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7:36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1

一、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

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的过程。不论是侧重哪一方面,都离不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如果城市化只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空间意义上的搬迁的话,那么不仅发挥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是一句空话,而且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文明的普及更是不可能实现。市民素质又可细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在这些素质中,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决定其它素质高低的基础,更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志还多次强调,“全党都要重视科学工作,尤其是要在全国干部队伍中普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加速我国的科学进步,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

科学普及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乃至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只有把普及科技知识搞上去,并为生产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普遍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才能彻底改变愚昧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在今年的市人代会上,代表们形成共识:一定要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而且,*“科教兴市”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在基层。

二、近年来*区科普工作的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市科协的指导帮助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参与下,我区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区、镇、居委会(村)、街道各级科普网络已基本形成,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的“*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已经成立;各镇都建立了镇科协;5个民营科技型企业建立了厂科协;组建区级学会(协会)23个,会员2950人;54个中、小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120名;建立了包含科普工作在内的31个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组建了185个村科普小组;组织了由325人参加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这个科普网络通过大量的工作,为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科普进农村、科普进小区、科普进军营、科普进学校的“四进”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技节、科技教育主题月、科技下乡、科普展板巡展、区级学会与社区居委结对子”等科普活动;通过举办“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讲座”和举办各行各业的多种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科技活动;通过发动各种宣传媒体参与科普知识宣传;通过开通“*科技网”,并在网上专门开设*科普专栏和组织市民参与“*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拓展了广大市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知识信息来源,使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市民现有科技文化素质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差距

虽然我区市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加速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中,下述几个问题十分值得注意,必须通过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予以解决。

(一)新市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区地处*的远郊,历史上曾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地区,目前的城市化率约30%,农村人口仍然占70%,要在今后的五年中使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现在分散在农村居住的绝大部分人口将集中到城镇居住,成为新的市民。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的文盲比例仍高达10.4%,列全市各区县的第二多;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有16.9%,本科以上的仅有1%,分别在*9个郊县中排第七、第八位。不提高这些新市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要说他们一时将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新要求,甚至“飞沫”、烟头满地的现象也将难以避免。而据有关部门调查的资料,*区的成人教育中参与“市民化教育”的并不多,仅占需参训总人次的2~5%左右。

(二)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跟不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增加,现有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跟不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加之我们的教育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即使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人,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其它行业的知识也十分贫乏。如赵巷经济城是我区近年来发展非常快的经济区,其管理人才构成已属上乘,但现有人员中仍然没有一个电脑操作达到中级水平。有关部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在我区在业的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4%,大专以上的比例仅为3.7%,在业人口文化程度只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仅为6.6%,而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对*年在职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技功臣、成功企业家36人统计,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2.6%,且部分对象存在功能性文盲或半文盲,如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者仅占10%,能熟练掌握应用电脑技术的人才也不多。因此,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外来常住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本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开放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区的外来人口也大幅上升,据*年的统计资料,外省市在*的常住人口有13.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2.8%。他们有不少人在城镇服务行业、各类工厂打工,不少在园艺场、农场务农,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也同样影响着整个*区市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影响着*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据对这些外来常住人口的调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8%,受过高中教育的仅占11%,明显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科普工作要以人为本,在开展科普工作时,我们同样要把提高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纳入科普工作的计划。

四、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和民族强盛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开展科普工作”。使之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决策科学化的有力保障,成为培养新一代人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党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要把科普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要发挥区人大的执法督导作用,以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前提,积极为科普事业创造法律环境,使科普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当修订科普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切实制定好年度计划,并将其纳入本区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区科协要主动大力开展日常性和群众性的科普活动。

(二)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要从提高市民素质和培育下一代的高度,认识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在继续运用以往科普方法做好科普工作的基础上,特别要注重利用广播、电视、因特网传播面广,大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在*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区政府网、*科技网等网络中,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并把现有各镇村的“为农综合服务站”办成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要把科普工作与*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尽早使因特网成为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

办好科普传媒首先应提高节目主持人和编辑人员的科技素质。要掌握自然科学基础,不断学习科技知识,不但对高新技术、新知识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还要提高识别反科学、伪科学的能力。要抵制封建迷信,对尚无科学定论、违背科学原则的猎奇报道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宣传要予以甄别。宣传和文化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传媒中科技内容的管理,创造科学、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三)进一步明确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

科学普及工作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它是一项民族的事业,是一项国家的事业,它是关系到我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我区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应该是青少年、农村党员干部和外来常住人口。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和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不断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发展动态,认识科学技术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四)增加对科普宣传教育经费的投入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2

但是与建设创新型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仍有较大差距。表示在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大多数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科普网络不够健全,队伍不够稳定,科普覆盖面不够宽;科普工作和科普事业的投入缺乏,科普社会化的途径亟待开辟。

为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㈠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依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方针,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建议科学方法、传达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江西崛起、率先”奋斗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㈡目标:年,科学技术教育、传达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证、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进入全国设区市先进行列。年,科学技术教育、传达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全省先进、全国中上等水平。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维护生态、改善环境、平安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建议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别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达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科普组织服务能力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二、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思想和目标,重点实施以下行动:

㈠强化组织建设,完善科普网络

进一步完善全市科普组织网络。要以市、县(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四级科协组织为主体,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志愿者队伍为补充,以学会和企业科协为两翼,健全基层科普组织机构,空虚人员力量,明确各自职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普网络,将科普网络覆盖到城区与农村的每个角落,确保科普工作在全市各地经常性开展。

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科普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和职业修养。适应新时期科普发展的要求,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和行为规范,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市、县(区)科普志愿者队伍与基层科普志愿者队伍互为补充的格局。

㈡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初步认识科学的实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动城乡青少年科普互动。开展城乡青少年科普教育结对行动,发挥城区青少年科普工作对农村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青少年科普工作共同发展。

㈢开展农村科普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维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维护耕地、防灾减灾,建议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构建科普服务平台。建立以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和农村专(兼)职科普工作者为主体,以农业专家服务团为依托,以农技推广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为载体的农业科普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效果转化、实用技术推广,配合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开展相关的科普活动。

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积极开展农村“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以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基层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乡镇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协助基层干部和农民通过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终身教育,继续提高。

㈣推进社区科普工作,建议健康文明生活

广大社区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建议和普及节约资源、维护环境、文明卫生、节能降耗、平安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全民守业,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活动。要利用科普教育的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多种阵地,社区有劳动能力的普通人群中开展生产技能、生活技能、岗位资质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他吸收科学知识的能力和依靠知识的发展意识,适应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创新创业的需要。

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发明性开展科普工作。发挥科普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综合功能作用,将科普与和谐社区各项建设有机结合,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营造博爱诚信、容纳开放、谅解宽容、团结互助的社区人文环境。积极探索科普在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明辨是非的议事能力,增强社区居民民主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促进社区工作倾听民声、疏通民意,使科普工作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社会力量。

㈤加大干部科普教育力度,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

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传达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优化干部知识结构,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增强终身学习、不时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党校、干部学校要把提高干部科学素质列入教学、培训计划,经常举办科普讲座、演讲会、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

㈥抓好企业科普,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把企业科普同职工岗位培训、职工技术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广大职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能力。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技艺普及工作。

有条件的企业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社会公益性科普事业、参与社会科普活动;要充分利用有关实验室、产品摆设室等条件,使其成为企业面向社会的科普宣传阵地。

㈦创建科普示范城,全面提升科普工作水平

以创建科普示范城为载体,凝聚各方力量,服务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市、创新型社会,打造富有特色的科普工作品牌。

依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普及提高、协调发展”创建工作思路,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优势,切实履行相关职责,建立创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一个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局面。

通过5-10年努力,使我市科普工作制度化、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科普设施不时完善,科普手段先进,科普队伍壮大,组织网络健全,科普效果显著,各级领导干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水平明显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基础工程

㈠科普示范工程

继续抓好市政府和省科协共建科普示范城的工作,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城。

督促县(区)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县(区)乡(镇、街道办)基层科普工作各项基础建设。

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评选一批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学校、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楼院、科技示范户和精品农技协,突出示范效应,全面提升我市科普工作水平。

㈡科普基金工程

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普事业。设立市科学技术普及基金会,主要用于奖励在为我市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中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㈢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工程

搭建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各级学会的组织建设,改善办公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学会的凝聚力,打造一批精品学会。

建立科学技术人才库。建好全市自然科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各学会会员人才库、有突出贡献及学科带头人专家库、当地归国科技工作者和在境外从事科研工作人才库。

建立科技工作者施展才气的平台。组织开展学会的学术交流,提高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和热点,组织跨学科的大型学术研讨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继续发展。

建立科技工作者的维权服务热线,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㈣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市科技馆。科技馆是普及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市文明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要把市科技馆建设成集科普展览、科技培训、青少年科普实验、科普演讲、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馆。

建设电子科普显示屏。城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建成4-6块高规格的全新电子科普显示屏,拓宽科普宣传手段。

完善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

科普画廊及社区科普图书阅览室。城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建成8条科普画廊;80%以上社区、50%行政村建成10米以上科普画廊、藏书1000册以上的科普图书阅览室。

㈤科普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普之春(夏、秋、冬)科普大使进社区等活动。

创建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有条件的社区中创建10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活动,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组建一支稳定的科普大使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组建一支100人的相对稳定的科普大使和科技辅导员队伍,鼓励和组织他积极参与社区科普和学校科普活动。

建立社区科普学校。充分挖掘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普遍建立社区科普学校和科普活动室,有计划地开展培训、讲座和相关互动教育活动,使每个社区有居民接受终身学习的平台。

加强和改进农函大工作。发挥农函大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农函大的领导,改善农函大的办学方式,不时探索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体制和机制。

