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0:44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1

  

1 通览课文提出要点攻破难点。课文是教材的中心,是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听说读写活动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材料,是复习的主要依据。当然在复习课文时采用多种复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收到一定的效果。复习课文时要着眼于找基础,抓基本功训练,要注意在口头练习的同时又要落实到笔头练习。对有些课文又可以进行改写或缩写。对英语的习惯表达法及其与汉语不同的特点,在复习中要反复强调。例如,在复到有打电话的课文内容形式时,就要进一步向学生强调中国人与英美人打电话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注意打电话的习惯讲话。在英美打电话问对方是谁时,应说who is that?或者是who'sspeaking,please?/who's caling?/may i have your name?等,但绝不能说who are you?而在打电话中回答对方或介绍自己时,只能说this is  sb.(speaking),或者my name is sb.绝不能说i am sb.另外课文里面的精彩句子或段落一定要求学生背诵,要督促检查完成,以增强他们的语感。正如贯穿于对话中的日常生活交际用语——问路和应答。“which is the way to…?”“How can i get to…”“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walk along the road.”“take the first/second turning on the right/left.”“turn right/left at the first/second crossing.”“it's about…metres/kilometres form here.”提供(帮助)和应答“what can i do for you?”“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you like…?”“would you like…?”“thanks”“i would like…”“Yes,plesase.”“no,thanks.”劝告和建议“You'd beter…”“You should…”“You need(t)…”“Shall we…?”“Let's…”“what/how about…?”“why not…?”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对在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完成对话”、“完形填空”等都有着一定的帮助。还如象复习到“书信”、“日记”这些内容时,一方面注意复习“书信”、“日记”的格式,另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动笔多实践。这种练习在初三复习时再一次进行,对学生来讲要轻松得多了,因为现在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印象,知识的运用又更深了一步。 

2 复习词汇方法多样增强记忆。在英语学习中,单词词语是学好英语的基矗它也就象做饭的米一样重要,所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学单词词语总是“记得快也忘得快”。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单词词语,减少遗忘,复习单词词语时可采用多种复习方法,词形转换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复习Care这个单词时,就要求学生讲出它的形容词形式careful,它的副词形式carefuly;复到动词clean时,要求学生说出现在分词形式cleaning,名词形式cleaner。联想记忆法也是复习词汇时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可让学生根据一个中心词扩及一大片词。例如,由by bike联想到与之有关的by bus,by car,by train,by air,by sea等;由China想到与之有关的america,england,Japan等。还可以采取英语释义法复习单词、短语。例如,复习reach一词时,就要求学生用英语解释这个词,get to或arive in/arive at;复习单词Certainly时,学生可用英语Sure或of course来解释这个词,并区别它们之间用法上的同异,这样复习词汇既减少了使用母语的机会,又可锻炼培养学生的听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掌握构词法更是记忆单词的好办法。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2

1引言

为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实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接下来,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中,都包含着美的教育,教师应该在挖掘教材内在美的基础上,通过展示美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播放多媒体幻灯片等方法来让学生去认真地品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美的意蕴和气势。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初中生通过图书馆、报纸、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查找三峡的风土人情、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三峡有关的神话、和三峡相关的诗词、三峡水电站等一系列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就可以感受到三峡的美,从而对《三峡》这篇文章更是赞不绝口。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课前通过U盘或者其他的方式搜集整理好的丰富的三峡资料和三峡图片,在多媒体幻灯片上展示出来,并且让初中生之间互相共享自己搜集的三峡相关的资料,让初中生真正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三峡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有如此湍急的水流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踊跃回答,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3运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提高初中语文阅读写作课的质量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运用诵读、默读、写作、抄写等等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深入地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要素,让初中生领略到文章的亮点,领悟作家创作的独到之处,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活跃度和写作水平。

比如,教导初中生通过不断诵读课文,体会作家善于捕捉生活中“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亮点。要求一个年约十来岁初中生写出惊世绝伦的创意大作,仿佛有点不切合实际。其实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并非是难以高攀的,我们相信“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且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创新性的文章并不都是与众不同的另类作品,而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一个平凡的话语,在某一个情景下都会引发了每个人细微的思绪波澜。如果初中生学会把握了这些细微感悟,并善于用文字细腻地表达出,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在学习课本景点范文的时候,有意识地点化一下同学。比如说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每个同学都看过无数次父母的背影,但是为什么偏偏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却如此令人感动呢?我们知道,朱自清这篇《背影》的文字极其朴素无华,描写的站台情景也是非常一般。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无需过多地用理论解释《背影》的艺术魅力,而是用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诵读,让初中生自己在不断的诵读中,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自主地领悟个中的艺术魅力。

