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十篇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十篇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08:05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随着医学高度专科化,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展社区医疗,将卫生资源调整至趋于合理化是改革城市卫生问题的突破口,而信息化管理是发展社区医疗的关键。

1社区医疗的作用

社区医疗注重基础医疗,着重点在于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给居民更贴心、便捷的服务。医院应负责疑难重症的治疗,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社区和医院的明确分工,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理想的医疗模式。社区医疗的建立可避免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带来的“看病难”的问题。

医学科技的高速发展却不能改善人类总体健康状况,这是由于医院节段式治疗及医院治疗的生物医学模式造成的。社区医疗的建立,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就医途径,医生能够根据居民的健康档案,及时进行健康保健和早期治疗,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对于慢性病患者进行系统的连续性治疗弥补了医院节段式治疗的弊端,并避免了到医院治疗的繁琐手续和昂贵费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2社区医疗信息化的意义

社区医疗服务应在医改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状却并不容乐观。由于社区医疗机构软硬件发展落后,不能发挥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功能,大多数群众还是倾向于在大医院就医。社区医疗要真正发挥其在医改中的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建设,其中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社区医疗是发展社区医疗的必要途径。

2.1信息化管理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卫生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发展,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构建了国家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卫生部和部分省级各职能部门的网络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84%省、部属医院、40%地(市)属医院和34%的县级医院在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1]。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可以说是对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的整体性变革,是经验管理向信息化的理性管理的重大转变。随着社区医疗的发展,社区医疗机构也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建设。

2.2信息化管理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意义

在英国、荷兰等国家,全科医生是专科医疗的“守门人”。在全科医生认为必要时,会将患者转诊到专科医生处,就诊后专科医生再与原来的全科医生沟通[2]。共享医疗信息的医生之间的数据交换是影响共享医疗的重要因素,通过信息系统,保证了数据交换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充分体现了医疗过程的整体性。社区医疗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整体、连续的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信息化途径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保证了医疗保健的整体、连续性。另外,信息化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统计数据为医疗卫生决策、医学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3社区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与作用

由于社区医疗服务和医院的功能有所区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所不同,社区医疗信息化应从面向管理、面向医疗的临床信息化系统(CiS)朝公共卫生、面向预防保健信息的方向发展。

3.1建立家庭和个人的健康电子档案

2003年,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发展摘要》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要涵盖公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多档合一”,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的一体化。建立健康档案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健康档案,它能反映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记载了个人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的总体情况。全科医生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要对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正确理解和判断居民或患者提出的问题,就必须充分了解其本人和家庭的背景资料,而只有通过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才能做到这一点[3]。

3.2建立信息系统,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动态的健康档案不仅给医生提供了预防治疗依据,信息系统的统计功能还给医疗保险费用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在医保改革中,医疗费用偿付形式是其中比较困难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按病种制定出门诊中、西药处方金额控制标准是常用的方法。我国某些城市已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单病种医疗保险控制体系[4]。病种实行动态均值定额结算的支付形式是建立在疾病种类核算的基础上的。而疾病种类核算离不开病案信息,以往是通过抽样调查计算来推算病种的医疗费用。而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轻松地从统计结果中获得,并且可以确切了解一定区域内慢性病发病情况分布及居民卫生状况需求,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和改善居民健康措施。

3.3实现信息共享,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医疗服务主要用于实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的功能,治疗范畴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医院则负责疑难重症的治疗。当社区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心查出超出其治疗范围的疾病时,社区应及时将患者转到医院进行治疗,并将患者的个人档案交给医院,以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和病情,及时准确诊断。当患者从医院治疗出院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或慢性病的治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能获得患者在医院诊治的全面信息,并获得医院医生的康复治疗指导,以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双向转诊的实施中,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负责同一个患者,充分体现了医疗的整体性,即共享医疗。转诊患者的共享医疗对社区医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与专科医生的信息交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研究显示,共享医疗的医生之间的数据交换很容易出现延迟、残缺不全或出错的情况,这样会延误治疗或造成误诊。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网络,集中存贮患者的健康资料和医疗数据,社区与医院之间互相传递、交换信息,充分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3.4应用计算机网络呼叫系统和数字远程保健咨询系统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与日俱增,这跟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密不可分。老年人属特殊群体,也是慢性病的多发人群。多数子女忙于事业,疏于照顾老人,社区医疗服务应在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上起到重要作用。在社区中应用计算机网络呼叫系统不失为对老年患者的良好照顾手段。另外,还对在家恢复患者、残疾人、高发病人群、孕妇等的监护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远程医疗”是指异地间通过电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提供信息储存和处理手段以及传送声音、数据、文件、图片甚至学术活动和彩色图像的医疗活动。通过“远程医疗”可以和相关专家建立联系,进行疑难问题咨询,解决社区医疗资源缺乏问题。

4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4.1资金的投入

在我国,三级以上的大型医院有财力购买大型HiS(医院信息系统),但对于社区医院来说,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社区医疗网络显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社区医疗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应面对社区里的所有人群,如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空巢”家庭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且都是无偿性的,资金的来源是一大问题。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补偿机制还不健全,政府缺乏足够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5],资金的来源问题已成为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社区医院不是营利性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还应来自于政府,国家财政应拨出专门款项用用于信息化的建设;另外,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医院,也可以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此外,应加强社区医院和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实用、价廉的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4.2医疗政策的支持

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提出,到2008年底,县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应有60%实现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鼓励社区医疗发展,社区医疗在规模建设上已有明显进步,也有一些地区进行了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从技术上来说,社区医疗信息化已不是大问题,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障碍。基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社区医疗信息化要求医疗信息共享,以实现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然而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并不足以支撑信息共享。每一个医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获利单位,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分工不够明确,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社区医疗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守门人”,所以要实现信息共享十分困难。要解决社区、医院的矛盾,实现双向转诊,重要的还是改革我国的医疗体制,强化落实“首诊制”,规定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首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借鉴国外的模式,使社区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医疗的“守门人”。在“双向转诊”的落实上,政府出台明确的政策是最重要的措施。规定社区医院和附近大医院之间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并在转诊的标准上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畅通传递,实现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无缝式转诊。

4.3医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信息技术在社区医疗中的应用,需要集医疗、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这对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也是一大挑战。建议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实现“双向转诊”的同时,大医院的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到社区医院进行信息化管理指导。政府以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入社区医院,为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家应,金鑫.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8.

2包含飞,郑学侃主译.医学信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0.

3张开金,荆瑞巍,李森,等.居民健康档案软件开发与应用探讨[J]全科医学杂志,2000,3(5):371.

4符庆丹.病案信息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J]病案.2004,5(11):13.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2

1建立区域性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的可行性

1.1档案信息化为建立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档案信息化也已从技术导向、内容导向阶段,步入一个以服务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了以基础设施配置和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规范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世纪初,以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增量电子文档归档管理、基础档案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内容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数字档案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档案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结构趋于优化、配置日益合理的总体发展态势,信息化为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1.2档案服务模式的转变为建立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和服务的模式全球范围内悄然发生变化。我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持续发展和改善,尤其是近年来在服务民生方面不断得到加强和深化。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带来服务效率的提升,是档案服务能力提升的一条新途径。而充分运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覆盖全国的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无疑是加快提升新形势下档案服务能力的有效举措。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效率,带来档案服务模式的历史性重构,既是新形势下顺应信息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档案强国"宏伟目标的现实要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并且提出了"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为社会、民生服务的广泛,成为我国档案事业实现新跨越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

1.3医疗信息服务业务的开展为建立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医院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人才、到场所、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有的经过实践初步得到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区域性信息档案共享平台有了物质基础。

2建立区域性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意义

2.1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焦点之一。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诊疗患者聊聊无几。分析原因,除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便利、医疗资源不均衡,更重要的是目前各级医院独立开展医疗信息化业务,没有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如果实行区域性大医院和小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即依据患者病情轻重给予合理分流,可以大大缓解大医院一号难求,人满为患、到处排队等问题。另外,实行大医院与小医院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就实现了医学专家和患者、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实现网上医疗、网上会诊、网上转诊、检查化验结果共享。患者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程专家的会诊,指导基层医院医生的治疗护理,建立重症、疑难症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在为患者减少旅途奔波、吃住、交通费用的同时,避免很重重复检查化验的费用,大大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缓解看病贵问题。

2.2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提高抢救患者生命速度和质量。急症患者很多因错过急诊抢救的黄金时间,而造成愈后效果差,甚至失去生命。通过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在患者转诊过程中大医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病史、药史、过敏史以及小医院救治情况,并有针对性提前做好救治前的各种准备,避免重症患者无法询问病情,病史不明确,患者和家属说不清楚而导致救治不力的情况,真正把握抢救的黄金时间。此外,小医院可通过网上共享的医疗档案随时向各大医院请教,大医院可及时给与救治方案指导,大大提高区域医院的医疗质量。而大医院疑难重症患者经救治好转后,通过网上的共享医疗档案信息直接转给小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使大医院有更多精力和床位收治疑难重症患者,提高区域大医院的救治水平。

