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7:10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即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2

[关键词]以职业为导向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41-01

佳木斯地区畜禽疫病防控和动物性食品安全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大量扎根生产一线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边疆地区兽医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扎实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佳木斯大学通过以职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和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就业趋向多样化,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专业前景

本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有效地防治畜禽、伴侣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及其他观赏动物疾病的发生。它是生物医学及社会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动物医学研究已经从过去的以畜牧业发展服务为中心内容,扩展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及食品卫生、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管理及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实验动物疾病和人与动物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生物制品及药品的研究与开发,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以职业为导向,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开设一些交叉学科,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体现一专多能。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实验课构成。其中实践课不低于30%。

(一)公共课包括马列主义、毛邓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课。公共课的开设可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同时也为拓宽就业面和为以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二)基础课包括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化学等几门课共346学时,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7%。(三)专业基础课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解剖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实验、动物药理学实验、动物药理学、动物病理实验、动物病理等几门课,共28个学分。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24.7%。(四)专业课包括动物传染病、动物传染病实验、动物内科疾病、动物内科实验、动物寄生虫病、动物寄生虫实验、中兽医、动物外科及产科疾病、兽医综合技能训练等几门课程,共3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5%。(五)选修课一共分为4个模块:生物模块、兽医模块、畜牧模块、药学模块。一共包括兽医免疫学、共患病、小动物疾病学、营养与饲料、动物行为学、动物环境卫生学和畜牧学经济等几门课程,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9%。

四、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以职业为导向,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一专多能。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招生4年以来,通过以职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同时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几年以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强。普遍赢得市场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每年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趋向多样化,学生就业在党政机关、基层畜牧兽医站、饲料厂、养殖场、动物医院、升本科学习、两年后考研究生等就业趋向。

【参考文献】

[1]王洪斌,田文儒,魏萍.医教结合: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0,10.

[2]马衍忠,马文芝,王学玲等.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9,(2).

[3]王丙云,周庆国,古必训,计慧琴,马春全.地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3).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86-03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1],[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均将它列入高技术领域,重点投资优先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疗设备的研发、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多学科的交叉,使得生物医学工程不同于那些经典的学科,也有别于生物医学和纯粹的工程学科。它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要围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密切结合生物医学、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又由分别来自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组建,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各有差异,导致长期以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医工结合不紧密、工程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造成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与社会要求差距较大的现象[3]。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该专业招生和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的问题,我们分析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以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对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结合创新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由于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各有差异,学校自身特色和师资力量也有所不同,因此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3]。从我校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分别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惯例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

(一)按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体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所有专业的课程都可以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四大模块。除实践教学类课程外,每个模块又分别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是教育部所规定的本科专业所必须完成的基础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职业规划;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体育、大学英语等。作为民族院校,我校还开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工为主的特点,通识教育类课程还包括了理科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不同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均有开设,教学内容几乎一致。

2.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所以此类课程的开设应该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工程制图、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基础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及其应用、医用传感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

3.专业类课程。由于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就业方向的不同,专业课程的开设在不同高校中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生物力学、放射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人工器官;医疗仪器设计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生物信息学、生理系统建模、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物理基础、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图像处理;远程医疗等。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所以专业课程也十分丰富。

4.实践类课程。实践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上述课程的实验部分以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类课程主要有:电工实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医疗仪器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确定的课程体系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电子信息和医疗仪器为主,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专业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类课程、电子学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医学信息学类课程类、医学设备类课程等模块[4][5]。

1.医学基础类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是医学与工程的结合,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目前,我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基础、电生理技术、膜片钳原理与应用等。另外还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开设下列课程:免疫学、生物力学、放射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人工器官等医学类课程。

2.电子技术类课程。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以生物医学电子技术类课程为重要的工程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DSp技术、eDa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

3.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软件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

4.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医学成像原理等课程。

5.医学信息学类课程。医学信息学类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医学信息系统、医院管理系统、医学图像处理存储与传输、软件工程、软件系统课程设计、医学模式识别、医学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

6.医学设备类课程。现代医疗仪器的品种和规格繁多,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其大体分为三类进行教学[1],[2]。(1)医学诊断技术设备。这是教学的重点,包括医学成像技术与设备,超声诊断设备,电生理检测、分析与监护设备,生化分析检验设备等课程。(2)现代物理治疗技术与设备。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我们选择康复医学与设备为主要课程。(3)医用信息系统与设备。包括临床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扩展学生视野,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智能仪器、虚拟仪器、仪器仪表课程设计等课程供学生选择。

