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的职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6:58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1

【关键词】国家审计职能公共受托责任

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概述

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杨时展,1990)。贯穿于现代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现代政府审计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什么叫公共受托经济责任?1985年5月,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定义如下,“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并在其序言中,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解释,“一是公共部门和政府追求发展所用开支不断增加,公营企业的发展,地方行政当局自的扩大,这种公共开支成倍增加的公营企业的大批涌现,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受托任的内容和范围已扩大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加深,人们对提高公营部门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愈来愈高。”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可以说,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意识强,政府审计工作就容易进行,政府审计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薄弱,或缺乏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政府审计工作就很难进行,政府审计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但是一切审计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而且是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

二、从公共受托责任看国家审计职能的发展

国家审计与公共受托责任是紧密相连的,从根本上说,公共受托责任意识的增强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重点的变化是国家审计发展的主动力。公共受托责任历经了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以及受托社会责任,因此,国家审计职能也随着这几个阶段不断演变。

1、公共受托财务责任与国家审计职能

我国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经历的是受托财务责任阶段。受托财务责任阶段是受托经济责任的初级阶段,国家审计作为受托方,它的审计职权是委托方赋予的,同时承担着解除委托方受托财务责任的重任。这时,国家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方面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真实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已经发生,是否存在舞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报告是否真实公允的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等,即真实性是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一种评价功能;合法性和合规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的要求,发挥的是一种认证功能。同时,除了这两种功能以外,国家审计还可以通过委托方赋予的权利,对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或是建议具有司法性质的机构对其进行处罚。从这个方面看,国家审计还具有执法的功能。此外,在很多朝代,国际审计隶属于司法机关,对于发现的各类问题可以直接采用法律程序来处理。

2、公共受托管理责任与国家审计职能

随着公共资源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公共受托责任委托方主体的广大普通民众日益关注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效果。对于受托方来说,单纯履行受托财务责任已经无法满足委托方的要求,因此,出现了公共受托管理责任。这时,国家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所使用的资源成本最小化;效率性是指在相同质量下,投入产出比最大。就是在投入资源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或是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投入资源最少;效果性是指既定目标是否达成,关注的是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不仅仅关注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规性,更强调通过绩效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运用公共资源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随着社会公众参政意识的不断增强,人大、公众对审计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国家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公共资源使用状况作出鉴证,以提高人大、公众等对政府、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信任程度。所以说,公共受托管理责任背景下,国家审计除了发挥评价、认证、执法、功能以外还发挥鉴证功能。

3、公共受托社会责任与国家审计职能

(1)“免疫系统”论的产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涌现。首先是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变化,比如全球变暖、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等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次是社会问题,经济发展造成了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产生许多危害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还有民生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公众作为委托方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及时解决

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作为受托方的政府,公共受托财务责任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要,因此,公共受托社会责任应运而生。这时,国家审计关注的是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以及国家权力的合理运用。公共受托社会责任要求国家审计能够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因此,在公共社会受托责任产生后,促进了“免疫系统论”的产生。

(2)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作用过程

“免疫系统论”下,国家审计的本质功能是“免疫”,国家审计充当免疫系统。作为免疫系统,必须首先感知病毒入侵的风险,采取最快速度,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抵御病毒的入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体的健康运行。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首先,国家审计应该及早感知经济社会和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各类风险,及时发出警报,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其次,国家审计依据人民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开展工作,依据预防功能发现的风险制定审计计划,发挥认证、评价功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同时将问题及时报告和告知给政府、公众和被审计单位,发挥鉴证功能,即免疫系统的揭示功能;再次,对被审计单位发现的问题,国家审计发挥自身的抵御功能进行处理;最后,通过对审计结果的挖掘,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相关制度的完善。

三、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

2011年7月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提出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应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继“免疫系统”重要理论之后,对审计本质与职能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国家治理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有效地治理机制以保证和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审计本身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生于国家治理的,搞好国家审计本身也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二是国家审计为国家治理服务,通过特有的独立监督对国家治理发挥作用。概括起来就是国家审计来源于国家治理同时反作用于国家治理,审计的国家治理作用是国家审计存在的基本前提。从这方面看,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审计监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职能,都体现着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这一特征。

四、确保政府有效履责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进行国家治理。从国家审计制度的安排来看,国家审计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就是确保政府有效的履行其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应该将政府责任作为重要的审计内容,不断扩展审计领域,将审计工作的范围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逐步扩展到政府活动的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再进一步扩展到国家治理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等,合理界定政府、有关部门及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对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专业、规范、有权威性的评价,抓住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

第一,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保障政府依法履责。在近些年,审计监督逐步从预算资金的收入向规范支出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资金方面拓展,通过揭示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的查错纠弊向促进规范预算行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服务的改变。有效地保障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二,发挥国家审计的评价作用,促进政府履责的效益性。效益性是对政府履责的更进一步的要求。我们要求政府不仅要正确履责,还要讲究履责的效率和效果。对政府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审计的整改情况以及审计后的责任追究情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国家治理。

第三,推进审计结果公开,推动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审计公开透明不仅能够增强审计的权威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对推动公民的知情权和调动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具有重大作用。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国家审计机关逐步完善了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信息制度。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机关与媒体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审计整改和落实责任,增强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绩效意识,更重要的是,还推动了政府的行政公开和透明,推动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落实,为民众了解政府职责履行情况、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马东山、叶子荣: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国家审计职能演化研究[J].财会月刊,2012(12).

[2]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04(6).

[3]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J].审计研究,2012(1).

[4]陈太辉:我国国家审计职能的演化规律研究[J].审计研究,2008(5).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2

【关键词】公共责任;政府审计;职责

公共责任(publicaccountability),也称公共经济责任、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共会计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对公共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责任。政府审计职责是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可以理解为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所拥有的事权。它包括审计事项范围、审计目标层次和审计报告要求三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政府审计是适应监督公共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责任关系是现代政府审计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它对政府审计的影响就是全面的,当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政府审计职责的确定。公共责任决定了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责就是对公共资产的管理、使用者所承担的公共责任进行监督和报告;界定政府审计职责范围的基本标准就是公共资产所涉及的领域。具体来说,公共责任对政府审计职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责任的范围及其扩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事项范围及其调整