2.3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控制和降低各级医院医疗服务成本。各级医院常用的药品、耗材、设备等采购都是由各医院自己购买,由于采购量少存在价高、送货不及时等问题,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后,各医院之间可以实行统一捆绑式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的办法,这样,既使产品质量和配送时间得到保证,同时,又控制盒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区域医院硬件实力,为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提供设备技术支持。

3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路线

医疗档案信息系统是指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一定区域范围内分散、异构系统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完整收集、妥善管理、长久保存,将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有效整合,通过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生成与网络共享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利用和服务的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即在建立集中地区域性医疗档案信息中心(云平台),信息中心由计算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组成。区域内各类医院根据统一标准和规范,将各类医院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中心通过网络相连接,进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如图)

区域性医疗档案信息云平台

计算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

区域内医院区域内医院区域内医院

4建立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议

4.1建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网络化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上述目标既为建立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指明了方向,也为政府实现目标提出了要求。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落实政府责任,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区域内处于分散、异构系统中的医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保存、服务,将各类档案信息系统有效整合,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信息生成与网络共享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利用和服务的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4.2成立医疗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由政府批准成立专门机构,制定战略规划和建设目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对整体架构、规范标准进行统筹设计和实施。区域内各级医院作为用户,可以按不同权限级别便捷地使用各种设施,包括档案数字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系统通过统一的规范标准、运行机制、运维管理、安全保护等来保障运行,以达到区域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优化整合、合理保护与使用,满足各类医院多方位需求目标。

4.3建立健全统一规范标准和制度。由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规范区域内各个医院统一网络,统一接口,打破物理隔离限制,统一档案共享平台。另外,医疗卫生事业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制定和出台有关法规政策,统一管理模式,规范医疗行为,明确界定各医院、各个环节的责任,减少医院之间、医患之间矛盾,处理好医疗纠纷。

4.4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对医院院长、科室主任、大夫、护士以及重点岗位医务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通过一系列专家讲座、实习、现场会诊、查房和技术指导等方式,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的实用能力。另外,要加大医务人员的交流和实习锻炼力度,让大医院、名医生到小医院、基层医院坐诊指导,让小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实习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使区域性各医院医疗资源得到共享,提高整个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3

2011年1月,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对重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探索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卫生科研和学科人才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上海市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上海医改意见”),提出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发展医学科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之一。

上海医改意见同时还提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推进医疗资源整合,鼓励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完善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系统,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发挥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基础性作用,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利用健康信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防病治病向健康综合管理转变;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挖掘和分析,促进医疗卫生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加强卫生服务需求评价,使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更好的把握和响应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完善药品安全监管、药品供求、采购、使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信息网络。

与此同时《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以下简称健康信息网工程):

第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按照国家颁布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结合上海实际情况,为上海常住居民建立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内容的电子健康档案,为来沪就诊的外地患者建立电子医疗服务记录。

第二,建设覆盖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以政务外网为主要依托,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支撑服务,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数据共享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本区县以外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支撑服务。

第三,促进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健康信息网为支撑,逐步形成连续、动态、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通过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交换共享,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业务协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提高检验检查、专病诊治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健康信息网,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运作以及临床用药的使用分析和监管提供平台支撑和信息服务。

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是上海医改5项重要基础工作之一,于2011年4月12日正式启动。

建设目标

“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共享工程”是上海市卫生相关单位共同参与,跨行业、跨部门重大协作项目,项目集合市、区二级政府以及各类相关单位的力量,多方筹资,共同参与,围绕有效实现全体上海市民的健康服务,整合多方信息资源,建设全体市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覆盖多领域需求的卫生信息化平台,推进各类卫生业务协同,保障全体人群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加强卫生全行业管理,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信息支撑。

建设“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共享工程”是以建立上海市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完善现有信息体系,进一步实现多系统整合,探索跨部门、跨专业的信息协同,以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为基本目标,提高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卫生服务整体的质量和效率,增进卫生服务的便捷性和公平性,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信息支撑。其中市级平台中心端业务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仓库服务器各采用2台iBm小型机,其他共享调阅、区县端共享区数据库服务器等采用小型机16台、服务器17台、存储9台、光纤交换机2台。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利于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有利于降低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成本。这些效益间直接促进医改目标的实现。

一是建设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逐步整合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医联系统和医保系统,夯实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二是在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业务过程中采集居民健康信息,通过市区两级数据中心和平台进行汇聚,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自动更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三是推行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依托,以慢性病综合防治为重点的市民自我健康管理模式;

四是实现全市公共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

五是依托健康信息网加强药物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促进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发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辐射作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健康信息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互通互联,整合公共卫生应急、医联、医保系统和各区县区域卫生网络,实现18个区县、600余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全市统一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医务联动;其次是电子健康档案,户籍居民或外地、外籍人士在沪就诊的信息,都将自动建档、自动更新,成为家庭医生和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依据。上海市闵行、长宁、闸北、卢湾、松江、宝山等六区已经开始试点建设健康信息网工程,2011年6月底完成接入市级平台;全市34家三级医院于2011年底全部联网。区一级单位中原定的6个区现在已经超额完成到8个区。到目前为止,全市34家医院和8个区已经全面联网。全市健康信息网建成后,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将居国际领先地位,市民就医问诊模式会发生可喜变化。如过去在大医院看病,挂号、付费、拿药需多次排队,而在信息化基础上推行“一站式”付费服务,患者排队次数可以从平均3.4次减少到2次以内,平均等候时间缩短50分钟。又如网上查检验报告,免去了往返奔波,并可自助打印。上海还将以健康信息网为基础建设公益性的预约挂号平台,市民一早去挂号、等候5小时问诊5分钟的现象可望缓解,预约门诊等候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

医生开检查单或处方时,联网的工作站将自动显示病人近期检查用药情况和禁忌症,提醒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或用药,保障医疗安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辐射作用也将大大加强,如大医院的放射科、病理科专家可联网为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患者读片,减少患者拿着一张影像片四处问询的苦恼,提高疾病早期发现水平。

健康信息联网对于保障个人隐私也考虑得很全面。首先,健康信息网有上海市公共信息安全防护保障;其次,医生只有病人在场的情况下,凭工作卡和病人的医保或医联卡,“双卡合一”才能打开个人健康档案;此外,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滥用病人病史的监管,保障患者信息的合理应用。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上海医联中心主任于广军介绍了健康信息网的规划和实施情况,他说:“建设健康信息网的建设和上海的医改背景直接相关。上海的医改背景有几个特点,一是要体现国际视野;第二体现医疗卫生改革的规律;第三体现上海的特点;第四是要有现代化的技术。这是上海的四个特点,从国际视野角度来讲:第一是住院医师培养要和国际接轨;第二是区域医疗联合体,纵向资源整合;第三是家庭医生;第四是信息化。上海特点的形成,第一是因为上海人口的老龄化;第二是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第三是上海面临着医疗服务的转型,医疗服务转型至少有两个转变,一个是从以临床为主的医疗模式要向医疗和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转变;第二就是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转变。支撑这种服务模式的转型,要依靠体制和机制,同时也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来做支撑。所以健康信息网承担的这种职责本身是要支撑改革的。开展健康管理,然后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这些改革举措都是要靠信息化本身作为支撑。与此同时,信息化本身也是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一个角度说,也就是健康信息网是上海建设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健康网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1.建设统一规划的市区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

整合现有医联平台,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平台架构为1+19,即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和18个区县平台。其中,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交换服务和支撑服务,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单位之间的诊疗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本区县以外的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

2.建设统一标准的电子健康档案

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组成。结合上海实际情况,确定健康档案信息内容如下: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基础信息以及基本健康信息。二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从居民个人一生中所发生的重要卫生事件的详细记录中动态抽取的重要信息。主要卫生服务记录有:①儿童保健:如出生医学证明信息、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儿童健康体检信息等;②妇女保健:婚前保健服务信息、妇女病普查信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高危管理信息、产前筛查与诊断信息、出生缺陷监测信息等;③疾病预防:预防接种信息、传染病报告信息、死亡医学证明信息等;④疾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病例管理信息;⑤医疗服务:临床检验检查报告、用药信息和住院病案首页信息等。

3.建设覆盖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

以政务外网为主要依托,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基层医疗机构中首先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网连通的信息系统包括医疗服务相关的HiS、CiS和LiS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传染病报告系统、肿瘤报告系统、儿保系统、妇保系统、计划免疫系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系统等。

六大类业务应用功能

(1)为市民提供网上健康档案及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服务,减少往返奔波;为市民提供网上预约、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和自我健康管理。

(2)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健康信息交换共享。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交换包括同级医疗机构横向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纵向信息交换共享。实现两个“任何”。即任何一位在市内联网医疗机构就诊过的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可以被任何一家联网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业务规范制约下通过医生工作站进行调阅,通过掌握既往病史,提高诊治水平,减少医疗差错。

(3)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全程管理。慢性病患者的主要监测指标实现全程跟踪。市级医院的慢性病患者就医信息及时传递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

(4)实现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智能提醒。在各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实现联网医院内患者近期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信息的智能提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节约费用。

(5)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院际协同医疗。实现三级医院对郊区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咨询;建立医院之间的影像会诊、病理分析等协同医疗服务。

