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十篇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十篇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4:42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1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立足当下,在发展的历程中坚持教育教学初心,为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途径和空间,基础知识教学融于语文教学点滴之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观念,教师在语文教学探索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艳.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王广杰.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反思[J].语文建设,2012(5):56-58.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聋校识字写字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聋生来说,在言语发展受到听力限制而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识字、写字的早晚直接关系到读写能力的强弱,并决定着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大力提高聋生识字、写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聋校识字、写字教学现状

1.聋校教材识字、写字总量分析。

现行聋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识字、写字数量同等,识写一体,其中小学阶段识字总量为2056字,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识字总量为2597字。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等普通学校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的要求是“先认后写,识写分开”,四套教材平均识字总量为3100字左右,写字总量为2400字左右。对照这个标准,聋校六年级的识字总量相当于普通学校四年级的水平。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识字总量2500字的标准,聋校相当于用九年时间完成普校六年的识字量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聋校识字要求明显偏低。

2.聋生识字、写字基本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认识常用汉字2400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聋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识字总量刚好超过这个数字,就此推算,九年级聋生应该拥有阅读一般书刊的能力。事实上,某些九年级聋生达不到这个水平,就连教材中的课文理解也存在很大困难。原因有四:其一,聋生认知与言语能力偏低,对所学字词理解不深,使用频率低;其二,聋生阅读量与阅读习惯不及普通同龄孩子,字的重现率低,容易遗忘;其三,同班聋生差异大,难以兼顾全体,教学高耗低效;其四,教材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聋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特点。

综上分析,聋校识字、写字教学差距大,任务艰巨,只有抓好识字、写字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各学科同步发展。

二、聋校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定位与教材编排

1.识字、写字总量的目标定位。

笔者认为,当今听力科技与聋童学前教育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非多重障碍的聋童完全有能力在识字、写字总量上与普通同龄儿童同步推进,从而尽快形成阅读课外读物与书面语表达的能力,为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识字、写字目标要求,小学阶段累计识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初中阶段累计识字3500个左右。对照这个标准,聋生在第二学段(3―4年级)就可以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这一时期被小语专家们称为学生学习能力、智力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期,可以推动聋生较早地大量阅读适合的课外读物,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增强语文能力。

2.识字、写字能力的目标定位。

识字、写字总量定位之后,在能力方面可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与各学段的目标进行聋校语文识字、写字能力的目标定位,这里不再赘述。

3.聋校识字、写字部分教材编写建议。

(1)汉语拼音与识字同步进行。现行聋校语文教材第一册三分之二的内容均为独立的汉语拼音教学,学完拼音再识字,不仅延缓了聋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识字前移,是目前各版本普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的共识。我国上世纪后叶的扫盲经验告诉我们,汉语拼音的学习不是识字的必要前提。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的教学完全可以同步进行,且相互促进。

(2)低年级大力推行集中识字教学。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告诉我们,集中识字教学法是提高小学生识字效率最科学、最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同时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主题情境,以常用词词类为主的归类识字学词,能够帮助低年级聋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从而不仅尽快增加识字数量,还通过创设主题情境,不断认识汉字的规律,提高聋生学词的效率,促进认知发展,并逐步形成词类的潜意识,为句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多种形式的分散识字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在分散识字方面,低年级宜以儿歌、故事为主,中高年级宜以典型课文为主,做到边识字边读书,并逐步学会利用工具书识字。

(4)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先识后写”。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优先考虑《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字。“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逐步向1000常用字、2000常用字、2500常用字、3500常用字梯度推进,做到定字量、定字种、定字序。

三、提高聋校识字、写字教学效率的建议

1.聋生识字、写字总量应与普教同步发展。

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降低识字、写字量的要求会使聋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束缚,对缩小聋生与普通同龄孩子发展的差距形成较大的阻碍。笔者认为,聋校语文教学在识字、写字数量上的要求,应与《语文课程标准》同步,把识字、写字作为低年级乃至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进行教学。在聋生语言、认知、思维发展的黄金期,要做到早识字,早阅读,从而不断拓展语言、认知、思维,促进聋生全面发展。

