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背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3:26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1

根据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我认为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改进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加强英语的交际性教学,融文化背景知识于高职英语教学之中。本义拟通过教学实践来探索融文化背景知识于英语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力求促进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学生层次差异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较扎实。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目前,高职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是每个高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必须做到的第一要事,而如何探索适合众多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则是站在高职讲台上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英语的交际性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原则。而如何强化英语的交际性教学则是高职英语教师要探索的重点。

二、融文化背景知识于英语教学是强化英语交际性的有力途径

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LeagueDance,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pioneer,Unclepoli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are,indeed,aluckydoe”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likea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awolfandabger”;英语中的“high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融文化背景知识于英语教学之中的措施

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文化背景知识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

(五)寓教于乐。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地教给学生。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能用汉语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律望词生意,还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四、结论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2

关键词:文化背景;渗透;提高;效率

一、必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LeagueDance,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pioneer,Unclepoli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are,indeed,alucky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doyoucomefrom?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likea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awolfandatiger”;英语中的“high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虽然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过一年,但仍深感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name,sports,busine,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3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高中英语;阅读影响

培养学生养成较高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教师就应该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文化背景引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历史文化差异影响高中英语阅读

历史是每一个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下来的不可更改的文化。由于西方与我国历史文化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因此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中英语阅读,很多时候都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导致了理解上的分歧。例如,在西方人眼中,有这样的一句话:“Youarealuckydog.”这句话在西方是褒义,表示对其幸运的称赞和祝福。而中国人对“dog”的理解是狗,在与人交流时在中国人眼中属于一种贬义词,这样就必然会产生歧义,闹出笑话,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也非常不利。这就是历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英语阅读翻译的差异,西方历史中对于“dog”的理解一直都是幸运的代名词,在我国却完全不同。

二、地域文化差异影响高中英语阅读

在西方的一些文章中,也会和我国一样出现象征或者是比喻的方法,例如莎士比亚的文中就曾对爱人有“asummer’sday”的称法,看上去容易理解为“夏日”,实际上这是因为英国高纬度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这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一种形象,如果对于地域文化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必然无法正确地理解英语文章的内容和含义。

三、社会文化差异影响高中英语阅读

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每个地区都形成自身的社会文化系统,因为统治阶层的不同,采取的社会制度也有一定的区别,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必然会产生很大的文化差异。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差异就非常明显,在英语阅读的过程当中,要想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的英语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了解西方社会制度的背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宗教文化差异影响高中英语阅读

宗教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的差别一直都是世界各地的最大区别,并且这一差别始终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每个地区都有着自身的自由,所以,不同宗教文化之下的社会背景更是差异甚大。例如,“theywillbeice-skatinginhelltheday.”这句话看表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地狱中滑冰”,乍一看会让人费解,这就需要结合西方的宗教文化来进行理解。在西方的当中,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地狱中全部都是火,是不可能在地狱中滑冰的。因此这句话就象征着不可以做的事情、不能够做的事情。如果对于西方宗教文化没有了解,就很难真正实现对于英语阅读的进行和开展。

总之,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增强其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更好地帮助高中生提升英语的背景填充,让学生在相对广阔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对于英语阅读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岩.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调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4

关键词:导入英语阅读教学背景知识篇章结构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上海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也要求高中阶段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对阅读课导入内容的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导入的内容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否激活并提供了学生必要的阅读背景知识,是否为进一步阅读解决了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要有效地设计导入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就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

neilj.anderson把导入阶段的“背景知识”定义为“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而调动起来的所有相关经历: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以及相关知识:文章的组织结构、母语应用知识、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及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为了实现通过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目标,我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1.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以上海新世纪版英语教材为例,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6“stuntsin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同时也要注意,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不需要过分拓展词汇。比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1“peoplefromallwalksoflife”这篇文章讲述了教师、外科医生、秘书和模特四种职业,设计导入时如要拓展有关职业的词汇,只需常见的职业词汇即可。

