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26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1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职能;财务软件;eRp;信息集成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进行流程重组,广泛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充分挖掘企业各种财务信息资源,更好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回顾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其中信息化对财务职能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财务职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影响使财务人员开始主动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使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总体来讲,整个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小型数据库、电子表格基础应用到专业财务软件提高核算效率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属于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财务部门职能主要以核算为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业务也越来越复杂,手工财务核算无法满足瞬息万变市场环境下对信息提供的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开始在企业管理中逐步应用,如:80年代计算机开始在企业中普及,小型数据库用于企业的数据管理,电子表格等办公软件逐步成为日常管理工具。在这种背景下,财务人员开始使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财务核算问题,如:用小型数据库和计算机程序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处理,用电子表格对总账、报表进行汇总集成处理等,这些自发的行为是财务人员主动提高工作效率的表现,但这些行为只是针对核算工作的某个方面的改进,而没有系统解决财务核算信息化问题。同时,这种探索由于没有制度基础导致无法全面推广,但同时反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面对财务核算信息化的巨大需求,中国本土软件公司开始参与到财务软件的开发中,逐步出现了以用友、金蝶、新中大和速达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专业财务软件公司,这些公司开发的通用财务软件经过发展基本解决了日常核算问题,这些财务软件根据中国财务人员的历史工作习惯提供了友好的会计凭证输入界面,通过以数据库为基础对科目的设置、财务报表取数逻辑的定义,实现了会计凭证信息直接生成账务信息和报表信息,从而解决了手工登记账簿、出具报表的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明显提高了核算效率,同时一些软件也提供基本报表分析功能和自定义报表模块,也部分支持了企业财务分析。在专业财务软件迅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违反会计法、财务制度的情况,作为会计工作主管部门的财政部于1994年7月1日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对规范、推广会计核算信息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应该说在这一阶段中信息化满足了核算作为企业财务的主要职能的需要,同时也为财务分析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第二阶段:专业财务软件逐步向eRp软件过渡推动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中,中国企业信息化从办公自动化转向企业经营管理,从国外公司oRaCLe、Sap、QaD等引入中国的管理软件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中国,从mRp、mRpⅡ到eRp,都在不同程度影响中国企业的运营管理。不管是mRp还是eRp都是将企业各个职能体系的管理行为通过信息化手段集成在一起,信息充分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在整个企业价值链中不论是技术、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都会通过标准化信息在业务流程中与财务信息进行数据交换。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不能再像第一阶段中仅仅发挥核算职能,只是通过自身信息的输入输出,而在eRp软件中体现财务价值除了核算职能外,更多表现为财务的控制职能,如成本控制、资金控制、结算控制、预算控制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会计。但eRp软件刚刚引入中国时,由于中外财务准则不一致,使得其必须在中国进行本土化开发,从而使不少企业暂时放弃了eRp软件的财务模块,同时eRp软件的界面与传统中国核算记账的模式差别较大也导致财务人员不习惯,这样就出现这样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象: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eRp+财务软件,其中不乏明星企业,如:海尔是SapR3+用友U8财务软件、宇通客车是QaDmRpⅡ+新中大财务软件。eRp+财务软件的模式实际是财务核算职能长期占据中国企业财务职能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模式很快便显示出明显的问题,如:财务在整个管理体系成为一个孤岛,其他职能体系与财务部门的沟通仍然与财务软件阶段没有太大变化,反而eRp中财务的控制职能没有使用导致系统集成的硬伤,财务人员从eRp中获取数据再通过手工处理导入财务软件中,管理数据依然无法实时集成,财务的工作效率没有明显改善。在这个时期,中国企业对财务不在仅仅满足在企业中发挥其核算职能,明确要求财务进行转型,由核算型财务转变为管理型财务,但财务部门一方面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定位成核算型财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很好的管理会计工具帮助财务部门转型,导致财务人员在这一阶段中转型时间较长。

在这一阶段中国市场经济开始逐步成熟,大部分行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明显,企业发现粗放型管理模式下的各种内部流程无法适应市场竞争,为了上eRp而上eRp导致“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现象的出现,使企业深刻认识到eRp的价值不在软件而在于内嵌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eRp中的管理会计模块是其中重要的管理工具。国外软件公司根据中国财务制度对其eRp产品中的财务模块进行调整,通过了中国财政部的审核,使eRp软件中管理会计应用得以有了推广的基础,同时在应用中财务部门也充分感受到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如:由于采购、仓储、制造和财务的集成使财务月结的速度大大提高,物料信息实时与财务集成使企业及时掌握库存资金占用等等,但更重要的是eRp中的管理会计工具,如:标准成本、预算控制、信用控制、获利分析等开始引导财务人员用于日常工作,财务控制职能逐步帮助企业控制风险、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推动了财务职能的发展,财务工作的重点逐步由核算转向管理和控制。

3第三阶段:多种专业管理软件和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财务主动参与流程管理、提供深度决策支持

从21世纪初到现在是第三阶段。在这几年中,随着管理的进一步细化,出现了各种专业管理软件,如:CRm(客户关系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同时各种信息技术如:网络、短信、移动终端等的全面普及,另外新的系统集成和数据管理工具开始应用,如:protal(门户)、Bi(商业智能)等。

中国企业财务部门在这一阶段遇到了管理的瓶颈,一方面强调管理型财务导致一些企业将管理会计职能从整体财务组织中独立出来,如:成立了财务管理部等,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增加使管理职能得到强化,但是另一方面财务的基础核算人员随着业务的发展也在迅速增加,如何来平衡核算与管理的发展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面对问题,一些善于思考和学习的财务人员开始寻找解决进一步提升效率的思路和工具,他们主动分析后发现影响财务核算效率的主要问题是外部业务流程与财务内部流程之间的信息传递大部分仍然通过手工完成,这样导致财务无法减少手工录入的工作量。同时这些信息传递几乎都可以标准化,如:费用报销、付款等;通过oa系统等流程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地把整个流程连在一起,这样在规范整体流程的基础上,业务通过oa系统提交标带有准化表单的电子化流程、根据企业授权进行流程审批、财务对原始单据进行审核后通过与eRp系统集成自动完成财务记账,如涉及付款则可以通过与网上银行自动将款项付出,为了提高服务满意度还可以同时以短信的方式通知收款人。先是一些it公司如:神州数码,还有如:宇通客车等企业的财务人员运用信息化工具主动参与流程管理,迅速提升了财务组织的工作效率。

在这个阶段中,一些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工具也开始影响中国企业,如: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等,由于财务作为主要的信息提供部门,所以开始直接参与这些工具的应用。在企业组织中,财务作为关键信息的掌握者和主要业务流程的控制者,能够相对独立公允的向企业管理层提供企业整体和各部门的Kpi(关键业绩指标)完成情况,通过运用Bi工具对各种管理软件中的数据进行抽取、集成和分析,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深入的决策支持信息。

上面论述了中国企业信息化与财务职能相互影响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客观存在,导致出现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和财务职能发展状态三个阶段共存的现象,其中大部分企业还处在第一、二阶段,第三阶段中的企业还只是少数优秀企业,但我们相信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和财务职能的相互推动会使中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清亮.集团型企业财务职能初探[J].中国经贸导刊,2005,(8).

