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基础整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8:58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1

关键词:根基础观;情境教学;课程设计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课程开设矛盾愈演愈烈,也产生了一些“去除公共英语,各专业只开设专业英语”的言论。公共英语到底何去何从,只单纯地用专业英语教学取代整个英语教学是否合适?笔者尝试以根基础观理论为基础,重构了高职英语课程结构,开发了典型的项目教学情境,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根基础观”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础观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基于建筑学的静态基础观,它要求事先将基础都打好,而且打好后就不再变化。我们传统的英语课程结构就是这样先打基础再学专业,好比“起高楼”,但如果学生基础学得太差,楼房就“起”不高。

第二类是基于生物学的动态基础观,即“根基础观”,它认为基础不是事先完全打好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基础的形成是个生成的过程,是个发展的过程。“根基础观”是动态基础观,它的核心内涵就在于认为基础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可以不必把所有的基础都打好后再接触专业内容,而是一边打基础一边接触专业,其基础的形成伴随专业的成长。基于根基础观的英语课程结构更贴合高职院校实际,更适合高职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图2所示的基于“根基础观”的英语课程结构,它不再按传统的做法先打基础再学专业(如图1),而是在学生进校后就让其接触到专业英语内容,最初是以基础英语为主,以专业英语为辅,随着时间的变化再逐步动态调整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比例。同时,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也不是互相独立的两个课程,而是利用与专业相关的生活和工作情境如日常交流、外宾接待、求职、产品介绍、典型设备英文说明识读等,将公共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体,最终建立起为专业系部服务的职教英语公共教学平台。

二、基于“根基础观”的英语课程设计内容

依据根基础观理论,笔者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实践,从电类专业入手,将公共英语课程与电类专业英语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选取12个情境项目作为公共英语与电类专业英语的整合课程内容。这些情境包括日常交流、交友聚会、购物、用餐、旅游出行、银行业务办理、住宿、就医、求职、外宾接待、产品介绍、设备说明识读,涵盖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习生活的项目,如日常交流、住宿、旅游等可作为各专业通用项目,外宾接待、产品介绍、设备说明识读等项目则是电类专业的专有项目。

以上12个项目都源于学习、生活、工作的日常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每个项目都划分了听、说、读、写、译五个教学活动模块,以项目introduction&Greetings为例,项目目标是要求学生能掌握人们介绍和问候时的日常用语,能完成基本日常交流。知识包括:①听说:问候与介绍的常用句型和表达。②阅读:词汇、“nomatter”句型结构。③翻译:单词和短语的运用。其主要训练方式手段有:①学生分组或分角色练习对话。②学生的发音及语调练习。③对不同国家人们介绍和问候的习俗作简要介绍。通过学习,学生最终能掌握并灵活运用有关介绍和问候的常用表达方式进行日常交流。

课程的项目考核评价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纪律、团队合作、责任心、文字与语言表达等。期末考核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方面,教师根据各个口语模块自拟考题,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口语考核;笔试方面,教师对各单元的关键知识技能点进行综合考核。

基于根基础观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开发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的开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也进一步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有机融合为一体。笔者在公共英语与电类专业英语的整合上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实践,效果显著,但公共英语与其他专业类英语的整合以及相应情境开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2

“积累与整合”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是这一基础的核心。积土成山,厚积薄发,知识记忆是掌握强化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

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语音、字词、成语、病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内容繁多,分类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同时,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几乎又是高考的必考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基础。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可知,知识记忆是掌握基础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系统整理记忆内容,科学归纳,并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设置记忆内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繁多复杂,如果不加以系统地整理,科学地归纳,学生掌握起来就会比较混乱吃力。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要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序性,避免盲目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原则,比如高考语文的考查顺序,大概将基础知识进行分类,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条理清晰了。同时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我们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设置记忆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记忆。比如第一、二周,我们先设置基础的语音知识,明确要求学生在这两周的任务就是掌握它们。而后可以设置字形、成语、病句等。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不再那么茫然,不再那么混乱,科学有效地记忆安排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其次,整理相关记忆清单,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记忆,让学生自主消化,同时,可采取不同的小测验方法使学生加强积累。“时间紧、任务重”是高中学习的主要特点,如果让学生下课、放学后去记忆,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因为学生很难抠出时间来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设置课堂时间来让学生记忆,如下午的第三节课,分发知识记忆清单,明确记忆范围和要求,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开展自主记忆,然后可以利用十来分钟进行相关知识的小检测。通过检测掌握学生的记忆情况,适当加以补充、订正。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没有掌握好,可以灵活地在其余时间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的巩固,必须给学生时间主动去消化,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可见知识的记忆积累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再次,教师要对知识记忆的方式方法加以科学引导。好方法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知识记忆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费时费力机械地死记硬背,做一个“好学、善学”的人。