上述分类实际上是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来划分的。这种分类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的分类培养,也便于组织教学,对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重点有:推进通识教学,坚持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精简课内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实行分类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内容其实就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上述要求,结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改革。

1.按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和增设相应的专业课。针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学生按如下发展方向进行培养(培养类型):(1)临床工程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仪器的使用、维护和管理。(2)工程设计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仪器的工程设计和开发。(3)科学研究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开发工作。(4)医学信息管理型。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不同的培养类型,调整和增设相应的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1)对按第一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其设备管理、使用、维护等能力,因而开设了临床医学概论、系统解剖学、医疗仪器原理、医疗仪器检测技术、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设备管理学等专业课程。(2)对按第二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因而开设了生物医学电子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嵌入式系统、现代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医疗仪器设计原理等专业课程,以及不同种类的医疗仪器专门课程。(3)对按第三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因而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成像、模式识别、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脑电信号检测与处理等专业课程。(4)对按第四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使用和开发能力,因而开设了临床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医院管理等专业课程。

2.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结构的优化[6],[7]。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确定了“打牢基础、结合行业、注重工程、强调能力”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我们确立了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重要实验课程必须独立设课,组织专家和教师定期开展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其次,以“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工程设计——现代技术、创新能力”为认知链条,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性设计,逐步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以弱化和淡化单门课程实验教学,强化课程群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目标,我们将实验课分成4个模块:生物医学相关基础知识模块、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模块、专业课程群和课程设计模块、工程设计和创新科研模块。

同时按实验教学实施过程划分为3个层次:(1)基础层次教学。包括生物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实验、工程技术相关基础课程实验两个模块,主要是认知性和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对理论课内容的实验再现;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指导,学生认知和验证。(2)提高层次教学。主要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教学,其特点是独立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是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群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实验。(3)创新层次教学。主要是探索性的教学,其特点是强调工程设计、科研、第二课堂以及开放实验室等方面相互结合的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创新课题,也可以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负责答疑,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和验证。这种分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所示。三个层次的改革体现在:突出基础层次实验“厚”,提高层次实验“宽”,创新层次实验“深”。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专业实习、医疗仪器课程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电工实训等实践课程或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改革,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体系这个重要的指挥棒,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特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这样也为学生指明了就业方向,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明确目标,将来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和重组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创新,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近3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确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玉林.生物医学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JohnD.enderle,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m].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詹鹤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9):143-148.

[4]王能河,邹卫东,梅贤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J].咸宁学院学报,2009,4(29):104-106.

[5]周静,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0,(1):10-11.

[6]贺秋丽,李如琦,陈斌,等.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41-145.

[7]吴效明,张莉莉,劳永华,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理工科综合型人才[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02):115-117.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4

刘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教授,博士导师。

王向义:宜春学院医学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导师。

王志军: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教授,硕士导师。

“要么忽略了其生物医学基础的训练,要么忽略了其人文医学的修养。长此下

去,很难造就真正的美容外科专业技术队伍。”

美容外科学(aestheticsurgery,cosmeticsurgery),曾称为美容成形外科学、美容整形外科学、整形美容外科学(aestheticplasticsurgery)等。

美容外科学是一门用外科手术方法,改善或增进人体容貌美与体形美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医学人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医学审美与外科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人体生理解剖正常范围内的缺陷加以修复和塑造,或对一些损容性疾病施以美容手术治疗,在保持功能完好的基础上增进其形态之美感为目的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

一、美容外科学的基础

所谓美容外科学的基础,是指美容外科学的生物医学基础,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等。

医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医学服务社会,社会的需求是医学发展的方向。医学在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三大应用医学。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这三大医学门类共同的生物医学基础是“基础医学”。要是没有“基础医学”为其生物医学基础,就不可能存在这三大医学门类的医学,即也没有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的一般诊疗知识和技能,又是内科学、外科学等各门临床医学分支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基础,也就不可能存在有任何内科学、外科学等各门临床医学分支。

整形外科学又是外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凡从事整形外科专业者,不仅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层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进一步熟练地具体地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美容外科学既是美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形外科学的两大分支之一,其母体学科是整形外科学。因此,凡从事美容外科学专业者,务必进一步熟练地具体地掌握整形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因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等都是美容外科学的生物医学基础。从学科发展趋向看,它是循着“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美容外科学”的学科分化阶段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在我国,随着当代医学美学理论的渗透和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形成,美容外科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整形外科学的实施范围,而且广泛地承袭和融合了整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妇科、皮肤科等医学学科的相关内容。并发展了各母体学科的内容,使其更趋完美,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美容外科学的灵魂

