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得分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8:25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20-01

历史是一门涉及内容丰富、年代跨度较大的综合性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历史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可以这么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历史了解的甚少,并且一些历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再或者学生通过看一些穿越剧等这些电是节目,对历史的了解有很大的偏差,不能认清历史的真正面目。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人民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了解历史,提高历史修养。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现在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并且很多内容呈现形式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比如历史人物图片、小故事、历史知识对比等,较之前相比,形式多样化,内容系统化,因此,很多老师认为历史变得越来越“好教”,而且认为学生会对历史教科书产生兴趣,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历史成绩不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学生多历史的学习依然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和理解,更不要说能将历史与现在的生活联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就是教师不能合理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能有效地运用课堂那45分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积极的探索初中历史的教学技巧,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给学生提供内容丰富、气氛活跃的课堂。下面,笔者刍议几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技巧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1历史故事讲述教学法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每天与初中生生活在一起,经过这些年的研究观察,笔者清楚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有较强的的好奇心、思维比较敏捷发散、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初中生对历史故事感兴趣。鉴于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适当的历史故事讲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积极地学习历史。历史故事包括:真实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名著及古文等文学作品、电视剧及电影等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但是讲述这些故事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选择的故事素材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也就是选择合适的素材穿插在教学过程中;(2)选择的故事素材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一般选择的故事要积极向上;(3)讲述这些故事时要分清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哪些故事是不符合历史,甚至是虚构的。例如,在讲“三国鼎立”时,可以将草船借箭的故事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篇片段是诸葛亮和鲁肃两个人的故事,但是真实的历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与诸葛亮没有关系。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通过作品中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故事进行对比,还原历史真相,使得学生既明白真实历史的客观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历史故事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精心准备这些历史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与本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也可以上课之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准备历史故事,上课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这样就树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一起求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2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部分学校教室都已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法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技巧。这种教学技巧既减轻了教师的上课压力,又能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最直观的的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选择合适的文字故事、小视频、图片等运用到教学,还原历史场景和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往往也对这些图片、视频、文字故事等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

3板书的应用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板书一直是教师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板书逐渐被取代。现在很多课堂已经看不到粉笔字。教师为了省事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板书重要的教学作用。好的板书,不仅可以清楚的为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的记忆,板书能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特别是在单元复习时,板书的重要的作用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板书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板书要字迹工整、清楚、美观;(2)语言要简洁、准确;(3)板书结构要合理,知识脉络要清晰;(4)板书要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历史教师要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板书。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优化的教学活动,但是教师也不能忽略板书的重要作用,板书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强化记忆,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应用。

4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技巧。教师对教学技巧的研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历史,牢记历史事实,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

[1]石苗苗,林德春.浅论初中历史教学技巧以加强教学有效性[J].黑龙江史志,2015,09:357+362.

[2]贺书林.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技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27:85-86.

[3]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无线互联科技,

2012,01:100-101.

[4]普布次仁.浅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才智,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5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现代教学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只有有效解决了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没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避免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无疑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该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影响了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无疑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不足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习难度相对不大的学科,然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引起重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二、应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通过理解知识点进而深入掌握知识点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记忆知识点的情况。

(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有效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本人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集体作答,这样就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漫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90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运用好的教学手段能增强教学效果。历史漫画是形象幽默的历史学习资源,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直观教学资源。它在历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中魅力无穷。

