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分析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2:14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1

一、工作评价

一是干部队伍思想稳定。上半年支部各位党员能积极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站位,自觉以党纪国法规范约束自身言行举止。据目前掌握情况来看,支部党员没有出现酒驾醉毒驾、打牌、违规上访、打架滋事等行为,没有出现信谣传谣、违反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要求的行为,没有出现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言行。思想稳定,政治合格。

二是模范带头作用明显。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支部党员能够在严格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积极投身于下沉社区值守,参与疫情防控工作。2月11日区局机关党委明确要求各位党员下沉所在社区以后,支部通过微信群及时推送信息,对区局岗亭旁路口、市水利湖泊马路口两个卡点的值守工作任务实施自愿认领,得到了积极响应。王艳、谭复甦、何麻刚、余晶晶、朱琳,还有我本人都参与了值守,其中何麻刚认领了两次。2月11日,各位党员按照市区要求转岗参与所在社区的值守防控后,各位党员能够积极服从社区安排,不辞辛劳持久作战,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在体温监测、卡点值守、志愿服务等不同的任务中,积极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谭复甦和何麻刚,两位党员长期值守值夜班,非常辛苦,彰显了税务党员干部的担当与情怀。本次推荐两位为区局2019-2020年“优秀共产党员”也是实至名归。

三是创先争优势头良好。支部在元月份正式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对工作业绩表现、业务技能竞赛、党建活动参与量化细化分值,对交流发言、上党课、撰写信息等活动进行提前主动认领,目的在于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锻炼提高的平台,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展现自我的平台,一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主题党日活动上多名党员现场自愿认领,进行了交流发言;区局岗亭旁5号点旁值守志愿服务也在支部采取了主动认领,大家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弘扬了正能量,激发了精气神,支部党员“比学习、以创新、以实干、比作风”的氛围正在形成。

二、努力方向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2

关键词:社会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新媒体;校园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影响较大,马克思认为:“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每一次变化,其影响均会波及高校,在社会中流行的各种观念和思潮,也会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观念体系中。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多元思想频繁交锋,普世价值难以形成统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社会多元价值观冲击校园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是广大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形成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并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学生的政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移位、道德失范、理想信念缺失。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上政治信仰模糊,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生活理想上追求物质享受,淡化艰苦奋斗;道德理想上提倡利己主义,重利益轻奉献,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上更偏重经济和权利价值,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协作观念较差等等。

1.1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实际运用存在不足

新媒体资源丰富、交流便捷,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微德育平台主题教育效果显著、特色鲜明、认可度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为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等新的内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性、效率性。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同时缺乏有力筛选与监管,网络暴力、错误思想及腐朽文化等信息造成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差等。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环境认识不到位,工作目标滞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要求,使得“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不能有效契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工作合力不能有效形成。

1.2全社会重视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性,但高校施教水平不足、手段单一

党的十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据调查,截止2013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全面进入大众化稳定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随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在体制、风格、人员、技术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风格由防守应急转为积极主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结构单一转为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从无到有。

但由于部分高校教育资源困乏、施教水平不一等原因,普遍存在学科专业结构失调、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部分教师认识出现偏差,不关心国家大事;教书育人中“重才轻德”;工作缺乏主动性;缺乏事业心与责任感,重个人权威轻真情实感交流,造成师生间缺乏信任。加之部分高校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精神环境不够理想,缺乏文化底蕴和校园文化,学术氛围淡薄等等。以上因素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优化措施

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进一步优化的机遇。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就必须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因素进行系统整合,对不利因素找准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2.1政府主导,调控优化,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党和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大环境的调控,完善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社会大环境。

首先,注重社会公平,减轻高校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提出合理解决办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完善高校章程建设,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

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他们逐渐产生心理、情感的认同,进而内化成个人行为的道德自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挣脱各种负面价值观的羁绊,做一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立志成才”的优秀大学生。

2.2加强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的调控和运用,弘扬主旋律,规避不利影响

高校应有的放矢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内容上兼容包并,寓教于乐;形式上丰富多彩,集思广益;管理上监导并重,疏堵结合。建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微文化运营管理体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应用技术水平。

