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核心考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5:06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经过我们对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的研究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题题目新颖,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要求较高。当前高中学生压力都很大,每天都基本上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很少,所以很多学生的历史成绩不算很好,甚至在后期的学习中成绩会越来越糟糕。历史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成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师亟需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历史学科的学习思维、方法技巧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等。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历史学科主要需要考察学生在科学指导下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技巧解决问题,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读取信息、运用知识、描述事件、讨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和日常学习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历史成绩,帮助学生考入理想大学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历史基础知识。所有的试卷的题都是来源于教材,高考试题是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精华部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本来源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历史基础知识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

第二是学科思维。每一学科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历史学科也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在历史学科中主要解释了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不同事件所包含的历史意义,以及该事件发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学生应该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认识。

第三是学科能力。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学生应该具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等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把历史学科学懂。

第四是树立历史观。历史学科是一门讲述过去的事件的学科,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曾经真实的写照,都是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学生要运用唯物主义科学观、革命史观去认识这些知识点。而不要经常去质疑这些知识的真实度,不相信它们的历史存在。

第五是关注现实,了解时事政治与历史的联系。过去已经过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于过去中,而是要与现实接轨,关注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情,为高考做好准备。

第六是广博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指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历史的今天和今天的历史是有联系的。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很有可能和历史有关,所以学习历史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第七是持久的学习能力。不管是哪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坚持学习,不放弃才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特别是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学生静下心来逐个掌握,才能在高考中不出错。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

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立足历史,展望未来,对各个国家过去的事情都有大概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基本素养已经明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呢?

第一,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牢记于心。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顺序来编写的,在教讲授完一个板块的知识后,就要要求学生把所讲的知识点掌握住,扎实落实基础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历史的学科思维重要是历史的思维和哲学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昨天成了历史,但昨天不一定会成为记录的历史。在历史课本上记录的都是对人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比如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繁荣的古代等,若没有历史的存在,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学生应该具备时间概念,用纵向的思维去思考记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正确的理解题意,掌握了科学的学科思维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三,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让他们适当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历史学科主要讲的是中国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让学生的各个国家的发展和过去形成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从历史层面去思考各个国家的关系,不要以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猜测问题。

第五,关注现实,关注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告诉学生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还要让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让学生观看新闻,掌握最新的知识,为高考积累知识。

第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紧密的联系的。要想深刻的理解历史,就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书本上没有的历史故事,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学习资料,比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这些都可以告诉学生很多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让自身的知识储备变得更为丰富。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一、引言

我们通常所说“历史”,实际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界定,其一为真实存在的客观历史,亦即在现在时间节点之前所出现的各类人物、事件等项内容,其依靠文献、建筑、考古文物等形式留存至今,是历史研究的客体;其二则为学习者主观印象中的历史,即依靠对客体进行研究所形成思维印象。对于高中生来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立于两个历史界定方面的无限接近过程之中,将这两方面拉得越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越成功,其导向功能的发挥作用也就越大。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高中生所有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特定表现与吸纳形式,此类素养同历史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密切相关,是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相应思维品质及能力,其中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历史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其中所包含的意蕴是非常深远的,如历史时空观念、历史唯物主义、历史问题解释、家国情怀感触等,皆属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属于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理论指导方法,它最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这种观念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之为参考,对人类发展历程加以了解,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再者,历史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流徙过程中的,出于把握人与事物衍生变化特征的考虑,便应当构建一个时间框架,且使时间框架归属于特定的空间范围,由此造成了学习时所需要的时空概念,这亦应当认同为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性要素,如果能够将时间同空间进行合理结合,才能继而做到融古今为一脉,达体用为一炉,产生科学的认知效果。另外,我们可以认为史料证实属于必要的历史学习方法,属于历史核心素养取得过程中的环节保障,学生借助对史料的感知、分析、评价等,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内容,产生对于历史的基本客观认知,在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情感、价值观念,特别是家国情怀等,均可谓之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教师达到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效果的准备

(一)转变关注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自身关注点进行积极转变,使思维方向产生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养习得与培养,也就是要在教学之前,乃至教学之中及之后,把关注点真正落实到如何养成核心素养上面去,由原来的致力于探讨教什么,转变为致力于探讨学生学会了什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历史教育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使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均能得到呈现,一方面为学生奠定坚实有效的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得到培养,带动学生更接近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对课程观念进行调整,思考怎么样把知识培养变化为素养培养,亦即认识到,只有可以成为素养的知识,才真正值得向学生传输,并因而掌握这种素养类知识的传输方法。事实证明,只有历史教师这样想,且这样去做了,才能清晰梳理核心素养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彰显教师的个性化特点,保证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能有真正的收获。