2.背景知识的导入

文章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文字表面上,读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

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背景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为了读懂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比如上海新世纪版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4“holidaysandfestivalsintheunitedkingdom”这篇课文介绍了复活节和圣诞节。学生们对圣诞节相对更熟悉一些,但是对复活节可能就知之甚少。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就有必要先介绍有关复活节的信息,如复活节起源、复活节习俗等,也可以设计一些参与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如画复活节彩蛋。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跨文化意识。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1“travelingaroundchina”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在中国旅行的交通方式,即坐火车、乘船、坐飞机、坐汽车和骑自行车,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对于这五种常见的交通方式,学生们可能都能谈出一些自己的体会,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时,可以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点评各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从而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高二年级第二学期unit7“oliverwantsmore”这篇文章是节选并改编自英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距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如果缺乏相关的文章背景知识,恐怕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教师如果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内容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故事发生的时代的信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设计语言知识一样,在激活背景知识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拓展,应该以与课文内容相关为原则。过多的无关信息也会降低阅读课效率。

3.语篇篇章结构的导入

研究表明,读者对语篇篇章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carrel和connor在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文章结构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句的理解能力较强,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可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基本结构,包括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思维模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学家们认为英语中常见的语篇组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pattern)、“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pattern)、“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pattern)、“机会-获取模式”(opportunity-takingpattern)和“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pattern)。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是英语族人思想表达或语篇生成方面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构模型。根据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理论,读者一旦借助于语篇标志词,认出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sotiriou把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归纳为七种:原因结果型(patternofcause-effect),该语篇思维模式的常见语篇标志词有asaresult、thus、because、therefore、hence等;定义型(patternofdefinition);事件顺序型(patternofsequenceofevents),其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irst、second、andsoon、last、now、later、before、next等;空间地理型(spatialgeographic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south、north、across、up、above、below、inward等;主题例证型(patternofthesis-example),也称为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orexample、especially、namely、foronething、foranother、suchas、infact等;比较对照型(patternofcomparison-contrast),用于说明相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as、like、exactlylike、simila等,用于说明不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but、incontrast、while、differentfrom等;描写型(patternofdescription)。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加强语篇分析的内容,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结构来理解课文,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重视语篇承接语、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词以及代词的指代和照应等。 

;

三在设计导入内容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也可能妨碍阅读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背景信息。

四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英语阅读课中的导入环节,除了要形式多样外,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课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4~122

[2]neilj.anderson等.第二语言阅读教学探索——问题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20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5

【关键词】英关文化 背景知识 素养 高职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化的传播、熏陶和感悟。因此,是否把英美文化纳入外语教学范畴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

一、高职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高职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高职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使高职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教师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经常会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二、培养高职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高职生英美文化素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在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iamlateagain,thebosswillraise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妒忌,因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我就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古时代,人们把龙(dragon)和风(phoenix)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heart(勇士),thelion’s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lioninthe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Forcefulas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空),publicprice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我除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n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俄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四)加深材料理解,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6

摘要: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我们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背景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1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丰富生活经历、扩展视野;有利于促进对英语语言本身的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世界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内容,而跨文化交际则是学英语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2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策略

2.1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文化因素: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新教材(nSeFC)涉及的话题众多,对文化内涵的覆盖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包括道德教育、行为规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语言学习、兴趣爱好、文体活动、名人传记、名胜古迹等等。可以这么说,整套教材让我们似乎置身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英语国度里。因此,教师应结合课文,更新观念,将文化教学列入教学目标,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大舞台、主阵地,运用多种途径,与教材同步,有系统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讲英语国家。以nSeFCBook3的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中心话题是“Festivalsaroundtheworld”。在接触本单元前,教师可以先介绍该单元的文化背景,扫清学习新单元的文化障碍,然后鼓励学生从网络或其它资源预先搜索世界各地重要节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本单元中对节日种类、由来、作用以及庆祝方式的介绍,再加上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不仅增进对中国的节日理解,而且对外国的一些节日也有所了解和感悟,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加强学生的跨国文化交际意识。