[2]章昌源.浅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变革[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12).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2

[关键词]管理信息化,信息模型,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信息化需求,制订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获取和分析是制订规划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可以由企业自身,或者由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通过高层领导访谈、书面问卷调查,查阅企业有关的资料等方式,在掌握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所处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推理过程,确定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30年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程度和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方案,其中主要有3个模型,即:诺兰阶段模型,厄尔阶段模型,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

1.1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是由诺兰(nolan)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6个不同阶段,又称为6阶段成长模型。该模型通过一些特征识别企业信息系统的成熟度,判断企业目前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并指出如何计划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一模型在美国已成为200多个咨询案例的分析基础,己经整合到ibm信息系统规划中。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仅仅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会计、薪金和付款等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要求开发其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一阶段,企业的it应用需求很少得到关心。it开支的预算控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控制水平很低。程序开发过程中开始出现技术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带来新问题;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预算每年以30%~40%的比例增长,而投资收益却很不理想。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为了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在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通讯技术进行信息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对第四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合适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不再被看成是输入或输出的信息符号,而是当成组织的资源。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用于满足全组织范围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基于对该数据库的存取。这一阶段,用户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正确使用方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第六阶段是组织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底层)的要求,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得到承认。信息系统的规划得到配合并实现了进一步的综合。信息主管在组织结构中获得与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同等的地位。

诺兰阶段模型本身是一个描述和分析模型,用于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进化性解释。该模型确定了一个组织达到成熟所需要经历的成长模式。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信息化需求,不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跃过任何一个阶段。因此,诺兰模型被广泛接受。另外,该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识别它当前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进化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个层面上获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厄尔阶段模型

厄尔通过对组织各成长阶段的成熟度进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不同成长阶段适用不同的技术,并且存在着学习效应。如图2所示的s曲线代表新技术发展的周期,随着时间和认识的突然提升可以把曲线拉向一个新的平台;进一步发展、改进的过程和更高的平台是永恒的趋势。这一模型适用于各种技术,描述了组织学习过程、技术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规划任务与目标。随着组织沿着学习曲线发展,规划的目标也随之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同业务目标关联的必要性,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1.3战略网格模型

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gridmodel)通过分析现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影响的高低,诊断企业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状态的基础上需要调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等。企业通常可以纳入以下4类模型中的一类:支持型、工厂型、转换型和战略型。他们建议根据组织当前所处的类别和将来发展的可能类别制定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

(1)支持型:属于双低型,信息系统的角色是对企业事务处理提供支持,表明信息技术用于减少成本,只起到辅助作用,不需要太多投资。

(2)工厂型:当前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虽然也使用大量信息技术,但影响不大,it工作的重点是对当前系统的改进。

(3)转换型:这是个过渡阶段。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企业从支持型向转换型转化。一方面,内部压力是由于对管理支持系统的信心,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战略竞争武器的益处,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断改进使同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如果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战略调整,它将转入战略型,否则将转回支持型。

(4)战略型:属双高型,表明企业需要从战略层次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直到信息系统能够具备高级管理功能,换句话讲,企业的现在和将来都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2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实施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只有少部分企业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来说硬件设备安装的多,缺乏应用软件投资的思想意识;在应用方面建设了单项应用,缺乏综合的支持管理和决策系统。根据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诺兰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停留在“扩展阶段”和“控制阶段”之间。并且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成功实施的仅占10%~20%,完全失败的约占50%,其余30%~40%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与初始设想目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包袱,使企业的经营更为艰难。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这部分企业还不到1%;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国内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以前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食品行业)、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入世后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在最近有关媒体的需求调查中,应用需求按技术领域分类为:管理系统最高,81%;电子商务24%,较以往增加;cad20%;自动控制13%;其他20%。这表明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前景的乐观。

在不同的行业中,项目分布比较均衡,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等中小企业相对集中,选择项目有趋同性,考虑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从地区分布看,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企业信息化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中小管理信息化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oa)、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及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ds)、电子商务及协同商务和企业建模等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需求内容包括: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选型、信息化咨询、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服务、信息化监理、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培训、联系专家等。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存在多样化、差异化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中型企业更重视erp,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市场反应为目标;而小型企业多以严格制度、堵塞漏洞、强化库存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加快资金周转为目标。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政策导向、典型引路、链式推动、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下,正进入快速建设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敏捷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也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与延伸。当前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一代制造系统;虚拟化与集约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产品开发(vpd)、虚拟制造(vm)和虚拟企业(ve)等;集成化: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集成;软件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将超过硬件投资。

(2)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产生了内在的强烈需求。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活跃期,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规划,预计中小企业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5亿元,增幅达19.7%。

