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场景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3:43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1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场学习模型

[分类号]G203

丹麦图书与信息科学皇家学院的trineSchreiber教授指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简称pKm)是创建信息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支持个体的学习。个人知识管理还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减少信息过载带来的不便,同时又不减少个体学习的机会。个人知识管理不是个体孤立的活动,而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沟通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文结合知识管理的知识场理论与情景学习的场景理论,提出并论证个人知识管理的三层知识场,为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个人知识管理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

1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场的确立依据

1.1知识场的类型

在知识管理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知识交换和创造的场所称为“知识场”或“Ba”。nonaka将Ba定义为:“知识创造、共享、活动所共有的环境”。Ba使得那些具备共同专业技能并有着共同兴趣的人们聚成一个群体。这些组织有序的群体经常会从一些复杂的系统中得到大量的支持,当群体成员在空间上被分开的时候,通过这些系统,他们仍然可以进行合作和交流。大多数组织还将利用会议以及其他实际的或虚拟的社会空间,为其成员创造一种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nonaka提出了4种类型的Ba:①原始情景型,个人之间共享感觉、感受、经验以及思维模式的场所,这是个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场所(individual,face―to-faceinteraction);②集体互动型,隐性知识实现显性化转变的场所;③网络型,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互动的场所,通过它,人们可以将新的显性知识与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在整个组织中生成新的知识;④演练型,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主要场所,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体验将知识内化。

1.2个体学习的场景

情景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所处的场景有三个层次:①实习场,实习场强调的是为学习者创设特定范围的行为或经验,在这个情境脉络中,学习者能够实践到他们将在校外遇到的具体工作或任务;②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理论的倡导人etiennewenger认为,实践共同体就是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工作或者共同的兴趣的一群人组成一个非正式团体,就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加深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③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实践共同体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实践共同体之间彼此交叉,形成对社会环境的嵌套a从学习的角度分析,社会环境不仅是实践共同体的依存场所,更是共同体进行学习时所需资源的来源。

2 个人知识管理场空间的划分

2.1三层知识场空间的确立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场的确立,需要同时兼顾个体的认知情景与知识管理场所两方面的因素。参照个体学习的场景极nonaka提出的知识转化场所,本文将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场定位为以下三个层面:

・实习场。学习个体独立完成知识管理的具体情景,在这个层面,个体面临的学习任务多为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多表现为特定文化的个体化获得,即外部知识与信息的内化。

・主题知识社区。由多个学习者因共同的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知识场景,其暗含的学习机理是主题合作学习。从社会关系角度看,社区是指人们在一定位置上的互动和由这种互动产生的群体。学习是实践共同体所组成的群体就某些主题所进行的持续参与过程。

・社会知识网络。全体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将形成社会知识网络,其暗含的学习机理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主义学习。美国科学基金会(nSF)(1999年)给知识网络的定义是:知识网络是一个社会网络,该网络提供知识、信息的利用等。知识网络关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知识整体。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知识网络可以被定义为是对生产、共享和利用一个共同知识仓库的个体之间的合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人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人人都有自由选取知识与信息的权利。社会知识网络包含着由全部社会知识组成的庞大网络体系,个人知识是构成这一庞大知识网络的具体节点。

2.2三层知识场空间的相互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三个不同层次的知识场空间不是割裂的、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嵌套的。

2.2.1实习场嵌套于主题知识社区中从学习个体的视角进行分析,当学习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其所处的知识场空间属于实习场;而当多个学习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主题时,他们所处的知识场空间属于主题知识社区。因此,实习场是嵌套在主题知识社区中的。

2.2.2主题知识社区是社会知识网络的子网络现有研究已经发现,现实中的多数网络由许多子网络构成,这些子网络内个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而子网络之间个体的关系比较稀疏,这一现象在社会网络中尤为常见。newman将异构网络中由不同性质、类型的节点组成的关系丰富的结构称为“社区”。由此可见,主题知识社区是整个社会知识网络的子网络,是因某些特定的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主题知识社区可以是无国界的,但一定是有边界的;而整个社会知识网络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网络,既无国界,也无边界。

无论如何划分,个体学习与知识管理的空间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因此,无论是实习场还是主题知识社区,都嵌套在社会知识网络中。由此,三层知识场的主要区别也就更加明显,它们各自的物理空间大小不同。具体来说,实习场――主题知识社区――社会知识网络是基于“个体――群体――整个社会”的三种不同层次的空间描述。其中,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可见,主题知识社区介于实习场和社会知识网络之间,并将两者紧密相联。

2.3知识场的动力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将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的场空间划分为三个层次,并不代表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被三个空间所割裂。之所以进行划分,更多是为了研究的便利。事实上,个人知识管理的三层知识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场中的各种知识流是联结三层知识场空间的动力机制。在三层知识场中存在4种与个体学习相关的知识转化类型――外部知识的内化(D1)、社会知识的联结化(D2)、个人知识的外化(D3)以及个人知识的社会化(D4)。由这4种类型的知识相互转化生成的知识流是联结三个知识场的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在4种知识转化中,

社会知识网络中的知识需要先经过某些社群进行联结化,然后才能实现个体层面的知识内化,因此,联结化是内化的前提;而个人知识必须先经过外化,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化。这4种类型的知识转化形成若干知识的流动。这些知识流是知识场的动力机制。

3 不同场空间对应的pKm功能

3.1实习场中的pKm:知识获取、应用与创新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对信息加工的能量是有限的,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是不可能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习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包括以下方面:①信息获取:根据知识缺口分析,明确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使用技术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②信息存储:对资源存档,考虑资源的可用性与可获取性;③信息应用:在搜集到的零散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制定关系信息使用的计划与列表,并使用文件夹、数据库、网页等工具组织信息等;④知识创新:在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应用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和观点,完成知识的创造。通过已有知识产生新的创意以及依靠激发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是个人知识创新的两种方式。

3.2主题知识社区中的pKm:知识合作与共享

在主题知识社区中。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2.1参与主题知识社区对于学习者而言,积极参加各种主题知识社区的交流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个体和社区中的其他个体组成的群体(也称为学习共同体)构成一个相互嵌套的互动网络。个体通过对主题任务的探索推动着知识社区的发展,知识社区则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机会影响个体学习。

3.2.2促进知识转化在主题知识社区中,个人知识必须先经过外化,才有可能被别人分享。学习个体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如文字表述、图示表征等方式促进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除了将个人知识外显化之外,学习个体还应及时将主题知识社区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与信息加以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3.2.3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个体之间或组织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的知识。在主题知识社区中,知识共享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个体分享主题知识社区中的知识,包括社区平台上的知识、社区中其他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二是学习个体将自己的个人知识与他人共享。为了促进主题知识社区中的知识分享,个体应注重通过一定的方法、策略促进相关知识转化,同时还要乐于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区。

3.2.4促进知识创新个体在与他人交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方法与技巧,都属于创新型知识。个体应及时将这些知识加以记录,并再次与他人分享。