4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初中生围绕着某一课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生的主人地位,教师从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教师在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下面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法:教师在课前让初中生查找资料,搜集陶渊明的基本情况和《桃花源记》相关评论资料,把不懂的词句记录下来。课堂上,教师组织初中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研究的主题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存在的话,它在哪里?不存在的话,陶渊明为什么要说谎呢?讨论的主题要尽量设计得开放一点,任由初中生进行发挥,自由地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参与他们的小组讨论,从中给与他们适当的指点。然后,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陈述该组的讨论意见,最后教师给与每组和全班讨论结果一定的总结和提议。通过这种方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节课都让初中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初中生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自主学习解决,没有必要合作讨论;初中生难于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解决。在形式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最主要的是在学习内容上使初中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让初中生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取实效。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几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真正有利于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主导作用,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初中生能够具备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便真正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峰.浅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2,(11).

[2]陈宏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学[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05).

[3]杨士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4]靳长影.全面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全力提升语文教学质效——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58)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知识管理;专业知识;理论素养;人文视野

一般认为,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大体上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指较为成熟的理论性教育教学知识,比如课堂教学和课程以及教学法等。教师的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还没有经过头脑的思维活动整理成条理性的东西,无法直接进行相互交流和传播的知识,如教师个体的思维模式、教学经验、教学机智、课堂教学协调管理的技能等。还有一种观点是针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它认为教师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往往指教师和学生互动中所需的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往往是为本体性知识在课堂中的传播起辅助作用所需的程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往往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默会的、潜隐的经验和即时智慧,它是动态的,是可变化的。这三类知识共同起作用,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共同发挥作用。而这三类知识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共时性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三类知识进行整合和管理,让这三类知识既可量化测量,又可质性评定,从而更好地为教师的知识管理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注入新动能。

全国教育名师闫学在对教师的知识构成进行分类时,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提出了知识板块分类学说,她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三个板块方面的知识,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二是开阔的人文视野,三是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笔者认为,此三块知识正是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实用注解,本体性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的人文类知识和指导实践的理论性知识相呼应,为打造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的教师提供了现实支架。这些体系化的知识构成,从教师成长的维度给教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便于教师与时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相接轨,具有为教师量身定做的效应,这有助于教师有效管理个体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也为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

一、教师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专业知识无疑是教师之为教师的根本,因此,无论如何,教师都应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为自己的职业使命。失去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管理,成长就是无源之水。“本立而道生”,专业知识永远是教师成长为优秀的看家本领,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后花园。在网络等自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关注专业知识发展的前沿和动态,用最新专业知识研究成果武装自己,管理和守护好自己的看家本领。

教育理论是灰色的,但同时也是最不易褪色的,新课程说到底还是要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尤其是对初中英语教学来说,无论是英语“学得”还是“习得”,是听、说、读、看、写五项技能的齐头并进,还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需要从英语教学理论中找到答案。英语教学理论本身就是英语教学实践智慧的结晶,要学习英语教学理论,就要将理论和初中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校本化、班本化,从而让英语教学实践更科学、更人文、更有效、更能面向全体。关于英语教学理论的书籍比比皆是,选择经典是初中英语教师提高理论水平的捷径。如朱纯的《外语教学心理学》,教育部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贾冠西的《外语教育心理学》等等,还可以订阅相关的高质量杂志,如《英语学习》(教师版)等。适时更新理论,让英语教学理论反拨教学实践,这既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初中英语教学规律本身的需求。有一定英语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能多角度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践智慧,促进教师自我知识创新。

教师的人文性是教师知识管理的共性需求,人文性对每个教师来说是普适之需,对初中英语教师来说尤为重要。英语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视野和跨文化理解的人文素养,才能带领学生欣赏英语语言,领略多元文化,构建一个让学生在语言运用和欣赏中学习英语的环境。

二、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方略

(一)深入研究英语专业知识教学定位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要教的基础知识包话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基于语言基础知识而形成的听说读看写等基本技能。

