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02:30

高考命题作文篇1

2009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盘点全国及各省市的18套试卷的作文题,对于把握高考作文的“命脉”,预测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乃至有的放矢地做好备考工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2009年高考作文一览表

通过以上的表格,我们不难看出,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具有下面一些规律:

1 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逐渐淡出。18套试卷的作文命题中,9道是材料作文,8道是命题(包括半命题)作文,这两种命题形式不但构成了作文命题的主色调,而且几乎是平分秋色;只有1道是话题作文,较2008年的2道,数量又有减少,淡出之势已达到了最后的底线。

2 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给考生广阔的写作空间。作文命题不用陌生的内容为难考生,而是较往年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保证让考生人人有话说、有得写,这不但紧密契合了高考作文“熟悉、公平”的命题原则,而且给考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写作发挥空间,有利于考查基本写作素养。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也是高考命题的善良所在。另外,由于写作时可以围绕主题无限发散,能有效避免猜题押宝、背诵范文等现象,进一步切合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3 相对集中的思想性内核浮出水面。从表格中“内核探秘”一栏显示的情况来看,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形成了三个方面的主题。即:认知与思维、品质与美德、关注现实与历史。这三个方面的主题共同构成了作文命题的思想性内核,而且是开放的、健康的,没有限制考生的思维,为考生提供了多种写作路径。

4 诗意的命题“舞”出一片美丽的天空。综观18套试卷的作文题,就会发现不乏诗意的因素,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这一因素都有所体现:材料作文如浙江卷,以《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的歌词为材料;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福建卷“这也是一种――”、湖南卷“踮起脚尖”、湖北卷“站在――门口”。对诗意的追求与表达,颇能激发考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想象。

5 强化文体特征,增加指定文体的规则要求。关于文体方面的要求,18套试卷中有16套都是以“不限”或“自选”的形式出现,这是给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而不是不讲文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江西卷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湖南卷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缩减了文体的“入口”。不管怎样,有一个信息是明显的,即高考作文命题有着严格的文体要求,杜绝文体交叉现象,不允许写似驴非马的“四不像”作文。

二、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立足2009年高考作文,依据命题所透射出的各方面信息,我们可以对20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作出如下预测:

1 内容更加关注生活。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这些角度,常考常新。2010年将会更加关注生活,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2 命题形式稳中求变。总的来说,话题作文有可能彻底退出,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对稳定,而且双峰相峙。虽然各地命题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但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是今后的命题趋势。如果是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省市,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材料作文进行考查的省市,则应多关注命题作文。

3 写作要求增加限制。针对近年来高考“四不像”作文和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等系列问题的出现,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等要求。为了从根本上整治文体不明的现象,大多省市都由以前话题作文时开放式的“体裁不限”,改为“文体自选”。这个变化说明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对文体有了严格的要求,那种不伦不类的作文是无法获得高分的。2010年会在写作要求上进一步增加限制。甚至会在文体上作出特别严格的要求。

高考命题作文篇2

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究竟是什么?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盲区又可以反观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当中怎样的缺失呢?本报特约请高考研究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撰文评述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以飨读者。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世纪90年代末发表《炮轰高考》以后,在高考改革方面创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述评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应该说,对于千差万别的考生,作统一的命题,本身就带着对于个性的限制性,命题针对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约数,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题,把限制性推向极端,变成了主题的严酷封闭,把命题和主题混为一谈,强行规定惟一合法主题,既扼杀考生个性,也窒息了多元话语空间,与高考检验考生素质的任务背道而驰。改革以来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代表),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题转化为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主题的独特建构、深化,成为写作的前提,这无疑有利于显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个方面的区分度。故在一个时期,此等命题,横空出世,风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后,某些此类命题,却暴露了某种内在的悖论。一些话题材料作文,表面上是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但隐含的潜在取向成为不言而喻的选择,潜在主题篡夺了有待建构的主题,开放主题又变成了封闭主题。这样的情况,早在改革之初,就屡见不鲜,如以“诚信”、“救人”的寓言故事为题,尽管题面上还标明了“选择”的词语,可一旦涉及某种共识,开放性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饰。显性的题面(多元化)就为隐性价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选择性变成别无选择。

本以为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为经验匮乏所致,但是,连续十年,此等弊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直到今年,不止一个省仍然未能免俗,不过程度和水平有异而已。宁夏和海南同题:从关鸟于笼中到放飞小鸟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动”的邀请,环保主题的硬性封闭,昭然若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伪开放性命题。当然这样粗糙的封闭性,是很罕见的,另一种封闭性则是以优雅的语言掩盖着的:湖南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本来思维的空间是比较空阔的,可是命题者似乎不准备让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紧接着就来了严酷的规定:“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用这样优美严密的语言把主题加以限定,无异于将天鹅绒套着锁链,不但有极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下文将详述),而且降低了对考生抽象理性挑战,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说,还不如山东的《春来草自青》和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那样朴素的题目富于多角度、多层次的暗示。同样,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就相对的开放性而言,也比它广阔,甚至深邃得多。

