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实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3:12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2.分享与传授经验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2]王春波.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04期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2

一、现实性与理论基础

中学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化解长期强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化训练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和手段对中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和必要引导,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促进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方面,改变一考定乾坤的单一评价模式,把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自我了解、发现、认识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到知识还能建立自信。因此,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初中历史课主要是以知识点的记忆为主,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历史史实与历史变革均附带着众多人物、时间、背景、事件等。教师要讲的知识点多,学生要记忆的内容也很多,为了赶进度要成绩,教师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体系的梳理与讲解上,学生则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上。久而久之,初中历史课就成为“灌输式”的典型,老师有讲不完的知识点,学生有记不完的古今中外历史巨篇,因而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学习与不学习历史对今后的帮助不大,造成所谓的历史学科危机。难道初中历史真的如此乏味?其实不然,历史中充满了历史故事,许多知识点是学生非常想了解的,学生乏味的是课堂中自己变成了被动记忆的机器,缺乏自我参与和兴趣,因而,提高中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之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自己,就显得非常必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会积极主动地应对有意义的信息,而所获取的知识将会与其他所掌握的知识形成关联,形成复杂思维能力。为了使学习者提高能力,知识量的储备是必要的,知识量积累越多,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化、突破和超越就强。同时由于知识量的积累过程比较枯燥,就需要学习者充分运用外在力量的引导作用,以形成明确学习目标,还要运用内在力量对自我进行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以督促自我学习。建构主义的理论为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自我督促档案的创建

自我督促档案的创建是基于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教学过程,通过自我督促档案的介入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记录课堂参与效果,并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反思。通过这样的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激励、最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课堂自我督促档案预期达到的目标

创建自我督促档案是基于以下几个目标:一是提示或提醒学生本堂课将会自我记录自我课堂的表现;二是记录学生课堂上听课效果、回答问题、参与课堂积极性、理解程度等上课效果;三是学生通过参与自我督促档案的记录,感受到自身的变化,由此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2.课堂自我督促档案的设计

课堂自我督促档案的设计共分为如下两个步骤。

一是对初中历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表,这一表格的设计主要是弄清楚所授班级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度和学习历史课中遇到的困难,为下一步设计自我督促档案提供参考,表格设计如下:

二是初中历史课自我督促档案表,这一表格是针对学生每堂课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记录,表格设计如下:

3.自我督促档案的发放与收集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3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两种情况:有时很想听听一些教师的常态课,不料却遭到了委婉地拒绝,理由是“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只好等到“他们”准备好后,听听他们的一些所谓“公开课”。有时也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的教学技能、公开课相当出色,但教学成绩却没有明显突出,突击去听他们的常态课,结果要么就是不尽如人意,要么就是老生常谈,老方法老套路,没有明显进步。

上述两种现象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

(1)常态听课,我们到底在忌讳什么?

(2)公开课,我们到底准备了什么?

(3)以“课堂高效”的标准看,公开课与常态课各自的效能何在?

(4)常态课与公开课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能否实现对接?

老师的这种状态并不是新课改想要的状态,也是相对低效的状态,是一种需要改变的状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出常态课低效的魔咒,向其反方向找出路?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堂的“提质”。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着力借助“实录”这种手段,在自我关照、同伴互助、磨合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常态课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常态课的公开化、高效化。

二、概念的内涵

常态课:教师每天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呈现,与公开课相对而言的一种课堂形式,它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实现“教与学”的主要环节,是产生课堂效能的必经之路。

实录:这里特指“常态录像”,是一种将课堂教学进行全程的复制、分析、判断,以期通过自我研究、合作研究,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外在激励手段;课堂整个聚焦可借助课堂跟踪、录音、录像等教学媒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课堂观察,然后进行描述、整理、分析、总结,以此改善教师的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实录”策略的操作实施

本课题的“实录”教学,想探寻一条较好的促使常态课提质的外在激励手段。“实录”教学的优越性在于,不同于往日“听课、评课”的纯外在激励,当“实录”呈现时,教师会变“听评”的自然排斥为“自省”的自然认同。意义在于将之前没有明确目标的散漫式教研合作“后移”,将课堂效果(实录)“前移”,从而促使教师心灵的解放,达成自然而然的“自我关照”和“同伴互助”,实现相对的高效教研、高效课堂。具体流程图如下:

(一)媒介:敲开历史与社会常态课大门

常态课之所以不能大胆示人的原因正在于常态课的一般效率不高,而且不好意思示人。如何敲开常态课的大门呢?

