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0:52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1

中学开设的各个学科,无论是它们的内在知识体系,还是对学生思维对象、思维习惯方面的要求,都有各自的偏向和特点。就文科综合科目政治、历史、地理来说,政治着重于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热点、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民族意识,了解史实,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评析;地理则要求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读图能力,使记忆中的地图成为地理知识的结晶,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意识。可见,这些科目无论是学生的日常学习或者考试,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学生面对这些科目内容时的思维习惯也是不同的。但现在的文科综合考试则把三科知识放在同一时间、同一试卷上,对每一位考生来说,如果还沿袭过去分科考试时单一思维习惯和模式,一方面考生的水平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难以整合有效的试卷信息找出答题的切入点。有的学校做过这样的对比:将难度相当的三科试卷先进行分科考试,然后又拼成一张综合试卷,结果后者得分率明显有所下降。这充分说明综合考试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干扰,水平难以充分发挥。

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在考试形式上接受试题综合,更要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

一、既要抓三科各自的思维特点,又要注重它们的共同点

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体现出考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试卷命题不仅考查识记性内容,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政史地不分家,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文化、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交织。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本学科内指导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研究各学科的思维共性,多学科切入知识点,形成多角度思维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跳跃式思维

这种思维主要特点是注重思维敏捷性,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如果一直是线性思维,一条思路走下去,就不能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准备一些综合三科知识的话题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树立综合意识。

三、根据社会热点、焦点指导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

文科综合主要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切入点,把三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来。如2003年文综试卷16~20题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题干,考查历史和政治知识;37题以读图形式考查地理和政治知识。平时我们若能关注国内国际的热点,并做一些细致而多角度的分析,逐步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克服片面性和狭隘性,在考试中,考生的思维应该是不会有太多障碍的。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2

[关键词]关键问题;高中地理;综合思维

一、抓住关键问题,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综合思维时,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巧妙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目标作为地理课堂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一定要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地理综合思维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及尺度综合,教师在教学目标和关键问题确定时,要从多尺度、跨时空及多要素这几方面入手,使地理的各个部分联结成整体。

二、把握内容整体,构建地理要素的综合思维

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进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教学时,紧抓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将综合思维意识灌输给学生。首先,教师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作为平台,气、水、岩石、生物等地理要素之间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及岩石循环等过程进行能量和物质迁移的交换,从而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师讲授各地区自然环境时,先让学生列举该地区各要素的特征,再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各要素特征加以综合分析,进一步发现各要素特征所体现的整体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意识。其次,注重空间认知和区域综合,提升学生区域综合思维,由于人文要素特点和不同区域存在不一样的表现,彼此之间的组合和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把握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有效唤醒学生的综合思维意识,从而利于地理的整体教学。

三、融入乡土地理,扩展学生地理的综合思维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其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对生活和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融入乡土地理,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并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知识,能够对相关的现象加以自主思考,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可有效锻炼并拓展高中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站在时空角度,对各种地理现象和事物更加全面、正确地看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地理知识点,进一步推动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3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

3.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4

1、思维感知素养

在地理新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渗透着训练学生时空感知、多角度或多维度思维,拓展思路、开阔视野的能力培养主线。培养学生在对待问题时能宏观把握,微观分析,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看待地理事物,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所谓时空感知能力,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时空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地理时空感知和联想能力、地理时空分布关系的综合描述、概括和分析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及时间序列上的位置关系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心理过程,也是地理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具备了这种素养,就可以表现出学生的学科能力品质,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较为顺利的理解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的有序性规律,并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描述表达、联想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和空间结构、时空差异和时空联系、空间运动和时空变化,时空形态、组成、排列及制约关系等不断地对时空表象进行巧妙的、独特的加工改组,形成条理性的、概括性的时空感知,并使无序的地理知识各就其位进而具体化、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体系的核心。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在学习实践中,让学生能运用地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地理事物,把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和要素串联起来内化成一个知识体系、综合成一个整体概念,从而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既方便分类存放,又方便提取。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大胆展开想象不但有助于学生冲破常规习惯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无论是对识记性知识还是理解性知识都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同时,要转换角度突破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引导学生从分析正误开始,再来探索正误原由也是一个很好的逆向思维法。发散思维就是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角度、层次、维度进行思考,它既能使学生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扩展知识的应用,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重组与综合能力。