㈥科技咨询工程

积极配合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工作,开展重大课题的调研论证及社会招标;发挥人才荟萃、学科齐全的优势,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提出有影响、可操作的建议和对策,努力把科协系统建成市的科技智囊库”

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强科技效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技术服务市场,积极组建各种形式的科技中介组织,广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活动,促进科技效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智力支持作用,鼓励科技工作者发挥专长,服务社会,开展有偿科技服务活动。允许科技人员以知识、技术、效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开展有偿服务。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承包、技术报务。

㈦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科普创作队伍。

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技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研单位开放实验室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

加强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政府和民间对外的科普合作,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科普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㈧大众传媒科技传达能力建设工程

做大做强“科普网”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达功能,使之成为网上科技馆、博物馆,进入全国知名科普网站行列。

打造科技传达媒体品牌。进一步加强与传播媒体的合作与互动,日报要进一步办好科普专版,市广播电台继续开办科普专栏,市电视台要充分发挥优势,推出优秀科普栏目、科技专题节目,使公众在欣赏文化艺术中获得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熏陶,形成科普文化特色。

四、保证措施

㈠组织领导

市政府负责《科学素质实施纲要》实施工作,成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依照《科学素质实施纲要》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将《科学素质实施纲要》纳入外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上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建立和完善科普工作的工作机制。市科学技术协会是市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负责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本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学技术协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

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实施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委托有关监测评估机构对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实施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

㈡经费保障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普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资金保证。

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当的任务,依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安排和落实科普工作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方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普事业。

㈢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我市科普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达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科学技术普及,发挥他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惩办和奖励。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3

【关键词】农村科普;系统性;体系建设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是制度化学校教育之外的所有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在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农村,加强群众科学素质建设,提升群众科学素质,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农村科普现状

按照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相对集中、层层培训的原则,通过将实用技术培训纳入年度科技工作目标考核的措施,农村培训力度逐年加大;还通过开展优质稻种植示范、优质玉米良种种植示范、冬季农业开发、优质粮油品种示范推广、牛冻精改良技术示范、猪品种改良技术全面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技术示范、培育养鸡技术示范、林业技术综合示范、特色产品基地建设示范、人工驯化种植试验;通过组织宣传、卫生、科技、农业、林业、畜牧、计生、气象、广电等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宣传: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深入乡村到户开展服务;在乡村修建科普宣传长廊,建立永久性科普宣传阵地;通过科技“三下乡”、“五月科技活动周”、“六月科普大行动”、“法制宣传月”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采取制作科技展板、发放科技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服务、文艺演出、广播、电视、录像及办黑板报等方法广泛宣传;通过成立农函大,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采取“协会+农函大+经纪人”的方式,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展连续办学,使农民的科技意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逐步增强。

开展以“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传播行动”等为载体的一系列农村青少年科普活动;积极组织乡级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在中小学教育学科的作用,不断丰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思想,增强了他们的科学技术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技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农村科普创建活动不断加强。通过实施“科普富民示范村”、“科普兴农示范园”、“科普创效示范企业”、“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和“科普文明示范社区”五个创建活动,发挥农技协、农函大、农村科普富民示范村、示范园四位一体的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二、缺失系统性的农村科普成效不高

农民科学素质状况除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等紧密相联外,还与正规教育普及程度、科普教育现状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条件构成了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支撑条件。

1.科普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总体上说,农村的科普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得到改善,有了部门完整的科普机构,有一定规模的科普队伍,采取了针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科普效果较明显。但是,不论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还是科普场馆建设,都还满足不了群众接受科普教育的实际需求。没有科技馆,没有科普大篷车的问题还较为普遍;科技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他们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科普部门自身实力不强,思维创新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科技普及、指导和服务的本领和活力不强,极大地影响了科普工作的全面深入的开展。特别是目前的人才流动机制还不能保证科技工作者专心于科普工作。

2.群众科学素质有所提高但科技意识还比较淡薄

与过去比,农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增加,初中以上的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文盲率在下降,在生活中应用科技的能力在提高,但是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紧迫感还不够强,科技意识还有待增强。一方面是因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底子薄,吸纳科技知识的能力弱,特别是农村劳动者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还较低,科技普及应用速度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面是源于目前的科普工作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值的差距较大,科普工作还没有真正发展其提高群众科学素质的基本功能,而更多的是停留在新技术的推广与宣传上。

3.群众科学素质建设保障条件得到改善但是总体还是不足

群众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提供必须的软硬保障条件;同时还有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调动群众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农村的群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还没有能够提供相应的条件。

4.投入逐年提高但还是严重不足

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是百年树人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是,不论是对保障条件的投入还是对科普工作的投入,都还十分的不足。对于财力十分有限的农村而而言,财政资金往往难以投放到看不到明显的领导政绩的教育和科普工作中去,再加上社会融资渠道不畅通,所以,农村科普投入只能依靠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倾斜。

三、农村科普的系统性推进思考

群众科学素质建设是旨在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群众科学素质提升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的和努力,需要在整个社会系统内,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

1.科学素质建设中的系统思维

科学素质建设是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对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要基于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建设的难点以及其特殊性,转变群众科学素质建设的思维方式,改变过去对群众科学素质建设的片面认识,从群众科学素质建设的资源分散使用和各自为政的局面中解脱出来,才能把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有效地推进。科学素质建设首先就是科学能力的获取,其次是科学素质的展示,最后是科学素质的再提升。在这些环节中,要将涉及到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使用,避免低效重复和无效利用。政府作为这种资源的供给者以及整合者,要进行统筹思考和安排。

2.对科学素质建设进行分类指导

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指导是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是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要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科学素质建设方案。可以将科普读物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让他们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接受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其次就是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指导。不同人群的科学素质差异较大,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不一样,所以对于不同的人就要实施不同的科学素质教育工作。对于居住在农村的人群、接受正规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学习天分较差的人群,更倾向于从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学习,更乐于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习。

3.系统策划和实施科学素质建设工程

群众科学素质建设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个社会系统内,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教育条件的改善,科普条件的改善,科学素质建设软件的改善,以及群众自发学习条件的改善等。所以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建设需要从省级层面进行系统策划,通过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有针对的具体实施方案。

4.加强科普教育部门自身的系统建设

科学素质建设需要的资源广,涉及到的部门多。好的规划和安排,都需要通过具体部门实施落实,但是如果这些部门本身就软弱涣散,工作能力差,那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所以要加强科学素质建设涉及到的有关部门的建设,如交通部门、教育部门、科普部门、研究部门、民委等。特别是科普部门,过去一直承担着群众科学素质建设的具体实施和落实的任务,更需要从国民素质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练好内功,履行好工作职责。加强科普部门的组织网络建设,按照非营利性组织的运行模式,积极推进学会改革,建立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制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专、兼职科普队伍建设,保持专职人员的稳定和提高,支持和鼓励高科技人员和中小学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撰写科普文章、指导农村青少年科普活动;加强科普机关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克服行政倾向,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5.

[2]夏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

[3]武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D].湖南农业大学,2012.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4

关键词中国科协网英文版;栏目内容;启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1-0090-0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地

方科协组成,组织系统横向跨越大部分自然科学学科和大部分产业部门,是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网络型组织体系。中国科协网成立于1998年,担负着中国科协政务信息采集和新闻宣传的双重任务,是下属团体和一般公众了解科协资讯的渠道和平台。

中国科协网英文版成立于2007年,一直以来为中国科协在使用英语人群公共形象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中国科协与国际科技界进行交往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外传递着中国科协在组织结构、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科技期刊与科学传播5个方面工作进展的最新消息。

为更好地宣传中国科协在2015年的工作重点,营造崭新国际形象,年初,中国科协网英文版实行了全面改版。本论文从新版栏目内容进行分析,并展开进一步思考,为理清思路、推进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栏目内容

英文版共设有7个一级栏目,包括:关于中国科协(aboutUs)、中国重要学术团体(SocietiesaffiliatedtoCaSt)、中国学科发展(DisciplinaryDevelopment)、学术期刊(S&tJournals)、科学传播(ScienceCommunication)、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Cooperation)与最近新闻(Latestnews),从组织结构、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科技期刊与科学传播5个方面真实、客观地对外宣传了中国科协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1.1组织结构

英文版介绍了中国科协的历史沿革。作为新中国的原始股,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时全国主要科技组织齐聚一堂,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筹备会议,接受号召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之后的1950年,两个新的全国性组织“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all-ChinaFederationofnaturalScienceSocieties)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allChinaassociationforSciencepopularization)成立。1958年9月,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组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theChinaassociationforScienceandtechnology)。

英文版介绍了中国科协的网络型组织体系。作为中国最大的全国性科技工作者组织,中国科协通过其所属的204个重要科技社团(即全国学会)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即地方科协),同千百万中国科技工作者保持紧密联系,并进而起到联系科技工作者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科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成员,它同全国政治团体和其他社会团体一起,共同参与政治咨商、政策制定和民主监督等国家事务。英文版与中国科协所属204个全国学会建立链接,其中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全国学会189个,中国科协团体会员184个,中国科协团体会员中,理科学会42个,工科学会70个,农科学会15个,医科学会26个,交叉学科学会31个。

英文版介绍了中国科协的领导体制。中国科协属中直系统,由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中央政治局一位领导同志代表中央分管科协工作,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分工联系科协工作,中央书记处每年听取科协工作汇报。中国科协最高领导机构是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及由其选举产生的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一次,常务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会议一次。目前全委会主席是韩启德教授。常委会设置学术交流与学会发展专门委员会、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等14个专门委员会,常委会下设书记处负责中国科协的日常工作,目前书记处第一书记是尚勇博士。