所谓美容外科学的灵魂,是指美容外科学的人文医学灵魂,即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当代美容外科学的特殊内涵是强调:以医学人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医学审美和外科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人体属于正常解剖与生理限度内的缺陷加以修整和塑造,以增进人体形态之完美和功能之美感为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的进化:指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进化。美容外科学是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特殊历史阶段里,由整形外科学、颌面外科学等现代临床学科分化而重组的一门新兴应用医学学科,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进化的产物。

爱美人群的审美心理追求: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人们常说的欲望有食欲、物欲、权欲、、。实际人们还存在有美欲,美欲是求美者的心理学的核心。美欲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人皆知的,人们所爱之美,一是客观世界之美,二是人类自身之美。从美容心理学角度上说,人的爱美之心,主要是指人对自身容貌美化的心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精神需要,是求美行为的原动力。人一旦得到美的需要,就获得了美的享受,它表现为满足感、快乐感、自豪感,增强了自信感。

求美是心理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一个人的容貌与体形,对其本人的心理情绪时刻会产生着若隐若现的影响,尤其是女人,更容易受容貌和外形的影响,有时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事业的发展。中国人的寿命已从过去的平均30岁,延长到现在的70岁余,许多老年人为了减少容颜的衰老带来的精神压力,希望得到美容外科的服务,从而更幸福、更愉快地度过晚年。

求美的心理需求还包括精神治疗的需要:要求美容手术的人们,其心理极其复杂,有许多问题还需要社会学、伦理学及心理学共同来回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对自己身体的影响。在心理学上叫做“身像”,它对人的个性的行为极为重要。一旦人们由于形体上的缺陷对自己的身像产生偏离,他们的精神、情绪、生活就会陷于困境,从而使身像失去平衡,甚至形成精神抑郁症。表现为孤僻、悲观、甚至绝望。一旦施行美容外科手术将其缺陷修复,多数人精神异常随之消失,表现为积极、乐观、上进,与手术前判若两人。美容手术最终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加自信心。

社会交往的需要:求美动机产生的原因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同时又受到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求美动机还要受到外界的环境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研究人们对美容手术的需求及美容就医者的心理特点与表现极为重要。

社会活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每一个人都要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自身形体美已成为自身价值的一部分。

恋爱、婚姻的需要:恋爱,寻找配偶的时候,青年人因容貌不美而无异性求爱,将会竭力求助于美容外科手术改观容貌。中老年人往往借助美容手术使自己容貌尽可能显得年轻一些,以利于维护婚姻或者重新寻找配偶。

寻找工作,职业及适应环境的需要:某些服务行业,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美而给更多的人带来一种愉快的心情。礼仪小姐职业对容貌有一定的要求;部分电影、戏剧等文艺工作者为了永葆艺术青春,也需要寻找美容手术,都希望借助于美容外科手术使自己妆扮得更美、更年轻。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5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1995年9月原中山医科大学以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的实施为契机,在国内率先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撤销了各教研室所属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组建成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4个实验室: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承担我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视光学、医学影像学、营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本科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成人教育本科班、专科班绝大部分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任务。2001年10月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校以后,新的中山大学决心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准创建校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在资源共享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原有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重新组建了中山医学院教学中心实验室,包括分子医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形态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药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医用化学实验室。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与支持下,通过多年的建设和“985专项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实验室增添了一大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加强了实验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实验技术水平,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实践性医学人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技术平台。基础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得卫生部、教育部及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和学校多项教改课题资助,取得了一批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成果,获得了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单位之一。2005年3月,中山大学正式成立中山大学基础一,还被评为广东省首批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明确提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

   路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产生影响。为鼓励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科技研究和革新,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正确评价他们做出的贡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和条件保障。

中山大学将实验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包括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建立)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学校拟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以学科专业为主的功能实验室,搭建文、理、医基础教学大平台。现已撤销了学校原有的90多个教学实验室,建立了3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管理的9个实验中心及专业实验室建立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为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学校将对实验教学中心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由各学院提出实验室建设需求,并负责实验教学,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统筹规划,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条件保障,分工合作;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建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探究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提供平台,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实验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开,培养管理专门化队伍,人员定编、定岗、定员,实验教学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管用分离、开放共用、专管共用的机制,并逐步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属于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建制,由学校委托基础医学院进行管理,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实验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目标,以管理出效益,以培训为基础。做到五个“一流”,即一流管理理念、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服务意识、一流条件保障和一流教学质量。

