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0:59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1

问题提出的背景:大蒜(alliumsativumL.(Garlic)百合科葱属,又叫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在江苏苏北农村,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种植和栽培十分普及和容易,经济效益远在其它粮食作物之上。学生对栽培大蒜,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受,比较熟悉。探究大蒜鳞茎在土壤中的位置对大蒜发芽率的影响,易于唤醒其动手的兴趣,易于得到家庭、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开展此项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提出问题

在江苏苏北农村,大蒜的的播种季节一般在八月上旬。暑假中,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观察农民栽培大蒜。在施足基肥、浇足水后,农民开行种植大蒜。大蒜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酸碱度适宜的条件下,大蒜就会萌发,生长。由于种植面积一般较大,他们不是一颗一颗地种,而是循行随机撒种。询问蒜农,大蒜播种时,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关系,是否影响到大蒜瓣的发芽率,他们都说不知道。由此,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关系,是否会影响到大蒜的发芽率?

二.作出假设

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它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学们在参观了农民种植大蒜的现场之后,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了下列一系列假设:

1.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影响大蒜的发芽率;

2.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不影响大蒜的发芽率;

3.大蒜瓣在土壤中有的位置对大蒜的发芽率有影响;

三;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假设。设计实验需要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技术。实验中,最重要的是变量的控制,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征询蒜农的前提下,同学们认定:①种植的土壤要求:肥沃、疏松、酸碱度适宜、施足基肥。②气温要求:平均气温在20~28℃。③大蒜瓣的要求:新鲜饱满、无虫害病害、当年收获。陈年的大蒜瓣不用。播种深度:4cm。④每组实验用大蒜瓣数量:100个。⑤大蒜瓣的位置:对照组(a)大蒜瓣的尖端均朝上,实验组共四组:(B)组尖端朝下;(C)组尖端朝前;(D)尖端朝后;(e)尖端斜向下。实验结果所用表格如下: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对发芽率的影响记录表

四.实施实验:

实施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阶段,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同学们认真进行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合作协调,很快种植好大蒜,对结果的统计十分热心和积极。

五.分析证据:

在严格细致地收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学生们很快地处理好了实验结果: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对发芽率的影响记录表

六.得出结论: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2

一、结合教学中的概念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概念的理解是基础,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围绕生物学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1.围绕概念中的核心词去设问。一个概念的内涵中,必然有核心词、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根据核心词进行设问。如: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在这个概念中是核心词,我们可以围绕它设问“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什么?”、“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有什么区别?”等等。

2.围绕概念的外延去设问。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如:自养生物的概念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生物,这样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设问“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

3.围绕概念的例证去设问。某一概念必然有对应的例子,而与概念相关的例子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概念的正例指的是包含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概念的特例指的是特殊的例子,属于概念的外延这一集合;反例指的是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具体事物,它不在某一概念的外延中。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从某一概念的不同类别的例子考虑设计有关问题,如: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从正例的角度可以设问“微生物通常包括哪些类别的生物?”,从特例的角度可以设问“蘑菇、银耳、黑木耳等生物是否属于微生物?”

二、结合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有好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获得的,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设问是非常关键的。如:在“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孟德尔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为什么F2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为什么F2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随后,孟德尔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孟德尔假设的关键点是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互不沾染,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产生两种相等的配子。据此教师可以设问“如何证明孟德尔的假设?”“具体的证明方法都有什么?”于是学生提出可以用测交法或者是F1高茎豌豆自交进行验证。此时我们可以设问“根据假设,测交及自交的实验结果出现什么情况,可以证明假设成立?”。

三、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去设计问题

新课程下必修模块中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则等等。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节进行设问,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反思。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围绕实验原理设问“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什么化学试剂提取?为什么?”,围绕实验材料我们可以设问“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材料如何选取,为什么?”,围绕实验过程可以设问“画滤液细线时用毛细吸管,你还能找出什么更好的替代实验用具?”围绕实验结果设问“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什么色素?你得到的实验结果与此一致吗,为什么?”,从实验拓展的角度设问“如果把色素提取液放在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光谱中明显变暗的区域是哪个区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设问“为了使光合作用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大棚蔬菜生产中,应选用哪种透明的玻璃罩?”。围绕实验各环节问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回顾和反思。

