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十篇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十篇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0:43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1

(1)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明确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家喻户晓,全国各省市均兴起了物联网产业建设与发展的高潮。经到区模范马路科技园等部门调研了解到,从省、市到区都就物联网产业做了详尽的目标规划,其中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是实现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600亿元,2015年达到1500亿元,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形成国内知名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区的模范路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是,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聚集各类物联网相关企业200家。到2015年,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聚集物联网相关企业500家,在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等领域培育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规模型企业3—5家,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2)发展物联网的优势显著

区作为市中心城区,汇聚了20所大学、86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58家科研院所、42位两院院士、10万人的科技队伍,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潜力。其中模范路科技创新园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中枢神经”,位列省十大创新型园区之首,是市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之一;软件园和科技街也形成了鲜明的规模和特色。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无线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力自动化等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全区各科技园、街形成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物联网产业已处于领跑之列

在区政府的主导下,“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成立了物联网应用研究院;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专业研发机构,致力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培养。例如大学依托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微纳技术与研究院;邮电大学作为国家工信部共建高校,依托电子信息专业领域学科优势及无线通信与传感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优势,打造全国首家以物联网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创新园,成立了物联网研究院和物联网泛在通信实验室。

二、如何使物联网产业做得更有规模、更有特色

目前区在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规模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确定了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平安应急、智慧家居、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系统建设等板块为优先发展方向;在布局上,规划了模范路科技创新园区、软件园等;在产业运作上,规划了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集聚平台、服务经营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等。

下一步,如何结合区的特点,在物联网产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做出自身的特色,建议做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定位思考。下面简单罗列三个城市的物联网发展特色,供分析和参考:(1)无锡市俨然是整个物联网产业的零头羊,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大量资源投入,从国内外邀请了大量的物联网业、高校进驻无锡,打造部级物联网领军基地,其物联网的发展方向是广而强。(2)北京市抓住政府机构云集的的特点,着力发展物联政务网,建立政务物联网投入于社会管理。(3)深圳市重点打造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的主要构成部件均为电子产品,深圳借助“制造之都”天然条件,重点发展物联网制造业,并快速形成大规模的产值。

作为市高校集中、科技企业集中的核心城区,可以做精做细的方向很多,本调研重点建议的一个特色发展方向——建立“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整合国内外的物联网核心技术,重点研发出物联网涉及到的40多种核心传感与传输技术模块,并将研发的所有物联网技术全部对高校师生、社会企业开放,源代码开源,从而使教育领域和企业领域,都能采取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地学习、研发和生产物联网产品,从而快速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总结为一句话:开源物联网技术,为全社会无偿培养物联网人才,形成区的一大特色。

三、建立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的措施建议

按照做精做细的思路,组建开放的区物联网技术开放服务与推广基地,该基地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集中研发和积累一大批物联网技术;二是利用掌握的物联网技术,为驻区高校和企业服务,帮助驻区高校学生促进就业,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快速形成物联网产业群。

(1)组建开放的实验室,研发一批物联网技术单元

组织由企业牵头、高校配合、政府扶持的物联网实验室和教育基地,研发出一系列物联网技术单元和平台。涉及到的技术可包括3G、4G无线模块、wiFi、蓝牙、2.4GZiGBee、433m无线传输、CoFDm无线传输、电容式触摸技术、电磁触摸技术、录音录像采集、GpS定位、北斗定位、雷达测速和感应、RFiD(包括13.56m、924m、2.4G)、iC卡、磁条卡、温度传感、湿度传感、光敏传感、压力传感、罗盘、压力传感、重力传感、各类气体传感等,以及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身份识别等智能模糊识别技术等。将上述各类传感技术研发成一系列的“物联网积木”,使用者根据应用需求,快速学习或研发出所需要的产品。

(2)研发专门针对驻区高校和技校的特色产品

在当前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如能帮助学生改善就业,则善莫大焉。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是企业缺技术人才,而大量的大学生却很难找到工作。我们觉得,在这个环节上,可以尝试由区政府科技部门提供部分科普基金、劳动人事部门提供部分就业资金、高校筹集部分教学资金,组成物联网教育基金,建设一批物联网教育学习硬件平台,并免费提供上述物联网各类技术和开源软件;在辖区高校、技校建立物联网联合实验室,为科技类专业学生提供试验、实习环境,增强动手和实战能力;与全国性的人才网站合作,实现将需要物联网人才的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对接。

在上述效果验证可行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在互联网上,建立开放的物联网实验室,为全国所有的高校、技校,以及科研院所提供开放的技术支持。同时,服务平台也可以通过有偿提供物联网硬件平台和技术模块的形式,产生收入,形成良性的市场化运转。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

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3

关键词:林木育种;太空诱种;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22.3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榆阳区地处榆林市的北部,它作为陕西省的一部分,是林业远远大于农业的一个区域。近年来榆阳区又实施了一系列退耕还林的策略,进一步提升了林业在榆阳区的地位和比重。再加上榆阳区的旅游业较同区域的其他地区更加的发达,这对榆阳区的林业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榆阳区的林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林木育种的研究进度和深度已经大大的领先于其他非林业主体的地域。下面就陕西省榆阳区多年的林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总结,科学详细的对陕西省榆阳区林木育种的发展进行探究。

2陕西省榆阳区林木育种的现状

由于中国近代的发展史,中国的近代林业科学较其他国家起步晚,而且中国拥有高数量和多种类的林业,所以林业科学在现代的中国还有重大的任务和责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林业的要求和重视越来越高,林木科学到现在已经有了可观的发展。对于陕西省榆阳区来说,林木育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树木种类资源

现在的榆阳区通过对全区树木种类的调查、收集、分类等一系列的综合管理,已经对榆阳区的树木有了详细的记录和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各类植物的保护园,对各种植物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不仅如此,通过多树木种类的记录,还发掘了许多拥有良好的特性或较为稀有的树种,不仅丰富了本区的林木,还为新的优良林木的培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2树种优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关林木育种的科技也在不断的壮大。目前,林木育种的方式就有人工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抗性育种、太空失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多种育种方式。对于陕西省榆阳区来说,各类育种方式都有研究,但是每一种育种都要有优良的林苗作为基础。现在陕西省榆阳区对优良林苗的选择和培育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并将之很好的用在实践中去。

2.3吸收新元素

对于吸收新元素来说,有2个方面:对有价值的育种材料的引进和对先进人才的吸引。

2.3.1对有价值的育种材料的引进

目前陕西省榆阳区在此方面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直接或间接的从别的地方引进高质量的育种材料。

