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2:59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1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二)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三)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四)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五)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六)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

“样本企业”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其中,21067家为支持分行业分析的样本,另外4955家为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而补充的样本。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的样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业分析。

1、样本的规模属性。样本企业规模的标准,上限依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签发的“国经贸中小企[XX]143号”文件中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下限是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含)以上,或者职工人员在10人(含)以上的企业。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即可。

2、样本的行业分类。以XX年国家统计局等三部委对中小企业的分类为基础,增加了“农业”、“信息与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和“其他”。

七)问卷回收。数据汇总采取远程电子化汇总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9200多份,回收率达35.35%。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测算。从对样本回收情况和问卷质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问卷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信息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营业状况良好。全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中,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为205.68万户,占企业法人的88.6%。非正常营业的法人单位占11.4%。调查显示,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好转,对信息化的投资能力不断增强。

(二)中小企业最优先的需求是市场与营销。调查中了解到,52.7%的企业首先关注市场与营销(销售)方面的问题。说明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明显有别于更多关注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更加关注战略、管理控制问题的大企业。此外,17%的企业强调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业关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业强调生产与研发方面的需求。

将上述四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需求特点表现为: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2

论文关键词:工业企业;信息化;信息意识

1引言

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青海省已初步建立了工业化体系。但作为西部落后省份之一,与发达省份在工业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巨大。当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的挑战,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将成为青海省工业企业存亡与发展的关键。《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要求全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从宏观上看,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我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我省综合实力;对企业自身而言,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环境。因此,青海省工业企业实现跨跃式发展,信息化具有战略意义调查分析我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现存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对推进其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必要而且紧迫。

2青海省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是一个资源型富省。青海省的支柱产业有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等。工业企业是青海省企业群中的主体和经济实体中的活跃个体。目前(2007年数据),青海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471家,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822.72亿元和342.71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共60家(大型工业企业10家,中型工业企业50家),主要分布在冶金及有色金属、盐湖化工、水电、矿产业、石油天然气等行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677.65亿元和278.79亿元。工业增加值率为41.14%,总资产贡献率为14.32%。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受访人员主要为各企业信息中心、财务处、办公室等部门人员。

3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青海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投入、应用水平、应用效果、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展开,共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对这些问卷结果分析表明,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总体而言,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落户在西宁市的企业、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企业、非股份制企业、州县企业和行业竞争弱(资源型)企业。以下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意识和认识程度不足。

调查问卷第1、2、4、16、17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市场压力增大,绝大部分企业已深切体会到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九成以上企业能认识到信息化的“一把手原则”(领导重视),但24%企业忽视全员参与的重要性,45%企业不重视资金保证,63%企业忽视信息化标准和供应商的大力支持实施信息化的成功因素。26%企业员工不清楚本企业目前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29%企业员工不清楚本企业2009年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受访的中小型企业中有的信息人员竟没听说过mRp、eRp、CRm等概念。

(2)企业基础管理薄弱。

从调查问卷的第5、6、7、17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来看,部分工业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措施。虽然60%企业有单列的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但73%企业没有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6%企业没有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部门,67%企业信息化主管的行政级别仅为部门经理。59%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包括管理体制弊端。

(3)信息化建设成本高,投人资金有限。

调查问卷第3、17、18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资金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瓶颈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使用与维护费用高,影响到企业增加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处于困境和效益欠佳的企业,更没有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或增加这方面投资的积极性。24%企业没有稳定、持续的信息化建设投入,49%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缺乏,67%企业要求得到财政支持。

(4)企业信息化投资和发展不平衡。

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只有一部分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软硬件并举。中小型企业领导愿意在硬件方面做较大投资,而很少在软件上投资,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调查发现,经济发达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省会西宁市的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其它州、地、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5)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缺乏。

从调查问卷的第8、9、17、20、21、22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来看,青海省工业企业中现有的信息技术人员无论是质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青海省工业企业中信息人员比例较低,缺乏既懂生产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就地区差异而言,在西宁、格尔木这些较发达地区的企业绝大多数设有专门的信息化部门,信息化人才比例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紧缺的问题。81%企业非信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为一般或不熟练,企业it人才流失的原因选择中,69%为薪酬低,41%为发展空间少,23%为生活环境不佳。

(6)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不够理想。

调查问卷第4、10一15、19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58%企业对信息化的满意程度为一般,应用信息技术只取得一定而非显著或较显著效果的企业占62%,无明显效果者占8。64%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仅为初级(如财务系统、oa等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较普及,而基于企业综合管理和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集成系统应用较少),58%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决策的支持程度仅为初级(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初级水平为:信息化覆盖主要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独立应用,数据难以共享使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企业决策支持程度的初级水平为:通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初步支持)。

4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对策

(1)加强企业信息化观念和意识。

信息化进程中,人是主体。对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领导重视并参与。在组织、控制、实施企业信息化全过程中,企业一把手应自始至终参与,并设立Cio(首席信息管),统管企业内的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Cio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下设信息化委员会,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兼任,从组织上保证企业信息化得到有力实施。同时,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的重视和参与度也非常重要。努力提高员工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提高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从应用基础上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

(2)加大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要面向企业管理,而且要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的管理变革。实施企业信息化须与企业的战略发展、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触动企业从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生产流程、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进行深层次变革。实现管理模式现代化,使青海省工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

(3)加大和调整工业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开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另一方面,政府提供资金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给予支持。如:按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数减免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从政府财政中拿出一部分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予以适当补贴;为企业投资信息技术提供优惠利率的政策性贷款等,保证企业能够大胆投身信息化建设。同时,企业不应盲目“重硬轻软”,做到软、硬件合理投入,并根据业务活动的迫切需求找准切人点,以需求定应用,以应用促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效益为宗旨,从而使信息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4)加快人才队伍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利用内部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现有信息技术人员的教育,改善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并充分利用人才优惠政策,吸弓l和凝聚高层次的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为信息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提高生活待遇,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5)建立信息化标准和评估体系,政府提供配套政策和措施。

企业自身应建立评价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如实全面地反映信息化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选择信息设备及软件系统装备程度、利用程度、信息使用者水平、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另外,政府部门及时识别企业需求,建立相应机制,保证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及青海省相关政策,促进企业间及时交流,如:全面落实《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所推出的各项配套政策;参照《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给予重点工业企业资金扶持;落实《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和《青海省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中关于“标准规范”、“安全保密”方面的规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推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做到信息编码规范、网络接口标准,保证与政府有关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3

1.研究的基础与意义

30年间,中国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紧跟国际前沿,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化流程,努力完善会计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作为本年的工作要点之一。上海市财政局承担了财政部修订《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课题,组织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课题组,来起草《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正是以财政部重点项目为契机,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反映出企业信息化水平,关注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为规范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实践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2.技术路线及步骤

如图1所示,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汇总分析阶段。

3.调研数据

本次调研一共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调研涉及企事业单位204家,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6份,提供者为市财政局和畅捷通,第二次调研涉及320家单位,包括一般企业、会计类企业、软件类企业和外商投资类企业,这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制度建设程度这三大方面。第三次调研涉及163家企业单位,包括一般类企业、会计类企业、12家软件类企业和58家外商投资类企业,主要是对之前的调研分析结果的一次反馈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以期得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应用建设情况,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会计信息化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调研分析

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主要从四个维度来考量:

(1)时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跨度,目前调研企业中有45.4%和68.71%的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时间分别达到了10年以上和5~10年的水平,可见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进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进程:根据诺兰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本次调研对信息化进程的考量时对该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与提炼,简单归结为四种程度,第一种程度为仍停留在手工记账模式,第二种程度为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并行的模式,第三种程度为脱离手工记账,完全采用会计电算化模式,第四种程度为账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调研数据我们看出,仅有11%的企业仍然使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接近90%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或者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或是会计信息化,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复杂程度:企业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很清楚地表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同,使用独立的核算软件,即为简单的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阶段;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中级阶段;而使用会计管理决策一体化的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调研中为了便于被调查者理解,我们把这几个层次简单化通俗化,通过调研得出,43%企业目前采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使用独立的会计核算软件,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也有25%企业的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处于会计信息化的中级阶段,19%的企业为决策管理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高级阶段,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企业处于会计信息化中高级阶段,说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已非常普遍和迅速。

(4)监管范围:在第四个维度上,考察了监管的范围及需求,监管的范围越大,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范围越宽,会计信息化的触角越广,同时也显示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对于监管意识的认识问题(如图3所示)。调研显示,有46%的企业认为凡是牵涉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规范;仍有21%的企业认为“仅在会计信息安全方面必需进行规范”或者是“仅在为企业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方面才需要规范”,首先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范围较广,需要规范的点不仅局限在安全及核算方面,同时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容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安全潜在的问题,因此,财政部门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

2.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情况

(1)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

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看(如图4),有69%的企业完全购买商业化软件,不进行二次开发,也有18%的企业会选择购买本土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购买国外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企业只有6%。从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会购买成熟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也有部分企业会结合自身需求对现有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与第三方合作开发软件和购买在线服务的企业较少。

(2)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目前(如图5),在我国国内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中用友、金蝶与国内其他品牌相比拥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用友(49%)、金蝶(27%)、浪潮(6%);国外软件占有12%的占有率,其中以Sap(51%)和oracle(32%)居多,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端市场中仍是以国外品牌软件为主打产品。

