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税收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9:10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1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征管办法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跨地区经营企业纳税的汇总方式存在问题

1、分支机构取消申报,汇总纳税风险重重

①监管敞口风险。我国的汇总(合并)纳税政策起源于1994年,对经国务院批准或按国务院规定条件批准,实行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集团总分公司的汇总纳税和母子公司的合并纳税,实行层层申报、逐级汇总、属地监管的税收管理模式,无论是总分体制的各级分公司,还是母子体制的各级子公司,均作为成员企业在当地申报并接受当地税务机关的监管和检查;新税法法人所得税制的实施,判定所得税纳税人的标准由原来能够独立核算企业变为现在的法人企业。这一标准的变化,使汇总纳税企业的纳税方式发生了改变。新税法按法人纳税后,母子体制的公司分别纳税,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只管理到二级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只在属地按分配表预缴税款而不再进行汇算清缴,这种体制变化的结果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全国就取消了数十万计的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所得税纳税人,而伴随这几十万纳税人同时取消的,还有对这些成员企业的失于监管。因此,其中之风险可想而知。

②汇总方式风险。新税法实施后,税收风险还存在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将原有所得税申报表逐级汇总方式,改变为总公司全公司的会计数据汇总计算。由于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管理、纳税调增调减事项处理的复杂性,总机构无法仅凭全公司的会计数据汇总计算所得税,往往需要分支机构的配合才能完成,在实现具体汇总方式上五花八门。有的总机构在汇总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向各分支机构下发企业自行编制的纳税调整事项表格,用以汇总调整事项金额;有的总机构汇总会计数据后统一进行纳税调整;更多的总机构延续原来的办法,依然要求各级分支机构填报所得税申报表再逐级汇总到总机构。这不仅给汇总纳税企业总部的税收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由于没有法定的汇总依据,多样性的汇总方式导致企业的纳税风险难以估量。

③汇总平台缺失风险。调研发现,随着2008年新管理办法的实施,集团企业按照税收集中管理的要求,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做出了相应的变动调整,将日常业务和会计核算集中到省级单位,然后统一汇总到总机构是企业垂直管理的基本方案。但是,由于业务的复杂和管理层级的庞大,部分企业的计财和税收管理系统仍在开发过程中。据调查,部分企业仍采用原始方法,要求分支机构填报纳税申报表,由总机构集中平行汇总,再下发企业内部自行编制的纳税调整事项,集中统计分公司的调整事项,完成全集团的汇总纳税。新管理办法的转变加大了总公司汇总的压力,按规定,企业总机构会计核算必须真实反映分支机构经营情况,但据调查,部分企业很多核算系统和税收管理系统仍在开发中,总公司对分公司仅有一些静态资料和相关动态经营表面变化情况的了解,对于分公司财务核算与实际经营运作之间实质性的差异与联系了解甚少;即使企业的财务系统较为完备,总公司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分公司财务信息、业务经营情况,但是由于集团公司跨省市经营的现状,总公司无法确保分公司的原始凭证的合规性,无法甄别分公司发票的真伪,也无法确保分公司对特殊事项财务处理的正确性(非自动化的程序生成);由于取消了分公司年终申报的规定,缺少了地方税务机关对分公司的年终纳税申报的监管,增加了总公司集中汇总的风险,对于总公司的税务机关的监管也增添了很大的压力。

2、申报方式发生变化,税收监管出现缺位

①属地监管缺位。原汇总(合并)纳税办法规定,汇缴企业(相当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总机构)在汇总成员企业的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基础上,统一计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自取消汇总(合并)纳税政策后,二级分级机构不再属地进行汇算清缴的纳税申报,仅根据三因素法汇总下属三级机构并进行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由总机构统一进行汇算清缴。由此导致分支机构的税收监管出现缺位现象。虽然根据分级管理即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的征收办法,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应承担对分支机构的监管职责;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由总机构进行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由于各种原因,总机构并不掌握一些有省级标准的税前扣除项目(如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项目),总机构依然需要分支机构补充资料。

②企业系统缺位。根据国税发[2008]28号汇总清缴部分规定:年度终了,总分机构企业由总机构统计计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这项政策取消了原汇总(合并)纳税政策中成员企业需在当地进行年度申报,由总机构平行汇总的规定,变为由总机构统一进行汇总纳税。新办法是遵从法人所得税的基本原则,将总机构视作一个法人,要求总分公司以一个法人的身份进行汇总纳税,但是此办法也给总分公司业务和财务系统集中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总分公司的扁平化管理和财务逐层化集中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实行法人所得税制后,总机构总部明显感到各分支机构报上来的财务数据准确性不及以往,也无法确保分公司的原始凭证是否合规、合法,也无法甄别分公司的发票是否都是真的,更也无法确保分公司对一些复杂的特殊业务的处理是否正确。在新税法实施以前,上述工作都经过了各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可信度很高。而实行跨地区汇总纳税办法后取消了分公司年终汇算清缴的规定,缺少了地方税务机关对分公司的纳税申报情况的监管,包括税务风险在内的所有财务风险都全部向总机构集中。

③政策执行标准缺位。新办法出台后,出现了不同省市执行不同政策的情况,进一步加大了汇总工作的难度。据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省市结合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出台了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税前扣除标准等要求(譬如:五险一金、社会保险等项目的扣除),导致总公司与各属地分支机构在统一扣除项目的执行中存在不同的标准,甚至市级三级公司与上级省公司的规定要求也存在差异;由于总分机构管理办法并未明确地方政策的执行范围和权限,总公司在年终汇缴时,对地方扣除标准和优惠政策的认可也存在一定的困惑。一方面各总分企业可能对地方政策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给企业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加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不利于对总分机构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总机构和各属地分支机构的地方经济状况、资产规模、地区发展规划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税收征管应适合经济的实际予以区别对待,但由于企业未规避风险,地方政策的执行力可能未被认可,以致削弱税收政策的影响力,从而愈发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3、二级机构难于认定,有碍统一规范征管

在执行原汇总(合并)纳税政策时,国税总局往往在批准文件中附列成员企业名单,便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掌握参于汇总(合并)纳税的范围;新税法不再以发文列名单的形式明确汇总纳税范围,而是以国税发[2008]28号第九条规定的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就地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代替。依照该规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参与预算分配的二级分支机构,而三级及以下的分支机构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由于文件并未明确二级分支机构的认定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集团公司认定的二级分支机构的标准也大相径庭。据调查,有些企业根据行政机构的层级划分二级分支机构,有些则根据经营情况、企业规模、经营主题等来划分确认。由于企业的划分标准不同,可能出现同一市区内的二级分支机构,相对于不同企业来说被认定的税收管理的级次不相同的现象,或出现享受低税率的三级分支机构,由于低税率的优惠原因,被有些企业认定为二级分支参加预缴分配,汇总下级不应享受优惠税率的三级机构一同享受低税率的优惠,或将其汇总在上级二级机构中参加分配,未能享受到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凡此种种,均给税务机关的监管带来一定困惑,也同样有碍于统一规范的征收管理。

(二)总分机构税务机关执行政策的统一协调存在问题

1、总分机构欠缺统一,政策执行尚未同步

①属地机关欠缺执行。总、分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政策的一致性和同步性方面存在问题,此问题亦是实行跨省市总分机构管理办法的棘手问题。总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对集团总公司实施的相关政策,分支机构是否参照执行、如何参照执行等问题,应在跨省市总分机构管理办法中进行明确规范。譬如,2009年根据国税发[2008]30号、京国税发[2008]154号文件精神,我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辖内执行跨省市总分机构管理办法的总机构实行了按月定额预缴的征收管理,在实际操作中,虽然总公司执行了按月定额预缴所得税,按月对下属分支机构进行税款分配并下发分支机构分配表,但部分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对分配表并不认可,以系统没法更改、无法申报等原因仍要求分支机构按季度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分支机构与总机构入库期限等税收政策的不统一,给企业的日常监管带来一定的困扰,导致税款一定时间的迟滞;又如,总机构由于一定被批准延期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相应的分支机构是否也应办理延期申报,是否也需要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根据分支机构的具体情况予以审批等。

②属地机关缺乏监管。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例如,总机构实行按月定额预缴并按月下发分支机构分配表,但很多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存在以系统原因为由,不受理分支机构的按月申报,相当一部分应按月入库的税款被按季缴纳,造成大量税款的迟滞入库;此外,还存在总机构被批准延期申报后分支机构税务机关不同意延期申报等种种不一致的情况。此类欠缺统一的监管问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税收征管的准确性。

2、税源管理相对独立,地方政府趋利干涉

财预[2008]10号文件、国税发[2008]28号文件等文件的出台,将跨省市企业入库税款的财政分配等系列问题转移至企业和属地税务机关予以解决,直接导致在汇总纳税方式利益分配机制的诱导下,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稳定税源的合理分配,出台相关政策,对跨省市企业的税款做出了再分配的要求。譬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个别省市,省政府单独出台政策规定,要求省级二级分支机构将总机构分配的税款,参照三因素分配的方法,将税款在下属市区级的三级机构范畴中做进一步划分;有些省市也迫于财政压力,要求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将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在属地税务机关独立纳税。可以看出,这些政策的出台是为平衡省市之间财政利益,但确有悖于财预[2008]10号文件对跨省市企业分配税款的要求,削弱了政策的统一执行力,给企业造成负担的同时也不利于税务机关的统一监管。

