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十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十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4: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1

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从工作中出现的庞大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是重要的资源公司和机构需要这些资源做了分析、决策。然而,经济管理人员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从而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决策服务,是经济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很多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的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较为合适的方法去处理数据,但这些方法往往并不适用于人们获得大量正确的感官使自己不足以判定自己的决定或感觉。不过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方便,因为电脑可以有效地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提供了在工作过程中带来极大的方便。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形式

2.1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分析

在动物界的神经传递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神经元有突触,发挥信息的一对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作用。在传送过程中会被用来传播若干神经递质,这些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的那些神经元接收时的轴突,会有许多分支。神经递质中的信息传送的神经元再传递到受体细胞,然后。这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有很多好处,研究人员受到这些启示后,他们发明了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算法,以实现有效的传递信息。因此对计算机技术,其在外界的时间表达的发展以及当前正在使用的方式为数值向量,并且对于神经系统,这也是在该信号中的信息的传播的移位。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信息的神经之间的信息发送处理,具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2.2这种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方式具备的功能

有关信息处理这个人工神经网络,它是基于神经网络的生物的形式来学习了,那里的人工神经网络的这个系统,也就是现在的一些智能计算机功能与神经系统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大一部分是类似的,。第一,它具有如下特性反映在存储器中,因为它是基于生物神经模型来设计,因此,其在信息存储和分析,将在第一保留该信息,并且还具有关联存储器的功能。其次,它具有的功能,可以是非线性映射。因为在许多实现该操作,不能够建立的输入信息与输出的数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因此设计了许多熟悉的模型不能在其他信息处理系统来执行。然而,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设计方法,使得它可以满足非线性映射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也可以设置在设计过程中大量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且每个字段可以是得到了应用。另外,该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模式中,还可以输入的信息来确定和实现有效的分类,原本存在于该信息的信息处理是不容易的分离和鉴定的问题,以便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一个是,它可以具有的信息和输入,并输出将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数据知识的内容的功能,因为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神经传递在生物学的特性,所以它可以在信息到达时,它的分析和信息处理为那些谁满足要利用的条件,并存储。这使信息的处理时,数据可根据它们的特性进行分类和分析。

3、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带来的这个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它的一些特性和功能,已有效地用于许多领域,解决了传统的信息处理那些不能够解决谁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目前的做法是,不仅能够使用在经济管理过程信息,还是在医药,工程和其他经济领域已被广泛使用。由于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与人类思考有着极大的相似度,因此在经济管理和其他需要人类思维仔细工作的领域中计算机就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量的思考,从而减少人脑处理数据的时间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劳动脑力,提升了工作品质。

3.1在信贷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这种信息处理技术加以利用

对于信贷分析,信贷评估机构是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信息化的过程,因为这些公司带来不同形式的信息,制作过程,以判断其可信度,大的问题,这是很难判断出来,使很多时候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然而,采用这种判断方法的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技术,将上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完成的。在这些贷款时,信用评级公司,只需要输入信息编码到它,你可以分析数据,由于数额较大的信息输入,使评价过程更加准确地完成更多的工作。利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做到的准确度,而且还避免了主观的思维操作者的形式。这是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其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在企业风险分析的过程。

3.2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市场做到更准确的预测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有效的市场进行分析,并做相关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在决策过程,这些预测结果能够起到参考作用,使得投资的风险可以减小。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市场上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得市场价格走势和走势进行了考虑和分析,让一个可靠的市场模型可以被创建。例如,在期货市场上使用这种技术,可以预测其未来的价格。而这项技术也已经在股市应用。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使得在其工作过程中已经能够针对非常复杂的工作得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在经济管理过程,从而产生大量的数据,使用传统方法是难以解决的,但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我们可以模仿人在神经传递中的处理信息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利用它们工作为人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自从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大招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得到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大步迈进,同时带来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2014年,我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突出学校办学类型定位,我校更名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成为新形势下国家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以来首批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几年来,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上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学校围绕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主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作为各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基础课之一,在扩招带来生源素质下降的形势下,如何使教学达到应有的目的,如何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探索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之路就显得十分必要。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与尝试

在目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的大趋势下,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标准的定位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有技术、技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是具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并重的能力,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备接受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在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为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想与尝试。