四、结合知识的前后联系去设计问题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3

1如何理解探究

目前,物理教育界对于科学探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一种观点是对科学探究的狭义理解,认为只有把学生放开,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实验才是科学探究,才是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和操作性层面,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本质含义。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个课题都用这种探究的方式学习。因此,如何理解科学探究和怎样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改革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物理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探究:首先,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其次,思想方法层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最后,操作技能层面,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某些思维和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因此,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以上两个层面都可以以多种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2科学探究体现了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一直被忽视。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在《物理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一书中讨论的第一个专题就是物理学的本质。文章作者指出:“总的来说,科学的本质就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从已知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和模式。物理学主要研究无生命的世界,总是力图确认最基本的原理,并把诸多规律统一起来。”他从科学的本质出发,指出了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学的本质特征可以看作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其过程性特征,即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究,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共性;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上的特征,以无生命的世界为主要研究领域,力图确认世界最基本的原理,追求内在的统一性。物理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统一规律的思想方法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首先要体现的。中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国际物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3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性”上。物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人们学习物理知识是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再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①实践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是“问题”,学生是从感兴趣的生活、生产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再确定为研究课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经验,在经验积累过程中实现主体意识,最终实现自主发展;②开放性。研究问题大多采自现实生产和生活,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科技制作,也可以是探索性物理实验,也可以是偏重于推理的理论性研究,还可以是物理学前沿的新科技问题等;③自主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成为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每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克服困难,一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中促进主体性的发展;④探索性。探索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突出主要矛盾,主动获取信息,并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4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物理

物理课程难教又难学,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国际物理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许多研究者关于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将物理学科的探究本质与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从原有的认识出发,积极参与寻找解释和答案的过程,真正成为探索物理世界的主体。它与启发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启发式仍然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学生要靠教师来启发,因此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局面。

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假设或预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以及把自己的结论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物理。

探究式教学不仅在西方国家有较长的历史和相关研究,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已经有了多年的实践。在我国的物理教学改革中,也有不少教师在尝试探究式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受到一定影响,但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开展在教师观念转变和经验积累两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5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建议

虽然学生学习科学的本质具有共性,国外和港、台的有关研究成果可供我们借鉴。但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学校条件等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而正是在这些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条件下,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改革应当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4

【关键词】物理学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物理学方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06-02

物理方法教育是指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和传授物理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熏陶和训练,逐步掌握物理学方法,达到促进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而自主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thatstudentsdo,notsomethingthatisdonetothem)。在物理教学中用物理学方法教育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施物理学方法教育引领探究性学习现状

物理方法教育现状:理论还不十分明确。《物理课程标准》虽明确要求:“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但缺乏具体指导;教育功能、能力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教学过程中鲜见奇思妙想,知识的演进缺乏剖析,前人的谬误极少提及,实验仅证实已知的结论;少系统的梳理,仅有限列举几种,缺乏深度和广度;可操作性较差。

探究性学习现状:重接受式探究,轻发现性探究。前者是从现有资料、资源中获得信息;后者是从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中获得信息;重结果,轻过程。为了探究而探究,忽略了科学方法的体验和领悟;重探究的形式,轻方法的指导,在花样繁多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探究。

物理学方法教育引领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

美国哈弗物理教材改革计划(Hpp)的主要执笔人霍尔顿曾经提出物理学的三维结构模型。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出现了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物理教学方式,如下图:

“应把方法视为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视为知识的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材料,安排教学进程。”物理知识的学习应是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能动地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以科学方法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的物理教学结构更科学。如下图:

物理学方法引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实施原则

1.学生为本原则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凭借一套方法的“参照架构”,有效地学习并灵活运用知识。本着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注重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方法和态度的培养,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的能力。

2.循序渐进原则

这个“渐”不仅是时间推移的“渐”,也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的发展、心理成熟程度的“渐”。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性和不同年龄段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下是三个年级学生认知状况的调查取样比较,我们便能发现其中差异。

3.方法教学与自主探究相结合原则

脱离物理知识和问题探究而单独地进行方法论的教育,会由于抽象而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达到物理方法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原子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提出假说,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再到新的假说,使学生了解实验假说新实验新假说这样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4.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隐性教育就是隐蔽地发挥物理学方法的指引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受到方法的熏陶,不提方法名称,不对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显性教育就是把物理方法的内容、特点和操作方法进行学习和练习。两者各有利弊。隐性方法适用面广,日积月累,学生可获得理性感受。但对方法本身理解不深刻,不易自觉地应用。显性方法能弥补这一缺陷,但不易理解,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所以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结合教学需要,采取两者相结合的原则。

