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十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十篇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0:16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1

2、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3、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4、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5、因果型历史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2

一、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底,这方面的能力的开发训练,我认为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

(一)教给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教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教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结构体系中,以便更好地掌握。

(二)帮助学生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

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的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高考更是突显了这一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在考试成为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今天,做题的技巧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始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具体的做法是教给学生做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历史学科高考试卷中材料分析题是一个难点,因而我在教学中强调做材料题的三部曲:读、找、答。“读”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要求粗读后细读,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带问题阅读尽快获得有效知识信息,还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等。“找”是解题的关键。主要是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相似点、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意图、找出不同材料题的不同要求等。“答”是解题的落脚点,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观点,认真书写等。

(二)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并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学生参加高考之前,他们要做好多的材料题,因而要学会归纳和总结。在归纳中可以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得到了巩固,在总结中也可以使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归纳和总结中能使学生找出做材料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一些基本要求,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1、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比如我在上《红军长征》这一节课时,先由学生分组设计相关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老师授课中可以大家一起来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样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3

很多考生常常在历史选择题的成绩上无法提升,准确率底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成绩呢?有哪些答题技巧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秒杀历史选择题的技巧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秒杀历史选择题的技巧总结1、我们在脑海中要有自己的各个历史年生事件的构架,在大多数历史选择题中都会涉及到历史事件发生年代,我们要注重题干中所给出的年代在记忆中搜寻与其相对应的事件进行解答。

如果你记不清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件,那对于你提升选择题成绩是不利的。

2、在历史选择题中,往往会出现以下迷惑性的选项,你可以利用排除法把认为不正确的两项排除,再剩下的两项中进行选择,如果还是不确定的话,就去查看题干,根据题干中所给的历史现象联系最紧密的选项进行选择。

3、在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此历史现象产生的哪些结果之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对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相关的角度去进行推断选择。

提高历史选择题准确率的有效方法1、在历史选择题所给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进行相关关键词的提炼,不需要都进行查看,根据提炼的关键词进行问题整理,再去进行选择。

2、我们还可以根据题干所给出的提示进行分析,一些选项中与题干意思相似或者重复率较高的选项就可以排除掉了,以及一些完全与题干不相关的选项也可以排除掉,包括在选项中

出现以下不符合历史时间的事件这些都可以排除。

3、我们也会在历史选择题中看到一些让你选择不正确的历史事实,这时候你就需要有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在理解题意的情况下,根据你所知道正确事实进行排除法上的进一步选择。

历史选择题错误率高的原因

有的考生之所以历史的选择题错误率非常高,就是因为在平时的时候其实没有真正的掌握历史知识点,对知识点的记忆很混乱迷糊,看似都会得内容,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叫不准,看哪个选项都像是答案,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对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没有真正的了解其历史时间的来龙去脉,或者是因为平时的时候做题习惯就不是很好,导致考试的时候也没有状态,很难投入到考试中去,平时的时候练习的少,对知识点的应用程度不熟练。

怎样提高历史选择题正确率

想要提高历史选择题正确率,那么一定要夯实基础,重视对历史教材的学习,对历史知识点夯实巩固,并且能够合理的应用,学会将其融入到历史事件中去。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做对应的练习,通过做题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平时解决的问题越多,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就越少,并且通过做题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加强资深备考的灵活性。

历史选择题解题有何规律一、解决方法(选择题要拿高分)

1.掌握历史史实(背)

2.掌握审题、解题方法技巧

3.精品题目,多练精评,提高训练效率(做)错题归因(主要有四)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二思维不全,错误连连三技巧不熟,跌跌撞撞四心态不稳,前功尽弃

二、题型分析与技巧

题型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三、史实正确

近年国考卷虽然很少有简单考查史实的题目,但大多数题都包含着对史实的考查。判断选项史实与题干是否相符,仍然是解答选择题的基础步骤。有些题目直接依据史实即可做出判断,更多的选择题目凭“史实”也可排除1~2个选项,为后续进一步选择奠定基础。例:

对策:一是熟悉《课程标准》和《考纲》知识要求的各相关历史要素,理解各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二是审题时首先要关注时、地、人、事诸要素,注意选项与题干在这些要素上是否相符。

四、对应最佳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4

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答题技巧,提高准确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历史选择题的技巧套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择题的分类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用相对不同的解题技法来作答。

但做题的第一步是审好题。如何审题?

