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十篇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十篇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9:20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1

关键词:高一;历史;阅读

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自己认为已经具有学习历史的基础和能力,满以为高一历史的学习就是初三历史的继续。但是,即使初中阶段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一也会感到手忙脚乱,无从学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其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明显不足,阅读能力更是受到限制。而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异常,刨根问底、追根问源是他们的最爱。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其学习高中历史的好习惯。

于是,我不失时机的传授高一新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激发其主动学习意识,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给高一新生以明确的目标,让其仔细读

高中历史教材就是很好的阅读素材,其章、节、目、段之间联系紧密。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出问题,讨论中受到启发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源自教师的检测,也可以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无法突破的难点。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以阅读为基础,归纳整合,深化知识

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思考尤为重要。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四、以阅读为前提,充分做好读书笔记

法国思想家布韦认为,学习时做读书笔记尤为重要。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2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3

【关键词】中考历史解题效果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4

【关键词】初三历史;有效复习;策略

初三历史教学中复习课是最常见的一种课型。必经全面系统复习阶段,才能全面地、系统地提升学生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但是,初三课程多,任务重,时间紧,课时有限。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要讲究复习策略。本文根据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初三历史有效复习的策略。

一、全面系统复习,注意知识连贯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把所学的基础知识,按照内在逻辑串联,形成一幅网络图。如复习中国近代史中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让学生围绕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人民的探索三条线索展开。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书中主要通过①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③沙俄乘机割占中国东北部、西北部的大片领土;④1894年9月―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⑤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来体现,至此,中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到了被瓜分豆剖的最危急时刻,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也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已经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因此,“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主要是通过一部分有志之士选择了抗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鸦片战争期间关天培的以身殉国;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义和团将士……这说明中国人民是不会屈服的。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主要是通过①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的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的洋务运动;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戍变法;③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④资产阶级激进派民起的新文化运动来说明,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推进,传统社会开始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科学有序复习,力求实际成效1.结合课标的复习

依据课标对课本进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弄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章节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知识点。特别是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教材。

2.结合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复习

因为考试说明是会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用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问答题,那么这部分的复习必须要求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懂得拓展,懂得结合实际。

3.讲究复习方法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靠推理掌握的知识少,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多。特别是到了复习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角色不同的历史人物,千变万化的时间地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单靠机械的记忆想把这门功课学好,简直是望洋兴叹。笔者认为这门学科并非千头万绪,知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每个历史阶段有着继往开来的联系,每个历史事件有着前因后果的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融为一体。根据这些规律性,就不难找到科学的复习方法,为提高复习阶段学习效率,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复习方法。

(1)集中归类法

此种方法就是将性质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有关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进行有机的分门别类的集中归纳后,进行各个击破式的分类学习记忆。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时,可把所有改革变法方面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列成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归类。此表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变法内容、影响及意义等。再如:综合学习掌握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知识,可把全册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文化名人及发明贡献成果分门别类的进行集中归类。科学类可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化方面可分为文学类和艺术类,再具体一点可分为医学类、发明创造类、小说类、诗歌类、绘画类、音乐类等。

(2)一石多鸟法

即在复习掌握有关知识时,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扩充,将同类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这个内容时,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这种联想拓展,复习掌握这三个条约时,既生动又省力,更不至于将三个条约中的有关问题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3)“连缀成篇”法

就是把时空跨越大,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点归纳联结成篇进行记忆。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既朗朗上口,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学生既愿背诵又容易掌握,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4)先分后合法

此法如同作战采用的战略战术,将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化整为零,分头进行学习记忆,然后再进行整合记忆。如复习“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可实行记忆三步走:第一步,掌握起义的背景;第二步,掌握起义的经过;第三步,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把握,综合记忆,切忌瞒天过海。

总之,只要教师勤于动脑,勤于思考,就不难找到初中历史科学的复习方法。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高效复习复习策略

历史学科课时少,学生学习用时少,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不够,近几年,历史教学质量在我市出现了大幅下滑趋势。要想在初三短时间内把学生历史成绩抓上去,关键是教师要运用积极高效的复习策略,在如何抓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下工夫。