在理论教学中,第一,我拓展了课堂形式,将实验室、校园网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了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形式。例如,在讲解局域网组网的内容时,我不仅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中,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网络组网设备实物,还组织学生去校园网现场结合实际网络进行有关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第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你教我学”的被动方式,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如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主题讨论教学和角色变换教学等多种方法。例如: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樵靥骞岽┙萄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发展史时创设问题,如以单处理机为中心的多终端联机系统存在什么缺点,为了克服缺点应该怎样改进等。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强化和激励措施,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转化为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任务,在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任务、设计或确定实验方法、分析或预测可能的困难。在实验过程中,我摒弃了手把手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指导学生通过参阅实验指导书、技术文档、在线帮助和相互探讨完成所规定的实验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后,除了常规的实验报告外,要求学生撰写以实验心得、经验总结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工作日志,并在每个学期开设一至两次实验经验讨论课让学生进行实验经验交流,实验经验讨论课对于强化实验教学效果起到了明显作用,学生反映很好。此外,在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提供了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开放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行选择与确定实验任务和目标、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以开放实验教学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上,引入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全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理论教学学时由原来的60学时降到了46学时,从而在总学时压缩的同时实验课时得到了扩充,即总学时由原来的72下降为64学时,但同时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2学时扩充到了18学时;为了避免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的负面效应,我在多媒体教学中以白板作为辅助教学设施。同时,将网络作为本课程的课外教学有效手段,在所建立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与教案下载、网上讨论与答疑、网上考试等。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选择。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

通过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科学分析社会对应用型计算机网络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需求,以培养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了先进性和多样性。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改变了过去课程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了有效的保障,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不再在课中“一讲到底”或“以讲为主”,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实现呈现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学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3

一、基本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至12月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②所公示的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农林高校申报书中的信息。申报书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本文以第一部分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中的学术队伍和第三部分中申报单位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为研究样本数据。需要说明,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的学位办[2011]25号文中,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将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录中的“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在本文的分析中未考虑此变化。

二、学位点科研基地分析

在申报书的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要求各申报高校列出学位授权点对应的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表1为参与申报的部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基地汇总,各农林高校所依托的实验室集中在农业信息学、农业信息化工程、数字农业工程领域,反映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资源设置的农林行业特色明显。

三、学术队伍设置分析

根据各高校申报书中现有在编人员信息,从年龄结构看,36岁~45岁占到63.5%,46岁~55岁占到23.5%,55岁以上所占比例比较小,这表明,中、青年科技人员是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力军。从队伍建设的梯队上看,“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仍然偏小(图1),迫切需要年轻同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四、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分析

根据申报要求,各申报高校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填写不少于4个,不超过6个。14所农林高校所设置的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如下9个方向(图2)。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要致力于农业领域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着重面向农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运用构件化的软件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农业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分析、传输、管理和利用,以及智能决策软件的构造技术。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以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农业应用为特点,致力于农业装备的检测控制、田间信息采集传输的研究。在面向现代农业信息监控方向,围绕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分析与处理,展开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计算机网络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农业的特点,开展计算机网络相关支撑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实现、分布式计算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网络化的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计算,传感器网络,下一代网络中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网络安全,网络建模与模拟,普适环境中的web服务和上下文感知服务等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四)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生物数据安全,安全协议与多方计算等。(五)智能信息处理着重于智能算法的理论、算法模型及其应用,在web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结合农业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开展智能技术在农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六)图形图像处理研究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以及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和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与植物分类,农作物生长仿真,农产品的检测与分级,新型农业机械作业仿真等相关需求。

(七)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研究方向是在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过程中,为解决农业规划、决策、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计算机软件提出的需求所形成的研究方向。

(八)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结合农业生产、农村信息化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研究数据库实现新技术,嵌入式数据库与移动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数据库等。数据挖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据挖掘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以及集成信息检索、模式识别、图形图像分析、空间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等方面的技术。

(九)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培养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人才,主要针对嵌入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研究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开发,利用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过程的控制以及基于嵌入式技术开发相关的产品。其他研究方向有:高性能计算与系统结构、光电信息与机器视觉、精准农业、多agent系统、计算机算法研究、软件测试与智能系统、科学计算及算法设计、分布式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