企业在购买会计信息化软件时,考虑的功能因素(如图6)主要有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还有会计软件是否达到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38%),是否为经过认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主流会计核算产品(31%),同时企业还会考虑到该软件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及软件的易用性。企业对于会计软件的主要关注点总结起来还是在其能够满足自身会计工作的需求,旧的法规对于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主要是采用一一评审的方法,这一方法在现阶段由于软件种类繁多、企业数量庞大而不再适用。

(3)软件的日常应用及维护情况

调研中(如图7),从未更新、替换过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企业占18%,这其中包括有些出于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购买安装,只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第一步,之后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升级和维护。特别是在旧法规制定的年代,会计信息化软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是初次接触,关注的焦点在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初次安装、使用,是一个会计信息化工作“初始化”的阶段。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在功能,普及度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大量的企业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升级、更新、更换等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融合程度(如图8),会计信息系统在各类物的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功能的方面与其他业务系统较好地相融合(60.54%和53.81%),但在与企业控制系统、决策系统方面的业务系统融合程度上还不足(23.32%和19.73%)。造成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存在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在接口方面,统一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对于系统之间的融合非常的重要。

(4)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展

网络技术必然会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云计算的概念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已经所体现。有79%的被调研企业有对于集中会计核算和共享会计服务的构想和打算,可见“建立会计数据中心,完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的提议是有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价值的。应该推行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不仅要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现有的问题,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云会计是今后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应当进行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一项工程(如图9),人员的培养、系统的不断提升也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要素。调研结果显示“实施会计信息化及后续的升级成本过高”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会计信息化软件鱼龙混杂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认证也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会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要素,企业适当的开展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从人才的学历和专业能力来看,被调研单位的会计人员水平大部分是本科以下学历(67.25%),且61.43%的会计从业人员只拥有初级职称,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

从企业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①在培训时间上,大部分企业(36%)的会计信息化培训时间占会计培训时间的比例在21%~40%之间,还有27%的企业的培训时间比例小于20%,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②培训内容上,企业对于操作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培训较多,主要反映在准则与制度、核算与记账、信息系统应用与操作、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方面的培训(65%以上);③从鼓励会计信息化的政策上来看,有超过一半(53%)的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设有鼓励或者倾斜政策,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来鼓励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6)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

用户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考虑与企业业务系统的对接情况,保障信息交流通畅。从调研结果来看,会计系统与管理体系的对接主要体现在管理功能(64%)与控制功能(67%),较少体现于决策功能(41%)。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内部管控,对于决策职能的要求较少。从匹配程度上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大于60%,说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整体方向是服务企业发展要求的。

企业领导对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评价来看,效果最明显的是改进管理水平、支持决策和提高会计部门工作胜任程度,均分在82分以上;其次是信息化工作整体效果、降低成本、会计信息化提升紧迫程度方面,均分78分左右;在增加收入及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方面的均分最低(小于76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目前阶段在企业内部工作效率提高上有明显改善,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效果尚不明显。

3.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效率的极大提高,但是因为与传统的手工记账在工作形式上完全不同,因此会计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内部制度来应对这些风险。因此在调研别关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如图10)。会计信息化的操作风险方面,各家企业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其中有43%的企业建立了安全可靠和行之有效的人员身份认证和登录权限控制措施;有38%的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权限进行了必要的控制,及时备份和保存上级操作记录,制定可靠的数据、信息备份方案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方式之一。从结果上看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防范措施,但是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标准。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的控制制度(如图11),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一些列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可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五花八门,因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内部控制总体层面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制定那些内控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规定。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发展的迅速,但总体上存在不平衡的特征,大型企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欠缺,而且仍有小部分企业依然维持手工做账。全面普及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初步的工作重点,确保企业能够全面的脱离手工做账,实现会计信息数据化。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迅速,不仅系统种类繁多,样式齐全,连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在反映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也反映出在这种五花八门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服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些功能和工作流程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规定的会计所遵循的情况,如有69.39%的企业表示所用软件具有反记账的功能,有72.96%的企业表示有反结账的功能。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亦或手工记账亦或信息系统入账,都不能改变或背离会计原有职能和本质。所以,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保持会计本质和原则,保证会计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企业会计信息化缺少相关规范来支持其发展。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催动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进程。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财政部1994年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6年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引导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上述文件中不少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需要新的规定予以替代。制定这些办法、规则、规范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提供一个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原则和指引,同时也作为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由于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和旧的规范之间出现断层,现行法规一定程度不再适用现阶段的财政部门的监管工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我们已然从会计电算化阶段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原有的法规不能支撑现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势必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在系统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会计软件、建立起会计及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好的硬软件及管理基础。从企业选择会计软件的方式上来看,外国软件在中国企业占据一定的比例,这方面建议企业在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时不能只关注品牌效应,同时,也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在功能和模块的选择上,不同程度的企业分别注重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强调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功能时,一定要全面注重会计软件的质量特征,确保所选择的软件功能齐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研中也反映出,多数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偏重核算和实物管理,与业务管理信息化融合相对不足,建立标准的数据接口意义重大,这需要政府的极力建设和推动。

在人才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培训及支持措施。不过,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对人才在信息化环境下所需技能的认知和培养仍不充分。所以,在基础教育中就要大量的培养既通晓会计与财务知识、熟知信息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进入企业后,需要一定的岗前培训,保证能够适应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再培训,使得人才发展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方面,应该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实施信息化改进会计工作的效果,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确实对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应根据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形势,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功能和服务,以便能更好的在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提供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指导,明确企业的职责,保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3.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本身的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根据会计工作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本身控制要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需要建立哪些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对上机操作情况进行控制,经常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其自身的各种功能收集、汇总、处理并呈现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通过这些重要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决策。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各项功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尤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法规来规范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信息化软件应当提供的各项财务和会计功能、输出会计信息的格式;软件提供或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等方面应当符合怎样的规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希望通过规范中的这些限制,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健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4

关键词:信息化;价值增值;企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产生及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信息技术成为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地影响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其中,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等管理实务中被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所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起多大作用,又能带来哪些核心的价值体现,成为了管理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与先进管理理念,将经营活动全面数字化,并整合为利于管理、分析、决策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获取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信息化在现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一般性的定义为: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而管理学上的定义则为: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

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系统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各种资料、数据进程归集和管理,达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更有效利用,以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流失和残缺,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都离不开先进的理念,信息化的理念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也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被企业广泛的利用和采纳,也使企业的价值得到不断地增加。

二、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机制

企业的价值增值方法有多种多样,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进行差异化营销,使企业产品和服务高技术含量化、高附加值化,实现最大的客户价值,同时提升自身的价值。

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而信息化建设不外乎向着二个方向,一是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网站信息像外界传播企业的内在理念和产品,让大众了解和认同,从而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和人力宣传成本,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让产品自身的认可度增加,形成自身品牌效应,增加企业的软实力:第二个方向是管理信息系统,他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管理者,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的办公用品,进行信息的搜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拓展。

三、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具体体现

信息化的作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显而易见,主要从以下方面得以体现:顾客价值,产品价值,核心价值及让渡价值。

1.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指企业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到顾客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而能够为其顾客带来的利益,也就是指顾客通过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收益和顾客花费的代价的差额。信息化可以减少销售时间,增加企业对商品的控制,同时为顾客及时提供商品,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增加顾客价值。

2.产品价值。产品的生产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前提的,根据不同的需求,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信息技术的利用,在产品需求分析,市场调研中能更加完善的了解市场的需求,而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从进入市场到成熟到衰退阶段都起着至关作用的效果,过硬的产品质量也成为价值增值的体现。

3.核心价值。从纵向来看,核心价值是随企业的发展而形成并丰富的。因此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使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率增强,这样企业的核心价值也会随之增强。其次,从横向来看,核心价值是由企业的各个管理活动的关键成功要素综合体现的。因此如果信息化可以使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的成功率、效率增强,使费用、时间、成本减少,那么企业的核心价值自然就会增强,那么企业的价值也会逐渐提高。

4.让渡价值。让渡价值就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值。其中顾客总价值包括顾客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所得到的全部利益,这些利益可能来自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或形象价值。因此企业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使企业的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得到提升。这样企业才会在供应关系中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

四、信息化对企业增值作用的意义

对于现行的企业发展的所处的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对于全球经营、跨国经营的需求是日益增加,所以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是不可减少的。信息化的利用对企业增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1.增强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使企业在同行业乃至全球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有利于抓住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3.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

4.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5.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6.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脑力价值;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五、结束语

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信息化的作用更为明显,绝大部分的企业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成果也是可观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必须正视。但信息化因素对不同的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以至于在增值作用程度上存在差异。其次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除了信息化因素,还有非信息化因素。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正确对待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问题,处理好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的关系,做出明智决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最后要特别注重提高对信息的利用率,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具体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信息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达到最大。(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永基张雁白等.论企业销售信息化建设[J].统计与决策,2006(08).

[2]石刚强.企业营销信息化水平测算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01).

