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教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0:45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1

【关键词】人教新版初中历史策略初探

2016年秋季,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开始使用了,与旧版相比,新教材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和教材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很多老师在使用过程中感到了困惑和迷茫,但是,我认为作为一线老师必须要与进俱进,直面新变化,找到新方法,下面将本人使用新教材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新教材中的课文前设的“导言”和课文旁设的“相关史实”、“人物描写”、“材料研读”、“问题思考”、“各种插图”以及课文后设的“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例如在讲新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时,可利用教材中“课前导言”设问来激发学生兴趣:你们知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典故是怎么来的吗?在讲到淝水之战时,再利用教材中“相关史实”的材料,让学生来讲这些成语典故的来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可以利用教材中“课后活动”中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那张表格,让学生知道汉姓的“陆”、“贺”、“刘”、“于”、“尉”等是如何从鲜卑姓改为汉姓的,特别是班级中有这些姓氏的同学会更加有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去上网查资料,看看自己的姓氏是否由鲜卑姓改变而来的,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

二、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在中国在地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课堂中老师声嘶力竭讲得满头大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其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变“学会”为“会学”,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而人教新版不仅是“教本”,还是“学本”,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课堂上,一些基本史实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掌握,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计合作探究思考题,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例如,在讲新版《北宋的政治》一课时,可设置问题:唐朝末年以来,中央与地方权力对比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地方的节度使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于一身,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为了避免历史悲剧演,假如你是宋太祖,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会通过主动看书和小组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三、注重核心素养培养

培养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据权威解释,核心素养是公民最关键、最必要、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仅论述新版如何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论证”两个方面核心素养。时序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新版教材对东汉、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史实增加了大量的篇幅,所以我们教师在使用新版过程中要把握历史年表和历史朝代时序,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正所谓“论从史出”,教师要教会学生对各种史料进行搜集、甄别、选择和主动探究,获取真实有效的历史信息。新版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和“材料研读”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安史之乱时,可利用教材“材料研读”中杜甫诗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y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让学生通过对这段材料的研读,体会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

四、关注当今时政热点

我国目前周边形势十分严峻,最为突出的是与日本的之争以及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南海岛礁之争,特别是在美国、日本等国操纵下,前菲律宾政府制造了“南海仲裁”闹剧,在国际争端中要以史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这是取胜的关键。新版教材涉及和海洋意识的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和、新疆、、西北和东北边疆等内容,其中南海诸岛和等问题,教材中有专门的栏目叙述是中国固有的领土,所以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对这些事关当今时政热点的知识。例如,针对当前南海岛礁之争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第66页“知识拓展”中的相关史实:“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和管辖。秦汉时期,中国已有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以此来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2

【关键词】历史新教材优点不足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老师们的观念,还要改革教材,从教材入手,让老师们得到一手的资料非常关键,教材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一线教师行教学的主要工具。教材的使用效果,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历史》新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笔者是一位一线老师,在使用该教材时有自己亲身的体会,现与大家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新教材的优点

1.新教材设置“自我测评”,关注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

新教材在每一课后面都设置了“自我测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自我评价的空间、机会和载体,以让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当课所学,通过测试进行反思。某册教材共设这样的平台18个,“自我测评”的内容多维,有的是对所学知识、方法的评价,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画一幅你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有的是注重学生的行为操练和评价,如“为建设美好的生活环境,共同给学校所在地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等。

2.新教材大量采用图像,给课堂注入了活力

图像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中减少了许多繁杂的文字描述,增添了大量的图象资料,它们与文字资料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生动灵活的教材内容。具体体现在:

(1)运用了大量的地图。注重地图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清晰、明确的空间结构。

(2)运运用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图片,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活他们的想像能力。例如,在讲述“虚拟社区”时,配上“中学生的网络虚拟社区”图,即使是没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也能对这一概念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3)在小知识的对话中运用了人物头像的图片。虽然课本上只是一幅人物头像,但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却集中于头像,这样学生不但能从文字上比较它们的不同,也会从图片上比较它们的差异,摆脱了文字的枯燥与呆板,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教师不但能够引导学生从文字上比较所学内容的异同,也可以与学生一起观察图片,比较差异,组织讨论,展开辩论,挖掘图片后隐藏的信息,然后得出结论。这样,更能够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3.新教材的“活动”多层次,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参与、探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教材是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活动”来实施这一教学要求的。它包括:

(1)教学过程中设置操作简单的活动(如导游、渡假者或其他类型的角色扮演等)。

(2)在各课课后设置类似于习题的“自我测评”。

(3)设置每个单元后面的“综合探究”活动。

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却又分工不同,共同构筑起了完整的自主学习的体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每一单元最后一课的“综合探究”,课题非常新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尝试和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4.新教材人文气息浓厚,有利于激发学生人文情怀

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新教材为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它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新教材在标题的取名上体现出生活化、人文化的气息。如《水乡孕育的城镇》标题中“孕育”意味着城镇的产生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它如同母亲孕育生命一般,十分形象地诠释了水与城镇的密切关系;再如,《耕海牧鱼》,平时看到“耕”字,想到的是田,看到“牧”字,想到的是草原,而从这标题上可以看到海也可以“耕”、鱼也可以“牧”,这样让人觉得深不可测的大海也散(含图例和注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在彩色图册中),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分析去归纳出什么是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这样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便于知识的记忆与消化。

5.新教材淡化学科知识概念性描述,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

对于一些学科概念性的知识,新教材往往通过情境或案例来进行描述,使学生逐步领悟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而非居高临下地直接给出定义。例如,《我的家在哪里》一课中关于“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概念,新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利用相关的地理分布图难,因而也会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6.教材语言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更亲切

新教材的语言在规范简练而又平实的前提下,一改过去的语言风格,采用了大量生动形象而又通俗的语言。比如,以往地理教材中各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学生最难以记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而新教材对有些难点采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语言,用对话与聊天的形式告诉学生,学生就倍感新奇而有趣,也进一步促使他们在课外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自主地学习知识。

此外,新教材课题的设计也颇具匠心。例如,《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课中,“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文明的中心”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课题,不仅是内容的点睛之笔,而且富有诗情画意,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下册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中“爸爸成功创业的学问”、“叔叔把握机会的启示”、“妈妈的帐本”、“国家的帐本”等,把一些干涩的经济学知识变得极富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是非常有必要学的生活常识,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教材存在的不足

1.城市化气息过浓

新教材的某些教学内容与农村地区或对城市生活接触少的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有距离。例如,《多种多样的社区》的一个学习内容“从社区看我家”,社区作为本课的核心概念,社区的环境,社区的功能等却离农村的孩子太远,至于有关实际应用的训练更是难以操作。

2.较多强调利用多种传媒来收集信息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3

关键词:注意的问题;教材整合;初中历史

随着新课改进展的日渐深入,初中历史教材的框架体系、内容、教学理念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教材由原来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转变成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这意味着教材不再是不可动摇的“圣经”,而是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和需求进行必要的取舍和重新编排体系。由于除了历史课程标准外,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狭义教材观意义上的教材整合,即历史教师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原则。建构主义是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来源之一,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建构,即为了使学习者得到正确的体验和解释,学习者必须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创造”,或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自身已有认知基础(包括价值观、经验、信念等)相结合。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方法的训练,要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要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和专业素养来对教材的“再开发”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因此,结合学情的教材整合是落实“生本”课堂的重要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主要包括课内整合、单元内整合、单元间整合和学科间整合等类型。历史教师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如何让教材整合服务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成就历史课堂的魅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

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依据,也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对历史教学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标内容以平实叙述为主,不做性质上的划分和归类,这为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读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其次,历史教材整合也不能漫无边际,教师需要从历史观和文明观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迁移和必要的取舍。

2.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要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特点

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材整合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时必须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要结合具体学情和自身特点和优势。

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水平和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并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估,以生成一份结合学情特点的有实效的教学设计,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解到应用等方式。必要时,调整子目顺序,形成子目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课,形成知识体系;又或是整合子目内容,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还可以人物、事件等为线索整合全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历史课堂有了主线和灵魂。

另外,教材整合除了结合学情还要结合历史教师自身的特点。完美的教学设计只是历史课堂成功的一半,真正的魅力课堂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时还应考虑自身的性格特点、语言习惯、知识结构组成等,切莫东施效颦。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享受的殿堂。

3.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需要历史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勇于反思和创新的勇气

“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

(1)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要具备一定的学科渗透能力,这样才能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综合性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并对教材的取舍和增删有一个较合理的判断。(2)教师自身应具备科学的历史观,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历史辩证唯物观对历史事件和趋势作一宏观体系的分析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章节关系加以合理的把握与处理,并对纵向与横向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与比较,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此外,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反思。教学中,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论化。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在反思中不断创新实践,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4