2.2善于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在日常生活交际方面,英汉文化的差异很多。教师可以将每个单元话题中所隐含的“交际文化”显性化。在真实的情景中,使学生切实地感受英语语言和文化,并针对学生在交际中出现的一些汉式英语、汉式表达习惯进行纠正,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增加学生对“交际文化”的了解,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时,扫清文化障碍,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尤其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speaking”部分。

2.3结合多媒体,丰富渗透途径:多媒体教学已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它以生动、具体、丰富的姿彩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听英语广播,观看原版英语电影等形式,直观地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并提英语听力水平。例如,在学完nSeFCBook3Unit3themillionpoundBanknote一文后,让学生观看《百万英镑》原版影片;在讲解nSeFCBook4Unit3“LearningaboutLanguage”部分的练习2之前,让学生观看憨豆先生(mr.Bean)的一些情景短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英语学习,又能使他们更深刻地体味英语语言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4指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体验异国文化:《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英语阅读量在七级时应达到:“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且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的英语读物。例如,高中版的《21世纪报》(21stCentury)和英汉对照的《简爱》(Janeeyre)、《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羊脂球》(BallofFat)等。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而且还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从而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教师应注重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以及渗透的方式和深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同时拓宽文化导入渠道,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堂.《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与高中英语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7

阅读方法。读是听、说、读、写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听、说、写的重要手段。读好有助于提高听、说能力,读懂可为写作打下基矗而要读懂读好就必须讲究读的方法。

一、预读

学生学了一个阶段以后,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式和语法常识。在此基础上应当提高学生在讲授新课前,利用课本上的生词表和课后的课文注释自己预读课文。预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了解,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己找重点、难点,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步提高预读能力。

二、朗读

朗读具有读的因素,又具有口语的特点,是联结阅读和口语的重要手段。因此,课文讲完以后,应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声音清晰、宏亮,带有表情地朗读。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做各种各样的朗读练习,还要通过讲解规则,进行示范,纠正学生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只有朗读,才能把词、句、文融为一体,记得清楚,记得准确;只有朗读,才能熟练掌握英语的语言习惯;只有朗读,才能融语音、语法常识于句子中,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听、说训练打下基础;只有朗读,才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国古人读书,十分注重朗读。学习英语,朗读尤为重要。

三、泛读

这里的泛读,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读课文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阅读材料难度要适中,要比每个阶段的教材容易些,内容则应广泛些。泛读可以使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可以使学生巩固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提高独立阅读、直接吸取知识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面越广,知识面越宽,越能较快地提高写作能力,学习汉语如此,学习英语亦如此。

四、通读

这里的通读,指系统复读。每隔一个阶段,要组织学生对所学过的课文进行通读。通读是一个系统复习的过程。通读,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融汇于一体。这样,就能做到纵向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横向扩大知识面,视野更开阔。纵横交错,就能加深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的网络和关节点,为实际运用做准备。鲁迅先生说过:读完一本外语书,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正常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这本书,这一次你肯定会比第一次理解的更透彻了。

五、重读

这里的重读,指重点复读。每次考试后,学生总会发现学习有所缺陷,深感知识仍然不足,甚或认为考题和课本脱节了。在讲评试卷时,再引导学生重读有关课文,复习相关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查漏补缺,充实所学知识,并明白并非考题和课本脱节,而是自己没有把知识融汇贯通。通过重读,复习巩固,触类旁通,可以进一步提高应试能力和运用能力。多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读的次数多,读的方法多,对提高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一定要提倡学生加强阅读,多读书,巧读书。

背诵方法。背诵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需因人而“异”,以内容确定方法,因条件变化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明显效果。