命题的开放性,本来是改革的核心,但是,十年的改革,远远还没有达到普遍自觉的程度。同样今年以四川抗震救灾为题,全国1题和四川题在开放程度上,就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别。四川题就是两个字“坚强”,显然不如全国题提供四则新闻,在第五则别点出“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前者是一元化的“坚强”,后者则提示多元化的“不一样”(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大事件不适宜用来作为考试作文题,容易套题,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发挥。今年情况例外,虽然是共同话语的大题目,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讲,的确有话可说,四川有很多考生一面写一面流泪)。

当然,这种不自觉的封闭现象并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的材料和话题作文,都显示出一方面在话题和材料上求新,一方面尽可能在限定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如福建的三人不同选择,一人选择果汁,因其甜,一人选择咖啡,其苦中有甜,一人选择矿泉水,因其平淡。就并未加上湖南省那种画蛇添足的哲理性阐释,北京卷的装满一个杯子的种种思路,虽然材料比较陈旧,但也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当然,这只是一种从思想上求新的风格,江西卷的题目,以去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妙在在形式上求新,规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敌的口吻叙述。这本来有点惊险的限定性,但是,田鼠和田鼠天敌口吻而拓开了想象的空间。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的是,对于几十万考生而言,敌我两方的选择以外,就没有任想象的余地了?可能命题者对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材料比较有新意,而且开放度的自觉性比较强的还有好几个省的命题。如,辽宁以对让座、喧哗、随地吐痰等的社会调查为题,重庆卷关于“自然”的三种定义,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细节,不但以自由度较大而且以难度较大见长。自由度与难度是相辅相成的。自由度越大,似乎是越易为文,实际上,现象和思绪也就越纷纭无序,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云蒸霞蔚,万途竞萌”;而为文却要求条贯统序,一脉相承又起承转合。

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

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

命题之要义就是在自由度的纷纭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张驰有度为上:过张,过紧,则僵化,过宽,则茫无头绪。值得注意的是,过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题义上,而是窄在内在的价值观念上。就现状来看,共同的倾向就是,单纯的、过多的诗意、抒情,情感价值潜在价值,有时简直是惟一的选择。为了把问题说得比较清楚,请允许我以江苏近年命题为例。今年江苏以好奇心为题,可以说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苏省历年偏于诗情画意的模式。自主命题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表面上是开放的,实际是把一种风格的诗意当成封闭的限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以静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学的。就是从审美价值观念来说,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稳的山。越是超越沉稳越有审美价值:王安石笔下的山就是动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阳先生壁》)山都冲进门来了,还沉稳吗?辛弃疾眼中的山肯定是与沉稳无关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至于说水的灵秀,则更是坐井观天,完全不顾大江的奔腾,大海的浩淼、瀑布的飞流。所失在于,以一种诗意风格作为惟一的立意准则。和前年的以“凤头、猪肚、豹层”与人生相比,二者虽命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却如出一辙,那就是以诗意的片面性的美化遮蔽复杂的矛盾的现实和人生。把为文立意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命运的复杂曲折混为一谈。古典诗意的思维定势显然控制着命题者的潜意识。今年,则突破古典审美思维,比较尊重心灵和生活现实的多元化的矛盾和错综。诗意价值仅仅是命意的一个方面。好奇不但与积极的、诗意的心绪(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有关,而且与消极的情思(烦恼、平庸)相联系,更有深度的是,还和智性的“质疑”发生联系。突破还在于,对于这样纷繁错综的现象和好奇心的关联,并没有作明确统一的定性,只是用了一个浮动性很强的比喻“影子”,如影随形:这样,就为多元价值留下了空间。从为文来说,提高了从无序中提炼出有序的思绪的难度。

当然,从创意来说,当然是上海卷更有水平,“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为文。”这样的题目至少没有被局限在诗意、审美价值方面。“他们”所提示的,不仅仅是感性的抒情,而且是智性的思考:还多多少少隐含着“他者”的含义,似乎具有哲学的、智性的内涵。这里还显示高考命题的另一种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审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倾向不仅在上海卷中有,在全国卷2“老鹰和海龟”,山东的“春来草自青”,湖南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庆的关于“自然”的三种解释以及北京卷的填满杯子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一切,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把智性的思考隐含在感性的话语材料之中。好像有一个无声的命令,使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在高考作文中,这是惟一的法门吗?抽象的命题难道就不适合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吗?

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还是来看看法国高考作文的命题:

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与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的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跟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再来看美国的“高考作文”(Sat)命题:

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2.“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柏恩斯坦)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等等,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远是美丽的。注视某人的艺术作品,我们总是说些敬意有加的话语,访问有孩子的人家,我们有义务说孩子是聪明伶俐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是粗鲁的。我们互相抬举,因为我们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顺畅发展。称赞他人,明知过度: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吗?(2005年11月)

4.“每一项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耐心、坚持和专注,有时候,甚至要长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个问题,为了发现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吸引,就要对任何与此无关的问题漠不关心。”(圣地亚哥·.罗曼·卡赫罗)所有的重要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期专注的结果吗?(2006年1月)

5.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实际上把出名当做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对比法国、美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的区别是很有趣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是不是自如地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而是提示,他们的要求,不是按题为文,而是讨论和评论;很明显,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从文类来说,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的缺失

这样的缺失长期存在,是因为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

为什么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异呢?当然,可以用欧美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来解释,例如,我们是一个诗歌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不学诗无以言”,以诗取士),但是这种解释并不有力,因为即使像新加坡这样受到大中华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考作文题,也是理性的议论为纲的: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网上有人称赞这样的考题:“对比我国2008年高考试题,感到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过细看,这些题其实分别包括政治、科学、艺术、人文和社会几大类,每类两道题左右。”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

