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57:29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1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质量不高。通过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充分思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导学案的实际应用。

一、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导学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枯燥感,有利于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导学案教学方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增强知识记忆力,促使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学习方法,让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有效。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析能力

地理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对学生的空间感要求比较高。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还要从学生的特点以及能力出发,充分应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累积经验和方法,形成较好的空间感和逻辑思维,并学会举一反三,不断发挥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析能力的目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初中生有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若是教学环境太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久而久之还会出现消极情绪。因此,积极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乏味感,给课堂注入一股活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北方和南方区别”这个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学活动方案可设计如下:在教学前一天,教师首先制作好导学案,并编印好发放给学生,一人一份,或者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一份。在导学案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学习的内容、问题、方法等,让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设计方案结合教材,提前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思考,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力自己解决,若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用笔圈出,与其他学生共同探讨,若依然无法解决,则可在课堂中向教师提问,教师把该内容作为课堂重点。学生通过导学,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北方和南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人文、风俗习惯等。通过预习,学生对北方与南方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图片直观欣赏,进一步增强记忆力,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课堂中,教师把导学案中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北方和南方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北方和南方的人文生活习惯有哪些不同?学生先前已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课堂中D片提供的信息,可快速作答。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详细解释。

通过导学案教学法,教学活动可迅速、有序地展开,不但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创造思维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实效性。最后,教师还可播放黑龙江“冰天雪地”与海南岛的“沙滩阳光”,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结束语

导学案是一种优质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做出更加充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利用已储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较好的空间感,掌握一套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并为高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古颖.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3(16):45-47.

[2]张彩霞.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J].学子(理论版),2016,11(19):152-155.

[3]聂家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探讨[J].新课程(中),2016,34(9):88-90.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49-1

一、在初中地理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从学生角度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一是强调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践性。案例教学能够展示给学生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促使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并能够自主地运用。内容丰富、完整的地理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促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案例的情境中,从地理案例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二是突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能真实地再现案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能够独立自主地分析案例,深入案例特定的环境中,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百利而无一害。三是注重挖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案例自身有着多样性、客观性、典型性、可读性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创造的平台,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这样学生有着多方面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分析,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尊重,不仅能够增强群体凝聚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掘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性。

从教师角度看,一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前需精心选择和编制案例,而这恰恰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让案例成为联系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师实行案例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二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升,教学经验才能加以积累。在地理课堂中,选取合乎课本内容的事例加以讨论分析,可以让教师更深刻地明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地方效果理想,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1.选取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选取的案例越好、越典型,案例教学质量就越有保证。因此,所挑选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与课本内容相一致。如在讲解《不同的人种》时,教材中对世界不同人种的不同特点、分布地区、分布的原因等罗列得比较详细,然而,这些内容无法给学生创造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看了很容易就忘记了。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内化这些内容,笔者在课前设计了相关的案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资料及文字描述,如黑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让学生比较非洲的黑人和美洲黑人有何异同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会想方设法寻求所需的信息源,探求正确答案。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案导学;设置原则;应用策略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中设置的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会学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对学案的编制和教师的导学能力是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遵循学案设置的原则,提高学案设置的质量,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及控场能力,提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

一、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编制原则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参与度,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填鸭”和“讲授”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因此教师不仅要以书本中的知识为编制素材,也要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兴趣爱好适当地拓展学案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而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体现,因此在编制学案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原则。多设置探究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通过问题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得到其他问题的启发,问题难度和知识设置的层次性,能够让学生通过逐步的学习扎实学习基础,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三)增强学案设计的趣味性。

学案导学的过程和案例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因为只有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的学习。因此在学案开头及探究过程教师可以用故事、历史典故、地貌图片、风景图片、对比图等材料体现学案的趣味性,丰富学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四)突出地理知识应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而存在,因此在学案的编制内容中不仅要渗透对地理知识和学习进程的指导,也要渗透自学的方法和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学和探究的认识。其次要突出学科的知识应用,体现出地理课程独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和地形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要求,同时要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掌握,提高学案学习的效果。

(五)制订目标的可操作性。

在学案的编制中会有很多问题的设置,即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这些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完成,而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如果目标程度过高,学生通过学习一无所成,那么就会产生挫败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普遍自学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和更新,根据实时情况随时调整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学无止境的认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二、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策略的探索

(一)课前以学案预习新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预习新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同学在预习新课时缺乏系统的结构分析及目标管理,而不能产生良好的新课预习效果,失去了新课预习原本的意义,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重视预习新知这一模块。教师通过对新知的认识研读,编写出适合学生预习新知难易程度的学案,在完成本课时或者新课开始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来逐步进行新课预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前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节新课时,教师在学案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可以有“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_____。降雨的等级划分为___、___、___、___。2.降水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_____,常用的降水量单位为____。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_____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4.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为:(1)纬度:赤道附近地带降水___;两极地区降水___。(2)海陆: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____降水多,大陆____降水少;中纬度地区,____地区降水多,____地区降水少。(提高题――地形: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等问题,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新课知识。