理解记忆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根本方法。无论是对字音、字形、成语的掌握,还是对修辞、语法等概念的掌握都离不开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所谓理解记忆就是要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这样记忆的效果才会更持久,遗忘的速度才会更慢。如“供销社”中“供”的读音,正确的应该是“gōng”,实际上很多学生都错认为其应该读“gòng”。我们可以利用理解记忆法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供销社”中“供”是“供应”的意思,所以它应该和“供应”的“供”读音一样,都读“gōng”。

联想记忆法也是知识记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的特点就是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把许多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形成一个脉络明确的知识网络,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了记忆的范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如我们在记忆“急躁”的“躁”时,记住了它的偏旁应该是“足”,它有“性急,不冷静”的意思。以此联想开去,“浮躁”、“焦躁”、“烦躁”都有“性急,不冷静”的意思,所以这三个词它们的偏旁应该都是“足”。又如记忆成语“不名一文”,它的意思是“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我们可以触类旁通联想记忆同样有“贫穷”意思的成语,如“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家徒四壁”、“阮囊羞涩”等。这样,由此及彼地扩大了记忆的范围,记住了所学的相关知识,记忆积累的效果会更好。

比较记忆法也是知识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方法。记忆时,可以将同类的概念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加强辨析,加深印象。如修辞手法中的“类比”和“对比”,这两个概念学生经常弄混淆,不易掌握。如果我们采取比较法记忆起来就非常简单了。“类比”和“对比”,它们的相同之处,都具有作比较的意思;它们的不同之处,“类比”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示,而“对比”则重在对事物间差异性的揭示。通过比较,明确了二者的异同,记忆起来就更简单、明确了。学生明确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

知识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掌握语文知识更轻松,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忆更多的内容。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3

首先是缺乏总说。或者说,缺乏总目标。语文是个大学科,理应有它的课程总目标。可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在阐述“课程目标”时,只是讲“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根本就没有讲到课程的总目标。没有总目标,无论怎么说,总是一种缺憾,总是一种遗憾。而说起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是语文素养。千目标万目标,语文素养是第一目标。所以,高中语文课程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语文能力。可以说,没有能力就没有素养,素养的高低就体现在能力的强弱上。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三是语文发展。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因而,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为学生的语文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特性不强。仔细阅读“课程目标”,你会觉得共性的东西太多,而语文特性的东西太少。具体一点,就是语文性不强,语文味不足。比如“积累・整合”,语文要积累,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仅仅是语文要积累吗?当然不是。话文要积累,其他哪门学科不需要积累?再说,“整合”,只能说它具有文科味,却不能说它具有语文味。因为政治、历史和地理,哪一科不需要整合?又如“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不光语文要这样,别的学科都需要这样。难道别的学科不需要思考、领悟,不需要应用、拓展,不需要发现、创新?有的恐怕比语文的目标更高,要求更严。像应用,数学、物理和化学就更为重视。像创新,政治、历史和地理就要求更高。说到最后,恐怕只有“感受・鉴赏”为语文所独有,为语文之特性。

再次是关系不明。“课程目标”在阐述五个方面时,每个方面都用两个词来表达,且两词中间都用圆点来连接。搞不清楚用圆点来连接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因为按照标点用法,圆点是间隔号,表示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或表示书名与篇名之间的分界。显然,两个词语之间既不是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也不是书名与篇名之间的分界。所以,间隔号的使用是错误的。退一步讲,即便是使用正确,也只能表示两个词语之间的分界,并没有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比如说“积累・整合”,是表示积累与整合,是表示为积累而整合,还是表示通过积累来整合?是表示先积累后整合,是表示在积累基础上整合,还是表示只有积累才能整合?是表示因积累而整合,是表示只要积累就能整合,还是表示要积累更要整合?显然,我是说不清楚的,但作为编者,你们是否说得清楚呢?

