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34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单元评教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2

有效的教学开始于确切地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单元复习课设计成高效率的课堂。所谓“高效率”,就是让历史课成为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从课后盲目和低效的复习检查中解放,体会到学习历史原来可以如此快乐与有成就感。很多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空跨度大,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的高效?

一、充分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充分至关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下功夫,调查分析教情和学情,在教学中果断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求做到:充分备课,明确讲解,注重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除了系统掌握教材,还要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自己要掌握得很好。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碰撞时,教师能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遇到问题课后更要及时反思: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把分析、总结写下来,然后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设计,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制作课件,涵盖课标,注重知识重难点

在初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历史课的趣味性。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教学复习课件。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初中历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的教学环境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课件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生动。第一,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历史书中的插图从静态转成动态三维模型的图片,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更具吸引力。

三、落实课标,重视复习方法

研读课标和理解课标,最终是为落实课标服务。落实课标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呢?

第一,启发诱导,逐层深入。教师在指导单元复习时,必须注意牢牢把握启发性原则,处理好教材内容,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启发引导、层层深化”的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将讲解、练习、及时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讲解、练习和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注重思维训练。从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看,试题与课标之间联系紧密,都是严格按照初中阶段三维目标学习要求进行命题,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等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四、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世界史;复习课;导入策略

复习课难上,初中世界史复习课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必须避免“炒冷饭”,重新整合知识,创新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而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成为课堂的第一个闪光点。相反一个呆板俗套的课堂导入好比一道难吃的“开胃菜”,不但不能增加食欲,反而败了胃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因此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结合初中世界史的学科特点和文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进行。笔者不断探索初中世界史复习课的导入策略,本文就最为实用有效的几种策略做一简单介绍。

一、应景歌曲导入策略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应当生活在美、音乐、创作……世界里。”歌曲本身是对自然、人文景观最生动的描述和最精练的概括,有诗般的语言和天籁般的美妙旋律,它并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欣赏的,能够打动与感染人们的精神世界。众多歌曲是结合时代背景创作的,展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此在紧张的初中世界史复习课上,选用合适的歌曲导入教学能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置身于课堂情境中,而且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专题时我就采用了歌曲导入策略,我选用了一首反战歌曲《Zombie》(《行尸走肉》)。在喧闹的课间我就点开歌曲,有些学生已经被歌声吸引住了。当学生伏案静候上课时全班投入歌曲的意境,感受着演唱者情感的变化。通过歌曲的渲染,学生已经明确学习的内容,并且从字幕中加深了对战争残酷性的了解。上课时我直接切入主题“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这首歌在控诉战争,呼吁和平。我们今天就来回看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节课的导入使学生在歌曲的烘托下尽情畅游、尽情共鸣。进入歌曲也就进入课堂,进入了课堂也就产生了迫切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歌曲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中适度地使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促使其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逐渐形成,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时事政治导入策略

历史的复习是一个温故的过程,为了达到“知新”的目的,必须要为课堂寻求“新”的素材。时事政治就不失为一股最新鲜的血液。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学科是一个时效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分析,很多试题都是以时事政治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必须要渗透时事政治。

在复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历史》这一专题时我就抓住了时事政治的脉搏。我以“普京再次当选总统的讲话”为导入的素材,而这个讲话正好发生在以前复习课教学的前一天,并且普京讲话中涉及了“苏联的相关历史”。通过这一短小精悍的导入既拓宽了学生视野,从广度深度上了解了新闻事件,又达到明确复习主题的目的,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激发起学生的复习兴趣。为复习课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

三、生动图片导入策略

一张生动的图片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教学资源,能够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或本质,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那么这样的复习课也就很难有效地开展了。因此,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心上来。因此,教师巧妙使用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尤为重要。

在复习《冷战中的对峙》这一专题时我利用了一幅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图片。首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再通过图片中的信息分析“铁幕”演说所释放的信号?(美苏开始冷战信号)那么,什么是冷战?它是如何开始的?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通过这一看一问一想一思一答过渡,学生就明确了复习的主题,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愉快地进入了复习的殿堂。

复习课中,为了把知识学活,教师要打乱教材章节,割块连线,纵横联系,把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意义的历史事件连贯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历史信息量非常之大,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这对学生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如果用找到一张合适的图片导入课堂,那就从源头上牢牢地牵制住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复习温故导入策略

这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

初中世界史复习课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但导入的设计必须以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原则,根据复习课教学内容的需求努力追求新颖、生动、恰当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更加高效率地開展教学,为课堂教学增色。