我们将建立一个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服务的大平台,实现实验资源有效共享、实验室的开放和创新,保证全校基础医学课程的相关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完成,为我校培养创新性和研究性医学人才提供条件和服务在2年~3年内争取建设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主要有如下三种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国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医学教学模式属于第三种,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每门课程都有对应的独立的教研室,每个教研室都有自己的学生实验室,由各教研室负责理论和实验教学,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而随着医学的发展,理论教学内容越来越深入,实验课内容已经越来越不现“机体从徤康到病死,’这一整体性,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因此,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③医学教育应该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医学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不仅传授“系统性,“整体性,’的医学知识,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2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适应学科特点的、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自行研制开发实验设备和实验软件,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项目并应用于实验教学,探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1]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本中心

  开设的各门实验课程均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其中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应当在全部实验项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实验室提供选题(含必修、选修)学生可以自带题目,中心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主要有:分子病原生物学(病原体形态与病原学检测实验、病原体的免疫学检测试验、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试验、病原生物学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分子医学技能、实验生理科学、人体解剖学(含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组织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

分子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时数为98学时,实验项目35个。其中,基础实验10个,技能熟练实验9个,综合性实验11个,综合与创新实验5个。此外,还有21个探索性实验,供学生课余科研小组及七年制医学生选修。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每个课题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是将原来的医用基础化学实验和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优化重组而成,实验项目总数19个,共57学时,其中基本技能实验14个占42学时,探索性实验5个占15学时。分子医学技能教学时数为150学时,其中基本技能实验42个占75学时,探索性实验29个占75学时。实验生理科学总时数为72学时,教学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12学时,综合性实验40学时,探索性实验20学时。人体解剖学总学时数为126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100学时,综合性实验20学时,探索性实验6学时。组织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总学时数为85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60学时,综合性实验15学时,探索性实验10学时。病理学实验总学时数为65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40学时,3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等实际应用密切结合31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系统解剖一局部解剖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符合当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精简、联系临床的整体趋势,减少了如肌肉、血管、神经等知识内容的大量重复,并在整体上保持系统解剖一局部解剖一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的循环教学方式,有机地弥补了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的缺陷;该模式增加了学生解剖操作的时间,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让学生从解剖实践中学习解剖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与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因而有较多时间从事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带动了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等方面的改革。该教研室还安排临床手术科室教师参加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从而促进了基础与临床的双向渗透,促进了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实验教学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教研室还采用诸如讨论式教学、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导学习,安排学生参加暑期科研活动(simmersiudent)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体解剖学,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2'5J32形态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负责的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都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正常的或病理的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在授课内容上互有关联又有重复。实验室拟把部分教学内容统一归由某一学科重点讲授,这样既可以减少课程间的重复,节省学时,又可以保持课程的系统性。因此,要求各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而且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有相当的了解。这样在授课时才能将3门课程内容融会贯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组织3个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促进相互了解,优化3门课程之间的组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也可以适当交叉渗透。例如,在学习正常组织显微结构时,也让学生观看一些病理切片,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调动学生学习组织胚胎学的积极性。

3.3机能实验室机能实验室

  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3门实验课程有机地重组成一门“实验生理科学”独立开课,独立考核,不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实验生理科学教学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师生双向交流,促进个性化教学,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于2001年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从2000年起,该教研室还启动了“高等医学教育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深化改革的研究”计划,该研究已在教育部“高等医药教育世行贷款教改项目”中立项并获得资助,该研究把“实验生理科学”的教改引向深科学教程》该教材已被教育部评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教研室还引进网络信息技术,创建成功先进的、多功能的网络化机能教学实验室,把实验技术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6J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与远程教学,进一步改进了教学方法,推行创新教育,对探索性实验的实施与管理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研室还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成功地举办了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网络化实验室的创建与应用讲习班”。机能学科的教改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4病原生物学实验室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将原有的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和人体寄生虫学的实验内容优化、创新、重组成为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将保留部分基础实验内容,如病原的形态学,使之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构成病原体形态与病原学检测实验系列。该课程还将把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临床诊断新技术引用到实验教学中,开设病原体免疫学检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系列。增设一些综合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并在综合性实验中设置病例讨论,使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此外,还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供学生课余科研小组和七年制医学生选做,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做实验。iq全面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图像逼真、生动、重点突出,学生易于掌握。

3.5分子医学实验室

  分子医学目前正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开发的模式不断深入发展,逐渐渗入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各个领域,并形成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而各学科与分子医学的有机结合,又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研究成果。目前,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免疫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相互融合的趋势正在形成,一门崭新的学科——分子医学正呼之欲出。将免疫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合为一门学科——分子医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设高级实验课程,不但顺应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掌握现代医学尖端技术的高级医学人才,而且课程优化重组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优化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学科之间的合作互利。该门实验课程将原有的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3门实验课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删除陈旧的或重复开设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置创新性、探索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尽早熟悉诊断疾病的各种实验室方法以及重大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提供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4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实验中心开展的实验教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实验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使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力;正确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等)并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获得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4.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