2、人文科学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外,基本素养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正面的、主流的基本素养教育缺失了,负面的、世俗的教育就会乘虚而入,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是很难重新构建的。因此,素养教育就成为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教育实现的,其更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地理学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它是一门既可以开阔眼界,又传授了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方法的学科。地理新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如除了爱国主义、国情、国策及唯物辩证观教育等外,还重新构建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新学科体系,突出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增加了大量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文地理的内容,这是历史的突破,这些人文科学知识是学生人文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后事业的重要保证。休漠说过:“一切学科对于人类或多或少地有些联系,任何科学无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归人性。”

在教学中,除了介绍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外,应尽可能挖掘科学知识背后隐含的科学研究历程这种隐性课程资源,通过介绍科学家一些重要发现、研究历程、再现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人类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对娱乐偶像的盲目崇拜转移到对科学家及其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上,从而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树立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综合表达素养

学生在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感知、地理位置异同比较、地理位置评价、地理事物时空演变过程、地理特征的综合归纳分析、概括、规律的总结及简单的预测等的过程中都要涉及表达和交流能力,其应主要包括读图、说和写的能力。学生能否正确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他们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中得到确认,例如,学生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时间演变过程、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地理特征,绘图表示所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区域与其他客体的空间关系等。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5

【关键词】理科综合能力发散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79-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追溯其发展史,可以说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下,教育部推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却为中学理科教学留下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理解基础知识,把握章节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植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多,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又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中提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一种简便方法是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综合归纳的方式很多,可根据不同内容择优选用。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酶、激素和维生素的比较、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比较、线粒体与叶绿体形态结构功能比较、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特点、实例等,可通过列表比较归纳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从中找出各种事物的相同点,这是求同思维;找出各种事物的不同点,这是求异思维,通过这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把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这样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在形成能力过程中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运用得更灵活。

二、依照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原理和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制定一套研究方案,从而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中新出现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分析假说和实验结论间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体验,在启发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学知识中隐含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想展开思维的方法。在复习生物学知识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去发现、联系与此中心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就是发散思维。如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中心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根据图中连线讨论:①光合作用原料的来源、方式、动力;②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③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叶绿体结构功能、色素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④光合作用实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始;⑤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⑥光合作用意义。

通过思维发散的训练,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理、化、生三学科都属自然科学,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在知识上有许多结合点,彼此密切联系着。

用化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过程和实质对于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诸多过程的教学,设置生物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评价、表述,能够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接纳知识。

五、重视结合StS教育点,拓宽学生视野。

StS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应注意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根据StS教育思想的宗旨,笔者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StS思想渗透的分析,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思路,让学生明确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的雄心壮志。同时,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全面、综合地看问题。“绪论”学习,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在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取得的。如Dna重组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部分。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使学生理解掌握技术的目的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制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遗传与变异”教学除了使学生知道Dna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外,思维的触角更应延伸至遗传育种的研究、新品种的开发等对于解决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红峰.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与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学教学,2000(l):1~3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6

一、思维的广泛性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必须从时间到空间,从自然到人文诸方面,全面、综合地认识地理事象。而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地理事象认识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思维广泛性较差。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地理事象内在规律和联系的教学,将孤立的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还要注意地理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教学,突出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规律,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促进思维的发散,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知识体系。

二、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事象的认识,必须揭示其内在因素和本质,从深层次去比较、分析和综合。而许多学生正好缺乏这一方面的能力,他们往往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本质,不善于深入分析问题,在学习中突出表现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知识了解肤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就要改变过去简单的注入式教学,注重揭示地理事象本质特征,分析地理事象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教学中将教学过程变成为一个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三、思维的灵活性

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运用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思维过程往往易受定式的束缚,缺乏灵活性,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差。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地理事象的分析、对比、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投入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对比和综合进程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多渠道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更准、更深刻地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共性与不同个性,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联系实际,特别是一些在学生周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事象来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7

【关键词】"3+x"考试综合科目理论双基实验双基

新一轮高考"3+x"改革的全面实行,不仅是考试形式上的改革,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和考试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纵观近几年来的综合考试,不难看出"综合考试"的要求和特点是:1.综合性进一步加强,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2.进一步联系实际,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查。3.重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突出考查学生单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社会。4.试题立意由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和以现实生活立意。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所得,根据综合考试的特点,谈谈自己对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化学教学必须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综合科目《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更多地考查的是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所占比例较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只有领会《考试说明》的实质,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化学教师要发扬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实行理综考试,"理、化、生"教师自然捆绑在一起,平时教学中不要过多地考虑各自学科的得失或谁的责任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广泛发挥团体精神、荣辱与共、精诚团结、互不埋怨。"理、化、生"学科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确定好专题,适当地采用主讲与座谈的方式进行综合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及学科间综合的命题一般是"生物搭台,化学唱戏,物理说理"。