[3]孙睦优.企业信息化预期价值增值[J].统计决策,2005.11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CioCio生存现状Cio调查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上千万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企业建设的热点,吸引了众多软件厂商、信息化专家和顾问公司的关注。赛迪顾问预测,到2008年中小企业it投资整体规模市场规模将达到1869.2亿元,2005年至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5.1%。如此看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资金投入在不断加大,企业信息主管的发展前景理应非常好。

Cio(首席信息官Chiefinformationofficer)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应该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然而目前的发展现状是,在信息化仍需给生产让位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能作为“战略”提上议程的着实不多,信息化进程也大多由一把手拍板推动。加之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Cio这个职位;而且很多中小企业老板认为信息化建设无非就是管管网络,做做eRp后台管理。面对信息化市场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Cio的未来发展却不容乐观。本文正是基于对中小企业Cio的生存现状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希望能够给出中小企业Cio的未来发展建议。

调查主要针对中小企业Cio,通过网上调查、e-mail、电话访谈、发放纸制问卷等方法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全部来自企业,除去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65份。其中工业占42%,建筑业占13.7%,批发和零售业占9.9%,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占15%,住宿和餐饮业占16%,其它行业占3.4%。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说明,一是Cio在中小企业中地位和权利调查研究;二是Cio在中小企业中职责和工作内容调查研究;三是Cio的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一、Cio在中小企业中地位和权利分析

由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还不够,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设Cio职位,Cio目前所处的位置充其量也就是信息中心主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Cio。

1.对Cio在中小企业中是否存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主管是总经理或Ceo达到55%,其次是信息中心主任20%,而Cio仅有1.2%。说明许多中小企业很少或者并没有设有Cio这个职务,信息化的工作还是由公司的一把手或Ceo操作。

2.对中小企业在哪些决策方面会征询Cio意见的问题调查反映:只有在it项目建设一项上的统计达到90.8%。在企业业务流程变革、有关企业经营的重大项目、战略决策方面的统计都在50%以下,说明许多中小企业Cio还无法参与到有关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

显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多数中小企业还没动手建设或正在建设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目前Cio价值多是体现在帮助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系统上,日常以事务性的工作居多,所以Cio目前还无法真正体现其价值。

3.关于在公司内部的it投资权力的调查表明,只有37.5%的Cio拥有决定权,55%的Cio拥有建议权,6.2%的Cio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权利可用,1.2%的Cio未作出回答。这与中小企业的决策管理体制是一致的。多数中小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决定权上是属于一把手的,Cio在很多时候只具有建议权。但如果中小企业分权的程度增高,Cio的决定权也会随着增加。在此项调查中还发现Cio的决定权和企业的地域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华南地区,Cio拥有的决定权的权力较大。

4.在所有被调查的中小企业Cio中,有75%的认为Cio责任重大但无实权,地位和处境尴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还没有完全重视起来;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中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长。同时,系统的效益还没有明显的凸现,使得Ceo对信息化系统的作用还没有真正认识,也就无法给予Cio更多的关注。

二、Cio在中小企业中职责和工作内容分析

随着现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Cio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中小企业,Cio要利用他们的技术背景和商业知识为企业的投资提供支持。

1.在对Cio工作职责的调查中,多数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Cio的工作职责,按分布顺序分别为:客户满意、资源的有效运用及协调、技术培训、业务转移、公司规章制度制定、it项目规划、和关键的it项目供应商和咨询公司发展战略关系、帮助企业赢利等。这表明Cio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已经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总体素养较高。

2.在对目前中小企业中Cio的工作内容调查显示,对it系统的维护工作与网络/技术的管理都占了50%以上,而业务流程优化的工作做的最少,只有很少一部分中小企业的Cio在进行此项工作。

从上两项调查中可见,虽然Cio已经知道其工作职责有哪些,但实际中的工作内容却更多的是处理基础层面的东西,比如软件系统的维护工作、网络/技术的管理,到达管理层面的只有15.2%的Cio在做业务流程优化,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

3.调查中多数Cio认为工作中最大的阻力是领导的支持力度,支持此意见的Cio占到了60%以上,同时还有少部分的Cio认为最大的阻力是业务部门的配合程度(占15%)、企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占11%)、自身能力及公司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占10%)。

信息系统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信息系统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组织结构、人员、业务流程等的变革,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必须要有很大的权力,所以只有Ceo全力支持,Cio才有可能解决这些冲突,领导的支持力度越大,其工作阻力越小,反之,则工作阻力越大。

很多中小企业就是由于一把手的支持力度不够,而Cio又无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冲突,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无休止的项目,不言成功,不谈失败。

三、Cio的职业发展情况分析

1.Cio素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资金投入大、跨部门跨地区关联应用多,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更新将会贯穿于整个系统工程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强渗透性、强辐射性和发展的快速性,决定了从事这一行业人员的高素质,更对Cio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Cio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要善于协调。从调查来看,Cio应该具备的素质依次是:熟悉企业的业务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熟悉信息化知识。

2.在调查Cio应加强哪方面学习中我们发现,大多数Cio已经认识到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同样重要(分别占40%和42%),只关注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io定能摆脱技术的纠缠,而越来越重视管理能力。

3.Cio在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中,互联网渠道占到了Cio信息来源的主要部分,有60%的Cio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和自己有关的信息,其次是通过报刊、书籍、杂志(占35%)和企业外的培训(占19%)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从同行之间交流获取信息的统计也比以前有所上升,说明Cio体系在交流平台建设方面有所提高,Cio之间越来越重视交流来提升和完善自己。

4.Cio职业发展方向中,Cio偏向于顾问公司和Ceo软件公司(占90%)。造成这方面的原因除了Cio目前的收入普遍较低,与顾问的收入相差较大外,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企业给予企业的重视度不够,使Cio们感受到其价值无法实现,当然Cio认为在顾问公司与软件公司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企业案例,更快、更多的实现个人知识的积累,也是吸引Cio的又一关键原因。

四、中小企业Cio未来发展建议

1.努力提升自身管理和业务素养。对于中小企业的Cio来说,无论所处的企业环境怎样,个人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Cio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不仅需要适应企业的需求,更需要能有超前的意识和前瞻的眼光。it技术和管理知识都是Cio需要具备的,对业务的学习更是Cio学习的重点。信息主管需要从基础做起,深入了解企业每个环节,了解企业实际管理的整个过程,同时加强跨部门跨专业的学习。

向同行学习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同行之间的交流使Cio们可以突破自己所处企业的局限,了解最新的产品、技术、应用等,还可以互诉衷肠,探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分享成功经验等。目前,这种以区域来组织的正式、非正式的信息主管沙龙、协会越来越多,比如在温州it主管中享有盛名的“温州企业it主管联盟”的QQ群正成为温州众多Cio和准Cio们交流的重要平台。

2.经常与企业主沟通,加强交流。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决策基本都是企业主一言堂,所以能够跟企业主达成共识,成了Cio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Cio应该经常从企业发展以及企业主的战略思路考虑信息化步骤,并通过恰当的方法与企业主进行有效沟通。既不能处处听从企业主的意见,那样信息化很有可能被企业主拍脑门的决策所毁;也不能一意孤行,这会因企业主的不满而导致项目中断。

Cio要利用每次和企业主沟通、交流和汇报的机会给企业主“洗脑”,使其认识到it系统的价值。Cio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谨记一个指导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大处来思考企业的it规划,而落地的过程则需要一步步来,每一步都能让企业主见到效果,从而扭转企业主对it的认识。

3.打造高效、稳定的团队。“当你在一家能够认识到it的价值,并且希望把这种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公司中,团队合作的能力就十分重要。所以构建一个善于自我管理、高效的it团队是实现商业价值的基础。”沃尔玛前Cio凯文・特纳如是说。而构建一个优秀的it团队对于中小企业的Cio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在团队建设方面,中小企业人员配置一般都非常精简,而且企业需要的是适用,而不仅仅是优秀的人才。因此,在人员配置上往往是一岗多职。在招聘前分析好这个岗位的主要职责、次要职责,从主要的职责出发进行招聘。用人的时候要知人善用,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特点,分配给适合他的工作;中小企业it部门由于人手不多,人员的备份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体来讲,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Cio在企业中并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和深入,中小企业中信息化部门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并开始发挥更多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成员Cio也逐渐的成长和成熟起来,他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Cio要把握自身的准确定位,加强自身的权力,真正进入公司决策层,参与制定信息系统得发展战略、政策,规划信息化的方向,保持信息化的建设与公司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海燕赵玉东:企业Cio机制浅探[J].企业活力.2006,11

[2]董小英李芳芳刘倩倩尹德志:中国企业Cio角色调查报告[J].it经理世界.2006,20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6

关键词:网络财务报告 信息披露 披露质量 调查

作者简介:朱庆须(1970―),男,河北高邑人,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讲师宋绍清(1963―),男,吉林辽源人,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教授

一、调查方法设计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反映企业的网上财务信息自愿披露情况为目的,我们选择了河北省3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调查。选择样本调查的目的是反映一般企业的情况,样本企业业绩中等水平且行业分布较广。样本企业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家;电子行业1家;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9家;采掘业2家;房地产业1家;金属、非金属行业10家;机械、设备、仪表业4家;纺织、服装、皮毛业1家;食品、饮料2家;医药、生物制品1家。

(二)调查手段时间调查主要采用网上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调查的调查时间2004年5月15日至2004年5月21日之间,目的是为了使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之后一段时间将信息披露在互联网上。

(三)调查方法我们通过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以及搜索引擎来寻找企业网址,主要是寻找公司网址并通过搜索引擎反映公司的知名度。其中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为《巨潮资讯网》(省略);搜索引擎中我们选择了四家搜索引擎,分别为:c~gle(《省略》);《雅虎中国》(http://cn.search.省略);《百度》(http://省略);《新浪》(cha.省略)。其中GooSe和《雅虎中国》是全世界上拥有搜索核心技术的两家公司,百度和新浪是在国内知名的搜索引擎。在此基础上,逐一测试所搜索到的网址,测试是否能够顺利进入企业的网站。对能进入的网站进行调查,逐一记录调查情况,下载企业的年报信息,并对有网站的企业网站首页截图,最后汇总调查结果并分析。

