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科学与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6:44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16―0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教师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要回归实践,关注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已成共识。教师实践智慧是其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培养教师实践智慧应当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理论研究的文章逐渐增多,但对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论述的文章寥寥无几。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强弱,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新课改的效果。我国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和表现如何,信息技术教师如何积累、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智慧等等,都已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课改呼唤智慧型信息技术教师

我国新课改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启动,要求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方式及课程建设方式等方面做深度改革。[1]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殊的群体,既要接受新课改对一般教师的要求和挑战,还要接受新课改对自己提出的独特要求和挑战。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要求,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大胆、积极、创新地改革,而且要协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从技术和理念方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加快整个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①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研究者和创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调整课程结构:新课程改革注重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强调与不同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课标、教材、技术理性层面的科学知识,而是向生活、自然开放,向人类道德、价值领域开放,向信息技术学科前沿开放;③融洽师生关系:从以往强调教师权威的苛刻型师生关系转向强调民主、师生对话的平等师生关系;④创新教学模式:由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注入式、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转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合作、提高信息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⑤转换课程角色:由课程内容的传递者转向课程内容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改革需要热情和激情,更需要理性和智慧,因为课程改革是一种教学实践,而成功的教学实践需要理性的指引和智慧的导航,所以新课程改革亟需智慧型、专家型教师的积极参与,也亟需教师尽快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信息技术教师要迎接新课改对自己提出的挑战,除了具备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和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外,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体验、去落实、去创造,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且把教育理性和情感有效地整合和融化,不断地积累、丰富、完善自我的实践智慧。

二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

1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素养以及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但这不能取代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出是相对于教师的理论智慧而言的,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要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2]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的驾驭,深度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3]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创作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对有关信息技术教学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创作的整体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和学习资源开发的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和数字学习资源开境、教学事件和课件开发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内隐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学习资源开发能力,并且使信息技术教师能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景中采取有效的行动,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既包括教学实践智慧,也包括数字化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实践智慧,它是信息技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实践中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他们教学理念、技术素养、艺术素养、情感与价值观、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2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

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一般教师实践智慧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具体来讲,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以下特征:

(1)内隐性:波兰尼(polanyim)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地图和公式表述的。隐性知识具有如下特征: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不能以正规的方式加以传递;不能“批判性反思”。[4]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主要来源于,在对软硬件的操作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渐进累积,众所周知,对同一个软件的操作方法因人而异,而且在实际的软件使用情境中有些技巧和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难以与他人分享,而只能靠个体去体会和感受。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很明显的内隐特征,完全符合波兰尼所认定的隐性知识的特征。

(2)个体性:实践智慧是信息技术教师个性的独特表现,是其教学风格的折射。教师的实践智慧存在于个人过去的经验、现在的身心和将来的行动和计划中,因为它来自教师的个人经验,是教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但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智慧。

(3)动态性: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环境变化多端,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环境不仅包括教室等物理环境,还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环境。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是在和复杂多变的对象以及环境交互中动态生成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是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对复杂教学关系的梳理,体现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也是教师在长期的数字化资源开发和管理实践中,对用户需求、软件构架和系统生成的经验积累、深度反思。

(4)随机性: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是个性多异的学生和学科教师在课程整合和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技术难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实践工作中面临的对象、任务和工作内容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无法预设的随机行为,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偶然事件有一定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师在数字学习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随机性。

(5)情境性:“实践智慧处于特定时空所构成的情境中,与特定的事情相关联,实践智慧需要的是与情境的特殊性相关的认知和思考。”[5]教学情境和数字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实践要求教师时刻机敏地感知、辨别与顿悟当下的教育情景和资源开景。信息技术教学与特定人、物、时、空和具体的情境密切相关: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特定的问题背景下,具有情境特定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适用的教育情境也是无法预料的,所以难以对这种情境中的教学行为或事件予以准确的认定,事先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培育策略

1在专业意识唤醒中激活实践智慧

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接受,会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智慧水平。要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第一,要唤醒自身的专业意识,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信息技术虽然是小学科,但不要把自己定位为技术和服务人员,要有发展成学校主流学科教师的志气。第二,要转变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现实中,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存在偏见,要转变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偏见和陈旧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

2在学习中坚实实践智慧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学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把自己的“一桶水”变成“长流水”。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要求更高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学习更多的教育新理论并进行新的尝试。因此,提高理论知识和技术、强化自己的实践智慧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

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还要注重对教学和媒体实践知识的积累。实践智慧的核心要素是个体在“Knowhow”方面的实践性知识。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最好的获取方法是给一个师傅当徒弟――不是因为师傅能教他,而是因为只有通过与一个不断实践它的人持续接触,才能习得它。[6]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拜师获取信息技术教学专家的实践智慧,可以有意识地深入到他人的教学场景和工作场景,领悟他人的实践智慧。

3在反思中梳理实践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G.J)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或者增进实践智慧,不能坐等经验的自然积累,而要充分利用个人现有的经验,不断自我提问或与他人对话,这种反思是以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为背景、以教师个人经验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为指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以撰写反思日记的方式进行课后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起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教学过程等方面。

4在对话中共享实践智慧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对话是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手段。与学生之对话,折射自己教学实践智慧的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实施提供参考。与学科教师对话,既可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认识,也能让不同学科教师的实践智慧相互碰撞,共同提高与发展,还能促进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和效果。与学校领导对话,让学校领导知晓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认同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与资深教师对话,资深教师身上蕴含丰富的实践智慧,年轻教师经过对资深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体验资深教师的实践智慧。[7]与互联网中信息技术教学相关论坛中的同行对话,观看和收集同行的教学日志和教育叙事,挖掘其行为背后的思想闪光点。