(6)支撑医疗改革。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运作以及基本用药的使用分析和监管提供平台支撑和信息服务。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绩效考核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相关基础性工作

(1)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包括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社区信息系统功能标准、最小数据集标准、区县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规范标准、代码标准等。

(2)完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在“公卫应急系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卫生网络平台,特别在区县网络平台的双向互通和网络带宽等方面加强建设,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3)推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包括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paCS、LiS、RiS等系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为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采集和共享奠定基础。

(4)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制定《社区信息系统功能标准》,在此基础上,规范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使得健康档案数据能够在社区医生提供服务的过程被自动采集,通过标准的规范自动更新到电子健康档案,同时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能够通过各种辅助系统为社区医生的服务提供有效帮助,使社区的健康服务更具针对性、更及时。

(5)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条线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改变原有垂直到底的数据采集方式,更好地利用区县和基层单位采集的数据,使数据采集更高效、更正确。

(6)与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及医保结算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健康档案信息与实有人口数据和医保收费等相关信息的共享交换,为开展居民健康属地化管理及重复检验检查和用药智能提醒,增强医保监督检查能力提供支撑。

上海市居民可订阅相关的健康服务内容,其中包含自身的电子健康档案。考虑到数据安全,通常情况下,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居民可订阅自己的健康档案相关内容,并可通过健康信息网门户以及市民信箱的方式进行查阅。通过健康信息网,居民可与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专业性的互动,针对当前重点问题以及自身疾患情况进行咨询,并得到专业部门的相应服务,收到个性化的健康评估意见和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建议。就医时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可以按照有关权限管理规定在任何一所公立医疗机构,及时被主诊医务人员所调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检验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医疗差错。

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是国际上迄今为止覆盖机构最多、覆盖人群最广、内容最全、数据量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健康信息共享项目。这一项目成功的关键是政府为主导、强调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分布实施,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上海实际不断创新。

“时”说“申”事

2011年4月12日:作为本市医改五项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的上海市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正式启动,通过推进“健康信息网工程”的建设,将为上海市民健康提供更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副市长沈晓明出会。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区域医疗;电子;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4-0923-04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不断推行,医疗卫生行业备受关注,并且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软件界的一个热点。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医疗服务体系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对于现在的区域医疗来讲,实现其信息化,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是关键。医疗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的双向动力作用,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卫生工作模式。区域医疗系统解决方案,基于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的思想,提出了以电子健康档案作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信息载体,基于医疗行业信息化架构,实现医院、社区、公共卫生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实现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体系。针对区域医疗中的重点问题,总结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电子化档案系统,无论是对卫生服务的记录、数据库管理,还是分析和再利用相关数据。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方便了居民的就医,而且也能够让医疗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总而言之,电子健康档案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医疗发生的需要。

1居民健康档案

1.1居民健康档案概念

居民健康档案就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的资料的系统化文件,包括病历记录、健康检查记录、保健卡片,个人、家庭一般情况。对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定义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试行)中已经给出。总而言之,居民健康档案就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健康为中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记录文件和居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现形式。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个人基本信息表主要包括性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血型、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药物过敏史、既往史、家族史、遗传病史、残疾情况;健康体检表主要包括症状、一般状况、生活方式、脏器功能、查体、辅助检查、中医体质辨识、现存主要健康问题、住院治疗情况、主要用药情况、非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史、健康评价、健康指导。

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重要科学依据。健康档案数据来源主要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项数据指标,可以用三个坐标轴来表示,X轴代表生命阶段,Y轴代表健康和疾病问题,Z轴代表卫生服务活动。由此可见,有了居民健康档案就能够全面、有效、多视角地描述居民的健康信息。如图1所示。三维坐标轴上的某一区间连线所圈定的空间域,表示个人在特定的生命阶段,因某种健康或疾病问题而发生相应的卫生服务活动所记录的信息数据集。理论上一份完整的健康档案是由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和记录的所有信息数据集构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时序性的特性来关注健康的相关信息。

1.2健康档案的内容

健康档案的内容就是卫生服务活动的记录,也就是包括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过程中的一切健康记录,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记录、身体检查记录、特殊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保健记录和社区健康档案等。其中,家庭健康档案是必须要有的,家庭是由人这个个体组成的,它也是影响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家庭健康档案是以家庭为单位,对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如家庭的基本资料、家庭生活周期、家庭各成员的健康档案、家系图、家庭卫生保健等,这些资料都是了解家庭医疗保健的重要依据。个人健康档案就是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

程健康状况情况以及所进行的卫生服务记录。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健康问题记录、以预防为导向的记录这三部分。基本信息就是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等信息;健康问题记录就是有过的病史等记录;以预防为导向的记录就是定期身体检查、预防接种等。社区健康档案就是对社区人们健康状况进行记录的资料库。

2电子健康档案及其构建

2.1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就是对居民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病史、接种史、保健史等于健康相关信息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电子健康档案是时展的必然结构,它代替了传统健康档案,二者具有很大区别。电子健康档案能够实现共享、在线、实时的功能,能够为医疗提供全面、准确的健康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具有以下优势:满足自我保健的需要。对于健康档案,居民可以通过授权进行查阅。电子健康档案能够将居民不同生命阶段的健康状况情况清楚地记录下来,接受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咨询,进而能够促进居民自我防范意识的提高。满足健康管理的需要。电子健康档案具有持续积累、动态更新的作用,这两种作用促进了卫生服务提供者系统地掌握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中,这样也达到了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目的。电子健康档案能够共享功能实现了居民跨机构、跨地域的就医。满足健康决策的需要。满足健康决策的需要。电子健康档案能够为医疗机构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利于医疗机构能够客观的评价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方面提供可靠依据。

电子健康档案(eletronicHealthRecord)简称HeR,它是以个人健康、保健和治疗为中心的数字记录,包括体检、记录、门诊、病史、各种影像信息及相关药物治疗信息等。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可为医疗机构的数据共享提供支持,提高医生、护士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有助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就是对健康档案信息的整理、分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建议。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询档案信息,医生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作为患者疾病诊断的参考资料。电子健康档案的网络构建标准要以“人”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和医院的资源共享。卫生部已经出台了与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试行标准与规范,但由于是框架性、建议性标准,各地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理解各异、模式不一等问题。因此,卫生主管部门应将其进一步细化并形成约束力较强的标准,引导各地的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来源。

2.2电子健康档案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的构建

2.2.1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建设条件

在互联网环境下,区域信息化是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前提,其建立主要是以一个区域为中心集中建立。由于互联网的参与,使其环境和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在如此大的规模下,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采用卫生信息资源的集成式进行。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需要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的支持,这样从技术支持、用户使用方面都非常便利。目前,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已经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建立起来,并已经在实际中应用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2.2电子健康档案包含的内容

电子健康档案与传统的健康档案在核心上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不同的是电子健康档案利用这一中心构建了一个逻辑架构,此架构一共有三个维度,分别是以生命阶段、健康和疾病问题、卫生服务活动作为三个维度,此逻辑架构主要用于对健康档案的组成结构进行详细、准确、全面的描述以及对复杂信息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准确地阐述。电子健康档案将人一生的健康问题通过有序的记录起来,并且将所记录的大量信息按照一定的分类规则进行分类和抽象描述,促进电子健康档案更加系统化。电子健康档案包含内容主要有:1)在医院HiS系统中,电子病历并不等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包含电子健康档案的一部分,患者每次住院的所有详细信息都在电子健康档案中;2)在社区中,电子健康档案的创建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史记录、预防接种信息以及现在健康状况等信息内容;3)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依托医院及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省市一级地区建立区域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包括了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信息。全民享受医疗保健的最高理念的实现可以说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电子健康档案不仅有利于公民自己获取信息资源,而且还有助于医院和社区能够更方便的获取卫生信息资源。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HiS系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的电子健康档案已经相当成熟,社区医疗的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这种的医疗机构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各自为政,尤其在医院HiS系统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开发商在开发HiS系统中都是根据各自的要求来进行,对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社区医院而言,它们的数据库系统参差不齐。面对这些问题,电子健康档案发展得到阻碍,因此,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让电子健康档案充分发挥出其作用。由此可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进而促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

2.2.3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设计原则

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设计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高度运行能力的主服务器。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的建立要求其主服务器要具有高度运行能力,主服务器在此发挥着无以伦比的作用,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和医疗工作者更多的数据处理要求。在运行过程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整个运行平台必须确保技术先进性。另外,由于数字资源区域数据具有强大的扩展功能,因此,对于未来技术升级的需求以及应用需求能够很好满足。2)具有高度的数据库安全功能。由于网络的参与,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要求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最基础的。因此,为了确保数据更加安全和可靠,要适当的进行数据备份,以防发生问题时,不会有任何损失。3)卫生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卫生信息数据的标准化需要国家的支持,应从国际标准角度出发,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进行建立。

2.2.4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建设

在区域资源卫生信息系统下,构建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总数据库时按照分层式来进行。医院的HiS系统、各社区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以及家庭终端都要与数字资源区域数据中心相链接,最终实现,医院、病人、社区服务中心相互之间的连接,当然在这三个方面通过各自的密钥系统使其具有不同的权限。