3.2.5完善社区和个人知识无论是主题知识社区中个人知识衍生的创新知识,还是其他学习个体提供的有价值的知识,都将成为主题知识社区知识库的组成部分。同时,个体在参与主题知识社区的过程中,其个人知识也得到扩充和创新。

3.3社会知识网络中的pKm:创建网络联结

在这一层面,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3.1创建个人知识的“网络身份”在知识网络中,个体想要找到进入网络后的归属感,就需要确立自己在知识网络中的“身份”。很显然,个体在网络中的存在形态不是个体本人的长相、年龄等身体特征,而是个体在网络载体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图片或声音等“人工制品”。一些众所周知的、已经被公开的社会知识或科学知识并不能代表个人知识,只有那些个性化的、真正属于个人创造的知识,才能作为个人知识的身份象征。利用社会性软件创建个人知识门户是确立个人知识网络身份的有效方式。个体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言论、观点在个人门户中传播,从而形成个人知识的网络身份象征。

3.3.2创建与关联人物、资源的联结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通过与知识网络建立联结以保持在各自的领域中不落伍。个体在社会知识网络中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创建与关联人物、资源之间的联结。正如在社会性软件“好看簿”中的一位用户所说,“在好看簿中,‘我’是一个节点,是好看簿网中的一个‘节点’,与‘我’相关的其他节点是跟‘我’相关的内容与跟‘我’相关的人”。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2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在理清知识和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管理的高级载体一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建立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几点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是组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能力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顺应知识经济兴起的要求,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在全世界兴起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学习型组织伴随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兴起,而成为众多组织,尤其是企业的效仿榜样,但建设学习型组织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反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澄清,并找到建立它的合理途径。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㈠、知识的定义及分类

“知识”一词在不同的词典中有不同的解释。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就是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保存的信息资源与人头脑中具有的经验、思维的综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先驱德鲁克对知识的解释是“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务的信息”。车驰曼认为“将知识设想看作为信息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了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网因此,“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各种元素的无序集合,而是被纳入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交互的系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知识才体现出价值。

根据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对知识所做的划分,可以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物或事实方面的知识;原理性知识(know—why):指关于科学原理、规律和规则的知识;技能性知识(know—how):指做事的方法、技巧和能力;人力知识(know—who):指谁知道什么、谁知道怎样做;现在还可以加上know—where:指知道哪里有;know—when-指特有的知识在什么时候能查到,什么时候去问合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know—what、know—why),隐性知识(know—how、know—who、know—where、know—when)。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一个全新的企业理念,它贯穿于企业价值体系中,并为企业价值生成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加以有效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多个领域,从而改进和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力和技能素质。

从知识管理的形式看,知识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其中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便于沟通和分享,例如产品说明、科学公式、计算机程序等;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但它在认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知识管理的特征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企业管理相比较,知识管理有以下四个特征:

(1)、高度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共享。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为此企业管理就必须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高度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知识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管理,企业的知识创新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因此,企业要在新经济背景下,通过不断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保持旺盛的企业活动力;

(3)、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知识的创新,员工的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企业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

(4)、高度重视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即企业管理在追求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更注重追求整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组成知识管理体系的三大系统

(1)、客户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首先要设法取得顾客和其他关系利益人的资料,通过适当监控,了解顾客的态度与互动情形,记录顾客的需求和满意度,询问品牌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的意见。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持续收集资料;二是不断整理资料;三是阶段性形式分析。

(2)、隐性知识管理系统

每个企业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这些经验被记录、储存,整理和分享就是组织隐性知识的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对客户知识和员工知识的系统管理和凝聚,通过隐性知识系统可以了解如何使用一个产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产品,以及为什么使用该品牌,这些品牌信息必须经过有组织地提升,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创意。

(3)、组织知识的传播系统

一个组织存储了大量的有关产品、市场、消费者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播、传递到市场和用户那里,才能引导市场消费,创造市场需求。知识向外传播过程应包括输出一传递一引导一反映这四个环节,通过这四个环节,组织知识得到有效向外传播,从而引导市场和消费,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一)、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戴维·a·加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一文中提出要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搞清楚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给学习型组织下一个令人信服、易于应用的定义。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冈。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围绕的根本问题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并把知识系统化地应用到组织建设和业务经营。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所有的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真正的区别就在于学习型组织程度的深浅和快慢。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专注—个学习型组织会有一个深远意义的愿景,这个愿景触及到每个层面、每个员工的能力。比如,如果这个组织是商业组织,它希望仅仅是收回投资获得利润,那么这个愿望只是他们的绩效指标,而不是愿景。愿景最终要问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谁服务?我们为谁存在?我们如果离开这个世界,谁将怀念我们?

2、热情和能量一热情一定跟员工的感觉和投人到工作中激情有关。对愿景有深刻理解的员工,会感觉到工作是跟他个人息息相关的,而不只是停留在组织层面。

3、关系的质量—个学习型组织会创造一种环境,在这里员工相互信任,懂得为人之道。他们能自觉地帮助别人,是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有“相互”这个概念。

4、思想的质量一在很多方面,思想的质量是学习型组织最微妙的一个层面。在这样一个组织里,员工不仅仅对问题的表象做出反应,而是“修复”问题。他们追寻问题的起因,他们充满好奇,敢于提出质疑,不论做任何工作他们都会持续地提问,而只有这样才能有持续的利益,否则只能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留下深层的遗憾。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对知识管理的意义

1、学习型组织鼓励、支持组织成员个人和组织团队通过主动地、不断地学习来提高组织的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以便组织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永续发展。

2、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创造。他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中的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切关切的事情,促使他们进行一种“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对业务活动进行反思或对新思想进行实验,从而得到新的知识。

3、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共享。在传统的组织中,知识共享可能会碰到知识垄断和企业员工间缺乏信任两个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企业的共同愿景会改变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共同愿景让员工有一种本位感这是我们自己的公司,是我们自己的事业。共同愿望也使互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产生一体感。员工在传递自己的知识时会放弃对个人利益得失的考虑,会被自己的知识在整个组织得到使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激励,会被共同事业的进步所鼓舞。

4、学习型组织对外部环境持开放态度,对变革持积极态度,对学习持主动态度;它努力塑造一种对知识和员工的尊重氛围,一种对知识共享的鼓励氛围,一种对知识创新的激励氛围。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和途径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

1、纸上谈兵、形式化多。很多国内企业在赞叹学习型组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巨大价值时,几乎没有企业能够用业绩来证明这种理论上的价值。太多的企业在执着谈论学习型组织时,鲜有企业能够真正执着地将其表现为行动,更不用说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很多所谓的“学习型组织”都是走形式,是拿企业行为往学习型组织上靠,只做表面文章。

2、组织结构僵硬,不利于组织学习。传统的金字塔式等级型企业组织结构,中间管理层过多,层次界限严格,使得知识传递环节多,流畅速度慢,反馈不及时,而且容易在传递过程中发生遗漏重大信息、歪曲事实本身的现象。另外,传统的垂直型、金字塔式企业组织结构里,企业中层经理的主要精力都被集中于完成企业计划和任务上,而不是关注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进行灵活多变、及时调整和积极创新。