一、巧用历史漫画创设趣味情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相关的历史漫画,就非常容易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动机。例如,在讲八年级历史的“”时期,笔者就利用一幅漫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画中的大萝卜比两头毛驴还要大,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学生看了轻声议论,产生好奇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起学生对这段历史关注与探究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时期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总之,巧用历史漫画,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也会使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历史漫画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记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能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意义记忆比无意义记忆效果更加持久。[1]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后,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有教师引用了漫画《时局图》,要求学生猜测漫画的寓意,指出黑熊、老虎、青蛙、巨鹰、太阳、肥肠分别代表的是哪个国家,并记住它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学生对《时局图》上的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议论猜测,然后教师对《时局图》进行解读。“《时局图》是时一位爱国志士谢缵泰绘制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一群魔鬼张牙舞爪:来势汹汹的黑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它就是沙俄;凶狠霸道的大老虎盘踞在长江流域,它代表的是英国;青蛙吸附在西南地区,它代表的是法国;而面带杀气、眼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掠夺这块肥肉,它代表的是美国;盘踞在山东的是德国……”教师接着把动物―国家―势力范围组合成一道连线题,随机叫了几个学生来连线,他们全部做对。这说明学生很快就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分布图记了下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配上这么一幅漫画,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领略历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又使学生记忆犹新、过目不忘。的确,历史漫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三、巧用历史漫画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也曾说:“想象思维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巧用漫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形象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笔者在讲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时,曾运用画家华君武所做的漫画《磨好刀再杀》[2]。此漫画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假和平、真内战的历史,这本来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在华君武的笔下却变得简明而深刻。画家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光头、高颧骨、小胡子的生理特征,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比的真人照片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磨刀准备杀人?他准备杀谁呢?看他气急败坏的样子,肯定会采取卑鄙的手段杀人?他到底会用什么手段呢?总之,一幅好漫画,其寓意深刻,如果运用得当,同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巧用历史漫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主动感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观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知觉,就在于观察的过程始终有思维的积极参与。例如,在讲八年级的《》一课中有幅漫画,画的是一辆车子要过社会主义关,但是过不去。笔者当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此画:为什么过不了关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观察后回答:“因为车上有东西。”笔者接着问:“车上有什么东西?”学生答:“科技成果和代表文化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笔者紧接着问:“为什么科技成果会过不了社会主义关?科技成果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观察思考,学生能理解“科技成果代表文化教育事业,但是当时这些被当作追求名利双收的行为。而追求名利双收的思想行为,怎能通过社会主义关?”这幅漫画说明我国“”期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受挫。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训练了观察能力,而且对这一历史事件加深了印象。

五、巧用历史漫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漫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切实可行的。任何有深度的漫画作品,无不是借用了逻辑的力量的。例如,在讲述美国在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多年中拒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国家时,笔者运用了苏联漫画家发表的《美国国务院制造的地球仪》。该画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中国是一个国家,美国统治集团却假装看不见这个拥有5亿以上人口的国家,那其心目中的地球仪一定是这个样子的。这样借用漫画的形式来开展充分说明美国当时对华政策的荒唐可笑。

六、巧用历史漫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思想教育的功能。运用历史漫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例如,教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有教师在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历史漫画《团结一致,撕碎法西斯》。学生一看到这幅历史漫画就能脱口而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教师乘机提问:这幅历史漫画还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七嘴八舌:“团结就是力量!”“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当人类面临共同的挑战、生死攸关时,什么社会制度、什么人种的力量都能够联合起来。”“法西斯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就能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理解了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这样利用历史漫画开展历史教学所取得的思想教育效果是显著。

七、巧用历史漫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国著名的画家方成指出:“讽刺文学和讽刺艺术作品,都是以美感动人,无论见之文字或形以图像,都要求予人以艺术美的感受”[3]。由此可见,历史漫画给人的美感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画家的思想感情。他们描绘的对象是一些令人憎恶的人、事、物,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间接地向人们传递美好的正面的信息和观念。第二,画家高超的技巧。高超的艺术足以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上的美。法国艺术评论家葛塞尔面对罗丹的雕塑《年老的》惊呼:“啊!丑得如此精美。”当面对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这幅漫画时我们也同样惊呼:“啊!丑得如此生动。”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进历史漫画教学,不仅可使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更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

[注释]

[1]单秀玲.历史课堂教学中漫画的选择与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4

在应试教育与大班教学制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十分青睐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不太关注,甚至在教师的精力不够的情况下,会出现放弃学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情况。而在现代教学的大环境下,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必然要求,这里的“人”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千方百计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科学习与进步。对于学困生不仅不能放弃,反而要引起极大的重视与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助学生脱困。

1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之原因分析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很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的提出,也使教师的一些传统的与现代教学不相适应的学生理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教师在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方面更加科学。欲为学困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多帮助,教师首先要能够清楚的把握学生之所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掉队的原因,这样才能提出改善之策。本人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困生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几条:

1.1在有意识记方面下的工夫不够

所谓有意识记,就是学生注意力集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记忆的一种记忆方法。结合高中历史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进行有意识记是十分必要而关键的。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基础掌握知识点,摒弃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然而,在一定情况下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也具有其实际意义。高中历史有很多时间、人物等,这些知识点学生如果能够找到理解的方法巧妙记忆当然更好,然而很多知识点则需要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不断强化记忆的方式加以掌握,如果学生不能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不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学生就很难把握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没有牢固的基础,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的知识点的学习及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陷入困境。

