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十篇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十篇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5:36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80-02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涉及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是浓缩的社会化石。要使学生掌握纷繁的历史知识点,需要更加直观地、多维度地构建知识体系。图示教学法主要指运用图示方式呈现历史概念和知识点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幅动态的、立体的知识结构图。它具有浓缩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又不失逻辑性,通过一个知识的轴心点引出一个知识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历史教师要求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为学生提供了运用历史知识点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在此,笔者主要介绍其中的时间轴心法、空间轴心法、人物轴心法及事件轴心法。

一、时间轴心法

历史是以时间的顺序来推衍的,可以说,时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我国早就有时间记史的传统,《春秋》《史记》等史书就运用了编年记史的方法。仔细研读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三个学年分别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尽管在国别、地域上有所区分,但每一个部分的学习均离不开“时间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时间轴心法来构建知识结构图以串联知识点。时间轴心法主要包括时间顺序法和时间对比法。

1.时间顺序法。以七年级学习的中国古代史为例。中国古代史实际上是一部朝代更迭史,纵横2000余年,要求学生一一记住期间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并不容易。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绘制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辅助记忆。知识结构图以时间为轴心,用简短的文字、数字和符号绘制而成。可采用树状结构,时间轴的“主干”即为朝代更迭的顺序,“枝干”可记录每个朝代出现的代表人物、重要事件、都城、经济中心、钱币、贸易、文化、风俗等历史要素。这样,能将历史浓缩成一个时间轴,而每个时间节点又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进程。

2.时间对比法。世界不仅孕育了中华儿女,还孕育了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地的许许多多不同国家的人,他们同我们一道,造就了璀璨的世界文明史。要横向记忆这些历史知识,仅仅依靠时间顺序法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运用时间顺序法构图的基础上,增加时间轴的“枝干”,也就是在相同时间节点下,将世界上不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绘制于知识结构图中。这样的构图方法即为时间对比法。比如,我国西汉时期,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而在相同时间节点下,西方正值古罗马统治时期。东西方这两个先进文明在政治体制、经济、文化、风俗、建国历程等方面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简短的文字和符号将这些异同之处记录下来,绘制一张“中外时间对比图”。

二、空间轴心法

在众多图示法中,能够完整地、直观地呈现历史衍变进程的当属“地图”。它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文化风俗、人口流动等多方面的历史要素,是人们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运用地图构建知识结构图的方法也被称为空间轴心法。

应用空间轴心法没有统一的轴心,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文明构建不同的轴心。我国自秦代开始采取中央集权制统治,国家的概念不断被强化,虽然在历史发展中几经分裂,但所统治的疆域变化不大。因此,在绘制我国历史知识结构图时多采用疆域图的方式。以教学中国古代史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王朝都城等重要的历史要素直接标注在每个朝代的疆域图上。比如明代疆域图,除标注陪都南京外,还可标注“靖难之役”“齐泰”“黄子澄”“朱棣”“朱允伞钡取6西方国家往往是以城邦形式出现的,因此绘制西方国家历史知识结构图时多以城邦为轴心。如古罗马帝国的疆域变化较多,但城市罗马一直作为帝国的核心存在。在绘制知识结构图时,可以罗马为轴心,标出它什么时期成为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杰出人物有哪些,以及不同时期加邦的城市有哪些等。这样,学生可以构建一幅清晰的由古罗马至今的意大利历史变迁图。

三、人物轴心法

历史是由形形的“人”组成的,要解读历史,首先要解读这些“人”,他们经历过什么,做过些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占据怎样的地位……人物轴心法与时间轴心法、空间轴心法相比较,其记录更加具体,归纳感更强。人物轴心法主要包括代表性人物轴心法和类型人物对比法。

1.代表性人物轴心法。这种方法通常以时代巨人、历史杰出人物等为轴心,记录其成长经历、个人成就、历史贡献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个人传记的形式来绘制知识结构图,多运用文字、符号或编年体表格等方式构图。如教学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可重点关注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要解读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孔子为轴心,以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为“主干”,以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为“枝干”,绘制知识结构图。

2.类型人物对比法。这种方法是将同一类人物或有相互关系的人物放在一起对比解读。如解读“春秋五霸”可以运用文字型构图法,分别以“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作为人物轴心。尽管他们生活的时间并不相同,但都同为一代“霸主”,同样称霸春秋乱世。可以他们所属的国家、霸业成绩、个人生平为“枝干”,进行对比解读。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春秋“称霸”文化,全面了解春秋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

四、事件轴心法

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的。了解历史事件可以使抽象的历史要素更加具体、丰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事件轴心法绘制知识结构图,所展现的是事件的发展始末、历史背景,甚至事件所引起的历史影响。

运用事件轴心法绘制知识结构图要根据具体事件而定。如学习“佛教的传播”的内容时,可根据佛教的传播路径绘制路线图:佛教的发源地为印度,后传播至东南亚和中亚,再从中亚传入我国。在我国,佛教由西北向东南传播,衍生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三大主要教派。后来,佛教经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路线图的各个节点处标注传入时间和主要人物,如传入我国为汉末魏初时期,兴起于南北朝时期,代表人物为释迦牟尼、梁武帝、鉴真、玄奘和窥基等,主要事件包括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等。这样绘制知识结构图,将几个重要事件整合在一起,还原出佛教的传播过程,使历史呈现得更加具体。

此外,教师还应提醒学生,由于事件轴心法所展现的是历史的局部,因此要多与时间轴心法、空间轴心法和人物轴心法交叉使用,从而使知识结构图既全面又具体。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2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8

历史知识涉及历史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包含东方、西方多个地域,跨越古代到当代多个时期,涵盖广泛,内容丰富。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以单元和课为单位进行编排,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专注单元个体的知识内容而忽视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而多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混乱、记忆模糊等。因此,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图示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那么图示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呢?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示教学法呢?对此笔者进行简单的探讨与分析。

一、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图示教学是指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等构成板书来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展现知识的整体性;使用符号代替文字,使课堂表达简洁生动。图示教学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条理性,能将比较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得知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结构图示,能够清晰展示知识的结构框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数轴型的图示,能够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在时间轴上尽现历史巨变,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方位图示,能通过简单的表述明确地域的相对分布;比较式图表,通过对事物的异同、性质、特点的归纳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避免学习过程中相似知识点的混淆。

二、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联系

记忆就像是一颗有许多分支的树,我们要理顺知识的脉络。如使用如下时间轴图示,能清晰展现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明确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之间的时间界线,了解与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抓住关键的历史事件。将历史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复杂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可以根据图示脉络反复记忆,不断深化与了解知识。同时,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可以以西方的历史制作一条时间轴,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的异同,在知识点上建立相互的联系。这样的图示对比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印象,对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多维的理解与认识,拓宽思维。

2.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有许多的知识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个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结构图示给学生展示重点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中,关于《凡尔赛和约》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有:签订的时间、目的,会议的中心议题,和约的性质等,笔者通过板书的形式,用结构图将其简洁明了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在课文中画出重点内容,列出知识提纲并加以记忆。这样将大块的知识分成时间、目的、议题、性质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再对应相应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3.加强知识联想,加深知识记忆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够产生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被迫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整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内容,对关于赔款、割地、开通港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图示可以清楚展现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各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图片内容,展现历史内涵,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知识联想。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示教学法,通过各种图形、表格、图像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图示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简单明了地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准确高效的记忆,进而在无形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3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历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90099

历史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中历史教师教学重点往往都放在考试知识点的讲解方面,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与培养,再加上学生学习时间紧而任务重,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因而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方面要不断更新,融入新的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始终奋战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笔者对微课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很深的感触。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运用微课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视频导入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一般运用微课程的教学视频来导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这堂课要讲什么。例如人教版必修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就是让学生学习我国民主道路的发展历程,辛亥革命这一课是讲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教师首先会展示一个时间轴出来,将记录1911年至1912年初的相关资料与时间轴联系到一起,并节选播放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上映的《辛亥革命》电影片段;本课件以如下事件为时间轴而展开教学。时间轴一:选取电影《血染黄花岗》精彩片段,孙中山召集同盟会,前往美国,为革命募捐。时间轴二:电影《武昌城首义》讲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时间轴三:对于第三章的内容,可以选择性跳过,或者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轴四:《创建共和制》为重点内容,教师要重点讲解。利用以上微课程视频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通过电影可以将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一条时间线。而学生更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来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从而对知识有了更系统的理解与掌握。

二、利用微课传授学习方法

微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教师在制作微课程课件时,其实已经用自己对于历史思考的逻辑去编辑课程内容,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有助于其形成自身的历史思维逻辑。想要学生学好历史,至少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历史思考的方法,学生才能在解题中让自己的知识储备变成解题答案。面对高中历史考试,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历史思维逻辑给学生学习,学生也拿不到高分。