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却不能不严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胡适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高考命题作文篇3

关键词:命题作文;审题;类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53-02

一、江苏高考从命题作文题目的语法结构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单个字词式。如“好奇心”(2008年江苏卷)。

2.短语式。①山的沉稳,水的灵动(2004年江苏卷)——二元关系型短语。②凤头、猪肚、豹尾(2005年江苏卷)——二元关系型短语。③人与路(2006年江苏卷)——二元关系型短语。④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卷)——动宾短语。⑤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卷)——动宾短语。⑥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卷)——偏正短语。

二、下面,就依次分析这几种类型的审题

(一)二元关系型短语——×××和×××

高考作文一般所提供的概念通常是对立统一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并非绝对关系、并列共存关系这四种关系,所以写作前一定要弄清这几者的关系后才能下笔。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因此也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两者对立统一。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只顾及其对立面,更要分析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此与彼不是绝对的。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如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是非取舍型:不是只要“是”,不分析“非”,而是扬“是”避“非”,两方面都要涉及。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并非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并非绝对型:不能走向绝对化,造成观点走向极端,经不起推敲。文既然是“并非绝对型”,就要找出一条非常合情合理的东西来,即“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正确解决这一问题。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作文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并列共存型:它们有可能是由于此的存在影响着彼的存在,如“谦虚与表现”;也有可能是平列的两个优点,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要抓住“影响”、“平列”两个关键来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地使二者共存,澄清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

(二)动宾短语式审题

首先要找准这个短语中后面这个宾语(即写作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到底能是什么,它可以是自然的天空,也可以指生活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心灵的天空、爱的天空等等。但我们的同学对于动宾短语式作文的审题往往只注意后面的宾语,却忽视了前面的动词,我们要仔细玩味动词的真正意思。在“怀想天空”这个题目里,“怀想”有怀念、回顾的意思。考生描写对过去美好东西的追忆才是比较稳当的做法。2009年江苏高考题“品味时尚”,当年众多优秀考生纷纷落马。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时尚”这个宾语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的同学总是匆匆地、肤浅地扫描一下考题,自以为“时尚”二字很简单,很好懂,不会出差错,结果偏偏栽在“时尚”二字上了。“时尚”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它是时兴的,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变革和自然科学创新等,不列入时尚的范畴。所以当年很多江苏考生写“爱国主义”是时尚,那就属于审题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考生不注意江苏命题作文题目之前的引语——“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由此可知,这里的“时尚”必须是动词,必须是某一行为。所以,说“唐诗”是唐代的“时尚”,说“宋词”是宋代的“时尚”也是错误的!说“读唐诗”是唐代的“时尚”,说“读宋词”是宋代的“时尚”才是正确的!

(三)偏正短语式审题

这类偏正短语一定要看清陈述的对象和叙论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不要认为短语的后一个词语就一定是陈述的对象。①如“永恒的价值”中“价值”是陈述的对象。②如“生命的格调”中“生命”是陈述的对象。分清这两者后,就可以在立意时拼凑成这样一个公式:“陈述的对象”怎样才能做到“叙论的重点”?①“永恒的价值”可立意为——价值怎样才能永恒?②“生命的格调”可立意为——生命怎样才能有格调?当然,偏正短语不一定都是定语+名词,也可以是状语+动词,如“从容地栖息”、“高贵地爬行”等。立意时的公式就变成:怎样的(动词)才显得如此(形容词)。①“从容地栖息”可立意为——怎样的栖息才显得如此从容。②“高贵地爬行”可立意为——怎样的爬行才显得如此高贵。

(四)单个字词型审题

一般的单个词语,也是由几个语素组成的,要仔细分析词语内部的关系,千万不要以为单个词语就可以无需认真审题。如:“父辈”这个题目,含有两个语素“父”和“辈”,为偏正式关系的词语,意为“父亲那一代人”,显然,题目要求写的对象是一个群体,只能写父亲所属的那一个群体,理解了范围的限制,就不会错把文章写成“父亲”了。对于单个字词的作文题目,我们要注意根据其词性把握其审题时的重点。

1.名词。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当我们看到“习惯”这个题目:首先应该确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习惯的内涵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而它的外延就比较广了:可以是一个人的习惯,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习惯,也可以是习惯产生的根源,还可以是习惯的作用和弊端。其次还要注意有无比喻义、抽象义。如2005年江西卷的“脸”,可以想到抽象的“脸面”,也可以想到抽象的“表面”等。是抽象的,我们要把这个词语具体化。

2.动词。要注意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宾语,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2006年安徽卷的“读”。我们知道“读”这个动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阅读,那么阅读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宾语,如具体的读某一本书,抽象的还可以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

高考命题作文篇4

[内容]

 <?XmL:nameSpaCepReFiX=o/>

   (江苏 孙仁超)