(三)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实施后,税收管理存在弱化问题

1、管理实质发生变化,地方管理缺乏积极动力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3号规定:汇缴企业(相当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总机构)应在汇总成员企业的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基础上,统一计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汇缴企业及成员企业(相当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分别属地进行监督和管理。此规定的核心内容是汇缴企业及成员企业在属地均要申报企业所得税(即CtaiS系统设置的所得税申报表主、附表之间存在逻辑审核和校验关系)。通过对比可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分级管理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但具体管理内容只是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均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预缴申报时报送《预缴纳税申报表》和《分配表》,此外分支机构的各项财产损失,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出具证明后,再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因此,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主要的管理事项除了财产损失审批,就是根据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对其主管分支机构应分摊入库的所得税税款和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三项指标进行查验核对。因此,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构除关心分配表的计算问题外,对分支机构的税收监管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同时,分支机构的监管也呈现出缺位状态。

2、受限监管检查权属,地方机关无从下手

原汇总(合并)纳税企业成员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对成员企业检查出的以前年度违反税收规定应补缴的所得税,应按规定税率就地全额补征人库,不得作为当年或以前年度就地预交的税款,不参与总机构的汇缴清算。但自2008年实行法人所得税政策后,企业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对其查补的税款就地入库的规定停止执行,跨省市总分机构的管理办法规定,分支机构不再单独申报所得税,且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中仅对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分摊入库的所得税款和计算分摊的比例进行查验和做出了具体要求,并未对分支机构日常监管的检查权属做明确的规定。在目前权属规定下,即便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期望行使监管权力,对分支机构进行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但分支机构不再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缺乏评估和检查的依据载体,地方机关的管理和检查也面临无从下手的窘境。分支机构税务机关发现的涉税问题也需要企业总部统一处理。这很不利于调动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加强征管、堵漏增收的积极性,也极容易产生征管漏洞。

(四)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实施后,基础管理问题突显

1、信息交流平台不畅,预测分析数据偏离

按照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总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0日内,按照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比例,将本期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通知到各分支机构。但目前由于信息交换环境不畅,总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不能全面掌握总、分机构的经营情况、财务核算情况和税收相关情况;特别是对于分支机构监管的税务机关,更多地是依靠总机构下发的税款分配表来进行税款征收,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得到总机构的税款分配表信息,从而直接影响税收收入预测分析的准确程度,致使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2、税前扣除集中审批,总部机关效率降低

国税发[2008]28号文件仅将分支机构财产损失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属地税务机关并作出了具体规定,但对于汇算清缴工作中分支机构减免税的审批、备案等事项的管理权限未能明确。实行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后,分支机构的发票在属地税务机构购买,但在税前扣除管理中没有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把控,除财产损失审批以外的审批、备案(如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等减免税备案),如果均在总机构进行,不仅增加了总机构财务人员和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压力,同时这些资料都要层层报备至总机构,在实际操作上和工作效率上也存在较大困难。

(五)预缴申报分摊税款计算问题。

目前企业计算分支机构分摊税款的方法主要依照国税函[2009]221号文件进行计算,现行的计算方法主要在总分机构之间进行了两次分摊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按照国税发[2008]28号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再分别按各自的适用税率计算出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然后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向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摊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

该办法主要是为解决总分支机构适用不同税率时企业所得税款计算和缴纳问题,但在进行第一次分摊时,将应纳税所得额的50%分摊给总机构依据总机构的税率计算出税款的处理,会使分支机构不能完全到享受低税率的优惠政策(总机构所在地一般都在城市发达地区,享受25%的税率),在西部和沿海地区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集团受此政策的影响较大(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该计算方法的变化,导致2009年分支机构未享受低税率优惠而多缴纳约2亿元的税款),这样将导致国家为鼓励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出台的西部大开发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沿海地区优惠政策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优惠精神未能体现,影响集团公司的投资取向。因此,建议修改计算分配的方法,以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按照各自税款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的汇总额为基础,根据三因素的权重,按照[2008]28号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计算分配税款。

(六)尚未出台非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第二条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等缴纳所得税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不适用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但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出台上述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这些企业的税收管理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且上述大型央企和国企均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关系国计民生、税收规模大、分支机构众多,对这些企业的弱化管理客观上已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税收风险,如何做好这些汇总纳税企业的税收监管,已经成为摆在税务机关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改进意见和建议:

目前,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在管理中存在,总机构管不到,分支机构管不了的被动局面,上述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跨地区汇总纳税管理办法急待完善,现就有关问题建议如下:

(一)建立总分机构信息交换渠道:

加快总局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工作,同时要加入一些数据分析功能,监控集团企业税前扣除、转让定价和利润转移等问题,增设总局监控信息传递、督办业务处理等功能;同时,拓展总分机构税务机关的信息沟通和联系独到,最大限度地促进总分机构管理信息的信息共享。

如在年度纳税申报期间总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及时交换相关资料,包括总机构申报表、财务报表、纳税调整事项;分支机构预缴税款情况;日常检查、纳税评估发现问题及税款等,双方进行复核沟通后对企业的申报予以确认,以期提高年度申报质量。开展总分机构日常检查或纳税评估的联查、联评机制,以提高总分机构总体管理效能。

(二)调动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管理积极性,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权:

1、目前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法人纳税理念,以总机构作为一个法人在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审批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的备案上报工作,总机构的的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及一些过渡性减免均在分机机构发生,建议将这部分管理审核权交分支机构税务机关管理。

(三)调动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管理积极性,下放部分稽查权:

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本着既要严格执行法人所得税制,不能形成总分支机构之间重复纳税,又要积极加强监管、堵塞漏洞的原则开展对总分支机构的检查。

1、主管税务机关对对分支机构的检查中下列情形,查补税款就地入库。

(1)对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的不适用国家税务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国税发(2008)28号)的企业分支机构的检查发现的涉税违法行为。

(2)分支机构有隐匿营业收入或做假账、两套账、体外循环等违法行为。

(3)对分支机构的检查发现的其他问题,能确认总分支机构汇总计算后仍形成少缴税款的,就地进行补税。

2、主管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检查中,因总分支机构汇总计算为亏损,或在总分支机构之间可调剂使用的有扣除比例限制扣除项目等,不能确定总分支机构汇总计算后是否形成少缴税款的,将发现的问题通报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统一处理。

(四)调整分配表计算方法:

建议修改计算分配的方法,以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按照各自税款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的汇总额为基础,再根据三因素的权重,按照[2008]28号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计算分配税款。

(五)完善不适用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的企业的管理办法:

不适用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的企业层级结构负责,税款规模庞大,建立健全此类大型汇总纳税企业的税收管理制度已显得尤为必要。国税函[2010]184号只规定了不适用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企业的下属二级分支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税款由总机构统一汇总计算后向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建议二级分支机构在所在地年度申报后再由总机构统一汇总计算所得税。

(六)完善总分机构年度申报汇总办法:

对于目前跨地区经营纳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汇总的体制性风险,建议有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总分机构明确总分机构年度申报汇总原则,解决法人所得税制下的所得税现实管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税收制度与企业核算体制的矛盾带来的税收风险。

(七)完善财政预算和分配体制层面: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2

一般销售情况下的销售退回指由销售方退款给购货方,并且购货方未享受过现金折扣或商业折扣等优惠条件,且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销售退回按其发生时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的销售退回,第二类是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的销售退回。会计人员在对其进行会计处理时要分情况处理,对于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的销售退回,如果日后调整涉及损益的,则企业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的所得税等,同时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会计科目调整报告年度的所得税费用。对于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的销售退回,企业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中的收入以及成本,但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交所得税,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已经完成,所以不能冲减报告年度的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但仍可抵减报告年度的所得税,可以先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过渡,等计算退回年度的应交所得税时,再编制分录: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该注意的是,贷方是“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一般销售情况下的销售退回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例1]甲上市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2010年4月20日,甲公司2009年度的财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报出,期末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09年11月18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50件产品,销售单价是2000元(不含税),单位产品成本为1600元,已经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2009年12月20日甲公司收到对方通知,因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要求全部退货。截至12月31日,甲公司未收到货款和退货,并按应收账款的5%计提了坏账准备。2010年2月15日,甲公司收到了退回的产品并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假定本年度甲公司除应收乙公司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并于2010年3月10日完成2009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2010年2月15日,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收入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117000

调整坏账准备余额:

借:坏账准备(117000×5%)58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资产减值损失5850

调整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8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成本80000

调整应缴纳的所得税=(100000-80000)×25%=500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5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5000

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5850×25%=1462.5(元)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146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462.5

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100000-5850-60000-5000

+1462.5=30612.5(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061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0612.5

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30612.5×10%)3061.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061.25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一般销售情况下的销售退回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例2]承例1,假定销售退回的发生时间为2010年3月20日。

则甲公司除第四个会计分录改动外,其他分录均不变,即把上述第四个会计分录改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费用5000

二、购货方享受现金折扣的销售退回

购货方享受现金折扣的销售退回主要是指购货方退回的商品已经付清了款项,并且享受了现金折扣,且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虽然购货方在购买时享受了现金折扣,但由于我国对现金折扣销售业务采用总价法核算,销售收入还是以总价计价,现金折扣则作为财务费用,因此购货方退回商品时,还是以总价冲减销售收入,同时需要相应冲减财务费用。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购货方享受现金折扣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

[例3]甲上市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2010年4月20日,甲公司2009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报出,期末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09年11月18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50件产品,销售单价是2000元(不含税),单位产品成本为1600元,已经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乙公司在2009年11月28日付款。2010年2月15日,因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甲公司收到了退回的产品并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假定本年度甲公司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并于2010年3月10日完成2009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

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2010年2月15日,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收入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贷:银行存款11600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财务费用1000

调整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8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成本60000