(四)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应用水平。主要了解被调查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情况及使用水平。包括有无网址和能否进入网址。二是重视程度。主要了解被调查网站中的信息披露情况,以及被调查企业对于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包括网上信息主要类型和财务信息表示醒目程度等项目。“财务信息表示是否醒目”指标的评价标准为:对企业主页面中有与财务相关的链接或者有投资者关系链接的,视其为醒目,其他则为不醒目。三是信息的形式与数量。主要了解被调查企业中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对财务信息以何种形式披露,且披露的程度如何。包括按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仅披露财务报表,仅披露部分财务指标,披露摘要部分及部分财务指标等项目。四是信息质量。主要了解被调查企业中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充分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包括披露是否充分、可靠性、可比性等项目。“披露是否充分”是指信息披露是否按照会计规范进行披露。“信息安全说明”指披露中是否有对信息使用者使用该信息的安全性进行说明。“可比性”指网站中是否有以前年度的财务信息。五是审计信息。主要了解被调查企业中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对审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包括全文披露、简要说明或提示、无法进入等项目。六是利用情况。主要针对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利用信息的便捷程度进行调查。包括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报告的格式)、便于反馈等项目。

二、企业网络财务信息披露调查结果

(一)应用水平通过搜索引擎和对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的搜索,我们发现33家企业中有27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占81.82%,这一数量高于在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巨潮资讯中的22家;在四家搜索引擎中都能够找到的企业有17家,占有网站企业数的62.9%,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在2家(包括2家)以上的搜索引擎中搜索到。百度和新浪两家中搜索到的企业网址数均为22家。对有网址的单位逐一测试,发现搜索有3家企业网站不能进入,其中有两家表示正在建设中或升级中,有一家无法链接到企业的主页。能够顺利进入的企业占有网址企业的88.9%,占调查总体的72.73%。

(二)重视程度调查发现:企业在网站中各种信息,如公司背景、产品服务、新闻、电子商务、企业文化等。其中公司背景和产品服务的企业占能进入网址企业的95.83%。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有16家,能进入网址企业的占大多数。在16家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中,有13家企业首页中有财务信息的链接,这一比例占能进入网址企业的54.17%,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

(三)信息的形式和数量该项调查主要针对信息是以何种形式披露的,我们逐一下载了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最近一期的年报,发现16家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中,有13家企业的年报能够按照会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披露,使投资者能够充分掌握企业的财务信息,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其余3家中有1家披露了财务指标,2家披露了文字摘要部分及部分财务指标。

(四)信息质量调查发现,有13家企业完整的披露了财务信息,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14家企业披露了审计信息,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7.50%;14家企业提供了以前年度的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分析和比较财务信息。

(五)审计信息调查发现:在披露审计信息的企业中有13家企业对审计全文进行披露,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占披露审计信息企业的92.86%,这表明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完整地披露审计信息。

(六)利用情况调查结果是:浏览,在网页中有明显的链接,并能够顺利打开网页。企业财务信息网页能够顺利进入的有15家,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93.75%。分析。指能否对财务信息进行在线分析,或是下载后进行分析。测试发现,没有企业提供在线分析,有7家企业提供下载,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43.75%。下载。主要测试财务信息能否被下载保存,是什么格式。经测试16家企业的财务信息都可以被保存下来,其中9家企业提供pDF格式的文档下载,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56.25%;3家企业提供doe格式的文档供下载,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18.75%;另外4家提供html格式供在线浏览只能保存,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25%。反馈。这一指标主要测试网址有没有方便的反馈信息设置,根据调查有13家企业有反馈设置,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企业应用水平不高企业网站是企业在互联网上宣传自己的窗口,通过互联网用户或投资者可以更方便了解企业。因此网站是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所应当具备的。但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企业中有网站的企业比例为81.82%,总体水平较低。而2000年沪

市最佳的36家企业中有网站的企业比例为83.33%,而同期国外90%以上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在媒体中正确披露自己企业的网址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调查发现,有少数几家企业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网站中并没有披露网址,还有的企业披露出的网址是错误的,这都会使信息使用者无法找到企业网站了解企业信息。

(二)披露的财务信息量参差不齐从有网站的企业看,各个企业所披露出来的信息量差距很大,多数企业披露了公司背景、公司新闻、企业文化等信息,有的企业还提供外文版的信息。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一些企业仅披露了年度报告,而有些企业不仅披露了年度报告,而且披露了股东大会的公告、半年度报告、月度报告等。披露充分的信息能够加大企业的透明度,从而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

(三)财务信息披露形式单一调查发现,上市公司往往是采用doc或pdf格式的文档将传统的财务信息置于网上,披露形式单一,且多为纸质文件的扫描件或电子文本。随着数据库技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形式也应当更为多样化。报告应以报表、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图像、声音等更生动的形式,这样就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直观的信息。

(四)信息的安全性低传统的财务信息披露以纸质为主,被篡改的风险很小;而网络财务信息披露则面临着许多潜在风险,这些风险既可能源自网络技术本身的缺陷,也可能源自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网络化。技术风险主要在于网络自身的风险。如财务数据库服务器易遭受内部人员以及黑客的盗取、破坏以及恶意的更改,这不但会给企业自身带来损失,同时信息使用者可能因错误信息而向企业提讼,企业很可能承担连带的法律责任。再如网络日益猖獗的病毒会让企业的网上财务信息丢失。对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网络化,由于没有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在网上披露的信息多是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这有可能使得企业只披露利好消息,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调查中发现,没有一家企业有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说明,这表明企业人员还没有或少有这方面的意识。

(五)网上数据过于陈旧,更新不及时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没有能够提供最新的财务信息,个别企业只提供了2000年前三年的年报数据,而没有提供最新的数据。这使互联网的高效、快捷等特点不能充分发挥。

四、企业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披露规范根据网络报告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应推广全球统一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以满足全球用户获取及时、相关、准确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及我国准则制定部门应该组建特别工作组织评价财务报告电子的现状及及其影响,制定网上财务信息披露准则框架。与国际会计师联合委员会(iFaC)合作,建立网上财务信息披露准则或保证准则;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及国内证券监管机构合作,保证网络企业报告的质量,并强制实施已颁布的准则。网络财务信息中应包含以下:反映和评价企业总体情况的定期报告。在基本财务报告基础上,增加报表内容和报表种类,如报表的附注说明,投融资信息报告,人力资源报告。分项目信息和预测信息等,可以不局限于年报,包括季报、月报、旬报。披露重要会计信息,主要包括重大交易事项、即时发生的原始信息和处理信息、重要事项预测分析说明等。披露重要非财务信息,如顾客满意程度、人力资源信息、高层变动情况、重要经济诉讼等。

(二)提高网上信息披露质量首先企业要切实遵守披露规定,按照要求进行网上财务信息披露,在相关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要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行网上财务信息披露。其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消除产生披露虚假信息或隐瞒部分不利信息的动机。最后,强化会计规范,健全相关法规。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网上披露的财务信息发表意见,并出具报告。

(三)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披露方式网络财务信息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信息链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信息链接”主动迅速地搜索、获取信息,使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地提出信息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借助软件技术,针对使用者所想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财务报告。除提供原始的财务数据外,会计人员还可对财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在网上披露相关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分析,或提供在线分析工具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企业会计人员还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不断完善财务报告。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7

关键词:两化融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5002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要求。近年来,苏州吴中区大力实施“两化融合”五大工程,全面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本次调研情况简介

本次调研设计了2套调查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自评调查问卷》和《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风云在线向苏州地区(特别是吴中区)企业进行资料调查,其次,也走访了一些已经成为省市两化融合的试点企业与准备申请的企业。通过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自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两化融合的保障度(共计35分),主要包括(1)信息化基础情况(15分);(2)信息化的规划及业务流程重组(BpR)(10分);(3)信息化培训(5分);(4)信息安全(5分)第二部分为两化融合的融合度(共计50分);(5)供应链管理一体化(SCm);(6)企业资源计划(eRp);第三部分为两化融合的贡献度;(7)信息化投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15分)等相关两化融合指标。

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五个部分调查内容:

第一部分为企业基本情况:(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基本情况;(3)企业投入情况。

第二部分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企业内部网的建设状况、企业内部网干带宽、接入内部网计算机终端台数、互联网接入方式、数据库系统、企业机房建设情况、企业门户网站、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制度建立情况、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安全等方面指标。

第三部分为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情况:(1)两化(制造和管理信息化)融合项目实施情况;(2)电子商务应用情况;(3)其他应用情况;(4)信息化系统上线时间与名称;(5)是否运用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安全管理源点有效监控,并且在自动控制系统、制造执行、数据采集等系统实行信息集成管理;(6)企业信息化投入;(7)企业信息化实现方式;(8)实施效果。

第四部分为两化融合应用深度与广度:(1)管理信息化系统支撑企业业务管理的深度、广度;(2)产品创新数字化技术应用。

第五部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计划:(1)企业未来三年将要实施的经营管理类应用项目有哪些?(2)企业未来三年将要实施的生产设计类应用项目有哪些?(3)未来企业两化融合投入;(4)当前,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困难;(5)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哪些支持与服务;(6)企业希望政府推动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2两化融合的调查分析