2.针对聋生实际发展水平分层次教学。

聋校班级学生差异大,特别是低年级聋生听觉、语言、认知、思维等各方面发展水平不一。教师在掌握聋生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聋生提出相应的识字、写字发展目标,在一般性要求的基础上,对有能力提前识写更多常用字的聋生,可以与家长一起为他们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尽早进入阅读阶段,提高识字能力。

3.创设主题情境,激发聋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教学经验表明,低年级聋生随文识字的效果不理想,而集中识字学词时效果显著。主要原因是低年级聋生受语言发展的限制,认知及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对课文及字词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识字、写字受到的干扰因素很多。而通过创设贴近聋生生活的主题情境,把同类字词归结到一起,聋生可以触类旁通,字词意思简单明了,也就容易识写。如动物类的词语虽然很多,但聋生很感兴趣,就可以通过“动物”主题,分别创造不同的动物生活环境进行学习,如“家庭生活中的动物”、“动物园中的动物”、“大海中的动物(或鱼类)”等,聋生在其中便可认识许多汉字,至于要求书写的字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于学有余力的聋生,可以引导他们在给定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动物的种类,边拓展,边增加识字数量。

由于在主题归类学词时,同类词所涵盖的中心字往往都会有同样的偏旁,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聋生在学词识字中推动写字指导教学,如“动物”主题就可以归纳“犭”旁字类及“鱼”旁字类,还可以通过“马、牛、羊”的汉字演变过程了解汉字演变知识,增强写字的趣味性。

另外,各版本普教教材中的词串识字、形声字归类、形近字归类、基本字带字、韵文识字等识字方法都能激发聋生识字、写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写技能,值得借鉴。

4.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好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写好汉字,必须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聋校语文教学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写字与练字统一起来,坚持随堂练,天天练,在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聋生的性情、态度与审美情趣。

5.建立聋生识字、写字评价体系。

聋生所识写的字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使用频率低,巩固性差,建立科学的聋生识字、写字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聋生对常用字有目的地适当重现,从而巩固提高。

阶梯式发展评价可以将整个阶段目标分化为若干阶段目标,同时也降低难度,使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指向性强,从低阶向高阶逐步推进。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3500字的识写,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部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阶段为《1000常用字表》,这1000个最常用的汉字,在一般书刊中使用频率在90%以上,能为阅读的起步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阶段为常用字2000字,学生可以比较自如大量地阅读一般课外读物。第四阶段为常用字2500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字数量要求,基本满足学生日常阅读、写作的需求,是聋生语文素养达到基本满足一般生活所需的标志。第五阶段为常用字3500字,是聋生语文学习达到成熟阶段,成为“文化聋人”的标志,其中每个阶梯要求的内容均包含前一阶梯的内容。这些常用字表的排列代表着常用字的使用频率,在教材的编写上尽量按照字表使用频率由早到晚逐步推进。聋生每达到一个阶梯发展水平后,教师就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明示,促进聋生向下一阶段迈进。

6.识字、写字与应用语言文字相结合。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3

商务外语话语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言语行为,如谈判可分为如何接受、指控、建议、回答、致歉、争论、要求、主张、抱怨、确认、指引、许诺、告知等。商务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商务活动的过程和商务专业人士处理事务的角度、意识和策略。语气常常决定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如果言语者语气热情委婉,对方就会愿意思考你提出的问题,接受你提出的建议。商务外语言语的特点归纳起来为简要、完整、流畅、委婉。

二、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商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商务外语方面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对外商务实际工作中。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二者相辅相成,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

1.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

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一样,首先需要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学习国际商务工作环境中外语实用的方法从而提高外语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以商务外语为特色。外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而商务知识的教学又帮助他们在外语特色上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外语教学对商务外语有辅助和支撑作用。

