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十篇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十篇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3:42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1

何谓“历史学科素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有这二个方面:一、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二、历史学科特别的研究方式;

基于以上具体目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准确把握“历史时间观”: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学到了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化,加入你是中的一员等等。

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

3、历史阶段特征训练法。训练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再从历史阶段特征回忆反映这些特征的历史事实。

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二)、教会学生“历史地思考”

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习惯,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历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历史结果分析法”等四大类。

分析历史的“三分法”,就是历史事物由“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方法。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背景分析的“公式”: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民族……。接下来每当分析历史背景就由学生轮流上台演示。

“过程分析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由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总结出阶段分析法。

“影响分析法”是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历史结果。要求学生必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历史事件如何定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个方面,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使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二)加强历史直观史料的鉴别评判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科素质。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对策;教学改革

前言: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众所周知历史是全面记录与探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门科学。学习历史对于现代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历史可以帮助现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由此可见历史对于学生发展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高中历史课程是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学科体系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是文科综合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现代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科学的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促进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更上一层楼。

1、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僵化陈旧

由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和我国对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我国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造成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式教学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这是制约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进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1.2高中历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高中历史教师是高中历史课实际的执行者,因此他们的整体素质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学校对于高中历史课程重视程度较低等原因造成我国中学历史教师的配备并不完善,对于高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这些高中历史教师大部分都是非专业的,他们并不是科班出生的历史教师,而是由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要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了。

1.3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教学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理念方面就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正确的掌握现代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掌握更多的是教材意识和教师意识,并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造成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的被动式教学,无法充分的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兴趣,这就造成了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现状。

2、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进步的策略分析

2.1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充分的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尤其是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我们更应该注重综合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历史的震撼,心里产生对历史的亲和感,更容易接受历史史实,更加清晰的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的掌握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让学生可以更为牢固的把握高中历史的相关知识。

2.2建立一支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队伍

高中历史教师的素养和业务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高中历史教师队伍的打造,不断的推进现代高中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的进步。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高中历史的素质教学,学校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师队伍进行严格筛选。对那些不符合标准的教师及时进行淘汰,以便补充新的教师;对那些有潜力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外,学校应该对现有的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可以适时的掌握新的知识体系,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2.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2.4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比较联系能力

历史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其知识体系相对较为复杂,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但是这些知识体系仅仅凭借简单的记忆又不能完全掌握,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独有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联系法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之中所涉及到的事件之间都存在着藕断丝连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学习高中历史的知识脉络。因此,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通过比较掌握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内在动因。另外,通过科学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的思维。例如比较17-18世纪欧美的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三个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确实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具体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感情的培养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90+94.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3

关键词:新课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G633.51

历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其在整个高中教学中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各种人文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促进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教学活动并不能满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而要让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重视。因此,加强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中通常以很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为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单方面的知识讲解为主,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对教材中的文字进行强化记忆,以此来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一些记忆力较好的学生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但一些记忆力较差的学生则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很多学生逐渐丧失对历史的d趣。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其它教学方法下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并且教学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丰富,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得到提升,感受到历史知识的趣味性,从而逐渐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传承历史文化。在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逐渐掌握历史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更加全面,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三)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还会让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这主要是因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教学主题,其需要长时间为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这样的方式会导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长时间处于讲授状态,导致其授课的负担较重。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师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其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养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长时间的授课将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对教师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而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这样能够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得到改变,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逐渐得到弱化。这样不仅能让教师的授课时间变短,还能让教师的备课时间较少,从而有效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主,导致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改变。其中首先是教师要逐渐养成创新的理念,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梳理和分析,理清教材中知识点的脉络,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同时,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逐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其次,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其中不仅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教材中的知识点,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细致的了解,并让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知识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常进行,避免其养成错误的历史思维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中历史属于文科性质的学科,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记忆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从而提升其教学质量。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但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其了解历史事件,并不能让其对历史文化有较好的了解。因此,在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因为历史知识之间也有深入的联系,并且也具有一定的脉络结构,相比于传统的记忆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十分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并且其中很多教学方法均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其中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历史,让其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从而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其中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并且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完成历史知识的探索;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还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凤成.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胥巧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5.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4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本就源于生活,因此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这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当前高考压力的不断增大,教学目标只停留在追求分数的层面上,学生与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历史教学缺乏生活气息的原因