媒介一:一台摄像机。

我校实施“随堂听课”制度。一开始要求由学校分管行政汇同教研组和学科组开展听课活动,做到以随堂听课为载体,对所任教的教师的备课、作业、课堂和教师的专业进行检查、交流。但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学校试着用摄像机听课,即由摄像教师负责每周一次到各教研组内实录一堂课,每两周各教研组围绕录像课堂开展一次集体教研活动,整个操作的过程以“学科教研”的名义,一方面可以减轻上课教师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可省去学科组去听课、反复调课的麻烦。至于“随堂听课”的对象则为教研组内所有成员,由教研组长负责联系摄像“实录”,提前不告知上课教师本人。

媒介二:两个小组。

学科组:学科组是一个小集体,学科组的运行方向是集众人之智慧,相互协作,共同研究最优化的授课方案,达到教师的智力及物质资源的共享。过一段时间后,还要对录像课的教师进行跟踪调研,对比其前后课堂教学的表现,观察他们原来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有了明显改善,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对开展常态课堂教学研究进行跟踪调研,通过听课、评课、集体教研活动,了解课堂教学是否有了改进,课堂效益是否真正提高了。

教研组:学校专门成立不同学科的骨干组成教研组。利用课堂摄录,结合课堂观评,开展诊断分析和专题研讨,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案,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眼界:直问历史与社会常态课病症

对录像课的分析是需要一定眼界的。在大多数听课、评课活动中教师碍于脸面总是做好好先生。面对录像课,需要做的只是“治病”。先对课堂进行整体评价,从整体上认识、分析研究一堂课的结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管理和评价,对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第一步:上课教师本人――问题、反思。

录像课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思的载体,它可拿出来不断研究、发现、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所谓“当局者迷”,上课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课知之甚少,当把自己置于一个观众的位置后,转过身来看自己,可能更容易看清自己,也更容易听进评课者的合理建议,既弥补“当众说好话”的不足,也可避免对所有“问题”一概全盘接受。反思主要针对课堂录像,在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设计、教学机智等方面进行,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教学设计,然后再反思、评析,从而引导教师开展自我剖析,在剖析和反思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超越。

附1:

■■

第二步:学科组――学习、建议。

把实录课放在学科组的QQ群里,老师可以找时间去观看,这是一个主动学习、模仿的步骤。如赏识他人的活动设计,或赏识他人的语音语调,或组织教学等等,有时也可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需要去了解他人是如何解决相同问题的。这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分析、反思、改进的思维程序。

附2:

■■

这也是一个学习、模仿的步骤。如赏识他人的活动设计,或赏识他人的语音语调,或组织教学等等,有时也可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需要去了解他人是如何解决相同问题的。这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分析、反思、改进的思维程序。

第三步:教研组――观摩、共性。

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对教师的实录课堂进行筛选,对有特色的实录课,供教师观摩学习。当然也可以寻找一些共性问题,开展诊断分析和专题研讨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案,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心界:追求历史与社会常态课本真

实录课堂的最终目的不是批评、抱怨,而是发现、整改、提高。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解读的结果永远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哈利波特”。实录课堂的追求应是在教师自省基础上的课堂本真和本真基础上的课堂高效。如何促自省呢?――教研合作。合作的欲望是敞开心灵之门之后不愿做井底之蛙的唯一出路。教研的内容应注重“三本”。

1.生本

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下工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上下工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工夫。

教研组利用找学生座谈的方式尽可能收集一些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在教研组内达成文档共享。如①老师喜欢一问到底,我们不敢举手,怕回答问题;②老师说话太快,我们没有时间思考;③老师的表达有点深,我们听不懂;④我们想问,但老师表情太严肃,不敢问;⑤老师不板书,不知道怎么记笔记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我们老师容易忽视的,我们往往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内心的一些感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看实录课,就能捕捉学生课堂上真实的情况。

2.文本

以“书本”和“标准”这个本为出发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这个材料,那个资料的堆砌,一定要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文本特征。

学科组教研后达成了一个共识,简单地说我们的历史课堂上一定要追寻以下几个特征:①具体性: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具体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不能太简单化、抽象化;②因果性: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看似偶然,实则都有其发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学习历史就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求得对历史更深刻的理解;③综合性:历史学科的内容极其丰富,与政治、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等都有着联系,历史学习不仅学习前人的传统、经验,还要思考、质疑、反思、借鉴等。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对教材处理上所要关注的重点。

3.师本

课堂是一个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教研合作应以教师发展为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论坛、读书会等,将教研合作体打造成学习共同体,塑造有思想、有文化、有感情、有艺术的教师群体,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智慧。为师者,孜孜以求的不正是这种境界吗?

如教研组在观看实录课后,要求收集一些问题填写:

在教研活动时,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然后对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如“课堂出现冷场”的诊断、“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的研究,在下阶段的教研时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境界:实现历史与社会常态课提质

近一年的实践里,我们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提质历史与社会常态课的起点在实录,重点在研究,终点在学生。为此,我们不懈追求三大研究:

1.研究教学内容――教什么

(1)联系单元及小目标题

教师应明确上课不是草率的临场发挥,也不是事件的复述或知识条目的堆砌,而是在系统研究教材的单元及小目标题本身所要表达的主线,以及在主线下所发展的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等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9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

该课要清晰地理清(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三目之间的主线: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爱国知识分子等积极参与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由青年学生发动,无产阶级在这次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鼓舞了士气,各地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于是不久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新文化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联系学科特征

历史上一个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发生的前因后果,教材可能没有过多地阐述,但在课堂上教师虽不需要面面俱到,但也需要交代清楚。

仍以9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

在讲授时特别要交代清楚为什么会有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在哪个领域的运动?这场运动有着怎样的影响?这场运动与后来的有着怎样的关系?同样,的内容不仅仅是在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过程如何?更重要的是要交代清楚为什么会爆发一场,而这场运动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又有什么影响?