二、实施途径

(一)在实验中实施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他建议科学教师首先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学。实验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体验方法的过程。如实验构思方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绎法、数据分析法等。

(二)在对物理概念、定理等知识的学习中实施

物理概念、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和核心,而概念、规律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产生和应用,经历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得出感性材料,对感性材料进行总结得出概念、规律的过程。物理概念一般用观察和实验引入,用比较、归纳、数学方法以及理想化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展一般用观察、实验、类比、想象、理想化和数学方法。

(三)在习题教学和复习教学中实施

引导学生将物理方法由“内隐”转变为“外显”,帮助学生对物理方法的认识由肤浅、模糊、孤立的个体,逐步转变为深刻、清晰的方法体系。实验类习题注重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探究。解释、预测现象类习题注重演绎法的探究。较复杂的习题注重建立物理模型和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的探究。各种解题方法很多,教师还是要从基本的科学方法入手,重视普适性广的基本物理方法的训练。不可一味追求解题技巧。复习课不单是复习学过的知识,还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回顾知识获取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再认识,把学过的内容中最本质的内容、方法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过程。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结构、体系、科学方法的认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物理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85—89

[2]续佩军.物理能力测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48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5

关键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教学方式改革;探究式教学

1.科学探究的涵义

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inquire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英文inquire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汉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和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寻找、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探究: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第二是思想方法层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第三是操作技能层面,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某些思维和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因此,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以上两个层面都可以以多种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2.科学探究体现了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学主要研究无生命的世界,总是力图确认最基本的原理,并把诸多规律统一起来。物理学的本质特征可以看作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其过程性特征,即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究,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共性;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上的特征,以无生命的世界为主要研究领域,力图确认世界最基本的原理,追求内在的统一性。物理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统一规律的思想方法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首先要体现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物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3.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

物理课程难教又难学,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差异,这是物理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许多研究者关于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将物理学科的探究本质与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从原有的认识出发,积极参与寻找解释和答案的过程,真正成为探索物理世界的主体。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假设或预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以及把自己的结论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物理。

4.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

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科学性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能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人尝到探究的果实、足以引发好奇心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例如,推测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应该怎样进行探究过程和方向的设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探究的问题作哪些解释,哪些必须通过探究后才能作解释。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与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与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特别提倡用计算机来收集、存储、处理和显示各种证据。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归纳和总结。

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现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现象、讨论交流、发表见解;也可以是从各种信息源,例如图书、期刊、学校的数据库和因特网上收集和获取信息。

(5)分析和论证

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6)评估

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7)交流与合作

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对构建个体和群体的理解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别人就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在讨论中往往引发新的问题,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物理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科学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像(包括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尽可能使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较为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5.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

(1)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创设问题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获得新知。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

(3)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科学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民主的人际环境、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6.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传授式教学方法,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学生怎样经历探究过程?教师怎样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既要使全体学生参与,经历过程,又要按计划完成教学,这是一件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认真探索的事情。既需要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断更新,在教育理念上的进一步提升,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为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和核心要素"教育研究,2001,12。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物理教材以物理现象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既介绍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也关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兼顾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材强调物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与探究、实验过程的合作与讨论、对环境问题调查与分析等开放的多样的活动,在体验与探究中主动地学习。

二、物理探究教学法的界定

探究法是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则是在教师的必要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研究活动,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物理教学探究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意志的培养和磨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物理探究教学法设计依据

1.要从物理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物理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物理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为了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法。

2.要从物理教学内容的需要上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内容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不同也是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适宜于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上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等,都影响着物理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因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活动才能实现,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特别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充分吸取各法的长处,加以巧妙组合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要从物理课堂教学的类型上设计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类型,也称为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种类。它是依据课的不同教学任务而划分的。课型的不同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因为具体任务的不同决定了课型类别的不同,而教学方法又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以针对不同课型应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长处,利用好其优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5.要从能发挥物理教师本人的特点和长处上设计教学方法

复杂的教学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班级的学生,不同的物理教师运用同样一种教学方法所能取得的效果还是有区别的。教师要基于自我能力,选择容易发挥自己特长而又是有效的方法,加以精心构思和设计,往往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考试制度等因素也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

四、物理探究教学法的设计要求

受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要加强以下几点:

1.加强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愿意投入研究的内在动力,教师对这种动力的加强应予以引起足够的重视。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研究性和探究性课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些与教学内容主体联系紧密、难度较低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探讨,然后提升课题的难度,扩大课题研究的范围,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攻克问题当成一种乐趣。

2.设计一些简易的研究性课题

就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看,适度提出一些简单易行、难度较低的研究课题,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许多物理规律和物理定理的得出上改变了以前重理论推导轻探究发现的办法,特别注重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适当安排这类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论素养的不足,对研究性课题可采用“降低难度、适度理性、方法对路、自圆其说”的策略,这样在于既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精神。

3.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的重要保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主要应加强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对物理现象和结论的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只有通过平时的教学中的长期训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自身的实践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4.引导学生学习完整的探究过程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确定结论、运用结论解释问题等基本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感悟到教材是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解释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的,另一方面可以介绍有关科学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指导学生讨论,学习借鉴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使学生在总体上对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评价和价值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科学、现实的研究精神。

五、教学体会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探究性教学应用

科学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物理。在过去的物理学教学过程中,教育模式有些固化,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也只是理论上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应提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开展,从而激发学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必须进行改革,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而要获得这种方法与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之中加以培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探究式学习的定义和特点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核心是"问题"。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

二、探究式教学理念在中学物理中的体现

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向探究教学的方向发展:

(一)课堂设计要符合探究思想

课堂设计引导要到位,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课堂上还要恰当地引导、帮助学生,应注意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有利的学习平台,使他们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树立科学探究的思想。总之,课堂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全面发展。

(二)要善于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教学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等。

(三)在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中进行探究教学

对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以充分的"稀释",使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教师应当让学生将相关技能、经验和知识运用自如,使他们在探索问题时能在喜悦中获得成功。

(四)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学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

(五)要用终生学习的观念研究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运用,还处在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现成的经验可搬,况且教学情况是丰富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用终生学习的观念,谦虚地研究和探索。况且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并进行分析、讨论。因此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这就要求老师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和快速的应变能力,在短时间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整理。但有些问题可能课堂上解决不了,可以课下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与其他老师探讨,也可以和学生探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不能仅仅是靠学生的努力,与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有着重大关系。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能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当多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并且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兴趣与快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燕舞.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上)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过程;对策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之下对物理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渗透科学方法呢?笔者认为:科学方法的渗透,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但是,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忽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渗透对策。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渗透过程

初中物理的相关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标准编写的,而贯穿初中物理学科的是相关的物理知识体系和框架,教材主要就是把相关的知识点和逻辑内容加以联系,而针对物理知识内部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表达的相对来说比较隐蔽。虽然教材表达的不多,但是相关的科学方法仍然是贯穿物理知识的重点内容,但是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关于物理科学方法的相关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做明确的要求,只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和领悟。比如说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些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把复杂事物进行简化后表达出一定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们去学习,所以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很多都是经过处理的知识和知识点。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科学方法了解的比较少,教师也是通过过滤以后才逐渐地渗透给学生,即使是学习相关的科学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比如控制变量法和定义法等,都是教材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把与物理相关的科学方法渗透给学生,这并不代表学生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而是要通过比较灵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主动学习,比如说就可以通过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给学生渗透相关的科学方法。

所以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科学方法的教学过程分为三种,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是要熟记每个方法的名称和相关内容。其次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科学方法的研究过程和理解方法。最后学生要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具体地使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物理问题。这三个过程是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核心,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利用这三个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渗透对策

1.夯实基础知识,渗透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的探究教学就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学过程,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探究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师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因为是探究教学,所以教学的重点是探究为主,探究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在探究教学环节中要想对涉及到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渗透就要利用物理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科学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以下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中渗透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中是比较常用的科学方法,在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多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确定不同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时候,就需要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一定的控制,让其保持不变。同时可以改变相关的物理量,继而研究物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相互变化的关系和影响。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可以通过许多物理基础知识来研究控制变量法。

2.结合物理实验,渗透科学方法

在很多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物理知识,往往会利用相关的物理模型和物理实验来进行辅助教学。尤其是在进行探究教学的时候,物理实验也是很重要的工具,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物理实验过程来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在探究教学法中,师生之间还可以就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展开相关的讨论和沟通。所以教师也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渗透相关的科学方法,以下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通过物理实验渗透科学方法。

3.分析物理现象,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的探究教学过程中,物理现象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不仅可以发现物理世界的奇妙,也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所以完全可以利用物理现象来渗透相关的科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来引导学生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同时渗透关于光传播的相关科学方法。就是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渗透途径和手段是很多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方法的渗透,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实F良好的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9

【关键词】参与体验;循序渐进;启发引导;渗透思想;讲究合作【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77-02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亦注重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呢?