2.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最佳体现

外语教学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商务外语与外语教学相比,这五个方面特征优势最大: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商务外语具有更大的词汇量。外语教学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语,商务外语不仅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词,还需要习得更多的属于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等领域特有的词汇。一是更准确的语法知识。商务外语的学生通常需要阅读大量的商务信息材料或者起草一些商贸信函以及合同,这就要求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无误,对业务信息的表达要地道得体。二是更熟练的语言技能。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在国际商务洽谈活动中,必然要求参与者运用自如地进行听说交流,如果作为翻译人员则更需要迅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即使是阅读材料和起草文件的日常工作,也常常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三是更灵活的语用能力。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交流。在日常交流中,只要对方能理解,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就可以;而商务语言应该是比较规范的,并且要注意话语的语篇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中的弦外之音。

(2)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方面,外语教学要求掌握外语语言知识,商务外语具有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商务外语是专门用途外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外语语言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两门学科相互渗透与整合的新学科。换句话说,“它是某一项特定工作或行业的专门知识和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表达能力的结合”。因为它是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在某种特定商业领域内的运用,这就决定了商务外语“应用型”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还得广泛地学习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培养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

(3)较强的能力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交际能力,商务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商务外语的学生必须熟知外国文化知识,也必须熟悉中国文化常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跨文化意识,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白和文化冲突等问题,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

(4)较高的素质方面,外语教学具有较高的外语素质,商务外语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商务外语所培养的人才常常会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体现着中国的国际形象,还常常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参与国际商贸谈判,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全面的国际商务知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思辨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国家意识。

3.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外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外语语言水平,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而外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商务知识,因为商务知识中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

(1)词汇的高度术语性;

(2)言语使用的名词化;

(3)词汇转化意义的纯公文化;

(4)词汇搭配的公式化;

(5)句法单位使用的标准化;

(6)组篇的形式逻辑化;

(7)情感性、个人用语的极小化;

(8)言语礼节的套语化等。这些商务外语的语言特点没有一定的外语语言水平是无法掌握的。而商务知识的学习过程又帮助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商务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商务情景中实现的,如推销、商务谈判、公司会议等,这一实现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4.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初中生对词语、诗词掌握和积累较少,语言能力处于形成阶段,所以语文基础知识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以语文基础知识为教学的切入点,增强学生的学习理解力,进而提高其语文能力。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师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上种种弊端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一、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5.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注重实际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词,那是什么句,还要着重讲用法,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比如,可以结合作文评改,选择学生最容易出错的语言现象:错字、语序混乱、搭配不当、遣词造句不恰当等,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语言基本规律,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引导性、趣味性等原则,积极设计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通过综合的、与实际相结合、自主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6

关键词:新课改口语交际训练方略

《语文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交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口语交际”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必须予以重视,下面谈谈初中阶段“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些设想。

一、初中各年级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要求

七年级,激发练说的兴趣,鼓励练说的勇气,着眼于训练学生正确、连贯地进行口头表达。要求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话题,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

要利用以叙述事物和人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材料,进行朗读、复述、答问、日常说话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做到声音洪亮、表达流畅。

八年级,着眼于训练学生准确、生动地进行口头表达。要求学生善于广泛选择话题,养成认真表达的习惯。

要利用以记叙、描写为主要内容的材料,进行朗读、复述、口头作文、讨论、日常说话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做到内容实在,表达清楚。

九年级,着眼于训练学生敏捷、严密地进行口头表达,要求学生在话题广泛的前提下提高说话水平,养成认真思考后进行表达的习惯。

要利用以抒情、议论为主要内容的材料,进行发表简单见解、作简单的演讲、进行初步的论辩及日常说话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做到有中心、有层次、表达清晰。

初中各年级都要进行严格的普通话训练,都要进行听的训练。

二、初中各年级“口语交际”训练内容

七年级上:以朗读为主,进行普通话口头表达训练。

1.大胆大声地朗读;2.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3.字字咬准地慢读和速读;4.处理好轻重音;5.注意节奏;6.掌握停顿的方式;7.注意语调;8.提高语音的表现力;9.不同文章体裁的朗读处理(一);10.不同文章体裁的朗读处理(二);11.日常说话方式:作介绍;12.日常说话方式:打电话;13.日常说话方式:问候;14.说话基本知识:说话语言要正确;15.说话基本知识:说话语言要清晰。

