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十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十篇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5:38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1

我国自解放以来一直用“科技”一词来涵盖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包括在国务院下属部门中专管科学与技术的“科技部”以及许多单位中的“科技处”等等。毫无疑问,自然科学与技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也必须指出科学与技术虽然关系密切却又区别明显,在许多问题上还真不能混为一谈。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使用“科技”一词把科学和技术合二为一,也许是我国的创造。邹承鲁在1999年应《Science》编辑部邀请而写的“ScienceinChina”一文中,谈到了我国当前有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的倾向,而“科技”一词就是混同科学与技术所创造的专用术语。李醒民同志在“科学无”一文中(见《科学时报》2002年7月19日B3版)提到,这个词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同意李醒民同志的意见,在我们多年国际科学活动中,也许除前苏联外,还很少见过别的国家有类似的提法。

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

科学仅指自然科学。科学和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象,但严格的说,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大至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小至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科学认识的对象。不仅要认识其宏观和外观,还要认识其内部各个层次上的精细结构,运动特点及运动规律。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李醒民同志指出: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比科学的历史久远得多,某些技术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脱离科学自主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技术上的进步,总体来说基于科学的发展,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中,原子核结构和Dna结构的阐明无疑都是名列前茅的。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表明元素是可变的。20世纪初,用重粒子轰击破碎原子核弄清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这些方面的突破,影响了整个物理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生物学不仅研究自然界里所有的生物体,还要研究生命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构成生物体的所有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构成生物体的物质,最重要的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活动主要由蛋白质承担,而生物体的遗传则以核酸为基础,或者说遗传信息的世代相传是依靠Dna分子的自我复制。1953年Dna分子双股螺旋结构的发现和阐明从根本上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构成Dna分子的四种核苷酸之间有严格的两两配对关系,根据双股螺旋Dna分子的一个单股为模板合成另一个单股必然形成另一个和原来的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双股Dna分子,生物体的遗传就是这样实现的。这一发现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使生物学进入了崭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

无论是原子核结构还是Dna分子的双股螺旋结构的阐明,都是科学家研究自然所得到的重大认识,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而且在一段历史时间内,并没有与技术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两件在科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突破作用的发现,很快激发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正因为对于原子内部结构有了深入的科学认识,才有可能利用原子核分裂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活动服务,发展成为今天的核能工业。而根据对Dna作为遗传物质基础的认识,在农牧业上培育和改良物种,在医学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量疑难疾病,在工业上建立全新的基因工程产业。以上这些在技术上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际上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所有重要技术成果,几乎无一例外,全部都来源于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如果把技术分为实验技术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上面说的是科学发展对生产技术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实验技术对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没有加速器的技术,就不能进行许多重要核物理研究的实验。没有X-射线衍射技术,就无法测得Dna的双股螺旋结构。这两项属于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突破,就无法实现。如果我们纵观一个世纪以来的诺贝尔奖的历史就可以看到,以实验技术上的成果而得奖的,特别是在物理奖和化学奖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括2002年得奖的在质谱和核磁共振方面的贡献。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差异

虽然科学和技术如此密切相关,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而且有本质的差异。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而按照预定的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可以树立目标,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也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的。

建国初期所进行的“科学规划”(实际上是否应该说是“技术规划”)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原子弹爆炸了,火箭上天了,半导体工业建立起来了。但是这些技术成就,毕竟都是国际上已经实现了的,因此也是可以规划的,可以指日实现的。然而当时在科学方面的学科规划呢,由于不像技术方面那样有硬指标可供检查,就有些说不清楚了。当然我国的科学在解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国际上的科学家也不是在原地踏步,与建国初期相比,我们现在和国际上科学先进国家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这一事实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科学是难以进行规划的。20世纪50年代的学科规划只不过是规划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工作。回想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现实,有许多重要发展是当时没有预见到的,例如这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新发展而完全按照当时的学科规划进行工作,我们就会蒙受很大的损失,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1978年Dna双螺旋结构建立25周年之际,英国《自然》杂志记者采访克里克教授,要他预测到20世纪末生物学可能取得的成就。克里克回答说科学发展是不可预测的,过去的预言家大多是以失败而告终。他只是说,“我们现在见到的生物学问题,到20世纪末都可以解决,但是那时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现在看来他的预言也没有完全实现,例如癌症问题,当时在美国还是属于有一定程度组织安排并限期解决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克里克教授也是一位失败的预言家。

技术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特别是国际上已经实现的技术,我们做一个具体的规划,安排一定的力量,经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是可以做到的。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制定的科学规划中有关技术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议下制定的发展高技术规划,也属于同样性质,在总体上也同样顺利实现了。但是要实现国际上还从未实现过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包含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就很难预见何时可以实现了,例如核聚变能量利用问题。虽然时见全世界媒体的炒作,迄今也无法断言何时可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难以预见,因此也难以规划。我们可以做的也无非是和半个世纪以前一样,勾划出各个学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但是如前所说,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我们现在看见的主攻方向是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态势所认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个科学发生变化,重要方向也会随之变化。如果我们硬性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机会。我们认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须随时修正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试想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还没有提上日程时,我们如果在当时制定规划,在生物学领域内我们能够预见到蛋白质组学,能够预见到生物信息学吗?