3、缺失学习型组织文化的精神支撑。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对于落实知识管理目标十分重要。但是许多企业经常被一些刚性制度和硬性规则所束缚,在组织文化中缺乏革新精神,难以产生所需的新知识,不能学习必需的新知识,而且很多企业缺少知识在员工和组织内的分享、交流渠道,造成知识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4、知识形态转化机制不完善。前面已经提到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创新,一种是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创新,这两种知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又可以相互转化。许多企业往往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取、学习和传播,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管理,因为隐性知识模仿和习得都很困难,必须经过长久的观察、反思和领悟,特别是要把个人层面上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在组织中无障碍地流通、共享,最终固化于组织之上,形成组织的隐性知识,这使很多一般企业难于承受知识转移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不愿意投人足够的精力促进知识形态的转化。

5、个人代替团队,领导独立与员工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整体效益永远是团队机能的结果。但在许多企业,员工只重视属于他那份的本质工作,很少去了解组织中与自己专业工作没什么关系的知识,员工之间在组织中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机会与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你顾你的,我顾我的,这样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彼此信任、坦诚和公开的环境就很困难。同时领导很少时候将企业的愿景分解到员工,把员工的个人愿景和企业愿景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团队学习的动力,提高团队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途径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靠一朝一夕之功,不是停留于口头的表达和书面的昭示,知识管理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催生一个崭新的功能组织,强调学习是当今组织的根本生存之道,知识则是引领一个具备学习特征的组织开创21世纪知识经济成就的根本要素。我们应该在知识与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基础上,借鉴一些成功的知识创新型或学习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通过以下途径逐渐实现组织的成长和根本转变。

1、为了提高组织知识交流、知识传递的速度,有必要减少组织层次,使之从金字塔状转为扁平状型。通过组织层次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使得对市场变化感知最快的组织基层的销售、生产、业务员工能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决策层,减少企业高层决策与企业基层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要求建立知识网络,使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每个员工都依赖其他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协作关系,共同利用集体知识进行价值创造。也就是说每个员工都是组织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贡献点和决策点,每个员工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每个员工都会心甘情愿地提供自己的全部知识供组织共享,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创新。

2、营造和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是最能够与知识管理的要求相适应的,是知识管理最关键的成功要素,这种文化能让知识管理系统地发挥作用。在这种文化中,对待新知识是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同时这种文化能够提高组织宽容度,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组织信任度,才能培养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交流显性化,被更多的员工掌握。建设这种文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组织中创造一种学习、信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组织及组织员工视知识为组织的最重要资产,这种精神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组织的潜能。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3

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要素、知识要素等对企业健康发展和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不断塑造和改变着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形态,在知识要素的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与技术都产生一系列动态性和多层次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快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形态,推动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成为众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创新

一、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体系

(一)财务管理理念更加突出企业价值

技术要素、知识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推动因素,而企业价值作为决定企业市场地位和支配企业发展的内在要素也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为基本前提,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创新式发展,必须重视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价值中的核心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企业的价值结构和价值内涵。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协调的主要方式,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样重视企业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在企业内部经营环节、管理环节中的关键地位,并把对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有效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本质上是以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协调,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价值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理念必须与企业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相协调以及更加突出企业价值。

(二)财务管理模式更加注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物质资本和实物资本占据决定性的位置,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风险因素较小,而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发展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无形资产对企业市场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管理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企业财务资源的运转效率以及安全性,企业在经营风险的考量下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来源有两个:第一是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企业能否及时调整财务管理的内容与方法决定了企业适应市场外部条件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低效的财务管理必然及时识别和消除市场风险。第二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风险。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比实物资产的管理更有难度,和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投资管理、财务决策管理中的漏洞和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

(三)财务管理内容更加强调管理的动态化和灵活化

知识经济背景下无论是经济信息、财务信息还是市场信息、管理信息都需要快速地传播、收集以及处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是通过高效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获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高效、实时处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动态化和灵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流与市场信息、决策信息必须同步协调,因此财务信息的动态化、实时化显示对企业的决策支持和各项管理至关重要。其次,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及时地识别、监控和消除,这也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态性,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一)多元化目标体系下要注重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市场价值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的利益体系也随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而产生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摆脱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体系,多层次的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协调知识资本效益和技术资本效益对企业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归属和分配,必须重视知识要素地位上升所带来的利益格局扩展、利益分布范围扩大的问题。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企业财务管理作为利益分配和利益管理的基本途径也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例如: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品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内容,需要将其纳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来,忽略了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财务风险意识弱,风险管理要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交易活动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虚拟化特征更加明显,企业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经营过程中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处理速度、信息反馈速度等都在互联网思维的支持下快速提升,信息收集的不及时、信息处理存在漏洞等都会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所面对的风险因素多、风险管控难度大问题。然而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风险意识差、风险因素识别效果差、风险管控不及时等问题,财务管理风险因素的积累以及爆发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财务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管理不重视就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部分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不重视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在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资金链和债务问题,导致经营风险迅速累积,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要充分借鉴新技术手段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不仅需要对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利益分配、无形资产、财务管理服务等进行全面的协调,管理的基本理念、内容、要求、目标以及标准都产生了诸多的变化,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在提升,必须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如企业财务资源计划系统等。企业首先要对自身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环节、流程、信息、资源有全面的评估和认识,然后结合自身的生产计划和管理模式以及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财务信息、经济收益、潜在风险因素、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等进行有效管理。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对信息处理效率、经营决策合理性、风险识别能力、财务管理全面性更加重视,因此结合新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也就成为必然。

三、知识经济下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新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

知识经济的崛起促进企业资本结构、价值体系的改变,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往往对应着企业大量的经济投入与潜在的经济收益,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对外交流的扩展、经济活动的增多、财务管理范围扩大都使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来越高。重视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第一,重视风险评估和风险因素识别,提升对企业内外风险因素以及不确定因素的预测能力,提前采取针对性和预防性的措施。第二,创新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特点和经营需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中风险管控的各个环节,实行对风险因素的动态监控和动态预警。第三,重视风险决策。通过财务管理的方式与途径形成辅助企业经营决策的协调机制,密切关注企业内外经营条件、经营信息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形成风险决策,有效管控财务风险。

(二)通过财务资源计划系统以及网络财务提升财务管理动态性

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和灵活性要求是知识经济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实时处理需求多决定的,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必须依托财务资源计划系统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财务资源计划系统通过对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以及管理环节的有效分解、财务信息的实时动态处理和显示、财务风险因素的及时识别和消除等来达到提升财务分析的全面性、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发挥财务资源优势的目标。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通过会计电算化、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及时处理财务信息、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与安全性等达到辅助财务决策、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等目标。例如:企业通过建立财务资源计划系统形成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同步协调,利用网络财务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时性、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等。