5在培训中丰富实践智慧

信息技术与其他成熟学科不同,没有多少较好的、完备的经验可供参考,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实践。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专家引领、同伴合作、和自我反思相结合;需要新课程通识培训、专业培训、课堂教学实践培训相结合,通过培训激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要探索注重教学实践的培训模式,如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情景体验式教学等。其中参与式培训是目前教师培训中备受青睐的一种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重要的生成过程。参与式培训赋予每位教师平等学习和表达的权利,还十分重视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分享彼此之间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交流表达出来。通过培训能真正积累实践经验,为自己今后的实践智慧的提升提供新思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利用机会培训其他学科教师,授之以渔,让学科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这样既历练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技能,又提高了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

6在研究中提升实践智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教学即教研”、“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

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专门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把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倡导教师以研究实践者的角色进入研究情景。信息技术教师分析自己在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反思,结合实践境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方案,观察和记录自己实施的过程,通过多轮的行动研究,直到自己的实际问题解决为止。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关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提出的各种理论、各种学说,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尝试、试验,并发展完善。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都亟需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教师,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培育和提升犹如一艘刚刚启航的帆船,任重而道远,还需信息技术教师、同行、学校、社会的共同护航,才能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

―――――――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5.

[2]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9):32-36.

[3]赵瑞情.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6,(7):7-9.

[4]polanyim.theStudyofman[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57.

[5]程亮.“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0-14.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角色

1.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首择。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但是不同的城市在发展智慧城市的时候侧重点各有不同。新加坡主要侧重交通、教育和医疗系统的应用,意在建设一个市民、企业、政府三者合作的电子系统,让市民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韩国首都首尔建设智慧城市的侧重点为城市安全、设施管理、智能交通和环境四大方面;美国纽约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实施电子健康记录与服务,启动纽约市it基础设施服务行动计划,升级政府的e-mail系统,建立智能停车系统等[1]。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试点建设阶段,科技部在2010年确定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为:深圳和武汉;工信部在2011年9月确定全国第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扬州、常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2012年12月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平台建设试点,从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研究[2];国内智慧城市发展也有所成效,近两年涌现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数字南昌”、“生态沈阳”等智慧城市建设优秀的城市[3]。

2.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

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探讨和分析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寻找智慧城市发展合理、科学的建设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4]。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研究可以为各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2.1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提供者

百度百科给出物联网的定义如下:“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无处不在。

2.1.1射频识别(RFiD)技术

物联网技术发展中十大核心技术之一: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不需要人工的干预,RFiD技术的特点有:防磁干扰、防水、耐高温、识别有效距离大、使用寿命长、数据加密、存储容量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5]。RFiD技术主要应用于移动支付、门禁系统、物流包裹跟踪和识别、产品防伪、运动计时、票证管理、汽车防盗系统、停车场管理等[6]。

2.1.2传感网络

传感器网络是由分布不同位置上的自动装置组成的一种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和这些自动装置共同监控不同位置的环境状态,比如花圃湿度状态监控、楼宇噪音监控等。传感器网络主要应用于环境与生态监测、医疗健康监护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家庭电器自动化等[7]。

2.1.3智能技术与云计算

智能技术与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两种技术影响着物联网的整体性能,关系着物联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2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能源节约机

物联网技术能够节约大量能源以及人力,降低了城市信息管理的成本。目前国内外很多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都是以“低碳”为核心,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都大大的节约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财力成本。

2.2.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运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能耗计量及设备能效分析,采用系统集成的手段,构建能耗计量和管理平台,通过建筑物能效综合管理,在热水供应、照明、家电等方面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8]。目前,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建筑节能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热点,是未来物联网应用市场的主力军,对促进我国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效益等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2.2交通节能

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还有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通信技术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城市交通管理,从而建立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应用于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旅行信息系统等[9]。

智能交通能大幅度的降低汽车能耗。通过智能交通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运行速度,车辆平均车速提高了,就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出,这样每年可节约上亿吨汽油的消耗。另外,智能建筑的不断完善,也会有效缓解交通使堵塞,减少汽车在路上的停滞时间,从而减少尾气的排放,空气质量也相对有所改善,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能源节约。

2.3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专家认为,物联网除了可以节约成本以外,还可以大大的提高经济效益。

物联网主要是人与人间的信息交互,以手机数量(1000部数量级)计算其产业规模,其经济总量已接近万亿台,若全国的移动终端来计算,其经济规模是巨大的。所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无线传感器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可见物联网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10]。

3.结束语

智慧型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利用物联网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法规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发展的法律和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革新、加快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物联网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廖智翔,卓伟.广西电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4).

[2]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

[3]杨心丽.基于生态文明的智慧城市建设刍议[J].住宅科技,2014(5).

[4]浦江峰.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

[5]颜杰.RFiD标签防碰撞盲源分离算法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4.

[6]翟惠林.带有防伪芯片的物理印章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3.

[7]尹琦.基于智能传感器网络的校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设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8]李华文.探讨现代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技术应用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9]刘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流量估计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0]许文婷,谭硕,薛飞,俞园园.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3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关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和推进策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城市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顶层设计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与我国的提振策略城乡发展一体化下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及应对策略新形势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评价方法及探索实践2016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十大热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着力点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③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Z],2013

④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0

参考文献:

[1]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6)

[2]方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2)

[3]何洁,邓心安.对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共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4,(3)

[4]丁恒龙.我国科技创新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07,(6)

[5]韩霞.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6]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7]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

[8]黄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J].科技导报,2012,(2)

[9]毛光烈.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与制度创新--从相关案例分析探究[J].信息化建设,2012,(11)

[10]张叶.我国智能交通存在的问题[n],中国智能交通网,2012-08-23

[11]佚名.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智能交通发展受制约[n],中国安防展览网,2013-04-11

[12]周春华,王凯.浅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3,(13)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4

作为上海市智慧城市宣传周的压轴活动,本次论坛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之路”为主题,并突出强调“标准、融合、创新、协作、应用”五大关键词。从本次论坛的指导和主办单位阵营,以及参会嘉宾来看,可谓整合了政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也决定了本次论坛的高规格和高价值,并预示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走出一条诸多环节在统一标准之下,共同参与、协作创新、融合应用的发展道路。

