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8:00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1

石化企业在推进信息化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职工对信息化软件管理流程不理解,有抵触情绪。有的管理者观念陈旧,对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态度不积极,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化管理的专门机构,企业各个部门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不能自觉执行有关的信息化规定。另外,企业缺乏信息化方面的人才,现有人才满足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职工信息化教育,转变职工观念

通过加强职工信息化教育,统一职工的思想,使职工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内容及作用,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消除部分石化企业职工对信息化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念。让广大职工明白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有很大的好处,例如管理方法、业务监督、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进。同时也使职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设立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分期实现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二)普及石化企业职工的计算机知识

通过普及石化企业职工的计算机知识,使职工明白计算机不但可以用于打字与记账,还可以用于网络办公,及运用网络来处理相关业务。将信息化与石化企业的日常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三)引进信息化人才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因素。在人才的引进上,要由石化企业的一把手亲自来抓,人力资源部门在遇到人才引进方面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向一把手汇报。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将引进的信息化人才进行妥善的安置,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企业的其他各个部门要配合好信息化部门的工作,严格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开展好本部门的工作。公司年末进行信息化考核评比时,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表现差的个人或部门给予一定的处罚。

三、如何做好石化企业信息化中的职工教育

(一)职工的信息化教育是石化企业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职工信息化训练班来进行职工教育工作。训练班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的信息化训练班时间为一个月或三个月,长期的信息化训练班时间为半年或一年。信息化训练班里的教师由具有丰富的信息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给职工讲授信息化方面的知识,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与自身的素质。

(二)完善职工信息化教育的制度

制定适合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职工教育方法,将职工信息化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企业管理层要将职工的信息化教育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建立岗前的信息化教育制度,每名职工在上岗前或转换工作岗位时必须进行信息化教育,坚持落实好先教育,后上岗的规定。

(三)做好职工教育考核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2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产生的基本程序是确认、记录、计量以及报告等。早期传统的财务会计通常只有记录这一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各种物质的需求,会计在记录的基础上,逐渐演化成后期以实账户为余额的资产平衡表。财务会计概念中的确认一般是为财务报表的加工做准备;披露是在财务报表以外,用附注对信息的一种表述步骤,其提供的信息既可以是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本文在财务会计的确认和披露基础上进行论述,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确认和披露基础的选择进行了探析。文章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2.财务会计中确认概念的概述

财务会计确认包括会计记录确认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recognition)是项目是否列入某财务报表的第一道关口,只有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确认,才有科学有效的记录和报告,也能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1953年8月,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把会计定义为‘‘一种艺术”把具有财务特点的交易进行归纳、分类和汇总,让其成为有意义的形态,同时用货帀进行表示。在美国aiCpa所属apB的第4号公告中提到: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权益和费用;财务会计的基本收益——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和剩余权益及其变动。另外还提出,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值得我国关注的是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中明确说明,确认是将事项做出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长甚至无限循环的过程,是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必然阶段。在企业的运行经营中,由于会计政策、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现在和将来的打算和预测,这种预期行为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使财务会计出现了以下四种确认:?预期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可以根据经济管理方案、环境条件和会计政策,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评判认定,比如会计科目类型、会计科目设计、预期资产负债等。初始确认。在预期确认后,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对象性能和关系进行一定的处理,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借记现金、贷记银行存款或者借记银行存款和投入货帀资金等。再确认。在经济业务和预期的情况不符合,发生新的变化和要求时,对已经执行的确认进行再次处理,再次确认,确保财务会计记录和编制的报表更正式可靠。如资产的重新评估。输出信息确认。对记录数据转化为会计报表指标的认定,称为输出信息确认。由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在信息转化输出时,一定要对其内容进行再三的确认,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第5号文件中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确认定义。

3.财务会计中披露概念的概述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是单位或者企业对外有关其财务状况、发展前景或者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信息。披露(dis?closure)的财务会计通过财务报告,对报表附注以及其他形式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表述的一种形式。披露与确认不同的是,披露的数据不全部来自于会计的记录和报表,还可能来自于公司的各种相关合同、计划、契约或者是与企业相关的重大事件、董事会的重要决议、新闻媒体对企业的报道甚至是企业环境的指导等,都有可能是披露的来源。财务会计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空间范围:既有内部环境信息,又有外部环境信息。时间范围:既有历史信息,又有将来的预测信息。披露形式:既有定量信息,又有定性信息。计量方式:既有货帀计量信息,又有非货帀计量信息。管制角度:既有强制性信息,又有自愿性信息。财务会计披露信息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大量的实践证明,会计信息披露对公司的治理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信息披露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一个单位、企业、公司财务披露能影响控制企业信息受众的印象与决策企业行为,从企业意识到需要进行财务披露到会计信息对外发展,这些行为时间跨度广,贯穿于整个信息披露过程。信息披露并不仅仅是几张表,几个批注,它是集信息内容、组织形式、披露时间、对象以及媒介为一体的多维向量。其中一项内容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有很多企业单位都进行会计信息资源披露,对此,我们应该高度的赞扬和鼓励。自愿披露能增加信息含量,有效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但是自愿披露也成为了一些企业欺诈的手段。因此,在进行鼓励支持的同时,对自愿披露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限制条件,如企业信用评级中长期处于a级;企业财务上从未有过欺诈前科;在同行中的声誉比较好等。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3

关键词:数据元素;数据;数据标准化;元数据;信息分类与编码

1数据元素基本理论

1.1数据元素及相关定义

在数据元素理论研究中,下面的术语是很重要的,理解好这些术语是理解数据元素的基础。

①数据元素(Dataelement):用一组属性描述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一个数据单元。

②数据元值(DataelementValue):数据元能许值集合中的一个值。

③数据项:数据元的一个具体值。

④同义名称:与给定名称有区别但表示相同的数据元概念。

⑤限定词:帮助定度和呈递唯一性概念的术语。

⑥域:一种属性的可能数据值的集合。

⑦值域:允许值的集合。

⑧域名:将数据元的值域及度量单位利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表示。

⑨对象类:对象集,现实世界中的想法、抽象概念或事物集合,有清楚边界和含义,并且特性和其行为遵循同样的规则面能够加以标识。

⑩对象:可要想象或感觉的世界的任一部分。

(11)特性:对象类的所有个体所共有的某种性质。

(12)表示:值域、数据类型的组合,必要时也包括度量单位或字符集。

(13)对象类词:数据元名称的成分,用于表示其所属的对象类。

(14)特性类词:数据元名称的一个成分,用于表述对象类的特性,(数据元名称的一个成分,表述数据元所属类别)。

(15)表示类词:数据元名称的成分,用于描述数据元的表示形式。

(16)数据模型:以反信息结构的某种方式对数据组织的某种描述。

1.2数据元素规范与标准化框架

1.2.1数据元素的组成

数据元由对象类、特性和表示三部分组成,其中对象类用于收集和存储数据的事物,例如,人、井、岩芯、管线、储罐都是对象类等;特性是用来区别和描述对象的,例如,颜色、性别、年龄、收入、地址、价格等均为特性;数据的表示部分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值域,值域是数据元允许(或有效)值的集合。对于值域,数据元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值域,一种是所谓取值是固定的,即取值是可枚举的,例如,人眼睛颜色这个数据元,其取值可能包括:Brown、Gray、Green、Hazel、Blue,另一种是概括的,即数据元取值是有定义域约束的,其取值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无法列出全部值,例如人的年龄,其取值范围可能是1-200,并且每位要求是十进制表示。