(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高考历史六类选择题技巧组合类选择题

考查能力:考查考生对多个历史事件的甄别、判断、解读能力。

命题特点: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

典题例证:

(广东省梅县2013届高三历学期期中测试.t16)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①②③D.②①④③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革委会”是“”时期的特有产物,②是“大跃进”时期农业产量浮夸的具体体现,③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后,④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确立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故答案选D。

此类题型解题技巧:

1.排序型选择题。

确定首尾法。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可降低难度;也可以通过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来提高解题效率。

2.排除型选择题。

将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得出,即使对其他选项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也能答对。

叙述型选择题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说明型选择题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评述型选择题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开放型选择题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5

就以1997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1、题目的整体难度比96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6、7、8、9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2、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3、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44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150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1998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1、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1993年的44题、1994年的38题、1995年的38题、1996年的47题、1997年的46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2、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3、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1995年、1996年、199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48%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1989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史料分析题至今有9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4、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6

关键词:高考历史解题技巧选择题三思三看

一、引言

如何组织2017届高三毕业生开展合理有效的复习是当前所有历史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选择题是历史卷的重要组形成部分之一,很多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就是因为客观题做得不好。主观题拉分空间较小,教师必须重视选择题对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重要意义,组织有效的选择题复习工作,为学生总结解题技巧,提升选择题得分率。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要遵循“三看三思”解题方法,逐一排除锁定正确答案。所谓“三看”,指的是一看时间和空间,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搞清历史现象的阶段特征,界定答题范围,明确时限;二看肯定、否定,确定题目是正选题还是反选题;三看关键词语,明确题目的外延内涵。所谓的“三思”,指的是一思选项是否符合史实;二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解答选择题,一定要仔细分析题干,认真阅读题目所给出的相关材料,回忆学过的史实与理论,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注意时间限制

例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问题是()

a.二战处于反攻阶段

B.美苏处于“冷战”之中

C.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D.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点拨:一看时间与空间,“新中国”为1949年,划定答题范围;二看肯定、否定,本题为正选题,回忆学过的史实,二战处于反攻阶段、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美苏争霸愈演愈烈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a、C、D不符合题干要求,一一排除可知本题选择B。如果能准确记住美苏冷战始于1947年,本题就可直接锁定正确答案。

2.注意肯定与否

例2:下列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宪法规定了国家职能部门的权力

C.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D.宪法规定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点拨:解答本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看选项,很多学生忽略了“不正确”三个字,将反选题当作正选题去做,导致丢分。反选题是历史卷中很常见的一类题,每次考试至少都会出现一次,但很多学生常常忽略了“不正确”、“错误的是”等关键词,思维定式导致学生一看见一个符合史实的答案就匆忙选择,平白无故丢分,非常可惜。二看肯定、否定,就是要确定题目是正选还是反选,然后还要一思选项是否符合史实,二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本题a、B、C三个选项都符合史实,但并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

3.注意外延内涵

例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相互制约

点拨:相比较上一题,本题难度较大,题干较为简洁,四个选项看起来好像都可以,学生审题不仔细的话就会满头雾水。历史选择题总体来说难度不大,很多题目都属于初级题,但凡那些丢分严重的题,大多是因为学生没有弄清楚历史概念的外延内涵。命题者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外延、内涵和时代特征上稍做文章,学生就容易犯糊涂。

如果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相互脉络认识不清,就很容易误选C项,认为中央集权跟加强皇权是差不多的意思。遇到考查历史概念的外延、内涵类的题目,一定要吃透关键字词的真正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意义上理解。自秦朝建立至唐朝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适应封建的生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使中央机构更完善,中央各部门既可以相互制约又可以相互合作,对于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故本题应当选D。

外延指的是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如果对历史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理解不透彻,考试时就容易混淆选项,不知所云。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教材中重要的历史概念,我们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

选择题只有四个选项,就算猜也有四分之一的机会,为什么很多学生拿不到分数,是因为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是历史卷中最容易拿分数也最容易失分数的题目,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理论为指导进行解题,科学训练,提升正确率。

三、结语

解答选择题要仔细研究设问,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带着问题全面理解材料信息,提高得分率。再好的解题技巧都是建立在对史实的正确把握上的,历史学习有策略和技巧可寻,但绝对没有所谓的捷径。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这样考试时才能一击即中,高效作答。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7