2.1通过自评表调查数据分析,目前两化融合存在的状况

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生产性企业的调查,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52份。对两化融合基本评价,通过企业研发信息化指标(30分)、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标(30分、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系统指标(20分)、企业信息化投入指标(10分)、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制度建设指标(10分)等指标,共计100分,经过计算平均得分71分。

2.3生产过程信息化相关指标分析

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超过40%11016.7167%分数160150.41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自动化提高生产率方面表现较好,但是自主研发程度不够;产品的信息化程度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但是融合通信技术成为iCt技术产品程度较差,急需加强提高;中小企业都意识到电子商务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但是对于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多局限于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和搜索,但是缺乏利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商务的普及程度,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相关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商业宣传,更重要的是进行商务,要加强CRm和SCm等方面的应用,这将影响两化融合的广度发展;表现较差的是在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程度,要积极推进企业生产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方面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这是未来企业两化融合的难点和重点,将直接影响两化融合的纵深发展。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化融合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信息化的应用和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信息化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不高。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的工厂规模都较小,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不是特别明显。

(2)对信息化不够重视,投入的资金不足。根据对中小企业负责人的抽样调查中,其领导最关心的是销售额、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对信息化有较好的认识,但是对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足,更不谈员工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了;对利用信息化进行企业宣传感兴趣,但是对信息化的投入感到棘手,而信息化对企业销售额、成本、利润的贡献度很难量化。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普遍比较紧张,政府扶持资金有限,融资困难,所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少。

(3)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低。

本次调研的规模以上企业分属于多个行业,零部件配套或中间产品居多,受制于下游企业的市场和发展,企业集团缺乏产业集聚优势,规模竞争力不突出。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少数早期引进的龙头型规模型高科技项目,被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反超,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日益弱化;另外,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境外引进,企业研发机构明显偏少,与本地科研机构缺乏互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

(4)区社会信息化管理不高。

区的社会信息化管理是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目前地理信息平台在城市建设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采集、更新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方面并不完备。以地理信息为平台的基础上,无线通信技术、网格化、分工协作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需进一步的完善。社区服务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区虽然有无线通信、地理信息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等相关系统,但是区并未建设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对突发事件的援助、处理反应上有些慢。城市信息管理框架尚未建立,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缺乏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造成对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困难。

4两化融合取得的成绩

(1)领导重视。为了做好“两化融合”进百企调研活动,由分管领导牵头,成立了调研活动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了相关业务科室,形成了既有分工又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2)充分发动。在成立了工作小组的情况下,召开基层(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座谈会,把两化融合进百企调研的目的、意义、要求进行了传达,要求根据调研的需要,先期在辖区内调查摸底,以方便确定正式调研的对象。

(3)广泛宣传。在企业间广泛宣传两化融合知识。一是以申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为切入点,企业在对照标准组织材料的时候,获得了大量的“两化融合”的知识。二是结合“千企升级”,进行了“两化融合”的宣贯,前段时间先后在金庭、东山、吴中开发区、甪直等基层乡镇与工业企业面对面交流,宣传两化融合的支持政策。

(4)制定计划。通过基层的摸底调查,确定了科沃斯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宇邦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环球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腾发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作为样本调研,计划在8月底前完成对上述企业的至少一次走访。

(5)样本企业覆盖面广、代表性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分布区域广泛,每个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基层(乡镇)。二是企业所在行业众多,6家企业分布在6个不同的行业,有装备制造业、新材料、轻工、it业等。三是既有新兴产业行业也有传统产业企业。如苏州某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新兴产业中的重大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的4000吨以上压铸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四是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集团企业。

参考文献

[1]魏守华,刘小静.长三角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全国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高端研讨会综述[J].学海,2012,(1).

[2]郑昕.开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新局面[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5).

[3]金江军.两化融合的现状、经验和趋势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1,(10).

[4]水家耀.江苏开辟两化融合主阵地[J].上海信息化,2011,(04).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8

[关键词]企业信息检索信息检索系统需求分析

实证研究

[分类号]G354.4

1、前言

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种tpS、mRp、eRp以及CRm等系统给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随着企业经营年限和业务的增长,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累积的大量杂乱的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企业用户在获取内部信息方面举步维艰。Delphi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60%的被调查者发现在企业中找寻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相当困难;而Verifv公司的统计指出,在大部分高技术企业中,员工1/3的时间被花费在查找内部资料上;iDG公司也做了类似的调查研究,典型高技术企业由于无法找到已有的资料,并由此需要重复劳动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占到企业年盈利规模的15%。可见,低效率的企业信息检索系统大大降低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阻滞了决策者对企业内部情报的获取。信息检索系统(informationretrlev.alsystem,iRS)是指为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而建立的存储加工过的信息,拥有一定检索、传送技术装备,提供存储与检索方法及检索服务的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企业信息检索与internet搜索引擎相比,由于检索客体及主体的不同而存在诸多差异。准确把握企业iRS需求,是开发企业信息资源的关键。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对企业iRS的需求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企业级信息检索系统设计开发的相关建议。

2、企业对信息检索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数据来源

笔者对60家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了调查,以了解目前企业对信息检索系统的需求和现状。为了使调查具有代表性,选取的调查对象集中在我国的三个城市(广州、武汉、大连),分别位于东南沿海、中部以及东北地区,企业性质包括国有、私营、外资、合资等,企业规模在20-1000人以上不等。同时,选取的60家企业涵盖了计算机、通信、网络、金融、银行、快速消费品、媒体、中介服务、教育等20余种行业。调查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网址为:http:///www.省略/oqss2/Survey/UserData/U5154/$8514.aspx,并对个别企业信息技术部员工进行了电话访谈。调查对象均为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企业员工,保证了对于问卷内容的理解。问卷主体分为三个部分:①对企业自身情况的调查,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性质、所属行业以及企业信息化程度等;②对企业信息检索系统现状的调查,包括检索系统的功能、检索效果、满意度等;③针对企业信息检索系统的需求调查。下面将对调查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2.2 企业对信息检索系统的需求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约58%的企业表示需求较大,其中有36%表示缺少检索系统将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影响工作效率。仅有个别企业(约4%)表示需求较小或无需求,而且这些无需求的企业均为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it队伍。可以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对信息检索系统的需求越强烈。调查中显示,凡是拥有专门it部门及门户网站的企业,对信息检索系统有较高需求的比例达94%。但与预想不同的是,企业对于iRS的需求程度并未因行业不同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而是更多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同时,企业内各个部门对于检索系统的需求程度也不同,较高的几个部门依次是:销售部、it部、高层决策部、采购部、生产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而这些部门也是业务频繁或存储数据量较大的部门。以上现象说明,企业对于信息检索系统的需求程度主要受到企业规模、企业信息化程度、业务频繁程度以及数据量几个因素的影响,并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2.3 企业信息检索系统的需求特征

2.3.1检索系统数据源分析首先,企业信息资源的复杂性要求检索系统能够处理各种异构数据。企业内部数据量要远小于互联网,但其数据形式却极其复杂,包括结构化的数据表、用XmL或HtmL写成的半结构化数据以及文档类的非结构化数据。从格式来看,包括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数据库文件、图像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等多种格式,而企业对不同类型文件的检索需求程度也存在差异,文本文件被检索的需求程度最高,达到0.8;①图片和音频文件次之,约为0.42;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需求程度为0.24。可见,检索系统必须能够对各种类型的数据文件进行检索,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

其次是异构数据源问题。企业内部拥有多个部门和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部门间没有统一的规范,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产生不同格式的文件。各类型的信息系统都会成为iRS的数据源,它们或多或少用到信息检索功能(见图1)。为了能够将各类信息统一管理,检索系统必须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

企业数据的复杂性增加了检索系统获取与数据处理的难度,企业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又提出了系统整合的问题。从理想角度出发,企业信息资源的特点对信息检索系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整合各类数据源、统一不同格式的文档、实现全息检索、与企业内的其他信息系统无缝集成。

2.3.2 检索系统的功能分析 企业用户的检索行为与互联网用户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对检索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企业用户对于iRS需求较高的功能如表l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企业对检索系统需求程度最高的选项均是检索系统的基本功能,如标题检索、关键字检索等。企业iRS对系统导航的需求程度较高,如按部门或产品信息检索和目录检索,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信息检索存在这样的特有现象:企业用户查找的信息多数集中在已的信息中,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搜索未知信息。此时利用信息导航提供检索服务,缩小检索范围,提供检索的参考词,可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检索途径上,全文检索、摘要检索的需求也较高,而其他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为检索词扩展、文档关联分析、自动分类、自动摘要方面。这些需求特征与互联网用户特征相似。用户多数不是信息检索方面的专家,在检索的过程中难以抓取准确词语来表达检索需求或匹配文档,这就要求iRS在提供标题检索的基础上,更要提供全文检索,以扩大信息匹配的概率,同时提供语义关联、查询扩展、结果反馈等智能功能来帮助用户完成检索工作。调查数据还显示,个性化检索虽未列入高需求中,但已占有18%的需求比例,这些服