1.2不注重理解

上面我们分析了一些学生由于在记忆一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不能反复强化而导致学习困难,下面我们来分析由于不能理解知识点而引起的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进行死记硬背十分必要,但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应该建立理解的基础上。翻开历史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很多知识?c的掌握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例如:由于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的深入认识,需要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及性质等,尤其是历史事件的意义,一个事件的意义可能就会有五、六条,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会产生很大的记忆难度,并且随着学生学习的历史事件的增加,需要掌握的意义的增多,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混淆的情况。而目前导致历史学困生出现严重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却没能有效理解,使得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头大”,致使学生出现灰心丧气的情况。

1.3不注重方法与技巧的思考与应用

在这个竞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的时代,不管在哪一行业想要脱颖而出,都需要注重方法与技巧的使用,蛮干不仅耗费时间与精力,也难以达到良好结果,学习这个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是如此,部分学生由于没有遵循这一特点,导致前路困难。历史作为文科科目,很多人认为只要记记背背就可以,实则不然,历史学习也需要方法与技巧的掌握。而目前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情况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就方法与技巧的引导及培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教师一节课全盘进行知识点讲解,很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也不能积极的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对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行一定的思考与总结,导致学生整个的历史学习十分无章法,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并且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也难以跟上历史学科学习的要求,最终成为学困生。

1.4应用能力低下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定义有一定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所谓历史学困生,就是不能机械地记忆知识点的学生,而现代教学中的学困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难以应用知识点。在这个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占据突出地位的新时代,学生在大型考试中想要取得令人满意的优异成绩,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而一些学生虽然脑海中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点,但是面对一道题目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结果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最终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严重困难,他们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困生,原因就在于不擅长应用知识点。

2引导高中历史学困生摆脱困难的良策

面对学困生问题,教师一方面不能回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样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历史学习中出现困难的学生才能甩掉“学困生”的帽子。上文中对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几个原因已做了具体分析,下面本人有的放矢,针对原因提出转化策略:

2.1学生要有意识的强化记忆

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一个字“懒”,一些学生原本历史成绩还比较优异,但是由于进入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点增多,学生出现了懒惰现象,尤其不愿意对一些需要不断强化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掌握,致使学生的基础不牢固,那就更不要说对知识点的应用了。当然,不管是在知识点方面还是有效学习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都是十分关键的,高中历史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的强化记忆也要加以指导,尤其对学困生,教师更要循循善诱。教师在引导学生强化记忆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规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往往会出现遗忘现象,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要能够及时复习,有计划的复习,逐渐使短时记忆成为长时记忆乃至终身记忆。

2.1鼓励学生理解

虽然理解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弥足重要,但是要想学困生能够通过理解知识点的方式有效掌握知识点并走出困境,对教师而言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教学工作。学困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较差是一个瓶颈,由于学生的历史成绩较差,导致学生不愿意对知识点进行过多的思考,更不愿因去剖析其深刻的内容,在学生这个内因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这个外因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阐述知识点的表面含义,还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含义的更深层次的渗透,逐步使学生养成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也能够逐步摆脱困局。

2.3讲究方法与技巧

历史学困生本身就已经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落伍者,因此想要赶上其他学生的步骤并克服现有的困难,势必要更加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而学困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方法与技巧的应用无疑是低能儿,因此,教师尤其要对学困生进行耐心指导,授之以渔十分关键。本人认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与技巧应该与知识点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方法与技巧对知识点学习的促进意义。例如,梳理知识框架就是一??十分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某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将与该事件相关的一系列时间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晰,此时教师还应该叮嘱学生也要有效的采用该种方法,这之类的学习方法十分多样,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模仿学习,也可进行自我总结。

2.4培养学困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19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十分神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知识的传递,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更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方法的运用实现知识的传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将有效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

能否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那么就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教师将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十分平淡。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教师个人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能否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教师个人,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及时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更要能够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尤其现代教学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更应该积极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第二,学校方面也要及时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提高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能力

为了能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识,同时还要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却难以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难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的学习多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提高对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并通过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切实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学习。

三、对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要生动形象

历史是人类的过往,虽然大量的历史知识点通过教材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每一个历史事件却是鲜活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不能采用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而应该将历史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在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然而有些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本身的讲解,导致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过强而趣味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就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这就提醒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本身的讲解,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历史学习方法的传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历史虽然是一门文化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感觉知识点本身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教师依然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例如: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十分注重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由于历史知识点比较复杂,因此本人经常提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一边学习知识点,一边思考知识线条,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路能够更加清晰,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成功的体验。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善于进行归纳与总结,总结出更多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五、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6