   本中心充分利用网络,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中心承担的各门实验课程均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各实验室均有多媒体设备,形态学实验室有3间数码互动(mctiq实验室,中心建有网站,初步实现了网上教学和学习。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学中全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并采用多种实验技术和教学方法。中心计划内的教学任务服从教学计划的安排,实验室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有的实验可以实行阶段性全时开放或预约开放。这些教改措施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4.3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改革

  本中心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鼓励创新,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学生要求提交论文,为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实验成绩要登记、建档。例如,人体解剖学改革实验课考核,采取课堂评分与标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实验技能标本考试的比例,建立标本试题库等,使考试成为引导学生思考、创造的“指挥棒”

5重视实验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中心拟定了正式出版的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自编实验教材和中长期编制实验教材的计划,并对教材的选用实行以下原则:各实验课均使用自编或引进的高水平教材;教材应当多样化(包括立体化教材)并有广阔的覆盖面和足够的实验项目(包括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材内容应当反映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以及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具有先进性,既要体现学科内涵、实验内容的更新,又要有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教材要符合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各类实验教材要在保证质量的原则下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中心鼓励实验教学教师在学校和设备处课题资助下,与出版社合作编写教材,目前已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有《实验生理科学教程》等20余部。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6

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是相对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言的。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十分显著。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对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的依赖非常明显。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首先,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人文属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之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动、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人以社会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仅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而且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也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其次,人文科学也是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工具。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依赖于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这些学科已经或正在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方法和途径,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还突出地表现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是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为基础的,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永远是医学的永恒目标,是医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与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共存于医学活动之中,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人的健康和疾病是自然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健康和疾病的自然性质和人文性质,并积累了含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方法在内的诸多预防、诊治疾病的方法。

2新医学模式的确立与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重新发现

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主动自觉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了。时至今日,仍存在模糊认识,仍有人仅仅看到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将医学限定为自然科学。原因何在?这主要根源于医学的内部,是医学自身发展的结果,确切地说,与医学在近代以后的发展直接相关。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医家认识和预防、诊治疾病的具有笼统模糊猜测特征的整体观念中是包含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带引号是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还不是16世纪以后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观念和方法的。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强调“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具有“利他主义、热心、谦虚”的品质,人的疾病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关;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强调“大医精诚”,都是很好的证明。尽管古代医家的人文观念、他们借助当时的人文知识认识健康和疾病现象与医学的原始形态(尚不独立)相关联,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和无奈,但融自然科学萌芽和人文科学萌芽于一体的古代医学注重整体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

近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装了医学,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使医学日益成为沿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思路和方法认识并解决问题的学科,使医学形成了生物医学的观念和模式。与古代医学比较,精确、清晰成为近代医学的特征。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近代医学在注重精确、清晰的同时,不经意地忽略了古代医学的整体观念。其中,包括对社会、心理因素致病作用和预防、诊治疾病的人文科学方法的忽略。用历史的眼光看,这是一种必然,是近代医学发展的代价。因为,当时医学的独立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发展,激发了医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占用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看不到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忽略、甚至远离了人文科学。当然,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被忽略也有医学之外的原因,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水平低下有关。提出并重视医学人文科学研究是以当代人文科学研究为背景的。应当说,当前的人文科学研究为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终于得到应有的关注。笔者认为,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凸显与医学模式的转换直接相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取代,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医学模式转变是在根本的意义上即在关于医学本质的意义上对医学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结构的反思,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原则、方式的反思。

这一反思既是对现代医学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的理论层面的总结,更是对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过分强调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技术性质,忽略甚至无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倾向的纠正。医学模式不仅植根于医学活动,而且反作用于医学活动。在近代医学基础上建立的,促进了近、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由于其显著的片面性最终成为制约医学发展的桎梏。而以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进步、人文科学进步特别是医学自身发展为基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医学进入了人文科学的视野,人们重新看到了医学的人文性质。新医学模式的建立揭示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成为落实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推动力量。但是,正如新医学模式的落实不尽如人意一样,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新医学模式的确立和在实践中的实施是一个过程,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被普遍认同也是一个过程。令人欣慰的是,新医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实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成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也在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识。

3当代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建设与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凸显