2.3电子健康档案模型

1)个人健康信息共享与交换模型

传统的区域医疗服务与现代化的区域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区域医疗服务网络是以临床信息共享为核心,而随着网络和医疗的快速发展,目前区域医疗服务网络是以患者为中心,最终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发展。通过对与健康相关信息的维护,根据这些信息级别等标准来对人健康状态进行判断,为个人用户提供相应的健康保健信息参考,而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健康体检表、病史记录、双向转诊单、预防信息等。总而言之,这些信息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个人的基本信息、健康信息等,第二类就是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患者个人的健康体检表、病史记录、预防保健康复服务记录等。这种健康信息系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仅能够让个人注册之后能够获取自己的健康信息,而且系统还可以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推荐一些合适的健康课程。这种信息系统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诊疗服务类别来总结个人健康偏好,根据个人的相关健康偏好来推荐相关的服务或者相关的专家。另外,此系统还可根据个人长期的健康状况来为个人未来的健康做出一个合理的健康规划建议等。虽然这个系统具有如此多的功能,但是其所提出的健康建议也只能代表个人健康状况的局部情况,不能将个人健康状况的全面情况清楚的反映出来,对于症状相类似的患者,此系统很可能提供相同的健康信息,但是无法针对每个患者提出不同的健康需要,无法区分相似患者之间不同的健康状况。那么从这点来看,根本没有将个性化的服务发挥出来,顶多也只将信息和服务进行分类和条理化的效果实现了而已。健康信息系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存的健康标准较多,没有统一。在不同健康服务网络门户或者在不同的医疗机构系统中,它们采用不同的健康标准,而这些分布式健康系统之间对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无法进行共享和协同,从而导致在不同系统中,这些信息产生“信息孤岛”;第二,患者自身完整的健康特点并没有得到医疗系统网络的重视,因此它们所收集的信息根本不全面,存在片面性,不具备完整全面的健康特征模型,从而导致个人健康完整信息无法得到跟踪;第三,针对患者健康内容需求相匹配的推理机制在医疗系统中没有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医疗系统的健康建议的推理能力较弱。

2)web服务解决方案

健康系统建立的条件就是web标准,数据拥有语义标识主要是因为其使用了本体和元数据,就因为如此,才彻底消除了信息产生的“孤岛”。健康系统封装各种软硬件资源,并将其作为web服务,彻底将业务和资源分离开来,在状态的web服务和有状态的软硬件资源条件下,这种分离能够从根本上得以区分。web服务资源本身形式比较固定,具有明确的语义,这种特性无论web服务形式怎么变化,只要具有标准化的数据资源,根据web服务变化进行重用和组装。另外,网格的功能也是非常大的,其具有分布式超级计算等科学计算的专业用途,不仅如此,网格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大规模商用和专业知识组织服务,确保更多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和交互。

在实际医疗中应用基于网格的web信息检索,借助患者健康信息,来实现最佳目标,即在适当时间利用适当方式为患者提出适当的资源服务,这个目标既是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之一。为每个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健康服务来说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但是这种个性化服务的实现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此代价主要取决于异构医疗系统以及解决患者需求特征和所需资源之间匹配问题。由此本文提出了健康档案网格服务的概念框架,同时利用健康信息交换模型对患者的所有健康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构建相应的建模,进而通过标准化的服务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健康信息。

2.4健康信息标准分析

1)HL7CDa标准

CDa是一个文档标识标准,规定了用于交换的临床文档的结构和语义。CDa文档是详细而完整的信息体,这些信息体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和其它多媒体文件。既可以与消息一起传输,又可以独立于传输的消息而存在。利用XmL语言来编写符合CDa临床文档架构的文档,在编写过程中,可以包含丰富的数据类型。赋予文档的语义来源于HL7的信息参考模型,元数据名称是从标准的医学术语而得来。CDa文档的特点是表达各种不同含义可以充分利用众多的元数据组合来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元数据名称是从标准的医学术语中得来的,可以确保描述更加准确,并且能够实现信息共享。

2)openeHR标准

openeHR标准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电子健康档案标准,进一步加快了医疗领域信息化的进程。医疗公共信息的读取、交换、修改的标准都被openeHR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openeHR标准的制定参考了很多个电子健康文档标准,其中构建电子健康档案标准的基础就是参考模型和原型模型,软件对象模型和数据库模式的定义由参考模型负责,其实在制定过程中还涉及了服务模型。openeHR标准的构建促进了电子健康档案的进一步发展。openeHR标准参考了很多CDa的内容。

2.5区域医疗电子健康档案推送网格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由于应用了很多的现代化先进技术,如网格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式管理技术等,而变得如此成熟。网格技术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最大功能就是实现信息共享。健康信息数据的维护通过服务网格管理平台来实现,其也就是对健康信息交换文化的维护。对于健康信息交换文化的共享在不同的医疗系统和评价系统间主要是通过健康信息交换模型来实现,如将用户的健康偏好、健康状况等信息充分利用起来,提供面向个人的网格服务。另外,根据这种交换模型的要求建立服务资源特征模型,健康资源网络为用户推荐合适他们的资源,推荐合适他们自己的服务设计方案,充分解决用户所需。我国医疗机构有很多,每个地区都有很多,并且每个医疗机构都具有其特色的服务,因此,用户一般是不会在同一个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者检查,也就是说,用户可能会使用很多不同的医疗管理系统,而这些系统也就只能存储用户健康信息片段。那么如何将这些分离的片段共享起来或者能够实现交换等呢,此时这个问题显得如此重要。是要使用推理机制或者排序算法呢,还是用健康模型互操作来完成呢?在这里本文提出了应用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的思想,使用表示、共享和访问健康概况信息的一般概念和实现互操作健康服务的方法和相关技术。

电子健康档案的难点在于实现众多医疗机构间大量异构系统、异构与数据的整合。健康数据的涉及面广、涉及的部门多、数据繁杂、数据增长快、适时性高。不仅需要整合跨机构跨部门的横向数据,还需要建立以个人为中心跨越时间维度的纵向记录。为此,建立以区域范围内的健康数据共享平台,以健康数据共享平台为中心整合多方的异构数据成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共识。

3结束语

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电子健康档案的支持,电子健康档案中的卫生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各种技术(网格技术、信息搜索技术等)实现共享,方便就医。总而言之,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够提高区域卫生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度,并且能够通过开发卫生服务相关软件,不断拓展卫生服务,加强卫生服务管理,最终提高卫生服务管理效率。我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还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还需要相关人士对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提起重视,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特殊且重大的事业。因此,不断完善电子健康档案,也促进了我国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宁,王海琴,陈冬冬.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与交互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0(10).

[2]徐勇勇,刘丹红,王霞,廉恒丽,杨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亟待“唤醒”[J].中国医院院长,2009(14)

[3]何蕾,马榕.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初探[J].兰台内外,2011(2).

[4]卫生部:出台我国首部电子化健康档案标准[J].陕西档案,2009(4).

[5]孙锡萍,韩咏梅.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0(2).

[6]李道苹,陈敏,蔡筱英,吕孟涛,饶克勤.美国电子健康档案功能模型分析[J].中国医院院长,2008(11).

[7]武文娣,吴静,李敏,施燕,缪隼,吴凡.我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中国卫生统计,2007(4).

[8]潘炳凯,蔡桂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

[9]陈冬冬,廉启国.上海市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及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9).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5

一、项目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建设原则:惠及居民,服务医改;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资源共享;综合配套,协同推进。

(二)建设目标:

1.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验证测试和应用“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成果,探索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标准化社区、涵盖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系统、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该项目建设,建立机制,落实机构,积累经验,为下一步建设奠定基础。

2.2011年下半年,在国家医改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市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下,逐步推进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五大应用系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综合管理),两大基础数据库(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一个信息专网的建设。

3.2012年~2015年,逐步完成“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内容,全面实现通过卫生信息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效率,切实达到卫生信息化助推医改的目标。

二、建设内容

(一)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

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联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下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网络,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

2011年:启动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探索区域内卫生信息协同服务机制,并接入全省统一的卫生业务虚拟专网。

2011年下半年: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配合做好市级平台的数据收集、整合、使用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2012年~2015年:持续进行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完成“一卡通”建设,实现支撑核心应用服务和五大业务应用的建设和部署,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五大业务应用

1.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由国家统一开发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市市级信息平台进行部署,提升公共卫生的服务与监管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地区安全提供公共卫生信息支撑,为卫生决策提供支持,为公众提供服务。

2.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1)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及预约诊疗、区域影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等内容。远程医疗涵盖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等。

(2)社区健康体检系统:满足从体检单位(个人)管理、体检套餐制定、体检收费及核算、体检结果录入与审核、体检报告打印、体检数据接入与上传等功能。

(3)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基于区域无线网络,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识别技术,医护人员通过使用移动数字助理(pDa)实现接受病人呼叫、医嘱准确核对、身份确认识别等工作。

(4)“健康面对面”ip视频电话:具备语音及视频通话功能、紧急医疗呼叫功能、个人健康数据查阅、上传等自助管理功能。

2011年:市中医医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与健康宣教、远程监护、区域心电和预约转诊,石门镇中心卫生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健康宣教和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健康体检系统和区域LiS系统。暂缓ip视频电话建设。