2.3.2对先进人才的吸引

陕西省榆阳区的林业育种人员通过对先进科技的钻研和与先进技术人才的交流,大大推进了本地区林业人才和育种科技的壮大。

3陕西省榆阳区林木育种的发展前景

3.1先进的生物技术

植物生物学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先进科学,是一门具有涵盖性和高潜力的技术。从组织培养到基因重组,植物生物学有了极大的突破,也给林木育种的改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先进的植物生物技术比较与常规的杂交育种有其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它不似常规的育种主要通过杂交的长周期方式,而是深入细胞,利用基因技术来培养先进的品种。利用基因技术可以定向的改造生物,特别是可以避免种群的杂交隔阂,为新品种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总体来说,植物生物学在以后也会是林木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

3.2组织培养的应用

组织培养在现实中的应用面很广,大致一共有几类。利用组织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可以排除其他基因的存在,从而得到纯系的植株,为育种的优化做了极大的贡献。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突破种族的杂交的障碍,为新品种的植物培育和改良提供了新的方案。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打破了植物固有的属性,可以尽可能的给植物添加原本不存在的特性和对其现有特性的部分优化。而对细胞突变体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细胞的突变几率和突变方向,为新特性植物的出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组织培养的发展还很长远,无论是当下还是以后都将占据林木育种的主要地位。

3.3太空诱变育种

现在的太空诱变育种技术的代价还很大,远远不能做到普及和正常使用,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太空诱变育种也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在无重力的空间里,对植物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将得到不同特性的植物。虽然说因为现在太空诱变育种技术还不完善,但是随着它在未来的发展,林木育种也将在太空诱变育种方面有良性的突破。

3.4林木种质的保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植物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年滥砍滥伐的加剧,导致大量的野生植物基因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植物的保存和保护刻不容缓,如何科学有效的对野生植物基因进行安全彻底的保护也成了当下的热点之一。我国目前正在用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保存林木种质的一种方式,着手建立详细全面的林木种质体系,收集和保存珍贵的林木植物基因。

4结语

林业是生态和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种树木有不同的作用,也为大自然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随着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推进,林业在以后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林木育种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石也注定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林木育种也必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未来的科技发展将带来各种更加强大和更加完善的林木育种方式,林木育种也会在这之中经历一系列的考验和完善,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带动整个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晓丽.桉树遗传图谱的eSt-CapS标记整合及生长和扦插性状的QtL定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2]丁昌俊,苏晓华,李吉跃.太空诱变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0(3):34-38.

[3]章承林.林木育种学教学中Cai课件开发与应用漫谈[J].湖北生物生态职业技术学院院刊,2003(1):45-46.

[4]章承林.列表比较法在《林木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0-32.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4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高潮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高潮。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战略目标

21世纪初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2)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长入经济,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良好方式。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为保障生物技术及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对全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各层次不同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重要的引导;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界、金融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将加速国家目标的实现。

高技术是基于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而高技术产业则必须加上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只有以企业为主,才能有效地将分离的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运作。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生物技术产业将难以迅速发展。

3主要对策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整体协调、形成优势集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期。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采取“两弹一星”+利益捆绑的新机制,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发表,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2)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

国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区”。这种“聚集”促进了不同研究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速了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聚集”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起到了“聚集”带动“聚集”的作用,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循环。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部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长春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选择地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聚集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聚集区、以深圳为中心的粤港聚集区、以长春为中心的长沈大聚集区等),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对上述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国家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界的积极性,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既有合作(包括跨国和跨地区合作)又有竞争的社会化的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的格局。

(3)选择部分重点产品,目标定位国际市场

对于某些我国有较好基础、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是我国有资源优势的技术领域,例如转基因动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中药等领域,应选择部分重大项目,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通过运用优势集成、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操作方式,加大协同攻关力度,尽快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并确立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4建立国家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技术因其自身的综合性、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转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为重要。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此,应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实施,力争在5~10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5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及国际化

我国在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在国外,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产值占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对重要的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装备,应采取“桑塔纳”模式,走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的发展道路。第一步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建设组装线或生产线,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外国公司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步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加大国产化比重,同时加强新型号、新设备的研制开发,进而逐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自己闭门造车、封闭发展,所开发的产品性能不稳定,测出的数据不可靠,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尴尬局面。

6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组织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尽快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协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组成以企业法人和高级主管为主,吸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进行全局性组织协调工作。

7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人口、人文、历史以及多民族等原因,使我国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宝库,为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量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一些重要的资源流失严重。例如,我国虽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由于资金和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导致研究、保藏和开发工作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一部微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象重视人类遗传资源一样高度重视对所有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各类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藏及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细胞库、菌种库、毒种库、种质库、信息库等。此项工作可在相关计划的基础上,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不开放就没有出路。高技术需要在合作和竞争中求发展。一方面是在合作中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竞争中合作。国际上,企业间的联合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国外政府间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还应利用国内巨大市场的吸引力,积极与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要充分重视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信息及人才资源。在这方面,即使是十分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信息,并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我国除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为国效力外,还应选择重大技术领域,在国外建立联合工作站。863计划生物领域在“八五”、“九五”期间已试行,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这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国家应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9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房地产开发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促进与带动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作为与房地产开发建设相配套的物业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物业小区作为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安全、方便是业主们的基本要求,但不容乐观的治安形势对业主、住户带来了影响,而日显落伍的治安防范系统成为物业小区安全的短板。发展安全防范科技,引入安全防范智能化设备设施,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物业小区安全防范形势分析

 

近年来,物业小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性调整,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通货膨胀持续、物价不断上涨、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等客观因素,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物业小区的内外部治安形势严峻,经常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困扰着和谐社会的建设。部分地区社会治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也给物业小区搞好安定、安全、有序的物业小区环境带来一定的困难。破解小区安全问题,提升物业小区安全系数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应对物业小区安全问题,保障小区良好的治安秩序,需要不断提升物业小区安全防范级别,提高物业小区安全管理,改进物业小区安全防范措施,增加应对物业小区安全的手段。而要确保物业小区的安全、稳定,需要多方位的安全防范管理措施与设备。虽然秩序维护人员在维护小区正常秩序,保障小区良好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打造“平安小区”的建设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单纯依据人力资源来进行安全防范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安全死角,留下大量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治安事件或刑事案件,必然给物业小区带来影响,引发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给物业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小区的安全、稳定,并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注重对物业小区安全防范建设,引入新科技,有效地运用智能化安全设备、设施,通过安全技术防范控制来达到确保小区安全的目的很有必要。

 

小区智能化应用是小区科学管理的一种体现。采用先进的安全监控系统、车辆识别系统、门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刷卡计费和等手段来提升物业服务的安全性,提高服务效率;而在水电物业的安全防护方面,引进先进的水电设备及故障报警系统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电安全防护方面存在的各种质量缺陷。此外,除了需要注重科技管理来防范水电和安防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借助科学的物业安全观来指导物业进行安全管理操作。针对安防方面的物业服务对策而言,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物业服务科技产品,及时更新必要的物业防护设备。

 

二、运用物业小区安全防范集成系统的目的

 