首先,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在情感上的认知。但是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定位来看,过分重视考试的分数,仅仅以一张试卷来对学生进行评判,这种教学目标的考核是存在问题的,过分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没有经过实践运用,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到历史中的教育意义。其次,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脱节,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了解认识过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警醒未来,但是当代教育中的封闭性,导致教学内容往往都是围绕着考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不够强,这都是导致高中历史教学缺乏相应的生活气息。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教学目标。要实现生活化教学理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完美结合,首要的是需要教师转变相应的教学观念,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为适宜和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历史课堂与实际生活真正联系起来。2.教学方法。在融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高中历史课堂,转变其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入手。在教学手段方面,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讲解法和练习法,这虽然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加入演示法、启发诱导法等等,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语言、影像、音乐等方式创设出相应的历史情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情感活动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同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并不只是把学生局限在教室中,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社会调查、考察等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使高中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3.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理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其主要是将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挖掘生活中更多的历史知识素材,从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使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通过合理地运用本地素材来实现,使本土历史资源的生动性、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欲望。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激励和导向性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融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制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评价内容的综合全面,立足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全方位关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要求,可以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体验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选择档案袋评价法、表现评价法等等,档案袋评价法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表现评价法则主要侧重于过程和质性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注意问题

1.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来说,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从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各方面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例如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效果。同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大不相同,这需要教师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师生关系的生活化。师生关系和谐与否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促进和实现师生关系生活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能够大大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提醒了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宜的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尊重和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高中历史的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源于生活,要想真正学好历史,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是其课程改革的必然之选,这也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面去不断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性发展状况,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不断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云诗单位: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娟.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5

【关键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教学方法;探究

1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是一门多层次、多功能、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讲述人类起源、发展、文明的科学,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光荣、灿烂的文化。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等各个学习阶段都受到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喜爱。近几年来,随着新的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已经将历史划分为高考文综考试的范围,并且所占比重很大,更加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使高中历史教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高中历史教学从整体教学思想和方式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思路上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某些高中历史老师在原来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并一直沿用至现在,认为思路和模式始终是正确的,具有绝对的权威,这种自高自大、自我满足的心态,使他们不愿跟上社会的发展,对教学方式和方法去探索创新,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思路过于陈腐,无法与目前教学方向相接轨。

1.2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某些老师的教学模式十分的陈旧、繁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着开篇导语、交代背景、层次分析、归纳意思、总结特点、安排练习这种单项枯燥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课程安排进行授课,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当学生出现听不懂的时候,连接不上历史的线索,也只能盲目的去听,逐渐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信心,感到历史学习缺乏魅力,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能力的表达都是非常不利的。

1.3重视程度上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某些学生存在对历史认知上的错误,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不用把功夫下在平时,只要在考试的头一个月进行突击学习就能考好,致使某些学生在历史课时看别的主科内容,这种临时突击的学习造成的后果,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不扎实,就算当时记住了,很快就忘了。另一方面,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很难对历史的文化得到真正的理解,导致历史教学水平的低下。

2高中历史教学发展方向

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要想有效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需要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改革,首先要根据新课改的内容和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进行大胆的摒弃。确立正确的教学思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有充分的把握,有计划有目的的展开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努力的探索与创新,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让他们逐渐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独立探究能力的发展,实现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

3.1培养学生记忆理解的方法。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来说,事件、时间、背景所涉及的知识很多,而且知识分布较广,学生们感到,知识背起来十分吃力,使历史成绩总是无法提高。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熟练灵活的运用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尤其是概念理论,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其次,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将提高能力的工作放在实践中,同时注意知识和材料的积累。第三要培养理解书本上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历史课程《蒸汽的力量》(人民版)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理解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一下1840年英国工厂主亨利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逐渐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课程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开篇的导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俄国从此进入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请同学们结合第一节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面临的主要形势有哪些?②为巩固新政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③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通过设立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存在的问题,寻求改革的方向,进行教学探究,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镜子效应,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6

导读即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二、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为武装去解析历史现象,并能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导读时,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学生。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例如中国近代后期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知识表解为:

附图{图}

(这样的阅读方法一般适用于期末复习或高三第二轮复习)

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四、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逐渐随之提高。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课外的习题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4.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能力

复习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化认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复习课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运用结构阅读法、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的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动手找出知识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课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7

   导读即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二、导读首先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包含原因、影响或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是人类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而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因此历史又带有阶级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为武装去解析历史现象,并能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导读时,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学生。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例如中国近代后期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知识表解为:

   附图{图}

   (这样的阅读方法一般适用于期末复习或高三第二轮复习)

   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四、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

   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把记忆历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给学生。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学法指导课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2.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逐渐随之提高。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导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课外的习题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4.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能力

