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信息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0:04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1

辅助领导决策

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领导者起着十分关键的因素,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不仅仅需要来自领导者的重视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企业领导者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力、实施能力以及持续改进能力。在“十五”期间,北汽福田、柳工、天拖等企业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巩固基础通讯网络,构建eRp、SCm等系统平台,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与业务运营效率。通过过去几年信息化应用实践,企业领导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作为海量数据高效存储、信息快捷通信的单纯技术应用,更是作为提高集团管控水平、优化产业链供应、增强内在竞争实力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大大增强了领导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我国加入wto后,日本小松、卡特比勒等国际机械制造巨头纷纷登陆中国,使原本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企业领导面对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压力,必须将现代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才能为企业创造新的管理优势。企业信息化应用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和提升企业日常经营水平,还在于通过信息化辅助领导决策和及时应对市场变化。随着各大企业领导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企业领导必将以大手笔、大力度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进行资源投入,全面建立起包括企业应用、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信息安全等在内的完整企业信息化体系,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遵循统一规划、业务驱动、重点建设的原则,按照业务领域的划分构建关键应用系统,全面支持研发、物流、生产、营销、售后、质量、人事、财务、办公等业务流程,引领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推动业务流程的创新、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并大幅度提高客户满意度,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率。

管理向集团管控发展

当前,中国机械市场呈现出热销的局面,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工程机械产品(如液压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汽车起重机和压路机等产品)销售几乎全线走高,年增长率超过了20%,成为国内机械制造系统中增长最快的行业。许多机械制造企业正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要。卡特彼勒、美国迪尔、日本小松等国际知名机械企业抢滩登陆国内市场,国内众多其他生产企业也纷纷涉足,这些都加剧了国内机械市场的竞争。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应对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这也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近年来各大企业努力推进企业管理改革,目的是以集团管控的管理模式驱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与市场环境竞争加剧,需要高效、务实的集团级业务管理系统作为支撑。近年来在各大企业内部,先后以各专业厂或事业部(SBU)为单位,构建了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应用范围涵盖了人力资源、采购、财务、生产等业务。可以说业务部门与管理职能科室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增强。但在强调集团管控、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下,目前的业务单元级信息化发展状况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集团级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重点。通过集团级系统应用,增强集团在财务资金、战略采购、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控力度,并实现在集团层面上科学、合理的调配企业内外部资源(资金、物料、人力、信息等),更好地协调各SBU间的业务关系,更好地促进各SBU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异构平台阻碍信息共享

厦工、柳工等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发展,以事业部、分子公司为应用主体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现已初具规模,这些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正在业务开展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信息化建设中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各类信息系统在技术实现、应用环境、数据库平台等方面的异构性,信息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数据沟通与功能联动。因此,随着机械制造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加,信息孤岛现象变得越发严重,使企业很难发挥信息系统整体效能。

随着企业内部市场化进程加快,各业务单元间的信息沟通、业务交流越发频繁,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安全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旗舰的集团母公司,需要通过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各单元的业务运营状况;需要对大量异构的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整合,提高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信息共享水平以及业务处理效率,从而增强系统对企业业务与管理的服务、支持能力。因此,构筑跨系统、跨平台、跨网络、跨业务的信息集成应用平台,成为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促进it管理改革

在“十五”期间,国内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先后在集团层面建立了独立的it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必要的技术规范、运维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了机构内岗位职责。经过几年的努力,it管理业务范围逐步覆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目前,各事业部以及下属公司的it组织仍不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仍缺乏保障,使集团推行的it管理制度、规范与信息化发展战略无法立即响应、快速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引入先进it管理理念与规范标准,对现有it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高it服务能力与管控力度。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机械制造企业管理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很早就被机械制造业运用,特别是CaD技术的应用最为成熟,一大批机械产品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的过程;提高了机械产品的质量和造型,从而增强了机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机械制造企业增加收益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机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目前已经辅助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模范企业。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信息化建设虽然在机械制造业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许多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由于我国工业起步晚,基础条件差,总体上来看信息化建设在国内机械制造业还比较滞后。根据2002年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经过对全国166家中型以上核心企业的信息化状况做了全面的调查(包括CaD专项应用、管理系统的状况以及企业对it的资金投入状况等等),总体上发展状况的速度较为迅速,但如果就具体的项目上来看,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机械工业中有70%的重点骨干企业已经基本普及应用CaD技术,并且国家示范型企业的普及度更是达到了90%,主导产品CaD的出图率更是实现了98%的高占比。但是,许多企业安于现状,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深层次的技术研究,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仅仅停留在CaD出图上。在被调查的166家机械制造企业中,主动进行过结构优化计算的还不到20%,进行仿真设计优化的企业就更少了,只有6%左右。但是,从国内制造业整体上看来,mRpii/eRp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真正能够很好运用这种新型技术的企业毕竟所占比例不够高,很多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展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相关标准还存在差距。另外,在201家CimS应用示范制造企业中,机械制造企业的比例占比还不到10%,而应用CimS技术较早的企业,由于各方面配套技术还不够成熟,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由于企业的发展规划布局不合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高,涉及面不够广泛。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只能够停留在二位的CaD的应用,对于三维模型的CaD或者Cam技术还比较陌生,实现CaD/Capp/Cam一体化的应用的机械制造企业就更加屈指可数了。