七年级下:以复述为主进行普通话口头表达训练。

1.片断复述;2.复述梗概或大意;3.按提纲复述;4.全文复述;5.听后复述;6.变化式复述;7.口头作文:片断模仿;8.口头作文:看图说话;9.怎样答问;10.怎样讲故事;11.日常说话方式:接待;12.日常说话方式:谈心之一;13.日常说话方式:谈心之二;14.说话基本知识:说话语言要连贯;15.说话基本知识:说话语言要纯洁。

八年级上:在上学期基础上,继续进行复述训练和口头作文等普通话口头表达训练。

1.扩展式复述;2.接续式复述;3.简评式复述;4.综合式复述;5.口头作文:看场面、情景作文;6.口头作文:即席报道;7.怎样进行小组讨论;8.怎样做好大会发言;9.日常说话方式:采访;10.日常说话方式:致辞;11.日常说话方式:批评;12.日常说话方式:表扬;13.说话基本知识:发音要符合说话内容;14.说话基本知识:说话要看场合和对象;15.说话基本知识:学一点口语修辞(一)。

八年级下:以口头作文为主进行普通话口头表达训练。

1.介绍式口头作文;2.说明式口头作文;3.描述式口头作文;4.想象式口头作文;5.抒情式口头作文;6.体会式口头作文;7.即席评判式口头作文;8.分角色对话式口头作文;9.日常说话方式:主持;10.日常说话方式:接洽;11.怎样作读书报告;12.说话基本知识,应对的要领;13.说话基本知识:注意文采;14.说话基本知识:学一点口语修辞(二);15.演讲的要领(一)。

九年级上:以论辩为主进行普通话口头表达训练。

1.论辩的基本能力:讲道理;2.论辩的基本能力:谈体会;3.论辩的基本能力:说见解;4.论辩的基本能力:析原因;5.论辩的基本能力:考谬误;6.怎样作活动总结;7.日常说话方式:汇报;8.日常说话方式:提意见;9.日常说话方式:建议;10.说话基本知识:幽默;11.说话基本知识:委婉;12.说话基本知识:学一点口语修辞(三);13.演讲的要领(二);演讲的要领(三);15.演讲的要领(四)。

九年级下:以综合性的内容进行普通话口头表达训练。

1.演讲的要领(五);2.演讲的要领(六);3.演讲的要领(七);4.日常说话方式:争持;5.日常说话方式:商量;6.日常说话方式:宣传鼓励;7.说话基本知识:体态语言;8.说话基本知识:言外之意;9.说话基本知识:形成自己的风格;10.有效的自我训练的方法。

三、初中各年级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形式

七年级:背诵、各种难度不大的复述、问答、讨论、各种形式的缩、扩、想、联式说话。听记。

八年级:创造性复述、讨论发言、答问、口头作文、各种形式的缩、扩、想、联式说话。听思。

九年级:复述、讨论、评议、随感、口头作文。听辩。

四、初中各年级“口语交际”的课外活动

七年级上:绕口令比赛;抽签式的快读比赛;朗诵会。

七年级下:读后复述比赛;笑话会;故事会。

八年级上:问题抢答;讲述见闻;赛诗会。

八年级下:看图作文;电视(或电影、小说)讨论会;读书报告。

九年级上:演讲比赛;经验交流会;情景表演。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7

普遍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1、识记a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表达应用D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③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a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D

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D

①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Ⅳ、考试形式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对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16-02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前提,同时还具有其他重要的价值。

首先,文化教学有利于促成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是以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了解为基础的,对与本文化相冲突的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其他民族、文化独特的优秀遗产达到赞赏、理解。因为语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交流是以相互了解为基础的。

文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通常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喜好,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由于民族区域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不同而产生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异或个性”,通常是引人深思的话题,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也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的热情,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产生学习英语的持久动力。