(3)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供应链管理)模式,正成为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几个阶段,从cad、cims单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oa、mrp、mrpⅱ、scm、erp、crm、bpr、mis、dss管理和决策集成信息化,再到km(知识管理)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快速从低层应用向高层管理和决策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范玉顺,黄双喜,赵大哲.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3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100-03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已不再单纯的是一项管理软件,而是一套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企业信息化已被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的地位,为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扬帆掌舵。因此,信息化道路的有效选择对企业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却存在许多误区:很多企业仅仅把信息化当做一种处理工具,一种技术手段,与企业的管理基础完全相脱节。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往往从财务环节而不是从经营环节开始,这种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一项工程,追求的是技术实现成果,也就是如何获得一个漂亮的软件或系统,从而忽略信息化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制造业由于涉及到供、产、销各个环节,业务流程多且复杂;同时原材料、设备、物料需求多而杂,管理困难等,使得信息化在其管理中不仅表现为操作方便的一种软件,更需要借助其用于复杂的业务管理。针对目前企业实施信息化存在的一系列乱象,文章提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的三阶段模型:即基础核算阶段、业务集成与控制阶段以及集团管控和综合应用阶段。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充分发挥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从总体上部署整个集团信息化的建设,建立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各部门到集团,统一、高度业务集成的集团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实施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外主要有两种主流的观点:一是“信息化生产率悖论”由Solow(1987)最早明确提出,即一定时期内信息化投资与企业绩效并不成正比关系。Loveman(1994)收集了1978—1984年60家制造企业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发现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信息化投资能够提高生产率;Strassmannpa(1990)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发现信息技术和投资回报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指出it投资和生产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另一个是“信息化增值论”:Brynjolfssonerik(2001)通过美国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得出it投资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namchulShin(1997)研究表明信息化可以显著地降低企业的协作成本,提高企业产出。国内学者主流观点是信息技术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杨定泉(2011)通过对2003—2008年284家实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信息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赵泉午(2008)通过研究发现少数公司实施eRp存在短期绩效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eRp的实施成功率较低,而不是eRp本身存在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吴邦国(2003)认为企业信息化能够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财务账目不实、采购销售等环节“暗箱操作”、生产经营过程“跑冒滴漏”的问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而关于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选择的研究,国外最具代表性的是Richard.L.nolan的六阶段诺兰模型,该模型根据企业各个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信息质量的要求程度以及对信息化的需求程度不同把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以及成熟阶段①。Kumar(2000)认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演变进化过程,即从标准库存控制包,材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规划,进一步扩大到包括其他企业的流程,如销售和订单管理、市场营销、采购、仓库管理、财务和管理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Gattiker(2007)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是非常适合提供生产、营销一体化的,也就是说制造和营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大,eRp所带来的利益越大,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企业从eRp投资中获取利润程度大小的一个影响因素。Boban(2007)认为细心的业务流程分析和建模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一个先决条件,目前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已从业务支持转换为业务基础,因此必须有效地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以满足复杂的业务领域的要求。王凡林(2010)强调会计信息化从“辅人”、“拟人”向“共生”与集成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信息化实施路径选择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很多学者仅把注意力放在信息化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上,而很少关注具体的信息化实施路径如何影响企业的绩效。因此,本文立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路径,提出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三阶段理论,从而为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路径选择时提供借鉴。

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的三阶段理论

(一)基础核算阶段

传统制造业涉及到销各个环节,每个环节涉及大量的物料以及人工,各个环节的核算都非常复杂且易出错,就拿存货来说,从最初的原材料购入,到产成品的生产以及出库,都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记录及相关的核算,此时如果采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还特别容易出错。会计电算化就在这种强烈的需求环境中应运而生。会计电算化就是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实务的处理过程中,以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从而实现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仿真性,即对手工会计系统记账、算账、报账全过程的模仿;第二,集中性,原来需要许多人共同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通过几台计算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集中完成;第三,傻瓜性,也就是说,计算机处理会计更简单、更不费时,只需点击就能达到在手工记账系统下同等的效果②。因此这个阶段企业主要注重对基本业务的处理,如工资系统、应收账款系统等。由于该阶段大量劳动力解放,使得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计量错误,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但该阶段人们处理数据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对于企业来说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对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实现企业的基本业务核算工作。信息系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管理功能。

(二)业务集成与控制阶段

制造业由于涉及的业务流程很多,且每个业务流程都涉及到大量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因此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Boban(2007)认为细心的业务流程分析和建模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在该阶段制造业企业首先应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做一个详细的规划,针对企业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从mRp—mRpⅡ—eRp—eRpⅡ的应用变化。eRp作为流程管理中的典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Gartner公司发表了以《eRp:下一代mRpii的远景设想(eRp:aVi-sionofthenext-GenerationmRpii)》为题,由L.wylie署名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核心概念,即两个“资源集成”:一是内部集成(internalintegration),实现产品研发、核心业务和数据采集的集成;二是外部集成(externalintegration),实现企业与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集成。eRp代表着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它把制造业企业的财务与业务数据整合起来,实现了企业的供、产、销一体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最终实现整个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Gattiker(2007)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是非常适合提供生产、营销一体化的,也就是说制造和营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大,eRp所带来的利益越大。

另外该阶段还强调对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数据的正确处理以及系统的规范操作上面。morris(2011)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实施eRp的公司来说,实施eRp的公司不太可能报告内部控制的弱点,也就是说,eRp能够有效地改善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制度③。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是整个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石,只有把握每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处理过程,完善流程控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三)集团管控与综合应用阶段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发展成为拥有许多下属公司的集团企业时,各自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已不能满足整个集团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就会出现以下问题,如集团资金信息难以查询,缺乏有效手段集中资金和控制风险;母子公司之间预算管理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反馈、监控与管理手段以及集团财务报表系统单机单用户,无法共享数据,管理信息集成瓶颈有待突破等。因此,该阶段就需要一种能够覆盖整个集团的信息化系统以及综合应用平台,从而实现集团对下属公司业务数据的集中管控。此时,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新的信息化发展方向。但是这一阶段并不仅仅实现集团财务信息的一体化管控,还需要兼顾其他像人力资源系统、组织结构系统等的集中化建设,实现集团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同时这一阶段还需要建立集团统一管理报告体系及基于实时数据源的综合分析体系。这不仅仅包括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还包括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体系、内部审计报告体系以及质量安全报告体系等。这些管理报告体系都应该在统一的集团信息系统中完成,这一方面能保证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以及合法性;另一方面使集团决策者能随时调用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决策速度。最后通过集团各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协同合作与发展,使得集团财务、采购、仓存、销售等业务在同一系统平台中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各个系统的无缝连接,形成整个集团企业一个完整的数据流,最终实现集团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选择三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它是针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提炼出来的,虽然并不适合每个企业,但是其信息化实施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即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基本处理到业务集成、从部门整合到集团建设的整个过程,并且每个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路径选择时,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根据企业具体业务以及复杂程度选择相适应的信息化方式,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管理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与结论

企业走什么样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基本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虽然说企业的绩效并不一定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好的信息化选择方式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以中国南车集团的信息化实施路径为例,中国南车集团从成立至今,信息化的发展和实施一直是行业中的典范,根据国资厅〔2011〕481号文件,中国南车2010年度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总分91.42分的成绩,进入了国资委a级行列。中国南车集团自从2003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集团的业绩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其中资本积累率一度增长了98.11%。尽管中国南车集团在信息化实施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但通过不断摸索与前进最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道路。中国南车集团早期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重点放在对一些基础业务的核算方面。然而随着集团的发展,原有的信息化软件已不能适应集团的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集团急需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一体化管理,此时eRp开始大范围在集团内部推广,并且随着集团对资金与业务的集中管控需要,在集团内形成了统一的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从而实现了整个集团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因此中国南车集团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同样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基本处理到业务集成、从部门整合到集团建设一体化的思路,且其信息化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基础核算阶段、业务集成与控制阶段以及集团管控和综合应用阶段。

虽然信息化建设的这三个阶段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由于个别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发展水平不同,有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都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大体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是一样的,即从简单到复杂、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基本处理到业务集成、从部门整合到集团建设一体化的思路。同时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三个阶段信息化建设都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绩效,尤其是第二阶段,通过业务集成与控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以及资本积累率。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实现信息化建设从管理到控制、到分析进而逐步升级这样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锴,汪家常.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贡献与趋势[J].财政研究,2010(2).