(二)课时以学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故事、问题、提问等进行新课导入,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通过学案也可以进行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根据本课时的授课内容,在导学案中加入引子、资料、深入问题等部分,让学生通过引子和资料的学习对新课进行理论上的补充、形成对新课的基本认知,通过深入问题让学生产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为自主探究做好准备。例如在编制《疆域》这节课时的导入学案时,可以用我国领土面积的综述为引子、以“我国明代嘉靖年间见于《使琉球录》中,属于中国的琉球群岛,以后多次有记载。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强行割占。”为资料帮助学生学习,也可以以以下图片中的问题为深刻问题探讨的原型,为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三)课堂分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是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互补性和相似叉进行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在团队精神和好胜心的促使下提高探究的速度和认真程度,进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个人任务的安排和组内问题的讨论分析,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间思维的碰撞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上一节中用于探究的问题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学生可以先对每个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究人员的分布,然后在全部找出自身的答案后,再进行组内答案分析及讨论,组合每位同学的学习结果形成最后答案,不仅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通过互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四)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培养学生会学能力。

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教师对导学案和教学案中问题及资料的讲解,要能够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这些地理知识,也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探究的答案与教师讲解的答案进行对比,认识自身探究上的不足,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对该次合作探究的总结,要具体指出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的优点及不足,方便学生及时改正,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有的小组会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选出领导者也没有进行任务分配,全体成员找一个问题的答案,浪费了时间也起不到自主探究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指正出来,并进行正确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有据可依。

(五)课后以学案拓展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在编制课后拓展训练的学案时,就要在其中渗透拔高题目和课外问题,不仅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体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这节课时时,针对课后拓展学案的编制,教师可以以地形分析和特点为主进行拔高训练。如:

(1)该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和____。

(2)该区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4)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战略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设置?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学案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学案导学趣味性、课堂分小组合作探究、渗透和突出知识应用、学习目标的可操作等原则。课前以学案预习新知、课时以学案导入新课、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课后以学案拓展教学等方法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达到提高课前预习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会学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恩超,吴宇伦.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9(04):314-317

[2]张红,陈雪,李秋赢.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原则与方法探讨[J].中学教育探讨,2015.16(03):258-260

[3]徐程程,张丽娜.试论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4.13(01):132-135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和辅助下逐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与当前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可以逐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具体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双动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良好培养。而“两案”则包含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下一个阶段的地理知识。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具体方式

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对学案和教案的编写和设计

在高中地理教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编写和设计教案和学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和学案进行合理的编写和设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教案和学案的重要作用,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教师在实际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学案的编写应该重视学案和教师教学活动之间的互动性联系,即应该以“双动”为主导思想对学案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基于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针对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案的设计还应该充分体现启发性,即在实际应用学案的过程中,学案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能够引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以培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通过教案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在课程内容规划和选择方面,在课堂预习教学和练习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实际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基于对教案和学案的构建,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双动”课堂教学形式得到真正的构建,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首先,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课前预习现状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例如,在教学“洋流”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完成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学案,指导学生结合学案的内容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独立预习,让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并结合学案提出自己的疑问。借助有效的预习,学生能够深入到洋流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为学生课堂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其次,课堂教学和学习阶段。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环节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只有保证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为了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教师在对“洋流”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层次性问题,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逐层探索,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针对“洋流”教学中的重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绘制“洋流”形成和运动的相关示意图,并结合具体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促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

综上所述,“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合理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乌日娜.高中新课程下的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操作规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5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6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简要分析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所坚持的原则,指出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原则;措施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乏味,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改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初中政治教师提高学生政治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所坚持的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选择案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选择教学案例,以确保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学习“防患于未然”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讲解交友不慎所造成的恶果,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黑白,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坚持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选用案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坚持实践性原则,加强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珍惜学习机会”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引入由于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打工的事例,让学生明白读书机会的珍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措施

1.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案例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政治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案例,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以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用或者改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政治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教学的效率。

2.采用多种方法,有效呈现案例

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呈现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合理呈现案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我们维护正义”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案例中所出现的现象,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3.通过分组讨论,深入了解案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结合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利弊,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及时总结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之时,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合理评价教学效果,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分析和讨论,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政治水平。

作者:龚进华单位: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殊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8):24-25.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学案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56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注意改变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准备导学案,充分发挥导学案“导学”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都不是特别的大,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利用导学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可是,现实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教学问题,这就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如何高效科学的实施导学案。