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并将其时代精神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改步伐是极其重要的。对新大纲中关于史与论关系的重新阐述,我有以下理解:原大纲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提法,未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其中一方,或忽视史实依据空谈理论,或史与论脱节,随意得出结论,任意运用原理及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新大纲着重指出,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此特别需要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也就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以论御史”,也是与史实紧密结合的(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成果;二是它可以解释历史现象,研究历史规律,而并非将历史“为我所用”。

领会了新大纲“论从史出”的含义,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史实。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中关于史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1、文字。文字表述是教材的主干。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实的阐述是依据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其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概念、人物、重大事件等等,语言浅显易懂,线索清晰,体系完整。1992年教材改革以来实行的大小字分述法,以小字辅助大字内容,更适合教与学双方使用教材。

2、插图。插图有彩图、黑白图、照片几种。为说明文字内容而编入的直观材料,有历史照片,有画家描绘的历史场景,也有表现史实的漫画等等。插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看插图也是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

3、地图。实际上历史地图也属于教材插图,为了认识其独特作用在此将其独立分类,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一个专门方面。历史地图反映了历史现象的时空变化,如古今地名异同,陆路、水路的变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等。教学中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解地图。

4、图表。图表包括数据资料图表、线索表、大事年表、章节知识结构等等,也是辅助文字内容的,既概括了文字,又说明了文字,是史实的一种表述形式。

5、史料。现行的历史教材借鉴了外国、港台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方法,提供了一定量的原始资料,供教学中研究。学生接触这些第一手材料,更能清楚历史知识的来源,了解先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学生掌握了上述几类史实内容,可以说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当然,教学中需要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扩大知识面,如适量补充图片、地图、史料,深入讲解重点内容。

除了以上几类史实内容外,教材以外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史实来源,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信息源。目前常用的信息源有以下几种:

1、时政资料。当代的时事政治资料是史料的补充和再积累。报刊、影视新闻的内容可以广泛用于历史教学。如香港、澳门回归事件,都是历史现象的延续与补充。教师积累时政资料,并充分运用到中国史、世界史教学之中,效果相当好。

2、调查报告。除去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用作史实的印证与说明外,师生自己动手获得的调查报告,对学习历史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

3、文物、遗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是认识历史的良好途径。介绍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

4、网络信息。师生从网络上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网上信息快捷、海量,易于存储和交流,能扩展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最新途径。

上述各类“史”的来源,只要教师备课时充分掌握和理解,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手段和方法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掌握好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了解史实只是历史教学第一层次的目标,更高的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备人文素养。因此,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论从史出”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步骤:

1、研读史料。这里所说的史料是广义的,不仅是指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后人记载的史实。研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它的过程包括搜集材料、排除阅读障碍、理解内容。

2、辨析史料。大量的材料要经过辨析真伪才能被运用,这种史学特有的方法往往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和实施,在备课中要潜心研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它主要包括文献、实物材料的反复印证,计算年代,识别运用各种图表等等。

3、提取信息。这一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将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史实论据。

4、论从史出。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

历史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譬如对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史事,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历史背景来认识其性质、影响、意义。对史实的评价不能片面、狭隘,不能主观臆断。因此,“论从史出”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

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也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内容、途径、手段、方法非常之多,有两点我认为是要特别考虑的。

1、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采用丰富的手段、方法,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掌握,这是我们多年实践并已取得成效的探索。今后,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2、让学生学会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这种“论从史出”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新教育观的要求,它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

首先,它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勇于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5

一、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上的创新性教育

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一种习惯;

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运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创新性教育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上,要由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向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转变,逐步变知识传授为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历史知识时必须根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性教育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

笔者认为,对于初一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总体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初步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的创新奠定基础,教师应重视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向学生初步介绍、示范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模仿和运用这些方法,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提问思路以教会学生对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并逐步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对初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则重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这一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尝试创新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示范并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上的知识时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步培养流畅、准确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能从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发现这些资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种“新观点”不是哗众取宠的、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论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观点),最终形成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表新观点、新看法的习惯;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6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在初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推广,历史教学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历史教学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相比其他教学课程具有枯燥和呆板的特点,这种教学特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把握不好就会降低教学成效。因此如何使其活泼生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成效成为了业界研究的热点。史料是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材料,在相关文献中被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史料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完善和改进教材中的不足。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对史料的运用进行探讨。