务主要是针对新信息推送和订阅。而之所以有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对于新信息的敏感度要比互联网高得多,而且被用户及时得知的需求度较大,通过信息推送和订阅,可以让企业员工快速得知新信息,缩短信息的传播周期,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2.3.3 检索系统的性能分析 由于企业iRS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运作及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用户对于iRS性能的要求高于普通的检索系统,尤其是在系统响应时间、实时性及安全性方面,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级用户对检索系统性能的需求首先体现在响应时间上。若对检索请求的响应时间过长,很可能造成用户放弃检索,检索系统无法发挥作用。另外,实时性要求也较高,达0.78。企业数据具有实时变化的特点,也就是说,企业数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状态的改变、决策的变化而不断添加、更新或删除,一旦企业信息发生变化,iRS就要及时将变化体现出来。安全性则主要是为了防止机密信息的泄露,尤其是泄露给竞争对手。iRS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权限管理方面,根据不同职务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进行权限设置,并限制其对数据源的修改。一般来讲,组织架构越复杂的企业对安全性的要求越高,要求在每次检索时,对结果进行多次过滤,最后呈现出来的都是该用户有权限访问的数据。

2.3.4 检索系统的检索效果分析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管理者往往要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透析企业现状,掌握市场动态,从而制定商业决策,保证资源的有效分配,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迅速全面准确地在企业数据库中查询所需信息,且按照相关性排序。换言之,相对基于互联网的检索而言,企业对检索结果的检准率、检全率要求更高,严格控制误检和漏检,否则将影响企业决策,造成不可预测的损失。由调查数据可知,企业对于信息检索系统的检准率需求高达0.97,而检全率高达0.87。同时,为了节省管理者的时间,企业提出对检索结果排序需求的达0.72,主要是要求检索结果按照内容相关程度高低进行排序,以提高企业管理者检索信息的效率。

3、企业信息检索系统现状分析

3.1 企业信息检索系统功能现状

在调查的60家企业中,有44家企业已经拥有iRS,占73.33%。这些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其中95%以上同时拥有企业门户网站和专门信息机构。iRS在企业的应用中越来越普及,并且是建立在一定信息化程度基础上的。对这44家企业进行检索系统的现状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文本文件仍是当前检索系统中最常见的文件类型,而仅有不到50%的企业实现了对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的检索,这也是当前检索系统的不足之一;关键词检索、部门/产品导航是目前企业信息检索应用最多的检索策略;检索途径则多数是基于标题的检索,全文搜索的比例为45%左右,说明当前检索系统在全文检索方面还不完善;从其他功能来看,检索词扩展功能的应用最为普遍,其次是文档关联分析,而自动分类和自动摘要的比例并不高。为分析已有检索系统对需求的符合程度,分别将表1与表2进行对比,对比趋势如图3所示:

・检索策略方面。首先是检索系统实际应用情况与需求基本吻合,关键词检索比例最高,其次是按企业部门/产品信息检索,而主要的欠缺出现在高级检索和文件类型检索上。现有高级检索的比例仅为32%,文件类型检索的比例仅为20%,距离企业的需求均有一定的差距。

・检索文件的类型。文本文件以及图片文件的检索在应用的过程中基本满足了企业的需求;相比较而言,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检索方面则呈现出不足。

・检索途径方面。仅有标题检索满足了需求,全文检索、自动摘要检索以及文件关联检索的应用与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系统附加功能。包括检索词扩展、文件关联分析、自动分类以及自动摘要等。这些功能多数属于计算机智能领域,并非传统iRS的必备部分,所以目前此类功能的实际应用比例均较低。

3.2 系统性能及检索结果满意度

对现有信息检索系统的检准率、检全率、反应时间、结果排序4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每一项的关注度均高于0.7,也就是说,企业对于iRS在检准率、检全率、反应时间、结果排序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检准率和检全率,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的误检和漏检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决策造成负面影响。从满意度来看,检准率最高,为0.625;反应时间次之,为0.55;结果排序为0.53;而检全率的满意度最低,仅为0.521。相对于检准率与检全率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而言,目前的满意度仍过低,尤其是检全率,已成为了检索系统的短板,这也与企业信息检索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存储规范而导致难以全面检索有一定的联系。与此同时,企业在系统反应时间及结果排序上满意度也有待提高。

4、相关建议

虽然企业对于信息检索系统基本功能的需求体现出普遍性,但由于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文化不同,企业对信息检索系统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另外,在检索系统的性能指标中,系统的便利性虽然没有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但也引起了用户的一定关注。因此,不应将对信息检索系统完全标准化,应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规划、设计和开发信息检索系统,笔者在此提出6个方面的建议:

4.1 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企业信息检索系统

这里的人包括用户、团队、部门等。在系统设计阶段,应详细了解企业情况,体现人本思想在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突出用户在检索系统中的作用。技术层面尽量采用体现人本思想的开发技术,如语义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4.2 提高高级检索和文件类型检索的开发力度

随着企业发展以及业务规模的扩大,企业拥有的信息种类以及数据量都远高于过去,高级检索以及文件类型检索可分别从信息内容以及形式上帮助用户缩小检索范围。因此,在检索策略方面,企业在后续开发或更新iRS的过程中,应重视高级检索以及按文件类型检索的功能。

4.3 增强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检索效率

全面的iRS应该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各种类型文件的检索。由于多媒体文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企业日常业务中,尤其对于传媒行业,故多媒体文件检索对于企业级iRS来讲也是其重要的需求之一。

4.4 拓展全文检索、自动摘要检索以及文件关联检索的应用

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仅利用基于标题的检索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查找信息的要求,只有改善检索途径,发展全文检索及智能检索,才能有效提高检索效率。

4.5 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智能性

信息检索系统的智能性包括检索词扩展、文件关联分析、自动分类以及自动摘要等。这些功能的实现往往可以大幅提高iRS的性能和检索效率,对于企业来讲,此类应用的投资回报率往往也比较高。因此,企业在实施iRS过程中应关注此类功能的开发,这些智能应用也将逐渐成为iRS应用的亮点。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政府管理信息化平台苏州市

一、前言

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变革。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加强企业运作控制,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苏州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苏州市中小企业局、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立课题组,联合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航天自动化有限公司,组织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调查活动,采用发放问卷、在线调查、走访客户、电话询问、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共发放问卷12000份,回收82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196份。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揭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以推动企业以信息化为武器,塑造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此次调查,帮助it企业深入了解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未来的投入方向,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认为,提高效率和强化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资金不足,成功的关键是企业领导重视并参与。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接入internet,主要作用是为了获取信息,但不注重企业网站和企业邮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企业越来越重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并认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对生产、财务、销售的信息化。

该项调查吸引了大批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的参加,根据受访者填写的个人身份,在样本中,企业总经理、Ceo约占16%,Cio或其他it相关人员占34%,CFo及其他财务人员占15%,营销及销售人员(market/Sales)占21%,业务人员占14%。从样本的这一构成情况来看,该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人员的综合意见。

在受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中,办公自动化是最直接也最广泛的方向,有68%的受访者表示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在办公自动化之中。企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依次是:财务管理(56%)、业务管理(55%)、宣传(42%)、库存管理(42%)、客户关系管理(40%)、经营决策(30%)和供应链管理(25%)。从这一顺序来看,恰好是越高端以及越前沿的应用,普及的程度越低。企业往往是从低端和直接的应用开始,逐渐认识和接受信息化,然后再一步步地深入。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⒈苏州市中小企业人员规模分布

在企业规模上的选择上,参与本次调查的企业规模分布最多的是100-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59.6%。其次是大于500人的企业,其比例占27.7%,企业规模小于100人的企业比例为12.8%。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迫切性和企业的规模相关性比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需求就越迫切。从该调查样本所选择企业规模的数据分布上可以看到,它们正代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应用和主流需求。

⒉苏州市中小企业计算机与管理软件的普及情况

调查显示,苏州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应用上已经非常普及。占74.4%的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在没有使用的企业中也有7.7%的企业准备购买相关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只有17.9%的没有应用信息产品的中小企业用户,不打算使用或购买计算机和管理软件产品。45%的受访者选择了量身定做,这一比例反映出,企业目前所接触到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提供给自己,这说明许多方案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如果客户化个性改进的成本过高,企业也是无法承受的。

⒊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状况

调查显示,在使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中小企业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财务软件,其比例占50.5%。经过20多年对财务软件的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应用中。此外,进销存软件的使用比例也达到了27%,进销存应用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它能够充分解决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一些比较基本的问题,如:能够自动实现打印送货单据;企业家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经营状况;它使企业员工在一种规范的软件环境中作业,让中小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在流程化、制度化方面得到固化,使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办公软件的使用,占到21.2%,从中可以看到无纸化办公在苏州市中小企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企业在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只占9.5%。生产制造软件能够帮助制造型企业在灵活地按单生产中获得最大的效率。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苏州市的制造型企业对这种软件的应用并不是很普及,这表面上看是企业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但实际反映的问题是市场上没有简单易用的软件提供,而且大部分生产制造软件的通用性差并且价格昂贵。最后,还有22.5%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管理软件,这也表现出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困境:一是对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认知不足,二是现有的管理软件复杂度和学习成本都比较高,三是价格便宜的软件比较少。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跨入管理信息化门槛的主要障碍。

⒋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状况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需求就是要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正从一种被动、朦胧的状态进入自发、积极理性的状态;调查还表明,目前存在的多数信息化产品并不能适合于企业自身的需要。

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使用管理软件最想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集中在库存、销售和财务管理方面。其中,需要减少各库之间调货麻烦的占67.1%;随时掌握商品库存情况的占52.3%;掌握每个客户的销售收入的占51.8%;降低财务和供货商对账的占50.5%;降低财务和业务对账工作量的占45%;精确核准原材料和成本的占20.3%。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市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主要是对企业运营流程中的物和财的管理,其典型表现为:对内集中在库存和财务对账管理,对外是销售客户和与供应商的财务管理。