物业小区是社会的细胞,居住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业主、住户,物业小区就是一个小社会。一旦物业小区交付使用,就面临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物业小区因涉及到物资进出、物品流动、人员出行、车辆进出等情况,加之物业小区系财富聚集度高、流动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小区安全防范工作历来就是物业管理的重点工作。近年来,随着安防技术的发展,在网络化、智能化、清晰度高的大背景下,物业小区安全防范在技术防范系统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给物业小区安全管理注入了科技的成份,物业小区安全防范方面,新的防范技术、新的安全防范产品、新的解决方案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到物业小区现场,给物业小区安全保卫系统注入了全新的技术防范措施。通过近几年的运用与实践,物业小区引入科技智能,有效地提升了物业小区安全防范级别,通过小区安全防范集成系统的有效运行,在小区安全防范建设上发展重要的作用,物业小区的治安、刑事案件的发案率明显下降。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技改变生活,大众的生活正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在新观念的冲击之下,借助于科学技术,应用科技手段,实现物业服务水平提升是物业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提升物业管理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小区的安全、稳定。物业小区作为社会的基础,做好物业小区的安防工作是物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实物业小区安全防范工作,建立牢固的防范体系,才能使业主放心、安心地生活。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物业小区安全防范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着实让业主们忧心,也不能让业主们放心,其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局限于时代条件,老旧小区无配置相应的安全防范设备设施,二是部分物业管理工作者缺少科技意识,缺乏对科技应用的理解,仍然沿习多年传统的以人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式。三是物业管理人员不能摆正安全生产与企业经营的关系,不愿意对小区进行必要的安全防范设备设施投入或对物业小区安防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如何改变现实状况,在物业小区安全防范上变被动防范为主动防范,唯有转变思想观念,引入新科技,引进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向科技工作要效益。

 

传统物业小区的安全防范体系主要是以人员防范系统、物防系统、粗略简单的技防系统所组成的。目前多数物业小区还是以人防为主,部分小区正逐步向智能化技防升级。但随着房地产开发建设开高档化发展,尤其是带电梯的高层建筑物业小区,其配套的设备设施比先前开发建设的物业小区有着质的差别,该类型物业小区在安全防洪设备设施的配置上,高度集成了全方位的安全防范控制,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覆盖了各个子系统,主要包括闭路电梯视频监控系统、物业小区大门及主要出入口门禁控制、外部不法人员入侵报警系统、物业小区楼幢语音对讲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等,这类系统通过火警报警、治安监控、门禁、防盗报警、可视对讲、安保巡逻打卡管控等基本设施,达到防火、防盗、防抢的目的,通过与人防相互结合,全方位地实现保护业主、住户的安保要求。

 

三、物业安防集成系统在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物业安全防范集成系统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对物业小区内的安全防范设施进行高度集中管理与控制,达到全方位覆盖物业小区各个重要部位、区域,从而确保小区安全。

 

1.物业安全防范集成系统,将物业小区建设过程中各个安全防范系统相对独立设置统一起来,提高了安全防范的级别。物业小区可能存在着先后建设闭路电视视频监控、不法人员入侵报警、语音对讲等子系统,因各个子系统各自运行,加上物业小区安保的值班人员技术水平有限,所以往往已建成的技防系统达不到应该达到的目的。为实现小区安防的全面覆盖,不留下安全死角,必须进行系统集成。安全防范系统集成是在系统工程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安全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合理有效、可靠稳定、经济实用的整体,并使系统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安防效益,达到系统全方位覆盖。

 

2.安全防范集成系统作为科技智能化产品,通过系统管理项目建设,拥有先天的智能优势,及时提示系统故障,方便排查设备故障。安全防范集成系统提供的及时性设备故障排查确保系统各个环节连续、安全、有效地运行,提升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升物业小区安防能力,为物业小区安全防范工作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保障。

 

3.安全防范集成系统全面整合安全防范管理系统资源,减少了安全防范的死角,为安全防范提供预警。将提供对安全防范控制主机、操作系统、平台应用软件、存储设备等等设备、资源的全方位控制。安全防范集成系统为物业小区安全防范提供一个集中管理故障、异常事件处理的中心,收集各种管理功能产生的故障事件,系统可完成故障事件收集、过滤、关联和处理等工作,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故障的及时处置。安全防范集成系统将给安全防范系统维护管理人员及物业小区安全责任人带来好处,及时发现物业小区安全防范的缺陷,做到未雨绸缪。

 

4.安全防范集成系统将各个安全防控设备与设施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接近于物业小区防范实际。安全防范集成系统高度融入智能化管理,达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安全防范的效果。物业小区安全防范集成系统的目标就是提高整个物业管理小区对案件的防范、处置能力,并达到贴近于物业小区现状,接近于物业小区实际,确保小区安全的目的。

 

5.安全防范集成系统使物业小区安全防范主管免于疲劳应付,解决了及时处置治安问题的能力,为企业领导提供及时的信息。对于各级安防系统责任人来讲,安保人员处于整个物业管理事务的第一线,而安全保卫无小事。长期以来,安保工作人员尤其是物业小区经理对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不能实时了解,一旦物业小区出现案件,时常发生找不到录像影像、设备不在线、摄像机图像模糊不清等不正常的情形。因而,在向领导反馈、汇报安全防范工作情况之时无法提供相应的资料、数据。智能防范运用系统解决了该类问题,该系统将进行信息汇总,以图表的方式为物业管理者提供分析结果,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6.安全防范集成系统促使物业安防人员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安全防范集成系统需要一定文化素质的物业安防人员来操作与控制。人的因素在操作与控制新科技、智能化安全防范设施设备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操作控制好先进的设备设施,必须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有了良好素质的员工,才能运用好科学先进的设备设施,安全设备设施才能充分利用,通过对物业小区安保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掌握科技知识与技能的人员来操作控制先进的设备,小区的安防工作将会提升了一大档次,也会给平安物业小区的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力,无形中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充分借助科技技术、智能化等先进科技理念与技术来加快推进我国数字化住宅和指智慧小区的快速发展,运用安防集成系统,通过该种安全服务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创新物业安全服务质量。通过小区安防集成系统的有效运用,就可以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安防要求,将科技管理运用于管理实际,确立安全、有序的物业小区环境,打造温馨的智能化小区。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6

首先,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和1000多万市民对副总理兼科技部长金先生率领的政府科技代表团一行的来访,对尚副部长和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中韩生物技术合作论坛暨中韩生物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中韩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韩建交15年来,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而也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年,与仁川广域市结为友好城市。目前,在的投资企业达到2300多家,投资总额42亿多美元,集中了三星、LG等一批著名跨国公司,成为企业在华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之一。4万多人常住。同时,在中韩科技、教育、文化等交流与合作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仅这个月在举办中韩交流和合作活动就有3项。今天的会议将进一步推进中韩科技交流和合作;5天后我们还要举办"中国--友好周";下旬,釜山市长许先生访问,签定港口合作协议书。中韩扩大交流和合作,不仅有利两国繁荣昌盛,也将有力推动东亚区域合作。