(二)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落后

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很少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对企业实行全面的管理,在企业的财务和人事的管理过程中,人工管理成分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很多信息的处理过程由于一时的大意疏忽,给企业的财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人工管理的弊病还是较为突出的。虽然有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在财务和企业人士管理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有能力成功实施mRpii/eRp技术的企业数量很少。这就造成整个机械制造业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的落后。

(三)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不明显

在众多的机械制造企业中,尽管有部分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效益,但这部分企业所在的比例还是很少。而且总体上与企业所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成本相比,所取得的收益不乐观。机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缺乏信息化整体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没有很好地与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进行结合,跟没有符合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所以,机械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的应用在规模、范围以及深度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它们提高国际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机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发达国家机械产品的技术研发比例是90%,而我国却只有40%,连发达国家的一半都不到,这就严重制约了机械产品更新换代的进程,从而也就影响了市场新陈代谢的速度。另外,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我国每年进口大约是1400亿美元,其中购买生产设备和自动化装备占80%;出口是1800亿美元,其中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所占比例就占到了90%几,由于加工手段和工艺水平都比较落后,高质量、低能耗生产线只占到10%,装备成套能力非常弱。

三、加快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既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为了更好地推进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全面革新,下面简单谈谈如何搞好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所有这些利好的信息都为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国内企业们应该认清形势,把握住机遇,以振兴和发展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促使我国机械制造业早日与国际机械制造业接轨。

(二)顺应趋势,努力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自动化,这可以提高机械制造效率,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还可以进行高危工作,避免造成人员损伤。在未来的自动化技术中,要注意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以便更好推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信息、物质以及能源是机械制造体系的三要素,为此,企业应该加强信息投入,使得整个机械制造过程能够顺利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让信息充分反映产品的各项特色。精密化,精密加工甚至是超精密加工技术越来越体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引进,特别是纳米技术的应用,让微型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能够机械制造企业中顺利实施。

(三)高度重视,广泛宣传

一方面,机械制造企业的领导阶层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过程,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积极配合,要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做好全面的规划,要对信息化建设整个过程实行全面监控,对建设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工作宣传,让每个企业员工了解信息化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员工加入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共同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信息化;JSp;mVC;构建数据库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18

1前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也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野。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普及,是提高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效率的好帮手,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上文所言,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并在发展中创新经营新模式。在一些农业强国,农业机械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国家的农用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状态。但就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机械化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的十分落后,行业间信息技术交流极其匮乏,这使得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也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2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逐渐普及,我们的生活已经渐渐地离不开信息化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从国外的一些农业强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化技术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

2.1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是迎合时展的创新型工作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发展也相对成熟。从国外的一些国家的实践中来看,农业机械信息化对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2.2掌握发展最新动态

通过农业机械信息化,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掌握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农业大国政策方针的变更,使得我们能够顺应市场发展新风向,对本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做出及时的调整,以达到农业发展的最优状态。同时通^互联网可以使得行业之间彼此更好的了解,更好的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这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

2.3资料的有效管理

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化的信息资料进行储存、收藏、保管,这不仅方便了我们对资料的整理,也方便了我们日后查询资料。例如,我们在资料库上登记各类农业机械的型号以及市场资源拥有情况,可以方便日后某工作需要这项仪器时能够快速的找到它。

2.4在线咨询

农业机械信息化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网上咨询的功能,当作业人员对农机作用方法等产生疑问时,可以通过网络,对相应行业的专家进行在线咨询,方便快捷。

3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利用Struts框架对weB页面进行开发。为了使weB在农业机械化中发挥它应有的效应,我们选择采用JSp技术来对weB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利用JSp的特点来发挥weB的效用价值,使二者相得益彰。