[2]刘新华.关于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管理世界,1997(2).

[3]王世定,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2004(9).

[4]杨周南,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6).

[5]熊焰韧,徐潮进,杨靖,等.企业it治理现状与思考:基于机械工业集团公司的调查[J].会计研究,2011(5).

[6]李捷,杨周南.如何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J].会计研究,2004(4).

[7]蔡立新,崔也光.挑战与变革:基于信息社会环境的会计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7(2).

[8]GrabskiS,LeechS,Schmidtp.aReviewofeRpResearch:aFutureagendafor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Spring,20112011,25(1):37-78.

[9]o'LearyD.DiscussionofinformationSystemassurancefor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Systems:UniqueRiskConsiderations.JournalofinformationSystems.march2,2002,16(1):115-126.

[10]Gattikert.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systemsandthemanufacturing-marketinginterface:an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view.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July2007,45(13):2895-2917.

[11]Brynjolfssonerik,LorinHitt.BeyondComput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organizationaltransformationandBusinesspractices.Journal,2001.

[12]Strassmannpa.theBusinessValueofComputers:anexecutives'perspective[m].newCanaan:informationeconomicspress,1990.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4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

企业数字化转型(Digitaltransforation),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企业内部数字化自动化的应用,其正真内涵载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通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将企业的前台与后台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从客户为中心出发,把企业的运作、决策及服务紧密围绕客户体验而进行。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能够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对科学、系统研究企业数字化起到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简略的概括为萌芽、扩张、业务变革和战略变革阶段,这些阶段分类大多以发达国家的视角来进行划分,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国家在不同经济水平,数字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将不一致。综合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数字化阶段的研究,大体将分为数字化初始期、基础设施变革期、业务数字化转型期以及战略变革期四个阶段。

二、企业数字化阶段分类研究

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划分指标。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计算应包含硬件、软件、通讯设备、视频会议室、信息化的培训课程、信息管理部的建设、专业it人才团队、以及技术的维护。应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最近5年,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费用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乘以100%

(二)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

企业数字化在企业的地位反映了该企业是否重视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云计算使得21世纪传统行业竞争无比激烈,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其主要评价依据包括:企业信息化领导的地位、信息部门的地位、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水平、信息话的重视程度等。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的任何其他资源都是在人力资源的参与下才变得灵活起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的评价包括:雇员的it技能和数字化的理念、是否有专门的数据库管理员、是否建立了it部门并配置专业的it人员、信息部门是否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的信息能力和数字化观念等等。

(四)it的应用状况

无论数字化设施建设多么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为战略高度,it的应用水平都直接关系到企业数字化战略的成败。it的利用状况囊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度水平、数字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电子商务的应用、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企业系统之间讯息共享的程度、能否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互等等。

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占传统业务的比例。包含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与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和线上购买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特征

(一)处于数字化转型初始期的企业

初始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初阶段,此阶段还未建立数字化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其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都不完善,计算机的普及率包括信息技术的普及率都比较低,使用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应用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停留在硬件系统的建设层次。

(二)基础设施的变革期

信息部门开始建立;随之企业开始逐渐建立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营运模式上更加注重数字化变革,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与职能部门,并且信息化变革更向着企业的统一化模式发展,企业已构建出具规模的内部网络,此时的信息技术处于推广和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初始阶段有明显完善。

(三)业务数字化转型期

处于业务数字化转型期的企业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系统,配备了专门的数字化部门及专业it人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全面提高,在企业内部实现了数据高度共享,组织通过数字化的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完美结合。这个时期的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信息系统在随着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变革进行调试和改变,由于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和变动的影响,此阶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进度也会轻微波动。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施行触及企业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过程。在业务数字化变革中,以变革标的为导向保证变革有一个具有方向性的、能够监测的、有向导的管理环境,为整个变革进程制定计划,构成有实效的项目小组和有效管理项目进程。选用新的领导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进程的管理的核心价值进行宣传增强管理层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四)战略变革期

企业领导层面,处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变革期的Cio,自身不仅具备了全局性的眼光,同时能够以过程为导向,根据公司的组织设计进行调整.不仅具备信息分析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公司筛选和利用关键信息.并且还具备了能用投资回报率来决定it方面的支出,高层领导角色在现阶段由Cio来担当,并制定战略层次的方案。在制度层次,企业已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企业的价值链用互联网思维联系和组织起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正真成熟阶段,并在企业的战略层进一步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且持续对转型进行战略投资。

四、数字化转型阶段注意事项

(一)创新业务模式

数字化时代,企业最重要的是设计并构建新的业务模式。惟以最适合的规范方法不断地重新把全部业务要素纠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客户期望,领先于竞争对手。

(二)推动构建客户和社区的互动

对客户和社区的自由交换的新模式的构建是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关键能力。传统企业与客户交互大多发生在销售、营销和售后的过程中。而数字化时代,企业必须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再到企业的财务方面等等,都与客户进行交互。构建与客户交流的社区,这一点小米科技公司做的很到位,小米社区和论坛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充当了与客户交互桥梁的角色。使得企业的设计人员、工程师与客户进行交互,让顾客得到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优化和构建数字化供应链

传统企业以满足供应商来涉及供应链,而数字化企业必须针对顾客优化供应链。对数字化供应链进行优化,把这个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信息进行组织,提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依据数字化网络系统对信息按要求进行管理和输出。来达到协调远程客户与企业的关系,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四)识别转型时机

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信息的整体掌握来识别转型时期。需要判断自身的产品或服务的数字化程度,同时把握自身的竞争对手怎样应对新的客户期望。根据时代和客户的变化要重新定义价值主张,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来实现数字化的价值。

(五)执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并且持续改进

通过重新定义业务和运营模式,构建新的数字化虚拟社区,来实现客户的交互和数字化供应链的完善。这些不仅需要严格执行而且更需要持续改进,随着市场的变化,顾客的要求和偏好在随时变化,只有通过分析客户交互,来寻求新的源动力。

五、总结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数字化产品与基础设施开始扩展,进入21世纪初后,开始发展到数字分发与web战略阶段,其中web战略与电子商务以及如何通过web战略提高效率等。直到2010年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到业务模式层面,标志为移动革命、社交媒体、超级数字化。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强大动力,在新世纪背景下,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阐述,从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可以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结合企业本身,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那些能够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并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企业,能够在变革大潮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冰.浅谈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19):314.