2.研究教学设计――怎么教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内容确定后的课堂呈现方式。它的主要目的是组织教学,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学到知识。好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只有对教学设计不断研究才能持续提高自己上课的灵敏度。

(1)纵向设计教学内容

历史事件往往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去阐述,这里所说的纵向设计是以一课时为教学内容,以时间轴为主线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突破重难点。

以9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为例:

【忆一忆】一战交战的双方有哪些?一战中又以哪一方战败?具体有哪些国家?

【猜一猜】一战中战败的国家会如何发展?社会矛盾如何?

【读一读】阅读教材第81~83页,概述意大利一战后的概况以及德国为什么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能够在20世纪30年代夺取政权并且他夺取政权后为发动战争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准备?面对德国的局部战争英法等国是如何应对的?又可能导致怎样的后果?

【看一看】图文资料“英法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

英法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政策,称为什么政策?它有什么样的影响?

【析一析】结合上述,你认为二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看一看】播放二战记录片《天启》第一集片段。

【读一读】阅读教材第84~86页请同学简单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过程。

【析一析】分析法国为什么那么快沦陷的原因以及莫斯科保卫战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2)横向设计教学内容

这里说的横向设计指要理出不是同一目之间历史事件的关系。要建立在时序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时空意识,从而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逐步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认识人类社会的演进。

以9年级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例:

如在上完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挫折与胜利》时的1942年会议后,回忆英法德意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通过两次会议的比较,猜测1942年后的历史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当面对人类共同敌人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才是正确的选择。

再比如这单元的会议比较多,把这些会议放在一起比较,更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历史的了解。

3.研究学生――为谁而教

(1)调查梳理

要了解自己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和认知冲突点,翻阅前课的反思记录。听听、看看、问问和想想: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在哪里?他们和文本、和老师的教学、和群体学习会有哪些距离?本课适合他们的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什么?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在文本学习和训练中,他们的困难是什么?该准备哪些台阶帮助他们走上来?怎样设置和布置多层作业,学生才会喜欢和有效?重要的训练都该自己做一做,踏踏路,踩踩点。预设越充分,课堂的意外就越能成为生成的契机。

(2)关注兴趣

高效的上课需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需要寻找和学生心智水平相吻合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方式,营造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气氛,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的手段和方法有趣味地去教学。

教师a对自己所教的3个班的学生情况了解。

901班是个安静的班级,喜欢接受型学习,喜欢做笔记,喜欢自己阅读书本,小组讨论不热烈。因此学习成绩也是两极分化严重,优秀生多但不及格人数也多。

教学特色:增加一些感性材料,增加一些讨论,并且座位也以小组为单位就座,评价也以小组考核为基准。

902是个活跃的班级,大多数同学喜欢回答问题,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冷场,一个问题抛出,很多同学抢着回答,课堂氛围和谐,以致于平均分多次居年级第一,但优分段人数少且偏低。

教学特色:板书完整,多层次、深层次挖掘知识点,课堂评价回答准确才可以加考核分。

903是个多元化班级,女生一般不活跃,但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而男生对感兴趣的题材,课堂气氛活跃,思路敏捷,喜欢多媒体上课,喜欢争论,喜欢挖掘,班级成绩也时好时差。

教学特色:增加一些历史材料,增加小组讨论,问题设计要有层次,课堂评价以个人为基准。

四、“实录”策略带来的成效及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始于2014学年第一学期,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设想和工作。

(一)收获

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现在,我们的教师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批改作业转移到课前准备上来,把课后补救转变成为课前预防。随着备课、上课的打磨,我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势头持续渐旺,中青年教师也能再次拔高,特别是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2.丰蕴了常态课堂教学实效

研究促使教师在教育观念层面发生改变,还引发他们课堂教学中行为方式的变革,实录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激发教师“想要前进的心”。这将一步一步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提质还得从课堂下手。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通过上课过程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的转变,尤其是教师上课过程中关注了学生的预习点、兴趣点、生长点,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投入地进入学习,不仅习得了知识,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增长了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思考

1.要科学组织研究过程

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以解决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许多教师共性的问题等到有效解决,这是今后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研究还需要更加科学地规划、部署和系统。

2.要充分开发学生潜能

如何牢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持续学习是一个高层次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也是今后我们教研组研究的方向。

3.要合理评价教师表现

既要寻求教师的共性问题,又要关注教师的个性差异,对教师的合理评价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福勇.备课与有效教学.中国民族教育,2009(Z1).