一、传统背诵法

传统背诵法,即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只要坚持也会有效果。只是中国学生背英文,必得先记中文内容和顺序,而后才依据中文背英文。如此事倍功半,实际上加重了学生负担。更主要的是,这样背诵的东西由于理解不深,较难运用于听、说、读、写,而且容易遗忘。实践证明,此法虽有效,但有一定的弊端,可以运用,但不能依赖。

二、以练促背法

学习英语不同于学习数理化,它理解的地方比较少,记忆的地方比较多。学习英语重在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只要能听会说,能读会写,就算达到了目的。因此,教师可归纳出所学单词、短语及其它知识点,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短语及造句的训练,对典型句子要进行替换单词、短语的强化训练。这样,变背为练、以练促背,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灵活应用的目的。长期坚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便可事半功倍。

三、以用促背法

学习英语,有无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而兴趣和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以致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利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他们主动运用英语,效果往往会更好。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可把学过的单词、句式编成情景对话或小故事,为增强趣味性,不妨编得离奇一些,荒诞一些,让学生根据情景排练。这样,以用促背,以背促用,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期坚持,所学知识极易掌握且很难忘记,以后使用便能即景生“语”,脱口而出。这是一种可以受益终身的方法。

四、以译促背法

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背起来比较容易。知识性强,社会背景不太熟悉的文章,背诵难度就较大。此种文章宜先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把每句中的单词和短语之间的语法关系,每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及段落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都弄清记熟,并且由笔译到口译,由英译汉到汉泽英,反复进行练习。学生只要能迅速准确地把应掌握的内容译出来,也就能较容易地背诵下来,并逐步学会运用。科普作品之类的课文用此法较好。以译促背,省时省力,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五、选择背诵法

背诵是重要的,但是必须有所选择,教师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有课文,也不一定通篇背诵某篇文章,而应当精选重点课文、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背诵。通过有选择的背诵,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的辐射。可以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能把学生从“苦海”中解放出来,学生也会珍惜老师的这份感情而加倍努力。此法不仅有背诵技巧的意义,还包含有“感情投资”的成份,效果很好。

六、休闲背诵法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8

关键词:文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方法应用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人们学习和掌握文化的一种工具。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沉积,包括语言、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方面,是人们借助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描绘世界、进行交流的真实内容。语言和文化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背景下所产生的语义与效果不同,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及历史文化对其语言的影响相当明显。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抽掉社会文化内容,语言只是个空壳。要想学好英语,不了解英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不行的。

二、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般按照《大纲》要求传授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不了解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和使用语言。这说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双管齐下,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1.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于对外交往的不断加深,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很多岗位对英语的交际能力都有要求。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就业状况以及行业的服务质量。但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了解英语异域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包含丰富的知识,这里就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识。日常英语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尽管学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但仍然无法完全读懂和理解文章。这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时不能激活已有知识。实践证明: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质量就越高。

3.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校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因此要充分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西方的许多文化背景赋予了神秘的异国色彩,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益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思想理念,领略到风格不同的异域文化风情,感受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从而引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三、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性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吸收并运用新的语言文化进行交际: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moneylikewater”。

3.体会语法的文化差异。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它提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各有不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易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这在翻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要表达:“这个教室有四个窗。”学生往往会译成:theclassroomhasfourwindows.而正确的表达应为:therearefourwindowsintheclassroom.可见,单纯地讲解语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语法现象,学生容易接受,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借助课外活动多途径获取文化知识。想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课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和渠道获取文化知识。通过创设感受语言文化的环境,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促进英美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

四、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对教师的一些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并不表示忽略语言本身的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和补充语言教学,因此教师不能厚此薄彼,要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第二,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可以深入地了解本国语言和文化,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具备用英语准确表达本民族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真正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真正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作为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词汇、文化背景、异国文化以及中西差异等,让学生在了解基础上培养真正的阅读能力。

一、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上狠下工夫,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仍有许多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问题,在理解文章中以偏概全,甚至得出与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完全相反的阅读结论,在猜测词义、分析细节时,脱离了语境,用主观臆想来把握文章整体内涵和发展趋势。