3.1利用JSp技术

JSp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它是由许多家公司一起建立的。JSp是在传统的网页中插入Java程序和JSp标志而形成的。JSp的工作方式是接受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再通过访问服务器对请求进行分析,将分析得出的结果反馈给用户即可。在这一操作过程中,weB在接受到用户想要访问JSp的请求时,weB对其中的程序片段进行操作。最终返还给客户的结果除了执行的结果以外,还有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为了使得weD页面的动态效果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一部分Java程序只需要插入集合。而这些操作的过程都是在服务器端完成的,不显示在客户端,客户端只显示操作的结果。

3.2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

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部署性快、可维护性高、重复使用性高、有利于软件工程化的管理,是为了实现weB系统的职能分配而存在体系结构,在这个体系结构中,控制器是模型和视图之间进行交流的桥梁,通过控制器的信息传递,得以更好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并选择适宜的结果呈现给客户。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也是一种分离业务逻辑和数据显示的方法,当weB页面需要呈现给客户一些处理的数据或是一些个性化的数据时,程序端将不需要重新编写,只需要借助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进行传递即可。

3.3数据库的构建

想要对农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库的构建,第一步就是要对所有农业机械进行分类,针对每一项农用机械的信息构建一份数据表格;第二步,对所建立的数据表格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到数据表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表格之间的联系,这样便构成了农用机械信息数据库。若要研究某一地的农用机械信息,则根据该地的农机统计表进行上述分析与统计,便可得出该地的农用机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

4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本文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尚不成熟的现状,对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得出较为可靠有效的方案。关键是利用JSp技术,在weB的农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运用了Struts框架的模型―视图―控制器系统结构,使农业机械信息实现了所需的功能。并且构建农用机械信息数据库。给农业机械化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推动我国农用机械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阮志奇.浅议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管理也在随着农业的发展而逐渐进步。在信息资源丰富的今天,农业信息机械管理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升农业机械管理水平,加强行业的基本竞争力,实现农业机械管理效率的有序提升。本文将针对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能从理论层面上为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提出可行的参考建议。

1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应用的基本内涵

目前,农业机械管理的过程中,作业功能相对丰富,所以企业需要控制与掌握各种机械运行状况以及管理状况,在这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农业机械化大大地解放了人力,并且能够弥补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农业机械作为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重要载体,能够实现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在这一前提下,社会发展迅速、土地流转迅猛,农业生产逐渐向系统化、规模化发现发展,对于一些机具的综合利用与处理形成了规模管理[1]。但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管理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如农机装备技术存在短板,高端的农业机械无法形成供给,老旧应淘汰的设备还在使用等,这些都给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在农业机械管理中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管理。这不仅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作出的选择,同时也是信息化浪潮下顺应时展的重要方式,我国农业部也对此情况提出了“机器换人”的相应政策,从而实现“重中之重是补短板”的目标,促进创新成果向产品方向进行转化,从而实现对于新产品的推广以及应用。从国家政策的扶持上来看,农业机械管理中应用信息管理技术也是智能农业装备创新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标准,科技能够为国家的农业伐之战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支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2]。

2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不仅在管理内容上存在着缺失问题,同时农机驾驶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仍然缺乏规范意识,不能正确看待农业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另外,在先进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引用上不够积极,而且不能正确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在农机的作业环境上也相对不够稳定,作业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农业机械管理直接与农业的生产质量、生产效率牢牢挂钩,所以在明确目前农业生产现状的同时,对于已有的农业机械设备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关键的内容。为了避免存在相应的麻烦,就需要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对于农业机械的信息收集以及信息管理,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指导理论,使得整体的农业机械使用更加规范化。农业机械管理还有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标准,这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机械磨损率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使得目前农业机械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资源浪费等多个现象。所以,想要加强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就需要在明确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攻克农业机械管理难点。

3在农业机械管理中应用信息管理技术的具体措施

3.1做好农业机械信息收集工作

一切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基础都是信息收集。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保证农业机械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可靠性、时效性,才能建立全方位的农业机械管理,实现对于农业机械资源的合理调动。强调农业机械的时效性,是因为农业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农业生产同时在实际情况之中也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出现较多变化,所以收集的信息具有相应的时效性,才能实时对于农业机械进行控制与掌握[3]。另外,在信息收集的内容上也相对较为广泛,除了基本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方式、使用类型另外还要使用数量等,这些都是在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在设立信息管理系统之前,需要建立农业机械信息数据库,将农业机械的使用状况、维修数据、机械自身的型号参数等记录在档,使得农业机械的数据实现规范管理[4],从而方便在进行农业机械资源信息调取以及查询的过程中相对安全与便利。在信息的收集阶段中,不能仅仅考虑单方面的信息收集建议,同时也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收集与利用,为接下来的资源信息的分析与整理奠定基础,提升农业机械工作效率,同时对于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2细化农业机械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技术