一、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历史题,考察形式始终处于持续变化当中,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始终脱离不了最基本的教材知识,因此基础知识的复习相当重要,历史基础知识可以说是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源泉。

1.牢固把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源泉,历史教材是学生积累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解答问题能力的程度,因此学生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要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梳理:一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来梳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个方法线索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把教材熟悉一遍,然后准备笔记本,把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务必要注意条理清晰,字迹整洁,认真整理之后保存好笔记本以便日后翻看,这项工作做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按照笔记本的整理认真背诵,为了防止遗忘要经常翻看自己的笔记本。二是按照历史事件来梳理。这一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整合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性。学生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述,课后经过自己的理解,对教材上所讲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自己总结出全面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线索来整理: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的时间,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启示等。以辛亥革命为例,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先从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入手来总结,在笔记本上列出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的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梳理和总结,学生脑海里就有了一个整体框架,更有利于记忆以及理解。

2.灵活运用历史事实

有些学生平时记忆力很好,上课也能够认真听讲,课后也能够耐心背诵,可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的问题出现在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教材知识的运用。高中历史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死记硬背来提高的,它需要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对历史有一个敏感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经常做练习题培养历史思维,灵活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难题。在做题过程中可以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考场应变能力。在此学生要注意购买高质量的,口碑好的练习题来进行练习,不要搞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牢牢记住史实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反思,学生学习的不只是历史学科本身,还应当学习到用历史去说明问题。经常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历史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运用历史事实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长效热点的复习

除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效热点的复习也至关重要,根据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人总是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添加当时社会最热点的问题来出题,让学生运用史实来解答热点问题,学生把握当今长效热点已逐渐成为历史复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搜集长效热点

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搜集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利用报纸期刊,新闻媒体,电脑网络等手段搜集长效热点,并对这些长效热点进行分类整理,类别主要有:国内的长效热点,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环境,人口等,国际长效热点,主要涉及我国与外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交流等。

2.探讨民主法治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8

摘要高考新课标卷已经诞生了两年。对于历史学科,如何面对新课改后的高考复习值得我们深思。基于此,笔者在对近两年真题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之上,初步总结了高考历史部分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关键词新课标;复习;技巧

从这两年的新课标卷历史学科的材料题上看,出题者试图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学生通过读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与2010年的材料题相比,2011年试卷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将原分值为37分的材料题拆分为两道题,而新增加的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将更加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将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来论述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一、注意审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根据问题种类选择解题思路

审题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将问题的关键词用笔做好标记,以便在读材料时能准确定位答案。其次,看清题目最前面的限定语,如是“根据材料”则只需在材料中寻找答案,经过提炼转化即成标准答案;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么最终答案还需加上课本上的内容。最后,注意问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问背景(条件、原因)、问内容(特点、特征、观点等)、描述事件或其过程、问意义(作用、影响)、和比较异同。实际上,中学采用的教材的编纂体例以及老师授课流程都采用这种基本模式,不难分辨。

二、根据材料后的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根据时间、空间、衔接词语、段落、分号等因素将材料分层,并用笔画出关键词语

如段落较长,则可能一至三句话为一层,段落很短就一两句话甚至一段就是一层。阅读材料时,除了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的解题切入点,还要特别注意用引号引用的词语或句子、数字、事物和现象的列举等,这些皆可能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三、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将课本与材料紧密结合后进行组织答案

描述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将最想说的话写在前面,书写答案时要有序号、有段落。

四、解决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时,要注意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贴近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如2011年41题要求书写历史小论文,需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建议用辩证法中的联系的观点看这道题,或者运用全球史观的历史理论方法,千万不要局限某些权威著作的观点,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能用较丰富的史料来支撑自己主要观点即可。

以下是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第一问: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照“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管理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二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9

一、了解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材料来源广泛,粗精并存

众多的历史典籍、历史文件、名人论著、统计资料、图表等都可以成为试题的来源。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远地超过了教材。在引用材料时,为了实现对考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材料要粗精并存,真伪难辨。所以,解析材料的过程,也就是考生对材料进行甄别、提取信息的处理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及论点。

2.材料解析题的突出特点是新、不雷同

每一道材料解析题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的特点。它突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学生在材料题上的功夫能反映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3.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层次化、多元化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文献之间联系密切,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在题的设问方面,环环紧扣,从多角度设计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文字表达准确,并言简意赅。