首先,重视利用新媒体密切关注大学生动态。通过新媒体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员”等,系统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弘扬社会主旋律。其次,重视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系列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将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教育的全过程。再次,重视通过新媒体开展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互动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完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互动平台的建设,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加强思想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妥善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化解矛盾,确保安全稳定。

2.3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打造和谐校园内外育人环境

提高国民文化素养,而且要从根本上使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等人文素质得以提高,要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首先,加强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整治,创建与大学育人理念协同发展、步调一致的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形成以政府指导落实、高校组织排查、校际完善紧密联系的齐抓共管模式,投入全社会力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其次,强化高校物质硬环境与文化软环境建设。教育家苏霍姆利安斯基曾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完善校园物质硬环境的同时要凸显文化软环境的人文关怀,做到实用性与育人作用的完美统一。

再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方案,积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结语

总之,社会环境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多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工作者要主动探寻学生特点,适应正在变革的社会大环境,充分认识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和凝聚,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廖晓衡,付小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创新.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139.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3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作者简介:贾亚君(1976-),女,浙江金华人,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zc201005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38-03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点,“从实践出发是科学的理论研究的起点,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才有可能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科学的合理的解释”。[1]在这个意义上,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实践理应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这一重要环节上并未给予真正重视,在思想观念、经费保障、制度安排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性因素,社会实践教学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文章在阐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应然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就如何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规范与设计。

一、价值探究: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应然价值

1.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兴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针对性不强,联系社会现实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解答,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轻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二是感染性不强,贴近学生实际不够,教师没有把教学的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这使得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施,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化教学改革,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为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学生通过耳闻目睹、亲身践行,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增强了对所学理论的认同感,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自己的思想困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但面对的则是比过去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已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场所,加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传播和放大效应,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这些都决定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群体,也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帮助大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片面注重传授理论和灌输课堂知识的倾向,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升华和巩固,在这一点上,社会实践教学恰恰表现得具体、生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各种实践途径,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有力地促使学生由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增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

3.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迫切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社会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大学生通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深了对真实社会生活和国情民生的了解,提升了工作技能与实践能力,并且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锻炼了毅力,提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平台,大学生可以有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尽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并树立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科学指导、精心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的能力系统包括基本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思辨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不断的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切实实现了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现状审思:认真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不规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均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运行机制明显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具体表现为: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规范,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既存在着教师“大包大揽”的现象,也存在着“放任自流”的做法,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教学效果。

二是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时,常常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彼此之间缺少统一的协调和统筹安排,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衔接不够,不利于规范社会实践教学。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取合班上课,学生多达上百人,每位思政教师都要面对几百名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教学困难重重,教师就连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堂演讲的难度都很大,其他的如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就更加难以面向全体学生了,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2.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到位

为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在人、财、物等方面建立健全一整套保障机制,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方面是欠缺的或者是不完善的。具体表现为:

一是不少高校领导对实践教学思想上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因此随意挤占实践教学环节应当配置的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合作单位,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够合理,教师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在政策鼓励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没有予以切实保障。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于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缺乏驾驭实践教学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不深,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不多,难以担当起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责任。

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不适当

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都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评价机制定位不当,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很难落到实处。

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方面,很多学校缺乏相关制度,或者是制定了相关标准但却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

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简单,评价标准模糊,有的评价机制在操作中难以执行等问题,缺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如很多教师偏重于结果,把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如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材料等)作为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等的评价,更缺乏对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的思想素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三、具体构想: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策略体系

1.积极探索“课内、校内、校外与网络”有机结合的“四维一体”社会实践教学实施体系

根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特点的分析,提出了“课内、校内、校外与网络”有机结合的“四维一体”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学界一直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指组织学生“走出去”,在社会中通过参观、考察、调研等方法来体验和感悟生活,从而使学生锻炼意志、增长才干;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广义的理解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四维一体”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是基于广义的角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分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网络实践四种方式,四者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高质量的运行。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的情境和模式,如通过组织案例分析、情景的模拟与观摩活动、异位教学、演讲、知识竞赛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实践教学是指教师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结合校团委、宣传部等组织的主题活动,对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并总结。校外实践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或指定的地点体验生活、调查社会,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采取人物访谈、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圣地、纪念馆、展览馆等,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网络实践教学是指以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微博、QQ、BBS等,是新媒体环境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也弥补了传统实践教学缺乏广泛性和系统性等缺陷。