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有较多的技术分类,管理部门需要在明确技术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于农业机械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技术进行细化,实现对于技术掌握的深化,从而提升技术应用与使用能力。以维修环节为例,很多农业机械在使用或者放置的过程之中会存在着较多的故障问题,在故障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分别是联系相关人员以及对于故障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掌握农业机械的运行状况,当运行状况处于一个相对脱节的状态的时候,农业机械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记录故障信息,并且及时上报反馈,农业机械生产厂家以及维修企业能够及时地掌握状态进行维修,从而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以及时间损失[5]。另外,故障自我判断以及自我分析环节也是重要的技术应用体现,它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分享性、传播性的实际优势,去满足农业机械故障维修的相应标准,对于一些零部件以及结构能够明确进行分析与整理,给予了维修厂家以及生产厂家更多的维修意见指导,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维修体系的完善,为目前的农业机械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提供了帮助,使目前的农业机械管理与控制能够向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除了控制系统之外,目前的信息管理技术从地点位置的管理上来看也适当的使用了遥感控制系统以及GpS定位系统,加强对于农业机械位置的控制与掌握,同时,其遥感技术以及定位技术也能够给予农业机械使用和地质条件之间更多的联系,明确农业机械的使用环境,在对比后,来进一步完善目前农业机械的基本参数[6],最大程度上发挥农业机械的实际价值,为农业机械的良好运行提供信息分析前提与基本运行条件,这不仅仅提升了农业机械的管理能力,同时也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信息的综合管理,实现了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数据信息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3.3加强对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

目前,我国正打算构建国内的智能农业装备创新高地,所以在农业机械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使用信息管理技术,而且还要加强对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对于农业机械的管理不能仅停留在农业机械的使用状态以及使用位置上,还要从对农业装备的测试、研制以及身份验证等方面着手,提升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7],从而在信息管理技术方面实现智能化的创新作用。

4结语

目前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需要加强对于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实践与创新研究,通过细化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方式、加强对于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之中的认识、推动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应用创新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的深化,推动农业机械的完善,同时利用农业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增强农业的发展动力,实现农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苑东明.农业机械管理中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7):149-150.

[2]朱新明.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12):156.

[3]汪因朝.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24):68.

[4]孙浩然,汪凯,段瑞明.基于weB数据库的农机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南方农机,2016,47(9):32,35.

[5]周桢云.信息管理技术在乡镇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2016(1):62.

[6]阮志奇.浅议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6):299,302.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5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现代工业体系中,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技术层面占据关键而特殊的地位,俨然成为现代工业的标志性技术,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置、操控职能实现机械设备自动化操控水平的大幅提升,对现代工业的发展产生极强的推动推动作用。

1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概述

1.1自动化控制

自动化控制是针对电气设备的操作形式进行描述的,与传统的机械操控相比,自动化控制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进行自主运行,完成特定的动作,从而达到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等要求。在实际生产中,pLC技术就是典型的自动化控制应用,被广泛的应用到农业、工业、军事等领域。根据自动化的程度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自动化控制可以分为半自动控制和全自动控制,前者要求人员参与到设备运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后者则仅需要进行编程,明确控制的要求和程序等,无需参与直接的生产过程。

1.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管理、处理各类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总称,是依托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发展而来的,借助特定的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能够发挥特定的功能,达到操控设备运行的目的。近些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数据的传输、处理等方面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也获得较大幅度的拓展,体现在机械领域,通过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结合,实现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

2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2.1高精度设备操控

机械制造业中,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机械设备的操控精度有极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主要借助优秀操作工人的熟练操作实现,加工精度难以保证,不适合所有零部件的加工,极大的限制了常规电气、机械设备的制造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加工精度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将GpS系统应用到机械加工中,实现加工精度的提升,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精准度。

2.2实现机械设备运行的综合监控

近些年,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设备的功率大幅提升,机械设备操控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大幅增加,给操作工人造成极大的难度,增加了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难度。针对此问题,设备制造企业从机械系统入手,设计并配置大型机械的闭路监控系统及超声波障碍探测系统,实现机械设备运行状况、位置的信息化反映,为操作工人提供全面、真实、动态、实时的运行参数,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系统对机械设备的关键区域进行动态检测,及时发现运行异常并给出警报,提高了机械故障处理的效率,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