(二)认清目标点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进取的过程,它既要关注学生对核心素养的习得,也要关注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的实效性,为了保证这两种效果的实现,教师应当明确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相应的教学调整,如前所述,按照“核心素养”概念的基本认知,再参考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认为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情感及价值观念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合理化渗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历史教师能够于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化渗透,也就是说,要让核心素养同具体教育过程统一起来,以起实现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的真实化,而非仅停留于空洞的理论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保证核心素养的统摄功能,教师在此统摄功能下,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介入,介入时可以从多个环节着手,比如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对合作探究的有效组织、对情境问题的积极创设、对情感体验的促进增强、对多元评价的理性构建等。

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为了满足上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目标,且让教师准备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在讲授具体历史内容时,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做出策略上的调整。

(一)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

人们在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时,很容易带有主观色彩,以自身背景对事件的合理性、影响作用等加以理解,造成了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的疏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当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应当积极避免自身感彩的过多介入,从而保证不会因自身主观情绪影响学生的正确判断。比如在讲解到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强化问题时,教师即需要以客观的立场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在图片中让学生看到汉朝、宋朝、明清等几个不同时期,皇帝与朝臣在议事时候的状态,让大家分析几张图片中存在的差异。学生很容易能够发现大臣从最初的坐而奏事,到接下来的站而奏事,最后是跪而奏事,可谓越来越谦卑低下了。接下来,教师以明清时期历史为大背景,带领学生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接下来教师则要求学生回到现实环境中来,重新审视我国古代君主制度强化的影响。这种利用图片进入真实情境,再还原到现实加以理性思考的做法,是以核心素养引导评析历史事件的合理途经,有助于帮助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方面能力的进步,且可以使之将历史思维应用到平时生活里面去。

(二)以核心素养引导开展史实教学

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历史事实时,一定要保证知识传播的真实无误,这是因为史料对于学生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基础性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知识点都加以认真核对,用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接触这些内容。举例来说,当讲解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关内容时,其中会涉及君主制度演变知识,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按照时间轴的变化,向学生提供各个时期君主制度的史实,像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秦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到明清的君主集权制度演变等,使学生在真实史料的带动下,自主总结历史演变规律,且进一步分析这种规律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亦需要以史料为基础,帮助学生分析其间的关键点,以保证学习效果即核心素养导向的完善化。

(三)以核心素养引导历史观念进步

唐代名臣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事实正是这样,人们借助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由此产生有益于自我发展的人生启示,这也是历史学习于现实有所裨益的重要方面,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性引导作用。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具正能量的历史观念引导,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带动下产生尊重、自由、自信、平等等思维观念。比如在接触到中国近代反抗侵略、求取民主的思潮内容时,既要让学生了解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各国列强的侵略同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反抗斗争事实,也要让学生同时意识到我国人民所处境遇及反抗的决心,即史实与情感两者兼顾,以带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巩固。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在学习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项知识内容时,真正理解我国革命变化及发展的总趋势,了解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并在潜意识里产生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思想。总而言之,教师利用把历史知识和相关精神内涵结合起来的办法,会让学生主动挖掘历史史实所附着的思想内容,且使学生能够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吸收,成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总结

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历史学科中的知识内容同自身生活是存在一定时空距离的,因为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其对历史的深度体验变得非常不容易。而同时,由于教育理念的不落后、教育实践经验的不完善,课堂与学生也同样有着相互阻隔的问题。这两种阻隔的破除要求,给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若是教师可以用核心素养为导向,依靠其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从事件教学、史实教学、核心价值观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改进,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学生一道投入到身临其境式的历史现场中去,将有可能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思考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增强其批判与反思的能力,向着理想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态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2):44-49.

[2]李熙.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间观念为例分析[J].新课程(下),2015(13).

[3]朱能.改变学生“简陋思维”的历史解释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20-21.

[4]虞文琳.“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5]王少莲.选用“间接史料”需理解“中间人手”的时空与观念[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3.