2.建立健全“领导重视、管理科学、经费保证、师资到位”的社会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健全“领导重视、管理科学、经费保证、师资到位”的社会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长效性。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要求,高校领导应该积极改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工作,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并给予大力支持。

管理科学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必备环节。高校应成立以分管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要定期研究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对“课内、校内、校外与网络”有机结合的“四维一体”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统筹规划;负责资金审批,组织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人员配备等相关事宜,最终形成学院领导、教学单位、教务处、财务处、党团系统、后勤部门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良性育人格局。

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全心投入,学校应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并将其纳入院校年度预算计划中,及时划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经费主要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研究、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奖励、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关键部分。为了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还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组织教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开阔视野,增加社会阅历,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落实完善“科学合理、立体多元、可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对社会实践教学过程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立体多元、可操作性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与结束后,对教师与学生都进行认真考评。

对教师的考评应主要侧重于社会实践教学选题的内容和质量、社会实践方案设计的形式和质量、组织实施过程的效果和质量、指导学生的数量和内容等,并且将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奖金发放、评先评优等相挂钩,有效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社会实践教学上真正下工夫。

对学生的考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评价主体应注重立体化,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指导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四维一体”的综合评价系统。第二,评价内容应注重多样化,包括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程度、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综合表现、学生实践报告的完成质量、学生实践单位的反馈情况以及社会效果等。第三,评价方式应注重多元化,可以采用面谈、演讲、辩论、分组讨论与小论文、调查报告相结合的多种考评方式,全面、客观、公正地考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并把学生的表现量化为分数计入期末总评成绩中,实行“学分化”管理,对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褒奖并及时予以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其先进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指导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

在大学校园里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从宏观方面来讲就是培养振兴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优秀人才;从微观方面而言,则是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发展高等教育脱离不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相结合,与国家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当前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可以说该理念是我党基于时展潮流、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境界,也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其要求。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指导,也为其确立了清晰的目标与任务。

1.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指导思想,它所代表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国人民确定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核心内容即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

此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通过崇高的理想体现出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理想信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牢固的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将广大青年学子凝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周,以此强大的思想武器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大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旺盛的生命力,又要引导其认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促使其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大潮中做新一代的弄潮儿。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传播的平台

2.1大学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力军。

大学具有大文化的底蕴,大学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追求人生的理想与抱负,崇尚道德,崇尚学术自由,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其大度包容又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因此大学是一个民族繁荣、一个国家昌盛的先头兵。从某种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纲领,这一点正与大学校园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的追求不谋而合,所以大学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之一。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校园是建设与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平台,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均有着直接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使命感与紧迫感。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均体现出前所未遇的新特点,相应的在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也纷纷涌现出一系列的新问题。现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其时代特点十分鲜明,大学生们的思想更独立,更追求个性,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价值追求也更加复杂与多元。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对大学文化思潮的走向起到主导作用。

3在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

3.1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主要渠道。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以此为思想基础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得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思想,对思政教学理论课程的改革做进一步的深化,通过多样化、规范化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还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用更加文明、更加科学的生活态度构建生活方式;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其增加法律意识,做到依法办事;教育其采用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2形势政策讲座为辅助渠道。

在大学校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即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形势政策讲座更加贴近时代,顺应社会的发展,通过该活动可以向大学生及时、有效的传达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使得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观察焦点社会,使其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更加了解,最终引导其基于国家、民族的角度,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促进社会的繁荣,因此这项内容也有着重要的使命意义。

3.3全员参与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即是互相影响的,又是互相合作的,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行为可以产生超出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最终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与联合作用。各高校的相关领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广大基层教育者也要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将不同的教育环节科学、有机的配合在一起,使得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步调一致、功能互补,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全面渗透到学习、科研以及工作与生活中,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娟,王雅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高教研究,2010(11)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5