[2]欧阳峰.我国企业信息化演进的内外影响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73-174.

[3]龚芳,金岳晴.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33):9185-9187.

[4]SaulJ.Berman,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和物理化的融合制定新型业务模式[J].ideawatch.

[5]杜立辉.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8).

[6]JianFuZhang.evaluationsystemsandmethodsof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anditsapplication[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11.38:8938-8948.

[7]朱农飞,罗元.数字化转型[J].首席财务官,2014.01:74-75.

[8]刘英姿,吴昊,林伟.企业信息化阶段发展的模式及.阶段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2):101-103.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5

关键词:生命周期;非技术;阶段

一、企业运用信息系统的意义及必然性

当今社会的生产力正在以一个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的企业,都是不断的扩大规模,管理的落后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中的企业的硬伤。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的管理高效化,信息系统化。一方面,是企业能够发挥自动化的高效率,高质量。从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计划、订货、加工制造、销售、到最后的售后服务所有的环节可以统一管理起来,使自动化高效,流畅起来。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灵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在快速地扩大规模,但是在管理上却是远远滞后的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同时,由于领导人主要关心的领域仍然局限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产品结构等这种较为传统的问题上。导致企业在运用信息系统上的脚步进一步的放缓,可以说企业想要在适应新的形势政策上做到不落后于他人,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的进一步建设是必由之路。

二、用生命周期法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势

运用生命周期法进行信息系统建设,能够将信息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运用在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当中,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壮大和保持自身的竞争实力,根据不同时期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营销战略。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使自身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一)在企业的发育期的优势

在企业的发育阶段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创业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就会出现一个高灵活水平的优势。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属于初步的,我们强调的是创业初期的企业变型为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这样的企业,结构灵活,沟通便捷,信息处理高效。对于一个开始创业的公司来说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

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成长初期能够提出恰当的市场定位战略,指导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找和确定适合自己的特定市场。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产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二)在企业的成长期的优势

企业在百般挣扎的创业阶段生存下来,就会步入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灵活性还是较大的,可控性也较创业阶段有所提高。在这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势就主要体现在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通过降低经营管理费用,来降低产品的价格,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在这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优势还体现在能帮助企业对产品进行市场细分,为企业的消费者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在企业成熟期的优势

在这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的的调整上。随着企业的成熟,企业的管理也会随之进入规范化的阶段,组织的复杂性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市场却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此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能充分的反馈市场的最新信息,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迅速解决分歧,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的调整。改变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使企业的变化与市场同步。然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率、综合竞争力,保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四)在企业衰退期的优势

随着企业发展到顶峰,伴之而来的便是企业的逐步衰退。在这一时期miS与企业的高度协调和信息的充分交流,就能成为高层领导进行内部改革的动力。

三、基于生命周期法对信息系统建设中非技术问题进行阶段划分

(一)企业的发育期的问题

在企业的发育期,miS建设中非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此时企业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和人的因素都交织在一起,这个阶段他们几乎是企业的同一个问题,随便在这些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做出一样决策,都会对其他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其次,此阶段企业也缺少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和人员。

(二)企业的成长期的问题

在企业的成长期,miS建设中非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缺乏明确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当企业渡过创业的初期,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开始被大部分的消费者接受,市场占有率提高,利润空间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整个创业团队的热情高涨,自满情绪出现,所作出的决策缺乏战略眼光。很容易在企业扩张的时候做出错误的miS决策,进入企业不擅长的领域,造成公司的经营危机。

其次,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经营管理落后。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很容易陷入以短期绩效为导向的局面,成员都忙于各种的短期的目标,缺乏精力和时间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强化,为此企业常常因为管理和制度的缺失而陷入危机。

最后,企业的集权与分权难以平衡。相较于企业创业初期强调的是创业初期的企业变型为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随着公司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这时企业不仅需要量的发展还需要质的发展,所以此时的企业是急需提升自身的行政能力的。然而,这靠着创业初期的权力的高度集中显然是行不通的,企业的高度集权面临着改变,需要集权者授权和分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企业的创业者往往会觉得授权和分权会使得自己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从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抵制分权或授权,这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现实矛盾。

(三)企业的成熟期的问题

企业的成熟阶段是企业生命周期中为所有企业所追求的阶段,但是步入成熟期,也意味着企业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的阶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企业可能会产生自负的情绪,开始安于现状,而对于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失去了兴趣,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危机感,对于现状感觉非常良好,一切墨守陈规,这使得企业开始丧失灵活性、创新精神。

其次,随着企业灵活性的下降,企业创新精神开始减少,对变革产生了疑虑,一切以短期成果为导向,不再像过去那样花时间在顾客的需求身上,投资回报成为衡量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投入在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人力物力减少了,企业内部财务类似的行政人员地位开始超越市场营销、工程和研发人员的地位,对人际关系的兴趣超过了对冒险创新的兴趣。

(四)企业的衰退期的问题

与成熟阶段的企业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的阶段不同,在这一阶段的企业正规化达到了一个峰值。miS建设停滞不前,企业内部官僚习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企业创新精神丧失和企业死亡的主要原因,按其进程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发展,企业将依次面临种种危机。

四、基于生命周期法对信息系统建设中非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针对企业发育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由于创业阶段,企业还没有把真正的制度建立起来,所以会不断地面临麻烦,而且此时的企业资源紧张,创业者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为了保护创业者的创新精神,给予创业者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在企业发育期遇到的miS问题要求企业的创业者有着强大的个人影响力,同时个人的决策必须经过百般论证再做出正确决策。个人的拍脑袋决策是必须避免的。