一、依纲靠本,夯实基础

“纲”即《课程标准》,“本”就是教材。综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历史真题,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其立足点依然是考查教材上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和一般的历史常识。所以我们在复习时,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重视课本,以本为本,夯实学生基础。抓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高分的前提。部分同学认为开卷考试无非就是翻书抄,简单。其实,开卷考试也要有一定的课本知识积累,只有熟悉教材,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板块、单元、知识点逐条逐项地复习教材。该死记的要死记,该理解的要理解,该综合运用的要综合运用,绝对不能遗漏任何知识点。切记:没有死记硬背,就没有活学活用。“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教材是关键。

二、横纵联系,综合归纳

历史复习,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还要注意把握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对不同时代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纵向分析与比较,又要注意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能力渗透和知识迁移,形成互相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构建出历史知识网络。横向联系就是教师要把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复习,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中外历史事件串联复习,由中国洋务运动开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等。纵向联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复习就可以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运用题要以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素材,比如关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两岸关系、西部大开发、朝鲜核问题、中东和平问题、中日关系等问题,加强政史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三、寻找“热门”,“知古通今”

所谓“热门”,就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全国各地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以强烈的启示:必须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实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以当前热点命题,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关注中国乃至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资源问题、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战争与和平等。具体到2013年重大事件:主席访问非洲、两岸关系的发展、问题等大事。在复习中要利用这些热点问题所体现的历史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6

关键词: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考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个没有普及历史知识的民族将会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历史教学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践新课程理念,南京市在2006年将初中历史纳入中考,作为考查科目,与中学政治同场开卷考试,考试的内容与分值在2008年固定下来,为初中所学的六本教材,分值是60分,但综观现阶段我们九年级历史教学的现状,教师单向灌输得多而学生主动学习得少,尤其是九年级的历史复习中教师读学生划,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新课程理念几乎无所体现,甚至有的九年级历史复习课堂波澜不惊,学生昏昏欲睡,对历史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成绩终端显示必然让社会、学校、家长不满意。

那么在九年级的历史复习中,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状况,笔者在长期实践教学中逐步总结出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的“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

一、讲――教师讲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对课堂上教师的“讲”产生了反感甚至进行批判,于是对讲授式教学方式、接受式学习方式时有所闻。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优劣并存、瑕瑜互现的,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特点,必须要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趣味性、启发式的讲述来实践,尤其在历史复习中,讲授式教学是其他所有教学方式选择与使用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实现学习的目标。教师的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时,“知识追溯――创设情境”需要老师来讲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梳理、归纳,复习目标需要老师来讲述内涵与要求,重点、难点“三大改造”需要突破到位,零散的知识点需要老师来讲述引导串珠成线,师生合作,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所以,在复习课中,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练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述。初中课堂教师必须有驾驭、掌控课堂的高超教学艺术,“讲”是主导。

二、读――学生读要指导

目前,南京市的中考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符合考查科目的需要,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开卷考试对学生复习态度的影响是恶劣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教材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我平时不需要看书读书,考试时我翻书就是了”这是很多九年级学生对历史复习的看法,实际情况是考试时间100分钟,需要翻的历史书有6本,政治书有5本,还有大量的资料,时间紧张,翻得心烦意乱,成绩不理想是必然的。在复习中必须让学生熟悉教材,引导其学会翻书。

复习中需要设计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读课本,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结合复习目标、考试要求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问题。读是复习中的重要环节,时间控制在6~8分钟左右。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事件的内在联系,要做到先粗后精,适当勾画,注意归纳总结,读懂教材内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如,复习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加强、巩固与发展》这一专题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就这一专题去阅读教材,找出与之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出资本主义的酝酿、确立、加强、巩固、发展五大方面,就思想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加强的方式、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梳理归纳。

三、议――学生议论要引导

议指在复习课堂中学生之间的议论、讨论,是这个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试题的命制必然有开放性,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历史教育教学的价值体现,复习中要引导学生适当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把历史学活。南京市中考中比较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启示等能力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借史明理,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就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是必要的。