英文版介绍了中国科协的主要工作。中国科协通过其所属机构,依照国家科技发展策略,组织和鼓励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科学传播、科技咨询和其他活动,加速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表达科技工作者的声音,并坚定地捍卫他们的合法权利。并同世界许多国家的科技组织保持合作关系,作为中国科技团体的代表,是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CouncilforScience,简称iCSU)、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orldFederationofengineeringorganizations,简称wFeo)等许多其他国际科技组织的成员。2004年,中国科协被授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咨商地位。英文版积极报道了中国科协参与国际科技组织活动的新闻,例如:第五届国际科联协调委员会全体会议举行(thefifthiCSUChinaplenarymeetingheldinBeijing)、张勤会见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ZhangQinmeetswithwFeopresident)、中国科协代表团在巴黎商讨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事宜(CaStdelegationmeeticernedpartiesinparis)等。

1.2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的立会之本,“学术贵在创新,创新重在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最终可以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流,推动学术思想的交融,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迅速发展,与国际科技界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共产党的十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空前重视,科技社团重任当肩,全国学会牵头组织召开学术会议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

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每年组织召开上千个国际科技会议。通过参与这些学术会议,我国科技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现状、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加强同他国科技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传播能力。这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彰显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同时,还为他们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协同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英文版对学会参与或主办的学术会议进行了积极报道,例如中国抗癌协会代表团出席2014年世界抗癌大会(theDelegationofChineseanti-Cancerassociationattended2014worldCancerCongress)、2015青岛国际脱盐大会召开(2015Qingdao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esalinationandwaterReuseheld)、学术沙龙聚焦超导材料(academicsalonfocusesonmetamaterials)等。

同时,中国科协2015年主推的“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也是由专业学会牵头,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学科领域专家资源,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或者国内学术会议的形式,开展对接式科技咨询,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与难题,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生力军作用。英文版报道了相关系列新闻:例如: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积极主动开展助力工程对接(CaStlocalbranchesandmembersocietiesjoinhandsforContRiD),中国科协与福建省签署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合作协议(CaStandFujiansignagreementtoaccelerate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家对接活动在苏州举行(experts-enterprisesmatchingactivityheldinSLizhou)等,使海外读者了解到学术会议科协特色化的延伸的相关讯息:通过科技社团,在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之间搭桥连线。

此外,2015年11月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orldRobotConference2015)是本年度科协工作的一个重点,届时将邀请世界一流科学家、研究机构、企业参会,促进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合作,吸引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向国内集聚,推动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共同体。英文版追踪报道了科协领导为此次大会所作出的努力,例如:尚勇会见机器人研究领域专家(ShangYongmeetswithroboticsexpert)、张勤会见日本工学会会长佐藤顺一(ZhangQinmeetswithpresidentofJapanFederationofengineeringSocieties)等。同时,英文版链接了世界机器人大会专题,介绍了大会的三个重要活动安排:世界机器人论坛(worldForumonRobot201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worldRobotexhibition2015)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worldadolescentRobotContest2015),以及会议进展相关新闻等。

1.3学科发展

学科发展研究是“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科的建设、发展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广度,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原始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总结学科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发展特点,把握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趋势,对促进学科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学术纲领和学术制度、建设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全国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学科发展报告凝聚科技共同体的集体智慧,梳理相关学科的重大成果、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等,分析相关学科的发展特点、学术影响、文化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态势。全国200余个学会及其支撑单位、所属会员,为学科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提供案例、数据,接受问卷抽样调查。截至2013年,中国科协先后组织104个学会开展了188次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编辑出版系列学科发展报告155卷,发行30余万册,先后有1.3万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科发展研究,有7000多位专家执笔撰写学科发展报告。

2012~2013年度学科发展研究,主要涉及我国化学、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青藏高原研究、运筹学、晶体学、机械工程、电器工程、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道路工程、航空科学技术、航天科学技术、兵器科学技术、冶金工程技术、纺织科学技术、食品科学技术、照明科学与技术、体视学、基础农学、植物保护学、草业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全科医学等30个学科近年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进展,以此探讨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分析学科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促进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推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中国学科发展报告因涉及学科众多、内容丰富、研究深入、信息权威,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极其鲜明的学术风格、学科文化,不仅得到我国科技界的关注,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也逐步被国外主要学术机构、研究机构所关注,成为科研课题立项、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以及国内外众多知名图书馆的馆藏资料,显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成为中国科协的知名学术品牌。

中国科协网英文版在学科发展报告中选择研究基础扎实、同国外接轨探讨较多的30个学科发展报告的英文版上传,它们分别是:照明科学与技术(LightingScienceandtechnology)、食品科学与技术(FoodScienceandtechnology)、纺织科学与技术(textileScienceandtechnology)、冶金工程技术(metallurgicalengineeringandtechnology)、电子与信息科学(electronicandinformationScience)、电气工程(electricalengineering)、机械工程(mechanicalengineering)、制图学(Graphics)、控制科学与工程(ControlScienceandengineering)、结晶学(Crystallography)、工程热物理(engineeringthermophysics)、运筹学(operationsResearch)、青藏高原研究(tibetanplateauResearch)、管理科学与工程(manage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心理学(psychology)、植物生物学(plantBiolog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植物科学(plantScience)、地理(Geography)、化学(Chemistry),人体解剖学、历史与胚胎学(Humananatomy,Historyandembryology)、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高能材料(energeticmaterials)、空间科学与技术(SpaceScienceandtechnology)、航空科学与技术(aeronauticalScienceandtechnology)、草业科学(pratacultural

Science)、植物保护(plantprotection)、基础农学(Basicagronomy)、公路工程(Highwayengineering)、体视学(Stereology)。

1.4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而评价期刊是否达到世界水平的第一特征是以英语作为出版语言。

据统计,我国现有科技期刊数量4900余种,其中英文科技期刊为244种,出版地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杭州等科技、经济、人力资源等实力较强的城市,其中在北京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合计达到151种,占全国英文科技期刊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中98种是由主办主管单位自主出版的,占比40%;146种是采用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共同出版或国际发行的,占比60%。我国影响因子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有6种直接由国外出版商出版发行,其余4种也都同国外出版商联合出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这一数据背后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缺乏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体现良好竞争优势的顶级英文科技期刊,作者只能选择优稿外投;原因之二在于国内缺乏成熟完善的的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期刊只能选择借鸡孵卵,使用国外数字出版平台。这种情况导致国内作者刊登的优秀科技成果只能出现在国外出版集团的数据库中,进而产生严重的科技资源外流。据统计,2012年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176个学科领域中高影响力期刊论文总数中,我国科技人员数为4020篇,其中80%的SCi在国外期刊与国外数据库中。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我国优秀稿源外流现状、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从2012年开始,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projectforenhancinginternationalimpactofChinaStmJournals,简称piiJ),该计划是首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英文科技期刊项目,通过项目引导、以奖促建的方式,第一步力争到“十二五”末,引导一批学术质量高、重要学科领域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因子(JournalCitationReportFactor,简称JCRFactor)进入学科Ql、Q2区,创办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第二步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群,使我国一批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3年,“piiJ计划”设置a、B、C、D4个奖励类别。a、B、C类依次资助期刊冲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国际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以及成为国家化英文科技期刊,而D类则是面向新创办的期刊,目标是尽快进入SCi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成为国际化科技期刊。每个类别连续资助3年,其中a、B、C3个类别每年资助金额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D类在获得刊号后,一次性支持50万元11]。

经过专家严格评审,2013年最终由76个英文期刊获得计划支持,计划年度累计支持金额达6100万元。2014年,piiJ计划进行了新增项目评审和递补项目确定,共14种新增项目入选。

piiJ计划的实施与不断推进提高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减少了我国学术论文外流现象,推动我国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助益于期刊多元化出版道路的探索,为增强中国国际科学话语主动权、促进学术生态“区域圈”建设、争取科技期刊市场份额做出贡献,有利于新的科技观点的交流与传播。

中国科协网为piiJ计划制作英文专题,设置关于piiJ(aboutpiiJ)、大事记(events)、新闻(news)和项目资助期刊一览(JournalsinpiiJ)4个一级栏目,跟进介绍项目进展,链接全部获奖期刊主页,宣传项目阶段性成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树立了我国科技强国的地位和形象。

1.5科学传播

除了学术交流、学科发展和科技期刊工作之外,科普工作无疑是中国科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科协科普机构包括机关职能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直属单位有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农技中心、科普出版社等。中国科协所属204个全国学会中,半数以上的学会设有科普专委会或科普部。各省科协有科普部和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中心等单位。95%以上的地、80%以上的县有独立建制的科协,主要开展科普工作。《中国科普统计(2012年版)》显示,全国科协系统科普人员46.62万人,占全国总数的24%[13]。中国科协网英文版主要介绍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thenationalactionplanofScientificLiteracyforallChineseCitizens)、全国科普日(thenationalSciencepopularizationDay)、青少年科普(ScienceCommunicationforYouthandChildren)和科普研究(ScienceCommunicationResearch)4项工作。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使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了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为对“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201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纲要》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科学素质工作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科学素质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纲要》实施主体活动覆盖面日益扩大,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为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1.67个百分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

全国科普日是全国公众的科学节日,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有关部委共同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是在全国范围内直接面向公众开展的群众性、公益性大型品牌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自2003年开始实施,选定每年9月的第3个公休日开展活动。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展览、体验、互动、游戏、表演以及科技游园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断加强公众与科技人员的交流,让公众走近科技创新,感受科学魅力,理解科学思想,以弘扬科学精神,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截止201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11届,累计举办科普活动4万多项,直接参与活动的公众数量超过8亿人次。