以认识自然为目标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由于探索性强,结果一般难以事先预见,原创性强的技术研究也是如此。因此除可以明确总体研究方向外,常常难以事先设定具体的研究目标,难以事先规定进度,或强求完成的日期。毋庸置疑,自然科学史中众多重大突破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从物理学上牛顿力学的建立,电的发现和电学基本定律的建立;化学上门捷列夫周期律的建立;生物学上细胞的发现,孟得尔遗传定律的建立等,都是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都已经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巨大影响。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在20世纪内所有诺贝尔奖获奖人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自由探索而获奖的。20世纪一百项重大事件中名列前茅的,像青霉素、半导体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曾分别获1945年、1956年和1962年诺贝尔奖,这些也都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而它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巨大影响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近年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研究成果,如超导现象和新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癌基因的发现等,仍然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发现必将对21世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科学与技术的不可预见性

我们不是完全否定规划的重要性,而只是指出科学和部分含有原始性创新的技术都有相当程度的不可预见性。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务必充分认识这一特征,规划可以一方面指出方向,而在另一方面也必须同时鼓励自由探索,不要在科学上设立,并且在规划中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便在形势发展时可以随时修订。

当前在我国科学界流行的追赶国际科学发展热点,体现在对设定项目的高强度支持,这对我国科学努力追踪和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是重要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设定热点项目的多数已经是全世界科学家辛勤工作了多年,有的项目年数已在万篇以上,超过我国全年发表全部SCi论文总数,要在这些国际上已经充分开放的领域中有所突破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进入热点领域,热点领域的研究往往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进入热点领域,在热点领域内进行工作以积蓄力量,对发展我国科学还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只是想强调在热点领域内取得突破的艰巨性可能更大一些。我还想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既要重视热点领域,又要鼓励在那些目前虽还不是热点却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去进行自由探索,对自由探索中已经取得有意义进展的项目,不仅不能予以限制,还要给以鼓励和支持。二者的关键都在于有自己创新的学术思想,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有所创新和取得重大突破。没有自己原创性的学术思想,不仅进行自由探索寸步难行,进入热点领域也只能永远模仿或重复前人的工作,最多也不过为前人成果锦上添花而已。

科学和原创性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常是波浪式前进的。在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之后,会出现一件重大突破性贡献而给有关领域带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引起大量在有关领域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并涌入这一领域工作,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形成科学中的热点,这在国际上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一些热点领域对于科学长远发展有其内在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而言,从全面布局考虑,安排适当力量去追踪热点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在一件突破性贡献发表之后,一些较为重要的后继性工作,往往已经在同一研究集体,或有密切关系的研究集体中酝酿已久或者已经在积极进行,并且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就会陆续发表。外来者,即使急起紧跟,也已经落后了一个位相,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拾取一些残羹剩饭而已。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突破性进展常常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大量工作积累的结果。不用说佩鲁兹和肯特鲁关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的工作是经过长期努力才开花结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突破,看似突然,实际上如果没有剑桥关于X-射线衍射研究几十年的积累和威尔金森等人长期关于Dna衍射数据的收集,这一突破也不可能从天而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

我校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自然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基于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传授学生实际的工程经验,以满足社会对该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

在专业建设中,应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性、适用性、实践教学方法和实效的研究,强化实践技能考核,切实提高应用性人才的实践素养[1]。

1.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的结合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为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和物质保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最低标准应该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2]。学校、二级学院需要多方筹集资金,提供场地、增添新设备、更新实验实习技术手段,为专业建设的科学研究、试验,为学生的实验实习提供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依靠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与企业联姻。企业既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或设备、材料,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锻炼,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也缓解了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地方上的企业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流入口,促进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亦即,要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既考虑学生技能训练、鉴定、顶岗实习,又考虑行业、企业职工培训,还要考虑教师锻炼、技术研究,谋求共享共用。

2.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3]。一方面,注重从企业、行业聘请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并开设课程,为学生做行业报告、上专业课程,提高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另一方面,派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外,通过技术培训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培养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在校内,鼓励教师多进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对教师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泡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探索、技术研发等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手段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考核方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开展中,应该保证学生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指点的作用。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精神和方法,训练严格严谨的作风;在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时,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开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其在整个专业实验中的比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老师给出的实验任务书或指导书,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室要采取开放的管理形式,做到内容开放,时间开放,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除保证实验课的课时外,进一步扩大对学生的课外开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自己设计实验并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二、我校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

实践教学是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作用。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点,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工程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实验周、信息资源检索等综合实践环节,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逐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1.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中心总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Vario元素分析仪、881型离子色谱仪、SDtQ600同步热分析仪、tU-1901紫外分光光度计、agilent1200液相色谱仪、XD-3X射线衍射仪、VariotoC总有机碳分析仪等共计500多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和先进的实验装置,固定资产总价值达600多万元。实验中心主要承担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实验和水质分析与监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水生态学、废水处理与回用等专业课程实验,同时面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验研究。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实践训练和研究。专业主干课程均设置实验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将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实践教学学分数占总学分的33.66%,包括课内实验、实验周、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实训的比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大综合实验周特色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培育创新精神。在仪器设备等硬件环节的建设中,充分考虑了设备的台套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答辩。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并且学生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结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成绩评价,激发学生集体合作精神。