阅读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就在于:师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厌倦传统英语阅读教学和应试教育背景下枯燥的分析、阅读;汉语文化对学生阅读理解形成思维阻碍。研究表明,高中生在多年英语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的原因就在于对外国文化知识缺乏了解,没办法用外语思维来阅读文章。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别指出,在教学中要推进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将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传递给学生,开展文化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1.词汇的文化内涵渗透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形成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的指代范围、褒贬或者中性的情感色彩以及联想意义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点。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词汇表意的基础上,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对文章整体的阅读效果,避免学生从词汇的简单汉语翻译中进行主观猜测。比如,peasant一词中文翻译为“农民”,但实际上在外国文化里,农民是相对于贵族的贬义词,学生了解了词汇的情感色彩后,对文章的情感基调会有大方向的把握。对于英语中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cultured-loadedwords),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认识词汇、翻译和词根构成等基础知识上。

2.文化背景的渗透

对外国文化背景的渗透不同于对外国文化形式的渗透,而是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渗透。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的受到学生对外国文化背景认知的影响。所阅读文章中的文化背景也是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挖掘文化背景,渗透一些如国家文化和宗教等的背景知识,并将这种背景融入对文章的深入了解中,让学生能正确地利用背景知识填补认知缺陷。例如,在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五module4对面具的魔力的教学中,这一文章本身就是对狂欢节戴面具出行的文化介绍,但文章内容浮于表面,学生还需要更多的背景了解,比如基督教复活节为什么要狂欢、为什么戴面具等。

3.对异域文化形式的渗透

很多西方国家虽然同样使用英语交流,但各个国家的文化却各有不同。以外研社选修六module1为例,文中以社交技能为主题,从聊天、倾听、规则等方面讲解了可以做哪些事,又不能做哪些事。面对异域文化中不同场合的交际行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教师可以请学生自主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实现对各国文化的主动了解,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高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能力。比如,可以请学生分小组,分别查阅、总结各国在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或者仅仅就某一个文化含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探究,促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这些国家和其文化。

4.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渗透

我国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贯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这也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中用中国思维去判断英语文章,导致思维偏差。因此,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减少阅读时的理解障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必修4module4中Greatscientists的教学中,教师可就文中的描述,对中西方对这种文章描写的差异性展开渗透。我国在记录科学家相关文章中主要偏重对本人生平的记叙,而西方则偏重对科学家的具体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严谨的描写。这也就是我国重人情与西方重契约的理性表现的区别。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从以上四方面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扫清阅读中的理解障碍,实现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其强势语言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和未来较长时间内还无法被替代[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种国际商务、文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在对外交往活动中,许多行业都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及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各类人才。为此,许多大专院校也相当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这些方面加大了课时等的投入,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很多院校和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的培养:许多大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及历史、军事、政治、宗教等知之甚少,对学习、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高职生将来就业的领域和特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1.文化的概念与范畴

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文化”下过定义,据统计:自1871―1951年的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也有人认为:“文化”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的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2]。

近现代的解释包括了如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等方面,宗教、政治、哲学、科学、艺术、建筑、经济甚至还包含了如饮食文化、生活起居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3]。

对于文化的解释及定义很多,实际上所有的有关文化的解释其基本内涵都是相同的。即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以及人类对文明的贡献: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音乐、历史、伦理、军事、法律等[3]。

