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04

经济学感想篇1

而通过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的经验,在讲解中穿插引用了许多生动的关于经济法不同方面的案例,并且通过多媒体,让我们在听的同时,看到了许多的真实纠纷实况。经济法包括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票据法企业破产法而三资企业法是重点等的内容。我们学得津津有味,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经济法对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所起到的贡献,也了解并体会了法律究竟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维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听过老师授课以后,我明确了曾经模糊不清的经济法的印象,经济法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研究经济法所立足的社会基础关系,在当下,这个基础关系就是市场经济关系。所以,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从分析市场经济的属性开始。重新建立了经济法的概念,全面认识了经济法的功能。

然后,老师在上课手脚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学习经济法的方法。对于课本要买注册会计师的那本书。不仅详细而且与时同进。对于课本先通读一遍.then逐章细读,and把知识点写在笔记本上,后面写上它出现的页码.等到以后看自己的笔记,回忆不起来的看下书.通读教材是必要的,最后就开始抓重点,比如说合同法之类的,然后就是案例分析,.主要是理解,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以上这是老师给我们提供的经验。

接下来。我说下我对经济法的大体理解:首先是为什么实行经济法。

要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坚决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这就需要国家介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在国家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就是市场监管关系。市场监管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这有助于完善市场规则,有效地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市场功能。

其次是我国经济法的重要社会地位。我国经济法律的调解范围已经涉及社会管理、经济协调、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权利制约、国际经济纠纷仲裁等十分广阔的领域,并与社会道德标准相辅相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调解器。但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复杂多变的,经济法律由于在制定时需要严谨的思考和斟酌。这种差别造成了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相对不太完善,被投机份子有机可乘,对一些损害国家人们利益的行为无法可依。但只要努力做好普法工作,树立以及强化公民的相关经济法律意识,让人们在经济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都寻求经济法律的保护,才能有助于经济法律的完善,才能真正的做到知经济法,守经济法,不犯经济法。

再次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要意义。经济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它来促进和规范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处理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公平交易,合法赚钱。而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应该在生活过程中,遵守经济的相关法律,享受个人权利,履行义务。

学习经济法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首先是因为我国颁布和施行了大量的重要的经济法法律。这些法律是适应国家经济调节的需要而颁行的,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位,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总体结构和运行,而且同其他部门法性质的法律规范相分离,独立组合为性质较纯一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经济学感想篇2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平(1977-),男,江西宁都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法理学;黄敏(1978-),女,重庆人,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统计学、灾害损失评估。(河北廊坊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课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2013021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0-02

当前正是全球经济的“破冰”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紧缺,待就业人数激增,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拦路虎”。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依据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认清形势,了解自己,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融入社会。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实力的高低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煎熬。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同时也缺乏被认同感。强烈的自卑感迫使他们产生极强的自尊心,有时甚至达到敏感、多疑的地步;缺乏被认同感,使他们缺少安全感,自我防范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饱受精神煎熬,一部分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及他人的极端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自信或自尊心过强。不自信与自尊心过强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自卑心态的两种极端表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敢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面对机遇时也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推销自己,但当他人稍有质疑或问到家庭境况等一些敏感问题时,就会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认为他人是在刁难、羞辱自己,自我保护意识陡增,语气、态度变得不友好。这种自尊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由于自卑心理而虚张声势的一种体现。

2.急躁与忧虑并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一方面承受着经济匮乏带来的物质压力,另一方面背负着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家庭命运的精神压力。他们饱尝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辛酸苦辣,在毕业踏入社会之际,希望能通过一个工作岗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以及整个家庭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工作有较大的期望,对于金钱有迫切的追求,这些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与忧虑并存的心理。对于工作、金钱的渴求,使得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往往希望应聘一次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对于试用期长、初期效益较低的工作单位,即使以后的发展前途更好,他们大多也不会选择。另外,对于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学无所用、用无所值,害怕不能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改观,更在意别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评价。

3.贪图浮华,协作能力较差。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承受的磨难,仅仅把原因归结为父母的无能、社会的不公。再加上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就业时也就不愿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更希望在大城市、大企业中任职,从而找到所谓的“成就感”“自信心”。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自卑中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性格,在进行团队合作时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不能客观地评价家世、样貌、能力优于自己的同学。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也不乏积极阳光、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但相比之下,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高校充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为高额的学费而发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所高校中均有15%~1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的特困生。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国家早就制定了一些帮扶措施,如专项生活补贴、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一些社会人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专项的助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蓬勃开展,虽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可以概述为以下两点:

1.工作内容只抓共性,未能体现出个性。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钱物质帮助,二是思想理论辅导,三是心理疏通咨询。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前两种。金钱物质帮助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时之需,缓解其焦虑情绪,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使这类学生的内心强大起来。否则,好心的帮扶反而会滋生懒惰、贪婪的心态。在思想理论辅导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理疏导咨询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各高校虽有心理咨询室及相关的辅导人员,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多,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很难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帮扶方案,从而影响了帮扶效果。