政府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使用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公共财产主要取自于公民的税捐,主要用于国家机器的运行,公共责任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收支事项,因此,早期政府审计职责的事项范围主要是政府财政收支事项,财政审计成了政府审计职责中最早的、基本的和“永恒的”审计事项。例如,英国于1866年6月28日颁布了著名的《国库与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开创了近代政府审计成文法的先例,但对公共账目委员会的职责只规定了三项:对国库日常收支的控制、审查;对财政拨款账户的审计;对拨款账户之外的账户的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第280—282页)。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设立财政部决议,规定财政部设立审计官,负责审计政府各机构报送的会计账簿(魏礼江,199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参与国民经济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进入20世纪后,西方主要国家的政府开始直接创办一些公营企业,并向私营企业投资参股,甚至向一些非政府单位提供资助,公共资产的运用范围扩大了,承担公共责任的单位和人员也扩大了,涉及公共责任的经济事项增加了。换句话说,需要接受政府审计的单位和事项增加了,审计职责的事项范围扩大了。

1921年英国修改的《国库与审计部门法》,将公共账目委员会的职责增加到五条:拨款账目的检查;税收收入账目的检查;其他现金账目的检查;证券和库存物资账目的检查;商业等行业账目的准备和检查。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公司控制法》,要求审计总署聘请职业审计师,运用民间审计技术,对政府公营公司进行年度审计(魏礼江,1998)。

现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机关都已将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扩大到公营企业、由政府投资的私营企业和受政府资助的单位。

1983年英国又对《国库和审计部门法》的某些条款作了补充和删除,并颁布《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建立隶属议会下院的国家审计署(nationalauditoffice,nao),并把nao的职责范围扩大到下列五个方面:其一,要求按照1866年《国库与审计部门法》规定准备拨款账目的任何政府部门;其二,要求按照《1977年国家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法》和《1978年国家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苏格兰)法》规定记账的任何团体;其三,因任何法律设定(包括本法通过以后的法律设定),其会计账目应被主计审计长检查或鉴证,或者愿意对主计审计长的检查开放的任何其他管理机构或团体;其四,任何不属于主要由公共基金支持的其他团体以外的单位与王国大臣之间达成的协议(本法通过之前或之后达成的协议);或者愿意接受主计审计长的检查的任何管理机构和团体,其会计账目应被主计审计长检查或鉴定;其五,主计审计长有理由相信在任何财政年度内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公共基金的任何管理机构或团体(《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第280—282页)。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86年通过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提出:“在公营企业中,拥有大量的国家资金、政府投资和其他资源,须有充分的公共责任,此项责任只有经过最高审计机关的审计才能得到保证。最高审计机关应当确保将其职责范围扩展到对所有公营企业进行审计,它包括由企业创办的附属机构在内。”该组织1979年通过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明确了最该审计机关有权对有政府投资的私营企业和受政府资助的单位进行审计(魏礼江,1998)。

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的绩效审计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包括对“财政赤字、国防安全、信息资源的运用、人口老年化、海湾战争”等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评估(雷达,2004)。

二、公共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目标层次及其提高

早期的公共责任主要是要求在经管公共资产中发生的保管、使用公共资产行为与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相符,确保公共资产的安全、完整,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努力提高公共资产使用效益的重要性。与这种公共责任要求相适应,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政府审计职责的审计目标层次也主要是审查公共资产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真实、合法性审计是这个阶段政府审计的目标。

随着公众效益意识的增强和公共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仅以保证公共资产为内容的公共责任已不能满足国家和公众对公共资产保管、使用者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公共资产保管、使用者努力提高公共资产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已成为应当而且可以达到的目标,公共责任的内容增加了,不但包括要求公共资产保管、使用者应当做到公共资产收支的真实、合法,而且要做到公共资产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随着公众民主和效益的不断增强,管理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保证公共资产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日益成为公共责任的主要内容。与公共责任内容的这种发展相适应,政府审计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发展到真实合法性审计和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内容的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多目标审计,并逐步发展为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政府审计目标。

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政府公司控制法》,规定美国审计总署不仅审查联邦政府供应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而且应对其管理效率和内部控制系统的效果进行评价。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颁布《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权的审计标准》,确立了政府审计不仅监督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而且监督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继美国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在财务和发行目标的基础上,相继确立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目标,建立了现代政府审计目标体系。受此影响,1979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将过去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称为“传统审计”,并指出除了这种审计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称之为“绩效审计”。

例如,1983年英国颁布的《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nao其主要职责有二:一是依据《国库及审计部门法》,对政府机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与鉴证,即财务报表审计;二是依据《国家审计法》对政府机关使用公有财物及政府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与评估,即绩效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第280—282页)。

20世纪末,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公众要求政府又开始要求政府不仅要保证公共资产的真实、合法、高效使用,而且要确保把公共资产都用于为民众的服务上,对国民要高度负责。因此,美国又率先发展政府审计的目标,开始对政府运用公共财产履行公共责任的尽责情况进行审查、评估。为此,美国于2004年将联邦审计总署易名为联邦政府责任评估署。

三、公共责任的民主性质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报告要求及其提高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君主是国家的化身,拥有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国家的一切资源,连同全体民众都属于君主所有。因而,这些时期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资产和公共权力,也就没有真正的公共责任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君主授予下属臣子管理君主资源的权力,臣子对君主个人负责,这种责任并非公共责任。只有在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民主社会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产和公共责任。在民主社会中,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通过选举代议机构任命公共财产的保管、使用者,按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诉求保管、使用公共财产,管理国家事务,行使公共权力;公共财产保管、使用者要接受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最终向人民大众负责,公共责任才据此产生。因此,公共责任是国家民主化的产物和表现,其本质是民主。

为了体现公共责任的民主性质,公共财产的保管、使用者必须按照人民或其选举的代表制定的法律,合法、有效、尽责地保管、使用好公共财产,并通过及时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报告公共资产的保管、使用情况及承担的公共责任的履行情况,接受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确保公共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诉求。为了确保公共财产的保管、使用者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提供的公共财产保管、使用情况报告是真实、完整的,人民及其代议机构需要授权政府审计机关代表人民,对公共财产保管、使用者保管、使用公共财产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尽责性以及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提交的公共财产保管、使用情况报告的真实、完整性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报告。因此,在民主社会中,审计政府审计机关承担着及时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提供审计公共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完整的审计报告。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报告的范围应当越广泛,报告的内容应当越全面、细致,报告的时间应越及时。

英国1983年《国家审计法》规定,对于该法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事项“主计审计长都可以向议会下院报告检查结果”。gao每年向国会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多达1300多份,除少数涉及国防机密的外,民众均可索取审计报告(戚啸艳等,2005)。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3

