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授课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0:06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1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该方法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看、听来了解所学的知识,有利于识记历史知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故事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可以举办历史学科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让学生阅读课外历史书籍,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制作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定期地开展优秀历史小论文评比。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以上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多多赐教,教学实践证明,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化的。历史教师利用好的教法的技巧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说明学生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学习的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才能搞好,课堂效果才能有较大的提高,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才能不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初中生历史教学工作是繁杂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2-47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91-02

众所周知的是,初中历史的主要教育目的在于传授与历史有关的基础性知识,使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智力。加强历史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强他们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由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语言非常的简洁明了,很多老师认为初中的历史课比较好教,学生也都认为历史课比较好学,但是最终的学习成效却很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待提高。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历史教师来讲,应该致力于探寻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灵活的运用多种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历史再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他们,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几种具体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

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肯定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综合性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常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述法、谈话法、讲解法以及讨论法和图解法等,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哪种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况来进行分析,历史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时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知识的累积程度,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能力性格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同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运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几种比较具体的历史讲授方法的介绍:

1.1讲述法。讲述法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内容时非常有利的,比较适用于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复习和巩固原有的知识。叙述、描述和概述是三种不同的讲述方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分选择,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需要运用叙述和描述的方式来进行,而相对来说较为次要,但是必须要讲到的部分则需要采用概述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以便于描绘出整个历史的全貌。[1]

1.2谈话法。谈话法是一种师生双方通过谈话的方法或者问答的形式来进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去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从另一方面来讲,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1.3讨论法。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使用讨论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最后再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或者例证来向学生阐明观点。

1.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在课堂中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譬如说,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点将它们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让他们自行归纳出各个学派的观点,让他们再进行历史体验,譬如教师可以动员学生用百家争鸣时代某一个学派的观点,去看待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再进行归纳和总结。[2]

除过以上所讲的几种方法,还有讲解法、图示法等很多适用于历史教学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譬如说如果能够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呈现出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使用讲述法就可以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对于一些不擅长表达但是却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的教师来讲,就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教科书上没有涉及到的历史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探讨。

二、多媒体教学对于现时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再配合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多媒体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就很容易被激发,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举个实例来说,在教学《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做好以下相关资料准备,首先是准备好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资料制作成ppt;其次是有选择性的摘录网络上的电影片段,图片与声音以及视频结合起来,向学生们展示辛亥革命发生时的立体情况。再或者说教授中美建交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把中美建交时的相关历史与电影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示出来,这种呈现方式,会比教科书中单纯的图片文字效果要好的多。[3]

事实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优势,并且灵活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以历史学科来讲,教师在准备历史课程的相关资源的时候,多媒体教学会因为其信息含量比较大、使用方法比较简洁灵活、而动态性也非常的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的重视。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一些本身比较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原本比较复杂的历史事实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使深奥难懂的历史问题变的逐步的明晰化。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多向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他的现代性也可以弥补传统的依靠黑板来教学的方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和获得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的教学改革,还可以帮助初中历史教师,成为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教学探讨.2011,(7)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3

作者从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技能和技巧,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四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素质;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7-0143-01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不可或缺地包括师德、专业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作为一名教师,这几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作者从专业知识,语言表达,教学技能和技巧,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做了论述。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以我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师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一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进行交流的场所,同时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不认同的教师,大多数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对于教材的理解分析以及前因后果、年代的连续、本质等分析不够透彻,一旦被学生提出的问题所“问倒”,就以其它的方式进行掩饰,导致学生对其没有信心。只有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历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程度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日常教学中,有的历史教师,学识渊博,满腹经论,但拙于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壶里有倒不出”,使课堂无生气,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就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规范专业语言,做到:叙事说理要条理清楚,全面周密具有逻辑性;描人状物要有声有色,情景逼真具有形象性;谈话范读要情真意切,平易流畅,具有感染性;借助手势,穿插事例,比喻新颖,生动有趣具有趣味性;举一反三,弦外有音,留有余地富有启发性。切忌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颠三倒四疙里疙瘩、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巧话;不懂装懂,“或许”“大概”模棱两可的混话;干巴枯燥、平淡乏味,催人欲睡的淡话;挖苦讥笑、低级趣味、不干不净的粗话;粗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很浓的套话。只要我们努力实践锤炼,就一定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

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形成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如在初一年级展开竞赛式教学法,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喜欢听老师和同学的夸奖,于是每节课都设计十几个问题,然后按小组回答或抢答,将其得分记在黑板上。为了多得几分,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