其次,在此阶段企业也缺少miS建设的组织和人员条件这一问题,组织面临生存的挑战,组织资源和人员短缺,此时就要求组织有更高水平的执行力,而miS对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雏形的初步建设将对此起到支持的作用。

(二)针对企业成长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此阶段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点:

首先,要培养高层领导的现代管理意识,使领导了解先进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受益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这要求高层领导学习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了解相关项目的管理。

其次,当企业的高速发展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就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拓展开发。于此同时应该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培训计划。使公司的软硬件发展能够得到协调。整体素质提升的员工能够更有效的运用miS,从而发现miS存在不足,还能够对miS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最后,要有针对性的对原有的高度集中化、高度专业化的组织进行改革。利用miS的建设,进一步的完善miS对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的功能的细分。促使原本高度的集权模式逐渐地改变。使权利的拥有者主动地授权与分权,让更多的精英团体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从而促建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针对企业成熟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对miS的建设要进一步的精细化,加强miS对外部和内部形势的处理能力。在企业内部设立创新部门,精细化miS。通过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利用其灵活性和新鲜性,以点带面,防止企业的老化。同时,对领导者的领导风格进行丰富,这一点可以通过授权产生更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延缓企业的衰老。

其次,企业鼓励创新,小心的求证,大胆的进行内部的革新。miS过程中注意强调企业的长期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加强对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科学公平的奖惩选拔制度,使公司的成员的才能和精力运用到产品和市场当中,让企业的发展朝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

(四)针对企业衰退期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企业步入衰退期的问题,我们主要提出以下的一些对策:

首先利用miS重新对企业的经营使命、战略目标进行规划,要重新分析企业的市场、产品范围和价值,让企业的成员由内部导向转化为市场需求导向,并使企业员工正确的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威胁和机会。

其次,要求miS的建设能对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进行保护,鼓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进行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创新。在企业外部可以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内部进行一定的改革。

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重组企业来获得企业变革的驱动力,通过新的结构,企业可以把所有创业期和集体化阶段的企业从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拉出来。

参考文献:

1.王炳成.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东红.营销战略[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管理水平;企业竞争力

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停留在形式层面,只注重传统的电脑、网络硬件的配备,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建设信息化系统,企业实际的管理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现阶段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相关人员应当积极的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条件与需求,尝试探究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方案,继而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一、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方面,信息化建设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通过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结合,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企业与社会部门或者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可以即时完成,工作时间从传统的2到3个工作日缩短为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能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更为稳定的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的运作。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总体的信息化建设,将企业各个部门相连接起来;二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如:会计信息化建设,物流仓储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市场部门的信息化分析手段等,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不断的完善内部工作,而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将传统孤立的部门融合为一个整体,企业不简单运营,部门无缝对接,真正形成一个系统。第三,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客观的参考。传统观念认为,信息化建设仅仅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便捷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际上,通过智能设备,企业的数据得到了有效的存储,再借助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企业某一阶段实际运营的效果的就能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同时借助企业的历史数据,通过现代数据挖掘软件,企业负责人能够观察到企业运营的规律,结合下一阶段环境的变化,企业未来的规划也拥有了更加客观的参考。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领导不重视,员工参与意识不高。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只重视业务开拓不重视内部管理,认为信息化系统可有可无,从而导致公司管理漏洞存在、舞弊风险的出现,如:财务一套账,业务一套账,存货、应收、应付的真实准确性无法核实,产供销脱节等;而员工习惯了一种固有的工作方式,推行一套新的信息化系统软件,就会需要一个适应与磨合的过程,再加上领导不重视的话,员工很容易对新鲜事物出现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企业把流程设计过于理想化,而自身管理水平跟不上。推行信息化系统软件定位不准确,想把软件里的所有功能都用上,但最终因自身管理水平受限,而导致对系统的利用率很低,使用情况很差,造成资源的白白浪费。第三,操作不规范。上软件之前,没对基础档案资料进行统一规范,操作人员没有进行培训,录入数据不规范,使得数据的利用分析价值不高。第四,缺乏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推行信息化建设必须具备既要熟悉公司业务、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第五,存在多个信息系统软件。财务一套系统,业务一套系统,办公管理一套系统,各系统间数据未能很好地对接,形成“信息孤岛”。第六,硬件设施不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从硬件建设来看,不少企业虽然配备的相关的设备,通过互联网与外界对接,但是很多设备的购买并没有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去制定,不少企业谈起信息化建设就一味的强调购买电脑,而实际上信息传输数据对于硬件的需求不一,设备的配备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三)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现阶段企业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有着显著的必要性,不少企业也的确开展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而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其实际的功能。因此企业应当更加积极的探究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结合市场环境开展信息化建设。

二、以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策略探究

(一)明确企业定位,积极开展学习调研,制定完善的建设方案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企业本身,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继而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之前或开展的过程中,企业负责人首先应当结合企业内部员工的反馈以及行业中兄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来明确自身企业的定位,挖掘企业管理工作真正的需求,在明确自身需求的同时互相交流建设经验,对信息化软件购买、实施与售后运行维护的成本费用以及软件提供商与实施团队的质量高低等综合因素做好充分地调研,选择适合于企业自己的软件。其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系统功能是企业现阶段所必需的,并全力专注于这些功能的先期推进,而次要功能可以边使用边添加,以点带面,逐步来推进信息化建设,避免将公司流程设计过于理想化,避免出现追求系统所有功能的实现而最终导致系统实施失败的现象。再次,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手册,对系统的操作进行统一的规范,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体现信息化为经营和领导决策服务的宗旨。然后,要把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高层领导高度重视,财务部门全力推进,业务部门专业牵头,信息部门技术支持”的管理模式,并且把信息化建设程度的好坏直接与企业管理层的绩效挂钩,保证系统应用目标和预期效果的实现。在这一前提下,企业才不会盲目的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随时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关的软件系统,把企业构建成一个完整而高效的体系。

(二)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智能化,真正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对接

信息化社会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企业管理的相关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中也在逐步的完善。但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的优化滞后于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少企业虽然建设了完善了智能管理体系,信息的交流、存储、应用具备的明显的便利性,但是企业负责人仍然延续着传统的交流方法,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简单的信息存储器,这样不仅企业管理的效率没有提升,企业管理的工作量还在不断的加强。因此企业负责人要逐步的完善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从财务制度的改变与完善、物流系统的建设以及物联网的应用、市场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与分析等多个方面提升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继而与现阶段信息系统相对接,充分的发挥信息系统建设所应有的作用。

(三)构建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人才,实现员工的有效参与

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管理带来了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智能设备使得企业管理工作更加简单化、智能化。但是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的应用、企业实际的管理工作仍然需要人才在背后的实际操作。因此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企业应当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求熟悉公司业务,又具备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知识与经验,又能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随时将高效率智能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带入到实际工作中来。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全员培训,全员配合参与。

三、结束语

从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看,现阶段,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完善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但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着系统闲置、人员配备不到位等问题。因此现阶段,企业应该积极的开展调研工作,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在提升企业自身工作方式的前期下建设符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系统,并不断加强员工培训,以现有员工素质的提升结合新员工的补充来充实企业管理队伍,最终从多个方面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真正发挥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便利性,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袁杰.浅析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5:94.