本次论坛精英荟萃,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和嘉宾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建筑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中科院高技术局副局长戴博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戴海波,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嘉骏,上海浦东新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泉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涂国身,赛伯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eo朱敏,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玲玲,以及来自其他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中国电信、华为、浪潮、思科等企业代表共300余人。

在论坛主题演讲环节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住建部节能建筑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分别从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政策和试点情况为大会做了报告,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以《紧扣主题、融合发展》为题,分享了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从前沿技术和战略思考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新城建设的构想;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首席战略官曹国辉从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的角度,报告了CSSt建设智慧低碳新城的思考与实践;赛伯乐投资Ceo朱敏在报告别谈到了培育围绕智慧城市的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副主任顾德道、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李克欣、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殷康等来自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在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也从各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智慧城市尚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而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有着浓厚的本土特色,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的探索,迫切需要产学研用等各方协作创新。基于此,为深入推进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协作与完善,在本次论坛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战略合作;同时,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全球合作,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与法国知名高校institutmines-telecom也在本次论坛上签署了智慧城市国际战略合作协议。

为促进政府、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立了圆桌互动环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中科院高技术局副局长戴博伟、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软件研究室副主任袁媛、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SSt)研究院院长龚灼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共同探讨了以国际化、行业标准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产业联盟模式,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令人受益匪浅。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24802

1引言

美国著名的商业公司FiraxisGames制作的《文明》游戏系列充分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模拟现实世界的游戏当中,最为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个游戏对于科技的定义,甚至科技胜利在游戏当中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获胜方式。《文明》系列对于科技对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定义主要是从加大生产力和减少劳动力两个方面去进行诠释的。同时对于本文所研究的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文明》系列的游戏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社会观非常值得研究。对于传统的图书馆来说,在各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和使用者的需求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对智慧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呢,智慧图书馆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传统的图书馆虽然能够满足消费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在效率和智能方面却完全跟不上现在的科技水平。智慧图书馆在功能上面和传统图书馆类似,但是其结合了新时期的先进科技,体现了现代科技增强生产力,解放劳动力的优越性。智慧图书馆相比于传统图书馆有着互联性、高效性、便利性的三大特点,可以说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是新科技结合传统项目的具体表现。一些学者如王世伟[1]、陈嘉懿[2]、刘丽斌[3]、李燕波[4]、李显志[5]等人都对智慧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做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大都指出了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进化的一个好方向。

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2.1互联性

智慧图书馆的互联性其中最大的一个具有特色的表征就是能够全面感知。所谓的全面感知就是能够有效率的将众多的零碎的信息联系在一起,让这些信息在被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提出,并且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还能够对于类似的信息进行有规律且科学的分类。而这样的技术手段在传统的图书馆当中往往难以实现,即便是能够实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图书馆的全面感知很容易就得到实现。智慧图书馆所使用的技术是现在科技的前沿技术之一,这样的技术被称为云技术,智慧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构想的提出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解决方案,为实现基于图书馆的全方面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种应用环境[6]。这样的技术不仅仅是帮助了图书馆整理自身的技术,对于社会的一系列信息的整理也有着巨大的帮助。2012年5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上海图书馆与盛大文学合作,网络文学在公共图书馆“登堂入室”,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了数字网络阅读服务[7]。

2.2高效性

智慧图书馆的高效性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描述的话,如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合作,针对传统中央空调忽冷忽热的现象,发动大学生共同设计国内首个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监测与节能系统”,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先进技术能够对图书馆的温度进行实时调控[8]。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智慧图书馆能够发生的事件进行快速正确地反映,这样的一个特点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复杂繁琐工作解脱出来,不仅仅大大地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还节省了生产力,是高效性的最好体现。智慧图书馆的建立能够极大的提高图书馆日常运作的效率,解放被繁琐工作所束缚的普通劳动力。技术带给人类社会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将人类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简单,同时让人类的生产活动变的越来越高效。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高效性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

2.3便利性

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性则和人民的生活更加的紧密。据2012年5月召开的2012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透露的信息,截至2012年3月底,我国电话使用人数达到了13.03亿户,其中移动客户端数达到了10.19亿户。宽带用户达到了1.58亿户,互联网网民规模超过5.2亿人。移动互联网已深入到包括图书馆服务在内的电子商务、媒体传播、信息服务、生活娱乐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领域[9]。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越来越习惯和接受通过网络来进行阅读和接受相关的信息,如果图书馆还是固守着传统,只是提供实体书籍的话有悖于时代的发展,也不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是属于新的移动终端,对于书籍本身来说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书籍里的信息能够传达给读者,就能够起到书籍本质上的意义,所以新型的智慧图书馆在移动终端方面也需要进行更大地投入。智慧图书馆通过自己本身强大的信息技术,能够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图书馆,让广大的图书馆客户在借阅图书的时候不需要一定要去图书馆,足不出户地用一个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就能够看自己想看的书籍,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可以说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借阅图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较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3.1智慧图书馆构建的现状

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现在还是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实际上对于智慧图书馆构建的问题和工业革命是较类似的,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地增强了生产力。不同的是工业革命是增加了工业生产的生产力,解放了劳动工人,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充足的工业产品。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则是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的功能,解放了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工作者,让读者享受到了效率更高、功能更多的图书馆服务。所以,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核心是技术层面的进步,需要开发出以前不具有的技术,或者是挖掘出还没有被得到实际运用的技术。我国在技术这方面相对于国际来说,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提高,当务之急是要跟上国际的步伐,主动去学习一些新的科学技术。