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十分有效。而在初二年级则进行乐学教育法,经过一年的竞赛式授课,效果虽说比较理想,但长期使用此方法,已经长大一岁的学生逐渐由兴趣到枯燥。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经过反复实践、推敲,在初二年级开展乐学教育法。对于初三年级的学生则相应采取参与式教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较为成熟,而且时逢初三学的是《世界历史》,许多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时代节奏感强,他们努力去了解世界,但又不全明白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所以我尽量将初三的每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多问多答。

四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

1.应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自觉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而产生自豪感、荣誉感,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会主动、自主地,凭借隐藏在内的意识活动而尽职尽责。

2.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价值、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要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师之间,要提倡热爱集体、团结同志、真诚协作、互相帮助。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化渗透

历史教学故事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教学模式,除了单纯知识性的传授和讲解外,还包括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习惯的束缚,变通授课内容的顺序,将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作为授课的指导和线索,按照故事化教学的要求重新安排授课体系,将灌输式授课方式改为启发式授课方式。

一、用故事情节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现在对历史事件的讲授比较死板,只是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缺少宏观的视角,关联性弱,因此学生往往会不知从何记起,听完课之后容易忘记。此时强调必要的故事情节,并且进行故事的推演,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其记忆,由点到面,对整个历史事件脉络的掌握来说有重要的作用。如在讲授唐朝与吐蕃进行和亲的时候,要通过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两次和亲背后的目的――增进友好关系、“合为一家”进行必要的了解。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还需要针对这两个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发生的变化进行推演,通过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制定来分析,这个是唐朝进行和亲的必然性,加大联系背后的故事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更为具体、全面。

二、根据历史故事的情节巧设疑问

学生学习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如果能激发其兴趣将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授课时特别应该注意使用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效应”。作为教师要避免不顾学生感受、一味不停地讲,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反感,致使学生听过也记不住,或者根本就不想听,很难达到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参与进来,并成为故事化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学会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与老师适时进行互动,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才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才是故事化教学的目标所在。

例如在统一国家的建立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的讲授,教师就可以事先向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如:“大家知道什么是合纵连横么?”“合纵指的是哪几个国家?连横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六合会失败呢?”学生带着问题听故事,在听课的过程中会集中注意力获取有利于回答这些问题的信息。这种听课的方式较之平常有效果、更明显。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自然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自觉做笔记,而且还能把知识点联系到教材上去寻找相关的论述,相互印证。因为个人兴趣、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从故事中获取的信息可能不够全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内容来分析,加以补充,或者可以引用史料,采取“论从史出”的原则,让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对问题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会使他们受到启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以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故事化渗透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

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梳理,从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中汲取有效的知识点丰富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或进行历史情景剧的表演,既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主动、自觉、有效地去掌握课本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故事化教学并非一味地追求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之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故事化渗透,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目标。因此,授课中,故事的使用要有选择性。

四、注重故事的真实性

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中还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在历史资料的取舍上,要尽量使用第一手史料,既然是故事,就难免会带有一定成分的情节性和叙事性,这些情节性或叙事性的内容往往被不同的人加工、改造。面对各种各样的故事版本,教师作何选择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必须对故事的真实性就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最为可靠的作为授课内容,而不能随便选择。因此,为确保教学质量,向学生呈现真实可靠的历史故事,教师在搜寻故事素材时要尽量从第一手资料中筛选。

此外,要善于使用地方史料和口述史料。地方史在历史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如果能将地方史志和课本上的内容巧妙结合起来讲授,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因此,在故事化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灵活运用地方史志中的素材,把地方的历史故事和书本上的历史故事相互印证和解读,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历史古迹进行现场式教学,这样就大大增强历史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外,口述史料也是历史学科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积极地去寻访那些曾经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生活者和经历者,他们都有过真实的经历和在那种特定背景和环境下的独特视角。通过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来讲解和分析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更具体。

总之,历史与历史故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学科教学的故事化渗透是历史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性。历史的主要内容不外乎是历史故事,历史本身也是通过这些故事流传下来的。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历史与历史故事之间的特殊联系,历史故事在教师授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全脱离历史故事而开展历史教学,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所有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都是在故事的承载下流传至今。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思维水平,也决定了在这个学习阶段采用故事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吴亚强历史故事与课堂教学的联系[J].新教育,2011,(05)。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5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