再者是次序不当。“课程目标”是按照“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次序排列的。细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它们的排列顺序并不恰当。按照常理,在第一层次目标里,先是思考领悟。因为万事思为先,一切悟为首。离开了思,还能谈什么语文学习?离开了悟,还能谈什么语文教学?再就是积累整合。思考之后,再进行积累,当然又是一次巩固;领悟之后,再进行整合,自然又是一次提高。接下来,才是感受鉴赏。顺序上,当然是先感受后鉴赏。因为只有感受文学作品,感受艺术魅力,才能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此后,才是第二层次的目标。第一是发现创新。要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能力,善于从习惯中发现问题,从平常中发现矛盾;要培养学生敢于求新的精神,用欣赏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力图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第二是应用拓展。第一要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其他领域。进而,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所学效果。第二要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参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从而拓展知识面,扩大视野度。

末次是不能并列。在内容上,五个方面存在交叉,不能并列;特别是词语之间,相互交融,不能独立。比如思考、感受和领悟,不论是感受,还是领悟,都必须思考。因为思考是个总开关,是个总闸门。感受是领悟的前提,是领悟的基础。没有感受,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也就谈不上感受。领悟需要思考和感受,而鉴赏也需要思考、感受。它们之间相互渗透,难以彻底切开。又如拓展、发现与创新,有时,发现就是一种拓展,拓展就是一种发现;有时,拓展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就是一种拓展;有时,发现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就是一种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再如积累、整合和应用,有时,积累的过程就是整合的过程,整合的过程也就是积累的过程;有时,整合的过程就是一种应用的过程,应用的过程就是一种整合的过程。它们之间藕断丝连,难以断然分界。

正因如此,“课程目标”必须进行修改。愚以为,可作如下修改:

总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注重为学生语文的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有六个分目标。

一是发展语言思维。就语文课程目标而言,发展语言思维是重中之重,核中之核。因为语文课程应当为学生的语文发展奠定基础,而学生语文发展的核心是语言思维的发展。可以说,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才是根本性的发展,才是实质性的发展。而语言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发展形象思维。其中,尤其要发展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要着力发展语言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讲究语言想象的奇特性,追求语言联想的丰富性。二是要发展抽象思维。其中,特别要发展语言的辩证思维。要努力发展语言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讲求语言判断的准确性,力图语言推理的科学性。

二是深化语言感悟。因为语言感悟是语言思维的发展,是语言思考的深化;是语言悟性的体现,是语言内功的表现;是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语文功底深浅的象征。具体地说,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语言感悟,就没有语言感悟的深入。所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学生的质疑探究的精神。力图养成语言思维的严密性,形成语言思考的批判性。二要启发学生深刻领悟。没有领悟就没有语言感悟,就没有语言感悟的深刻。因此,要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在切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力争提高语言感悟的准确性,追求语言领悟的深刻性。

三是积累语言基础。因为语

文水平不光取决于语言思维,还取决于语言基础;语文功底不只来自于语言感悟,还来自于语言基础。没有语言基础的量变,就很难有语言水平的质变;没有语言基础的深厚,就很难有语言功底的飞跃。拓展一点,不仅要积累语文知识基础,积累阅读知识基础,还要积累鉴赏理论基础,积累写作理论基础。特别要积累名言警句,熟记优美语段,坚持每周练笔(随笔)。反正,一切与语文有关的,都在积累之列。只是在积累过程中,要注重分条梳理,讲究条理清晰;注重科学整理,力图科学有序。注重归纳引申,摸索内在规律;注重概括提炼,挖掘闪光之处。力图摸出学习语文的规律,形成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是鉴赏语言魅力。就语言魅力而言,不外乎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所以,鉴赏语言魅力,首先必须鉴赏思想魅力。要积极引导学生体味自然的多姿,体会人生的多彩;感受作品的美感,陶冶自己的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升审美的境界。进而,培养生活乐趣,提高道德修养。其次必须鉴赏艺术魅力。而鉴赏艺术魅力主要应该鉴赏语言技巧。因为大凡优秀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大多优秀在语言技巧上;大凡杰出作品,无论是古代的、现代的,还是中国的、外国的,多数杰出在语言技巧上。所以,抓住了语言技巧,也就抓住了鉴赏艺术魅力的核心;鉴赏了语言技巧,也就鉴赏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五是创新语言表达。大家知道,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当今社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同等重要。但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力图创新。因为创新会使门头表达更富有生命力,会使书面表达更具有战斗力。就口头表达而言,不仅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善于进行交际,踊跃发表己见,而且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敢于求新,阐述独特之见,力图新人耳目。从书面表达来说,不但要敢于质疑优秀作品,力争获得新的体现和发现,写出富有新意的读书心得,而且要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创出新颖的优秀作品。