2.工作形式单一,未能形成环环相扣之势。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要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三管齐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调查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未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学校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现有的工作形式过于单一,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校内实践、勤工俭学来实现,而且即便是这几种形式,效果也不好。课堂教育的内容无区别性,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从内心产生共鸣,只当作一项学习任务来对待;课堂教育的形式单一、教条,教师滔滔不绝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多局限于校内,有限的认知空间使他们无法对社会有更广泛、更深层的了解。另外,由于认知层面的差异,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只是培养孩子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多或爱莫能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学校错失了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第一手资料的机会,也错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前,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也仅停留在物质帮助上,系统、专业的心理帮扶则比较少,可供学生锻炼及学习的机会也不多。

由此可见,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亟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方面是面对就业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微薄、进程缓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提出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三、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在加大经济帮扶力度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是必需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大经济帮扶的力度,一方面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另一方面程度可以提高一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帮扶对象的界定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能让一些“关系户”“投机户”浑水摸鱼,损害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的同时更应顾及他们的尊严,保护他们的隐私,不能把贫困生的认定搞成一场场“诉苦大会”。对于他们应该理解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让这项工作闪耀人性的光芒。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心理追踪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要特别关注,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其次要把握共性,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一定的特征归类,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多样的形式让他们学会倾听与倾诉,找到归属感,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统一指导;最后要突出个性,对于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健全心理追踪机制,一是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形成“院系―年级―辅导员―班级―个人”的责任体系,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实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掌握最新资料,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项工作在执行时要注意方式与弹性,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3.树立典型形象,培养自强精神。物质的丰富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精神的强大才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终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高校可以对本校内涌现出的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典型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正面的典型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他们对于社会的片面、极端认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应形成合力,共同协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及时进行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普及一些心理疏导的基础知识,增强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根据自身条件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进行帮助。其次,学校要多与社会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关爱经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尽早熟悉社会、融入社会。最后,学校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明确自身的优势、价值的所在,从而明确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思考与努力,为千千万万个贫困学子带来福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3&recid=&filename=2007157761.nh

&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c0mzJy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wRtRnlqbFVmck5w

mti3R2JLoUdkYks=,2007-05-01.

经济学感想篇3

新生经济学创始人,1957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现任中央党校超越之路课题组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兼任多家公益性组织和创新型企业经济战略顾问。

他用30年的时间研究并创立了新生经济学,他想在5年内将这一学说发展为国内主流经济学理论,10年内让其风行全球,让亿万的后人能够在这个思想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去更好地创造新世界。他是郭夏,他的《解码经济——新生经济学导论》一书问世——宇观经济论和宙变经济论让人耳目一新、全球社会主义理论更让人浮想联翩,他的“痴”不断激励他为传播新生经济学奋斗后半生。

出身不专业

没有专门系统学习过经济学专业的郭夏,对经济学的兴趣来自于中学时代。15岁的时候,郭夏的父亲带了一本《资本论》回家,在求知的欲望以及时期读物有限的情况下,郭夏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中学的课程对于郭夏而言太简单了,他就开始看一些经济学和哲学书籍,逐渐地,他认为自己已经能够把这些思想融合在一起了。虽然不一定都看得懂,但郭夏总是反复认真地看,在看的过程中,他还在书上做一些标记。从那时起,郭夏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把它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越是看不懂的东西对他就越有挑战。中学时代不自觉的研修为郭夏种下了爱好经济学理论的种子,并培养了他比较缜密、慎重的经济思维。

中学毕业,郭夏到北京郊区延庆插队。插队的时候,郭夏自学科技种田,并且很快成为了科技能手。他把小麦从亩产100斤提高到400斤,也因此成为北京市先进知识青年,并入了党。郭夏认为,这些都是他的自学能力带来的好处。那时他19岁。

1978年考大学的时候,郭夏报了两个学校不同的专业。一个是北京大学的政治系,另一个是北京经济学院的经济学。被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录取,使他的学业与经济学专业失之交臂。在北大,郭夏学的是国际共产主义史专业,就是学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了之前看《资本论》的基础,郭夏只用了不到10%的精力在专业课上,课余时间,他就一头扎进图书馆去学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就在那个时候,郭夏发现了一个问题——马克思的理论在很多时候解决不了经济学的问题,尤其解决不了当时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所产生的问题。郭夏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解释不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解释不了劳动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也同样认为,马克思主义解释不了建设跟生产的关系。郭夏感觉马克思理论是近百年前的理论,这种理论结构用到现在很难解释现实,甚至很难解释历史。他意识到马克思理论需要创新,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以及解放思想的大环境下,再加上北大自由的学术气氛,郭夏萌生了一种在经济学基本理论上进行重新构架的念头。在跟同学讨论的过程中,他的想法没有得到认可,也没有研究的路径和研究经验可以借鉴。创新经济学理论的萌芽就在这种否定声中默默生长,孤独地进行。