当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从事国际贸易、处理国际事务、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而国际化人才的标准不仅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语言能力的强化,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国际化,对国际市场的认识,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和交往礼仪,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对双方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双向交流、互动实现的。

英语文化教学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文化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从只注意语言符号结构的本身开始转移,同时也注意语言符号使用的问题,把语言的交际功能看做是语言所具有的一种特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的兴起,促使人们考虑改变原有的“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的因素包括到英语教学中来。那么,英语文化教学自然也就成了英语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学习英语,只学语音、语法、词汇是不够的,还得学会怎么使用。其实语言教学的目的最终是教会人“怎么使唤”语言,也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语言交际的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论文以陕西某高校作为样本,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问卷(教师用),第二部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用),第三部分是测试师生双方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程度,总共35道题,主要参考李松涛的2002年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a=0.862(教师用)、a=0.875(学生用),说明问卷可信。对问卷采取KmoandBartlett,5test结构性效度检验,Kmo=0.726(教师用)、Kmo=0.7329(学生用),说明效度水平一般。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53.4%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目的上存在应试教育的误区,认为学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和便于毕业找工作,37.6%的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的发展,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技能水平。总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不尽人意,学生把精力都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误认为仅靠掌握语言形式便能掌握一门语言,没有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对待英美文化的态度方面,一部分学生非常愿意了解其文化,而一部分学生则不是非常感兴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课本和辅助材料中的文化注解认识度不一样。

第三,新编和口语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态度上是比较积极的,而体验大英的学生则处于想了解和也不是非常感兴趣之间。文学学院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热情最高,而相比之下,理科学院的学生学习态度、热情较低。

第四,学生常常以本民族的文化为标准去看待其他民族的事物。例如对“龙”这个词的理解,中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它象征着权利与地位,表明炎黄子孙的一脉相承;而在西方,它却是凶狠与邪恶的化身,是魔鬼的代名词。

第五,在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径上,80.1%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讲座,37.7%的学生能一个月看一次原版英文电影。可以说,这是和每月一次的语音课密切相关的,但大多数学生们是看着电影画面和汉语字幕来了解整部电影的,扭曲了我们上语音课的最初目的。

第六,学生学习英语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考试,考什么、怎样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的方向和重点,要想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该相应地增加文化方面的考试内容,但现在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测试还处于空白阶段。

第七,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输入语言知识为主,有时涉及一点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中的文化部分,较少讲授英汉文化知识的差异,也很少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且现有的教师素质、教材、教法和课程设置都无法满足文化学习的需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缺失现象的应对原则

第一,兴趣性原则。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交际环境之中,从而产生和保持对它的兴趣,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加深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地教给学生。例如:“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能用汉语生搬硬套,还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二,相关性原则。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几节课的时间内解决全部问题,也不可能在一个课时里讲解全部文化差异性。具体来说,是指当我们的课本内容包含或涉及两种文化某一个方面的差异时,把这一方面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介绍给学生,不可扯得太远,不然的话,会给其他语言知识的传授带来影响。所谓相关性的原则就是传授的英语文化知识要与教材内容相关。考虑到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需求以及相对有限的学时等因素,我们认为,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应来自语言教材本身。另起炉灶、重新找素材不大可能,也无必要,因为与教材内容脱节的文化教学,既费时又增加教师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效果不会理想。现在几乎所有的英语教材都全部选用原文材料,其中大部分内容既是语言知识学习的蓝本(语法知识、词汇、常用句型等),又可作为极好的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如果把两者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不会冲淡或影响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反而会使他们对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循序渐进性原则。语言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文化的教学也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相应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时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文化教学的重点、方式、分量等要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接受和领悟能力等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本身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为主,避免引进外来内容;对进入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后半段的学生或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传授更丰富的、更“隐性”的材料。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就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第四,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传授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换言之,这些内容应该是很实用的,也就是说,在一般性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用到,并可以促使这些交往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效应。