关键词:高考高三复习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8-02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科学分析、把握高考历史命题趋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答题能力的阶段。它是学生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掌握,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宏观把握与升华的阶段,在学生备战高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考与历史教学、学生与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高中历史后期复习方法也应呈现动态状态。但是,目前地理历史教学中,部分历史教师在高三后期复习方面仍在采用“本本主义”、“一刀切”的做法,复习方法毫无变化,出现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

笔者认为上述想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教师还未真正的地转变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地区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与学习,探究出科学、全面并且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下,把握考试的“宗”,适应考试的“变”,将“讲”、“练”与教材结合,指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挖掘信息、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信的迎接高考。对此,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历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将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我在指导高三后期复习中发现,对于学生所反映的学习时间投入与学习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除受学习效率制约以外,还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将复习集中于重点与难点上,忽视了对次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是有“点”、有“线”,而无“面”、无“体”,不善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要求学生要能及时弥补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并能从多个角度系统的、完整的把握基础知识。

例如: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注重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认识角度的不同,从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经过等方面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分析“两级格局”等历史现象;从发生、发展、结束几个方面分析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等历史发展过程,并要求学生从纵向角度,建立知识体系树状图,根据教材目录,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分别分成六个阶段、三个阶段、五个阶段来把握历史知识点的纵向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记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2巧练、精炼,提高破题、解题能力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已经逼近高考,复习时间十分有限。为此,在习题教学与讲评中,教师就必须对漫无边际的试题进行精心筛选、整理与设计,要提倡巧练、精炼,通过典型的例题延伸出普遍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三后期复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启迪性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评讲过的例题,概括出这类试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此外,为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根据不同类型的试题,从审题技巧、阅读材料方法、挖掘材料信息、规范答题技巧多个方面分析了解答试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例如:我对最近5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和习题册中进行了精心筛选,整理出了《高三历史后期冲刺习题册》,根据客观题与主观题解题方法的明显差异,将试题册分成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个部分。针对选择题,我选取了图片题、材料题、热点试题、文献题等题目类型,力图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因未知而造成恐慌。针对非选择题部分,在评讲时,我详细分析了每一道题的审题技巧、材料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将试题的答案落实在教材之中,并要求学习参考答案的答题技巧。

3回归书本,再现所学知识

纵观多年高考,其实质便是考查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变”是指历史基础知识不变,囊括在教材之中,“万变”是指高考的出题模式与试题形式不断创新、变化。“不变”是“应万变”的基础,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回归教材仍是十分必要的。高考要求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全、牢、准,还要会用、会通。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我往往将讲、练、评与教材结合,引导学生找到试题以教材的契合点,帮助他们巩固、补充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例如:我在评讲2010年高考(北京卷)历史试题第13题时,引导学生将考点定位于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在学生选择出正确答案之后,我还对本题知识点进行了补充,虽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但荀子并是儒家代表人物。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为学生提供了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第12题,对此知识点及时进行了巩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为学生更加清晰地理清古代思想文化史这块知识提供了帮助。

4树立自信,从容应考

高考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学生发展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高考的临近,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理想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得学生几乎喘不过气,如果这种压力不得到缓解,必然会使学生变得焦虑,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灵活的课堂形式与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班级气氛,并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采用积极的评价措施,缓解了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

例如:我在课堂之前常通过播放歌曲、讲笑话、播放漫画图片、播放搞笑视频等方式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复习中的疲惫。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内心必然会有种种情绪。为此,我在班级一角设置了“宣泄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绪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结合书信的方式投递在箱内。每天中午,我都会定期打开“宣泄箱”,了解、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再及时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里辅导,使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自信、从容的迎战高考。

5结语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对解题技巧进行突破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调整考试心理,树立考试信心的关键性阶段与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策略来使学生更好地迎战高考。

参考文献:

[1]张德建.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的实践与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6,(5).