   1985—1994的10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沿着“隐中有变,变中求好,稳定中有所开拓与创新,发展中渐臻成熟和完善”的道路健康地前进着。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推进中学作文教改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正因为具有导向功能,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也就成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课题。基于高考作文题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创新性,我们认为,未来高考命题走向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写作内容联系考生实际,题材的广泛性、角度的多向性保持不变,而命题的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将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考试说明·考试内容》中说:“本《说明》……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精神。语文测试要……重视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会逐年提高,高考作文命题加强时代性和思想性势在必行,这也体现了命题的针对性。也许有人会说,要避免猜题押题,就得有意绕开社会上的某些热门话题,不出紧扣形势的题目。笔者认为,“增强时代性、思想性”并非直露地去写关于“香港问题”、“市场经济”、“反腐败”之类的作文,而是通过一种寄寓性的隐性命题来体现。由于受阅读、分析、审题、立意等因素的制约,没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人,无论怎样猜题押题,都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

           二

   作文方式还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轮换采用,但必然以材料作文为主要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是恢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以来,在教改中创造出来,经过实践的检验,为语文界所普遍承认的一种好方式。它的限制性和灵活性统一的特点,使其具有命题作文无法具备的优越性。《考试说明》中对选择、填充、简答等基本题型均有试题示例,唯独对“作文题”以一个“略”字暂付阙如,其实,材料作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肯定下来,并举出典型的试题来示例,使《考试说明》中这一模糊部分明朗化起来。至于材料作文的限制则不会过多、过严,限制性和灵活性将趋于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三

   写作格局继续保持大小作文搭配的样式,而一大一小将作为主要格局被固定下来。笔者认为每年考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是科学的、合适的。全国卷1990年出现过一题三做,但其中填描述性文字(字数限定在5—15字之间),只能算是造句类的练习,这种练习完全可以归入Ⅱ卷的主观题中进行,就像1993年新高考第22题那样处理。还有1992年全国卷考过两大作文,记叙和议论平分秋色,这也不够恰当。因为350字的作文,非驴非马,亦大亦小,区别度不大,水平高的考生难以发挥,水平低的却易于藏拙。

           四

   文体考查仍为四体并重,交替使用,但与全卷的配合将更趋协调;近几年,议论文的主角地位又将恢复。高考试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阅读测试中选用了议论文和说明文作阅读材料,那么作文中就可考查记叙文和应用文。这样对考生四种文体的读写能力的考查就全面合理,且全卷更显得协调,只要两年轮换一次即可。至于推测议论文在未来的二三年内又将唱主角,并不是笔者对议论文有什么偏爱,而是根据大纲精神和教学实际才作如是说。记叙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初中生偏重于形象思维,作文理应以记叙文为主;而高中则不同,高一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高二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写一般的议论文”,高中生偏重于逻辑思维,故应以议论文为主。再从作文评分来说,记叙文的评分误差也大于议论文。至于全国卷1993、1994连续两年考记叙文,是因为命题者要打破高考作文复习迎考重议论轻记叙的思维定势,避免高考作文命题模式的僵化,才采取的临时措施。

高考命题作文篇5

[关键词]安徽高考;作文命题;写作教学

自2006年安徽省开始自主命题后,从以“读”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到“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出发”、“时光在流逝”为题的命题作文,再到以“弯道超越”“《吴兴杂诗》”“《梯子不用时请横放》”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安徽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呈现稳中求变,变种求新的趋势。

一、作文命题生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写作内容

叶老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从促进学生发展来说,贴近生活是作文的第一诉求,作文不能贴近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将毫无意义。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学生的作文密切相关的图示种类主要包括自然范畴图示、事件图示、人物角色图示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示的实例皆来源于社会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文贴近生活,才能让其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当学生不具备与作文主题相关的图示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展示信息来再现事物、人物和景物或者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亲身参与的方式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使外在人、事、物的形象能顺利进入学生大脑变为写作所需的图式。其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走近社会、参与生活,更要养成用心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并在感性体验人生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关注生活细节,体悟生活之理。

二、作文命题隐喻性,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纵观安徽高考作文题,从“读”重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悟,“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感恩之心,“带着感动出发”紧扣感动、然后行动,“弯道超越”重在思辨、把握机遇,再到“《吴兴杂诗》”、“《梯子不用时请横放》”重在哲理、多维思考,形成了一条由感性思考到理性思辨的轨迹。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也均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考生审题立意都要有理性的思考才行。安徽高考作文同样注重学生的理性思考与表达,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思想理念。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表征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阅读训练,所以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要提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阅读训练中学习探究的方法,汲取理性思维的精华。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带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学作品,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臧克家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以及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以便学生在考试这样独立的情境下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材料,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进而基于自身原有图式知识对作文题目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与表征。另一方面“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以便学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能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命题网络和原有知识对作文材料进行个性化表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作文命题开放性,关注写作策略,提高自主选材的能力

由于作文命题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可供学生选择的材料也越来越多,而如何在巨大的材料库中择取有价值的材料,这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选择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写作教学要首先教授学生“选择写作材料的策略”方面的陈述性知识:(1)紧扣文章主题选材,选择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2)选择有典型性的、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3)选择新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4)选择真实的、可信度高的材料等。

在获得了写作策略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之后,应通过引用例文,引用好的文章做正例,引用不好的文章做反例,通过同时和相继呈现的两个以上的不同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选择写作材料策略及规则的操作步骤:(1)搜集身边和记忆中所有与本次作文相关的材料(2)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3)筛选出最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即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使之变得或形象而生动,或深邃而精蕴。从而,凸显文章的价值取向和写作的个性特点。