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微课让学生领悟历史。比如在《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完课本知识以后,可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问题展示方法是利用微课程将吴淞铁路以及唐胥铁路的路线、周边景象等展示出来,并将史书上的相关记载附在一边,然后让学生思考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困境。学生即可按照直观的文字、图像进行深入的思考,感受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之艰,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三、微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意义

目前教师使用的课件不完全是自己制作的,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课件共享和交流。每一个历史教师对于历史其实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就造成课件的内容表现与重点会有所差异,教师通过共享、查阅别的同行制作的课件时会受到教育,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时,应当将微课程与课堂实际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心理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任务开展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课程主题及其整体框架。比如,教师在录制鸦片战争及相关历史知识的微课时,应当自己先搞清楚并全面把握中国近代史方面的知识框架,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讲解。其次,微课程应当在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指导下,分析、调整所需讲授的课程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微课程是非常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微课教学能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用历史思维方式去看待历史事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4

关键词:城市历史轴线、整体保护、系统展示、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引言

意大利建筑师aldoRossi认为:城市的组织构造Fabric是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其中一是由建筑物形成的街道和广场而组成的城市结构texture,其二是纪念物monuments,即大尺度建筑,两者带给每个城市独特的个性,体现城市的记忆(thememoryoftheCity)。并且,“对于城市规划,把城市一部分一部分有效地衔接起来,并不一定能使城市结构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而将城市各个部分加以保护,常常能使城市结构更加有效。”

隋唐长安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毁于唐末战争,其在西安3000多年历史中是在西安建都的13个朝代中规模最大的都城。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是该都城已探明的城市形态中的城市中轴线。

隋唐长安城作为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保护范围最大的一处重要遗址。80年代初编制的《西安市1980一一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以“保护明城完整的格局,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作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思想。但在近一二十年的社会经济映速发展过程中,西安的城市建设空前增长,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使一些传统城市空间和肌理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今天的西安城市规模己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最大的都城――隋唐长安城,并且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虽然隋唐长安城绝大部分遗迹已被叠压在西安现代城市之下,但西安在隋唐长安城重点文物建筑的保护上卓有成效,可是作为历史城市历史遗存主体内容的城市形态与格局遭受的破坏却日益严重,作为隋唐长安城规划与营建重点的朱雀大街的历史特征已消失殆尽。

如何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隋唐长安城组织结构与现代城市功能的融合,从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文化脉络,体现城市的记忆(thememoryoftheCity),丰富现代城西安市居民的社会生活,这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也是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

1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1.1研究背景

2007年的丝绸之路申遗,使隋唐长安城成为潜在的世界遗产项目,进一步扩大了隋唐长安城的影响,并对保护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深化要求。本论文题目是“‘城市建成区中的的城市历史轴线保护策略研究初探――以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为例”,是笔者所在的西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所承接的“隋唐长安城保护总体规划”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子课题。

1.2研究价值

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意义在于:其一朱雀大街(中轴线)及其保护研究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保护内容的补充;其二,朱雀大街(中轴线)及其保护研究是隋唐长安城作为潜在世界遗产项目的进一步保护及展示工作的拓展;其三,朱雀大街(中轴线)及其保护研究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其四,朱雀大街(中轴线)作为隋唐长安城形态中比较典型深层的物质内容,是城市历史记忆的一种方式。借助于中轴线的存续与保护有可能将新的建设与它的历史相联系起来,从而使城市在发展的同时能延续其城市的历史特征。其五,对于隋唐长安城遗址这类承载了巨大的历史信息、规模形制重于具体建筑形式、地下多于地上、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大范围叠压的史迹,探讨其保护的载体与方式,并最终通过规划与设计手法帮助人们形成对城市的记忆和传承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多数历史城市在其规划建设时具有借鉴意义。

2历史概况

隋唐长安城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作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全长5316米宽150――155米,南起隋唐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中经唐长安城皇城正南门朱雀门,北止太极宫正门承天门,途中连接玄都观、大兴善寺、小雁塔、里坊群、东西向街道等重要城市节点及建筑群落。

根据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相关内容,我们把朱雀大街的构成分为与朱雀大街有直接联系的建设内容和与朱雀大街有相关联系的建设内容。

直接建设内容:街道――朱雀大街;门――明德门、朱雀门、承天门。

相关建设内容:里坊(朱雀大街两侧各有九坊,取《周礼》王城九逵之制);天坛(初建于隋,唐代沿用近三百年,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寺观(荐福寺――小雁塔,玄都观与大兴善寺――“初宇文恺置都,以朱雀街南北尽郭,有六道高坡,象乾卦。故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3现状与问题

3.1现状

随着近年来的西安城市快速扩张,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绝大部分遗迹已被叠压在西安现代城市之下,大部分隋唐都城的历史记忆已很难为人所知。

3.1.1朱雀大街

据考古实测,朱雀路路面中部略高,两侧略低,断面呈孤形,两侧有水沟。南部街宽155米、北部在朱雀门以南约200米处宽为150米。,两侧水沟宽约3米。如今西安的朱雀路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路宽50米,叠压于隋唐朱雀大街之上,只是隋唐朱雀大街延伸至今朱雀路东120――130m处。

3.1.2门址

承天门:

门址位于太极宫南墙的中部,遗址在今西安市莲湖公园内莲湖池南岸(偏西),现存基址东西残长41.7米,仅存3个门道(中间门道宽8.5米,西侧6.2米,东侧6.4米),门道进深19米。门道距现地表深0.9米许。门的基址大部分因修建公园时挖土去掉,门址东侧被破坏,向东是否还有门道,已不得知,从残存情况看,承天门至少有三个门道。

朱雀门:

朱雀门为皇城正门,与宫城的承天门,与郭城的明德门在同一中轴线上,东距皇城东南角1480米,西距皇城西南角1350.6米,朱雀门遗址已于1983年重修西安城墙时发现,位于大保吉巷南口偏东的城墙下,在今城墙南侧已出土带文字长砖,石条等遗物,5个门洞及门洞之间的隔墙都很清楚。

明德门:

明德门遗址在金西安市南郊杨家村的村南。门址所在的地势较高,因此,门址的上部受到了破坏。明德门共有5个门道,平面呈长方形。现明德门遗址覆土回填保护,并围和了约200平方米的空地作为目前的保护范围。

3.1.3里坊

位于皇城正南朱雀街东西两侧的十八坊,考古实测数为南北长500至590米,东西宽558米(街西)至562(街东)。坊里面积在0.28至0.33km2之间。现今完全被现代城市建设叠压。

3.1.4天坛

初建于隋,唐代沿用近三百年,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唐天坛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市区南部的陕西师范大学南区校园内,是以黄土夯筑而成的圆形高台式坛体建筑,遗址高出现代地面近8米,其基本形制为一四层圆坛。与天坛遗址临近的瓦胡同村近年来已完全成为城中村,对遗址区环境风貌造成了较大影响。

3.1.5寺观

玄都观:寺址在今建院西村西南。未进行考古发掘。

大兴善寺:大兴善寺位于现西安雁塔区防洪渠以南,兴善寺西街以北,朱雀大街以东,长安中路以西的范围内。现存寺院为明清建筑,在唐大兴善寺遗址之上,遗址的其余部分为周围的现代建筑叠压。大兴善寺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问题

现状问题1――隋唐长安城中轴线格局的消失;

现状问题2――遗址点被淹没在城市建设之中;

现状问题3――内涵不明的遗址点展示不足中。

4国内外保护案例研究

4.1北京中轴线

2004年,伴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伴随着“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声,北京市新一轮的规划与建设全面展开,其中最为引人瞩目莫过于北京古老中轴线将从原有的7.8公里延长至25公里的规划方案的研究与征集工作。最终提出的新中轴概念是“以传统中轴线为依托,双向延至南北五环的25公里首都南北干道。其沿线贯接奥林匹克公园、钟鼓楼、地安门、前门、天桥和永定门等北京重要地标。以中轴道路中心为基准,距道路两侧各500米为控制边界,形成约1000米宽的范围作为中轴线的保护和控制区域,将成为雄伟的城市景观。”北京中轴线的研究与规划建设实践,为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的保护提供了借鉴。

4.2日本平城京朱雀大路

平城京是日本奈良朝70余年间的都城。元明天皇和铜三年(710年)迁都至此。位于大和平原北端,即现奈良市西郊。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而建。

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的日本,对保护与隋唐长安城有着很深渊源的平城京采取遗址公园的方法,“与传统的考古遗址博物馆不同,考古遗址公园将遗址本身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妥善保存起来并有效展示。”而其中对平城京保护和展示朱雀大路的方法,值得我们进行对比研究。