依照前期经验和实际情况,逐步推广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选择推广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2012年~2015年:实现以市级医院为中心,上联省市(地)级医院、下联市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省-市-县-镇四级网络医疗服务体系。

3.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现有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上级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异地网络出院即时结报,对采集的新农合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并与市(地)级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互联。

4.基本药物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省级卫生信息平台共享药品招标采购、配送、报销、使用等数据,根据监测管理需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作为基本药物监测管理的基础数据。同时,做好基本药物应用系统的对接和部署工作。

5.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管理层级的不同,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业管理等公共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加强卫生财务的监督管理,提升卫生行业决策水平。此系统是区别于其他应用系统的垂直应用,需要依照具体情况,逐步选择开展该工作。

(三)两大基础信息资源库

1.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

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是健康档案的一个子集,其涵盖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管理。

2011年上半年:完善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并完成传染病专项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与省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1年下半年:扩大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并实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数据传输。

2012年~2015年:全面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与公共卫生数据、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整合,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健康档案服务。

2.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库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电子病历内有效整合临床路径,更好地实现专科、专病的精细化管理。

2011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建设涵盖临床路径的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

2011年下半年:启动医疗机构电子病历、门诊诊疗记录、健康体检记录与市级信息平台标准化数据传输的建设,并在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汇聚后统一上传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2012年~2015年:所有市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三院、康慈医院、妇保院、濮院、石门、洲泉中心卫生院)建设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逐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院信息平台与市(县)级信息平台的对接。

(四)一个信息专网

为了满足数据安全、高效的传输需求,建立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向上联入地市级网络和省级网络,向下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系统接入。

2011年上半年:启动市(县)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的建设,向上联入省级卫生专用网络。

2011年下半年:接入市级卫生信息专用网络。

2012年~2015年:持续完善网络建设,使用卫生部统一的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与上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撑健康档案数据集成和跨机构医疗服务协同。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7月前)

1.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项目建设经办机构。

2.确定项目建设任务,制定“国家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方案。

3.落实项目立项和财政配套资金。按照项目任务,编制概算。

4.对建设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在论证可行的基础上组织招标工作。

5.召开项目启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1年8~10月)

1.编制各个项目实施计划,对各个项目的实施范围、时间进度、项目成本、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2.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市(县)级信息平台、标准化社区、电子病历、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建设。

3.对软、硬件进行全面测试,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平稳运行。

(三)总结评估(2011年11月)

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数字卫生”样板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总结样板示范区的建设经验。

(四)改进推广(2011年12月)

依照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选择样板示范区建设中符合地区实际需求、效果显著的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五)持续建设(2012年~2015年)

依照“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规划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在上级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稳步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建设,市政府成立市“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市卫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

(二)落实经办机构。成立市卫生信息中心,落实专职人员,负责拟定和落实我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对系统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升级维护,保障卫生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平台。文件中同时指出要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鄞州区作为宁波最大的市辖区域,通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完成了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内80多万常住居民的包括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在内的健康信息的实时采集、存储交换、管理和在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授权交换共享。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该平台于2012年9月通过部级验收的区县级卫生信息平台,被业界定义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浙江鄞州模式”。

本研究就鄞州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建立、管理、应用等现状开展了实际调查和研究,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相关概念

1.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是连接规划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行政业务管理单位及各相关卫生机构)各机构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让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

1.2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healthrecords)是记录居民健康状况的系统性文件,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

2电子健康档案平台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电子健康档案平台运行状况

2.1.1系统功能较完善

被业界称为“鄞州模式”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建设初期就站在高起点上,把“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增进人民健康”融入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实时性、协同性、针对性、互动性、再造性、可扩展性,充分体现鄞州卫生信息化发展模式。目前该平台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基础医疗服务管理系统、综合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1.2平台覆盖范围广

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辖区内已互联2家综合性公立医院、3家专科医院、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及2家公共卫生机构,覆盖了几乎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并且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2.1.3平台应用效果突出

通过四年多平台运行效果看,该项目建设是利用信息技术方便市民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提供居民健康管理质量,提供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力度。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大卫生保健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卫生工作者的认可,不仅带动区域性的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

1)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率。

通过该平台的运行,实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实现居民健康保健管理流程的优化,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社区保健服务流程,简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录入方式,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效率。

2)提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服务居民。

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现有管理流程,实现居民电子健康记录共享,实现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互动,从流程上彻底解决管理不连续、信息采集不准确的问题,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提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3)有助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效果评估。

动态连续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收集,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过程,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等服务效果评估提供信息支持,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基础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1建档率较高,但仍存在部分档案不规范,更新率较低

在国家提出对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后,鄞州区卫生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高于国内平均的建档率目标。单从建档率来看,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以上。但这种过分强调建档率的同时,建档人员所建的健康档案中部分只有人口学特征和血压记录,或者只有一次性的体检记录,未能达到科学的健康档案基本组成的要求,导致部分健康档案建档不规范,档案利用率低,可靠性较差。

2.2.2功能模块可深度整合,共享范围亟待扩展

该平台运行中发现,有多条业务是相互独立的,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和免疫预防信息系统还未整合,另外目前该平台数据,只局限在鄞州区范围内互联互通,健康档案可以共享。然而宁波市域较小,优质医疗资源集中海曙、江东、江边,鄞州区市民就诊时经常跨区就诊,这样就没能发挥出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作用,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待在宁波市范围内尽快共享,才能发挥出其信息平台共享的优势。

2.2.3市民参与意识薄弱,智慧医疗成果有待推广

该平台建设之初,主要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用于提高管理和开展卫生服务的效率。系统平台数据接口只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开放。多数市民只有到医院就诊才会去了解个人健康信息,市民主动参与意识薄弱,未能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优势,做好个人健康信息素养普及,智慧医疗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

2.2.4系统稳定性较好,但安全性有待改进

电子健康档案包含个人既往病史等隐私信息,在安全性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在全区实现98%以上建档率,卫生管理部门,因各系统之间信息是高度互联的,平台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另外,目前社区医院基本没有专业人员可以独立解决系统平台出现的问题,出故障主要依靠软件开发商来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从一定程度来讲,平台数据的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从鄞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运行情况看,系统平台本身和系统平台数据的安全性都有待改进。

3平台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3.1政府持续投入,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发展电子健康档案,加大政府投人,稳定资金来源。系统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稳定运行,不仅需要卫生部门持续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维护和升级,而且需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优势。

3.2实现全市范围内信息共享,突出平台优势

应积极推进区域共享平台的建立,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联动,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减少重复检查和过度诊疗。只有在全市范围内,建好市级区域卫生平台,并且在全市范围内都可以共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有条件的省市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省级区域卫生平台,形成区域卫生平台优势。

3.3推广智慧医疗,开展相关便民服务

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要加快智慧医疗的建设,发展医疗相关便民服务,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让市民共享智慧医疗成果。对公众开放健康档案数据接口,建设初期可以优先开放慢病患者数据,让市民养成利用健康档案的好习惯。开发建设一批市民喜欢的智能app应用,整合健康教育,预约挂号,实时医疗资源动态,在线咨询,医疗费用查询等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使用户从重视单纯的关注医疗服务,向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转化,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关注。

3.4夯实信息安全基础,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系统平台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安全保障,系统平台安全性可以从技术、管理和法律手段入手。技术上不断采用最新的防火墙、防病毒软件、数据备案技术确保数据安全;管理上要加强信息化人才引进,明确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安全,杜绝安全问题过于依赖软件开发公司;法律上积极制定与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结书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要解决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地方政府在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确保系统安全,同时应遵循科学发展的思想,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统一规划,加大数据共享范围,鼓励市民参与,推广智慧医疗应用,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共建健康鄞州,健康宁波。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病历档案;优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8.129

[中图分类号]G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医院病例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发展,且医院病例档案信息化主要将病例档案电子化作为其标志,在电子化引导下,信息化不断更新发展。众所周知,医院病例档案属于我国重要民生的档案,若医院病例档案管理滞后,与社会和医院发展速度不符,必将给医院发展造成阻碍,进而影响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

1病例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必要性及现状

1.1病例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必要性

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不断推动改革,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真正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养。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确保医院管理满足现代化发展要求,就要保证医院病例档案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实现病例档案从采集到传递、储存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不断推动医院发展,提高医院档案利用率。

1.2病例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由于医院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的医院在病例档案方面依旧采用纸质病例,只有少数医院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病例档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医院医疗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医院病例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利数据资料和信息服务条件,为医生工作带来方便。将病例档案信息化管理贯穿医院发展全过程,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医生的整个治疗过程,为日后工作提供全面的资料保障,提升医院工作效率,确保在短时间内解除病人病痛。

2构建病例档案信息化的优点

2.1病例档案信息化能有效实现病例档案资源共享

病例档案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在医疗机构中尤为重要,它能推动医疗事业有序发展,将原有的以疾病诊治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医疗服务组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院内合作转向区域协作,并且改变医疗配置问题,大大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有效实现远程会诊。