一、对我国审计问责的现实环境的分析

(一)对政治环境的分析

政治环境是国家审计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它决定着一国的国家审计模式。政治环境的核心是政治制度,一国的政治制度通常是由一国的法律尤其是宪法来反映和确认,它受到法律强制力的保护。我国《宪法》中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之相适应,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的审计模式,在国务院下设置国家审计署,为我国最高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业务上受到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在行政上受到本级政府的领导,即受双重领导,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从体制本身来讲,这种审计体制难以保证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其对政府行为的检查和监督也就会失效,也就更谈不上对政府的失责和失职行为进行责任的追究和作出相应的惩罚了。

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导致了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1 组织设置的独立性:即要求国家审计机关的组织机构设置的决定权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不受任何社会、个人或团体的干涉。我国现行《审计法》中规定的:审计署作为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列国务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受到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审计机关如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也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从隶属关系上来看,我国中央审计机构、地方审计机构包括其派出机构的设置都没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政府之外,势必受到政府的干涉,这样根本无法保证审计独立性。

2 人员任免的独立性:即要求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职务任免的决定权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不受任何社会、个人或团体的干涉。从最高职务的任免权来看,审计署审计长是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人选,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审计署副审计长由国务院任免。地方审计机关正职领导人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提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副职领导人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免。另外,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领导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可见,政府对于审计机关领导人员的任免具有很大的权力,也同样影响着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3 经费的独立性。经费是审计机关履行其职责的经济保证,项俊波(2001)认为“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保证,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条件”。我国《审计法》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但在别的审计模式中,如实行立法型审计模式的英国,其审计活动的费用由议会决定,而不是由财政部决定。我国行政型审计模式下,审计机关没有足够的审计资源,经费来自被审计单位,势必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影响,难以保证其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采取的这种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家审计独立性的缺失,这种缺失造成了国家审计难以真正起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检查作用。要想真正实现对政府行为的检查和监督,并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责任的追究和惩罚,则必须改变这种审计模式。

(二)对经济环境的分析

影响我国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经济环境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要求政府职能发生相应的转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型的政府转变为一个以公共服务为主导型的政府,其主要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宏观经济调控职能;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③市场监管的职能。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将不断增加,对政府职能的绩效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也就越来越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职能的顺利实现。政府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公众,必须要将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因此,社会公众有必要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对于其不履行、或没有经济、不讲效率、不讲求效果的履行应该进行责任的追究,并作出相应的惩罚。当然这种监督和问责是由社会公众委托国家审计机关及问责机关来进行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国家审计问责的重要性就越大。

2 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支出不断增加。我国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2003年后GDp增长率在1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的公共支出日益增加。社会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益也越来越关注。不仅社会公众想了解、检查、监督政府公共支出,而且对于政府没有履行其职责,不经济、不讲求效率和效果的使用公共资源的行为也越来越关注,要求对于政府的这种行为追究责任并作出相应的惩罚。

(三)对科技文化环境的分析

科技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随着科技发展,政府对于知识资产、信息等投入不断加大,无形资产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将成为国家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2 科技的发展要求审计技术不断提高,给审计目标、范围、对象、技术、审计评价标准带来了重大挑战,特别是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审计新的课题。

3 随着科技发展,要求国家审计技术不断提高,同时也给审计检查和监督带来了更大的审计风险。

4 科技的发展,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的不断加大,都要求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四)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

我们现在在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国家审计不光要进行监督和检查,更重要的是对于政府的失责行为要进行追究和惩罚,2004年7月美国最高审计机关(Gao)的法定名称由美国会计总署(theU.S.Generalaccountingoffice)更名为政府责任署(theGovemmemaccountabiltyoffice),更是体现了“政府对公众的责任乃是审计的实质”这种观念;二是很多人认为对于审计报告披露的国家部位的财政案件中,只要钱没有进个人腰包,用到公家身上就行了。这样的观念更应该转变,政府作为人,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必须尽量与委托人(社会公众)的意愿相一致,对于每一分钱的使用必须起到能够增进社会公众的福利的作用,这是政府对社会公众

应负的最基本责任;三是对政府的“无过无为”行为,对那些不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碌碌无为或不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政府行为也要进行责任的追究。

二、有利于审计问责的理想化环境建设

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各审计环境来看,我国国家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国家审计及其问责制度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差距。要想完全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能,对政府运用公共资源的行为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对审计结果进行责任追究,促使政府理想化环境应该是这样的:

1 政治环境:一是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与人大的问责作用。人大应当通过国家审计来检查和监督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以全面评价政府对社会公众所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对政府部门的失责行为进行责任的追究;二是充分保证我国国家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彻底改变行政型审计模式,可向立法型行政模式转变,切实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从国家审计机构的设置上,使其独立于政府,不受到政府的干涉;从领导人员的任免上,最高审计机构的领导人,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其任免,地方各级审计机构的领导人可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和地方人大商议决定其任免:从审计机构的经费来源上,保证其有足够的审计资源,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涉,要实现我国国家审计机构的充分独立,要从多方面予以保证,其根本在于国家审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2 经济环境: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

3 科技文化环境:科技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国家审计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审计范围的选择、审计证据的取得和数据转换、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抽样等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技术上更先进;审计人员教育水平不断增加,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不仅有审计、会计方面的人才,还有计算机专家、工程师、保险师等各个方面人才。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4

(一)现行审计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

现行审计体制构建于改革开放之初,在制度设计上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和先天性不足,无论是体制、领导干部任免、还是经济利益上都无独立性可言。虽然《审计法》第九条、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双重领导体制,但地方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都依赖地方政府,特别是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都取决于地方政府,导致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与被审计监督对象共处一个利益主体之内,同时接受同一首长领导。大大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加大了审计工作运转对地方财政的依赖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体系及架构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主体——六部门联席会议制从实质上看只是一个临时性过渡机构,与现行审计体制很难融合,同样也不可能进入其他五部门的监督体系。所以从长远看,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固有的本质特征,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体系必将以独立形态进入我国监督制度体系,也就是说,独立、专职的领导干部权力制约监督机构将是合理选择。

(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依据不足;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委托与责任确定无配套制度予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制度及成员单位、部门之间协作机制亟待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操作性较差。

(四)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审计对象不完整的问题;评价不规范的问题。风险控制方面主要包括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检查风险较大。

(五)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及结果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任务重的矛盾较为突出;立项与授权程序不规范问题;实施过程中取证工作存在较大困难;审计结果利用方面存在有选择、有限制的利用审计结果,对其向社会公告尚未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国家治理框架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对策