4.3英国约维克维京中心

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方法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因素,并能很好的介入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生活组织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之一,而英国的JoRViKVikingCentre的考古、保护、复原、建设、经营模式,为本研究课题提出了实际项目的比较借鉴。

三十年前,约克考古基金会(Yorkarchaeologicaltrust)的专家们发现了维京时代的Jorvik市的房屋、作坊和庭院,这些早在一千年前就存在。在清理了8吨的瓦砾后,发掘出超过4万件的古代文物。约克考古基金会随后在挖掘现场修建了JoRViKVikingCentre,营造了全新的参观经历,完全改变了博物馆的外貌。他们决心将维京时期的城市尽可能的重现,从房屋的摆设、劳动中的工匠、闲聊的邻居到烹饪的气息和臭水沟等都无一不模仿当年的情景。英国的约维克维京中心在展示手法上,冲破传统的藩篱,做出了让人惊叹的大胆尝试。其展示重点是公元9-10世纪的一条街道遗迹。它采取了在原址上整体复原的方法,其展示手段如下:1、虚实结合。“实”,指展示是在遗址现场进行的,“虚”,指在遗迹上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场景复原,从而将街道的面貌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随着参观的进行,修复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最后,修复的痕迹全部消失,观众的注意力被带到20世纪考古科学所揭开的遗址。2、多媒体的运用。除了现在常说的“声、光、电”等视觉效果的运用外,还通过声音、味道调动起观众的听觉和嗅觉。3、着重渲染气氛。“时间机器”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从未体验的新鲜感,大大增添了遗址的神秘气氛。再通过大胆运用各种崭新的展示手段,带给观众视觉、听觉甚至嗅觉上的感官刺激,整个参观过程如同探险,让观众体验了一次“时光倒流”的旅程。这一破天荒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984年到2001年的17年间,约维克维京中心共接待观众超过1200万人。

5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策略研究

5.1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原则与指导思想

保护原则:

1)保护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保持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历史及考古研究的持续性。

3)坚持文物保护措施与手段的可还原性。

4)显现隋唐长安城的宏大格局。

5)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指导思想:

1)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保护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

2)遵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等相关国际文件所确定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原则,保护隋唐长安城外朱雀大街(中轴线)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尊重科学,切实考虑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的历史环境,考古工作的现状,以及西安市城市建设现状,为遗址的永续存在、研究和利用提供保证;

4)体现以人为本,综合平衡文物保护、管理、整治、利用的相互关系,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品质,赋予历史遗迹以新的生命力。

5.2保护策略

建立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与展示系统组织结构涉及的城市实体要素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包括城市格局、城市轴线、天际线;城市街区、街巷;城市空间节点及公共空间;具有城市地标意义的建筑物及构筑物;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包括结构形式、营造方式与装饰艺术等。

具体来说,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保护与展示系统组织结构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三个部分。

5.2.1宏观层面――城市

《2004一202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城市复兴”这一发展目标,规划的两个核心内容是:城市向现代化发展;复兴古城西安的传统文化。规划中确定未来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从承天门到明德门这条隋唐长安城的中轴线,那么,如何对朱雀大街所在轴线地段进行规划设计,使其在城市历史景观轴线上重要节点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成为提示和增强城市特色,提升这条历史景观轴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作用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城市现状调研与上位规划的解读,细化《隋唐长安城保护规划》中关于朱雀大街这一核心内容,调整地段局部规划,控制地段内不适宜的建设内容,并对未来该区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作出指导,这在宏观层面上能显现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的重要性,并凸显隋唐长安城的宏大格局。

5.2.2中观层面――地段

要从根本上解决既能保护遗址亦能改善朱雀大街遗址区乃至整个周边里坊潜在埋藏地域的社会环境的出路,解决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不仅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更需要改变过去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遗址的方法,尽快将遗址真正保护利用起来。大遗址保护带来的效益应该是综合的,文化遗产保护完全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将会带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的改善。

通过对朱雀大街地段的详细调研,标识出可能的潜在考古区域,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时序及考古可能性提供参考。通过对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这一线性轴线进行标识,挖掘并显现出淹没在现代都市中的隋唐长安城历史格局。

5.2.3微观层面――遗址

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相关遗址是城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实体,它是一种显性因素,我们首先要对这一物质实体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重保护遗址所具有的隐性因素,即遗址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遗址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因为对于这些遗址来说,切实保护遗址本体是基础,但仅有此是绝对不够的,如果没有对遗址内涵的彰显,即使我们依照文物保护常规方法对遗址加以保护,也只能充其量使遗址成为城市中的一种点缀,使这种保护失去意义。

遗址保护不仅仅是行业专业的行为,而且应该是社会、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共同事业,要在遗址保护过程中实现文物保护与群众利益双赢的局面。朱雀大街相关遗址将发挥其重要的文化辐射作用,促进和保障整个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形成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最终带动当地走上文物保护的良性发展之路。

5.3系统展示方法

在对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历史与现状深入研究后,进一步落实具体的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重点遗存,根据保护对象本体价值、周围环境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系统展示方法:

朱雀大街――将朱雀大街的宽度作为载体,并在现代人流聚集点设置对朱雀大街历史及其特有剖面有具体说明的标识系统。

明德门――综合运用保护工程、标识、绿化、铺装、小品、灯光等不同手段,标识其门址、城墙、城壕等内容,展示其蕴含的隋唐长安城“街”、“城”、“郊”的意向。

朱雀门――标识内容可以以朱雀门为中心,向南北两方向各扩展出一定的范围进行标识设计,再现唐长安城的历史场景,成为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皇城与外郭城的分置的特有标志门址呈现在世人面前。

承天门――结合公园及遗址现状进行标识设计,重点突出承天门在唐代都城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高科技或者人工演艺方式再现唐代的事件发生。

天坛――通过标识设计手法展现隋唐皇帝祭天活动中与天对话的环境氛围。

玄都观与大兴善寺――对现存遗迹进行标识,同时展现隋唐长安城尊法于自然形胜规划设计理念。

6小结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5

【摘要题】历史理论(唐宋史研究网站)

【英文摘要】jaspersseparatedthehumanhistoryintofourfundamentalphases,whichconsistofthepre-historytime,thearchaiancivilizationtime,theaxialageandthescienceandtechnologytime.duringthethirdphase,aboutbc500,thereindependentlyorcontemporarilycreatedfouraxialcivilizations,china,india,palestineandgreece.justassomescholarspointedoutthatthistheoryispermeatedwithantiwesterncenterthought,butwealsomustnoticethatduringthewholehumanhistorythathasbeenseparatedbyjaspers,chinesecivilizationentirelyspannedfourphases,butthecivilizationofegyptandmesopotamiadisappearedduringthesecondphase,andtheancientgreekcivilizationbarelybeganatthethirdphase.thetrendofdoubtingancienthistorythoughtwhicharisinginearly20thcenturycutawayandrebatedhalfofchinesehistory,theaxialagetheoryresumedthevalidityofthevariousscholarsinlaterzhoudynasty,andwentondisregardingthegovernmentandofficialscholarsofthesandaidynasty,butthegovernmentandofficialscholarsofsandaidynastyjustistheheadstreamofthevariousscholarsinlaterzhoudynastyevenofthewholechineseci,vilization.

【关键词】雅斯贝斯/轴心时代/学术源流/疑古派/王官学/诸子学

karltheodorjaspers/axialage/thefountainheadoflearning/thetrendofdoubtingancienthistorythought/thegovernmentandofficialscholars/thevariousscholars

“轴心时代”(axialage)理论是由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jaspers,karltheodor1883—1969)所提出,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原著为德文,标题为vomursprungundzieldergeschichte,1949年初版,1953年由michaelbullock英译,题为theoriginandgoalofhistory,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和英国routledgeandkeeganpatll公司出版)和《哲学概论》(德文标题einführungindiephilosophie:zwlfradiovort,1950年初版,1954年由ralphmanheim英译,题为waytowisdom:anintroductiontophilosophy,仍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两部著作中。其中,有关轴心时代的部分为《哲学概论》的第九章,题为《人的历史》,标题下作者有一个脚注:“本章的某些段落摘自我的专著《历史的起源与目的》,并且未加任何改动。”①

1972—1973年由史华慈(b.i.schwartz)召集的讨论会(罗马和威尼斯),1982—1983年由艾森斯塔(s.n.eisensdnt)参加和召集的讨论会(美国新墨西哥州、德国和以色列),都对“轴心时代”作了专门的推介。②

但在1972年以前,雅斯贝斯的“研究纲领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回响”,而在1973—1982年间,“轴心文明的讨论一度被搁置”。③