大学毕业后,郭夏没有走经济学研究这条路。他认为自己不是专业出身,也感觉经济学研究的职业并不符合他的理想。但是,在那时他更想建立一种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有更大的包容性,能解释更现实的问题,更能解释将来的问题。所以从那时起,郭夏就开始自己构架,开始了业余研究经济学的生涯。

也许是因为考大学时本以为对政治相当熟稔的他,高考政治科才考了63分,所以在报考研究生时,郭夏并没有考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经济专业。考进中央党校,郭夏学的是党建专业。他觉得如果真是学了经济学专业,可能反而会不利于研究新的理论。在中央党校,郭夏研读了很多西方经济学著作,通过这些书来不断验证他自己的思想,并愈发感觉自己的理论具有说服力。

回忆求学时代,郭夏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郭夏在学校学习时就经常从他的文章中捕捉理论创新的灵感,文章呈现的不唯上、不唯书的特点,促使郭夏走上了锐意创新的经济学理论创新之路。而马克思的思想则不断地激励他去登攀。

研究不职业

郭夏学业结束后的工作并不是以经济学研究为职业。他感觉按照现有的理论框架开展经济学研究工作并不符合他的职业理想,他想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能更好地解释历史和现实,能帮助人们理解将来。业余研究才能确保他对真理的追求不被现实的利益纠葛所羁绊。从那时起,郭夏就开始了业余研究经济学理论的学术生涯。在他30年的业余研究中,他做了无数次的思想实验,不断地用各种书本知识验证他的新思想和新理论。由于没有职业经济学家的考核压力,郭夏在几十年经济学理论研究进程中从未在期刊上发表过他的研究成果。他对自己的理论研究有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探究癖。他认为,把那些还不成熟的思想理论变成文字发表,对自己是一种不能容忍的精神折磨。

郭夏孕育其新生经济学新思想的30年,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的30年。为了验证他的思想理论的实用价值,他也曾参与推动中国财经改革潮流的创新实践,为中国证券体系和社保体系的创立推波助澜。

1990年初,中国两个证券交易所还处于筹备阶段,郭夏就以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身份会同中国证券设计联合办公室策划开办证券交易研讨班。他们曾邀请刘鸿儒、周正庆、尚福林等人和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专家给全国各地的财经干部讲证券知识。通过一系列证券交易研讨班为各地培训了大批懂得证券知识的业务骨干,此举为促进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的开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经济学感想篇4

一、要认识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l、从市场经济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影响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发展市场经济冲击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青年学生并非生活在世外桃园,也受着来自社会的多方面、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况且中专学生来源不一,有的从中学直接进入中等专业学校,有的经过一段社会工作后步入中专校门。特别是近年来从社会招入的自费生(成人中专班、委托代培班、自费不包分配班)增多,他们大都经过社会工作。由于接触社会多,思想更为复杂。形成了中专学生即思想活跃、好探索,又带有一定的偏激和幼稚的两重性的思想特征,故更易受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专学生在名利观念、贫富观念、消费观念、理想观念等转变过程中也就容易诱发他们迫求金钱,追求享受等腐朽观念和行为,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引导。

2、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联系,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求利性强,受它的影响,学生容易在学习目的上,走入学专业就是为了求利、为金钱的误区。如果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教育,加以引导,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更能够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专业学习质量。

3、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效能观念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往往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以至学校这个“小社会”倒卖小食品、日用品、照像等经商活动时有发生,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我们认为,中等专业学校固然要搞好专业教育,但思想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能忽视,特别在当前情况下.更应重视强化。

二、要针对实际,在专业教育中搞好思想教育

1、要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要认为搞市场经济就靠钱管人,思想政治教育没用,专业学校主要是教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太重要。尤其是广大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ftl学生的思想教育看成是学校领导、党委、团委、举生科等职能部门的政工干部、政治教师的事、而应看成是每个教师、教辅人员的责任,人人都有贵,人人都要做好。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和教学活动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并抓实、抓细,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全方位开展的工作格局,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困.

2、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确导向.学生的思想受着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要切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特点,把握正确的方向,‘(li对学生倡导爱校、爱专业的教育中,应同时迸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抬方向,在倡导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的竞争精神时,应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善良与丑恶、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树立良好的学风。在弧调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时,应同时进行奉献梢神教育,抵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在倡导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应同时进行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的教育,及时批评和纠正同学间交往中出现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在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注意将“教”贯穿于“乐”之中,防止只注重娱乐性而忽视教育性的不良倾向.总之,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准则、行为标准、审美尺度等方面的引导,把握好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在对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目的性教育时,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学好专业,掌握专业技能,不仅是将来自身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从而使他们热爱本专业‘学一行爱一行,能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能服从国家需要。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时,要对学生进行学好本专业的意义教育,本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本专业的用途和社会价值,引导他们学好本专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来工作时能够遵守本专业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要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的始终,经常渗透,随时教育。