一、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形成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如在初一年段展开竞赛式教学法,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喜欢听老师和同学的夸奖,于是每节课都设计十几个问题,然后按小组回答或抢答,将其得分记在黑板上。一分成绩要有一分辛勤付出,为了多得几分,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以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效果往往不佳,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要为集体争光,老师即便不布置预习和复习,他们也会埋头书上,于是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十分有效。而在初二年级则进行乐学教育法,经过一年的竞赛式授课,效果虽说比较理想,但长期使用此方法,已经长大一岁的学生逐渐由感兴趣转到枯燥。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经过反复实践、推敲,在初二年级开展乐学教育法。关于这一方法,许多老师均有较为全面的说明和深刻的体会,就不多做介绍了。对于初三年段的学生则相应采取参与式教学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较为成熟,而且时逢初三学的是《世界历史》,许多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时代节奏感强,他们努力去了解世界,但又不全明白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所以尽量将初三的每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多问多答,即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由学生回答,不完备之处再由老师补充。这种参与授课法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极受学生欢迎。

二、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6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3-01

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知识点繁杂并且具有过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将还原过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因此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并提出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寓学于乐。

1.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初中的教学当中,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且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很多同学都觉得其枯燥无味。为使得同学们更好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点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多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刺激同学的感官,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同学们更为接受的方式进而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1.2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课件,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的反复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不断反馈,增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1.3拓宽学生的视野。历史学科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课时及信息容量所限,教材编写较为简单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无法涉及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解过程中通过关键词的搜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巩固相关知识。

1.4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很难具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如将不同时期国家的地图进行拼接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等。

2.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不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不断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并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创造,但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较弱,不能熟练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很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授的内容相结合。因此若想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最初目的,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2.2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初中历史老师过度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授课依赖。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未经过自己的加工盲目应用。在讲授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氛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主要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将人为灌输转化为技术灌输,这样做很显然违背了信息技术进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初衷,学生在课堂上只对信息技术保留有新鲜感,对课堂教授的具体知识点并不印象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3.在初中教学中的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分析

3.1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目前存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模式,只有将两者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教师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面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这是现代技术难以代替的;而现代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更多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带入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同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不可盲目倾向其中一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课堂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师生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技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而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教学目的角度出发,不可过分追求技术的使用,需要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3.3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蕴含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授课技巧。初中历史组的老师应定期组织有关信息技术授课的研讨会,分享各自经验形成信息共享。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品课程分享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共享,便与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并且借此帮助信息技术使用不熟练的老师尽快熟悉使用方法,共同进步。

4.总结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目前技术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从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完成知识点学习,避免盲目跟从。

参考文献:

[1]安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3.

[2]符广梅.刘海涛.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35-136.

[3]徐建香.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5,23:116.

[4]杨春梅.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170.

[5]王金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46-48.

[6]丁方.试论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47.

[7]葛瑞玲.信息技术让初中历史教学锦上添花[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24-25.

[8]王彦艳.谈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38-239.

[9]王会英.谈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1,35:115.

[10]闫淑乔.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56.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言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初中历史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场所,教师的能力体现在利用灵活的教学技巧,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中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的教学手段,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普遍、直接的交流方式,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事实上,能灵活运用语言的教师将会营造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能搭配上其他的教学手段,将更会提高课堂的魅力。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只关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具,忽略了课堂上教师语言把握的细节。事实上,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运用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笔者曾经听过一位优秀男教师的公开课,讲授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男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诵读了余光中家喻户晓的作品《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教师缓慢的饱含深情的诵读中,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了,切实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体会到作者孤身漂泊在外、对祖国目前的无限思念,从而为接下来新课的导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教学氛围,这样通过语言渲染导入情境的方法,比单纯的讲授的效果好狠得多,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2运用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到处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历史教学中所谓的实物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例如在讲授“西欧殖民主义的扩张”的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英、法、荷殖民扩张示意图、伊丽莎白一世等人物的画像、印第安人在矿井下劳动等图片,揭露殖民者的贪婪、残忍,表现殖民地人民的悲惨命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总之,运用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3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能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历史课堂成功的重要条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可以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将一些远离我们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激趣。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教师在讲授世界史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教师单纯地讲解课文和史实,很多学生觉得枯燥,学生缺少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也无法联想到画面,学习效果不高。为此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电影《伦敦上空的鹰》中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电影中紧张的情节、战争的残酷性一览无遗,学生们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同时面对大军压境,在生死存亡的时候英法士兵表现出来的从容以及绅士风度更是让学生们感慨不已,英国举全国之力将所有的船开出来营救士兵,冒着枪林弹雨,这种爱国精神更是令人过目不忘。而且在多媒体环境下,利用动态视频、动画来展示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内容,如领土疆域、行政区划、进军和行动路线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课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创设情境中得到了锻炼。