2.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必要性

在古代,由于缺乏有关的文化知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往往往是混乱的,并且经常引起敌意。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较过去次数大为增加,而且由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变得更为重要。人们现在认识到文化对交际的影响微妙而深远,我们的文化知觉与经验既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决定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怎样进行交际。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活动将越来越频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信息通过语言得以体现并交流。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2]”由此看来,语言对于人类活动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用语言建立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同时,语言帮我们记住过去,面向现实,计划未来。因此,了解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使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语法和相当数量的词汇及阅读技巧之后,英语阅读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在阅读材料中基本没有不认识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时,对文中的意思仍然不得其解[4]。于是就有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语言能力,担心自己的努力是否会有更大的收获;也有一些学生苦于无法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对于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类似于典故、习惯说法、俚语等不能理解,有些听力材料看似简单,没有特别难的词汇,但是许多学生就是理解不正确,影响了自己水平的发挥。例如:getyourhandsdirty这条短语的意思绝不是如字面意思所表示的是“弄脏你的手”的意思,而是一种含有特定文化底蕴的比喻用法,意思是“身体力行地做件事”。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及语言发展的情况,当然会影响其对文章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5]。而学生适当学习一定数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其交际能力、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念、真实的想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都有极大的作用。从此角度来说,了解一些文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学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行动持之以恒的源头。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机械地记忆单词和语法规则上。据调查,有34.5%的人平均每天花2至4个小时来学英语,但是觉得效果一点儿都不好,最终对英语失去兴趣,从而放弃英语[6];或是勉强过了应用能力考试或四级考试,就把英语束之高阁,等到工作中需要时,再从头学起。实际上,多了解一点英语文化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学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状态,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说,许多学生对英语国家著名的文学作品、电影、节日、城市风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补充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增强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作用。

3.如何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文化知识;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入可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些简单知识。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5“talkingabouttheweather”,教师可以利用此学时讲述一些英语国家人们见面时的习惯。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打招呼往往是以天气开始的,例如:

1stperson:Lovelyday,isn’tit?(a:天气很好,是吧?)

2ndperson:Yes,isn’tit?(B:是的,谁说不是?)

这是因为英国是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天气多变。早上还阳光明媚,中午就可能会降下倾盆大雨,因此,英国人习惯了出门带上雨伞,此其一;其二,在英国,人们都不愿意谈及自己的隐私(包括自己的年龄、收入、孩子等),甚至很多人不愿意谈及政治,因为很有可能每个人所支持的政党不同,从而引发争论。

又如,《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7“CelebratingHolidaysandmakingFriends”,教师可以利用本节课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下英美国家的节日情况。比如,情人节(Valentine’sDay)、愚人节(aprilFool’sDay)、复活节(easter)、美国独立日(independenceDay)、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givingDay)、圣诞节(Christmas)等。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强,很多西方节日来到中国,让国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更多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而且印象深刻。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开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普及。实际上,课堂时间必定是有限的,教师上课时还要兼顾到听力内容、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去介绍更多的背景文化知识;所以,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开设专门的选修课。

有一些院校已经觉察到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主动加开了英语文化知识选修课。据笔者所知,有的学校开了英国文学鉴赏、美国文学简史、美国民歌欣赏、西方国家文化礼仪等选修课;许多学生受到熏陶,会在课下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修满学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自然广受欢迎。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知识活动是增加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好途径。许多院校都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第二课堂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活动,它具有内容广泛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易于参与等特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文化知识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常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下:

(1)举办英语读书节活动,鼓励大家多阅读英语名著;

(2)排演英文戏剧、小品,学唱英文歌曲;

(3)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4)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

(5)观看英语国家影视作品,包括一些介绍风土人情的文化纪录片;

(6)利用英语国家的节日,举办英语晚会等;

(7)举办英语知识大赛;

(8)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扩展知识,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4.结语

著名学者arensbery和niehoff认为“nothingmoreclearlydistinguishesoneculturefromanotherthanitslanguage”(没有什么能像语言那样清晰地区分文化的差异)[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必然承载着文化的印记。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经济交往、旅游、人口迁移等各种原因迫使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了解和学习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是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2009,(1).

[2]LarrymunicationbetweenCulture[m].thirdeditio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3]allen,e.D.andValette,R.m.Classroomtechniques:ForeignLanguagesandenglishasaSecondLanguage.2ndedition[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7.

[4]陈金兰,傅晓玲.大学英语背景知识阅读文选[m].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