年,新区被纳入中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推进新区开发开放的热潮正在兴起。今年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3亿吨,集装箱700万标箱;一年多以后,乘坐京津快速铁路,京津相通只需半个小时;二年后,在组装的空客a320飞机将升空起飞;三、四年后,轿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辆。新区的开发开放为与企业和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加快生物技术创新,发展生物经济,是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是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科技教育发达的地区,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现代医药产业发展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前几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了“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已成为这个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每两年召开一次。我市已与国家科学技术部等部委合作,在新区共建6平方公里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在尚勇副部长全力支持下,占地300亩、建筑面积为30万平方米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已开工建设。我市已和中国科学院共建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在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有很高的水平。我们真诚地欢迎有志于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企业、研发机构到特别是新区创新创业,参与到这些基地建设中来;真诚地欢迎的专家、大学、科研机构与的学者和机构合作开展研发工作,加快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与突破,造福人类。

最后,预祝中韩生物技术合作论坛暨中韩生物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7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孵化器;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003-04

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是以区位、交通和产业集聚为纽带,依托经济基础较好、科技资源较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的大中城市以及国家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优势,科学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加快推进产业带建设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对于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

根据科技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第二次部区会商关于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议题,2008年12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带。随着产业带发展和建设规划的逐步完善,产业带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带空间集聚态势逐步显现,产业带已初步成为带动区域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擎。

(一)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产业带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9.6%。2010年,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2010年1~11月,产业带内两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总收入、总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529.19亿元、641.8亿元、62.23亿元、4.38亿美元,同比增长38.62%、28.29%、29.89%、93.8%。在高新园区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批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四个优势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80%左右。其中,南宁市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北海市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海洋产业为主,钦州市形成了以石化、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为主,防城港市形成了以现代物流、新能源产业为主,玉林市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产业、现代农业为主,崇左市形成了以新材料、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布局。目前,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产业带内高新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目前,产业带内聚集了部级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1个,还建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园区、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工业园区20多个,并通过实施《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规划研究与孵化体系建设》等项目,在钦州启动了自治区级高新区建设,形成了以南宁、北海两市高新园区为中心,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11月,南宁、北海两个高新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79.21亿元、工业总产值529.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5%、38.62%。其中,南宁、北海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占所在市工业增加值的32.79%和9%。广西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获国家正式批准建设;部级海洋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建成的国际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是国内首家获得美国动物实验机构aaaLaC(associationforassessmentandaccreditationofLaboratoryanimalCare)认证的初具规模的灵长类动物国际实验基地;以科技园区创新基地、铝加工产业创新基地、制糖与造纸产业创新基地、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创新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基地、生物质能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为重点的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加快推进;北海高新区构建了以原华侨开发区为核心区,以原北海高新园区三个企业为主体的软件电子科技园、海洋产业园、生物制药园为分园的“一区多园”的创新发展模式。

(三)产业带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产业带内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底,产业带内已拥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47家,分别占广西总数的49.2%、47.96%。2010年,通过科技计划引导和科技创新服务,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共技术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不断向产业带扩散,其中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检测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认可实验室,使产业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方面,2010年,产业带内新组建自治区级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3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承担国家、自治区及市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有效提升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据统计,每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约平均完成新产品开发7项、新技术开发2项、新工艺及流程开发3项、新材料开发及应用2项、获得专利授权6项。

在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方面,通过着力推进实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试点工作,促成现代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评为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使产业带内部级示范中心达到4家,并建立了由全区51家区、市、县及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参与的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联盟,实现了全区生产力促进机构的资源、服务的协同,为产业带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估。

在孵化体系建设方面,着力打造部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创业园等一批创新机构,各高新区的孵化器软、硬件环境建设得到逐步完善,孵化器规模不断扩大,孵化成效明显。2010年,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在孵企业达138家,新入孵企业40家,毕业36家,总收入达22723元;北海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入驻孵化器企业共15家,孵化企业实现总收入42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50万元,出口创汇7.5万美元,并在通过了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之后,正在为申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积极的准备。

二、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做法

(一)高度重视,搞好规划,明确产业带发展方向

产业带建设纳入第二次部区会商议题以来,广西高度重视产业带建设和发展,把产业带发展规划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切实加强政府组织协调与指导,成立由自治区和相关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产业带发展领导小组和由科技、产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产业带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二是坚持系统性、科学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原则,认真抓好规划工作。2008年10月,广西科技厅组织编写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方案》,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并以桂政函[2008]156号文报送科技部。2008年12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加快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带,并要求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制订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2009年1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为加快产业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策略依据和政策指导。

(二)结合实情,完善政策,优化产业带创新创业

环境

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广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为推动产业带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制定出台了《广西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广西电子信息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建立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的意见》和《关于关于加快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系列政策规划,为产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二是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规范》等政策文件,进一步了优化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三是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科技园认定管理办法》。为大学科技园的设立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科技成果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三)搭建平台,完善设施,增强产业带科技创新能力

在推进产业带建设进程中,广西将改善产业带创新创业条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完善基础实施,搭建创业平台,加强高新区孵化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产业带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完善高新园区的基础设施,先后完成了各高新区的创业中心、创业大厦以及南宁高新区的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建设,为高新区企业发展和人才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环境。二是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从科技经费中安排经费支持南宁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和北海创业中心建立了南宁高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南宁软件技术公共平台和北海高新区技术与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中试平台,为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加大孵化器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近两年科技计划立项中,广西共下达了南宁生物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北海北部湾海洋生物产业孵化器建设、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器建设等支持孵化器建设项目5项,有效地提升高新区孵化器的孵化抚育能力。此外,还积极扶持高新区企业发展生物技术、集成电路、软件等方面的具有孵化器性质的研发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网络化的创业孵化体系。

三、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尽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差距还比较明显,在产业带发展的速度、体制、机制、政策、人才等多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在今后的建设中,产业带建设应突出创新、聚集和辐射三大功能,以开放合作促产业发展,努力把产业带建设成为战略高新技术和前沿应用技术研发孵化基地、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聚集基地、技术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培养创业基地及中国-东盟技术合作交流中心,成为我国三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密集区,自主创新能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辐射带动面广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示范区。

(一)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广西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中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参与的产业及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2.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示范基地。通过项目资金形式,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合作,建立若干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果产业化和高科技重大项目研发及攻关。

2.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发挥财政科技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鼓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拓宽担保渠道,支持知识产权质押等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贷款融资;根据我区创业投资发展的需要和财力可能,适时建立创业引导基金,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及其他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业投资。

3.支持企业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有关政策宣传力度,支持企业用好《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2008〕116号)等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

1.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具体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信息、政策咨询、项目受理、技术服务、配套对接、绩效评估等工作。

2.加快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等服务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综合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从研发支撑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服务。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战略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激励机制,构筑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通过高薪聘请、技术入股、产学研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创办留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器、优化创业和生活环境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地培养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为创新创业企业和人员提供配套服务。对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受益单位除兑现服务合同报酬外,可给予一次性的奖励。

(五)开展技术招商活动,加快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步伐

在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搭建技术招商平台,开展集群式招商,通过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关联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由引进项目向引进产业的转变。同时,鼓励外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形成战略关系,

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推动广西企业融入跨国公司全

球技术创新网络,逐步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六)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更多的支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库建设,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方向和重点,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筛选和储备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纳入国家支持计划。

参考文献

[1]连镇殿.关于建设烟台北部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分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望,2004,(2).