2.3机械设备自动化综合控制

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中,中央微处理器是自动化的核心所在,是信息处置、指令下达的关键设备,其信息处置能力直接决定机械设备自动化的控制水平。而中央微处理器的制造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的,实现对机械设备运行各项参数的综合集成,汇总到微处理器中,实现信息的综合处置,给机械设备提供最佳的运行指令。

3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3.1数字化技术

一般来说,机械设备的操控系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械系统,二是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操作主要由中央微处理器实现,而电气系统的运行操控需要将各类数据信息转化为电气信号,进而给予高效的传输、分析和处理,以此实现电气系统运行参数的高效处置。

3.2现场总线技术

简单来说,现场总线就是工业数据总线,是处理各类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之间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设备,自上世纪末兴起以来,在机械设备操控、智能建筑等方面应用广泛,成为电气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实际的应用中,现场总线应遵循简便、高效的原则设计,形成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效率高、系统稳定性好的现场总线,实现各设备的通信互联,增强系统的整体性。

4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应用

伴随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智能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生产线发展而来的工业生产控制体系成为机械制造业的主体设施,其发展必然朝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使得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的结合更为紧密,催生出许多先进的融合技术,如拟人智能、线性分程控制等,极大的提高了工业生产控制的效率和操控水平,成为推动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5结束语

综上,当下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的发展则需要依托高校的控制系统实现,无论是机械设备的研发,还是工业生产控制技术的提升,都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控制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融合,形成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加强信息的传输、分析和处置能力。此外,还借助网络实现现代工业信息控制的云计算化,推动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从钊.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33):70-71.

[2]常虎子.矿山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08):00079-00080.

[3]祁艳,王锦辉.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4):210-210.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6

201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29万千瓦。农机原值64.86亿元,大中型号拖拉机2.9万台,小型拖拉机107262台、手扶式3397台;大中型配套农具4.84万部、小型配套农具105188部、机引犁41016台、旋耕机29017台、深松机2962台、机引耙1480台;联合收获机械16842台,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11442台,玉米联合收割机5400台;各类播种机49087台、排灌动力机械2117460千瓦,如此数量庞大的农业机械分散在我市所辖22个县及4个市区,仅仅依靠现有农机管理人员和力量进行管理,其管理难度也就不言而喻,从另外角度讲,在我市实施农业机械信息化管理也就具备了其操作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了。

二、农业机械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信息网络服务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市的农业机械信息化起步晚,基层信息化网络人才缺乏,特别是县、乡两级情况更是严重,使得我市农业机械信息化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起步阶段。其表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及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政策及资金对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使得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建设发展缓慢,始终不能跟上信息化发展速度,制约了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2004《道交法》实施之后,业务量急剧下降,以前靠“收费养人”的方式,不能维持现有的机构运行,特别是在乡镇更是出现线断网破的情况,工资得不到保障,部分年轻技术人员改行,造成人员流失严重。再加上我市农机监理队伍人员长期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年龄偏高,知识层次较低,根本不能满足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3、信息化服务水平低,缺乏研究开拓农机化

信息服务市场,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农民机手需要的信息不能及时地到农民手中,使得农民盲目投资或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很多科学、先进的生产信息、生产技术,在资料库中沉睡,得不到有效地利用,从而不能更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如果能够进行信息化管理,将使这种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三、如何实现农业机械信息化管理

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服务和运用平台,其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门户网站建设

门户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改善行业形象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实现在线服务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我省已经建成了“河北省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网”(“”)平台,其内容涵盖“新闻中心”、“政策法规”、安全协会、网络办公、及各地市农机监理子网站等多个子项目的服务平台,成为各地市农机监理部门及农民机手相互沟通和了解农业机械产业政策的有力工具,在重塑河北监理形象、宣传河北监理工作成果、推进全省农机安全监理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农业机械信息化管理,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监理业务内部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业务报送,业务审批、数据审核、农业机械驾驶员、驾驶证打印等工作。充分利用好现代通讯技术和手段,实现真正意义的“无纸化办公”从而能够达到横向通连、纵向贯通,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审批办公效率,达到方便机手的目的。