雅斯贝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学者,“轴心时代”理论提出的1949年,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该理论介绍到中国,始于80年代,在中国也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他的两部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在前,《哲学概论》在后,但是介绍到中国,却是《人的历史》在前,《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在后。《人的历史》在1961—1964年间,由田汝康翻译,收入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的《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译稿注明译自waytowisdom,但没有注明此书的英译副标题亦即德文原版的主题,只称该书的中译名称为《智慧之路》。译者当时的视角是将雅斯贝斯作为存在主义以及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代表人物来评判的,其对“轴心时代”的称述是,“自从公元前800—前200年起直至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在一个死胡同里打转,悲观失望无法自拔”④。1988年,柯锦华、范进翻译了此书全文,题为《智慧之路》,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则在1989年由魏楚雄、俞新天翻译,华夏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首先讨论“轴心时代”的有华裔美国学者许倬云和中国学者刘家和等人。“axialage”被译作“枢轴时代”、“轴心期”或“轴心时代”,在近十余年里成为了古典研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伴随而起的“第二轴心时代”、“新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前轴心时代”等,也成为了最重要的新术语。然而,问题在于,用“轴心时代”这一理论对接于中华文化是否合适?它导致的恶果必将是流与源的颠倒、反题与正题的倒置和中华各期学术史的错位。

 

一、中国学术界早有共识

——西方之“轴心”与东方之“运会”

 

雅斯贝斯提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的时代’。”“轴心时代”理论中一段最为感人的文字,是关于人类精神觉醒、哲学飞跃的描述:

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在印度,这是优波尼沙和佛陀的时代;如在中国一样,所有哲学派别,包括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都得到了发展。在伊朗,祆教提出它挑战式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先知们奋起: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以赛亚。希腊产生了荷马,哲学家如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悲剧诗人,修昔的底斯和阿基米德。这些名字仅仅说明这个巨大的发展而已,这都是在几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⑤

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类似关于文化“盛况”的描述,照理比较容易得到中国学术界的回应,但另一方面,也难以在中国学术界获得“发明权”,因为关于文化“盛况”的各类描述其实早为中国学者所熟知。正如余英时所声明的,“关于古代‘突破’,学术界早有共识,不得视为雅氏的创见,更不可视为西方学人的独特观察”⑥。余英时举出了闻一多1943年所作《文学的历史动向》一个例子: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这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个国度里,人们都歌唱起来,并将他们的歌纪录在文字里,流传到后代。

闻一多是最擅长描绘、文笔最优美的现代学者之一,单从文笔和表意一面看,这段文字较之雅斯贝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闻一多,其他学者的论述尚多有可补充者。邓实说道:“考吾国当周秦之际,实为学术极盛之时代,百家诸子争以其术自鸣……皆卓然自成一家言,可与西土哲儒并驾齐驱也。”⑦

梁启超说道:“所谓中国之国民性,传二千年颠扑不破者也。而其大成,实在春秋之季。……由此观之,春秋时代国史之价值,岂有比哉?”⑧

梁氏这段话有个小目,题为“论春秋造成文化通性”,而夹注中则提到了中西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春秋时期文化的“特性”、“通性”,传承两千年颠扑不破,其状况与古希腊近似。谭嗣同说道:“周秦诸子之蓬蓬勃勃……当时学派,原称极盛……盖举近来所谓新学、新理者,无一不萌芽于是。”⑨

这段引文中没有作中西比较,但谭文的标题则是“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也有学者离开了世界文化的参照,专就自身的变迁而言。张继熙说道:“吾国当成周之末,为学界大放光彩时代。若儒家,若法家,若农家,若名家类,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物,蔚然成为专门之学。”⑩

吴康论晚周诸子学术的勃兴时说道:“神州古代期之学术,当推周末三百年间为全盛时代。凡古代大思想家,其学术风流,足以肸蠁来世。而为震旦文明之代表者,盖靡不诞育于是。所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怪异诡观,于焉毕具。”(11)

刘汝霖说道:“中国的文化,进到春秋战国时代,大放光明。自从孔子之生到韩非的死,这三百多年里面,真有一日千里的进步。这重要学派,都在这个时代成立起来。”(12)

夏曾佑说道:“周秦之际,至要之事,莫如诸家之学派。大约中国自古及今至美之文章、至精之政论、至深之哲理,并在其中,百世之后,研穷终不能尽,亦犹欧洲之于希腊学派也。”(13)

梁启超的名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全盛时代”称道战国学术,其“论周末学术思想勃兴之原因”有这样的描述:“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乍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14)

以上论述当然并没有提出“轴心时代”的字眼,出于中国习惯,以文笔、描述居多,但是类如“全盛”、“蔚然”、“勃兴”、“蓬蓬勃勃”、“大放光彩”、“千岩”、“万壑”、“春雷”、“火山”这样的形容,中国读者均能明白其中的意味,“轴心”的含义可谓呼之欲出了(15)。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学者在表达以往文化“盛况”之时,曾使用了一个颇为东方化的术语——“世运”。“世”有时间的含义,近似于“时”,但是“世运”一语较之民国学者所惯称的“时势”更要宏观和郑重。

前引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全盛时代”的第四节是专作“全球”比较的,其中说道:

呜呼,世运之说,岂不信哉!当春秋战国之交,岂特中国民智为全盛时代而已,盖徵诸全球,莫不尔焉。自孔子、老子以迄韩非、李斯,凡三百余年,九流十家皆起于是,前空往劫,后绝来尘,尚矣。在“徵诸印度”与“徵诸希腊”之后,继续说道:

由是观之,此前后一千年间,实为全地球有生以来空前绝后之盛运。兹三土者,地理之相去如此其辽远,人种之差别如此其淆异,而其菁英之磅礴发泄,如铜山崩而洛钟应,伶伦吹而凤凰鸣。於戏!其偶然耶,其有主之者耶,姑勿具论。要之此诸贤者,同时以其精神相接构、相补助、相战驳于一世界遥遥万里之间,既壮既剧,既热既切。(16)中国、古印度、古希腊的哲人,一千年之间,遥遥万里之隔,空前又绝后,除了“轴心时代”字眼,该说到的都说到了。

“轴心时代”本是雅斯贝斯在施本格勒的8个文化类型和汤因比的21个文化类型基础上,试探性给出的一种假设。他说:

要是历史有一个轴心的话,我们必须依靠经验在世俗的历史中来寻找,把它看成是一种对所有的人都重要的情况,包括基督教徒在内。它必须给西方人、亚洲人以及一切人都带来信念,而并不依靠特殊的信仰内容,因而能为所有的人都提供一种共同的历史观点。(17)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雅斯贝斯用了一节的篇幅讨论出现“轴心时代”的规律性依据,最终“无人能充分理解在此所发生并成为世界历史轴心的东西”(18)!但是,梁启超给出了理由,喻作“铜山崩而洛钟应”:“铜山崩而洛钟应者,其机固若是也。”(19)

与梁启超大约同时,在邓实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铜崩洛应”的表述。邓实在比较晚周诸子与古希腊七贤时说道:“周秦诸子之出世,适当希腊学派兴盛之时,绳绳星球,一东一西,后先相映,如铜山崩而洛钟应,斯亦奇矣。”(20)

“机(機)”古文又写作“幾”,谓“机缄”、“几微”。“其机固若是”,谓其事理当如此。古文献中“事理”、“事情”一语,往往针对社会理想、政治理想而发,意谓事物的实际状态并不依人类的理性为转移。换言之,天机运转之理大于人类的理性。在人类看来,天机似乎不合理性,变化万端,无法料知,但是它有更大的理性,这理性超越简单的直线因果律,出于偶然而终归必然(在人为偶然,在天仍是必然)。(21)

关于“世运”的论述,在影响甚大的皮锡瑞和夏曾佑的著作中都可以见到。皮锡瑞说道:“学术随世运转移,亦不尽随世运而转移。隋平陈而天下统一,南北之学亦归于统一,此随世运转移者也。”(22)

夏曾佑说道:“老、孔、墨,三大宗教,皆起于春秋之季,可谓奇矣!抑亦世运之有以促之也?”(23)

追溯根源,“世运”之说可以追寻到被誉为中国“近世思想第一人”的严复。严复在所译赫胥黎《天演论》中有几行译文:“夫转移世运,非圣人之所能为也。圣人亦世运中之一物也。世运至而后圣人生。世运铸圣人,非圣人铸世运也。使圣人而能为世运,则无所谓天演者矣。”此下更有大段案语说道:

世运之说,岂不然哉!合全地而论之,民智之开,莫盛于春秋战国之际。中土则孔、墨、老、庄、孟、荀,以及战国诸子,尚论者或谓其皆有圣人之才。而泰西则有希腊诸智者,印度则有佛。……尝谓西人之于学也,贵独获创知,而述古循辙者不甚重。独有周上下三百八十年之间,创知作者迭出相雄长,其持论思理范围后世,至于今二千年不衰。而当其时一经两海,崇山大漠,舟车不通,则又不可以寻常风气论也。呜呼,岂偶然哉!(24)

由严复再往前追溯,论“世运”者亦往往而在。如明代吕坤《呻吟语》有“世运”专篇,北宋邵雍有“元会运世”。此下一直追溯到雅斯贝斯所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的轴心期,类如邹衍有“五德更始”,《庄子》篇题有“天运”,《礼记》章题有“礼运”等,均与“世运”一语相应和。“世运”之说甚至也与古印度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劫数”相呼应。梵语kalpa译音“劫簸”、“劫波”,省称“劫”,意为“长时”、“远大时节”。有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有“成”、“住”、“坏”、“空”四期,称为“四劫”。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夫劫者,盖是纪时之名,犹年号耳。”北宋释善卿《祖庭事苑》:“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笔者注意到,在赫胥黎《天演论》的原文中,曾有“大年周期”、“‘大年’相对于‘劫’”(25)

等语,严译的发挥大约亦基于此。

 

二、问天,天不告;问地,地不知

——“轴心时代”的必然性(唐宋史研究网站)

 

其实,雅斯贝斯也给出了“轴心时代”一个理由,就是“同时出现”。这也可以是一个理由。不知道“轴心时代”由何而来?但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该出现的都“当然”出现,无需认证。

“轴心时代”的论证方法是时空的归纳与类型的比较,而现在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同时出现”是否具有必然性?或比较的方法是否可以证明必然?清末民初,国事、学术在西学东渐的大趋势上演进,比较的方法可以说是无可回避的前提条件。吕思勉就曾提到研究先秦学术,与欧洲、印度文化的比较是“参证而益明”的“不易之法”(26)。梁启超在一次政治学的讲演中也曾专门说到,欧美的社会组织和我们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我们不同,研究欧美政治思想的目的在于政治学的原则,“须知具体的政治条件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抽象的政治条件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27)。(唐宋史研究网站)

通过文化比较可以看出异同,说明状况,参照定位。但是,比较的方法固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是它的优势,而比较方法本身决不能证明大家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具有何种必然性,这是它所不具备的功能。1923年,顾实在一次演讲中提及严复,说道:

严又陵译《天演论》,他说:“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及印度、欧洲,皆学者辈出,张立门户,倡导学说,正不知何以运会如此?”他的大意如此,便是一个极有兴味的问题。问天,天不告;问地,地不知。也可不必穷究其所以然了。我辈只要知道中国周季的古学,或者汉以前的古学,确有和希腊罗马文化同样的价值,或者超过之,亦未可知。(28)

顾实是清末民初倡导“古学复兴”的重要人物,他的这段话不是追问中、印、欧三地“运会”的理由,而恰是对“天地不知”感到了刺激。一方面,“运会”无需理由;另一方面,“运会”也拿不出理由。

雅斯贝斯在其著作中追溯了在他之前拉索尔克斯和施特劳斯关于类似“轴心时代”现象的描述,并且以反问的形式讨论了这一现象的必然性:“民族宗教的改革者”“几乎同时出现,这不可能是偶然的事情”;“我常感到,轴心期全貌未必仅仅是历史巧合所造成的幻觉”。(29)

事隔九十年,当“轴心时代”理论风云再起之际,笔者在北京大学本科生世界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文献导读课程的网上专题讨论中看到,这些在教师指导下的自由讨论的一个线索就是“轴心时代”的理由,讨论结果仍主要是“不可测度”、“不能完全解释”、“更像是巧合”。(30)

和近代中国学者关于古史的研究方法与取证方法的大量讨论相比,如果“不可能是偶然”、“未必是巧合”便可以等于必然,这样的结论未免来得过于轻松了。

 

三、从哪个阶段进行比较?

——“同时出现”还是“最早开化”接着比较法与必然性的第二个问题是,从哪个阶段进行比较?

 

雅斯贝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用来推设“轴心时代”的是其中的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在遥远而漫长的过去,产生了语言、工具和火的应用。“产生文明的地区……从欧洲经过北非和小亚细亚伸展到印度和中国。”(31)

第二阶段: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出现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的“古代高级文明”。

第三阶段: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32)

第四阶段:自17世纪开始至今的科学和技术的时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跨越着整个四个阶段。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第二阶段绝灭了,古希腊文明则在第三阶段才开始。虽然雅斯贝斯说到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这些最早的文明几乎同时地在地球上三个区域产生是除“轴心时代”之外全部世界历史中唯一的谜团和与“轴心时代”近似的唯一的可比现象,“轴心时代”所选择的仍只是第三阶段。(33)

然而,较之雅斯贝斯的“错位”,近代中国学人也比较了其中的前二个阶段,而比较的结果自然与雅斯贝斯大相径庭,可谓全然不成比例。

清末,徐仁铸著《輶轩今语》,将儒家及诸子与古印度、古希腊文化比较,其比较的时段与“轴心时代”吻合:“儒者,孔子所立之教也……诸子皆在孔子后……如印度之九十六外道、希腊之七贤,皆一时之豪杰也。”(34)

对此,叶德辉马上予以批驳,认为徐氏的议论是出于“流”而不是出于“源”。叶氏指出:“诸子之学,亦不尽在孔子以后。道家源于黄老,墨家始于尹佚,班氏明言其出,明述其流……谓孔子之教必符合印度之九十六外道、希腊之七贤始得流传千古,岂不谬哉!岂不谬哉!”(35)

梁启超将“中国学术思想”分为胚胎时代、全盛时代(春秋战国)、儒学统一时代(秦汉)、老学时代(三国六朝)、佛学时代(六朝隋唐)和近世(明亡至清)六段。其中,胚胎时代又为四期,第一期黄帝时代,第二期夏禹时代,第三期周初时代,第四期春秋时代。前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曾以“先秦学派”与古希腊相比,而在此书的开篇总论中,梁启超是另有一番比较的: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我中华有四百兆人公用之语言文字,世界莫能及。我中华有三十世纪前传来之古书,世界莫能及。(36)在这段“中华”与“世界”的比较中,梁启超还有一项以传世文献为基准的具体统计:《尚书》距今3700—3800年,而摩西《旧约全书》与婆罗门《四韦陀论》距今3500年,希腊荷马史诗距今2800—2900年,曼涅托《埃及史》距今2300年,“皆无能及《尚书》者”;“若夫二千五百年以上之书,则我中国今传者尚十余种,欧洲乃无一也”。(37)

梁启超是近代学人中对本国历史极为敏感的先驱,他对中国文明的溯源早至三代之前的上古传疑时代:大巢氏(亦称有巢氏)、燧人氏、庖牺氏、神农氏、共工氏。梁氏曾说:“中国史宜托始于何时耶?……吾作载记,虽托始三代,而太古亦未敢尽从盖缺。”(38)

梁启超还曾借助法国学者蒲陀罗(t.mboutten,1845—1921)之口说道:“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你们中国,着实可爱可敬。我们祖宗裹块鹿皮拿把石刀在野林里打猎的时候,你们不知已出了几多哲人了。”(39)

蒲陀罗其说真实与否姑可不论,世界文化的比较与本国文化的自觉在梁启超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是可以肯定的。

梁启超的统计数据可能出自日本转述的西人著作。较之稍晚,陆懋德直接引据了韦尔斯(wells)的《世界史纲》,说道:“吾国为东方最古之民族,此为世界所公认者也。……此书于中国上古文化之开始,虽未能详定其时代,然已明言‘当阿利安人(aryan)语言生活传布东西之时,其他文化甚高之民族,已存在于埃及、米索怕土迷亚,或中国及印度’。此于中国虽用疑词的‘或’字,然固已不能不承认中国之文化与埃及、嘉尔地、巴比仑同一远古也。”(40)

与20世纪疑古派颇多往还的钱穆,曾经对夏史有相当的肯定,有时并将古史上溯到黄帝时期。他的重要著作《国史大纲》和《中国文化史导论》论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是以虞夏时代为中国史之开始的。(41)

钱穆说道: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42)

尧、舜、禹的禅让时代无疑的为春秋战国时一致公认的理想黄金时代。尧、舜、禹诸人,也为当时一致公认的理想模范皇帝。我们现在说唐虞时代尚为中国各部族间公推共主的时期,这大致是可信的。……中国古代史,直到夏王朝之存在,现在尚无地下发现的直接史料可资证明,但我们不妨相信古代确有一个夏王朝。(43)