参考文献: 

[1]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动态,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应该在严格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牢固的历史学习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历史教学对教科书认识的偏差。传统历史教学视教科书为“圣经”,唯恐有一丝取舍就会带来天下大乱。反反复复“教”教科书而不是根据新课标需要“用”好教科书。这种对教科书毫无创造性的不断重复导致有的教师教学水平越教越差;有的学生对历史学科越来越没有兴趣,更别谈什么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了。

新课改理念强调:无论哪种版本的教科书,都只是竭力最大限度的体现课标而已,都仅是最常用的课程资源之一。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围绕课标加以充分利用,而不是教师一味死讲教科书,学生一味死背教科书,剥夺学生主动探究的权利,压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传统历史教学实践行为的偏离。传统教学实践行为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居高临下,一味加大课堂的容量,肆意拔高,提高所谓的“课堂学习效率”,密集型的轰炸使得部分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课堂参与程度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在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不但教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结论,而且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完全被老师占用了,忽视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参与了思维,亲身经历了活动,才算是真正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写的关于看书感受的名篇。其中的“源头活水”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代名词。那么,教师的角色担当正应是这“源头活水”。“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思维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辨别方向;“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总之,教师们要牢记: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

1.教师角色要及时转变。面对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我们的教学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教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当前初中课改实际的优良作风,深入课堂,相互听课、相互探究,研教法、访学情、解难题,求策于实践、问计于团队,不断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加强与改进中促进工作,干出业绩。

2.抓好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在教学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师生合作学习的“学生成长共同体”。以苏教版历史课程为例,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团团坐”。全班被分成了6—8个学习小组,组员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作,你超我赶、共同进步。这对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十分有利。

3.抓集体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首先要改教案为导学案。“导学案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案卷于一体,三案合一,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等问题。”对传统的教案是一种本质的超越。导学案的编写一般由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特级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吸纳众长,确定框架,然后分工合作,经历“个人初备,拿出初案——集体同备,确立共案——组长终审,形成定案”的过程,并提倡“个人再备,变成个案——课中续备,订成矫案——教后补备,打造补案——同课异构,制作复案”。因此,确保实用高效。

总之,解决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所极力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解放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10).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J].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4

1按层次复习,逐步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全面系统地复习,拓宽知识,夯实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老师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2读、讲、练、评、相结合,环环扣紧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章节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除此之外,我还列了一系列专题,如西方列强的侵华专题、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专题、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专题、科技革命专题、专题等等。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开端”、“性质”、“标志”等。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

3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联系乡土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把它们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它们。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试题的开放性和时代气息。

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例如,关于台湾“公投”,要能结合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统一是人心所向,历史所趋,“公投”是违背人心,违背历史,必以失败收场。解决的途径是实行“一国两制”。

此外,作为考生,也要对自己的家乡历史特别关注,能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4仔细研究考纲

考纲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复习时要紧扣考纲,研究考纲,有的放矢。在复习时,要认真阅读和对照考纲上的内容,按照考察水平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安排复习,考纲上没有的内容不是考试的内容,可以不复习或只作一般了解。

考纲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5注意学科间的渗透

学科间的渗透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这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考察,也是对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想达到既专又博,平时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郑和下西洋”时,要学生弄清郑和下西洋经过的海域、最远到达地的地理位置等;在复习“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这反映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渗透。

6沉着应考,留意细节

首先,开卷考试首先要有“卷”。现在一些同学缺失了初一、初二的教材,不仅降低了上课的听课效率,也对中考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把书备齐是第一步!在考前应准备好所有的教材和打算带到考场的资料,避免在考前发现遗忘后惊慌失措。

其次,认真审题,科学分析。拿到试卷后简单的浏览,选择比较得心应手的一份先做,看到题目后,不要急于翻书开卷,先要有层次的审题。尤其是图表题,要先仔细观察图、表的形状、注释、标题、说明等,结合问题找出相关有效信息,综合所有信息后,认真思考后,找到并结合课本出处,依据题目要求作答案。对于选择、判断、材料、问答等题型,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忽略无效信息,将关键词综合分析,结合课本内容,理清思路。对于一些与平时练习时比较接近的题目,千万不要以为可以照搬原题答案,盲目抄袭,要独立思考,找出区别与联系,当然也可以借鉴有用的部分,加深自己的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时间,任何一门课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以免影响下一科。遇到难题及时查阅课本并思考,如果短时间内没有答案就先做后面的,不要因为一道题耽误太多时间和精力。

