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9:25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1

2.含F-500的低压细水雾抑制B类火灾的实验研究赵道亮,方廷勇,廉锋,ZHaoDao-liang,FanGting-yong,LianFeng

3.电气火灾残留物的Sem分析方法研究武巍,胡双启,wUwei,HUShuang-qi

4.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硫化矿石自燃倾向性鉴定指标研究赵军,张兴凯,王云海,李东华,ZHaoJun,ZHanGXing-kai,wanGYun-hai,LiDong-hua

5.管道燃气爆炸特性实验研究程浩力,李睿,刘德俊,CHenGHao-Li,Li-Rui,LiUDe-Jun

6.室外液氯泄漏条件下室内气体浓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周超,王志荣,ZHoUChao,wanGZhi-rong

7.信息动态

8.治理校园安全事件的长效对策任国友,RenGuo-you

9.高校应急管理全过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杨斌,熊万玲,杜芳芳,YanGBin,XionGwan-ling,DUFang-fang

10.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组织学习研究李丹,马丹妮,LiDan,maDan-ni

11.深井开采沿空留巷顶板锚杆强化控制技术研究杨百顺,谢洪,凌志迁,YanGBai-shun,XieHong,LinGZhi-qian

12.基于JC法尾矿坝稳定性可靠度研究安,韩森,HUping-an,HanSen

13.危化品突发泄漏事故应急检测标准化作业研究丁德武,邹兵,高少华,姜素霞,朱胜杰,DinGDe-wu,ZoUBing,GaoShao-hua,JianGSu-xia,ZHUSheng-jie

14.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新特点及对策研究闫利勇,陈永光,YanLi-yong,CHenYong-guang

15.欧盟化学品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实施陈军,王磊,李运才,陈金合,CHenJun,wanGLei,LiYun-cai,CHenJin-he

16.欧美、日本与中国个体防护标准比对王瑜,刘毅,wanGYu,LiUYi

17.基于某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分析研究冯国冠,FenGGuo-guan

18.基于Bow-tie技术的民用机场安全风险分析应用研究孙殿阁,孙佳,王淼,秦康,SUnDian-ge,SUnJia,wanGmiao,QinKang

19.煤矿救援队伍业务管理系统研究刘永立,王海涛,孙维民,郭春山,LiUYong-li,wanGHai-tao,SUnwei-min,GuoChun-shan

20.以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刘景凯,LiUJing-kai

21.基于webServices的重大危险源管理平台实践倪凯,夏昕,李求进,李竹霞,niKai,XiaXin,LiQiu-jin,LiZhu-xia

22.基于mapgis技术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研究焦星东,罗勇平,孙忠强,JiaoXing-dong,LUoYong-ping,SUnZhong-qiang

23.危险化学品突发泄漏事故应急决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胡艳菊,李彦海,胡忆沩,HUYan-ju,LiYan-hai,HUYi-wei

24.丙烯腈装置安全预警及控制技术研究张启波,王兰芝,ZHanGQi-bo,wanGLan-zhi

25.国外矿用应急救生舱技术现状汪声,金龙哲,栗婧,wanGSheng,JinLong-zhe,LiJing

26.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张忠彬,ZHanGZhong-bin

27.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杜燮祎,张敏,DUXie-yi,ZHanGmin

28.高硫油炼制企业H2S中毒风险分析赵文芳,ZHaowen-fang

29.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李军,李灏,宁俊帅,LiJun,Lihao,ninGJun-shuai

30.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应用研究张玉龙,ZHanGYu-long

31.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常见组织错误及其防控途径谭斌,曹庆仁,岳文静,tanBin,CaoQing-ren,YUewen-jing

32.Fta在高层建筑防火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李红民,LiHong-min

33.猫道架设与拆除安全技术探讨黄丽霞,刘卫来,冯炳生,HUanGLi-xia,LiUwei-lai,FenGBing-sheng

34.重大危险源安全与自动化监控系统姜颖,JianGYing

35.关于火电基建项目中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蔡勇,姚向宇,CaiYong,YaoXiang-yu

36.从尊重生命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刘伟虹,LiUwei-hong

37.noSa五星管理系统在神华集团公司的应用研究张惠民,ZHanGHui-min

4.软土地铁隧道盾构工法端头井加固稳定性分析唐志强,吕晓涛,周杨,范永慧,tanGZhi-qiang,LVXiao-tao,ZHoUYang,FanYong-hui

5.特别破碎测压围岩环境改造工艺技术研究王法凯,蒋承林,吴爱军,黄鑫业,公衍伟,wanGFa-kai,JianGCheng-lin,wUai-jun,HUanGXin-ye,GonGYan-wei

6.纵向通风对长大隧道火灾烟流控制分析王婉娣,张靖岩,冯炼,赵纯刚,wanGwan-di,ZHanGJing-yan,FenGLian,ZHaoChun-gang

7.地铁大断面隧道盾构过江风险分析及数值模拟何雪松,HeXue-song

8.基于C-aLS采空区探测及三维模型可视化研究马海涛,刘勇锋,胡家国,maHai-tao,LiUYong-feng,HUJia-guo

9.三种液体稳定剂对过氧乙酸稳定效果的实验研究王霁,杨守生,wanGJi,YanGShou-sheng

10.我国公共场所应急疏散技术和标准发展对策初探秦挺鑫,薛淑艳,姚丽苹,Qinting-xin,XUeShu-yan,YaoLi-ping

11.高突危险水体上煤层开采下限及带压开采分区研究刘玉德,尹尚先,顾秀根,LiUYu-de,YinShang-xian,GUXiu-gen

12.定位注浆顶板的稳定性数值模拟付士根,张乃宝,马海涛,许开立,FUShi-gen,ZHanGnai-bao,maHai-tao,XUKai-li

13.大型公用建筑项目安全风险"致因-承担"模型曹荣,苏永强,CaoRong,SUYong-qiang

14.薄基岩巷采矸石充填围岩变形特征的数值模拟范金泉,马占国,孙凯,赵国贞,仇培涛,FanJin-quan,maZhan-guo,SUnKai,ZHaoGuo-zhen,QiUpei-tao

15.多风机多级机站通风网络的状态估计张黔生,谢贤平,吴劭星,马贤庄,李斯桂,王志云,ZHanGQian-sheng,XieXian-ping,wUShao-xing,maXian-zhuang,LiSi-gui,wanGZhi-yun

16.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超细近球形CL-20的研究胡立双,胡双启,HULi-shuang,HUShuang-qi

17.非煤矿山突水淹井应急救援适用性技术综述黄炳仁,李夕兵,王军,李爱兵,HUanGBing-ren,LiXi-bing,wanGJun,Liai-bing

18.基于eeG频谱特征的驾驶员疲劳监测研究胡淑燕,郑钢铁,HUShu-yan,ZHenGGang-tie

19.消防射水与自然冷却下玻璃纤维对灾后混凝土性能影响张泽江,何世家,ZHanGZe-jiang,HeShi-jia

20.基于模糊灰色关联的航空公司机队可靠性指标的优选陈勇刚,杨晓强,CHenYong-gang,YanGXiao-qiang

21.基于风险防御的机场跑道事故风险控制研究许桂梅,黄圣国,XUGui-mei,HUanGSheng-guo

22.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与开发康荣学,KanGRong-xue

23.航空安全信息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史亚杰,陈艳秋,SHiYa-jie,CHenYan-qiu

24.安全设备失效数据获取与计算方来华,吴宗之,康荣学,魏利军,FanGLai-hua,wUZong-zhi,KanGRong-xue,weiLi-jun

2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防恐安全培训韩树举,王洪涛,张军,贺红旭,HanShu-ju,wanGHong-tao,ZHanGJun,HeHong-xu

26.设计初期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设计策略叶君乐,蒋军成,张明广,YeJun-le,JianGJun-cheng,ZHanGming-guang

27.从《矿山安全和卫生公约》剖析我国矿山安全卫生立法苏宏杰,刘功智,SUHong-jie,LiUGong-zhi

28.多普勒天气雷达综合防雷安全措施研究刘晓东,杨旭东,冯旭宇,卢士庆,张锐,LiUXiao-dong,YanGXu-dong,FenGXu-yu,LUShi-qing,ZHanGRui