1.2.2数据元结构模型

(1)数据元概念(DeC):对象类与特性联合在一起形成数据元概念,数据元概念在数据分类中是非常有用的,一般来讲,数据元概念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数据元,但这类数据元的对象类已经限定,只有经过对数据元概念中的各个要素再进一步的限定,才使数据元概念变成真成有意义的应用数据元素。所以,数据元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分类性。

(2)通配数据元:特性与表示联合在一起形成通配数据元,通配数据元素也具有抽象意义,对于这类数据元来讲,它的特性与表示已经确定,所以它具有通配性,如果将这类数据元与具体的对象类联系在一起,那么该类数据元就可以具体化为有意义的应用数据元。

(3)数据元类型:数据元概念与通配数据元形成数据元类型。

数据元是由数据元概念和表示两部分组成。当一个表示被联合到一个数据元概念上时,就能够产生数据元。数据元和数据元概念间存在多对1的关系,也就是一个数据元必须对应一个数据元概念,而一个数据元概念可以有多个数据元,换句话说,多个数据元可以共享一个数据元概念。

数据元与表示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一个数据元需要一个表示。当数据元的概念模型相同而表示不同时就是两个不同的数据元,数据元中的表示是描述数据元中的数据元概念中的特性,即数据元中的特性有且仅有一个表示。

在数据元概念中对象类和特性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对象类需要只需要一个特性(或者特性类),一个特性(特性类)只描述一个对象类,当一个特性和一个对象类建立关联时就产生了一个数据元概念。

同实体关系类的数据模型相比,模型中的实体相当于数据元中的对象类,而实体的属性本当于数据元中的特性和表示。

1.2.3数据元素的属性

数据元素本身也是一个事物,既然是事物那么就需要属性来描述这一事物,通常我们也将描述属性称为描述数据元素的元数据。

1.2.4数据元结构模型

经过对数据元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抽象出图2的模型,该模型反映出了数据元概念、表示、基本数据元以及应用数据元间的关系。

1.2.5值域基本模型

按照数据元素理论,给出了数据元的值域模型。该模型将数据元素的值域抽象为概念域,即所谓的“域名”,一个概念域可能会与多个值域有关系;概念域可能是枚举类型的,也可以是非枚举类型;同样,值域可能是枚举值域,也可能是非枚举值域。

2数据元的元模型

经过对数据元理论与实际数据规范化应用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数据元的元模型。

该框架模型是将对象类、特性类、分类模式由此演生的基本数据元和应用数据元、值域以及数据标准值、实例标准值以及标准实体有机的关联在一起。揭示了数据元与应用的紧密关系。整个模型高度概括了数据标准化的核心工作。

3数据元素与信息编码间的关系

有些学者讲过,信息标准化实质是信息代码化的过程,周知,信息分类与编码在整个企业信息标准化中占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如何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并对其进行编码这是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实数据元素与信息分类及编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表1中给出了数据元素分析方法与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对应关系。

4数据元应用的领域

数据元素理论属于信息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即是数据规范化理论基础。数据元分析在信息分类、数据的集成参考模型、数据模型优化设计、数据元字典以及制订数据交换标准等方面得到应用。

数据元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相当流行,而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几年的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将这一方法论用于石油上游的数据规范化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正在将这一方法论用于中石油的eRp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规范化中。相信,随着这一方法论的在石油石化领域的不断应用,必将为石油石化信息化建设起到科学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4

关键词:社会资本;企业融资;社会关系网络;融资方式

一、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这一相关概念出现于1916年有关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资源的表述中,但由于概念表述模糊,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讨论与关注。经济学家洛林・洛瑞(GlcnnLoury),他在《种族收入差别的动态理论》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名词――这一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全新概念。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存在于血缘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中,建立在社会结构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之上。虽然洛林・洛瑞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名词,但由于他并没有对何为社会资本进行详尽的阐述与研究,因而其理论也没有得到有关学术界的关注。1980年,法国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其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社会资本随笔》中从社会学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这也是最早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文中认为:“社会资本是与某些持久关系网络有关的实际或者潜在的资源集合,这些关系网是由相互默认或者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在社会资本领域,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csColeman)的影响力是最强的。他于1988年发表了名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的文章,初步地阐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随后,他又在自己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地阐述。某些行为人的利益在其他行为人的控制下,因此他们为了获得自身利益,进行相互交换,交换的程度甚至可以使行为人单方面地转让资源拥有权,从而形成了持久的社会关系。这种持久的社会关系即社会资本,不仅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的资源。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信任关系以及权威关系,是规范的、多功能的和有意创建的组织。在社会资本研究领域,大家普遍认同的是罗伯特・普特南(Robertputnan)在《使民主政治运转起来》中对社会资本的定义:“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参与者在社会资本的协助下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效率。”

二、社会资本进入企业融资领域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1.缺乏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和评估规范

企业融集到有效资本的多寡取决于企业经管理的质量好坏与信用高低。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公开过高、固定资产较少,导致其始终处于信誉制约与融资困境的劣势地位。银行对企业的社会资本缺乏全面的了解与适宜的评估,因此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请求多抱有谨慎态度,严重制约了企业贷款渠道(张杰,2007)。银行为防止金融风险,对民营企业贷款申请的审核尤为严格,从而造成了银行贷款交易成本的上升,提高了银行贷款的底线,将很多企业拒之门外。

2.通过证券市场渠道筹资难度大

《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要按规定披露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例如公司财务报表以及可能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类重大事项。但对会计制度以及财务报告,很多中小型企业缺乏该有的认识,因而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财务报告不规范、恶意掩盖公司交易信息、偷税漏税以及虚报瞒报等。因此,一旦税务处理不当被曝光,企业的信誉将一落千丈。

3.企业规范诚信严重缺乏

(1)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意识缺乏,操作规范不健全。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能力的高低密切影响着企业融资信用的建立。对于信用评级低的企业,银行往往采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抬升贷款底线。