[2]刘卓会.教会学生站在框架的高度去领悟知识[J].教学园地,2010,(29).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7

   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有一些浅显体会,愿与大家交流:

   一、巧妙导入技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一个巧妙的导入如注入一针兴奋剂,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知的欲望。又如乐章的序曲,一开始便让学生收到强烈感染,使整个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如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摘录了报纸上的一段新闻:“据报道,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着汉时的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这时我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徐福漂洋过海去干什么吗?答案就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专心听课、探个究竟。

   二、课堂提问技巧,渲染课堂气氛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已不再应用。课堂提问成了活跃气氛、提起学生注意的常用方法。但提问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如新课进行一半左右时,学生一般就有些精神不振。这时如能加上一个有趣的发问,那就截然不同了。如讲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目“法国大革命”后,问学生“谁知道路易十六是怎样被捉住的吗?”然后老师指出:“是由于他的马车太大被城门卡住”。这样,学生既对路易十六被处死这一知识点加深印象,又进一步认识了王室的挥霍无度、“封建制度必然会被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而且这种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精神又起,有利于维持学生注意力。

   三、多媒体教学技巧,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将逐步普及课堂。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教学实践证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通过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创设认知情境;播放“秦灭六国”动画,并配以战马奔驰的音响效果,使学生认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磅礴的历史过程;展示战国时期不同文字和货币图片,使学生感知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使学生通过对比加强对万里长城的感知等。一边是醒目的图片,一边是教师生动的讲说,学生耳濡目染,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插入故事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清代文化时,插入范进中举的故事,教师以诙谐的语言,简介社会底层老童生范进一跃成为统治阶级举人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各方面的反映,使学生不但了解了明清时期讽刺小说的内涵,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技巧,巩固课堂成果

   课堂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巩固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巩固时,要注意趣味性、多样性。根据初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分组抢答、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巩固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在学习了拿破仑帝国、全课总结后,教师出示讨论题:你怎样评价拿破仑?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双方唇枪舌剑,精彩纷呈。

   正方某生:我方认为,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保证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反方某生:但拿破仑称帝、分封贵族、崇拜欧洲宫廷,纯属历史倒退,所以我方认为拿破仑是一个反动的军事独裁者。

   正方某生:拿破仑称帝不是历史倒退,而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必然结果。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适应了法国革命形势的需要,以他的执政措施,并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扞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反方某生:可他后期的战争是侵略性的,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正方某生:但我们也应看到他扩张战争的积极性。他强迫法国占领下的欧洲国家和地区实行《法典》,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法典》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这样,学生在激烈争论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巩固了新知。

   六、巧用记忆技巧,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让学生无从下手,记住、记牢确实不易。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琢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思维,打开他们的记忆之门,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1、编顺口溜、打油诗。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打油诗有一定的韵律,节奏感强,受学生欢迎,记忆起来效率就比较高。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给学生编一顺口溜:“(17世纪)40开始88变,1689立法案。推翻专制建资统,推动世界史进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重大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8

智慧是对事物迅速、正确地判断和理解以及创造的能力,它不等同于知识,而是经验的结晶。制陶技艺作为伴随着人类成长至今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见证者之一,更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陶泥恰如其分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使其犹如一位良师,引导着学习者不断地修正错误,积累经验。而对于从事陶艺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更应该充分利用制陶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给学生以思维和心智上的启迪,引导他们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找到创造的方向和自己的位置。可以说,学习陶艺的过程并不仅仅是技法和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包含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和智慧发展的成长内涵。

一、触摸的重要性

陶艺的制作涉及泥的选用、揉泥、制坯、晒坯、施釉、烧成等各个环节。制作陶艺的过程是陶泥与创作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你用手揉捏一团柔软的陶泥时就是调动你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甚至味觉的全过程。在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听觉、视觉、嗅觉、味觉都是有效的手段,但对于形体、质感、量感等等的感知却又欠全面和深入,而触觉作为其他知觉的有益补充,通过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方式,却能让感知变得更准确、更生动、更全面。可以说,只有触觉能真正地实现我们与陶泥的互动,实现我们与相对应的外部世界间的实质性交流。手的挤、压、揉、捏等各种动作,手指在陶泥上留下的印迹等,陶泥都会适时而真切地记录下来,这种可塑性和对触觉的敏锐响应,正是陶泥适于造型的意义之所在。

陶泥来自于自然和大地,具有柔软、湿润、黏稠的特点,给人以亲切、稳重、柔软、温和、淳朴的内心感知。对于同样源自于自然的人类来说,触摸陶泥往往能激发出我们意识深处积淀的对于自然的朴素情感。虽然制陶所涉及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相当复杂,但却经常通过一些有趣而简单的事情表现出来。在多年的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现象表现得虽几近雷同,但却令人感动。