最后,做完一定要检查,避免出现漏题。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5

随着教学现状不断地发展、改革和创新,初中历史学科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可是,最近几年的初中历史成绩在中考比例中总是变化无常,作为历史老师,我们不得不努力地去适应现行的教学现状。以下是我个人对初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和分析,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变化与改革。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初中历史课程在我州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先是把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初一、初二历史老师匆匆忙忙地给学生上完课程就等待初三会考,那时候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应付心理,反正会考及格就行了,大部分都是临时抱佛脚。后来又在初中阶段取消会考,把历史改为县统考科目,而且把历史老师的教学成绩放在全县排名,但只是教到初二就结束了,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种状况持续不久,历史又恢复了县统考,历史老师和学生又开始回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经过这些反反复复的变化,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科目只有通过考试,老师和学生才会认真对待。

2.在初中,历史教学得不到重视。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主观上把所学科目分为了主科和副科,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打心底排斥副科,重视主科。学生们把学习时间大都花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科上。正是觉得初中历史属于副科,在安排课程上时间也较少,有的学校每周甚至才有两节历史课。课时量少且不说,而且几乎都是把历史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第一节,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两节课教学效果很不好。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考试成绩就会不太理想,渐渐地,部分学生就放弃历史学科。老师们应该能够意识到,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是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各个学校、各位老师要高度重视它,改变历史是“副科”这样的不正常定位。

3.不懂历史的老师在教初中历史。非专业历史老师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知识连贯不起,掌握的史实不多,知识讲解不到位,很多时候连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在教学中只是念完课本一遍,然后就让学生自学。这种教学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可是,即使学生乏味了,不喜欢历史,这部分老师还总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们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想给自己充电。再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历史专业,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了,学校应该让这些具有历史思想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为学生所学的科目与科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历史学得好对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都有很大帮助。

4.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滞后。当前,特别是农村初中仍广泛沿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那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按照先划重难点、然后背诵的教学方式,很少真正根据教学内容传道、授业和解惑。

二、高效历史教学的策略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科对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人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识,还能壮志,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维可视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90085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1]现在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因为它能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参与,把枯燥的信息变成高度组织的、容易记忆的图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创造力和学习转化力。

一、思维导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素来重视“通古今之变”,即按照时间顺序把历史分为若干阶段,在每一阶段中按照“以事系人”或“以人系事”的方式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史论统一性等特点[2]。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史实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更加明确,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使用思维导图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新授课中,就单个历史事件而言,我们大都从事件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分为导火线、开始、高潮、转折、结局等要素,最后通过对此事件的性质的分析总结出其历史影响,包括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对整个事件有较为完整的认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也大都如此。运用思维导图的可以有效地将以上因素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史实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二、将“五四爱国运动”事件制作成思维导图的步骤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我们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一开始即导入运动的四大板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背景、补充经过、阐述影响以及升华五四精神,最后通过全景呈现整张思维导图,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本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研读教材,寻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找出主体框架。在表述要点的时候,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一个个可用的知识结构图。[3]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如何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后,引导学生将板块分为背景、运动过程、性质意义、传承五四精神四个方面。

二是对课时主题进行知识点填充,理清每个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应该处于的具体层级、具体分支点的地位,将每个知识点落实到思维导图中。[4]在阐释背景时,鼓励学生寻找历史图片,如“二十一条”签订场景等。图文结合的方式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线性罗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所处时代的现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是历史中考考查学生能力的方式之一。的过程可以细化为四个方面:导火线、经过、目标、结果。这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建议学生用不同形式阐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在绘图过程中关注各个分支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关联。将目标与结果放在一个模块,除了可以更好地分析的性质外,运用曲线连接还可以使学生对提出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的成果,也使学生理解了初步胜利的含义。

三是注重小组合作探究,突破课程学习重难点。思维导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思维逐渐体系化,但是初中生对一些事件的性质一般难以把握,因此运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小组通过探讨“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以得出属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性质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特点。在思维导图中要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注重运用推导得出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标注关键字词,也可以添加一些备注对知识点加以解释。

四是总览全图,查漏补缺,前后联系,升华思想。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横向纵向联系较多,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加以巩固。五四精神体现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是上节课新文化运动所提思想解放的结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区别,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为下节课内容做了铺垫,这些都可以补充到思维导图中。汇总后的思维导图请见下图: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及其对师生的要求