调整应缴纳的所得税=(100000-80000-1000)×25%=4750(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7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4750

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100000-1000-60000-4750)=24250(元)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42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4250

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24250×10%)24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425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购货方享受现金折扣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例4]沿用例3,假定销售退回的发生时间为2010年3月28日(即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

则甲公司除第三个会计分录改动外,其他分录均不变,即将上述第三个会计分录改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7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费用4750

三、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退回

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主要是指购买方依照有关协议有权退货的销售方式,该商品退回时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在这种销售方式下,企业根据以往经验能够合理估计退货的可能性并确认与退货相关的负债的,应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企业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通常应在售出商品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且估计了销售退货率的,要根据实际发生退回的数量与估计的退货数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调整。

[例5]甲上市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2010年4月20日,甲公司2009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报出,期末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09年11月18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50件产品,销售单价是2000元(不含税),单位产品成本为1600元,已经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款项已经收到。协议约定,乙公司在2010年1月31日前有权退还该批产品。甲公司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了该批产品的退货率约为20%。2010年1月12日,产品因质量问题被乙公司退回。假定本年度甲公司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并于2010年3月10日完成2009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2007年12月1日甲公司按规定做了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2009年11月18日甲公司确认估计的销售退回时,借记“主营业务收入”20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成本”16000元,“其他应付款”4000元。

(1)假设乙公司实际退货量为10件,款项已经支付,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借:库存商品16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

其他应付款4000

贷:银行存款23400

这时因为不涉及损益类科目,因此不存在所得税的调整。

(2)假设乙公司实际退货量为8件,款项已经支付,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调整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12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2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3200

其他应付款4000

贷:银行存款1872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收入)4000

调整应纳的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00

同时还需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和调整盈余公积。

(3)假设乙公司实际退货量为12件,款项已经支付,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调整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19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08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收入)4000

其他应付款4000

贷:银行存款2808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3200

调整应纳的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

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退回,企业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通常在售出商品退货期满时确认收入。如果这种情况的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则此时做与发出商品时相反的会计处理即可,不需要调整所得税。

四、购货方享有商业折扣的销售退回

这种情况下,价格上的折让已经确定,企业在销售时,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购货方享有商业折扣的销售退回的调整处理与一般情况下的销售退回调整处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销售收入的金额调整上,前者的调整金额应为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销售收入。对于购货方享受现金折扣的销售退回,由于销售收入根据规定仍以总价法进行计价,那么现金折扣作为财务费用核算,所以发生销售退回时,不仅以总价冲减销售收入,同时还需要冲减相应的财务费用。对于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若企业估计了销售退货率的,要根据实际发生退回的数量与估计的退货数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调整;若企业不能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的,只需做与发出商品时相反的会计处理即可,不需要调整所得税。对于购货方享有商业折扣的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与一般情况下的销售退回类似。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3

1、早上9点前提交资金日报表、承兑明细表、信用证未付明细表

2、上午将本日须付款凭单交主管审核签字,下午3点前付款

3、下班前将本日现金、承兑汇票进行盘点核对

4、将下午将银行结算凭证取回交制证人员制证

5、对票据进行审核将票据及时托收

6、关注外汇汇率、银行利率变动及外汇管理政策

7、根据业务情况更新借款明细表、应付票据明细表

出纳岗位每周必做:

1、每周一将上周付汇资料进行核对,及时收集报关单、付汇核销单、合同等进行外汇核销

2、每周将外汇资金与信用证未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醒主管关注外汇收付汇款变动

3、及时安排工作,做好每周四的现金报销工作

4、根据资金月度计划及用款申请单(审批后)安排材料付款

出纳人员每月必做:

1、月末及时提交月度利息、应付票据、信用证付款计划

2、每月20日前及时将利息付款至指定帐户

3、月末将货币资金、票据盘点数与帐面进行核对接受公司抽盘

4、对连续3个月未用帐户采用适当方式提醒集团财务及部门主管注意

5、关注公司资金变动每月7日提交上月资金运用报表

出纳人员每年必做:

1、根据日常业务统计分析,编制日常存量资金预测数

2、做好每年的工作总结,提交资金管理及运用建议

重点工作:

利息、应付票据、信用证、借款的跟踪进出口收付汇的核销资金的安全

财务工作岗位日常工作指引(税务部分)

税务会计每天必做:

1、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动及新政策对公司的影响,及时提醒公司领导

2、协助解决外部门提出的税务问题,为公司内部需要提供咨询服务

3、根据销售管理部门的申请,及时开具增值税发票(次日上午前)

4、每日上午将上日开票情况输入销售管理系统

5、每日关注出口开票及单据是否过期是否需要延期,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6、核对各单位的发货、来款情况,督促下游客户开票资料的完善,提供各合同单位已发货未开票信息。

税务会计每周必做:

1、每周关注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注意交税情况

2、及时将出口退税申报资料收集申报结束,防止过期

3、关注国产设备的税款抵扣事宜并及时处理

税务会计每月、季必做:

1、及时完成相关税务申报及税款的用款申请划拨

2、及时完成地税季度小税种的申报及用款申请

3、及时完成季度所得部申报

4、月底前完成本月增值税发票、运费发票的认证

税务会计每年必做:

1、三月份前完成资产损失、坏帐损失等申报鉴定工作

2、三月份前完成年度所得税申报及汇算清缴工作

3、完成年度小税种的汇算清缴

4、完成年度纳税等级的评定申报工作

重点工作:

出口退税的处理发票认证年度汇算清缴

财务工作岗位日常工作指引(成本部分)

成本会计每天必做:

1、关注每日水、电、汽消耗情况,出现异常及时报告

2、关注每日加工质量,出现成品率、优级率异常应及时报告

3、关注每日生产产量,出现异常停机时应及时报告

4、关注每日质量成本的发生,出现2000元以上质量成本时应及时报告

成本会计每周必做:

1、核对成品仓库出入库明细帐与t3系统是否相符

2、登记外销发出商品明细帐及发出未能确认收入商品明细帐(合同号、数量、日期、发票号)

3、每周负责退库产品的登记退库产品明细帐并与仓库台帐核对,跟踪退库产品的处理情况

成本会计每月必做:

1、每月4日前结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

2、每月3日负责检查制造费用、人工成本发生额是否合理,发现异常应调查原因并及时报告主管

3、每月8日前提交本月产品毛利分析表,对重点产品的毛利波动找出合理解释

4、每月10日前完成各膜种的成本分析及毛利年度比较分析

5、每月15日前完成成本的灌数据工作

成本会计每年必做:

1、负责编制成本倒轧表,协助税务会计完成年度所得税申报

2、负责年度成本预算的编制与调整

重点工作: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报告

财务工作岗位日常工作指引(销售管理部分)

销售管理会计每天必做:

1、及时审核销售合同价格是否符合公司政策,并将生效合同录入销售管理系统

2、检查每天的电汇传真、卡现金、承兑汇票来款情况,确认来款单位,录入销售管理系统承兑、卡现金同时登记备查帐

3、根据来款情况,编制收款凭证,做到日清月结

4、外销合同发货需与业务员确认收汇,查询收汇是否入帐;确认信用证,查看发货情况与信用证是否相符;确认tt支付方式定金是否到帐;跟踪信用证的来款期限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销售、财务主管

5、根据销售部发货通知,查看销售管理系统,与业务员确认来款,与银行确认货款到帐情况,签发发货通知。遇到特殊情况,需请示领导。

6、根据仓库的出库单、出门证登记销售管理系统,并且核对发货员所发的货数量与签发的数量是否一致,金额有无超出

7、每天查看销售合同客户余额,有无不正常,如有不正常数据,要及时与业务员联系,及时对帐

8、每天查看到期货款,及时通知业务员回收,并通过发货及时控制到期未收应收款;对于特殊情况,领导签字同意发货的欠款和承兑复印件款以及不符合公司规定的承兑款,及时跟踪,并上报领导结果

9、追踪由于质量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退货、换货、当地处理、赔偿等事项,最终归集所有单据,录入销售管理系统,同时将相关单据转给成本会计记帐

10、复核客户退货款申请,确认退款;复核外销佣金,归集收汇单据

销售管理会计每月必做:

1、月末协助其他人员进行销售出库汇总并与销售合同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合同输入是否正确,试用膜有无全部登记备查帐,质量成本单据有无全部转交成本会计

2、每月复核承运单位开具的运费发票是否与合同发货一致,计费标准是否符合招标约定

3、每月月初编制销售分公司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月初按时与出纳人员核对承兑余额;查看用友销售公司科目余额有无不正常现象,及时调整

财务工作岗位日常工作指引(材料部分)

材料会计每天必做:

1、审核原材料入库单、出库单,定期出收发存报表

2、登记原材料采购合同台帐,审核合同生效是否符合公司规定

3、关注原辅料的库存情况,出现异常应及时汇报主管

4、及时将采购发票制证入库,并将发票与采购合同、订购单进行核对

5、关注原料价格变动信息,分析原料市场趋势,提供采购策略建议

材料会计每月必做:

1、关注各材料的入库情况,对已付款未收货及运输短缺情况进行追踪及时查明原因。

2、及时将增值税票抵扣联交税务会计认证,关注进口增值税票、运费发票的抵扣时限是否超三个月

3、对暂估入库的材料进行跟踪,及时向相关部门催要发票

4、复核每月废膜销售出库单,注意出门证的连续性,分析每月废膜中的垃圾膜、珠光膜、消光膜比例是否合理并及时报告财务主管

5、按时审核用友库存管理系统的材料入库单,出库单,完成月末记帐、结帐工作,每月3日出材料成本报表

6、按合同号完成各合同资料的归档工作

7、分析各月材料消耗是否正常,出现异常时应与相关部门分析确认原因并报告主管

材料会计每年必做:

1、指导仓库保管员完成年度采购计划价格的调整及帐务处理

2、负责年度原辅材料的盘点工作,配合事务所的抽盘

3、年度末对存货的减值情况进行测试,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重点工作:价格的审核在途材料的跟踪年度盘点

财务工作岗位日常工作指引(综合会计部分)

综合会计每天必做:

1、根据银行单据及时对银行凭证进行帐务处理,做到日清月结

2、不定期从集团采购中心获取公司各类原料、辅料采购合同,并登记台账(舒康合同、双良合同),结合付款、入库关注采购流程

3、财务主管安排的其他事项

综合会计每周必做:

1、按周从t3数据库导出出库单,进行销售汇总,并且与仓库周报、销售合同核对,每周将销售汇总送成本会计结转成本,月底调节后交集团开票

2、每周将低值易耗品登记台帐、固定资产输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综合会计每月必做:

1、每月根据大酒店与销售公司送达的账单,编制酒店消费明细表,进行车辆费用的归集,同时进行账务处理

2、月底,编制工资福利计提表,完成当月人力成本的核算及计提;根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明细表进行当月固定资产折旧及预提费用的计提

3、每月编制舒康、恒创及恒创科技三个公司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每月15日左右,关注供应商往来,结合相关账期,关注往来账余额是否存在异常,并分析原因,报财务经理处理

5、核对a、B、C及集团销售内部往来,金额无误后再与集团内部各子公司核对往来

6、编制财务信息表报集团财务;编制每月各部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明细分析表,并关注是否存在异常

7、月末及时计提银行借款利息,及时完成待摊费用、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工作

8、每月月末编制合同汇总表,报告马总公司基建、设备合同付款及尾款情况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4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中国11发展总公司高速发展的要求,加强进出口业务管理,明确责权,确保贸易项目质量,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11总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的重点是从财务管理与资源控制的角度出发,涉及法规的问题,请参照(中国11发展总公司合同管理规定)执行。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11系统所有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商品流通企业。第二章出口业务第四条出口项目报审时,业务人员需向财务部门提供下列资料。1、《合同审批表)(见附表一);2、出口合同及国内购销合同或委托出口协议样本:3、《自营出口商品换汇成本预算单》(见附表二);4、如出口商品属于国家计划配额内商品,还需提供出口商品许可证正本,招标项目需提供出口中标书。第五条财务主管人员根据上述资料有权审核以下内容:1、复核《自营出口商品换汇成本预算单》,对项目预期的总体盈利情况进行审核;2、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是否有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如海关、税务、外管局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公司有关财务制度的可能;3、对于出口业务是否存在承担销售盈亏,垫付商品资金及担负基本费用的情况;4、对收付款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安全,经营资金是否有保障。在上述审核过程中,财务主管人员对项目的某些具体情况持有异议时,项目执行人须详细说明情况,对有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或公司财务制度,以致于项目不具备操作的条件时,财务主管人员可在《合同审批表)中签署否定意见。第六条对于自营出口项目,业务人员应在支付国内商品采购货款前5一10天与财务人员联系,以便财务人员及时安排资金。办理付款手续时,业务人员应填制(进出口贸《进出口贸易项目付款申请表》(见附表三),并报请本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公司负责人签审,并附加盖“法规审核专用章”的有关合同或协议书副本,财务人员依此办理忖款手续。付款后业务人员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发票交财务部门。对于增值税发票,财务人员应逐项认真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发票,业务人员有责任重新向客户索取。第七条在做农副产品收购业务时,不准直接向农民收购。所购货物装上运输工具取得运输部门凭证后,方可支付不超过货款20%的预付款,货物运至出口装运港经商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支付余款。如发现不符合出口商品规格和质量等问题,应拒绝收购和付款,并及时向对方提出有效异议,如已凭托收方式付款的,应及时予以追回。第八条关于127特户的使用方法的规定:在商品采购业务中,原则上不采用汇票自带(即127特户)方式,如确因业务需要,经总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可由业务人员和财员共同携带外出,相互监督使用。业务人员负责货物采购及订立合同,财务人员负责掌握汇标及讨款,货物余额超过10万(含)元人民币的,合同签订步须上报购批准,派出的财务人员须见到公司分管领导签字同意付款的书面传真后方可付款,特殊地区无法使用传真的,由公司领导口头通知派出的财务人员,回京后补办书面手续。第九条在买方开出信用证后,业务人员应立即通知财务人员到通知银行查收,财务人员视资金状况采取相应融资措施,需要信用证打包贷款的项目,财务人员应及时与银行联系,争取贷款早日到位。第十条在出口货物装船发运后,业务人员应在1一2个工作日内按照信用证或有关出口合同的要求制妥全套结汇单据,并填制汇票(见附表团),业务人员应配合财务人员做好审单工作,尽早向银行交单收汇、结汇。第十一条对核销单的管理报关之前,业务人员需从财务部门领取(出口收汇核销单),同时在(核销单领用登记薄)上签字。注明申领份数。合同号、商品名称、申报金额。报关后业务人员应立即将核销单退还财务部门。对不及时退还累计达5份以上核销单的业务人员,在下一次领取核销单时,财务人员有权拒发,同时,财务部门有权视情节轻重提请人事部门扣发相应工资。第十二条财务人员到外汇管理局办理核销手续时,应备好下述资料正本。1、盖有海关验讫章的核销单;2、报关单:3、银行结汇水单(盖有“供核销专用”字样的已在外管局备案的结汇水单);4、外贸发票。上述单据之间要求单位数量一致,金额相符。第十三条财务人员在办理出口退税时,应及时备好全套资料如下。1、出口退税申请表:2、增值税发票并附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3、在外管局已核销的核销单;4、报关单;5、外贸发票;6、收入成本作销帐复印件。上报税务局后,财务人员还应积极配合税务局做好函证调查工作,尽早收回退税款。第十四条出口业务中,在完成银行结汇,外管局核销工作之后,财务人员应持上述资料到税务局办理出口退税转移单,并交委托方在当地退税。对于委托方坚持在我公司办理退税的,我公司本着不垫付税款的原则执行。第三章进口业务第十五条进口项目报审时,业务执行人需向财务部门提供下列资料:1、《合同审批表》;2、进口合同及国内购销合同或委托进口协议样本;3、《自营进口商品盈亏预算单》(见附表五);4、如进口商品属于国家控制性商品,还需提供进口商品许可证正本或机电设备进口证明或进口商品登记证明。第十六条财务主管人员根据上述资料有权审核以下内容:1、复核《自营进口商品盈亏预算单》,对项目预期的总体盈利情况进行审核;2、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是否有违反国家财经纪律(如海关、税务、外管局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公司有关财务制度的可能;3、对于进口业务是否存在承担销售盈亏,垫付商品资金及担负基本费用的情况;4、对收付款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安全,项目资金是否有保障。5、如对内为远期收款方式的,除有长期业务关系的客户经特批外,一般不宜采用。第十七条对于需开立信用证的进口业务,业务人员须提前三天向财务部门提交公司内部的(信用证开立申请书调见附表六),并报请业务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以及公司负责人签审后,再向财务人员提供下列资料:1、盖有《法规审核专用章》的进口合同,国内购销合同或委托进口协议正本一套。2、银行开证申请书;3、如属国家控制性商品、还需提供进口商品许可证或机电设备进口证明或进口商品登记证明等文件正本。第十八条财务人员在备齐上述开证所需资料审核无误后,尽快提交银行,并按与银行事先约定的保证金比例将款转入银行保证金帐户。信用证开出后,财务人员应及时取回信用证副本并交业务人员共同核对。第十九条开出的信用证需修改时,业务人员应及时向财务部门提出书面改证申请并附详细内容,重要内容的修改还需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签字。财务人员审核无误后加盖财务章送交银行通知改证,并及时查收改证回单。第二十条财务人员应根据信用证条款或进口合同中规定的议付单据仔细核查单证是否相符,以及各个单据之间是否相符,如若发现单单之间、单证之间有不一致之处,应及时通知付款银行,停止对出口商付款。第二十一条在对外议付时,业务人员应提前5一10天与财务人员联系,以便财务人员合理安排资金;经审核无误可以对外付款的合同,业务人员填制《进出口贸易项目付款申请表》,并报请业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公司负责人(L/C方式除外)签审后交财务人员办理付款手续,并配合财务人员备齐向银行购汇所需的资料。第二十二条财务人员在见到《进出口贸易项目付款申请表》后,填制忖款单据,向银行提交下述资料:1、购汇申请书;2、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单;3、报关单;4、进口合同,国内购销合同或委托进口协议正本;5、如属国家控制性商品,还需提供进口商品许可证或机电产品进口证明或进口商品登记证明等文件。议付后,财务人员应及时取回购汇单据及核销单并通知业务人员购汇成本。第二十三条进口业务对外议付时,如果公司尚未收到委托方应付的货款,在L/C付款方式下,业务人员负有责任将公司所垫货款及加收的利息在限期内向委托方追回,在其他付款方式下,财务人员有权延迟或拒绝忖款。第二十四条未经财务人员审核过的合同,或不能提供加盖“法规审核专用章”的合同,或无法提供银行购汇所需单据的项目,财务人员有权拒绝付款。第二十五条进口商品在国内销售时,财务人员根据《购销合同)中的规定及时与业务人员联系催收货款,货款收回后方可开具增值税发票。第四章附则第二十六条本规定由总公司财务本部门负责解释。附表一:经贸合同审批表送审单位:送审日期:合同名称:合同编号:合同对方名称:资信等级:是否需要政府准许性文件是否利用总公司信用承办人员对该业务的说明,(包括:1、国内外市场对同样货物的报价情况2、业务难点及风险3、风险防范措施)承办人:送审单位负责人对承办人员所作说明的确认意见:签字:财务人员审核意见:签字:计划部审核意见:签字:法规人员审核意见:审核人签字并盖法规审核章:主管副总经理意见:签字:特批程序经贸业务论证小组意见:组织人签字:总公司领导特批意见:主管副总经理签字:总经理签字:附表二:自营出口商品换汇成本预算单申请部门:年月日合同号交货日期交货地点商品名称价格条件支付方式规格数量出口销售收入原币金额折合美元金额预计换汇成本核算出口销售净收入(美元)出口采购总成本(人民币)换汇成本及盈亏情况出口销售收入进货成本外汇调剂价:换汇成本盈亏点总盈亏:减:国外费用预计有关费用其中:佣金其中:利息运费保险费减:退税出口销售净收入出口销售总成本说明:项目执行人:部门经理:财务主管:附表三:进出口贸易项目付款申请书申请部门:年月日经办人付款日期付款金额合同号商品名称业务方式出口进口自营自营付款方式信用证(no:)托收汇况转帐收款单位收款银行帐号付款用途说明附注:外贸合同购销合同协议许可证机电证明进口证明外贸发票报关单协议核销单部门经理财务部经理签署副总经理批示总经理批示附表四—1Billofexchangeno:-------------------------Date&place--------------------exchangefor-------------------------------------------------at------------------------------------sightatthisSeConDofexchange(Firstofexchangebeingunpaid)paytotheorderof------------------------------------------thesumof----------------------------------------------------DrawnunderL/Cno.-----------------Dated---------------------issuedby:----------------------------------------------------to----------------------------------------------------------------------------------------------------------------------------(盖章)附表四—2Billofexchangeno:-------------------------Date&place--------------------exchangefor-------------------------------------------------at------------------------------------sightatthisSeConDofexchange(Firstofexchangebeingunpaid)paytotheorderof------------------------------------------thesumof----------------------------------------------------Drawnunder----------------------------------------------------------------------------------------------------------------to----------------------------------------------------------------------------------------------------------------------------(盖章)附表五:自营进口商品收入成本预算单申请部门:年月日合同号到货日期到货地点商品名称价格条件支付方式规格数量进口商品成本原币金额折合美元金额项目营业利润预算商品销售净收入(RmB)进口商品采购成本(RmB)调剂外汇及盈亏情况销售净收入到岸价格外汇调剂价:盈亏点总盈亏:增值税增值税关税及消费税预计其它费用其中:利息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总成本说明:项目执行人:部门经理:财务主管:附表六:信用证开立申请书申请部门:年月日经办人信用证金额期限合同号商品各称开证行开证申请人通知行受益人名称所附单据进口合同购销合同协议许可证机电证明进口证明财务审核法规审核申请转入保证金帐户金额部门经理签字财务部经理签字副总经理批示总经理批示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5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资产重组;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下去。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是企业并购,且其效率更高。笔者曾为某公司吸收合并事项做策划,现将该公司在吸收合并过程中的工商变更、外汇核准、税务处理等事项分析如下:

一、吸收合并方基本情况

甲公司为台港澳侨投资企业,公司实收资本为人民币8421.00万元。其a股东出资4800.00万元占实收资本57.00%;B股东(港资)出资3200.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38.00%;C股东出资421.00万元占实收资本的5.00%。公司享受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2008年度为获利年度,即2008、2009年企业所得税为免税年度,2010、2011、2012年度为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年度。

乙公司为外商独资企业,实收资本为人民币4851.76万元,全部由D股东出资,公司无税收优惠政策。

甲公司为某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具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拥有土地、厂房和专用设备,经营理念较为先进,效益比较突出。乙公司在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等方面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由于进入中国市场较晚,本土化能力较弱,投资风险较大,难以持续稳定运营。

经双方董事会研究,2011年12月31日签署合并协议,协议约定甲公司吸收合并乙公司,并更名为丙公司。重组形式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吸收合并。

二、吸收合并过程分析

1.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有关规定

⑴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目的合并双方在同一区域内经营同类业务,企业合并后将成为国内同类专业制造业的中外合资企业,有利推动该地区同类专业制造业的发展和振兴。

⑵被合并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通知规定的比例。本次合并采用吸收合并形式,合并后甲公司为存续企业,整体承继乙公司的所有资产、债务、人员和其他事项,乙公司按规定注销。

⑶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甲公司为存续企业未改变重组资产的实质性经营活动。

⑷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该通知规定比例。本次合并不存在非股权支付情况。

⑸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

取得股权支付的乙公司D股东承诺12个月内不转让其取得的股权。

⑹合并各方于2011年度分别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了备案资料。201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第4号公告以及当地国家税务局重组指南的规定又补充提交备案资料。

企业合并可以使得公司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双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营业收入增长,管理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强。

2.确定购买日

购买日是购买方获得对被购买方控制权的日期,即企业合并交易进行过程中发生控制权转移的日期。本次企业合并购买日为2012年7月31日,甲公司在购买日确认取得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及负债等。

3.双方约定投资比例与外汇资本项目管理、工商登记的关系

(1)约定合并后股东持股比例。双方股东约定:以2011年8月31日各自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参考确定双方各股东在合资公司的股权比例,合并方式为100%股权支付。最终确定被合并方原乙公司股东持有合并后丙公司26.20%的股权(该股权比例已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复)。其合并前后的股权结构如下:

(2)2011年8月31日双方实收资本及经评估后净资产情况如下:

(3)解决工商登记、外汇管理局核准问题。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2001年第8号《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简称8号令)第十一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之间合并或者公司合并后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合并后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原公司注册资本额之和。第十二条规定,各方投资者在合并后的公司中的股权比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投资者之间协商或根据资产评估机构对其在原公司股权价值的评估结果,在合并后的公司合同、章程中确定,但外国投资者的股权比例不得低于合并后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根据8号令的规定,合并后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原公司注册资本之和,为13,272.76万元。但实务中由于合并企业与被合并企业各自经营期间的盈利或亏损及其他权益变动,使得合并各方股东的净资产比例和在合并企业中的股权比例往往会产生不相匹配的情形。虽然合并各方股东在公司章程和合并协议中可予明确,但在外汇登记和工商登记中如何处理仍是一个难题。

根据外汇管理规定,股东B(港资)和股东D(外资)的外资企业资本项目必须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核准手续。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审验流程有三项内容,即外汇资本金、利润再投资和股权转让。

根据合并协议约定,D股东应享有合并后丙公司股权26.20%。根据工商部门规定,合并后D股东应享有丙公司股权36.55%。D股东减少股权比例应转增至甲公司的原股东持有,其中甲公司的B股东(港资)需要增加外汇资本,外汇管理部门才能准予办理核准手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股权转让方式。但通过股权转让方式是企业不愿接受的,除了增加相应的税收成本外,被吸收合并企业原股东转让股权还涉嫌违反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

为满足外汇管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仍按原公司注册时的外汇资本项目进行核准,问题是合并后的a股东不愿外资控股,且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复的合并后的各方股东的实际收益权需要约定;二是甲公司股东a、B和C增资,达到各方股东约定的出资比例,但企业认为目前注册资本在同行业已超规模不宜增加;三是乙公司股东D仍按协议约定享有丙公司26.20%的股权,由甲公司股东以未分配利润增资。

经过讨论,最终选择第三种方案,甲公司股东会决议公司以未分配利润按a、B、C股东原出资比例分别转增资本(甲公司的外方股东B以未分配利润增资,按规定对2008年1月1日以后形成的未分配利润增资需由甲公司代扣代缴预提所得税)。

在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核准问题解决的同时,需要注意同步完成工商登记手续,通常以未分配利润增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吸收合并分属两项不同的业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可能要求分别出具两份验资报告,如果出具两份验资报告,则会导致前面已经解决的难题再次发生。因此,要将外商投资企业吸收合并中的特殊情况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沟通,以求得到解决。本例通过以未分配利润增资和企业吸收合并事项在同一验资报告中完成,使得合并企业变更登记顺利解决。

根据公司修改后的章程、股东会决议及合并协议的规定,甲公司申请增加注册资本10,097.1840万元并更名为丙公司,其中以未分配利润5,245.4198万元转增资本,转增基准日为2012年7月31日,转增后甲公司原股东(a、B、C)持有丙公司股权13,666.42万元,占73.80%;D股东以原投入被吸收合并方乙公司的注册资本4,851.7642万元对丙公司出资,占26.20%。

4.弥补亏损和税收优惠承继

⑴弥补亏损。①被合并方乙公司2012年1-7月份视同一个独立的纳税年度。②可以在丙公司企业所得税税前弥补的亏损额弥补顺序为:2011年度可弥补金额及2012年1-7月可弥补金额。可弥补亏损金额已经某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鉴证报告确认。③因该合并事项复杂,时间跨度超过了半年,税务机关要求以2012年7月31日为基准日重新进行审计评估,以2012年7月31日净资产评估价值,分别计算甲、乙公司各占比例。④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经调查,2012年度我国发行的最长期限国债利率为4.35%。丙公司根据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可弥补的亏损限额为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4.35%。⑤计算2012年度累计可结转以后年度弥补亏损金额。其中包括2011年度弥补亏损后尚余待弥补亏损金额和2012年度未弥补亏损金额。

⑵优惠承继。2012年度是甲公司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最后一年,全年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税额分两步计算。