4历史情境课堂的构建

在具体的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笔者发现,充分发挥情景教学的特点,寻找学生兴趣的切入点,结合教材课程的内容要求,整体构建的历史情境课堂,是做好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其内容三个单元二十二章节,覆盖穿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文化知识等,这是我国历史文化最璀璨的一段时期。为整体进行穿插,笔者结合这个历史朝代的管理体系设置,安排了“朝议”这一历史情境:将课本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整体梳理,采用上朝谈论相应事件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强化记忆,从而深层次地感悟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根据唐宋明清时代的相应架构核心三省六部制,笔者将课堂学生划分为9个小组,分别对应三省六部制的相应机构,在课堂上,就课本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温习,各组各司其责,从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评议历史事件,老师负责做好总指挥的“皇帝”角色,引导和规范课堂次序。随着课程的推进,历史朝代上各个职能部门进行了相应的归并调整,而课堂的小组成员也一并调整,将难以记忆的架构变迁拟合成贴近学生身边的组员调整,通过学生自身参与历史事件的情境,学生们深度感受了部门架构的科学性及调整的必要性。每次课程进行到下一章节时,各部各省已经为新的知识点形成了教系统的认识,从而历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有个较为活跃的班级甚至创新的将历史上课的问候语“早上好,老师”申请变更为“吾皇万岁”、教师的回应“早上好,坐下”修改为“众爱卿,平身”,情境的构建已经由教师的主导进一步升华为学生自主的学习投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的氛围,获得了历史课的优异结果。

总之,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运用情境教学,首先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地甚至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于春燕,王文丰.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8

关键词技能读书交流

新课标下的历史新教材充分地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而其综合性也在相应地要求历史教师也必须具备更为全面的综合能力。那么历史教师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一、相当的专业知识

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有些历史教师在对教材处理上单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学生一旦进一步提出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在此情况下除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纯历史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历史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比如,对于高中必修三“灿烂辉煌的文学”的讲解,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一节45分钟的课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授课者有不浅的古诗词基础,对屈原、司马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等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举一反三地信手拈来;也要求对苏轼、辛弃疾、关汉卿等词、曲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中国四大名著内容也要知之一二。这样的一堂课既能使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又增长了许多古汉语知识,由此可见历史与语文的联系之密切了。

而与政治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则更涉及物理学、生物学等很多知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就更密切了,每幅地图的解读、每一区域的历史发展历程都必须有相应的地理学知识作基础。

因此,用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二、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

有些历史教师的历史课陈年累月的三步走“原因―经过―影响”,也不管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这样往往给学生一印象“历史课就是讲事情原因、经过、影响,我不听下课看看也不成问题”,结果学生对历史课就失去了兴趣,老师也就没劲教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老师上历史课有成就感呢?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不能太死板。比如一教师在教学“秦末农民战争”时,他没按常规的三步走,而是用成语“指鹿为马―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楚汉之争”等故事把一节课串起,爱听故事的初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

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历史课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如在教学“祖国统一大业”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和国际的情况则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教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教师如能临场发挥写几笔书法、唱几句京剧,则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展示教师的人才魅力。由此可见,拥有广阔知识面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后怎样才能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继续成长呢?

首先,要养成不断读书的习惯。教书之人应该爱读书,多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用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与素养正取决于此。”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应注意对所读书的选择。不能只读教材或教辅资料,要有计划地、有系统地阅读经典,这样才能逐步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多与老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当遇到不好处理的问题时,老教师的经验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当遇到其他学科难解知识时请教其他学科教师将是一条很好的捷径。

再次,要加强与其他学校老师的交流学习。学校经常会举办到外校参观学习,我们一定要多多参与,以取长补短。也可通过网络学习更大范围更多老师的经验。

一个教师一旦通过以上的努力具备了上述几项素质,相信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而教师也可籍此树立十分良好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于学习、乐于教学的良性教学环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9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教的不应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通过自学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应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因此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导演,每堂课的总体框架由教师设计,但具体的过程则由演员――学生来阐释。教师就是导演,你所设置的悬念越引人入胜,那么作为演员的学生也就越能融入其中,并且乐此不疲。教师要不断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悬念,然后引导学生一一解开,在解疑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的真正融入会让他们记忆深刻。为此,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篇10

[关键词]细说体精于业善于言勤于行享受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60083

新学期第一课,笔者曾在九年级某班做过一项小调查,发现全班四十多名学生心中排在前几名的“历史学家”分别是:易中天、当年明月(笔者注:石悦)、阎崇年、纪连海……对梁启超、吕思勉、郭廷以等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在教师群体中亦不鲜见,由此可见“现代讲史者”对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的巨大影响,而提及“讲史者”这个群体,就不能不提到被称为“中国讲史第一人”的黎东方教授以及由他创造的“细说体”。