(一)改善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内外部环境,使其具有足够独立性

要使作为国家审计组成部分的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足够独立性,至少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法理上的独立,二是体制上的独立,三是审计部门领导干部任免上的独立,四是经济利益上的独立。因此,对现行审计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很有必要,具体设想:一是对省以下审计机关实行由省级审计机关垂直管理试点,待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再对宪法和审计法中关于审计体制的规定修改为审计机关由中央直接垂直管理,不再由地方政府领导;二是对省、市、县级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干部任免程序改为征求当地组织部门意见后,由上级审计机关考察决定任免;三是先行对省及以下审计机关经费实行由中央财政负担为主,地方财政为辅,过渡到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切断与地方政府的经济联系。

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外部环境,提高领导重视水平和社会各界认知水平。经济责任审计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诸如领导的重视程度、部门的配合情况、社会各界的认知水平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影响。在诸多因素中党委政府领导对审计监督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现实中组织、纪检部门接受领导指令委托审计项目,审计结果最终要报告领导进行决策。如果党政领导从行动上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把审计监督与干部廉政监督及反腐败联系在一起,那么各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积极性必定会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力度必定会加强。同时,要向社会、新闻网络媒体多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形成监督合力。必将对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功能的发挥起到强有力推动作用。

(二)在国家治理框架下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组织架构进行转型

1.在保持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体系和机构的基础上,对其地位和职能予以提升和强化,对其人员编制进行扩充。地位上主要是国家层面:国家审计署设立经济责任审计局,局长由审计署副审计长兼任,级别为副部级,可考虑下设两个司、4个职能处室;地方层面是地方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上升为经济责任审计局,局长由地方审计机关副职兼任,也可由正职兼任。职能上主要是赋予经济责任审计局独立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能,同时要增加经济责任审计局能直接启动对领导干部的行政问责程序和责任追究及处理机制(违法犯罪要移送其他部门除外)。人员编制上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及地方审计对象的增加和职能扩充的实际,按照三定方案相应地调增机构编制,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以有利于其在国家治理作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2.参照国家预防腐败局建制。国家预防腐败局是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在监察部加挂牌子,其局长由国家监察部部长兼任,其行政级别为正部级。那么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体系完全可以参照这一建制:(1)在中央层面设立国家经济责任审计监察局,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在审计署加挂牌子,由审计署审计长兼任局长;在地方层面设立地方经济责任审计监察局,列入地方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在地方审计机关加挂牌子,由地方审计机关一把手兼任局长。(2)经济责任审计监察局的职能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单独设定,但应赋予其独立地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和经济责任问责职能,同时要赋予其独立地行政监察职能。(3)经济责任审计监察局在地位上要相对独立,中央和地方都要根据三定方案的要求,相应地设置内部职能部门,定岗定编定员,独立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不断规范审计制度安排,强化其在国家治理中监督作用的发挥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5

【关键词】道德风险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完善

一、道德风险环境下我国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应包括:对委托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应从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方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一)治理信息不对称的需求

道德风险首先源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世界,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同时信息又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使得人有机会、有积极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内部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等)、说谎(隐瞒内部审计风险的严重性等)和欺诈(与被审计部门合谋炮制出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等)。还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凸现“内部人交易”,是利用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兜里窃取财产,正是因为利用了信息关系给被害人设置陷阱或圈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诈骗。为了治理信息不对称,应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人的责任。

(二)完善契约不完备的需要

产生道德风险的第二个内生源是契约不完备。内部审计的委托人(董事会)不能通过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有效地约束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如果把内部审计制度比作一种“合约”,那它也是一种“不完全合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内部审计环境将来的趋变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疏漏、制度笼统、制度偏离现实、政策不确定等方面,这样必然导致当事人(公司管理层、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把剩余部分留给“隐含契约”,而诚信的达成主要是靠当事人的信誉、欲求的抑制来实现的。内部审计中伦理道德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师行为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失序,审计伦理秩序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者在特定冲突的逼迫之下不断反省而逐渐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实践的明智。内部审计的行业协会能适弥补契约不足,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监管。职业会计人个体则将行业自律准则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内化为其内在目标和标准,即自我“立法”。这就要求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应承担起责任。

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三者的相似之处

(1)关于独立、公正、客观原则。不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审计人员应当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2)关于正直性、应有的职业谨慎、保密性方面。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提出诚实性的职业品德的要求;都强调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的技术标准,合理使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在保密性方面,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必须对所得信息严加保密,未经适当或特别授权,不得使用或披露这些信息,要防止因为这些信息与资料的泄露所造成损失。

(3)关于维护职业形象责任。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从各自职业角度出发,对维护职业形象作出了规范。

(4)关于遵守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的规范的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强调遵守各自的审计准则,社会审计的规范缜密周详,除遵守自身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之外,还要求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只是强调遵守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均强调“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实施审计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基于“内向性”的角度,即内部审计行为涉及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有限的考虑。

(5)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国家审计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对内容、质量提出了要求,还规定了学习时间。社会审计对此的规定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进行规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也作了相应的规范。

2、结构上三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为严谨,由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其他责任等构成。在架构上,每章首条提出原则性的规范,随之对该原则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层次感不强,只是将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但比较简练明了。具体差异应表现在如下:

(1)关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社会审计关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及注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保持和提高职业胜任能力,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任职条件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范。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公认性、“知名度”远胜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人员,这与其通过“立法”对注册会计师任职条件的规范不无关系。

(2)关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由所在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此,内部审计未作出专门的规范。关于社会审计由于自身职业的特点,因此对客户、同行及其他人的责任,专门用三章共计十三条进行了阐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是强调对国家、组织和职业形象的责任。

(3)关于对业务助理人员的责任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十四条专门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应当妥善规划,并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这表明社会审计的条文严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在本规范中未提出类似的要求。

(4)关于外聘专家协助的规定。由于内部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组织活动是丰富多彩,相应审计活动领域也是复杂多样,由此对内部审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实际上,受到编制、预算、审计成本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其所面对丰富多彩的内部审计活动无法完全匹配。所以当审计的事项需要运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时,必须聘请相关的专家协助。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这里所谓专家是指独立于本组织的个人或公司,持有合格证书的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本规范中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

(5)关于沟通能力的规定。内部审计特色在于其“内向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是组织里的成员,却要去发现组织内部的不足,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倾向,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发挥内部审计“助手”和“参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十条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均未作出规范。

从上比较可知,《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尽管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趋于一致。比如,关于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关于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规范都大致相同,所不同主要在于从各自的职业角度出发,对某些方面进行着重强调,例如,内部审计强调人际交往能力、外聘专家的规范,国家审计注重廉政纪律规范,社会审计强调对客户同行的责任。

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际内部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内容上看,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我国内部审计所规范的内容基本相同。对于诚实、客观、保密和胜任四条基本原则,二者都提出了要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行为准则的内容,我国对此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比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第一条“内部审计师应诚实地、勤奋地和富有责任感地执行他们的工作。”就与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相类似。