尽管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出现时间不长,但已经有了一些实践探索,北大图书馆已着手建设智慧图书馆,加入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元素,整合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体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文数字技术、语义检索技术和数字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智慧图书馆[10]。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高校和高级别的图书馆已经引入了相关的前沿技术,但是我国在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过程当中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时不仅仅是需要升级技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同样需要得到升级。如果仅仅只是引入新技术,但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那么至少是不能够最大化的利用新兴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效果也不会太好。以北大智慧图书馆构建为例,不管是在建设上还是在宣传上都是仅仅是在强调技术上面的革新,对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方面都很少有所提及,这不仅仅是北大智慧图书馆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智慧图书馆所出现的普遍的现象。以日本为例,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过程当中,日本的智慧图书馆不仅仅技术是“智慧的”,同样管理方式也是“智慧的”,服务方式也是“智慧的”。同时日本在采用新的智慧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时同样保留了日本传统一些优良因素,让日本构建的智慧图书馆在国际范围内卓尔不群,具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智慧图书馆文化。这样的构建方式值得我国图书馆去学习。

3.2科学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上的运用

如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几乎每一天都有着大量的新技术产生,对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而言,怎样去结合这些新兴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2012年4月,微信推出4.0版本,英文版正式更名为wechat。2013年7月号称海外注册账户数突破7000万人[11]。微信作为一个通讯软件,还能够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上起到作用,如表1所示,现代的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当中,已经是结合了众多的科学技术,智慧图书馆今后的发展肯定会日益完善。

3.3RFiD技术

由于智慧图书馆的先进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光靠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是不可能完成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要借助技术部门的力量,如RFiD技术就是一个典型可以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相结合的新兴技术。RFiD的全称为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技术在运行的时候并不需要直接和书籍接触,一定距离内也能够正常的运作。这样的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当中主要使用其两个分支,一种是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另一种是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不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这两种技术都是有着相当的受用群体,。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虽然有着比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更高的识别灵敏度,但是所识别的范围却狭窄,而且价格也要高于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但是两者的优点往往都是图书馆所需要的,因此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需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3.4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服务构建的作用

张芳宁、陈鹰在论及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时,引入“全媒体融合”概念,试图在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以RFiD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应用的成功实例来拓展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路径。这样的思路在实际使用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实施,通过RFiD技术能够让借书者在借书之前能够提前进行预约,避免想要借的书图书馆已经没有了的麻烦,这扎样的技术也就是俗称的预约书架。预约书架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读者在互联网进行预约借书之后,到图书馆只需要刷有自己身份信息的磁卡,然后智慧图书馆的信息网对读者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比对,比对成功之后智慧图书馆会告知读者所需要的书的具体位置。新设备加快了寻找预约书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凸显了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3.5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功能构建的作用

图书馆资产设备上可以加贴标签,RFiD能够定位图书馆当中的所有书籍,在管理书籍过程当中只需要输入书籍的相应的编号就能够迅速找到它。由于标签数据模型是通用的,这样图书馆的书籍信息在各个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都能够使用,促进图书馆之间交流。另外,传统图书馆所建设的红外线感应设备也能够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红外感应能够准确地识别出贴了标签的书籍,能够大大降低书籍被盗的概率。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6

关键词:社会管理;智慧社区;科学构想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20-0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智慧城市的理念开始兴起,相应的,智慧社区的理念也开始兴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各地开始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起来。虽然智慧社区已经在外国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其本身仍然属于一个较为新颖的领域,所以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本文主要对智慧社区的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做如下蟾妗

一、智慧社区的特征分析

智慧社区是社区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社区管理开始步入智能管理时代,是社区管理甚至是社会管理的跨越式发展。智慧社区的出现不仅能够使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笔者主要从三个角度对于智慧社区的特征进行概述分析。

(一)智慧社区的社会治理特征

智慧社区的创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区内各个主体之间的和谐运行,而社区主体主要包括有社区普通居民、社区内服务人员和组织、社区管理人员和组织等,这些主体之间通过智慧社区的建立可以实现围绕社区服务的一种和谐状态。在智慧社区的运行当中,社区的管理组织对其他主体实现社区管理,维持社区内的社会治理,同时管理组织也是社区的服务人员,为社区的和谐共处提供帮助。

(二)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特征

智慧社区与传统社区管理不同之处就在于,智慧社区是一种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社区管理系统,其包含信息化承载平台,是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集合。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人们对于社区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社区管理,开始要求更加方便、舒适的社区管理形式。智慧社区拥有的高度信息化的传输功能满足了这一需求,信息化技术开始广泛地走入社区管理。目前来说,由于信息化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智慧社区在发展当中更加注重社区内对于人们生活的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从而实现人与社区的互动,使居民获得更加良好的社区服务。

(三)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体现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智慧城市的缩影,城市就像一个集合体,只有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实现了智慧化,城市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智慧化。智慧社区是城市智慧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城市体系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一种智慧化城市正在完善和建设当中。智慧社区的建设可以推进智慧城市的进程,除了智慧社区,同时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一系列的智慧化建设需要进行逐步的完善和改革,从而通过各项智慧化建设来最终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

二、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慧社区在我国兴起,许多城市在建设当中都开始引入智慧社区的理念,加上学术界对于智慧社区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近些年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时我国对于智慧社区的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智慧社区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概念不明确,没有统一的系统建设规划

由于智慧社区是一种近些年出现的新理念,这种管理理念在国内外都还尚未完全成熟起来,仍然处于一种发展的阶段。对于智慧社区,政府、社区、居民等都对其有着不同的认知,许多城市在进行智慧社区的推进过程当中,其实对于智慧社区的理念理解并不透彻,甚至许多城市都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这就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在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缺乏统一的规划,甚至对于智慧社区的理解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所建设的智慧社区自然是不够完善,其内部结构以及相关体系难以形成规范化,对于其他智慧社区的建设也难以形成参考意义,这就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智慧社区的特殊现象。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不断加快,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均匀,许多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城市化建设水平也不高。而这些城市当中的社区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必要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社区有线无线网络等覆盖尚未完全。另外,我国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管理也比较落后,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智慧社区管理,智慧社区建设没有相关标准的约束与指导,同时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标准。因此,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相对缺乏,建设难度大,信息共享难度大,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许多所谓的“智慧社区”难以实现真正的“智慧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当中缺乏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导致社区服务能力下降,难以实现智慧社区的功能。