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能有选择地把英语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具体地说,应着眼于英语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优先传授给学生的应是对学生交际作用较大的、现代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因为人们的交际是与现代的、占主流地位的普通人的交际。

第五,适度性原则。首先要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传授英语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英语教师还应正确处理好文化内容的历史性和共时性的关系,重点应在共时文化上(主要是当代文化上),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其次教学方法上要适度,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师讲解的文化内容是有选择的、有限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第六,整体性原则。把文化纳入语言教学的框架,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文化知识倾斜,使两者从分走向合,这是以语言教学整体目标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在一定的文化规约指导下的言语交际。因此我们必须把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我们所说的整体性原则就是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做到纵横结合、点面结合。

第七,比较性原则。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长,受特定文化的影响,其一言一行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印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因为有差异,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对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甚至很难理解。要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将不同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比较就无法知道它们的差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要考虑如何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胡文仲、高一虹.英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高易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9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89-02

摘要:本文拟结合语文知识教育的现状,对语文知识教育和精神成长教育的关系进行思考。并分析“淡化知识”趋势下的现阶段语文知识教学缺位、语文知识老化带来的种种尴尬和困惑,最后提出语文知识教学,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与重点。

关键词:语文教育;知识教学;成长教育

“语文教育”只是众多教育科目中的一支,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为了改革传统语文教育以机械、模式化的知识教育弊端,人们提出了“淡化知识,淡化文体”的观点,这给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许多的尴尬和困惑,让语文知识教育走向迷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语文知识教学缺位的尴尬现状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知识缺位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很多学生进入初中,拼音不过关,分不清楚主语、谓语、宾语,句子的成分更是模糊不清,到了初三,修改自己的文章,仍然丝毫没有动宾搭配不当的意识。到了高中,全然不知道什么是复杂单句,什么是多重复句,对语法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目前,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体验式教学”、“用生命去感悟”。一线老师受此影响,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及课程教学实施中,往往就淡化了“知识教学”这一目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也形同虚设。翻阅很多优秀教案,可以发现“知识”目标中严重缺乏识字、解词等知识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宣传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知识与能力”是人的躯体;“过程与方法”是人的中枢神经;“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的灵魂。这样的比喻,都在强调了三个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到底哪一个最重要呢?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操作呢?目标太多,当然会很多目标都无法实现,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语文课堂出现“非语文倾向”

课改以来的“淡化知识”的教育观念,造成“语文知识”集体“贫血”与语文课堂的“精神成长”至上的“非语文倾向”。国家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代表着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对于语文教育的教、学、评等各个环节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语文课程的目标的规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钱理群先生对此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我国传统的课程理论的目标体系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首先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其次是能力的培养,最后是情感态度。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它们基本上与此相符合。然而,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的是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科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的作用,认为这方面的培养比学习和掌握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因此目标体系应该首先是情感态度、其次是能力、最后是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和情感态度换了位置。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直接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也正是这类的观点指导下,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引起了很久的争论,也给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造成了许多的尴尬与困惑,而目前困惑最大的,便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对此,王荣生先生有过论述:“我国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知识’的问题,由来以久。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内容上,亦即出在‘语文知识’上”。

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的夸美纽斯说:“学习语文,并非因为它们本身是博学或智慧的一部分,因而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育,做为母语教育,更是工具中的工具,可以说,工具性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强。虽然,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虽然这个表述争议颇大,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语文科目是基础,而语文知识,则基础中的基础。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果缺乏语文知识,接触再多的语文材料,语文实践也只是让学生感性地知道“果”,却不明白“因”。在一堂课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必然涉及要引导学生分析某个词语生动准确,修辞方法用得好,然后学习借鉴,用来自己表达,同时避免语病,使表达更得体而生动。但是,在这之前,必然要涉及对学生的词性、句子成份的语法知识的教学,及修辞学等语文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仅仅了解是不够的。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到句子好,精神上感悟认同,得到收获。这样的语文实践,也才有意义与实际的价值。这里,把语文知识比做是“米”,如何运用是“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语文知识缺乏,又谈什么运用呢?难道抽象思维的“感悟”教学,“语感教学”真能够取代“语文知识教学”吗?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热衷于开展各样的非语文活动,并美其名曰是“语文综合实践”,热闹之中似乎重视了“精神成长教育”,但是却完全忽视掉了“语文课”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语文课上成了艺术鉴赏课、表演课,看似热闹有生气,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呢?据此,语文实践,也绝对不能取代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语文知识教育,应该和精神成长教育同等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要重于精神成长教育。