关键词:中医院校;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86-03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医学生医德奉献精神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法,笔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天津市部分医学院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获取其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参与类型、次数,参与目的及期望,对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参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前学校活动开展的不足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天津部分中医院校三年级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专业涉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与骨伤学、护理学等十余个专业,回收有效问卷138份,问卷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一)社会实践内容及种类有限

中医院校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性较高。统计结果显示:只有4.4%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参加过“一次”、“2―4次”、“5次以上”的分别为5.9%、56.3%和33.3%。如果将“2―4次”设定为3次,“5次以上”设定为5次,将作相应选择的人次乘次数再除以总人数,得出人均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次数为3.4次。但在活动内容和种类方面,尚有一定局限,结果显示:参与国防军训类和学习参观类活动的大学生为66.4%,在所有活动中比例最高。其次为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分别为56.9%、58.4%和48.2%;相比而言,参加过支教三下乡以及科研发明类的大学生较少,分别仅占0.7%和8.0%。可见,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种类传统,内容缺乏创新。

(二)活动开展与大学生期待有差距

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活动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当问及“社会活动是否需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时,5.2%的人认为“一定要”,71.1%认为“不一定,最好是交叉学科”,还有23.7%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指导教师方面,26.7%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教师指导很有必要,65.9%的人对于指导教师的需求一般,仅有7.4%的人不需要指导教师。关于实践内容,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自己擅长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活动。关于在社会实践中希望提高的能力,回答比较多样化,最希望提高的是社会交往能力,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方面的期望如表1所示。

各类实践活动在学校的开展普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60.6%的人认为,活动相对匮乏,10.9%的认为严重匮乏,27.0%认为相对丰富,只有2.9%的人认为很丰富。尤其是在支教、三下乡,科技发明、科研训练等方面,学校开展得明显不足,这些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关于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表2所示,主要有形式化严重、影响力不足、活动意义不大、评级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由调查不难看出,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期望是殷切而多元化的,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表1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能力

表2目前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三)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

对于社会实践的看法,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26.3%的人认为“很有必要”,67.9%的认为“有必要,有合适的机会去尝试”,但也有8%的人认为社会实践是可有可无的事,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尚有不足,需要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时间的意义在于提升和完善自我、丰富课余生活和自身实践经验、结交更多朋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有不少大学生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参加此类活动,具体内容参见表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认为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作贡献”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5.1%,由此可见,大学生主要是出于提高自我的目的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的指导思想理解很到位,而对于“作贡献”这一点理解不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公益性、奉献性认识不足。

表3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最大意义

(四)实际效果及评价方式有待提升

就实践的整体社会效应而言,仅有3.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帮助解决了实践单位的难题。在参与态度方面,大多数是积极的,但也有5.2%的人对实践活动并不感兴趣,是迫于学分等各方压力才勉强进行;甚至还有2.2%的人未参与实践,需要上交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或上网摘抄。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所以在谈到对于社会实践的总体评价时,大多数人认为很一般;甚至还有6.6%表示效果很差。

对于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好”,认为“一般”和“不好”的比例占到半数以上。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反映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差异(65.2%),没有注重过程评价(55.6%),评价方法单一(54.8%),评价人员的专业性不强(31.1%)。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因素