首先是语音。会读才会写,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音标的精准发音是攻克词汇关的垫脚石,流利且准确的发音是听说的基础,更是读和写的护栏。其次是词汇。对于词汇来说,要从两个维度来考量:一是从认知角度看,词类搭配的规律性尤其重要,这一点务必要引起初中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很多初中学生由于对词类不敏感,只能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不能感知、归纳,推理词与词的匹配性。二是从如何扩大词汇量的角度来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书本上的消极词汇变成学生脑海里的积极词汇,使词汇进入英语学习的周转存库,而不是重复加反复。第三是语法。语法的教学要语境化,凸显功能性质,要在语义的相互关系中寻找到语法的合理性解读。随着语义和功能的变化,学生也相应地领悟到语法的多变性和多样性。最后,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构建基于话题的英语教学,让学生基于话题开展听、说、读和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持续夯筑英语教学理论功底

要夯筑深厚的英语教学理论功底,需要教师在以下两个维度上提升自己。

1.

深刻领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中掌握的关于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初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理解、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Z言能力包括听、说、读、看和写五个方面,同时还包括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文化理解包括文化意识的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文化品格的构建;思维品质,是指学科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留下的思维烙印;学习能力侧重于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2.

自觉提升英语教学领导力

教学领导力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共性驱动力。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教学领导力表现为能将英语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有效整合,形成管中有教,寓教于管,教管合一,确保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尤其在网络等自媒体时代,英语教学的样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要适应英语教学新常态,遴选最适切性方法进行教学,如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素养,以课堂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共同提升课堂领导力。

(三)不断拓展人文视野

跨文化、跨学科教学已成为时代主题,初中英语教学也概莫能外。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法(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之所以能够在国外的语言教学中取得很大成就,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因素是它摒弃了将英语视为纯工具性学科的教学,转而将英语当作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并以人文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语言教学,这给当代初中英语教师一个重要启示。教师要不断拓展人文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发展的守护神,让学生通过二语习得,获得一定的人文视野和人文素养,从而成为一个有高尚人格和道德品质的有用之才。

要拓展人文视野,英语教师也要学会抓住机遇,既要积极有为,也要顺势而为,学会借力客观条件,步入成长的快车道,如让英语教学融入其他课程和学科中,构建综合性的人文英语课程,营造人文校园文化,自我创新教师培养和研训方式等等。教师要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认真研读人文经典,构建人文课堂,并在反思专业成长中形成自我内涵式发展之路。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订阅报纸、杂志,收看央视英语栏目,和英语语系国家人士进行网络交流等方式,逐步积累、内化、储存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才能创造性地实现自我人文视野的延伸。

综上所述,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是时代赋予英语教师的历史使命,英语教师应顺势而为,积极学习,努力钻研,从专业知R教学定位、英语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师人文视野三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曹培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4

美国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工作所遵循的大纲都是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本文从略)

二、层级分明的英国大纲

1988年,英国国务秘书在当时读、写、算基本能力教育的广泛争论的基础上,按合法程序建立了英语工作小组,指定该小组将国家英语课程中对5—16岁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一介绍,该报告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法定的。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时,将听说、阅读与写作三部分内容分别分为八个层级与一个“超常表现”。请看听说达标层级的部分内容。

一级:学生谈论直接感兴趣的事情,听别人讲话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他们向别人表达简单的意思,讲话别人能听得到,并开始在表现观点或讲内容的时候增加一些细节。

二级:学生在听说时表现出自信,尤其在感兴趣的话题上,有时他们意识到听话人需要他人们增加相关的细节,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讲话清晰,用词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认真听别人讲话,并做出越来越好的回答,他们开始意识到在一些场合正规的词语和语调的作用。

(三级到七级从略)

八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有目地地保持并发展他们的谈话,他们组织语言,表达清晰,使用恰当的词汇、正确的语调和强调,在讨论中他们发言多,表现出他们在认真地听,并十分清楚讨论的进展,他们能够在各种场合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使用。

超常表现:学生在各种情境下正确地选择使用语言的结构和风格,根据不同的目的自信地改变词汇和短语。他们主动展开讨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发言使讨论持续下去,在讨论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专心听别人说,并能理解不同的和复杂的讲话内容。他们在各种场合和不同目的下都能够自信和流利地使用标准英语。