组织和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是中国科协科学普及工作的重点之一。早在1978年,中国科协就建立了青少年科技中心(theChildrenandYouthScienceCenter,CYSC),负责以青少年为目标人群的科学普及活动。省级科协也建立相同的组织机构行使同样的职能。青少年科技中心致力于通过科学教育项目和公共事件使公众参与到科技之中,并鼓励青年一代的创新。它同省级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技馆和科技教育中心一同构造全国范围非正式科学教育网络。中国科协网英文版介绍了青年科学人才计划(YoungSciencetalentprogram)、明日小小科学家(awardforLittleScientistoftomorrow)、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hinaadolescent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Contest,CaStiC)、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ChinaadolescentRobotCompetition)、全国青少年科学营(nationalYouthScienceCamp)、宇宙梦想(DreamintotheUniverse)、馆校结合(BridgingSciencemuseumwithSchools)等十余个青少年科技中心主推的项目活动。

谈及中国科协的科普研究工作,就必须提到中国科普研究所(ChinaResearchinstituteforSciencepopularization,CRiSp),它是在1980年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发起建立的。自从建立伊始,中国科普研究所就在中国科普理论和应用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科协科技普及工作及国家科普相关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科普研究所承接的研究项目包括:科技的公众传播:内容、渠道、目标人群和机制;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检测和分析;科普资源的调查和理论研究;中外科普作品和科普作家;非正式科技教育理论研究;大众传媒中科技比重研究。中国科普研究所同美、英、日、韩、欧盟的不同组织保持合作伙伴关系,并在一些国际组织中非常活跃。

2启示

1)作为外宣网站,中国科协网英文版主要受众是海外读者,他们希望通过网站来了解中国科协生动真实的情况。中国科协网英文版理应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采用客观真实的文字内容和富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以新闻报道和专题栏目的形式,宣传中国科协――中国最大的科技工作者的群团组织在组织结构、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科技期刊和科学传播5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5

关键词:科普工作;科普主体;科普内容

近年来,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在科学普及活动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等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实施,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连续召开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启动,可以肯定我国科普工作又将呈现出一个新的可喜局面。

当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议题,但在具体的科普实践活动与方式中,各国又因各自的国情不同而既有共识相同之处,同时又呈现出多元化的差异区别。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同时又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达到国家科学普及的既定目标,无疑需要深入的探讨和大胆的实践。在我国当前的科普工作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1,当代科普是社会中的科普

应当说,科学普及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二者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哪个地方,科学普及也需要跟进到社会的哪个地方。今天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国家目标和社会工程,同样今天的科学普及也是社会中的科学普及,科普工作不再仅仅是某些个人和团体的业余、自发行为,也一样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的系统工程。

许多国家认识到,科学普及作为一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保障科学与社会协调进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因而带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今天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全社会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与协调。在科普工作的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已成为重要的支持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行为常常起到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如英国政府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个方面大力扶持科技馆建设事业。早在18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博物馆法,对包括科技馆在内的博物馆给予法律上的保护,确定其公益法人的地位。英国政府不仅投巨额资金建设科技馆,而且每年为科技馆划拨大量经费,以保证其正常运营。以伦敦科学博物馆为例,每年该馆支出经费总计约2300万英镑,其中85%以上为英国政府拨款。

除直接参与外,政府部门还通过建立适宜的社会机制(包括政策、法规等)来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掘全社会的资源。一些科普宣传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效果同样很好,关键在于建立适宜的政策引导机制。美国政府曾明文规定,工厂里的生产机器在报废前必须经过当地博物馆机构的挑选,尔后才能报废。在美国的某些高速公路旁边,路基被切开露出断面以帮助人们了解道路是由什么材料铺成的。这类科普方式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有了相应的措施规定,公司企业也愿意做,并且还有广告宣传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普及工作又常带有一定的文化产业属性,借助市场机制引导和促进科学普及也是一条有效途径。闻名世界的美国科幻片不仅吸引了大批科学爱好者,同时也创造了惊人的票房价值。自有电影以来,创造全球最高票房价值的10部电影中美国科幻片就占了5席,据首位的《侏罗纪公园》票房价值高达5亿美元。而利用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等自然景观开展的科普旅游、科普夏令营等活动同样大受欢迎,并且利润可观。可见,在市场机制下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也同样前景广阔。

2,当代科普主体的分化问题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对科普活动的认识讨论中,一直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认为科学家应当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在科学界,这种呼声尤其显得强烈而紧迫。的确,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家们常常是义不容辞地扮演着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没有布鲁诺、伽利略的宣扬和普及,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便难以掀起近代科学的革命风暴;没有赫胥黎“斗犬”般的维护和宣传,便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人心;没有相对论热,爱因斯坦及其理论也不可能家喻户晓。正是科学家的这种对真理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才使得科学的理性之光不断照耀着普通大众走进人类智慧的殿堂。

然而,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电视机、互联网络的出现,以及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普遍愿望,对今天科学普及的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科学知识的生产早已专业化、职业化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以及科普创作也日益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逐渐呈现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今天已不难看出科普活动中科学界与新闻媒体之间在合作基础上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即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二者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如今在科学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种媒介的从业人员(主要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的记者、编辑等)越来越扮演着直接而显著的角色,相应地,越来越“专”的科学家们却更多地在扮演着配角。这是今天的科学传播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普及,并且也不同于当前一般信息传播的一个新特点。

在今天的科普主体中,“科学知识传播者”已逐渐成为一支职业化的队伍,主要由科技传媒的工作人员、科普创作人员、科技展馆工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人员等更直接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的专职人员组成,当然也包括一些工作在科普一线的科学家,但大多数早已分身乏术的科学家作为“科学知识生产者”则属于今天科普主体中相对间接的、非职业化的队伍。

显然,这并不是说,今日的科学家可以回避其科普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在科学普及传播链中始终扮演着“第一发球员”的角色,是人类认识理解科学的源泉所在。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仍然是当代社会以及现代科技发展对科学家的时代要求。此外,科学界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积极协助职业的科学传播者共同推进当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如果说科学团体是人类理解科学的必不可少的最终源泉,那么大众传媒就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一座桥梁。要想在传播媒介中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家与传播媒介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合作关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提。同时,科技媒体的各类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以及科技媒体作品的专家审核制度也应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3,科普内容与科学素质

国民科学素质对当代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国政府均予以了高度的重视,科普工作如何围绕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这一目标,科普内容如何进行调整同样受到普遍的关注。

自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开展了对国民科学素质的调查工作。关于科学素质,国际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中心主任米勒(JonD.miller)教授认为,科学素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2)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要有所了解;(3)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米勒教授对科学素质的这一规定已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与科学社会学的“三层次说”(即科学是一种理性知识、一种认识活动和一种社会建制)也是较为吻合的。

由此可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素质可以具体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和参与科学技术的社会管理能力这三个层面。相应地,科学普及在内容上也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展开。

首先,科学是一个系统严密的、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在科学知识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这是理解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1)理解科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认识理解科学知识体系中关于物质世界、生物界、人类机体、人类行为、数学、现代技术等领域里的一些基本的核心概念;(2)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的核心理论和观点,如基本的科学原理以及普遍的科学常识。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如同砖瓦,科学原理如同骨架,公众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就有利于树立起科学的基本的世界观,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描述客观世界。

其次,科学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还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探索的活动,并在这个探索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和职业的行为准则。在科学活动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认识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获取方法以及承认过程的了解增强识别科学与伪科学、假科学的能力;通过了解科学工作中的评审程序和奖惩制度,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组织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进而理解人类在科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进步的科学精神。

学术性的研究探索活动,同时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性工程,是国家目标、政府事业。科学本身,以及更直接的和技术一起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空前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以及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公众个人生活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了解科技体制的功能特点和社会角色,了解基本的科技政策和重要的相关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制度等),了解参与科技发展的社会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机制和渠道,等等。能够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既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同时又必须有相应的监督和制约,能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科技相关的问题做出合理反应,具备参与科技发展的有关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此外,在当前科学普及的内容方面,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科学普及更多的是引导公众认识、理解、欣赏科学,而不是一味儿地鼓励普通公众涉足科研前沿,去攻克什么科学难题,创造什么重大理论。近代科学革命以降,人类科学事业经过几百年的突飞猛进到今天早已是壁垒森严,高度专业化、职业化了,从事前沿科学探索工作首先要经过长期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盲目地鼓励社会公众进行所谓科研探索往往会背离科学普及的初衷。没有高等数学理论的背景就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难题,仅仅只有初中化学的知识就要论证水变油的过程,这些现象应当说与我们的某些科普宣传不无关系。面对真诚而执着的民间“科学家”们五花八门的“成就”和“突破”,职业的科学家曾无奈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自行车骑得再快,能上月球吗?”