钱穆认为,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已完成了“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两大事业;同时,中华民族的“学术路径”与“思想态度”,也大体在先秦时代奠定。钱穆“凝成”一语,其实也有“轴心”的意味。但是,钱穆并没有像梁启超那样热心于世界文化的比较,或者说他宁愿显明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不同。钱穆将世界文化划分为三型两类:以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为三型;又以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一类,以农耕文化为另一类。其《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一章开篇亦为中国文化与其他三大文明的比较,而结论则是异大于同,指出中国文化“自始即走上独自发展的路径”、“特别见是一种孤立的”,“较之埃及、巴比伦、印度……绝不相似”。(44)

较钱穆为早,梁漱溟看出了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三大系文化即人生三条路向“于三期间次第重现一遭”的“整齐好玩”(45),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整部著作都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46),其比较的思路与东方化倾向与钱穆颇似。

与钱穆“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的观念相近,张君劢径直称中国为“全球第一老大哥”。张氏说:“吾人既比较欧亚两洲上之文化中心,常觉吾族文化虽稍后与埃及与巴比伦,然较诸印度犹早一千年,较诸希腊犹早五六百年;国人当念吾族立国之久远,而思所以保持之也!”(47)

“事物之成败得失,以历久不坏为准……他人五百年之成效,安能与吾族历四千余年之久者相提并论乎?吾族之特色,自古代迄于今日,犹能保持其生命,视埃及、巴比伦之长埋地下,视希腊、罗马之主已再易,视印度之为人奴隶者,大有天壤之别。此必吾族之自处有以胜于其他民族者无疑义矣。”(48)

张君劢比较了世界上七个民族的“独立生存年龄”,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崇高的“门楣”,结论说道:“以七族之年龄与吾族之四千三百年(自《尚书·尧典》始)或三千七百年(自甲骨文所证明之殷朝始)相比,则吾族为全球第一老大哥显然矣。自有历史以来,绵延不绝者,除吾中华外,世间已无第二国。”(49)

在中国历史、文化史的分期上,吴康、张星烺、夏曾佑、柳诒徵、王正颜诸家观点也值得注意。吴康将“先秦”分为四阶段,其中第二、第三期的文化已是“号称极盛”、“史乘为最发达”,第四期列国的文化更是“凡阅三百年,此土大思想家之诞育,咸荟萃于斯,实为神州古代期学术思想发皇递衍之全盛时代。其思潮曼衍,蟥耀古今,盖震旦数千年文明之星宿海也”(50)。“星宿海”为黄河源头所在,以此形容孔子以后列国期的文化,其实也有“轴心”的含义。

张星烺的文化比较也是将中国古史上溯很早,认为中华文化自黄帝、唐虞、三代至汉武帝重通西域,“全世界各国,皆混沌鸿濛,惟我中华,开化最早。……史学发达,郁郁乎盛矣!西方诸国,如埃及、迦尔底、亚述利亚、巴比伦、波斯、腓尼基、犹太、希腊等,皆瞠乎我后”。(51)

夏曾佑将中国历史分为三段,其中上古和中古二段都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足以和世界历史作一比较,其观点与梁启超、钱穆所见略同。夏氏说道:“读上古之史,则见至高深之理想,至完密之政治,至纯粹之伦理,灿然大备,较之埃及、迦勒底、印度、希腊,无有愧色。读中古之史,则见国力盛强,逐渐用兵,合闽、粤、滇、黔、越南诸地为一国,北绝大漠,西至帕米尔高原,裒然为亚洲之主脑,罗马、匈奴之盛,殆可庶几。此思之令人色喜自壮者也。”(52)

柳诒徵将中国古代学术源流分为五期。其中在今人所常言的“先秦”阶段,划分了伏羲以来、唐虞及三代盛时、春秋至战国三个时期。(53)

而柳诒徵的比较范围,则是今人所常言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国文化史》一书引日本学者浮田和民《西洋上古史》论迦勒底、亚述、巴比伦、埃及兴衰年数,结论说道:“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54)

中国学术传统总是将考镜源流视为第一要紧事,许倬云在20世纪80年代曾敏锐地指出,“轴心时代”理论有突出古希腊而回避文明源头之嫌:“古代的几个主要文化——两河、埃及、中国及印度河流域——都已有文字。然而雅斯贝斯却不承认两河、埃及有过轴枢文化。雅斯贝斯的疑难,在于他未能认清两河古代文化与埃及文化实为波斯文化、希腊文化以及以色列文化的源头。”(55)

就此方面而言,民初学者王正颜的观点颇值得注意。王正颜确定巴比伦文化距今八九千年,中国自伏羲至虞舜二千年,自虞舜至今五千年。其文化比较的特色是划分世界文化为“发源之国”与“非发源之国”两种类型,称埃及、巴比伦、中国为“文化发源之国”,而希伯来、以色列为“非文化发源之国”。(56)

很明显,如果“轴心时代”理论是以时间早晚与同时出现而立论,那么古希腊、古罗马不是最早的,也不与其他古代文明同时出现;如果以持续影响而论,那么埃及、两河的古代文明已经中断了,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亦曾中断一千余年,而只有中华文明是既早又持久的,同时符合这两项条件。

以上关于中华文化的考量,时间因素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当然,时间本身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是时间也可以显现本质。在此意义上,清末许守微的一个观点颇值得注意。如果说,“开化最早”只能说明单纯的时间早晚,那么许守微依据“进化理论”得出的唯独中华文化最为合理的结论,就应该是与“轴心时代”理论同样具有某些“精神”意义了。许守微论中华文明独存可与天择之理互证,说道:“四千余年之古国,以声明文物著者,若埃及,若希腊,若印度,皆以失其国粹,或亡或灭,或弱或微,而我中国独岿然独著于天下,不可谓非天择之独厚也。毋亦我古先哲贤抱守维持,而得系千钧一发以至于斯乎?以群古国之文明,而独竞胜于我国,其必适于天演之例可知也。”(57)(唐宋史研究网站)

当时,依照西方“优胜劣汰”原理证明中华文化之“独存”合乎天演规律的,还有梁启超。前引梁氏书中曾经欢呼:“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58)

其后,梁漱溟也颂扬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代表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学者的一种认识。梁漱溟说道:“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59)

与上述各家关于“文化的时间起源”论述相经纬,清末民初甚至还出现了关于“文化的地理起源”的关注,值得略为一提。早先,张之洞、叶德辉都曾说到,中国不仅文化起源为早,其地理位置也最为居中,因之文明状态最为良好。总之,中国文化不仅最早,而且“最尊、最大、最治”。张之洞说道,中国“其地得天地中和之气,故昼夜适均,寒燠得中,其人秉性灵淑,风俗和厚,邃古以来称为最尊、最大、最治之国”(60)。叶德辉也说:“合五洲之大势而论,人数至众者莫如中国,良以地居北极温带之内,气候中和,得天独厚,而又开辟在万国以前,是以文明甲于天下。中外华夷之界,不必以口舌争,亦不得以强弱论也。”(61)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6

《二十一世纪》既有专号,再度讨论这一问题,我即不必赘述雅氏理论的大旨,此处只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雅氏认为枢轴时代的几位重要人物,都有凿窍之功。这一想法,以孔子一例言之,颇似中国人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而,历史是累积的形成过程。孔子论“仁”,指出人性的根本价值,从此开启儒家的丰长发展,蔚为人类主要文化体系的根本。孔子功在人类,无可置疑。若再推敲孔子思想的来源,其实也不是无中生有。在孔子的当时,在传中已有若干他所钦佩的人物(如管仲、子产……),其言论均可能对孔子有所启发。《周易》与孔子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段聚讼的公案。《周易》本身,内容极为复杂,其卜筮部分与哲学思想部分之间,如何衍生转换,至今仍有不少未易解决的问题。然而,孔子以前有此一本极为复杂的经典,而孔子又自承好《易》,则《周易》的启发,当也是孔子思想渊源之不可忽视的一个成分。

再往前推,商周嬗易之际,商人知识份子有所反省,我在拙作《西周史》中,曾提出商末卜辞中有两个贞卜系统,一个是理性的传统,将祭祀排列为整齐的周期,祭祀成为例行的礼节,不再顾及被祭先祖的意义。这是一种解除迷咒的态度,鬼神意志及其对于人间的影响,已不在考虑之列;宗教遂是人间社会典章制度的一部分而已。