(2)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低,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低。民营企业缺乏完备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能有效地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这都是制约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

(3)银企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企业贷款难等问题。由于银行无法获得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整体信息,进而无法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以及信誉状况,最终导致银行放弃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要求,阻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三、基于社会资本的企业融资方法建议

1.树立社会资本意识,打开融资视角

企业应重视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开拓与疏通,积累企业的社会资本储备。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企业不仅要注意纵向的网络联系,如与政府单位、上级部门,以及下属机构、供货商和客户的联系,也要注意与同行企业、竞争对手以及科研机构的联系。企业管理者应多参加有助于社会资本积累的有关活动,拓宽社会关系网络,构建良好的社会资本,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关系网络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资源不足等先天劣势,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2.构建多元化社会资本,提升融资能力

(1)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领导、激励、帮助员工积累个人社会资本,并保证员工的个人社会资本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实现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积累。同时开拓企业管理者社会资本,鼓励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行业协会、商会以及高校教育科研等活动。

(2)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也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健康、稳定、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有力保障。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透明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追求效益的经营概念,企业就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增加融资吸引力。

3.组建企业集群融资机制,创新融资方式

企业集群融资体制在创新融资方式,解决信贷约束问题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即各个主体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克服单一运作的缺陷,构建组织严密的融资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既能充分发挥各组织成员的功效,又能有效地发挥合力协作的融资能力。

4.促进企业社会资本转化,拓展融资渠道

政府可以鼓励以正规中小型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新兴民间金融组织。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完善既可以弥补国有银行融资方法的不足,又可以使小微企业更方便获得资金支持,解决融资难问题,加快企业的社会资本转化。(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包亚明译.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技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203

[2]罗伯特・伯南特.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3

[4]wendyStone,JodyHughes.FutureofSmefinance[C].the2002australasianevaluationSocietyinternationalConference,2002

[5]权英,吴世建.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定于研究述评[J].岱宗学刊,2008,12(3):50-51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5

关键词关键词:制造资源;模型;概念;本体;网络本体语言

DoiDoi:10.11907/rjdk.162017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1672-7800(2016)008-0004-02

0引言

当今信息化浪潮中,以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制造行业应用广泛。制造技术与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不断融合,制造模式呈现智能化、网络化和协作化趋势。制造业全球化使得制造企业更迫切希望加强合作,共享制造资源。不同企业采用的制造资源描述方法不完全相同,使得制造资源数据呈现出分布性、异构性、多样性、复杂性等。在企业之间共享资源的需求下,传统的制造资源模型已经不能满足如此复杂多样的数据形式,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制造资源模型。本体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有效描述制造资源的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使用本体来描述统一制造资源可以帮助达到制造资源共享。本文主要研究制造资源本体建模方法。

1制造资源分类

制造资源可以分为狭义制造资源和广义制造资源,狭义制造资源主要指加工一个零件所需要的物质元素,是面向制造系统底层的制造资源;广义制造资源是指完成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生产活动的物理信息及技术要素物的总和,包括设计、制造、维护等相关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软硬件元素[1]。制造资源的分类是构建模型的基础,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形式进行描述,将有共同属性的资源划分为同一类别。传统制造业将制造资源简单分为人力资源和生成设备两类,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制造资源的认识和理解要复杂和深刻得多。本文按照制造资源的属性和应用方式,将制造资源分为8类[2](见图1),具体如下:①设备资源:产品生产环节中各种制造、加工和运输设备;②人力资源:生产活动中各类人员,如管理人员、操作工人和设计人员等;③软件资源:企业管理和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各类软件,如办公软件、pRo/e等;④服务资源:产品生命周期里各种相关服务,如物流服务、培训服务等;⑤知识资源:产品生命周期中涉及到的各种研究机构、专利和市场信息等;⑥计算资源:生产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等相关硬件资源;⑦物料资源:产品生命周期使用到的原材料、能源等等;⑧除上述类别外的其它资源。

2制造资源建模方法

有研究使用状态图来描述制造资源,方法描述能力有限,没有被推广使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使用较多,该方法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抽象为对象,使用对象的属性来描述对象,属性的取值范围定义作为值域,用类的操作描述对象的功能[3]。基于本体的建模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本体更便于描述某领域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处理制造资源中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所以本文采用基于本体的建模方法。

3本体建模

3.1本体的定义

本体(ontology)指事物本身,原来是哲学上的概念。目前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说明”[1]。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共享:本体不是面向整体,其是共同认可的概念,是公认的知识的集合;②明确:本体中明确定义了使用的概念和概念的约束;③概念化:本体中的概念模型是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其与具体环境没有关系;④形式化:本体是计算机方便处理的。

本体可以定义为一个五元组o=(C,R,p,a,i),其中o代表本体,C(Concept或Class)表示概念或类别,R(Relations)表示关系,p(property)表示属性,a(axiom)表示公理,i(instances)表示实例[2]。

3.2本体描述语言owL

网络本体语言(webontologyLanguage,owL)是由w3C提出的一种本体描述语言,owL基于XmL/RDF等标准,并且与其它多种本体兼容,具有很强的语义表达和推理能力。另外,owL可以利用流行的本体描述工具protégé来描述制造资源本体,使用非常方便。owL定义了3种表达能力不同的子语言:owLFull、owLDL和owLLite,其中owLFull的表达和推理能力最强,owLDL适中,owLLite最弱。owLDL中的DL指的是描述逻辑(DescriptionLogic),其知识库是基于知识表示的一阶谓词逻辑的可判定子集。而DL与owL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如DL中用于描述概念关系的公理集tbox和描述个体实例的断言公理集abox分别对应着owL中的公理和事实,DL中的概念和角色分别对应owL中的类和属性[3]。owLDL已经能够完成制造资源本体需要的语义表达和推理服务,因此owLDL已经成为制造资源表达的首选语言。不作特殊说明情况下,以下提到的owL语言均是指owLDL语言。

3.3本体建模步骤

本体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资源本体要覆盖领域的范围;②收集资源本体领域范围内的知识(定义、术语、属性及关系),并对制造资源概念划分类别与层次,形成资源本体框架,使用本体建模语言对本体形式化描述[1];③初步评价构建本体模型的一致性、完备性和清晰性;④检验和完善本体模型[4]。

4owL实例描述

4.1机械零件分类

本文以机械零件资源为例构建一个基于owL的资源本体,如图2所示。第一层次:按照机械零件的功能、用途分为模具行业零件、能源机械零件和机械标准件等;第二层次:按照机械标准件的属性和功能分为传动件、紧固件、轴承和法兰等;第三层次:将轴承功能及工作原理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第四层次:将滚动轴承的结构特性分为推力球轴承、深沟球轴承和向心轴承等。如此划分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便于下一步概念本体模型的构建。