议的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指导学生去查阅资料,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下寻求正确答案等。例如,复习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然后设置问题:“请你对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遵循原则提出建议”,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敏感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教师应代表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超越时展,因为教师对所教学科和内容的情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其所学学科和内容的情感。

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够交流观点,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主动参与,多角度分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整合者甚至是知识的运用者,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愉悦。

四、练――学生的练习教师要辅导

成绩最终是要学生考出来的,复习的效果必须经过练来体现。尤其在复习阶段,练是重要环节,课堂上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及时巩固;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回顾;检测考试查漏补缺。练得到位与否决定了复习的成效。

首先,要根据讲、读、议中呈现的问题,学生复习中的薄弱方面精心命制习题,这是练发挥作用的前提。其次,坚持“有讲必练,有练必阅,有阅必评,有评必讲”的原则,就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了然于心。最后,至关重要的是要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借题发挥”,找重点去扩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不仅要强调巩固本题,还要联系相近相关的内容加以巩固。就答题的规范性、审题技巧、书写方面进行辅导强化。如一轮复习中实行考点基础过关制:默写、训练、纠错,采用多种方法夯实基础。

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之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坚信,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定能实践课改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复习中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带来和谐高效的历史复习课堂,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实践证明,只要沿着“讲、读、议、练”的教学思路,定会迎来硕果累累的六月!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7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8

一、理清线索,简化关系,增强记忆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历史知识点相当庞杂,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将纵横相连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之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两个表格。

这两个表格不仅涵盖了整课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不仅有利于老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尤其在记忆表格的时候,要求学生第一竖栏要按照顺序记忆,表格一的册封帝王一栏除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所为,其他的都是唐玄宗的主要事迹。最后一竖栏的时间两个7世纪、两个8世纪;表格二的政权栏,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金和南宋并立;时间栏辽、西夏、金的建立时间分别是10世纪、11世纪、12世纪,北宋的起止时间960年到1127年,同时1127也是南宋建立的时间;通过比较称谓栏,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三个太祖即辽是辽太祖、宋是宋太祖、金是金太祖;议和条款栏的相同点都有送岁币。通过以上的两个表格,唐和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北宋南宋时期的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情况一目了然,虽然内容很庞杂,关系很复杂,但是通过运用表格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比较,把握规律,对学生而言,不仅强化了记忆,而且避免了知识点混淆;不仅理清了线索,而且简化了关系。

二、简化历史事件,构筑完整印记

借助图表,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调动视觉功能,构筑对历史事件较完整的印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第四课“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学生很容易了解到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三、同类比较、强化记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初一历史下册教材中相似的知识点相当多,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相似而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以至于把握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而表格更是一种分类比较,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例如:唐朝的三位诗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明清的四大古典小说,虽然分布在同一课,但是内容比较相近,极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三张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表格,把文学艺术方面比较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比较,不仅把杂乱的知识点进行了有序梳理,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对比强化记忆,减轻课业负担。

四、归纳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归纳总结是把同类型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相似性,并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找出各种相同性质的或相似性质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利用表格归纳列举出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以上的三个表格涉及了八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点,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也散乱地分布在书本各个章节,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综合复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所以全面掌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以上三个表格,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了,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对比记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条理清晰的表格形式,合理、科学地设计不同形式、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以及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9

关键词:课改;历史教学;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39-01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这些崭新的变化对于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了更新的要求,如何用好教材,上好课程,精选练习,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和解题能力,也成了一个新的值得研讨的课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属于“边缘学科”,农村的家长不够重视,学生也不够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最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如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展示图片、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实践证明,表扬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牢固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大有好处。

二、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作用

有人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课前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封建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封建社会的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其次,授以学生如何阅读教材。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带着问题阅读,提出本节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题设的问题看书,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评判、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三、抓住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每一节历史课都要有它的重点所在。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常提“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初中课程的探究要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仍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

四、巩固练习,关注表述

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必须精选精练,以《考试说明》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材料问答题,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景的能力。

学生吃透教材,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但还要加强对学生面对问题时做出完整准确表述的能力的培养。