第二,科学普及应避免使科学神秘化、崇高化,并负载过多的道德使命。科学普及要废除那种科学高高在上作为社会行为向导的权利,使科学工作非神秘化,让科学走下圣坛,更加接近普通公众。实际上,科学事业本身就是魅力无穷的,可以使人类摆脱愚昧、远离无知,值得人们去探索、去创造、去欣赏。正如当代著名的英国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教授所指出的:“当所有的花言巧语都被揭露无疑时,真理的内核就在这样的见解中出现了:科学是迷人的事业,能够使从事科学的男男女女全力以赴,能够用它的发现扩大和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

4,科普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

应当说,就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而言,主渠道、主阵地无疑在于学校的正规教育,科学普及应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社会延伸。为提高普通国民的科学素质,在学校正规教育领域,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从分门别类的分科教育到全面整体的综合教育(即从学科到科学)进行转变也一样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在这些方面,科普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相互之间显然十分有必要进行合作与借鉴。

不过,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与社会化的科学普及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学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考试、拿文凭的制约,而科普则是非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内针对相对固定的人群,而科学普及则是面对0至99岁各个年龄段的全体社会公民。

由上述不同可以看出,搞好科普工作必须更加重视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科学普及是非强制性的,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要就十分关键;科学普及是面对社会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积极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研究统计表明,对于社会大多数的成年公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后果,而非充满艰深学术术语、并且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尖端科技知识。因而科普内容不应只盯着科技最前沿,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科普工作更需要关注普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及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点,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科普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目的。例如,一种新式的电视机问世了,普通公众关心它有哪些新的功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更甚于关心该电视机的工作原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技术上有哪些突破。在科普工作中需要更多地尊重并且适应社会公众的这一特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和提高,从而更好地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5,我国科普工作与国外科普工作的国情差异

我国的科普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从国情角度看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参考借鉴国外经验以及制定我国科普政策措施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点。

首先,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客观上造成我国公众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需求也必然存在着相应的差距。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最畅销的科普书籍是《养鸡500天》,而同一时期美国公众最喜爱的科普图书是卡尔萨根的《宇宙》。我国的普通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村里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已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恩惠尚未充分感受到,对当代科技运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是无从谈起。因而与发达国家的公众比较而言,现阶段我国公众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上,往往有理解片面、急功近利、追求实用化、盲目乐观等特点。

其次,我国公众受学校正规教育的年限与发达国家公众相比差距较大,公众整体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参与科学技术社会管理方面的意识也明显较弱。近年来,国外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兴起是与其社会公众普遍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分不开的,试想,公众如果对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或者其影响后果一无所知的话,他们又怎么可能要求与科学家进行交流对话、平等争论甚至发问质疑呢?而我国公众相对科学素质较低,对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及其影响知之较少甚至没有感觉,自然难以达到理解沟通的地步。公众对科学家及其工作也多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应地参与科学事业发展的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也就大打折扣了。这无疑也要求我国的科普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承担起一种“补课”的任务,补学校正规教育不足的课。

再次,我国科学家在参与科普活动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们相比,来自社会公众方面的压力要小得多,也没有那么直接。国外科研工作者面对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常常要三思而后行,甚至延缓、停止或者取消科研计划。这一点只要想一想英国克隆羊“多莉”以及转基因农作物在发达国家所引起的震荡就足以使人深刻体会到这一点。而我国科学家面临社会公众这方面的压力则相对要小得多。如何促进我国科学家更多地参与科普活动,更多地面向普通公众,学会并乐意与社会公众和媒体打交道,就必须考虑到我国的这一实际国情情况。

参考文献

1刘珺珺著.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10.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121--142.

3樊洪业.科学普及不等于技术培训[n].科学时报,2002年9月15日.

4[英]约翰•齐曼著,刘珺珺等译.元科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273.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6

关键词:科普工作;科普主体;科普内容

近年来,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在科学普及活动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等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实施,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连续召开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启动,可以肯定我国科普工作又将呈现出一个新的可喜局面。

当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议题,但在具体的科普实践活动与方式中,各国又因各自的国情不同而既有共识相同之处,同时又呈现出多元化的差异区别。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同时又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达到国家科学普及的既定目标,无疑需要深入的探讨和大胆的实践。在我国当前的科普工作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1,当代科普是社会中的科普

应当说,科学普及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二者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哪个地方,科学普及也需要跟进到社会的哪个地方。今天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国家目标和社会工程,同样今天的科学普及也是社会中的科学普及,科普工作不再仅仅是某些个人和团体的业余、自发行为,也一样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的系统工程。

许多国家认识到,科学普及作为一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保障科学与社会协调进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因而带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今天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全社会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与协调。在科普工作的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已成为重要的支持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行为常常起到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如英国政府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个方面大力扶持科技馆建设事业。早在18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博物馆法,对包括科技馆在内的博物馆给予法律上的保护,确定其公益法人的地位。英国政府不仅投巨额资金建设科技馆,而且每年为科技馆划拨大量经费,以保证其正常运营。以伦敦科学博物馆为例,每年该馆支出经费总计约2300万英镑,其中85%以上为英国政府拨款。

除直接参与外,政府部门还通过建立适宜的社会机制(包括政策、法规等)来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掘全社会的资源。一些科普宣传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效果同样很好,关键在于建立适宜的政策引导机制。美国政府曾明文规定,工厂里的生产机器在报废前必须经过当地博物馆机构的挑选,尔后才能报废。在美国的某些高速公路旁边,路基被切开露出断面以帮助人们了解道路是由什么材料铺成的。这类科普方式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有了相应的措施规定,公司企业也愿意做,并且还有广告宣传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普及工作又常带有一定的文化产业属性,借助市场机制引导和促进科学普及也是一条有效途径。闻名世界的美国科幻片不仅吸引了大批科学爱好者,同时也创造了惊人的票房价值。自有电影以来,创造全球最高票房价值的10部电影中美国科幻片就占了5席,据首位的《侏罗纪公园》票房价值高达5亿美元。而利用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等自然景观开展的科普旅游、科普夏令营等活动同样大受欢迎,并且利润可观。可见,在市场机制下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也同样前景广阔。

2,当代科普主体的分化问题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对科普活动的认识讨论中,一直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认为科学家应当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在科学界,这种呼声尤其显得强烈而紧迫。的确,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家们常常是义不容辞地扮演着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没有布鲁诺、伽利略的宣扬和普及,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便难以掀起近代科学的革命风暴;没有赫胥黎“斗犬”般的维护和宣传,便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人心;没有相对论热,爱因斯坦及其理论也不可能家喻户晓。正是科学家的这种对真理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才使得科学的理性之光不断照耀着普通大众走进人类智慧的殿堂。

然而,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电视机、互联网络的出现,以及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普遍愿望,对今天科学普及的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科学知识的生产早已专业化、职业化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以及科普创作也日益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逐渐呈现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今天已不难看出科普活动中科学界与新闻媒体之间在合作基础上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即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二者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如今在科学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种媒介的从业人员(主要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的记者、编辑等)越来越扮演着直接而显著的角色,相应地,越来越“专”的科学家们却更多地在扮演着配角。这是今天的科学传播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普及,并且也不同于当前一般信息传播的一个新特点。

在今天的科普主体中,“科学知识传播者”已逐渐成为一支职业化的队伍,主要由科技传媒的工作人员、科普创作人员、科技展馆工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人员等更直接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的专职人员组成,当然也包括一些工作在科普一线的科学家,但大多数早已分身乏术的科学家作为“科学知识生产者”则属于今天科普主体中相对间接的、非职业化的队伍。

显然,这并不是说,今日的科学家可以回避其科普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在科学普及传播链中始终扮演着“第一发球员”的角色,是人类认识理解科学的源泉所在。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仍然是当代社会以及现代科技发展对科学家的时代要求。此外,科学界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积极协助职业的科学传播者共同推进当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如果说科学团体是人类理解科学的必不可少的最终源泉,那么大众传媒就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一座桥梁。要想在传播媒介中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家与传播媒介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合作关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提。同时,科技媒体的各类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以及科技媒体作品的专家审核制度也应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3,科普内容与科学素质

国民科学素质对当代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国政府均予以了高度的重视,科普工作如何围绕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这一目标,科普内容如何进行调整同样受到普遍的关注。

自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开展了对国民科学素质的调查工作。关于科学素质,国际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中心主任米勒(JonD.miller)教授认为,科学素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2)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要有所了解;(3)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米勒教授对科学素质的这一规定已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与科学社会学的“三层次说”(即科学是一种理性知识、一种认识活动和一种社会建制)也是较为吻合的。

由此可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素质可以具体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和参与科学技术的社会管理能力这三个层面。相应地,科学普及在内容上也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展开。

首先,科学是一个系统严密的、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在科学知识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这是理解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1)理解科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认识理解科学知识体系中关于物质世界、生物界、人类机体、人类行为、数学、现代技术等领域里的一些基本的核心概念;(2)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的核心理论和观点,如基本的科学原理以及普遍的科学常识。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如同砖瓦,科学原理如同骨架,公众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就有利于树立起科学的基本的世界观,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描述客观世界。

其次,科学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还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探索的活动,并在这个探索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和职业的行为准则。在科学活动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认识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获取方法以及承认过程的了解增强识别科学与伪科学、假科学的能力;通过了解科学工作中的评审程序和奖惩制度,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组织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进而理解人类在科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进步的科学精神。再次,科学不仅是一个纯学术性的研究探索活动,同时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性工程,是国家目标、政府事业。科学本身,以及更直接的和技术一起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空前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以及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公众个人生活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了解科技体制的功能特点和社会角色,了解基本的科技政策和重要的相关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制度等),了解参与科技发展的社会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机制和渠道,等等。能够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既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同时又必须有相应的监督和制约,能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科技相关的问题做出合理反应,具备参与科技发展的有关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此外,在当前科学普及的内容方面,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科学普及更多的是引导公众认识、理解、欣赏科学,而不是一味儿地鼓励普通公众涉足科研前沿,去攻克什么科学难题,创造什么重大理论。近代科学革命以降,人类科学事业经过几百年的突飞猛进到今天早已是壁垒森严,高度专业化、职业化了,从事前沿科学探索工作首先要经过长期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盲目地鼓励社会公众进行所谓科研探索往往会背离科学普及的初衷。没有高等数学理论的背景就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难题,仅仅只有初中化学的知识就要论证水变油的过程,这些现象应当说与我们的某些科普宣传不无关系。面对真诚而执着的民间“科学家”们五花八门的“成就”和“突破”,职业的科学家曾无奈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自行车骑得再快,能上月球吗?”