历史学科需要的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加以记忆,并懂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思维的发散。初中学生往往新旧知识联系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在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同时也为课后复习以及预习中国国产党的成立的内容提供思路。

当然做好一张思维导图并非易事,对学生而言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所准备。学生课前要在预习中根据自己的思路做一张思维导图,概括本课的关键词,添加标注。课中要认真听取教师对课堂内容分层次的讲解,逐渐将零散的知识点体系化。课后要认真修改思维导图,反思最初预习时的疏漏,看出自己认知上的改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发现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学习目的[5]。教师在准备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样要抓住课标,整合课本资源,注重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成长也大有帮助。思维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每课的思维导图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

[注释]

[1][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兰子武.历史知识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的辨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1).

[3]王小梅.mindmanager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中小学电教,2008(11).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7

初中《世界历史》是初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因中考在即,应考的压力下使得初一、初二《中国历史》有声有色的课改到了初三《世界历史》时就已偃旗息鼓、冷冷清清,形成目前“初一初二轰轰烈烈搞课改,初三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尴尬局面。其实,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应试并不矛盾,新课改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而目前的中考改革也已表现出突出能力的导向。因此,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如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更深一步推进产生积极作用。

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新课改中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新课改精神和中考方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和整合,但要保持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缩编和简化,去掉了一部分初中学生不太好懂的繁难、晦涩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辅的直观的图文资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因为《世界历史》是初三的课程,迫于中考的压力,必须提前结束新课、尽早进入复习,因此《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调整,又必须向中考紧密靠拢。但大多数学校教师却又因此而急功近利———中考考的内容就学,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干脆删掉,背离了新课改的科学的学习精神,也破坏了世界历史的完整性,是不可取的。

世界古代史部分是非中考内容,但如果跳过不学,容易造成学生对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易理解,不利于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而且学生刚刚由中国历史转到世界历史,视野骤然开阔,既有些茫然也有些好奇,而带有很多神奇色彩的世界古代文明会成为吸引和引导他们进入世界历史学习的好工具,不应错过。因此,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还是将世界古代史部分整理成了“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以海洋为中心的欧洲古代文明”和“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三个专题,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字塔之谜”等问题提前布置搜集资料,利用暑假补课时三节大课(1.5小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习,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初步有了世界、人类历史的意识,加深了对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对“亚非古代文明与欧洲古代文明对比”、“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等较深层次问题的初步讨论,使学生对“把黑暗的欧洲变成为世界近代文明中心”的资本主义产生浓厚兴趣,为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世界近现代史的调整幅度较小,尽量不破坏世界历史体系的完整性,以利于学生架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原则。

二、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替学生“咀嚼”的做法,注重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让学生真正适应选拔性、能力型中考考试的根本解决办法。

1、增强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和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我的课堂上一直较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是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是学生对自身经验世界的组织,但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需要合作学习分享他人经验。

由最初的不太重要的、难度不大的内容放开,到后来几乎节节内容都能合作讨论完成;由老师布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到“自己阅读,初步感悟”———“讨论,明确知识要点”,“应对老师必答、抢答式问题,明确重点”———“学生提问,老师或学生作答,化解难点”,几乎形成“自动化”学习程序。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积极性也非常高。即使不提前布置,很多同学都能提前预习,并查找课外资料以作补充。比如,在学习《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自然科学革命》一课内容前,我只是布置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学科领域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抽签决定)介绍,形式不限。没想到同学们准备的非常认真、充分,不仅从广度上概括了教材中内容,又用翔实的补充资料作了深度上的拓展———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影响,居里夫人成功的启示等,有一个小组竟然用小品的形式形象的反映了生物进化论前后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同和微生物学创立前后战场上救助伤员措施的变化,整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其实,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2、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和按历史发展规律学习的方法外,还从另外几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

(1)让学生尝试自己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由个体主动建构,而非消极接受。当然,前提是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这除了要求平时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外,也需要经常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多种的知识结构形式,如表明因果等逻辑关系的“箭头式”:表现包含关系的“括号式”、“树突式”,表明对比关系的“图表式”等等。开始放开时,我也有些担心,害怕学生做不了反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放手让学生去做了之后,我发现担心有点多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有模有样,都能在最初模仿老师的方式上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创新,逐渐的有些同学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类似于电脑程序式的、框架式的等等,而且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这种方式也会暴露学生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个同学都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尝到了甜头,便由开始时的被动的完成作业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性学习,只要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或复习,很多学生便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写、画起来。