(一)前期准备不足

实践活动的先期准备相比于实施过程,往往容易被学校和学生忽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就学校而言,对于实践活动的前期投入少。活动开展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活动设计和规划、实践效果的预期评估工作都做得不到位。就学生而言,不深思社会实践的意义何在,普遍抱着边走边看的想法参与活动,加之当前大学生浮躁、不务实、功利的心态盛行,不愿在活动开展之前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在实践中不能真正沉下心来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奉献性因此得不到最大彰显。前期准备的不充分导致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又无法及时应对妥善解决,最终,对于一些问题视而不见、草草收场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活动经验不足,掌握的知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选题时容易脱离实际,出现选题过大、实践性不强等问题。且以大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很难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因此,专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于专业教师指导的强烈渴望。然而,由于学校重视不足、活动经费不到位等原因,专业的指导教师非常缺乏。少数参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也多为辅导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水平有限。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缺乏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许多教师需要牺牲自己的假期时间无偿去指导学生,积极性显著下降。如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专业教师指导,是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运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作为监督和保障。目前,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对处于一种缺乏管理和整体规划的状态,开展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学生自主性很强,得不到统一的组织和规范化的指导。另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足,经费支持欠缺、实践基地不固定,同时缺乏可连续进行的实践项目[1]。管理和运作机制的不成熟,使社会实践得不到有力监督和保障,实践效果欠佳。因此,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总结表彰、学分认定、媒介宣传等[2]。这些评价方法,通过选取优秀社会实践的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在广大学生中树立榜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性的促进作用。但此种评价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将焦点聚集在少数优秀的例子上,而忽略了对其他广大参与者的评价,覆盖面不够广。且这种评价方法是立足于实践效果的评价,并不能做到评价的及时、客观、全面。比如,学生在参与实践前后思想上的进步、参与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评定中都是难以衡量到的,指导教师的工作付出也难以量化。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适应于社会实践全过程的评价方法是我们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四、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

(一)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实践内容

当前阶段的社会实践比较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将大学生放在实践主体的位置[3],不论何种专业,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都相仿,缺乏创新。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练”,应该尽可能让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这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宏观认识,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中医院校专业特色突出,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新型实践内容和方式,比如:多开展义诊、中医疗法进社区、中医养生法普及等活动,使大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看到中医的实践效果,加深对专业技能的熟练和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二)端正态度,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主要以积累经验、提升自我能力为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相对较少。学校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强化学生对于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重点强调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使其意识到自我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个人才能是在服务中提升。只有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把个人的远大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业中[4],从而真正达到社会实践“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健全管理与运作机制

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策划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团队、经费保障部门、固定实践基地和项目等。首先,学校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实践单位、大学生四方面的综合作用,加强组织队伍建设,让不同身份代表的人共同策划,广泛参与,多角度考虑社会实践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逐渐实现社会实践的规范化、条理化、专业化。其次,努力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搞好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这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在办学发展中已经积累的社会资源,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有效整合,比如努力发现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争取在单位中建立点对点、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创立优秀实践项目等,从而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多重而复杂的:既应该重视实践的最终结果,也不能忽视实施的各个环节;既应该做到对活动的整体评估,也不能忽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作用;既要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又应该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起到激励和良性促进作用。因此,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多人参与的、长期完善的。

就评价内容而言,应该包含从实践选题、活动策划、前期宣传、组织实施到最终的分析总结这一完整过程的各个部分。传统评价方法侧重于对实践结果的评定,而有效的评价应该贯穿活动始终。前期评价可以着重于对选题的立意及可行性、策划的创新及完整性等方面的评定,后期可相应侧重于实施的细节和具体效果,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化,且对于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进,使得前一阶段的评价结果直接作用于后一阶段的活动实施,将评价的反馈、督促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就评价方法而言,应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充分考虑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学校、家长等不同角色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请不同角色分阶段依次评价,并与中医中药的专业性质紧密相结合,从而创新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最终达到使评价过程可调可控、评价方法系统实用的目的。比如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个体与群体结合的比较分析法、专家评估的德尔菲加权法、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监督法等。通过这些有效的评价方法,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际效果的提升,从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洪峰,岳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3]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

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6

煤炭工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工业,煤炭企业文化和煤矿企业现状息息相关的,企业文化要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着眼点,同时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两者相互融合没推动煤炭企业的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企业文化与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两者相互联系却有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共性。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在指导思想上是存在一致的。在指导思想上都要遵循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的的基本思想的知道,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都是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都是存在着共性的,都是通过多媒体资源传输给企业员工。

2.差异。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领域是存在着差异的,企业文化是属于管理学的领域。而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政治学的领域。两者的主要探讨内容也存在着差异,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的演变发展的,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理念。政治思想教育是为了宣扬社会主义思想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意识。前者的文化适应于自身行业的企业,后者则适应所有企业。