高考命题作文篇6

在全国各套语文试题中,文学作品阅读依然是仅次于作文的第二大热点,得分的第一大难点。如何攻克这一“高地”,笔者在多年的高三教学和复习备考中,有些心得,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象征。历数近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全国卷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历数近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2北京《心灵的篝火》;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国卷一《灯火》;2009北京《司马祠》;2009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国二《岳桦》……《心灵的篝火》、《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

二、高三备考的应对策略

对于高考的文学作品阅读而言,如仅仅是盲目练习的话,效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考生要想拿一个理想的分数,一要抓住文学作品阅读的本质,二要洞悉命题人的命题规律和障碍设置,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两大方面,三要平时大量阅读以形成敏锐的语感,四要强化四种解题意识——区间和问题意识,采点给分意识,关键词句意识,术语作答意识。下面我们就这四种意识做一详细阐释。

区间和问题意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阅读的所有题目都来自文本,哪怕是探究性、引申性的题目也不会脱离文本而进行不着边际的延伸,也就是说所考题目在选文中都有对应的答题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答案在文中”;再有,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一般围绕内容、主旨、语言、结构、技法等方面设题,这就要求考生有问题意识,依问作答,有几问就答几问,怎样问就怎样答。例如10年天津卷阅读题《寒冷的高纬度》中的第19小题“除了植物以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影响?”先确定区间可知答题区间在3、4、5段,明确“除了植物以外”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亲人、动物、神话与传说、梦境这四个因素,再依据依问作答的原则从文中筛选、归纳、整合即可。只有具备了区间和问题意识,作答时才可切题。

采点给分意识。文学作品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常常有几个采分点,而采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鉴赏、分析题2分一个点,筛选题1分一个点,新增阅读延伸题大体按摆明观点、阐发领悟、语言表达三项采点,这说明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提醒考生要有采点意识,按赋分解答。如2010北京卷《海棠花》第19题满分10分,让考生结合自己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对距离体验的感受,谈清自己的体验并结合文本、结合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来阐释可得7分,语言表达顺畅、完美可得3分。

关键词句意识。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时,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以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句,提取答案要点,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命题原则之一。何谓“关键词句”,一般而言能揭示主题的词句,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有意蕴的词句,往往是关键词句。如2010年全国卷一《灯火》第15题解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意中的第一小题,让解释“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一句,考生只需筛选出此句前一段中的“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一句,此句后一段“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累世的家产”包括本义和比喻义两部分,从此句前一段的话中可提炼出煤油灯在当时贫寒家庭中是宝贵的;从此句的后一段中可提炼出灯下的温馨和苦读也是人生的财富。文中暗含答案的句子就是解题的关键,关键词句就是答案要点,考生要学会从文中寻找,并利用其提示作用提炼出答案。

术语意识。文学作品阅读题设题的方面有一定之规,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篇章结构、手法技巧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考生作答时要注意运用相应的术语,以保证作答的规范性。例如语言风格常见术语有“质朴典雅”、“清新恬淡”、“豪放婉约”等;篇章结构有“承上启下”、“过渡照应”、“抑扬铺垫”、“伏笔悬念”等;手法技巧有“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对比烘托”等。考生经过反复练习,掌握了这些术语之后,作答时就不会说“外行话”。

高考命题作文篇7

那么什么是“新材料作文”?它的“新”又表现在哪里呢?依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先生的说法,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材料’与‘题目’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这种命题形式之“新”,主要表现在:“旧材料作文”所写作文的主题、内容甚至文体都必须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一致,必须用好所给材料;而“新材料作文”则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点,“三自”原则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和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不过,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它把话题隐含于所给材料之中,这就促使考生把关注的焦点由“话题”转移到材料的“含意”,使高考作文更贴近生活,更贴时写作的实际。

综观近三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不难看出这种命题形式的基本走势:

一、从命题材料的形式看,其类型将日趋多样化

近三年命题材料的形式,有寓言故事(2006年甲卷老鹰与乌鸦、2008年老鹰与幼龟)、媒体材料(2006全国乙卷关于读书的网上调查)、图画材料(2007年全国甲卷“摔了一跤”)、现实材料(2007全国乙卷丛飞事迹和新课标卷法国化学家成功经历、2008年全国甲卷抗震救灾和新课标卷母女的三次养鸟经历)等多种。本着“稳中求变”的原则,高考作文中必然会出现更多的类型。刘国良主编的波波鸟名师大讲堂《高考材料作文第一解读》就将“新材料作文”分为寓意型、诗意型、象征型、图文型、思辨型、感悟型等六种,可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二、从命题切入的角度看,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朝两个方向掘进

一是引导考生关注外部世界及其与人类自身的关系问题;一是引导考生反观自身,改造内部世界,重塑自我形象。

就第一个方向而言,作文命题必然会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很难想象,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将来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考作文必然要承担起重要的的导向作用。2007年全国甲卷“摔了一跤”,这个命题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么简单,这里涉及的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是应该引起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青少年的成长教育的大问题。2008年全国甲卷“抗震救灾”,这是一段时间内,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无须赘述。因此提倡考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学校、家庭、社会发生的变化,特别是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真诚地与人交往,热情地帮助别人,乐观地面对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时,要时常看看电视报纸,关注时事动态。正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考生要认真地积累鲜活的生活素材,因为只有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啊!当然,也要广泛阅读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如果能把从读书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与自身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相互阐发印证,那就更好。