29.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油气管道跨越工程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汪长永,杨卫,殷焕召,刘宏菊,wanGChang-yong,YanGwei,YinHuan-zhao,LiUHong-ju

30.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易光旺,YiGuang-wang

31.航空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陈艳秋,史亚杰,张元,CHenYan-qiu,SHiYa-jie,ZHanGYuan

32.我国安全生产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对策高建明,GaoJian-ming

33.基于风险的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安全评价模型及应用王文和,易俊,沈士明,wanGwen-he,YiJun,SHenShi-ming

34.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模式及其实施张忠彬,孙庆云,郭金玉,廖海江,李戬,陈建武,ZHanGZhong-bin,SUnQing-yun,GUoJin-yu,LiaoHai-jiang,LiJian,CHenJian-wu

35.造修船中爆炸事故的控制技术探讨徐春,XUChun

36.工作场所管道通风的测量张惠军,李喆,ZHanGHui-jun,LiZhe

37.从互联网检索"CnKi"看我国安全学科发展代华明,韩洪鹏,陈涛,乔万冠,DaiHua-ming,HanHong-peng,CHentao,Qiaowan-guan

38.甲硫醇泄漏风险控制技术牛星钢,niUXing-gang

39.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韦庆辛,weiQing-xin

40.火电机组氢冷系统安全评价薛仲卿,曹雄,朱劭涌,王瑞浩,XUeZhong-qing,CaoXiong,ZHUShao-yong,wanGRui-hao

41.安全生产规划体系框架探讨曾明荣,ZenGming-rong

42.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飞行安全隐患危险性评价甘旭升,端木京顺,丛伟,赵录峰,GanXu-sheng,DUanmUJingshun,ConGwei,ZHaoLu-feng

43.我国尾矿库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梅国栋,王云海,meiGuo-dong,wanGYun-hai

44.应急预案体系研究谢迎军,朱朝阳,周刚,王理金,XieYing-jun,ZHUChao-yang,ZHoUGang,wanGLi-jin

45.液化烃罐区安全管理指标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刘宏,肖建华,袁飞,LiUHong,XiaoJian-hua,YUanFei

46.企业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物资准备研究姜秀慧,JianGXiu-hui

47.悬索桥钢箱梁的吊装施工安全技术研究黄丽霞,张东曾,HUanGLi-xia,ZHanGDong-zeng

1.玉树地震灾害再次凸显应急准备重要性刘铁民,LiUtie-min

2.混合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闪点预测与实验研究陈莹,蒋军成,潘勇,王睿,CHenYing,JianGJun-cheng,panYong,wanGRui

3.交通运输企业交通事故法律适用问题探讨房曰荣,沈斐敏,FanGYue-rong,SHenFei-min

4.矿井通风网络数据可靠性检验吴兵,刘旭,王凯,wUBing,LiUXu,wanGKai

5.针对供热系统的安全节能自控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来华,吴宗之,魏利军,康荣学,FanGLai-hua,wUZong-zhi,weiLi-jun,KanGRong-xue

6.青草沙输水隧道安全施工通风模型及湍流流动特性研究丁珏,李家骅,吴冠南,胡珉,DinGJue,LiJia-hua,wUGuan-nan,HUmin

7.信息与动态

8.软岩隧道自旋锚管抗拔力的计算理论周杨,惠兴田,唐志强,ZHoUYang,HUiXing-tian,tanGZhi-qiang

9.人员密集场所突发火灾事故应急疏散能力分析任常兴,张欣,张网,吕东,王婕,李晋,RenChang-xing,ZHanGXin,ZHanGwang,LVDong,wanGJie,LiJin

10.重大危险源事故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孙金凤,陈国华,SUnJin-feng,CHenGuo-hua

11.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危险化学品运输模式探讨邵辉,李晶,杨丽丹,SHaoHui,LiJing,YanGLi-dan

12.灰浆层对钢筋混凝土楼板耐火极限的影响张泽江,梅秀娟,何世家,ZHanGZe-jiang,meiXiu-juan,HeShi-jia

13.基于Bp神经网络人群流量预测的实现孙赟,李明涛,姚晓晖,SUnYun,Liming-tao,YaoXiao-hui

1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航空器看错落错跑道事件研究高扬,葛培荣,李阳,GaoYang,Gepei-rong,LiYang

15.芳纶1414在光辐射下的安全化研究进展陈威,钱新明,何学秋,CHenwei,QianXin-ming,HeXue-qiu

16.突发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响应关键技术邢娟娟,XinGJuan-juan

17.石化企业应急救援能力评估研究朱桂明,程凌,高健,王宁生,吴龙英,ZHUGui-ming,CHenGLing,GaoJian,wanGning-sheng,wULong-ying

18.构建与完善民航持续安全保障体系陈艳秋,栗牧怀,李敬,张元,CHenYan-qiu,Limu-huai,LiJing,ZHanGYuan

19.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救援队伍建设探讨杨春生,曾明荣,魏利军,易高翔,YanGChun-sheng,ZenGming-rong,weiLi-jun,YiGao-xiang

20.广东突发化学中毒应急处置装备配置调查分析李荣宗,丘创逸,陈嘉斌,LiRong-zong,QiUChuang-yi,CHenJia-bin

2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信息系统(企业版)设计与开发李戬,陈建武,孙庆云,常德强,柳静献,LiJian,CHenJian-wu,SUnQing-yun,CHanGDe-qiang,LiUJing-xian

22.某市小型民用爆炸物品地面储存库安全现状调查王焘,张双保,李保军,许长安,wanGtao,ZHanGShuang-bao,LiBao-jun,XUChang-an

23.综放条件下垮落直接顶"两带"分布高度研究顾秀根,王家臣,李红涛,刘玉德,GUXiu-gen,wanGJia-chen,LiHong-tao,LiUYu-de

24.川东北三高气田钻完井风险因素分析窦玉玲,陈明,李文飞,DoUYu-ling,CHenming,Liwen-fei

25.螺纹连接预紧力在柱形高压气瓶中的安全应用谢芳,郭志青,XieFang,GUoZhi-qing

26.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高大模架安全设计与施工朱义铁,ZHUYi-tie

27.地铁施工盾构机开仓气体安全检测分析吴刘远见,温晓虎,邱昭润,何剑,wULiuYuan-jian,wenXiao-hu,QiUZhao-run,HeJian

28.在线安全检测在转炉煤气柜中的设计和应用张长缨,常士中,关云鹏,李海滨,于海生,ZHanGChang-ying,CHanGShi-zhong,GUanYun-peng,LiHai-bin,YUHai-sheng

29.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瓦斯监控系统设计李树刚,徐竟天,黄金星,LiShu-gang,XUJing-tian,HUanGJin-xing

30.百色市中波台对塔吊感应高压电的影响及防护研究黄显吞,HUanGXian-tun

31.火灾直接财产损失评估移动终端系统软件结构设计梅秀娟,张泽江,meiXiu-juan,ZHanGZe-jiang

32.泰州大桥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实践探讨刘小勇,韩辉,LiUXiao-yong,HanHui

33.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实施方法段伟利,陈国华,DUanwei-li,CHenGuo-hua

34.海外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承包商安全管理赵奇志,齐金郦,曹民权,孙洪坤,王博,王晓龙,ZHaoQi-zhi,QiJin-li,Caomin-quan,SUnHong-kun,wanGBo,wanGXiao-long

35.发动机厂生产车间色彩配置对安全的影响剖析刘军,梅杰,周军,LiUJun,meiJie,ZHoUJun

36.《安全科技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高光发,袁树杰,GaoGuang-fa,YUanShu-jie

37.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张景钢,原征岚,张桂英,ZHanGJing-gang,YUanZheng-lan,ZHanGGui-ying

38.含硫化氢天然气井公共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比对研究王建光,邓云峰,郭再富,江田汉,席学军,wanGJian-guang,DenGYun-feng,GUoZai-fu,JianGtian-han,XiXue-jun

39.美国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浅析吕陈燕,noelnguyen,陈全,L(U)Chen-yan,noelnguyen,CHenQuan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2