4.2制造资源概念本体模型构建

制造资源属性是描述其概念本体的重要信息,根据资源的属性特征抽象出描述制造资源的概念信息。图3是双列深沟滚动轴承的属性信息图,可将其属性进行分类,以更清晰描述概念。图4描述了双列深沟滚动轴承的属性和部分概念间的关系。

4.3基于owL的表示实例

以“双列深沟球轴承”为例,基于owL描述制造资源的方法。

(1)定义双列深沟球轴承类

上面代码用subClassof表示继承关系[5],这里描述“双列滚动轴承”是“深沟球轴承”的子类,二者有继承关系,图形上看是一种层次结构。

(2)定义数据属性。

以上代码用Dtatypeproperty表示了“生产厂商”是“双列深沟球轴承”的一个属性,其数据类型为string。

5结语

本文按照制造资源的属性和应用方式,将制造资源分为8类,简要分析了制造资源的几种建模方式,指出基于本体的建模方式的优势。介绍了网络本体语言owL,并以机械零件中的双列深沟球轴承为例,使用owL构建本体模型。建立的本体模型能有效描述制造资源,为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结构以及企业间共享制造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魏军英,钟佩思,郭春芬,等.基于owL的制造资源本体建模[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1):58-61.

[2]朱李楠.云制造环境下资源建模及其匹配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3]党亚洲.基于本体的机械零件资源库语义检索研究与应用[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5.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6

[关键词]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数据仓库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我国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对企业的健康、稳定、长效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信息时代的到来下,很多企业都选择以电子文档等先进性、智能化技术来存储财会信息,以促进财会信息资源应用与管理的便捷、直观性。在财会信息资源保存与利用中,所应用的数据管理工具主要为元数据,通过元数据标准的建立,会使企业的财会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更加合理与规范。因此,如何确立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也就成了各企业在财会管理中所面临的重点。

1.元数据的概念与标准

⑴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是指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对数据及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在数据仓库领域中,可将元数据按照用途分成业务元数据与技术元数据两类。可元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元数据能够支持系统对数据的管理与维护,例如,关于数据项存储方法的元数据,能够支持系统以最有效的方式访问数据;其二,元数据能够提供基于用户的信息,例如,记录数据项业务描述信息的元数据能起到帮助用户使用数据的作用(元数据概念图见图1)。

⑵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标准(metadatastandards)主要是指描述某类资源的具体对象时所用规则的集合,资源类型的不同,元数据标准也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资源,所应用的元数据标准均可看作是完整描述一个具体对象所需的数据项集合、各数据项语义定义、著录规则和计算机应用时的语法规定。因为应用领域的不同,在进行元数据标准的开发与应用中,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metadata格式来满足所有领域的数据描述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多是将元数据标准划分成核心层、应用领域层与具体应用层三层,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各层次进行设计规范,以保证应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1]。

2.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作用

在企业财会信息资源中应用元数据标准,对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具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⑴促进财会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企业在不断运营发展中会积累大量财会信息资源,传统的保存方法却很难满足企业当前产生的庞大数据,但应用元数据描述财会信息资源,不仅可以规范财会信息资源,还可使企业信息资源得到长期的保存。⑵是连接各系统之间的桥梁。通过元数据标准的应用,有利于构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桥梁,给企业的决策管理工作带来指导作用。⑶提高财会信息的检索与应用效率。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建立,会使企业的财会信息资源分类更加明确、清楚,当企业需要利用财会信息时,便可根据构建的元数据标准,快速、便捷、准确的从数据仓库中检索和获取到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而提高企业财会工作的效率。

3.开发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建议

3.1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企业财会信息资源的特点分析,建议在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构建时,采用与柏林核心(DublinCore)元数据标准相一致的设计理念。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主要应用或著录对象是不同类型的财会信息资源,包括有图像、视频、音频、文化系统资源、数据库资源等。设计理念为:对各类企业或政府部门在业务活动中所形成与提供的与审计、财务、税务、会计等领域相关数据进行集合,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集合,来达到经济分析、决策与监管的目的[2]。

3.2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设计框架

以iSo15836:2003中的规范作为依据,进行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框架设计,以相应的元数据元素对财会信息资源的属性进行描述。针对财会信息资源著录对象的特点,可利用以下几点原则,定好初步的方案框架:

①科学、合理的选择能够适用于各类财会信息资源中的柏林核心(DublinCore)元数据元素,严格遵循该元数据的元素语义定义,如有必要,只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切勿大刀阔斧改动,以规避误差问题。②为能充分适应财会信息资源的特点,对相关的元素语义限定的修饰词进行必要的修改,例如,对DublinCore元数据元素中的编码方案、扩展元素等进行相应的增删,使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框架构建的合理性,满足企业财会工作的发展要求。③针对企业财会信息资源的特点,于原有的DublinCore元数据元素基础上,增加些必须的新元数据元素,而元素语义定义采用或复用与DublinCore元数据元素相同的便可。

3.3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设计方案

根据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设计要求,在实际设计时必须要包含元数据标准设计的核心元素,例如:题面、格式、类型、日期、主题、关键词、权限、来源、语种、责任人、附件、货币、号码、标识符、覆盖范围等。在此基础上,设计方案中还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必备性。借此来说明元素是可选择使用的还是必须使用的;②定义。对元素的概念、性质有明确的说明;③标签。给元素分配有针对性的标签(标签需是人们可读的,可以作为xml的);④注释。对元素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明确说明;⑤重复性。确定元素可使用的频次。⑥参见。元素在使用时可供参考的URi[3]。

综上所述,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开发与建立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元数据标准的研究,以便使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应用更加合理、规范,最终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亚青.有关财会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9(9):61-62.

[2]汪兴高.管理会计在资源综合利用中的作用[J].冶金财会,2012,6(6):43-45.