(2)农业机械档案信息化管理农业机械档案信息化管理包括农业机械档案信息化管理、驾驶员档案信息化管理两个方面。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采用传统档案管理方式虽然制式统一,但是报表填制不能统一规范,而且数据量大、查找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如果采用信息化处理,能够使其生产效率提高数倍,节省人力资源,能够有效解决机手查询驾驶违章等信息,达到提示其安全驾驶操作的目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宣传教育信息化管理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大环境背景下,农产品市场得到更大范围地拓宽,现有的农业生产率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生产发展趋势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将基于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现状,指出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的优势,提出如何提高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趋势逐渐放缓,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成为必然途径。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随着精细化农业的推广,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大多采取的是手工制造或者是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再加上农机产品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业机械生产设备陈旧、生产质量较低、技术水平低。因此,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必须要以自动化的生产制造方式为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机械制造生产效率,稳定农业机械制造质量。

1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的优势

农业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应用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以机械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并且能够在部分工作中代替人脑进行生产作业。

(1)提高农业机械产品质量。

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使得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和员工按照规范标准的生产制造设计要求完成作业,可以不受操作工人的主观因素像主观失误、个人理解的不同等影响,使得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几乎都一致,并不会出现明显质量的高低起伏状况,从而有效降低农业机械产品的不合格率。

(2)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产品制造中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连续生产制造作业,并且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制造的故障出现率,这种“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使得农业机械产品在中间环节的生产准备时间缩短,有效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

(3)增强农业机械生产弹性。

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并不是应季生产的,而是有一个相对提前的生产时期,农业生产区域的不同会使得农业机械的应用存在差异性,像空阔的平原地区和地势较高的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农业机械应用都会有不同之处。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可以随时根据应用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增强生产弹性。

(4)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精度。

自动化技术生产系统的设备上都采用了高精度的导向、定位、进展、调整、检测等部件,生产工人可以根据农业机械应用设计要求进行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高精确度,从而也保证了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

(5)提高农业机械成品流通效率。

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够将制造周期大为缩短,农业机械成品可以实现快速交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企业中农业机械成品囤货量过多,降低农业机械企业的流动资金成本。

2提高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措施

由于受到历史条件、传统观念、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农业播种、农业耕作、农业收割、农业加工等农业环节内容中农业机械的应用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机械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水平还不够。针对当前农业机械制造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信息流自动化应用。

信息流自动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整个农业机械生产制造过程作为一个大系统,将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产品设计要求、工艺技术特点、企业组织生产、原材料的购置、成品的库存等信息进行集成,生产信息能够逐次、准确地传送到下一流程地址。农业机械制造的生产信息流自动化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流程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单元信息实现,将农业机械产品的各个零部件、各零部件的组装、零部件组装完成后的调试等数据信息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处理。通过信息流的自动化应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机械制造周期时间过长和信息获取途径不畅的缺点,打破过去通过手工编制农业机械工艺文件资料的传统方式。因此,必须要加快农业机械信息流的自动化应用,提高农业机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环节效率,保证农业机械的各项信息、各项流程、各项操作的精确性,使得农业机械的制成品具有一致性。

(2)生产自动化应用。

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生产自动化应用是核心环节。对于农业机械制造的生产自动化应用,可以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两方面出发。①农业机械制造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农业机械生产设备自动化主要是对农业机械加工速度、加工流程、加工态势等信息通过在计算机控制中心进行命令编辑,生产系统可以根据已经设定好的程序应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完成农业机械的成品作业任务。因此,对于农业机械制造生产设备,要在农业机械零部件钻、铰、锉、攻等机械加工中采用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从而适应农业机械制造的产品变化。而后,在焊接生产过程中通过焊接机器人并借助辅助工具像导轨、气动、电动夹具等,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农业机械产品生产制造的快速转换,提高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在农业机械产品板材切割和抛光打磨中,可以分别采用离子切割机和喷丸机代替手工作业,选用合适的数控系统。②农业机械制造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在过去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生产企业都是依据年度生产计划和企业生产订单制定农业机械制造的生产计划,对农业机械制造的人员、设备、原材料、生产周期等进行组织管理。而农业机械制造的现代自动化系统则是通过采用拉式生产的方式进行管理,以看板管理作为实施手段进行标准化生产制造,对农业机械生产要素进行精益化组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能力的迅速发展,在农业机械制造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农业机械制造下达管理“指令”,加强农业机械制造的各道工序之间的信息沟通,缩短管理信息的流程。比如说,可以实施农业机械制造需求计划系统,将播种机的成品出厂作为一个完整的播种机生产周期进行倒计时,基于播种机的生产进度,将播种机所需要的材料和库存通过数据库软件进行记录存储,从而有效管理播种机制造的各个环节。