2、结构上二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比较,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没有明显层次之分,只是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

另外,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协助”,“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而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虽没有在本规范里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综上所述,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科学性,内容缜密周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较为简练,在内容上与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趋于一致。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未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却是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议

1、应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

按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是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构成之一,并在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鉴于此,我国理应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昭示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它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照执行的,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中,均属于强制性的规范。

2、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相应处罚的规定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所在审计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明确提出:凡是违反道德规范者,将依协会的规定予以处理。而且即使在行为准则中没有作出规定,但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也要给予处理,违规人员必须接受。鉴于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的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相应处罚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也将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

3、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也应在规范中加以强调

内部审计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其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并不亚于社会审计活动,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还应该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对此,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加以强调。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定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原文与释义)[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Bailey,andrewD.,audreya.Gramling,Sridharmamoorti,内部审计思想(王光远等译)[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2006

[3]LawrenceB.Sawyer,etc.thepracticeofmodeminternalauditing(secondedition)[m].iia.1988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石涓涓.内部审计规范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库.2005.

[6]王桦,庄江波等.内部审计职业化特: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北京: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46亿

[7]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值思考[J].审计研究.2003(6):25-26.

[8]孙立.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12):118-121.

[9]唐本佑.日本商法和证券法交易中会计、审计规定的研究[J].审计研究.2000.(3):36.

[10]陈国辉等.200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制中人文道德秩序的建构”.《会计研究》第11期。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6

【关键词】政府审计;行政管理;职业化管理

一、政府审计双向管理模式的基础

(一)政府审计行政管理的基础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为确保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应该将政府审计机构隶属于人民代表大会,但目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并不直接涉及具体的管理工作,其实际的管理权力较弱。相反,恰恰是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扮演着国家最高管理机构的角色,它承担着国家整体规划的制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全过程进行调控,对各个部门执行国家发展规划、履行其各自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职责。而政府审计部门的工作与政府各项经济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审计部门若是退出政府序列,成为由人大监督,将审计监督职能司法化,势必形成审计执法与国民经济运行监督的脱节。再者,我国现有法律的80%由政府执法部门执行,审计监督若是脱离了政府的领导和其他经济监督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将很难有效开展工作,也可能会失去行政监督的特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将政府审计建立在行政管理的基础上,由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并借助于我国行政管理的强制力,才能保障政府审计对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的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二)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的基础

政府审计机关主要是涉及财政和公共资金的领域,对所管辖的审计对象实施审计,其管理职能相对较弱,业务性质比较明显。政府审计人员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国家公务员,但他们所从事的是专业的经济审计工作。在审计的全过程中,首先,要求审计者必须掌握会计、审计、法律、税务等专业的审计技能。其次,要求政府审计工作者要严守独立和谨慎。为了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政府审计者必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第三,要求审计人员遵循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即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必须持有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其行为必须遵守公认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由此可见,政府审计人员在行业服务的专业性质上类似于社会审计师,这就为政府审计的职业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政府审计双向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赋予了政府审计新的使命,为了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职能,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审计管理模式来保证审计机关的权力地位和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政府审计自身的行业特征决定了政府审计既有国家权力行使权,又具有遵循职业规范的约束;审计机构既是国家机关组织,又是审计行业的专业服务机构;审计人员既是国家公务员,同时也是政府审计行业中的职员。因此,政府审计的职能和政府审计师的工作行业性质,为政府审计的“行政管理+职业化管理”双向管理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在具体的管理中,行政管理和职业化管理两者的关系是平行的,即在确保政府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方面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在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方面,根据政府审计行业的特性,加入审计质量的有效管理模式――职业化管理,弥补政府审计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因缺乏有效审计质量管理机制而导致的不足,从而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政府审计双向管理模式的要求

(一)政府审计行政管理的要求

从“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出发,建立的政府审计行政管理必须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能确保政府审计的权力地位和独立性,只有政府审计的权力和独立性得到保证,政府审计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二是要以公民为中心,公民对政府审计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是政府审计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也是政府审计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三是开放和透明的行政管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其他权利能否得到保证和实现的一个基本前提。政府审计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要为公民了解政府的信息提供机会和途径,保证公民获得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四是法制化的行政管理,法制化意味着秩序,意味着政府审计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事,也意味着政府审计的公共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政府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只有遵守宪法和法律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信赖。

(二)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的要求

实行政府审计职业化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工作质量,确保审计工作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达到此目的,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首先要求政府审计人员的职业资格设置必须要与审计工作相适应;其次要依法确定审计人员责、权、利;第三注意职责与能力的匹配。实行职业化制度的成败,关键在于相关人员是否称职胜任。只有严格把握各级审计人员的质量,确保其能力适应所定职级的工作要求,才能使这一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四、政府审计双向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政府审计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

1.建立委托制下的“垂直型”政府审计机构管理机制

鉴于我国目前政府审计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的矛盾,弱化了政府审计主体的独立性。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将政府审计机关直接由人民代表大会委托给政府最高行政长官管理。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从工作的有效性和利益的代表性出发,变地方审计的双重领导体制为单一的垂直领导体制,由国家最高行政长官领导下的审计署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将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配备、工作的安排、经费的调拨都由审计署直接管理,使地方政府审计机关从地方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内脱离出来,在业务上和行政上都直接接受审计署的领导,以此确保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强化政府审计行政道德建设

在“服务型”政府下,政府审计人员的主要身份还是国家公务员,因此政府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首先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各级审计机关既是国家权力的监督机关,更是人们群众的服务机关,既要依法行政,发挥其对经济的监督职能,更要自觉为人民服务,防止把管理与服务对立起来。其次,要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人民负责。各级审计人员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时时处处事事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3.加快政府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与完善

目前审计准则还落足在形式和程序的规范上,对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注重还不充分,审计评价处于模糊定位阶段,没有量化标准使得审计质量因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差距和思维方式不同而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对审计质量的考核和控制,因无硬件性的衡量标准而流于形式。另外,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没有对审计机关与承担领导责任的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法律责任的界定。由于缺少法律的责任界定,导致审计组织职责不明确,工作人员行为随意,权限不清,行政活动任意无序,效率低下。因此,要尽快完善我国政府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相关的审计法规中规定政府审计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法律的形式,约束政府审计人员的行为,以此来加强政府审计的行政管理,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二)政府审计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1.建立政府审计的准入和考核机制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自始至终都主导着整个审计过程,其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目前,我国审计署已经制定了审计人员的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凡是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必须通过考试。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政府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实行政府审计师资格认证制度。政府审计师资格的取得,必须通过严格的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国家审计署颁发执业资格证书。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必须要获得政府审计师资格证书,此证书是从事政府审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任职资格证书。在将来时机成熟时,可设注册政府审计师称号,组织注册政府审计师统一考试,届时注册政府审计师将成为同注册会计师一样成为社会公认的、令人瞩目的职业。另外,为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保证高质量的审计结果,在建立政府审计准入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政府审计质量考核机制。考核机制应明确考核的标准、考核的内容和考核结果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以此机制定期地对审计组织和人员进行考核,审计师职级的升降就应以考核的结果来决定。