①计算2012年1-7月份减免税额企业合并前甲公司应纳所得税额÷2。②计算2012年8-12月份减免税额合并后丙公司2012年8-12月实现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甲、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占比重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出原甲、乙公司应纳税所得额。原甲公司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减半征收,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原乙公司应纳税所得额先行弥补亏损(以乙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4.35%计算得出可弥补亏损限额为限),弥补亏损后余额按法定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企业重组复杂多样,重组过程既要关注会计、税务问题,还要处理好企业工商变更、外汇业务核准等事项;既要做好合并企业之间的沟通,更要做好合并企业与税务、工商、外汇、中介机构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6

根据《xx市国家税务局转发关于做好国务院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xx国税函〔201x〕72号)文件精神,我局高度重视本次自查工作,认真对照自查内容,逐一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梳理,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及清理规范税务中介服务工作落实情况方面

我局严格按照相关法规政策要求,认真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一)对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告、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等事项,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对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擅自指定服务单位、不强制指定服务单位。

(二)按要求取消和下放税务行政审批项目,明确税收执法权力项目,充分落实取消和下放税务行政审批项目,并对取消和下放情况开展自我督促检查,防止变相审批和明放暗不放;公开税务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公开权力运行,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并开展监督检查,不断提高税务管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我局严格按照开展“涉税中介”自查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辖区内的“涉税中介”现象进行逐一排查,并公布对外办公电话,接受广大纳税人的举报。经排查,未发现任何违法违章现象。

二、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方面

今年以来,我局在面临经济增速放缓、重点税源局部萎缩等不利因素情况下,通过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与纳税评估、实施行业税负水平监测、加强对重点税源的跟踪与监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了组织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一是在努力抓好重点税源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强化纳税评估、挖掘税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全面开展管户清查工作,摸清税源底数,对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加强管理和监管,对已达到起征点的按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定额调整。三是对低税负、零税负的企业,严把审核关,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力度。

今年1-4月,我局共组织全口径税收收入21,485万元,比去年同期12,584万元增收8,901万元,增幅为70.7%,国税税收收入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中央库累计收入14,784万元,比去年同期8,102万元增收6,682万元;省库累计收入1,598万元,比去年同期1,656万元减收58万元;市县库累计收入5,103万元,比去年同期2,826万元增收2,277万元。

三、“营改增”试点工作方面

根据税务总局“营改增”试点工作的部署,我局高度重视“营改增”试点工作,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试点前的各项准备以及试点过程中的监测分析和宣传解释等工作。由于我局所辖企业没有邮政及电信行业,2014年下半年“营改增”试点工作暂无成效。截止2015年5月,“营改增”试点工作暂未扩大至其他行业,我局将积极关注有关工作部署,将“营改增”政策落实到位。

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落实方面

我局严抓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及宣传辅导工作,通过加强宣传,一对一地辅导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确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未达起征点、符合减免优惠政策的增值税小微企业,应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100%给予享受优惠政策。目前暂未发现起征点以下征收增值税或变相多征税的情况。

2014年全年享受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的企业共34户,共享受减免税额18.16万元;2015年第一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我局享受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共有35户,共享受减免税额24.55万元。

五、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落实方面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39号)文件精神,对照所管辖企业情况及时详细核查,未发现有符合该政策的情况。下阶段将积极跟踪企业相关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情况,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和实施。

六、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税收措施落实方面

我局严格按照相关税收法规政策,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通过规范、指导、加快出口退(免)税管理,切实将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措施落到实处。

七、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税收政策落实方面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我局高度重视安居工程建设,截至目前,我局暂无相关企业有上述改造建设。

八、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绿色消费、文化体育消费等扩大国内消费的税收政策落实方面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我局积极核查所辖企业,目前暂无上述需要落实的情况。

九、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兼并重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税收政策落实方面

我局对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宣传,一对一辅导辖区内符合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条件的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了优惠政策的100%落实,得到了市局的认可和纳税人的一致好评。通过政策的落实,2014年第四季度,我局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的纳税人有2户,累计加速折旧扣除额12.40万元;2015年第一季度享受政策的企业1户,累计加速折旧额6.65万元。

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政策落实方面

我局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积极核查所辖企业,暂未发现有相关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等情况。

十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节水税收政策落实方面

我局根据相关规定,积极解读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局暂无相关需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税收政策的行业。

十二、推行网上办税,拓展纳税人办税渠道,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方面

我局积极推行网上办税,引导纳税人开通网上办税、利用网上办税大厅进行在线申报、预约办税等涉税事项的办理。推广自助办税终端,进一步加大自助办税终端推广应用数量和覆盖范围。网上办税和自助终端机办税打破了实体办税服务厅工作时间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使纳税人能更便利、更灵活地自助办理税务事项,节省了办税成本,提高了办税效能。

税务自查报告范文二

我公司与20xx年4月12日至20xx年5月10日对公司20xx年1月—20xx年12月的帐务进行了自查,现将清查的情况汇报如下,由于时间仓促,汇报的内容难免有些问题或有所遗漏,如有不妥,请理解和指正,谢谢!

一、企业基本情况:

我公司系私营企业,经营地址:主营:注册资金:人。法人代表:,在册职工工资总额。20xx年实现营业收入20xx年度经营性亏损元。

二、流转税(地税):

1.主营业务收入:我公司20xx年1月—20xx年12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元。

2.营业税:我公司20xx年1月—20xx年12月应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3、城市维护建设税:我公司20xx年1月—20xx年12月应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4、教育费附加:我公司20xx年1月—20xx年12月应缴纳教育费附加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我公司20xx年1月—20xx年12月年应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多少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6、防洪保安资金:我公司20xx年1月—20xx年12月应缴防洪保安资金多少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7、地方教育附加费:我公司20xx年1月—20xx年12月应缴多少元,已缴纳多少元,应补缴多少元。

三、地方各税部分:

1.个人所得税:我公司法人代表20xx年度-20xx年度工资收入元,我公司20xx年度-20xx年度个人工资收入未达到个人所得税纳税标准,无个人所得税。

2.土地使用税:我公司20xx年度-20xx年度应税土地面积10000平方米,应纳土地使用税2万元,已缴纳。

3.房产税:我公司20xx年度-20xx年度应税房产原值1000万元,应纳房产税8.4万元,已缴纳。

4.车船税:我公司拥有乘用车辆,应缴纳车船税元,已缴纳;商用车辆,其中客车辆,应缴纳车船税元,已缴纳;货车辆,应缴纳车船税元,已缴纳。

5.印花税:我公司20xx年度-20xx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元,按0.03%税率应缴纳印花税元。帐本4本,每本5元贴花,共计元。合计应缴纳印花税元。

四、规费、基金部分:

1、我公司20xx年度-20xx年度为职工150人缴纳了社会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其他人员未在我公司缴纳,原因系这批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仍由以前的工作单位代缴,关系未转入我公司。

2、我公司20xx年度-20xx年度交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元。

五、发票使用情况:

20xx年度-20xx年度我公司开具了**发票,多少张,金额多少,已全部记帐作收入。

以上自查,请**税务局审核,因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请多批评指导。

税务自查报告范文三

我公司与XX年3月12日对公司XX年1月—XX年12月的帐务进行了自查,现将清查的情况汇报如下,由于时间仓促,汇报的内容难免有些问题或有所遗漏,如有不妥,请理解和指正,谢谢!

一、企业基本情况:

我公司系私营企业,经营地址:主营:注册资金:人。法人代表:,在册职工工资总额。XX年实现营业收入XX年度经营性亏损元。

二、流转税(地税):

1.主营业务收入:我司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元。其中:

2.营业税:我司XX年上缴纳营业税元。其中:

3、城市维护建设税:我司XX年上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元。其中:

4、教育费附加:我司XX年上缴教育费附加元。其中:

5、堤防费:我司XX年应缴堤防费元。

6、平抑食品价格基金:我司XX年应缴平抑食品价格基金元。

7、教育发展费:我司XX年应缴教育发展费元。其中:

三、地方各税部分:

1.个人所得税:我公司法人代表XX年工资收入元,我司XX年个人工资收入未达到个人所得税纳税标准,无个人所得税。

2.土地使用税:无

3.房产税:我司XX年度无房产税

4.车船使用税:我司拥有小车辆,应缴纳车船使用税元,已缴纳。

5.印花税:我公司XX年主营业务收入元,按0.03%税率应缴纳印花税元。帐本4本,每本5元贴花,共计元。合计应缴纳印花税元。

四、规费、基金部分:

1、我司XX年度为职工4人缴纳了社会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其他人员未在我司缴纳,原因系这批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仍由以前的工作单位代缴,关系未转入我公司。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7

企业机构转移下的税收与税源背离的现状

所谓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从理论上来讲,税收与税源具有一致性,即一个地方有多大规模的税源就应该产生多少的税收,但在现实中,由于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如汇总纳税和跨地区经营等情况的存在,造成税收发生转移,从而导致税收与税源的不一致。

汇总纳税导致税收与税源的背离

汇总纳税,是指企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企业将分公司的所得并入总公司,由总公司汇总申报纳税。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具有法人资格的纳税人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因此对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分支机构,应将其所得并入总机构所得,最终由总机构汇总计算、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在该种纳税方式下,如果企业总机构与分支机构在不同地区,那么即使分支机构产生经营所得,创造了税源,但该所得对当地政府并没有税收贡献或税收贡献与税源较少,其产生的部分企业所得税最终由总机构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得。这种情况必然造成税收从分支机构所在地向总机构所在地转移,导致税收与税源的背离。