1、将安全生产理论创新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基础。

我们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在安全生产社会科学基础、安全科学基本理论、安全行为理论、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典型工业事故发生机理及其各自的动力学演化过程、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安全经济及安全管理理论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将隐患治理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研发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重点。

要针对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特性,开展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监测与控制及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根据矿井动力性灾害及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大电网事故等事故灾难特性,进行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应急响应、应急信息交换、共享与集成、人员定位和搜救、应急抢险等方面的应急救援技术与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将事故隐患治理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研发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重点和主体。

3、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核心。

要树立创新观念,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核心,培养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形成有利于安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科技保障。

4、将科技示范和推广作为安全科技工作的动力。

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3

学校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和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试验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抓住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发展机遇,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明确“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把学校建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西部地区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和培训基地”为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响应重庆市委市府关于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的号召,充分发挥学校1957年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的优势,利用石油、冶金、机械电子等特色学科的人才、科研成果和平台条件,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载体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依托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办学,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有50多年的合作历史,在长期合作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特别是重庆科技学院受托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完成的翻引钢机械手、棒材强力穿水冷却系统、轴承座自动拆卸及翻转系统、钢厂设备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与中石油和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开发的新项目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

重庆科技学院是重庆市唯一一所拥有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的高校,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自1951年建校以来,50多年的从事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科研人才队伍,特别是油气井井控技术、现代油气钻井技术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奖多项。其中:现代井控技术研究(欠平衡钻井动态模拟及设计软件开发、空气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包括高压气井、水平井的井控工艺技术和井控装备研制,成果具国内先进水平,已在大庆、辽河、胜利、中原、四川、长庆、塔里木等油气田推广应用;石油HSe风险管理配套技术研究及评价,其研究成果(行业评价标准)已在培训实践中应用,受到石油企业的好评;另外,石油安全工程技术研究及评价、油气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与中石油公司长期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中石油公司拟投资近千万元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建设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为石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养技术、安全管理人才。

与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

目前,在我国专门从事针对航空、航天及军工用的磁性材料研发的单位不多,从事磁性材料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的高校也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一流高校,而这些重点大学还主要从事磁路设计、磁性材料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西南地区还没有从事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

重庆科技学院长期从事冶金与材料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冶金技术、新材料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专业方向之一,也是学校的专业特色。在50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建设有材料研发科技创新团队两个,致力于新型功能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制造,研发的产品已成功运用于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产品中。转贴于

学校与南京晨光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我国航天工业重点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中心已获得了iSo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积极探索官产学合作新型道路

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

2005年8月重庆科技学院与重钢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协议,同时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三峰环境公司合作开展了“垃圾发电厂高速离心雾化器的研究与开发”、“垃圾发电厂焚烧炉液压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等项目研究。基于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二者地位和制约关系的思考,面向国家能源、环境领域战略需求,在重庆市科委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峰环境公司、重庆市科委三方决定联合组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8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体——重钢集团旗下专门从事环保产业的子公司,重庆同兴垃圾处理厂、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大型项目即由重庆三峰环境公司牵头进行投资、建设并承包运营。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是重庆科技学院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属官产学合作。研究院建设所需资金、仪器设备、场地由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按各自拥有、共同使用、统一管理的原则执行,运行费用由项目经费解决。研究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要求建设和管理,主要研究人员由学校教师和向社会聘请部分优秀研究人员组成,所有人员由研究院统一管理。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这一官产学合作平台的搭建显示出它的蓬勃生机。由研究院研制的垃圾焚烧发电高速离心雾化器和垃圾焚烧炉液压控制系统在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得到推广应用,为重庆三峰环境产业公司节省直接投资上千万元;目前,新的研究开发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已申请专利67项;获得重庆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与美国CoVanta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开发与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备忘录,第一批技术合作开发经费164万美元已到位;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与重钢集团公司合作,在研究院设立重钢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室。培养高级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

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响应国家号召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开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为重庆市乃至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重庆科技学院有深厚的石油、天然气和冶金行业背景,具备安全工程的学科基础条件,有专业教师6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余万元,已经在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本专科专业中开设了安全工程相关课程。学校非常重视安全培训、咨询、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建有国家甲级资质的重庆渝油安全评价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iaDC重庆(长城)国际井控培训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重庆培训中心”等中介与培训机构。近年来,学校为各行业培养了井控、HSe和安全监督管理等中层、基层技术管理干部5000多人次,并开展了广泛的安全技术服务工作。

鉴于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教育机构缺乏、安全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及科研缺乏支撑的现状,为了解决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和重庆市王鸿举市长提出的“依托相关高等学校,筹备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的指示精神,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教育、科研开发、中介服务为一体,全方位辐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领域。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是重庆科技学院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的又一产学研合作平台。安全工程学院由学校提供办学场地、图书情报资料,市安监局提供政府专项资金和政策保障,双方共同提供师资,投入设备。安全工程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理事长和学院院长由双方派出,双方共建共管。目前,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招收全日制专科学生240余人,全日制本科学生200余人,对全市安全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安全中介服务及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在重庆市安监局的指导下,整合全市安全研究与评价机构,并得到国家安监局的支持,组建了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同时,根据“渝府[2008]3号文件”精神,积极参与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工作。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院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投入的不断到位,将会越来越发挥出为政府安全生产决策、事故抢险及调查、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安全人才培养、重大安全科技研究、企业安全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的巨大作用。

充分利用大学城地缘优势,与重庆微电子园开展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合作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4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安全科学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知识的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对专业的业务要求是:具有以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安全生产知识为客体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体系,能对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设备故障诊断、有害因素的检测、安全性分析、事故预测以及具有对工业生产环境改善的能力;熟悉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运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安全技术知识,编制和审查安全工程的综合措施,初步具有对具体行业或生产工艺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能力。专门从事安全职业的人才队伍,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我国大中型企业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及安全等级评估已开始执行,安全生产的中介与技术服务机构已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日显重要,国家也十分重视第三方认证与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西南科技大学于2003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办安全工程本科和硕士教育,并于2003年8月招收了首届一个标准班安全工程本科生,2004年4月招收了首届10名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此前,整个西南地区的高校都没有设置安全工程专业,在岗人员的学历教育与培训基地也几乎是空白,造成西南地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奇缺,安全监察和管理人员培训困难;这对于我们高起点建设好安全工程学科,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起点安全工程学科的创新建设思路

创新是学科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命力。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经验调研和学习,围绕市场需求,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笔者认为,要搞好高起点安全工程学科的建设,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着手。

1.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首先应以培养“两个并重型”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人才为主,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有关调查的结果表明,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的设定上,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类型上,以“两个并重型”为宜,即:通用安全管理(含监察)与安全技术并重型(以下称“通用并重型”)、和具有行业特点的安全管理(含监察)与安全技术并重型(以下称“行业并重型”)。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而且,这个需求还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发展上来看,“通用并重型”的人才需求预计会逐步上升。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的最终是使培养对象为社会服务。只有适应社会需求,按需培养,我们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才能生存,才有活力、才有特点。

2.努力拓宽学科建设思路

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兴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是新兴学科发展的共性和源动力。综合集成是当今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安全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如此,已有成功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建立在环境工程学院,学院现有采矿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交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相应的实验中心。结合我校安全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情况,应充分利用社会、政府、研究所、学校、企业、公司等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学院各学科对安全工程学科的推动作用;开展安全信息智能集成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将安全信息的采集、安全评价、专家决策、危险源辩识、故障诊断等技术高度集成化,并在企业或部门应用。

(1)加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深入社会、了解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领导的纵向支持,另一方面加强横向联合,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组织师生参加多种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请省市领导到校主讲当前安全生产的形势和对策,安全工程人才的现状、需求和趋势;积极与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安全工程教育顾问委员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团队;与有关大中企业联合,加快学科基地建设;派学生参加政府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认识实践,与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达成共识,重点在大型企业建立应用实践基地;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日”活动。等等。

(2)安全工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属性,受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和影响,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国家《安全生产法》及配套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国家大力推行注册安全师执业制度、推广安全技术咨询中介机构、实施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制度,这些大环境对作为拥有技术和人才双重优势的安全工程学科,无疑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加之联合共建研究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为该学科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竞争条件和优势;同时,随着全社会的日益重视和关注,安全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招生指标也会得到稳步提高;为安全工程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此,要从办学思想、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办学效益等诸方面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落实市场化的建设思路。