[3]程博.基于管理学视角的财会信息化大赛的实践与探索[J].商业会计,2011,32(32):79-80.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7

关键词:流程柔性;web服务;电子商务

自20世纪90年代,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全球经济格局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靠自己的资源与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无法承担客户需求各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其为客户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也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流程来创造。

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间协作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柔性、集成性等基本特征,企业业务流程必须能够适应这些基本特征的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通过各成员企业的协作来获得客户、赢得竞争优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由于流程模式改进、客户需求改变等原因促使流程经常发生变迁。当今企业处于经常变化的业务环境中,企业必须能够依据业务需求,快速、灵活地实现业务流程管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柔性流程管理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协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多集中在对流程变更的适应性的衡量,未能考虑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动态智能行为和动态协作关系,而流程自身的可适应性才是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应对市场变化的最关键因素,需要从柔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设计企业业务流程。

为了实现流程在企业之间和各个应用系统的共享和重用,这里在业务流程管理领域引入了本体和web服务。本体能够在语义层次上定义某一领域的一系列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本体描述语言来形式化描述业务流程,使业务需求在没有信息丢失的情况下被正确清晰地表达。当业务流程发生改变时,系统通过动态地组合已有的web服务,就无须重构单一的复杂服务,同时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业务环境中的多变性和动态性。

一、本体和web服务

本体(ontology)一词来源于语义学,它是一系列描述的集合,使用rdf、owl等标记语言写成,它定义了概念和相关逻辑规则之间的联系。由t.r.gruber提出、后经r.studer改进的定义:一个本体是一个概念体系的显示的形式化规范。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一个典型的本体由有限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还包括属性、值约束、不相交描述和对象间逻辑关系的规定。本体提供了对给定领域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对于消除概念差别是必要的。本体通过信息内容及其语义的结合,将网络资源的处理从信息处理的层面提高到了知识处理的层面。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创建不同的本体,例如本体a可以把“矛盾”定义成包括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概念,本体b就可能把它定义成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简单地说,web服务是部署在web上的软件构件。w3c给出的web服务的定义是:web服务是支持网络上不同机器与机器共同操作的软件系统,它提供接口,这样的接口由能被机器处理的格式(wsdl)所描述。使用web服务,通过松散的应用集成,一个企业可以仅仅实现应用集成的一个子集,即能取得实效。web服务能够快速、低代价地开发、、发现和动态绑定应用。企业的信息系统要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快速灵活地生成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在企业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迅速地进行重组来满足客户需求。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种基于服务来组织计算资源,具有松耦合和间接服务寻址能力的软件体系结构。服务提供者通常用wsdl来描述它所提供的web服务,然后将该wsdl描述;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uddi或其他注册苦劳获取wsdl描述,并通过向服务提供者发送一个soap消息来请求执行服务。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柔性流程管理模型

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思想,将柔性流程管理架构表示为由需求、流程、服务、本体、数据等层次组成:

需求层:业务需求驱动了企业业务流程的运行。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更快地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响应,以获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业务流程。需求层包括业务需求的描述。

流程层:业务流程由一系列在逻辑上相关的活动组成,并根据恰当的业务规则执行这些活动。将业务流程逻辑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通过改变过程逻辑,可以更好地完成或者适应任务处理的变化。流程层包括流程的设计、建模与优化等。

服务层:流程由特定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提供了完成不同任务的功能。很多功能被实现成应用程序代码并可以在多个流程中重用。如果把服务与功能对应,流程可被看成是将多个服务联合完成一定功能。每个业务流程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共同来实现,业务流程经过编排来支持企业的不同需求。服务层包括业务运营服务、可重用于多个业务领域的可重用技术服务等。

本体层:基于本体对服务进行形式化描述,使服务定义、发现和组合具有丰富的语义和机器解读性,使业务流程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w3c的web服务本体语言owl-s可以为基本web服务以及复合web服务添加语义信息,从而支持web服务的自动组合编码。本体层包括本体的创建、实例化和本体库的建立。

数据层: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使用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支持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也供管理者决策使用。

建立的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流程管理架构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1)根据客户的要求,采用uml活动图描述业务需求;

(2)分析和设计流程,建立流程模型,并采用流程重构的方法进行流程的优化。匹配相应的业务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库中有匹配的案例,就根据需求修改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库中没有,则创建新的流程案例,并存储到流程案例库中;

(3)在本体库和服务库中进行基于语义的服务查询,查找满足要求的服务;

(4)根据规则库中的组合规则,进行服务的匹配与组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5)调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根据服务的自动组合,建立图形化的工作流模型;

(6)工作流引擎导入工作流模型,执行和管理企业运行所需的业务流程实例,流程监控工具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用户的有效需求必须能快速反映到服务流程上来。因此如何进行服务的有效组合,重用现有的服务流程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三、基于语义的服务匹配与组合

柔性流程管理中web服务的语义组合将不同于传统的工作流设计。对于web服务来说,它通过使用本体作为语义基础,从而提高面向服务的应用的智能程度和互操作能力,这将使服务流程的建立更加地自动化,以及更好解决服务流程在组合过程中的异构问题。没有语义理解能力的应用只能在语法层面实现互操作,而在本体技术的支持下,面向服务的应用可以在语义层面互操作,而且在本体的支持下,服务发现的准确度会有很大提高。

语义网络的概念是由万维网的奠基人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的xml2000会议上提出的,目标是在计算机和人类理解的语义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用以满足智能软件对互联网上异构和分布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检索。在语义web中,ontology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解决语义层次上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结合语义网技术,柔性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通过服务的语义信息,完成自动服务发现、自动服务匹配、自动服务组合。通过服务提供者对服务语义的描述,使得服务的请求者可以通过服务的语义信息,查找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和分类标准、质量要求等评价标准的服务。服务匹配包括名字和文本描述匹配、语义匹配过程。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语义信息,自动选择服务,并根据一些复杂任务的要求对服务进行自动服务组合,以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

owl-s是用本体来描述web服务的标记语言。owl-s中,一个服务由三部分来描述:服务简档(serviceprofile),服务模型(servicemodel)和服务基点(servicegrounding)。服务简档描述服务做什么,服务模型描述服务怎么做,服务基点描述怎么访问服务。可以从web服务的输入(input)、输出(output)、web服务执行的前提条件(precondition)和web服务执行之后的结果(effect)等四个方面来描述服务,统称为iope,通常由serviceprofile来描述。

web服务组合将包括服务查找、服务匹配和服务组合等主要过程:

(1)添加web服务的语义标注。对具体实现的web服务进行语义注释,在标注时采用owl-s语言。

(2)web服务的查找。根据用户需求描述来在服务注册库中查找符合要求的服务。

(3)web服务的匹配。服务查找的结果是往往会有多个web服务符合用户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根据web服务的语义描述,按照一定的选择策略从中选择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web服务。

(4)web服务的组合。利用web服务的语义信息,在不同web服务之间通过owl-s服务本体的映射,使用可组合性规则将选择得到的web服务组合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组合方案,产生用户所需要的复合web服务。

四、应用实例

供应链包括从采购、研发、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得诸多环节,敏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相关流程进行重整,构筑起一条以客户为中心的、成本最低供应链,并通过提高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竞争优势。采用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架构能够降低企业间业务流程模块之间的耦合性,使业务流程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快速调整。