1重在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那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物理和生活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学生掌握好物理,必须注意生活物理和物理生活这一辩证关系。如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哨、笔套、橡筋、纸盒等。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尽情地摆弄,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走进“声音的世界”,创设“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然后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把学生得到的物理知识一般化。同时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到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体现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又要注意到学生认识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过程的共性。学生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和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不要求完美,重在学生的参与,重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及学生对探究活动的体验,学生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即可。

2循序渐进学会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要素较多,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识,拿到前台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要“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程中,先安排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并以旁批的形式标示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使学生对探究过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几个要素的探究活动,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就是按照循序渐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3以生为本启发引导

初中生对大千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对物理现象很感兴趣,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

中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喜欢问个为什么,学习过程中,可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针对这一年龄的学生喜欢幻想、有梦,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猜想,做出合理的假设。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和交流。

下面是我在教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3.1首先要学生观察电阻定律演示器上的几条电阻丝,提出:任意两条电阻丝之间有何区别?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材料、长度、粗细(横截面积)可能不同。

3.2让学生猜想影响导体的电阻有哪些因素,得出:影响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3.3再提出:怎样探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并对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做出猜想或假设。由于学生首次接触控制变量法,就由教师对控制变量法做了讲述(若学生探究能力较强,可由学生完成)。至此,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应选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电阻丝,并选出了实验需要的电阻丝。后面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也很快完成,得出了结论,达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4探究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

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不一定非得要有实验活动,但是探究的思想,却可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加以实现。比如把讨论式的教学设计成探究式的教学,讲授课可以穿插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把讲授式设计成探究式,练习题中可以适当出一些探究性的题目、开放性的题目等,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在教授速度时,向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可这样引导学生:(一)在百米赛跑中,我们是怎样判断谁跑得快的?(二)怎样判断出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比行驶的单车快?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在通过的路程相等时,比较所用时间;(二)在所用时间相等时,比较通过的路程。

5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

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物理教材以物理现象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既介绍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又关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兼顾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材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物理学科进行以主题辐射型的整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扩大学生认识事物的视野,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物理、社会、生活,以获得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的整体认识。教材强调物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与探究、实验过程的合作与讨论、对环境问题调查与分析等开放的多样的活动,在体验与探究中主动地学习。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加深对物理、生活、社会等现象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同时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很强,容易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境发生兴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烈,较易为教师所引导,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持久地保持学习兴趣。所有这些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宜地采用探究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大有好处。

二、物理探究教学法的界定

探究法是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则是在教师的必要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研究活动,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已具备了较好的充分的条件。要想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将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物理教学探究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意志的培养和磨炼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物理探究教学法设计依据

1.要从物理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物理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物理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为了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法。

2.要从物理教学内容的需要上来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内容的教学。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适宜于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上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都影响着物理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因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活动才能实现,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特别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初中生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充分吸取各法的长处,加以巧妙组合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要从物理课堂教学的类型上设计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类型,也称为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种类。它是依据课的不同教学任务而划分的,一般有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等等。课型的不同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因为具体任务的不同决定了课型类别的不同,而教学方法又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以应针对不同课型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长处,利用好其优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考试制度等因素也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

四、物理探究教学法的设计要求

受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有一个随意到专注、由表面到深层、由静止到发展、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的基础首先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愿意投入研究的内在动力,教师对这种动力的加强应予以引起足够的重视。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研究性和探究性课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些与教学内容主体联系紧密、难度较低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探讨,然后提升课题的难度,扩大课题研究的范围,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攻克难题当成一种乐趣。

2.设计一些简易的研究性课题。

就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看,适度提出一些简单易行、难度较低的研究课题,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原有物理教材受传统教育思想制约,在物理问题的认识上通常采取理论推导得出结论的形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削弱了学生追求真理和科学认识的愿望。新教材在许多物理规律和物理定理的得出上改变了以前重理论推导轻探究发现的办法,特别注重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适当安排这类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论素养的不足,对研究性课题可采用“降低难度、适度理性、方法对路、自圆其说”的策略。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