一、“细说体”产生的背景和特点

黎东方,原名智廉,曾受业于国学大师梁启超,又曾师从法国史学家马第埃教授,学贯中西,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陪都”重庆市区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物资极度匮乏,诙谐幽默、口才出众的黎东方就想到了卖票讲史,借用“说三分”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开讲三国。黎东方讲三国,起初完全是为了生计,随后逐渐过渡到为了兴趣、为了普及历史而讲史,因此抗战胜利后,黎东方又到南京、安顺、贵阳等地进行讲史,同样听者如云。

虽然黎东方教授在讲三国时已有“细说体”之实,但“细说体”的成立在于口头讲述在先,笔之成书在后,因此直到20世纪60年代,黎东方教授将当年的讲史内容加以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写成了《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等五部书,才标志着“细说体”体裁的创立。“细说体”不仅别开了一种史著新体裁,更独辟了一条历史通俗化的蹊径。

关于黎东方讲史的特点,李伟国从专业的角度概括了六大点,通俗地说就是“精英讲史,大众听史”八个字[1]。“精英讲史”对演讲者的专业知识和表达技巧都有极高的要求,即演讲者本身不仅要对史事熟稔于心,更能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语言加以表达。

二、“细说体”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借鉴意义

中学历史教材具有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等特点,但由于篇幅所限,所选内容都是精华中的精华,过度的浓缩使得“历史教材成为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砌”(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语)。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认为黎东方的“细说体”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笔者认为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也应以黎东方教授为目标,努力成为一名“精于业”、“善于言”、“勤于行”的中学历史教师。

1.精于业

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成为黎东方教授那样的“精英讲史者”,但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善于抓住历史教材,凝聚课堂之“神”。历史教材是精华中的精华,只有围绕历史教材这个“神”去组织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形散神聚”或“形散神不散”的效果。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下苦功夫研究教材,才能抓住历史课堂的本质内涵。二是善于补充细节材料,丰富课堂之“形”。历史教材具有高度浓缩、高度抽象的特点,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逆来顺受地学,只能使“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语),因此巧妙、充分地利用细节材料可以使历史教材更丰满、更生动。盛巽昌曾撰文对黎东方的《细说三国》和易中天的《品三国》进行了点评,认为二者虽然各有千秋,但黎东方教授能“坚持史学的基本游戏规则,严格遵守时空常识,不随意发挥,不断章取义,不望文生义,不把戏剧评话充史事”[2]。郑士波也认为虽然黎东方与易中天的走红方式及走红速度极其相似,但黎东方是地道的“学院派”,是梁启超最后之及门弟子,是“通俗讲史人”,而相比之下易中天是“电视说书人”[3]。

2.善于言

黎东方成为“现代讲史第一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其借用了“说三分”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我们的才思、文采不能望黎东方教授项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的教学辅助手段与黎教授当年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和应用。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ychler)在1967年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五官中视觉和听觉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分别占83%和11%,此外,同时利用两种知觉(视听并用)进行学习的记忆保持率显著高于利用单一听觉或单一视觉[4]。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更愿意以多媒体这样的方式接受课堂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能更好地契合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在“精于业”的基础上加上新颖的教学方式、精炼的教学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体系,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凡事都讲一个度,切忌以“放”代“教”,有“机”无“人”以及固定预设[5],否则就有可能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反而忽略了课堂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3.勤于行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拥有那些让人羡慕的天分,因此只能通过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勤奋加以弥补。黎东方教授年近九十仍以老骥伏枥的精神撰写《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后四册(《细说秦汉》、《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和《细说两晋南北朝》),如此精神更是我辈楷模。而勤奋的落脚点除了前面提及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两方面外,更重要的在于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学生。笔者认为,正是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我们的教学陷入“以为照顾了所有人,最后可能只照顾到教师的‘自我感觉’”这一怪圈。而破解这一怪圈的方法在于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笔者认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起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性别(男、女)、兴趣(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历史科目成绩(好、一般、差)以及其他科目成绩(好、一般、差)。单是考虑这几个因素就可以初步将学生分成五十四个不同类型,针对这五十四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是一项浩大但必需的工作,因为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相信“有教无类”。

三、结语

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多目标,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6]等。随着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精于业”,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历史知识,让自己先有“一盆水”,更要“善于言”,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学史,享受课堂。

[注释]

[1]李伟国.讲史、品史热析――兼论黎东方和南怀瑾[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1).

[2]盛巽昌.看黎东方如何讲三国――兼评易中天《品三国》[n].中华读书报,2007-06-06(10).

[3]郑士波.黎东方:现代讲史第一人[J].学习博览,2008(5).

[4]袁凌云.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