[2]文.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人民教育,2009(5).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4

关键词:教学方式中职历史影视资源

一、影视资源教学的优势

较之于传统教学方式,视听教学的生动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视资源的运用是视听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历史课堂中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寓教于乐,可以提高教学成效,缩短实现教学目标的时间。

1.具象化历史,抽象化经验。

学习是从无到有、从简入难、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历史由于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时代差异,往往不能被轻易地理解与掌握,而将历史知识具体化、故事化,有利于学生冲破时空的阻隔,充分认识历史。历史纪录片与影视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将历史艺术化与故事化之后的重现,合理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符合科学规律,是中职历史教育的一大尝试与突破。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

合理利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特征,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现代学生在生活中可接触大量影像等动态信息,利用影视资源符合其生活习惯,更容易被接受。

3.影视资源的运用利于改善中职教育现状。

中职教育的现状是学生一般只关注专业技能,在学习中带有较强的功利心,而中职教育开设历史等科目的目的便是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宽其知识面,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者的冲突往往使得学生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在此现状下,只有积极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有所改观。而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加入影视这一因素,对改变这一现状有积极作用。

二、关于历史的影视资源类别与运用方式

可以用于中职历史教育的影视资源有两类,分别是:历史题材影视片和历史纪录片。

1.历史题材影视片。

此类影视片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大多以艺术形式表现历史,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如《汉武大帝》、《康熙王朝》、《贞观长歌》、《大秦帝国》系列等。虽然这些影片不是以还原历史为目标的,但其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历史背景的渲染却十分到位。这类影片可以大大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历史以一种“有血有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使人们以一种感性的思维了解历史,同时,其艺术性的特质也让人着迷。中职历史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此类作品最容易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利用历史题材的影视片进行教学时,有两点需要注意:(1)影视剧与真实的历史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历史剧的制作要考虑经济效益及大众的喜好,所以与真实的历史往往有出入,同时,历史剧往往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塑造难免会有失偏颇。虚构历史人物和改编历史事件等情况亦常有发生。影视片的导演不一定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出现史实错误是常见情况。为了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编剧人员有时会断章取义、编造历史等。在播放相关影片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历史的真实情况,还原历史。(2)在不尽真实的历史剧中提取真实历史。虽然影视作品对历史有夸张、有扭曲,但不可能完全伪造,其历史背景与当时氛围往往是真实的,演员对特定人物的塑造包涵他们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对这些真实的、可取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有助于历史教学。例如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其人物、故事都是虚构出来的,但其历史背景是真实的。

2.历史纪录片。

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再现历史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其客观公正性与中职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相一致,因此,大多数历史纪录片可以直接用于教学,例如央视的《大国崛起》、《中国通史》、《复兴之路》等,其对历史的叙述往往比较完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利用历史纪录片进行教学时,有两个注意点:(1)慎重选择。中职生的文化基础不是很好,而有些纪录片是最新研究结果的呈现,这些新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会与教材内容发生冲突,若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冲突与矛盾,就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混乱,因此,在选择历史纪录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进度与内容,尽量选择与教材观点相吻合的作品,避开因为政治立场等不同而出现不同观点的纪录片。(2)注意适度,不可偏废。影视资源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内容,教学者不能用放纪录片代替全部课堂教学,必须对整体课堂有一个进度把握,由于纪录片一般较长,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选择与剪辑,在上课时合理安排播放时间,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为佳,播放完还必须结合课本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学。

总之,中职历史教育是整个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提高中职历史教育成效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当代教学者应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利用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5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我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这为我们利用影视录像来辅助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创造了条件。两年来,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积极引进录像资料辅助教学,颇多受益,在此谈一些个人认识和机会。

一、影视录像的优越性

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有着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是与学科、学生的特点及录像本身的优点分不开的。

首先,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追回的,学生不能对它们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指导历史教学,比起其他各科显得更为重要,而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历史学科的影视录像资料来源于历史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片、专题片和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前者真实可靠,后者虽不是历史的实录,但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或某些历史人物。这些电视录像能够冲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今天的初中生都是"文革"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那个动乱年代种种荒诞怪异的现象,对那场动乱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缺乏亲身的经历,经以理解,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不解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根据教学需要,我组织选放了两组录像:一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文革社会动荡的情景:出现了红卫兵扫"四旧",造反派打砸抢、武斗四起、全国大乱的画面;另一组录像则反映了文革造成的严重危害:出现了工厂停工、农田荒芜、机关瘫痪、许多老干部被迫害至死的镜头。通过影视屏幕,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学生在感知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后,自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革"是一场动乱,给国家带来的是一场灾难,必须彻底否定。联系现实,学生更体会到安定团结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其次,录像教学最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我们知道人认识事物离不开感觉和印象。它是感性知识上上升到理性知识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青少年认识事物更为重要,影视录像适应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通过影视录像,让学生感知大量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知识,这也是他们产生概念、推理和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依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提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观点,我将录像中表现遵义会议前后红军不同处境的片断分两次播放,屏幕上先出现遵义会议前红军被动挨打,几乎全军覆没的情景。当介绍过遵义会议召开的情况后,屏幕上又出现红军行动灵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的场面。这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是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得出了与课文一致结论。教师不用多费口舌,重点突出了,难点出也解决了。