[6]栾永强.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7):190-191.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以学科认识技能为基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结果,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历史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形成一定的道德修养与核心能力。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世界和我国的历史文化,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初中的历史文化的学习与国家的教育教学要求非常相符,它是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重要内容,需要每个老师重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史料认证的运用和态度意识很薄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的方法都存在问题。因为历史在初中的考试分值比例中占很小的部分,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只把时间挂在数语英这些科目上,而一些历史老师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产生兴趣,而且也忽视对课堂趣味性的营造,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历史,认为历史课堂枯燥乏味,还有一部分老师进行教学时一直表现严肃刻板的形象,也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触历史,久而久之,不利于对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学校开展历史的教育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发展的历程,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一件事情,从历史的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将来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集中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老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标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讲解。因为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在历史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抗拒的现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素材和网络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素材或视频中的历史事件的看法。2.引导学生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历史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他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因素,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进行改革,那么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促进国家的发展。老师可以在改革这一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时,运用具体的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改革的意义内容等能够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3.用正确价值观念分析历史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每断历史发展的人物故事,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遇到困难,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书籍进行查找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在进行相关的指导。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喜恶来进行评价,要让学生也学会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4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实用性和针对性;运用现代技术

历史学科的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历史知识的是十分宽广的,具体表现在历史贯通古今史实,包罗万象,时间上横跨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迭,空间上包含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等范围,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读史使人明智,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更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那么作为中职历史教师,如何才能化解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而搞好中职历史教育教学呢?

一、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以及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不喜欢读书,对于枯燥乏味、单调死板的历史知识更是没有学习的兴趣。试想,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动力都没有,又何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作为中职历史教师的我们除了利用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有趣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外,还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历史课堂,当然游戏内容必须贴近教学进度的设置,这样就能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也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使历史教学融生动、形象于一体;也可以针对一些历史事件组织辩论赛,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既锻炼了口才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强化了学生对某些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根据不同专业适当改变讲解内容,突出不同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基本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根据社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设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需要了解的历史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适当改变讲解内容,并将不同的历史侧重点作为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以突出不同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面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达・芬奇、梵高等这些传奇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些传奇人物的创作背景,以使学生明白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不会要求他们掌握过于深奥的内容,而是偏向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内容的传授,以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师教育工作提供可以开发儿童智力的学习材料;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我则会比较偏重古代史,向学生重点讲述文物古迹和著名景点等内容。这样,在中职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授课内容,既突出了中职历史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加强了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为中职学校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三、改进历史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如今的中职历史考核方式,由于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在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即闭卷考试,以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当做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评定标准。这种传统、守旧的考核方式是与新课程强调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相违背的,它根本无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历史水平,而且也违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历史教学理念。《中职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职历史教学要改进考试考核方式,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做考核学生的方式之一,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当改进历史考核方式,不可再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考查,还应该把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所体现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等列入考核范围,然后建立笔试测试和实践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既能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甚至还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尽量使用一些鼓励和赞美式的语言,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欣赏和肯定,从而使他们焕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并逐渐建立学好历史的自信心。

四、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5

为了消除计划经济时代传统高校教育留下的弊端,以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历史教学一直没有停止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改革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目前的高校历史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此择重要之问题进行述略。一方面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转变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事实上高校历史教学观念长期停留在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普及层面爱这一观念的影响教师基本上都认为历史课堂的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掌生则产生了认为仅仅背诵一些历史知识点就完全掌握了历史的误解。长期以来教与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僵化模式掌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似乎只有死记硬背这唯一方法而教师则把知识点的梳理和讲解作为主要任务从而老师和学生就成了输出和输入知识的机器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认为历史都有既定的答案而且往往是唯一的答案如此一来历史教学过程中就缺乏对史料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历史教学现状割离了历史知识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背离了历史教学培养人、塑造人的本质要求正是高校历史教学只停留在知识细节这一表层所导致的重大失误。另一方面评价方式的局限性。直到目前高校历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主要还是考试形式较为简单。这种评价方式无形之中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接轨不利于学生改变历史学习的观念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单一的考试评价指标在学生和老师当中产生了错误的思想导向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考前一个月开始复印笔记,疯狂背诵表层的知识点突击过关犷‘六十分万岁”成为学生心中永恒的定律这种机械的记忆之后必将是彻底的忘却,最终结果是什么收获也没有。而部分教师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而对考试重点进行勾画,以求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历史学科的教与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可见对于考试部分教师和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应付的态度这种态度极有可能导致师生对历史的教与学产生敷衍的心理。因此历史学科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极大的弊端。总之我国高校历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机制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转变传统因素对历史教学的影响极大。历史教学只是实现了从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到大学时代的应试教育的过渡而已依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需要往往会因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而逐渐被社会淘汰。