三、支撑新课程的“语文知识”缺位,造成语文知识教学实施的困境

语文知识很重要,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很重要。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里,对于知识教育的批评和反思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语文课上得越来越花哨与热闹,但是,给人感觉却不是语文课,一堂课热闹下来,感觉很空洞,根本原因,就是语文知识的缺位。

那么,新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呢?对于很多一线老师认为的重要的“语文知识”,就是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对此,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我们找到这样的说明:“学会汉语拼音。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语法知识仅仅是了解,当然谈不上运用。语文知识的“随文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是随意的,零散的,或者是淡化了到遗忘的程度,以致新的课程教学需要新的知识来支撑,却迷惘于“什么是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匮乏与老化,是语文知识教学上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虽然语文研究的理论界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如“语感论”的提出。甚至对语法教学,王培光先生还用了“潜藏式语法教学”、“明示式语法教学”等理论术语,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对于语文课程的知识教学,又有多少实际意义?我想,我们很多一线的老师,包括一些语文教育研究者,看见“语感”,也会理解为“让学生去读吧,去说吧,去写吧”。韩雪屏先生在《呼唤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回归》一文中写道:“不结实的知识概念体系难以支撑高大的教育理念框架。华美的理念外衣终将覆不住苍白虚弱的躯体。多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观念层面上转动,而并没有真正触及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质――知识的除旧布新”。

孙介振教授在2001年发表的《改革力度很大,编写水平太惨――初评新版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概念至少落后二十年到五十年”。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小说,除了了“人物、情节、环境”之外,就没有什么可教了;诗歌除了感知、背诵外,就轻描淡写一下体裁等表面知识。现在的教材编写,基本上是按照主题单元设计,顺应“淡化文体”的趋势,却仍然兼顾“知识体系”,表现最为典型的,就是对于说明文(科技作品)的编排。如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三、四单元的课文编排,三单元是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单元,三篇都是比较标准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而另外两篇则是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说‘屏’》。第四单元则是“科技作品”,除了《你一定会听见》是随感式的小品文外,其他的课文,都是标准的科技说明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对文体知识的介绍,教会学生区别文体,仍然是列为知识教学目标里的重点。我们可以引用李景阳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有一段话:“以文体分类进行读文教学突出了易于识别和把握的文章共性和特色,实践证明,它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不必弃之如敝屣。而且我们也不主张将天下的文章纳入旧式中药铺的抽屉格,非此及彼,不容混淆。事实上常有一些文章的文本因见仁见智而相对模糊,从这一点而言,‘淡化’些也无碍大局。但文体分类毕竟是文本之大事,自古以来,分歧和争论虽无休止,可终究形成了不少共识。在没有更成熟的方案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尽可以继续沿用。”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知识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之基础。看问题应该抓主要矛盾或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最重要的当然应该是最基础、最根本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这是语文学科素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试想:一人的躯体已经不存在,那中枢神经与灵魂又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不难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能力基础的学生,会很好的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当然,学习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来选。

语文课程,是属于人文课程,语文知识的内涵也很广阔,并且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属于语文本身的知识,最基础的“语言”这个范畴的知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只有很好的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使受教育者的言语能力更进步,也才能够更促进精神成长的教育。如果失去这个基础,精神成长教育也好比是“镜中月,水中花”,给人一种虚无飘渺之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仍然需要重视抓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此,精神成长教育,才不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了。

参考文献:

[1]王四军.关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新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6).

[2]张飞.浅谈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J].语文天地,2010,(23).