这里以宜昌地区为例,中国邮政,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和中国铁通等六家公司均在宜昌设立了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全部实行由总公司汇总缴纳,从2004年至2006年,该六家公司在宜昌应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5216.65万元、7184.76万元和9955.44万元,累计应缴纳22356.85万元,在汇总纳税下,宜昌作为税收的转出地,税收收入而均转移到北京、上海等总公司所在地,转出额度分别为56582.5万元、82324.38万元和82486.76万元,累计达到221393.64万元。

跨地区经营导致的税收与税源的背离

跨地区经营企业,是指从国内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进行投资、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应当向其登记注册地(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对于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当其向注册地以外地区进行投资、销售或者其他经营活动时,势必造成经营活动所在地有相应收入,即产生了税源,但该收入对应的所得税必须向企业登记注册地缴纳,最终由登记注册地所在的税务机关征收。如此一来,必然造成了税收从生产经营所在地向登记注册所在地转移。导致税收与税源的背离。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水电工程建设、铁路运输、管道运输、水电站等大型跨区域经营项目中。

以陕西地区为例,从2001到2005年,仅仅内资企业所得税一项就分别从陕西省转移出10.38亿元、12.79亿元、15.18亿元、26.02亿元和36.69亿元,可以看出移出数额逐年增加,5年合计移出101.06亿元,平均每年转出20.21亿元。在这5年期间,最为突出地表现在能源和金融两个行业,税收转出数额最大,能源行业移出为42.59亿元,金融行业移出55.26亿元,两行业合计转出额97.85亿元,占上述12个行业税收移出总额的96.82%。

资源性产品上下游价格差异引起的税收与税源背离

许多资源性产品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生产环节价格是由政府确定,而在销售环节则按照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来定价,再加之某些企业运用转移定价手段,造成资源性产品价格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形成较大反差,使利润向销售环节转移。在此情况下,将会导致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从上游单位转移到下游单位,即从资源输出地转移到资源输入地。

区域间税收与税源背离的弊端

违背税收属地原则,增加税收征管难度

税收征管中的属地原则,强调税收收入归属地这一特征。因此明确谁是税收征管的执法主体这一问题尤为重要。当前,由于我国税制没有把收入归属作为一个重要的税制要素,税收相关规定也只是明确这个税在什么地点交,没有明确这个税的税源是在哪些地方形成的,也没有明确那些产生税源的地区是不是应该获得税收。在这一环境背景下,当存在税收与税源背离时,不仅造成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漏洞,而且增加税收征管难度,使税收征管工作不到位。具体而言,对于税收转出地的税务机关,虽然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税源变化动态,具备管理优势,但是却不能越权收税,即使管理到位也无法取得税收收入,是“能管管不了”;对于税收转入地的税务机关,由于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税源详情,只能依据企业单方方面申报情况进行征收管理,难免是的征收管理工作不够全面,结果“想管也管不好”。

侵害地方政府利益,降低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积极性

理论上,税收的实质就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政府为当地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企业缴纳的税款可以理解为获得该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对价。因此,一旦存在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地方政府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就不相匹配。具体来说,作为税收转出地的地方政府,为该地企业提供了自然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理应得到相应的税收作为回报或者补偿。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的税款从分支机构向总机构转移,或者是从经营机构向登记注册地转移,造成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付出与回报不对称,利益受到侵害,从而降低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积极性。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8

一、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未按独立易原则进行将面临税务调整

698号文与财税[2009]59号及国税函[2009]601号一样都是追溯到2008年1月1日,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实施的生效日期为同一天。这是自《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国税总局发文已形成的一道风景线,凡涉及到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法规都清一色与《企业所得税法》同时生效。笔者认为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后期各地税务机关的后续税务管理,同时也是对前期因相关配套法规未能及时颁布到位的完善,对前期一些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立法精神的所谓规划和安排进一步规范和认定,以还纳税人税务环境一个公平。

698号文在开篇定义什么是股权转让所得后,就首先在第二条明确规定非居民企业在股权转让后如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其应自股权转让合同、协议约定的股权转让之日起7日内,到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该居民企业所得税征管的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转让方提前取得股权转让收入的,应自实际取得股权转让收入之日起7日内到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对未按上述规定按期如实申报股权转让所得的非居民企业,其主管税务机关将有权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此处精神与国税发[2009]3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第十五条规定是相通的,国税发[2009]3号文第十五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非居民企业应于扣缴义务人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之日起7日内,到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总局在此处再次重申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通知规定,非居民企业向其关联方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其转让价格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调整。境外投资方(实际控制方)同时转让境内或境外多个控股公司股权的,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应将整体转让合同和涉及本企业的分部合同提供给主管税务机关,如果没有分部合同的,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被整体转让的各个控股公司的详细材料,准确划分境内被转让企业的转让价格。如果不能准确划分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选择合理的方法对转让价格进行调整。此处不得不提醒非居民企业在进行股权转让时其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应十分的谨慎。如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将面临税务机关的调整风险,非居民企业应及时作好自我检查并作好相关情况说明、及时补缴相应税款及滞纳金以规避风险。

二、股权转让价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的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

698号文规定非居民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是指非居民企业转让中国居民企业的股权(不包括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买人并卖出中国居民企业的股票)所取得的所得。其股权转让所得公式如下:

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股权转让价-股权成本价

其中:股权转让价是指股权转让人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性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股权成本价是指股权转让人投资人股时向中国居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

但698号文规定非居企业股转让时,其被投资企业如有未能分配的利润和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权转让人随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不得从股权转让价中扣除。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之前,非居企业的股权转让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财税[1997]71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通知》的规定有所不同。财税[1997]71号文当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转让其拥有的企业的股权或股份所取得的收益时其股权转让价包含被持股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东留存收益的,且股权转让人随转让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属于该股权转让人的投资收益额,不计为股权转让价。”而698号文规定不得从股权转让价中扣除,其主要是由于当时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免征所得税。而《企业所得法》实施后,上述对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免征所得税的规定已经取消。但股权受企业在股权受让后,取得被投资企业分配股息红利时,其被投资居民企业将又依企业所得法的规定代扣代缴股息企业所得税,这样,被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将必定产生重复纳税!

三、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情形有三种,币种确认看首次

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按期股权出资情况不同将会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境外投资者一次性投入或购买股权的,境外投资者如一次性投入或购买股权的,其股权转让所得计算应以非居民企业向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投资时或向原投资方购买该股权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转让成本价。

第二种情况,境外投资者多次投入或购买股权的,境外投资者如果存在多次投资的,以首次投入资本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以加权平均法计算股权成本价。

第三种情况,境外投资者多次、多币种投入或购买股权的,境外投资者如果多次投资时币种不一致的,则应按照每次投入资本当日的汇率换算成首次投资时的币种。

从上述三种情况看,意味着境外投资者的股权转让都不能完全根据股权转让时的币种确认转让收入。也就是说第二种、第三种情况将面临不同币种之的换算。同时笔者认为更为复杂的是第二种,当境外投资者存在多次投资时,其以首次投入资本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以加权平均法计算股权成本价,将更发复杂。股权转让者在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时,不但是要取得历史的投资记录,还在查询历史不同币种之间的汇兑汇率。其工作量将可想而知。

如:萨摩亚投资者a公司于2007年1

月投人中国居民企业B公司美元现汇200万美元,投入当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7.8087。5月投入B公司欧元现汇50万欧元,投入当期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10.4999;2007年10月投入港币现汇250万元,投入当期港币对人民币汇率为1:0.96830该公司经审验后的注册资本折合人民币金额是200×7.8087+50×10.4999×250×0.9683,即2328.81万元。2009年12月萨摩亚投资者a公司将转让给境内投资者C,其转让价款为人民币5000万元,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6.82850由于首次投入资本时的向种为美元,则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以美元计算,境外投资者a公司股权转让所得计算如下:

首先考虑将不同期间的欧元、港币外汇折算为美元的汇率:2007年5月欧元兑美元汇率=770.55/1049.99≈0.7339。2007年10月美元兑港币汇率=751.08/96.83≈7.75670由于2009年12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8285,计算股权转让价=5000万人民币/6.8285=732.23万美元。

股权转让成本:第一次为200万美元、第二次为50万欧元/0.7339=68.13万美元、第三次为250万欧元/7.7567=32.23美元,合计为300.36万美元。股权转让所得=732.23万美元-300.36万美元=431.87万美元。股权转让应纳所得税=431.87万美元×10%×6.8285=294.90万元人民币。

四、滥用组织形式的认定,须层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

698号文在第五条规定,对于境外投资方(实际控制方)如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如果被转让的境外控股公司所在国(地区)实际税负低于12.5%或者对其居民境外所得不征所得税的,应自股权转让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将向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六项资料的义务,之所以须要非居民企业在股权转让后30日内提供六项资料,其主要目的是主管税务机关通过资料进评估判断,境外投资方是否存在有如通知第六条规定的,境外投资方(实际控制方)通过滥用组织形式等安排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且不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规避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情形,如有上述情形主管税务机关认为不合理或存理通过滥用组织形式等安排间接转让居民企业股权的,其认定并不是由主管税务机关决定,则是须层报税务总局,由税务总局审核后可以按照经济实质对该股权转让交易重新定性,才可否定被用作税收安排的境外控股公司的存在。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业界对各地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关注将得到限制。即税务机关的对非居民企业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滥用组织形式等安排并不是由主管机关直接认定,而是层报到总局,只有经总局审核后,其主管税务机关才可按照经济实质对该股权转让交易重新定性。这一程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充分保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五、强调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应及时履行资料申报义务