影视录像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书本的描述是静态的,景视录像是动态的;书本是平面的,影视录像是立体的;书本是无声的,影视录像则可以把信息通过声音传播给学生。总之,影视录像达到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时,讲到张衡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报地震的仪器,对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教学重点。根据课本提供的文字和插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动仪的外形和作用,但地动仪上的龙嘴为什么能这样敏感地吐出铜球,把几百里甚至几千里外的地震反映出来,是凭借什么样的装置,怎样发生作用,学生不甚理解。要教师"口述笔传"也很难讲清。播放了有关的录像后,效果就不同了:录像用了特技手法,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把局部放大,将地动仪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而又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看得懂、听得明,虽然是短短是一、二分钟的画面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的画面伴随着生动的解说使学生产生一种惊奇感:啊!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能造出如此精确、灵敏的仪器,真是了不起。由此了解到欧洲的同类发明要比我国晚一千七百年,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影视录像的感染教育作用,加深了学生内心的体验。

影视录像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的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

再次,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视听结合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影视录像视听兼备、声形并茂,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参加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正因为影视录像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学生对这样的课有强烈的兴趣。每每录像一放,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不知不觉地集中了注意力: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恰当的解说和感人的音响,都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形成深刻的记忆。而这种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乃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

二、录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上可见,影视录像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是大有可为的,但要把这种优势化为现实,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付出幸勤的劳动,做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其一,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为中学历史课本编制的录像教学片,但可以借用的影视录像资料还是不少的。

多年来,通过电视播放的历史影视片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一些系列专题片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重大历史事件,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如由全国28家省级的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十集系列专题片《中华之最》,声形并茂地介绍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历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又如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八集历史纪录片《近代春秋》集中反映了一八四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的重大事件。史料丰富,解说精练,是近代史教学不可多得的直观教材。再如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单位摄制的历史记录片《新中国50年》,以真实的历史镜头展现了新中国建国50年来的风风雨雨,可用作现代史教学。在电视台开办的一些专栏节目中,也常有一些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如《神州风采》、《中国杂志》、《华夏掠影》、《国际了望》、《世界各地》等栏目,都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历史录像资料的搜集具有连续性、积累性的特点,是个长期建设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经过两年的积累,本人制作了几十张信息卡片,对当前各个渠道可能利用的录像资料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搜集时有目标、有方向。目前,搜集到的录像片已有近百部(集)之多,可不同程度地满足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学需要。

其二,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使用影视录像也应从教学目的出发,要考虑录像的内容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激发兴趣、引起动机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加大密度、节约课时?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小,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课堂运用录像,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随堂放映。二是在课前放映,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预习。三是为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课后放映。播放的时机和教师的讲解也要有机地融为一体。究竟何时播映,何时讲解,是先播后讲,还是先讲后播,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其作用和效果,作妥善的安排。

为最有效地实现目的,还要考虑整体优化的问题,既要发挥影视录像的作用,也要利用其他电教媒体和常规手段的长处,要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将讲解、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交替使用,优化组合,以求实效。

其三,搞好录像的选材加工。首先要熟悉选用的录像片。教师光看品种题目不行,一定要看看片的内容、画面,听听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画面是否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是全部可取还是部分可取?解说词中的提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哪些画面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解说?哪些画面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放映时间有多长?等等。在此备课基础上,将录像资料片按教学要求和授课顺序加以选编,配合其它的教学手段,出现在最适宜的时刻。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6

一、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对枯燥的历史课来说,更是如此。它要求能够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气氛,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播放录音录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和凝聚起来,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文化——瓷器》一文时,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我让会唱的同学给大家唱一遍,然后深入本课,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国的瓷器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吗?”把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把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集中到瓷器上来。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与政治、语文、地理、美术、音乐都有关联,在历史课中渗透这些课程的元素,必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介绍法国政府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时,我引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法国作家都德《最后的一课》中的一段话“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在历史课上再次听到这句话,会使历史教材单调乏味的史实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在教学《中国历史》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首先组织全班同学学唱了《十送红军》这首歌。那低沉、忧伤的旋律把学生的全部情感全部带入了“十万百姓”送“千军万马”的历史场景中去了。

三、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历史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如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虚拟历史情境法,.模拟辩论探究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地去记诵历史。我教学《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时,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采用谈话法、借助老照片、材料,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向身边的人调查,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加深了自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亲身体会了历史学习的方法。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7