第二,科学普及应避免使科学神秘化、崇高化,并负载过多的道德使命。科学普及要废除那种科学高高在上作为社会行为向导的权利,使科学工作非神秘化,让科学走下圣坛,更加接近普通公众。实际上,科学事业本身就是魅力无穷的,可以使人类摆脱愚昧、远离无知,值得人们去探索、去创造、去欣赏。正如当代著名的英国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教授所指出的:“当所有的花言巧语都被揭露无疑时,真理的内核就在这样的见解中出现了:科学是迷人的事业,能够使从事科学的男男女女全力以赴,能够用它的发现扩大和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

4,科普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

应当说,就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而言,主渠道、主阵地无疑在于学校的正规教育,科学普及应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社会延伸。为提高普通国民的科学素质,在学校正规教育领域,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从分门别类的分科教育到全面整体的综合教育(即从学科到科学)进行转变也一样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在这些方面,科普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相互之间显然十分有必要进行合作与借鉴。

不过,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与社会化的科学普及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学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考试、拿文凭的制约,而科普则是非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内针对相对固定的人群,而科学普及则是面对0至99岁各个年龄段的全体社会公民。

由上述不同可以看出,搞好科普工作必须更加重视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科学普及是非强制性的,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要就十分关键;科学普及是面对社会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积极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研究统计表明,对于社会大多数的成年公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后果,而非充满艰深学术术语、并且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尖端科技知识。因而科普内容不应只盯着科技最前沿,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科普工作更需要关注普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及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点,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科普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目的。例如,一种新式的电视机问世了,普通公众关心它有哪些新的功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更甚于关心该电视机的工作原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技术上有哪些突破。在科普工作中需要更多地尊重并且适应社会公众的这一特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和提高,从而更好地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5,我国科普工作与国外科普工作的国情差异

我国的科普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从国情角度看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参考借鉴国外经验以及制定我国科普政策措施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点。

首先,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客观上造成我国公众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需求也必然存在着相应的差距。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最畅销的科普书籍是《养鸡500天》,而同一时期美国公众最喜爱的科普图书是卡尔萨根的《宇宙》。我国的普通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村里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已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恩惠尚未充分感受到,对当代科技运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是无从谈起。因而与发达国家的公众比较而言,现阶段我国公众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上,往往有理解片面、急功近利、追求实用化、盲目乐观等特点。

其次,我国公众受学校正规教育的年限与发达国家公众相比差距较大,公众整体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参与科学技术社会管理方面的意识也明显较弱。近年来,国外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兴起是与其社会公众普遍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分不开的,试想,公众如果对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或者其影响后果一无所知的话,他们又怎么可能要求与科学家进行交流对话、平等争论甚至发问质疑呢?而我国公众相对科学素质较低,对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及其影响知之较少甚至没有感觉,自然难以达到理解沟通的地步。公众对科学家及其工作也多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应地参与科学事业发展的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也就大打折扣了。这无疑也要求我国的科普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承担起一种“补课”的任务,补学校正规教育不足的课。

再次,我国科学家在参与科普活动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们相比,来自社会公众方面的压力要小得多,也没有那么直接。国外科研工作者面对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常常要三思而后行,甚至延缓、停止或者取消科研计划。这一点只要想一想英国克隆羊“多莉”以及转基因农作物在发达国家所引起的震荡就足以使人深刻体会到这一点。而我国科学家面临社会公众这方面的压力则相对要小得多。如何促进我国科学家更多地参与科普活动,更多地面向普通公众,学会并乐意与社会公众和媒体打交道,就必须考虑到我国的这一实际国情情况。

参考文献

1刘珺珺著.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10.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121--142.

3樊洪业.科学普及不等于技术培训[n].科学时报,2002年9月15日.

4[英]约翰•齐曼著,刘珺珺等译.元科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273.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7

应当说,科学普及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二者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哪个地方,科学普及也需要跟进到社会的哪个地方。今天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国家目标和社会工程,同样今天的科学普及也是社会中的科学普及,科普工作不再仅仅是某些个人和团体的业余、自发行为,也一样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的系统工程。

许多国家认识到,科学普及作为一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保障科学与社会协调进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因而带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今天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全社会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与协调。在科普工作的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已成为重要的支持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行为常常起到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如英国政府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个方面大力扶持科技馆建设事业。早在18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博物馆法,对包括科技馆在内的博物馆给予法律上的保护,确定其公益法人的地位。英国政府不仅投巨额资金建设科技馆,而且每年为科技馆划拨大量经费,以保证其正常运营。以伦敦科学博物馆为例,每年该馆支出经费总计约2300万英镑,其中85%以上为英国政府拨款。

除直接参与外,政府部门还通过建立适宜的社会机制(包括政策、法规等)来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掘全社会的资源。一些科普宣传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效果同样很好,关键在于建立适宜的政策引导机制。美国政府曾明文规定,工厂里的生产机器在报废前必须经过当地博物馆机构的挑选,尔后才能报废。在美国的某些高速公路旁边,路基被切开露出断面以帮助人们了解道路是由什么材料铺成的。这类科普方式并不需要花多少钱,有了相应的措施规定,公司企业也愿意做,并且还有广告宣传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普及工作又常带有一定的文化产业属性,借助市场机制引导和促进科学普及也是一条有效途径。闻名世界的美国科幻片不仅吸引了大批科学爱好者,同时也创造了惊人的票房价值。自有电影以来,创造全球最高票房价值的10部电影中美国科幻片就占了5席,据首位的《侏罗纪公园》票房价值高达5亿美元。而利用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等自然景观开展的科普旅游、科普夏令营等活动同样大受欢迎,并且利润可观。可见,在市场机制下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也同样前景广阔。

2,当代科普主体的分化问题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对科普活动的认识讨论中,一直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认为科学家应当承担起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在科学界,这种呼声尤其显得强烈而紧迫。的确,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家们常常是义不容辞地扮演着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没有布鲁诺、伽利略的宣扬和普及,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便难以掀起近代科学的革命风暴;没有赫胥黎“斗犬”般的维护和宣传,便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人心;没有相对论热,爱因斯坦及其理论也不可能家喻户晓。正是科学家的这种对真理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才使得科学的理性之光不断照耀着普通大众走进人类智慧的殿堂。

然而,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电视机、互联网络的出现,以及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普遍愿望,对今天科学普及的方式、手段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科学知识的生产早已专业化、职业化后,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以及科普创作也日益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逐渐呈现出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今天已不难看出科普活动中科学界与新闻媒体之间在合作基础上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即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二者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如今在科学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种媒介的从业人员(主要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的记者、编辑等)越来越扮演着直接而显著的角色,相应地,越来越“专”的科学家们却更多地在扮演着配角。这是今天的科学传播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普及,并且也不同于当前一般信息传播的一个新特点。

在今天的科普主体中,“科学知识传播者”已逐渐成为一支职业化的队伍,主要由科技传媒的工作人员、科普创作人员、科技展馆工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人员等更直接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的专职人员组成,当然也包括一些工作在科普一线的科学家,但大多数早已分身乏术的科学家作为“科学知识生产者”则属于今天科普主体中相对间接的、非职业化的队伍。

显然,这并不是说,今日的科学家可以回避其科普的社会责任。科学家在科学普及传播链中始终扮演着“第一发球员”的角色,是人类认识理解科学的源泉所在。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仍然是当代社会以及现代科技发展对科学家的时代要求。此外,科学界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积极协助职业的科学传播者共同推进当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如果说科学团体是人类理解科学的必不可少的最终源泉,那么大众传媒就是今天沟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一座桥梁。要想在传播媒介中准确、适宜地反映科学,科学家与传播媒介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合作关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前提。同时,科技媒体的各类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以及科技媒体作品的专家审核制度也应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3,科普内容与科学素质

国民科学素质对当代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各国政府均予以了高度的重视,科普工作如何围绕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这一目标,科普内容如何进行调整同样受到普遍的关注。

自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开展了对国民科学素质的调查工作。关于科学素质,国际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中心主任米勒(JonD.miller)教授认为,科学素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2)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要有所了解;(3)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米勒教授对科学素质的这一规定已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与科学社会学的“三层次说”(即科学是一种理性知识、一种认识活动和一种社会建制)也是较为吻合的。

由此可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素质可以具体表现为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和参与科学技术的社会管理能力这三个层面。相应地,科学普及在内容上也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展开。

首先,科学是一个系统严密的、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在科学知识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这是理解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1)理解科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认识理解科学知识体系中关于物质世界、生物界、人类机体、人类行为、数学、现代技术等领域里的一些基本的核心概念;(2)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的核心理论和观点,如基本的科学原理以及普遍的科学常识。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如同砖瓦,科学原理如同骨架,公众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就有利于树立起科学的基本的世界观,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描述客观世界。

其次,科学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还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探索的活动,并在这个探索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和职业的行为准则。在科学活动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认识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获取方法以及承认过程的了解增强识别科学与伪科学、假科学的能力;通过了解科学工作中的评审程序和奖惩制度,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组织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特点,进而理解人类在科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进步的科学精神。

再次,科学不仅是一个纯学术性的研究探索活动,同时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性工程,是国家目标、政府事业。科学本身,以及更直接的和技术一起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空前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科学普及应当促进公众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以及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公众个人生活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了解科技体制的功能特点和社会角色,了解基本的科技政策和重要的相关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制度等),了解参与科技发展的社会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机制和渠道,等等。能够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既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同时又必须有相应的监督和制约,能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科技相关的问题做出合理反应,具备参与科技发展的有关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此外,在当前科学普及的内容方面,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科学普及更多的是引导公众认识、理解、欣赏科学,而不是一味儿地鼓励普通公众涉足科研前沿,去攻克什么科学难题,创造什么重大理论。近代科学革命以降,人类科学事业经过几百年的突飞猛进到今天早已是壁垒森严,高度专业化、职业化了,从事前沿科学探索工作首先要经过长期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盲目地鼓励社会公众进行所谓科研探索往往会背离科学普及的初衷。没有高等数学理论的背景就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难题,仅仅只有初中化学的知识就要论证水变油的过程,这些现象应当说与我们的某些科普宣传不无关系。面对真诚而执着的民间“科学家”们五花八门的“成就”和“突破”,职业的科学家曾无奈而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自行车骑得再快,能上月球吗?”