3.校内外实习实训。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建设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具有良好的实践条件保障。在校内实习基地,开展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认识实习等综合实训。此外,在江宁自来水公司、江宁区环境保护局、华东南工地质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园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共15个。目前我院与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均签署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不但承担了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环境学院与国电南自、常熟电厂、无锡国民环保公司等多个企业共建有工程实践平台。这些平台既是专业教师的科研基地,又是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也是外聘企业指导教师基地。这些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本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学校本着校内实验室、实践中心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经验丰富、熟悉实习内容的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有效保证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徐进孙晓旭关庆庆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任迎虹.西昌学院专业建设现状及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4):142-145.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3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具体着眼点

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课堂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但是怎样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应着眼于以下三点:(一)着眼于课程导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只要学生觉得科学课挺有意思,有了继续探究的兴趣,就有了深入学习的动力,就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到课堂教学阶段,集中精神认真学习。因此,在课堂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上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如音频、视频、动画等,形象直观、趣味性强,在课堂导入时运用这些手段来展现教学内容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旺盛的好奇心的带领下聚精会神地听讲,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比如在学习动物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动物图片制作一个动画课件,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入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着眼于课上实验实验是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难点。有些实验受限于时间、空间、仪器、安全等因素,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来,造成学生对实验过程一知半解、糊里糊涂,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科学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验的各个环节基本都能一一展现出来,或抽象、或复杂的实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小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对于提升学习质量大有助益。比如学习蜡烛燃烧现象时,如果真让所有学生自己动手,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安全隐患很大,而用课件来呈现实验过程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也能让所有学生都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对燃烧有直观的了解和认知。又如学习“一个易拉罐的故事”时,若只运用图片进行口头讲解,对于学生理解易拉罐的形成是有困难的,因此我制作了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将易拉罐的加工制作、回收等各个环节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由此了解了易拉罐的形成是多么复杂,自然产生了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三)着眼于课堂内容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表现在课堂内容上有两大优势。一是扩充了教学内容。因信息技术迅捷便利的特性,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搜集更多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更多的知识,有效地扩充了教学内容。二是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可以将教师从板书中解放出来,教师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更有精力关注学生的情绪,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即时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把控教学节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点很多,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仍要正确对待,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配套设施要到位信息技术的使用离不开相关的配套仪器设备,如果没有相关的设备,整合只能是空谈,因此配套设施到位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必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资,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帮助学校改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将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以便达到使用标准,发挥最大效用。(二)教师素质要提高教师是进行教学整合的主要执行者,其素质直接影响着整合结果和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素质达不到要求,那么整合只会是走过场、虚有其表。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具体要从两方面着手:1.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仍然坚持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不愿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或是不重视信息技术,认为多媒体手段只是噱头,无实质意义,那么再好的教学设备也是浪费。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整合的结果,所以学校一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一些关于整合的理论知识,让教师了解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清楚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二要带领教师去示范学校参观学习,让教师看看示范学校的教学实践,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为自己的学科整合奠定基础。2.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不但要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学习掌握相关的多媒体技术,钻研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具体策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分析经验和不足,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来。(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手段,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合理运用。一要注意不能过度使用,如整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基本没有讲解,或是将所有的实验都用多媒体来呈现,使学生基本丧失了动手机会;二是不能盲目使用,多媒体课件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不能在网上随便抓过来就用;三是课件制作要精良、简单明了,达到教学目的即可,不要花里胡哨、喧宾夺主。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探索,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奇志.走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整合的误区[J].师道,2015(12):37.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深层次课程整合;合作教学模式

2000年教育部提出全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01年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一系列举措让广大教师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去,近几年一些先进地区进入整合的深层次阶段后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这更让人坚信整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占我国基础教育大半壁江山的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大多还在浅层次阶段徘徊。怎样才能突破瓶颈探索一种在农村中小学中切实可行的深层次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成效大幅度提升,是本文提出合作教学的初衷。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合作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是多重因素造成的。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仅有的网络设备和机房使用不够合理(只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和日常办公);其次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学校教学资源库无专人建设(信息技术人才匮乏且忙于信息技术教学和硬件维护);最后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落后,计算机应用水平低,教师培训落不到实处。

合作教学模式以语文为实验科目,在合理使用现有资源、不增加教师课时的前提下,以先进的课程整合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以语文学习为中心编排课时、整合内容,两科教师以合作的方式建立资源库,利用现有的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帮助指导学生在此环境下完成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不仅能解决设备、资源、技术的问题,又能减轻教师负担,使其有目的性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合作模式确是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快速进行深层次整合、提升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二、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合作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合作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整合理论为指导

深层次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三、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合作教学模式目标与内涵

合作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其思维创新能力,帮助语文教师与学生迅速提高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目标,让信息技术教师以合作方式参与到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中,将两科课时和内容重新安排与整合,将传统语文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转变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师生评价总结、知识创新化展示四个环节的一种教学模式。