(3)由于安全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因此要求学生具有系统而宽广的知识领域,政策性强,市场需求及变化迅速。如交通、石化、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信息产业、建筑等行业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等均应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教学、咨询服务、科研、实习与实践等环节,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随着时间、环境、事件的变化而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4)在继续完善办学条件和基础的前提下,稳步提高本科和硕士教学质量和规模;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争在读研究生人数在20人左右;开办安全工程硕士班,争取省高级注册安全主任培训的资格;使安全工程学科尽快成为为四川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水平、多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建立和完善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安全专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职工安全教育和官员安全教育(任职资格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开辟第二学历教育,开设全校素质选修课和其它专业的安全工程辅修课教育,工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安全工程导论》基础教育;双学位教育;按行业举行举办专业培训安全工程师资格审查制度等多种措施。

3.具体措施建议

为保证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首先应就如何建设新专业、发展新学科,如何面向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听取各方面的指导意见,以开放式的创新思路,聘请省市职能部门和省市十家大型企业的安全处长(部长)到我校针对如何办好安全工程专业进行研讨。其次,深入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活动,了解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对高素质安全科技人才素质的需要,为教学改革、科研方向提供参考。第三,充分吸收省内外、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开拓出具有特色的“通用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与法规+四川省典型行业安全技术”的培养模式,提出“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通管理、强法规”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设置原则。第四,利用自身的优势,聘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来我院进行指导和交流。第五,由学校申请成立安全工程学科团队,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专项措施项目、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第六,继续抓紧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安全工程专家、教授、博士和工程技术人才。第八,明确培养目标,努力抓好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第九,抓好专业教材建设。由于安全工程是新建学科,目前尚无全国统编的教材,且各校由于行业的不同,对教材内容的需求也不同,教材建设的任务是艰巨的。教材与教辅体系的建设已迫在眉睫。第十,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抓紧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在抓紧进行基地建设的同时,主管领导部门、学校和董事单位,应高度重视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并相应加大投入,优先选择扶持新学科建设。努力尽快建成“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包括“防火防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室”等。

4.长期规划

通过组建和加强学术团队,深入开展安全科学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努力建设好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先导的西南安全信息管理与控制中心、安全测控技术研发中心。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好“安全工程智能化及信息管理集成化创新基地”,实现基于网络技术的企业安全技术共享及信息管理与集成,争取建成西南地区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中心;四川省化学危险品管理与监控中心;四川省重大事故隐患信息动态管理中心;四川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信息管理中心。建设能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的开放性实验平台;完善燃烧与爆炸实验室、安全检测与控制实验室、装备失效分析与评价实验室、及“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西科大安全技术中心”。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安全科学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以下学术方向:安全评价技术及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过程系统安全;安全控制原理;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健康;核安全技术。

三、结语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5

这些长久以来困扰安全生产的难题,现在正在努力用“科技”来解决。

2012年7月,国家安监总局出台《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工作的决定》,就实施“科技强安”战略明确了安全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要求加快组织实施“四个一批”(一批安全科研课题、一批可转换的科技项目、一批先进适用关键技术、一批示范工程)项目,着力提升安全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如今,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约一年半的时间,成果如何,推进中存在哪些问题,工作还将如何深化?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副司长施卫祖。

记者(以下简称“记”):施司长您好!首批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实施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请您介绍一下这项工作开展的背景情况,以及目前的工作进展。

施卫祖(以下简称“施”):2012年7月,中央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后,为贯彻中央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提出“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要集中相关科技研发机构、集中安全科技人才、集中资金投入、集中一段时间,强力推出一批安全科研课题、一批可转化的科技项目、一批先进适用关键技术、一批示范工程”的总要求。同年9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安全科技创新工作的决定》,同时了69个第一批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

紧接着,国家安监总局成立了由副局长杨元元任组长的安全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安全生产科技长远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审定安全生产科技重大项目;研究决定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推广、转化及应用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推动市场、企业、产学研机构、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结合,并按照《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指导各地按计划推进实施安全科技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

经过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四个一批”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4年1月,首批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共落实资金8.95亿元,已产生研究成果89项,申请专利318项,已批准和授权89项;转化成果15项,在2374个企业(矿井)中得到应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3项,在1352个企业(矿井)中得到应用;建设示范工程18个,应用新技术、新装备54项,形成标准规范28个。

2013年11月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又公布了第二批“四个一批”项目目录,了119个研究项目,将安全科技工作向纵深推进。

记:回顾首批实施的项目,我们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

施:首批“四个一批”中,在煤矿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比如:研发的原始煤层瓦斯含量快速测定技术装备,测定时间由3天缩短到30min,实现了由地面实验室测定到井下就地测定的转变;研发成功的地面遥控井下自动瓦斯抽放钻机,实现了地面人员通过视频控制钻机,井下瓦斯抽放钻场无人化;研发的电子和机械感应式自动隔爆装置,用于工作面、巷道或管道中抑制和阻断瓦斯煤尘爆炸,响应时间由25ms减至10ms,有效抑爆持续时间由10ms延长至1s以上;研发的煤矿安全综合监控预警系统,集瓦斯、水、火、顶板等灾害因素监控、预警一体化技术,解决了各灾害因素分散监控、互不兼容等问题;研发的地面大口径快速钻进钻机,可快速打通生命通道,最大钻孔直径711mm,最大钻孔深度700m;研制的防爆井下灾区探测机器人,最大行进距离1500m,连续供电时间4h,能到达救灾人员不能达到的区域……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凝聚了广大科技人员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记:从首批“四个一批”项目实施情况看,我国安全科技工作还面临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施:虽然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科技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保障能力还不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特别是2013年发生了吉林八宝煤矿事故、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特别重大火灾爆炸等事故。

新形势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第一批“四个一批”项目来看,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能力还不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较低。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试验、检测、孵化、生产、应用、推广,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链。安全生产科研部门较为封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安全科技支撑安全发展成效不突出、效果不明显。

安全生产科技服务水平不高,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滞后,安全科研部门科技服务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在治理瓦斯、水害等灾害方面技术力量薄弱,不能针对本地区特有灾害类型进行有效防治。

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缓慢。高校基础研究与科研部门应用技术研究结合不够,科研部门应用技术与企业实际装备结合不够,导致很多先进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没有在事故防范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等。

分析原因,一是安全科技研发投入不够。虽然国家在安全生产科技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与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与其他行业相比,项目仍偏少,一些关键性、基础性研究投入不足。另外,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生产科技投入机制没有形成,提取比例低,使用效率低。

二是缺少顶层设计。安全科技攻关系统性不强、协同性差,项目普遍小而散,实用、管用、耐用的少,重复研究、资源浪费现象还十分严重。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进展缓慢,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不够。支撑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成果研发、孵化、试验、检测、生产、应用的平台建设滞后,支撑发展可持续后劲不足。

四是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研究与应用脱节,市场决定性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记: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哪些解决思路?科技研发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成果转化,在这方面对项目承担单位有哪些建议?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要求有哪些?