(3)库存自动化应用。

由于农业机械并不是即产即销,而是有一个提前制造的时间段,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需要对农业机械成品进行库存仓储,保障农业机械的出厂质量。因此,在农业机械的仓储中需要运用库存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效保管。以农业机械的仓库作为库存和物流运输的中心,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络,对农业机械成品的型号、种类、数量、产品合格验证等进行信息录入。而且对于农业机械成品出厂的物流实施环节,通过现代管理系统结合信息传输系统,实现对农业机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销售情况的反馈,专家和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依据数据信息能够掌握农业机械的具体状况,并且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下达正确的指令,使农业机械制造更加精益化,配合农业机械的库存自动化信息,适应实际的农业机械应用需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可以说是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工业生产制造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对于农业、工业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业机械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要重视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意识,提高农业机械制造设备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完善农业机械制造各个环节的应用途径,提升农业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齐斯文单位:西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士一.浅谈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2,(12):184-185.

[2]张长虹,易映强,周华忠.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2,(10):198-199+224.

[3]石刚.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3):47-48.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8

【关键词】机械;提高;方法

引言

现代机械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国家生产力中60%多都需要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根据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机械水平,对机械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市场环境、经济高速技术水平的变化,认识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加强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机械产品的品质提高。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特点

1、动态发展特点机械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制造技术需要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逐步提高,提高机械产业生产管理的营销效果,对机械领域全程进行优质化管理,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和优化,确保机械产业生产发展的有效性。

2、新兴技术产业的系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面向新兴技术产业的,按照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标准,对机械制造产业进行效益分析,逐步提高我国现代机械市场发展的竞争性,实现新兴技术产业系统的综合发展。

3、机械制造体系复杂机械制造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系统存在敏捷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系统科学等多种研究都需要配套的系统机械结构制造。通过有效的机械运行机制标准,逐步提高现代机械优化发展水平,改善机械制造的优化发展水平,确保系统体系的运行结构合理化。按照机械制造体系规模,对机械制造的生产标准进行能力分析,从而满足现有的机械制造要求。机械制造的敏感度和适应度都需要复合机械设备的动态使用标准,按照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分配,从机械设计、工艺、售后等服务产品上进行分析,对使用寿命周期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控制标准。

4、操控机械的生产标准过程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强调生产标准,对机械性能、信息技术标准、自动化设计、新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的调研和分析,确定新技术成本孔氏范围,从机械技术中寻找生产物质流程、能量信息系统等,提高信息生产的标准化操作。

5、市场竞争的统一机械产品的技术要求相对单一,需要在市场发展中尽快完善机械产品功能的上市和提高,对市场的竞争、售后、管理进行调整,确保机械操作控制的核心目标,对时间、成本、质量等多个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操控范围,确保制造产业与市场其他产业需求标准的分配合理性。

二、机械存在的差距实施技术对策

为了有效改善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对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我国的机械存在差异性不足,机械原有操作不足,信息量低、市场经营落后,存在不足的竞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需要加强机械制造的开发和创新,逐步提高机械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机械制造产业的差距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采取有效的适应标准完善相关差距,实现有效策略的管理和控制。

1、人才的管理机械的操控需要人的管理,而技术的创新仍然需要人才研究。面对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制标准,加强现代经济技术的研究,对经济生产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市场意识控制管理,逐步培养其具有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向。对市场产业、信息、效益等多项问题进行研究,加深科技人员的意识培养和管理,逐步完善机械产业的发展水平,拓展科学技术领域,对现代技术发展教育水平进行研究和提升。依照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加强现代科技的实时,提升市场经济服务理念,保证人才的管理有效性。

2、法律法规的建设依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市场机械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控,改善市场环境的控制标准,对订制的产业科学进行规划,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防止出现建设的重复性,尽可能的提高市场竞争发展效果。

3、机械服务的产业的发展根据机械设备的各项领域操作,对生产厂家的相关利润水平进行调整和控制,逐步完善及系诶固定资产的规格控制,按照机械用户产生操作标准要求,逐步满足个性化生产发展需求。

4、全球化产品的开发加强全球化机械产业的开发,对操作平台进行拓展,加强社会资源的管理,逐步引进国际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操控管理,完善机械工艺标准品质的规划,提升现代机械产品的全球化管理。