(三)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智慧社区是一种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社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重视,我国不断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许多高效开设了相关专业,各种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智慧社区建设所需的人才不仅包括信息化技术人才,还包括智慧社区的建设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服务性人才,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智慧社区仍然缺乏许多关键性人才,尤其是随着智慧社区的建设,相关人员对于智慧社区的核心技术缺乏经验,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都导致了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建设受到阻碍。

三、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科学构想

(一)强化智慧社区的标准化建设

智慧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建设类型,并不是仅仅引m几个口号、几种设计就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的。应当明确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制定相关的标准,要在政府的统一建设框架下对智慧社区进行规划,指导智慧社区的建设。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对智慧社区进行统一的框架规划,明确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案,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对各个部门所负责的任务以及所需承担的义务进行统一规划落实,从而实现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指导。应当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当中各级部门之间的协作性,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同时应当充分考虑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特征,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现象,加强智慧社区之间的合作交流。

(二)强化智慧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于社区内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完善,针对目前存在的社区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应当综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于社区信息化的优化升级,建立社区间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从而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内信息技术建设,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技术基础支持。要加强社区内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局域网、物联网等多种网络信息建设,使社区能够得到全面的网络覆盖。大力推进新技术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例如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技术、无线定位技术等。

(三)强化智慧社区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联系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和总方向。因此,智慧社区的建设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框架下实现对于社区居民的服务,社区内的各种建设都应当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例如社区的安防体系应当以智慧城市安防体系的建设为标准,进行现代化监控设备的安装与分布。同时,应当建立标准化的智慧医疗体系,要对社区居民进行统计,建立起智慧社区居民医疗管理体系,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打造居民医疗数据库,实现社区的智慧医疗体系。智慧社区的建设应当紧扣城市建设的主题,从而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

四、结语

智慧社区建设作为近些年来社会管理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的社会管理建设以及城市化建设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对于提升社区管理以及社区居民服务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智慧社区的发展虽然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随着其理念不断完善,管理技术不断成熟,智慧社区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当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蓝凡.智慧社区文化: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艺术百家,

2013,(2):65-118.

[2]吴胜武,朱召法,吴汉元,段永华.“智”聚“慧”生――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与运行模式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3,(6):145-147.

[3]伍■.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J].河北学刊,2013,(5):112-114.

[4]吴锦良.用“智慧革命”推进我国基层共同体重建――“浙江智慧社区网”对社区建设的价值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

(6):37-44.

[5]伍玉红,方曙光.中部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创新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6):20-23.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7

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应用框架;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7114-03

校园信息化发展历经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各阶段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目前和未来,校园正在进入智慧化建设阶段。智慧校园通过透彻的感知,高速的互联,面向服务的运算,实现更实时的控制,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制定更科学的决策,从而营造绿色、和谐、高效、舒适的校园环境。

1智慧校园建设的支撑技术

1.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利用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1]。关键技术涵盖物联网架构技术、统一标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服务与算法、硬件、功率和能量存储、安全和隐私技术及标准等方面。

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讨论:感知层负责通过对条码、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卡等在内的自动识别与近场通信技术进行信息采集,核心技术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传感网自组网技术;网络层负责完成对感知层所收集到的信息向数据中心的传递任务,通信网络包括有internet、wiFi以及无线通信网络等,核心技术包括局域网技术及广域网技术;应用层是构建在物联网技术架构之上的应用系统,主要完成对网络层传输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智能决策和提供服务,核心技术有专家系统、云计算、api接口、GiS、eRp、垂直行业应用、系统集成、资源打包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包括:

1)射频识别(RDiF)技术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也称电子标签技术[2]。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最基本的RFiD系统一般由天线、读写器、感应标签和相应的应用软件组成。

2)编码技术

物联网是全新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这需要从公共物联网的角度探讨物品的编码方法,使全球物品都纳入到统一的编码之中。编码技术包括epC、条形码、国家物品编码体系等[3]。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是新一代的产品编码体系,相对于可标识一类物品的条形码,epC可标识到同类物品中的每件单品,通过附着于需跟踪物品上的射频电子标签,可全球流通并对物品进行识别和读写,实现信息的传递。epC码中包括物品的一些基本信息及简要参考信息,可通过与后台数据库相连,实时获取epC码对应的物品详细信息。

3)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是物联网中采集信息和实现现实世界感知的重要设备,是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中感知层的基本条件。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wSn技术主要由传感器、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实现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等功能。在实际应用项目开发中需考虑实用性,在设计wSn时,要充分考虑传感网中的传感器功耗、节点供电、节点寿命和节点失效等问题[4],选择最优可行的解决方案。

1.2云计算技术

在物联网中,从感知层采集了大量的数据,需要运用云计算技术,处理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智能分析,以实现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云计算将数据存储于云上、软件和服务置于云中、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获得[5]。通过云计算模式可以帮助实现高效、动态、大规模扩展的计算处理能力。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又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第二大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建设虚拟实验室[6]。

2智慧校园总体应用框架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为师生构建的一个集教学、管理、科研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7]。主要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根据现代校园的智能化管理需求,综合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西南大学的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和方案,该文提出了由五个层面构成的智慧校园系统总体应用框架,自上而下分别为:校园网统一信息门户、校园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智慧应用、公共支撑平台和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并且在各个层面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遵照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根据工作体系与管理机制,考虑了应用系统需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努力使系统建设具有标准规范化,系列一体化,数据共享化,应用智能化,扩充可行化等特点。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8]的建设,最终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一个开放、协作、集成、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在校园中的运用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一个逐步和长期的建设过程。

3.1建设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

智慧校园需要解决物和物、人和物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通讯与信息交互,无线的末端接入手段是必要条件。建立有线/无线双覆盖的网络环境,是实现泛在的感知信息接入和多源信息互联的前提,也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基础设施[9]。