(三)注重企业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人力资本是企业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主要体现,而无形资产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注重对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加强企业人力资本的管理要做到:通过建立长期性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明确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地位、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经济投入、通过人力资本管理完善人力资本价值的开发体系。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做到:有效扩展企业对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范围、将无形资产的动态管理纳入财务管理体系、重视企业投资活动中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注重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等。

(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模式的创新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和财务管理方法。首先,要创新财务管理目标。要摆脱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提升人力资本利益、完善企业利益分配机制、重视财务管理效率、建立企业长效激励机制等纳入财务管理目标体系,通过提升企业整体的价值、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创新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投资和融资管理。逐步提升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企业投资、融资活动中的比例,优化企业的投资结构,提升竞争力。同时,企业财务管理要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完善风险识别、风险动态监控、风险管理的机制,建立以风险预测和风险预警为重点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控的主动性和动态性。最后,要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企业要重视对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的考核、评估和分析,并形成与之相协调的财务决策制度,突出知识资本在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技术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与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受到知识经济的支配和影响。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突出企业的内在价值、更加注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更加强调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化。如今以技术实力和知识要素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席卷全球,企业能否适应新的经济形态、能否提升管理效率都和财务管理有非常大的联系。

作者:王午峰单位: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杜娟.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新探[J].商场现代化,2015,05:210-211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4

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

1.财务管理观念出现了变化

知识经济的带来更加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一时期企业的资本不再是劳力,而是知识资本。相对于传统的企业资本来说,知识资本作为全新的资本形式改变了企业总资本的固有结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企业资本的含义。知识经济下,企业的传播以智力和知识传播为主。智力和知识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优势,即智力和知识的传播能够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企业和市场上其他的主体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拓宽企业的发展渠道,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将知识因素也考虑到企业的规划和经营过程中,使企业在内外部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2.财务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财务管理内容上的变化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说明:(1)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经营行为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发展资本成为了智力和知识,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智力和知识资本,然后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财务管理。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化和数字化特征,财务管理模式和内容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会由传统的规模化向小型化转变,生产方式也会更加灵活和柔性化,在发展经验的过程中会更加强调对信息和数据的获取和利用。也就是说,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就是信息收取和转换的过程;(2)知识经济下企业资本管理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企业的主要资本为货币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我国企业的资本更加全面化和科学化,企业的硬性资本更加丰富,包括我们常见的软件、上边和专利等,这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更加丰富,也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3)企业的产品结合和市场竞争的组成要素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再是传统的手工产品为主,生产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式生产。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可以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技和机器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灵活,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灵活且多样,创新意识较强,能够实现生产管理的多样化。从市场竞争的组成要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企业若想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取有力的竞争地位,则需要想办法提高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并计算出企业的产品总产值和企业的固定资本。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要通过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使用程度和占有程度来决定,市场竞争的组成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财务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使得企业的资本成为了知识资本,也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必须要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也就是说,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更加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的改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使企业在第一时间掌握到相关的动态;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加强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最后,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提高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企业经营风险的变化

知识经济下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知识经济丰富了企业的资本和组织结构,但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剧。首先,知识经济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不确定较强,加上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缓慢,容易导致出现大量的网络银行风险和货币风险;其次,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将会进一步加剧。一方面,企业在筹资方面具有一定的风险。而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下企业成为了国际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企业投资的而不确定和风险性。因此,就企业面临的风险而言,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经营风险更加严峻,需要引起企业的特别重视。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1.理财观念的创新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理财观念必须要进行创新。首先,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要重视人才的力量,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理财的管理范围内。其次,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信息的质量和效益。知识经济下,全球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市场信息也更加丰富和全面。企业应该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并根据收集到的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企业经营决策。最后,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重视,认知到现代化采取财务管理需要大量依靠信息技术,但是在使用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必须会加剧。此外,信息技术的发达也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更高,这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资本投资带来一定的警示,要求企业能够正确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避免被冗杂的市场信息误导,增加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也就是说,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企业利润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有力结合点加强企业管理。

2.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加要从人力资本和企业利润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实现人力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本的最大化要求企业能够更加重视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通过促进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达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发展与企业挂钩。其次,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还要求企业能够重视税后利润分配问题,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知识经济下企业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而是社会中的重要主体,企业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要增强自我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财务工作内容的创新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必须要进行创新,主要指的是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知识资本的重视,认识到知识资本的总体价值,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知识资本考核评级安体系,切实分析自制资本对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此外,知识经济下还要求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建立更加完善的财务人员管理体制,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当然,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也是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创新财务风险管理办法,适当增加企业生产产品的技术投入比,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实力,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管理。

三、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完善知识资本发展理论

知识经济下对知识资本的依赖程度较高,要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首先要求企业能够对知识资本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目前我国对于知识资本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导致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要转变真情给的观念意识,在不断开发知识资本的同时构建完善的纸质资本积累机制,并建立完整的知识资本管理和研究模式,加强对知识资本的研究。研究过程中,企业需要了解知识资本的主要市场化形式有哪些,构成要素有哪些以及价值评定方法应该如何制定等。在对知识资本进行深入研究后,企业还需要在本企业范围内进行管理意识的转变,并通过有效措施加强员工对知识性企业的认知和学习,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能够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或者转型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完善的知识资本运营体系,提高企业面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建立新的财务运行系统

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获得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求将财务资源进行重新优化组成,使企业的财务运行系统成为全新的系统。具体才做如下:(1)企业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考其他现金国家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财务处理流程,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财务处理流程和融资、投资机制;(2)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人员的分配问题,重新选定适合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3)企业需要重新制定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3.建立完善的财务资源管理系统

财务资源的管理系统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和管理,其中包括对财务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等的把握,然后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财务资源计划系统还包含了对理财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要求企业的理财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有效的财务管理计划,并通过增加与企业的交流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整合,及时的反应出企业的投资情况和收益情况,然后分析出企业当前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欢聚话说,财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目的是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看清企业当前的发展形式,并估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的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当然,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要求企业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也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网络财务系统,提高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网络化模式。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完善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财务信息的干扰,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5

一、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企业也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企业所呈现的生命周期现象是企业的基本活动规律之一。为了描述企业的生命过程及其形态变化,有关学者试图用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来描述企业生命过程的一般规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爱迪思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本名著《企业生命周期》,他在该书中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五个阶段。本文借鉴伊查克•爱迪思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将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蜕变期四个阶段构成。