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篇10

摘要: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发展,英语听力教学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能力及听力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学生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听力教学却一直是困扰教学双方的难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目的在于改进听力教学和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关键词:听力教学;听力水平;听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96-01

一、引言

听力是综合语言能力的一项实践性技能活动,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的前提下,经过大量的训练,掌握其方法和技巧才能掌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根据2004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听力比例在Cet-4和Cet-6中都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35%,由此可见,听力部分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也符合了我国国家发展对综合性英语实践能力的需求。据美国语言学家调查统计,听的能力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的比例占45%,这说明英语学习者几乎将一半的时间用于倾听,听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听力理解能力是学习者吸取语言营养,提高和巩固读、写、说等能力的有效途径。听力技能作为英语交流过程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在英语学习及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探寻更加合理、有效的外语教学策略。在这种听力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外语学习策略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了使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必须积极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二、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听力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听力基本功薄弱,缺乏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及听力技巧。

语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语义和弥补漏听的语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听力理解其实是对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考查,如果学生存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所听语言材料的正确判断。如有些单词发音没有加强训练,导致语音错误,如果对这些正确的发音不能掌握,也会对听力理解造成严重的阻碍。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语言信息传递的载体,但让学生最烦恼的是很多词汇看见的时候认识,听见的时候却不知所云,这样就会导致对信息处理无法进行,无法达到听力理解的目的,这最主要的原因是练习不够,缺乏有目的的训练,所以必要的听力基本功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学生也会由于语法知识欠缺或运用不熟练,在听力中测试中经常出错,他们往往抓不住所听材料的中心,不能分辨内容的主次,抓不住关键词,因而错误理解句意。除此之外,缺乏听力技巧也会影响听力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听力技巧有预测、猜测、判断等,学生可根据对话或独白的标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方面的知识,对即将听到的对话或独白内容进行预测;或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信息线索对下面要讲述的内容或情节进行猜测或判断,这对听力理解、听力训练及日常交际十分重要。而有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习惯于逐词逐句地听,不善于捕捉主要信息,他们大都只会把所听到的信息直接反映在卷面上,而不会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据此做一些推理。虽然听懂了词语的表层意义,但无法理解话语交流的内容,从而导致对听力材料内容的理解错位。

2、语篇语境的判断能力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薄弱。

要想在听力材料里听懂每一个单词并不容易,只要听懂中心内容,就能够理解全文。但是在听力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而不是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地找到与上下文的联系。因为语境不同,词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结果对争端内容产生错误片面的理解。另外,对听力材料中背景知识的了解也相当重要,因为语言交际的实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中西文化既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习英语就必须懂得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知识,关注他们的一些风土习俗及生活方式。如果忽略了背景文化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就会出现用语失误,形成交际障碍。正是由于缺乏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很多学生即使听懂了大部分内容,也经常判断失误。因此,对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制约着学习者的听力理解。

三、提高听力技能的策略

提高听力技能的策略首先要加大听力基本功训练,注重积累英语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提高英语听力的方法最基本的是要多听多练,要想提高听力水平,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和练习。此外,要注重积累英语语言知识,正确的发音是听力能力的基本需要。语音要求学生发音准确,能辨别同化、重读、轻读、连读、失去爆破等。如果语音不准,即使听出正确的语音,也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大学阶段,对词汇量掌握的要求加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基础词汇,还要有利用上下文、同位语猜词的能力和一词多义的辨别能力。这也是听力中学习的重要技巧,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语法主要包括那些最基本的语法现象,如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比较级、最高级、否定式和说话人的语气等。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对它们的熟练掌握是打好语言基本功、提高听力水平的关键。在听力过程中,不必要听懂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就像我们日常的对话一样,只要抓住关键信息,了解了说话的重点,就可以了。

其次,要让学生注重积累西方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学习一门外语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一种外国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科技的普及发展、一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地理气候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会反映到语言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因此,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听的对话和短文,甚至能弥补一些语言上的不足。只要坚持积累文化知识,听力理解便会容易起来。

此外,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还要注意丰富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听力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