施: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指导,努力在提升事故防范能力和安全生产控制力上下功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四个一批”项目工作,促进成果转化。

强化安全生产科技顶层设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已组织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我国煤矿、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职业危害等防治技术现状与科技发展对策研究报告,目的是摸清不同行业领域灾害分布的时空特点,灾害区域与安全生产的相关关系,梳理出科技成果与装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急需的攻关、转化、推广的方向,据此制定出安全科技路线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

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主要是加快安全科技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和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并在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试验、检测、孵化、生产、应用、推广等方面,加快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链。对于落后产能、技术、工艺和产品,要及时制定和淘汰目录予以淘汰。

深化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建设。要制定与完善《“四个一批”项目管理办法》,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序、整体推进、特色鲜明的品牌。今后,对经过专家评估、验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攻关项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优先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对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要优先纳入重点转化推广目录和税收特惠目录;对防范重特大事故有普适性意义的示范工程,要组织召开现场会,予以挂牌并纳入标准化建设之中。

各地安监及煤矿监察机构,要及时跟踪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总结成效,反馈问题。首批项目承担单位,要及时进行中期检查、验收、备案等工作。对未完成“四个一批”项目计划任务的,予以淘汰。要坚持滚动发展、质量优先的原则,各单位要落实责任,做好第二批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首先是选好项目负责人,其次是编制好安全科技攻关课题任务书,以及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大资金、人员配备上的支持力度。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6

近年来,陕西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坚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应与科技院所和高新区结合,应与大中型企业结合”的陕西高校科技工作指导性意见,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学科优势引领高校产学研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此,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七所陕西省地方高校,深入了解各校科研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西安理工大学:实施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特色发展战略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陕西各地方院校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研究力量、研究条件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及发达地区地方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西安理工在开展自身科技工作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照搬重点大学和发达地区地方院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模式,坚持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特色发展战略,扬长避短,深度挖掘自身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曾表示,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具有适应性强、生存能力强,善于解决生产实践课题等三大特点。刘丁校长表示,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持续快速发展,是因为有了学校的发展没有科技不行的共识,是因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科技管理模式,实施了科技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科技发展战略,找到了适合学校的科技特色、优势与校情的道路。

在开展科技产业工作过程中,西安理工因势利导,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科技工作者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不仅解决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脱节的问题,还使学校科技工作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逐步在水利水电、电力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或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在陕西省教育厅公布的2004年度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西安理工大学共有6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为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西安理工积极加强与大中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了多个稳定的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先后与秦川机床厂、宝鸡石油机械厂、西安高压开关厂、天水星火机床厂、兖州矿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研发基地,共建企业研发中心6个。其中与山东兖州矿业集团在“镁合金铸压技术及微弧氧化技术及其装备”领域进行合作,企业出资180万元在学校建立了“镁合金应用工程研发中心”,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开发能满足汽车、电子行业性能要求的镁合金制品,加速镁合金压铸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西安理工还依靠自身综合学科优势,在机械、材料加工等领域继续与企业合作,对兖矿集团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积极拓展与大中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西安理工还着力摆脱传统的

“小”而“散”的小作坊式的科研开发、转化模式,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校办科技企业,使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再反过来支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技产业链,实现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目的。

近年来,西安理工通过对校办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进行企业化运作,为学校科技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拓展了发展空间,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立足纺织,服务全国

作为西北、西南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系列以纺织为核心的优势科研方向,其中尤以纺织、纺织材料、染整技术见长。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在科技产业工作中,坚持以需求带动研究,立足纺织,结合学科优势,有选择地拓宽研究领域。该校与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合作承担的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陕北马海毛产品开发及其加工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农牧产品找出路,实现新产品开发;与兰州三毛集团合作,联合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国毛与差别化纤维混纺加工研究与产品开发”和“国毛毛条纺纱质量预测和控制”,依托西部国毛资源优势开发新型面料,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纺纱质量预测系统。

同时,该校还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将企业视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土壤和基础,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和企业加强联系。截至目前,已经与国内五十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

“产学研”合作方式有效利用了高校的科技资源,对加速纺织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申报各级纵向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励打下基础。该校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合作,为驻港部队着装和新军服确定了性能优异的毛混纺及纯化纤仿毛系列面料,建立了一整套产学研工程体系,涉及50多家企业,开发出军港呢系列产品。双方合作项目“多重多异复合化纤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项是纺织行业有始以来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西安科技大学:坚持以人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

谈到西安科技大学的创新团队建设,卢建军副校长向记者表示,坚持以人为纽带而非资本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是西安科技大学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根本特色。徐精彩学术团队便是以人为纽带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典范。

徐精彩教授及其领导的学术科研团队,长期从事矿山安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以及煤层自燃机理、实验测试技术、预测技术、新型防灭火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为煤矿安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煤炭事业及安全工程方向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随着国家对安全方面的不断重视,安全学科一些新的方向发展很快,并且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青年教师尚不能适应这些新的发展,在安全知识方面也缺乏系统性。尽快帮助青年教师掌握这些新知识,提高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对学科发展非常重要。

徐精彩教授在在学校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从自己的科研收入中出资6万元资助安全学科多名年轻教师进行安全评价方面的培训,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目前,该校安全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都从事与安全评价有关的工作,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这些年轻教师所进行的培训密不可分。

在学校收入较低难以留住人才的情况下,徐精彩教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补贴青年学术骨干,留住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使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学术梯队。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科也因此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在学科建设上取得重大发展:安全学科于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2年成为我国仅有的两个部级重点学科之一。

2005年6月14日,徐精彩教授作为重点监控国有煤矿企业的专家,前往甘肃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安全技术“会诊”工作,途中因车祸不幸殉职,年仅46岁。日前,国家教育部作出决定,号召广大干部、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徐精彩同志学习,坚定信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西安石油大学:技术创新促能源高效开发

西安石油大学是西北地区唯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经过53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石油石化与高新技术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已在复杂盆地油气成藏地质理论与评价技术、低渗渗流理论及配套开采技术、油气田开发智能决策技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物理法采油技术、高能气体压裂与压胀松动技术、井下闭环旋转导向智能钻井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测试技术、油气资源价值评价与资产化管理技术、油气成本控制技术、深浅孔加工技术、油田化学及环保应用技术、井下无电缆遥测技术、压流可调自动化技术、油田电网节能综合管理技术等18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研究特色,学校曾获西安市“科技十强”的称号。

在油气田测井领域,依托陕西省光电传感测井重点实验室,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油气田井下和长输油气管线复杂地质环境检测的高温高压光纤光栅传感测试系统,可在一条光纤上实现油气井下单井多点、多参数及多井多点、多参数的同时区分、实时在线永久动态检测。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该项技术的创新,对油气测井领域将产生技术革命,具有巨大的产业前景。

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依托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了油气田特种增产物理与化学基础研究、物理法采油增产理论与技术和物理―化学复合采油增产理论与技术三个方向。先后建成了油气驱替综合模拟试验系统、振动采油人工模拟井试验系统、电磁加热采油模拟系统等多套国内领先的实验设施,为高效开发中西部地区特殊油气田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其中高能气体压裂技术、振动采油技术等部分科研成果已经在国内二十多个油田现场推广应用1000多井次,近3年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为油田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在西部石油天然气开发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北大学:校企合作推动资源共享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西北大学就与原国家石油部、石化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西北大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地方的合作,促进了学校、企业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2005年6月14日,西北大学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签订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双方合作关系。根据双方科技合作协议,科技合作以中石化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解决中石化油气资源接替问题为核心研究内容,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石油地质尤其是海相石油地质勘探合作。合作的范围主要涉及中国海相地层大地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的耦合作用、构造演化对沉积、含油气性的控制作用等石油地质基础研究。

为此,双方将发挥各自的综合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科研基地建设、资源共享、科技信息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西北大学将依托人才培养和科技优势,为中石化培养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以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也可在中石化及其下属各油田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工作。

中石化则将依据科研和生产的需求,采用委托或联合研究的方式,利用西北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开展新原理、新技术方面的基础技术研究,双方共同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中石化将向西北大学提供其所委托项目的科研经费,并优先提供与委托项目相关的资料。为确保科技合作的顺利实施,双方决定联合成立“中国石化――西北大学海相油气勘探研究中心”,组成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专家组由双方的专家教授以及双方聘请的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各项重大决策、科研规划课题的审定等,共同为提升石油科技的源头创新能力、培养石油领域高科技人才做贡献。

西安工业学院:特色科研结硕果

西安工业学院原隶属兵器行业,一直与西安地区的兵器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兵器企业的研究和生产几乎涉及了我国兵器研制和生产的所有领域。

依托陕西作为国防工业大省的独特优势,西安工业学院近年来承担并参与了大量的国防科研任务,利用该校研发的新工艺、新技术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提升生产能力做出了贡献。同时,该校多次组织学校科研人员与省内知名研究所、企业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光学工程领域,目前有光学检测、光学薄膜和红外光电器件三个研究方向,以“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该校的“多头小离子源及离子束辅助蒸发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宽束冷阴极离子源及离子束辅助蒸发及其组合镀制技术为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兵器工业总公司、核工业公司、信息产业部等所属驻陕研究单位、工厂、院校完成了多项科研攻关任务,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材料加工工程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凝固理论与凝固新技术、功能材料研究与开发等,以“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该方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和大量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完成了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中试生产以及在大马力活塞上的初步应用,研制的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磨性、低廉价格的特点,并可重熔铸造和压力加工。该成果具有初步工业生产能力,获部级科技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作为建筑类专业高等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方面具有非常强的学科优势,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两个国家甲级设计研究院。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理论,并不断地将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转化,在陕西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陕西省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该校与陕西省文物局共建了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并在国内形成历史和文化遗址保护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优势。