以制造企业的采购流程为例,生产部门根据需求编制物料请购单,经主管批准后交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库存信息、供应商档案以及价格信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填写采购订单,经主管确认后交供应商。供应商得到订单后,进行发货处理。质检员对货物进行质量检验,库管员进行入库处理。企业采取一体化的运作体系,把采购、生产、分销以及物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由以前的库存驱动模式转变为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从而来调整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当销售发生调整或者供应商的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可以迅速调整供应商的计划,加快了对市场反映的变化和应对的能力。

通过采用本体描述web服务,提供语义性描述以支持服务发现、组合过程中的自动推理。当企业业务流程因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需求变化而改变的时候,web服务组合过程能够从现有服务中,自动组合出满足抽象业务流程需要的实际服务,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交互。基于松散的web服务组合,企业更容易实现与合作伙伴的跨企业业务流程集成,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加强与合作伙伴的交互,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企业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协调在供应市场和这种销售市场发生变化时的应对,另外通过客户自动的配置系统,来更好的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

五、结论

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企业中的流程需要跨越多个不同企业,提供客户满意产品和服务的流程需要集成各合作伙伴的价值链,并根据成员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企业业务流程的柔性和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成为了影响企业间协作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企业设计具有柔性协作能力业务流程,提高与其他企业协作能力,改善流程的敏捷响应能力,从而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提高企业协作效率。

参考文献:

[1]deependramoitra,jaiganesh.webservicesandflexiblebusinessprocesses:towardstheadaptive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october2005,42(7):921-933.

[2]christophf.strnadl.aligningbusinessandit:theprocess-drivenarchitecturemodel.informationsystemmanagement,fall2006,23(4):67-77.

[3]赵卫东,苏健敏,戴伟辉.柔性流程建模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3(3).

[4]阳酉良.基于本体和服务组合的电信业务流程管理[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曹美荣.基于本体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8

关键词:联合概念框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实反映;可靠性

一、引言

本文通过比较如实反映和可靠性在内容和组成要素上的异同来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同时也将联合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进行对比来讨论我国是否应向国际趋同的问题。

二、如实反映的内容

会计目标是整个概念框架的核心和逻辑起点,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和其他会计概念的桥梁和纽带。iaSB和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他们指出:“在决策有用观下,信息要有助于进行投资、信贷以及资源配置的决策,就必须使它如实反映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经济现象的内容,只有描述了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才能做到如实反映”。如果财务信息对经济现象的描述是完整、中立以及不存在重大错误就实现了如实反映。

1.完整性。为了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相关经济业务,会计要求对应相关经济现象的描述应当覆盖所有必要的信息,包括必需的描述和解释。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某些经济业务而言,完整的财务信息还包括对重要事项的解释,如该项经济业务的性质特征、影响该项经济业务性质特征的客观环境因素以及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的过程和方法。

2.中立性。中立性是指对财务信息的选择和披露都不存在任何的偏见。中立的信息既不能偏向任一方,也不能强调某一方,亦不能为了某些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进行人为的操控,具备中立性的财务信息更能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3.无重大错误。无重大错误是指不管是对某项经济业务的描述还是在产生列报信息的过程中对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不能存在错误和遗漏。当然,实务中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事项,所以无重大错误也不意味着财务信息在所有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精确无误,只要对所估计的不确定事项进行清晰和准确地描述,在估计过程中选择并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性质和局限性进行了清晰地表述和披露,那么财务信息就具备了无重大错误的质量特征。

三、新旧财务概念框架如实反映与可靠性的比较分析

在SFaCno.2中,可靠性包括了可验证性、不偏不倚和如实反映,而联合概念框架中如实反映替代了可靠性,上升为基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完整性、中立性和无重大错误。可见如实反映原是可靠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联合概念框架将如实反映替代可靠性将使原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概念的理解、涉及范围和结构层次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动(具体比较见图1)。

1.如实反映与可靠性内涵的比较分析。可靠性在SFaCno.2中的定义为“信息必须对现实世界中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如实反映,对这些现象的如实反映必须是可稽核的,中立的和完整的”。与联合概念框架中的如实反映相比分析如下:

(1)从概念涉及的范围上看,可靠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定义的范围比如实反映大得多。在SFaCno.2中可靠性包含了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其中的如实反映又包括了完整性和中立性,也就是说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之所以可靠,是由于其能正确且充分反映真实的客观经济现象,能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服务,可见在SFaCno.2中如实反映是可靠性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所在。因此联合概念框架把其最本质的概念抽取出来替代可靠性更符合会计信息的特点,同时概念上的进一步清晰化和规范化可以避免各国由于可靠性定义范围的广泛性而产生不一致的理解和运用标准的问题,从而更有助于全球财务会计理论的趋同发展。

(2)从概念的计量标准上看,可靠性是一个伦理性标准,难以量化,而如实反映则与会计计量密切相关,它指的是财务会计必须真实地记录和报告一个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既不允许有任何虚假的事实,也要求能真实地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3)从与相关性的衔接性来看,相关性与未来事项相关,它要求会计信息要具备确认价值和预测价值,能使信息使用者预测到未来的结果。因此,相关性是针对未来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可靠性本身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反映基于过去事项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包含了主观因素,主要考虑到部分利益相关者的主观感受,自然而然地,企业的利益就会向该部分利益相关者倾斜,这样可靠性就会减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如实反映满足用客观现实标准定义的信息真实性要求,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在现实的条件下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时间、数额及其不确定性,如此就能更好地与相关性衔接。因此,如实反映和相关性并列成为联合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两者的逻辑关系更为合理,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的来看,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的做法并不是简单的术语上的改变,而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更突出实质性的内容,更贴近实际的需要。

2.如实反映与可靠性组成结构的比较分析。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9

关键词:企业资源;会计要素;会计概念框架

引言

企业资源理论在现代管理战略中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视起来。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上,经历了零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古典经济观点―环境决定优势的产业结构学派观点―内缘竞争力的企业资源理论观点。本文通过借鉴Barney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以及peteraf的《竞争优势的基石:基于资源的观点》的有关论点展开研究。对企业资源理论与会计理论的结合,主要通过将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别一一分析的方法,使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工作。

一、传统会计概念框架的缺陷分析

会计概念框架的理念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于1992年正式颁布了《企业跨级准则》,会计准则的建设还尚未成熟。《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最为基本的准则,是制定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对各项会计事宜的规定相对比较粗线条,对会计概念的阐述也相对笼统隐晦,所以在1997年,又相继颁布了较为具体的会计准则。具体的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笼统阐述的概念进行了更加详细充分的解释,让准则更加易于理解和实际操作,具体会计准则就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概念框架。但在实际的操作和运行中,概念框架只是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参考和使用说明,不具有《企业会计准则》的强制性,致使两者分轨运行。另外,《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基本准则,与会计概念框架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重复或者矛盾,造成实际操作上的困扰。传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概念框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根据传统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企业的会计工作也不能真实全面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体来看,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一)会计目标单一