三、阶段明晰的法国大纲

法国教育部在1996年修订了《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了初中四年(六、五、四、三年级)语言教学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用以指导教学。大纲主要由适应阶段、核心阶段、分流阶段组成。适应阶段:巩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逐步向中学教育过渡;该阶段为六年级(初一年级)。核心阶段: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组织不同的培育模式;该阶段为五年级、四年级(初二、初三年级)。分流阶段: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普通教育、中等技校或职业高中;该阶段为三年级(初四年级)。法国在1998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二年级与二年级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年级(高二年级)确定了“中学会考指导”与10门“毕业系列”的学科及其具体要求。

四、要求全面的日本大纲

日本的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其文部省统一制定的,是全国编写语言教材和进行语言教学的依据。初中有“中学国文”科教学大纲,高中有必修课“国语1”、准必修课“国语2”、选修课“国语表达”、“现代文”、“现代语”、“古典1”、“古典2”、“咸肉讲读”8科教学大纲。这些大纲所表现的要求比较全面;既重视现代语文的学习,也重视古典语文的学习;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也重视读写听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既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强调锤炼学生的语感,还强调丰富学生对现代人类、社会、自然的认识;既要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生活及人生意义,又要培养学生刚毅的生存意志。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是指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它不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一度盛行的“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虽试图解决传统语文教学遏制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但它与一般的语文课相并列,将语文课的知识性(或学科性)与活动性割裂开来,形成纯粹的知识分析课和单纯的语文活动课,显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而我们提出的活动化教学正是力求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它也有别于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拓展了语文课程资源,而我们提出的语文活动化教学立足于课堂教学,正好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互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1.活动化教学实践有利于改变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现状,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长期以来存在着大量的课文分析和以“一问一答”为主要形式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导致学生普遍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出现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活动化教学以大量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习得知识,无疑将会为改善师生关系、营和谐教学氛围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2.活动化教学实践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化教学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将彻底改变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活动化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克服学习意志薄弱等不利因素。活动化教学将相对枯燥的语文知识学习巧妙地化入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避免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不利因素。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探索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的某些规律,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现状,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探索形成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围绕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如下内容:

1.研究设计初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法。也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个个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2.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即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合适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将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

3.研究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的操作流程,构建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模式或一般模式。

4.研究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模式在散文教学、诗歌教学、小说教学、说明文教学、议论文教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四.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制定课题研究与管理的相关制度。2.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反复调研、反复讨论,查阅新课改和活动化教学等方面的专著,确定课题研究计划与方案。3.广泛占有资源,征订《语文教学通讯》等专业杂志,购买《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等教育教学专著,开通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专业网站。4.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研究实施阶段:1.建立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月会制度,将活动化教学理论与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讨论、交流,逐步形成对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的共识。2.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征集导学、探究、运用、拓展等教学诸环节的课中实践活动,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1~2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力争结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设计出一批实践活动,供教师在教学中选用。3.围绕“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这一主题开展理论思考、论文征集、课堂教学研讨等系列活动,力争总结出简洁明了、易记易懂、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口诀。4.邀请专家进行中期检查、评估,并结合中期评估意见对研究工作做适当调整。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元教学;教学形式;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23-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1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见,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格特征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教学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从而使得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然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

而且,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生的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为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教学方式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之外,获取更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形式陈旧

虽然教学改革后,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模式,但受长期教学习惯影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仍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这种模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流于形式,教学的效果不佳。同时,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失掉了语言学科的鲜活性。

(二)教学方式粗放

授课教师为应付考试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语文教学,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风格,仅一味地粗放式教学,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学生无法真正领悟语文素养和涵养,另一方面使学生不能够弥补自身薄弱知识点,更不能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方法。

(三)缺少有效交流互动

对于课堂的交流互动,语文相比其他课程更为重要。语文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想等的综合能力,因此“说”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但目前语文课堂上多采用问答式交流,这对于上述综合能力的培养见效甚微,甚至使学生对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心生畏惧。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学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多元教学方式的方法和选择

(一)多元教学方式的基本方法

语文多元教学可以理解为思维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其无论对于教师传授知识还是学生学习知识都大有益处,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但多元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依靠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多元教学方式融入到教学之中。在多元教学实践上,可通过下述三个方面促进多元教学发展:一是课堂形式的多元化,即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作用;二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即找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加以引导教学,促进教学整体效果并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三是课堂与实践相互渗透,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因多元教学方式包含内容很多,不能一一详举,故本文仅对课堂形式的多元化进行论述。