第二,科学普及应避免使科学神秘化、崇高化,并负载过多的道德使命。科学普及要废除那种科学高高在上作为社会行为向导的权利,使科学工作非神秘化,让科学走下圣坛,更加接近普通公众。实际上,科学事业本身就是魅力无穷的,可以使人类摆脱愚昧、远离无知,值得人们去探索、去创造、去欣赏。正如当代著名的英国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教授所指出的:“当所有的花言巧语都被揭露无疑时,真理的内核就在这样的见解中出现了:科学是迷人的事业,能够使从事科学的男男女女全力以赴,能够用它的发现扩大和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

4,科普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

应当说,就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而言,主渠道、主阵地无疑在于学校的正规教育,科学普及应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社会延伸。为提高普通国民的科学素质,在学校正规教育领域,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从分门别类的分科教育到全面整体的综合教育(即从学科到科学)进行转变也一样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在这些方面,科普工作与学校正规教育相互之间显然十分有必要进行合作与借鉴。

不过,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与社会化的科学普及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学校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考试、拿文凭的制约,而科普则是非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内针对相对固定的人群,而科学普及则是面对0至99岁各个年龄段的全体社会公民。

由上述不同可以看出,搞好科普工作必须更加重视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科学普及是非强制性的,在科普工作中能否抓住普及对象的兴趣点和实际需要就十分关键;科学普及是面对社会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积极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研究统计表明,对于社会大多数的成年公众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后果,而非充满艰深学术术语、并且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尖端科技知识。因而科普内容不应只盯着科技最前沿,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科普工作更需要关注普通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及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点,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科普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目的。例如,一种新式的电视机问世了,普通公众关心它有哪些新的功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更甚于关心该电视机的工作原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技术上有哪些突破。在科普工作中需要更多地尊重并且适应社会公众的这一特点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和提高,从而更好地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5,我国科普工作与国外科普工作的国情差异

我国的科普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从国情角度看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参考借鉴国外经验以及制定我国科普政策措施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同点。

首先,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客观上造成我国公众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需求也必然存在着相应的差距。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最畅销的科普书籍是《养鸡500天》,而同一时期美国公众最喜爱的科普图书是卡尔萨根的《宇宙》。我国的普通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村里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已经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恩惠尚未充分感受到,对当代科技运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是无从谈起。因而与发达国家的公众比较而言,现阶段我国公众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上,往往有理解片面、急功近利、追求实用化、盲目乐观等特点。

其次,我国公众受学校正规教育的年限与发达国家公众相比差距较大,公众整体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参与科学技术社会管理方面的意识也明显较弱。近年来,国外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兴起是与其社会公众普遍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分不开的,试想,公众如果对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或者其影响后果一无所知的话,他们又怎么可能要求与科学家进行交流对话、平等争论甚至发问质疑呢?而我国公众相对科学素质较低,对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及其影响知之较少甚至没有感觉,自然难以达到理解沟通的地步。公众对科学家及其工作也多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应地参与科学事业发展的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也就大打折扣了。这无疑也要求我国的科普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承担起一种“补课”的任务,补学校正规教育不足的课。

再次,我国科学家在参与科普活动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们相比,来自社会公众方面的压力要小得多,也没有那么直接。国外科研工作者面对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常常要三思而后行,甚至延缓、停止或者取消科研计划。这一点只要想一想英国克隆羊“多莉”以及转基因农作物在发达国家所引起的震荡就足以使人深刻体会到这一点。而我国科学家面临社会公众这方面的压力则相对要小得多。如何促进我国科学家更多地参与科普活动,更多地面向普通公众,学会并乐意与社会公众和媒体打交道,就必须考虑到我国的这一实际国情情况。

参考文献

1刘珺珺著.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10.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121--142.

3樊洪业.科学普及不等于技术培训[n].科学时报,2002年9月15日.

4[英]约翰•齐曼著,刘珺珺等译.元科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273.

5吴国盛.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n].科技日报,2000年9月22日,第3版.

6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理解的科学传播[J].科学新闻,2002年(18):5—7.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普教育科学素养高等职业院校本色

课题:本文为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计划项目立项课题《校园与社区卫生健康科普宣传活动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30402;主持人:王傅。

一、实施科普教育的意义

当今社会以信息控制为主导,以科学技术产业兴起为特征,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JeremyRifkin,2007)。在这个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

科学技术竞争既需要“高精尖”,也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自20世纪下半叶起,国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促进会制定了面向未来70多年,致力于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质的长远计划,即“2061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到2061年美国公民人人具有科学素质的目标。2003年,欧盟实施了“欧洲研究区”和“科学与社会”两大战略计划。其中,“科学与社会”是一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科学与社会融洽的长远战略。我国对科普事业同样相当重视,200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又制定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领性文件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该纲要中明确指出,“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普(science&technologypopularization),全称科学技术普及(有学者认为应改成科学传播,吴国盛,2000;刘华杰;2000),国外又称之为大众科学(sciencepopularization),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以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质。科普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在科普的诸多功能中,科普的教育功能是第一位的。它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对于公众而言,科普的意义重大,因为非专业人士往往很难将科学研究与大量的常见江湖骗术和伪科学区分开(丹尼尔・t・威廉厄姆Danieltwillingham,2012),需要普及教育。因此,科普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质塑造工程,而且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据统计,2010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与科技进步和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比如:迷信气功大师或者神棍道长、日本地震导致中国抢盐事件、活熊取胆事件等等。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即使到今天,科学并未完全战胜迷信。甚至有人说在中国,迷信从未被击败(钮卫星,2005)。我国的科普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尽管我国公民科普素质亟待提高,但高等教育作为科普教育主渠道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来看,高等教育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与2005年的6.4%相比,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提高了20.2个百分点。可见,在提高公民科技素质的社会大环境中,高等学校明显“缺位”。

高职院校实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倡导“能力本位”“行动导向”,其课程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再是普遍理论的复制而是特定的个人的事情”。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科普教育中,也不能照抄照搬本科教育的方式,必须保持职业教育的本色。

二、高职科普教育应坚持保持职业教育本色的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推出的“国际教育分类”,将高等教育分为两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又称为5a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而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又称为5B教育,与之相应的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

可见,高度专业化的高深学问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应该由普通高等教育去完成,职业教育不应该“越俎代庖”,与此同时,“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学问的普及工作则应该由高等职业教育去完成,普通教育不能取而代之。因此,高职院校的科普教育,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其教育原则体现如下。

1.定位在技术推广而非高深学问传播上

科普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这“五科”之中,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的“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内容。高职院校从事的是职业教育,自己擅长的也是职业教育。因此在科普教育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职业教育定位,也要打出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不能盲目尾随普通高等院校,拾人牙慧。在科普教育中,二者的分工与比较见下表。

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科普教育中定位的比较

科普教育内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侧重于“高精尖”科学技术知识侧重于职业技术知识、技能和素质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并重侧重于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职业问题

科学思想科学思想的争鸣和传授并重侧重于运用科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分析和体会并重侧重于运用科学精神解决技术问题

科学道德科学道德的探讨和践行并重侧重于运用科学道德完善职业操守

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将自己的科普教育定位在实际的职业技术或技能的应用普及上,而不是高精尖科学技术的传播上。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科普教育应立足于如下的实际。

(1)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生到底需要什么知识,应该立足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需求;二是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多少科普知识和技能;三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即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以及可接受度等等。

(2)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际。自然科学技术的普及,是面向社会的。从幼儿开始,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构成了广泛的科普对象。社会对于需求的现状是高职院校开展科普服务的风向标,但不能“社会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因为社会的科普需求是复杂的,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需求都不同,但是一个学校的技术力量是有限的,其技术特色是需要时间积淀的,而科普工作要想开展得好,高职院校必须做自己最擅长的专项,而不能追求“高大全”。在这里,应该是两者双向“交融”,即“社会需要什么,高职院校最能提供什么”,才是高职院校在科普教育中应该提供的服务。

3.行动导向的原则

行动导向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其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如“项目教学法”“案例研究法”等等。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所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统一,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从此,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教学是否有效、适当的标准。

4.实用且够用的原则

我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韩愈),以此来说明学无止境的道理。但对于高职教育的受教者来说,让他们追求“无止境的见识”(endlesshorizon)却不是明智之举,这样会让他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上,结果是得不偿失。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贯彻实用且够用的原则,不要追求“学无止境”。否则就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如果学生“殆已”,精力和时间都浪费了,该学习的又没有学到,那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5.注重学生身份的双重性的原则

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身份是双重的。高职院校科普教育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是双重身份,即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传播与被传播者。在校内,对学生开办科普讲座、科技竞赛、科技创作、科技征文等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为培养学生的科普技能而要求学生参与科普实践,学生通过自我创作科普宜传小册子、举办科普晚会、组织科普游园等活动,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在这过程中,学生不单单自己增长了才干,而且发挥了科普工作者的作用,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在科普教育中应该教导学生掌握科普教育的本领,即起到科普教育“示范”的作用。