4、要注意思想教育方法。要针对中专学生的特.汽,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l)沟通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要双向交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中专学生受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受各种观念的影响,思想观念不断发生若变化。要正确施教,必须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使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点子上.所以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到相互了解,相互交心.思想沟通。

(2)实事求是。思想教育不能平空说教,要讲求实效。中专学生处在思想维方式形成时期,思想上好探索.遇事有一定的主见,对旧的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思想教育方法有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对其进行教育要掌握思想特点,用身边人,身边事,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对其教育。同时对社会弊端也不要回避.既要正视现实,不能投其所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看待。又要使他们感到实在,可信易于接受。例如:进行专业教育时,给学生讲我校培养的牧业拔尖人才赵兴仪,张显富等,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儿子,没有权势,靠自己学到的真才实学走上了“小康”,同时给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并推动了双城牧业的发展。这样使学生感到实在,可信易于接受.

(3)以情感人.青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情感丰富,处人爱讲情分情义,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用真情实感去软化、溶化,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打动他们,使之受到触动,彼此建立情感及信任.进而在情感的推动下使他们发生变化,也易于向他们传授知识。

经济学感想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不断更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加深,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交流和碰撞。大学生处于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其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宽,他们思想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他们渴望学习更多的国际和全球化的知识,更新自己的全球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唤醒了自己的竞争意识、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他们比以往更加了解时事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更加关心民生问题,更加投入社会实践,他们也担心全球化带来的就业压力、不规则的竞争和腐败的社会现象。因此,他们在自由、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加强,对腐败的鄙视和对民主政治的渴望不断的增加,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得到强化。这些变化无疑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2.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经济全球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文化上的壁垒,促进了各种思想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强了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思维方式,有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交流的素质。因此,大学生必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了解时事政治,掌握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的知识,运用互联网,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强化了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也正在由单级向多级发展,政治全球化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妄图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他们以维护人权为由,粗涉我国的、台湾、等涉及国家问题。西方一些国家既想从中国获利,努力把中国拉入政治全球化进程,又要尽量抑制中国发展,以便长期保持自己的经济政治优势,延缓中国上升为世界强国的步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切都促使大学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受到侵蚀

经济全球化使当代大学生思想进一步开放,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力不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诱惑,他们往往盲目效仿。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逐渐滋生和蔓延,许多大学生陷人迷茫之中,大学生的道德滑坡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其次,改革开放后,人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经济全球化会导致我国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复杂和尖锐。

2.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复杂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加之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思潮冲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使得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冲突和混乱,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部分人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社会思潮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使其内容更为丰富,逐步趋于复杂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潮逐渐涌入并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评判标准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被淡化

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逐渐发生着变化。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条件下,中外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不同价值观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正在加剧,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使极少数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这一切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同时,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和高科技上的优势,在全世界渗透其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而其中的重视商业、追求感官享乐、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涌现,将会淡化一些青年学生的理性关怀和集体观念,从而弱化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渐消逝,国家利益观念逐渐模糊,爱国情感逐渐淡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渐渐冷漠。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抵制国外腐朽思想的侵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所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合理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教师应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力求广博精深,具备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前沿理论知识,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是教导学生应该怎样做的社会工作者,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表率,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经济学感想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20)08-0126-03

一、宏觀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运行规律和政府经济政策如何调控国民经济的一门学科。在当前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主要讲授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和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为渊源的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对我国大学生德才的培养具有较大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利于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二是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辩证分析事物的思维能力;三是在很多领域无法有力解读我国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所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

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除了要深入挖掘宏观经济学科的各种思政教育资源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成功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宏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既弥补了本学科固有的缺陷与不足,又做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

课程思政做为一种新型的高校教学模式,应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有效地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与高校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产生协同效应,共同发挥立德育人的作用。二是在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化于心,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机构成,提高人的职业素养,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实现以上课程思政的功能,结合宏观经济学科的特点,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应明确有效教学、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三个具体目标。

有效教学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益。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等理论去剖析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不仅能够充实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厚重和丰富,而且让学生更为深入和全面去掌握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各种流派和理论。

价值引领就是让大学生做到“四个自信”。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分析和解读当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可以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缺陷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可以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核磁共振”的效果,达到育人树德的目的。

能力提升就是增强大学生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在新时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大学生具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正确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能力,能够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讲透、讲懂中国故事。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从目前普通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达到以上三个目标,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前提

首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不强调价值取向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中很多范畴、原理和假设都是针对浮于表面的复杂现实经济问题提出的,没有涉及到这些经济问题产生的最初源头,触及不到经济问题的本质,所以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向学生讲解经济理论,让理论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全面、辩证地对待宏观经济学理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以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担当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目前中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另外,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提质增效升级的动能不足,外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在教学中要把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现实与未来的严峻挑战融入到课本知识的讲授中,使大学生自觉地把自身成长成材与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民族自信心和为国奋斗的使命担当。