二、专业背景因素在科技型创业不同时期的影响分析

(一)专业背景因素在创业种子期的影响

种子期是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称创意期、创业前期,对科技型企业而言,是创业者提出技术设想(创意),通过其创造性的探索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发明或可进一步开发的成果的阶段。这一阶段具有强烈的知识创新特征,资金的投入较少,主要的风险是技术风险。对于科技型创业者而言,这一时期的核心投入要素是创业者本人或其领导的团队的“智力”和“技能”,而这些“智力”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科技型创业者或其领导团队成员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科技型创业者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仅影响着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发活动是否能最终转化具有商业前景的项目。目前国外有关资料表明,从创意提出到开发成功的项目仅占5%左右。在科技型创业者中多数人都具有理工类的专业背景,接受的专业教育大多集中在“理、工、医、农”等专业。在杨德林、王乐等人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对科技型创业者进行调查中显示具有“理工类”专业背景的科技型创业者在80%以上,并且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超过三分之一。这些科技型创业者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他们在创业孵化期最主要核心的创业资本,他们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技能”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出具有商业潜力的技术设想和创意。即使在其领导的创业团队中,他们在这一阶段往往也是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这些科技型创业者的理工类专业知识就像肥沃的土壤一样,不断孕育着具有潜在商业前景的“创意”。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科技型创业者的大军中还有一小部分人是“非理工类型”的专业背景。在杨德林、王乐等人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对科技型创业者进行调查中显示,具有管理类专业背景的科技型创业者占到总数的16%,占“非理工类”专业背景创业者总数的80%。这部分创业者虽然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理工类”专业高等教育,但大多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和敏锐的“科技嗅觉”,同时他们管理类、经济类的专业背景使他们对信息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这些优势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或萌发具有科技潜力和市场需求的“创意”。虽然这部分创业者自身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有限,但他们往往能够有效地联合或组织起相关的科技人员,形成一个团队,弥补自身科技能力薄弱的劣势。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科技型创业而言,非理工类专业创业者的劣势是先天性的,其能否通过其他办法有效弥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失败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具有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创业者,因此在科技型创业者大军中,非理工类创业者的人数始终是占少数。总体来说,在科技型企业的种子期,对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而言,专业背景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呈现出急剧递增的趋势。而对于非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虽然专业背景也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相对要弱化许多,呈现为缓慢递增的趋势。

(二)专业背景因素在创业初创期的影响

初创期也称孵化期,是科技型创业者或其领导的团队将其经过种子期探索研究所形成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项目成果,通过产业创业来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变的阶段,是科技型企业创立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科技创业者取得、整合、运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经济资源并创立企业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风险更多地表现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的综合。这一阶段科技型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科技型创业者或其领导的团队要将实验室成果向工业生产环节转移的技术行为;其次是科技创业者开始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家行为,即把原来较为松散自由的科研团体转化为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在科技型创业者的技术行为发挥过程中,理工科背景的创业者的专业知识继续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专业知识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仍然是上升的。科技型创业者本身或其领导的科研团队的专业能力对实验室成果能否成功地向生产环节的转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科技型企业是否能真正创建成功。可以说,这一阶段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创业者,其专业知识、能力的发挥,直接决定了科技创业的种子是否能够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这一阶段科技型创业者的行为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科技研发上,而且开始更多地涉及企业家行为,所以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创业者专业知识的影响作用较前一阶段开始弱化。虽然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在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开始显现。非理工科专业背景的科技型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其在相关科技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劣势较之理工科创业者仍然存在。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环节转化的过程中,这部分创业者的专业背景的影响仍然发挥着间接作用,即通过其领导的科研团队间接推动,而不是直接的智力和技能的投入。但同时,在由于这个阶段科技型创业者开始更多地涉及企业家行为,所以非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尤其是管理、经济类专业的创业者开始在许多方面展现出其专业知识的优势。可以说在初创期,理工类的创业者其专业背景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但开始弱化;而非理工类创业者专业背景的积极影响随着创业对管理、运营等需求的增加而开始递增。

(三)专业背景因素在创业成长期的影响

成长期是企业由小到大、实力逐步增强的时期。科技型企业经过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后,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开始进入其正常的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追加资金投入,由于其日益显现的广阔市场前景,其融资的难度会逐渐降低。在这个阶段,专业背景对科技型创业者的影响较前两个阶段略有下降,处于一种平台期。一方面,科技型企业与一般中小企业不同的是必须保持活跃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优势,这就要求科技型创业者或其领导的团队继续保持充分的、持续不断的“智力”和“技能”投入,有效地发挥其专业知识的优势和潜能。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的运营管理、市场开发等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运营的经营风险和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这就要求创业者需要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等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以外的事情上。这一阶段对理工类专业背景的科技型创业者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型企业内部会形成一个由专业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团队,科技型创业者本人会逐渐减少参与具体研发活动,更多的是发挥战略性指导作用。这就使得他们的理工类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较前两个阶段会有所下降。同时,在企业运营和市场开发、融资等方面,这些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劣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相对于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创业者而言,非理工类专业(尤其是管理、经济类专业)的科技型创业者,随着企业专业创新研发队伍的成熟壮大,他们原来在科技知识、能力方面的劣势也随之逐渐淡化。与此同时,他们管理类、经济类的专业背景在面对企业运营管理、市场开发、社会融资等问题时开始发挥出优势。

(四)专业背景因素在创业成熟蜕变期的影响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6

关键词:角色体验;文本;情境;语文教学

一、情境体验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

1.教学策略的设计。在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传递策略的设计。知识传递策略是教学知识承载于媒体中依次传递给学习者。这种知识传递是一种信息流向,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教学媒体软件不仅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梗概,而且能巧妙地把课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知识传递的主要策略选择。教学顺序可按照角色体验的过程来设计,即“捕获”问题、个体感受角色、群体分享信息和效果分析。(2)组织策略的设计。教学组织策略是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策略。基本上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个体角色体验、小组分配角色体验、集体信息交流。教师通过讲解、板书、演示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知,通过个体感知和小组学习对不同角色进行差别化理解,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写作特色,最后通过集体信息的交流建立内化知识的构架。(3)管理策略的设计。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活动的控制管理。影响学生角色体验过程的重要因素是控制者,由于体验的过程与结果都带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所以,教师需要注意控制学习进程和学生的情感变化。

2.情境体验学习策略的形成。各种教学设计都是为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服务,让学生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自己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内心世界及作品的整体意境,体会出文学作品中显现的真情实感。基本步骤如下:(1)设定目标,选定角色。文学作品是作者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进行形象化构思,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与文学形象产生“碰撞”时会存在个体差异性的体验,所以,在指导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角色作为体验对象,然后再逐步过渡关注更广泛的角色。(2)进入角色,情感共鸣。选定目标的个体要进入所选择的角色,将自己记忆里产生过情绪体验的类似的“景”“物”与文学中的“情”“景”“物”相对应,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或意向为中介,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演绎角色,通过角色把“积蓄”的情感抒发出来。

二、在场景与全景的分析中感悟艺术画卷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为载体,用人、物、事件、时空构成画面。立体地感受作品的蕴意,必须分析画面内容。意境可理解为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意象便是组成画面的景物和人物等。因此,分析画面内容,便是分析构成画面的“物”,首先要把握场景与全景分析。

1.场景分析。按照亨利・詹姆斯的观点,场景既是描写又是从“当事人”的角度观察(叙述者=人物)。我们可以形象地认为是一台摄影机记录下事件的过程,没有任何主观性的评论。文本的意识倾向由场景、情节、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

2.全景分析。全景则既是叙述又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既对人物外在作描述与分析,同时又潜入人物内部,使人物的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不经过叙述中介而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全景式描写,类似于人物访谈,不仅记录下事件,而且有当事人和评论者的评论性叙述。