6.重视交流的原则

知识分子往往有孤往精神。但孤往不等于孤立和单干,否则不利于科技进步。茅以升曾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历来是领先的,如赵州桥结构、圆周率数值等等都比外国早达千年以上。只是到15世纪以后,才比欧洲逐步落后下来。原因虽多,其中之一是缺乏交流与普及,所有的成果,大都是个人单干所取得的”(茅以升,1978)。不过,中国古代手工业者倒是比较重视交流,有交流学习切磋技艺的传统,正如韩愈所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高职院校在进行科普教育时,同样要发挥这一优良传统,重视高职院校与其他机构的交流,重点的机构有政府科技部门、普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类行业协会、科技场馆、中小学等等。还要重视和一些最需要接收科普教育的群体的交流,如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失业群体、妇女群体、复转军人群体、农民工群体等。

三、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在贯彻了以上六条原则后,其科普教育将打上职业教育的烙印,更具有实用性和价值性,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生涯会有重大影响。至于具体措施,则因各高职院校而异,以下的具体措施可以作为参考。

1.成立科普教育领导小组,让科普教育常态化

高职院校要成立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小组最好由一个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但是具体的工作,则希望这位领导发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作风,尽量少干预,注重结果导向,只对结果负责。在组长被确定之后,组员安排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员:一是教师代表。选择对科普教育感兴趣的热心教师担任教师代表。二是学生代表。选择对科普教育感兴趣的积极分子担任学生代表。三是校外代表。主要是企业代表。高职院校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开展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办学特点与共同追求。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科普教育上,同样应该选择科技企业代表加入。

为保证工作效率,小组成员不宜太多或太少。因此,建议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在领导小组成立后,应当建立科普教育各项制度、工作职责、组织原则等。通过这些,力求做到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并依制度办事,使之成为常态。

2.定期举办科普活动,吸引高职院校教师和大学生参与

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以期使他们未来能成为有技术素养的劳动力。这样通过举办活动来实施教育,是“行动导向”教育思想的体现,也能锻炼学生对于小型会议会展的组织能力。在活动中,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场所、经费和奖励,鼓励教师和学生加入到科普创作和实施的队伍中来,多写高质量的科普作品。

3.丰富科普教育载体,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

科普教育的书籍和教材要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注重立体教材的开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优势,搞非线性的电子教材、立体教材、超文本结构的教材。由学生设计在教室或校园开设科普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宣传科普知识、展示学生科普作品、表扬科普活动先进的人和事等。

参考文献:

[1][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周盂璞,松鹰主编.科普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杨文念.科普是一门学问・2003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4]Danieltwillingham.whenCanYoutrusttheexperts:HowtotellGoodSciencefromBadineducation[m].SanFrancisco:Jossey-Bass,2012.

[5]丹尼尔・t・威廉厄姆,詹浩译.教育中的伪科学[J].环球科学,2012(10).

[6]谢兰凤.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公布[J].中国科技产业,2010(12).

[7]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J].科技与生活,2010(23).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

[9]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10]杨思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11]周密.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与“行动导向”探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9).

[1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张新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4]李怀康.养成职业能力五个关键步骤的推理及实施[J].2009(18).

[15]何建委.情志和理想:爱因斯坦的科学追求与人文精神[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9

【关键词】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现状;发展探析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速度逐渐加快,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逐渐建立,乡镇农机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农业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基层农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资金的保障、政策的扶持、制度的完善以及基层的推广。当前我国基层农机技术的普及工作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和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普及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经验,根据当前农机技术普及的现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当前农机技术普及现状

1.1政策的大力扶持

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国家和各地方为了促进基层农机技术的普及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农机购置补贴,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加快了基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设立专门的经费保障基层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同时还建立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成立农机站、配备专业人员,从组织架构上使农机技术普及工作得到完善。

1.2机械化水平提高

在科技的推动下,我国有多所科研院校和广大农业基层工作者对农机技术进行研究创新,为我国的农机技术飞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使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广大农民在农机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不仅从繁重的农业作业中脱离出来,而且提高了作业速度和效率,经济收益不断增加。

1.3农机技术市场化

农机技术的市场化,使农民可以在农机市场自主的选择所需的农用机械,市场竞争、优化逐渐促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

2.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问题

2.1基层农机普及体系需要调整

农机市场的形成使农机推广部门已经不是市场的主体,原有的普及方式不再适应自由开放式的市场需求,专门的农机推广机构被融入农业服务中心的体系,农机推广的重视程度和力量有所减弱。从普及工作来看,农机技术的推广只重视生产流程,忽略了生产后的深加工,对于农作物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待开发。农机市场也随着工作的重视角度,出现了市场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2人员素质较低,队伍专业化不强

由于基层工作较为枯燥和艰苦、待遇不高,具有较高技术的专业人才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很难吸引人才。而在原有的农机推广人员中虽然经验丰富,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但是年龄大龄化较为严重,专业化技能较低,同时受到知识结构和年龄的影响,部分人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慢,研究能力较弱,因此技术力量逐渐减退。在人员配置方面,很多地方配备2-3名工作人员,平均到各县、乡镇不足1人,队伍力量明显薄弱。

2.3农机普及方式不到位,机器与技术结合不紧密

在宣传方式上原有的推广工作大多停留在技术的介绍和说明,而没有实际的操作演示,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工具存在一定的质疑,没有形成全面而深入的印象,因此对农机的接受速度较慢。部分农机推广只重视新技术、新农艺,而忽视了是否符合本地区的耕作方式或是农机的使用与农艺无法结合,不能充分发挥机械技术的科技性。

2.4保障经费不足,普及渠道不畅

虽然地方上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农机的推广和强农惠农工作,但是由于地方经济的限制,特别是贫困和偏远地区,经费严重不足。同时这些经费一般只够用于基层的推广活动,对地区的农机化新技术与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维修维护、零配件供应、场地设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工资待遇、研究深化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在农机普及的渠道方面,由于其受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实力、配套设施的影响,很多基层地区普及渠道受限制,不能通过广播、电视、收音机、电话、网络、传真、宣传样册等渠道进行,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因此严重影响推广的效率。

2.5农民对农机接受需要过程,普及工作缺少配合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信息较为闭塞,思想相对保守,对先进的技术与科学接受需要过程,同时由于农机的使用需要资金的投入,部分农民认为原有的耕作方式和人工劳作可以满足农业的耕作,农机投入会增加耕作成本,因此不希望在农机方面有过多的投入。基层工作人员对农机进行讲解和推广时,部分农民持有抵触心理,不配合宣传工作,因此造成推广工作的困难。

3.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建议与对策

3.1完善基层农机普及制度和服务体系

设定专门经费与人员对农机技术进行普及,扩大农机推广工作的服务范畴,建立广泛的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服务站的工作,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高效、先进的农机推广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的需求为发展方向,基层人员推动农机市场的发展,协调农民与农机市场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2提高农机人员素质,做好团队建设

一方面要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要做到吸的来、留得住、用的好,促进新人带动农机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对于原有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学习,鼓励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去先进的地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开阔眼界。同时还要加强团队建设,根据基层服务面积、涉及范围、人口总量、工作难度增加人员,将工作面拓宽,深入农村和农民中去,使农机技术普及真正发挥作用。

3.3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普及推广方式,基层工作人员应多种方式结合推广,一方面要对新机器和新技术进行演示,让农民在实践中体会到农机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要对先进技术进行了解判断是否适宜地区推广,是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进和优化整合。基层工作人员还应加强技术研究的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理论中升华,研究出更适宜的农用工具与技术。

3.4保障经费,拓宽渠道,建立普及网络

确保基层农机普及工作所需的基本经费,促进正常工作运转。拓宽普及渠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加强宣传、组织农民学习并寻找切入点,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农民对了解科技现代化带来的好处,建立农机技术普及网络。[科]

【参考文献】

[1]陈群凤.基层农机技术普及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福建农机,2012:(12).

[2]张德春.关于深化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考[J].云南农业,2009:(5).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篇10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新。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区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公民获取科技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态度更加理性、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5%。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明显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科普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加快提高,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普服务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撑、经费投入、监测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结合实际,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知识。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幼儿认知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动员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组织开展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节”、“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等宣传教育。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中小学学生科学理念,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增强实践能力。重视家庭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建立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传播普及服务网络体系,发挥“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民党校”等平台作用,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加强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以及妇女“双学双比”等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加大避险自救、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应对突发恶劣天气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科协、村级科普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以及“大学生村官”、科普员的科普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之春”、“全国科普日”等科普活动。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富民)计划”,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等带动作用,深入开展科技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围绕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以提高劳动者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促进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广泛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将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课程,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青工技能大赛”、“讲理想,比贡献”等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深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避险自救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危化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增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为重点,以创建“三型”机关为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与管理水平。区委党校要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知识考试、考核机制。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要定期举办有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的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等科普活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等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地参观科研单位和科普场所,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培训。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积极开展社区“巾帼建功”创建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对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公共安全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技术以及公共保障水平的了解程度。针对突发性灾害天气、突发重大事故和灾难,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社区居民应对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等功能,健全镇办科协、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发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加强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着力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增加在职教师科学教育的培训内容,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宣传动员,鼓励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的专家学者参与科学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科学教育。鼓励和支持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机构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培训机构在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资源建设。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社会团体从事科普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繁荣科普创作,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合作与交流,引进优秀科普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科普产业良性发展,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服务机制。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加大公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加强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建设,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科普类栏目的趣味性、知识性,不断满足公众需求。有计划的开展宣传工作者科学素质培训,提高宣传工作者科学引导公众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借助电台、电视台、《日报》、《今日》等科技传播媒体,培育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品牌节目,形成科普文化特色。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建设区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60%的街道(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覆盖全区60%的社区和行政村,宣传内容每月至少更新一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拓展各类职业培训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等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鼓励支持辖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普资源定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员、业务骨干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等,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鼓励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建立专(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发展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体系,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和镇办要将相关任务纳入本单位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牵头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日常协调作用,落实工作会议议定事项,加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对各部门、各镇办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落实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推动《科普法》深入贯彻实施。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繁荣科普创作,提升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关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