就第二个方向而言,作文命题一方面必然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如2006年甲卷“老鹰与乌鸦”直接涉及模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2007年新课标卷法国化学家成功的范例,向人昭示创造、机遇与执着的关系。

另一方面注重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养,如2007全国乙卷丛飞事迹的材料,给考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是丛飞无私救助贫困学生,另一方面是受助学生“没面子”的“埋怨”;一方面是大学生忘恩负义的逃避,另一方面是小学生知恩图报的捐献。在这强烈的对比下,命题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倡导无私奉献、知恩图报,批评自私自利、忘恩负义。考生如果思想道德不高,人格不健全,很难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肩负起“育人”的重任。要教育学生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文章决不仅仅是“作”出来的。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教自己的儿子写诗时说过这样的话:“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工夫”我想就是踏踏实实生活,认认真真做人,广泛地积累生活,积累感悟,积累情感,博览群书,狠下一番“长期积累”的工夫。古人论诗强调“诗言志”,“诗穷而后工”,道理也在这里。至于“诗内的工夫”,我想最多也只能占到三分。

目前考生作文存在严重的华而不实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是考生割裂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认为文章就是“作”出来的,只要记一些好词好句,临时抓来用一下,装点一下门面,给阅卷老师造成一个“有文采”的假象,就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其实,2007年考试大纲作文部分早已经将“词语生动”“文句有意蕴”分别改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说明研究人员对纠正这种错误的作文倾向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但这并没引起考生的普遍注意。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教育他们坚持“以我手写我心”,努力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只有这样的作文,才更贴近我们写作的实际,更符合作文命题的趋势。

三、从命题的要求看,仍然是限制中有开放。限制在逐渐减少,切入点将更多

近三年的作文题目,也体现了全国卷“稳中求变”的原则。在这三年中,作文的核心要求没变,即“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过,2006年的“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在2007年和2008年却被取消了。这说明作文的限制在减少,不再强求综合材料的所有信息,不再强求“全面理解”,只要围绕材料“含意”选取一个角度立意就行。这就意味着给予了考生更多的自由。

与限制减少相应的是考生立意的切入点更多。例如,2008年新课标卷母女三次养鸟经历的材料,可以选择的大的角度就有慈善、环保、爱心、放生、自由等,而每个角度都可以得出多个立意角度,比如“慈善”,就可以得出“莫让慈善变了味”“慈善不需要刻意的形式”“关爱生命是最大的慈善”“借慈善之名牟利让人不齿”等子项。

高考命题作文篇8

关健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规范命题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国家考试是主导与核心,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质量。国家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命题是否科学、规范,对各自学考试的质量和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国家统一命题、省级命题和省级协作命题”三级命题管理体制下,严格按照全国考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手册》的要求组织命题,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规范研究是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命题文件的规范

自学考试命题文件是组织命题、组卷、审定试题,以及对试题进行评估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命题文件主要包括课程考试大纲,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蓝图,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教材,等等。命题文件的规范,一是文件的完备性,即命题文件是否齐全;二是文件制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文件的执行、落实和评估。

(一)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经自学考试组织管理机构审批并向社会的指导课程教学或指导考生自学及命题的文件,是教学单位组织教学、考生学习备考、命题部门组织命题的依据,对保证试题质量和考试的信度及效度有重要作用。因此,课程考试大纲在编写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把握自学考试的标准

自学考试是一种水平性考试和标准性参照考试,它的考核目标是检测考生是否达到考试计划中规定的学历层次;它的参照标准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该门课程的水平。因此,课程考试大纲在编写时必须准确把握自学考试的标准,具体明确课程的考试内容和认知层次,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符合自学考试的特点

课程考试大纲的编写原则上参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但绝不能简单照搬,要符合自学考试的特点,专科课程的内容应着重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以保证必需、够用为度;本科课程内容应体现一定的理论性,着重强调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课程知识特点和地方区域性的要求

课程考试大纲在确定学习内容和考核要求时一定要体现地方区域性特色,要注意与本地区的实际生产活动需求相一致。在设计试题类型时要注意体现课程性质的特点。

(二)命题实施意见。

命题实施意见是由命题组老师根据课程考试大纲拟定的命题考试说明,主要包括命题的指导思想(宗旨、标准和目标),命题依据的范围,考试试卷的蓝图(题型、能力结构、难度结构等要求),考试方式及要求,样题等内容的实施意见。命题实施意见的制定必须尽可能详细、明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

(三)试卷蓝图。

试卷蓝图是由命题组老师根据命题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测量学原理制定的双向命题细目表(一般为二维表),是考试命题组配试卷的重要依据。双向细目表的制定可以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考试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设计试卷蓝图的一般程序如下。

1.列出课程考试大纲的细目表

在试卷设计中必须解决课程教学中要求考生掌握哪些知识内容,不同知识内容在该课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有多大,不同知识内容所对应实现的知能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所以在编制细目表时,应先列出课程考试大纲的细目表。

2.列出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权重

应根据教学内容在整体课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分配相应的百分比(权重)。这个分配的百分比例,既是教学时间、精力分配的比例,又是考试试题数量、考试时间、分数分配的依据。