三、加强化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仍要重视和加强对理论"双基"和实验"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发展和提高化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没有扎实基础知识的所谓"综合能力"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双基"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落实双基,在参与中培养技能。其次,特别注重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综合渗透和纵横联系。因为目前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综合为主。(1)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结构"。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采用"变式"教学,围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从化学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相似、互逆等方面挖掘类比因素,实施"类比",实现了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从思考问题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途径实施"发散教学",实现了知识点纵向联系的发展。(2)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化学中的思维方式常常通过客观存在的形态信息(宏观和微观)来把握化学事物,是从宏观到微观,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来揭示化学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据化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注重学生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3)加强化学知识的渗透、延伸,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注重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机综合渗透。1.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寻找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融合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进而为今后在生产、生活和科技实践中运用所学各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进行跨学科的迁移训练,培养迁移能力。

根据知识的结合点,设计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进行迁移训练中,可从简单的知识迁移开始,逐步上升到方法的迁移。到高年级时可设计一些综合迁移的训练题或测试题,以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设计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广泛渗透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基础知识,并加以交叉与综合。还可以综合最新科技动态,增加应用性、能力性等内容,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高考要求的各层次能力在课堂上能交叉融合。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本的重点、难点,联系社会热点、争鸣点,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从设问导学,引导讨论,随堂练习及师生点评等各个环节入手,因材施教,分层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各级化学思维能力,使诸多能力相互综合渗透,从而形成扎实的综合能力。

四、寻找切实可行的"综合科目"迎考策略

"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应该立足于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实际问题,由此培养其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科目的迎考复习教学以分为三个阶段为宜。首先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和梳理,使之系统和深化,引导学生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一般在10月初至3月中旬进行);其次进行化学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内的不同主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底);第三阶段是所谓的"模拟训练"阶段(一般在5月初至5月底进行),内容仍以学科内主干知识的综合为主,但要适当比例的跨学科知识综合的题目。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在前两个阶段完成,模拟训练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最后的检测,并经过认真的讲评和个别指导弥补学生的不足。

五、在"综合科目"迎考复习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倾向性问题: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8

关键词:新课程思维能力培养

地理课是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课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过去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时展教育思想进步的具体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育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感性知识丰富且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理性知识非常丰富且层次高的学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现代学校地理学科和传统的地理学科之间最重要的差别之一,就在于现代地理学科重视思维能力,以逻辑思维控制大量的地理素材,并运用从这些素材提炼出来的规律,为社会持续发展高水平的决策服务。地理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要素既齐全又复杂。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地理思维能力是“既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以及综合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与区域特征的能力”。地理思维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多种思维集合而成的。在地理学习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1、精心设问、引发兴趣,促使学生想象、发展思维。

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项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还可运用反映地理实物的图片、幻灯电视录像等,使学生直接接触或观察实际地理事物,都是形成地理表象的有效方法。比如,电视录像能突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学生如临其境可看到千里之外的地理事物,对重点内容还能仔细观察,反复品味。又如用课本上的插图以及面报上与教学有关的彩色图片等搞小型展览供学生参观,不仅印象深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溯因,教会思维方法。

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

3、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4、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

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材料来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想象、产生许多独特的新思想。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冷静地考虑问题,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的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换言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应有的主动性、质疑性、独创性、自信心、洞察力、想象力等个性心理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设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

5、理论联系实际法

地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渠道,还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由丰富的表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答案。在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能激起自己的思维灵感。如:08年北京奥运会时间的确定、台风“韦帕”的形成和影响等问题,可分别联系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气旋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并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6、指导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9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研究表明,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巨大影响。比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都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倾向。实际上,良好的创造性个性是多组相互对立品质的和谐统一,在培养学生独立性、强烈的兴奋性、高度的冲动性和幻想性时,必须同时培养顺从性、情绪的稳定性、自制性和面对现实性等特征。

二、在诱发联想中开发

诱发学生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构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具体方法有:

比较联想。教师可诱导学生由一类地理事物联想与之相似、相关甚至相反的另一类地理事物,通过分析、比较,从而深刻掌握地理概念、特征、规律。如比较土地资源和国土资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暖流和寒流等概念;南北美洲地形比较;宝钢和鞍钢区位条件比较;英国和日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对比。在教学中可通过示意图、表格等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培养思维的科学性、新颖性、深刻性,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朝横向发散,纵向深入。

辐射联想。教师可利用国内外的重大地理事件作为触发点,让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辐射,进入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如关于“南水北调”,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南水北调?有何地理学依据?路线及其优劣如何?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实行过?国外情况怎样?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材料,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收看电视专题报道,然后分组讨论。其最终目的是挖掘学生思维的动态性、流畅性和变通性。

三、在强化发散思维中开发

发散思维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没有一定的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方法。教师可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消除思维定式影响,想别人之所未想,求别人之所未求,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的具体方法有:

逆众开拓。教师可利用某种方法作为发散点,鼓励学生对现成结论不盲从、不唯书、不唯教师、不唯权威,而是从另外的角度重新思考、分析问题,找出缺陷与不足。新教材下册内容许多都用案例来分析,这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普遍适用性。不少案例具有个别性甚至特殊性。如京九铁路的区位就不能适用于我国西南地区、青藏地区铁路的区位。通过对教材结论、对规律演变过程、对教师结论的怀疑,以及对课文活动题的开拓,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反向性、深刻性。

多维发散。教师可通过由内到外辐射发散,或由外向内作辐射“聚集”,调动学生的思维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过去、现在、未来,已知、未知。动态、静态等多方面展开发散,最后进入全方位思考问题的境地。学生收集奉化地区的基本区情,从区位、地形特点、气候因素、资源分布、河流流向、人口数量与素质状况、经济基础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图与城市方案模型,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认证原有的布局存在的局限,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促使该地区经济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迈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锻炼思维,其最终目的是开发学生思维的立体性、周密性和条理性。

四、在加强聚合思维中开发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思维的聚合密度越大,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有效,因而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也更容易学好地理。采取的具体办法有以下两种:

选择训练。教师在精心设计与选择练习内容中,聚合适量典型的题目,指导学生巧练,通过精讲与巧练相结合,让学生从多向性的、不同的角度思考之后,在所提出的众多假设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或几个较优方案。选择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题目,如怎样保护海洋环境、如何解决宁波地区的交通拥挤。问题的答案也要保持一定的多元性、开放性,多给学生以鼓励。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进行判断、评价和聚合思维训练的过程。其目的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决断性、深刻性和严密性。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篇10

关键词:循证医学;研究生培养;科学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它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1]。随着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临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科学问题。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综述的写作,还应立足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严谨的科研思维意识、系统的科研方法和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科学问题,可使临床型研究生能有效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发现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再利用循证医学的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

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入学的临床型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学后,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如图书馆、校际资源等,学习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水平与能力。通过把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从而深刻理解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意识,为今后利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循证医学思想拓展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临床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科学中决定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医生对疾病理性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临床思维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详实的临床资料、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循证医学作为基于临床证据的医学,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是将医学研究产生的原始证据不断总结、提炼、整合,进行二次应用的过程。循证医学可以把临床思维的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更好的为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动力。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一般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临床型研究生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以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临床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知识有机系统的掌握扎实并系统地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加以指导,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学科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及术后总结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理解并掌握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拓思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循证医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临床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因此,在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通过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练出科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分析汇总相关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证据,并客观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通过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临床专业课知识组织研讨,归纳总结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带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查询相关临床的研究证据,审慎、客观地寻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临床型研究生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训练,是未来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选题时,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选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实践,并将科学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培养研究生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不断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待现有的医学理论,敢于质疑与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通过寻找各种科学证据,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问,提高科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循证医学是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是科学、系统的思维研究方法论。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是提升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以外,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要经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学问题的能力,主要与知识面狭窄、阅读文献过少、不善于总结有关。通过大量调研阅读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找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所特有巨大精神财富,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承载与传播。人类的医学知识具有传承性,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案报道、病案分析、文献综述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总结与科研写作能力。因此,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科研写作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通过协助导师进行各项基金课题的撰写,根据导师提出的思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凝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循证医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教学以及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和临床研究生中应进一步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树立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宽生.循证医学思想与临床研究生科研[J].循证医学,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