(2)注重测试的反馈,培养学生学结、反思的习惯。

自我调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上的自我反省和调整,是能够达成自主、自助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

我在课堂开放、注重知识总结的基础上,也注重单元测试的检查和反馈,适当弥补教学中学生能力增强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不足。测试反馈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迁移能力的分析,更要求学生通过老师分析结合自己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写出简短的试卷分析和下一步的措施和目标,使学生大多能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也能制定合理的措施和计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学生与自己的反思和计划对照,督促学生进一步的反思和调控。学生和家长都反映效果良好,有些学生还由此学会了做整体的学结和计划,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为学生介绍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及一些记忆技巧,如笔记生成技术、联想、谐音的方法等。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生介绍的“口袋小笔记”的方法(将一些知识要点摘录于小纸片或小本子,放在口袋中,随时可看上几眼),方便实用,被学生们竞相效仿。

三、世界历史教学中,尤其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1、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中国历史一样,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清晰的线索、脉络,明确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因果等关系,也就准确牵起了世界历史纵向的发展脉络。

2、不同地域的横向联系。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有共性的,但各国、各地历史还是都有自己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经常进行历史知识的横向对比联系,有利于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有利于强化对发展共性的认识。

3、与现实的联系。增强现实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考改革的方向之一,如2003年中考历史题中就有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革命影响的题目。在世界历史学习中,我尤其注重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因为世界近现代史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政治格局、国际关系等人们关心、熟悉的现实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也常有这类“现实中的历史问题”。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在世界历史学习中找到答案;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又能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运用;思维能力;阶段性培养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而且需要注重对学生史料运用能力的阶段性培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能力阶段性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会发现许多历史知识内容非常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不高,严重影响教学大纲目标的完成,这时运用史料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有利于激发叙事的历史兴趣,积极参与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结合课本中有趣的历史材料,将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方式,下载更多与历史课堂有关的史料内容,将丰富、形象、感人的史料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挥,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历史史料,教会学生从史料中提取问题精髓,改变传统的历史固定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和品鉴历史史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问题,教会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逐渐汲取历史知识的精华,在不断努力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息,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史料来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进而真正寻找到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初中教师在传授不同历史知识时需要不断选用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在不同课型的实践中,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反复训练,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能力阶段性培养的策略

1.新授课中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一刚接触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初中教师需要重点把握对历史史料的选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范围选择恰当的历史史料,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用恰当贴切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历史课本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拥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历史做铺垫,切不可将历史课堂变为应试教育的场所,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教材内容上有许多史料的链接,但是需要学生搜索,无法真正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更多地了解史料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以文字、图片、音像和视频为主的史料,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2.复习课中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

面对中考的巨大压力,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更简便的复习方法来掌握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在中考中取得真正胜利,考进理想的大学。这时,就要求教师结合历史史料知识将整个初中历史内容串联起来,举例说明每个时期发展的典型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住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真正在理解基础上掌握知识点,促使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多运用历史史料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9

有人说,读书何难?一课书一会儿就读完了。其实不然,读书包/!/括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引文、书下注释、思考题、习题和大事年表等。本文仅就如何教会学生读目录、课文、地图三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如何读目录

学生读书一般不太注意看目录,而目录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的骨架、脉络、总纲,它体现了各种社会形态的递进和更替,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了每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过程。因此,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目录。

教师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向学生全面介绍新课内容的安排时,就可以先指导学生读一下目录。如果是初一的学生可以告诉他们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进行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也可以辅导学生在具体复习每章、每节各方面内容前,再浏览一下目录,这样会有助于学生掌握总的线索。通过读目录,也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如何读课文

第一,要按照知识的框架结构去读。

历史课文中的每一章之间、一章中的每一节、一节中的每个子目、一个子目中的每个内容、一个内容中的每个问题、每个问题中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大方面入手,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再将着重点放在掌握知识点上。

通过读书,要求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内容,概括为要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读书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分清主次、抓住要点。合上书本后,知识点历历在目,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所适从。

第二,粗、细、精读结合,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教材。

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要细读、精读,要逐字、逐句、逐段,反复阅读。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在自学、总结、归纳、提炼结论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的字、词、人名、地名或书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要求学生粗读。

第三,带着问题去读。

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或阅读,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考。

第四,边读书边思考。

学生读书时要进行思考。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出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

第五,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常常分散在若干章节,读书时除按教材顺序复习外,还要从个案或其他角度进行整理归纳。

三、如何读地图

历史事实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之下的。历史地图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所以,地图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也有助于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会学生识读地图,到图中去找寻历史知识,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读地图呢?