商末另一传统,则是将商代祖先的祭祀的自族性格放在一边,这一派的祭祀对象极有包容性,甚至外族也可列入祀典。如上两种态度,固然层次不同,故已有理性与超越的性质。

周初天命观念,姑且不论其中有无传的成分,周人却确实以为天命有其道德的裁决。而且周人族人持之不疑,于是有周公与召公对天命何为的辩论:召公以为天命降于周人,周公以为降于周王。同时,周人谆谆告诫自己人,天命靡常,惟有德者居之,不可自己骄奢,以致失落天命。这种戒慎恐惧的态度,在传中原不一见,而且早于孔子,以至孔子时代,古代贤哲训诫世人的主调一致,殆是相当确立的道德意识。

由此,孔子的理性主义超越意识,源远流长,不是忽然出现。同样的现象,也见于犹太教/基督教的超越意识。摩西的独一真神观,令人以为颇与埃及阿克那教法老的独一真神观念有关,这位真神(太阳神)是生命之源。而其思意所及,故施万物,不但人类,凡是生物的生命,皆由神赐,一枝山草之微,也沾雨露之恩。这是犹太教/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其来源可以早于摩西。

巴比伦的马度克大神,原是两河神祇源流中一位尊神,但不是独一真神。这位大神,在巴比伦时代,确是代表冬去春来,生命复苏的复活现象。犹太人曾大批被掳入两河,他们在尼尼微城下哭泣,亡国之痛,一定也会转化为复活的指望。

更往前推,两河吉尔格玛弗传说,流传长久,而且遍及各处。这一传说的主题,即是追问生命的意义,传说则以为“不朽”,不必在肉体的生命,而在于有值得后人纪念的功业──这也是超越了自然生命的价值。

犹太教/基督教传统,在中东地区逐渐发展,期间不断接受早期人类文明埃及与两河两个文化系统的影响,其后基督教又承受希腊/罗马文化系统的浇灌。犹太教/基督教系统的众位先知,耶稣基督,以至后者的几位重要使徒,都是今天基督教系统超越观念的有功之人。

另一个问题,则是曾经历枢轴时代的文明,到底有哪几个?这一问题,涉及空间区别的观念。雅斯贝斯以为中国、印度、地中海等地区、希腊,都曾经历枢轴时代,而亚述帝国、日本……不与焉。如果将这一命题,严格界定曾经枢轴时代的空间,则今天“中国”的大部分,今天地中海东地区的不少部分,希腊半岛的北半部,都只是承受枢轴时代影响,而不是其发生之地。循此原则,日本于弥生时期以后,承受亚洲大陆文化的影响,也有了超越的价值意识,日本又何尝不是今日中国文化圈的一个份子?正如英伦三岛的西欧文化,又何尝不是枢轴时代的后裔?

这一问题,与前节所述个别枢轴时代文明的渊源一样,都涉及历史演变长流的分合。历史长流的任何一点,既是上承无数的因,也是开启下游无数的果,正如柴束拦腰一扎,两端都是分歧百出,难以究诘于一丝一线。

最后,雅斯贝斯指出,近代开始的科学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另一次重大发展,其意义不逊于当初枢轴时代之开启鸿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这一命题已经不言可喻。科学时代文明,其主要动力是科学家求“真”的动机,然后随波经过科技结合,改变了人类生活形态,其影响将是一个全世界性人类文明的涌现。这一发展,自然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其意义绝不下于人类第一次发展的超越意识。

现在全人类困惑之处,则于求“真”之外,如何延续求“善”求“美”的超越意识?以及如何开创与之相关的价值?人类社会生活,必有群居。许多个别的个人,当有一套群居的价值,规范其彼此互动的方式,庶几能互济合作,而不致冲突排斥。这些规范,各大文化系统都已在枢轴时代逐渐界定其基础,衍生、阐释发展为整套的伦理、道德以及法律。这些文化系统,因其基本立论颇有差异,由基本点引伸的价值观念及规范也有所不同。在人类社会势将“定于一”的前夕,如何将各文化系统间观念格逆不能相容之处,求取共同机关,当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课题。

举例言之,基督教与回教两大文化系统,都主秉持独一真神观念。两个文化系统的冲突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又如,中国文化系统的“个人”是社会网络中一个结果,在社会空间中有其歧出的关系丛,而在时间轴线上,也有其承前启后的位置。相对而言,基督教文化的“个人”,理论上只与真神之间有“祂─我”关系,此外即是独来独往。这两种不同的“个人”观念,引发了今日常见“人权”内含的争辩。同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系统也有不同的认知,并且由此发展出不同的价值观念。

全球人类文化,如何与过去的主要文明相衔接,不应当是由某一个文化系统独占,排斥其他文化系统,并任其消灭。同时,现代科学文明中,是否也可有某些立论的基本之处,足以由此阐释引伸为人类共处及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建构、规范,当是我们必须深思的大问题。

初步的构想,科学工作者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有其一定的职业习惯。为了求真,科学家必须持严谨的态度,锲而不舍,循一定的逻辑,观察与思考,科学家不能因为一己好恶而窜改数据或资料。凡此诚敬,正符合于儒家道德的“忠”。科学家常有存疑之心,不得武断,更不得护短,这是儒家“恕”字的内涵。孔子将忠恕合解为“仁”,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由“仁”出发,则整个儒家道德系统,都可由这一人性的根本点引伸发挥。于是,科学家的职业习惯,可以转化为职业道德。并进一步,职业道德即可普化为一般道德,则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群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诸般伦理与规范,也不难建构了。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7

一、三维坐标图简介

三维图形应用程序通常使用两种笛卡尔坐标系:左手系和右手系。在这两种坐标系中,正x轴指向右面,正y轴指向上面,通过沿正x轴方向到正y轴方向握拳,大拇指的指向就是相应坐标系统的正z轴的指向。图1就显示了这两种坐标系统。

我们在地理课程中使用的三维坐标不一定都完全彼此垂直,只要通过原点、矢量、坐标产生出xyz三维空间就可以。图2就显示了这样一种三维坐标。

图象判读的关键环节是挖掘图象信息。三维坐标图通常用xyz三坐标代表同一地理事项的不同方面,x坐标与y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曲线来表示,曲线的变化反映事项的xy项目间的相关程度和变化过程,递减段表示横坐标项目与纵坐标要素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斜率小的表示变化幅度小。z坐标则通过与y坐标的对应体现地理事项的另一方面。

二、运用三维坐标图自主系统化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对知识点的逐一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查找前后知识点的联结,从微观上明确各知识点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层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对地理知识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从而自主地把知识间的联系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知识系统化。通过运用三维坐标图,能使学生不再仅仅被动地记忆教师讲授的结论,而是积极、自主地阅读教材和资料,找出关键词并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将知识系统化,并以此为基础将主干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在三维坐标图上展现出来。所以,三维坐标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下的三维坐标图(如图3)。

读一年内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纬向分布示意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太阳辐射量最大的纬度是______;90°n上,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月份是______。

(2)全球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由____________向

____________递减。

(3)赤道上太阳辐射的时间分布规律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北半球相同纬度数上太阳辐射随月份变化的规律大致______(相同、相反)。

[思路解析]

对地理现象三维空间分布图的判读方法是:第一步,明确图中的横坐标、纵坐标、竖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第二步,以1月份为例,要了解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状况,可以看哪条曲线?这条曲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什么纬度上?怎样描述这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如递变规律等),然后归纳各月份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从而得出地球上一年中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第三步,归纳出在不同纬度上(如0°、30°等)太阳辐射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应用)。第四步,归纳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点。

[参考答案]

(1)90°S6月(2)低纬______高纬(3)从3月和9月向其他月份递减(4)相反

该三维坐标图揭示了太阳辐射随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体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通过理解此图,使学生自主对知识梳理整合、化繁为简、高度浓缩和概括了三者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和感悟的层次上整体把握太阳辐射在地球的时空分布规律。

同样道理,在教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时,可引导学生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如图4)。

通过阅读图4,让学生明确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的远近之间的关系: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找出商业、住宅、工业地租水平分别对应的地租线;会分析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土地利用中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分别对应了商业、住宅、工业地租水平最高的距离段。通过理解图4,让学生梳理、提炼了地租水平、距离市中心远近、土地利用形式三者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从整体上把握了地租与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绘制三维坐标图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绘制三维坐标图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选取相关知识领域

绘制三维坐标图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实际,选取一段课文、一个实际问题或者一个知识单元,从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充分理解上下文知识的联系,初步发现知识的三维主题。

2.确定三维坐标轴

选定知识领域后,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化繁为简和高度浓缩,自主地概括出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找出关键词,确立三维坐标轴分别代表的含义,绘制三维坐标。