[2]杨真真,王昕.电力企业物力资源集约化信息化体系建设[J].经营与管理,2014,01:75-77.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7

诺兰六阶段模型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概念,我们普遍称为知识经济,其根本特征是知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又称信息时代,其典型特征是谁能获取信息技术的优势,谁就能在全球性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需求。

从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存在着数据分散、数据源不惟一、核心系统难以对接、数据的分析不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目前,由国内大型企业和政府开展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工程,如银行业、电信业的大集中工程、信息资源管理工程、12金电子政务工程等都将信息资源整合纳入日程。但目前为止,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仍是制约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的瓶颈。

信息化建设六阶段

美国著名信息专家诺兰(nolan)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对信息化建设实际发展状况的全面考

察,提出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及一个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的“诺兰模型”。诺兰模型分析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这对于我们认识信息资源整合必要性有深刻的意义。

诺兰认为,某一范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必须经过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装阶段。初期引入的一些计算机主要起宣传、启蒙的作用,不要求讲究实际的效益。

第二阶段是普及阶段。计算机开始普及,一些初期尝试的成功,使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开始产生了实际的、基于自身工作需求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控制阶段。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多起来,计算机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缺乏全局的考虑,这一阶段各应用系统不协调,未取得预期的效益。在这一阶段后期出现技术转型,由部门级应用转为企业级应用,由以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为主的技术转为以信息资源整合为主的技术转型。

第四阶段是整合阶段。人们开始使用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全面规划、建设与改造信息系统。基于主题数据库的应用增加,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纳入信息化建设的日程。

第五阶段是数据管理阶段。在系统集成和整合基本完成的条件下,信息管理提高到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水平上。这时,计算机作为日常信息处理工具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投资开始见效。信息资源进入整合利用和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信息资源整合开始逐步发挥作用,但后续的基础投入放缓。

第六阶段是成熟阶段。在日常数据已经进入计算机的条件下,人们通过数据处理和充分应用,使系统决策水平得到提高,计算机的作用大大地发挥出来。数据处理和整合与需求相匹配,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诺兰模型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大型企业进入第四阶段晚期或第五阶段早期;中小企业有1%~2%进入第四阶段,约40%进入第三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诺兰模型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化建设必经途径,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

资源整合需互联互通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利用问题。但是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组织和体制约束

目前,我国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按照机构设置时的职能分工,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来履行。因此,社会公众在享受跨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时,其主要方式仍然是个人要面对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即使每一个单位的服务效率很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很好,也避免不了因办公场地的不同而要跑多个地方完成办理某件事情的情况。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和重组不利于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的机构和业务,建立和重构一套基于适应政务信息化特点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将是整合信息资源过程中处理体制的关键。

2.规范的缺位

信息资源整合涉及到跨部门以及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分散在不同的主体中,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进步的有效政策基础,如何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需要相关的规范。

3.统一信息资源标准

统一信息资源标准是国内企业、政府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同时,由于缺乏一个公中间机构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构建统一的信息资源标准,所以目前在企业内部、个别行业内部建立的信息资源标准,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多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政府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

4.技术的相互融合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趋势来看,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是必然的,但由于不同厂商对市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用户在实际应用中必然面对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之间的异构和不兼容问题。同时,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由于缺乏协调机制,采用不同厂商的产品,导致技术在微观层面出现互相排斥的情况。目前已经存在一些解决方案:一方面,互联网的相关数据交换标准比较统一,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整合和共享;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中间件平台、Soa、数据交换和目录交换技术实现技术上的整合。

信息技术创新速度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老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技术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排斥的矛盾不能避免。对于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的企业和机构来说,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5.未来应用需求的不确定性

信息资源整合还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需求的不确定性。尤其是web2.0技术的发展,使个人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如何整合这些高速创生的信息中的有用信息资源,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新问题。同类的情况也将在其他技术应用领域出现。信息技术已经不单是一个工具,同时也引发我们产生新的需求,这些需求在新技术出现前是不确定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8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二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三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

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并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9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1)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立的要求,所以,必须有计划,有阶段地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不能离开客观条件,脱离实际进行建设。因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内容,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还要对企业整个运作系统进行现代化建设,优化重组企业内部外部运作结构。因此,需要以企业基础信息化起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财务到生产管理步骤,合理安排进度。如果不按部就班,没有合理规划,就会给企业信息化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造成一定的风险,浪费时间和资源。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就要建立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思想观念我国加入wto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有待改善。在现代化的企业中,需要建立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以掌握和控制资金流动作为经营管理依据。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有很多工作部门和细节,所以,需要做好企业内部的资金和财务管理工作,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才能合理高效。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设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财务信息和资金的调控,可以减小企业在市场变化下的风险,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浪费和资金流失,并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透明,真实有效。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加强对体系的安全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机密。因为目前现代化的企业使用的网络体系是基于开放式协议的基础之上,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这种开放式协议的环境下,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比如身份被不法者冒充,重要信息资源被盗用,这些是技术上要防范和解决的问题。另外,企业的内部人员在使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还存在部分不严密的现象,比如控制把关不到位,权责划分不严格,使得企业重要信息外泄或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后,企业经营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依靠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如果不能够加强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水平和维护效果,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行。所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为企业的正常运作保驾护航。一方面,采用严密的防火墙技术,对付网络黑客入侵仅仅检测和拦截,设立身份认证,密码认证等安全的网络技术,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采取网络保护措施,加强防范。另一方面,从人员管理到组织机构的架构,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到企业内部运行系统的控制,从信息资源文件的管理到软件操作系统等一系列软件硬件设施,都要配套建立一系列严格的安全保障体系,使安保制度更好地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服务,同时必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