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关注还与当代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建设相关。严格地说,是在对医学活动中存在的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的思潮反思和纠正中,引发了对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的关注和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背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提供了层次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宽阔的平台。人类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干细胞移植前景喜人,医学影像技术、内窥镜技术、微侵袭手术方式、新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广泛运用且效果显著。医学对人体健康、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方法与日俱增,都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了并仍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直接间接地促进了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的成果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竞争机制引入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医院和医学工作者的积极性。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无论是科学技术进步,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学的作用都不是单向的。科学技术令人震惊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应用强化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技术万能”;市场经济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宣扬着“市场万能”。在科学技术的视野里,人是静态的“物质”、动态的“生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属性的人;科学技术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现象的认识不断微观化、精确化,向基因水平深入,但这种深入并不深刻,因为基因仅仅是健康和疾病的自然基础,基因组和基因组后研究都不能揭示健康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科学技术武装了临床诊断、治疗,不断为疾病的诊治开辟道路,也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过分依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医疗高新技术应用上的无序甚至滥用,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拜金主义、道德滑坡,成为医学发展的障碍。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的思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能不引发人们对这些错误思潮的批判。但笔者认为,科学技术至上、市场至上思潮之于当代医学的发展还只是外在的东西。医疗活动接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根源于医疗活动自身。在医疗活动中本应给予强调、重视的东西未得到强调和重视,才抵挡不住错误思潮的侵袭。这就涉及到对医学的基本性质的认识。人们终于发觉,已有的关于医学性质的认识是片面、陈旧的。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其实是个模糊概念,仅仅将医学判定为自然科学是片面的。

4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研究与当代医学进步

明确医学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性质事关对医学的基本认识和医学的基础性的理念,意义十分重大。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任何一项医学研究、任何一种医疗活动就既要符合自然科学的规律和原则,又要符合人文科学的规律和原则;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的成果就不仅是自然科学进步,还必然是人文进步;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无论从事医学研究还是从事医疗活动都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精神和人文科学精神;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家的科学探索使命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就必然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既然同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那么,医学教育就必须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可见,关于医学的人文评价、关于医学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关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建立在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

在强调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发现、发掘、阐释医学自身具有的人文科学性质,至关重要。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提示,要重视人文科学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实现医学人文科学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自然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工程学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医学工作者关注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工作者关注医学问题,医学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联合攻关,开展以解决医学问题为目的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达到基因水平,人们认识了许多以往未全面认识甚至根本未认识的疾病;人们创造了许多诊断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但医学的进步并不尽如人意。许多疾病病因不清、机理不明;即使未来的基因组后研究、蛋白质组研究能够揭示作为生物体的人的先天遗传特征,也无法说明与人的后天社会、心理状况直接相关的人的健康水平。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7

关键词:基础医学;仪器设备;资产编码;固定资产

作者:崔琳琳,李若凡,董化一,祖淑玉,王昆,张云,杨俊涛(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

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是基础医学类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教学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1-2]。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实验技术平台需要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高精密仪器设备不断涌入科研院所,占据固定资产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体现科研院所现代化程度的标志[2-3]。为实现仪器设备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及顺利完成年度资产配置计划和资产决算编报工作,对仪器设备进行规范化分类,并进行统一编码显得尤为重要[1,3]。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承担着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相关的科研、教学及开发任务,拥有一个对国内外开放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仪器中心、SpF级实验动物中心、细胞中心等实验技术支撑平台,仪器设备数量多、种类杂和用途多样,而且前沿设备更新快,老旧设备淘汰缓慢,这些都给所(院)的仪器设备管理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为调查研究对象,探索了较为有效的统一编码方法,为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初步基础。

1现行固定资产分类标准

根据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编报2010年度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决算报告的通知》(国管资[2011]183号)有关规定,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在编报国有资产决算报告时,资产分类名称应根据《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及其第1号修改单(GB/t14885-94)作为索引分类代码,并通过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决算报表管理系统进行上报。于2011年1月10日,2011年5月1日实施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替代1994年编制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1994)[4]。GB/t14885-2010按照固定资产的基本属性分类,适当兼顾行业管理的需要,采用4层7位数字代码表示,其分类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第1位所表示的6个门类分别为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固定资产分类代码的大类、中类和小类中的代码“99”为收容项,主要用于该项尚未列出的固定资产[4]。

新的标准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更加规范和细化,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仪器设备管理、清查、登记和统计等工作提供了分类依据[3]。

2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实验仪器设备分类现状

随着生物和医学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逐渐出现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新生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全新实验方法的建立和生物技术的逐步更新,各种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医学实验设备被实验人员采用,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更是呈现爆发式地扩张。

为规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方便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清查、登记和统计等工作,自2010年起,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仪器设备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截至到2014年底,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共有仪器设备类固定资产6169台,其中通用设备5708台,专用设备461台,通用设备占93%,专用设备占7%,明显不符合实验专用仪器设备在本研究所内占比较高的事实,显示目前分类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为便于分析改进,现将所有仪器设备数据导出,按照固定资产分类代码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2.1通用设备