[2]徐少华,赵戊生.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7).

[3]中投顾问.2010~201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2010.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8

【摘要】目的对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具有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对样本要求较低的特点;使用较多的方法主要有rapd、issr、its标记以及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同时,dna分子标记技术也存在着使用局限、对实验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技术复杂度高、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以及无法用于成药、复方、提取液鉴定等弱点。结论dna分子遗传标记作为中药材鉴定的方法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dna分子遗传标记;中药材;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he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esofapplicationofdnamolecularmarkersinchinesemedicinalmateria.methodsinductionandanalysiswereusedbyreferringtoliteraturereleasedsince1990s.resultsdnamarkertechnologieshavecharacteristicsoftrace,rapid,peculiarity,accuracyandcredibility,lowerrequirementsforthesample.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interialtranscribedspaoers(its)andrrnagenesequencingtechnologyareoftenused.however,dnamarkertechnologieshavesomedisadvantagesthatemployeesarerequiredspecialskills,thecostishighandthetechniqueiscomplicated,whileitisdifficulttodistinguishdifferentparts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usedmedicinallyandidentifypatentmedicine,chinesemedicinecomplexprescriptionandtheextract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conclusionthemethods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identificationbydnamolecularmarkersneedtodevelopandimprove.

keywords:dnamolecularmarker;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identification

针对我国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复杂且品种混淆情况严重的状况,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及质量和疗效,广大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都致力于寻找更加科学的鉴定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当今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尤为引人瞩目。dna分子标记大致可分3类:首先是以电泳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其中代表技术有rflp分子标记技术;第2类是以电泳技术和pcr技术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实际使用较多的代表技术为:rapd、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和aflp(amplifiedrestrictionfragmentpolymorphism)。第3类是以dna序列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其代表性技术有its(interialtranscribedspaoers)测序分析技术。本文仅就最近十几年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应用作一分析,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1经典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此类技术的代表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

rflp是最早发展的分子标记,是由bostein首先提出,soller和beckman最先应用于品种鉴别和品系纯度的测定,这是最早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后,与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探针标记杂交,从而显示与探针含同源顺序的酶切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rflp探针的来源主要是rg克隆和cdna克隆,其中cdna探针保守性较强,许多同科物种cdna探针都可以作为通用探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经典的rflp技术须经酶切、电泳、southern转移、与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步骤,在实际应用中很不方便,费时费力,并受到探针来源的限制,多态性检出效率低(只能检测探针长度内切酶识别位点上的变异)。同时要求的dna量较大,实验材料必须新鲜,因此难以适用于干燥药材的鉴定,目前在中药鉴定领域已很少使用,已归为被淘汰的技术。

在多源性中药材如伞形科北沙参、柴胡,菊科苍术属豆科甘草属,羽扇豆属(lupinussp.),yamazakim,茄科澳茄属(duborsias)mizukamih,3种苍术mizukamih的基原鉴定、资源分析及其地理品系(居群)间亲缘关系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报道。

2基于pcr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此类标记技术的代表为: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和aflp(amplifiedrestrictionfragmentpolymorphism)。

2.1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rapd技术是由美国的williams与welsh两个研究小组于1990年同时提出的一种dna分子标记技术。williams等称之为rapd,welsh等称之为ap-pcr(arbitarilyprimedpcr),此技术利用单一的10个碱基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dna序列多态性。rapd标记只需微量dna,且对受试基因组无特定要求(不须知道受试基因dna的背景材料),检测灵敏、方便、多态性强,可以检测出rflp标记不能检测的重复顺序,可填补rflp图谱空缺,适用于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目标性状基因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快速构建等研究,也可用于亲缘关系等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几种分子标记,rapd标记是在中药鉴定领域用得最多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并对中药鉴定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apd技术自问世以来,在中药鉴定中主要用于中药混淆品、代用品的鉴定,多来源中药的鉴定,名贵中药的鉴定,动物类中药的鉴定等。

从1996年以来,黄璐琦等[1~3]等分别对天花粉、西洋参等进行了鉴别研究,证明了rapd分析法作为鉴别动植物类生药是可行的。

2000~2004年,于燕莉等[4~13]分别对金银花、姜黄属药材和山药、射干类药材射干及混淆品鸢尾、野鸢尾、蝴蝶花、德国鸢尾、近缘物种金线莲母(金线莲)与金线莲公(无线金线莲)、泽泻、麻黄、灵芝、厚朴、地黄和海风藤等进行了研究,从分子水平定性地揭示道地药材的遗传变异,得出同种异地药材所形成的不同的居群,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李颖等[14]分别对广藿香和独活药材进行探索,并建立了鉴别方法。

2.2aflp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标记技术是1993年由荷兰科学家zabeau和vos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aflp是一种rflp与rapd相结合而又不使用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手段,被誉为新一代的分子标记技术。它的原理是基于对基因组dna双酶切经pcr扩增后的限制片段进行选择。使用特定的双链接头与酶切dna片段连接作为扩增反应的模板,用含有选择性碱基的引物对模板dna进行扩增,选择性碱基的种类、数目和顺序决定了扩增片段的特殊性,所以,只有那些限制性位点侧翼的核苷酸与引物的选择性碱基相匹配的限制性片段才可以被扩增。扩增产物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然后根据凝胶上的dna指纹的有无来检出多态性。由于aflp预先不需要知道dna序列的情况,但获得的指纹信息位点要比rapd技术更为丰富。相比之下。最后完成aflp实验的成本比用rapd方法的成本低,更省时间、更方便,而且准确性更高,数据更可靠,技术难度也不大。

2000年以来,马小军等[15~19]用aflp标记分别对人参、西洋参、石斛以及天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flp指纹技术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得到了清晰的aflp指纹图谱,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2.3issr标记技术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技术又称为锚定简单序列重复技术(anchoredsimplesequencerepeat,assr)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zietkiewicz等于1994年提出。它用锚定的微卫星dna为引物,即在ssr序列的3’端或5’端加上2~4个随机核苷酸,在pcr中,锚定引物可以引起特定位点退火,导致与锚定引物互补的间隔不太大的重复序列间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所扩增interssr区域的多个条带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者琼脂糖凝胶电泳得以分辨,扩增带多为显性表。issr标记技术特点:实验操作简单、快速、高效,不需要繁琐地构建基因文库、杂交和同位素显示等步骤。issr标记技术结合了rapd标记技术和ssr标记技术的优点,耗资少,模板dna用量也少。