3.列出各种考核目标的权重

试题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而且要涵盖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目标,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对不同目标合理分配权重。

4.确定各考查点的“三个参数”

在欲考核知识的内容和其应达到的学业水平所对应的格子内,分配各考查点的得分点和题型,再根据相应权重算出的各得分点的实际分数值。

5.审查各考查点的分配是否合理

审查包括两个方面:审查各级考核水平所占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审查各知识内容及各考核内容所占百分比是否合理。

二、命题方式的选择

自学考试命题方式的选择必须根据命题的安全保密、试题质量和可操作性等要求进行系统考虑。在“三级命题管理体制”下的省级命,由于命题时间短、任务重,管理难度较大,主要采用的命题方式为“三段式”的平行卷库式,即由各主考学校推荐命题教师后,教师集中培训、分散编写试题、集中验收。这种命题方式通常将命题任务直接下达给主考学校或有关教师本人,缺少必要的严格工作程序,没有保证命题质量的其他措施,命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命题个人的水平、经验、对自考的了解程度和工作态度;并且通常命题老师只有一位,所谓的平行卷库只是由该教师命制多套平行试卷,最后由省考办任意抽取一份试卷进行考试而已。

为有效克服现行“三段式”平行卷库命题的弊端,应充分发挥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加大主考学校对命题教师命令题管理的力度,在“三段式”的基础上创新一种新型的命题模式――“四段式”平行卷库式,即由各主考学校推荐3―5名命题教师并确定主命题教师后,教师集中培训、分散编写试题、主命题教师组配试卷、集中验收。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第一,成立命题小组确定主命题教师,命题小组在开始命题前讨论制定详细的命题文件(命题实施意见、命题双向细目表、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等);第二,命题教师按照命题文件的要求编写试题(每人只是编写本人所负责的章节或题型);第三,主命题教师按照试卷蓝图组配多套平行试卷;第四,集中验收。

三、命题的组织与管理

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加强命题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领导,严密组织,严格管理,逐步实现命题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由经验型命题逐步向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注重统计分析、试卷评估、评卷误差控制、信息反馈等科学命题发展。命题的组织管理工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严密的命题管理组织,加强命题工作管理。

当前,自学考试命题的管理主要是采取“国家统一命题、省级命题和省级协作命题”的“三级命题管理体制”。省级命题考试课程应在“三级命题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实用的管理组织子系统,该子系统由省考办、主考学校、主考专业系(部)、主考专业教研室、主考专业教师组成,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采用分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省自考办负责下达自考命题任务、日常管理、题库的建设、使用等工作;主考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各主考专业的师资配备;主考专业教研室负责选配师资;主考专业命题组负责具体命题。各级均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命题的规范性和命题师资的高水平。

(二)强化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命题教师队伍建设。

命题教师是保证试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各级考试管理机构组织命题时应强化主考学校的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命题教师队伍建设。

1.主考院校积极发挥中介桥梁工作,做好命题教师与上级管理部门、命题教师与学院业务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2.主考院校要加强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队伍建设。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在选派命题教师的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要加强对学院自学考试管理者的业务培训,主要包括命题教师选派要求、命题程序、命题保密纪律等,强化他们选派命题教师的责任和质量意识,做好命题教师的后勤服务和信息联络工作。

3.加强命题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命题教师推荐工作。一方面要对教师加强有关教育测量学和考试学的基本知识,自学考试性质及特点,自学考试命题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的培训与学习。另一方面要选择一批热心自学考试事业、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命题教师队伍,建立命题师资库,以便接到省考办下达的命题任务,可向考办推荐出较为优秀的命题教师。

(三)严明命题纪律,确保试卷安全。

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考试命题属于国家机密。命题教师必须接受考试管理机构组织的保密教育,严格遵守国家保密局和教育部有关的保密规定,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处以保密状态的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各组级命题管理机构实行命题、审题相分离;主考学校在命题组织上,严格执行命题与助学辅导相分离的原则,确保命题试卷的安全。

四、命题的基本程序

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在自学考试命题中的应用要求,确保考试命题质量,考试命题应严格按照以下程序操作。一是根据课程命题任务的要求,按照全国考办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教师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选聘3―5名命题教师成立命题小组,确定主命题老师。二是各级命题管理机构要在组织教师进行正式命题前,对命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包括学习有关命题文件、命题的规范要求、准确把握考试标准、教育测量学理论、自学考试的性质与特点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辅导。三是命题组应在熟悉课程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设计蓝图(命题细目表)、命题教师任务分工表、样题等规范性文件。四是命题组按照考试大纲、教育测量学和已编制好的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编制试题和审定试题。五是命题组按照试卷设计蓝图的规定组配试卷,进行磨题。在组配试卷中应注意每份试卷要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覆盖考试大纲的各章;组配的试卷须使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分数和不同难易程度试题分数比例适当。六是命题管理机构组织教师客观、全面地评价试卷,对试卷整体进行综合性的判断。