二、史料与历史教学的联系

当前中国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体,并且也是个人学习和学校教学的基础。即使史料的内容点多面广也无法在实际应用上完全取代历史教材。因此,对于实践而言,初中历史教学如若放弃或者淡化历史教材,进行单一的史料教学既是对把握教材大纲的偏离也是一种认识错误。这容易导致初中生对自我历史统筹体现的观念不强,而且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容易造成片面的理解,形成单一的片面历史思维模式。反之,如果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上适当添加合适的史料作为丰富教学内容的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史料应用在当前历史教学上已经较为成熟,而如何推陈出新,并且丰富原来的应用形式是当前史料教学的研究重点。此处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适时适量。史料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要适时适量,针对当前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历史教学需要初中教学教研的关注,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防止教学史料的大量堆积和过多繁琐的文字描述。这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带来压力的同时产生学习厌恶情绪。再之,史料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讲究精准和高效,注重史料教育运用的适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史学规律进行佐证,处理好具有内在价值的史学资料,并且针对性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史料选取的典型性和突出性,充分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规范选材、用材和析材。在分析材料过程中,适当运用当前的时事分析,针对性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史料分析中,锻炼其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

(二)差别化对比。史料可以分为历史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历史教材是一种典型的文字资料,在以其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而根据当前的教学环境,大多数学生更愿意接触丰富知识面的史料教学,这一方面归根于此类史料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把握史实感受历史规律和意义有更具显著的作用。感性史料在实践中更具形象性,给人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史料的收集和学习,并且结合实际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化、丰富的课余学习和课堂教材学习进行对比学习、差异化学习。

(三)选材鲜活。在选材上要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状况,选用简单明了的、深刻的历史事实作为讲课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史料的多和广,要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深刻性和内涵性。当然,不可否认在某些史料和历史理解上,文言文对于历史教学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相反,如若结合当前的文物或者古迹进行探讨和分析,由于具体实物的鲜活性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因此,史料运用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针对性利用鲜活例子进行教学辅助。

四、结束语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7

[关键词]问题导学;存在问题;探究性问题;综合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0-0067-03

新课改倡导互动的课堂模式,“问题导学”作为师生深入历史的教学策略,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观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着眼培养学生综合的思考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在探究中争辩,在争辩中共鸣,从而有效借助“问题导学”实现教学任务?

一、初中历史在“问题导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问题设计“教材化”

在一些“问题导学”的课堂中,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倾向于教材化,以教材的视角来牵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看待历史问题,从而丧失探究的兴趣。要学好历史一定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问,问题设计不能局限于教材中表面的知识,还应该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延伸。初中生已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也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问题”设计既要把握教材知识点,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使学生借助“问题”构建大的历史学习观。

(二)问答主体“教师化”

纵观一些历史课堂,由于初中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问题教学时总以自己的经验去引导学生,导致学生课后缺少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考究,因为很多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都展示出来。当课堂变成教师“主宰”时,学生就容易“迷信”教师权威,而很少质疑教师的问题和答案。历史只有融入“人性”的因素才是完整的,而缺少学生去考究的问题教学对发展学生辩证的历史观极为不利。

(三)问题结论“定性化”

纵观历史教材,大部分内容都融入了编写者对历史的定论。其实,历史虽然记录的是发生的事实,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时势的变迁,有些历史事件依然存在较多的争论点,这些争论点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历史的兴趣点,但是不少问题教学却将学生的思维直接引入教材所呈现的观点中。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问题教学时,当学生出现和课本不一样的答案时,就急忙转向其他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被引导到教材编写者的固定思维之中,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是极为不利的。

以上的问题并非偶然,而是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没有正视问题教学的特点,导致“问题导学”形同虚设,甚至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散发展。

二、全面解读历史教材,有效设计探究性问题

历史是人类在文明化进程中的记录,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情感。初中历史教材设计了大量插图,同时展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正是这些故事让处于社会阅历还少的初中生能生动地感受历史的“温度”。教师要人性化地引导初中生学习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但历史的学习又要遵循史实,不能因为自己的片面理解歪曲史实,只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生才能从历史的学习中汲取知识。“问题”设计一定要基于教材,又突破教材,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去搜集教材之外的历史,从而让学生充分解读历史、探究历史。

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它是学习了“”的十年之后新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的时代背景,同时本课对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也有重要意义。如何借助问题让学生联系“”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如何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观念?如何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要实现这三个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全面地解读教材,同时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去深入历史,而不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内容。现代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对于这段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后探究。在新课学习之前,教师设计问题:1.“”是怎样发动起来的?2.“”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搜集历史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去讨论,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当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师设计问题:粉碎“”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效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可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课题: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而让学生借助问题去全面解读本课,解读本段历史,为后面学习改革开放作好铺垫。