2003年以来,此标记技术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邱英雄等[20~31]分别对明党参和川明参、南北五味子、罗汉果、金花茶、怀区地黄、铁皮石斛和黄精、麦冬、金钗石斛、丹参和半夏等药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建立并优化了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证明issr标记可以作为不同产地药材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此外,2008年以来,李磊等[32~36]分别对4种叶型性状半夏和掌叶半夏、山茱萸、银杏、益智和乌头等药材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并取得良好结果。

2.4dna序列分析技术以dna序列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之上的dna测序分析技术(dnasequencing)的开发使dna分子标记技术取得了又一次的突破性进展。

动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其基因会发生碱基的重排、替代等,从而导致基因序列的差异。通过检测其dna片段序列的差异,即可将不同的种区别开来。近年来,由于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一些基因结构、功能的进化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入,一些基因已用于动植物的进化与分类、物种鉴别研究。利用已知基因的结构、序列,可以为pcr引物的设计及目的基因的扩增提供前提条件。而基于pcr的dna直接测序技术,极大地提高了dna序列分析的效率,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用于中药dna测序的基因主要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matkrpoc等;植物核基因组的rrna、its等;动物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等,这些被选基因的共同特点是进化速率差异大,基因序列变异大,基因序列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基因组,分辨率高,一般用于种级以上的分类系统研究以及分析研究动植物的亲缘关系与进化等。

马小军等[37~40]2005年分别通过测定山参、大戟、巴戟天以及细辛和柴胡的序列,获得了可喜的效果。

此外,徐红等[41~47]2004年分别对川芎、西洋参、竹节参、石斛、姜黄、大黄、当归及小秦艽、肉苁蓉、广藿香、太子参、葛根等进行了药材鉴别,根据序列能够将研究对象区别开。

动物类药材多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序列变异鉴别药材。1998年吴平[48]通过分析对乌龟、中华鳖和山瑞鳖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序列来区分正品和混淆品;还通过扩增约450bp的12srrna和约490bp的cytb基因片段对海马作了dna序列分析,可作为其它动物药材干样品鉴定的参考。1999年王义权等[49]扩增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的cytb基因片段,通过比较蛇的cytb基因246bp的同源dna序列,可以准确区分乌梢蛇及其混淆品。

3评价与展望

3.1评价中药材品质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科学有效的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从应用的现状不难看出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dna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中药材品质鉴定方法之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微量、快速、特异性强、准确可靠,且不受药材生长发育阶段、供试部位、环境条件、产地、采收季节、贮藏等因素的影响,对样本要求较低,无论是药材还是成药、甚至是粉末都可以用来鉴别;归纳起来dna分子标记技术已应用于几个方面:①用于中药真伪、近缘药材及代用品鉴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flp,rapd,ap-pcr,its等标记;②药材的野生类型与栽培品种的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aflp;③粉末、中成药鉴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rt-pcr;④本草考证与出土中药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测序技术;⑤道地药材研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rapd,rflp,aflp标记和its与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文献报道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但已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作为鉴别药材的方法学的研究,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还很有限,与中药其他方面研究的结合还未开展,所以从方法学上来讲,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方法还需要发展才是。②使用还很局限,由于分子标记技术对实验室硬件和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再加上成本也较高,所以真正用于中药材鉴别的方法还很少,已涉及的中药品种也很有限,从文中可看出,仅rapd、issr以及测序技术使用较多,涉及的中药品种也只有几十种;正因为技术复杂度的制约,此类鉴别技术对于生产收购第一线的人员仍然显得复杂,还无法推广使用。③数据分析所使用的软件还很局限,测序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判断药物近缘关系的关键步骤,数据分析必须借助多种软件及适当的方法,以往多采用的nei(1972)方法现已显单一了,目前用于其他生物技术的分析软件早已多元化了,且很多新的软件主要应用于中药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当中。④dna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部位入药的药材仍然难以区分,各部具有同样dna标记式样。对于成药、复方、提取液的dna标记还未见报道。

3.2展望从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来看,前后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它也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可否认的是分子标记技术肯定是本世纪的主流技术。除了以上分子标记技术外,现在还发展有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sn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srap)、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trap)、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等[50],这些技术已被用于其它一些领域的研究之中,因此,作为方法学的研究,在中药鉴定领域还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选择和发展出更适合中药鉴定或针对不同鉴定对象的鉴定方法,最终推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更多的中药品种或剂型进行鉴定。同时我们也看到,仅仅依靠分子标记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可能解决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鉴定和质量控制,那么我们就还必须要同时选择多种方法进行协同分析,比如分子标记技术与细胞学标记技术、生化标记技术、高效液相及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的协同使用,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来达到最终准确鉴定中药材或中药复方制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璐琦,王敏,周长征,等.rapd方法在细辛类药材鉴别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j].药学学报,1998,33(10):778.

[2]黄璐琦,王敏,杨滨,等.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鉴别中药天花粉及其类似品[j].药物生物技术,1999,19(4):233.

[3]王培训,黄丰,周联,等.商品西洋参dna指纹图谱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6):367.

[4]于燕莉,向凤宁,夏光敏,等.dna序列分析在金银花品种鉴定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2000,13(4):39.

[5]肖小河,刘峰群,史成和,等.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rapd分析及分类鉴定[j].中草药,2000,31(3):209.

[6]layh,liuh,liaom,eta1.geneticidentificationofchinesedrugmaterialsinyams(dioscoreaspp)byrapdanalysis[j].fooddruganal,2001,9(3):132.

[7]黄芸,秦民坚,杨光,等.rapd法鉴定射干类中药[j].中草药,2002,33(10):935.

[8]胡珊梅,张启国,周涵韬,等.rapd法在金线莲的鉴别研究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2,33(10):949.

[9]党荣理,马永红,吴霞,等.新疆产麻黄的rapd分析[j].中草药,2003,34(9):861.

[10]zhaom,chenm,wangn,eta1.studyongeneticrelation-shipamongsomecommercialstrainsofganoderma[j].jna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3,26(3):60.

[11]刘文生,朱建明,何斌,等.中药材厚朴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04,27(3):164.

[12]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地黄种质遗传多样性[j].遗传,2004,26(6):922.

[13]罗恒,王和勇,孙敏,等.应用rapd快速鉴别中药材海风藤及其替代品[j].中医药学报,2004,32(5):33.

[14]李颖,李劲平.广藿香道地性的rapd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27.

[15]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人参农家品种的aflp指纹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2):707.