六是拓展语言运用。因为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语文的范围就是生活的范围;只要有生活存在就会有语文存在。所以,必须关注生活语言,注重语言运用;必须向生活学习语言,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拓展开来,一是要做到积极运用。不仅要做到运用的正确和准确,做到运用的熟练和有效,而且要做到在运用中开阔语文眼界,在拓展中扩大语文视野,更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将自己的喜爱发展为特长。二是要进行综合应用。不仅要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注重多元文化传统,而且要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更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多媒体;教学法;基础日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206—02

引言

2001年版《全国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规定为: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着这一原则,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基础日语课程一直是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基础日语教学方法进行摸索和探讨是日语教师永远的课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已成为高校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二者,笔者将对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基础日语教学中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其显著特点是通过集声、文、图、像等多种媒体处理为一体,改善人机交互界面使其人性化,更接近人们自然的信息交流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将所要传播的知识和信息,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传统方法,构成一种多元阅读方式。

目前日语教学领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范围是比较窄的,主要应用于视听类课程即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性教学和日本文化类课程即利用声像资源等进行通识性知识教学。这种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声像资源来辅助授课的手段,也只是多媒体技术应用范畴中的冰山一角。作为日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基础日语教学,更是没有从中获益。另一方面,以行为主义①为理论依据的传统基础日语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对照课本进行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例如:单词讲解、语法讲解、课文讲解、课后练习、背诵课文和扩展练习。这种僵化单一的授课形式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改变以往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方法中“给予—接受”的关系,充分、有效地利用声、文、图、像来丰富日语基础知识教学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形式多元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造力和思考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从词汇、语法、目标训练和学习反馈等教学环节入手,利用多媒体应用技术对基础日语教学活动进行革新探讨。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依照每单元单词表的顺序进行跟读、朗读、重点单词讲解、课后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形式会使学生对词汇记忆感到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记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记忆,利用网络图像资源将每单元的重点单词和词组找出相应的简笔画、漫画或照片以ppt为载体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看图反复跟读并记忆。对词汇进行讲解时,配以本义及引申义结构框架或图像、相关文化背景图像等,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单词含义,加深记忆。而后进一步加深词汇理解和记忆时,可利用一些填字游戏进行辅助复习。因此,将词汇的讲解图像化,利用图像辅助词汇记忆,提高学生词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乐趣。

(二)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是基础日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利用归纳法、总结法或对比法等多种教学法将单元语法进行讲解,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同时进行笔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法教学,有助于改善传统的单纯地注重句型的讲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图示教学法可以简单明了地将语法进行归纳、整理和讲解,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语法的理解和消化。但如果课堂上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对语法进行图示归纳的话,既浪费时间又无法形象立体地展现语法内涵,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图示教学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展示所学内容。利用ppt采取树式图示、对比图示、表格图示和动态图示等多种图示教学法,既为学生提供图像记忆的方便,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利用图示教学法的同时,可以配合相关的看图说话和造句对所学语法进行复习和演练。此时,使用教材中的本文、会话文或练习中的经典句子,可以加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还可利用网络资源,根据句义找出相应的图片或动画,设计语法讲授相关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

(三)目标训练

基础日语课程培养目标在于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所以,目标训练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基础日语教学是通过解读课文、总结课文、听课文和会话、背诵课文、造句和写作文等训练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笔者认为以此为基础配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为动画或视频配音”的形式练习会话、背诵课文以及扩展练习;配以相应的背景文化资料讲解课文,包括视频、图像、文字、音像等,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又增加了听的训练;利用多媒体或导入互动式游戏(例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进行说的训练。此类配合多媒体技术以多种形式进行目标训练,会令学生耳目一新,可以在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氛围中使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5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6

素质教育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具体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大事。

1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2强化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

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3强化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3.1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

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3.2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3.2.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

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3.2.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地进行

“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3.2.3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7

英语课程标准认为,建立在优化阅读资源基础上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认知思维和语言感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围绕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探寻有效教学策略,就是在优化资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认知思维方法,增强学习认知体验,能够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以有效性为主线来调整教学策略,更是有效阅读学习的重要前提。