⒌苏州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状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门槛的下降,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调查显示,在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中,有29.7%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有70.3%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企业上网的目的和如何利用网站来进行自身业务的推广,仍然是大家还比较困惑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到,促进企业建立网站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方面是企业建立网站的成本还比较高,维护和更新是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网络的宣传和推广上获得的效益不是很大。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建立并利用好网站的重要原因。

⒍苏州市中小企业影响管理软件应用的决策者分布

在企业管理软件的决策上,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企业主说了算。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选择管理软件的过程中,主要的决策者是老板(企业主),其比例占78.1%;其次是财务的负责人,占20.2%;业务负责人和上级单位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下,企业主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收益。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主规范管理流程和提高管理效率。如果管理软件不符合这两个需求,主管部门也很难推进管理软件的普及和应用。

⒎苏州市中小企业了解管理软件的渠道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购买,中小企业还是比较信任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在购买管理软件时,了解和购买的方式一般选择通过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占69.5%。由于管理软件的复杂性要比通用性软件要高,专业的软件销售公司对软件的安装、应用和维修服务都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软件的应用能够在中小企业中顺利实施。此外,朋友推介的占15.3%,通过网络的占14.4%,通过电脑商城的占9.5%,通过其他方式的占10.8%。

⒏苏州市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升级的需求分布

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要求一般都比较低,只要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即可,对软件的升级周期的要求不是很高。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对软件升级的需求不是很高,占65.7%的中小企业选择1年后才升级;有16.0%的是半年才打算升级;有13.2%的是1个月升级;有5.1%的是3个月升级。

⒐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主要方式分布

对于管理软件的销售,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现场销售。调查显示,苏州市中小企业用户在有购买管理软件意向时,有42.3%的企业需要软件公司或软件销售公司派业务人员来访,进一步说明软件的应用效果;有28.8%的用户需要眼见为实,需要安排现场操作示范说明;有21.2%的中小企业希望参加软件公司组织的免费培训。只有7.7%的只需要电话联系。

⒑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状况

电子商务的产生,让中小企业用户更加便利地接触客户和供应商。调查显示,有21.3%的苏州市中小企业从事过电子商务活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有78.7%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参与过电子商务的活动。这表明,电子商务从认知到普及应用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⒒苏州市中小企业购买管理软件意向分布

部分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购买处于观望状态中。调查显示,有74.2%的苏州市中小企业打算在1年以后购买管理软件,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都处于观望状态中;有14.3%的中小企业有意在半年内购买;有5.5%的企业计划在3个月左右购买;只有6%的中小企业欲在1个月左右行动。

⒓苏州市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的兴趣分布

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调查显示,苏州市的中小企业用户对于政府或者软件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和免费的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兴趣非常浓厚,有70.2%的中小企业表示,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并希望能够提前通知他们。只有29.8%的中小企业对这种活动的兴趣不是很大,他们都表示无法参加这种交流和培训活动。

⒔信息化与工作模式的碰撞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模式与信息化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示,可以接受工作模式的调整。其中,4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接受,28%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模式可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表示不能接受工作模式调整的,仅占受访者的4%。这一结果反映出企业对于信息化服务的极大配合。

⒕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咨询费用的承受能力

对于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受访者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28%的受访者表示,如果it咨询服务商提供的咨询服务确实能够增加企业的收益,那么他们完全能够接受在信息化咨询中的收费。55%的受访者回答较为谨慎,他们认为如果收费不高,那么他们将可以接受。

⒖未来三年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分析

2007年,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将出现突破性进展。调查显示,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企业计划系统、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近半数的大型企业将进入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阶段,由于数据整合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必须建立在统一的业务平台和统一的数据管理基础上,所以这标志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将在以信息化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⒈总体应用水平较低

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的单机应用和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

⒉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上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缺乏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在当前对许多人来说没有网络就无法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还不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上网的中小企业较少,即使在已上网的中小企业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信息化=软件化”,把企业信息化看作是计算机人员的事,认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其实,企业信息化不仅是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等,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配合信息化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等。

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中小企业盲目追求上档次,搞豪华版;有些觉得应该先实施再付钱;有些盲目想少花钱,多办事;有些甚至主张完全立足自主开发。这些错误的思想,最终所导致的最大受害者,还是企业自己,不得不接受投资的浪费和项目失败的无情现实。

⒊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信息产业资金的投入增长很快,但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销售市场含有过多的不确定因素;二是it软硬件设备消费成本仍然较高。这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一方面是指it设备更新频率快,另一方面是指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开发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投入很大,开发周期很长,却收效甚微,这些庞大的it系统支出与投入就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调查显示,目前苏州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中小企业这个比例通常在2%~3%之间。

⒋专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

调查中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我国在it人才的培养方面进展很大,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企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

技术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阻力。中小企业由于行业分布广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难以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水平低、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同时,师资力量缺乏和教材落后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此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培训系统管理员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网络管理工作,除了一些企业进行各自培训外,大部分都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更严峻的是,由于中小企业薪酬较低、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以及就业观念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状况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⒌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大都比较落后,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这些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重组等,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制订的制度根本没有贯彻执行,即使利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实现。许多企业都以为:只要建立了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源的组织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充分。因此,信息化的实现必须伴随观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方能实现。

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较为突出。原因之一是,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提供给企业从售前的咨询到方案的实施,直至售后的运营维护、系统化设计、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原因之二是,软件开发、服务上的问题也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基本上都是基于微软系统之上开发产品,其开发的产品要随着微软产品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软件企业本身不很规范,由于其软件设计人员的流失而造成无法完成用户系统的更新和维护,迫使这些企业重新更换系统;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实施完成之后,要随着市场变化等原因对系统进行调整,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相当数量的维护、更新等费用。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成本,使一些资金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望而兴叹、驻足不前。

四、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目前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分析,提出以下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⒈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⒉中小企业信息化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是中小企业长期而艰巨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从最急需的应用抓起,循序渐进。

通过制定企业整体信息化规划,梳理相关业务流程,描绘信息化的蓝图,减少信息化的盲目性,提高信息化投入产出比。基于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有限的条件下,从重点应用、急需应用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丰富和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⒊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中小企业信息化一定要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通过制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⒋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在自身不具备相关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借助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协助信息化建设中的it采购,减少it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通过it外包(是指企业将it部门的运作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专业的it公司)服务,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运作效率。但中小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要注意相关风险。特别是目前市场上产品和方案大多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较为匮乏。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可能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而又非常昂贵的产品。

⒌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支持

目前各地逐渐建立起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这些机构相继推出了一批典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总结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在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有关服务,例如向中小企业推荐优秀软件及其提供商,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供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并提供有关配套服务等。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虽然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充分利用这些政府资源,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捷径之一。

五、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由于受多年来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在长期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完备的商会、协会组织为主导的统一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界线,促进各类服务机构联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资源。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辅导;对于从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信息机构,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测评标准,建立服务监督回馈制度等。如此靠制度规范市场运作,靠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政策扶持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各类服务机构要依法竞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⒉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

中小企业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大多仍处于创业阶段。从it投入的用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复合增长率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据iDC预测,中国中小企业it应用服务的前景非常广阔,完善的电子商务方案必将成为中国企业网络的全球商机。但真正推广中小企业运营水平还需要时机,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政府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企业实际问题有些力不从心,也与政府职能相背离。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企业信息化的沟通平台,吸收优质管理软件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⒊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反映出,管理软件的发展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推动和信息技术的推动。当今时代中小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已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了市场为中心,从区域化走向了全球化;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已从单个的企业竞争变成了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经营已从人、财、物为主要对象走向信息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活动模式;中小企业的商务已从传统的方式走向了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管理已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阶段,生产管理的重心已被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重心所取代;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从离散走向了集约,传统的管理将被信息化的管理所替代。

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促成管理软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交流,将企业管理、管理软件的思想有机结合,开展概念培训与应用培训,全方位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知识力度,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⒋总结和推广先进案例和经验

通过调查研究,筛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积极开展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收集、遴选一批已经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案例,为广大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标杆”,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创新发展同步推进;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多种机制,加强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发挥好典型示范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偏差,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成本。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为供应商和中小企业提供相互交流、展示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加快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⒌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的投入,积极推动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对所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归口管理,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切实保证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完善信息化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在项目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有效之路,从政策到资金等多方位给予有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信息化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提高苏州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作者简介:

徐华东,苏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政务研究和领导工作。

徐伟康,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师,长期从事中小企业领导和研究工作。

杜文忠,高级工程师,国家信息化大奖获得者,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负责人,长期从事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计量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在部级学术刊物上56篇。

杨学义,苏州航天自动化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

孙国平,用友软件股份公司副总裁,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工作;

计颖,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王丽娜,苏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经理,长期从事企业服务工作。

企业信息化调查篇10

关键词:苏浙皖;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苏浙皖三省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由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依赖于该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的竞争力由其所包含企业的综合素质决定,而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决定了该地区企业整体的素质,因而,对苏浙皖三省中小企业综合素质的调查分析就成了重中之重。