五、学位点科研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对于学位点科研水平意义重大。表2给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项目资助情况,分为5个标准: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由表2可见,国家863/948计划项目有3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8.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26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6%;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有27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5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13.5%;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有252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4.5%。从立项项目主持单位来看,分布不均衡,14所农林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从立项项目类型来看,部级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因其要求高、标准严,立项数量较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数量较多。14所农林高校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③查询,14所农林高校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F020301)、计算机系统模拟与建模(F020102)和计算机软件(F0202)三个领域。从立项项目年度统计分析看,2004年承担8项,2005年承担6项,2006年承担7项,2007年承担7项,2008年承担5项,2009年承担15项;从立项项目总数来看,2009年后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有关。

六、学科交叉融合情况分析

作为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方向设置上,除了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体地位外,也力求体现与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度融合的学科特色。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在生物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立了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计算智能理论,处理有关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进化模型等问题,并构建相关软件分析平台。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生物信息学,依托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针对重要木本植物杨树的全基因组测定工作,其先进的海量数据处理设备为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湖南农业大学设置了生物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依托“湖南省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生物计算科学及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等方法分析和处理生物学数据,开发数据处理的算法和工具,对于理解复杂生命现象、新物种分类、药物靶点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南京农业大学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数据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的算法与技术,解决生物数据处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了生物信息和生物计算研究,包括蛋白质分子对接,动物疫苗与兽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山东农业大学的生物信息智能处理研究,重点在于Dna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达信号处理。其他农林高校在许多研究方向上也都涉及生物信息技术。

七、学科发展方向的建议

通过分析14所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的资源配置,从中可以看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议考虑如下方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2-0086-02

作者简介:谈青青(1994-),女,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与技术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发展趋势逐渐深入。通过长期发展,计算机应用范畴由单一化迈向多元化。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步成熟,计算机体积逐渐变小,运转速度大大提升,成本也逐渐降低,变成工作与生活中的必备品。并且大型计算机的发展也尤为迅猛,不论是国防、军事还是天文方面,计算机能力逐渐展现出来。当前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融入到社会生产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效提升了百姓的生活,为社会的发展推波助澜。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普遍性与深入发展

科技的发展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计算机的发展也加快了科技生产力的进步,所以计算机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较大的意义。计算机普及与发展令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人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化及综合化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不但令发展趋势更为大众化和综合化,也令计算机的运用愈发专业。相对而言,为了满足一些特殊专业与人员所需,计算机的专业化随之提升,为人们的不同所需提供服务。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突破及深入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令其在不同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愈发迅速,功能也更为固定,这令计算机应用专业化及专业功能显著区分,为计算机的发展迎来更多的突破及挑战,从电子管到计算机,历经了40余载的时间,而半导体电视取缔晶体管的历程仅历经了10年。到了集成电路时则发展的更加迅速,这一转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愈来愈多的深入与突破的机遇。计算机技术通过化学与工程学科为出发点,作为具有实践性的基础学科,需要不断加快人们对意识的发展。传统而言,意识到提升必定会变成现实推动力而加快实践发展。可是在计算机研究范围内,意识与实践相互作用更为显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国外计算机研究出晶体管以后,成为科学范畴热学的一大进步,所以,对于计算机半导体的理论也创建起来,并且随着意识的提升而不断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首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改革是为了可以令此类时常性、创造性的方式更加便于处理,如此可以更为符合当代人的所需。因此,创造性与时常性的方式加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其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常需要可以在理论中执行,也可在计算机中执行。一旦出错,则会令所有计算机系统发生问题。再次,计算机市场竞争关系加快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因此,计算机市场竞争也加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最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价值的分析需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会有较多不稳定因素对最终的价值及选择形成影响。通过实践可以看出,用户与市场选择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造成影响,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优于其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则令产品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可是用户选择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有些用户不但需要计算机在技术中超前,还需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需要依照市场所需以及的人们认可方能获得进步[1]。

3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总体趋势能够分为高、广、深,虽然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可是其发展动向依旧以这三点为主。计算机技术朝着“高”的方面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工作频率方面,提升计算机工作频率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性能,由于计算机工作频率的提升,其运转速度更为快速。当前,英特尔公司已经可以研发出约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当前性能最优的通用是计算机集成了高达上万个微处理器,对于有些专用机而言,其并行程度较高。除却硬件更高之外,操作系统性能的提高对计算机发展尤为关键,其包括两点:①令计算机与人们相互间引发人性化衔接;②关于计算机资源采取有效管理,令计算机内部可以相互搭配,共同工作。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持续深入,其已经由不同方面进入生活当中,计算机的普及逐渐扩大,“广”字体现出计算机网络覆盖范畴的加大以及计算机技术向不同领域的融入。可以发现,未来计算机技术会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体现。“深”则代表计算机技术人员智能化发展动向,智能化将会在此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较高的比例,并且,计算机科学技术也会结合相应的感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这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令人们与计算机的沟通更为顺利[2]。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高性能新型计算机的诞生