第三,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经济理论,更重要的是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所学的经济学理念。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经济热点网络论坛的讨论,培养大学生对当前经济现象、经济事物和经济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基础

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宏观经济学课程,就必须合理地设计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对教材的选择要合理。《西方经济学》下册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两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比较合理和严谨,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每一章的结尾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评判各种西方经济理论,让学生认识到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时,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其次,在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和课件时,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赋予课程的“育德功能”和“思政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在教师讲解完总需求对收入的决定作用后,又组织学生运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来讨论总供给的量和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设计这种正反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环节,既让学生认识到凯恩斯理论的片面性,又让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坚持和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关键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要赋予课程思政的功能,必须改变以往传统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因势利导,借题发挥,才能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达到有效教学、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实现“思政寓于课程,课程融入思政”的教学效果。结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对比式”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经济增长理论时,可以把中印两国七十多年经济增长的历程进行横向对比。印度与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人口大国,独立解放的时间差不多,有相似的国情,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成就明显高于印度。通过比较两国经济增长差异原因的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讲授经济周期理论时,将中日两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进行比较,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使中国迅速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经济总量同时期迅速地赶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案例对比教学使学生感同身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经济学感想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情感

Collegestudents'patriotismeduc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economicglobalization

abstract:theinfluenceofeconomicglobalizationonChina'sfuturedevelopmentisimmense,especiallyChina'sUniversitystudents,moreattentiontotheworldeconomy,soastodilutethenationalconsciousness.Guidingthecollegestudentstocorrectlygrasptheenviron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establishingnobilityofpatriotismhasbecomeanimportantresearchtopic.thispaper,thecollegestudents'patriotismeduc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economicglobalizationarediscussed.

Keywords:economicglobalizationandpatrioticeducation;emotions

引言

当代的大学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和社会的导向上,民族情节逐渐地被弱化了。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直接关乎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促进其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并承担起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形态上深深地触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一、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内涵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在学术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都属于是描述性的,主要是一些活动领域,诸如经济贸易、商业投资以及金融等等能够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从广义上来看,经济全球化属于是经济范畴的概念,其已经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资本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使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并相互依存。在世界经济中,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备受世界关注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使国际分工更为明确,从而使经济不再受到国家疆域的局限而走向了世界。

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上来看,其是由经济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主导的变革。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国家制定了全球规则,主要还是倾向于本国的经济发展。事实上,其目的是要将全世界的经济整合起来,并进行有效掌控,以占领世界经济的市场。所以,世界经济全球化属于是在社会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发达国家有意识推动的结果。

(二)爱国主义的内涵

与经济全球化有所不同,爱国主义所规定的是道德规范,属于是社会历史范畴。从概念的界定上来看,其是人们热爱祖国的社会意识形态。

从学术的角度来解释,爱国主义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

第一个层面是将爱国主义定位为对祖国的深刻情感。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中,对于爱国主义的解释存在着历史积淀和历史延展两个方面。历史积淀,即爱国主义是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对自己的祖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历史的延展,则是指爱国主义的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感也会有所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的阶级性质上。所以,爱国主义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带有浓重的历史色彩,但是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内容上也会有所改变。

第二个层面是将爱国主义定位在道德和实践上。由于研究领域不同、思想倾向不同,所以在对于爱国主义的界定上,有会有所差异,但是都离不开道德和实践的范畴。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爱国主义的界定往往会强调阶级性,阶级的不同,对于爱国主义的定位也会有所不同。

第二个层面是将爱国主义以描述性概念进行表达。由于爱国主义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情感的差异性,所以,需要从广义上加以界定。那么,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可以将上述观点进行综合,其中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精神力量以及价值观的定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对于国家的忠诚和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精神力量是建立在强大的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强调的是民族凝聚力,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演变,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价值观的定位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需要从政治的角度,针对个人的道德情操加以约束和引导,以形成固有的人生价值规范。从利益的角度来加以衡量,对于一个人来讲,需要面对国家的责任、民族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利益,那么按照个人的倾向,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态度,即为爱国主义的本质。

二、大学生爱国情感特点分析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面对爱国主义和全球经济之间所存在矛盾冲突,往往会从个人角度出发,迎合时展的特点,更倾向于全球经济,从而使民族文化面临着被淡化的可能。为了使爱国主义的内涵应时代的要求有所发展,就需要将其内涵从经济全球化加以界定。在整个的世界范围内,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的冲突,也使思想上实现了相互的渗透,这就需要对于爱国主义从不同的角度,以新的思路来定位。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情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将情感教育应用到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中,可以培养其对于祖国的依恋,并以爱国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见,爱国情感中涵盖了心理认同的因素,也属于是社会性情感。在人类的情感体系中,对于祖国的感恩心理从个人的发展中形成,并成为了最为高尚的情感表达。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首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进入大学时代,就已经建立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并可以独立面对和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了。一些感性的思维已经逐渐地被理性所掩盖,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都已经从个人主观的倾向开始向客观性转移。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实质性地接触社会,对于社会上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含有情感的分量。这种情感往往会受到其所接触的环境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如果在思想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会避免不了地产生偏激的情绪。从思想的高度上来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是非常强烈的,但是,涉及到实际的问题,特别是社会敏感话题,就很难于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加强爱国情感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释放。