二、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问题

1.我国企业思想教育方法陈旧,方式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进步越来越发达,在煤矿企业运用的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是思想教育方法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依然是开会、报告,老旧的一套使得企业职工对于思想教育的学习兴趣缺失,从而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和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能都获得最新的新闻资料、政府报告和煤矿企业的新闻事实,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着发生着转变,老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思想政治意识忽略

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将经济收益作为重点,而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重视程度上选择性忽略。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效益出现冲突的时候,往往都是抛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择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使得员工的思想政治意识淡薄。

3.思想政治教育不切合实际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文化环境发生着很大程度的转变,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不断上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受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是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陈旧机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无法引起员工的共鸣。

三、企业文化视角来看工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以人为本。工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企业员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手想要做代以人为本,才能为工作的进行做好铺垫。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才能使员工认真的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要贴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教育内容要从员工的实际水平出发,内容和员工的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

2.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开来

企业文化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的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企业文化无法上升达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无法具备指导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能力。

四、企业文化视角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加快物?|文化建设步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条件是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只有满足了员工的物质条件要求,才能够进行精神方面的需求。物质文化的建设包括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员工能够直接感受到整个企业的文化环境氛围。企业优秀的工作环境能够使员工有充足的工作动力,从而主动的了解整个企业的文化,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开辟道路。

2.健全企业文化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就没有规矩可守,企业文化制度不健全会导致整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片面、单一,就像是一盘散沙。无法长久的生存下去。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能够创作良好有序的工作环境,企业工作人员能够严格遵守条例规定。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是长期的工作活动总结出来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宝贵经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营发展进步的保障。

3.开辟行为文化建设道路

企业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重要,是企业员工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文化活动。企业行为是企业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活动,还有反应其余精神文明、价值观的宣传娱乐活动。企业文化活动是以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企业的精神文化融入到娱乐活动中,寓教于乐,让员工在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政治素养。

煤矿企业的行为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和煤矿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开展政治性质文化活动已经是工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7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评估

准确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分析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个子过程,对治理风险的致因分析着力于寻找风险点和追溯风险源的成因,侧重于从环境和主体风险源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发展阶段、运行机理以及内在张力。1.治理风险的分析理路。首先,风险要素包括风险源、触发行为、风险点、传导路径等。其中,风险源包括确定性风险事件、引起损失的不确定因素、潜在导致风险的事物或现象等。触发行为则是风险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风险事件。风险点是连接潜在风险源和外部环境的媒介。传导路径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中的线索。通过这一线索,风险点、风险源、触发行为得以串联。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引发。前者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严峻,后者指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风险要素的动态互动过程,即在特定危险行为的触发下,导致风险点、风险源产生集群风险,进而通过传导路径不断延伸和扩散。2.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又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而,我们大体可从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一是对环境风险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环境风险源可归结为国际风险源和国内风险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极易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追捧。隐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价值观念是冲击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滋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漠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也会产生环境风险源。二是对主体风险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意识的多变性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治理结构中各权力主体失调引发的学术权力地位边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异化,增强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财务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类权力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2]3.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树分析法属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畴。只有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确认该事故能否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风险。因果分析法主要结合“‘是/否’逻辑”来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关的原因和潜在结果”[3](p53)。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称损失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4](p43)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则可以帮助人们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隐性风险明晰化。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心理的五个方面正确选项上,兼职教师均高于专职教师。在调查的教师中,所有专职教师都感到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兼职教师仅有3.9%的教师没有感到或感到较少压力;在身体素质方面,有9.5%的思想品德教师半年至少住院一次,参加身体锻炼的教师仅占总数的47.6%。兼职教师仅在大病频次上低于专职教师外,在其他方面都好于专职教师;在政治素质方面,兼职教师的得分高于专职教师,但是具体分析发现,认同“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的教师仅占60.3%,同意“人本质是利他或利他多于利己成分”的教师占70.6%。

5.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专业构成分析。调查显示,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思想政治专业对口的仅占43.7%,说明半数以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学习思想政治课课程。对统计结果的进一步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专业构成上,素质的八个方面仅心理方面有显著差异。把专业用如下数字表示:a代表思想政治类,B代表非思想政治类文科,C代表理工科,经事后比较结果发现B>C>a,而且B和a、C和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来自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心理素质显著低于其他专业的教师,非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间没有显著差异。根据这种情况,要针对教师的心理,正确疏导,利用科班出身的专业课教师的知识优势,创精品课,提高其成就感;加强非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知识补缺工作,增强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背景知识。