2.2病例档案信息化能体现出病例档案的重要性

医院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其责任与使命重大。通常情况下,医疗过程比较复杂,具有多样化性质,且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因此,医院病例档案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医院病例档案信息有重要作用,若实现信息化管理,将有效提升档案价值。医院病历档案在医院管理中占重要位置,实现病历档案信息化管理,将提升医院病例档案服务,使医院档案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2.3能快速传递信息

医院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电子病例系统、临床路径等,其中包括很多信息数据。而信息化管理具有信息数据传递速度快的优点,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病例档案数据传输、收集及处理等工作,满足各方面要求,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参考,提高病例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率。

3医院病历档案信息化的作用

3.1病历档案信息化有利于医务人员随时了解患者病情

病例档案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是备忘。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有限的,医生也是,任何一个医生都不可能永远记得患者的健康状况。而加强病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医务人员制定医疗计划、方案,也有利于其对患者的病情做详细记录,使医务人员随时能准确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2病历档案信息化能为医生提供相应参考和引导

在医生临床研究过程中,病例信息能为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引导,方便医生在研究中收集病情数据,为更好地结束病人病痛奠定良好信息技术基础。

3.3病历档案信息化具有教学作用

目前,部分医院已将病例档案视为活教材,它不仅记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辨析和治疗的整个过程,还详细记载治疗结果及质量。同时,病例档案信息化还具备一定管理作用,可作为医疗付款凭据。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8

社区医院与挂靠医院将最先建立共享

建设区域信息系统要考虑与大医院互通

北京市拟建设医疗卫生信息交换平台

共享什么、怎么共享,尚无统一标准

2007年4月1日,患高血压的李大妈与往常一样,定期到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些药。对社区服务中心,她感到很满意:“从家走路一分多钟,不用排长队。病情比较严重时,这儿的医生给复兴医院打个电话,给我开一个转诊单,我就直接去办住院手续了。”

可是,有两点让李大妈感到美中不足。第一点是双向转诊单只能转到复兴医院。他儿子希望把她转到协和医院。第二点,医院医生看不到社区站医生为她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

北京市信息化支撑双向转诊的现状和目标

以医院为主导挂靠归口式

从名称就可以看出中心与医院之间的挂靠关系

这些卫生站的信息系统和原来依托的三级医院的信息系统结合很紧密。如果今后国家要求打破卫生站的隶属关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建立信息共享,就需要对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改造。

月坛社区服务中心挂靠在复兴医院下面,相当于复兴医院的一个门诊部。它原来是西城区月坛医院,后来改头换面,成为以复兴医院为龙头的社区卫生服务集团的一个成员,挂靠在三级医院复兴医院门下。成立以来,该中心先后建成了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了月坛社区13万人。月坛社区服务中心丁静大夫介绍,中心下属各站都已经有了社区管理系统,几乎每个社区医生都有了一台电脑。

这种社区卫生站是挂靠在某家三级医院下面的,一般由三级医院派大夫负责社区卫生站的工作,病人可以实现在社区卫生站和三级医院之间的转诊。但是由于三级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这种社区卫生站的数量有限。

现在正在考虑卫生站的系统与中心互联。丁静大夫说:“中心与各站实现共享后,我就不用骑着自行车一个个站地跑了。在中心的办公室里,点点鼠标就可以看到各站诊疗情况。”

她介绍,现在中心与各站建立共享机制之后,下一步就是中心与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

由于月坛社区服务中心相对于复兴医院的一个门诊部,中心对于帮助病人往复兴医院转诊已经很熟悉。在北京市还没有提出双向转诊之前,该中心的医生给复兴医院打个电话,患者就可以直接去办住院手续。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再由复兴医院转回社区。

但是,它们之间的双向转诊,并没有任何的信息共享。丁静表示,以后中心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后,医院的医生点一下鼠标就可以看到社区卫生站为患者建立的档案。

在全国各地,像月坛社区服务中心这样依托大医院建立的社区卫生机构不在少数。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有些是依托大医院完成的,即使使用的是其他公司的软件,由于与医院之间的隶属关系,它们与所依托的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是可以保证的。

但是这也为这些社区卫生站今后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和其他社区卫生站、其他三级医院信息不能互通,无法提供整个区域的卫生信息。当然,对于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和复兴医院互联互通。

社区中心主导区政府埋单式

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保证了各个卫生站之间信息的统一及互通,可以进行资源的统一配置,对区域内卫生站的建设及发展很有帮助。但是,如何与医院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实现期待的双向转诊,却没有考虑进去。

除了大医院外,区政府是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另一个主导力量。在北京市各区县中,东城区是最典型的以区县为主导的模式。

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王建辉副主任介绍,从2006年开始,东城区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从医院竞争性体制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于竞争领域之外的系统,建立了“两轴体系”。一“轴”是由卫生局医政科管理、驻区各医院组成的医疗服务系统;另一“轴”是成立了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站和全科医生工作室组成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王建辉介绍,中心与下属各站实现了完全的信息共享。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诊疗信息、全科医生开出的电子处方等,中心都能够实时调阅查看。

在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一楼的大屏幕上,记者看到中心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出社区医务人员在岗情况、出诊情况,社区卫生站患者就诊情况,各种耗材、药品的需求和配送情况。除此之外,东城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呼叫中心的大屏幕上还可随时显示出东城区辖区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肿瘤这五种主要慢性病的发病人数和发病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一些地区的政府也逐步富裕起来。因此,类似东城区,不少区政府统一规划社区信息化,出资建设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卫生站所用的系统一般采用的是政府出资进行招标采购的方式。其好处就是,区政府可以有效地进行场地、设备、物资、人员等的配备,同时地方政府也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信息系统的整合。其信息系统除了可以满足各卫生站的需求外,还对整个区域的社区卫生信息进行了统一规划,可以进行统一的管理。

北京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田剑指出,区域统一的信息系统今后如何与大型医院互通,以实现大家期望的双向转诊、检查结果的查询等内容,都存在很多的困难。

值得高兴的是,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在考虑如何与医院进行信息共享了。王建辉介绍,该中心正在和北京市第六医院进行信息共享的试点工作。对于具体进展,他现在还不便透露。

市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

建立一个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信息平台,经过授权的医院、社区卫生站等机构就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解决信息共享难题。

三种共享模式的比较

其实,筹划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时,北京市卫生局就提出,要建成全市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家庭、社区、医院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能否建成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最终还得看实际情况。社区卫生信息化的投资主体很多,既有区县信息中心,也有区县卫生局信息中心、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或是社区卫生站挂靠的三级医院。往往谁出钱谁就能决定采用哪种信息系统。因而,社区卫生站的信息系统各不相同的局面就出现了。另外一个方面,医院的HiS系统也各不相同。社区卫生站每与一家三级医院建立共享,就必须开发出一个接口。有多少三级医院,就得有多少个接口。

因而有专家指出,社区与医院之间直接建立信息共享通道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另外一种方便更大面积的信息共享模式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医院通过第三方机构共享信息。

这种观点得到北京市卫生局的认可。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说,北京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要做到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难度是非常大的。现在正在做一个课题,就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课题,这里面有加强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的服务需求。区域卫生信息化整体构架是什么样的,是社区和医院直接共享,还是通过一个整体的信息平台进行共享,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他介绍,北京市在考虑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交换的平台。这可能是支持医疗机构横向、纵向信息交换的核心,也应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点,但目前还处于前期的论证阶段,还没有立项。他说:“北京和其他区域的情况不太一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应该把前期的工作做扎实,然后再立项。但在此前建设了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已经发挥一些作用,主要是支持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一些核心业务的应用。”

蓝凯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认为,建设这个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很好的设想,但是现在还缺少两类标准――共享什么和怎么共享。

他认为,现在医疗机构都认识到了信息就是资源,都希望把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上,把别人掌握的信息共享过来,而不愿意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共享出去。刘明认为,共享什么信息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标准,否则很难落实到位。只有在解决了共享什么信息的基础上,谈论怎么共享才有实际价值。至于共享的标准,国外有HL7值得借鉴。

没有标准系统怎么建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9

一是努力发挥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保障作用,助推医改向纵深发展,探索总结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医改新举措――“新津模式”。

二是在全国率先开发分步实施了“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通过网上采购监管平台集中采购基本药物。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对全省57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包括49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情况进行网上实时监控。

三是科学制定《四川省“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全国最早并且与发改委联合制定的省份,明确了“设计顶层、规范中层、统一基层”的建设思路,“政府主导,全力建设、整体规划,区域协调、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建设原则,以及“25211工程”的重点建设任务。

四是居民健康卡建设和运用取得积极进展。四川省是全国居民健康卡建设第二批试点地区,2012年12月27日,四川省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在雅安成功举行,标志着四川省走在全国第二批试点地区的前列。

五是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夯实全省基层信息化建设。2010年以来,四川省相继实施了“村卫生室信息化”、“县医院能力”、“远程会诊系统”、“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信息系统建设”、“卫生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项目。为全省47987个村卫生室配置电脑,安装多位一体的业务信息系统;为5091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基本药物网采专用电脑和药品条码扫描枪;在171个县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