一、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

导学案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首先由科室主要负责人进行导学案的初步制定,然后科室所有教师进行集体商议,针对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接下来进行导学案的二次制定,之后将修改过后的导学案发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教师再一次根据所带班级的学习情况制定符合本班的导学方案并最后根据教学实情做课后修订。由此,通过导学案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导学案的制定或是实施中对个别教学情况重视不够的话,那么,导学案就无法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教学。此外,部分地理教师缺乏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导学案的使用中不认真对本班的学情进行合理的分析直接将导学案拿过来进行授课,这样的话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

一方面,如果导学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那么,教师则无法从导学案中获得想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导学案设置的内容难度过大,极容易挫败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导学案也无法有效呈现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师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利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本班班级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将学生学习实情和导学案两者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认真检查和总结

初中地理在中学阶段所占的地位并不是特别高,因此,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不够,由此导致教师对工作不认真、不重视,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更是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学情况导致导学案的批改和反馈成为制约导学案发挥其积极作用的“绊脚石”。导学案的制定是经过教师多次的商量和修改之后制定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引导材料。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准备充足的学生才能取得成绩的进步,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导致导学案的不认真完成是急需改变的教学现状。我们说,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由此决定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重视此类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那么,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手段来进一步监督和帮助学生呢?检查是约束学生,激励学生加强学习的良好的手段,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导学案的批阅和批阅情况的反馈。

如今,部分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不认真,有些时候为了督促学生及时、高效的完成作业,教师会采取上交作业的形式来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可是,收上来的作业教师只是放在一边,不进行批阅,那么,教师也就无法给予反馈,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学生的学习就无法及时进行改进,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由此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导学案的批阅,并及时将导学案的批阅情况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为将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地理教师在导学案的制定和修改中将部分内容加进导学案中,此类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但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实情,这类知识并不适宜在本节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达不到,那么,其检测的目的就无法实现,那么,教师也就无法从导学案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此外,针对部分拓展延伸的知识,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链接或是加油站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二次指导,从而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与研究。此外,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教学的沟通,通过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导学案问题设置的看法,这样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教学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将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依据课型合理编制导学案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阶段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案例式教学主要是针对问题教学提出来的。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而具体体现在案例式教学上。在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教学课堂要求运用新的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适用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中的学校与老师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案例式教学无疑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特别是对于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数学学科来说,在初中课堂上运用案例式教学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式教学策略的内涵理解

(一)案例式教学的涵义

案例式教学法起源还是比较早的,是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商业管理中运用真实情境或事件来讲解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被应用到教育领域,逐渐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式教学法则是在更迟的1990年代以后。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等达到一种高质有效的教学目的。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数学重在公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数学课堂堂上也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让学生参与进来,活跃课堂氛围,真正做到营造健康、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案例式教学的特点

与其它的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策略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的载体是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案例等,那么它就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因为那些习题案例都是学生在做了之后存在问题或者学生一起来探讨的,都是在实践中来的,再拿来在课上当作案例来讲解。从这当中也可看出,这些拿来在课堂上讲解的习题或者案例都是比较典型的,因而案例教学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只有这样,才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一道典型的例题掌握一种方法,在练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后,案例教学发还具有互动性,案例教学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学生,按照“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老师更多的是做引导。

二、现阶段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的意识还不够强

由于以前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占主导性地位,即使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素质教育中的许多新理念或者新的教学策略依然得不到落实或者落实意识不够强。例如案例教学法,一些老师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但还不够强,或者只是单一地理解其内涵,因而在具体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二)在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中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有较强的互动性。并且,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现在的一些案例教学课堂上,老师以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等为由,没有给学生共同探讨的时间,只是单纯的自己讲,学生在下面听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

(三)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不够具有典型性,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数学案例教学中选择的习题案例很重要,选择好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来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中要不就是照般教材上的例子,要不就是只参考教辅材料上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的少之又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三、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策略应用的探索

(一)首先是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

初中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教学水平要从两方面做起,先是要有案例教学策略应用的意识,这样才会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案例教学的氛围,如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看法,习题案例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练习中来等等。其次还要切实提高初中数学老师的案例教学是实际水平能力,要让他们会选择典型的案例,不断地创新形式,从根本上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用。

(二)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化的时代,多媒体设备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案例教学当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用图片声音等来进行案例教学,还可以通过这种先进的设施联网学习国内外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可吸引学生,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要创新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案例式教学法的活动范围都是局限于课堂上、教室中的,这样没有延伸其时空范围,就没有创新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所以要通过创新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性。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上把各个习题案例分给各个小组来在课外或课后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再把小组探究的结果形成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了案例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继光.浅议案例式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2]吴彩娣.浅析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65)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1-0091-02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效,用融入生活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实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脱离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抽象空洞化倾向,真正贴近生活,触摸社会,回归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体现出其存在折价值和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意义及价值