二、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成功的高校历史教学只有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但直至目前高校历史教学还没有实现这一过渡,因此教学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历史学科不仅关注人类活动及社会现象不可再现的过去而且关注现在和将来具有以史为鉴的价值,同时历史因记载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浓缩了民族情感而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放此历史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高校历史教学亦具有自身的规律。但目前历史教学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革实属必要。一方面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推进教学模式科学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改革。素质教育要求下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必须树立授人以渔的观念不再机械地去传达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而从跟本上改变那种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纳知识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高校历史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历史教学原则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真正深入对历史发展规律与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良好的历史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的分析,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细节。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启发学生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史料,实现从知识讲解到史料分析的转换加此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对相同的史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或认识从而使历史课堂得到无限的扩展和丰富而不是教本知识的简单重复,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和路径。这一过程必将增强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史学论文写作能力,既夯实了历史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破除对教材的一味盲从,给学生留下探究、创新的空间。

教学手段上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包括多媒体、互联网等河以利用档案、影像等资料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建构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历史教学。另一方面历史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改革,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形成科学的导向。考核方式的选定必须要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重要依据,而非仅仅考核学生到底记住了多少表层的历史知识。因此历史考核体系需要打破以课堂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唯有如此才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的形成和独立探究与协作能力的提高改变学生习惯于简单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盲从书本、相信标准答案的观念。在这种考核的导向下掌生才会真正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探究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亦会因此而转变。如此一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形成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历史学科培养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目标。

三、总结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6

一、真题再现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违背生理学”“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始终一动不动”。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

(12分)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4分)

参考答案:

(1)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4分)②受错误价值观驱动,否认英雄的言论歪曲了历史,遮蔽了真相,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4分)③只有尊重历史,坚持真理,树立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抵制否认英雄的谣言,消除其影响。(4分)

(2)①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②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③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10分)

(3)树立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勤奋学习,掌握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本领;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4分)

二、试题赏析

1背景材料选自负面事例

该试题的背景材料运用了有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的负面事例,教育考生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在全国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选用负面事例作为主观题的背景材料实不多见。

2试题设问彰显创新理念

第(1)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该设问从哲学的角度要求考生对某一言论加以“批驳”,是一大亮点。

第(2)题,该设问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要求考生对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探究”,是该试题一大亮点。“如何守护英雄”这个话题,在《文化生活》教材中没有表述,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现成理论可以借鉴。考生可能会结合教材,答出提高抵御落后文化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但如果不结合材料进行深层次探究,就很难答出尊重历史事实、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第(3)题要求考生就“我”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该试题创设召开主题班会的情境,让考生列出发言要点,既有知识性,又有实践性,还有思想性。

3偏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该试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当前人们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的现象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考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突出了对价值观的考查;引导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英雄精神,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新一轮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大幕即将拉开之时,该试题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改革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4参考答案体现开放特色

该试题第(3)题以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让考生列出发言要点,鼓励考生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重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题型没有标准答案,具有开放性。

三、备考启示

1加强核心素养培养

在对《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的备考复习中,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政治认同(有立场,有理想);理性精神(有思想,有理智);法治意识(有自尊,守规则);公共参与(有担当,有情怀)。从哲学的角度看,其核心素养主要寓于主观对客观具有反作用的原理之中;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其核心素养主要寓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之中。

2提高论证和探究的能力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等方面。探究在考试过程中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研究的欲望,或是对某些问题勇于提出新的假设。高考试题设置的情境往往是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考生从未遇到过的。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综合利用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进行论证和探究,得出合理的结论,并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7

历史教学界关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探讨,始自历史素养、史学素养、学科素养,后转至历史核心素养,讨论主题虽各有偏重,但都与历史核心素养密切相关。

从历史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关系,有论者将历史素养界定为“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①从简单的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为主,到从学科出发强调学科能力,再到将学科和素养结合起来,历史素养折射了历史教育的上述认识历程。论者借用了语文素养、地理素养的界定方法,将历史素养看成是“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此观点为当前历史教学界引用最多。