六是以数字化医院评审为抓手,全省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四川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127家医院进行了检查评审,其中有59家医院通过评审(其中,有35家达到四川省以及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呈现出一批数字化医院引路、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积极跟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七是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按照“25211工程”总体规划,四川省相继制定并公布了“四大目录”和“四川省区域卫生数据共享目录”,为统一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确保卫生信息和数据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走在全国前列。

卫生信息化发展步步为营

2011年,是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最大、项目最多、范围最广的一年。中央下达给四川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总计约为8.3亿元。其中,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约4.225亿元,中西部地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约2.1594亿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约1.79亿元,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约487万元,卫生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项目约102万元。

截取至2012年2月,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都得了巨大的成绩。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基本建立,形成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法定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全面建立,全省所有市、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以上的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82%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网络直报;建立全省卫生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的信息网络;建立全省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出生医学证明大集中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信息系统建立完善。自主开发“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全省120个县(市、区)实现新农合信息化管理,110个县与省级平台实现联网,与民政厅合作开发基于新农合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民政救助参合“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已在20个县投入使用。

医疗服务信息化快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80%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HiS系统,30%建立了LiS和paCS系统;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71个县413个社区卫生机构上线运行;初步建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两个远程会诊中心,已经覆盖200多个医院的远程会诊服务网络。

综合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建立四川省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全省药品持网限竞价、阳光采购;开发和运用“四川省卫生厅办公自动化系统”,全省21个市(州)和卫生厅直属单位通过oa系统,实现公文交换和无纸化办公;建立综合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实现全省卫生统计信息在线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和汇总。

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起步。成都、自贡、德阳、宜宾、雅安等市积极探索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并取得突破进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和绩效管理平台,实现了县区域内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分别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西部地区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示范工程,共有219家合作医院联网实现了远程医疗信息共享。

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状大。成都、自贡、德阳、雅安等10个地级市成立了卫生信息中心,温江等21个区(市、县)建成了县级卫生信息中心,全省147个县建立了新农合县级数据中心和专门管理部门,所有三级医疗机构均设立有信息处(科),编配有信息化专业人员,形成了领导更加重视、机构建立完善、队伍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发展目标

四川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发展目标是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建立省、市两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省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使卫生信息化水平居西部前列。

全省政府办基层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层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完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系统,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达到100%;全省90%以上的二级医疗机构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并与公共卫生信息融合;建成省市两级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和卫生信息专网,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十二五”期间重点任务

建立省、市两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卫生综合管理五大领域信息系统协同应用;建立完善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卫生专网,实现全省居民健康一卡通,简称:四川省卫生信息化“25211”工程。

1.加强两级平台建设

建立四川省卫生信息平台。支持跨地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实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省的综合卫生管理与卫生应急。

建立全省21个市(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以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综合卫生管理为主体的一体化业务信息平台,支持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服务,实现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的综合卫生管理与卫生应急。

2.完善五大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应急指挥、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省的卫生应急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

加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血液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各级数字化医院和“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实现全省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镇三级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医疗服务。

加强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障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实时结算和跨区域的网上结算,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

加强药品供应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各地基本药物采购、价格、使用、报销等情况。完善省级药品采购交易平台、药品供应配送和用药监测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综合卫生管理系统。根据各级卫生管理需要,建立包括综合卫生统计分析、监察管理、绩效考核、决策支持等内容在内的集成化、智能化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3.加强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

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疾病预防、医疗服务,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享居民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疾病监测、医疗服务业务协同等信息。

建设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利用区域卫生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基层卫生以及相应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4.建设四川省卫生信息专网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和运营商网络,建立和完善适应基础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建设工程所需的四川省卫生信息专网。

5.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

在全省发放居民健康卡,逐步将居民健康卡与新农合保障卡、民政救助卡、医疗机构就诊卡“多卡合一”,条件具备时与社保卡合并,实现全省就医、报账、健康档案提取等“一卡通”。

6.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

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卫生信息平台及相关业务系统术语规范,制定完善卫生信息数据集标准与共享电子文档规范、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规范、卫生信息标准测评指标体系及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开展标准化测试工作。对进入四川省的卫生信息软件进行检测、评估,建立准入制度。

7.加强卫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等级保护工作技术和管理规范,建立电子认证与网络信任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安全通报制度。加强信息系统数据灾备体制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描绘信息化发展步伐

四川省卫生信息化按照“政府主导、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实施原则,共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1~2012年)为共享试点、区域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初步完成了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发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市州试点实施,扩大省到市的卫生信息专网;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重点突出3个示范市、20个示范县工作,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系统使用率达到40%;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以上,启动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工作;全省100%的省、市医疗机构和90%的县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了信息系统;50%以上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4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80%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90%以上的省、市、县医疗机构建成了paCS系统,6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3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系统;2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了远程医学咨询服务;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覆盖;全省90%以上的村完成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了初步整合,实现了城乡卫生信息一体化,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实现网上药品采购和配送;8.10%的县级卫生局、3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了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为推广共享、区域卫生信息化逐步推进阶段:完善区域卫生信息省级平台研发工作,完成(除甘孜州、阿坝州外)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完全整合,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率达到60%以上;开展全省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工作,城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率达到40%;全省80%以上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6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为每个患者建立电子病历;100%的省、市医疗机构(三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8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5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4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远程医学咨询服务;30%的县级卫生局、8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2015年)为完善共享、基本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阶段:完成区域卫生信息省级平台研发工作,并完成甘孜州、阿坝州两个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市州级卫生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基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四川省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率达到100%;城市和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均达100%,全省居民健康卡发放率达到80%;100%的市医疗机构(三级),9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为每个患者建立电子病历;100%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甘孜、阿坝、凉山等偏远地区,50%的县医疗机构(二级)开通远程医疗服务系统;5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远程医学咨询服务;全面整合五大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与管理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60%的县级卫生局、100%的市级卫生局开通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0

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并积极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革的信息化建设中。在医疗it解决方案方面,iBm有长期的积累和研究,致力于推动以更好的技术,更低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今天,在新医改这一新形势下,iBm更乐于与业界专家、社会力量和合作伙伴合作来推动信息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iBm拥有业界非常优秀的技术,比如临床的数据资料管理,网格化医疗档案的解决方案(GmaX),能够产生整个医院层面上的影像和医疗档案共享的环境。iBm的Unix服务器的稳定性、可靠性能够保障医院安全、稳定运行。iBm的中间件、软件、Soa架构,能够让医院的信息平台更开放和更规范。

iBm的智慧医疗

iBm中国地区政府与公共事业部四部总经理刘洪为本刊记者介绍了iBm在医疗行业倡导的“智慧医疗”理念。刘洪说:“‘智慧医疗’是iBm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疗卫生改革是全球性的难题,在中国也得到了各地政府和社会高度的关注。从这个行业的要求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公平、效率’问题。也就是说,为了让每个人都得到医疗服务的同时,能够负担得起相应的费用。从信息技术服务商的角色、从‘智慧医疗’的理念、从iBm的战略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使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行业业务创新管理的能力。”

iBm智慧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感知和连接,在医疗卫生领域,由于行业的不同特点以及机构的设置、分工不同,有时候可能会造成一些利益上的冲突,这是行业高度分散所造成的。作为居民,其健康是一体化的,但从信息化的角度讲,它其实又是非常片段化的。如何通过先进的科技,比如物联网技术,以及各种有线、无线的新通信技术让这些系统更好地连接,可以相互操作,这就是感知和连接。其次是创新整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做一些创新型的整合。目前,医疗行业的需求是希望转诊、区域医疗协同、异地医疗等都可以得到同样的服务。但现在无论是医疗保险的异地结算,还是医疗数据、用户健康资料都还不能实现互认,这些都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最后就是要智慧、智能地促进行业的转型。目前已经可以看到有很多这方面的创新和转型,相信未来能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实现转型。

刘洪还表示:“医疗卫生信息化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而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对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区域卫生的发展,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是重中之重。针对居民健康服务,比如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康复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另外,在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认,比如检验报告互认、影像资料和电子病历共享以及资源优化和共享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iBm非常希望能借助自身的技术实力,并结合我们服务各省市区域医疗建设的经验,来为更多地区未来区域医疗的发展贡献力量,从信息化的角度真正的为百姓造福,共建智慧的医疗体系。”

区域卫生信息化要抓住两大主题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当前行业中的热点,结合这一话题,刘洪为本刊记者介绍了iBm在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思考和体会,他说:“我们认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两个主题是居民健康档案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刘洪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用的关系。

第一,平台提供了应用系统开发和运行的环境,是一个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信赖的程序生产工具。由于平台更集中更专业地解决了标准、共享和交换联结等问题,平台使得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变得容易实现,甚至可以彼此借用而节省开发工作量。

第二,平台服务于应用的日常运维。医疗卫生领域业务丰富机构庞大,大量的信息应用系统带来了诸多技术保障支持的要求,一个区域级的平台可以整合服务资源,降低单一应用的维护服务难度和成本。