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对策分析

(一)在校园内创设爱国主义氛围: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其所处的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环境背景,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小环境,利用健康的人文环境来强化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地发挥校园党团活动的作用,适当地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艺表演、专题讲座、研讨会等等活动,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二)根据时代特点制定爱国主义教育规划:在教学内容中,始终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置在首位,以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重点。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爱国主义教学当中,从世界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的角度进行延伸,使大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同时,还要建立起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提高教师爱国主义道德素质:在大学校园中,教师起到的是为人师表的作用。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感情。高校教师要自主学习,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和道德思想水平,不断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完善教学质量,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已经逐渐地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重视。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要使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并推动社会的进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然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汪宏伟.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09).

[2]张松青,唐志为.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3).

经济学感想篇8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开展建议

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逐渐建立了针对高校困难生的资助体系,其中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各级政府、高校自身的积极努力下,高校资助体系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资助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基本上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说明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加强改进的地方。

1.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困难。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高校新生入学时提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由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是作为学生所在地的基层政府部门为了帮助学生获得高校的资助,将开具证明的要求降得非常低,这就使得认定的官方依据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导致学生上交的证明材料可信度大大降低,为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结果往往是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高校的资助。

在正常的资助认定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该主动向学校寻求帮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一些心理因素,难于向学校提出资助请求,形成资助工作的“盲区”,导致学生因为经济困难问题影响正常的生活,不能在高校中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同时,在新生入学认定的过程中,除了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困难证明之外,还要进行民主评议,但是评议的主体是学生代表和老师,但相互接触时间短,缺少深入了解,很多隐形消费的情况同学和老师是无法了解到的,这样就使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1.2忽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对于受助学生物质上的资助,却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1.2.1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不能像经济宽裕的学生一样参加需要自己承担费用的集体活动,不能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学习生活用品等。由于经济条件不能满足引起的物质生活上的差距,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1.2.2封闭心理。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比如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不能获得平等的尊重,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1.2.3粉饰心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虽然表现平平,但在同学面前总要表现出一种傲气,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1.2.4人际交往上产生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心理上往往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长此以往,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

1.3高校资助工作无法起到育人效果。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上,高校资助工作真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在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中,模式单一、过于追求形式等,让资助工作很难发挥育人效果。诸如“感恩助学,诚信还款”等活动的开展,过于流于形式,不能让受助学生在思想层面上真正认识到感恩和诚信的重要性,受助学生依然“不领情”,不懂得感恩。网络上偶有出现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毫无感激之心,从未主动和资助人取得联系,在校受到国家资助后,不懂得感谢学校、国家和老师,在自己没有获得资助后就异常生气、愤怒,质问老师等现象,这些都是资助育人工作没有发挥其功效而导致的。同时,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一味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采取的措施却是大范围的主题宣讲,毫无针对性可言,这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资助育人的作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将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资助育人工作仅仅停留在学生的感恩、诚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不能使资助育人很好地与高校人才培养统一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服务大学生的培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2.关于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工作正逐步发挥不让任何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资助工作其终极价值和功能应当是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资助工作本身,更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2.1以人为本,重视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在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贫乏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心理困难,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心理问题上得到更好的疏导。如高校辅导员日常的谈心谈话工作,便能够在与学生聊天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释放自身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

充分加强学生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联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是由高校内专业的心理方面老师组成的,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团体式辅导和重点对象的个别辅导相结合,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机构,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解决其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成为可用之才。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必须完善心理援助机制和心理援助网络。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援助网络,完善贫困生心理教育渠道。

2.2创新方法,加强困难学生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一直是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感恩教育过于强调受助学生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没有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注重合理开展工作。

2.2.1感恩教育要以认知教育为基础:认知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明白感恩也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来自人们的心灵,关键在于人对事物的认识。愿不愿意感恩,对于受恩者或施恩者而言都是心灵的考验。认知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识到,他人、社会对自己的帮助是一种恩惠与方便,并产生认可,从而将这种意识转化成情感的需要,进而积极感受他人和社会的帮助。

2.2.2感恩教育要以情感教育为纽带: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的过程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情感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感恩图报既是他应有的道德行为,又洋溢着人性的光芒。在情感教育中使他们应有的善良得到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行为,树立最起码的感恩思想,继而促使贫困学生树立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思想,懂得知恩图报,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

2.2.3感恩教育要以实践活动为提升。在困难学生感恩之前,将年级或者学院的困难学生成立团队,在团队内首先进行队员互助,包括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在团队内形成较好的氛围,让感恩长存在学生心中;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社区的空巢老人形成一对一结合,在学生陪伴老人的同时,老人也会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对困难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如此便达到学生感恩和受教育、老人生活丰富的双赢目的。