为了调查苏浙皖三省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调查组针对体现企业综合素质的五个方面:创新、信息、资金、企业文化及制度建设,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三个省份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合格率为84.17%,其中:企业主填写26份,其他管理岗位68份;按企业性质分,民营企业85份,外资企业14份,其它2份;按企业资产总额分,300万元以下的占10.89%,300-1000万元的占20.79%,1000-5000万元的占32.67%,5000万元以上的占32.67%;按企业员工总数分,20人以下的占14.85%,20-50人的占11.88%,50-100人的占17.82%,100-300人的占18.81%,300人以上的占10.89%。文章对企业创新能力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资金管理状况、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及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三个省份中小企业的现状提出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对策建议。

二、三省中小企业综合素质各要素分析

1.创新能力水平分析

(1)中小企业产品与同类企业产品相比同质化现象明显,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一般

在对三省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调查时发现:仅有27.72%的企业表示不存在同质化的现象,而存在同质化的企业中,又有76.12%的企业反映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质化意味着企业提供的产品品质、技术含量以及使用价值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同,替代性强,对于一般品牌而言,免不了要进行残酷的价格战,对企业的经营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在此前提下,仅有28.71%的受访企业表示拥有较强的调整产品销售结构能力、市场变化应对能力。这意味着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不占有主动权,也缺乏柔韧性。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果受研发投入影响,效果显著

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可以由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体现,此项比例越高,说明该企业新产品对企业销售额的贡献越大,技术创新实现的效果越明显。技术创新的效果主要受企业拥有专利数量、专门技术研发人员投入数量、企业的研发支出影响,设计了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判断影响技术创新的效果的影响因子,结果见表1。

回归模型:R=a1patent+a2Staff+a3expenditure

因变量R: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

自变量patent:企业拥有专利数量

自变量Staff:专门技术研发人员投入数量

自变量expenditure:企业年均研发支出占年销售收入比例

根据表中结果,企业的研发支出(expenditure)和企业拥有专利数量(patent)的tStat值远大于2,说明技术创新实现的效果对企业的研发支出以及企业拥有专利数量有极强的显著性,而对专门技术研发人员投入显著性不够明显。新产品的研发往往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投入作用在产品的销量上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中小企业往往体现为资金匮乏,资金的投入必须落实在正确的方向上,因而技术创新对企业要求的更应是在供应链中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明确定位。

2.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准确的信息和及时的信息传递是企业决策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调查中发现当地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没有充分重视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工整合信息资源,使企业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从而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本次调查中,有56.43%的企业表示管理层对企业各项信息重视程度不足,这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专业人员和资金的投入明显不足:在回答“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时,高达81.19%的企业此项比例在50%以下;在回答“信息基础设施投资情况”时,67.33%的企业回答“没有”或“不一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的直接原因是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充分,但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中小企i不具备充足的资金投入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

(2)信息反馈对决策的辅助效果一般,信息渠道不能被充分利用

信息管理对企业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对企业决策的作用上,调查中有58.42%的中小企业认为企业内外情报分析的能力一般或不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出于管理层对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或已有的信息渠道未被充分利用:在对信息资源来源渠道的调查中,被利用最多的是网络资源,但充分利用此项渠道的也仅占59.41%,而从政府部门获取信息的则最少,仅占37.62%(具体数据见图1)。政府出台的扶持性政策以及行业协会的动态应当是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关注的,而非正规渠道提供的信息却可能会对企业的决策造成误导。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国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且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当地支撑配套环境(如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等因素导致的当地信息渠道未能被完全打通。

3.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稳定的现金流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而三省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筹资渠道单一是当地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对“资金来源中不同筹资渠道所占比例情况”的回答中,自有资金占比达20%以上的受调查企业占抽样总体的93.33%;其次,商业银行贷款额占总筹资额20%以上的企业占49.33%。筹资渠道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中小企业资金流的稳定程度,过度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存款,一旦存在一两笔大额的应收账款未能及时兑付,中小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补充不足,经营情况恶化,这将直接导致银行提前收贷,中小企业将直接面对严峻的后果。

(2)对现金流量预算的欠缺和资金的监管不到位加重了企业的资金问题

在对“企业对哪几项编制预算,并及时分析控制预算差异,确保预算的执行”的回答中,仅有50.50%的受调查企业对现金流量编制并执行了预算。现金流作为企业经营运作的血液,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保证,是企业资信判断的首要指标,是企业付款能力的决定因素,如果忽视对现金流量的预算,将大大增加企业出现资金周转问题的可能性。在对现金流量准确测算的前提下,做好对资金的控制监管,将有效提高企业绩效,实现企业目标。然而在本次调查中,认为所在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好”或“非常好”的仅占58.34%,这说明资金的监管不善同样是当地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成因。

4.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三省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一般,主要受制于企业决策的公开透明度不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体现在生产经营中则表现为员工的积极性。认为员工积极性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层面上主要受企业决策的公开透明度、企业对员工建议的重视程度以及企业是否有统一的口号影响。因而设计回归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因子,结果见表2。

回归模型:m=a1transparency+a2importance+a3Slogan

因变量m:受访者对员工积极性的打分(1为最弱,5为最强)

自变量transparency:员工对“企业决策的公开透明度”的打分(1为最弱,5为最强)

自变量importance:员工对“企业对员工建议的重视程度”的打分

自变量Slogan:企业有统一的口号,则值为1,反之为0

回归分析中,如果回归结果tStat的绝对值大于2,则该自变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中结果显示:自变量中企业决策的公开透明度(transparency)和企业对员工建议的重视程度(importance)的tStat值远大于2,而企业是否有统一的口号(Slogan)变量的绝对值远远低于2,这说明企业内部凝聚力对企业对员工建议的重视程度有较强的显著性,对企业决策的公开透明度有更强显著性,而与企业是否有统一的口号相关性较弱,这说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在于喊出的口号,员工更希望看到的是参与决策和企业决策的公开和透明。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很大比例来源于个人创业或是以个人社会关系为纽带发展的企业,企业主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特有的文化,加大员工意见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显然不易实现,因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并严格执行从而来保证企业决策的公开透明度,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无从谈起。调查结果也佐证了前述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好的受访企业仅占49.50%,而规模在300人以上的中型企业在这项比例上仅45.45%,低于平均水平。

5.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分析

(1)内资民营企业较外资企业而言制度化建设理念落后

薪酬制度关系到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作用;同时,由于薪酬与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因而这在企业中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在调查企业薪酬制度的设置时,发现15.29%的内资民营企业不能建立职工薪酬长效机制,以业绩考核结果作为确定职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这一比例高于调查中外资企业的比例。原因可能是内资的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控制特征明显,制度建设观念、管理理念落后或欠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合理地使企业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最终将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力。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从另一方面同样可以证实这一推断:在对“企业是否能够运用金融工具有效转移或控制风险、管理外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回答中,内资民营企业中回答“否”或“不清楚”的占比43.53%,高于外资企业的数值35.71%,风险管理观念的缺失同样会增加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2)存在企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种类繁杂、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容易造成重要资产不慎流失和资产重复购置。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同时做到定期清查。在本次调查中,有20%的微型企业没有对各类资产制定管理办法,定期清查、评估资产使用情况,这一比例高于中小型企业的18.89%,原因可能是微型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制度建设不完善;同时财产清查的实地盘点法工作量较大、技术推算法对专业人才有一定的要求,微型企业尚不具备此类能力。

三、对策建议

对三省中小企业综合素质提升各项制约因素的分析聚焦在了企业技术创新效果、信息化建设程度、资金管理状况、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五个内部因素上,笔者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及时转型,明确定位

中小企业需要及时转型,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随着中小企业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逐年上涨,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在逐步被压缩,依靠降价来打开并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额的策略越来越不可取。中小企业想要在弱肉强食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必要有自己的核心工艺或者拳头产品,就必须对现有的生产经营情况重新进行整合和调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转型并不一定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盲目地为了转型而去强行改变企业成熟的生产模式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的领导者根据自身和市场的需求来为自己进行精确的市场定位,找准突破口并持续深耕,在供应链的某一个环节做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在成本控制或者产品性能上能够超过市场平均水平,那么中小企业未必不能杀出一条血路,甚至能够逐步发展壮大。其次,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管理层级相对也较简单,转型的速度和成功率较大型企业也有很大的优势。

2.针对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采取改进措施,对症下药

中小企业应当针对上述五方面的制约因素制定措施,落实改进方案,总结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

(1)从认知层面而言,企业应当提高对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等因素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所发挥作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的资金控制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问责机制;同时注重吸引和招纳有专业知识的财务人才,将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企业应当注重资金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由企业内各部门应首先编制本部门的预算,再由企业管理层统一调配。这样既能保证各部门的运营在既定轨道的规制之中,又能集中分散在企业各处的闲散资金,从而实现资金的集中控制。

(2)在保证资金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上,企业应当适当加大对技术研发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人才的投入、理念的激发。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要积极与其他机构合作,交换各自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政产学研合作的机会,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3)制度的建设、经营活动的监管同样是中小企业管理层必须注重的方面。中小企业的从无到有一定离不开一个或者几个优秀的领导者,领导者决定了企业的下限,但是企业发展的上限就要看企业的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情况。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优秀的领导者也不可能做到亲力亲为,事必躬亲,那么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就成了减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以及保持员工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绩效的唯一途径。制度的执行需要有严格的监管控制,最为重要的就是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应当重视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将事后监管转化为事中监管、事前监督,及时将内部控制的制度缺陷、经营活动中潜藏的问题发现在萌芽阶段,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成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余彩霞.企业信息能力基本框架研究[J].情报科学,2003(10):11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