3.2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共享数据中心和建设校园网统一信息门户

统一身份认证可以实现全校统一的用户管理,为校园网各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的身份认证服务,实现网络单点登录或手机认证登录。建立安全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整合资源,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架设合理的数据库结构,方便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数据存储管理,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统一信息门户是将校内各类应用聚集展现与集成,应用内容管理,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个性化工作界面定制。

3.3建设统一校园卡应用系统

通过为师生手机上Sim卡贴上RFiD电子标签,由标签识别器(射线辐射传感器)读取师生用户手机Sim中嵌入的epC码信息,实现身份标识、身份认证与消费、考勤、图书借阅等功能,实现手机终端以及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的融合,实现“一机在手,走遍校园”。如目前校园“翼机通”客户数量在不断增长。

3.4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智慧应用

采用多种传感器、传感器网络、RFiD、GpS、视频技术、智能物体等标识、定位、实时感知物理对象的状态并进行远程控管。如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现对图书的查询、定位、自动借还、书架智能导航和图书错架报警功能[10],大大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能力。如通过安装智能表,延伸接入网络,实现远程集抄和实施监控,建立用能设备的监控系统,建立校园路灯控制等,建设绿色校园。通过建立门禁系统、校园巡更和安全监控系统,实现智慧安防,建设平安校园。

3.5建设校园综合信息应用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打破部门界限,以师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为线索,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应用系统,并将教师和学生综合应用系统有机衔接,实现数据共享,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创造便捷、人性化的校园e生活。重构管理流程,打造一体化应用,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文档管理等一体化系统。用好沉淀数据,建设共享数据库,做好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科学的教学、科研、师生管理和财务和资产管理决策。

4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需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9]智慧校园不仅是实现物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要实现人与物、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实时感知。因此,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是数据融合,需要重视资源与应用的开发,实现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的充分融合[11]。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科研的先发优势来提高校园的智能化程度,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从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出发,实现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变革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应用和服务,科学决策,规范管理,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以及服务的实现进程,提高学校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让智慧校园成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12-14.

[2]吴健.从m2m到物联网——智能化的未来[J].通讯世界,2009(11):15-17.

[3]张明会,孟印.物联网关键技术融合体系[J].物流科技,2012(2):92-95.

[4]徐喆,张军虎.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瓶颈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1(8).

[5]张克宏.云计算平台下物联网助力B2C电子商务的策略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2):491-493.

[6]李征,王璐.云计算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5):48-50.

[7]杨志和.智慧校园的基础网络建设[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1,14(3):182-185.

[8]刘岚,翟鸿雁,陈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探讨[J].科技视界,2012(7):175-176.

[9]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15-19.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8

关键词:智慧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5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8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智慧教育的内涵

关于智慧教育,国际上比较流行使用Smarteducation。韩国的Jongwon认为“Smarteducation”并不是单纯的基于智能设备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我指导的(Self-directed)、激发动机的(motivated)、灵活定制的(adaptive)、资源丰富的(RichResources)和技术沉浸的(technologyembedded)的教和学,SmaRt代表了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特点,韩国教育部在推进智慧教育策略时,将智慧教育定位为“针对‘数字土著’(Digitalnatives)一代教育范式的转型”。

关于智慧教育的中文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祝智庭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陈晓娟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杨现民[5]认为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是对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祝智庭是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智慧教育的,陈晓娟是从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功能视角来定义智慧教育的,而杨现民则是从教育形态和发展阶段来定义智慧教育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

2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智慧教育不仅具有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具有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数字化、开放性和交互性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统一的标准;开放性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使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智慧教育具有未来教育的泛在化、情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泛在化是指基于泛在网络无缝链接实现的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和学;情境化是指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学习者所在学习环境、情境和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能够自适应调控环境和方案以便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现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偏好和个性需求推送学习资源、信息和服务。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学习系统可以智能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这意味着教育可走进每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以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智慧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一是关于国家层面的计划和政策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将智慧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比如,韩国在2011年9月了包括“改革教育系统、增强教师能力和提升基础设施”三项措施的“智慧教育战略”,同时提出要用“电子教材、云课堂、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新加坡在其“in2015planning”中将“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作为方案重点。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K-12系统提出了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策略;俄亥俄州提出了“建立在线数据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库和构建教师社交网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于2012年提出了“转型澳大利亚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用互动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用技术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价值观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印度政府也在2010年提出了SeSi(Smarteducation,Smarterindia)的“智慧教育、智慧印度”的总体规划。此外,我国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宁波市等地区也出台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计划。如海淀区提出“智慧海淀、智慧教育”的规划,提出了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的目标,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的落实。

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研究智慧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目标特征、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模型设计等方面。比如韩国提出了由五大特征组成的SmaRteducation的理念和架构。祝智庭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命题,提出了“智慧计算一智慧学习一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黄荣怀则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把智慧教育的理念形态化、具象化,提出了tRaCe智慧学习环境、SmaRt智慧教室和SmartCampus智慧校园。杨现民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化教育转型和升级的高级阶段,同时介绍了智慧教育模式和关键技术。赵秋锦等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些研究对智慧教育理论层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三是实践研究层面,主要是一些科技公司设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如iBm的智慧教育五大解决方案已经在北卡罗纳那州立大学得以实施;韩国三星开发了三星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韩国的中小学中进行了部署。国内的一些商业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三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看,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智慧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1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一种预期。智慧教育使教育活动跨越了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和时空的边界,形成了未来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在这种教育形态下,教育和技术得以智能化“融合”,这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教育和技术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无缝连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智慧教育体现了“大教育观”的理念,不仅在时间上打通了存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壁垒,还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智慧校园、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等学习场所的建立,连接学习社区和个人空间,使得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构建了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智慧教育还体现了“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愿望。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变革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所有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教育范式的转型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大教育观”,并增强应对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意识。