一、找准文本核心信息,整合语篇表达要素

文本核心信息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文本核心学习意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够有效整合语篇的表达主旨,提高语言学习的主动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建议学生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注重筛选对文本语言表达信息,以形成一定的理解感知印象。首先,整体阅读并感知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大意,提高对语篇的学习意识。其次,围绕表达主题以及阅读思考题目,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核心信息,形成有效的认知感悟思维。再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笔记的形式找出相关的核心要点,理清文本的表达思路,形成整体认知感悟思维。这样的核心信息掌握,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通过对文本核心信息的筛选,能够为学生明确一定的阅读学习目标。例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语(Funwithenglish)9aUnit1Starsigns的“Readingwhatisyourstarsign?”教学中,针对星座的有关信息,建议学生围绕“Howmanystarsignsdoyouknow?”和“what’sthecharacterabouteverystarsign?”来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并建议学生运用精读方法找出相关的答案,以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核心信息筛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注重精读文本难点,增强认知感悟过程

在找准文章核心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精读的方法来对文本所表达的素材作深入细致的探究,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样的精读模式,能够让文本的核心信息和素材的难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为运用的有机整体。通过精读,更能够深化学生的阅读过程。

通过运用精读模式,能够为学生探究疑难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载体。首先,笔者建议学生能够根据文本核心信息找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难之处,理清文章的脉络。其次,找出前后相连的相关表达信息,围绕文章表达的重点和难点来大胆猜想,形成有效的整体学习意识。再者,突出思维认知的多元化,引导学生从阅读理解题目设计、表达主旨等方面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精确度。

以这样的形式精读,更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延伸。例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语9aUnit6Detectivestories的“ReadingmurderinValleytown”教学中,建议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围绕“whatwasattackedbythemurderer?”和“whatdoyoureadfromthearticle?”等问题找出阅读学习的疑难点。同时,建议学生通过对疑难问题前后反复阅读,找出与答案相关的语言信息,以此来增强认知体验。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找出上述问题的信息,还能够在质疑过程中不断深化认知感悟,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三、升华文本表达内容,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对阅读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增强语言文化知识的需要,更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物质载体和帮助。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积累达到15万词以上。由此可见,单纯依靠文本来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对此,不妨建议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拓展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升华文本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举一反三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认知需要,以任务引导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深化理解,找出与文本素材相似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查阅互联网和图书资料等方式找出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资料,搜集更多的阅读素材。教师还可根据阅读学习的需要,建议学生尝试运用撰写读后感、探究小论文等形式来深化文本表达内容,以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让语言拓展延伸。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8

一、教学理念应当全面兼顾,将学困生转化纳入整体教学设计

过去较长一段时期,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注重中上位置的学生,这是应试教育理念的结果,导致语文教学成为了“不均衡”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越是学习难度大、困难多的学生,越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从思想理念上将学困生群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设计中细化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建立起与学困生学习状况相一致的教学体系,从而为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提供方向引领。另外,笔者还将学困生转化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步考虑,尤其是针对学习基础能力滞后、学习态度情感薄弱等双重问题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机渗透心理疏导与情感激励因素,从而为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提供积极的促进功能。

二、教学措施应当综合推进,打造适应学困生学习的教学体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开展学困生转化,面临着教学工作时间紧、节奏快等诸多影响,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打造更为恰当的教学体系,与学困生转化工作遥相呼应,提高转化成效。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学上降低目标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相对滞后于其他学生,如果还是按照“一刀切”的教学目标要求,势必会增加学困生的学习畏难情绪,过高的要求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等于“空目标”,倒不如切合实际的目标更为实在与有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专门为学困生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知识点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适当降低,保证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状况相一致,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效果,以便于为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打造“量体裁衣”的教学体系。

二是课堂上创设互动平台许多学困生因为自己语文学习较差,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加上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设置的提问难度较大,学困生回答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学困生容易成为“边缘化”角色。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打破这一瓶颈制约,将学困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到师生互动环节,教学提问方面既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同时也设计了一些基础性问题,主要针对学困生群体进行提问,保证他们有参与的平台,增强学习成功的积极情感,从而有效融入到语文整体教学活动之中。

三是训练上实行分层要求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与能力滞后,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要适当考虑降低难度与训练量,保证学生能够基本完成。学困生群体的课后练习与其他学生要有所区别,教师要将着力点放在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等方面,与分层教学目标相对应。