由于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芯片技术日趋成熟,芯片技术在开发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当前,众多不同类别的计算机也在研发当中。其中有三种计算机因此产生。

4.1.1量子计算机

为了令计算机能耗问题得以解决,源于可逆计算机的探究,一个依照量子力学规律执行的高速数学与逻辑运算、处理及保存量子信息的物理设备孕育而生,其可以运算并解决量子信息,执行量子算法,这就是量子计算机。

4.1.2纳米计算机

纳米自身则为计量单位,纳米技术由微电子机械系统出发,将电动机、传感器以及各类处理器均设置于一个硅芯片当中,以此创建一个系统。通过纳米技术产生的芯片成本较低,令纳米计算机备受重视,其无需具备精密的生产车间,也无需具备较高的试验设施与技术成产团队,则能够制作出芯片,不仅运用较广且成本较低[3]。

4.1.3光子计算机

此种计算机是作为从光信号进行数字计算、逻辑操控以及信息处理的全新类型,因为光具有高速性与天然性,令光子计算机在处理方面的能力较强,不但具备较强的高运算能力,还具备与人脑类似的兼容性。由于光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融合,令光子计算机变成十分有利的工具。

4.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一般计算机无法进行繁琐、庞大的数据核算,所以则需开发智能化超级计算机。因为智能化超级计算机在配置方面十分强大,处理器较多,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繁琐、庞大的数据核算。智能化超级计算机的特点为具备了较强的处理技术及特有的设计构造。面对高端领域,智能化超级计算机能够细致分析数据。在某种层面而言,透过运用智能化超级计算机不但能够节约时间,还能够节约人力。在生活当中,智能化超级计算机系统十分便利,功能较为完善,因此有利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加快了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生活给予了有效的保障,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会为国家乃至社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8).

[2]谢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信息控制与处理;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096-02

1概述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的信息处理工具,是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之一。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和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内在联系、相关程度与性质特征、一般将其分为:“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分支。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通信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相互渗透,促进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2)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发展新型元器件(微电子、光电子集成器件和生物集成器件)、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3)深入研究智能化、集成化、并行化以及自然化的计算机软件。4)在全球联网的环境下,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计算机与网络的互操作性、开发性而重点研究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科学家们正在使计算机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密切,计算机应用包括科学计算(数值处理)、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辅助设计与制造、教育信息化、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学科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属于技术科学范畴。电子信息学科是应用电子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技术进行设计、制造和使用电子与信息产品的学科。它包括众多的子学科:电子科学和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讯工程、微波工程。

电子信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由四个领域组成: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由电路原理、电子电路基础、数字逻辑系统设计、微电子与系统和通信电子电路等模块组成)。

电磁学知识领域(由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微波等模块组成)。

信息处理知识领域(由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随机信号分析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模块组成)

计算机知识领域(由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等模块组成)。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电子工程是电子和电磁现象和规律的技术运用,它受到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很大影响。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于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集成和应用。现在的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信息化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高级的历史阶段。信息化是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服务、管理,生活各个层次不同方面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以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社会信息化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是数字化,这是用二进制编码对多种媒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进行表达、存储、传输和处理,使之普遍化的技术。其核心思想和技术是用计算机的数字逻辑世界映射现实物理

世界。

数字化技术中的“bit”已逐渐成为信息化社会我们生存环境和生存基础的Dna。数字化正在悄悄地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正在并将继续给我们带来高效率的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位的生活。过去利用模拟电子技术实现的产品和设备,绝大部分都在数字化进程中。

实际上我们目前每个人都已经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受益。电话的普及就是得益于数字程控交换机,模拟手机已经换成数字手机;各种游戏机和VCD、DVD视盘正在大量进入千家万户;数字音频广播和数字电视已大踏步迎面而来。webtV已经出现,五花八门的数码相机产品和广告令人眼花缭乱,数字化的电子杂志、报刊和图书以及数字图书馆都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数字化的消费电子产品更是目不暇接,各种家用电器数字化的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周围的电子设备都在走向数字化,当然也包括信息技术设备。