会计目标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宗旨,是各项会计工作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会计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了企业采取何种会计准则、使用何种会计假设、研究哪一个会计对象,也必将决定企业的会计工作结果。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只管重要的部分,会计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管理目标协同,企业的会计工作要根据企业既定的生产经营计划、企业运营宗旨而展开。但受目前会计信息需求的局限,传统会计工作的会计目标还停留在为决策提供信息,以完成既定任务为工作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会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对会计工作的界定已不再是单一的为企业“管好账”,更多的是参与到企业的管理,社会对会计信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过于单一,不能深入到生产经营环节中,在提高效率、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不够明显。

(二)会计要素范围狭窄

企业会计要素的设置普遍要与企业的会计目标保持一致,企业会计目标单一就会导致会计要素的范围相对狭窄。过去,受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局限,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上。企业对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通常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历史成本计量可以方便企业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简易分析,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及时的监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规范,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亟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计量方法要作为会计要素的基本计量方法运用到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传统会计概念框架下的会计要素过于关注物质要素而忽视了非物质因素,这导致在企业经营成果的计算与实际存在差异,不利于挖掘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

二、企业资源理论概述及对会计理论的借鉴

(一)企业资源理论内容概述

企业资源理论兴起于1980年代,由张伯伦和罗宾逊率先提出,并阐述专有资源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从企业内部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资源理论主张将企业看成寻租者,企业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来获取经济租金和超额利润。企业管理的目的是要尽量发现自身拥有的不可替代资源,进而发展这项资源,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利润、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持续使用。企业的寻租行为就是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的发现更为高效可用的稀有资源,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企业资源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企业间资源不同的假设上,资源不同决定企业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异,拥有高效资源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是低于其他企业的。

企业的资源不仅局限于有形的资源,还要涵盖企业利用资源获得利益的各种方法。不同企业间的资源构造可以通过人为手段达到相同,但使用资源的手段各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是造成企业间差异性的重要因素。无形的资源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与企业的绩效管理息息相关。所以,企业资源理论不单纯包括资源的获得,更包括科学的利用资源、组合资源,协调资源间的关系来达到企业寻租行为的成功。

(二)企业资源理论对会计理论的借鉴

企业资源理论把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充分利用,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会计理论要把企业资源理论中先进科学的思想加以借鉴,纳入到会计理论建设工作中。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着目标单一、会计要素范围狭窄、会计信息不完整等缺陷,没有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要的不可替代资源做出完整准确的核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不可替代资源的利用质量将决定企业经济利益的多少。而会计核算在不可替代资源方面的疏忽,会导致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对企业内部资源有完整的了解,不能充分调动资源来进行决策,不利于企业的管理者挖掘企业在资源上的内在潜力。

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时,应将不同的会计资源进行细化分类。会计对象的范围进行拓展,要包括企业所有的资源。将不可量化的资源进行单独核算,评估该资源创造收益的能力,将此资源单独披露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中。企业可将无形的资源划分为能力,采取资源―能力的核算模式。通过“能力”将企业的无形资源提升到与有形资产一样的地位,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在无形资源管理上的疏忽,对企业的内在潜力可以更加充分的挖掘。在日常会计工作中,要加强会计管理人员与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会计人员及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资源变动情况,以便及时的调整相关会计核算方法。企业会计理论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内在管理目标,将会计工作的细化步骤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想关联,细化企业会计科目类别,完善各科目明细项目的设置。

企业会计理论在对企业资源理论的借鉴上还要关注信息系统的借鉴,企业在开展会计工作时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利用会计电算化等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信息化的同步。保证每项涉及现金收支、资产处置、能力资源变动的活动都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体现。在年度终了和一定的周期结束,利用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将各类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得出分析结果。

三、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分析

(一)企业资源的具体分类

根据对企业资源理论的借鉴,会计上可将企业内部的资源分为资产和能力。

资产方面,可以沿用会计上的原有分类,在形态上将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主要核算企业包括厂房、设备、银行存款、现金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主要核算企业的商誉、技术等。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可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能力方面,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等。能力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利益,而是通过规范资产的使用方式来影响资产创造利益的程度,企业的能力具体有规模型能力和位势型能力等。

(二)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分析

以企业资源为基础,企业的会计要素构成可调整为资产+能力+负债+权益+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其中前两项为企业拥有的资源。

资源要素的具体类型:

1、流动资产: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银行存款、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及应收预付款项。流动资产一般会在一年左右的周期被企业使用或流转,企业的流动资产数额在不同的营业周期之间变动较大并且没有既定的趋势。对于流动资产中的各类资产,企业要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同时,结合公允价值、市值等计量手段,对于货币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2、非流动资产: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在建工程等。非流动资产会在一年以上的营业周期被企业使用或流转,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在不同周期间变动相对较小。非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弱,企业对非流动资产的持有周期长,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非流动资产中的无形资产是非实物的资产,包括企业持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但不包括企业的商誉。企业的固定资产要按规定计提折旧,保证资产账面价值的准确性。

将资产按照流动性分类,有利于对资产进行分别的管理,按照流动性的强弱来进行不同的处置决策。企业在年度或周期终了会计算资产的流动性比例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现有资产的分配情况。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来使控制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比例,为企业获得最为稳定和高效的利益。

3、规模型能力:企业的规模型能力包括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已经签署的各项合同、通过一定渠道获得的商业秘密等,拥有较强的规模型能力使企业在各项经济事务中处于主动地位。

4、位势型能力:位势型能力是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累积,是企业的形象、信誉等在顾客心中形成的地位。位势能力的获得需要企业付出长久的心力和物力,拥有较高的位势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上游,成为顾客的首选。位势能力是企业文化的彰显,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外在体现。

企业在对资源类会计要素进行分析时,要充分结合各要素的属性用途,发挥每项资源的作用,为企业获得更多的优势。

四、结束语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更加剧烈的今天,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进步需要多方的共同发力。我国的财政体系要借鉴国际上的优秀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国情需要加以完善。企业要加强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流程。强化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培养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最新的财会政策和工作手段。(作者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大连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玉菊.企业资源理论在会计学中的可借鉴性.财会月刊.2010年1月

[2]李玉菊张秋生.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1月

企业信息化概述篇10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小企业会计准则;iaSB;aSB

一、引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表的《概念框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其认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目前,各个国家从分析、评估、指导现实会计准则的角度出发,都在大力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期构建一套系统、协调、严谨的结构来规范实务中的处理方法。依照国际会计惯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应涉及财务报告的目标、报告主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划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的内容。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名义上不是概念框架,但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起着指导作用。