四、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教师共同备课,确定目标,准备资源

在备课中两科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分析适合什么方式学,需要什么支持),分析学生的综合情况(语文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网络资料平台(将相关的资料和其他网络资源梳理重组,便于学生探索)。

2.教师启发指导、组织参与;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

教师创设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在学生被激起兴趣后,呈现由教学内容转化的若干启发性问题,介绍需要的工具、技术和资源,让学生以兴趣为起点,问题为指导,网络资料平台为辅助,自主探究并形成成果(成果不拘形式可以是文本、演示文档等),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展示,并通过网络平台以讨论的形式展开协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对当前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成果。

此环节在网络教室完成,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情境与问题则由语文教师事先提供。学生在此环节完成了知识的一般学习,积累了足够的感性认识,进行了充分的语言交流,便于语文教师开展更深入的教学。

3.师生同评总结,深化认识;教师引导拓展,学生巩固提高

语文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成果展示,让学生简明扼要的阐述,教师和同学可对其进行提问,并给出各自评价。教师将自己的课件进行展示对比,同时也能梳理所学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促进学生反思,找出不足。随后鼓励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尝试总结,在学生结论的基础上对本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概括与总结。最后出示拓展迁移的问题并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此环节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由语文教师负责,教师的评价要全面,总结要到位,拓展形式应多样化。重点是在整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说,指导学生会说。

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研究,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更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我们的试验还存在诸多待改进之处,期待老师们的参与和指导。在学科整合这个舞台上,我们要学习的太多太多。

注: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别:重点名称: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批准号:[2010]-JKGHBZ-0684”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5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9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计科专业)[1],其中包括多所中医药院校。中医药院校开设计科专业为培养计算机人才,尤其是推进中医药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建设正面临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会影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发展,进而也影响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面临的主要困惑

(1)缺少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社会上对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只需培养传统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层面,甚至一些中医药专家、学者也对中医药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校对计科专业的定位不准,常常把计科专业作为学校的一个辅助专业来办学,在专业的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2)相近专业增设较多,计科专业生源不足。近年来许多中医药院校在计科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诸如物联网、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这些新开设的专业很多都是在计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得原报考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生源发生分流,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2012—2014年录取情况为例,第一志愿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报考率分别为42.86%、12.00%、38.60%。(3)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现象突出。表1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2014年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的人数统计。表中显示,近年来学生提出转专业的申请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教育部第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但如果出现大面积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就会影响本专业的平衡发展,以至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4)对计科专业教师的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合理。计科专业在中医药院校是小众专业,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很多中医药院校对计科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评价体系,采用与中医药专业考核相同的指标,不够尊重计科专业的专业个性。上述现象仅为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目前存在较普遍的突出问题,其后果无论对学生的专业自信心还是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地阻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发展。

3原因分析

通过座谈、网上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多种形式对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其形成原因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等,但主要原因是思维意识僵化、改革创新不强、对专业建设的内涵定位把握不准等主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人才稀缺,在此背景下,各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已经出现不容乐观的态势[3]。计算机专业人才现状调查研究显示[4]: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过剩,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整体发展规模呈现萎缩趋势。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也因此出现生源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2)中医药院校一直以中医药类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来建设,以往对中医药的研究很少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造成很多人潜意识中存在着“中医药技术就是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药院校关联性不强”的认识,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宏观决策和微观执行,造成计科专业在中医药院校缺少发展氛围的尴尬局面。(3)许多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都明确要结合中医药特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很难顾及,导致专业特色无法凸显。由于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科专业在中医药相关行业的需求,工程教育和产业脱节,因此中医药院校的计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离。(4)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欠科学,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专业思想不稳。目前,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大多将中医学基础、基础医学概论作为特色课程,开设了中医学基础(中基)、中医诊断学(中诊)、基础医学概论(解剖)、基础医学概论(生理)课程,其中,中基和中诊每门课程各占2学分32学时,解剖和生理每门课程各占1.5学分24学时,这4门课都放在大学一年级教学。然而,计科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一些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因这方面原因产生专业思想不稳、要求转专业或退学的情况。(5)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科研和教改方面精力投入不够。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计算机专职教师有22人,教师除了要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工程3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全校94个本科班级近4000名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全校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即医学信息学过的授课任务,由此导致每年教师的人均工作量超过600课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教师难以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改和科研上,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教改和科研成果。