第一,要史图结合。现在的教材配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史图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时间概念、历史史实,也具有了空间概念。

第二,读图时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和今天所属地区。

历史上的地名跟现在的地名往往不同,且所属地区也未必是同名同区,所以,读历史地图时要注意这些变化。要将要求掌握的且不容易记的地名“今天化”。

第三,读图时注意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第四,读图要细,不仅要读图中所示内容,而且要读图旁文字说明,示意符号等。

第五,引导学生由“面”到“点”地读图。历史地图,范围有大有小,大到世界版图,小到某一地方图。学生读图时,要主次分明,把有用的东西从图中读出来。

第六,把地图读“活”。在读图时如果把某些地图加以分析比较,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把史书与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复习课反思篇10

一学习课标,把握方向

首先,中考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笔者学习研究并准确把握《课标》所规定考查的内容,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认真钻研《中考说明》,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复习时让学生要有针对性,明确哪些知识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的内容。其次,还要认真学习《泉州市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以及难度值。通过学习明确复习的方向,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提高课堂的增值点。

二章节为主,专题为辅

中考历史复习时间不多,但复习的内容很多,不仅有《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历史》和《泉州历史》。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要进行两轮复习,任务比较艰巨。到了初三,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很多早已遗忘,而且在初中阶段总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重要,学生对历史科的重视不够,平时花在历史科的时间也不多。面对如此现状,如何搞好初三历史科的总复习呢?笔者主要以章节复习为主,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抓主干知识,讲解透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注意把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从点到线到面,建构知识网络。如对苏联的几次改革,我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形成知识网络。到了冲刺阶段,即中考前两周,让学生重新回归课本,重温书本的基础知识,对于掌握较不好的部分进行查漏补缺,还要反复看各县市的质检卷,重点看辨析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这样做我们的复习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重要的、学生易混淆的部分,笔者会整理出来进行专题复习。如对三次科技革命,学生总是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理解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将相关的内容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对比,并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练习和讲解,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又如对世界近代史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主要国家所颁布的重要的法律文件的名称、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以专题的形式,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将它们区分开。而且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利用课件,辅助复习

复习课感觉上好像是“炒旧饭”,比较枯燥无味。在总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呆板的复习方法和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学用具,不断推陈出新。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复习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够更好地减缩课程内容,使知识之间更具系统化、更有条理性,相应地配上图片、文字、声音和动画等。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用多媒体展示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练习,讲练结合以提高复习效果。特别是遇到较抽象的内容,应当在短时间内化抽象为具体,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并且掌握这部分内容,提高课堂复习的实效性。如在复习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党的几次失误,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看几张当时的图片,更直观更形象,或者偶尔看看相关的视频,采用多种方式便于学生的掌握。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几种政策,如学生常常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混淆,如果出些习题让学生做的话,并当场进行讲评,将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四重视插图,指导读图

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图文并茂,而且中考也会考到七到八张的图片,大多是来自课本,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这部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我重视对图像的复习,指导学生注意挖掘美术作品后的历史信息,体会作品反映的历史内涵。如在复习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对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的轰炸,课本中那张图片的有效的历史信息就是法西斯国家的残暴,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对这些图片的复习要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经常考试,点评及时

复习课强调复习的价值,那么如何提高复习课的价值呢?最佳方法应该是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适当地点评。考试是检查复习效果的最佳方法,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及时弥补。因此,平时我经常进行考试,主要是精选一些试题(不局限于教材的顺序,站在“问题”的高度组织试题),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拿份试卷来考(那样做既费时又达不到好的效果)。另外训练选择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知识来设计问题,从众多的角度整合历史专题知识,要有时间跨度、空间跨度。材料解析题的问题设置应循序渐进,要多角度设计,思维层次不断深入。每次考试要及时批改,及时进行试卷点评。点评时侧重答题方法,解题思路,明确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还应分析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原因,是否是没有注意审题,或者是答不全面,或者是解题方法不科学,或者是没有使用历史术语。另外,由于泉州地区历史科是开卷考试,仍然有一些同学不会查书,不知道如何摘抄关键字词,通过考试及不断的指导,让所有同学掌握考试技巧、查书的技巧,让同学们意识到开卷考试并不是抄书考试。

六关注热点,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