就教学而言,心灵培养与智力教育同样重要!每学年的陶艺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专注度都非常高,学习气氛也是最浓郁的。当问及为什么喜欢陶艺时,学生们总能给出一些令人信服的回答:“能让我放松、专注”,“能让我安静下来”,“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亲手感觉某种东西”……这些回答得益于触摸陶泥带来的满足感。陶泥能让时间慢下来,能让我们躁动的内心重归于平静,能让大家回忆起很多久远的事情。于是大家都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多是关于儿童时代的趣事,愿意与大家分享的事一定是时间筛选下来的对于自己来说非常珍视的事。有一位同学甚至讲起了自己的父母,当时我特别感动,我想她一定是把我们当成了她的亲人才愿意跟我们说这些事的。这些手摸着陶泥随心所欲地创作,心里在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美好时光的场面,也是他们将来的回忆,这些生命记忆都被印记在陶泥上了。

触摸陶泥能让学生在感悟中认识自我。能对自己认识和定位是不易的,有时它需要把自我物化为一定的实体才能被清楚地认识。眼见为实,看不见的怎么能让人相信,摸不着的又怎能真实感知?陶泥极其敏感,通过手的动作它能把你的所思所想、性格气质、情绪情感诠释得非常清楚,就像不同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能体现人的个性差异一样。有些同学通过接触陶泥甚至对自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我可以这么细心地去做一件事“,“没想到你粗犷的外表下还有这样一个细腻的内心世界”,“做得太糙了,看来做事不够认真”……大家对着作品谈的却是作者,这种现象在其他的课程训练中从未如此强烈、如此明显过,原因在于这是手在极少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完成的作品,是一种纯粹手工,是把触觉看得至关重要的一次自我实践、创造自我世界的过程。你是什么样的脾气性格、能力禀赋都能在触摸陶泥的过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如同画如其人,泥性的塑造也是这个道理,来不得半点虚假。

陶泥以及手工创作最迷人的地方还在于有其随机性或称模糊性。这是由陶泥本身的材料特性所决定的。“陶泥好像有自己的思维似的,而且对引力和蒸汽作用特别敏感。而烧制是最基本的改造手法,既是生命的赋予者,又是掠夺者。”烧制好的陶瓷作品常常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欣喜,而对作品预设的胸有成竹的效果也有可能在打开窑门的片刻化为泡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陶艺家对希望破灭的体会最深,也最频繁!陶泥的这种模糊性、随机性教会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成固可喜,败亦不馁,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学会冷静面对,相信事情到最后总会有峰回路转的时候。有位同学在开窑前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各种想象,当真的面对自己的作品时却流露出了失望的表情,不多会儿就又开心了起来,我问他为什么这会儿心情好起来了,他说“当我把标准降低后再看自己的作品时,发现自己第一次做陶艺就能做出几件好的作品来真的很不错了,又怎能要求每个作品都很好呢?”是的,生活中的事情亦如制陶一样,又怎能事事如愿、一帆风顺呢?降低标准对待他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二、技法的学习

从制陶中获得智慧的另一途径是对于制陶技术的学习,制陶技巧的传授是教学中学生获得制陶知识、学会用陶泥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考工记》中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说明材美还要工巧相配合。材料的物理特性为艺术表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衡量艺术表现力的高低则取决于对材料特性的熟悉与技巧的运用,好质材还要好的加工技巧,征服材料和发挥质材特质的巧思与技能体现了人的创造力与智慧。

制陶技巧特别是以手工拉坯、制坯为主体的成型技巧是有特定的手法的。所谓特定的基本手法是指非此法而不成型的意思。对特定基本手法的学习和掌握使成型变得更容易。这种基本手法是在传统制陶技法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是制陶人在与陶泥几千、上万年的不断磨合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代代制陶人手手相传、不断改进的结果,变成了一种技巧,一种达到共识的知识。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者而言,只有不断地实践,把学习的知识、技巧转化为个人的经验后,这种知识和技巧才是有效的,才能转化为一种创造能力和智慧,“智慧不是天公的恩赐,而是经验的结晶”(阿富汗谚语)。