[关键词语]注重学生灵活多样科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新课程历史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可新课程进行这么多年,历史教学评价仍停留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式上,过于单调、被动,过于关注学生成绩,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应该改革历史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应该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措施,查漏补缺,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小测验、作业、观察、座谈、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发挥小测验的优势,广泛评价课堂教学。小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如,在教完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小测验。幻灯片的内容为: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出下列的各题:①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经过洋和洋。②你能说出本课三个第一吗?③你能把3用三次,1、0、4各用两次,5、7各用一次组成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一段话吗?④下列陈述的理由能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史实的有()。a、时间长,1405—1433年七次航海;B、航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和红海沿岸;C、航史早,比欧洲开辟新航路早半个世界;D、规模大。”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其标题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好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历史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布置作业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写做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它具有简便易行,参与评价对象多,了解信息全等特点。但目前还是老一套,题量多、单调呆板重现、学生抄袭严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一是布置开放性作业题,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行为表现(态度、书面表达、应用能力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制表格或编写知识纲要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教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后,布置作业“请学生自制一个夏商西周三朝大事年表,其内容为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三大项”。又如教完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后,布置作业“请以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为中心编写本课知识提纲”。这样的作业既可评价学习知识的状况,又可让学生理清基本线路,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可以布置有关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迁移性作业,以掌握其共性和特性,发现规律,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教完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布置作业,“请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段革命的异同”。还可以就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与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如教完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布置学生以“我心中的外交家─”写篇小论文。二是自编作业,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思路。自编作业是一种融知识理解、巩固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创造性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的再现性习题和综合归纳或理解分析的应用性习题去编写。自编作业的完成分为自己完成和交换完成两种形式。自己完成,可以对自已历史学习作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状况有个清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交换完成,除上述作用外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团结协作,使历史测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批改或查验,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书面表达、理解归纳、应用创造等能力,从而切实评价教学效果。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创新历史活动课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录音机、录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如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调研汇报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教师深入到各组并录音,观察学生发言的涌跃程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所提问题是否符合主题,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文献资料相配合等等。最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写出书面评语,分析本课教学效果。

设计问题,座谈考评,创新评价机制。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座谈。教师在上完课后,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座谈。其主内容可以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心里特征的情况下,设计有关问题调查了解:对教师讲解、提问、分析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是否从心理上得到启发;或者课堂气氛是否有利于学习,或者对老师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看得懂、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还可以是提问本节课内容简单问题或略有发挥思维的创新开放题,还可以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想和启发、令人难忘之处或不成功之处,等等。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畅所欲言,尽情地剖析本堂课。同时教师要做好记录,并给以学生当面或书面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过后,教师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与教师交谈,重现课堂,全面评价。实录课堂或请教师听课,再请教师座谈交流,听取该教师的真实评价,看是否按《课标》要求去实施了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等。有时教师还可以自己观看录相或听录音做个如实评价,及时得出建设性的结论,以调控和改进教学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这样,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协商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建立档案,整理分析教学评价,认真总结得失与优劣,吸取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课程目标。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朱汉国王斯德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8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体验室

在信息化已经成为潮流的今天,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革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更是思想、是文化,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革命性的影响。革新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思想,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必需的一场革命。

主体教学是指在教师积极高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智力,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得以发展。我们要努力从学科教学的体验性、自主性出发,着手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以选择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为立足点,让每一位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

一、课程改革下的体验室

在学习上,要使学生认清教学目标和评定成绩的标准,学生可选择不同的课程和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途径进行学习,以达到规定的教育目标,并可自定学习进度与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和提供咨询,鼓舞学生个人的创造性。上海、浙江的高考新方案更加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需要历史教学有与之相对应的改革。

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我校全方位地展开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既具有学校个性,又有未来指向,旨在以环境改变方式、以结构改变特质,探索历史学习新生态。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互联网+背景下的历史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课程包括历史必修和选修课程,主要依托历史学科体验室。学校课程就是针对我们学校历史学科现有的社团、课题、课程、活动等,使之信息化、网络化。具体地说,就是将我们正在开展的国学、寻访常州历史文化、校史研究等活动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国学:社团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力求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国学经典,传承优良传统,提升综合素质。逐步建立国学电子书籍、国学微视频、国学微课程,搭建国学的网络学习平台,借助于多方力量开发国学社团活动app。

寻访常州历史文化:在寻访常州历史文化的同时,寻找我们的精神文化内涵。建立从省中学生视角出发的常州历史文化数据库,形成相关系列资源,如学习专题网站、相关研究纪录片、微电影,构建起常州历史文化(省中篇)网上博物馆。

校史:我校具有一百多年的校史,我们将前期校史研究成果总结梳理,促进校史馆升级,把校史融入历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热爱母校,热爱家乡的情感;录制省中著名校友微电影或者纪录片,制作一定长度和规模的省中纪录片;以高一、高二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元博校史讲解团工作,针对本校学生、外来参观学生、外来交流老师、外宾等等不同参观群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讲解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能量,运用多种手段,量向定制多种学习方法,以保证学生能力发展的多层次和选择性。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活动之中,更多地体验历史活动的场景和过程,身临历史事件之中。在建设学科体验室方面,研究集中在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形式主要有答疑系统,遵循着能实现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及简单实用的原则,把学习的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放到重要地位。

二、体验室的建设思想

教师通过基于“历史学科科学实验室”及历史课程app的高质量历史教学,将自己的授课过程转化为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在课堂外提前完成对授课内容的学习,而在课堂上则开展讨论和各项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从“今天讲什么内容”变成了“今天做什么活动”,从而实现了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力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体验室的独特功能

历史实验室课程的研发是通过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的融合,为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模式各个方面带来转变,真正做到每一堂课都是根据学生兴趣、认知能力开展的,是有着强大的数据支撑的,是能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进行策略性教学的,真正打通学生学习时遇到的学科壁垒,落实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改革。