1.1针对课堂教学不良状况进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它忽视了直接生活经验的实际作用,忽略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个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丧失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相悖,极大地挫败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起不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和情感体验为索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是一门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密切相联的学科,它不但包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有极强的现实时代性特征,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将其知识性内容与生活现实性内容紧密相联,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广泛地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用融合的生活体验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理论与生活相统一,获得真正的政治价值观学习。

1.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单纯、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缺陷是改造了一批“真空”式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的复杂社会情境下却无所适从,因而,融入生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政治要素关系,并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发现社会生活问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用个性化的思考,剖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现真正价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运用及案例教学思考

2.1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有什么用”,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解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由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思绪进行转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理论体系,而是要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建构基本的主动性知识架构。

2.2其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教学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了提升“生活化”内容,要不断挖掘活用教材,讲究“生命叙事”,以学生的眼光、话题、范例为载体,对课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二次开发”;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强化和认知这些生活经验,用理论充实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入生活化的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开展课前5-10分钟的时事播报、新闻开讲、时事点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为索引,通过电视、广播、读报等活动为手段,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和可操作化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社会信息,打造趣味读物课堂,使学生融入在新鲜而生动的内容之中,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如沉溺于上网、痴迷于暴力倾向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明确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2.3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手段: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编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个性化的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案例的呈现时间,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到案例的分析当中去,教师用设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视频;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案例教学最适于进行分组讨论,其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环节,它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出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精心准备生活素材,使生活素材生活融入基础理论知识之中,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体验生活式的学习,在个性化的思考、小组合作式的讨论氛围中,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知、情、行相统一的生活化教学中,观察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内涵,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在学生的身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季士强,肖鹏英.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丁慧民.师生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初中地理教学教案篇10

一、实施原则

(1)积极性原则。所谓的积极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应当选取具有积极意义的案例事件,即应当优先考虑正面案例,即使是反面案例,教师也应当着重强调其警示作用。之所以强调这一原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还没有完全辨明是非曲直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一旦没有接触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弯路,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初中政治应当担负起正确引导学生这一重任。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指的是选取案例应当充分结合课本知识,同时还应当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只有针对性十分明确的案例,才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并且从案例中吸取教训。例如在讲解“做自立自强的人”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某双手残疾的学生自立自强,用双脚写字坚持上学的案例,学生很容易就会被打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如何做自立自强的人进行讨论,让他们形成“少年当自强”的意识,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3)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也是在充分考虑初中生心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大,且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于一些长辈和老师反复提的“老调”往往兴趣不大,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尽量结合书本知识选取一些国内外热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等。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的时候就可以选取“地沟油”事件。这些具有现实感的话题对于学生而言,最具有兴趣,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最具有感染力,更容易理解,这种时效性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得到启发,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指的是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例如在教学“选择希望人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中对自己的理想以及实现的途径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实施过程

(1)选择案例。教学案例法在实施过程中首要环节就是选好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除此之外,案例的选择还有很多方法。例如可以直接引用教材中的案例。教材中案例是经过编者认真筛选过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例如在教学“学会拒绝”一课时就可以直接采用课本上案例,引导学生要坚决拒绝来自周围的不良诱惑,要和品行端正的同学做朋友,要有一定的是非曲直判断能力。除了引用教材上的案例以外,教师还应当多采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这就意味中,初中政治老师必须经常翻阅报纸、浏览新闻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素材,这些教学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的新闻视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发掘身边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让初中政治课堂显得更加生活化,与实际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教师有时候并不能找到完全适合教学内容的素材,此时就需要教师自己编案例。在编写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尽可能不要让学生发现案例的漏洞。

(2)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如何把握住时机,向学生呈现案例是一大关键。有些老师会在课程一开始把所有与该节课程有关的案例进行展示,这样的案例呈现方式对学生帮助不大。案例的呈现应当是结合某个知识点的具体讲述,可以是在知识点讲解之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是之后用于加深理解。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呈现。呈现案例也有诸多方式,可以是老师生动形象地进行口头讲述,可以是利用报纸、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选择多媒体进行形象化的呈现,甚至可以选择小品、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成为案例的主角等等。

(3)自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对案例的分析是整个教学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案例背后的意义。在自学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一案例进行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人家的建议。

很多学生在初步接触案例的时候会显得毫无头绪,教师就要适时地从旁指导。让学生明确案例分析应当首先了解整个案例,其次要结合课本内容抓住案例要点,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提出一些思考或者建议。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例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就合作和竞争分别展示一个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在分组的基础上展开一场辩论赛,围绕“合作和竞争哪一个更容易实现成功”这一话题进行辩论。学生们在辩论过程中就会发现,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步,实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