通信网络是实现信息化的社会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是通过通信网络化实现的。人类已开始进入一个网络时代。由于网络化,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当前的internet就是一部通过通信线路,把遍布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网络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机器,有意思的是,我们人也成了这部机器的一部分。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信息空间。所以信息技术设备联网是一个重要而必然的趋势。

3结束语

无论是信息的处理、分析、交换,还是信息的存储控制,都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相连。因此,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高速进步是分不开的。信息科学发展所依赖的信息技术进步实际上都来源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都以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为保证。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也同样取得了飞速发展,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电子信息工程在21世纪的今天,影响着千家万户人的生活,人们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电子信息工程照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所以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事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占川,韩毅.构筑建设单位的电子商务平台―结合谈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中[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04).

[2]刘浩.支持协同工作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8.

[3]毛剑.广播信道下会议密钥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4]刘朋.视频工具中的数据传输与控制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为各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高校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计算机学科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因此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学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进而更加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所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将提升学生能力、强化计算机技术应用作为培养目标,探究全新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1.教学内容创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要不断创新,变化极快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学模式一同随之改变,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掌握最为前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内容极为重要,能够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变得多元化、科学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在教学内容中还应该融入市场需求元素,也就是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当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运营和管理中,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高校应该看清市场发展形势,明确计算机在社会当中的应用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创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出职业性和针对性的特质,提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发展计算机能力。

3.形成特色化的计算机专业。当前各大高校中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促使高校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同时社会也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建设特色化专业,形成与众不同的培养模式,在系统的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细化专业内容,并将计算机维护、系统建设与运行等相关技术融入在培养机制中,促使学生更好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电路与电子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同时要掌握各项知识学习的顺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系统软件分析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维护等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分选修和必修,其中必修的课程有公共英语、体育、思想政治等;选修包括经济管理、人文与社会等。通过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w、美、劳全方位发展。

3.专业前沿课程。应根据实际的计算机岗位需求为学生设置专业课程,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包括选修和必修两种,其中选修课程有oRaCLe数据库、多媒体技术、Delphi程序设计、J2ee技术等;必修课程有网络编程和.net构架及应用。嵌入式系统方向选修的课程有:嵌入式数据库、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必修课程包括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基础。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的进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适应实践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规范计算机操作,学生从中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学校应重视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训项目,同时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也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同时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不但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同时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总之,高校应该迎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龙.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4):108-111.

[2]王月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2015(18):92-9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科学技术得于迅速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结合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探讨;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紧密相连。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以及多年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逐步从过去的单一化走到如今的多元化,从过去的封闭发展到如今的全球发展,正是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才促使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未来趋势充满了好奇和期望。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1.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科技生产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科技生产的发展,给科技生产带来了新的动力。而计算机技术通过在人们生活中和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不断的加以完善和发展,技术得于更好的运用和创新,逐步的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质的提升,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走向专业化、多功能化。在当前社会中,走向专业化和多功能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同样如此,逐步的与各行各业的发展联系越加紧密。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理利用,对各行各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人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视,以及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而带动了计算机科学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专业化的培养,大批专业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服务于社会发展当中。与此同时,单一性的产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数据被淘汰,只有多功能的产品才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迈向了多功能的产业链当中,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便捷和效率。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计算机当前所面临的处境就是需要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以及越来越大,不仅工序复杂,还在运行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面对当前社会对大数据的计算需求,普通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已难以满足,已成了当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基于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必将经历层层突破,走向一个新的领域,未来的计算机将会是超导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仿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面对大数据的计算需求,计算机可以在实际应用当中,通过独特的设计机构、平行技术等对各种数据乃至各种指令进行合理的分析,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向智能化发展。同时,还将用智能化计算机取代人工进行生产,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提升生产的整体效率,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必将走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2.高性能的发展趋势。在当前大数据的驱动下,计算机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量将越来越大以及越来越多,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也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而当前大多计算机都是通过采用与之相通用的芯片来完成相关操作,与发达国家相对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了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必将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水平,特备是计算机性能上。因此,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高性能的处理系统必将成为重点探究对象,只有不断的研制出高性能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当下时展的要求。