2.3整合资源,加强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资助育人,重在育人工作的开展,也就是努力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当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依托高校资助中心、学院辅导员等力量开展工作,对于学校的其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对困难学生的培养不够全面,因此要整合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精致化的培养。

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是一批在离退休岗位上愿意继续奉献、发光发热的老同志,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教育中,要积极与关工委进行沟通,通过老同志的经验和专业特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专业上、心理上和生活规划上进行指导。同时,关工委老同志大多是在高校工作很长时间、在一定的领域上取得成就的成功人士,在与困难学生的交流中,更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服务于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的部门,因此要通过座谈、沙龙等形式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自我剖析和定位;帮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并在客观分析自己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该转变角色、认清自我、调整心态、合理定位,正确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应当教育贫困生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培养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怕失败,不畏挫折,敢于迎难而上。同时,协助贫困生制订一个理性、长远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再依据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加强贫困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才能为贫困生最终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励志教育。通过宣传具体典型人物,宣传优秀学生在艰难求学历程中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事迹,教育广大贫困生树立顽强拼搏、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精神。如开展校园先锋的评选、励志之星的评选等活动,以资助为方法,育人为最终目的,在资助导向上,通过大力实施励志教育,使学生做到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2.4搭建平台,培养困难学生就、创业能力。

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等,因此可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将勤工助学中简单的打扫卫生、整理资料等不能锻炼学生能力的工作转变为辅助实验、项目参与等与专业相关的领域,也就是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实践内容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增强实践活动效果;将学生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到助学中,使贫困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增强专业技能。

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提前进入就业状态。比如一些高校中部分教师自身具有工作室或者小型公司,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资源优势,将学生推荐至工作室中,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公司运营,了解相应的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学习公司运营模式,为将来自身就业创业打下基础。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创业孵化园提供的实战平台,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首先通过在校的创业团队进行前期的创业实战锻炼和准备,在真实的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

3.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系统工程,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将有更多新的问题出现,在资助育人的探索上,也会有更多更好的措施,要真正达到良好的资助育人效果,就要不断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状况,通过不断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锋,秦泗岩,朱春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1(8).

经济学感想篇9

一、以爱心社为导向,推进敬老实践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原商学院承担着学校学生社团“爱心社”的组织指导工作。合并重组后,经济管理学院继续指派专门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自2007年社团成立以来,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前往敬老院参加敬老活动。在敬老过程中,并不是单纯地“走形式”、“走过场”,而是要求学生“神而往之”的交流。即除了卫生、食宿方面的基本照料,还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与沟通,学习长者们的人生智慧,体验长者们的心路历程,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深化孝思哲思,以心换心,用爱心雨露滋润老人心田。特别是,该学院要求参加敬老活动的学生,定期召开思想交流会,分享敬老心得,?男〖业酱蠹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植根孝文化,让孝的思想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如此,从思想根源上促进了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高标准,用高屋建瓴、醍醐灌顶的方式,从核心上打动学生,用尊老、敬老的实际行为感化学生。

二、以家校联系为依托,推进孝心建设

经济管理学院首创家校联系制度,不满足于简单的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而是定期以信函的形式集中为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通过年度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经济管理学院出资制作精美的信函,详述学生在学年内的表现,并对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的艰辛付出表示慰问。精致的函件遥寄万水千山,送达慈母严父手中,字字珠玑,子女在校优异表现跃然纸上。如此,既激发了经济管理学院学子的自豪感,唤醒其家庭荣誉与责任,又慰藉了家长为孩子的操劳,提升孩子“为家付出,为长尽孝”的思想。自2006年起,该学院累计邮寄制作精美的信函3000余封,为一届届优秀学子的家庭送去温暖。从此做法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第一时间将本学期的表现与家长及时沟通,这有利于畅通互动渠道,同时激发学生争当优秀的积极性,对促进思想建设意义重大。

三、以成人礼为载体,推进孝思养成

经济管理学院始终关注学生自主成长,注重在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留下刻痕,帮助学生铭记人生重要时刻。18岁,对于每个走出高中校园,迎接大学时代的学生都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孝”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此时尤为需要彰显。2015年11月5日中午,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的344名2015级新生在冯从吾雕像广场举行成人礼。为弘扬孝思,典礼特别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典礼上,学生家长代表饱含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健康生活积极进取。面对关学大师冯从吾、面对师长,同学们进行庄严宣读成人礼誓词,行十八岁成人之礼。典礼誓词由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新生辅导员陈林强起草,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晓煜反复斟酌、亲自斧正,特别注重突出学生家庭责任感养成,培养其为国尽忠,为家尽孝的思想。通过诵读誓词,学生深切体会到成人礼的庄重感,感受到了以孝心为主体的责任和担当。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在一入校的时候,就能够建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意识。