从历史学科素养与史学的关系,有论者通过解读史学研究过程,归纳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从研究动机的视角看,学术的历史学具有现实性。这决定了中学历史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活意识或现实意识。从研究抓手的视角看,史料是整个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操作对象。这决定了中学历史课程具有浓厚的证据意识。从研究过程的视角看,学术的历史学,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具有问题意识。学术的历史学,还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具有融合意识。史著等历史研究成果,可分为客观史实、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等四个层次,这决定了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具有分层意识。”②

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学科素养的界定,有论者比较了中美历史教学的学科素养关注点差异,将历史学科素养划分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对历史学科方法的反思、历史元认知的发展”等维度。③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关系,有论者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中学生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核心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认同、尊重和融入历史的态度”。①其中,核心历史知识包括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史观知识;核心能力包括运用时空知识准确表达历史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历史解释能力。核心态度包括对自身的态度、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对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态度。

从历史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的关系,有论者论述了历史学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性局限,论证了历史思维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并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大功能在于认识自我。②

此外,还有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所做的教学策略研究,此类研究数量大,且绝大部分为一线历史教师的经验总结,研究结论多止于经验层面,雷同情况较多。

综括看来,从历史素养、史学素养、学科素养到历史核心素养,不同视角得出的界定各不相同。这里面既有语境、视角差异,又有关注主题的不同偏重。有论者认为“对探讨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冠名‘中学历史学科素养’,更具针对性”,并通过归纳“沪版课标”“港版课标”“台版课标”等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构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③还有论者将“基于中学历史教育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称为史学素养”。④这些观点一方面揭示了“学科素养”“史学素养”“历史核心素养”等概念有一定内在关联,但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上述概念的内涵界定不清,很大程度上,历史教学界只是照搬教育界的提法,对不同时期“素养”“学科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提法缺乏学科内在的合理性学理分析,尤其是,历史核心素养是于什么语境下提出来的?它的内在合理性依据是什么?它究竟应包含哪些构建要素与层次?有什么样的价值诉求?这些都需要作具体辨析与回应。

核心素养的阐释可以有多种角度,但应该承认,核心素养首先是一个政策性概念。“在讨论一个政策概念时,充分考虑概念的政策指向应是首要的角度。”⑤核心素养是针对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中国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提出的,其政策主旨仍在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目前国家层面仍在讨论、修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高中课标修改过程中各学科都在提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素养的构建至少需要依托以下支撑点:

其一,历史课程作为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

作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顶层设计”,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已大致确定为九大方面: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历史核心素养作为学科层面的核心素养,其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之间是局部与全局、特性与共性、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换言之,“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⑥历史课程要发挥自身学科的独特性,并尽量协调与其他学科间的共性,聚焦自身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的作用。

其二,历史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思维特质。

“立德树人”本质上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和课程强调的是对学生思想、人格、态度的培养。”⑦这里的“思想”并非简单指思想品德之思想,更指特定课程中所包含的学科核心思想或思维方法。“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二,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科思维凝聚了学科特有的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其背后真善美之类的价值与态度。历史课程作为人文课程,其学科思维更兼具人类的心智记忆、人性反省与对话。“精神及心智力量照亮的是它所处的现实处境;它所借助的是那些除了能在人的精神中存在以外别无所寄的过去;借助它而照亮现实。而只有记忆才使人们的精神心智能建立自己意识的形式及内容。”②依托历史学科思维,并在思维层面聚焦、提炼其培育学生内在品质的学科素养,是构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着力点。

其三,现行历史课程目标中的合理性成果。

从实践操作的可能性看,构建历史核心素养并非纯粹的理论推演,而要有现实的成果积淀。现行历史课程目标中的三维目标划分,与历史核心素养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界所称‘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把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这意味着,借鉴现行历史课程目标中的合理成分,包括中国大陆、港台以及西方美英等国家的成果,也是构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着力点。

依据上述构建依据,笔者以为,历史核心素养至少可遴选以下基本要素:

其一,时空观念。时间与空间是历史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历史性植根在时间性中。”④“历史”的本质是“变迁”与发展,为了确切地显示人和物所发生的变迁,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一种时间框架中,时间观念是感知、理解历史的首要认知性前提。但同时,时间观念又依附于空间观念,人类需要借助空间给时间定位,“时间和空间,不管它是存在,还是只是人的思考中错觉的范畴,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⑤时空观念既是学生认识过去、感知特定历史人物、事件的必要前提,又是理解历史变迁、把握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框架性认知依托。