4改进和提升的措施

(1)制订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医药院校可按照计科专业本身的办学规律,结合优势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中医药行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增强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培养质量。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压力,如可将部分课程引入企业实践环节,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课采取专题讲座等多种灵活形式来进行,并根据实施情况对相应的规划或方案及时进行修订,确保实施效果。培养方案将市场需求、中医药行业的特征与计科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服务于中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定位基于目前中医药信息行业从业人员的现实情况,即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人不具有中医药知识,熟悉中医药知识的人不够熟悉计算机知识。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现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中医药行业的具体需求不相匹配[5]。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可以避免与其他院校的同质化,克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2)积极开展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中医药院校应重视教学改革,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尤其是把开展计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作为改革重点,加大省级、校级、院级各个层面的支持并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设立专门的专业建设经费,在经费上保障专业建设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安排专人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管理,让专业课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课的授课上;积极推动项目驱动与链式教学法[6-7]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探索“双导师制”“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优秀项目管理者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比如学生实习以企业导师负责为主,同时企业导师协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监督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参与论文答辩等工作。(3)面向中医药行业,凝聚科研力量集中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整合校外优质资源开展协同研究。针对专业课教师人数少、任务重、精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可将所有的研究方向凝聚成几个点,集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紧紧围绕中医药行业;同时挖掘周边优质资源,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交流、资源共享。(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中医药院校可针对师资力量基础薄弱的情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注重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培养,让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进修时以补充中医药知识为主,为中医药行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打好基础;加强校企交流,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到中医药相关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聘请服务于医疗领域的it技术人员到校讲课交流,让教师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5)加强专业软实力建设,扩大专业影响,提高专业自信心。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科专业是小众专业、影响力不大,学生专业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例如,邀请优秀校友、医药背景的it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上好第一堂专业思想课,介绍计算机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沿,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组建“第二课堂学习小组”,定期开展计算机义务维修活动、核心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心得体验报告会、当前计算机主流技术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扩大计科专业在全校师生中的影响,提高本专业师生对专业的自信。(6)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中医药院校应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选配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引导学生选课,帮扶学生学业,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和职业生涯规划。从专业课学习到课外学术科研实践活动,从学习方法到职业发展方向,兼职班主任细致的工作能够对学生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兼职班主任考评奖励机制,每年对班主任进行评奖评优,以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7)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环境建设。中医药院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突出位置,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生实训项目,让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开发项目中实训,保证实践效果。例如,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科专业打造从校内至校外、大一直至大四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即大一进行“专业感知见习”,大二进行“课程见习(单项技能训练)”,大三进行“暑期顶岗实习”,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并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联系起来。

5实践效果

湖南中医药大学计科专业实施上述措施2年多来,取得了以下显著的效果。(1)通过凝聚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湖南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本校附属医院成功申请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字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该平台为本专业的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专业影响力明显提高。计科专业曾经在本校各专业中属于弱势专业,而目前本专业已成为一个较有影响力的专业。该专业的教师人均主持科研项目超过1.5个,且大部分教师被邀请成为医药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主要合作者。(3)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2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的成绩有很大突破,如在2015年首届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本校计科专业组建的2支参赛队都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的就业率也已走在全校前列,近2年的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5%。2015年,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有的学生年薪超过15万,目前计科专业毕业生正从“全面就业”到“高质量就业”提升。(4)通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适当分离,安排专职教师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管理和研究,专业课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计科专业的建设中。计科专业教师的科研立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整体得到明显提高,计科专业教师注重自身学习已成为一种风气。(5)通过创办“第二课堂学习小组”,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队,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了示范作用。一系列社会活动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了提高,学生专业思想明显加强,甚至出现了2013级中医专业学生申请转入计科专业的现象。

6结语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一、引言

受it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逐渐成为高校招生和办学的热门专业。一段时间以来,办计算机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形成一股风气,各类各级高校不论条件如何,均设有计算机专业,导致计算机在校生的规模极度膨胀,已成为全国在校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存在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每年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it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究其原因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出了问题,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学不能致用、质量不高,不适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这个问题在国内大学相当多的计算机专业不同程度的存在。本文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认为要转变这种局面就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最直接关键的就是改革目前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启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和应用中掌握知识。

二、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条件的不断提升,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

(一)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在我国各大高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有自卑和畏难心理,而这种差距难以通过传统的刻苦和用功进行弥补。部分来自大城市或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对电脑接触早,他们在计算机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比较高,个别学生甚至超过了部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和参差不齐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需求

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兼顾学生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一来,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了较大的比重,而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导致的结果就是因学生基础知识、自身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异,一方面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不好,另一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应用性课程因没有教学计划而学不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他们心理阴影和对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也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学生上机实践机会很少

由于我国有些高校存在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观念跟不上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即使部分院校开设了各类实验课程,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氛围,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措施与标准,导致学生与教师片面地重视理论学习与教学,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四)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多数属于教学型教师,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差、科研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很多高层次的计算机人才流入了国内外的工作待遇优厚的企事业单位,导致了高校高水平计算机教师缺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课的质量,教师亦无精力投入于科研及本身业务的进修和提高。其次,多数教师没有项目制作、程序设计等“一线工作”的经历,也就很难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真正与实践结合起来,而将企业单位中的工作经验穿插在课堂中教授给学生也就无从谈起。

三、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教学应该覆盖包括: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必须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自行设计、自主完成的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相对于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己经不能满足计算机发展的质量的需要。计算机及it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非常迅速,学校要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把实验教学逐步从理论课教学中独立出来,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强化实验教学。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对教学过程中各个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实验,取得一定的进步:

1、课程验证性实践环节:对于本专业重要基础性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课程采用小班授课,实践环节采用边学边练的实验室教学方式,用实践环节进行教学,不区分理论与实践教学。整个教学环节都在实验室进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习过程更加直观。