3.体验式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的发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的在变化,更加讲究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了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社会各行各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断的改善服务理念,通过先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功能和效果后,在促使消费者购买。然而,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言,它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以及及时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开体验式的服务理念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式的发展思路也必将成为潮流。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成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在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必将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当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公逸群,闫羽,韩佐斌.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传播,2016,(16):116+16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8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什么是计算机科学,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把信息技术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三个阶段的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一些质疑,以供读者思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该如何定位,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计算机科学的含义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赵伟教授(美国科学基金会计算机与网络部主任)在中国计算机50年大会演讲时问过在场的计算机科学家,什么是计算机科学。然而,没有人能够信心十足地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人可以明白无误地回答出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给计算机科学下了定义,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不管当初这个定义是否正确,至少我们现在应该研究清楚计算机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它绝不像物理学、化学、气象学等科学,因为计算机和照相机、菜刀一样是个产品,计算机科学不应该是计算机的科学,就像不会有照相机科学、电视机科学、微波炉科学、菜刀科学一样。

对于信息技术,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只有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学生都明白了计算机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信息技术是什么,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

按照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的观点,从计算机技术教育到今天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计算机教育时代、计算机素养时代和信息素养时代。

1.计算机教育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后期)

这一时期,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结构和程序设计、算法语言、文件处理等,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上,课程内容主要设定在程序设计上,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是BaSiC语言、LoGo语言,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兴趣小组。

按照尹尔肖夫的倡导,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有计算机素养,核心是程序设计能力,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想的结果应当是学生可以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学会利用算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计算机素养时代(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随着图形化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macoS等)的成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心转向学习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的使用,直接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列表计算,数据库、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通讯等应用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增多,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使人们深切感受到计算机被普遍应用的可能,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计算机的定位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明显的变化是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则相应转向了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学习。

按照课程目标的规定,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已经涉及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计算机素养,其核心是计算机应用能力。

3.信息素养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两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备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也就是信息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现在我们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信息素养概念过于宽泛,难于把握,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而且许多专家、学者强调信息技术要整合到其他学科中进行教学,还提出不少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但笔者看来“整合”这个概念就有点不伦不类,如果其他学科中用点信息技术就是整合,那么物理课、化学课中用到数学,是不是就叫数学与物理整合,或数学与化学整合呢?我们现在很重视教育信息化,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已经将多媒体配置到班级,欠发达的地区也开始重视“农远工程”。但教学包含两个方面:教和学,我们现在的信息化主要是为“教”信息化,为教师信息化,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却没有多少,学生还没有课余时间使用计算机,又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呢?

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我们走过了20多年,一开始我们过于强调计算机技术本身;而现在我们又过分淡化计算机学科本位,强调一线教师难于把握的信息素养。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到底该如何走,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陈俊良.计算机科学是什么科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1):4-5.

[2]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9

关键词:计算机人才创新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制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不同于相对成熟稳定的传统学科,该学科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突出,因此,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己经不再满足新时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教育的需求。计算机学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和“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的规定,同时从本校实际出发,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培养体系,完成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的范围很广,具体内容包括:课程知识创新体系、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创新体系等等。此外,还要把上述体系融合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进行细化,最终实现基础扎实、软硬兼通,同时兼顾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培养方向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课程知识创新体系

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和通信工程共五个专业,各个专业既是独立的专业又相互融合,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是学院的龙头专业,因此我们在制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时,并没有把它当做一门孤立的学科对待,而是立足学院的高度建立了一个各个学科既互相融合、又互相促进的课程体系,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打通五个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建立学院的基础教学平台课,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除了学校的公共课外,学院的课程分成三个层次:学院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特色课,如图1所示。学院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被视为该专业的“看家本领”。此外,通过专业特色课,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出口,前者偏重软件,后者偏重硬件,做到了软硬并重。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课程知识创新体系。

(二)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本科教育在强调理论深度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放到一个足够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和落实,直接决定了人才的素质和培养质量。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不仅可以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大大拓宽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网络教学平台一般包括管理员空间、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是主体部分,并且功能基本一致。教师空间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两部分,如图3所示。在教师空间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文件、题库、实验材料等,从而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少的不足,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提交作业、批改作业。因此,网络平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实现教学和实验的网络化,大大拓宽了课堂教学。