   复习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化认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复习课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运用结构阅读法、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的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动手找出知识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课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8

一、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史科能力要求

伴随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加,每年的高考试题有很多。自主命题省份和高考试题的全国卷各具特色,广东省的高考历史试题在对学生能力考查及试题所体现的学科特征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其灵活生动、对学科思维方法考查突出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下面我结合两道题目,作简单分析。

例1(2009年,广东32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该题中第(1)问的设置相对简单,直接考查主干知识,难度不大。第(2)问则对史学方法进行了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3)问对学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进行了考查。三问呈递进式,从知识到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要求。第二、三问要求学生将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对比,并且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史学观点及结论进行了考查,由此可见历史试题背后要求更多的是学生能力。

例2(2008年,4题)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宋作文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无民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及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和“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进行了考查。

广东省在高考的高考大纲里对史学素养作了明确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围绕历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特点作了分析。考纲与课标的一致,体现了考试具有人才选拔的特点,绝非以僵化的知识、机械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渗透学科思维方法,提高史学素养,应试是一种策略与手段,背后的支撑更多的是学科特点与要求,而非简单要求学生适应高考。所以我们应认识,“应试”与能力提高可以是统一的,不是互相矛盾的。

二、加强史学素养的培养,真正成为高校所需要的人才

高考的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人才,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应试”的牺牲品,最应关注的是什么呢。

加强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更多地以材料形式进行切入。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题意,并针对性地对史料所隐含的信息及涉及的年代、作者、注释等进行正确分析;其次要认真审题——问题的设置与分布,问题之间的联系;要抓住关键词——时期、背景,措施、影响等甚至辨证、启示等字眼;要准确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组织答案;要结合材料所渗透的信息针对性作答,语言之间的逻辑顺序要合理,层次要鲜明,要点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方法上给学生指导,并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够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史料。这里的史料不仅包括教师课上补充的史料,还包括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史料,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搜集到的史料。学生要能够正确理解史料所渗透的内容,并对史料进行真伪辨析。这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具有的扎实的知识加强对史料的分析。通过分析、比较、考证、归纳等,将史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提炼,运用恰当的语言,使结论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呈现。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透视史料所蕴涵的历史信息,使结论具有科学性。

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过程也是也是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在高考中发挥出色的水平。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实例进行渗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该怎样学。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要有扎实的、准确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还应当是灵活的,学生的能力使知识能够互相迁移,学习能力的生成性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史学素养都能够得到提高,才是高校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2008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2)《2009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9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怎么写?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下学期的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1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

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五、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3、抓好课堂效率,扩大提问范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观察学生上课状态。

上课力求精干、实在。上课要求每个人在教材上做好笔记,课后进行知识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识的巩固,注重课后反馈,每节课后完成练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复习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6、注重授课语言的精确,准确适用以下词汇“了解”“掌握”“重点学习”“知识迁移”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1.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和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规定的各项具体任务,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

2.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帮助学生认真学习,理解课表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努力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熟悉,相对来说容易融合到历史老师的教学习惯中,但一方面由于本学期重新分班,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中看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仍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学校推行学案制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制作学案的同时也制作ppt,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多媒体直观浅显、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一)工作重点:

1.总的要求: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精心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备学习方法。

3.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4.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5.努力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操作能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我校实行学案制的情况,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得到全面优化。做到课前充分准备,课中高效落实,平时听评课开诚布公,课后认真反思提升质量。

(2)努力尝试三种课型的模式

结合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在教学中,努力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培养自己的教学习惯。

第一种课型,新授课。它的基本环节:课标导航,制定学案,创设情境,模式学习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落实知识,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知识。

第二种课型,复习课。它的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第三种课型,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示个性纠错典例分析变式巩固补偿训练。

(3)进一步完善学案导学模式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课前精心编制的学案,充分发挥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课堂高效落实学案的导学功能;课后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延展功能。

(4)在巩固环节上,力求做到每课一练,每单元一练。

(1)每堂课最后留一些时间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每课一练。

(2)每单元总结测查,把前面所学主要内容以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每单元一练。

(3)利用学校教导处、级组组织的月考、中段考、期末考,查漏补缺,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知道得与失。

2.虚心向科组的其他历史老师学习。

根据科组的安排,教学结对子活动中,与夏培荣老师结成教学伙伴,互相之间多听课、多指导,加在备课、教学重难点把握、课堂语言表达、授课板书设计、作业批改、试卷讲评等教学过程所有环节的互相学习,促进我校历史学科建设的成长。