3.场景与全景的交错重叠。场景与全景的混合运用,从人称形式看,它们直接出现了第一人称叙述者,为与作者的态度和精神状态甚为相近的虚拟的叙述人。

三、进入角色并适时抽离,全面审视作品的价值

1.调动多种感官演绎角色。阅读、朗诵和联想是角色体验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并用,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不同于经验,它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而且在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主客体合一的动态结构,是作家与学生的一种历史流,这种交流表现为主观体验的传递。主观体验的交流必然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中,演绎角色并产生情感的迁移。

2.不拘泥于角色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实践创作从角色中抽离,在文本解读自然、社会、生活和对人生的感悟的基础上,以评论、改编和再续的艺术创作中,丰富作品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1).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7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创新企业产品工艺和产品理念。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的企业要想完成现代化的转变就需要解决两个必要的问题,一个是企业需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另一个就是企业需要从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向开放式的发展模式以及从国内经营形式向全球化共同经营的形式转变。要想将问题完全解决,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有企业发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创新,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创新发展这一要求。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信息化为企业经济的市场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过去“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结束。目前市场竞争已经由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综合经营力”两个方面决定。为此,构建不断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强化企业的策划力与创新力成为了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

信息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生命线”,目前正在逐渐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并已成企业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产品结构和创新走向,传统的发展模式正被不断注入的信息和知识要素所改变。因此,企业应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和创新。

3.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其经济增长方式就应当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目前人员素质差,技术水平低,成本耗费大等问题困扰了很多企业,很难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条件下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规模经济,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挖潜、革新、改造,走集约经营路子;通过节约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来能激活管理创新。

三、做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假设

目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相现代化的工艺社会转变,在这个开放型的社会,其管理也必须要开放,不同管理理论与思想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使得管理也开始深层变革,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转型和管理转型之间关系的讨论。

Chandler在编写《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管理革命》时,其中表达的理论就表明了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就是企业组织的创新和发展。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也提高了企业的复杂性。这就形成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科层式管理方式。

1.假设一:企业管理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

社会文化社会是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也是会影响到社会文化。当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相一致时,能够促进企业高效正常运转,并可完成目标。在社会文化中是可以体现企业管理,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了企业管理文化、理念等。为了促进企业管理成功,可以很好的利用社会文化。

2.假设二:推动企业管理者的创新

在假设企业创新人时,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会进行自主创新,并会取得显著的创新效果。企业管理者的创新人假设可以有效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企业管理的实际效果更好的推动了企业管理,也可以更好反映出企业管理创新和创新人的关系。

3.假设三:企业管理转型假设

企业管理转型是有效变动企业管理中的组织管理模式、人们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及企业管理价值等方面的关键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中,社会中任何形态的转变都会涉及到企业管理转型。在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企业的转型。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型

pierre-JeanBenghozi区别了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当代潮流下,比如多元化、不稳定、竞争激烈及技术变革的加速等,企业不仅要创新技术(绩效、可靠性)和经济(营销策略),也要进行管理创新,如内部协作流程、发展费用的控制、个人管理等,这时就在市场和技术范围中将管理创新剥离出来。

1.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要对社会经验进行有效归纳总结,以此建立概念性质模型

它将传统理性作为主要原则,人们借助传统知识和经验对世界背景的道理进行理解和总结。和企业管理相关的传统理性有着很多,比如一系列的人性论,像人性本善理论、理性人假设等方面,这些都是传统企业管理经验的升华以及企业逻辑的延续,也是归纳和总结的社会经济。

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由经验方法得到的,在传统理性发展而来,但要有效结合企业传统理性和实用理性,才能让人们认同企业管理创新模型所具备的使用性和可靠性

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要对管理时空的连续性进行肯定,并要按照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特色性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确定。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理性本身具备的属性也有着不合理的理性。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基于传统理性时,也要获得实用理性的支撑。因此,在判断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时,要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分析,使实践活动得到准确验证。在得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式时,要贴合经验模型偕实用,并有效共用传统理性与实用理性。

3.有效研究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全面分析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

当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和管理创新概念相符时,就可以判断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否符合企业管理模式。在判断企业管理创新基本属性时,可以以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当企业管理创新与模型内容不相符合时,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就无法确定企业管理模式,并没有具备实用性,这时就需要选择另外一种概念模型。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8

[论文摘要]职场化模式是“仿真”职场活动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仿真”教学平台将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联系起来,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对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职场化模式是“仿真”职场活动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仿真”教学平台将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联系起来,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基础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管理学课程教改的主导方向。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世纪教改项目为契机,以浙江省独立学院重点专业——工商管理为依托,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多项改革,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积极探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选编职场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定位,学院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构建了“以实验教学体系为主导,突出对学生职场化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应用能力为主线,在管理学实验目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评价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不仅重新编写了管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还增设了“基础性实验”和“实训项目实验”两门课程。教改后,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与优化,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巩固了管理学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地位,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职场化模式的内容

1.教学目标职场化。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评估的标准,对整个教学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职场化实验教学模式要达到以下目标,即培养职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职场中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管理学在职场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在职场中的责任心、团队精神等职场素质。

2.教学内容职场化。教学内容职场化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管理理论、企业管理活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由企业管理实务专家、岗位技术能手、学院教学部门、社会培训机构、已就业的学生、专业教师代表所组成的课改小组共同组织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避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脱离实践,机械、教条地讲授教材内容的弊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3.教学手段职场化。目前,管理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过于倚重实验教学软件的现象,影响了思维空间的拓展与创造活力的发挥。为此,需要树立借助而不依赖的教学思想,对教学手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职场化改革: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仿真训练,有效模拟企业的管理活动,将企业与实验室有效连接,让学生真实体验并参与其中。其次,利用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再次,利用网络技术,将实验室开放空间延伸到互联网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充分应用。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所具备的声像一体、灵活多样的特质,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真实反映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现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职场化。教学方式职场化需要强调“知”和“行”的统一,“情境”和“发现”的有机结合,以及学生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管理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相契合,使学生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与外界需求相适应。为此,需要灵活应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第一,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所谓“管理情景模拟教学”,就是要求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管理课题,从管理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实验指导或称“剧本”,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这一实质性目标。

第二,管理游戏教学。管理游戏法在管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对事先准备的游戏进行设计、评判,事后结合讲授知识点进行总结。管理游戏法的运用因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会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需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办法去解决问题,使其在游戏中获胜。

第三,项目教学。以学生寻找适当的项目为载体,通过组建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项目的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和完成各项岗位工作任务等来提升团队及其领导者的职业和创业能力,在真实商业环境下实践和完善商业计划书,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从而提升创业与就业竞争力。

第四,头脑风暴法。学生在职场将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环境,创造性、灵活性、主动性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工作中可能面对的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参与式研讨方法。这种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第五,互动式教学。根据《实验大纲》中的“研讨点”,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充分讨论,形成简明扼要的观点,然后推举学生代表上讲台进行阐述。自由讨论时应遵循以下基本规则:不允许使用批评性的评语;欢迎海阔天空式的自由讨论;寻求不同观点的结合与深化。交流过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除非小组成员提出疑问,只讲结论,不作解释;对他人的观点不作批判,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求创新,不求完善和系统。