2.建立政府审计的责任界定机制

建立审计质量考核机制的目的是提高审计质量,否则,质量考核机制必然会形同虚设。当前我国的《刑法》、《审计法》对政府审计事故应当由谁来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什么责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流行“重教轻罚”的观念,体现在行政权力运行中,就是情感化和非程序化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方式,其结果在政府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遵守准则和规范,即使发生重大失职行为,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平安无事。所以,在制定审计质量考核的基础上,必须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审计责任界定机制,颁布《审计事故责任认定办法》,详细规定对于什么审计事件需要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此作为经济责任鉴定中心的鉴定依据,明确审计事故责任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3.建立政府审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我国政府审计人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从政府财政物质稀缺的角度看,政府对政府审计人员的需要是有限的,尤其是物质的需要更为有限。政府审计人员不可能像社会Cpa一样有很高的工资收入、福利和更多的物质享受。另外,从政府审计师工作的性质看,作为国家公务员是一支以管理国家、治理国家为己任的精英队伍,他们往往以成就感为导向,政府审计师的事业心、成就感是政府审计保持活力和效率的重要源泉。精神激励能够在较高层次上调动政府审计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的深度也越大,维持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对于政府审计人员的激励应该建立理性的激励机制,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以精神激励为主,激发政府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行为。另外,在对政府审计师进行激励管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负强化管理手段的效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惩罚的畏惧要大于物质的诱惑。所以在对政府审计的职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约束机制也是确保审计质量符合职业标准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当前国家审计体制研究中的四个问题[J].审计研究,2002(5):19-21.

[2]王刚,杨莉.亚洲审计组织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项目最近进展[J].国外审计动态,2004(14):1-5.

[3]吴联生.政府审计机构隶属关系评价模型[J].审计研究,2002(5):14-18.

[4]高林.关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2(3):11-16.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7

关键词:国家审计;职业道德;缺失;构建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93-02

一、加强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也从事着一定的职业,不管是政府、公司职员,还是家庭主妇,而每个职业也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要求。曾经有人说,只要每个人都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那么世界将无限美好,每天我们的行为都是道德的体现,不管是符合还是有悖于要求。

国家审计职业道德是国家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形成的应当满足社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行为规范,它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和提高政府及审计行业形象和公信力的有效途径。一般地,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包含敬业爱岗、依法审计、好学进取、廉洁奉公和保守秘密等内涵。

国家审计运作了二十多年,职业道德建设在不断地完善,1988年的审计条例规定“审计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1994年颁布和2006年修正的审计法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审计署也先后出台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规定》。2011年施行的国家审计准则把“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作为基本审计职业道德。

上述规定的实施,规范了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行为,也使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对比职业道德的要求,审计队伍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遭媒体曝光的河北省沧州市审计局审计人员“喝酒猝死”事件,虽然问题出在个别人身上,却严重损害了审计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声誉;还有2001年粤海铁路私分国有资产案,这一国有资产流失案经历了第十四次审计才被彻底揭露,固然有其事件复杂性原因,但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和事件,削弱了审计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使审计的职能和作用遭到质疑,所以,加强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既有客观上法律规范体系、责任追究机制、国家审计管理模式和社会道德大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等主观原因。

(一)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近三十的发展和探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但却依然不完善,缺乏操作性,特别是在质量控制环节和责任追究机制方面,仍存在空缺。如对于责任追究,在新国家审计准则施行后废止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曾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由所在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但也仅此而已,新准则也并未有更多的规定。另外,规定的执行情况也不理想,如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和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大部分仍是走过场,使得审计质量在最基础的环节就失去控制。

(二)现行的国家审计管理模式和社会道德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道德的缺失。

我国行政型的国家审计管理模式独立性较差,当政府的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行政活动中存在短期行为或区域利益、行政级次利益和部门单位利益冲突时,迫于外界压力审计机关很难客观公允地表达审计意见。同时,在现行的模式下,缺乏一种清晰、有效的机制来评价和监控国家审计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外部监督弱化使得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道德缺失的风险加大了。另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调整,有些已经瓦解,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尚未建立,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真空”地带,市场经济某些观念被扭曲,滋生了一切向钱看、凡事讲报酬的功利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中,建设健康、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非一件易事,审计职业界也不可能一支独秀;而被审计单位由于利益的驱动,舞弊现象更加频繁和复杂,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对国家审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更大地挑战,更容易导致审计职业道德的缺失。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是审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观原因。

不可否认,当前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仍未达到职业要求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关,没有掌握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有问题查不出;部分人员自我约束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墨守陈规、缺乏进取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淡薄,业务能力强,但却不能够做到廉洁自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而是将查出的问题作为索取利益的筹码。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审计职业道德要求,极大的损害国家审计的形象和信誉。

三、加强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强化监督检查,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最主要的是要靠法规制度来加以保证,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和用制度管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对现行的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完善质量控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复核审理制度、审计执法过错和审计质量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审计公示和公告制度等,将审计的全过程置于制度约束之下。新的国家审计准则中虽有所规范,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对那些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廉政制度的人和事,还没有设定具体的确认标准和惩罚措施,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标准进行处罚。

当前,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对规定的执行,更需要靠监督检查和追究机制来保证。审计机关要建立长期的、常规性的职业道德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对审计现场的检查;加大审计回访力度,检查审计组人员依法审计、廉政勤政等情况,对部分审计项目实施审后稽查;建立健全审计网站和审务公开制度,全方位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要将监督检查结果落到实处,与审计人员考核指标相结合,一旦出现问题,严格追究责任,做到问责与问罚并举,由责任人承担相应的后果,使违规成本远远大于所获收益,形成自身不想犯错的“软管理”。

(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1.提高审计人员自身修养,加强自律。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完善,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遵守职业道德需要的是审计人的自律,使得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或者难以发现舞弊的环境下,仍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当今外界环境的诱惑与侵蚀无处不在,更需要依靠审计人员自身的修养来抵御,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的自律性是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要求。