所完成的项目包括“黄帝陵整修工程规划设计”、“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国家遗址公园规划、遗址博物馆设计”、“秦兵马俑博物馆馆前环境改造工程规划设计”、“汉阳陵保护规划、遗址公园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遗址博物馆设计”、“黄河壶口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华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蒲城县历史文化地段改造及文化广场设计”、“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等50多个项目,规划投资额达20多亿元。

为促进西安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改造,该校受西安市规划局委托,2002年与西安市规划院合作完成“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该项目在关中城市西线一体化、中心区功能疏解、轴向发展等重要问题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宏观构想,在西安国际研讨会上受到好评,对西安及“一线两带”有关主要城市未来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7

[摘要]简要回顾了安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对安全科学特点及研究对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安全科学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在对建构安全科学体系及其相关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安全科学体系建构高等教育

probeintoSomeproblemsintheestablishmentofSafetyDisciplineSystem

QUFang,assoc.prof.ZhangYingjun,prof.LinBoquan,prof.

(1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2Chinalnstituteofmetrology)abstract:thehistoryofsafetyscienceisbrieflyreviewed.after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andresearchfieldsofsafetyscience,thechallengesfacedbysafetyscience,higheducationundermarketeconomyandtalenttrainingareprobeinto.anelementalframeworkofsafetydisciplineisputforwardbasedontheanalysisofrelevantproblemsintheestablishmentofsafetydisciplinesystem.

Keywords:SafetyscienceSystemestablishmentHigheducation

1.引言

安全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科学,它是研究事故或危害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安全科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90年代初期的徘徊后,在新世纪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安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高。这说明科技界已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了安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渴望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在肯定已有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安全科学面临的诸多挑战和更多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面对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安全科学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前人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试图对安全科学及其学科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能展开深入研究,以促进安全科学健康发展。

2.安全科学的形成

安全这一概念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本能地学会了利用大自然并尽可能地避免各种灾难,形成了原始的安全观和防灾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逐渐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条件,发明和使用了大量的机械设备,修建了大量的人们需要的人造工程项目;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些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各种自然灾害和伤亡事故在数量和规模上也急聚上升。为了消除各种危害,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或其他意外伤害事故的可能出现,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事故教训中总结出了各种预防措施,以保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这就形成了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和安全理念。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0年,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极不适应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安全状况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发生根本的好转,重大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出现了安全工作状况和现代化生产极不协调的严重局面,从而迫使人们对安全问题重新认识,对安全的本质、安全本身的内在规律、事故或灾害产生的机理、发展过程、传递方式以及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这种探索和研究已突破了传统行业安全的框架和安全技术的范畴,它是以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新的角度、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方法来研究安全问题,是对安全问题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和思考为安全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0年6月在德国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1stworldCongressonSafetyScience)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将自己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安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以及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因此,安全问题是与生俱来的,而安全科学的产生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与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们正负两方面影响密切相关,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文明提出的必然要求。

3.安全科学的特点及研究对象

虽然人们已经将安全问题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但毕竟这门科学的兴起只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安全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交叉性和潜隐性,要给这门新兴的学科下一个准确、全面和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困难的,况且安全科学的研究范畴、它的内涵和外延还正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但总的来说可以认为: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以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安全技术本身)为基础,研究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消除及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保证人员的身心健康、财产和设备免受损失,环境不受危害。具体地讲安全科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全部范围,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也就是传统的行业安全;生活活动则是指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安全,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灾避灾等内容。

(2)安全科学研究的目的首先是确保人员的身心安全和健康,即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这是安全的核心;其次要保证设备、财产和环境的安全。

(3)安全科学的研究应该是围绕着其研究目的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不仅要研究由于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各种事故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防范措施,而且还涉及如何减少和避免由于技术的使用而造成的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如由于矿井开采而造成的地表沉降问题)。它不包括类似火山爆发、地震、普通疾病等纯自然因素所产生的危害。

(4)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安全科学的哲学思想(包括安全观、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即应用现有基础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研究安全问题自身的规律以及灾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安全工程技术,即将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工程技术相结合,来解决工程领域中独特的安全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类似,具有跨门类、多学科、综合性、横断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4.安全科学体系及其相关问题

4.1安全科学体系建构中的几个问题

如上所述,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安全本质、事故发生的普遍规律以及有效防治灾害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既不是传统的劳动保护,更不是散布于各行业中安全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集科学、技术及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具有特定的目的性、整体的综合性和复杂的系统性,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学科门类的交叉科学。安全科学体系不仅应反映该学科的上述特点,而且要反映现实的需要。

4.1.1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必须强调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地位

科学基础理论是一门科学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其整个科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基础理论的突破往往能带来工程技术革命性的变革。任何科学基础理论的形成无外乎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从实践到理论,即人们在反复的实践中,获取了对某一事物大量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找出反映该事物本质的规律,并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加以提炼和升华,得到本门科学的基础理论。其二是从理论到实践,即首先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根据人们对事物已有的认识,提出某些最基本的假设或者公理作为该门科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形成其科学体系。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基础理论的最终形成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该门科学的基石。

近20年来,安全技术的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却没有大的突破。这种现象似乎说明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需要安全基础理论的支持,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情况正好相反。安全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正是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应用了安全基础理论的结果,只不过是目前这些理论有很大一部分仍游离于各个纵向运用领域之中,表现为分散状态,而一旦将其归纳总结,上升为基础理论,它对于安全科学的发展就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末过于系统工程在安全领域内的应用。系统工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安全领域开始应用,受到了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迅速在机械、化工、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将这些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成果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和升华就逐渐地形成了安全系统工程。虽然今天的安全系统工程还不成熟,但是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已在安全工程和安全管理中普遍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但是纵观安全科学的科学体系,目前为数不多的一些基本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实践的总结而得到的,并且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安全科学自身的假设(假说)或者公理则更少。因此,在安全科学体系建构中必须强调其基础理论的重要地位,以使有更多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4.1.2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既要注意安全科学的特点和完整性,又不能完全脱离目前其发展的现状,并且要注意学科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科学学的研究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在横向上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和文艺理论九个门类。每个学科在纵向上有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4个层次。将上述思想应用于安全科学体系的纵向分层:

①哲学层次是安全哲学,即安全观,是对安全问题总的看法和方法论;

②基础科学层次是安全学,它研究安全的基础理论、揭示安全普遍规律;

③技术科学层次是安全工程学,它为工程技术层次提供理论基础,并将工程技术升华为理论认识;

④工程技术层次是安全工程,即直接实现或服务于安全的工程技术方法。这4个层次互为基础,下一层为上一层的形成提供素材,是土一层的基础;而上一层是下一层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又反过来作为下一层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

从安全科学目前的情况看,它在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相应地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但在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层次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层次上成形的东西还很少。此外,在很多方面,安全技术科学和安全工程技术相互交叉,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笔者认为任何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其发展的过程,安全科学也不例外,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提高,逐渐得到发展和充实。所以,笔者认为,根据目前的情况,不能也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安全科学体系的完美,重要的是所建构的框架要有利于丰富安全科学的内容,对安全科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利于推动安全科学的健康发展。

4.1.3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既要注重安全科学自身的独立性,又要注意与其他科学的渗透和交融

任何一门科学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是因为该科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在建构安全科学体系时,有必要对其研究范围有一个大体的限定。安全和灾害是相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安全科学研究的对象。如前所述,安全科学是研究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科学,其目的是保证人员的身心健康、财产及设备免受损失、环境不受危害。也就是说,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安全和防灾减灾。例如,对于火灾的研究,安全科学主要研究城市火灾、工业火灾等由于技术使用引起的火灾,而对于由于自然因素(如雷电)引起的树林火灾就不是安全科学研究的范围。又如,职业病属于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而一般的疾病却超出了安全科学研究的范畴。对安全科学的研究范围之所以限定在技术危害(事故)的范围内,是由于安全科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使其区别于其他科学。