体验室会提供系列数据,项目开展前将进行数据调查,从多个维度了解教师和学生历史课程实施现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借助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研究方式,收集在历史实验室推进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使用感受,以及历史实验室的课堂形式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后测调查,对比前期调查数据,挖掘历史实验室的推进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的影响,为后续课程更好地推进提供数据参考。

体验室形成相关的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可以及时检测形成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仪器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价,经过处理后的数据能够反映学生探究的强度和持久度。学生的操作记录可以全部统计在教师端的app之中,包括学生对软件的探索度、探索时长、最喜欢的视频、人物、书籍等。在历史场景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选择,这些问题选择对于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此部分会由系统统计,展示在教师的app之中。还可以提供班级整体的表现情况和本校其他班级数据的对比:教师端不仅能提供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数据,还能够提供校内其他班级的数据,方便教师进行横向对比。

四、app学生端

体验室的重点工作是学生端的app和教师端的app。学生端的app,主要按时下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学生使用ipad上的历史课程app自主学习,在必要的时候老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规范的学习轨道上m行。对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如果有必要,可以及时让全班同学参与,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对于争议大的、思辨性强的问题,可以求同存异,以时间换取空间,让学习走进课后,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单元可以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人物模块、地图模块、史料模块、大事件模块、争议事件模块、讨论模块、思辨性问题、视频模块。每一环节又由若干个子目录组成,如视频模块环节又可以分为历史游戏、经典电影和经典事件视频等,子目录再分为若干个孙目录。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历史游戏模块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失业者汤去参加一次集会,听到了希特勒的演讲,产生了心动,准备加入纳粹党。之后参加了军队,到奥地利战争,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这一游戏让学生体验二战前德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来体会战争带来的灾难。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正确的历史观和加深理解历史事件有较好的效果。

子栏目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设计和制作,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感。设计学生app要本着简单实用、方便操作、激发兴趣、页面干净、层层深入等原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植入更大的信息量,以提高学习质量。

五、app教师端

体验室的历史课程app-教师端(简称教师端)是项目单独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辅助软件,主要用以汇总学生操作历史课程app过程中被记录的操作数据。其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分析功能:学生的操作记录统计、学生的问题选择记录、班级整体的表现情况和本校其他班级数据的对比。

学生在体验室的自主学习,让学习有了很好的体验性,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但学生学得如何,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不足,老师接下来怎么指导学生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体验室app上提出了以下研究性学习的问题:(1)你认为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而言,是危害更多,还是进步更多?(2)在英国人看来,鸦片战争是英帝国为了争取同中国的贸易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a.英国人即使为了争取平等贸易,也不得采取战争手段,是否开放是中国的自由。B.中国不给予其他国家平等待遇,因此受到惩罚也无可厚非。(3)对于这场战争,你更认同的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还是国际法(指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构成国际法基础和核心并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国际法原则)?(4)对于对中国的影响方面,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大,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大?表1是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后留下的学习数据,并提供我校学生的选择情况与北京另一所学校的数据(即北京数据)加以对比,供老师来分析、运用。

表1中的学习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怎么运用这些数据为课堂教学服务,以事半功倍?课堂教学中,我们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运用和分析。

问题思考1的数据: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学生认为进步性更大的比重占45%,危害更大占35%。这说明学生更能从文明史观认识战争对中国的近代化是起推动作用的。学生不是简单地从战争的性质出发,不是简单地从民族情感说事,而是实事求是认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明学生对战争后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的开始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向西方学习的师夷长技等知识是有所了解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肯定学生这一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是实实在在的,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航向,中国走向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在与北京数据比较中,北京学校认为危害更大的占比0%,进步更大的占比80.95%,后者数据大大超过我校,这又怎么解读呢?通过分析,可能是我校老师年龄结构比较老化,思想相对保守;我校处于相对不发达的小城市,社会氛围相对固化;北京学校的学生对开放的世界更能理解和支持,思想相对开放。但在解读这一数据时,我们还是要坚守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从多层次全方位的角度解读鸦片战争的影响,不要简单地得出是哪一方面的影响多还是少,把更多的一手资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理解。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9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筑梦扬帆”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课堂实录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微课;翻转课堂

历史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针对历史教学中的重点、疑难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制作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元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这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教学实践中,微课能真正改变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微课实现了“三变”,即“变历史知识来源单一为历史知识来源多样化;变老师灌输为教师引领,师生互动;变学生对历史教科书死记硬背为依据丰富材料自主展开历史思维。”①微课要“翻转”历史课堂,必须重视“微课制作——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三大环节。现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为例说明。

一、微课制作是前提

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微课的质量决定了历史课堂“翻转”的效果。主要做法为:(1)明确微课的选题。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情,针对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进行选题。(2)精心设计。“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更接近于自己才能与特点的地方,按照自己的方向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通过设置“问题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做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要把答案直接展示出来,而应重在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3)微课要“小而精”。“精”要求微课内容,科学正确、逻辑清晰;“小”要求视频长度在4—6分钟以内,一般以5分钟为宜,不超过8分钟;语言要规范,形式可多样。(4)录制方法应简便易操作。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两种:①手机+白纸,用笔在白纸上展现出学习过程,利用手机将学习过程拍摄下来,该微课适合应用在智能手机上;②屏幕录制软件+ppt,利用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该微课适合应用在电脑上。

案例1:微课“音乐欣赏与阅读思考”

先播放视频音乐: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90秒)

后阅读下列材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颜氏家训》

请思考:

(1)结合材料一和我们从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学到的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状况。

(2)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中国古代传统农户是怎样实现基本消费的自给自足?