第六,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理智投入,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主动掌握,从而形成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职场化模式有效性的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职场化模式实际上是追求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即实现对人的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判断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主动探索构建新的知识。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报刊、书籍、网络、广播、电视、光碟等则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知识空间;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传授者、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咨询师、教练员,其主要职责是设计任务、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帮助、评价和检测,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职场化教学模式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愿,鼓励学生的首创意识,重视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

2.营造职场化实验环境。营造职场化的实验环境,能将企业环境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还原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中体会到知识应用的乐趣。

第一,将实验教学常规要求设计成职场化教学。企业对员工的常规要求与实验教学常规要求有相似性,在制定实验教学常规时,应尽量保持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吻合。比如要求学生上课着工装,带工牌,举止规范,谈吐文明,严格进行日常纪律检查,对于迟到、旷课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纠正不良习惯;并要求学生上课将手机调整至静音或振动状态。制定奖罚措施,并纳入考核成绩评价体系。通过长期训练,使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使学生预先适应工作状态,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创设职业情景,多方位设计职场化教学。在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创设职业情景,可以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职业特点等方面来营造职场情景,采用多种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形式来搭建仿真平台,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在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如在班级管理中采用“职业人管理职业人”的方法,将原有的“组长”“活动委员”“学习委员”“班委会”等职位更改为“经理”“行政总监”“学术总监”“董事会”等,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对班级实行分组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落实到个人,同时由董事会审核,形成执行、审核的责任机制,让学生能感受到企业中的层级管理模式;对班委进行定期的培训,评选出“合格”“不合格”“潜在不合格”几项,对于“不合格”与“潜在不合格”者在分析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解决,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竞争机制的严肃性。

第三,利用有效设计的实验室来感受职场氛围。实验室设计要集理论之大成、融实战之精华,人机互动、知行一体,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模式情景化,使企业管理各个工作岗位的职场工作情景与实验情景的实现零距离对接。如运用“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即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集成,建立相应的虚拟模型,生成实时的、逼真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使实验学生身临其境,如同在真实世界中一样与该环境进行实时操纵和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3.培养职场意识,增强职场综合素质。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往往被如下的烦恼所困扰:由于不善于完成任务,导致整天因加班而苦恼不堪;由于不善于与上级沟通,导致做了很多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由于不善于解决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于不善于推销,使空有知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等等。归结起来,这都属于职场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注重从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素质、职场环境、职场道德、职场沟通、职场心态、时间管理、职场能力、职场形象、职场策划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增强职场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以及后续职业的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邢献红.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立体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2]袁凯锋.大学生的结构化能力与职场素质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10).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9

【关键词】pS业务识别web业务下载速率单pDCH承载效率信道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3)-08-0069-05

1背景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流量的迅猛增长及数据业务占用的pDCH数日益增加,运营商增量不增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GSm网络中,即时通信类业务与其他数据业务对pDCH的分配和占用处于相同优先级,但由于即时通信类业务流量较小,如果按多时隙能力为即时通信业务的mS分配过多的信道数,一方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价值较高的业务不能得到资源保障。

华为Dpi功能(pS业务识别功能)依赖于BSC的niU单板,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业务种类,各类业务有相应的参数供配置,实现不同pS业务不同管控。现网中业务种类有5种,分别是:即时通信类业务、网页浏览类业务、email类业务、流媒体类业务、p2p类业务。Dpi功能可以不依赖于核心网,只通过BSC即能完成业务差异化的处理。

2pS业务识别特性简介

pSDpi功能支持业务识别、归类、模型评估和分析,针对不同业务制定相应的分配、调度策略,通过相应参数对不同业务实行不同管控,能有效减少pDCH占用数,提升价值业务的用户感知,在有效配置信道资源,提升网络利用率方面也有较大增益。

BSS架构下的业务管控流程如图1所示。

3pS业务识别实施方案

华为pSDpi功能利用BSC的niU单板,识别各种pS业务类型,通过手工指定子业务iD对应的子业务类型及业务分类,再分场景对各pS业务类型配置参数,从而降低区域pDCH占用数,提高语音资源占用比,优化无线利用率,提高价值业务的用户感知。

3.1区域选取

pS业务差异化需BSC14.0版本,对基站版本无要求。在高校、写字楼、工业园区等数据业务繁忙的区域进行,增益较为明显。

3.2场景划分原则

由于在不同场景下,无线信道资源使用情况不同,为最优化资源的使用,研究分场景进行了细分。小区场景主要根据无线利用率,同时考虑数据业务资源占比、半速率比例、每pDCH流量、pDCH复用度等指标,最终按无线利用率高低划分为三种场景。场景划分依据如下(可根据小区指标及优化目的适当调整):

无线利用率低:70%;

无线利用率适中:75%~83%;

无线利用率高:88%。

各种场景的管控措施及管控目标如图2所示。

3.3涉及操作

开启pS业务优化开关后,通过各业务相应参数配置,对im业务进行资源管控,资源向高价值的web业务倾斜。

第一步:增加协议标识与业务类型映射。如表1所示:

第二步:开启pS业务识别,配置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

4pS业务差异化特性主要增益

华为pSDpi特性在试验局Stm02B7开启后,降低了区域pDCH占用数,提高了语音资源占比,无线利用率更为合理,网页浏览业务的用户感知得到提高。下面是两个阶段的主要增益。

第一阶段:西胪区域Dpi功能测试

(1)Kpi分析

1)数据业务下行流量在特性开通后,继续增长,增幅达30%。

2)即时通信类业务占用pDCH的资源更少,区域占用pDCH数均值从13.43下降到11.80,降幅约为12.11%;

在流量增长的情况下,占用pDCH数降低,单pDCH承载效率从3.60提升到4.54,增幅约为26.11%,增益明显。

4)承载即时通信类业务的tBF在无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被更快释放,下行pDCH复用度从均值2.11下降到1.70,降幅达19.44%。

5)开通后,整体无线利用率从87.51%下降至83.24%,下降了4.27%。

(2)nastar分析

通过nastar分析,汕头BSCStm02B7共识别到84种pS业务,从图3可以看到,top业务为即时通信业务、网页浏览业务以及混合业务。im业务(即时通信类业务)占比在55%左右,对于QQ占比越高的小区,使用差异化管控效果越明显。

1)特性开通后,QQ业务的资源占用效率提升明显,下行pDCH资源占用效率(kbit/s)从每pDCH0.37提升为1.13,提升比例为200%;上行pDCH资源占用效率(kbit/s)从每pDCH0.42提升为0.59,提升比例为38%。

2)QQ业务的下行每tBF平均占用pDCH数从2.53下降为1.3,下降了1.23,下降比例为48.6%;上行每tBF平均占用信道数从1.69下降为1.11,下降了0.59,下降比例为34.9%。