2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智慧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要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倡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资源设计轻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如平板电脑、数字星球、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工具和平台在促进认知、情境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年级和内容特点的系列化、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和交互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深度融合,要朝着体现“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甚至“技术消弭”的移动性、泛在性、开放性、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融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nmC地平线报告认为翻转课堂、mooC和移动学习是未来1~2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教育形态。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为例,笔者曾经作为intel未来教育的指导人员参与邯郸市、成都市等地区的教学活动,观摩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阅读资源、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学习分析,及时获得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传统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呈现和简单交互的形态。

3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让学生具有智慧。未来学习是基于智慧生态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泛在化的、情境化的和联通化的。泛在化学习能让学生以各种连接方式(wiFi、3G/4G等)和各种终端设备按需获取学习资源,颠覆了数字教育时代“固定地点、固定设备”的学习方式;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联通化学习突破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以分布式认知和联通主义的知识协商和社会建构来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未来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性学习,基于mooC的在线交互学习,基于3D打印的发现学习,基于创客项目的创造性学习等。如台湾南港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基于校园为背景的探索式学习,学生利用手机、pDa等安装移动app,在安装有感应装置(QRCode或GpS)的校园里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步道或藏宝游戏一类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能够适时给予学生学习回馈,提供学习的框架,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成效及兴趣。

4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追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创新和变革,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促进这场变革的重要支撑。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级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充分应用来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为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办学体制的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将助推“e卡通”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一生一号”的实施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档案和学籍信息的自动升级,对学生信息、学习数据的跟踪和记录,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择校、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智慧教育就是保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制度基础。

智慧教育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智慧教育创新和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既注重知识能力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分层教育和个性教育,既培养通才也培养专才和拔高人才;采用动态开放的模式,探索多方协商、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合作的培养机制。智慧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处在“机控人管”的模式,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应对智慧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应用的发展,教育管理将走向“智慧管控”。智慧教学管理将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场景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经验判断引起的决策失误。智慧管理还可以实现教育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过程督导和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教育云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学生各科、各时期的成绩进行横向、纵向或者历史性的对比分析,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视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学校、各班级甚至个体学习者的成绩水平,对教育管理部门把握各种层次的教学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6教学评价的创新和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属于“经验主义”的评价模式。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采集、存储、识别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实现总体和个体数据的智能性跟踪评价,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主要思想,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分析技术来支持学习分析选择学习者特点、网上交互活动频率等变量,分析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学习分析为智慧教育智慧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祝智庭认为学习分析将成为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柱。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智慧评价模型,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就实现了将班级成绩、个人成绩、知识点、试题、认知层次和学习力等类别进行智能化分析,并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学习的诊断报告。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9

关键词:图书馆全新模式智慧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12-02

前言:“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是由智能图书馆逐渐演变而成的,在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之前,国外就有很多图书馆在使用智能图书馆的概念。智能图书馆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独具特色,科学整合人、图书资源、空间之间的关联,全面满足读者需求,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智慧图书馆的积极意义

智慧图书馆为传统图书馆注射的全新的活力,丰富了服务手段,也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智慧图书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手段,在智能惠民、服务管理以及环境友好等方面着眼,实现传统图书馆的合理转型和科学持续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全新理念,有助于建设更加广阔的信息共享空间,以及充满魅力的公共文化环境。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更加灵活、高效、便捷、绿色环保,更加的数字惠民、以及深入的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图书馆的全面转型:首先,由数量向内涵质量方向的转型;其次,由硬件的投入向提升读者素质、深化管理模式、以及引入科技技术等方面的转型;再次,由分散独立的图书馆向协调规范的科学发展方向转型;最后,由过于浪费资源成本向安全保障和节约资源方面转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正是上述四点内容,进而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二、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1.资源丰富

智慧图书馆主要包含两种存在形式,传统纸质资源和现代数字化资源。纸质资源有书籍、杂志、报纸、刊物等等,而数字资源有电子书籍、电子资料以及多媒体资料等等。两种形式组成的书籍,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智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智慧图书馆中,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在线阅读所需信息,例如知网、万方、龙源期刊网以及维普网,都包含大量且种类丰富的书籍资料。在增加传统书籍的基础上,网络资源的采用更加扩充了图书馆的知识储备。

2.读者互动

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是,智慧图书馆更加具有人性化,服务质量更高,能够做到读者之间的互相沟通,通过运用馆内通讯技术,读者可以沟通心得,互换意见;也可以在论坛或者留言板上在线交流,对图书馆的想法意见,或者图书所读心得体会,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此外,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实现对书籍的查找,以避免浪费时间;通过网上订阅可以购买自己所需的图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

3.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智慧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智慧图书馆没有闭馆时间,提供了无限延伸的服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读书阅读。在未来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图书馆进行虚拟图书馆模式建设,全天开放,就类似笔记本电脑一样,读者能够实现任意时间地点的阅读。而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化,在丰富图书资源的同时,也给予读者更加充足、更加自由的选择。

4.阅读方式多样化

智慧图书馆在书籍阅读的方式也迈出了巨大进步,实现阅读形态的多样化。读者在阅读图书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阅读,阅读模式选择上更加丰富,有形图书和有声图书的全新新颖阅读模式,实现了用眼看书向用耳听书模式的转变。同时,智慧图书馆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读者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进行图书阅读,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5.资源整合

智慧图书馆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能够最大化的节省书籍查找时间。传统的模式中,读者要想查找一本书,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并且不一定能够找到具体书籍,浪费了非常多的不必要时间。在智慧图书馆中,通过在线查找功能,能够直接搜索出图书所在位置,极大的提高了效率,更加方便读者阅读书籍。此外,智慧图书馆科学将所有图书馆网络连接起来,建立一体化平台服务,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

三、建设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措施

1.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

建设智慧图书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在购买各项设备或者物联网系统时,由于图书馆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源,因此花费巨大。而在软件设施的建设上,同样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系统的组建,此外在后期的维护费也相当巨大。由此看出资金对智慧图书馆的重要程度。