设计意图:(1)情境引入。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形象思维提供了形象原料。(2)情境探究。第1个问题是为了积极开展联想和想象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明白:黄梅戏董永和七仙女“男耕女织”的剧情,反映了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学习目标中的第一层次,即识记层次。第2个问题在思维要求上比第1个问题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的整体结构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农户基本不与外界联系,基本上没有发生商品交换关系。这是学习目标中的第二层次,即理解层次。

案例2:微课“阅读材料与思考”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并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却没有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没有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请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得失影响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探讨等方法,揭露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进一步,这是学习目标中的第三层次,即运用层次。

案例3:微课“情境体验——鉴宝活动”

先展示“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图片。接下来模拟“瓷器拍卖”。2010年11月13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被高价拍走。你估计最后竞拍价格是多少人民币?并说明理由。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海外拍卖?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如果发现历史文物和遗址,应该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做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识记、理解、思考、联想和运用等能力为基础,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学习目标中的最高层次,即创新层次。(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的情感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在微课设计与制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教训。主要问题有:选题有时偏大,主题不够突出;制作技术不高,视频不够清晰;知识密度偏高,学生深度思考不足等。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要突出重难点,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应以探究性问题为主,每节课的微课数量以3个为宜;制作简便实用,资源容量小,适应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二、课前预习是桥梁

课前预习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课的重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主要措施有:(1)利用学校“幕课网”,学习相关微课。慕课(mooC)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我们发扬集体协作精神制作微课,并上传到学校的“幕课网”,做到资源共享。(2)利用智能手机的微信平台,实现随时学习。微信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同时,可借助“幕课网”和“微信”中的互动功能,讨论和解决一些相关的学习问题。(3)利用“导学案”作为辅助手段,配合使用。有的学生没有条件完成课前网上学习,需把微课等内容以“导学案”文本形式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在传统课堂走向翻转课堂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课前学习这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多,严重地影响了微课的作用,制约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问题有:(1)学生方面。学生课后学习任务重,历史科预习时间难以保证;学生课前预习信息化条件较差,据本校统计,有条件实现课前微课学习的学生还不足65%;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有懒惰依赖思想;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视力。(2)学校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幕课网建设滞后。其原因有三:一是升学压力的影响,怕课改影响教学质量的下降;二是办学经费紧张,需要大量经费改善相关设施和设备;三是教师怕增加负担,无论是制作微课,还是翻转课堂,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3)家长方面。家长对幕课认识不到位,对网络学习的抵触情绪比较严重,唯恐学生利用网络打游戏,影响学习成绩;同时,由于添置电脑或智能手机,学习成本提高了,家长的负担也加重了。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三管齐下”:(1)学校要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为课改实验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保护和鼓励教师参与微课制作和应用的积极性。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才能推动课改走向深入。(2)培养学生课前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课内外的检查评比,督促学生改进课前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消除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不要多占时间,课前能安排30分钟预习历史学科即可。(3)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通过家长会、学生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宣传,取得共识。

三、让课堂“生动”起来

翻转课堂实际上就是“生动”课堂,“生”指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动”指课堂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生动”的目的在于“课堂内化”,即将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素质的一部分。“在翻转课堂中,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由教师中心变为学生中心,课堂学习中,探究学习更为深刻,学习机会更为丰富。学生从教学的产品变为学习的中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知识的形成和内化。”③而如何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呢?教师需要利用“高中历史‘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教做互动”模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者之间不断互动;而“做”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的纽带,是指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检测等。

“学教做互动”模式的主要做法有:(1)教学过程采取“五环节八步骤”。“五环节”指预学、展示、精讲、训练和小结等五个教学环节;“八步骤”指导入新课、学习指导、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精讲、课堂检测和课堂小结等八个步骤。(2)创设民主环境,营造互动氛围。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和教师精讲三步骤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互动“吸收内化”的特点,这是整个课堂活动中核心的内容。(3)重视

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是通过4人学习小组,交流微课和导学案的学习成果,合作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记录学生在预学、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在“全班展示”中,各小组可展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在全班讨论解决上述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尽量不直接解答,而是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见解,并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教学实践中,翻转课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所提的问题多,教学时间紧,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大;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不足,个性化学习有待于加强;“翻转”大环境还未形成,有点“孤掌难鸣”等。对此,教师可适时优化微课设计和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激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乐观、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人的思维,使人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④教师要坚定课改信心,知难而上,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历史课堂上越来越“生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消除家长的担心和社会的偏见,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可取之处,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方针,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信息化背景下进行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①马卫东:《历史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