3)QQ业务的下行数据传输时间占pDCH占用时间的比例如果较低,说明业务对pDCH的空占比高,特性开通后,该指标从9.6上升为19.57。

第二阶段:谷饶区域Dpi特性应用,分场景差异化的研究

pS业务差异化特性试验完成后,第二阶段选取业务繁忙的谷饶区域进行分场景差异化配置。根据小区无线利用率、拥塞程度、业务特征等关键要素,将场景划分为5类(为更好地落地推广,场景划分原则最终划分为3类)。

通过合理管控即时通信类业务占用pDCH资源、网页浏览业务增加占用pDCH资源、加大复用权重及降低复用度,可以在CS及pS业务之间更合理地分配信道资源,达到提高主要业务(如网页浏览类型业务)用户感知的目的。

经过分场景配置优化,各场景pDCH资源得到更合理分配,web业务空口速率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在无线利用率高的场景下,提升了4.41%;在无线利用率低的场景下,提升了6.85%。其它Kpi增益明显,如图4所示:

5总结

基于华为pS业务识别的信道资源配置策略通过BSC即能完成业务差异化的处理,能细化到各类pS业务类型,进行相应配置参数,实现智能管控,从而提高无线信道资源使用效率,提升GSm网络对数据业务的承载能力,对价值业务用户感知及Kpi有明显增益。

参考文献:

知识管理场景化篇10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展览讲解员;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38-02

一、《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制定的背景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旅游教育几乎与旅游发展同步并行[1]。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从起步,到发展,再到细化和分化,旅游专业也随之呈现出细分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如2008年公布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中即显示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七个专业[2]。这些专业虽然名称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不同、学生就业面向不同,但由于同属旅游管理类,同根同源,彼此在诸多方面又关系紧密,相互渗透、彼此融合。

考虑到专业设置既要做到专业化,又要保证学生尽可能广阔的就业面,在目前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院校中,除少数旅游专科院校能够开设较为细分的专业外,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仅开设其中一两个专业,更常见的做法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专业方向,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其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景区方向和会展方向;涉外旅游专业下设旅行社方向和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旅游管理和涉外旅游两个专业在平台课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实现了方向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特点与就业面向、平台教育与方向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发一个既有鲜明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又能兼顾旅游管理类细分专业需求的技能鉴定方案,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受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制定的《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便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二、职业技能鉴定制定的依据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要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3]。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讲解员属于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具体是指对展览内容进行讲解、宣传的人员。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业务指导与宣教活动组织。其对应岗位主要为博物馆讲解员、展览馆讲解员、景区讲解员等。该工种分为五个级别,即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等。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旅游管理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毕业生应具备三级(高级)职业技能认定。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处的苏州市,仅有讲解员初级工鉴定方案,是由旅游局组织认定的,主要针对景点讲解。该讲解员工种没有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属地方性工种,且仅有初级工鉴定方案,没有中、高考试方案。

而《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苏州地方旅游业发展特点,满足旅游市场需要以及学生获取技能鉴定证书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的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的题库和考试方案。

三、《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特点

1.以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为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它描述了该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以《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为基础,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四本教材(《展览讲解员》基础知识、初级、中级、高级)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制定,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题库开发。根据方案,运用试题库,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时间和方式,组织对鉴定对象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试。

2.初、中、高级鉴定方案一脉相承。《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和题库根据不同级别展览讲解员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分类,分为三级(高级)、四级(中级)和五级(初级),并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具体化和典型化处理,以此来测量鉴定对象是否具备展览讲解职业能力。等级之间进行了梯度化处理,在结构上保持一致,在难度上逐级递增,在体系上一脉相承。同时,该方案还强调了展览讲解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性。例如,中级方案中考核一般讲解词的编写,高级方案中则考核针对不同对象讲解词的编写;高级方案中还增加了高级讲解员对初、中级讲解员进行业务指导的相关内容。

3.以苏州地方旅游资源和行业需求为特色。《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一方面要建立在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地方产业资源特点和行业需求进行制定。苏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和博物馆众多,且资源品位较高。《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中不仅涵盖了展览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通用知识和技能,还结合了苏州旅游资源和行业需求情况,加入了苏州地方旅游知识,如苏州园林、民俗、工艺美术、评弹、昆曲、古城、建筑等多个知识模块。这样,通过《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获取职业资格的人员将更加能够胜任地方产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4.以专业方向化、融合化为抓手。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来看,该专业分为景区方向和会展方向,景区和会展这两个方向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交集。如景区中的活动策划与会展中节事活动策划类似;景区、会展都与旅行社有着紧密的联系等。因此,可以理解为,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明确了不同的方向,但方向间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在这样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之下,开发出来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应以不同专业方向的交集处为切入点,再融合各方向特点。《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正式以专业方向化、融合化为抓手,找准了会展讲解与景区讲解的融合点,抓住“讲解”所需具备的一般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融合会展讲解和景区讲解各自的特点,做到兼容并蓄。

5.以实用性、广泛适用性为生存之道。《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融合了一般展览讲解知识和技能,与地方景区讲解知识和技能,这也决定了它的适用性,不仅局限于博物馆、展览、展示中心,还囊括了更加广泛的市场――景区。这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化之后再融合的要求。从鉴定对象的角度来看,不论其是会展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景区行业的从业主,都可以通过《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讲解员岗位的资质;从培训和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可以适用于培训和培养展览讲解员和景区讲解员,甚至其他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这样一个具有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也将是一个符合行业要求,在企业中有口碑的高含金量、强说服力的技能鉴定方案。

6.命题兼顾综合能力与发展能力。《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中题库中的应知、应会的题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即综合能力相关题目和发展能力相关题目。综合能力表现在讲解员基本的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通用知识,它是从事讲解员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也综合了博物馆常识、礼仪知识、语言知识等多方面知识,充分考虑了考查综合能力的需要。而发展能力则表现在对考核对象知识面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上,如鉴定方案中融入了苏州地方博物馆、景区的相关知识,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这些知识的表面,更强调寻根溯源,要求考核对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便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兼顾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反映出,《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不仅是鉴定考核对象是否能够成为展览讲解员,更在于培养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展览讲解员。

四、总结

职业教育的专业方向化是产业细化、市场分化的产物,方向间的融合也是职业教育不能割裂学科、专业内各种关联和交融的必然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专业方向化与融合化的这一特点和趋势,这样才能从做到从实际出发,植根于行业,着眼于发展,培养出既精又专的综合型职业人才。

《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是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方向化和融合化的背景下,既注重考核对象讲解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兼顾到不同方向学生具体知识和能力的需要,是一个既适用于会展方向,又适用于景区方向,甚至还能适用于其他旅游管理类其他相关专业、相关方向的需要,是一个具有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3):19-23.

[2]江苏省教育厅文件.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苏职教[2008]6号)[Z].2008-02-28.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4]史术高,甘昌意.论改进职业技能鉴定省级题库建设的措施和方法[J].职业,2008,(3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