2.加强业务理论和技能学习,熟练把握和正确运用审计制度、审计准则和审计方法。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各种经济业务纷繁复杂,审计难度加大,落后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会使审计行为效率低、质量差、风险大,审计人员只有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否则,即使个人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但审计技术能力低下,也达不到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甚至在非故意和非主观的情况下触犯职业道德法律法规。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要依靠审计人员自身的努力,审计机关还要建立有效的制度给予引导,创造各种机会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全面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对审计法律法规、公务员法等有关规定的培训力度。国家审计人员首先地是一名公务员,特别是审计过程中接触很多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思想觉悟要高,要掌握国家宏观政治政策,所以,审计人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审计职业道德知识培训的必修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使规定熟记在审计人员的脑海中,在心中先建立起一道防线,对自己有提醒,才能在审计工作中真正成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准绳和指南,使遵守职业道德和廉政纪律规范成为审计人员的自觉行为。

2.加强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和各方面业务技能的培训。现代审计工作需要财务、金融、法律、工程以及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并且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受能力所限,审计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之余进行全面的学习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审计机关应帮助审计人员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之更适应新的审计要求。

3.重视经验层面的榜样示范作用。正面榜样会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英雄自豪感,增强他们效法英雄的动机,尤其是审计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成为审计人员的榜样,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干部职工,促进审计队伍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四)建立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的“利益共同体”。

在审计机关的日常管理中,应将审计人员个体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充分融合,使审计人员真正安心于审计机关工作并发挥最大潜能,创造出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与条件;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鞭策人,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和帮助人,使审计人员把审计看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采用不同的职业管理策略,用完善的职业管理体系保障组织承诺的实现,提高审计人员的满意度,减少违规倾向。

作者单位:广东省审计厅

作者简介:张乐玲(1978.11-),女,汉族,广东普宁人,审计师。

参考文献:

[1]徐琦.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探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4.

[2]刘研杰.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及途径.集团经济研究,2007,7.

[3]张龙平,李璐.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的改进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09,5.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8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职责;完善

审计的职责主要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审计职责是通过法律、行政授权或缔结契约等方式确定的。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审计的职责也应随时进行调整。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是在国家宪法的明确规定下开展起来的。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企业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机关要对上述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从我国国家审计工作20年的开展情况来看,主要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为目标,这在我国审计力量不足、法治环境不完善、转轨经济情况复杂等大环境下,适应了环境的要求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我国近几年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与最初设立国家审计机关时有了很大的变化,权力制约机制的建立与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依法治国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等,都要求国家审计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我国的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本文拟根据我国目前国家审计环境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审计发展的经验,就如何调整国家审计工作的思路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以期使审计工作在执行法定职责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将来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积累经验。

一、完善审计职责的现实原因

(一)党中央对加强权力的约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政权力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的一种公共权力,是管理社会的工具,为了更好地治理社会,权力应对法律负责,受法律约束。权力运用得当,就能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权力运用不当,就会危害社会。无论是决策权、执行权,还是监督权,一旦被授予,拥有权力的部门、单位或个人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利用权力的强制性和支配性而滥用权力,就有可能导致腐败,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必须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民民主的权力监督机制。权力制约论的提出,是国家对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的综合考虑,必将为解决诸如效率不高、腐败问题、结构失衡等提供一种良好的制度模式。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人们对审计的本质都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的监督与再监督,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国家审计应把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融入日常的审计工作之中,树立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意识,结合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注意发现重大经济活动中、重大经济决策中、重大资金运用中的越权行为,通过审计监督来促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揭露和反映不按程序操作或逆程序操作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危害。[1]

(二)我国政治体制的设置,为审计监督预留了空间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9

一、政府审计在审计体系中的地位决定政府审计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目前理论界公认的审计体系按主体分类,主要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三者共同组成审计体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三元体系中,政府审计如何定位,关系审计的发展,也关系政府审计作用的发挥。在审计学理论中政府审计显然是居于主导的地位,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因为自己是属于政府审计人员之一,而是政府审计本身有着其他审计不可能替代的作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建设性作用。政府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所承担的是与政府职能密切相联系的公共受托责任。在公有制条件下,政府具有社会公共管理和所有者代表之双重职能。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有效配置资源。二是促进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意识,有效利用公共资金。三是增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四是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今年国务院对审计署规定的十二项主要职责中也明确了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政府审计有指导、监督、检查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职责。这也为政府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奠定了理论和法律基础。

二、发挥政府审计建设性作用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需求

在审计史学上,审计的起源问题有着不同的说法。从目前理论界研究综合分析,对审计起源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审计源于会计,认为审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会计检查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种观点是审计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最高权力者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基础,都重视财政收支的检查和监督,这种检查就是国家审计。最后一种观点是审计源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审计不是会计的附属品,二者是不同质的二个概念,因为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与会计起源相距不远的时代,当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需要某人受托管理他人财产的时候,显然就要求对前者的诚实性进行某种检查。作为政府审计出现有其特定政治经济背景,在原始社会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上述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关系。那种具有经济责任联系的受托委托关系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出现大量剩余产品,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二大因素的刺激下,国家机器出现,创设了脱离人民而又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随之产生官僚机构,也形成了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基于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工作。这种经济监督行为,就是最初的政府审计。政府审计的最初起源,为统治者服务。那是专制制度下的产物。

从功能上讲,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是政府审计的三大职能。政府审计职能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国家审计的发展。政府审计的起源和职能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有着本质不同。政府审计作为政府责任履行情况和政府公权力保障条件下的监督、鉴证与评价职能,具体其他审计不可超越的主导作用。

现代政府审计的发展,从查错防弊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到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发展到以问责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再到目前的绩效审计。政府审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生产,并得到发展。如何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政府审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很明确就是要发展,防止停滞不前,要消除现有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渐进式的发展,这才叫科学发展,对待政府审计的发展也是一样,这关系政府审计未来的发展走向和趋势。

三、从政府审计的职责定位对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政府审计的定位

审计的终极使命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对于审计的定义国家审计署举行过大讨论,最后有了一个说法。审计是独立检查会计帐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按审计的主体分类,可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所实施的审计。

目前,关于政府审计的定位说法很多,近似于大讨论。流行的几种说法,审计是国家财产的“守护神”,原李金华审计长说是“看门狗”,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免疫系统”观点,也有人提出是免疫系统一部分。其实对审计的定位既不要神化,也不要妖魔化。在当前的形势下,政府审计还不是门神,更不是挡箭牌。我国政府审计的职责从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规定的十二项主要职责,最主要的就是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政府审计也是一种履责,政府审计工作者是人,不是神,更不是守护神。审计工作是务实的,更恰当的说,每一个审计人员应是国家公职人员------一名尽忠尽职履行审计职责的公务员。