其二,证据意识。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更是学生感受、确证历史的证据来源。在历史本体意义上,“历史绝不是用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了凭证并被当做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⑥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史料恰恰充当着学生重构历史的证据。证据意识既要求学生要能辨析史料真伪,能从不同类型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辨清、理解史料作者意图,重构历史与现实相关问题的有效证据。证据意识不仅包含了必要的逻辑推理、分析与比较等能力,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求真、科学精神与态度。

其三,历史理解。历史研究离不开人,这就涉及人的思想与心灵。“历史的知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时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现在之中。”⑦认识历史不仅要考证史料,辨别其真伪,更要赋予其意义与价值,由此需要历史理解。历史理解主要指向历史认识的内在心理过程,它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人物、事件要有“同情的理解”,能够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其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与历史理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解释涵盖且超出历史理解。基于历史理解,历史解释更偏重指向历史意义的外在表达过程。参照卡西尔(ernstCassirer)区分自然与人文现象为信号(signs)系统与符号(symbols)存在有关思想,“历史意义在此不等于文字意义,而是要在历史的上下文中读解的实践、文化意义”。①历史解释要求学生既能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做出分析,更能结合实践,赋予历史问题以现实意义。

其五,历史评判。历史评判在其直接性上是对被评判的历史对象施加价值判断,即对某一历史时代、事件、人物的评价是以特定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为依据的。历史评判涉及事实与价值,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历史评判更直接地映射了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包括历史意识,这需要及时的反复思考。它包含时间和变革的理性思维,以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的依赖性和独特性的识别”。②某种程度上,历史评判也是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指向未来的思维。历史评判要求学生能依据一定价值观对史实做出判断,能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等,并能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至对自身成长与社会现实的认识上,形成积极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以上所遴选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对应并契合着其构建依据: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外在地规约着探究历史的条件与方法,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却内在地洞见着理解历史的人文精神与价值,两者统合于历史学既具实证又兼诠释的人文学科特质。更进一步地,时空观念、证据意识所蕴含的求真态度与科学精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所生发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可具体细化为人生态度、民族情感、国家认同、世界意识等),都在不同层面具体地回应着“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从实践上看,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等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与美、英等国的历史学科思维所界定的内涵要素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也与现行历史课程目标的某些成分相近,有可借鉴的、可行的现实操作空间。

历史核心素养的累积是长期的、层级递进的,其层次细化需要参照:1.教育目标分类。安德森(L.w.anderson)修订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将认知过程维度划分为“a.记忆、b.理解、c.应用、d.分析、e.评价、f.创造”六个层次,尤其是将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结合起来。霍恩斯坦(a.Dean.Hauenstein)将认知领域划分为“a.概念化、b.理解、c.应用、d.评价、e.综合”五个层次,将情感领域划分为“a.接受、b.反应、c.价值评价、d.信奉、e.举止”五个类别。③2.学习过程分类,这里可聚焦为学科框架中的学习。可分为:a.知识的习得与巩固(知晓)――包括事实性知识与认知性技能(记忆与再现、机械训练与熟练)的掌握,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B.知识意义的理解与凝练(理解)――包括概念性知识与方略、认知性技能(解释、关联、结构化、比较与分类、归纳性与演绎性推理)的掌握与社会性技能(协同学习与知识的合作建构)的形成,以及基于内在价值的内发性动机、对学科的兴趣与爱好。C.知识的有意义运用与创造(运用)――包括原理性与方法论知识的掌握,问题解决、决策、假设性推理、审美表现,和基于项目的对话(沟通)与协作的形成、基于活动的社会性关联的内发动机、能倾、态度与思考习惯的形成。①3.教育内容分类,这里可聚焦为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层。从人文学科性质看,人文世界的认知可分为“文本”“语境”“意识”“物自体”等若干层面(见表1),这是西方由古典哲学的知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论的共同语意语境架构。②

借鉴上述教育分类理论,可综合“教育目标分类”与“学习过程分类”,并结合“教育内容分类”,再具体地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每个要素予以细化。以“时空观念”为例,可细化如下(见表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目标层次”“内容层次”两者之间的细目选项并非一一线性对应,其内在的层次关联应是相互依托、相互归属。它们之间的课程意义更应诠释为多元性关联、丰富性包容、复杂性回归。举例来说,“文字记述”层面涉及时空观念的理解与运用,可能与“历史语境”“历史意识”甚或最根本层面的“历史本体”,都生发着强弱不一的关联与导引,某一层面关于时空观念的理解,亦可能蕴含着跳跃式的生成潜能。即使“文字记述”层面所构建的时空观念,也可能隐含着指向历史本体的历史感悟,抑或成为具备自觉时空意识的洞察与“踏板”。