记得学拉坯时常有学生问,两只手要用多大的力才能把陶泥拉起来。我告诉他们,拉坯的过程就是力与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陶泥重心很稳的情况下,手要稳,借助于拉坯机的旋转用巧力慢慢往上走,但不要用力过猛,不然就把坯拉断、拉歪了。话说起来虽然简单,但是要想做好,还是得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细心揣摩,方才可能掌握。以制作陶瓷杯子为例,初学陶艺者手工拉坯制作杯坯时往往坯体偏厚,要想坯体厚薄均匀,而杯身、杯底、圈足这几个部分都能体现出来,修坯就显得格外重要。初学者是“三分拉、七分修”,大量的泥被削下来浪费掉了,这样既耗时又耗材。要想做到“七分拉、三分修”,则需要在拉坯和修坯技法上下工夫。其实,塑物如塑人一样,只有锲而不舍、千锤百炼方才可能成器。而掌握纯熟的技巧则是把既有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要达到运用自如的目标,勤学苦练不断总结经验是必经之路。

三、认识与了解历史

陶泥作为一种物质媒介被运用,由远古到今天,把人类的文明史串联了起来。用陶泥制作陶器是历史上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种新的物质。因为对木材、石材的加工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状,而通过火对陶泥进行高温加工使其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使其具有不可逆性,才诞生出了品相完全不同的物质。因此,陶器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制陶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不断创造、不断获得自我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生产陶器的过程中对胎体高品质质量的追求使得窑炉不断改进从而提高了烧成温度,也因此才发现了黏土中的金属矿物质,铁、铜等金属矿物质的发现和在生产劳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人类历史才有了大的飞跃。了解陶泥以及陶器诞生的意义就是了解人类历史,探寻和认识人类自我的源头。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各有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不同时代陶瓷器皿的形状、色泽、装饰配件和装饰纹样。很多史书上对历史的记载,往往通过残留下来的器皿物件上的各种配饰、纹样、文字等等得以佐认。如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一个陶钵,钵面一侧刻有一条大肚腹的猪的形状,由此可推断出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开始驯养家禽了。夏、商、周时代陶器在祭祀、礼仪中虽不及铜器得到重用,但在建筑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并代替人殉在墓葬中大量运用,“始作俑者”便是从这里来的。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让世人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秦朝以及秦始皇本人有了重新认识。东汉张骞出使西域,佛教开始东传,这在东汉墓室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体现。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物质生活富足,在雕塑造型上体现为形象高大、丰满、自信,在陶瓷造型上也体现了这种气质,创烧的“唐三彩”釉是中国陶瓷史上唯一一个用朝代命名的釉彩。宋代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发明诞生在宋代,陶瓷历史中宋代的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这几种不同风格的釉面陶瓷的诞生正是科技不断进步的结果。宋代的文人气习也体现在当时陶瓷器皿的造型特点上,创烧的梅瓶、天球瓶、观音瓶等等作为典范流传至今。元青花的创烧是战争所导致的民族大融合的直接体现。元代蒙古人统治中原的战争直接导致大量陶瓷技术工人南迁来到富含陶瓷优质生产原料高岭土的景德镇,景德镇以其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优势在北方传统陶瓷生产产区逐渐衰落的情况下崛起,由此而迎来了明代陶瓷艺术的鼎盛,并为中国在世界上确立了陶瓷生产大国的地位。清代朝廷在景德镇督办设官窑,更进一步确立了景德镇为陶瓷瓷都的地位。由宫廷出样稿,景德镇御窑负责烧制,更是在造型、纹样上体现了皇家气派,统治者的审美取向和喜好在造型和纹样上的体现使该朝代的瓷器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纵观陶瓷生产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部体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陶泥作为一种物质媒介,把这些历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对历史的认识往往能给我们未来的实践与创造提供一种启示和参照,让我们在对历史的观照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可以说,通过制陶这一人与媒介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既感知和触摸着外部世界,也不断认识着自我。通过对制陶历史的了解,我们更能在历史、现实、未来以及自我与自然之间建立某种知性认识,它锻炼着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更启迪着我们的心性和智慧,而这,正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

注释: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9

从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都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答题,作答选择题时忽视题干关键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有的同学不能有效地理解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对材料信息获取不全面,造成理解偏差。有的同学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通过材料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和影响的能力较为薄弱。有的同学对不同类型选择题的特点和解题技巧不了解,解题方法单一、解题策略单一。有的同学在解答时不审题,直接做题;不读材料,笼统作答;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更谈不上运用历史史观对事件进行评价了。以上同学们解题能力较差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同学们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和技巧有所欠缺。因此,形成科学、系统、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切实可行地提升历史解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历史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同学存在着课堂学习比较认真,但是解题能力却相对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可以基于自身的历史学习情况,尝试分析怎样提高历史解题技能。笔者认为,解题能力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等有关。