(二)课堂教学形式选择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获取信息的感觉通道,例如,听觉型的学生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讲一遍就可以记住要点;视觉型的学生善于通过观察来理解材料的要素;动觉型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才有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应地,语文教学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探究、游戏(角色扮演)、独立学习、多媒体教学、讲座、演讲论辩、练习与背诵、实地学习(考察、参观)等多种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形式的选择,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感知风格设置教学方案。

崔峰对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对最喜欢的语文教学形式存在显著差异。概括来说,视觉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课堂讨论等头脑风暴式的教学形式;听觉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动觉型学生喜欢游戏、小组探究、演讲辩论;混合型学生喜欢小组探究、多媒体教学、游戏、实地学习等教学形式。不同感知风格类型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依次为小组探究、游戏、多媒体教学、实地学习,说明学生对于体验型教学形式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最不喜欢的是独立学习的教学形式。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在常规讲授教学方式上,安排或辅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多元教学中的主要误区与对策

初中语文多元教学固然益处颇多,但并不能为了多元教学而多元教学。在多元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随大流”“赶时髦”。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是目前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两种教学形式,因此笔者结合经验,重点分析小组探究和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及其对策,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多元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组探究

小组探究也可称作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其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小组并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小组探究创新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跃。但在具体操作时,会出现影响小组探究效果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小组探究流于形式。小组探究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组合在一起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不是教师“一声令下”后相邻同学的匆匆讨论,也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地去选择不值得合作讨论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结果只能将小组探究流于形式。小组探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前布置讨论内容并引导学生有效查阅资料。

其次,引导不力。个别教师认为小组讨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教师插手,表现为:一方面,小组讨论开始后,教师对小组讨论过程、方向等不予引导,对讨论中的疑问不管不问,使学生失去讨论目的进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时,教师缺乏引导,对离题回答不能及时引导纠正,导致讨论的结果与目标相违。教师应在小组探究讨论过程中充当重要引导角色,融入讨论并解答学生疑惑,才能促进讨论的良好进行。

再次,学生参与不均。教师不可认为将学生如何分组均可,这样易造成学生参与不均匀,主要表现为成绩优秀学生之间组队,或者成绩优秀学生经常担任小组长并有很大的话语权,又或者总是优秀学生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使得小组探究成为成绩优秀学生的表现平台,边缘化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最终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降低,甚至在组内讨论开始后直接跳过讨论环节而由成绩好的学生做总结发言。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讨论的话题,合理进行小组分组,并多人阐述观点。若课堂条件不允许互换位子或课堂时间不充裕,也需要适当更换小组长和发言代表。

最后,评价体系不完善。一般情况下,小组探究结束后教师便无评价或简单评价了之,表现为仅简单以主观意愿为团队打分或表扬个人。这种态度和方式难免会使学生的讨论兴致变低,久而久之便不重视评价结果,使得小组探究缺少了动力来源。而且,评价体系是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小组讨论的重要工具。但评价体系并不容易建立,需逐步完善。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出团队荣誉,又能体现出个人贡献;既要体现出教师的鼓励,又能体现出他人的认可。

(二)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且多媒体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等特点。若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内容,但如果出现课堂被课件占领、课件设计不合理、以课件代替板书、教师纯读课件而学生仅看课件等现象发生,则多媒体教学效果则适得其反。我认为,多媒体教学形式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产物,不应拒绝但同时也不应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并非使用越多效果越好,语文课堂上不仅需要生动的图像,还需要知识的切实传授。这种知识的切实传授并非多媒体课件所能代替的,如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而不是点击鼠标翻阅课件,需要教师精彩的板书而不是一闪而过的幻灯片。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成为新型的知识灌输工具,则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

所以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素材,适度运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探究、体验当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和多媒体三者的互动,提高教习质量。

四、结语

初中语文不再只限于读和写两种能力,而是包括知识扩充、情感熏陶、能力培养、思维锻炼以及深度理解等一系列的知识体系。但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仍存在教学形式陈旧、教学方式粗放、缺少有效交流互动等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约束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多元教学形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之外,获取更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同时,语文教师不能忘记教学初衷,避免走入小组探究中的流于形式、引导不力、学生参与不均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及多媒体教学过度使用等误区之中。