政府审计作为民主与法治的产物这一定位是准确的,科学而且是具有发展的眼光。分析中国历史上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导致的三次思想大解放: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吸收西方君主立宪、改良运动的思想,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二是以孙中山、邓小平、等为代表,引发的民主主义革命。三是目前以改革开放政策为先导,以国际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的信息化时代为平台,以大批吸收西方思想理念精华的海归人士为传播代表的民主化进程,导致了思想理念的转变,从村民自治,代表直选,到高层领导与网民对话等等。西方社会在今年的次贷金融危机中认同了马克思理论的部分说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等行业实行国有化,西方社会惊呼“布什政府在走社会主义”。这就是全球化前提下思想理念的融合。政府审计建设性作用以民主与法治为基石,围绕民主与法制这两条主线来履行自身的职责。民主是民众的主张,是民意的集合。法治代表的是政府的执政能力、治理经济社会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一是战争时期体现的军事实力,二是和平时期体现为经济建设能力。审计则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一个免疫系统或是一种免疫细胞。

(二)关于审计计划

政府审计作为民主与法治的产物。审计计划的安排,要思考如何进一步体现民生、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见,参与法治建设,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多年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听取所属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意见,征询下级审计机关意见,编制滚动项目计划,但与社会的期望还有差距,从实质走向形式,走向前台,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还有一个过程。在目前政体下,从人大、政协所代表的层面,听取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审计项目计划的意见,如何走向书面化、制度化,可以更加规范和透明。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探讨通过网络收集民意和民众的主张,听取民众对审计的期望和要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总而言之,政府审计的项目计划安排要考虑,一是要立足我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要在保证国家或区域经济安全上更好地发挥宏观绩效审计的作用。二是要从国家的整个经济领域角度,运用审计手段参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三是要调整审计的着眼点,我们在审计中总把着眼点放在钱和物上,审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更多的是围绕钱和物展开。但是,现实生活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则是由经济计划、经济目标、经济行为、经济结果等各种经济因素构成。为此,审计职能的履行范围,不仅要在钱和物上发挥监督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在经济计划、经济目标、经济政策上发挥监督、评价作用,因为这些方面和环节的失误或偏差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某单位或个人的具体经济行为失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新世纪,加强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的监督和评价应是国家审计职能调整的一个趋势

(三)关于审计公告和绩效审计

审计公告掀起了审计风暴,审计公告是阳光下的权力制衡,但部分舆论认为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几年来,审计公告从揭露问题的角度是有力的,但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审计公告后屡审屡犯的后果是严重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更可以说是软化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政府审计沦为社会的同情者,这与政府审计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归根结底,症结在于审计公告缺乏执行手段。在“20**中国财经法律论坛”原李审计长讲到面临的困惑,“最大的矛盾与困惑是:面对审计出来的诸多问题,如何落实和追究审计责任。”直到今天这个困惑还在继续。可以说是审计公告还不够彻底造成的,如何解决审计公告的后遗症问题,值得大家研究与思考。

关于绩效审计,应有选择的进行,如民众关心的政府负债、社保基金、医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事关民生的这是民众的知情权,这些项目要审计公告,也应进行绩效审计,重点公告其运营的绩效。在搞绩效审计的同时,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不能放松审计的基本功,查错防弊基本职能不能丢,更应注重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同时作为审计的鉴证职能,展开评价的前提,必须是真实与合法,否则招致的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后果。社会公众是市场的观众,政府审计不能自卖自夸,更不能充当挡箭牌,因为最终面临市场实践的真实检验,实质上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检验。

(四)关于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问题是审计工作的源头,在经济形势变幻无常的今天,有多少审计对象纳入了我们的监督范围,有没有存在监督死角。在信息化的技术条件下,在联网审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审计对象数据库,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动态、科学管理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五)关于政府审计主导地位

国家审计的职责篇10

[关键词]高校审计主体职能附属职能审计责任审计现状

一、高校审计的职能

高校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等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见,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高校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形式。

1.监督职能

高校审计的主体职能包括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其中监督职能是基本职能。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监督职能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具有监督的职能,但这三者的监督方式、监督力度都不相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且高等学校的审计应当对高校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行独立地监督,所以,监督职能应该是高校审计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

2.管理职能

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首先是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控制与监督作用。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效益观念的增强,投资主体的拓展,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经济的壮大,高校审计在实施控制与监督的同时,利用其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开展工作,逐步发展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学校管理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取决于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观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本身,包括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审计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路创新

审计力量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合署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设有,也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两三名审计人员,在职的审计人岗或“转业”到审计部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计人这项工作,素质参差不齐。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要程度认识不足。高校在配置审计工作人员时把关不严,把一些没有审计能力的人安排在审计部门,致使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当前很多高校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审计方法,靠审计人员手工计算核对数据的对错。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强化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参与督促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国家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高校审计工作纳入高校党政负责人考核重要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实行审计工作的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广泛征集审计线索。省级审计机关、高校审计部门应在高校内外广泛宣传审计工作,扩大高校审计线索来源途径。改革现行审计主体,改变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孤军奋战的状况,引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制,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强制性、权威性职能,形成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全面、真实的优势。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强、审计经验丰富、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的优势。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规划或计划高校审计部门、社会各方面反映的信息等制定审计计划,召集注册会计师进入高校审计现场,由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中的询证、计算、实际盘点等具体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复核确认,审计机关负责终审并出具审计意见,公布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审计报告的监督、执行和反馈等后续审计。

1.增加审计经费,提高审计工作物质基础条件,建立审计经费的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在学校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对其审计工作的经费安排。

2.强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审计中除基建审计等专项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几方面作为审计重点,能控制经费、预防腐败、发现问题、健全制度。①对财务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是否根据《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并及时足额入账等。②对设备管理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学校各类资产状况是否安全完整;公用经费和专用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规定,设备费分配方案是否合理,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③对基建规划处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基建投资是否报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扩大建设面积;基建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是否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手续是否完备,经办的经济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执行情况如何等等情况。

建立评价体系,优化审计成果在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实,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发现的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将从此不作选拔和任用,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健全高校审计工作评价体系,把高校审计反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重要依据。审计评价可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社会效益方面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师生员工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一杆标尺;经济效益方面可以采取对被审项目和社会同类项目经济效果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问题进行分析,对发现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要将高校审计结果列入高校主要负人业绩考查内容,维护高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第二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高焯.审计学(修订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