五、结语

在自学考试三级命题机制中,命题规范应建立以“制定命题标准―实施命题标准―检查命题标准―完善命题标准”为核心的命题管理模式。制定命题标准主要包括:命题内容标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命题实施意见,试卷蓝图)、命题技术标准(国家考委制定并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手册》等)和命题管理标准(国家考委制定并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命题工作规定》等)。实施命题标准主要包括:一是制订命题工作政策文件,指导命题工作;二是组织命题,确保命题质量和安全保密。检查命题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命题质量评估和考试情况统计分析。完善命题标准主要包括:完善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改进命题技术规范与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春菊.浅谈新形势下自考命题工作的科学管理[a].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高考命题作文篇9

针对近年来有关高考分省市自主命题改革的反响,本文简要分析了高考自主命题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高考政策决策及有关的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考自主命题的有利之处

2004年,教育部大规模实施高考“国家统考,分省(市)命题”,继北京、上海之后增加天津、广东等9个省市参加自主命题,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共11个。到2006年,全国实行分省命题的省份已达16个,到目前全国已经有过半省份,约三分之二的考生在进行自主命题的考试。我国目前之所以实行高考分省市命题,是因为它有着积极因素:

首先,适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因此实行自主命题有利于体现各地方文化、地理、经济和教育的差异性。其次,降低了风险因素,全国统一命题假如出了问题由于范围广,造成的影响很大。而分省命题只是在一省的范围内,风险的范围相对要小。再次,分省市命题体现了考试的多样性,兼顾高考全局。高考每一次改革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高考的试题也体现出了多样性。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高考不能“一刀切”,自主命题可以从本地的经济、文化、地理等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到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体现出高考的公平多样性。另外,有利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规划管理。实行高考分省命题,地方自主命题的权限增加,有利于地方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管理和调控,更好地对教学目标、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进行规划,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高考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逐步建立起成熟的考试命题、考试管理队伍,为进一步推进考试研究院的改革乃至非营利性考试专业机构的建立提供前提,为促进考试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推行“服务考生”的理念打下了基础。

二、高考自主命题的缺陷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大规模的高考自主命题,在网络和电脑愈加普及的信息化社会,相关法律缺位的社会大环境下,实行分省命题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考的权威和公平性难以保证。全国统一命题使得高考具有了公平、高效和权威的特点,如今大规模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各省市命题专家和教师的选择、命题培训和管理力度等直接关系到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命题质量受到质疑。而各省市考生所用试题的不同和考试成绩的差异,对高校招生的地区公平性和评价省份之间的教育质量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第二,在自主命题省市,高考安全保密工作难度加大。虽然自主命题减少了因一省泄题波及全国的风险,但泄题漏题的可能性也较全国统一命题更大,从而损害到考试的客观公允性。行政性地推广可能出现为命题而命题,有违改革初衷。据笔者了解,最初是上海、北京、广东等这些经济较发达的省市主动进行分省命题考试,其他真正主动要求自主命题的省市并不多,多数省市是否因为考试制度改革而自愿接受自主命题,分省命题能否真正推动教育改革令人质疑。另外,分省市命题从根本意义上仍未改变考生“一考定终生”的现状。

三、启示与建议

高考命题到底是分省还是统一,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在肯定高考自主命题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当正视其引发的弊端,对此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自主命题的不足。

高考命题作文篇10

2010年中考语文作文的命题形式分析及预测

第一部分命题形式

一命题形式的变化

2007、2008、2009年中考作文命题比较表

命题形式2007(%)2008(%)2009(%)选题式45.4533.623组合式4.134.82.7独题式50.4261.674.3

2005、2006、2007年中考作文独题式比较表

命题形式2007(%)2008(%)2009(%)话题47.551.927.2材料13.111.66.5命题16.32247.8半命题22.914.218.4

(1)选题式与独题式作文是近三年的主流

(2)独题式作文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选题式作文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避免学生因文题面太窄,无法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表现出来的弊端,可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也让不少学生彷徨于两者间,徒费宝贵的时间。独题式作文只要在命题上力求做到贴近生活,人人有话可说,就能达到此目的。

(3)对于独题式作文而言,话题、命题、半命题是主流,材料作文对初中生概括材料、提炼主旨有一定要求,在选题、立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出现偏题、离题、跑题机率高,更适合高中学生,因此材料作文不太可能成为命题主流。我们也不难发现,曾经流行一时的话题作文也渐趋式微。话题作文曾因为限制少、易打开学生思路面深受教师、学生欢迎。但是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由于主题多样性,天马行空式的作文增加阅卷教师评价的难度,故作文有回归到传统的命题与半命题的趋势。

二2010年作文复习备考建议

1要吃透课标,明确要求。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课程标准》就是中考作文的“器”。“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吃透课标精神,复习便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要做到一个关注

关注自我成长。根据中考作文发展趋势,侧重“自我”和对生活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悟的命题会成为中考主流。注意积累成长中经历的点滴,抒写心灵,做到我手写我心。

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能有自己的判断与评析。

关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创作表现思想变化的轨迹有很重要的意义。

3在作文训练中要突出个性,表现真情实感。

个性,表现在文章上,就是作文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主张、观点,有鲜活、独特的内容,有独特、新巧的构思,有新颖、绝妙的切入视角,有与众不同的语言。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考场作文敢于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弘扬个性、感情真挚,是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4要重视书写规范。

有些地方在作文中单独列出5分左右考查书写,近来,越来越多的地市

中考采用电子扫描的方法在网上阅卷,这对书写要不更高,书写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作文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