首先,指导学生读懂材料,读懂材料和教材知识相吻合的部分。尽管材料题的一切皆“新”,但所提供的内容总是教材的“影子”,必然与教材的某些知识发生联系。材料题目这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了命题的意图就等于明白了答题的方向和知识范围。

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答好考题的关键。解题中的文字表达包括语言内容的组织、语言内容的表述特点和使用历史语言。历史问答题的文字表达理应运用历史语言陈述,语文的一些解题方法,如归纳段意法、总结中心法,也可用在历史解题中,此外,历史问答题答案并不是课文原话,但又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指导学生在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养成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对每个知识点尽量用最简明的语言予以表述。

最后,指导学生学会整合试题。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选择题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史料,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对教师、学生、课程设计、课堂活动等都有了更新的要求。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要有效的结合起来,历史教学在应对这种新形势,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运营历史知识,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思考[eB]东部教育网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篇10

我总习惯地把很多历史习题,历史概念嚼碎了一口口喂给学生,把一道道复杂的题目肢解后讲给学生听,习惯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如此的教学模式,势必缺乏对学生阅读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纵观这几年的历史中考,对学生处理大量文字、图表,甚至漫画等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当下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不论是应试角度还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关注它,探索它,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所以,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形成对阅读历史教材以及其他学习资料的兴趣,然后产生阅读动机,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和训练才行。对于预习,多数历史老师不太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及动机,习惯难以坚持。因此,在要求学生预习前,必须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七年级上学期,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我常常在课程结束前三分钟左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讲完“商鞅变法”后,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同学们多多少少了解了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但这个人物到底有哪些功过是非,还有哪些史料是我们没有了解的,那么下课后,大家抽时间去阅读下一课,“秦朝的统一”及其他有关秦始皇的内容。这样做唤起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思考更多,学习兴趣更足,而且由于给了学生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以至于在上新课时,课堂交流热烈,时常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省去了老师的大量的讲解,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下学期,随着学生阅读动机的稳定,再给学生布置预习历史学习任务时,我会针对下节课内容,立足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让学生围绕几个较固定的问题去阅读。这些问题也是下节课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往往也是中考考点及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双基能力”。例如:在讲“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前,我让学生预习阅读解决如下问题:①明朝统治者加强集权的主要措施。②清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③是谁抨击明清八股取士,说它“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这些做法目的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老师给予优秀者一定的鼓励,阅读效果会进一步提高。到了八年级,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课前阅读习惯,到了这时,我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内容预习后,能自己再提出一到几个问题来,供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学习讨论。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在课堂上适当适时地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历史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老师讲解,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再阅读课文得出结论,写在课本上。例如在八年级上学期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从中考模拟历史习题中找到以下材料。战前中国慈禧太后为过60大寿挪用海军军费,而日本天皇为赶上中国海军装备,捐出自家财物、钱款,并减少每天饮食标准激励全国将士。让学生结合书上“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再败,被逼签订《马关条约》导致丧权辱国,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觉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历史教材中,有文字,有图表,有概念,也有历史结论,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针对不同内容,也要运用不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再讲到九年级上册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里面有西欧封建的“采邑制”,不仅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大字内容,也要阅读p33下面的注解,还要让学生联系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进行对比阅读。指导学生时,要求养成推敲文字的习惯,可以在课本中圈点关键词,也要在书中的小字内容中指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理解,并给予及时的点拨,这样,这个难懂的“采邑制”才能在学生阅读学习中得到化解。

历史教材中的图表,是更形象、更直观的历史知识。近年来的中考,不断加大图表理解题,分值不断加大,我在最后的中考复习时,有意识地多做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多读图,读懂图。例如,反映美苏冷战的一幅经典漫画: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各自坐在导弹上大汗淋漓地掰手腕,漫画中赫鲁晓夫的汗滴数要比肯尼迪多几颗!这说明当时美苏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冷战中稍占优势,这幅画对于初中生来讲比较难。通过师生共同阅读、指导学生仔细分析结合史实,不仅解决漫画反映的历史问题,也为学生在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中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写好历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