3.建立坐标轴间的联系

根据x坐标与y坐标所表示的内容,确立x坐标与y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用变化曲线反映二者的联系;再根据x坐标与z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确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例如,教学“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时,引导学生先自学这一知识领域,确定此知识领域适合采用三维坐标图来系统化知识。然后,通过对知识梳理整合、高度浓缩和概括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找出此知识领域反映的三个主体,确立三坐标代表的含义,即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不平衡程度、对自然的态度分别对应x坐标、y坐标、z坐标。最后,建立各坐标轴间的联系,即x坐标与y坐标之间表示人地关系的不平衡程度随历史时期的演变这一关系可用曲线反映,x坐标与z坐标之间表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这一关系则用不同的扇面来表示(如图5)。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whenintime平台;时间轴

中图分类号:tp311.10

就信息技术科普资源而言,其科普形式的最好载体便是互联网,例如:wikipedia、百度百科,作为国内外的两大百科搜索巨头,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对某些领域事件的记录虽然十分详细,但是碎片化的图文科普已经收效甚微,对于浏览者来说,庞杂的图文记录并不直观。而将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增加科普信息技术的灵动性,还能改善浏览者对信息技术科普资源的检索体验。

因此,以编年体方式组织内容的新型科普形式被提出,基于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与网页设计中的html、css及javascript语言,设计具有立体、连贯、直观等特性的最新科普概念―时间轴。时间轴以一种全方位的美术效果实现了以时间为标志的事件记录,比瀑布流更加流畅。在国外,whenintime就是一个用于创建时间轴的平台,然而中文时间轴网站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希望设计一种中文时间轴结构,全方位展示科普内容。

1时间轴的结构设计

1.1抽象结构

以时间的纵向延伸为主轴,对时间轴上的内容进行横向延伸,通过设置主轴的时间精度,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科普资源的发展历史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用户可以自定义单元模块,从而创建个人时间轴,同时支持检索所需信息的历史时间轴。

1.2具体框架

通过用户输入文字、图像,系统会完整地记录,并将事物进行归类和排序,以最适合的形态展示给用户。图1为平台系统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流程,系统可生成扩展名为stl的文件用于保存时间轴项目,并可导入生成展示。

图1平台系统数据流程图

表1中划分的模块在逻辑结构上相对独立,因此被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在实现的过程中,这些模块虽然不能够达到完全的内聚,但是这种方式的划分为系统的实现能够提供更加明确的思路。

表1模块的划分及实现过程

模块实现过程

功能和需求描述模块功能描述

项目创建初始化项目

时间轴展示整合用户输入的数据,实现展示功能

项目存取导出、导入stl文件,具有可储存性

系统主界面组织了这些功能和模块,为用户操作提供了一个操作框架,模块之间的接口设计以及数据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1.3系统平台展示效果

前台页面效果:系统平台上展示出来为一串以时间为标志邻接起来的事件单元块,每个事件单元有不同的时间,在纵向主轴上分别对应,系统自动对号排序实时展示。通过拖动鼠标或移动工具栏的时间线滑动按钮来控制时间轴的展示部分,在事情展示区域中,会显示出事件单元的图片和部分文字内容,将鼠标移在事件单元区域上则会显示出该事件的全部内容,从而将时间轴上的全部内容通过移动鼠标的方式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相比独立的碎片记录,整体美术效果更佳。

图2展示了平台系统前台页面布局,结合whenintime时间轴的设计概念,整个模块由事件展示区域、功能控制工具条与事件时间轴三部分组成。事件单元在展示区域中合理地串接起来,通过工具条中的功能按钮,实现左右移动时间轴、放大或缩小时间段之间显示区域的宽度以及在电脑上全屏显示时间轴等功能。在该平台中,日期成为整个时间轴的主线,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互联网上的零散事件串联起来,当鼠标移动到某一具体的时间位置时,事件展示区域则会将这一事件发生的事件显示出来,其中包括正文信息和图片信息,单击某一事件所在位置可以打开该事件对应的链接页面和后台编辑框,时间轴的设计是整个页面布局的关键环节。

图2系统前台页面展示效果

2时间轴的优势及应用

时间轴可以镶嵌在任何以HtmL标识的内框架中,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形式,避免了传统科普形式对单一事件的堆砌,其立体、直观的展现模式在社会上的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社交网络方面,时间轴创建了一种更好、更准、更快的信息传播方式,动态的HtmL5技术和开放性的接口更是一种全方位自我展示门户,用户可以记录成长的生活历史时间轴,标记自己人生中的精彩瞬间,从而满足用户对人生大事进行重点分享的需求,同时遵循“与好友分享”核心社交理念。

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历史时间轴系统、直观地记录某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详细事件,加之图片、音频的完美契合,增加用户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就教学而言,将学科历史时间轴穿插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对相应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可以调节学生上课的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索学习的习惯,强化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参考文献:

[1]宋文文,刘秀梅.基于Silverlight应用程序的时间轴设计及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104-105.

[2]柯清超.基于时间轴的多媒体演示系统的设计[J].微计算机应用,1999(01):1-4.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9

一、创设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有精彩的开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在讲授《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堂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我的年龄:我是1月份出生的,我年龄的2倍加上10,正好是我出生的那个月总天数的2倍,请你们猜一猜我的年龄是多少岁?”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出方法,但发现求解结果比较繁琐,所以我又顺势提出问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求解呢?”教师适当予以引导,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何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抽象内容直观展现

数学课程标准中,注重突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即,锻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其中,最短路径问题就是这一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其原型来自于书中例题“石油管道问题”和书后练习中的“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需要学生在利用轴对称变换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坐标轴、抛物线等综合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初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应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由特殊到一般,从变化的图象中得到不变的结论,再用几何方法加以证明。几何画板能够制作动态的几何图形,并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将抽象的几何问题数量化、形象化,这正是其他教学软件所不具备的重要特征。

三、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

数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门学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经了千年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对人类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身为数学教师,应当将数学的文化、历史渗透到实际的数学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现在学习的知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将数学开拓创新,发扬光大。我曾经教授初中《数学文化》这门校本课程,在教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感悟,可以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来。在讲授《轴对称》这一节时,我先对同学们说:“你们相信吗?数学和语文之间是有联系的。”同学们都将信将疑,于是,我找了一名同学背诵他们所学过的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方法,我告诉学生其实数学中也存在着对仗,我们把它叫做“对称”,即图形依轴对折,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变。由此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数学中的轴对称问题”。在快下课的时候,我又举了一个数学和语文相关联的例子,古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体现了数学中极限的观点,与刘徽的割圆术以及庄子所说的“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讲“黄金分割”时,我讲到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在讲“无理数”时,我讲到了数学的第一次危机;在讲“勾股定理”时,我讲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学生们既爱听,又感慨数学的博大精深。

四、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笔的,教师绝不替代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篇10

1数形结合对初中数学的影响

1.1数形结合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例如: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章的读一读中介绍: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商高就已提出并记载于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七年级上册数与代数一章的读一读介绍到我国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正式引入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书中涉及用红筹表示正数,用黑筹表示负数,也可将算筹正放、斜放来区别,并给出名为“正负术”的算法。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的光辉史和发展史,为做中国人而骄傲与自豪,使他们更热爱学习数学。

1.2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实施丰富了教学内容,如:课本提供了许多继续探究相关知识的网址,让学生能通过电脑了解空间图形的分、合、转、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即使教学设备、设施有限的学校,当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彩图时,学生也会惊叹里面运用的数学知识,满腔热情地想探究。例如:初三教材中心对称作业题让学生通过抽象空间图的观察与制作,从中体会掌握数学知识快乐与骄傲。

1.3数形结合能提高课堂效率。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需要,通过借助以数解形,以形助数,能使某些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组时,学生能解出每个不等式的解集,但要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们除了多次根据法则外最明了、最准确的是画出数轴,找出公共解,克服机械性运用法则。

2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形结合渗透在初中数学的多个部分,根据数形结合的观点,可以通过对数量关系的讨论来研究图形的性质,也可利用图形的性质来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数形结合可以贯穿、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2.1在初一代数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

在《有理数》中,数轴就是最好的把数和形结合在一起的内容。

2.1.1通过温度计引出数轴概念,能够具体、直观地掌握负数的意义。利用数轴揭示点与数的对应关系,这样数量关系就可以通过几何图形直观地反映和描述。

2.1.2在数轴上,相反数就是在原点两旁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零的相反数是它本身即原点。

2.2在八年级的代数教学中更是将数形结合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些代数恒等式由几何方法给出证明。例如:利用下图:

可以导出代数恒等式:(a+b)2=a2+2ab+b2

2.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容易求出,然后把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数)在数轴(形)上表示出来,一经观察,解集即得。

3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运用

为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熟练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3.1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一方面要尽量避免抽象讨论代数问题。更多地把代数里的东西用图形表示出来。如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解释,乘法公式的面积法的验证……。另一方面,在几何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的教学时,多让学生动力手量一量,自己发现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对一些特殊的几何图形,还可以赋值研究。