参考文献: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__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省课改成果巡礼"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名师工程"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三,20__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重培"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__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14,小学低段语文命题竞赛文秘站版权所有

15,实践新课程的论文评比(小学低段语文)

16,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二)

17,一年级教师上课比赛(小学思品)

18,骨干教师外地学习(小学思品)

(十二月份)

中学数学优秀教研组评比

湖州市高二数学竞赛

初三数学竞赛

初中科学第三批培养对象会

高中综合理科复习研讨会

初中科学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高二物理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决赛

新课改评价研讨会(历史,社会)

10,高一历史教师县外教研活动

11,高二生物教研活动

12,生物优秀论文评比

13,中小学体育检查辅导

14,职教语文教师公开课

15,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结题)

16,承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小学语文)

17,小学高段语文第二批"重培"对象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18,小学4—6年级数学竞赛

19,小学低段数学教案评比

20,小学电脑课教研活动

(05年一月份)

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物理)

《历史与社会》教师教材教法竞赛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图式理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G633.4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英语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逐渐加强,在各级教育工作中英语教育也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奠定英语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积极探索高效的英语教学措施、逐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对学生未来深入学习英语知识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初中英语教师要想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就可以尝试将图式理论引入到阅读教学实践中,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相应的指导,促使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在对人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思想,在图式理论体系中,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个抽象的认知结构,其囊括了人们掌握的所有知识,图式理论的模式是掌握单位知识和了解某一方面知识的模式。在图式理论中,不同的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模式的相互作用下,人的认知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并且借助不断的改进和调整能够实现对人们生活和w习经验的开发。换言之,图式理论具体指人们借助理解语言来对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图式进行激活,进而高效处理新知识、获得新体验。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背景的学习,然后基于知识背景对阅读文章进行分析,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的策略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图式理论可以将英语阅读教学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阅读前的阶段、阅读中的阶段和阅读后的阶段,下面本文就结合不同阶段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在阅读前阶段的应用

在阅读前,教师借助图式理论的应用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形式图式以及内容图式等,进而让学生对文章的载体、结构层次等形成初步的认识,调动学生的认知,促使学生可以结合文章的图式对自身思维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文章图式相关的知识加以预测,实现对学生预测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后期继续阅读,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奠定基础[1]。

例如在针对“merryChristmas”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标题和关键性词组,实现对内容图式的激活,让学生联系已有学习经验解析阅读文章,如基于学生对SantaClaus,Christmastree,JesusChrist等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针对文章形成良好的内容图式,为阅读学习做准备,促使学生的中期阅读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在阅读中阶段的应用

在具体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英语语言图式和文章的内容图式进行教学讲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已学的单词和语法等知识完成对文章语言认知框架的建构,帮助学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2]。

例如在对“Howdowedealwithourproblems?”部分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能够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Byregardingproblemsaschallenges.”等中心句的语言图式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进而借助将新的知识融入到原有图式中,使学生实现对新图式的构建,在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深入学习相关英语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阅读后阶段的应用

在完成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再次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揭示阅读后的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应用策略图式,能够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互动和交流,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习效果[3]。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应用现有阅读技巧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分析讨论中实现对新图式的合理应用,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如在完成“merryChristmas部分知识的教学后,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主旨,能够准确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thestepsofdecoratingaChristmastree”为主题开展课堂讨论活动,为学生创造合理应用新图式的条件,促使学生可以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有效增强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三、结语

简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应该全面把握阅读活动的本质,进而灵活应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基于自身理解实现对图式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英语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倩.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4.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9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人文关怀”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从初中语文的学科特殊性,采用创新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以及应用于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的办法与措施三个方面对探究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办法这一命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办法

前言:

语文学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语文教学进行着复杂多样的讨论。那么,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语文学科又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初中语文的教学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创新教学对现代初中语文学科有哪些重要意义?应采取怎样的办法和手段?下面,笔者将一一介绍。

1.初中语文的学科特殊性

1.1语文学科的概念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语文”这个词语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汉语言”这门学科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很大程度都体现在这一学科上,“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彰显着语文学科的绝妙风采。