四是考核上单独进行检测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经常进行各种检测,“一刀切”的教学检测让语文考试成为了优秀生的盛宴、学困生的煎熬。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与教学目标要求相对应的教学检测体系,中等以上学生采取正常难度的测试卷,学困生单独设计难度降低的测试卷,既能够与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对应,同时也能够增强学困生的积极学习情感,为他们的有效转化奠定情感基础。

三、教学资源应当充分整合,营造学困生有效转化的教学氛围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9

(一)非会计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

缺乏学习兴趣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并不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且会计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把握,使得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加之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并没有在毕业后从事会计的打算。这些原因使得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对待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方面,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进而表现出慵懒散漫的态度。

(二)非会计专业学生思维过于发散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会有不同的思维认知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的非会计专业,包括文秘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专业,这些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十分发散,即处理相同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解决。而会计知识十分严谨,任何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违法行为,在解决会计问题时,只有唯一一种必须遵守与执行的途径,这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相冲突。

二、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高职院校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不能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必须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方法、财务分析、会计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四大模块。

(二)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

由于会计学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诸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等术语,学习这些专业术语是进一步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会计专业术语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只有细致耐心的向学生深入解读,才能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会计知识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权责发生制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家庭水电费缴纳、公交iC卡的使用等生活事件带入知识点的教学,以此向学生说明费用的发生与实际支付的不同,进而解释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三)将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教材理论性较强,书中多以文字为主,非会计专业学生在牢记知识点时,容易将会计基础理论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教学,学生通过图形能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并且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快速的巩固知识。例如,在学习会计核算流程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账务处理的四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借助财务处理流程向学生讲解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的关系,“商业语言”代表原始凭证,通常只需要一般的经办人便能完成,而“会计语言”代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和相关的记账方向,通常必须由专业的会计人员完成。在“商业语言”向“会计语言”过渡时,会计人员扮演着语言“翻译者”。

高一语文基础整理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策略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理解与学习。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语文阅读的有效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增强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有计划性地构建增强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有效方法和具体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语文能力以及自身的理解水平,逐步地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整体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语文实践性的含义

1.语文实践性是当代教育观

语文的教学是一个以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文水平。因此,语文实践性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从而使得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拥有丰富的语言能力。

2.语文实践性是新型的教学模式

现代的语文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小学语文更是如此。小学生独特的年龄与性格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满丰富的趣味性,即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亲身体会知识的包容性与内涵。所以,语文实践性是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实践性的融合应用

1.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缺陷

当前,在大部分学校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仅仅是对教材文章内容的总结与中心思想的体会。而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实践体会,却被教师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吸收他人先进的思想,以扩充自身的内涵与底蕴,从而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满足这一目的的。

2.阅读教学与实践性的融合应用

当前,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要以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为基础,即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览能力、朗读技巧与理解能力。因此,在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结合语文实践性,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新教学方式,以新颖的模式引导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具体策略

1.注重预习指导的方法与策略

要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预习指导的具体方法与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就以《神笔马良》这一节课为例,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学生对各种神话故事的强烈兴趣,我们在对这一节课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可以从各种神话故事的讲述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进行快速阅读。只有学生对文章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才会对其产生各种疑问:马良是怎样得到这支神奇的笔的,这支笔会让马良发生怎样的神奇故事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起了,他们才乐意去阅读文章,积极地去动手实践,并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是学生培养阅读实践能力,提高整体学习水平的基础。所以,语文阅读的教学,我们仍不能忘记,松懈对学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练习与夯实。

比如,《麻雀》一文,文中有许多对动作描写的词语,像是“慢慢地走”“嗅了嗅”“扎煞起全身羽毛”“浑身发抖”等等,而我们要利用这次机会,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以及具体运用方式,让学生通过仿写等方式来加深记忆,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能。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各种动词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文章阅览能力与朗读技巧,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训练,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自主探索能力等,从而保证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积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爬山虎的脚》一文,对爬山虎的特点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讲解作者是如何对爬山虎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还可以让学生以口头表述的方式来进行成果展现。这样一来,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有效地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

4.多元化指导方式的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师还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指导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最大化地发挥语文实践性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要多注重细节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像是做笔记、圈点批画等等,以逐渐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学科,其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与整体学习效果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语文实践性以其独特的形式促进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语文实践性,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基础知识夯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家教世界,2013(12).

[2]张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3(06).

[3]任静.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J].新科教,2013(01).

[4]周建.浅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中实践性的增强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