[16]罗志勇,周钢,周肆倩,等.aflp法构建人参、西洋参基因组dna指纹图谱[j].药学学报,2000,35(8):626.

[17]虞泓,和锐,倪念春,等.石斛属4种植物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04,35(7):808.

[18]谢渊,张小蕾,李毅,等.天麻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j].生物技术,2007,17(1):47.

[19]常楚瑞,邹佳宁,宋聚先,等.天麻扩增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反应体系的建立[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5):391.

[20]邱英雄,傅承新,吴斐捷.明党参与川明参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鉴定的issr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598.

[21]孙岳,李景鹏,金元昌,等.南、北五味子issr鉴别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3,31(1):29.

[22]周俊亚,宾晓芸,彭云滔,等.罗汉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2(3):81.

[23]宾晓芸,唐绍清,周俊亚,等.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1):20.

[24]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等.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5,13(1):36.

[25]周延清,景建洲,李振勇,等.怀区地黄遗传多样性的issr鉴定[j].中草药,2005,36(2):257.

[26]沈洁,丁小余,丁鸽,等.铁皮石斛居群差异的研究ⅱissr指纹标记方法的建立与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291.

[27]周晔,王润玲,唐铖,等.issr法鉴定中药黄精与卷叶黄精[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2(2):178.

[28]叶桂英,杨关全,梁国鲁,等.两种常用麦冬栽培品种的issr分子鉴定[j].亚太传统医药,2007,3(11):48.

[29]魏丹红,徐红,王燕燕,等.金钗石斛遗传多样牲研究的issr-pcr反应休系建立与优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2l(4):65.

[30]徐红,王燕燕,魏丹红,等.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issr分析与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6):454.

[31]张君毅,郭巧生,杭悦宇,等.半夏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54.

[32]李磊,陈敏,张明,等.4种叶型性状半夏和掌叶半夏的issr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3(1):86.

[33]关锰,白成科,王苗之,等.正交设计优化山茱萸issr.pcr反应体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2(2):80.

[34]曹福亮,王国霞,李广平,等.银杏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2):186.

[35]刘晓静,王文泉,郭凌飞,等.益智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j].生物技术,2008,18(3):33.

[36]张岳峰,万里翔,徐敏,等.乌头dna的改良ctab提取和issr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08,41(7):12.

[37]马小军,汪小全,肖培根,等.野山参与栽培参核糖体dna的its系列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4):206.

[38]蒋继宏,孟娜,曹小迎,等.苏皖产大戟属药用植物rdna的its序列分析[j].中草药,2005,36(6):900.

[39]丁平,方琴.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定[j].中草药,2005,36(6):908.

[40]刘春生,白根本,阎玉凝.基于核dnaits序列的细辛药材基源及分子鉴定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29.

[41]徐红,李晓波,丁小余,等.中药黄草石斛rdna-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1,36(10):777.

[42]姬可平,李啸红,李应东,等.应用rdnaits基因间隔区碱基测序对中药大黄进行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4):44.

[43]tomarin,ishizukai,moriyaa,eta1.pharmacognosticalstudiesofcistanchisherba(iii).phylogeneticrelationshipofthecistancheplantsbasedonplastidrps2geneandrp116-rp114intengenicspacersequences[j].biolpharmbull,2002,68:218.

[44]刘玉萍,罗集鹏,冯毅凡.广霍香的基因序列与挥发性油化学型的相关性分析[j].药学学报,2002,37(4):304.

[45]余永邦,秦民坚,粱之桃,等.不同产区太子参的rdnaits区序列的比较[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oo3,12(4):1.

[46]曾明,马雅军,郑水庆,等.中药葛根及其近缘种的rdnaits序列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3):173.

[47]金成庸,陈建伟,刘忠权,等.韩茵陈等3种药材基源rdna内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鉴定[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58.

[48]吴平,周开亚,徐璐珊,等.中药材龟甲的分子鉴定研究[j].药学学报,1998,33(4):304.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9

经过几年的实践,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一五”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园区招商引资所形成的产业资源,产业基地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定位:即部级生物医药、兽药技术检测中心;部级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和技术贸易平台;部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现代医疗器械及新型化学药制剂等多元化产业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效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建成园区企业服务及注册中心,全程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建设所需的各项手续;协助企业办理药品品种注册、药品生产、流通等专项审批手续,并提供GSp/Gmp/GLp等医药行业专有的认证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不断加强和完善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随着仪器分析检测中心、信息情报中心、中试车间、试剂采购中心等支撑平台的逐步建成,将为入区企业提供完备的专业化服务。

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了海内外投资者的目光。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吸引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天坛生物、同仁堂、康必得制药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及相关机构入驻园区,投资总额达11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9.52亿元,同比增长94.0%;工业总产值完成18.61亿元,同比增长135.9%;利润总额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390.6%;上缴税金1.28亿元,同比增长287.3%;实现区级财政6269万元,同比增长65.8%;外贸出口总额实现3.23亿元,同比增长23%。

2008年1-7月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3.71亿元,同比增长73.1%;工业总产值完成13.33亿元,同比增长64.5%;利润总额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462.5%;上缴税金1.16亿元,同比增长198.4%。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逐步完善创新、检测、监管、制造、流通、服务六大功能,立志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总部基地的聚集区。

“十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2005年总理在视察园区时提出科技园区在新的阶段要承担起“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四位一体新的历史使命。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做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成员,同时做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专业化园区,如何承载这一历史使命,一直是园区发展过程中所考虑的核心问题。产业基地成立三年多以来,以“依托首都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目标定位”的思路,逐步把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优秀的产业发展平台。

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国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一贯重视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在整合资源、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项综合指标平稳攀升,在全国的排名不断提高,并且空间布局已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2002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北京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组织资源优势都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北京药品市场销售占全国市场的9%,名列全国第一。北京拥有众多的全国著名的大型综合医院和门类齐全的专科医院,从业卫生技术人员近11万人,医疗服务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地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有55家,占全国的14.7%,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6个,占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3,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总数的41%。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监督与管理中心全部集中在北京,具有独特的监管与审批中心地位优势,产业发展组织资源高度密集。针对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各项优势,结合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园区逐步确立了特色的目标定位。

一是建立部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中心。产业基地依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部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评审中心。中检所、兽医微生物中心分别是国内人用药物、兽用药物的最高监督检验机构,也是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的评审检定机构,是生物制品、药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的法定监管机构。其中中检所整体搬迁项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监管中心,三十年不落后。为使首都资源真正落到实处,产业基地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药监局等监管机构积极沟通,共同搭建园区企业创新申报平台,并多次开展现场办公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新药报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得到正式批复,迁址到产业基地内,实现与园区企业的“零距离”。