四、以暑期社会实践为途径,推进孝道文化实施

经济管理学院不仅满足于培养学生孝心思想,还特别注重学生孝道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每逢暑假放假前夕,经济管理学院都会召开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工作会议,对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做出周密地安排。在这些活动项目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就是量化家庭责任实践。

众所周知,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主体,而孝道文化传播对于这个数量庞大的受众已经十分弱化。在家庭里,独生子女是“皇帝”、“公主”和“太阳”。上有爷爷奶奶一辈人的疼爱,下有父母的呵护,站在家庭“爱的金子塔尖”,是说不得碰不得,更别提让孩子为家庭做什么贡献。连最简单的家务劳动,学生都不会干,或者干不好,这一点从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从事的各项义务劳动中就可以看出。由于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一直凸显为应试教育,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劳动能力已经弱化。“纸上得来终觉浅”,即便我们利用多种平台宣扬孝道文化,但孩子们一直没有机会和精力为家庭真正做点什么。

为解决这一问题,经济管理学院专门为学生制定了彰显家庭责任的假期实践报告,即量化学生在假期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并于开学进行评比。具体量化的贡献方式包括,从事家庭家务劳动、帮助邻里老人、组织敬老文化宣传等活动,依据类别分别有对应分数。为避免流于形式,报告中除了有家长签字外,还要求提供相应的视频和图片。当然,这些措施旨在抛砖引玉,以引导促进步、以行动促弘扬。目的在于确保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孝道思想在实践中的作用。

五、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推进孝思氛围营造

经济管理学院特别注重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培养学生的孝道文化。除传统的清明祭扫、重阳敬老外,在寒假来临之际,学院创造性地将孝道文化养成与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相结合。通过深入体会春节民风民俗,将孝道文化于普天同庆之时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生根发芽。

具体做法是,除大年初一即开始的“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外,经济管理学院在放假前,会将每年腊月二十三,即小年开始的习俗用彩纸打印,分发到学生手中。在宣传春节文化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家乡当地文化,积极参与到每个节点的风俗中,尤其注重敬老尽孝。

经济学感想篇10

关键词:学习动力;高校;经济学英语

教育心理理论认为,学习动力是在个体学习心理系统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下,“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动力性、结构性、生成性、系统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该合力引发、维持并强化主体的行为过程,直至达到目标。学习动力系统由认知系统、行为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其中,认知系统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等认知活动的内部控制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学习中的智力潜能。行为系统是由行为、行为结果的评价和习惯等因素构成的外部执行系统。而动力系统则是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和调节系统,它影响学生的知识、思想、行为和信念的转化过程。

学习动力有目标引力、内部驱力和情境动力三种形式。目标引力是学习目标对大学生的诱引倾向,其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因素表现出来。内部驱力由学习者获取知识,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需要引起,并推动学习者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学习行为的内部激起状态。情境动力是由与学习者学习相关的外部情境而使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倾向,其主要以奖励与惩罚形式表现出来。

一、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教师建立适当的、发展性的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英语的效率。第二,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业成功,能维持和加强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从而保证学习过程的持久性。第三,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通过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经济学英语课程最佳学习心态的构成

经济学英语课程最佳学习心态由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和成功感构成。第一,轻松感。学生在轻松的时候,思维就会变得迅速敏捷,这加速了知识的接受、加工和结合的进程,知识也能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第二,愉悦感。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不知疲倦,思维机制也会加快运转,知识也会很快被吸收。第三,新奇感。新的教学信息,新的教学方法,新颖而又有启迪的教学模式会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而这种状态最有利于接受知识。第四,成功感。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进步,如能及时得到肯定,便会有一种经常的成功感,使他们看到自己努力得到的成绩,从而树立信心和进取心。

三、学习动力理论在高校经济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方案

为了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提出适当要求,建立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

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建立适当的、发展性的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提高经济学英语学习的效率。第一,难易适中,突出自主。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要适中,并且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预想自己可以实现,学生就会积极的投入经济学英语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并结合教学的要求来建立这样的目标。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要具有自主性,要出自学生自愿,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安排。在学生自主动力作用下,学生会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而不需要外力的督促和控制。第二,重视过程,注重体验。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的确立,要以经济学英语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本身为重点。该过程激发直接学习兴趣、指向性明确,没有中间环节。这种学习目标一经建立,就会产生强大的行为动力,并伴随着一种自我愉悦感。第三,目标转化,动力内化。一般情况下,学生怀有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因此在经济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共同的经济学英语学习任务,形成群体性经济学英语学习目标。当利用群体性学习目标的间接动力激起学生投入到经济学英语活动时,教师应适时的引导他们理解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在经济学英语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经济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法来培养群体性学习目标。

(二)体验经济学英语学习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学习活动被激发起来后,需要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加以维持和加强,以保证学习过程的坚持性和效率。在经济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鼓励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英语的自信心。在经济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经济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第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体验成功与进步,促进学习动力的加强。经济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学习过程、寻求学习策略,保持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