6.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培训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占33.3%,而且经过分析是否参加过专业培训在教师素质的八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调查访谈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有接受再教育的需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认识到再学习的重要性,这符合时代要求。但目前现状是培训少,而且培训容易流于形式,效果又不理想。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再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7.思想政治课教师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上不受性别、年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这两方面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素质,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从表1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也很强,治学的态度严谨的居多。但在问及“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会怎么选择?”时,仅有24.6%的人选择仍然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师。这表明人们“干一行厌一行”的求变心理。在“领导要求你加班时”90.5%不会拒绝。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具体工作中能够顾全大局、乐于奉献。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可知,思想政治课教师心想、口言、身行的不协调。因此,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尤为重要。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法律知识上,仅有55.6%的人通过“今日说法”和其他法律节目学习法律,其他方面都超过半数,法律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新的法律不断出台,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法律知识,树立终生学法的观念。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9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成效;思考

案例式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1921年首创,该教学法一经问世,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其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独到的功能和效果显示了在教学领域的强大生命力。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将之作为必修课列入大学的课程体系。该课程的开设,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思想保障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将之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按照新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编订统一教材,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实施方案(“05方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迈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50-60年代模仿苏联课程和教学体系;70-80年代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体系;90年代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并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虽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和研究,轻实践和应用的弊端,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枯燥无味,导致广大青年学生缺乏政治理论的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通过两难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选定的含有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进而达到理解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设计和激励,通过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案例中所隐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时代需要作出的呼应,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特点,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内在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比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引起广泛关注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对问题的见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案例分析,用事实帮助学生解决认识上的是非,澄清理论上的迷惑,打开发散思维的天窗,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战性”;四是促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将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的引用,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发展,将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独立地完成一门课程的全部任务,也不是否定其他教学方法的依据。同样,实施案例教学,并意味着对理论教学的全盘否定。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变革中,广大思政教育者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案例教学、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必要的理论教学,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掌握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论知识在模拟情境中的应用,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社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克服理论知识灌输传统习惯的影响,用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又要充分重视理论知识对案例分析的工具作用,不能有失偏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运用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阐述理论或概念而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某一事件的描述(案例)和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理解原理、巩固概念、深化知识、巧用方法的目的。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的选择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决策导向性。通过案例教学,营造虚拟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案例之中,参与问题的认定与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评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注重概念和理论知识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达到学以致用,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我院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格人才,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致力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开始,选择部分教学班级进行案例教学的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09年在总结试点经验,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引入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入分析研究,探寻破解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困境的办法: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取向的变化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征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对课程教学的要求。调查分析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运用基本原理来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引导,不能体现政治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使得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实施案例教学,精选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意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鲜活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破解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困境的有效办法。例如在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章时,没有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而是选取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一夜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典型事件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本事件产生的原因,讨论我们从中应吸取的教训。通过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而产生对党的针对国情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二)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试点阶段和全面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注重实际调查,系统开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专项研究,借鉴案例教学法在其他教学领域的成经验,根据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施程序、教学规范和实现步骤,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并公开发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精心编辑“三贴近”特色的典型教学案例,初步形成了由“教学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和“课外思考案例”组成的教学案例体系,实现了教学案例的模块化。正式出版了《教学案例》和《教学案例》,并分别被评为校级精品教材。及时跟踪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目标,实时修订教学案例,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案例教学体系。

(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中心,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同步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方法,突出能力考核。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知识学习考察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考察和行为表现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考察和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综合考核方法。

五、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障不力。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保障体系。一是投入不足,还未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财力和物力的保障。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师资培训、购置教学资料、收集相关信息以及编写教学案例等均需要学院提供资金和各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二是教学团队建设。广泛搜集资料、编写高质量教学案例,预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程序,对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批改和指导,都使教师工作量骤然增加,必须扩大教学团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

思想政治分析会篇10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