2.提高智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智慧图书馆建设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引用,最重要的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升优质服务。因此,智慧图书馆必须尊重每一位读者,平等对待,解决所有读者所需。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加强科研水平的学习,能够为读者主动提供服务。此外,在科学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注重对自我知识体系的完善,关注知识动态信息,吸取新的知识,全面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3.加强宣传推广

智慧图书馆只有拥用了大量的读者,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完善,提升使用效率。图书馆有必要转变传统被动的服务理念,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度。特别注重手机图书馆和图书馆网站方面的建设,尽可能的扩大读者范围和服务领域,进而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感知和体验。

4.注重对读者隐私信息的安全保护

智慧图书馆的建馆基础是网络信息共享,大量的用户、资源、设备以及资源互相连接,数量巨大的用户信息和数据信息难免会受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影响。因此,智慧图书馆必须做好用户信息的保障工作,避免资源信息遭到窃取和外漏,这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总结: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作为全新的理念,尚在研究和发展初始阶段。智慧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读者的阅读质量。智能图书馆的研究工作利国利民,为我国图书馆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巧婷.智慧图书馆框架构建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4(09):195-197.

智慧科学与技术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被认为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之后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走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更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措并举、稳打稳扎。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智慧”

目前,虽然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操作大多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上层架构鲜有触及。不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二)规划不系统

有些城市由于信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除转发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外,尚未制定专门的中长期规划,也没有出台有关全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该建设项目有序、健康、科学、快速发展的瓶颈。有些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尚待提高,规划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监控。有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体系和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就没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三)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化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格式不一,为数字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主要沿用国际标准,但在关键的超高频领域,标准仍有国外组织控制,如果照搬这个标准,各级各地的城市都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重重。目前制作一个物联网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所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人才不充裕

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人才。在我国,由于数字城市建设时间较短,多数城市的物联网起步时间较晚,因而,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使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难以与政府和城市的管理、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少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这类人才主要是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

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带动

智慧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关系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所以,从战略层面来看,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欧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截至2011年,我国的一级城市全部制定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统一。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以绿色为核心,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此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即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此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以此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包括生态失衡、交通阻塞、能源危机、城市安全等。依靠智慧城市的四大体系,即无所不在的感知体系、高速通畅的信息传输体系、大体量的计算体系、丰富的智慧应用体系,通过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城市管理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协同和动员能力,从而超越技术层面,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理念和新目标。

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制定出台后,必须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绝不能随意改动。否则,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以往城市建设中,个别地方出的“规划追尾”现象必须坚决杜绝。所谓“规划追尾”是指先前规划缺乏前瞻性,很短时间就被后面规划“重来”。缺乏前瞻性,是“规划追尾”的病根之一。避免这种“不智慧”和“不经济”,必须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科学规划始终走在城市发展的前面。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听专家的,也要多听市民的,还应坚持“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规划就不要出台”,以避免因“规划追尾”造成建设性浪费。要以强烈的敬畏心对待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把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把每件好事都办到市民心坎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注重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各城市与城市群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区别化和层次型的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积极稳妥推进,走出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杭州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把“绿色”和“智慧”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路径,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智慧产业,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建设“天堂硅谷”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二)强化产业拉动

智慧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将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利用智慧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新兴潮流。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都把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推动相关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主要发展动力。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和1/8的数码相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宁波市也提出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

实施智慧产业带动,应注意抓好如下工作。一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二要以智慧型产业和商务配套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构建现代新型智慧产业体系。要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医疗、外贸、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等产业。三要推动组织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显著特征,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渐模糊,新技术逐渐成熟后,融合发展更多地体现为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城市主体需求”的,体现为基于数据挖掘和创新应用的增值服务,这一环节的发展将推动产业价值链及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多种产业模式创新。四要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智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园区扶持、产业培育、人才引进、市场支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智慧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来推动智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创新驱动

不少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如南京提出,要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将“智慧南京”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载体、创新发展的支柱、跨越发展的动力,以智慧城市建设驱动南京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要突出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并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努力实现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四个创新联动”的综合创新的转变。对此应该把握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三是着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共享,为项目示范推广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二要突出平台融合。要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依据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将分属不同单位的现有电子政务资源和建设成果加以整合。集中和简化分散于各个部门、领域的庞大而繁杂的公共数字化资源、管理手段和服务设施,由此终止部门分割、单位分割和层级分割,消除数字化差异与损耗,实现城市数字化资源的大规模整合,初步统一和规整现有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由此形成一个充分涵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形成一个相应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联动模式,为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最先进的手段和条件。三要突出流程再造。要根据本地数字化程度和社会发展要求,变革管理体制,调整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为此,要采取联合执法体制,简化城市管理程序。要科学确定职能职责,理顺各部门关系,集中指挥和监督,发挥协同效应。要积极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细化管理运作,把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完全置于数字技术规范之下,确保问题发现、处理、监督、反馈、检验都在现场。由此,提高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最终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

(四)强化机制促动

健全的机制是加速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有力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任何一个单一部门主导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统筹协调智慧城市建设。

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要建立智慧城市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专职机构牵头负责和协调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二要建立政策扶持机制。编制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建立在投融资、税收、产业发展、本地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保障扶持政策。三要建立决策咨询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考核评估、培训交流、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咨询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深入开展针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工作。四要完善市场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式”引导作用,强化试点示范和综合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狠抓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与智慧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建设,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创建一个基地”。

(五)强化人才推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都市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以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因此,建设智慧城市要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要巧用、善用并善待人才,将人才兴市做实做透。要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坚持“培育、引进、使用”并重,致力形成集聚人才的新“磁场”,培育造就一支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智慧城市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人才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一要优化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创新创业、深造发展等给予优惠政策。要高标准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二要加强人才培训。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尤其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尽快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培训,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工培训基地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职技院校回炉深造等。三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拓展开发海内外人才市场,重点引进高精尖人才、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精英,让国内外优秀人才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