二是打造部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关于技术贸易、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北京完善的技术服务市场以及部级的科研院所、研究中心打造部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加快培育园区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建设部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基地依托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以及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建立部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由北京天坛生物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CDC病毒所共同组建,目前已开始筹划建设工作。中心将具备我国新型疫苗重大成果及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设计、技术与经济分析、信息平台建设、专业咨询、专业评估的能力,成为该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新型疫苗研究开发基地。拥有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控股权的天坛生物是国内疫苗龙头企业,部分主导产品占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民海科技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了独立实验室,目前已拥有九项专有技术,经过产业化后,这些产品将陆续投放市场。天坛生物和民海科技分别是疫苗行业中国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其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代表着国内生物制品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对提升园区创新水平起到了强大的示范性作用。

四是形成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产业基地依托同仁堂、以岭集团、协和制药、康必得药业等入区的医药主导企业,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同仁堂是我国中药第一品牌,此次与香港泉昌企业合资在产业基地建设具备多种生产能力、技术先进、环保节能的新生产基地,引进了先进的丸剂生产线,实现了丸剂机制及微波干燥的流水线生产。以岭集团下设药学研究中心、药理研究中心等,建立了现代中药的提取、分离和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中医理论的原始性创新和现代中药研发的有机结合。目前已拥有9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其中主打产品通心络胶囊已成为心脑血管病治疗的中药主导品牌产品,而且已经成功作为药品在韩国注册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北京协和药厂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强大新药研发力量支持下的高科技制药企业,其抗肝炎新药“百赛诺”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肝炎化学合成新药,已在美、英等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20年药品发明专利保护。康必得药业由河北恒利集团投资建设,其明星产品康必得央视上榜11年。众多的优秀企业、完整的产业格局使产业基地拥有良好的产业氛围,具备强大的产品辐射力和市场影响力。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区别篇10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6-134-03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而推动转型的核心动力取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体系功能的优化。很多地方政府为构建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教育、经济、政策的紧密结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产业转型,均加大了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区域创新体系是为推动区域内的新技术或新知识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将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政策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区域创新网络,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其它机构和政府等[1]。

大学科技园是一个以实现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基本功能,具有独特区域创新能力的经济社会空间存在形式[2]。大学科技园与区域创新体系在系统的构成要素上是互通的,它属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部分,同时,其自身构成要素又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该地区的技术、人才和知识的流动,通过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扩散和产业集聚活动,催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达成创新目标的经济活动[3]。因此说,大学科技园自身也是一个次级区域创新系统,其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互为推动的作用。技术创新是大学科技园的主要活动,

并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即区域创新能力。

2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与功能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工业园发展成举世瞩目的“硅谷”之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涌现出了英国的剑桥、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等科技园区。我国从1999年开始加快了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大学科技园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科技部和教育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定位中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是一个以大学为依托,将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机构。总之,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并引领和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3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和作用-以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例

3.1促进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

为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与广东药学院于2010年初合作共建了“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以下简称为孵化基地)。孵化基地依托广东药学院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先进的科研条件、设备,以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番禺园区作为生产基地,打造“人才培养-创制开发-中试-规模生产”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孵化基地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发展政策和孵化产业都紧紧围绕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求,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科技人才和国际创新技术及项目,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发展健康产业的战略目标和相关政策,重点以生物医药为主导行业,引进从事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行业的研发型企业,形成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类人才、技术、资本等富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资源的集聚,开展与健康、药学、公共卫生、医疗、中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通过一系列的孵化和创新活动,带动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广州市番禺区经济目标的实现。

3.2加速区域创新发展

大学科技园主要是通过创新要素的整合与资源的集聚,企业、技术和人才的孵化、创新能力的辐射等几方面影响和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3.3创新资源的整合集聚

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和集聚区域创新要素的平台,其整合和集聚的创新要素主要有政府、高等院校、金融部门、中介组织,特别是以高校为依托而形成的数量重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集聚而形成“企业群”。在集聚过程中,大学科技园整合并吸纳了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科研成果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知识资源、政策资源、金融资源、服务资源等等创新资源,创造了适合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所需的内外部资源环境。通过创造性的整合和集聚,使大学科技园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即形成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能力。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短短二年多,已集聚了政府、高等院校、金融部门等多个机构和中小型科技企业40多家,注册资本28亿元,逐渐形成具有健康产业特色的创新发展领域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涌现了华大基因、女娲肥业、新百泰生物科技、广州澳轵朗生物科技、广州熙福医疗器械、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基地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优势项目。随着这些创新资源的整合集聚和共享,大学科技园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基础和生长环境,提供了高质量、低价格的服务;高速度、低成本的专业化信息,使园区企业有了高生产率和低成本的优势,整体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加速了区域创新发展。

3.4企业、技术和人才的孵化

(1)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入驻园区处于企业创始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孵化;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至条件成熟时创建新企业。通过大学科技园区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将已有企业和新建企业孵化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成熟企业。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和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和社会财富的生产、运营和流通单位,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大学科技园在重点培育和孵化企业方面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就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未进入孵化器的企业成功率仅为2%,而进入孵化器的企业成功率可达70%以上[4]。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孵化和培育了四十多家企业。由于孵化成绩突出,被认定为“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并在孵化过程中申请知识产权72项,其中获得授权的知识产权42项,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注册商标5项,获得各类科技项目17项,孵化基地的企业仅2012年的营业收入就超过7亿元,利税超过2000万元。根据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由大学科技园孵化出的高新技术企业,必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是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最大动力。大学科技园是人才的集聚地又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者管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技术创新人才和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科技园区别于一般科技园的特点之一。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自建园之初就特别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指导、训练实学生和创新创业人才达400多人,因此而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建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东省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中的中科院院士、中组部“”人才、广州市“百人计划”人才等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也带动和引领着企业创新发展。这些通过大学科技园培养出来的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和具有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和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3.5创新活动的辐射和引领

大学科技园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高技术企业集聚之地。园区企业之间互为比邻,联系密切,互通有无,信息和技术扩散速度快,设备和工艺更新快,生产要素投入、组合、调整快,因此,能够普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增加区域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由于企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和扩张效应,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内其他关联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这一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由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成熟技术的广泛辐射,有利于周边地区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革新,起着良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维护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的发展也同样带动了区域范围内健康产业的发展,孵化基地“服务、整合、创新“的经营理念和创新运作模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先后接待包括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克雷格.雷洛教授(CraigCameronmello)在内的国内外考察学习人员近百批次,经常性的论坛、沙龙、座谈会等各类创新交流活动影响广泛,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4结论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率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技术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也将成为长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大学科技园这个次级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创新要素的集聚之地,其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创新而开展,创新活动加速了技术进步,不断地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5],从而实现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与规模生产相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荒,聂锐.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与推进措施[J].软科学,2002,(6):22-25.

[2]徐小钦,唐潜宁.我国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48-52.

[3]袁胜军,赵相忠.大学科技园文献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275(7):58-61.

[4]王大伟,葛继平.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