在强调安全科学独立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即相互交叉和渗透。安全科学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科学的成就,以便加速其自身的发展。

4.1.4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要有利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安全专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安全工作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已有近5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与安全有关的专业,从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上看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安全科学知识体系为主,结合某种生产行业的科学知识为客体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以安全科学技术为主,行业技术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体系;

另一种则是以行业科学知识为主,安全科学技术为辅的知识结构体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前一种知识体系对于培养安全技术专业人才更为有利,是安全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后一种体系应逐步向前一种体系过渡,即从行业安全转向大安全,但如何实现这种安全专业教学内容的平稳过渡,以及如何完善以安全知识为主体的知识体系结构却一直困扰着许多从事安全教育的工作者。

一些以行业安全为主的院校,将原来本专业有关课程删掉,新开了许多从其他行业领域拼凑起来的有关安全的课程,形成所谓“拼盘式”的教学计划,按此培养的学生既没有掌握原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又对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似懂非懂,很难满足社会对安全人才的要求。

虽然学科的出现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但是社会需求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以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学科发展的根本目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全科学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我国目前安全类专业的设置来看主要集中在安全工程、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保健等领域,显然,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全面开放对安全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保险业为例,随着国外保险金融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前不在保险范围内的建筑(如大型商场、娱乐中心)以及多事故行业(如矿山开采)等将成为新的承保对象。要对它们承保,首先要对其安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保险费;而在理赔时,必须对事故及其损失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以此作为赔付金的依据。上述这些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安全科技人员的直接参与。除此之外,在市场规范化的过程中,交通、消防、建筑等安全事故多发领域,对安全人才的需求也会大量增加。

因此,要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对安全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放宽视野,在安全类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上进行充实和拓宽,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安全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4.2安全科学体系框架

综上所述,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安全科学进行纵向科学分类和横向理论分层,笔者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将安全科学在纵向上分成8个学科,在横向上分成4个理论层次。在基础科学层次上并列地给出了自然科学等7个学科门类,主要反映了安全科学是以基础科学为基础,综合应用了其他学科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时也反映了安全科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横断性的特点。

在此还应该指出,在安全科学体系中,各分支学科以及各层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科发展较早,日趋成熟,其内容也比较具体。而有的则正处于发展阶段,其内涵、外延及研究内容尚待明确。此外,还应该强调安全科学体系是一个开放型的体系,随着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升华,还一定会有更多学科出现,笔者列出的仅是作者的认识和体会,希望引起安全科技界有关人士的兴趣,促进此方面的研究工作,以进一步丰富安全科学的内容,促进整个安全科学体系建设的完善。

5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科学体系的作用是为人们自觉地进行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宏观上的指导,它在安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目前而言,安全科学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主要原因:一是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相对还比较年轻;其次是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人员不多,特别缺乏对安全科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所以,安全科学要有大的发展和突破,不仅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和财力上的支持,更有赖于安全科学领域内的广大科技人员作出不懈的努力,特别是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参与。笔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对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的重视,推动安全科学的健康发展,以适应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安全科学提出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续琨.安全科学:一个新兴的交差门类.科学学研究,2002(4):367-372

2吴超.论建立我国安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9):41-45

3吴穹.中国安全专业教育的现状及拓展方向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1):61-65

4叶鹰,金玮,科学学的基本规律探讨.科学学研究,2000(2):16-18

5吴宗之.中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1):1-5

6水承.冯长根,李红霞,常心坦.对安全科学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煤炭学报,1999(6):663--667“”版权所有

7徐德蜀.科学、文化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拓宽.科学学研究,1998(3):26-34

8徐德蜀,金磊,罗云,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12):30-32

9张宝纯,刘潜.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增刊):17-20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8

一、活动时间

我市安全科技活动周的举办时间为5月22日。各县区安监局应结合总体要求,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突出区域特色,举办各具特色的安全科技周活动。

二、主要内容

(一)开展安全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针对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围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普及安全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宣传安全科技创新成果在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中的突出作用,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果普及。集中展示先进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推广和落后装备淘汰情况,突出“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新技术、新装备,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安全装备的应用情况,提高公众安全生产意识。

(二)开展送安全科技到基层活动。积极组织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安全专家和安全评价专家等,进入企业、社区、学校等开展安全知识科普活动,通过举办安全科技咨询服务、安全讲堂以及开展现场隐患诊断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利用电视和互联网、“两微一端”等媒体,将安全科技知识送到生产第一线。

(三)开展安全科技知识竞赛活动。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发动职工,采取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安全科技知识竞赛,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主要活动

1、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由市安监局牵头,安定区安监局、开发区环安局配合,省市县三级联合深入xx市安定区、经济开发区10家企业,通过宣传材料、科技展板、挂图、现场咨询等形式宣传安全科技理念,传播安全科普知识、职业卫生检测和预防知识。本次活动由省安监局组织9名专家(分别来自xx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xx天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xx恒邦科技检测有限公司、xx三泰安全工程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五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宣讲。

2、安全知识宣传。通过市安监局网站、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进一步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职业病预防等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安全科技活动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切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活动方案。安定区、经济开发区分别确定5户企业,于5月16日下午报至市安监局职健科。市安监局安全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强化活动宣传。各单位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利用电视、“两微一端”等方式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地加大对安全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力度,扩大安全科技活动周的影响。

3、报送工作总结。各县区、市经济开发区环安局要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办出特色。于5月26日前将安全科技周活动方案、总结、影像资料及媒体报道资料报至市安监局(其中视频时长不超过3分钟)。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9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相继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建“平安山东”的实施意见。山东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工业局层层进行安排部署。集团公司制定了创建“平安龙矿”的实施意见,在集团公司安全工作会议上,文秘部落原创董事长提出了“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的安全理念、“以质保安、以素保安、以技保安”三项举措和“把重伤当成死亡对待,把死亡事故的领导责任当成渎职对待,把伤亡者当成责任人对待”的三个对待。公司各级领导都对安全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公司上下抓安全、保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根据集团公司安排,把北皂煤矿在科技兴安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去年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煤矿领域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实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

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和源泉。多年来,北皂煤矿注重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健全完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挖掘和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科技的创新力,促进了全矿安全科技工作的蓬勃发展。一是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三个体系”:成立了以矿长为主的人才使用、资金投入的保障体系;以总工程师为主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网络体系;以全员参与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的“五小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立了每两年一届的科技大会制度、每年一次的科技工作总结会、每月一次的科技例会制度和课题项目攻关小组制度。大张旗鼓地表彰在科技创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积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充分调动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年在我矿第七届科技大会上,我们对评选出的78项优秀科技成果、1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4名“金点子”提出者和8名岗位技术能手进行了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同时,采取以发明者姓名命名革新项目、给予物质奖励等形式,鼓励员工结合实际自我创造,积极开展小改小革“五小攻关”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革新创造的积极性。一大批既实用、又简单的技术革新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二是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着力创造育才、引才、留才的环境。通过建立技术后备岗制度、技术人员培养考核管理办法,将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成果,作为晋升职称、提拔任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坚持“压担子、打板子、架梯子、抬轿子”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一批又一批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三是开辟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煤炭经济学院等许多知名的通防专家、支护专家来矿讲课,与中国煤炭科学总院、济南设计院、唐山煤科分院、上海煤科分院、西安煤科分院、抚顺煤科分院等科研院所保持了良好的业务技术合作关系,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综采技术在“三软”岩层的应用、二水平开拓延深工程优化及应用、煤4经济可采层的论证、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干法选煤技术的应用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安全生产搭建了科技支撑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安全、优质、高效矿井的建设。