3.充分利用科组教研活动,展开高效交流。

历史科组人数少,高一年级历史老师就本人一人,集体备课的落实只能在科组教研活动或课后进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集体研究,做到课前一周认真准备,写好教案;课间向40分钟要效益;课后及时反思成败得失。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3一、教学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历史必修(i)的8个学习专题,共27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5个班,每个班将近50个学生,生源质量高低不一,因此,我在教学当中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进行一定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五、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购建。共八个学习专题,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正文后辐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料人类历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深刻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仅仅围绕高中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二、现状分析

1、高一年级共有班级10个,共分三个层次,创新实验班2个,实验班4个,省招班4个。

学生层次丰富,但总体素质比较高。

2、教师方面,高一年级共有两位历史老师,两位老师同时还担任高二部分历史会考班的教学工作,课时任务重。

3、随着近年来历史会考难度的增加,并适应新一轮高考需求,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迫在眉睫,而高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三、工作思路和目标

1、“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2、夯实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并积极开展组内的听评课交流,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重点工作

1、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措施:针对高一年级三个班级层次之现状,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创新实验班及实验班在教学中除了进行常规教学外,更应注重学科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省招班则更注重常规教学,再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科能力。

2、高一历史剧(12月)

措施:提前制定计划,安排相关人员和具体任务。11月布置到各个班级,进行剧本编排和演练。

3、历史讲座(12月待定)

措施:提前联系确定讲座专家。此项为待定。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____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1)研究怎样实施问题意识教学,即怎样在复习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理论认识能力,即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落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即怎样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怎样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以期切实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4)研究采取那些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

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放慢速度,夯实基础;二是理清线索,构建结构;三是注重能力,接轨高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全面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高中历史上高分的方法篇10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要求的差异

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仅仅局限于“知道”和“了解”,属于识记层次,是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最低要求。而高中课程标准在“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认识”的层次,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就大大提升了高中教学的难度和高度。

2.教材编写内容的差异

初中教材是将太平天国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一个反侵略事件来编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并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而高中教材的编写理念在于突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巨大力量,从而使学生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理解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由此,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差异可见一斑。

3.教学方法的差异

我们分别听了6所学校(初高中各3所)6位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3位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总体上仍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但缺乏历史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几位高中老师的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老师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适时进行方法点拨。由此可见,在本课教学中,初中教学形似新课程教学,实则延续了传统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高中教学则采用了新课程以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4.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对于太平天国这一部分内容,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以被动的简单的勾划课文、背诵知识点为主,而且知识来源过于单一,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在高中,在课内,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鸦片战争、《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等史实,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并分别用准确、简练、规范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概括归纳;并通过学习,感悟历史,总结太平天国对后世的历史启迪;在课外,一些还阅读了与太平天国相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了洪秀全、洪仁、曾国藩等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平。这些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材料研读、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概括阐释等学习方法。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探索

1.建立初高中老师定期互动交流机制

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缺乏互相学习和交流研讨。在听课前,我们组织部分初高中历史老师之间就太平天国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座谈,一是课前互相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互相听课,三是课后交流座谈,从中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策。使初高中老师的教学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既避免简单重复,又防止差异过大,寻求更多的一致性,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调研学情,制定教法

(1)学初调研。高一历史老师应该积极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现状,建立能够适应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模式。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也使高一新生尽快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

(2)课前测试。高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测试或者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老师在课前预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初中所学关于太平天国的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就完全可以把课程标准要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而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上。

(3)阶段反思与调整。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会发现一些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老师通过自我反思,并征求学生意见,总结前一阶段教学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精心设计导学案

如前所述,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中,那位老师精心设计并使用导学案教学,和没有使用导学案教学的班级相比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因此,使用导学案教学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的内容、探究性问题、巩固练习、课后反思等。导学案的使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学生进入高一后,大多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材料教学和问题教学很不适应,遇到材料一头雾水,究其根源,在于初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使得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比较低。因而要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达到课标“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必须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通俗历史读物和历史人物传记等,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及其补充史料,并教给其阅读的方法。

5.初中老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明显滞后,导致初高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由历史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彻底改变简单勾划和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设置新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一目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材料,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从而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时代背景。

6.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初高中历史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知识来源过于单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内容视野有些狭隘,远离学生和现实生活。这样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习惯方面不尽如人意。初中历史课标和高中历史课标都要求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这个核心资源以外,图书馆、历史教师、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产、网络等都是课程资源的来源,历史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贾丹“学案导学”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

[2]侯文艳学案导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