2011年10月我国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意在深化小企业会计改革,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保持一致,但是部分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调整。纵观各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不难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始终是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下进行修订和完善的。由此,我们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对国际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进行参照比较,以分析我国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比较

(一)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新《小企业会计准则》沿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即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同时,反映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可见,我国小企业的会计目标立足于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且着重强调受托责任。iaSB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兼顾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个方面,并将决策有用划分为主要目标,受托责任则作为次要目标。英国aSB也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其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既要为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信息,同时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且两个目标并不矛盾,投资者对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进行考核就是为了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综上所述,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同国际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的规定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之处在于iaSB与aSB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首要目标。究其原因,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层普遍存在自利行为,会计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利于报告使用者决策成为财务报告目标的首要考虑因素。为改善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账目混乱现象,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做出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共存,且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的规定。相较之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目标的实质性趋同,在具体规定上又突出了我国特色,因而对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健全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促进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二)报告主体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小企业从大中型企业中独立出来,实行差别会计报告,既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接轨,又结合了我国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准则适用的范围必须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要求且不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二是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三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小企业界定为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并且向外部使用者公布通用的财务报告。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从量化的角度对小企业主体进行界定,其中涉及了对营业额、资产总额和雇员人数的规范。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准则对小企业主体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实质极其相似。我国对小企业的界定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项标准,既借鉴了诸如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概念框架中关于小企业主体量化式划型的理论,通过《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从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员三个主要维度划分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又对公开交易股票、债券,具备金融性质的企业予以排除。我国没有采用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中单一定量模式对小企业主体进行规范,有其现实合理性。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标准正是基于对我国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泛、差异较大特性的考虑。若仅以定性标准进行主体界定会含有过多的主观成分,造成实践中难以操作;若依靠若干数量指标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则不足以保证准则界定的准确性。所以,采用针对性强、易于实务操作的主体规范方式,是现行条件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财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继承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关于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将会计信息质量划分为八个具体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其中着重强调可靠性。iaSB概念框架指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在内的主要质量特征以及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完整性等其他质量特征。英国aSB则清晰地划分了质量特征的结构层次,形成了以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首要特征,预测价值、验证价值、如实反映、避免重大错误等对应于主要特征的质量要求为次级特征的概念框架。

由于我国小企业资本结构简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少,其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限于税务、银行、企业内部三个方面,加之小企业资金、人员的固有制约,因此小企业会计信息供给的承载力较低。较低的信息承载力决定了会计准则需充分关注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避免因过多的信息质量要求带来的企业“逆向选择”,即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完成任务。此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本身具有逻辑一致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既离不开总体会计环境的影响,也无法脱离成本效益的约束。重新建立我国小企业信息质量概念框架,势必会增加准则的制定成本,也给小企业带来沉重的执行成本,同时会增加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比较不同信息概念框架时的成本。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企业会计准则》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为标杆,将制定目标的导向聚焦于股东之外的银行、税务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实行两套准则共用一个概念基础,以减轻小企业信息供给负担,加强信息质量的内在联系,并保持与国际趋势高度一致。

(四)会计计量

现阶段,我国小企业存在规模小、业务相对简单、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比较单一等问题,因而在会计计量方式的选择上必须侧重简单、务实的原则。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了会计计量方式,并废弃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确立了以历史成本为标准的唯一计量模式,对国际会计惯例中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使用的情况进行了变革,因而具有明显的“中国会计计量”特色。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放弃较为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作为单一的计量属性,无疑有其现实意义。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突破了财务会计历史成本的局限性,解决了历史成本法下计量的账面价值与实际市价背离的问题,但我国小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长期以来,我国小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的管理,账务不健全,经济业务繁杂且生产商品带有随意性,国内尚未成熟的市场条件无法满足直接获取市价的需要,强行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无助于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反而会成为小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其次,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且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与我国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必要的公允价值应用技能的现状相背离。回归历史成本法下的传统计量模式,无疑将回避会计估计的问题,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再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符合税收征管的要求。以历史成本作为单一计量属性,有利于消除小企业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额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减少小企业纳税申报时繁杂的调整事项,促进准则与税法的协调。

(五)会计核算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分为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财务报表、附则,共计十章九十条。新准则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调整、删减了小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较少涉及的会计核算内容,力求最大程度规范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核算与处理,方便小企业实务操作。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涉及交易事项的规定明显偏少,诸如投资性房地产、或有事项、政府补助等核算内容均未在准则中提及,而需要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其他两个准则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适用方法有权益法和成本法,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成本法。在资产减值方面,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较之其他两个准则不计提任何资产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我国明确规定了除特殊情况外,小企业应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而其他两个准则皆鼓励适用主体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折旧。整体来看,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简化程度与可操作性已大大超过其他两个准则,在会计核算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简化会计核算要求,优化实务操作,符合我国小企业会计基础薄弱的现状,有利于小企业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应用,并对日常交易或事项进行有效核算,因而有力保障了小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六)财务报表的呈报

《小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我国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编报期采用月报和年报的方式。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将财务报表呈报的相关内容列入准则之中。英国aSB颁布的《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规定,财务报表应包括主要财务报表以及支持性附注,其中主要财务报表由财务业绩表、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财务业绩表的呈报针对业绩的组成和项目特征,财务状况表的呈报针对持有资产与负债的类型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现金流量表的呈报则重点关注不同活动产生的现金以及用途。

可见,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呈报的描述较为完整、全面,这与英国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是实质性趋同的。实现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国际趋同,是我国会计准则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一大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规范其报告行为,对于完善我国持续全面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iaSB在构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时的经验教训,增加了对财务报表呈报内容的规定,将财务信息的列报纳入小企业准则中,确保了我国小企业财务报表呈报的常态化、规范化,同时有助于税务部门查账征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实现公平税负。

三、总结

本文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iaSB《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aSB《小企业会计报告准则》进行比较,发现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主体界定、信息质量、会计计量、会计核算、报表呈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趋同和简化的特点,既符合国际趋同背景下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要求,又结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寿命短、技术装备差等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明显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小企业,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必须立足于我国小企业现实状况,以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为目标,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会计主体界定的独特性,有利于实现差别会计报告,方便政府部门对小企业的监管。财务报告目标注重受托责任,强调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助于改善小企业会计造假现象,减轻会计信息负载,满足成本效益质量约束条件。采用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简化会计处理,有利于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实现与税法的协调,减轻纳税调整负担。财务报表呈报的完整性,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如实反映。

【参考文献】

[1]时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1(10):26.

[2]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小企业会计准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3]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任永平,毛丽娟.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J].会计之友,2011(7):19.

[5]傅宏宇.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差异的原因分析[n].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