698号文分别在第五条、第八条、第九条多次强调,非居民企业在进行股权转让进应尽资料告之义务。

(一)境外投资方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给境外控股公司,其所在国家(地区)存在低税或免税的,应履行6项资料申报义务。

(二)境外投资产同时转让境内或境外多个控股公司股权的,应将整体合同及分部合同一同报送义务。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9

——xxxx公司评估案例报告

 

一、案例介绍

1、企业基本情况

xxxx

2、评估选案情况

根据市局风险管理系统提示,该公司2014年营业税税基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总额相差较大,存在少计收入的风险,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年度

营业税入库数

反推营业税税基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收入数

差额

3、评估疑点

根据风控系统提示,税收管理员对该企业汇缴数据中企业所得税入库情况进行核查,显示该企业2014年该企业为盈利,并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汇算清缴入库税款元,全年共入库税款元。营业税入库税基与汇缴收入差额元,企业未计入收入,存在少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疑点,同时可能存在不再享受小微优惠的疑点。

二、评估处理

1、案头分析情况

通过“金三系统”查询该企业入库信息,发现入库在河北地税的营业税与风控系统差异较大,联系到该企业经营范围有建筑安装项目,我所初步认定该企业存在在外区代开发票缴纳营业税问题。因受限于“金三系统”查询权限,税收管理员利用老系统“管理员平台”中的数据进行筛查,发现该企业2014年度多次在和平地税代开发票,缴纳营业税,同时按照2%预缴部分企业所得税,代开发票收入数与风控系统差额完全吻合。

2、税务约谈情况

针对以上疑点和案头审核梳理情况,税收管理员对企业发出了约谈通知书,要求企业对纳税疑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约谈过程中,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管理员提出的疑点反馈如下:

(1)企业承认对税法掌握不够深入,认为代开发票流转税和所得税都已经缴纳,不需要再计入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中,没有意识到企业所得税预征2%还需要汇算清缴进行调整,存在未如实申报的问题。

(2)由于对代开发票缴税理解错误,收入未计的同时,与之对应的成本费用也为列入当年的成本费用中,进行纳税调整时,收入成本需要同时进行归集,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3)该企业存在一个特殊情况,该企业与2016年进行股权转让,新股东完全从老股东买下该公司,包括法人也进行了变更,以前的账簿已经丢失,无法正常核算。

3.处理结果

在进行税收约谈后,面对这种特殊情况,我所第一时间请示税管科和评估科,积极协商评估处理相关问题。根据评估核查情况,该企业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需要进行汇算清缴修正申报,重新申报收入总额,同时重新申报成本总额。针对企业账簿保存丢失的情况,根据《税收征管法》第   条对其进行罚款,然后根据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按照企业所属行业进行核定应税所得率,按照收入总额计算出应纳税额,减去企业已缴税额进行补税,并按规定加征滞纳金。

三、评估启示

1、征管理念得到了转变。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税收征管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途径,是税收征管工作一次“质的飞跃”。随着评估工作的开展,全所上下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一致认为用纳税评估的方法监控税源,符合现代化管理的理念,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2、为税法宣传指明了方向。

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很多都是企业财务对税法理解不到位所致。加强税法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降低税务管理的难度。通过税法宣传,使纳税人了解税法,知道如何纳税,哪些情况应纳税,逐步提高他们的纳税意识,使他们的积极主动地进行纳税申报。

3、纳税评估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

开展纳税评估的前提和依据是纳税人的申报、纳税和经营等相关信息。因而,采集的税收信息必须具有全面性、时效性,并能形成可利用的数据库,以保证评估人员在大量的数据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用以实施有效管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而纳税评估的工作着力点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应用,综合利用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中同一、同类纳税人的信息,评价和核实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所组织的这次评估,就充分运用新“金税三期”和老“管理员平台”中纳税人的申报纳税、发票、汇算清缴等信息,显示出了征管信息化的作用。

 

公司税收情况汇报篇10

关键词:内控制度;税收内控;税收风险;风险预警;风险测评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37-02

1企业建立税收内控的必要性

由于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与企业多种经营、长线生产的复杂性,企业税收风险已经成为企业诸多风险中的重中之重。帮助企业建立税收风险防范体系既是企业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企业税收管理的基础要求。

而且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征稽分开”的税收管理模式,税收稽查是历年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几年将重点监控行业列为税收稽点,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加强对各个行业税收监管的力度和决心,由于不规范的涉税事项处理给公司带来的涉税风险及违法成本都很高,这样,企业如果一旦遇到税收稽查,税收机关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轻易突破,而使企业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所以,企业建立税收内控是迫在眉睫。

什么是税收内控?税收内部控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原因是税收内控只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内容。为了便于理解与运用,税收内控可以理解为,由企业董事会等管理或治理机构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实现“在防范税收风险的基础上,创造税收价值”这一目标的一系列内部流程、规范等控制活动,在企业的具体体现就是实施有效的内部税收管理!

2如何建立并运行税收内控

一项好的制度,必须要有好的应用才能保证其运行效果与效率。税收内控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解与运用,我认为可以用“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来概括,即:以“在防范税收风险的基础上,创造税收价值”为中心,以“设立有效的税收组织及岗位职责、建立统一的内部税收管理标准、完善内部风险汇报及测评体系”为基本点。

以“在防范税收风险的基础上,创造税收价值”为中心控制风险与创造价值,是现代企业税收管理的两大根本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的,一个目标不可能脱离了另一个目标的支持而得以实现。成功的税收管理应该既能够确保遵守税法,控制税收风险,又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好的节税建议,创造税收价值。

基本点一:设立有效的税收组织及岗位职责。

进行有效的税收管理,企业内部税收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包括税收部门与涉税岗位。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设置高度集成的专业化税收部门。税收部门的经理或主管往往会参与公司各项业务的决策,甚至是公司级别的决策。

基本点二:根据公司总体战略制定税务计划。

公司可以将税务计划纳入公司的总体战略之中,根据总体的战略目标制定具体的税务目标,只有进行有效的税务计划,公司才可以实现合理避税。在进行总体税务计划时,必须对公司当前各项业务的税务进行评估。这需要财务、税务部门和各个业务专家进行紧密合作。公司应当明示每位高层领导:税务计划是他们应尽的职责,税务部门是业务部门制定业务决策时的合作伙伴,他们可以向部门领导提出有关各类交易的建议,比如:在销售、采购、合并和收购中如何合理避税。忽视税务计划会使公司失去很多利用纳税策略节省开支的机会。这对公司来说是不必要的险,让公司支付高额的税款,浪费了一些本可以支持业务发展和增长的资源。

基本点三:建立统一的内部税收管理标准,规范各环节业务流程。

首先,搞清楚什么事内部税收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涉税事务管理组织与标准,即建立“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以完善各环节涉税链条,加强税收工作的事前筹划和过程控制,实现企业税收价值的最大化。内部税收管理标准是税收管理体系运行的指南针,是一个运行流程,体现为,税收管理手册、各涉税事项的流程标准、内部培训机制以及税收业绩考评制度等。税收管理手册是载体,其他部分为内容表现。

建立一个程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税收内控手册,按照业务发展和运行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工序,以保证交易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可复制性。一旦控制住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即使具体办事人员不懂税收知识,只要能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同样能将涉税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

制定好税收内控手册,并不等于完成了税收内控工作,内控的真正建立,不仅需要单位高层领导的重视,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还需要对各涉税岗位进行培训。培训要包括税收政策、内控制度和意识形态几个方面,从而加强领导和员工的法律遵从度,提升员工素质。

另外,税收内控制度不是静态的,随着交易内容、核算体系的改变,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实践一段时间后,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根据业务的变化对其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找出业务流程的控制点,分析在失控状态下产生涉税风险的大小;然后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针对税收影响突出、发生频率高的关键控制点提出相应的整改控制措施,对其中风险点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以降低项目操作过程中发生涉税风险概率和减少损失,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风险和核算风险,最终形成企业的纳税风险控制体系。

基本点四:建立完善的内部税收汇报、内部风险汇报的复核机制。

风险汇报,包括汇报制度与汇报标准两个方面,主要作用是明确各级涉税人员的责任,提高公司对涉税风险的反应速度。汇报制度以公司管理的高度,明确重大涉税事项必须要进行汇报,哪些属于重大事项,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很难一概而论,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一般而言税收检查、税收筹划、重大涉税合同、重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等属于必须汇报的事项。汇报标准解决公司各级涉税人员如何进行汇报,是一个流程标准的问题,便于汇报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签字流转中的统一理解。比如,税收专员在工作中发现公司存在重大不合规处理,可能存在较大税收风险,他应该向他的税收总监及时汇报,并以标准化的内部文本进行签字流转,税收总监可能与其他部门的总监进行沟通,并向主管副总经理汇报。

基本点五:建立内部税收风险测评体系。

税收内控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作,内部税收风险测评体系,是税收内控中最核心的环节。如:建立风险测评制度,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在内部搭建应用渠道等。同样,制度就像一个国家的法一样,从国家意志的角度进行明确,那么建立风险测评制度就是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对税收风险测评进行明确,作为公司日常管理的一部分。风险预警指标,主要目的是对企业潜在税收风险进行预警,主要依据是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方式是采集财收、会计、税收数据,计算出指标值,通过与正常值的比较,发现可能存在风险的领域与项目,继而进行相应处理。完整的测评指标是一个体系,较为庞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有限的相应指标。

税收风险的控制更是如此,只有将风险消除在潜在阶段才是最好的风险控制。随着税收机关执法力度的加大,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显得及其重要,采用“消防队”式的救火方式,来应对税收风险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