三、深度挖掘教材,有效设计综合性问题

初中历史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但历史本身就是争议性较强的学科,每个人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都会融入自己的理解。教师如何深度挖掘教材,有效设计多角度、多变式的开放性问题,通过问题设疑、析疑,诱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如在学习《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借助课本的插图和地图了解当时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如何让学生理解世界各地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学生经过课文的学习与讨论后,基本上都能完成这样的教学问题,如果课堂学习仅限于此,那么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就只停留在教材的表层上。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的内容,升上初三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对认识历史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各民族之间冲突与战争、交流与促进?这个问题本身开放性强,学生既可以从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入手,还可以从历史上中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人物入手,甚至有学生以“”为例,阐述了中国的立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互相牵制的,并不是一个抵制日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中国还要考虑到经济的发展。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对于引导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和辩证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查找很多的史料,才能相对完整地解答这个问题。

总之,初中历史要借助“问题导学”为课堂探究注入活力,需要教师正视“问题导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地提升“问题导学”的实效性。只有全面把握历史课程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借助“问题”去学习历史、完善历史、发展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8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有普及性、基本性和发展性三大特点。所谓发展性指历史课程既考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面对新的教材及江苏省新的高考模式,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彰显,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势在必行。

初一时,学生初接触历史,对历史较好奇,有一种新鲜感,因而在初一历史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知历史,以了解一些事件和人物为主,让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新鲜感成为一种持久的动力。

初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经过两年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随着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学生的思辩能力也在提高,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因此,初三历史应重视社会发展史教学及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为优秀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作铺垫。

因此我认为初三历史教学中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重点:

1、重视历史发展观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欧美历史按时间顺序有一个系统认识。如欧洲史: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史)中古欧的主要封建轻视的形成及政治经济特点城市兴起及资本主义萌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外扩张及矛盾一次大战等。这样学生在学习高中跳跃式历史时就不会无所适从。

2、重视对高中教材中重点内容的补充

如罗马的宏伟,通过它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建筑艺术和辽阔的帝国版图得到印证。高中教材的重点在于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因此初中教材应该对辽阔帝国版图的形成,罗马式建筑风格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对初中教材小字中涉及的罗马法略作提示,让学生对罗马的宏伟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如,高中教材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一带而过,重点讲解了这几个国家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即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度、欧洲大陆的代议制),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及资产阶级革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初三历史教学中可以在这方面作文章。

3、重视课本中《活动和探究》部分的作用

初三历史课本12页《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对亚非文明古国作了一个总结,使学生对文明古国的认识更直观系统;活动探究中第二问,“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透过历史现象对历史本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重在培养学生利用相关信息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民族英雄事迹、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等,积极运用这些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不仅仅是时代对青年的需要,也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呢?

一、利用常规教学渗透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爱国意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思想及行为的理解也就更加有效。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素材,不仅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知识,还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如爱国英雄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钱学森、王进喜等,还有许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激情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素材。总之,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爱国主义因素众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挖掘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人物故事、文本素材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利用历史课外活动培养爱国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课外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的,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教育规律有效指导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从而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受到耳濡目染。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历史专题讲座、节日文化、游览名胜古迹、重要任务诞辰纪念及生平回顾等等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注重情感熏陶,注重历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激烈性,再加上各种古代文学形式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初中历史新教材篇10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效果;探究性

历史教学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更加重视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思考。

一、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意义

许多中学生说他们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种思想反映了当前历史教材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历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模式的不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意义和有趣味。课程资源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但长久以来,对教学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的学习要求得不到满足,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种原因,首先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其次是学生缺乏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缺乏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甚大。

二、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思考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时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国的多数地区长期以来把课程资源的概念理解为教材的概念,常常将课程开发利用以及课程资源与订教材、编教材混为一谈,将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忽略了。正是这种僵化的观点的长期存在致使我国课程资源开与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形成。目前,我国的许多地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都不能和时展的节奏合拍。教材的开发和整合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材有很多弹性材料,包括地图、古诗歌、插图、文字材料等,安排不同的弹性材料,循序渐进地推进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进程。创新之处体现在丰富历史教学资源,整合各方面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内容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

做好课程资源整合的意义重大,作为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教学的资源整合问题,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