1.增强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这里所说的再现历史知识是指能够在头脑中准确地回忆起历史知识。如何能够准确地再现历史知识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各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知识结构。这样,在历史知识进行再现时,就会比较容易。同时,在对某一历史阶段内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思考。在学习世界史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再现,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将文化、思想以及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综合分析某一时间段的历史发展状态。

2.增强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试题中,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几乎每道题都有材料。所以,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对于解题能力来说也比较重要。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养成认真、细致阅读材料的习惯,要在全面阅读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历史材料的主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为进一步解答试题做好准备。同学们在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利用各类文字、词汇等,寻找试题中材料与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结合点,认真分析问题,答其所问。

3.增强思维能力

思维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时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判断和推理就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同学们对试题的分析能力与解答能力。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充分认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养,为解题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教学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最考验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方面。教学提问不是简单的问答过程,其强调提问中,要立足于教材,整合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形成促进机制的提问的教学效果。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模式,对以层次性和循序渐进式的方法,来形成有效地提问教学,并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据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进程中,要切实做好提问式教学模式的建设,以系统性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注意事项

1、提问要立足于教材,贴切于学生的实际和认知

教师在提问前,要立足于教材,把课本知识点以问答的方式,进行课堂的探究性教学。提问是门艺术,也是强调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于是,教师的提问要贴切于学生的实际和认知,以便于对问题讨论环节的开展。同时,初中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多变的,教师的提问要简洁而富有意义,可以做到以“一问”盖全文、以“一问”引学生思考,这点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提问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问要整合学生个性特点,以问题的艺术性来带动学生

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提问效果取决于问题与学生个性的融合度,也就是说,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度,是调动学生问题参与性的关键。教师的设问、提问要整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元素都可以作为提问技巧的重要元素,诸如提问中加入“亲”、“小萝莉们”等提问词汇。且教师在提问时,切勿生硬的逼迫式的进行,这不仅不能带动学生的参与性,反而会破坏课堂秩序,影响师生的感情。

3、提问要和谐,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

提问是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在实际的提问环节,容易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情况。于是教师以“强迫”的方式,实施问题的问答,造成情感上的抵触,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师生关系,不利于和谐课堂的建设。

二、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过程,强调了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性。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中要具备良好的提问技巧,以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同时,学生对于教学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互动型的探究教学模式,是适合初中生个性需求的关键,而提问是该模式的重要环节。

1、提问中做到浅入深出,在探讨中释疑

提问的前提是要立足于教材,整合与学生的个性需求。教材的内容是系统的、针对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中,要合理地针对教材内容,设置的问题要源于教材,但实质高于教材,把问题的疑问方式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挖掘式进行。同时,提问的浅入深出,可以把课堂变成无疑可找,使得学生的思辨紧随于教师的问题而展开。例如在《贞观之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电视剧和电影,以关于贞观之治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开设的问题立足于“贞观之治是谁开创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衍生出了哪些名人和故事?”教师的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初中生爱于表现的特点,就可以很好地调动起来,纷纷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上来,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的提问到:“贞观之治之所以出现开唐盛世,是基于哪些因素而形成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对于李世民的认识,是对于贞观之治深入理解的关键,是对于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来概括历史、总结为人处事原则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浅入深出,以“浅”来调动学生的参与;以“深”来促发学生思考,这种提问方式符合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2、设问的层次分明,问题循序渐进

设问是个过程,是强调层次分明,节奏明朗的提问艺术。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分散,难点较多。于是教师的提问要做到设问的层次分明,以引导的提问方式,来进行知识点的问答。问题的层次分明,首先要求教师对于教材的全面把握,对于浅处问题的开设。诸如,在《的十年》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大家都比较的清楚,但对于的科学认识和评价,是个系统而富于理性的过程。教师在该课程的问题设置时,首先可以针对期间的现象,提问学生,“期间,中国有哪些现象?从现象中我们得出什么认识?”在学生对于该两个问题的回答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总结,并由此提问学生“大家对于的十年是如何认识的呢?”,以辩证的方式,来强调学生问题探究的多视角,也是该节教学中,关于科学认识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以这种循序渐进的层次性提问模式,深化了问题,对于知识难点的解决非常重要。

三、结语

初中历史是课改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可高”的进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问技巧的问题,是关系教学有序和高质量开展的关键。提问是门艺术,强调提问的技巧性,教师要善于立足于教材、整合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构建积极有效的提问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晓.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1(06)

[2]袁玉德.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提问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3]肖小玲.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J].文学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