1.2初中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初中语文学科较其他专业学科如“数学”“英语”等,有着自身不可复制的特殊性。首先,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工具性的,语文课的内容就是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日常需求也是必要的生活技能。其次语文学科是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实在是纷杂多样,可以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绝美诗经,也可以有“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壮阔战争。最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地方性,区域性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比如“数学”,它的内容是恒定不变的,一些公式定理无论哪个地方教授都是相同的,但是语文教学则不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信仰,对于语文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就能教授出新的知识。

1.3中国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学情

教学的设计离不开对学情的了解,无论是传统教学办法还是创新教学办法都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喜爱的教师授课方式等等因素决定。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学生个性较为鲜明,受外在影响极大,此时的语文教育应将重点放在学生性格的塑造,优良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而不是仅仅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学习字词,背诵课文。

2.采用创新教学方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己经基本了解了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学习情况,那么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教学计划,实施何种教学模式呢!毋庸置疑,以创新教学的办法来教授学生是最佳的。

首先,采用创新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丝毫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玩学生的,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学生的接受能力自然相对较差,应该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就不想学习。但,如果老师能够创新教学办法,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那么,就会更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其次,采用创新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新的教学方式,不再单纯注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而是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阅读,交际,口语,写作等等,通过老师的引导,支持与鼓励,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写,喜爱看书,乐于交际的优良习惯。

最后,采用创新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在经济政治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越来越重视会创新,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掉书袋子”的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止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可以转变学生看待问题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竞争力。

3.应用于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的办法与措施

3.1更新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堂课的课堂质量学生有一定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老师的作用更为巨大。要想使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教出新意,那么,首先就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老师作为一堂课的主导,应该掌握教学动向,清晰教学步骤,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思考。增强创新意识,这表现在教学方式以及教授内容上,只有让老师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学生才能享受到创新教学带来的好处和福音。

3.2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方式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老师应该作为掌舵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握课堂的大走向,添加精彩有趣的知识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学生应该作为划船者,由“听众”变为“主讲人”配合老师的教授方式,参与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3.3建立教学的“三维目标”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者逐层深入,缺一不可。当然,针对于不同的课程,老师可以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另外,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不仅在课堂上,还要在课下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看法,寻找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总结

总而言之,采用创新的教学办法来教授初中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对于初中语文创新办法的探究还有很多有瑕疵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关注到这一命题,逐步完善创新教学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浅论语文教学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年10月

[2]肖国学,孟新山,李永波.多种教学方法在中学生教学上的适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4月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篇10

一、组成同等生小组,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水平也各有差异,所以教师要细致观察班里学生的学习状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使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个小组,这样会消除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的自卑心理,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仁爱版)Unit2Savingtheearth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学会本课的单词

和短语,掌握基本句型,并学会用这些句型进行造句,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环保意识。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C组是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只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本课中的基本单词和短语,即“plastic,suppose,nod,agreement”等,掌握基本的读音和拼写模式。对于B组学生而言,他们除了需要掌握掌握这些基本的单词之外,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把一些基本的句型和句式,即“everyoneissupposedtodo...和句子中‘or,and,but,while’的用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对于a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习水平较高,他们需要掌握本课的基本单词短语之外,学习本课的基本句型,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造句,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指导学生组成同等生小组,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了有效学习。

二、使合作学习接近生活实际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中,积极引导合作形式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在合作学习中,创设和生活际相关的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例如,在讲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仁爱版)Unit3english

aroundtheworld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使学生学会用简单英语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汉语说出自己家乡的特点,再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基本单词“language,fromnowon,bepleasedwith”和被动语态的表达模式。使学生利用所学的这些内容在小组内部进行造句,尽量完善自己的表达,完成教学目标,设计特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三、注重合作讨论的技巧

在初中英语合作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讨论并掌握讨论的技巧,丰富讨论的形式,从而促进讨论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传统讨论方式中的“无目的的讨论”。

例如,在讲初中英语九年级下册(仁爱版)Unit5Knowing

abouttheChina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文中的基本单词和短语,分析由“that”和“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了解中国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讨论的模式,先从简单的讨论开始,再逐渐深入,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最喜爱的中国的名胜古迹有哪些呢?如何用英语进行表达呢?”指导学生带着这些简单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之后给学生进行单词和课文的讲解,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即“whydoyoulikeit?Canyoudescribeitforus?”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句型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过渡到比较难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英语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合作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

理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