2、课程综合设计环节:将相关紧密课程进行综合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给出题目和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实践环节实践,减少重复内容,更能锻炼学生综合的问题思考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答辩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实习环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习环节,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甚至和师资支持,培养学生的市场创新能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和发展尽可能多的校外实践基地,争取即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出谋划策和培训员工,又解决学生校外实习困难的问题。

4、创新型实践环节:通过第二课堂、设计大赛和教师科研等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多年的调查发现,参加设计大赛或教师科研的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远远超过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我们认为创新性实践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5、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进行综合设计的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题目新颖,能够体现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的应用;在指导过程中要细致,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毕业设计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

(二)改革考核方式,由知识点考核向能力和素质考核转变

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计算机专业不应该仅有单一的理论课考试方式,针对专业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特点,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实行实验和理论分别考核,实验考核不过关,相应学分也拿不到,甚至有些课程以实验考核为主。还可以通过认证考试等形式,引入第三方考核。这样做既可以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真正考察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便免了学生因死记硬背而失去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要采用了从德、智、体3方面,结合学生活动记录及奖惩等信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定量测评方法。测评指标计算公式为:S=0。2D+0。7Z+0。1t+F。式中为S为测评总分,品德素质定量考核指标成绩为D,智育素质定量考核指标成绩为Z,身体素质定量考核指标成绩为t,在校其它表现定量考核指标成绩为F(又称加减分,奖为正数,罚位负数),0。2、0。7、0。1为加权系数。另外,为了更全而、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对加权系数可以进行设置初始化。

品德素质定量考核指标成绩:采用民主评议和辅导员评议相结合的办法。

智育素质定量考核指标成绩:按学期计算,智育成绩是本学期所有课程成绩的平均分。所有考试成绩均折合成百分制进行计算。

身体素质定量考核指标成绩:按体育课成绩和身体素质达标测评成绩。

在校其它表现定量考核指标成绩:根据学校及院系的有关规定,记录学生在校的表现,如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及其它业余活动和奖惩情况,以课程的方式统一标准进行加分和减分,以实现定性和量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四)教师的培养

要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面向目标教学内容的精练和组织、大作业和小项目的设计等,都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方向,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大学教师所欠缺的。例如,在地区性大学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很少参加科研工作的问题,即使主观上有教学改革的愿望,客观上也很难达到要求。因此,要想取得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关注青年教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从近年来教师考核的情况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教学同时又从事科研与开发的教师与单纯搞教学的教师相比,不论是知识面、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意识、还是教学效果,前者都明显优于后者。许多教师在从事科研和开发时,还将课题结合到学生毕业设计或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也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这种教学与科研开发的紧密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好现在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进修,如参加教育部和教指委举办的课程进修班、iBm和oRaCLe等公司举办的系统软件和软件工程与软件工具培训学习班;鼓励教师参加科研项目、参与技术开发和参加学术会议。

四、结语

教学质量决定高校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化。近年来,我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明显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今后我们的重点是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实践环节要进一步改革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马明涛,王丽芬,刘宝军.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8,(5):144.

[2]董卫鹏,胡鹏飞.高校it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新城教育学院学报,2008,(4):110.

[3]张莲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5):58.

[4]张霞.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2008,(8):197.

[5]冷建华,胡烈山.地方性高校公共计算机教育现状的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8,(21):106.

[6]孙林.务实创新.开创课程改革新局面[J].中国当代教育思想,2006.

[7]李莉莉,石忠.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福建电脑,2007,(1):39.

[8]许建飞,朱向运.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7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集组织模式、企业规范、业务流程以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化管理体系。计算机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程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在施工的生产管理、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督等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如何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建筑业结构进行优化,如何提高企业与项目的管理水平,以及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紧迫课题。我国现代的工程承包、施工内容都非常丰富、涉及面极广、建设周期较长,加上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使我国工程建设企业都面临着潜在风险。所以,如何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来对落后的局面进行改善,已变成企业首要解决的工作。

2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中的功能

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是脑力劳动,它主要是依据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处理协调各方面的要求,把各项目资源分配到时间节点和恰当环境中,实施动态调整,以合理经济的方式完成预定的目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完成建筑工程在企业内部进行数据共享

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系统运用了相对完善的数据管理,它的最大优势是确保数据共享。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利用那些管理数据共享作为企业内部所采用的标准。现代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能够运用搜索方法,从上百万数据中寻找到指定的数据,这个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就可以实现了。

2.2保证统计的数据具有准确性

建筑项目的资料数据能够以动态的方式将准确性的指定内容提交给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防止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缺点,有效的阻止了时间上的拖延和实际状况的错误判定。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给工程项目带来不便。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同一项目进行千万次的模拟,因此,统计信息能帮助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实施决策管理。

2.3完成数据间的通信

通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完成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间的信息通信和,通过网络技术和公用传讯方式可以将企业总部和建设的施工现场联系起来,从而使供货商和各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完成对远程数据的管理。

3提高工程管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措施

3.1在掌握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基础上,制定正确计划

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不能只把信息化应用看作企业点缀,要把信息化的应用落到实处,处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紧要问题,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提高工程施工中的效率和水平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利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来改造目前的水平与技术。提高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关键之处在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其应用水平上的高低。

