伪文学大行其道,大肆渲染校园情爱,视逆反逃课为榜样,其实大多数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什么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更没有关于人生的严肃思考。这类东西读多了必然使人迷惑、沉沦甚至不可自拔。唯一的抵抗方式,就是应该重返经典阅读之乡,应该重视经典,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沉浸于经典阅读之中,获得一种精神抗体,以提高自己对“美”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接受能力。

三、教好课文中的经典篇章,尽量减少教学误读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多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太远,对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都是外在的,被事先确定了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按权威者的阐释进行了解和接受。而实际上学生的个人阅历、文化素养与文本作者的经验是不对等的,因而与经典之间很难建立起对话的平台,这时必然导致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误读,直接影响文学经典的教学效果。因此,面对学生的误读,教师不能一味肯定,听之任之,而应该引导学生,将之引向理想的阅读境界。

要想减少误读,首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创作环境。如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全诗的每个字眼都让我们看到天街的富有、安定、甜蜜、温馨。有学生说这首诗歌太简单了,像童话,告诉我们要有爱心、有想象力。其实,这个学生完全望文生义、错误理解了诗歌。面对作品所展现的美轮美奂的苍穹,学生不知道作者的苦闷之心。本诗写于1921年,如果我们把1920年的大事年表给学生看一看便不言而喻了:3月13日――蒙古宣布脱离中国;3月广州、河北、北京相继发生大规模罢工、游行;5月浙江洪潮泛滥,灾情为60年所未有;5月26日,湘南战争爆发;6月10日,川、滇、黔爆发战争;7月14日,中国直皖战争爆发;8月11日第一次粤桂战争爆发;12月16日宁夏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当这一组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国将不国的背景冲击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时,所有学生震撼了,豁然开朗了,原来人间是如此苦难,天上的美好都是作者在苦闷中的憧憬与理想啊!

其次,经典作品教学要从语言与思想的整体性出发,不能肆意发挥,随便比附;也不能主观臆测,以点带面,妄下断语。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美女蛇”的故事是作者精心安插在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个神奇美妙的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与后文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比照。可是有学生提出“这是迷信,太恐怖了,由此看出封建迷信对孩子毒害很深,即使百草园也不是真正的乐土”。学生的解读貌似有理,还得到了老师的赞赏,这是很遗憾的。其实美女蛇的故事是对百草园生活情形的补充,是和百草园的景、人、事一体的,这里的每一点快乐和神秘都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所不能比的。不得不说,学生的误读加上老师的误导,严重歪曲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本意。

经典作品有着如矿藏般丰富的意蕴,要能探幽揽胜,“文本比较”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教学中提供与经典相关的文本,如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他作者的与之相似的作品,总之应该是对经典的理解有着或印证或对照作用的作品,也可有效地减少课堂误导。

此外,读总和写紧密结合在一起,希望广大师生都能在经典阅读的旗帜引领下,摒弃虚美文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返璞归真,文道并焕,共同走向与文学经典同行的正途。

参考文献:

经典美文阅读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16

阅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还得不到充分重视,无法保证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外的阅读量还比较少,针对这个现象,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提高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经典阅读中的问题

在当前,学生课业逐渐繁重,学习主要集中在教材上,很少有精力去阅读课外读物。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提高学习成绩通常都是靠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量十分少。而且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随意性比较大,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并没有真正吸收文中的精髓,课外阅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另外,学生的阅读取向经常受到外界的干扰,阅读结构缺乏合理性,比如初中生就比较喜欢读一些言情类的小说,而对于中外名著和古典文学则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阅读结构失调的现象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光说教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只有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读物。根据心理学研究,学生获取教学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和视觉来完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听觉和视觉的刺激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就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对文章中的一些情节进行表演,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文章中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吸引学生去阅读原著。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十分关键,不同的经典阅读文本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学生只有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初中生对于课外阅读是比较盲目的,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跳读、略读、默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最好在三天内读完一本书,每天的读书时间应该为一到两个小时,避免读书时间过长引起大脑疲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做笔记,将书本的要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班级上可成立阅读小组,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经典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比如教学《背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文中所描绘的动人情景,再问学生:“如果文中的背影是你自己的父亲,你会怎么描述?并与原文进行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正确把握作者的心理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上的内容毕竟有限,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鼓励他们多外出实践,走出校园,走出家庭,开阔眼界,多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获得对美的感受,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然后再到书中去寻求答案。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话剧表演、讲故事比赛、文化节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开发阅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