通用仪器设备所涉及的大类分别为计算机设备及软件、办公设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6类,所涉及的资产编码共计212个。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序,前十名分别是2400604生物、医学样品制备设备,2400699其他试验仪器及装置,2201001制冷电器,2010104台式机,2201002空气调节电器,2010105便携式计算机,2102101离心机,2400301显微镜,2101906恒温机、恒温机组和2020400照相机及器材(图2)。其中资产编码为2400604的生物、医学样品制备设备共计827台,资产编码为2400699的其他试验仪器及装置628台,两者共占通用设备总数的25%,对该部分仪器设备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大部分属于加样器、电泳仪、搅拌器、超净台和匀浆仪等生物医学实验专用仪器。

2.2专用设备

专用设备所涉及的大类为医疗设备和专用仪器仪表两类,所涉及到的资产编码共计32个。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序,前十名分别是3609900其他专用仪器仪表,3220309生理研究实验仪器,3220307生理记录仪器,3222504气体灭菌设备及工具,3220199其他手术器械,3602300生理仪器,3222501压力蒸汽灭菌设备,3601404计量仪器,3229900其他医疗设备和3220314电子血压测定装置(图3)。其中资产编码为3609900的其他专用仪器仪表118台,3229900其他医疗设备11台,共占专用设备总数的28%,即近三分之一的专用仪器不能准确归类。

在通用设备的数据中出现了大量专用设备,导致资产分类中通用设备占比过大。同时,不论是通用设备还是专用设备,均出现了大量不能准确归类的现象,在实践中只能归为其他类设备。而且,在细分仪器设备归类时,也出现了部分仪器设备“一物多码”的现象。例如在导出的数据中,Dna测序仪就有2409900其他仪器仪表、2400499其他分析仪器、2400199其他自动化仪表、2400699其他试验仪器及装置和3609900其他专用仪器仪表5个资产编码。又如流式细胞仪可归为3221701免疫学设备、3221705血液学设备、3221799其他临床检验设备、3609900其他专用仪器仪表和2400699其他试验仪器及装置5个编码。出现归口混乱的主要原因为《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中没有准确定义此专业仪器设备的编码,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相适应的分类代码,如果出现多人多课题组填报,就无法准确且统一归类。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特异性仪器设备的不断涌现,《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仪器设备分类通用多、专用少,其他类目录过多且目录有交叉的问题,影响固定资产的统计分析和数据上报。因此,有必要根据现行科学发展和仪器使用情况,根据现有固定资产分类编码编制索引目录,形成符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实际情况的仪器设备编码字典,规范固定资产管理。

3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仪器设备分类编码方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制定仪器设备编码字典的原则为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即遵从《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的标准,对于新出现的仪器设备,在分类及编码时保持所属大类子目的一致性,方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录入、查询和统计。

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确定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仪器设备分类标准,再将资产库内仪器设备全部列出,根据仪器设备的用途和测定原理,逐一确定每一类乃至每一台仪器设备的具体编码,同时对个例进行具体分析具体编码,形成符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实际情况的仪器设备编码字典,将编码字典固化,通过关键词索引,既能够准确找到具体小类仪器设备的编码,最后进行资产库的优化和修正。

4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仪器设备资产编码的探索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案,编写了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仪器设备编码字典。总共分为17大类,分别为实验室常用设备、分子生物实验仪器、细胞培养仪器、细胞分析仪器、储存保存设备、影像系统/测读系统、光谱系统/显微系统、色谱系统/质谱系统、基因组/蛋白组设备/实验室自动化、生理病理/药理病理/实验动物设备/组织学设备、神经生物学仪器/纯水过滤装置、电化学仪器/物性测定仪器、同位素分析/环境检测、天平/药物检测仪器、实验室箱体/摇床/实验室净化和临床检验设备/样品处理/材料试验和生物芯片/专业软件。将每大类的仪器细分为具体仪器设备,合计共265类具体仪器设备,合计目前编码字典内共有GB/t14885-2010小类编码56个,覆盖8大类共27中类具体仪器设备(表1)。

在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仪器设备进行了统一编码管理后,运行了1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录入仪器设备时准确快捷,有效的符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仪器设备使用和编码的情况,并杜绝了“一物多码”情况的发生。同时,新归类仪器设备从通用仪器占比93%,专用仪器7%,逐步调整为通用仪器占比74%,专用仪器26%,显示仪器设备分类逐渐科学。现已会同上级主管部门单位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有效的这种编码字典制度进行整理,探索符合新时期的固定资产编码模式。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pBL;临床知识