3.2运用因特网、局域网等载体,实现信息共享和网上

公办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建设项目的规模逐步扩大,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单位比较的多,文件和相关信息也繁多复杂。过往的项目管理信息方式都是以纸为分析、记录的载体,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要一层层的经过多个部门进行转交,最后到达决策者的手中。这样的办公方式不仅仅浪费时间、财力和人力,还会降低工作效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转交次数过多而导致信息交流的完好性和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这个信息的时代,要运用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来分析、传输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向决策者转达信息,从而才能提高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

3.3开发相关的应用系统

在因特网上开发出各种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大的数据库和链接,把网上查询、网上投标、网上材料采购、网上会议等信息公布在大家面前,向有意向人员展现出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把纵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为平行,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性,还能促进企业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把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与技术软件应用到该过程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所采用信息化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与国外的信息化技术相比,我国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邴浩

参考文献

[1]肖猛.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在现代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8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科学课程的性质方面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初中科学课程包括了具体的科学现象和抽象的科学概念,显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会用到丰富的材料,且具体的科学现象是科学概念与原理建立的基础,类似于现实生活中丰富复杂的事物,对于所有事物的接触,我们显然不可能借助第一手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所以,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信息技术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具象资源,促进其教学的高效开展。

2.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

新时期初中科学课程教育发展中,技术的发展必将在其中呈现,在人们的生活等各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巨变的出现,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与挑战,致使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方面的探讨备受各界关注,促使整合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问题,成为当前科学教学发展的主命题,需要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上的深刻理解,而科学课程则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

3.科学课程的组织与建构方面

就传统的科学课程来看,学科逻辑结构是其进行线性体系建立的基础,我脱离了现实生活,转而将科学概念和定理作为中心,学生对其兴趣不大,而对于这种线性体系,信息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则可以打破,从而有机联合起了科学课程的各个内容,完美体现了科学课程的综合特性。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对策

1.结合课型进行选择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主要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难点的突破,这是新授课的教学需求,所以可通过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而对于与之不同的复习课教学,则重在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浓缩,真正意义上建立起科学认知体系,具备系统性,强化重难点,完善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施。

如对于“异性磁极相互吸引,同性磁极相互排斥”这一教学内容,可以借助趣味性的动画情境创设去进行授课,从而使不易理解的抽象概念更趋于直观形象,吸引学生,使其有兴趣参与教学。若是复习课,结合学习的需求,则应当将与该知识相关知识网络的建构作为侧重点,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创设课堂,如,交通、生产等,促使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结合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当前发展的大条件下,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所以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其注意的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来实现,但应当注意的是,心理学研究得出,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使中学生大脑皮层变得疲惫,降低学生的视力等,这显然与长时间使用电脑相关。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时,应当注意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而不要让颜色太过于艳丽、乱、花等,此外,要切忌频繁泛滥,转而讲求适时适度,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模拟实验教学

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教学实践紧的现状,可借助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也可以让学生体悟科学思维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转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角色,而真正成为主动发现者和知识的积极探索者。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应用;研究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内容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由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两大方面构成,其中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电子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掌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具有熟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学生能快速的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具有促进发展的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出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也是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有电子信息技术、图像传输和处理、无线通讯等各类型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学习也能培养出不同类型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除了上述涉及到的内容以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还包含了对电子本身的运用规律、电子设备的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分析、电子和光电子材料、电子器材等相关内容。其中电子的运用规律是电子信息科学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包含了对电子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等研究。熟悉掌握电子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能有效的帮助人们理解和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并通过一定的方法研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时熟悉相关技术和了解掌握电子信息能促进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

1.信息通信网络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的是信息网络数据传输和控制,是信息网络通信行业的一个基础,通过设计不同的数据传输端或传输设备,能有效的电子信息的发展。电子信息网络通信将信息终端相连,使其通过信息数据的传输形成巨大的信息网络。信息网络的基础就是通讯网络,通讯网络主要是利用电子设备实现信息的连接和数据的传输及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手机、pos机等都是使用电子设备实现网络信息的传输。电子信息技术能有效的促进和保障电子信息传递和传输。

2.互联网的应用

互联网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目前已基本上覆盖全球,成为互联网的新时代。同时人们也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相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支柱。现阶段的互联网时代实际上是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形式布局,大部分的行业是以互联网作为行业发展的工具,利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技术处理相关行业数据,促进行业的发展。例如物流等网络技术就是物流行业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物流数据实现管理的一n形式。利用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技术创建出互联网模式,对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有动力,改变了传统行业受到的地域限制和销售限制,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保护民族传统工业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