   (4)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就要改变原来传统的管理观念。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除了要将先进的现代化手段,科学的财务软件,方便的操作系统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还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和领导方式进行变革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传统工作部门单位,工作步骤环节,进行重新优化组合调整,对企业风险进行研究控制,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能够合理高效地控制企业财务运转。

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篇10

【关键词】信息系统;虚拟化;服务器整合

一、信息化发展的一般阶段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部分截取自:cio时代网)

第一阶段:以硬件投入为主的阶段,表现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以购买硬件为主,较少投入资源建设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的价值有限,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主要在于应用系统,并把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应用系统建设以及相关的服务上,企业逐渐接受外部咨询服务,引入外部力量帮助进行信息化建设,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重视it治理的全面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基础上,全面关注信息化建设,更多关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持,把it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流程和人力资源等,把信息化建设运维作为企业内部一个重要职能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的事情,目前只有少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信息化的发展让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目前的信息化平台,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应用平台的交错让这个信息化的平台变得复杂而繁琐。而这样的状况将会随着企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提高和不断加入的新的应用而变得更加复杂,如何有效的规划治理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则成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it治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成功的保障。

而要进行对信息化的治理,则必须要面对现有的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1.快速发展的科技

科技的进步让it产业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快速发展,快速更新的硬件,迅速发展的操作系统带动着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我们周围所接触到的pC应用软件,甚至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度在以几个星期一次的速度更新,而软件的更新又不断的消耗着硬件的资源,硬件也随之不断的升级,更新,形成了一个循环。可是对于企业的信息化,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似乎带给企业信息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快速发展的硬件和应用平台与信息化应用之间的兼容问题。

2.不断增加的服务器

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很多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日积月累的需求不断的转化成实际的应用平台上线,投入使用,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只有不断的添加服务器来满足新的功能模块的需求,日积月累,服务器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服务器都支撑这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功能。

对于用户,信息化是一个整体,可以对于系统管理者来说,信息化却被分成了若干台物理服务器,庞大的机器耗用大量的空间,电能和其他的无形资源。

3.越来越高的硬件配置

引用: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这是早已经得到业界人士的公认著名的摩尔定律。虽然硬件产品的性能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愈低,可是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却无法跟得上这样的速度,企业信息化的部署除了涉及到硬件和软件的应用外,还有企业自身的特殊需求,人员的操作习惯等等问题,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部署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随着企业对这个信息化越来越熟悉,需求越来多,信息化平台也开始搭载越来越多的内容,这种情况使得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了更多的自身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企业不能随便的更新所搭载信息化的软件平台,可是旧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对硬件的资源的使用是有限的,例如:winxp32位系统没有办法管理超过4G内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台运行着tomcat网站程序的服务器出现了问题,新购买的服务器所拥有的硬件资源只需要不超过20%就能够运行这个业务,这就构成了硬件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

三、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服务器整合

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了阻碍企业信息化良性发展的障碍,面临越来越多的兼容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进入到这个阶段。更多的企业采用了保持现状,哪有问题补哪,哪台服务器坏了换哪的方式,在短时间来看,这种方式看似节省了企业的投资,每年只要投资几台服务器用来更换陈旧的服务器就行,可是,却要耗费巨大的电力,人力等成本。随着硬件和操作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将会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平台,等到两者完全不兼容之后,企业的信息化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在这期间,这些存在的问题与开销推动了人们对“服务器整合,”服务器虚拟化以及云计算的关注。

服务器整合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意味着代替了大量混乱的分布式服务器。

1.现状分析

目前,通化钢铁信息化网络中在线运行服务器90台,其中占用硬盘资源较少的业务19台,这些业务多数运行在已经超出硬件保修期的服务器上,除了中间层服务器,其他业务所使用的服务器内存均不超过2G,CpU均为单核,这些服务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设备的老化也让服务器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的,可是市场上新的服务器硬件资源远远超出了这些业务的需求,一对一的服务器更换方式难免形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整合规划

以通化钢铁公司信息化应用现状来看,建立初步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是让企业信息化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的不错的选择。

通过VmwaRe系列软件+高性能服务器+磁盘阵列,将新的高性能服务器组建成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这样多台高性能16核cpu32G内存的物理服务器就可以被划分成多台不同配置的虚拟服务器,根据不同的需求分配给不同的业务。

在完成了对现有业务的替换后,中央服务器集群仍然还有充足的硬件资源,这正式中央服务器集群的优点之一,充足的利用高性能的资源,为低端业务分配较少的资源,节省更多的资源。

中央服务器集群实现了物理机到虚拟机的转化,这种转化将会为企业的信息化带来更多的看的见的利益,也能解决目前企业信息化在应用软件和硬件,操作系统之间所面临的矛盾。

(1)通过虚拟化软件来安装操作系统

虚拟软件代替了传统的操作系统运行在硬件平台上,而传统的操作系统则运行在虚拟软件上层,由于虚拟软件与硬件良好的兼容性使得使用更多新技术的硬件服务器都可以安装虚拟软件,而在虚拟软件之上再安装操作系统,则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所要面临的操作系统与硬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2)虚拟软件的控管中心

通过虚拟软件的集中管理平台,可以统一管理所有硬件资源,将硬件资源分割,分配给相应的虚拟系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高效统一的资源,业务管理。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虚拟系统的快速管理,当其中一台物理机发生故障时,通过集中管理平台快速的迁移故障物理机上的业务。。

(3)p2V功能

通过Vmware软件的p2V功能,可以实现将在线的物理机转化为虚拟机,实现将陈旧的、配置复杂的业务进行平滑迁移,最大程度的减少重新配置系统和应用带来的风险,也使的业务迁移和部署变得快速而便捷。

(4)维护数量的减少

通过虚拟化软件,将原本19台物理服务器整合到4台物理服务器+1台磁盘阵列的中央服务器集群上,原本需要逐一查看的硬件状态,电源线路等信息现在全部集中在一个机柜内,一目了然,业务集中了,也便于问题的查找。

(5)绿色节能

经过整合后,硬件对电力,机房空间等资源的消耗都大大的降低,粗略估算原本19台服务器平均每天服务器功率大约为1000w,19台服务器的功率则为19000w而更换成中央服务器集群,4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使用冗余双电路,功率为1500w,1台磁盘阵列总功率为1500w,整套系统全部额定功率为7500w,19台服务器每台最少占用机柜空间2U(一些老式的塔式服务器则占用更多),19台服务器则至少占用38U,而采用中央服务器集群,3台服务器+1台磁盘阵列占用空间仅为10U,同时服务器数量的减少也会降低对机房制冷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