生物化学学科知识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化工、卫生、食品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刚刚新起的学科。而目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普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只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院仅学临床知识,大多教学改革都没有将其与临床联系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目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改的难题。

一、生物化学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发展比较快。在基础课程学习起始阶段教师应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应用。这样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一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课程学习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在后期的临床教学阶段,较多地联系基础知识,会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医学知识的系统知识结构。不至于到了临床课程乃至做了医生之后,才发觉生物化学知识如此重要却又无暇再深入钻研。

二、结合临床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分两部分: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研究,即静态生物化学(staticbiochemistry)和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研究,即动态生物化学(dynamicbiochemistry)。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专题篇(肝的生物化学、血液生化和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庞杂,不易掌握。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强调对理论和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容易使教学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化学与实际生活和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则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各章的知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例如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在讲授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时,可以先以镰刀形红细胞性贫血、阿尔茨海默症和疯牛病的发病为导引,再逐步讲到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生物化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适时进入临床见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与附属医院联系,安排学生进入临床科室、检验科室进行参观和学习,了解一些常见病检测指标的应用方法。例如,心肌梗死、肝功能、血常规和尿常规等指标的应用和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指标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9

关键词:高校;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46-03

特色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特别是作为民办独立学院的我校,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也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2]。特色专业是高校的一面旗帜,特色专业建设也是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的特色专业可以概括为: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4,5]。因此,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我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同时坚持“科学、创新、示范”的建设原则,不断增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以特色专业辐射和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校、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对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校、院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我院专业设置概况

我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具有基础性强、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宽等特点,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技术,更是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依靠理、工、医紧密结合,促使理工学科与医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生物工程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并与机械、电子、材料、医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程技术学科。我院于2005年设置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又增加了生物工程专业,现有学生300余名。

二、我院特色专业建设优势

我校是河南省唯一一所西医类独立学院,医学专业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一特色优势为我院的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三个医学相关专业医药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省开设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二本及三本院校,如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专业大多是涉农方向,而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还不多,这就为我院建设医学特色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另外,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均为省级特色专业,这些经验是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保证各项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发展规划和准确定位,同时兼顾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等原则[6],我院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已有的医学专业优势,办出医学特色,使我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为我校其他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我院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1.构建具有生物基础和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5]。以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契机,改革课程和时间教学体系,构建了具有生物基础和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为我院特色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凸显生物科学与医药融合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科学合理安排必修、选修课程。对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将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列为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多设置医药相关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等。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又可以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优质医学教育教学资源,体现生物科学与医学、药学的紧密结合,办出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医药特色。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将专业基础课分成医学基础、电子学基础和医学仪器三大部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打破不同学科课程间的壁垒,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相互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优化教学方法与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启发、讨论式教学。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网络教育。新乡医学院和我省多数高校都已经加大了网络示范课程的建设力度,一批精品课程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正在通过网络为广大学生服务。借此平台,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极大提高,师生互动沟通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解惑答疑之余探讨科研及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因此,我校、院也于今年启动了网络示范课程建设,课程平台已搭建完成,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也已上传网络供师生共享,如细胞工程网络示范课程,有效促进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特色专业建设。(2)强化生物基础与医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强是我院各专业的典型特点,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创新性应用型专业人才,突出实践性教学也是我院专业建设的主要特色。第一,强化实验室教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其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两个层次和几个系列,避免了实验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其更加系统和符合客观规律,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第二,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为基础,设立科技活动小组,尝试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同时举办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第三,不断加强、扩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实习基地建设,尤其是以双赢实习基地为平台创新生产实习教学,如:加强我院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的野外经济动植物实习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金工实习及与“驼人集团”的合作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深化改革,探索“多样化、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6]。作为三本院校,我院特色专业建设始终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把“满足学生考研、就业和用人单位需要”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创造品质和创新意识,构建“多样化、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保障,近年来我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聘任和引进方面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方面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向特色专业侧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院充分利用新乡医学院的优良师资和各种有利条件,对专职教师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方面也成为能工巧匠,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培育高校专业建设的鲜明特色,不仅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一项必要工作,而且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7]。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校应以自身专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学科配置,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三全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从根本上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47-49.

[2]龙石银,曹朝晖,田英,等.生物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03-905.

[3]龙石银,张彩平,乔新惠,等.医药特色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31.

[4]刘德胜,张树平,代现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79-81.

[5]王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26-28.

[6]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29-332.

[7]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32-25.

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篇10

考试科目

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考试科目录取类别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