3.工业产业应用

现代工业产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对工业产业中的手工制作以电子信息设备和机械代替,形成大机器、大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原有的手工生产转变成机械生产,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促进了工业产业实现最大利润化的目标。目前在工业控制领域内,使用的机械加工、智能仓库等都是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的,这些也是自动化的基础。在机械自动化的基础上将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创新出更多能满足行业自动化生产需求的设备,利用电子控制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设备中的电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术实现各种工业设备生产的自动化,同样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4.汽车电子应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到汽车电子行业中主要体现的功能是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输出等。目前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出能对汽车发电机继进行智能化控制和操作的设备是汽车电子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汽车电子信息系统中,温度、压力传感器等电子设备都是构成网络传感结构的主要设备,它能较好的为汽车的发动机提供电子控制单元,为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情况记录下各类信息数据,通过想用的算法实现各类型的计算工作。同时,中央喷射器等执行部件逐渐完成各类下达的指令,实现汽车的电子信息技术化,促使汽车更加智能化。

5.医疗行业应用

利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现医疗发展的先进性管理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不仅在管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应用与手术治疗中,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与科学实现手术进行展情况的观察,实现手术记录。部分手术的设备仪器例如医学影像数字化技术、临床检验、数字化技术等都是采用电子信息设备实现医疗手术。在医疗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对医疗管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医院都使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开设相关的电子病例,采用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方便查询病例,同时也方便对病例的储存。

6.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在现代工程管理中,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可以实现对工程的计算和管理,通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可实现对工程的预算和运行管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会使用到一些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这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工程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能加大工程管理的范围,更加充分的体现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

3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了解其巨大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更新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实现更加适应现阶段发展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周贤.浅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应用[J].数码世界,2016,11:28.

[2]恽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科学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3:88+90.

[3]陈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6,19:256.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一专多能;成效;展望

0、引言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十一五”期间高校质量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2002年,2009年成为学校特色专业点。经过3年多的建设,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实习条件、校企合作、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1、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一专多能”计算机专门人才。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同类型学校专业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特色专业。

2、建设措施

2.1积极探索“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规范及认证(2006~2010)》的内容,掌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大纲”要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此外,我们还积极调研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办学情况并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充分结合地方及广东省信息化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走访茂石化等用人单位、召开在校学生座谈会和专业教师教学研讨会等手段,多方位了解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和急需改进之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学生不与社会需求脱轨,紧跟时展步伐。

2.2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选派骨干教师进修培训或攻读博士学位,建立一支能保证学科专业长远发展且职称、学历、年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和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良好氛围。明确专业教师科研方向,注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要求专业教师至少熟练掌握3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方案课程模块,逐步建立Javaweb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机器人、网络工程和eRp应用系统教学科研团队。

2.3强化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投入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优化环境,改善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首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任课教师列出需要开设的实验项目,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由实验室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然后由系、教研室负责人集体商定,最后经过由本专业副高以上教师集体论证。对于新添置的新型实验设备,及时地组织实验室和专业教师进行设备使用和实验项目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实验指导水平,使新设备尽早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与茂石化信息中心、茂名市信息中心、茂名市群英网络有限公司以及广东佛山纺织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开创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2.4抓好课程与教材建设

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要求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单位学时内的教学信息量。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成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的基础上,带动“面向对象原理与Java实践”等以Java语言为线索的网络应用4阶段教学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带动教学质量提高。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将专业基础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确定为双语教学课程。通过教研室集体讨论双语教学的方法,编写该双语课程的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等措施,保证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2.5构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

学院整合多方资源,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开放专业实验室,为教师、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交流平台,探索并构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和项目调研活动,先后成立了“Javaweb应用技术小组”“云计算技术研究小组”“eRp实际项目开发小组”“足球机器人智能对抗小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和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并给他们提供有力的实验环境保障。

3、建设成效

3.1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一专多能”培养要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提出“学厉+技能证书”的“1+x”人才培养新模式,合理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和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eRp信息化技术为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应用技能。

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各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练。以Java深入实践模块课程教学内容为例,我们将该模块的教学分为4个阶段,如表1所示。每个阶段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培养学生具备单机应用、集中式网络应用、分布式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特色鲜明。

3.2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引进人才困难的情况下,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副教授、青年拔尖人才为主体,具有较高学术、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确保学生“专”的培养。同时,利用寒、暑假选派6名教师到国际知名认证培训机构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使部分教师达到H3C认证讲师(HCi)、J2ee与.net应用程序讲师的水平,确保学生“多能”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学院初步形成了Javaweb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eRp应用系统教学科研团队,达到由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如eRp团队的教师在讲授eRp原理课程时,可以把正在开发eRp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带着学生真刀实枪地进行科研项目攻关,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eRp原理知识用来指导eRp系统研发,真正形成了产学研知识链的传递。

3.3课程与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几年来,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建成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等3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利用学校2010年、2011年培养计划修订契机,学院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召开教学研讨会,规范了每门专业课程的侧重点,避免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在主讲“计算机网络导论”时要求侧重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而在主讲“tCp/ip协议”时,侧重介绍因特网体系结构、ip协议族、tCp协议族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等。

3.4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几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培养成效明显。在2010年和201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提升,不少毕业生就业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知名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11届毕业生中有5人进入广州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Java开发和eRp信息化开发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该公司给我院2012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20个就业岗位。2年来,我校有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50多人次通过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获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嵌入式设计师资格。

学科竞赛成绩显著。3人次获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人次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机器击类项目季军、一等奖;4人次获得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3人次获得全国数模竞赛广东赛区三等奖;2人次获全国H3C杯软件技术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