第三,平台保障应用的发展。医疗卫生业务不断转型和创新,随之而来的是应用系统需要经常调整更新和升级,一个规范标准的平台可以提供高效率的软件变更。

与此同时,刘洪还表示,健康档案与应用的关系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他说:“第一,健康档案是应用的基础。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服务于(或涉及到)公众和居民健康的应用都会关联健康档案的某个部分,因此卫生部制订的eHR标准词汇集等指标实际上应当成为各类应用开发的数据大纲。第二,应用是eHR的价值体现,只有把eHR开放给各个应用,其基础信息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这些多彩多样的应用可以反过来更新eHR系统的数据记录。第三,聚集的eHR,例如一个区域的全体人口和记录每一个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活动的细节(实际上健康档案可以包容电子病历)以及关联的费用。以上分析可以成为介绍iBm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主要脉络。”

作为全球领先it技术厂商,iBm可以通过众多先进技术支撑其在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在云计算方面,iBm通过在虚拟化和共享基础设施(如存储)方面有长期技术储备和持续的创新,iBm的基础中间件在数据交换、作业调度、开发环境、运行时监控等有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服务于区域卫生平台的开发建设和运维管理。

同时,iBm大力发展Bao(业务分析和优化)技术使传统的Bi从数据治理,数据模型和数据仓库等技术向与业务知识运用和实时决策等更高商业价值的方向发展。iBm提出的企业级计算技术是以云计算和Bao技术为基础的。无论是云计算架构支持的实时应用系统运行和业务办理,还是数据分析Bao提供的实时数据服务,对于信息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品质RaS(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的概念目标相仿于电力和电信等公用服务。

众所周知,电力的生产和供应对于设备稳定服务的要求很高,而所谓的电信级的品质服务水平(SLa)也是业界翘楚。走向云计算架构的信息平台要求更高的服务水平,单个接点的故障藏有很大的隐患,而云环境下的系统管理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iBm在全线发展云计算能力(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云快速启动,以及云计算的咨询规划和设计服务)的同时,注重提升企业级计算设备的质量品质并以此成为客户实现企业级云计算战略的首选。

刘洪说:“结合我们参与服务的国内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项目,如区域平台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区域基础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协同医疗(1+X,即一个中心医院带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远程医疗,对于发展区域卫生信息化,iBm有很多深层次的体会。第一,区域卫生信息化应当服务于优化区域医疗卫生生产力的配置,即‘强基层’。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助力者’,至少可以从技术手段进步(如网络和虚拟化的计算环境,使得基层的医疗机构可以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服务能力(如集中的Bao服务,给基层医师提供临床辅助决策和知识获取)方面,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区域卫生信息化应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健康城市’。居民作为健康档案的所有者,应当有更多的手段查询甚至操作(如授权给自己的子女阅读)自己的eHR记录。很多地区建立的自助式健康检查也可以导入到信息平台中,供专家咨询和社区全科医生使用。给全科医生提供更多的工具以便于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或针对特定人群(如慢病患者)开放全科医生与中心医院的联系等。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本身的能力问题。包括基本的预算编制和机构,岗位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明确区域卫生平台(数据中心)与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协作关系,以及与社会其它行业的协调、服务和管理。”

上海市居民健康网工程成为典范

在卫生部的指导下,上海于2003年开展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探索和实践,采用“1+nX”模式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近几年,上海部分区县根据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开始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系统的互通。部分区县将健康档案直接整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工作站中,形成全科医生工作站。2008年卫生部将闸北区、闵行区、长宁区三个区作为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居民健康管理的信息化试点区。

此外,徐汇、松江、嘉定、宝山等区也在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先期启动项目及其先期试点工程”整合了现有医联平台,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平台架构为1+19,即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和18个区县平台。其中,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交换服务和支撑服务,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单位之间的诊疗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区县以外的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上海市的这一项目在医改的背景下,在全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iBm积极参与了这一项目的建设,目前为止,闵行、静安、长宁、松江、普陀等区县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iBm各个产品线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谈到上海市居民健康信息网工程的典范意义和价值时,iBm系统与科技部华东与东中政府公众事业部销售经理张飞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建设‘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共享工程’是以建立上海市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完善现有信息体系,进一步实现多系统整合,探索跨部门、跨专业的信息协同,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信息支撑。卫生信息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健康幸福和城市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所以上海市卫生局将此工程定为上海市政府的重点工程。这一工程整合了现有医联平台,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平台架构为1+19,即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和18个区县平台,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作为设备厂商而言,满足上海市全市范围的健康档案交换,业务压力非常大。我下面可以列出一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个项目在技术方面要求的高水平。系统至少同时支持峰值800笔/分钟批量数据交换和峰值300笔/秒的实时查询或处理业务;批量数据交换时单记录交换/入库的平均响应时间≤20ms;非并发大批量数据交换≤2000秒/百万条;千万级数据量下单记录本地查询的响应时间≤2秒;千万级数据量下分布式查询的响应时间≤5秒/次;简单统计报表查询的响应时间≤10秒;千万级数据量下单项统计的响应时间≤5秒;复合汇总统计响应时间≤120秒;生成复杂统计报表的响应时间≤180秒。这样的数据对于厂商来讲确实很有挑战,iBm作为全球顶级的it技术提供商有能力,更有实力接受这些挑战。”

能为这样一个典范项目提供非常核心的设备,张飞除了表达非常荣幸可以得到用户认可的同时,还表示:“iBm在这一领域非常重视区域医疗市场,在各个产品线、客户部门、服务部门都配备了非常强的技术服务团队。同时,iBm拥有丰富多样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它们是国内外众多客户服务经验的积累,现在用来服务于中国的医疗客户。”

张飞在畅谈了上海市居民健康网工程的典范性后,还在“用户应如何解决设备选型”这一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用户对于本区域健康档案的业务压力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测算。其次,对于未来几年系统的升级要求要有一个合理的推算。由此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小型机档次。对于小型机品牌的选择,要对各个厂商的技术路线与发展前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日后系统升级及迁移会带来很大的成本差异。其次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尽量选择业界的成熟产品,保证系统的稳定。”

iBm在医疗行业关注的五大领域

2005年收购美国最大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HealthLink后,iBm在医疗行业的服务能力更加强大。iBm不仅为国外著名医院、卫生管理行政部门提供过实施和咨询服务,也为国内多所医院提供过成功的咨询和集成实施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服务、临床服务路线优化、数字化医院服务等。将医疗行业作为重要发展行业后,iBm对医疗行业的了解不断加强,今后iBm将在医疗行业中重点关注五大领域。

第一,iDn/iDS(integrateddeliverynetwork/system整合交付网络/整合交付系统)。协同医疗延伸了中心或专科医院的覆盖范围,增强了优质资源的可及性,从整体上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成本。而一定的治理规则,还可以逐渐把协同成员的服务水平拉齐拉高。这样做使相同的患者体验可以有效地分流病源。iDn模式的主要挑战来自质量保障和财务分配模式。由于在协同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医疗实体的产权合并,如何建立一套持久有效的管理、治疗、收费的治理模式,是iDn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服务整合的内在规律来看,有两种方案比较可行,一是所谓“垂直的”iDn,即一个综合的中心医院带动一批基础和社区诊所;二是专业职能(如放射、影像、化验、护理等)的集中化运营。在iDn模式下,转诊和检验报告互认等都成为很基础的服务。

第二,医院资源规划管理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有许多因素促使越来越多的院长开始更加关注医院的运营效率,医院和企业一样也需要一套合用的资源规划和管理系统。eRp的本质是在产品、服务的形成过程中,监督优化人力、资金、物料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情况。在医院,从药品器械的滞院和临床损耗等成本费用管理,到科室绩效评估考核,乃至临床路径各个环节的服务追踪优化等。eRp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手段。

以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管理变革的挑战主要来自临床一线,习惯势力和绩效指标的设计缺陷使eRp很难一下被广泛接受。但倾听科室的声音并不一定意味着eRp是对现有体系的机械拷贝。eRp和HiS一样,应首先是变革的载体。

第三,个人健康记录pHR(personalhealthrecord)/eHR/emR。这是一个充斥着观点和争论的地方,背后有不同的角度和意图,包括:关注临床辅助,关注预防医学;关注费用和健康统计;关注交换和互操作以及关注标准和协议等。iBm认为,有健康就有健康档案!这体现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对于实现医疗服务的全覆盖的重要性(这里甚至有一个社会认知心理的问题。比如,说居民医保全覆盖,人人享有医疗保险,这是一回事。如果给每人发一张象银行卡那样的卡片,老百姓就会带着它。还可以围绕卡片开发许多衍生的应用和服务。如果给大家人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并且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可以在家里查询,可以让子女访问。这样的做法将推动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覆盖力度)。电子病历是包括转诊在内的医疗服务创新的基础,是循证医学的基础,是医院信息化向服务临床过渡的必由之路。

HimSS把电子病历导入分为从0到7共计八个阶段,可由此略窥其实现之路的漫长。iBm在评估医疗信息化发展阶段所采用的prolink方法论也从信息模型、医嘱执行情况、科室整合、医药整合、医疗医政整合程度等循序渐进地分析和理解电子病历的实施路线。电子病历在医院的挑战包括如何认识和评测Roi(投资回报率),如何开发方便医师的Cpoe(computerlizedpractitioner’sorderentry),如何保护医师的专有知识(电子病历既包括病人的隐私,也包括医师治疗方案中可能涉及的专有知识),如何在大范围内整合信息来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