三、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的思考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将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实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由于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将其中的各项内容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实践当中。首先,要精心设计本学科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然后,要进一步地通过培养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体系,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有个新的发展。参考文献:

[1]张丽萍.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科学,201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中。面对日益突出的计算机发展,人们的物质及经济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越发展。本文通过阐述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了相应的探讨推论。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化

随着科学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带给人类的全面信息化进程发展时代。因此,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需普及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下必行的趋势。

1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广泛领域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随之从国家的角度大力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技术较为重要的应用领域有:

1.1国防军事高科技战备领域

国家明确强调要全面打造信息化社会建设,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高科技的设备管理以及产品应用在国家现代化军事建设中。把计算机技术贯通与国防军事战略、队部模拟演练等计算机政务处理方面,都普及发挥着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发展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衡量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军事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高低水准。

1.2电力计算机操作领域

我国的风力发电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电机的性能效率不高,为了提高和保障发电机的高效稳定性,结合现有研发的硬件加固技术,还需要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进行检测、诊断的辅助维护功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反馈的电力运行指数,设计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地域的电力发点科技系统,以备可持续发展供应传输国民用电保障。

1.3研发无人机代替危险操作工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尖端技术在国内外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无人机研发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研发无人机一方面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危险高危的操作工作,另一方面设计研发无人机也可以促进国防、军事、地域环境、以及无法预知的突发危险补救情况等,运用计算机技术操作的无人机都可以实现这些高技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操作,还具有实时监控管理的辅助功能作用。

1.4教育教学实验实训领域

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在逐渐普及到国内外教育领域当中,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数字图书馆、以及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等操作,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支持与保障。教育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发展,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实地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生动活泼的互动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辅助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施,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教学课件、微课等形式来辅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实验实训操作练习,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把文字、图片、声音及影像片段组合集合成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更加吸引学生愿意学生的积极兴趣。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网络学习培训教程,加深课堂上不会的知识点,解惑不会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实现二次教学填充知识的补充,通过展开式教育资源平台开放式教学,使教师科学合理地组织好教学的学习内容,多元化方式地形式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教学效果比真实课堂的效果更佳。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集成发展趋势

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发现计算机技术除了运用在日常工作中以外,正飞速地朝着智能、多功能、人性化功能集于一体的方向发展。

2.1智能化计算机

计算机越来越“智慧”帮助人们进行运算、推理、学习以及联想创新等。以每秒钟计算2亿个数字运行速度的发展形势,正朝着机器智能化方向的大趋势发展,智能化计算机的研发可以设置编程快速实现多个数据指令同时并行处理完成,精准的模拟应用在军事、航空、交通、科研等发展领域中,今后也会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智能家居门禁检索系统以及智能小区服务的研发创造等。

2.2更加人性化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渗入到各个领域,日常生活中也会研发出近似于像保姆一样的计算机智能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操作很多日常繁杂的家务工作,代替人类管理家务事情等。人性化设计研发是迟早会普及到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然趋势发展。

2.3多种功能基于一体

最新的电脑技术发展趋势就是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开发研制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机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促成网络化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具有集成化、多元化和微型化的特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领域的数据库操作,同时也发挥着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技术时代,很多计算机技术研发的产物也相继被新的产品所更新换代,正朝着集成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前行。计算机技术为以信息技术的核心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使用,未来的社会必将由计算机技术代替常规的人工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计算机技术的沿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体现。总体来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稳定的过程,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不断满足人们日益需求的高效率指数。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衔接,产生了很多优质的产物,比如说电子商务网页营销策略、淘宝网、京东等购物网站,还有很多网络学习平台、微课教学平台、以及慕课大型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种种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都是计算机技术结合网络化诞生的经济运行产物,促进了国民的经济、文化、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正朝着网络化集成方向而发展,很多计算机用户几乎已经依赖上网络技术,每天都要看手机、上网了解市场行情、网络教学、网络购物、网络交易等各种网络社会行为,在网络上几乎无所不能。计算机技术正朝着网络化结兼容的方向而发展,社会各层各界处处离不开网络化信息管理。可见,计算机网络化集成管理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4小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正在朝着人工智能化、网络信息化、微信人性化等可持续发展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为人们满足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推动着社会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及发展趋势转型。

参考文献

[1]欧文吉斯.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通讯世界,2016(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