同样,历史核心素养的诸要素之间,也是复杂而多元的。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评判等,它们既可各自作层次细化,彼此间亦呈现包容、映射、回归、多元等复杂性关联。比如,“时空观念”与“历史理解”,两者都内含着对特定历史时空的条件放置或场域体验,“文字记述”层面的时空观念,可作为努力理解特定历史事件、人物的条件前提;反过来看,对特定历史事件、人物作设身处地式历史理解,又是孕育自觉时空意识的过程展开,两者相互包容,共置共生。

当然,对历史核心素养作要素遴选、层次细化,反映了学科课程逻辑、分析的思想方式,是学科课程理性、务实的实践需求,不过,对其内在要素的划分、分层的设置,却又不能作简单地线性理解,这恰恰反映了核心素养持续、开放、包容的综合性品质要求。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8

【关键词】乡镇领导干部历史学习状况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99-01

同志始终重视领导干部的历史学习。早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他就做了《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2013年6月25日,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当下乡镇这一级领导干部历史学习状况如何?原因是什么?如何推进乡镇领导干部的历史学习?通过调研,本文就这三方面情况加以阐释。

一乡镇领导干部历史学习现状

1.缺乏主动性,不重视历史学习

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存在轻视历史学习的思想,对历史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的领导干部虽然也认为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认为历史的学习是软任务,有时间就学,没时间可以不学,历史的学习不能妨碍硬任务的落实,不能妨碍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性工作。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平时培训不少,报刊文件看得也很多,已经很有理论功底了,没必要学习历史。

2.缺乏针对性,不能联系实际

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中指出:“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吸取应用,或作为借鉴,或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但现实中,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在历史学习中却存在针对性不强,脱离工作实际的问题,缺乏用历史学习指导具体工作的能力。

3.缺乏科学性,没有正确态度

在历史的学习中,个别领导干部考虑的不是如何用所学的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升自我修养,塑造高尚品格,而是耍权谋、玩心机、以升官发财为目的,看一些如《厚黑学》《老狐狸经》《中国古代风水术》等,偏离了学史的正确方向和正确态度。

二存在上述现状的原因

1.历史学习与干部考核提拔无关

从干部任用制度来看,在考核一个拟提拔干部时,组织部会到拟提拔干部单位进行业务能力考核,会向纪检部门了解干部的廉洁从政情况,可从来不会向宣传部门了解干部的历史学习情况。在这种考核体制下,尽管中央一再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也很难引起领导干部的重视。

2.历史学习制度没有建立

到目前为止,推动历史学习的制度还没有建立。领导干部历史的学习还处于自发状态,全凭领导干部自身对历史的爱好或特别需要而学习,即没有上级的安排部署,也没有组织部门的考核要求。

3.历史学习意义认识不足

许多乡镇领导干部对历史学习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历史学习对加强干部修养、拓宽领导思路、提高领导认知的重要作用。始终认为历史只是尘封中的记忆,是墨纸堆里埋藏的故事。

三推进乡镇领导干部历史学习的举措

1.提高认识,增强学史自觉性

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所处的岗位职责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会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但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的道理都应懂得,都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历史。”这就提出了领导干部要增强学史自觉性的新要求。而要增强自觉性,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教育、引导,增强领导干部对学习历史重大意义的认识。

2.适应需求,增强学史实效性

学史是为了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所以要有实效性。这就要求在学史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历史节点和历史事件,对其进行学习、分析、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发现其本质属性,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这样,结合实际需要去学习历史,历史学习的实效性就得以充分体现。

3.建立机制,增强学史规范性

要充分发挥历史在咨政育人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建立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来规范领导干部的历史学习。

第一,组织部联合宣传部,共同对领导干部的历史学习做出规范,由宣传部部署领导干部历史学习的内容、要求、标准并做出评价,之后,评价结果移交给组织部,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指标。

第二,党校要开设历史课程,对集中学习半个月以上的班次开设历史课,尤其是党史课。

第三,举办领导干部历史学习专题讲座。每年举办一期领导干部学习历史专题讲座,聘请县内外的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由组织部牵头,联合县史治办,设定历史专题辅导内容和聘请专家。