5、加强信息要素的管理依照现代机械信息物质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开工至产品的物质表现,对产业中的相关网络化运营、卫星数据等非现实产业进行调整,逐步改善生产信息化的需求配合。按照我国的发展国情,逐步完善生产运营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模式管理,对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能力范围、可能出现的相关困难进行科学化研究和分析,改善我国现代机械制造的标准模式管理,建立成熟的、具有组织计划标准的工程控制管理。结合现有的城市信息组织,有计划、有方案的合理进行工程管理,完成机械的敏感制造、智能制造和精良制造等技术标准,开发适合我国现展国情的生产模式,改善现代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6、提升机械制造技术的管理依照机械制造发展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现代信息的管理进行物质、质量、设计、生产、技术操作、现代化信息调整,逐步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上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交流,确保现代机械技术的稳定革新和提升,实现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发展,为未来我国机械的技术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批量试用现代机械完成技术施工和管理,依照机械发展的标准,对机械指导的技术水平、设计原理、投入标准和实施发展策略进行调控和分析,改善现代机械指导的研究标准范围,加强现代机械的研究,提升现代机械实施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的实现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的快速进步,实现机械制造技术品质的提升。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9

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相比,我国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与应用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技术更新慢、信息化水平低、实用性不强等缺点,制约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开展。咎其原因,主要是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例如,国家有关部门过于偏重对平原地区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而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较少。两方面研究失衡也使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与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相脱节。

2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对策探讨

2.1提高农业机械应用能力,强化农民信息化意识

农民是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参与者,也是最重要的践行者。农民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农业机械信息化知识能力与水平,才能将农业机械信息化进一步推广,才可以更好地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认识到农民在农业机械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地位,结合当地农民自身知识水平以及农业技能现状,通过定期培训以及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同时要强化农民的现代信息农业意识,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机械信息运用素质,使我国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

2.2加大对于农业机械信息化开发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信息技术更新慢、信息化水平低、实用性不强的弱点,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开发以及科研力度,拓展农业机械信息化研究领域。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农业机械信息化运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校等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不断培养新型农业机械信息化技术人才,不断拓展农业机械信息化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重大作用。

2.3农业机械信息化与“三农”问题有效结合

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因此,在农业机械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紧贴我国“三农”问题,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开发、使用、维修力度与水平。另外,加强农业机械信息化管理,使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贴近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实际,便于各项科研成果推广与使用。

3总结

机械行业信息化篇10

机械工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机械工业,在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机械工业要走信息化融合工业化之路,通过信息化的力量,推动行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端转型,进一步提升国内机械行业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机械信息化

【分类号】:tG333.7

一、我国机械工业信息化的发展。

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凭借劳动力成本低获得竞争优势阶段,通过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工业化的阶段,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阶段。

机械工业是我国最早运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行业。七十年代中期机械工业的自主开发成功,第一个是CaD系统,那个时候的CaD系统是机床联动用的。到了八十年代,进一步围绕CaD组建开发和研究。“七五”期间和“八五”期间,信息技术应用这一块工作重点还是围绕着CaD的开设,围绕部分的自动化市场的开展。

接下来是10年前,也就是说90年代以后到了2000年左右这个时期,我们进入到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在这么一个时代里面行业的发展开始关注管理,从管理要效益这么一个时期,所以eRp、生产过程管理、办公自动化是当时的一个主流。主要围绕机械工业信息化工程在做,制造业的信息化推进工程从原来的研发设计领域进入到研发设计与生产管控以及企业资源管理这么一个环节。

二、机械工业信息化的特征。

机械工业信息化是由信息主导的,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合理方式的全新的机械工业。机械工业信息化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烦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经理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机械工业信息化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一)、经济规模化

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二)、结构调整深化

发达国家加大了产业转移的力度,机械产品中附加值低的产品被安排到市场潜在需求发展中国家生产。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生产商纷纷采取专业化生产,“单品种,大批量”已成为很多500强企业生产方式的新特色。同时,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服务的个性化成为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三)、产品高技术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机械工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推动、提升和改造的作用。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其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

三、机械工业信息化现状。

机械工业信息化经过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

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能满足市场竞争需要,行业和企业防范和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行业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缺乏经费支持的困境。

机械工业信息化与产业、市场脱节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信息化技术成果市场转化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地转化途径。机械工业信息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融资难,风险投资市场发育滞后,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先进技术和风险投资结合仍然存在较大困难。

高端领军型的人才缺乏,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对人才的激励不足,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实施信息化的效益还不够明显,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总体上,与所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相比,收效不够大。有的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信息化整体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业务流程优化组合,也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适应,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综合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