二、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有人认为材料解析题变化多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因而也就不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只要认真去观察、总结、实践,就会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正确地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两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结合设问细读,依据每一个设问,到材料中去找相关的关键语句,并在材料中标出,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分析、概括、归纳作为答案。

2.学会领悟命题意图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只有领悟了出题者的命题意图,我们才能做到解题时有的放矢。

3.有效地组织答案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1)看清分值,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2点或3点。

(2)语言要言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论从史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3)从多角度组织问题答案,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对历史背景的分析,要学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去概括归纳,通过历史现象得出本质性的东西。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方法篇10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课;上课40分钟;提问技巧;做题方法;

初中历史中考时采取开卷考试,许多人都认为历史简单易考,平时不用学,只需考试时临场发挥,翻翻书就够了;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及中考历史成绩来看,开卷远比闭卷难多了,而且每年成绩也不容乐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复课中达到“高效”,在中考时取得理想的成绩,让在中考升学中比重不大的历史成为“拉分”学科呢?这是我们每个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对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恳请批评指正。

第一,一定要利用好“上课40分钟”。由于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小,根本不可能指望学生在下课后去学历史,所以能不能利用好“40分钟”,是历史复课能否实现高效的关键。

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会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开端”等等;

二要注意每个阶段特征,比如中国古代史战国时期的特征就是社会变革,明清的特征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等;

三要多研究中考题,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能会怎样考,可能会跟哪些知识综合,都尽量要跟学生提到,在复习到后边知识点时时,可以把前边的知识再回顾一遍。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以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等。

四要注意对一些重点知识应反复强调,对这些知识不能指望学生下课去背,但又必须要掌握,如果我们上课时强调的多了,学生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第二,一定要注意“提问”技巧。在中考时是开卷,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必要记知识点,但找准关键词却是做材料题时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变通”。对一些时间、人物、意义、口号等等,直接说出来答案让学生判断是哪次历史事件。比如提问、辛亥革命,我们不直接提问两次运动的口号,而直接提出关键词“变法图强”“民主共和”让学生判断是场运动,直接提问“中华民族由失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以及在考试时经常出现的一些表述“陷阱”,以及学生经常犯的一些错误等。给学生树立“平时不注意记,考试翻书都翻不到”的意识。

第三,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现在学生基本上一碰到题,就要翻书,有些学生,甚至都不看题,就在书上乱抄一段就作为答案,结果往往浪费时间,浪费笔墨,却一分都得不到。以下是我自己研究中考说明,总结出的一些做题方法,仅供参考。

1.选择题分虽少,却是提高成绩很快的一个途径,做题时切记“细心”可先看选项本身是否正确,若错可直接排除。

(1)组合型选择题,最好用排除法;(若遇到自己没见到过的内容,不必“心急”,可不看;只看自己会的!)

(2)选择题选时找准“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且多以“时间”为主!

(3)若选项中出现“彻底”“根本”“完全”或“初步”“已经”等等之类的词,一定不可放过,而是要认真“推敲推敲”。

2.非选择题鼓励学生应敢想,但一定不可“胡思乱想”,而是有根据的去想”。

(1)看到题时,先看问题:

①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题,答案可以在资料中找到一部分,在材料中也可找。

②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等等)”这类题,那你就别费心在资料中找答案了,应直接从材料中分析,甚至可以直接找答案。

(2).从一些问法上看:

①若问题是:“某个朝代(或某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兴盛(衰败)的原因”这类题,多半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来分析。

②若问题是:“某个地方称为什么的中心的原因”此类问题,一般可从其地理位置,经济,历史沿革等方面来分析(当然,可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除外。)

③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的特点”此类问题,在材料中找出与其特点相关的“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了。

④若问题是:“分析……的影响(注意既要答其积极影响,也要答出其消极影响)或历史作用”此类问题,一般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

(3).看图题一般都是很“单纯”的题,你看到什么就答什么就是了,而不要想多了!

(4).图表题最重要的是要看“时间”和看标题、看变化(横向、纵向)

(5).最后一道综合探究题应先看清楚这道题的“主题”,答题时应时刻围绕其“主题”来答。

6.开放性题答题要根据材料来答,切不可“胡思乱想”!并要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