二.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北皂煤矿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综采技术、综采放顶煤技术、综掘技术等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安全生产。尤其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矿井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矿工作的健康、稳定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技术引进,为安全、高效生产创造了条件。作为集团公司五大重点工程之一的4402大储量工作面,是龙口矿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作面,集团公司投资近4000万元引进了全新的综采放顶煤生产设备系统,今年4月份创出了单机单面19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安全生产;综掘机的使用,对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单进水平,缓解生产接续紧张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动葫芦的推广使用,提高了安装速度,成为安撤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井下提升机防爆变频电控系统以及pLC电控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提升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故障率。同时,我们引进推广了锚杆钻机、井口推车机、井上自动拌料系统、皮带机电气软启动、新型风电闭锁开关等,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我们结合现场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生产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如,机组一次性扩切眼工艺。在4110面施工时,我们采用了采煤机一次性扩切眼施工工艺,提高了安装进度,缩短了安装工期,维护了顶板的稳定,实现了节支降耗,保证了安装的安全;如,综采支架配150机组开采工艺。在准备2415工作面时,由于无成套的放顶煤设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成功地采用150采煤机配轻放支架,解决了工作面在特殊条件下顶板管理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特殊配套的综采工艺,与高档普采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又如,综掘机拐弯工艺。针对掘进机拐弯时不能连续生产、开机率低、施工工序复杂、工期长、掘进单进低、安撤次数多、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组织技术部门、机电部门开展联合攻关,通过到济三矿调研学习,在借鉴济三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矿的现场实际,制定了掘进机拐弯的技术方案,在4101切眼施工中,付诸实施,一次试验成功,实现了掘进机整机拐弯和一次扩切眼,提高了掘进机的使用率,减少了掘进机的安撤次数,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将与之配套的锚喷工艺改为“三掘三喷”,从优化设计入手,实现掘进机后配运输皮带化,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掘进效率,增加了安全系数。0三年综掘最高单进达到635米。今年四月份,又创出了综掘月进尺702米的历史最好水平,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在提高工效,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又引进了地面自动拌料系统,并且正在探索调研井下自动上料系统、自动清浮煤以及人车、猴车、移动压风站、风动扳手等新工艺、新设备,力争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同时,加大了安全技措投入。03年,按照1.2元/吨煤的标准提取安全技措资金,完成安全技措项目42项,完成资金849.05万元。并实现了安全技措资金的项目管理,做到统筹兼顾,专款专用,保证了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为加快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更新、改造老化设备,提高安全技术装备和矿井抗灾能力,提供了资金保证。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矿井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建设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北皂煤矿是一个设计能力仅为90万吨的中型矿井。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矿井生产的发展。自投产以来,对生产、运输、提升、通风、供电、排水、地面生产系统等各系统进行了多次技术优化和改造,促进了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集团公司成立以后,为适应公司大发展的新形势,矿井的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对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矿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1、对主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在公司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投资270万元对主井提升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对主井及相关的井上下主要运输系统进行了改造,箕斗提升量由5吨/次提高到6.5吨/次,提升循环时间由60秒缩短为57秒,提升能力由156万吨提高到213万吨。同时,投资50多万元对副井操车及信号进行了改造完善,副井提煤能力达到33.8万吨,主、副井技术改造完成后,矿井提升能力达到240万吨以上,有效地解决了制约我矿生产的“瓶颈”问题,提高了主井以及相关配套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2、对地面生产系统进行了改造。投资280万元对地面生产系统及地面风选系统进行了改造,选煤厂年处理能力达到了300万吨,满足了生产大发展的需要。

3、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针对我矿采场东移,通风距离长、阻力大的实际,为确保东风井使用前的安全生产,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分别施工了一二水平回风联络巷、一二水平改造进风巷及将下组煤集中轨道上山和下组煤三采集运巷改造为并联主要回风巷,降低了矿井通风阻力,提高了矿井通风能力,满足了东风井建成前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4、对矿井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我矿原设计的下井双回路电缆的供电能力,是为年产90万吨井型服务的,已满足不了生产大发展的需要,通过论证,投资110万元对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重新敷设了下井电缆,具备了年产270万吨的供电能力。

矿井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大发展。2003年,全矿实际生产能力达到225万吨,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今年4月份,全矿月产量达到25.45万吨,再次创出了月产历史最好水平。

四.创建一流信息化矿井,打造“数字”矿山,不断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水平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现监测监控手段的信息化,是煤炭企业科技兴安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先后引进了KJ-75型调度监测系统,完成了对矿井监测系统的改造和升级,使矿井瓦斯监测系统具备了完成气体、温度、风速监测和风机、风门状态遥讯等工作的多种功能。同时,引进了KSS-20矿井防灭火束管监测系统,完成了对井下主要防火地点和主要回风巷的防火监控。实现了电子探头、瓦斯监测到迎头、到工作面,保证了随时掌握井下生产状况以及气体变化等情况。去年以来,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立了上下反馈及时、准确灵敏的矿井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加快了矿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从地面工业广场到井下的重要工作地点、工作岗位都安设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随时掌握井下重要工作地点的动态。今年又投入40多万元,对全矿网络计算机进行了更新换代,并实现了与集团公司信息网络的对接。在局域网上,我们建立了涵盖安全、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安全专栏中,对岗位责任制、人身事故档案、“三违”罚款、干部下井、隐患排查、安全重点、管理制度、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及时更新,动态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版权所有

当前,北皂煤矿面临的以技保安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海域开采面临的技术问题尤为突出。海域防止海水溃入、海域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海域灾害预警和安全保障体系、海域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及控制技术四大技术课题已经进行了技术定向,并全面展开。今后,围绕矿井安全技术重点,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安全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安全科技投入,搭建安全科技支撑平台,不断提高矿井监测监控科技水平。

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篇10

关键词:化工安全技术教学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化工、石油化工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今,化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问题。众所周知,化工企业的原料及产品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且生产过程又有高温、高压、自动化、连续化大型化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不安全因素较多,且事故后果严重,危险性和危害性更大。因此,在化工生产中要特别重视安全,而是否能安全生产又在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化工安全技术》的课程教学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的产物,也不断的受到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理念更新的冲击。知识和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这都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有严谨、清晰的教学思路,还需要更科学、更现代、更人文化的教学模式。

1化工安全技术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以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而化工安全技术是安全工程的一个研究方向。化工安全技术的教学是以易产生的各类事故为主线,对一些特殊的事故,运用设备、工艺和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在教学中通过对各类事故的剖析,使学生了解在类似的环境下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才是合适的保证安全生产的方法。

2化工安全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使得化工行业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而促进了化工安全技术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制定新的行业规程规范或改进生产工艺以及出处新的分析及优化方法。

由于化工生产涉及的产品繁多,过程复杂,引起产生的事故类别也多式多样,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善于分析、总结,找出问题所在。化工安全技术的主要特点有:

2.1综合性。化工安全技术既涉及到化工生产的基本知识,又涉及到安全的分析方法。

2.2复杂性。化工生产的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的安全问题也十分广泛,有热力学引发的安全问题,有动力学引发的安全问题还有有关机械方面引起的安全隐患等等,这都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大量的基础知识并能综合利用。

2.3创新性。随着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给化工生产带来重大变革同时,也给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如何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能结合科技发展,以及有关安全问题的研究动态和趋势,提出一些新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能力。

3化工安全技术教学的探讨

化工安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相当部分是属于繁琐性叙述,这加大了教学过程中单调性与无趣性。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删繁就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为做到更科技化、更现代化、更人文化,以保障教学质量,在这几年的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多方努力:

3.1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教师应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握住本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

3.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化工行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安全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还等待着新的安全方法与技术的出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化工安全现状和发展动向,作为教师除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外,还应经常学习,不断积累,注意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并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情况在教学中有选择有重点的向学生加以介绍。使教学内容跟的上时代的发展,不致于和社会脱节。

3.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应通过结合相应的典型案例把重点难点分析讲解清楚,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工安全技术这门课内容充足且涉及的知识点又十分广泛,但实际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仅仅32个学时,这就使得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矛盾,且此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化工安全拓展了空间。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①丰富了信息容量;②表现力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③内容即可经常更新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由于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它可使教材中复杂的结构示意图呈现立体动画效果,增强视觉效果,可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性。

3.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看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多少和掌握的牢固程度,还必须看学生是否养成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可能传授给就业中需要的所有知识,学生今后几十年工作实践中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能通过其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来解决。所以人们常说,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3.6与学生多交流勤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即是学习的受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他们有最直观的感受。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上都是笔者在从事化工安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由于教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其教学方法的改进还需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