参考文献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9

【关键词】新课改;导学案;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的引导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开始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前的阅读课本,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以及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等途径去解决问题,学会知识,获得感悟,进而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按导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它也把预习与练习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去学习知识,通过知识去解决问题,个人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牢固地保存于头脑中。

二、历史导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为线索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历史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线索多,问题多。如何把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找出来是本节历史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找出历史课中核心问题之后,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由浅入深,慢慢引入核心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2、归纳总结知识是导学案的重点,导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程线索多,学生很难找到历史知识切入点。历史老师就要从大方向教学生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如讲经济史,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生产关系的变化入手,进行归纳总结。

3、内容简练、实效性强是历史导学案的特色。设计一份科学、合理、内容紧凑又符合觉悟的导学案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好好设计出来,我相信每一个高中老师要单独完成,肯定是有心无力。怎么办?发挥集体的作用,全体历史老师分工合作,各自编写一部分,再拿出来大家讨论,综合分析,最后才形成本校的导学案。

4、巩固练习是历史导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历史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历史导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历史导学案,问题的设置难度必须在学生可控范围内,难度太大学生找不到答案会产生烦学情绪,问题太容易也起不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历史导学案,成分利用教材、互联网等如何去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5、预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先简再繁,新课程的学习与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学得更为扎实。

四、如何写好历史导学案

(一)历史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一个人去设置一份导学案一是太费时间,二是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充分发挥同年级学科备课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集体分工编写,共同研讨确定;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简洁、易懂,最好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

(二)在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一课一学案,即学即用即教。

(2)问题化原则。将历史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学生中心原则

历史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设置问题后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去完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交流研讨、上网查询等途径完成导学案。导学案上针对开放性问题亦应适当地提供方法上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参与难度。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围绕内容合理设置问题,如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应少,简单考查一下即可,重点难点要从不同角度多设计几道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导学案的设计格式: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训练: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进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6、精讲点拨:针对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有层次。

(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进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9、作业布置(巩固案):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三级,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易:中:难=6:3:1)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教学论》,闫桂琴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王春永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篇10

关键词:兴趣;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分层

不论是哪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都离不开核心素养的支持,要想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我们需要从核心素养角度不断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不断改善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其了解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先决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就感到很枯燥,课堂教学质量就很低。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大多情况下都是死记硬背,对知识缺少了解,他们在背的时候不知道思考,所以学习的效率不理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祖国的过去,以此来让学生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们兴趣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近代史,另一类则是古代史,在学习古代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一下即将要学的内容,熟悉一下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联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历史阶段的涉猎。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们发言,看看学生们对这个历史阶段的认识,不管对这个历史阶段了解多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王燕飞上课的气氛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学生们的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效率就会随着提高。讲到近代史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讲我们国家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下,我们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是可以激发学生们内心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作用

把核心素养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还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的夸奖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摆正自身态度,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尝试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们的错误或者是一次考试成绩很差的试卷时要保证持有鼓励的心态,不是批评学生,而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们要有信心学好。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心灵还是很脆弱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一切失去信心,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影响很大。相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眼神都可以让他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所以说一正一反还是相差很大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坚持鼓励的心态面对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课堂效率,才能让他们有学习历史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错误时,学生内心肯定也不好受,这个时候教师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学生,批评学生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找出学生们出错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缺陷,帮助他们填补知识的不足。这样鼓励的方式会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成效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做出相应改变。教师可以分开了解,就是每学到一个历史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调查。还可以进行总的调查,教师给学生们发一个问卷调查,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师把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录,然后讲课的时候就要做出改变调整。

从根本上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分高低,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例如,在学习唐朝文化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唐朝诗人的了解肯定不同,教师在讲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根据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讲,这样学生们才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他们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才会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随之提升。还有就是学生们对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兴趣可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这个特点分开教学,这样之后,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很多。

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的讲解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史料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凉心动魄的事件,也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思维印象,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历史内涵。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除了要多方面运用现有的资源,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方面,我要求学生们多多接触教材以外的书籍,同时也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在学生进行分析的时候,也是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我鼓励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交流探讨,自主创新,正确地认识并学习历史。

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要位置,不断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历史知识的现状,我们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和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思考问题,去想象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然而然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新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要位置,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计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在提问学生的时候,就应掌握分寸和火候,时刻注意问题的新颖性,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新颖,首先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充分动脑思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运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让他们有时间、有空间去思考问题,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而言之,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严格遵循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学习历史,初中历史课堂也会得到良好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